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12:50:25

工匠精神论文

工匠精神论文篇1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论文篇2

关键词:《工匠精神读本》;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2016年3月5日,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见,工匠精神的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制造业深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2016年6月的时候编写并印发了《工匠精神读本》,《工匠精神读本》从三个层面解读了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业、经济发展、个人意识觉醒等方面的深刻影响。结合《工匠精神读本》的精神内容,职业教育需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创业就业教育、专业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意义解读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1工匠精神内涵以及职业教育发展中对工匠精神的解读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具体是在一定人生观影响下发展形成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具体体现在尊师重道、爱岗敬业和求实创新三个方面。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在制造业发展、生活追求、社会风尚等方面都有体现。文章研究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现代价值主要是指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帮助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自我发展价值。

2《工匠精神读本》中工匠精神在技工学校教育中的培养途径

2.1通过良好校园文化的打造来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读本》中工匠精神强调要为社会发展建设培养更多技能型、社会应用型人才。为此,职业院校需要通过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来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将工匠精神中的职业精神要求融入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平面广告、新媒体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工匠精神领袖人物事迹,比如金牌女工薛莹、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等古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并通过校园演讲、讨论活动的举办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悟到工匠精神,并通过实际学习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积极向上的动力支持。

2.2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中融入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建设培养生产管理和管理服务型人才,向学生渗透和传承工艺技术技能,从而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重要的支持。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职业院校实施创业就业教育的时候需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主动创新创业的意识。

2.3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有品质的、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对教育的要求也更高,即要求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和实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也需要认识到这种变化,用更好的教育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在教育中实现质量和个性的统一。职业院校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再局限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相应的专业知识,大胆创新,开拓全新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思路,提升所学知识的社会适应力和专业针对性。另外,职业院校教育课程教学要以职业发展和就业能力为基本导向,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因材施教,切实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并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4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体验

在校学习的期间,学生往往无法掌握能够支持其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技能。为此,职业院校的技能课教学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在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同时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凸显出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比如职业院校可以在原有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工厂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设计、“工学六融合”等,提升专业学习的社会适应性。

2.5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来进一步传递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教育的开展需要着力打造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行业专家等组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升教师的总体实践教学能力,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授课,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加强学生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认识。

2.6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塑造工匠精神

第一,通过校企合作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模式。职业院校可以在学校建立和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基地。比如“菜鸟驿站”校园社区服务站。通过“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提升物流发展效率。同时,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进第三方“电子智慧城”众创空间,通过智慧社区、智慧城电商体验等结合培养创意实现类型的团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第二,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本平台,实现学岗直通。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注重内部整合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将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结合。第三,主动促进校企互动,为专业深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职业院校的教育发展需要创新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各种设备的支持。

3结论

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核心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创新传递。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传递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工匠精神,通过渗透性教育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职业意识,提升学生在未来社会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通用教材《工匠精神读本》[J].中国出版,2016(19):73.

工匠精神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培养策略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态势,产业经济发展新机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视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因为企业在用人上已经将这种工匠精神列入其中。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刚刚开始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研究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现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职业素养的加工、生产、服务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高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两方面来现,一是技能培训,二是精神培养。然而,在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理论知识传输比较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显得严重不足,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普遍现象,然而,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精神涵盖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他不仅是一种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还是一种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它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教育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即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职业人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不断升华自我,提升服务或管理质量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职业态度、一种职业价值取向,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工作品质的不懈追求。目前,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比较重视,尤其是欧美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发达国家之所以在高端制造产业领域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无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虽然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会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工匠”意识

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工匠精神,在社会对于优秀人才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并将工匠精神纳人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不仅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还要能够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当然,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要学会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教学中,使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尤其要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分析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从完善自身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入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职业精神能够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渗透工匠精神,在实训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逐步渗透。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仅仅依靠简单的专业教学,职业信仰与追求很难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通过建立模拟场景,锻造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真实地理解到它的本质。模拟工作场景既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实施,当然,最好是在实习实训中实施更加有效。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工厂开展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在不断实践中磨练技艺,通过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业余文化活动中,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营造传播了职业精神,丰富了学生业余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得到了锻炼。开展职业精神教育,还可以通过参观采访专家讲座等形式,在这种面对面的教育形式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直接了解企业这一职业素质在自身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就业明星讲解,了解到更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机构都在努力打造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与地方文化结合,提高院校的辨识度,成就自身办学的品质。如欧洲手工业日本制造业,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就业的法宝,也是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基本素养。企业在考核工作技能前,应聘者的职业态度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高职教育就是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基地,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尤其要更多给予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能够具有良好工匠精神,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三、结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之路崎岖坎坷。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一些企业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使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大浪淘沙。因此,在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要重塑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提高思想意识,将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觉行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工匠精神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调查分析

