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班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00:24:01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1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契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努力培育合格的工匠,千方百计提升学生素质。有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二是要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以优质的校企合作为动力,带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让工匠精神变成空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校企合作,让优秀的人才可以充实到更具吸引力的岗位。在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特别是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争取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认同,进而实现学生与岗位零对接,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德育效率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仅仅培养少数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势,通过其自上而下的职能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德育效率。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达到了部分德育的目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更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志愿者协会为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心理相容等等,这些素质会逐渐沉淀为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的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范化就是能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资源,同时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集约化就是能够条理分明地归纳要素,做到聚散为整、整体研究、统一管理、章法分明;精细化就是能够通过系列载体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推动基础内容的实施。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匠精神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标识建设,辅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等,彰显学校开放特色,批量高效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有利于确保德育的比重

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到德育工作上,往往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比重较难衡量。例如,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效果与班主任的个人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直观的体现就是班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对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一位合格的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工作计划和总结,教育转化后进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开展德育研究,而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培养出大量优秀班主任的。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特别是从哪些方面确保德育比重?笔者认为,可以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衡量标准。一是要确保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通过确保时间、经费等投入及确保相关教育师资力量、活动形式等,实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覆盖。二是要提升班主任地位。班主任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培育效率,可以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老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师,同时提升德育教师的地位,增强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要有计划地通过以老带新、师资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水平。三是培育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社团活动是有力的补充。要确保社团投入和管理力度,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注意把握科学性、职业性等原则。四是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

四、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有利于创造德育的良好条件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2

关键词:工匠精神;非遗传承人;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人类社会之初,手工艺技术的起点是为了制作满足自身需要的器物。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原初性在于通过材料、工具、劳动,以及人的经验、技能、技法甚至审美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在人类不断用技术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技术的含义也从手工衍生到了双手以外各种科学技术的综合〔1〕。单纯传统手工艺技术的要素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发生嬗变,技术借助智能化使人的双手出现各种形式的延伸,智能技术将人类带入了21世纪,技术的社会学内涵呈现出“泛技术”的特质。基于此,我们对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深入开展了研究分析。

一、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涵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传心授的代代传承中形成了工匠精神。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工匠精神的薪火相传。我国古籍对工匠和传统制作技艺早有记载,工匠一直被认为是农耕社会中手艺超群的人,他们以一技之长满足在特定生活范围内人们的需求。为此,工匠们在手工技艺领域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工艺,对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这种工匠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工匠精神。不同的时代,工匠精神的含义略有差异。在古代,工匠精神通常用以指称手工艺人对技艺本身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和理念,是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到了现代,随着机器化生产与信息化时代来临,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日益丰富且多元,工匠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地结合更多现代化元素,体现破旧立新、鼎故革新的创新精神〔2〕。透过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对技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气”,对职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和对产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

(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气”

技艺是手工艺的一个基本属性,对技艺的孜孜以求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工匠精神产生的“原点”〔3〕。当今非遗项目的手工艺技术基本上都具有“绝技”的特点,是数代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发展传承下来的“独门秘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学习和钻研,粗制滥造和简单模仿难以进行有效传承〔4〕。到了现代社会,精益求精更成为各个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共同追求。德国的制造业举世闻名,产生了西门子、蒂森、拜尔等很多国际品牌,其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能够把产品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我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也必须大力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遗传承更是如此,特别是对于一些技艺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非遗项目,如紫砂制作、歙砚制作等,由于其制作资源有限且换成其他载体无法发挥其技艺,更应强调精益求精,从而节约资源并有效延续其传承时间,更好地保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

职业是农耕时代传统手工艺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职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是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传统手工技艺之所以能够延续数代,所依靠的不仅是外在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匠心”,即工匠们锲而不舍、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的精神动力。再加上口传心授不只限于技艺本身,还包括行规信仰、天人合一理念等,被传授者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解、领会能力,还要内化生成一种职业信仰和职业文化,从而才能达到“道济合一”,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就像韦伯所主张的那样,职业不单单是谋生的工具,从根本上应属于信仰的范畴,所以,个人在世俗职业生活中应具有神圣感和使命感〔6〕。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的质量之魂在于匠心,要培养工匠文化,恪守职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世界文明的国际品牌。

(三)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

工具是手功能的延伸,产品是人意志和情感的寄托,手工艺品是“心手合一”的产物,对产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是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作为产生于中国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并不是要简单、机械地挖掘、整理、记录和模仿,而是要在不忘初心中因势利导,主动对接现代需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推陈出新,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存下来。随着大众生活品质和审美观念的提升,非遗传承的坚守固然重要,但绝不能走入博物馆保护的死胡同,与时俱进地开发和创新更为可贵。特别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非遗传承人更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创新文化,从而使传统技艺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总之,非遗传承中的工匠精神是匠气、匠心和匠魂的凝聚,是自古以来工匠们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术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精神追求〔7〕,是以德为先、德艺兼修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但工匠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从学徒到工匠再到工匠精神的形成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钻研、磨炼和实践,工匠精神的培养无不镌刻着学徒制的时代烙印。

