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研究十篇

时间:2023-03-22 10:35:37

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研究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0引言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虽然在新时期中备受关注,但是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融入毕竟比较浅薄,即使工匠精神的应用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然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应用并不简单。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后,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进入了热潮阶段,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应用现状等展开分析与研究,却发现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困难重重,应面向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职业教育现状,以可持续发展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观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用思想教育引领学生正常的认识就业,树立优良的择业观与发展观。实际教学中应引入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样激励,从而展开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第一,职业教育应借助企业与社会资源,坚持提升教师的素质,依据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在校内营造优良的风气。职业教育应狠抓师德建设,建立校外进修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与校外挂职中,借助这些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做好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等宣讲教育,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应用各种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应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渗透。鉴于此,职业教育应大力引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入工匠精神,实现人才的职业性教育目标。现阶段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应实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进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建优良氛围,保证工匠精神内涵能渗透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为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环节中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还能克服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理念下,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渗透。第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促进职业教育精神培育。职业教育应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潜力的培育与挖掘,但我国职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不足,需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国内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较相似,将国外培育经验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中,能优化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具体的可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注重企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展现,借助合同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保证专业教学、实训课程等与企业文化、岗位工作融合,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工匠精神研究篇2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匠精神;协同创新;实践育人

一、研究背景

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金融行业服务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培育。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增速换挡关键时期,更需要秉承精益求精、创新进取、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然而近年来,金融业在自身创新变革的道路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伴随着财务违规、金融风险积聚等,人才职业素养缺失已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当前现代金融服务已发展到数字金融阶段,将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对传统的金融专业从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等方面培养人才更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批“金融工匠”,将职业操守、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金融工匠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消费不再仅仅追求“量”的增长,更注重“质”的提升。金融服务作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构建诚信文化、提升服务质量上更是首当其冲。工匠精神所体现的精益求精、创新专注、知行合一的特质,必将是金融行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支撑。二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应担负起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工匠”的重任。

三、金融工匠培育的方法

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52 年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习得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经验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大部分情况下,人的社会学习过程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该理论,我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提出职业素养引领、虚实融合、竞赛锤炼的金融专业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标行业,搭建“二维三层次”的职业精神养成体系

根据文献的研究,工匠精神具有典型的层次性,体现在技能、管理、文化、社会的不同层面中。工匠精神在不同的层面与对象之间,内涵意蕴各异,如图1 所示。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工匠精神是“专业技能”“职业操守”与“品德精神”的体现与提升。在基层操作上体现为专业技能,在岗位管理上体现为职业操守,在精神上体现为品质品德。从组织的角度而言,工匠精神在微观、中观与宏观上表现为“技艺工艺”“企业文化”“民族精神”。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源于职业技能,又高于职业技能,体现在职业操守与品德品质中的,对专业技艺精益求精、坚定探索、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是专业追求与品德培养的精神体现。基于此内涵的解读,在普惠制金融体系里,在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各种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从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三个层级来搭建金融工匠的养成教育。职业教育,本质上是注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匠人”,在当今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匠人被赋予更多的素质要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因此,剖析金融人才职业素养,从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行为素养三个方面构建了“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进阶式职业精神养成教育体系。依托互联网+普惠金融复合式课程体系、大金融生态实训平台、线上线下虚实融合教学场所、金融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从认知、情感上根植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稳健合规、创新卓越、合作共赢的金融匠人职业精神。根据金融职业标准,以行业职业素养为引领,逐步培育“二维三层次”的职业精神养成教育体系。具体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引入金融企业的高新技术、行业经验,开发复合式课程体系,从基础授课环节,提升学生“精于工”的专业精神;从教学环境布置渲染、实践项目融入等,依托大金融综合实训、专业技能大赛,对接真实金融环境,披露风险、实践检验,培养稳健合规的金融职业操守;通过各类团体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民生民意”统计大赛),培养创新卓越、合作共赢的职业素养,把形成“匠于心”的职业操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并依托人民银行的金融教育实践基地合作项目,开展金融社会志愿服务,浸入式地培养学生“品于行”的职业情操。

(二)项目引领,虚实融合,培育进阶式实践能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变革,金融科技推动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风险的形势,行业需要复合型、应变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而金融业的涉密及风险特性,使得传统实践教学很难满足。我们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技能竞赛有机结合,多方协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应变能力,来解决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形成了“项目引领、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理实相融”的实践教学环境,将人才培养纳入虚实融合的金融生态中,从而培育学生进阶式的实践能力。依托“三螺旋”人才培养,体依托信息技术,以金融生态项目为引领,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真实行情虚拟资金”的虚实融合实践教学环境,将学生置于复杂多变的大金融生态圈中,依靠虚实融合实践教学来培育学生核心技能和应变能力,并灵活结合企业订单、短期实践、社会实践等真实企业实践,进一步实现核心技能―――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三环进阶式培养。

