中华高等医学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01 10:54:43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1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正逢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的中医热等,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外宣传,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创立品牌,促使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lw881.co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2面临的挑战

2.2.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2.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2.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优劣是我们能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抢占国际教育市场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核心。要在教学质量上强调品牌意识,切忌为扩大生源而降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因为教育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品牌来吸引生源的。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为切人点,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与完善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强调留学生在教学原则上纳人中国学生的教育体制,又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帮助,加强辅导,安排好教学,使留学生能比较快地适应专业学习。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2

2、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和终身名誉校长。2015年12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三方发文共同建设首都医科大学。

3、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东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广东省“211工程”院校,省属重点大学,由广东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共同建设。南方医科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

4、天津医科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政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一所研究教学型医科重点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国家批准试办八年制的医学院校,也是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

5、中国药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高校之一,是“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6、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111计划”入选高校,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共同建设。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

7、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于1926年,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11月20日,获批“部委省”共建大学;“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院校。

8、南京医科大学,简称南医大,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六年制医药院校。

9、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中国医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3

一、医学院校留学生教学管理的突出问题分析

1.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一些学校和中介在招生过程中盲目追求更多的学生数量和眼前的经济效益,对录取要求定得比较低,有的仅要求高中毕业即可,也没有对申请学生的成绩和录取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致使很多学习成绩不达标甚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被录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差别较大,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带了很大的困难。学校为了让学生完成学业,拿到学位,不得不降低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培养质量⑤,这些不合格的毕业生进入医院成为医生,也会大大降低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声誉。

2.培养模式单一,多数高校采取与中国学生的“趋同管理”模式。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世界各国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各有侧重,如果像国内很多高校那样采取与中国学生的“趋同管理”模式,势必会忽略留学生的特殊性,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水土不服”。我国高校多选用本校教师用英语或汉语教授留学生医学相关课程,老师们多沿用给中国学生上课“满堂灌”的模式,通过制作精美、知识含量丰富的电子课件,照本宣科地把知识传达给留学生,丝毫不顾及留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课堂反应。很多老师由于英语表达能力差和担心出错,害怕与留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严重挫伤了留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3.教学管理模式滞后,与国际医学培养标准脱节。来华医学留学生毕业后往往选择回国从事医生工作,需要通过当地或其他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考取医师资格执照,但国内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多沿用国内标准和特色,与国际医学标准严重脱节,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也很少特意教授国外考试的重点内容,国内高校考试形式也较为单一,只有笔试一项,未将平时测验、实验、见习以及操作技能考试纳入正常考试范围,导致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本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模式,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准备考试。

二、医学院校来华医学留学生教学管理对策及分析

医学是一门要求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的学科,医生的职业关系到人的健康利益和生命,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完备的医学知识技能。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有着近乎苛刻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而国内的医学教育与国际推崇的“精英”医学教育有着较大的差距。尤其面对留学生年龄偏小、独自出国学习自律自控能力较差、缺乏时间观念、迟到旷课情况严重等问题,学校制定实施严格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国内诸多医学高校在招收和培养医学留学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这个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与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认可度,以及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为规范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2013年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成立专家组,对全国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进行专项检查。教育部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保证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范,使留学生培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对于招收医学留学生的高校来说,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才是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十多年来,笔者所在的泰山医学院结合山东地区医学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地方医学高校的办学特点以及留学生生源国的教育模式,在规范和改进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具备自身特色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医学留学生学业晋级屏障体系”。为保证医学生所有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学位授予要求,确保医学生培养质量,我校在多年留学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推行了“医学留学生学业晋级屏障体系”,该体系由“阶段晋级补考制度”和“内部评估”两部分组成。阶段晋级补考制度是指临床医学生在基础课、临床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学习结束时,对学生在前一学习阶段中所有考试(含补考)未通过的科目进行统一考核,学生考核全部过关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继续学习,不合格者留级重新学习。晋级阶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外执业医师考试中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执业医师考试的标准来划分,便于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学习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参加相关阶段的执业医师考试。内部评估是指根据学生的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日常行为进行综合评估的评价方式,每学期对学生做出评价,并记录在留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在学生毕业、求职需出具各种证明或学生家长问询时,学校将会如实地反馈学生的各门课程成绩和内部评估结果。