二、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的耦合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学徒制形态。学者赵志群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8〕。相对于传统学徒制,它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双元制”,即校企双主体和师生双身份。在传统学徒制模式下,教学活动主要在师傅和徒弟二者之间展开,教学过程完全由师傅个人决定,这使得整个学艺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知识的系统性也相对缺乏。现代学徒制中,教育的管理者有学校还有企业,双方共同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控制。其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注重企业文化育人,弘扬劳模精神。二是“双证融通”。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典型的“放养”,只要不违反行业规则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师傅的教学水平和学徒的学习能力完全由时间来检验,学徒未来的发展以及技术传承具有不确定性。现代学徒制则推行“双证融通”,做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拿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可以考取更高层次的技术本科、研究生等。现代学徒制“双元制”和“双证融通”的两个特点,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价值取向一致,同时,体现了敬畏职业、执着工作以及对产品、服务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也体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技艺追求精湛的专业精神。相对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很多发达国家的推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以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起步较晚,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现代学徒制探索。2015年到2018年,教育部遴选了300多个单位和行业开展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具有划时代意义。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研究

研究发现,工匠精神非遗传承人培养方式应以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生成和实现,并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施以非遗技艺培养的现代职教模式。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从非遗传承人培养目标的选择、培养模式的确定、教学组织方式的实施、课程体系的建构到教师教学团队的组建等,都是校企双方的应然责任。

(一)人才培养目标:从“高技艺”到“高素质+高技艺”

从“高技艺”到“高素质+高技艺”,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再选择。传统手工艺人才的主要特质是具有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绝技绝艺,即“高技艺”;而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人特质是既要有绝技绝活,又要有敬业、专注、创新的职业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即“高素质+高技艺”。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企业指导下,要把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制定以“高素质+高技艺”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时既要有反映“高技艺”的学历证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还要有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证,将学生的技艺培养和人格完善共同作为培养目标。在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的提升,依据学生成长规律与道德需求,重组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以校园文化的群体性渗透特征使其成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文化专题讲座及参观标志性建筑等形式,来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和价值观渗透,从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打造符合新时展需要的非遗传承人。

(二)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主体”到“校企双主体”

从“学校主体”到“校企双主体”,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为了实现非遗现代传承人的综合性培养目标,要立足于现代学徒制,将“双元双创”融入人才培养模式〔9〕。其中,“双元制”教育模式源于德国,强调受教育者在职业院校中接受理论学习的同时,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一元”是学校,另“一元”是企业。这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真正成长为可用之才。“双元”可从三个维度上认知,即教学场所“学校和企业”,教育者“教师和师傅”,受教育者“学生和学徒”,充分体现了现代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双创”则是指创新和创业,强调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双元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避免了非遗传承中经常出现的重课堂、轻实践困境,能充分地将学生与教师、企业、匠人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人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教学组织方式:从“大班”到“小班”

从学校“大班”制到学徒制“小班”化,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教学组织方式的再造。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但由于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等特点,导致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班级授课制虽可以解决成效问题,但因实际班级人数的不同而产生学习效果差异。其中,30或50人以上为大班,少于这些数目则为小班。从教学效果来看,小班制明显优于大班制,它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出新的灵感。因此,要培养非遗现代传承人更适合的是小班制。我们可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小班的精英化教学,有效保证教师或师傅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言传身授,从而让学生既学到“匠气”,也感受到“匠心”并碰撞出“匠魂”。

(四)课程教学体系:从“1+1”到“1+1+1”

从“1+1”到“1+1+1”,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课程教学体系的再建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通过打破遮蔽、扬弃特质来回归“匠道”,而且需要将工匠精神嵌入课程以至传承〔10〕。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上基本是由公共课、专业课组成的“1+1”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艺”非遗传承人才,学校应根据地域特色、传统工艺项目,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素养模块、现代设计模块、传统技艺模块,围绕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强化核心技艺,鼓励交叉互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共享+岗位核心+岗位互选”的“1+1+1”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教师教学团队:从“双师”到“教学团队”

从“双师”到“教学团队”,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组建“大师—教师”教学共同体的强联合。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教育资源。职业类院校以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通过拜师学艺提升教师传承创新能力,由专业教师与行业大师结对,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由行业大师担纲传授传统技艺,一对一地研习传统技术与工艺,打破理论和实践的隔阂,改变原来单纯强调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或者下厂锻炼的方式。同时,鼓励专业教师与大师、工匠合作,组建有理论素养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师、工匠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从而达到多方联动、强强联手、共同培养非遗现代传承人的目标。综上分析,“非遗”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人的培养,“匠气”“匠心”和“匠魂”是现代非遗传承人的特质。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类院校应坚持服务“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国家文化战略需求,以现代学徒制条件下的工学结合为模式,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现代传承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从而充分展示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浩.本真与嬗变——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技术意义的再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1-107.

〔2〕高远,吕甜甜.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融通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21,(4):98-101.

〔3〕刘自团,李齐,尤伟.“工匠精神”的要素谱系、生成逻辑与培育路径〔J〕.东南学术,2020,(4):80-87.