课 题:本文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16年立项重点课题:打造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编号:ZG201636)研究成果。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人们热议。

一、背景

从古至今,工匠精神在我国都是源远流长,从庄子“技进乎道”到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上述文中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它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是认真、执著、精细、完美的代名词。正如《大国工匠》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上过名牌高中也没进过知名大学,但是却技艺精湛: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精雕细琢打造出“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他们仅凭着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一个个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人才,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

然而,在我国当今社会更多的人愿意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白领”,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反而心有不甘。根据上海市的一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国人在海外排队抢购奶粉、马桶盖,各种海外代购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似乎“美国制造”“日本制造”更象征着精致、可靠,更能赢得大家欢心。“日本制造”是从二战废墟中后来居上的,“美国制造”长年保持在全球工业创意、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前沿,他们的成功不可一概而论。但在这些国家,以敬业专注、求精求新为核心的“工匠精神”都获得了极大推崇、得到了充分释放,是他们工业进阶、产业升级征途上的精神指引和关键支撑。“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总理在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中曾举例说到,“时至今日我国圆珠笔上面的圆珠都需要进口,这正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也是为何要提出工匠精神的缘由”。正如万钢所言;“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和实践,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锲而不舍,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从教育抓起,从职业教育抓起”。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使命,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塑造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并外化为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现实命题和重要历史任务。基于此,文章梳理并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同的现状,并进一步对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材料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结合国内主流媒体关于工匠精神的报道,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并与多位专家讨论后形成了高职教育工匠精神认同及培养路径调查问卷。问卷总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的四川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人口结构特征,问题回答以客观选择题方式出现,第二部分是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现状及培养路径调查,共设计16个问项。其中客观选择题单选11项,多项选择5项。问卷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16年8月下旬,对问卷进行预调研,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问项进行调整与重新设计;第二阶段是2016年9~10月通过问卷星生成链接,借助通讯工具、网络、邮箱发放正式问卷链接,截止到2016年10月30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279份。

2.样本描述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是指对所获得的样本基本信息及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操作,以频次、百分比等形式来反映样本的结构分布和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问卷中女生969人,占总体问卷数量的75.76%。由于被调查高职院校多为文科类院校和医卫类院校,女生多于男生,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类院校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在校大一、大二学生居多的占总人数的94.21%,学生文理分科差别不大,曾经或者现在担任学生干部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相当;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占绝大多数比例,入党积极分子和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次之。总体而言,样本结构合理,分布科学,有效地避免了单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与研究结论的真实性。

三、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中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不高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工匠精神是否对其具有指导意义”“是否知道工匠精神”的交叉分析可以得知,其中持赞成态度的大学生占98.75%(见表2)。由此可知,大家都比较认可工匠精神对当代大学的指导意义,但是从赞成的人员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37.37%的学生知道工匠精神,而有46.08%的学生听说过但是不清楚,有16.55%的学生是不知道或甚至没听说过工匠精神。因此,我们可知当代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度还不够。

2.高校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融入

根据调查高校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这一多项选择题分析,从表3可以得出,“学校课堂”这一途径只占44.64%,“学校环境文化”占34.95%,反之“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居然高居榜首,分别占据68.88%以及63.49%的比例。众所周知,大学生都是高考竞争的优胜者,但是他们理论知识多,动手能力较弱,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比比皆是,从学校升学的入口来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和“学校文化环境”伴随了学生90%以上成长时间,但是如此重要的教育途径,工匠精神的融入度反而不高,50%的比例都未达到。现在的大学校园很热闹,有的热衷创新创业教育、有的热衷办证考证,甚至有的片面追求和“绑架”技能大赛,掩卷深思很少有学校能静下心来营造工匠精神氛围的。如此一来便会造成工匠精神的认知度缺乏,进而演变成工匠精神的认同度不高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第一阵地,更不要谈现在部分高职学生既不愿意动脑也不肯动手,只求毕业糊口营生,不求学习技术之精髓的问题了。这往往造成现在企业缺人又不愿意招聘刚毕业学生而陷入用工难、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困难的“两难”局面。

表3 高职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

3.实践中缺少对工匠精神理念的传承

实践是联系理论与现实的基石,也是将书本中的文字运用于实际的最好途径,要把“小伙子”或者“大姑娘”精雕细刻成大国“工匠”里的匠人或者是具有基本的“工匠精神气质”的人才,那么课堂之外的企业或实训室里的实践教学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从企业见习这一途径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学生只有11.49%的比例。由此可知,本应该是最容易直接了解或者是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一个环节,反而成为最少能够感知“工匠艺术”和“工匠魅力”的地方。