1.阶段晋级补考考试制度具体实施细则。

(1)学留学生阶段晋级补考共设3个时间段,分别是在第4、8、10学期结束时。留学生缓考、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学院在下学期初安排一次正常补考,不参加者视为自动放弃;因旷考和禁考无成绩者,不允许参加正常补考;第4、8、10学期的课程成绩不及格者,不单独安排补考,直接参加晋级补考。

(2)第4、8学期晋级补考后,所有成绩全部及格者方可正常晋级到下一阶段学习;如果仍有不及格科目,将留级到相近低年级的班级进行学习,不得再跟随原班级晋级。留学生临床实习前的晋级补考,所有科目必须全部及格,方可参加实习;如有任何不及格科目,将留级继续学习,直到考试全部及格方可开始实习。

(3)补考或晋级补考考试通过者,记档成绩均为60分。留级两次,并且在内部评估中表现较差者,学校可以选择将其劝退或开除。

2.内部评估具体实施细则。

(1)内部评估包括学期内的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等。平时测验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10%,由任课老师记录在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期末考试结束后统一计入期末成绩;课堂表现由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填写;课外活动表现和日常行为评价由辅导员根据学生每学期实际表现和各种活动获奖情况记录在手册中。

(2)课堂秩序、课堂考勤、考场秩序都是内部评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秩序按时上下课,不允许迟到、早退,迟到早退5分钟以上,算作旷课处理。尊重教师和学院管理人员,任何不尊重老师和管理人员的不礼貌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按其情节严重者,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处理。上课期间,学生应关闭手机或静音。不得打闹喧哗,影响课堂秩序,否则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处理。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要求学生所有科目出勤率达到100%。学生每门课出勤率低于80%者不允许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学生考勤情况由任课老师严格进行监督,期末考试前根据考勤表张贴禁考学生名单,不允许其参加禁考科目的考试。留学生因故请假,须本人提前提出书面申请,到留学生管理科办理请假批准手续,填写请假四联单,两联分别留在留学生管理科和教学办公室备案,一联作为考勤登记的依据,交给任课教师;一联由本人留存。请病假者必须附校医院或有关医院证明,请事假者要附有关证明。

(3)考场秩序。考生需提前10分钟到达考场,持准考证和学生证进入考场,迟到15分钟,将不再允许进入考场。考生须按张贴考号对号入座参加考试,未经监考老师允许,任何人不得更换考试座位,一经发现,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生进入考场后,要维护考场秩序,保持考场安静,不允许交头接耳。任何问题,都需举手向监考老师提问。考场内讲话经制止不改者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生进入考场,需将手机关机上交,将携带的与考试无关的资料和物品一律上交。考试开始后,一旦发现考生携带与考试无关的物品,一律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试过程中,严禁任何学生作弊,一旦发现,取消本场考试资格,成绩记作零分;作弊不服从监考老师管理者,取消本学期补考资格。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4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72-02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国际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中医药国际教育现状,了解山西省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份,如何充分发扬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传统,开拓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1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

中医药学以其以人为本的医学哲学思想,可靠的医疗保健经验,相对安全的医疗保健措施,正在受到国际社会日益增加的欢迎和接受。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中医药热潮以来,迄今仍然势头迅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医药在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教育、贸易等方面日益活跃。

多年来,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一直居来华学习自然科学留学人数的首位。中医药国际交流已由原来分散、自发的劳务和产品输出逐步向中医药教育培训、科研开发和医疗服务合作转变。目前1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机构已达5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在中医学术活动方面,国外有许多国际性和地域性的中医药学术组织,创办了中医药杂志并经常承办学术活动;中医在泰国、新加坡等国已得到立法保护,中药已在古巴、越南和俄罗斯等获得批准对治疗药品进行注册。全世界采用中医治疗疾病的人数,已占世界总人数的1/3以上。

2 中医药国际教育现状

世界中医药教育在近几十年来得到很大的发展,社会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主流科学界和主流教育界开始正视中医药学,不少西方国家的正规大学已经开始举办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局面正在形成,而且正在由民间性、小规模、低水平向着主流化、规范化、本土化和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国际性中医药正规学历教育已经起步,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建立了政府承认的中医药高等医学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指出,2001年,中国与德国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是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这之前,中国已与13个国家建立了学历学位互认的协议。国家将继续推动与国外政府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合作层面,并力争在学历学位互认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以江苏和上海为例,江苏省111所高校中。2005年共35所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6053名,南京师大接收1100多人(其中韩国学生占60%以上),博士生200人,硕士生400人,短期进修生比例减少,中小学留学生人数3000余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9个,项目175个。上海市,2004年留学生人数发展最快,比2003年上升62%,达到22205人,招生人数超千人学校有9所,长期生占60%o