〔4〕张善柱.当前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因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7):100-101.

〔5〕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职业技术教育,2017,(7):74-79.

〔6〕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0.

〔7〕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5-88.

〔8〕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24):1.

〔9〕吴岳军.传统手工技艺“现代传承人”培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4):49-54.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3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体作用,本课采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交流法、故事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笔记法等活动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构建工匠精神相关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工匠精神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1、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来说始终保持着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尽全力打造完美的精品。2、追求完美。尤其对产品的细节方面,不惜在节上下功夫,提升细节的品质,尽善尽美。3、精致专一的耐心。不产生浮躁心理,至始至终保持一样的耐心,打造精品。4、严谨专注。对产品的整体构造保持严谨的态度,保持科学的头脑,对产品始终如一的专注。

二、活动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工匠的含义。

(2)熟悉合格的工匠需要具备的品质。

(3)掌握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2、方法与技巧

(1)领会读书法的方法及技巧。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3)养成在课堂上做笔记、教材上做记号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

(1)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追崇度。

(2)树立成为具有“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的人生目标。

(3)领悟工匠精神是成就事业、造福人类的必备精神品质。

三、活动方法或形式

讨论交流法、演示法、故事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笔记法。

四、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工匠的含义;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领悟工匠精神的价值。

2、难点:合格的工匠需要具备的品质;领悟工匠精神的价值。

五、活动准备

1、照片准备,如鲁班、蔡伦、欧治子、毕N等照片;中国与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对比图。如:国内外长寿企业对比图、中外服务器机房线路等。

2、视频准备,李宗盛《致匠心》。

3、讨论主题设定。

4、制作PPT课件。

5、故事素材准备。

六、活动过程设计和分析

(见表1)

七、活动总结与点评

1、教学中的图片、视频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学生参与性、积极性较高。

2、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故事讲授等方式,学生较好的掌握课堂重点难点知识,并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4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对于“工匠精神”,《辞海.工部》中解释道:“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匠”在古代主要有“工匠”“制造”“治理”和“经营”等义。精神则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指人的一种意志。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是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

结合古代对“工匠”的解释以及当前人们的看法,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从事专门技术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敬业、严谨、细致、专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体现

会计人员与从事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样需要“工匠精神”。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爱岗敬业,专注执着;二是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三是坚持学习,努力提升。会计工作包括填制凭证、编制报表、审核分析等。专业的会计人员能在复杂的账目中,找出漏洞,既能帮公司规避风险,又能提出最佳方案,使公司取得更多收益。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发扬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三、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倾向受过高职、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中职财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具体问题如下。

1.岗位专业性不强

近年来,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看,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如餐饮、超市等连锁商业服务企业,主要从事服务员、销售员、收银员等与财务专业联系不紧密的的岗位,就算从事财务工作,大部分是统计员、仓管、出纳、辅助会计等基层辅质的财务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待业在家。

2.专业对口稳定程度不高

通过各届毕业生返校了解其具体实习就业情况,发现学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稳定程度并不高。有的实习生在财务岗位实习期间,觉得工作辛苦,整天和数字、票据打交道,枯燥繁琐,导致毕业后不想从事财会工作,最终选择销售、客服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干脆待业在家。

3.职位上升空间不高

从事财务工作一段时间的毕业生,就算在学校已考出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多变的实际业务中,尤其欠缺突发业务的应对能力,因此产生挫败感,导致有些人逃避现实,转岗离岗,影响最终专业对口率降低;有些人就算继续从事财务工作也按部就班,上升空间远不及大学毕业生。

可见,中职财会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很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财会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探索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培养工匠精神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从上而下的引导,从下至上的实施,对于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更加需要从入学开始,转变传统的教育目标,进行全程培养。

1.职业定位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传统的中职财会专业以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为教学目标,培养的会计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改变传统的教育目标,明确向社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会人才的教育目标,开始进行“工匠精神”的初步培养。

一是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财会专业对于初升高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学生由于环境转变及新事物的增加,容易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做好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比如,通过讲座形式,邀请专业教师以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作为主要内容,介绍学校和财会专业概况,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财务工作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初步形成对财会专业的感性认识。

二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以社会为导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初步形成毕业后从一名普通财会人员向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打拼意识,而不是局限于出纳以及其他基层财务人员岗位。

2.职业实践期――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并不是孤立存在。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精神又促使职业技能更精湛。因此,教师在已初步形成专业认知后的第二学年乘胜追击,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进行“工匠精神”的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调整课程设置,在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的同时,注重传授实际账务处理的操作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学校邀请各类型企业的人事部门领导讲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情况。企业提供在校生暑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将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最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制度和财务岗位要求的严谨性。

二是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严谨、专注、专业、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首先,班主任言传身教。针对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的特点,要求班主任了解就业的知识、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比如,类似于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班规,实行考勤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日常行为规范,以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其次,专业课堂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法、模拟实训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情景进行角色分配,穿插观看作假账贪污案例,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际账务操作传授中,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密、正直、诚实的工作纪律,严谨仔细,按会计规范办事的工作作风等职业道德与素质。其三,组织手工做账和点钞比赛。比赛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以及竞争意识。最后,环境塑造,利用网络、微信平台以及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宣传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树立对待职业耐心、专注、追求极致的态度。