4.细分高效、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缺失

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多是以通识教育为主,初级入门居多,即只有基础和一点理论知识,在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还有所缺失。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工匠精神:四大发明享誉世界;故宫、圆明园、苏州园林等建筑巧夺天工,木器、玉器、瓷器也是个个精雕细琢、无玉不美;无器不精,得到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展览。然而,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工序、工种、工艺的细分和差异化教学,而是简单的无差别化、流水线式培养,只是期望做到“合格”,而并未追求卓越。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还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有效实施。问卷显示,在“你的学校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工匠精神”这一选项中,有24.39%的学生选择“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学生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机契合。

四、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思考

1.多途径融入工匠精神,使其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不断提升,现如今“互联网+”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多途径、多渠道、多种方式,例如,通过网络、视频、校园广播、学校刊物、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等载体传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匠精神事例,使其更加生动、形象,融入于学生的思想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职业意识。

2.拓展教育范畴,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发现,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工匠精神很多都是通过师傅传徒弟、师傅影响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在德国,技术工人的培训时间至少3年;在培训3年毕业后,再当3~5年的学徒,直至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技师证书。而只有获得技师证书的人,才有资格开自己的工厂。在校的短短几年时间,如何使学生能够不仅仅掌握基本入门的基础技能,而是深入掌握一门真正的技艺,实现“德艺双馨”,成为大国工匠,这需要与技能大师们合作。“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劳动模范”高级技师技能大师龙卫国已于2016年5月成为湖南工业职院的兼职教师。自此,这位拥有丰富一线经验的技能大师将在该学院手把手带徒,传承工匠精神。技能大师与在校老师互相结成对子、共同培养职业人才。与此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企业技能大师参与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标准的制定,无疑是对“现代学徒制”的全新探索,高职院校应该在这方面多做思考和实践,让更多的技能大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拓展我们的教育范畴,开启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带出一批理论和技能兼备的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

3.细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双提升

关于制造业技术工人,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只是枯燥的流水线工作而已,没有技术含量和创造力。然而并非如此,真正的工匠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耐心、专注、精雕细琢,是深入钻研、在某个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而不仅仅是一个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因此就要求将现在的专业培养过程中细分、细化,针对特别的工序、工种、工艺进行培训研究,如茶艺专业,学校教授的更多的是理论及识茶、品茶,而不是带学生去茶园种茶、养茶、摘茶、炒茶等,学生只知道成品,而对其来源制作工艺一概不知,就如同“饮水而不知其源”。高职院校只有做到重视工匠细分工序的培训、对工匠学科知识的积累,去研究记录,完善工匠基础知识体系的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迁移能力的大国工匠。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我国教学中,学者、研究性的教育者占多数,而鲁班、茅以升、王选这样的大师级工匠教师占少数,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是从“高校―高校”的模式,而非“高校―企业或(实际经营)―高校”模式,有一线实战经验的教育者更加少之又少。因此,一要培养具有“双师型”人才,使大部分教师持“双证”上岗,使教师人才多元化;二要使教师来源多元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通过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2]重莲.: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2015(4).

[3]杨生文.技工院校贯彻落实工匠精神要把握好六个结合[J].职业,2016(9).

[4]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

工匠精神论文篇5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价值内涵;人的素质冰山模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当前,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就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中国智造”,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中职学校责无旁贷。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著、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工匠精神之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1]

我们可以从专业水平、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四个层面来认知工匠精神。

一是“尚于巧”,即追求技艺之巧,是工匠努力追求的精神品质,是工匠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是工匠精神的魂。“工必尚巧”,“巧”是工匠的代名词,能被称为工匠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的人。“巧”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即在熟练、娴熟基础上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不拘泥于传统,蕴涵在工匠身上的那种求新的精神品质。历史上,鲁班之所以被后人尊奉为祖师爷,就是因为他发明创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

二是“精于工”,即追求技艺的精湛与产品的精致细腻,是传统工匠精神的“钙”。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指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象牙、骨器时仔细认真、反复琢磨。这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品质造就了中华文明。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远销欧亚,因此被誉称“丝绸之国”“陶瓷之都”;战国编钟极其精致,可以做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丝缕极细,用料2. 6平方米,而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冀”“轻若烟雾”,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蝉衣;著名的苏州园林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而著称于世,被称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些背后都凝聚着中国工匠追求精细的精神品质。

三是“匠于心”,即耐心、专注、执著的工匠心境,敬业、精业、乐业,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崇尚极致的职业操守。这样的工匠会对每个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地做到极致,矢志不渝地追求一种完美至善的理想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拥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崇尚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并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四是“品于行”,即工匠有止于至善的高尚品行。对技艺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并不是高明工匠的唯一目的。《庄子・养生主》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老然响然,奏刀蟾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梁惠王赞叹他精湛的技艺,而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这一典型例子说明,工匠虽然谋于物,精于工,但其深知使用者非自身。为了让使用者获得“快快”的“到位感”,“爽爽”的“舒适感”,“满满”的“成就感”,工匠会竭尽所能,穷尽其术,这就把利他的情怀发挥到极致,即希望通过手中的技艺领悟到“道”的真谛,从而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这种利他情怀,在人情世故趋冷的当下,弥足珍贵。