近年来,到我国学习自然学科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居第l位。经教育部批准,全国有20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具备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格,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接受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学习中医药。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快速上升。外国留学生、进修生学成归国。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为本国人民健康服务,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其教育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至一所大学、一个城市,大至一个省、一个国家的办学力量及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积极开展来华教育,有助于扩大国际影响,宣传推广中国中医药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国教育质量。留学生不仅是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是中医药交流的媒介,也是留学生派出国和接受国共同拥有的宝贵的中医药人才资源。

3 山西省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全国各省市都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本省的留学生高等教育应当加快改革,努力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适应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需要,并且有必要建立起从汉语语言培训至本科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留学生培养体系,为世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高级专业人才,从而扩大本省国际影响,提高本省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中医药对外教育是本省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5

【关键词】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医学来华留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世界各国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体制给与极大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五年来,来华留学生的年均增幅超过20%,2005年,我国接受了190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14万多人。截止到 2005 年底,我国对外公布的中国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 546 所。然而,面对来华留学的热潮,众多高校只注重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对其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一 当前高校对来华医学留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当前,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过分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留学生课程设置中医学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较少,许多高校把它设为考察课。甚至,部分高校就没有开设这类课程。2、许多医学留学生对医学史知之甚少,对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生肩负的责任认识模糊, 只关心就业的前景,甚至只为 “镀金”。 3、留学生的人格培养不健全,在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有偏差,同时,由于汉语语言水平较低,缺乏与周围人际沟通和交流,导致部分医学留学生人格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容易走极端。4、缺乏对留学生文化背景的研究及,针对留学生没有跨文化的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会影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质量,极大地影响我国国际教育的“输出”。同时,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培养的医学留学生能否适应和承担起本国社会赋予的重任,这也是我们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 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留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才的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① 因此,医学教育也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也应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于医学生来说,人文素质应是其文化素质中更突出、更重要的部分。同样,医学来华留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必然包括医学专业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人文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导向作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爱生命,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的医学人文态度。因此,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医学生更可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进而对生命的理解更深,才可能在医学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校园内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学生必然会因文化差异而在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甚至出现“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文化差异会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时,一定把文化差异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着力找到中外良种文化的共同之处和融合点,努力使文化差异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

医学留学生的素质教育既有国内医学生教育的一般性,也有着其作为留学生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只有全面把握它们既作为医学生又作为留学生两方面的特点,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科学方法,进而才能积极推动医学来华留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 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素质教育的几个措施

1、创新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将人文教育纳入到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之中,形成富有留学生医学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从医学生和留学生特点出发,开展其他学科如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及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讲座,增设一些跨文化交流、医学发展史等选修课,使学生全面接受心理、社会、医学伦理、医学法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掌握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加留学生见习课程量,让他们切实与病人交流和沟通,深入了解病痛和病人的心理,增强留学生对人文道德的感知,使医院和教学基地不仅成为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课堂,也成为培育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的基地。

2、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推进留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及是否能有效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防病重于治病”,我们应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中,使医学留学生在大学期间受到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使其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努力避免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根据医学留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不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例如,我校经常鼓励教师开设心理讲座,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同时,积极引导留学生积极参加我校社团--心晴协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互相沟通和交流,帮助留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排解不良情绪。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人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有认知的,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因此,在加强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建设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②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能起到示范、熏陶的作用,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如我校经常组织开展医学伦理学、跨文化交流学、人文艺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名师讲坛;举行“留学生文体竞赛”,元旦文艺晚会、“新医杯”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中外学生的交流,拓宽知识和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4、完善制度建设,拓展自我实现的渠道

引导医学留学生实现自我认识和合理定位,使他们学会在与周围的人正确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不少留学生以自己是外国人,不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甚至利用普通民众不懂外语和与人为善的传统,做出了一些有损其民族形象和不利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一方面应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严格管理,并做好针对留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外事管理部门应经常联系电视台、语言培训机构等单位,积极为留学生策划一些节目表演或培训实践,拓展留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为留学生实现自我、了解中国国情和本地风土人情、融入当地社会搭建有效的平台。