3.职业分化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相结合

本阶段是学生在校的最后阶段,是将学到的综合技能与社会相衔接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长远发展,让企业将“工匠精神”进行流畅传承,中职教育最后阶段的“工匠精神”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就业教育纪录片,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重新认识环境和个人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职场适应和职业发展。

二是开展职业咨询。组建QQ群,做好毕业生关于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在线咨询,协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使其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挖掘潜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5

【关键词】工匠精神 促进优质就业

工匠精神要求具备的特质是: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敬畏感。这种特质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全然没有,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来自各中学学习成绩最末等的部分,这批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就是应付,没有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针对这批学生表现出来的致命弱点就是自由、散漫,对任何事情马马虎虎。学校要把他们打造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谈何容易。

1“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精神”,在百科词条查询词义中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咋听“工匠”一词,给人感觉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网微平台中华国学文化中谈及“工作是一种修行”是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体现了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是学习日本。翻翻我国的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驼背老人怎样用那些竹竿告诉孔子粘知了的诀窍,也会看到买油翁怎样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我国早在日本之前就已发源了“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尊重自己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应用在各个职场中就是它表现了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种耐心、执着、认真、踏实、专注、严谨、钻研、坚持和注重细节、要求极致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刘延东在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讲话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扣“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两大主题,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时代已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本领,不但技术技能过硬,思想道德品质也要过硬,这就需要严谨、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3.1实践岗位上传承。职业学校要重视在实践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通^学生的岗位认知见习、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直接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感染和学到企业行业的精神,对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

3.2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学校的“文明风采”活动就是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德育活动。职业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为职业学生搭建德育活动平台,以竞赛形式推进活动育人,在组织活动中要注重班班活动和学生人人参与,让全校都动起来

3.3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把“工匠精神”特质内容纳入学生考核合格的评定内容之中。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工匠精神”的特质内容入手,训练学生做事要坚持、耐心、细致、认真、钻研等,把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训的各个角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强化以育人为目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职业学校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习实训,这期间的德育教育和考核不容忽视。

3.4通过家长学校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教育活动,通过家庭成员不同的职业,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父母、家庭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取代的,职业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为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3.5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提高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习实训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直接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磨炼中锻炼学生的耐力,培养精雕细刻、钻研、认真等工作态度,这种实践的环节对职业学校学生克服职业困惑,坚定职业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6为学生提供技能技术比武平台,让学生通过技术比武,促进“工匠精神”的提升。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平常练功,技能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精神境界也在不断的提升,职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技能水平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展演、技能汇报和技能比赛,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实际演练,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提升会更快。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的强盛需要思想进步、本领过硬、精神振奋、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后备军。职业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美好的人生目标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工匠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钻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雕细琢。此外,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庄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10).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6

[关键词]善建者;鲁班精神;文化育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95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过诸子百家,影响深远。“文圣”孔子选择了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工圣”鲁班则选择了创造物质文明。鲁班不仅会“动口”,更会“动手”。鲁班的“动口”,在于他对徒弟言传身教,开创了中国的工匠群体;鲁班的“动手”,则在于他以制造为起点,以创新为升华,推进了中国的工艺文化。鲁班在中国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堪比孔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哲匠始祖:鲁班

鲁班,本名公输般(本姓公输,名般),也称公输子,鲁国人,生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07年,卒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40年,纵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在世67岁。

鲁班从小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项目,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生有许多发明创造。大家留书,巨匠留物。鲁班发明了锯、刨、斧、墨斗等木工器械;创造了门、窗、桌、床等生活用品;建造的亭、桥、殿、阁,发展了土木建筑的营造技艺;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和舟战用的“勾强”。《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人类征服空间世界最早的实验之一。鲁班尺、鲁班锁是公认的技艺图腾和智慧之光。

“鲁班的传说”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易懂,是鲁班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鲁班学艺、班门教子、鲁班造锯、鱼抬梁、土堆亭等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崇信创造、轨物范世和敦风厉俗的“无字经典”。

梁思成说道:“人民传颂的建筑师第一名,我们应该提出鲁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尊誉鲁班是“哲匠始祖,大成智慧”。儒学大师杨朝明评价鲁班是“积极进取、自主创新”。中国建筑业协会秘书长吴涛认为:鲁班奖的创立在建设行业树起了一面“弘扬鲁班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思想旗帜,鲁班精神就成为了全行业工程建设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为祖国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和最高追求。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赵元山将鲁班品格提炼为“勤劳、智慧、诚实、友善”,认为鲁班是中华民族勤劳的象征、智慧的代表、诚实的典范、友善的榜样。鲁班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2鲁班文化育人的背景和基础

鲁班是中国技术应用的开拓者,是职业教育的鼻祖。鲁班文化是“知行合一”“自主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传承、弘扬和丰富,已成为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班文化育人是开设建筑类专业的院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基础,是专业教学的有力支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建筑类院校普遍开展鲁班文化育人工作。