(三)全员参与,竞赛锤炼,以赛促学

拓宽竞赛覆盖面,营造投资氛围。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不能办成少数学生的活动,避免功利化倾向,回归竞赛设立初衷,利用投资个人赛、私募团队赛等将专业技能竞赛由“精英式”转变为“全员式”。根据金融行业的竞争氛围和风险特性,构建课程―――院级―――市级―――省级―――部级五级竞赛体系,贯穿6 个学期,竞赛项目实现银证保金融全业态覆盖,省级以下竞赛覆盖面扩大到100%,从竞赛的“全员、全程、全面”等角度,学生参与竞赛覆盖面上升到100%,形成浓厚的竞赛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以赛促学,近三年,竞赛成绩居于省内高职院校领先水平。

(四)多元协同,培养职业能力“粘性”

以金融专业职业精神培养为引领,在虚实融合的实践教育环境中,开展以赛促学、以学促用,形成实践教学与竞赛之间的双轮驱动链,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上的知行合一,最终形成复杂金融环境中的职业能力“粘性”,并在职业生涯中复制和扩大。依托项目,与人民银行共同开展金融教育实践活动,与16 家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服务下乡活动等,将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稳健合规、创新卓越、合作共赢的职业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为行。近年来,学生专升本突破25%,技能竞赛成绩全省领先,并获得竞赛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且学风管理理念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立项,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研究篇3

关键词: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工匠精神;教育创造

中图分类号:G711;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15-01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和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从而带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文章以15级计算机班班务工作为例研究中专学校德育工作中工匠精神的渗透作用。

一、渗透工匠精神的意义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是启蒙思想家魏源的一句名言,其思想精髓与当今时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当教师面对班级中的不思进取、不和谐、甚至违纪现象时,仅仅靠道理说服和纪律约束,往往起不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如果在思想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制造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渗透工匠精神的具体做法

(1)开设讲座描绘前景、点燃激情。定期在班级解读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前景,邀请已经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班级开设讲座,为学生描绘美好的未来,帮助学生点燃学习和生活的激情。(2)设置班级每日“六问”。根据学习生活实际,在班级设立每日“六问”:我是什么身份?这是什么地方?我来要干什么?今天干了什么?今天得到了什么?明天该干什么?(3)规范日记格式,细化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每天写日记,一要书写认真,将心静下来、把字练好。二要作为练笔机会,注意语言精美,同时规定书写内容和格式:首先回答每日“六问”,然后发现并记录班级里其他同学有哪些闪光点,比如讲礼貌、上课认真听讲、及时独立完成作业、实践课能完成优秀作品、座位周围全天整洁有序等。还有是否存在特别不和谐的现象,是什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改进等。第三,用几句话来描述自己当天所看的专业延伸书籍、资料和课外书的感受。周末回家时,要求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与家长谈心,谈学校生活、谈将来、谈家长工作的辛劳,并于日记中体现。(4)鼓励每个人按兴趣精修专业相关科目。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科目很广,教师可将边缘科目列表呈现于教室,将自己平时购置的相关书籍带至班级,并利用每周的兴趣活动课,将用相关软件制作的作品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按兴趣精修专业相关科目。(5)积极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每个学生带一本散文书来班级交换阅读;班级每学期订阅两份报纸,这项工作由宣传委员负责;大课间组织各种球类、棋类、文艺类活动,这项工作由文体委员负责。(6)每日一生促膝交流。在课间,教师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目标为有的同学情绪低落或者近期表现优秀者、违纪违规苗头出现时、班干部管理出现瓶颈时,或者日记不能按要求书写的同学等。(7)创新地进行细致的卫生打扫。每个学生实行“各人自扫门前雪”并进行评比;值日生打扫公共卫生区域,负责8小时保洁制度;宿舍打扫效仿教室的打扫模式,由劳动委员和舍长负责。(8)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以来自新加坡的雷同学为例,新加坡对青年发展的要求与我国并不矛盾,教师为其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比如经常与其谈心,弥补其暂缺的亲情;在办公室带他观摩各种应用软件制作的作品,提高其学习热情;与其下棋,让他与老师切磋技巧,引导他在班级发挥其棋艺的优势,带领一部分爱好者学棋;每天遇见他,首先跟他问好,培养其文明礼仪习惯。

三、渗透工匠精神的成效

通过已经毕业的学生开设的讲座,同学们心中慢慢开始勾画自己未来生活的蓝图,学习逐渐有了计划,并且了解了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外塑形象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语言文明了,见到老师有礼貌了,教室里全天保持整洁,不需要值日生不断打扫了。课间基本没人玩手机游戏了,因为班级里藏龙卧虎。比如雷同学组织象棋小组,跟随者众多,他找到一种从未有的自信,整天笑容满面,专业学习劲头十足,制作的PS作品发回新加坡参加比赛获得了一等奖。鹏同学组织羽毛球队于球场厮杀、蕊同学的吉他队收了几个徒弟、丽同学的手工吸引了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围成一圈,忙得不亦乐乎。早读课书声琅琅、午休时全部入睡、晚自习自动自觉地做作业,看各自选的专业书。