5、或多或少的民族意识,使部分留学生在我国医院见习实习过程中,敷衍了事,对病人的病痛理解不深,对普遍的人文关怀缺乏足够重视。我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留学生学习的第二年暑假回国期间,我们学校联系他们本国的医院和老师,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公共卫生课的“本土实习(field practice)”,主要是让他们广泛考察本地区甚至本国的医疗状况,高发病的规模和流行地区,医疗资源贫乏的主要地区等。通过这种方式,留学生们认识到本国医疗水平的差距,找到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加深了对病痛和人文道德的理解,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书目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6

关键词:近代中医 学校教育 启示

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中医界面临着中医废存之争的突然袭击,近代中医界在为中医抗争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医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包括发展中医院校教育。

1.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是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始的。自近代以降,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开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清朝统治阶级的洋务派开始了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意图实现中国的“自强、求富”,他们开办新式学堂,介绍翻译西方的科学知识,其中包括创办西医学堂,接受西医学知识。从“洋务运动”起,近代中国政府就以官办的形式创办了一些西医学校,如“北洋军医学堂”等。同时,帝国主义在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中,在中国开办了西医学校和医院。1866年,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广州建立了第一所西医学校,又在中国其它城市相继设立了各种医学院校,西医学大举进入中国。

在对待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的态度上,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正确处理西医与中医关系的意识。一时间,民族虚无主义充斥了统治者的头脑,他们开始贬斥中医,甚至于要消灭中医。在中医教育问题上,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汪大燮提出废弃中医,拒绝将中医教育列入学校计划。在近代知识分子批判中国旧文化的过程中,中医也不幸成为了靶子,一些人开始批判、诋毁中医。中医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在与一部分知识分子进行论战的同时,部分知识分子和中医界也开始了抗争、拯救中医的活动,其中包括兴办中医学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成为师承教育外的另一种主要中医教育形式。

2.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主要创办者和形式

近代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压制中医发展的政策,没有官办的中医院校,中医学校教育在官办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地位。而帝国主义侵略者出于其文化侵略的目的和对中医的不了解,也不可能办中医院校。因此,近代中医教育的兴办主体主要是民间团体、医药行业或中医界的名医。

我国近代最早的中医学校是1885年在浙江省瑞安县成立的 “利济医院学堂”,主办人陈虬。“利济医院学堂”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和学习内容,并有附属的实习医院,出版了《利济学堂报》,为近代中医院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除了“利济医院学堂”,还有“上海国医学院”、“湖南国医专门学校”、“长溪中医专门学校”、“广东医学实习馆”等中医学校,这些学校很多是由于中医药社团组织创办的,形成了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高潮。

由于近代中医学校基本是民办,当时中国创办了许多地方性的中医学校。

例如:浙江从清末至解放前创办的十余所中医学校,学校众多,清末至解放初延绵不绝;民间办学,尤以医药行业资助者多,分布集中、思想开放,重视西医基础及科学技术课的开设;教学先进,许多学校教学内容能跟上社会科学文化的节奏;颇具创造,出现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函授等当时国内鲜见的专门教育学校,如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

在广东,有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光汉中医专门学校”等。在广西南宁、悟州、桂林等地区都建立职业中医药学校,成为研究所,1945年广西南宁高级中医学校创办,都是私人创办的学校。可以说,当时在各省都成立了中医学校。

3.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制度建设

由于中医界的抗争,国民政府没有批准废止中医和中医教育的议案,被迫承认了中医学和中医教育的合法地位,并制定了有关中医教育的规程:《中医条例》(1933年―1936年)、《中医教育规程》(1937年)、《中医学校通则》(1938年),规定了中医教育的招生、专业设置等,但国民政府并没有办过中医学校,这些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在近代民办中医学校中,各学校都表述了办学方针,制定了培养目标。基本上内容主要是:以研究中医为基础,按照社会需要,培养中医人才。在张山雷替朱间仙撰写的办学宣言书《黄墙中国医药学校宣言书》中,宣言书提倡 “大力改进和发展中医教育,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贯彻循序渐进和系统训练的原则,注重实验和观察等长处,教材内容要少而精,教师讲授应尽量结合自已的临证经验和心得体会,具有革新进步的思想。”[1]同时,面对不可避免的西医和科学技术的冲击,近代中医学校也注重了对西医和科学技术的吸收,在很多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中,也提倡要应用西医和科学技术知识,发展中医。如:华北国医学院、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苏州国医学校都明确提出要采用科学方法,培养新生代的新中医。张锡纯认为中医学校学生要能够学以致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将医理与临床经验相结合,注重创新,进行中西结合。张赞臣以将近代中医学校办学的思想概括为“顺乎科流,适应社会需求”。[2]