二、“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研究专家斯潘塞(Spencer)提出的人的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的素质分为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知识与技能等五种基本素质。[2]其中,动机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并付诸行动的内驱力;特质是指身体的特性以及拥有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及自我印象;知识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指个人所拥有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上述五个方面的素质特征组成了一个人整体的素质结构。斯潘塞进一步将此素质结构以冰山模式(The iceberg model)加以分析(见下图):

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漂浮在水上;动机和特质更隐藏,位于人格结构的更深层,自我概念位于二者之间。表面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改变,可以通过培训促使其发展;自我概念,如态度、价值观和自信也可通过培训而得以改变,但这相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困难;核心的动机和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其进行培训和发展。内隐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关键因素。麦克利兰认为,水上冰山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基准性素质,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水下冰山部分可以统称为鉴别性素质,是区分优异者和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基于素质冰川模型理论,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显然属于内隐特征的范畴,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其进行培训和发展。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一种“稀缺”的优秀品质与精神资源,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应何以为之?

第一,观念转变。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专业会随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专业的知识、技能含金量会随之起落,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则是恒定的。这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涵盖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属于内隐性特征的范畴,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制造粗制滥造产品还是制造精品的关键因素,因此,它是职业教育精神之“钙”,是职业教育“DNA”。仅仅关注专业知识、技能将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最大障碍。

第二,教学融入。强化职业素养的课程实施,要求由以工作过程导向向以职业素养导向转型。要将职业素养整合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当中,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要把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教学上确保从注重技能本位向注重素养本位的转型。教师在教学中应带头践行工匠精神,通过榜样示范、言传身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才能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实践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造,只有将工匠精神和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感受到它的价值。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双向育人平台,一方面构建“参与+体验+感悟”的工匠精神教育载体和平台,促进工匠精神与岗位工作、技术活动等有机融合,并内化于学生心中;另一方面,利用这一平台邀请行业大师和优秀工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选聘行业大师担任学校的顾问,遴选一批优秀工匠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使学生在师父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中感受工匠精神,最终让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第四,文化培育。要建立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的校园文化[3],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系统设计能很好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这种文化软实力,向社会宣传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以营造适宜“大国工匠”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方法创新。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产教整合的重要载体,既有传统学徒制经验上的优势,又有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可以说,复兴“学徒制”这一古老制度的现代学徒制,是重塑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国工匠”的一剂良药,从根本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较快培养工匠、技师的有效途径。

依据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只有给中职学生以适宜的土壤、舒适的生存环境和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努力成为“大国工匠”,才能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转变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4.

工匠精神论文篇6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方面既义不容辞,同时也大有可为。

一、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对于当下建筑业的重大意义

建筑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打造一支艰苦奋斗、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队伍要求素质高、业务精、工作敬业。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激励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精神,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高超技艺,是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职业精神,是攻克艰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如今的建筑业,急需工匠精神,在施工中发挥敬业、守信、创新、求精精神,它是企业的内在动力、灵魂,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首先,“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生动诠释,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提升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建筑企业品牌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人员实操能力有限

近年来,建筑工业化不断被提及。传统建筑行业由于建筑行业特点、用工方式等导致了行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分散;现代工业化的制造、安装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这将是建筑业一次革命。

建筑企业不断优化,从基础施工操作型向管理型转型,以技术型人才为主。技术型人才主要学习理论技术,一味的追求职称、职业证书,掌握实际经验提高施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成为建筑企业普遍性问题。

技术型人才是建筑行业工艺创新的攻坚力量,理论技术的不断加强是提升企业施工力量、资质水平的根本;提升技术型人才的实操能力,提高劳务队的施工水平,填补技能型人才短缺,是企业提升施工质量、保证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

三、基?庸せ嵬平?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实践

陕建十一建集团企业精神是“科学管理,文明施工,艰苦奋斗,勇创第一”,是根据企业历史发展和工匠精神所提炼的,企业文化可强化目标、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体现企业精神文化气质,实现企业愿景。基层工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一系列特定活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贯宣企业文化,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

(一)利用劳模典型,弘扬工匠精神

一是运用宣传平台,传播工匠故事,弘扬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职业精神,攻克艰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在职工中形成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潮。二是创新性的举办“工匠精神进项目”活动,放大“工匠效应”,助力企业文化贯宣。去年,陕建十一建设备安装公司与工程二部合办“弘扬企业文化?争做创优先锋”活动,观摩文明工地、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分享劳模成长故事,激发“工匠精神”,贯宣企业文化。