“工匠精神”是一种“轴”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专注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一年下来,班级硕果累累:团支书获得市“三好标兵”,班长被评为2016年度江苏省三好学生,运动会获得精神文明一等奖、入场式一等奖,班级获得市级优秀班集体。

四、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中专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只有弘扬“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才能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生存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研究篇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72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市场急需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改革方向,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一线技工,还需要有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而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需要职业精神的培养,这就必须要依赖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以工匠精神为依托,立足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我院园林技术专业“双创”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产品持续专注,对质量追求卓越,是一种系统的职业精神培育,可以解决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所以对高职教育而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品质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

1.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座谈、毕业生就业反馈调研中发现,企业对招聘新入职员工的要求除了具备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职业精神。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员工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都可以在入职后的实际工作中逐步丰富,但是敬业、耐心、专注等工匠品质难以在工作中培育,大多数企业认为学校教育是良好职业精神养成的开端。因此,学校在教学中,要一手抓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毕业生往往社会认可度高,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体现。在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学校若想增强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毕业生的社会声誉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而形成良性的校企互动。

1.2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职业精神往往决定了从业者在本行业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员工,往往是企业重点培养的对象,且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某项或多项技能外,通常还会要求应聘者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而这恰恰正是工匠精神内涵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且立足于社会。

1.3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就是培养卓越人才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它的内涵在于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然而,园林工匠制作的每一件鬼斧神工佳品,无一不是精湛的技艺与匠心独运的结合。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需要一批卓越的人才促进我国园林产品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卓越人才的培养中,需要从入行开始,而高职院校正是学生职业的启蒙。?W校欲将学生培养成卓越的园林工程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实施工匠精神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具有工程师气质。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必须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成卓越的人才。

2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园林技术专业正在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然而,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显著,表现在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学生的就业率、对口率仍然没有增加,毕业生一年内的离职率高偏。为此我们结合人才培养过程,认真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2.1行业参与不足,行业精神缺乏

园林行业的精神是园林行业的前辈基于我国园林发展的方向,为自身生存发展与祖国建设的需要,在上百年的生产实践基础上,精心培育出的执着、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它引领着一代代匠人完善提升中国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然而,在教学中由于行业师傅参与不深,不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精神,不能触发学生的工作兴趣。此外,专业教师大多没有行业实践经验,主要照本宣科或是讲解自己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而忽视将创新创业与行业精神的结合。最终学生虽然具有一流的技术与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没有一流的匠心,以致无法长期专注在园林行业工作。

2.2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创业培养,忽视职业精神塑造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就业。创新创业的能力本身就包括锲而不舍、永不止步的职业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相关教师更多的关注创新创业的思维训练及方法,忽视了学生需要有职业精神的支撑才能实现园林技术的创新创业。最后,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浅尝辄止,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难题经常退缩不前甚至退出。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遇到创新瓶颈、创业难题也会因没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指导而离职、放弃。

2.3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僵化,学生职业定位不清

在我校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辅导员一直承担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而专业教师一直承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两者界限分明。最终导致专业教师只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忽视创新创业服务。而辅导员因缺乏专业知识,往往给予笼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给予学生形成具体清晰的职业定位。因此学生在就业中职业目标模糊,使得园林技术的毕业生质量与园林行业需要的人才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

3融入工匠精神的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对策

基于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合格人才。课题组将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视角着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同时抓好职业精神的培育。

3.1以行业工匠精神引领,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制定“双向”引领机制。一是校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训或参与自己的相关创新创业科研项目,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启蒙学生的行业精神。二是遴选行业园林高级技师担当兼职教师与行业导师,在学生三年学习中,分时段、阶段介入到创新创业教学中来。园林高级技师通过自己的从业经历、园林作品,感染并引导学生将技能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园林创作中,并通过接受最新的行业资讯,不断按照工匠精神的态度完善自己的作品,完成职业精神的养成。

3.2?D变教学模式,工匠精神贯穿创新创业的培养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作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工作过程紧扣园林技术行业的新形式新要求新方向。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具体分析在工作过程中学生需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认知、跟岗、顶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完成从学徒、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大国工匠”成长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按照工匠标准,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最终,通过工作过程的体验锻炼,让“工匠精神”扎根在学生心里。

3.3围绕工匠精神理念,升级创新创业服务机制

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及职业规划,需要全体教师合力解决。开展“1+1”课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由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辅导员共同承担,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及就业帮助的各个环节,努力成为教学工匠的典范。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创新创业政策,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择业难题。专业教师应为大学生讲授典型的园林行业就业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以工匠精神的态度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4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匠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师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形式。探索引入“现代学徒制”完成教师工匠与学生工匠的培养。让园林企业深刻理解,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必定是校企共同培育的学生。企业应主动承担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够保证学生对企业的忠实度。学校也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的需求与变化,为企业培养符合园林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工匠。