在近代中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医德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以“仁、慎、勤、诚”为校训,“医戒十二条是当时进行医德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3]“苏州国医学校要求学生在德育上养成‘爱国的革命精神’和‘处世立身的高尚道德’”。[4]裘吉生认为中医的发展要与社会的改革相适应,要与医德建设结合起来。可见,这些中医教育专家都强调要中西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高尚的医德,培养社会需要的中医药人才,是近代中医教育的目标。

在学校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上,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在招生、学生考试和毕业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兰溪中医专门学校”2年招生1次。近代中医学校的学制基本为5年制。除了理论学习,各学校都安排了临床实习,基本上采取先理论学习,后临床实习的教学安排,对临床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4.近代中医学校的课程体系

1927年至1931年,中医界就中医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1933年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颁布了《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后又了《统一病名建议书》,对中医教育的学术标准作了规定:对我国固有的中医药学说和方术,以科学和学理进项解释、证明和补充,对理论不科学的方术无效验者则删除之。

“大纲”将所设学科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部分。在这些学科中,既有中医学科,也有近代科学与西医学科,如化学、物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也注意结合现近代结合,并且在中医授课中,也结合西医知识。各中医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基本与此符合。但各中医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并非完全相同。在侧重点方面有分歧,有的中医学校认为应是以中医学科为主,兼教授西医,有的则认为应该是中西医同等重要,兼顾教授。除了科学、中西医学课程,一些中医学校也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如开设国文课、历史课、音乐课等,要求学生每周要写作文。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与“上海中国医学院”为例分析,“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除了开设中医课外,还开设了生理课、书法、国文等科目。“上海中国医学院”开设的20门课程中,有西医学课程8门,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始终。近代中医学校开设西医课程,企图实现中西结合,以西医弥补中医的不足,探索了近代中医发展的新道路,也为中国人引进了西医理论,开阔了中医界和当时国人的眼界,一定范围内克服了“门户之见”的保守性和狭隘性,为中西医结合积累了经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中西医结合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

各中医学校都很重视教材编写。“1928年海内11所医校教育名家集沪上讨论教材编写方针。为‘整理固有医学之精华,列为明显之系统,运用合乎现代之论,制为完善之学说’。”[5]为近代中医教育制定了方针。在教材的编写中,也遵循着这样的方针,特别注意中西医的沟通。近代中医学校的创办者们基本上自编或组织人编写了本校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者多为中医界名医、中医教育专家。如张山雷,编写了《难经汇注》、《经脉脸穴考》、《中风献诊》等数十种教材,他认为中医教育的教材和教学工作中,要中西结合,集各家之长,理论联系实际,他还在《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编制课程商榷意见书》中,提出了中医学校的课程体系,共16门课程。丁福保创办了中国医学会医学讲习所,他编写了《新内经》、《组织学总论》、《皮肤病学》等29种教材和教学用书。近代中医教育专家提出的中医学校课程体系、进行的教材编写工作为近代中医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也对现代中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提供了参考。

此外,近代中医学校还注重图书馆的建设,在图书馆内,不仅为学生提供中医书籍,还提供西医、科学类、传统文化类书籍,有的学校图书馆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

5.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启示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为中华民族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历史悠久,古代中医药教育主要为师承(含家传)。这种教育形式与中医药学科的特点相适应,但也存在着有门户之见、人才培养缓慢、不利于技术创新等缺点。近代,当中华民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先进科学、西医的影响时,中医界自救的同时,开办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对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如前所述,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文化、科学技术的冲击下,进行反思,向西方学习,拯救民族的内容之一。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在思考中国的出路。中医界也在以自己的行动来拯救民族,再加上近代中医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中医界创办近代中医学校,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吸纳西方科学技术,同时又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内容。近代中医学校教育从实践上探索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华民族如何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文化自救的意识。近代中医学校教育采用办学制度、方法,不同于中国古代师承教育,也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官办医学教育。学校教育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且由于学校教育的优势,在培养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师承教育的缺点。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医和中医教育事业的前进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上探索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学习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经验、吸取教训,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医教育的发展。(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中医教育发展史研究(11LSD015)。