(二)积极组织、广泛发动,进行全员技能培训

建筑业技术不断革新,施工管理人才继续教育也至关重要。设备安装公司积极结合建筑业发展,全司层面上进行培训活动。一是借助集团公司平台,邀请专家进行建造师等相关培训;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拔企业内训师集中培训,加大对施工工艺、实操能力、BIM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和技术指导,结合项目、工种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训练,为企业施工奠定扎实的人才支撑和工作基础。

(三)搭建竞赛平台,引导职工争当工匠

1.通过劳动竞赛,促进岗位练兵。要围绕企业发展需要,搭建人才展示舞台。劳动竞赛归根到底是业务素质的竞赛,所以通过岗位练兵等活动,把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构建长效机制,对优秀职工予以奖励,以激励制度使职工形成技能学习、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发现人才、培育“工匠”。最终为企业的快速稳点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2.开展青工比武活动,激励青工技能提升。青工比武是基层工会的品牌性活动。利用竞赛、抢答等方式,促进青工技能提升。一方面对青年员工进行理论技能的全面考核,覆盖面为整个企业,阶段性考核,使得青年员工不间断自检自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通过抢答赛形式,选拔优秀青年职工组队参赛。分设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实操题等,题目内容涵盖理论、实操、规范、技能、安全等方面,考察激励青年职工学习和进步。

工匠精神论文篇7

一、工匠精神界定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的界定。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这种界定特指手工艺匠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广义的工匠精神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这种界定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与工匠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来,并将之上升为各行各业都应该具有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对工匠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诠释,得到了普遍认同。工匠精神具有精益求精、耐心专注敬业、持之以恒、注意细节、严谨高效、一丝不苟、甘于奉献、至臻完美、追求卓越、持续创新等特点。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酒店产业转型升级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旅游业必将进一步释放需求能量,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迎来一个发展高峰。酒店市场需求量的剧增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必然引起国际酒店集团的大量进入,这些国际酒店集团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产品细分、服务精准、品牌知名度高、市场营销能力强,我国酒店业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对产品进行升级的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服务意识的提高,以工匠精神打造服务精品,迎接八方来客,迎接挑战,最终实现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责任,高职教育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只有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毕业学生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就业,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高职教育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是适应酒店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人才培养调整,为酒店企业输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酒店从业人员,将受到酒店企业的重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若还停留在重技能训练,轻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层面,将失去高职酒店教育的应有价值,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亦无法生存。将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素养引入到人才培养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为酒店业输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从业人员,将有利于酒店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可见,融入工匠精神,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外需要。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以来,技能培训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学生在技能方面已得到了用人企业的认可。而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素养,却是高职学生最缺乏的、企业最需要的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正所谓“能不能做是能力问题,肯不肯做是态度问题”。现在在高职学生中存在着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玩世不恭、佛系青年等思想,学生对工作岗位要求高大上,对工资待遇要求高,对工作时间要求自由,出校门就想当经理,做管理,不想从基层做起,工作上责任心不强,态度上服务意识弱,行为上不能吃苦耐劳,遇到困难就退缩,轻言放弃,“大不了不干了--辞职”,不能持之以恒,甚至不求上进,动则佛系思想,种种这些现象,都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更不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现象的发生,学校教育有着推脱不了的责任,这是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造成的,引入工匠精神,正是学校教育在职业素养方面做出的改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大力宣传,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时代背景和舆论氛围

自从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一词以来,工匠精神受到了社会广泛的热议,也得到了国家各方面的重视,更在多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如《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的拍摄和播放,使社会各方面开始了解和认识工匠精神,进而对培养社会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业人员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达成广泛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舆论氛围下,将工匠精神融入为酒店业培养一线服务人员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已成为必然趋势和高职教育的历史责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已经具备了成熟而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酒店产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目前我国酒店企业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淡泊,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酒店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引进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服务和管理人才。我国酒店产业,想要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优势,必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酒店职业人,打造精品服务,赢得世界认可。酒店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酒店产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广泛的支持。

(三)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实践研究,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

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宣传,酒店产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酒店企业对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渴求,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从领导到一线教师,逐渐开始了解、认识、重视工匠精神,并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和可供参考的案例。同时也应注意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使得高职酒店教育在实训室、实训基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使得高职酒店教育拥有了一部分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力量,这些都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提供了实践保障。

四、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作为为国家酒店产业培养准职业人的主阵地,在中国实现从旅游大国升级为旅游强国的过程中,必须肩负起为酒店产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人员的历史使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具有历史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实践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喻彩霞.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西部皮革,2017(5).

[2]朱晓洁.试论如何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1).