工匠精神研究篇5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高校教师职业信念 职业发展

1.引言

信念是一个人内心所持有的坚信某种事件是真实的,且自己愿意为之付出行动的态度、假定或主张,是判断个体做出某种决定的重要指标,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判断及行为。信念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随着个人经历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一些改变。信念有外显和内隐之分,有时候人们会意识到一个确定的信念,但多数时候人们会被一些内隐的、不被主体意识到的假定所驱动。

职业信念(Occupational belief),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确信的认同感,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认识或看法。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在对教师职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从事教师职业确信无疑的精神状态。它是高校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不计报偿、积极地投身工作的精神支柱,决定着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影响着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收入相对一般的高校教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感到了越来越多的压力、迷茫与困惑。其中有一些教师迫于生活所困而从事一些兼职工作,不能很好地投入工作;甚至某些高校教师“唯利是图”,利用手权,干一些违反乱纪、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情。因此,坚定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对于人才的培养、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一种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专业和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品质。高等学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需要这么一群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好教师”,亦即这么一群专业的“工匠”,秉持着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奉行着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耕耘在祖国的各地。

教师职业信念是教师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的奉守信条,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行为的隐性向导,更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工作中,只有坚定教师信念,实现专业认同,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这样他们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成长,得到更多的收获,获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以已有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在工匠精神的理念下,阐释了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的核心品质及影响因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尊重、关心学生,注重自身专业素养。解释了高校教师职业信念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实际为坚定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2.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的核心品质与影响因素

2.1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的核心品质

此前研究选取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三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个案研究(访谈法、观察法、文献分析、资料收集等)的方法,分别从教师主体、领导、学生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度访谈,基于大量的案例,提炼出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师的核心品质,包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尊重、关心学生,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2.1.1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工作,在自身岗位上廉洁自律、履职尽责,对待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2.1.2乐于奉献

积极热情地投身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平凡的岗位,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演绎得淋漓尽致。

2.1.3尊重、关心学生

永远将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放在第一位:悟学生之所感,知学生之所有,教学生之所需,领学生之所往,“以学生为中心”,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真正帮助到每一位学生。

2.1.4注重自身专业素养提升

与时俱进,通过自学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开拓创新,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强自我效能感。

2.2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在对教师职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从事教师职业确信无疑的精神状态,一般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周围环境的改变及自身需求的变化,人们的认识随之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此时,有些人会更坚定之前的信念,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理想;而另外一些人则会由于困难和挫折而放弃以前的追求。那么,影响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的因素有哪些呢?

2.2.1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是很多人从小的心愿。案研究的三位老师,其中有两位都是由于从小受家中教师父亲的影响,对教师岗位有很强的职业信念和职业期待。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父辈们,经历了“”,考取大学是很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方式,因此他们会以自身的例子教育下一代,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使得高校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与日俱增。考取大学,读研、读博,进入高校工作是很多“70后|”与“80后”的人生目标与职业理想。然而,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经济的发展,学历已经不再是评判成功的唯一标准。人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元发展,在各行各业中彰显着自身的价值与才能。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造就了一批批年轻的俊才。马云,曾三次高考落榜,最后由于英语成绩优异而被杭州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成为一名英语教师,之后做工翻译工作,随后创业,有了后来的淘宝网和阿里巴巴,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界的一代枭雄;刘强东,大二的时候迷上电脑编程,勤奋苦学,毕业之后,在中关村租了一个柜台,创立了自己的“京东多媒体”――京东商城的前身,凭借着自身的拼搏和努力,成就了一番梦想。有的人亦是高中毕业就不断打拼,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做得有声有色。越来越多的案例向世人宣示:成功不只是死读书,而是要有创新,有头脑。由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发展与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守着一条路,而是选择了不同的路走向成功。

2.2.2自身需要的满足

首先是生活基本需要。俗话说安居乐业,只有先安居了,才能乐业。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缺失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w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强调了基本需要的重要性。对于我国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必要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是决定他们是否能够坚定职业信念的前提基础。近年来,教师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来讲,上涨的幅度很小,特别是相对于物价的上涨,房价的狂涨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很多男性,他们在毕业后不考虑教师的工作,很多原因在于教师职业不能够满足自己养家糊口的重任。现今社会,从小学到大学,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教育的质量。

其次是自我发展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好地阐释了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追求。人们选择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并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获得成就感,得到肯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追求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各方面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

2.2.3自身价值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随着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改变,高校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一些改变。其实,许多高校教师们大多都是当年学习成绩好的那批人,一路走来,学士、硕士、博士,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现在拿的是固定工资,而当初那些大学毕业后就创业的学生有些比自己的收入高出很多。当今“95后”,个性鲜明,不像以前学生那么听话顺从,在课堂之上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加之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的趋势很明显,所以很多年青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体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上,经济收入不及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又不能提升自我效能感,因此,许多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有所降低。