参考文献:

[1]周一谋.读张山雷《医药学校宣言书》[J].中医教育.1984 (2):40。

[2]张赞臣.顺乎科流,适应社会需要[J].中医教育.1992 (6):11。

[3]高益民、张世芳、李吉祥.医德教育与医戒十二条[J].中医教育.1992 (6):43。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7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足交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8

1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点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成果、观念形式的整体集合和表现。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鲜明、内涵海纳百川的文化[2]。中医药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粹,具有无限的魅力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医药文化的坚实根基[3]。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历代名医名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等[4]。了解中医药文化,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必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类似的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讲的东西”。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多读经典,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思考、总结、创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试得高分,知识也可能未成体系,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树立学习中医药的信心。

2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的思维一直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始末,也是中医药历经千年得以生存、不断被现代科学验证的瑰宝。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先进的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辨证理念。也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使得中医药和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西方医药相区别。西方医药着重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针对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对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检测手段、治疗手段往往一致。而中医药更偏重于整体的“和”,讲究身体各部分阴阳平衡、和谐统一,通过辨证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目的是通过医药干预使患者恢复到病前整体“和”的状态。而中医药宏观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更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5]。而恰恰是这种宏观和辨证的思维与注重抽象的现代科学思维的差异,使得我们大部分被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大的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现代大众对中医药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医、学好中医,首先就要锻炼自己的辨证思维,而学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辨证思维的唯一钥匙。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无不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增强大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3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德仁心

纵观中国古代先贤所倡导的优秀传统道德,以德为先,以仁为首。尤其是从医之人,必须怀有仁爱之心,方能得始终。唐代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中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医生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具备这个品德才能称为“大医”[2]。学习中医药文化,能在感受古代大家仁心仁术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医德仁心的思想。

4小结

学习中医药文化对于学习中医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这中间,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也应立足于学校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教育计划。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的医师和技师。

4.1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医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也相应在办学模式上进行多次创新改革,但因为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一些问题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4.1.1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边缘化现在在不少的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中,像“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经典选读”这些最为常见的中医文化基础课程只在极少的专业开设,且课时量很少,就连中医入门的“中医基础理论”也不是每个专业都有开设,这作为中医药院校不得不说是个损失。究其原因,与传统培养模式中专注技能培养、“通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有关,也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有关。普通的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一般是三年,因为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不可忽视,所以最后一年为临床实践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这和本科院校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时间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设有大部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专业,教授课程门数也与本科院校无明显差别。这就要求学校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安排下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要在两年内基本掌握这些以后关乎他们自身就业的技能。这就使得课程安排非常紧凑,而那些看起来与医学技能相关性较小的文化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直接被压缩,文化教育课程被边缘化。殊不知,这样直接导致学生的中医专业文化素质以及自身人文素质达不到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学起来事倍功半,得不到精髓。4.1.2中医药教育西医化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方案却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西医化趋势,中医药文化教育有被淹没的危险。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要求、学生就业率的影响,二是模糊了两者基础理论的差异,忽视了中医文化宏观的理论概念,使得学生成为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知道得不多的“通用型人才”。越是根基不稳,技能越掌握得不透彻,知识结构非常单一,思维方式也流于片面,往往对口的专业岗位和受聘面非常狭窄,中医的继承出现危机。4.1.3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由于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对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有零星的文化教育课程或相关辅导,也不是系统的,缺乏统筹规划,达不到培植文化氛围、陶冶文化情操、树立文化信心的目的[6]。再加上高职高专的学生本身在知识面、知识结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上有所欠缺,依靠松散的文化教育模式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得不到体会,继而出现更加漠视文化教育课程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偏颇。

4.2建议

作为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提高中医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教育教学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针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不足,中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怎样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1)针对学制短、办学条件不同程度受限的情况,可以适当缩小专业方向涉及范围。既然目标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那么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优势专业,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中医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药的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兼备较深的文化底蕴和熟练的医学技能的中医药人才,从而也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2)凸显出中医特色的办学特点,平衡中医药课程和西医课程的开设比例,提高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地位。在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成为现代社会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古训“医乃仁术”和“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7]。通过学习中医药浩瀚的文化瑰宝,让学生们“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3)对学生要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结构层次,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对教师更应加大中医药文化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好的领路人,才会有兼具医德仁术的追随者,才能更进一步普及至大众,推广至世界。总而言之,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这片沃土的宝贵遗产,要想学好中医药、用好中医药,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包括中医药高职高专,都应加强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舍本逐末,而丢掉了中医药教育的精髓。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真正中医思维的中医药人才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作者:周瑶 唐毅 龚宗跃 邹艳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参考文献

[1]张大伟,辉,李建生.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中医杂志,2017,58(2):178-180.