山东是鲁班的家乡。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建设行业办学实践和建设类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挖掘、撷取体现建设行业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鲁班精神凝练为“踏实严谨、精技强能、勤奋进取、自主创新”,作为学院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最能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对于学院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3鲁班文化育人的目标与思路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意思是:好的建筑者,他修建的建筑物不会因为基础不牢固而倒塌,善于抱定东西的人,是不会让他抱住的东西脱离自己的。老子用建筑的形象比喻修道、修德和建德的重要性,建德犹如打基础,基础越稳固修得越牢固,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唐朝王真在《道德经论兵要义》中写道:善建者,谓创业之主,以德升闻,故一立而不可拔也。现在,“善建者”是建设事业从业人员的响亮名号。

31鲁班文化育人目标

用鲁班精神塑造精技强能的善建者,培育鲁班传人,建设美丽城市是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鲁班文化育人工作的目标。“精技强能的善建者”是新时代鲁班传人,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职业操守、高尚的工程伦理、丰富的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技能、持续的创新能力、健康的身心状态等现代建设行业职业素质。开展鲁班文化育人就是把鲁班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成长为熟悉具体实操的技术管理人才和拥有职业发展光明前景的“新时代鲁班传人,建筑业大国工匠”。学院通过打造“精技强能的善建者”人才品牌,筑道悟魂,把“鲁班特色”文化育人,在开设建设类专业的职业院校中推广,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

32鲁班文化育人思路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中提及的“工匠精神”让人耳目一新,备受社会关注。在建设行业,谈及工匠精神,必然要追溯到鲁班。鲁班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大国工匠”,鲁班精神就是建筑业的工匠精神。

著名学者方授楚在《墨家源流》中说道:“邾鲁地区其俗喜学术,好技艺,颇似希腊之雅典,明乎此种环境关系,则鲁为儒术最盛之邦,又为墨学渊源之地,以技巧言,输之攻、墨之守,乃同出于鲁人,庶可恍然知其故矣。”2500年前“喜学术,好技艺”的氛围带来了鲁国的工艺制造技术的发达,出现“百工圣祖”鲁班等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物,带来的工匠地位的提升。我们要在职业院校营造“喜学术,好技艺”的氛围,让“精技强能的善建者”人才辈出,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工匠”。

学院制定实施《基于鲁班精神的文化育人平台建设方案》。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明确以“鲁班精神”为内核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文化体制建设、文化资源建设、育人平台建设”,渗透鲁班精神,持续开展“学生文化活动”,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四个层面协同推进,注重育人实效,探索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新模式。

4鲁班文化育人的实践与成效

41文化育人机制运行良好

(1)组建鲁班文化育人队伍。学院成立了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鲁班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在全校范围落实鲁班文化育人工作。组建四支鲁班文化育人队伍:一是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鲁班文化教学育人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将鲁班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丰富专业文化。二是以辅导员为骨干的鲁班文化思政育人队伍,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鲁班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三是以“鲁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干部组成的鲁班文化自主育人队伍,学生自我教育,将鲁班印记根植于心中。四是鲁班文化育人顾问团队,聘请鲁班文化研究专家王中、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秘书长刘玉明、鲁班学者殷信等专家为客座教授,指导鲁班文化育人工作。全体教职工实现文化自觉,明确鲁班文化育人的指导意义,把鲁班文化育人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互融,进行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培养的“鲁班特色”文化育人实践。

(2)开展鲁班文化内涵研究。成立鲁班文化研究所,进行鲁班文化研究和实践。一是编印《鲁班文化育人项目文件材料汇编》,协调辅导各部门开展鲁班文化育人工作。二是开展鲁班文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行山东省2013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基于鲁班精神的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立项2015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筑类院校鲁班文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提供服务和指导。三是积极参加鲁班文化交流活动,参加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和曲阜、滕州的鲁班文化节系列活动,主办鲁班精神研讨会,开设鲁班名士讲堂,重视鲁班文化专家库建设,学院鲁班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持续提高。四是开展建筑企业文化调研,到山东浩岳、潍坊昌大、临沂天元、鲁班装饰等建筑企业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调研,学习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文化层面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五是加强鲁班文化宣传,运行“善建者”微信公众号,举办“鲁班文化进班级”活动,开展鲁班文化传承。

42文化育人资源日渐丰富

(1)推进文化资源建设。建设具备资源检索、自主学习、数字交流功能的鲁班文化资源库。资源库包括百工圣祖、匠心造物、鲁班文化、鲁班传人、悟道筑魂五大模块,涵盖了鲁班百科、鲁班传说、鲁班智慧、善建者故事、鲁班文化研究、鲁班文化活动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课件、视频、动画等展示方式,是传承鲁班文化的重要载体。资源库是师生感受鲁班文化,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通识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实现鲁班文化育人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2)开发鲁班文化教材。鲁班文化研究所牵头组织骨干教师主编鲁班文化职业素质校本教材。编写《大学语文(建筑类)》《鲁班文化读本》,了解“建筑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科学”,实现鲁班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丰富学院通识教育。