3.高校教师职业信念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图1 职业信念、工匠精神、职业发展

职业信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确信的认同感,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认识或看法,它是一种坚定的认知态度,是我们从事某一职业的目标和方向;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一种行动品质,严谨、耐心、专注、坚持、精益求精地从事教师职业;职业发展是一种价值体现,不断地学习创新,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顺,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么它们三者之间具有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

图2 职业信念、职业发展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3.1坚定的职业信念是职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3.2良好的职业发展会进一步坚定已有的职业信念。

3.3工匠精神是坚定职业信念和促进良好职业发展的重要品质与助推力。

用一句话通俗来讲,即对于自己的职业,首先要认可它(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其次要努力做(具有工匠精神的品质),最终才能做得好(实现自身的价值)。

4.如何坚定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

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自身需要的满足、自身价值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学校制度的束缚等影响因素,导致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发生了一些改变,如何坚定教师职业信念,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

4.1保障教师基本需求是坚定职业信念的基石

随着各地房价的普遍上涨,住房问题现今已经成为青年人面临的一个巨大困扰。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肩负着成家立业的重任,微薄的工资收入如果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活所需,必然会动摇其职业信念。国家应逐步提升高校教师特别是新进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学校应努力为青年教师解决住房问题或提供相应的住房优惠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这些高校青年教师们“安居乐业”。

4.2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是坚定职业信念的灵魂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人们的归因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从事某一职业的动机和信念。如果教师很好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切实地帮助到每一位学生,则会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将会进一步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相同科目和岗位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们在这样的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工作方法,探讨如何针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最终实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4.3促进教师专业提升是坚定职业信念的关键

物质需要的满足固然重要,但是精神需要也不容忽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开拓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得教师更好地胜任自身的岗位,并且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最终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因此,学校需要争取和创造各种机会,使得高校教师获得相应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学习培训反过来也可以作为一项福利,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坚定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

5.结语

本文以已有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在工匠精神的理念下,阐释了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的核心品质及影响因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尊重、关心学生,注重自身专业素养,归纳总结了坚定高校教师职业信念和促进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如何坚定高校教师职业信念提供建议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5):16-20.

[2]王卫东.教师职业信念问题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4):8-12.

[3]金爱冬,马云鹏.国内外教师信念问题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2013(1):75-83.

[4]黄欢.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5.

[5]包相玲.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倦怠成因与对策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6.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2016年度校级专题党建研究项目

工匠精神研究篇6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选择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1]。专注、专业、耐心、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核。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能工巧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图书馆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担负着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任,图书馆馆员既是管理人员,更是学生言传身教的老师。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不断地分析自身与工匠精神品质的差距。通过寻找差距,分析原因,从中找到提升高职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路径,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无论是对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以及团队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是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学生发展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乃至全社会工匠精神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对管理者本人而言——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形成工匠精神品质。管理人员的精神品质决定了图书馆的办馆质量与水平。要迅速提升高职图书馆的办馆质量,发挥图书馆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就必须不断地围绕工匠精神的核心,不断地培养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提升,对岗位的爱岗敬业,对工作的坚持不懈,敢于创新提升工作水平等工匠精神。所以,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

(二)对管理团队而言——有利于打造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需要整个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就必须要求每一个成员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爱岗敬业的岗位能力等都是关键因素。只要每一位管理者都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优秀品质,一个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就自然形成。

(三)对高职学生而言——有利于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是全校各个有关部门重视与合力的结果。要成功地完成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全校上下的通力合作,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中担负着重任,尤其是管理人员,他们同样是学生言传身教的教师,他们对工作的态度、质量、专业精神、业务学习精神等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提升。

(四)对图书馆而言——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管理现代化。高职图书馆的管理重任要落到全体图书馆员的身上。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个人的业务素质,也有利于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科学、高效开展,促进高职图书馆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提升高职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高职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

(五)对高职院校而言——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育人氛围的养成。文化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而高职图书馆作为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的文化学习阵地,在高职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及其关键。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养成文化育人的氛围,进而推动学校文化育人氛围的进一步形成和推广,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六)对社会发展而言——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工匠精神的养成。工匠精神推动社会发展不仅要通过工匠大师来实现,更需要全民提升和养成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提升全民工匠技艺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制造的发展。高职院校是工匠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的大批优秀人才。

二、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办馆时间短,起步较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的精神细化与创新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业务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业务知识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关键。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成为岗位工作的行家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知识。目前,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业务水平不高,甚至许多管理人员只会做简单的一般性的管理工作,对图书馆的专业管理知识知之甚少,不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导致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可以说,业务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是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问题中的关键问题。

(二)服务质量标准缺少精细化。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是工匠精神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放到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中比较差距较大,许多管理人员只做一些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对管理过程中的细节,不断追求管理与服务的完美要求不高,缺乏精益求精的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总体服务质量缺少精细化,满足不了广大读者对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的要求。