[2]周文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熊辉,黄政德,李江山,等.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7-20.

[4]陈小平,孙相如,何清湖.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3-6.

[5]贾成祥,郭德欣,张晓利,等.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1-4.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9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即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同时存在着更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入世对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发展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对策。

目前,中医药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榜样”,并向各国郑重推荐。不少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中医药世纪。由于人类经济、文化和生活变革,疾病谱的变化、人口的老龄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日益加重的污染,西药的毒副作用,使人们的保健意识日趋增强,日益青睐于天然药物、天然保健品和传统药物、传统疗法。全球范围的中医药热方兴未艾。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已被广泛应用,欧美一些国家也在逐步解除对中医药的限制。部分国家将中医药纳人医疗保险范畴,并在法律上予以认可,一些国家已开办了中医药正规学历教育。目前,在我国正式加人WTO以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也必将受其冲击,从而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如何面对“人世”对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是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1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现状

从国内方面看,具有政府奖学金资格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还较少,在国际上缺乏吸引力;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学和生活设施严重不足;个别院校只重经济效益,忽视教育质量,影响了我国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声誉;有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够键全,部门之间因利益不均而各行其是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社会化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留学生增加的需要;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从国际方面看,世界中医药留学生市场的竟争日趋激烈,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中医药的正规学历教育,从而争夺了部分的中医药留学生生源市场。

2入世对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影响

我国加人WTO,对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总体上说,它有利于扩大中医药留学生生源。中医药作为现代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和好评。目前,在我国学习的留学生中,除语言生外,学习中医药的人数位居第一。随着21世纪“心身医学”时代的到来,亚健康状态及心理、精神疾病将占60%以上,国际社会回归自然的趋势不断增加,各国对天药物的研究日趋活跃,为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我国加人WTO,有利于提高中医学的国际地位,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加人WTO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竞争将更激烈,国(境)外中医药教育产业将进一步扩大,生源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对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3发展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的对策

3.1转变观念,作好准备,迎接挑战面对加人WTO后的新形势,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审时度势,作好准备。首先,要熟悉和掌握WTO协议的主要内容及规则,找出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分析、研究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如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职能和政策上提供指导和支持,为扩大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二,各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练好内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竞争,要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生存危机感、改革紧迫感和发展责任感,尽快走自我生存、自我壮大、自我发展的道路。第三,要善于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如除开设中医药学历教育外,应根据国(境)外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短期教育,以吸引更多的因工作原因不能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

3.2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面对“人世”的冲击,各级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国际市场竞争规范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部门要切实重视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工作,加强领导,通过调研,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

就目前的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宏观形势来说,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留学生的费用问题。目前在我国,除少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由国家提供的奖学金外,其他院校很少能拿出资金来设立奖学金,而且所能提供给留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又非常有限。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亦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各高等中医院药校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留学生奖学金,以此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特别是中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同时也要借助社会力量,争取在学校设立各种类型的奖学金,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便与国际接轨,如允许留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打工,及尽可能地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二是语言问题。在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今天,开展对留学生的英语授课变得很重要。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非英语国家都开始了对留学生的英语授课,而这一变化在吸引留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开展中医类专业留学生的英语授课,并为此而编写英文版中医教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3加快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改革,提高竞争力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3.3.1教育内容的改革。随着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增加,层次逐步提高,学习专业扩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和设置,改革教育内容,加快建设新形势所需要的留学生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计划更有弹性以及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只有教学质量提高,才会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也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

3.3.2教学手段的改革。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以及良好的教学氛围,对留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强有力的网络化技术已使全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变革成为可能。所以应该加快信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广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3.3.3创办跨国教学中心,加强联合办学,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日趋发展,人们的时空观念已起了很大变化,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网上教学、联合办学、创办跨国教学中心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的主要趋势,要建立自己的网络教学,改变陈旧的课程设置,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10