43文化育人平台架构科学

(1)举办鲁班名士讲堂。以鲁班名士讲堂为媒介,先后邀请儒学大师杨朝明、鲁班文化研究专家王中、团中央候补委员鲁班天工木艺总经理李浩、鲁班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宝三、著名作家马瑞芳、魏新等知名学者、创业明星、成功企业家、优秀校友举办报告会。讲授内容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丰富鲁班文化育人资源,促进鲁班传人精技强能、自主创新、善建善成。“鲁班名士讲堂”成为学院传统文化交流平台。

(2)拓展实践育人基地。巩固与中国孔子研究院、滕州鲁班纪念馆、泰安博物馆的合作育人关系,提高共建质量。通过职教集团与山东浩岳、鲁班装饰等鲁班文化特质鲜明的企业建立共建关系,拓展实践育人基地。每年在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工建设全国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实验实训楼”。该项目列入住建部2014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明确把评选获得“鲁班奖”作为项目建设目标,采用“显现式结构”和“展示式装修”,努力实现在工作过程仿真环境下进行生产性实训,让学生体验领会鲁班精神和“安全放在首位”、“铸精品工程,创一流作品”、“合作实现共赢”等建筑行业理念。

44文化育人活动成效显著

活动是育人载体,育人是活动目的。学院鲁班文化育人已经形成由“鲁班杯系列”“善建者系列”“班墨系列”构成的鲁班文化特色活动体系,具有系统性、互补性的特点。各项鲁班育人活动体现“育人为本”的要求,鲁班文化进教材,鲁班印记进校园,鲁班故事进教室,鲁班尊称进活动,鲁班精神进实训,经过老师的指导,活动质量明显提高,呈现出“系部创新组织,活动月月开展,年度循环提升”届次化、常态化开展的鲁班文化育人局面,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持续提高。学生的鲁班文化认同度调查显示,学生对鲁班先师的知晓率由入校初266%上升到毕业前100%,对鲁班文化知识点的了解由入校初197%上升到毕业前875%,对鲁班精神的认可度达到95%,对“善建者”“鲁班传人”的认同感达到81%。

在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鲁班精神文化育人》获得活动类优秀成果一等奖。学院“鲁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孙立杰同学被高校工委评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在“德能兼备”鲁班之星优秀学生的带动下,“崇德尚能,博学乐业”的校训成为城建学子的追求,“喜学术,好技艺”,做“精技强能的善建者”,“尊师重道、勤思善行、精技强能、实践创新”在学生中蔚然成风,学生参加全国层面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屡创新高,赢得山东省综合实力前十强国办高职院校的美誉。

2014年11月4日,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王军民来到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调研,参观实训基地,观看学生技能训练,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亲切交谈。王书记认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富有成效,鲁班文化研究与教育教学结合,鲁班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结合,鲁班精神弘扬与学生思想教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7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宁波市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工程。该工程旨在深化中职学校的改革,提升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推动宁波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由高原迈向高峰状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任何教育工程都应该关照到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宁波的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工程也不例外。该工程不仅强调要打造一批中职名校、名师、名专业,同时要求全市中职学校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着力培育学校的德育品牌,培养具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等品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家长对学校的要求,都强调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因此,立德和成人是中职学校的第一要务,宁波市教育局张建国副局长对我们说到。对宁波职业学校的采访,虽然时间安排很紧,但是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宁波职业学校德育管理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宁波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实践中,嵌入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位和培育中。结合采访所得到的信息和感受,笔者发现,宁波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工匠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做务实的德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少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孩子,有的学生甚至和校外的不良社会青年有来往,这些学生走进职业学校读书,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如实地说,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比普通学校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何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手段,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宁波职业学校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有着清晰的思路。这就是工匠精神在宁波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首要体现务实。每个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但工匠精神首先需要的便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宁波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在务实这一点上确实是毫不含糊的。

具体来说,宁波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务实特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目标务实。根据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学校紧密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培育来规划德育工作,让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专业品质的培养充分融入到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第二,方法和手段务实。学校不追求高大上的道德理论说教,而是将道德品质的培养落实在学生具体的行动中,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安排的各项活动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宁海职教中心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紧密结合职高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模式。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研究和建设纳入到全校德育工作中,积極推进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教育,通过课程渗透、实训操作以及各种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爱、敬业乐群、崇尚劳动、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为了切实提高职高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素质,提高其职场竞争力,学校按照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文化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职后服务为平台,创造性地成立了创业素质拓展营,建立了常态化的校友导师制校友联谊制终身班主任制等培养制度,以此将职业素养和创业品质的培养充分落实到学校德育管理的过程中。

宁波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务实精神,还体现在德育方法和手段的务实上。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开启的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探索,就是德育方法和手段务实的生动体现。该校所实践的德育生活化,用校长邵佳洪的话来说,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从细节入手,开展具体、可操作的德育实践活动,还给学生一个真实、可触摸、身在其中的德育。根据这种理念,学校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训,从细节上逐条体现、落实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规范。101个生活细节7S管理卫生工作招标一系列具体、可控的德育管理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具体行动中体验和内化着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劳动态度、职业精神。这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德育工作模式,正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最好实践。