(三)管理服务缺乏品牌意识。工匠精神出精品,品牌意识促进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在许多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理解中,自己的工作平凡普通,既不能树立品牌,也不能出现过人的业绩,这就导致许多管理人员没有树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品牌意识,许多人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是得过且过,满足于常规工作的基本完成状态,也就无法在本行业中独树一帜,形成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精品。

(四)管理工作创新精神动力不足。许多人认为,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部门,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中是一个“小角色”,只要平时做好常规工作就行了,无需对工作进行研究与创新,更不需要对管理与服务的现状进行改进与提升。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岗位工作方法十年如一日,缺少创新、缺乏求变的精神,创新精神动力不足,这也是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

(五)缺乏对岗位工作的科学研究。对岗位工作的科学研究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关键,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方法。从目前的图书馆管理现状看,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对岗位的科学研究态度和方法,认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简单而枯燥,缺乏对岗位工作研究的意识与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的效果。

(六)工匠精神与管理服务工作结合不紧。由于过去较少提到工匠精神培育这一问题,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很少主动把自己的管理服务工作与工匠精神联系到一起,一方面不会主动去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不会主动用工匠精神来指导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升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和应用。

三、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优秀的工匠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得到普遍尊重,除了身怀绝技,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精益求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2]。耐心、专注、专业、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利用科学的手段,不断地激励管理人员培育自己的工匠精神品质。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能工巧匠方面发展更大作用[3],工匠精神要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扎根,高职图书馆高职工匠精神培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更是至关重要。当前,培育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培育要选择科学的路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强化认识,重视工匠精神品质的教育。要做好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就必须强化认识,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加强对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形成的教育工作。通过活泼多样的教育方法,让各方面形成共识,共同重视对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养成的教育工作,促进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

(二)加强引导,转变管理人员的心态。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转变管理人员的心态。俗话说,心态改变,性格就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就改变,一种良好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当事人的心态。所以,应加强引导,让全体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对自身、对团队、对工作的重要价值,让他们乐于改变、乐于接受工匠精神品质的教育工作,乐于在工作中形成对工作精益求精、专注专业的良好习惯。

(三)建章立制,让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章可循。一个优秀团队的打造,一个团队优秀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制定标准。要培育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注重有关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建设,让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融入到团队制度建设中,通过制度来落实工匠精神的内容,这样就做到全体管理人员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有章可循。只有以制度的方式来推进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品质。

(四)引入竞争,将工匠精神培育列入绩效考核。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打破“铁饭碗”,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绩效考核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团队发展的风向标,是团队成员努力的目标。所以,一定要建立图书馆工匠精神培育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将工匠精神培育列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让全体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到工匠精神培育中来,并将工匠精神品质转化为自己良好的个人品质。

(五)树立榜样,让管理人员人人争当工匠精神培育楷模。一个优秀的工匠既是产品的标志,也是行业的楷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就要树立榜样,建立标杆,在全体管理人员中选拔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业务精湛的岗位能手,对他们进行宣传与表彰,树立榜样效应,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整个图书馆管理团队,让全体管理人员争当工匠精神培育的楷模。

(六)重视学习,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训。工匠精神内涵深、外延广,高职图书馆要结合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和队伍现状有组织地、系统性地面向管理人员开展工匠精神方面的强化学习和培训,要定期邀请专家和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同行开展专题培训和讲座,要积极组织外出学习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全方位提升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工匠精神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

(七)落到实处,构建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工匠标准。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通过切身的管理服务工作来得以落实和体现。构建高职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工匠标准体系,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匠精神的自我培育过程中有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有科学的标准,促进他们在这一科学的标准体系指导下有效地提升个人的工匠精神和业务能力。

(八)以赛促学,推动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觉提升工匠精神。除了常规的绩效考核之外,高职图书馆应该以赛促学,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方面的星级表现评定,如开展周明星、月度明星或专项比赛,把工匠精神纳入比赛评比之中,使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时刻自觉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时刻想着如何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促进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上台阶和上水平。

(九)学研致用,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研究和实践。加强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就要强化对该课题的研究,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要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研究内容体系,要总结一套科学、好用、实用的实践指导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做到学研致用,全面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当前,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回应时代要求、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5]。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之间紧密联系[6]。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培育,既有利于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更是促进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雪莲:加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J].经济研究导刊,2016(05).