工匠精神论文篇8

Abstract: The spirit of a craftsman is from a craftsman who has mastered a skill and earned a living by it, its core connotation includes excellence, dedica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own value, makes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stering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e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needs to make efforts from reform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advoc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efforts of researchers themselve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匠精神;科研人员;启示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44-03

0 引言

工匠是指凭借自身手艺而从事器物制造的人,在2015年5月,随着《大国工匠》的播出,工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2016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时提倡工匠精神,究其原因,正是其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实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打造高品质产品,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1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

虽然工匠精神是时下的一个热词,但我国学者对其已有研究,并取得一些新成果,在概念范畴、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论述颇多,下面详细介绍。

1.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尽管工匠精神屡屡被提及,但人们对其含义缺乏准确而具有共识性的描述。肖群忠、刘永春在《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把工匠精神定义为“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有的人则从多角度阐释工匠精神。例如,刘志彪在《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中认为,“如从供给方面来看,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方面看,则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则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此外,还有对工匠精神分层次下定义。《工匠精神在出版行业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工匠精神第一个内涵是严谨专注,第二个内涵是注重细节,第三个含义是精益求精。尽管缺乏统一而确切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是其核心内涵。

1.2 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

时下重提工匠精神,恰恰说明了当今我们缺乏工匠精神。至于其原因,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邓成在《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中认为,历史文化和现存制度是其原因:“主流的儒家观念注重人文教育,轻视专业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没有理想的教育环境与氛围,现行的教育体制却错误地引导全民争当大学生,裹挟青年人去实现经济白领化”。

李宏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认为,近代工业的兴起造成了工匠精神的没落,“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兴起,工厂化机器化等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张博在《重塑“工匠精神”》文中认为,企业家快速盈利、追求速度的价值观,使得工匠精神难以在我国制造业中形成,“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当然不可能精心设计和雕琢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他们急功近利,盲目扩张,以数量换取钞票”。

1.3 工匠精神的培育

正如造成当代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是多种的,学者就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应多措并举推动工匠精神的树立。例如,李宏伟在《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认为,要打破就业体制,改革就业观念,提高工匠职业威望;树立杰出工艺大师、工人技师榜样,引领工匠精神示范;保护工匠、技师合法利益,借用现代手段拓展技艺传承;通过传统手工艺生产演示与精美产品展示,传达工匠精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双元制、双导师制培养工匠技师;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实行职前宣誓,将工匠精神社会化、具体化。有的认为要以制度的方式来培育工匠精神。陈金灿在《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一文中提出,“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由之路,锻造工匠精神首先必须依靠制度”。还有人从社会文化的层次出发,“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必须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刘志彪在《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中提出,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

2 工匠精神在国外:以德国和日本为例

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德国和日本,其产品精致巧妙、结实耐用的特征中受到国人的普遍认同。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世纪“德国制造”却是仿冒劣质的代名词。原来德国在19时期中期才完成国家统一,作为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造分布分散且粗放,赶超式发展模式明显。模仿、剽窃甚至伪造商标等违背商业道德的潮流席卷全国,通过打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以至于英国议会在1887年8月23日,修改《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通过以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规定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外部贸易环境的恶化,倒逼当时的德国企业家开始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工匠精神树立起来,不到10年时间,“德国制造”的产品品质便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有鉴于此,英国罗斯伯里伯爵在1896年痛心疾首呼吁道:“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培育出来的。

2.1 德国产生工匠精神的原因

2.1.1 严谨的民族性格

德国人的极致严谨常常被调侃成为刻板,德国人的严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日耳曼人的民族性格。例如科隆大教堂,虽然开始在1248年开始建造,但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人用这种“慢功细活”的方式打造了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德国人常说,“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因而在德国公交车站,站牌上不仅标有首尾班次时间,还标明一天中每一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比如8点15分。

2.1.2 “双元制”教育体系

德国属于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人才需求量大,而支持其制造业持续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业教育,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制造业人才,造就了德国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双元制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种场所的培训,它是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前者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后者主要负责使培训人员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实际操作与练习。

德国学生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需要经常交替在学校和企业两处学习,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进行实践。而该教育体系能够在德国被广泛应用的前提是政府的支持,德国政府要求自己国家的企业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给学生,该教育模式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是双赢的,学校能够通过实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而企业通过招聘具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学习其先进经验。

2.1.3 对品质苛刻的德国企业

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家来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比投机行为创造的财富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他们更加看重长期成功带来的益处而非短期收益。对于产品品质的高度重视,为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使得德国企业家不打价格战,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另一方面较高的收入保证了技工的待遇。西门子电机部薪水最高的反而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位负责安装调试的老技工,虽然他没有大学文凭,但经验丰富,并且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人可及。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企业文化的肯定,使得工匠精神能够在德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更高的尊重。