二、做精致的德育

众所周知,工匠精神最突出的内涵便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格和境界。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工作在务实的同时,还需要精心筹划和设计,力求用柔性的、隐形的、充满审美意蕴的德育影响因子来促进学生的品行发展,创造一种精致的德育,让学生在温润美好的体验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实现品德的成长。

宁波职业学校的管理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他们不仅注重用刚性的规则和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试图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设计、丰富的校本课程设置、多彩的班级文化构建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舒适愉悦的物质环境以及和谐优雅的文化环境中,陶冶性情,丰富心灵境界,提升人文素养,从而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变成激发学生灵感、充沛学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如果说务实的德育有着外烁的作用,那么精致的德育便有着内发的效果。

走进宁波外事学校,你会感受到一种艺术的美。建筑、雕塑、绿荫、繁花、清纯阳光的学生、充满艺术气质的老师学校充分挖掘心向善、志高远这一校训的深刻内涵,坚持打造以校训为核心灵魂的成长德育模式。宁波外事学校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拥有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学校注重以美育德,希望用隐性的文

化和实质性的课程来培育内心温润美好保有仁爱和淳朴从容、优雅而谦恭高贵而富有气质的莘莘学子。

学校着力打造文化软实力,精心设计校标以及和校标相配套的校旗、校徽、校服,并且利用校标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系列化的文化用品,包括围巾、水杯、毛笔、笔记本等等。在校本课程设置上,外事学校向全体学生着重推出艺术课程,例如喜剧、书法、绘画、舞蹈、武术、茶道等,充分利用这些课程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训练学生的艺术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意识和能力。以美育德,不仅让学生受到文化的滋养,使学生的生命状态更加激昂向上、充满阳光,也让学校办学取得了累累硕果。

同样是做精致的德育,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采取的方式完全不同,学校将工作重心下移,着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做文章,以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学校认为: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的高雅、精致与否对学生品行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为此,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围绕班级文化主题,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班级三色文化建设活动,努力让班班都精彩、班班都不同。实践证明,三色文化为每个班级涂上了一道绚丽的色彩,为每位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成长、成熟和成功的桥梁。

所谓班级三色文化,就是在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打造制度文化为底色,以承袭传统文化为本色,以创新职业文化为特色,充分满足职校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班级图书馆、设计个性化班级环境、组建班级专业社团、策划班级企业合作活动等,一项项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多彩班级活动,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合作中积淀智慧、展示风采,促进职业意识、职业作风和职业精神的内化。

三、做创新的德育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这就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要求学校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及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谈到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創新精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从宁波职业学校的德育实践来看,创新精神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解决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的德育难点问题,二是能够善于发现新的德育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要做到德育创新,不仅需要敏锐的教育眼光,也需要深厚的教育智慧。

面对2,500名与普通高中无缘的孩子,镇海职教中心校长徐雪群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在采访中,徐校长向我们坦言:做教育,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做好教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确实,对于这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孩子来说,他们既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但也更容易滑向更大的深渊,在这当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夸张地说,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挽救一个孩子,往往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面对社会的期待和家长的期盼,镇海职教中心不畏艰难、与时俱进,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手段。

学校在德育师资队伍、特色活动开展和德育品牌打造方面思路清晰,成果显著。在德育师资队伍方面,面对很多新教师教育理论知识丰富而育人经验缺乏的问题,学校规定所有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三年副班主任的实习和培养,跟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后面进行学习、实践,经考核合格才能正式担任班主任工作。而对于在职班主任,则突出强调培训、继续学习的重要性,组织校内德育沙龙、带领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组织大型德育论坛等等,全方位、多角度对班主任群体进行培养、训练。

除了班主任培养之外,镇海职教中心学校还根据全员育人的德育理念,推出成长导师制这一学生喜爱的德育制度,所有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导师需要在学习、思想、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给予学生以全方位的指导,而且,每一位导师都要随时接受学校成长导师考核小组的监督和考察。

在德育特色活动方面,镇海职教中心学校紧紧抓住德育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生命教育绽放生命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家校合作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生涯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生命教育摒弃了传统的道德灌输,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通过搭建各种诸如主题班会、劳动课程、青春健康基地等多元化平台,帮助学生真实地认识、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时下,网络生活成为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了解网络、不利用网络来辅助教育工作,将会是一个重大的失误。镇海职教中心学校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互联网进行嫁接,创造性推出了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O2O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学校近三年陆续开发了生命教育、书法教育、经典诵读、名曲欣赏等系列微课,定期向学生和家长进行网上推送;开发出微信在线预约登记系统,解决了学生在现实中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现实心理压力;通过学生对关键词的检索、热点话题的后台回复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校德育部门进行教育研判、作出预警反应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8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结。它既是一种平凡的体现,亦是一种伟大的升华。那么你们知道关于《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0学习《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阅。

学习《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看过《工匠精神》这本书以后感触很深,会让我有时候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