[2]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

[3]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

[4]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08).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

工匠精神研究篇7

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进程中,需要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作为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文化的力量也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通过文化培育让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职业岗位上开花结果,是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一个有效路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地把墨子思想作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努力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现代工匠人才的作法,值得借鉴。

研习墨子思想,筑牢文化自信。一是成立全校各部门参与的学习小组,开展墨子思想学习研究活动,组织“文化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研究活动,通过项目形式加强对墨子思想的研究。二是积极开展对外学习交流,组织参加在山东滕州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介绍了对墨子思想的研究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良好反响。三是加强校内宣讲教育,邀请中国墨子学会专家来校作“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座谈会和报告会。通过学习研究交流,对博大精深的墨子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坚定了学校传承弘扬墨子思想的决心和信心。

创新培养模式,培育现代工匠。一是培养智慧型工匠人才。学校大力推进智慧云平台、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训室统一管理平台等“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环境,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的智慧型人才。二是培养国际化工匠人才。学校与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顺大―联塑学院”,为跨国企业培养设计、涂装、贸易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2013年起连续4年,烹饪与营养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赴马来西亚UCSI大学进行交换生学习。

凝练校训精神,打造工匠文化。通过对墨子思想的研究学习,结合学校办学实践,把“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十二字作为校训,即要求全校师生员工道德品质高尚、行为举止高雅、素质修养良好,精通事物规律、熟练技术技能、理论联系实践,善于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总结表达。学校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了以校门、智慧门、日景为中轴线、并向两自然延伸的系列校园文化景点。在文化景观建设中,将墨子像、鲁班像、黄道婆像、爱迪生像等国内外一批重要能工巧匠的雕像请进校园,建成特色雕塑艺术长廊,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匠精神研究篇8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等职业院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7-0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 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 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 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 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 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 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 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 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 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 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秦凤.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同行,2016(9):323.

工匠精神研究篇9

摘 要:央视新闻推出8集专题片《大国工匠》,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的工匠,用他们灵巧的双手,诠释一个现代工匠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他们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技能的极致和完美,最终脱颖而出,跻身部级技工行业,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高端人才。“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培养良好的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来源

1.1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没有标准权威的定义,一般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李克*总理提到,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且解读了敬业守信、精益求精这一职业精神的含义。今年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中提到“工匠精神”,从职业精神到“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回归根本,加强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匠人做人做事的原则。“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四点内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1.2 “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工匠精神由来己久。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指的“学徒制”或者说“传统学徒制”。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学徒并没有接受到正式的教育,只是机械的模仿师傅的动作,对师傅来说,也没有正式的教学内容,教授的就是自己从上一任师傅身上学到的以及自己从事这件工作以来的经验。古代孔子收了七十二弟子,被认为是我国正式教育的先锋。从这一点上来说,职业教育的起源比普通教育早,只要有学徒制和手工作坊就有了职业教育的雏形,所以职业教育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师傅带徒弟制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传承,作为师傅,就是学徒的名义上的父亲,不仅可以打骂、管教他的生活,也可以决定他的技能的学习程度。师傅不仅教授了技术技能,也有?任告诉这些离家很早的少年一些做人、成家、立业的道理,教给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2 “工匠精神”给职业教育注入活力

2.1 为什么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现代的中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蓝领工人们,竞争力都不大,很多时候,都无法成为生产一线的技师和人才。根本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职业教育只是为了传授技能,并没有关注学生对于技能和岗位的热爱,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也就阻碍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进一步钻研技能创新,对于技能掌握的精度也不高。于是,“中国制造”只是一味的抄袭模仿,质量差,产量多,没有竞争力。我们需要更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拥有一颗“匠心”,能在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流水线工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而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也要发展。职业教育只有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注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钻研,精益求精的传授,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艰苦朴素,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让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更多行业尖端、世界领先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2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换言之,培养“工匠精神”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和通过技术技能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育中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这样,培养出的工匠精神可能更加完整。职业教育过分侧重技能而忽视人的价值偏向,当前,职业教育偏向于技能教育,以对“人”的忽视和“人”的失落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实践,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职业学校学生对于技术和机能没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了。

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应当将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不仅作为口号,更应该实际行动起来。首先,职业教育在培养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上要把培养职业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扎实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行业准入制度,加大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力度,使得教师有更强的技术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安心扎实的学习技术技能。学生首先要成为工匠,才能谈得上有匠心,才能形成“工匠精神”。其次,要培养学生成为工匠的形态,形成钻研技术的习惯与恒心,培养职业道德,培养对职业岗位的兴趣和信心,在培养学生乐于工作、善于生活中提高把控情绪的能力,在钻研技术中获得快乐。这是“工匠精神”除了技能外最重要的一点。最后,职业教育特别要提高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质量,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介入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使得办学主体多元化;另外在企业建立真实的实习实训车间,学生顶岗工作,充分锻炼技能和技术以及在具体岗位上让学生理解工作和工作过程,掌握技术和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14-17.

[5]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20-22.

[6]马永祥.在职业教育的坐标中审视“工匠精神”的价值[J].江苏教育,2015,44:39-40.

[7]王云珠.“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40.

[8]彭文彰.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J].财会学习,2016,08:245-246.

[9]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53-56.

[10]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85-89.

[11]]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20:14-15.