2.2 日本产生工匠精神的原因

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法律监管。日本各行业的评价不受行政因素的干扰,来自消费者中立客观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短、平、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同于承认自己没有竞争力。这样就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企业和商家把信誉看成是上一辈留下的财富和遗产,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决不能轻易自毁招牌。尽管日本也不乏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获取名利的人,但是一旦被发现揭穿,不仅要承担相关的刑法责任,民法诉讼的巨额索赔也会让他倾家荡产,社会的谴责会让其难以翻身。在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都不评选优秀学生,职场也没有先进和模范。电视、电影中的聚焦点除了成功人士外,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不仅如此,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认真、勤劳、追求极致的熟悉身影,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工匠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 经验与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反思自身缺乏工匠精神的同时,应当吸收和借鉴德国和日本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做法,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3.1 政府要重视和倡导工匠精神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这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创新管理方式。例如,政府若无视市场中出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那么无疑就是纵容这类行为,长此以往下去市场上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就会更加猖獗,也会降低政府的权威性。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市场环境,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还应当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严惩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假货盛行与工匠精神水火不容。如果市场秩序混乱,造假、贩假与售假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工匠精神将无法生存,结果就是毁了整个行业。

3.2 社会要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技术工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时时处处地收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倘若一个社会追求是“短平快”、速度与效率优先,那么精做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技术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另一方面树立崇尚 “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慢工出细活,某种程度上而言,盲目追求速度往往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社会应当抛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风气,让踏实工作、一心钻研的技术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

3.3 高职院校要承担培育工匠精神的责任

通过高职院校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做法,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贴近学生和丰富教学资源的优势,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主阵地。通过这一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并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并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二是将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正确的职业观纳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去。在专业教育中,除了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进而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将工匠精神贯穿到实践教育中去。职业精神通常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情景相结合时,学生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在职业精神的实际实践过程中,往往可以采取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职业情感。

3.4 企业要成为工匠精神的维护者

企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同时企业组织必然有自身的做事标准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应当成为的企业一个最具体、最基本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赢得市场并逐步盈利;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吸引并留住消费者,实现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体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一些企业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习惯耍“小聪明”,把才能用在“灵活性”上,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处理方法,很难想象以这样的工作态度能够生产出德国那种高精尖的好产品。

3.5 劳动者要有工匠精神的职业观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只有每一个劳动者将精益求精、专注持续的职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花。

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一是要保持从容淡泊工作心境。从容淡薄,方得始终;急功近利,终无大成。外面世界很热闹,自己的内心却很平静;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对于名利,能够甘于“坐冷板凳”;对于工作劳动,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人消得人憔悴。”二是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劳动者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达99.99%。三是以持之以恒之志对待科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树立工匠精神,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是要有一颗专注的心,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的事业上不断努力,终将会有所成就。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对待科研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不可能磨练出炉火垂青、巧夺天工般的技艺。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 “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4).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4]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

[5]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5).

[6]刘志彪.要“工匠精神” 更要“工匠文化”[J].企业观察家,2016(8).

[7]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8]陈润.德国工业两百年:工匠精神永不磨灭[J].中国工人,2016(8).

[9]唐林涛.设计与工匠精神――以德国为镜[J].装饰,2016(5).

[10]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

[11]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探索,2016(3).

工匠精神论文篇9

关键词:汽车文化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工匠精神不仅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在如今的职业教育当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育人任务,在文化课程当中也得以融合与渗透。

1工匠精神融入汽车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如今汽车专业的学生日后大概率会从事汽车维护保养、汽车维修等技术性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踏实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工匠精神的融入将大大提升学生们的道德观念与职业素养,从而培养出行业所急需的人才。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也是一种教学创新,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提升的基本要求如今工匠精神已然成为了当今劳动者们对职业素养的极致追求,而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其文化课程当中,能有效提升他们对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从而为其日后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提升其汽车行业岗位上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彻底践行工匠精神,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恪守各项规定,落实基本操作。因此,汽车文化课程融入工匠精神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工匠精神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汽车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我国的汽车市场中,日系、美系、德系等汽车依然在竞争中占据着优势。而国产汽车相比于这些汽车,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创新上都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之处,也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想改变这一境况,就必须不断提升国产汽车的品质,获得更多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同,那么就不得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专注创新,强调的是工匠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的是精于研究、精益求精的工匠。这种精神用于汽车产业,可以让每个汽车工厂勇于探索新技术,可以让每个工人勤于钻研汽车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并提升业务水平。如此一来,可以使整个汽车产业充满了创新的活跃气氛,以创新驱动汽车产业的引擎,从而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工匠精神已然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汽车文化课程融入工匠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3.培养工匠精神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汽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着相对良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挑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除了对其专业能力的考察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越来越看重。工匠精神是劳动者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要素,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往往更容易获得企业的认可。因此,在汽车文化课程当中融入工匠精神则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为其日后的成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存在的问题

