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作用

时间:2022-05-20 10:07:08

工匠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作用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对于研究世界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分析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工匠精神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1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达、节日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公约》特别要求对各国和各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要求建立一个由专家和各会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协调有关工作。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公约》。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首位。我国除了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还按照《公约》的要求,建立了国家、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原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年先后批准命名了第二到第五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57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列入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7万多个。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实物和材料的破坏或丢失、缺少继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过度开发和破坏等问题。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促进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保护文化历史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帮助各族人民广泛吸收民族精神的养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1]。

1.3促进民族团结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是建立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政府和一些民间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内外宣传我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传承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2.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重申请轻保护的问题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特色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期申报与后期保护同样重要。我国不少地区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常积极,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却做得不是很到位。一些地方存在申报成功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不够,政府和社会对其投入精力和资金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存实亡。

2.2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堪忧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外来文化带来冲击等原因,一些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正确认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关心,对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重视不够。特别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这些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都是年纪很大的老人,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生活特点相结合,使它们更符合现在大众的需求,才能使传统工艺不断迸发活力。

2.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资金支持不足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如此。我国各级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比较重视,从各级文化事业发展的预算中都拨付了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由于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总体投入明显不足,在资金分配方面也不尽合理。

2.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问题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使其发扬光大,传承发展下去,不仅可以提升该地区的知名度,还能给该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地方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容易出现过度商业化开发的问题。这种行为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的初衷,甚至出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随意篡改的情况,破坏了这些项目的真实性与存在的意义。

2.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宣传不够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无论是多么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宣传,只有通过多渠道、大力度的广泛宣传,才能使更多的人知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去深入了解它,并传承和发展它。我国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存在对于新型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利用不够的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没有建设相关网站,更不要说开发手机App了。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使建设了网站也是很少更新,人们从这些网站得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

3融合创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更充分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坚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1在坚守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能工巧匠的经验总结,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克服各种困难,在坚守中完成传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匠心,需要坚守,但坚守不是固守,还需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将古老文化和传统工艺融入现实生活中,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3.2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方式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在某个地区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某种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了强烈冲击,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勉强维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甚至出现了断档,衰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面对如此局面,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坚守传统,必然会导致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走进“死胡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应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创新传承的方式方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努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传统生产工艺、生产材料、展览展示方式、产品流通渠道等方面的创新。

3.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融入当代人的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传播要深入现代生活当中,只有与当下的生产生活产生关联,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良性发展,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享用[2]。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古代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要想让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继续传承发展,就需要将当代人的精神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能切实服务于现代人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供人学习观赏。无论是地方戏曲、节庆礼仪,还是各种传统手工制品,除了具有传统文化的观赏价值之外,还要对其进行新的文化创意和产品应用开发,使其能够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4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从宣传渠道、管理体制和机制、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从业者,特别是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热爱与痴迷、自身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重要因素。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创造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3]。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他们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细致,没有机会主义的思想,具备耐心、专注和坚持的品质,并且永远不会停止在专业领域追求进步。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受到一些人一夜暴富的影响,人们变得心浮气躁,他们更愿意追求短时间内可快速见到效果的即时利益,缺少工匠精神的信念、信仰和坚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使用的工具简单,工作环境差。这些项目由于使用比较原始的生产方法,生产效率低,收入有限,导致人们不愿学习这些濒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甚至有些人已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却因禁不住诱惑而转行去从事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因此,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除了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大众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识和关注外,还需要传承人必须具备耐心、敬业、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要求传承人和接受者都要具备工匠精神。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人,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有饱满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作为接受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相信所学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发扬光大。从有关部门历年评选出的优秀传承人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所处地区不同,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对工作精益求精,几十年坚持从事一项工作,他们都具备宝贵的工匠精神。湘西凤凰县山江镇63岁的麻茂庭已与苗银结缘43年。他痴迷于用苗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银饰,一把椅子,一把剪刀,一盘银片,他就能坐一上午。苗银制作工艺复杂,银块要经过熔银、锻打、拉丝、纽丝等环节,才能制作成一件银饰。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当地的银匠逐渐放弃了制作银饰。麻茂庭不仅自己坚持这项工作,他的小儿子麻金企在2015年退伍后,也主动跟父亲学习制作苗族银饰。经过他们父子两代人的努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得以传承延续。任新春是清华池的一名老员工,北京清华池的修脚技艺自成一家,脚病治疗也成为其特色服务。清华池传统修脚术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任新春入行三十多年,在大师的指点下,他勤学苦练,钻研修脚技术。修脚讲究的是手指有力,腕子灵活。削竹板、捻钢珠,修脚技师用这些来练基本功。“一厘米宽的竹板,用抢刀削出指甲的形状,接着再打薄到跟指甲差不多的厚度。”任新春说,“这是为了练习掌握力度,好多病变的指甲硬,修时需要大点儿的力气,但是还要收住劲儿,否则会刺破皮肤。”另外,还有锻炼手指的小技巧,任新春连走路、坐车的时候都在练。他利用休息时间到书店买来中医、中药、皮肤科等方面书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医疗的角度探索治疗脚病的新方法,从医学知识方面解释脚病的成因,为前来治疗的患者讲解脚部保健的基本知识[4]。2008年,针对常见的疑难脚病—嵌甲病,任新春经过反复研究,研制出嵌甲矫正技术,从此解决了困扰人们多年的嵌甲根治的难题。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敬业的态度,先后荣获北京用户满意服务明星、享受北京市政府津贴高级技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清华池传统修脚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如今,他不仅自己为病人修脚,还培养了十多位徒弟,使清华池传统修脚技术造福更多患者。除了上述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是我国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的是文化,传承人唯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精髓传承下去。

5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守正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在于融合与创新。只有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与时代结合,融入当代精神,才能让那些璀璨的历史文化和精湛技艺代代传承,永葆生机与活力。

作者:赵春利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