工匠精神研究篇10

让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回归

当下,用技术代替艺术,用机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个性,用数量代替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加工,使产品越来越冰冷。具有文化内涵的生产被边缘化了,使得“工匠精神”没有了市场。

其实“工匠精神”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战略,如此一来,评价产品的好坏就不再以机械化生产程度的高低来评判,而是要看产品的设计、创意、文化内涵,看产品的人性、温度和活着的灵魂。这些都有了,产品才能有“品质”。这个“品质”,更多的应该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精致文化的回归。

中国是一个很精致的国家,我们现在提“工匠精神”,实际是要回归到精致文化的本来面目,回归到它的文化本体。对于精致文化的内涵,我觉得包括了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忠诚等重要特征。从生产的角度看,我们不应该把生产者个人的创造性、个人的审美、个人的情趣、个人的技艺、个人对产品的理解,淹没在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之中。

随着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展,产品的工艺品质、个性内涵、性价比成为关注的重点,只有品质过硬、个性突出、性价比好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占领市场。“工匠精神”,就是在为工匠正名,要让他们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要对他们做新的价值判断,让他们有应有的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同时,“工匠精神”也应该是大众文化,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核心所在,由此推动人人可以成才。所以工匠精神的研讨,要跳出工艺美术各自小的专业领域,既要在“术”的层面讲工匠精神,也要在“道”的层面上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道德与操守

中国曾经是并且现在也依然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但制造大国不等于制造强国。之所以我们还没有走到制造强国这一步,原因在于一种精神的缺乏,即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说到手工艺创作,其实在中华手工艺精神中,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手工艺始终保持贯穿着一种伟大的工匠精神,或者说就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而言,这种工匠精神不仅不缺乏,还始终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眼下,我们的传统工匠精神在流失,在当代手工艺创作中,这样的工匠精神甚至在大量流失。

说到工匠精神,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中国手工艺而言,成体系的工匠精神远不止于精益求精这样一种内涵,它是一个非常丰满的精神价值结构。它包含信仰因素;包含中国人以“天工”把握世界万物的一种基本认识;包含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工艺”神圣性的执着坚守。所以中国古人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有了在身的薄艺,我就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中国工匠一直强调格物致知,强调天工开物,强调物尽其用,强调立功成器,强调利用天下,这些都是作为工艺行为指南的信念、思想,是信仰性的东西。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情怀,是工匠处事,面对世界、面对工艺的一种自信,是天、地、人三才中,人傲立于世间的一种蓬勃的人性情怀。中国工匠因此强调以己度物、缘心感物,强调用沉静之心去感知和体贴世界,强调技术上的得心应手。这样的情怀很重要。工匠们因此以人性之心面对自然,面对工作。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朋友、手足一样对待工具,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自己的作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情怀,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我们所造就的世界,或者我们所关心的世界,才成为一个温情的世界,一个不是只有冷冰冰物质的世界。支持我们去感知感悟的这种主体情怀,于今非常重要。对于往往冷漠地对待一切的当今社会,这种情怀尤其重要。

工匠精神还是一种态度。包括严谨认真、刻苦勤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执着坚毅、敬业进取等,都是这种态度的重要内涵。中国工匠、中国的手工艺,真是了不起。我们的丝绸、陶瓷等之所以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都是这种态度下的产物。这些工艺态度的内涵,我们今天应该好好发掘和梳理,更应该在工艺实践中好好坚持。

工匠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操守。中国手工艺行业有非常多的道德规矩,从原料采伐,到入行事艺,到工艺制作,以至到出品销售,手工艺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行业传统中都有大量操守上的原则性讲究。不做假、不欺世、不懈怠、不苟且,工匠总是强调安分守己,强调以诚相待,强调尽善尽美……这些操守非常可贵。我们会读到历史上手工艺行业的很多故事,先人们在操守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行为表率。这一切是我们今天需要很好地去发掘、去认知、去研究的宝贵精神财富。

创新不能伤害传统工艺

工艺美术深含着工匠精神,但光谈精神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措施、体制的保证,就难以兑现我们所要发挥的精神。过去,工匠带有贬义,但现在是一种认可的名称,这是好事。我们要根据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把传统进行推广,但创新不能伤害传统的工艺,不能失去原有的特色。

让工匠精神回归 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开始

工匠精神这个话题,从政府到民间形成了高度共鸣。工匠精神的失落问题反映了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也促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次文化反思运动。中国工匠精神的失落,伴随着中国近百年来剧烈的社会变迁,整个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都在快速学习、急速奔跑、拼命追赶。“速度为王”曾是我们的社会共识或普遍心理,如今经济发展到了新常态,我们需要稍微放缓脚步,找找自己的短板,思考决胜未来的动力。此时谈工匠精神的回归,是中国制造业理性建立自己的工业文明和现代手工业文明的开始。

一个匠人的技艺是在不懈努力的实践中慢慢提升的,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即使功成名就,仍保持这种态度,不断精益求精,就已经具备了工匠精神。做一件事,是一生的追求,不离不弃,就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奠定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