2.1文化课程效果欠佳

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先后都已开展了汽车文化课程,每年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到了课程学习中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偏向于进行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拘泥于课本,照本宣科,学生思政以及人文方面的教育十分缺乏[1]。这也导致了课程的实际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学生也对课程的开设感到厌乏。

2.2学生定位不清,对汽车产业认识不够,专业认同度不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注重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人越来越少。而对于许多汽车专业的新生来说,很多人仅仅只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为其日后的出入打好基础,而并非因为对汽车感兴趣而选择该专业,忽略了对自身人格的发展。此外,目前许多汽车专业的新生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认识不足,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将来的就业而选择汽车专业,专业认同感并不强[2]。

2.3教师缺乏案例参考,思政改革动力不足

虽然目前许多专业院校都已开始推行思政课程,教师也在思想上对思政课程开展的必要性表示认同,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却没有足够的示范案例进行参考。加之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本就欠缺,在开展思政课程时缺乏系统的理论做支撑,思政改革、创新的动力不强,导致实际的课程开展效果差强人意。

3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

想要对目前的汽车文化课程进行思政教学的改革,并积极融入工匠精神,那么就必须从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内化、深化以及强化五个点进行具体实践。

3.1梳理课程体系,挖掘思政内涵

教师在对汽车文化过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遵循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要求以外,还应当对其课程内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地梳理,从而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价值导向相结合,从每个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出最合适的思政元素。具体来说,比如在对汽车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对狄赛尔、孙中山、饶斌、孟少农等人物的奉献故事进行挖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在对汽车制造与服务有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们讲一些校友以及教师的优秀事迹,并与工匠精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们爱岗敬业、团结友好的工作作风;在对汽车品牌及其文化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专门通过谈论雷克萨斯品牌、吉利汽车的海外收购案例,向学生们展现这些知名企业精益求精、严谨踏实、勇于实践的工作态度;在对汽车造型与技术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奔驰汽车的造型演变史进行讲解,并对如今的一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对汽车与社会文明之类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过去的特大交通事故,在梳理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要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进行巧妙融合与渗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汽车文化课的兴趣。

3.2改革教学方法,融入工匠精神

在对汽车文化课程进行教学时想要巧妙融入工匠精神,就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在对启发式教学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在泛雅教学平台上开辟一些研讨专题,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及反思。比如:从雷克萨斯品牌的制造以及服务的过程中能学习到什么?与工匠精神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提出研讨问题:如何对我国近些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进行评价?对于我国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持什么看法?这样就能使学生们自发地对工匠精神进行思考,加深对其精神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们自主地去了解我国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有效拓展与汽车相关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在结合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述一些中国汽车工业初期的故事。比如,孙中山、张学良等革命先辈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而奔走呼号,并对我国汽车之父饶斌的伟大事迹进行介绍,并同工匠精神相结合,激励学生们要勇敢地承担时代的使命,进而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在运用开放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们对汽车构造、新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实训室教学资源,并邀请实训室管理人员与教师们一同对传动、转向、制动、行驶四大系统进行现场的讲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这样就能有效加深学生们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的了解。此外,在进行开放式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努力融入一些思政类的知识,培养学生理性的汽车消费观念,从而正确指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念。

3.3提供实践平台,内化工匠精神

对于如今的职业教育来说,其实践教学平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产教融合的形式;寻求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开展校内的实训平台;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在对这些实践平台进行搭建的过程中就可以巧妙地融入工匠精神。比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从企业文化中学习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展现工匠精神的一个绝佳平台。因此,可以通过专门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来扶持学生的创业,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专业技能竞赛也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而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展现学生们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通过竞赛的方式,还能使学生们形成在实践中苦练专业技能的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其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4创建校园文化,深化工匠精神

想要使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汽车文化课程当中,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工匠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细节中体现其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导学生们在校园人际交往中做到谦恭友善、诚实守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动手,加强其实践能力;当遇到困难时,应当对学生进行开导,使其做到勇于担当。只有这样,学生在校园生活以及学习中才能切实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使其融入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当中,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3.5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强化工匠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逐渐融入到汽车文化课程当中,对于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中,应该逐渐建立起一套双师型师资队伍[4]。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教师团队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不仅需要提升汽车专业的技能理论知识,还应当使教师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岗位实践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意义,并认识到汽车行业不同岗位对于工匠精神的要求。而这些岗位实践经验也将成为教师在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工具,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引导、价值观引导。同时,通过实践课程的锻炼,教师们可以基于课程的特点对工匠精神进行讲解,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实践中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进而有效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开始重视文化课程的开展,而工匠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也被融入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如今的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念,从而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海荣.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汽车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4(11):115-116.

[2]李超.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新西部,2019(18):135-136.

[3]张洁.浅谈如何让“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3):116-117.

工匠精神论文篇10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 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 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 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体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 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 份, 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调查显示, 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 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 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 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 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 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 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 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 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 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 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确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