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时间:2022-05-20 15:04:24

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摘要:21世纪的时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水平,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职业型人才,基于此,加强劳动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的内容。通过提高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精细化程度和教学力度,能够令劳动教育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密切联系,结合当下劳动教育现状,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培育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的高效高水平开展,能够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品质实现理想的培养提升,作为“工匠精神”核心内容的唯准、唯真、唯新以及唯精,与良好劳动教育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具有极高水平的契合。随着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发展人才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要求,劳动教育已经被明确指定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必须基于构建教育体系、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提升保障和组织等多个方面,使高职劳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在高质量水平的劳动教育中,要将“工匠精神”培育切实融合其中,令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水平。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把实践和日常教学切实结合,提高育人水平,贯穿劳动教育。

一、劳动素养与“工匠精神”的联系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以及生产劳动教育,全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1]。“工匠精神”体现和要求的是现代青年学生的劳动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劳动素养,并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升级产业结构。劳动素养与“工匠精神”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首先,“工匠精神”在劳动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加以体现。从本质上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劳动精神的一种,培育青年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工匠精神培养提升的重要方面。在此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加强历史传承和创新之间的有效融合,在劳动素养的教学培育过程在各个细节上对工匠精神加以体现,并通过实践教学令“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具有更高的充实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要在学校生活中加强专业学习,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给予尊重,要对劳动及其价值具备科学深入的认知,对参与劳动具备热忱的心态。其次,“工匠精神”能够进一步促进形成劳动素养。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专业教学、志愿服务等时,融合培育“工匠精神”,是目前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发展及现状、职业选择等。与此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人民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基于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很好地同社会发展需求相呼应,其价值内涵和品质追求能够对劳动素养进一步提升。最后,劳动素养和“工匠精神”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劳动素养作为包含习惯、技能、品质、实践及创新等多方面劳动意识及行为。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其包含职业能力、品质、道德、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丰富的内容,其在作为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寄托的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以及集体价值追求的重要态度素养,更是中华民族复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2]。在劳动素养的培养提升过程中,“工匠精神”发挥着重要的“铸魂”作用,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令新时代人才进行兼具脑力特色和体力特色劳动的创造性劳动。

二、高职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实践性和全面性

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发展成为爱劳动和会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任务。通过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学生的劳动情感,另一方面则要外化于学生的劳动实践。在对高职学生开展劳动意识培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劳动价值观念的宣扬传递,同时也要创造相应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劳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体验劳动过程,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一步进行固化,更加深刻地形成端正劳动观念及劳动态度。但是在当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两极化的问题。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开展中,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使劳动教育呈现出“智育化”的不足,而部分学校则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了“体育化”的缺陷,教学主要通过卫生打扫等基础劳动进行[3]。虽然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课堂教育必不可少,能够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启蒙,帮助学生对相关劳动理论实现掌握和理性认知。但是,如果将劳动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讲授,就会导致劳动教育缺乏实践性。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培养出具有知行合一特点的新时代劳动者。除了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讲座、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于劳动教育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提升,能够在校园中进一步创设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而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令学生对工匠大师劳动精神和态度进行直观地观察学习,激发学生对于榜样的学习热情和劳动热情,帮助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明确方向。与此同时,如果劳动教育过程中缺乏理论引导,学生无法内化各种劳动价值观,这就使得即使实践劳动活动非常丰富,但是其也只能短暂地令学生对劳动有一些感性认识,缺乏长久意义和价值。

(二)缺乏深刻全面认知

现代科技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劳动方面也提供了更多的时代化特征,与以往相比,在形式、内容以及对象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行劳动教育时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进行认知,从而开展更加科学深刻的劳动教育。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认识方面,缺乏对其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的深度认识,把劳动教育单纯地与体力劳动划为等号。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并未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实习实践和实操的教学环节设置比重非常大,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对于学生的引导培养却十分匮乏,高职院校内部劳动教育氛围严重不足,校方和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实践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教学,对于劳动情怀则过分忽视。在教学方式上,很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都采取比较单一的形式,如清理校园区域卫生和路面等。类似劳动活动的组织是培养院校学生劳动意识,但实际落实期间,由于教师和学校缺乏引导,最终变成了卫生打扫,教育目标被曲解,无法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一)整合“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相关课程

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通过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对高职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实现显著的提升。而在劳动教育中,要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必须对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进行相应地调整,并将“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整合。在开设教育课程的时候,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专业特点、时代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采取合理灵活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院校在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应对生活问题和需求。在确定教学形式时,要结合学生特点,采取与学生特点和实际相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热情参与和接受。实践整合“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时,第一,要对当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深入挖掘,明确其中的“工匠精神”因素[4]。在开展教学时,基于学生所学专业和自身的特点,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过程中。第二,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专业技能学习加强指导和培养,同时要在意志品质与劳动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培育。第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时展特色,针对“工匠精神”培育开发相应的劳动教育教材,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育教学,构建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

(二)加强建设劳动实践基地

作为实践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操作性与参与性非常高,要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提升,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种类型平台,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基于实践训练专业相关技能,对“工匠精神”实现培养教育。教师与专业技能师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领,让学生深入进行岗位相关劳动,通过实践教育,锻炼自身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不断提升的工匠作风[5]。生活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基于具体情况,组织多种类型的“工匠精神”活动,如劳动技能比赛、教育活动、家务活比赛等等。通过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将学校、教室、家庭等多场所都转化成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基地,让劳动与学生生活密切融合,培养学生科学全面的劳动信念和价值观,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情操及综合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加强劳动教育观构建

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形成科学深刻的劳动价值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融合。在高职院校中,目前思想政治课程已经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但是其教学重点还是在理论教学方面,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思政课堂的延伸过程中,学生工作大都还是以社团、团学工作等方式加以呈现,缺乏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性与针对性。也就是说,学生组织与劳动课程的教学缺乏连续性,互相独立,在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体系方面严重缺乏系统性,这就使得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所需的劳动价值观无法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得以高效推进,因此要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合理运用劳动教育所具备的特色将其在学生工作与思政教学中加以融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劳动观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诠释。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引导。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加强劳动价值观的科学构建,使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加显著的重要性。

(四)加强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针对劳动教育在体系方面的构建与完善,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保障,故此,在构建相应教学体系过程中,要加强探索如何创设劳动教育为教学核心的课程。第一,在职业教育实践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的培养,其本质在于对现今社会全新劳动形态的直接体现,但是不能将其仅仅认为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环节,应该认识到将劳动教育作为独立性的课程及学科,纳入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6]。第二,在构建完善基于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课程时,要注意课程内容一方面要包括相关的理论课程,对劳动教育进行全面综合的论述与分析;另一方面也要纳入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使劳动教育课程具有更加显著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并在选课形式、评价形式、以及保障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与高职院校学生相适应的模式,从而在此过程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三,要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重视进一步加强,明确其在现代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现代工匠而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动精神都是必需的个人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持续性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

四、结束语

在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过程中,“工匠精神”在观念方面形成了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特别是在培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中,在劳动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点之一。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全体学生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自觉提高个人思想,树立科学端正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通过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努力发展成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