【关键词】 实验课程; 综合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护理学的发展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呈现交叉渗透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构建“临床护理技能综合化”成为时代的要求。“临床护理技能综合化”就是把各学科临床护理技能进行整合,即打破传统的按照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等各科独立实验课的模式。

1 背景

1.1 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转变后护理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有关内容大幅度增加,如心理学、美学、形体学;临床课程更加细化、专业化,增加了重症监护、器官移植、显微外科、烧伤、多脏器衰竭等方面的专科护理[1];同时,增加的课程也随即产生相应的实验操作课。学生在校时间不变,课程门类增多,各门课程课时数普遍减少,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知识掌握不扎实。面对高等护理教育单一学科制式课程结构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单纯靠增加科目已是不可能的,既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2],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职业活动[3]。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综合化”应运而生。

1.2 课程的综合化起源 课程综合化思想最早萌芽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德国赫尔巴特强调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随后,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临床表现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运动[1]。

国内护理课程的综合化源自于1996年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九江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多家医学院校进行了护理课程的整合[4、5、6、7、8、9、10],随后又有近30家医学院校进行了护理课程设置、整合等方面的改革,此改革主要针对理论课程。近年来护理实验课程也进行着综合化的改革。

2 目前改革状况

2.1 临床护理技能进行重组 重组临床护理技能课程,使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成为相对独立和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将内、外、妇、儿、五官科护理学中各项操作进行优化、重组为8个单元24项临床护理技能操作,然后编写讲义、编写实验指导、编写评价标准等[7]。蒋贺生、单伟颖等提到对于护理技术的实验教学,可综合形成《护理专业综合技术训练》[2]。

2.2 建立新模式 温州医学院在《护理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提到建立“护理基础技能操作训练-模拟综合实验-临床实习-毕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适应护理实验教学改革需求,有助于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知识运用,并对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重要意义[11]。

2.3 整合教学内容 马翠萍,吴 磊等在《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 提高护理操作技能》中提到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授课重点,避免授课内容重复,压缩理论学时,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压缩或删除过时的、与实践性教学不相符合的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12]。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小琴等提到建立适应学科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设置独立的《护理实验学》课程。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中医护理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13]。

2.4 实习前综合强化 在学生下实习点前,利用一周左右时间,集中组织进行护理操作技能强化训练,针对时间短、内容多的实际,在训练内容上,重点突出训练的难度,即变单一训练为混合训练,增加了多种病情的模拟处置练习“如对心跳骤停综合处理中的心肺复苏、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对昏迷患者的给氧、鼻饲、导尿和皮肤护理等”进行综合训练[12]。

2.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行护理技能操作,根据操作特点,把实验内容调整分类,采用“以人为中心,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授课模式,将技术操作融入到相应的理论中,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14]。

3 课程综合化的意义

3.1 减轻学生负担 通过课程整合,将课程内容精简,控制课程门数,减轻学生负担。也排解高职高专学制短、教学时数多的矛盾[15]。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把临床护理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且使内容相互渗透,避免实验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在教学及学习上发挥最大的效益[16]。

3.3 利于实验资源综合利用 实验课程的重组优化,有利于实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进行护理实验综合化方面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增删和重组,仍然以操作和讨论为主,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于探讨,创新性实验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验还很少。期待着护理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能够推陈出新,使护理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梁谷.深化《成人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医学文选, 2006, 25:844-845.

[2] 蒋贺生,单伟颖.课程综合化理论在高等护理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2,16(2):114.

[3] 闫瑞芹,沈宁,等.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护理学杂志,2005,1(21):75.

[4] 沈宁,何仲,等.统一思想 创立新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 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13.

[5] 涂明华,汪娩南.论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九江医学, 2001, 16:52.

[6] 涂明华,汪娩南.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05, 2:15.

[7] 孙建玲,邹继华,等.临床护理技能课程的构建与应用.护理教育,2003,18:652.

[8] 周郁秋,涂明华.按照生命周期模式构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教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24.

[9] 武巍,隆凯云,等.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九江医学,2001,3:62.

[10] 倪国华.《成人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护理学杂志,2002,17:737

[11] 姜丽萍,杨晔琴,等.护理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39

[12] 马翠萍,吴 磊,等.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 提高护生操作技能.护理杂志,2004,21(5):84

[13] 马小琴、沈勤.高等护理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护理研究,2007,7(21): 1772.

[14] 刘生梅,边红艳.高校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现状.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