态度的根本是: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领导的期望。这句话能让我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工作的结果是要超越领导的期望,而不仅仅是达到领导的期望,我们常常以为达到领导的期望就算完成工作了,其实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中,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自己做的事上,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对于大部分人想获得的认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自己做出的事情的质量上,如果你在为别人不认可你而抱怨的话,不如提高自己做事的质量,这样工作上对你的认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做工作就是做结果。

老师讲的挖坑和种树的例子非常好,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遇到问题时,永远不给领导提问答题,而只给出附带多种备选方案的选择题,作为员工必须清楚身在公司的最根本任务,是为公司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而一个最可怕的下属就是总以为比老板聪明;其实,上班时间消极怠工,装装样子,最终浪费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可是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都不会懂得这个道理,他会觉得工作的时间是老板付酬的,偷一点懒,就占一点便宜,其实,那消磨的都是自己的人生。凡事要积极主动,凡事团队第一,凡事高标准严要求。每天问自己,今天我哪里做得很好,今天我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作为一个在_来工作四年的我,首先我在_来学会了做人,做一个善良坦诚的人。通过这本书己受益匪浅,理解了许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明白只有把结果做好了,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人和事,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

书中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体会,关于书中的安排,表达,声音,词语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总结。

学习《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公司推广学习“工匠精神”的活动,学习后,我进行了反思,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就日培育我们员工精益求精的精神。

先成为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日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环节,要保证自已在岗位的工作无差错,无托延,需要耐心,细心各决心,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先成为一个自我升华的“匠”,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我是从20_年加入ATL的,很荣幸分到实验拉,一直在Degassing岗位工作,在我们这边是样品的,所谓的样品就是精品,是一个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所以要做得比其他产品更加完美,从调机到生产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因为单小品种多,有时候一个换好几个,当然就避免不了有些电芯比较难做,机器比较难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了,对我来说,越是难做的电芯就越有挑战性,当一个完美的品质的电芯从我手中流出,那种心情是无比的自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当我们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绪,不要拒绝它,要把它当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去跟它交流不仅仅是把工作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这就是工匠精神!

学习《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三20_年1月18号19号,我参加了两年一度的公共课继续教育培训。这次继续教育的内容就是工匠精神。在还没有参加教育之前,我们就已经购买了教师培训中心提供的这本《工匠精神》读本。通过读本让我知道了学习工匠精神的意义。2016年3月5日,_在12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产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虽然两天培训的时间非常的短,但是让我的收获很大。几天之后依然让我大脑当中留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德国制造,海尔,稻盛和夫。这些关键词将继续激励着我,引导我今后的工作生活。我也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新常态,需要我们重拾我们的中国制造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科技引领下,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中国制造。与其说我们是学习工匠精神不如说我们是对我们古代工匠精神的一种传承的学习。我们这种固有的工匠精神在历史的记录当中也留有着深深的记录。当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们班学习了这种工匠精神也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来不菲的价值,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此次学习,我深刻懂得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工作是一种修行,因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修行。我们所处的工作岗位就是_场,工匠精神就是指导我们修行的信仰。我们要树立一种对工作不断打磨,持续精进的精神。虽然我们能看到打磨、雕琢这些字眼,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仅仅是重复的做一些事情。工匠精神更重要的就是一种精进的精神内核,那是一种深度的工作。然而这种深度的工作就是一种能力,这样的能力就需要刻意的不断的去练习。

我们是不是具有工匠精神?区别在于思维方式是否拥有工匠精神的思维方式。于是在培训的第一天里头,老师就让大家开始学习胡适先生放弃的差不多先生的理论。当然,通过两天的学习,在我看来这种差不多理论应该是指的处事不认真应付差事的心理吧。而专注精神就显得难能可贵,然而只有先做到了专注,才能为以后的更专业工匠奠定好基础。

最后,我们要在工作中保持激情,把梦想当成信仰。工匠精神,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能力,更应该是从小就培养造就的一种做事品质。永远追求更完美的是每一个工匠都要具备的品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发自己的能力,挖掘潜质。然而工匠之路的修行是不能着急的,是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且行且珍惜。

学习《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上下五千年,中国曾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制造行业发展,精密探测的地震仪,深埋千年依旧锋利的古剑,无不彰显着当时顶尖的工业技术。然而反观现代,沿海城市的大型乃至超大型代加工厂比比皆是,均是以增加熟练度或扩充人力来提高产能,却无丝毫创新之法。中国工业已然被称为“世界加工厂”,长此以往,中国工业将无以为继。

近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理念风暴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让国人悚然惊醒。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在已有顶尖工业水平上的持续创新力以及德国人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熟练无失误,仅以为“工”,而未成“匠”;由表及里,精益求精乃为“工匠”。

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先驱企业,不断有新型产品的技术参数突破世界纪录,每年的专利发明质量和数量也都远远走在其他企业前面,创新研发力度不可谓不强。但作为基层员工,如何在管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工匠价值”,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是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需要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多坚持,多努力,对待工作和同事不骄不躁,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后成为一个自我升华能力的“匠”。如何才能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本职工作完成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延伸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企业作为员工发展共同体的同时,也是员工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长久以来,日本老字号企业的前瞻性令世界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怎么能从一瓶小小的酱油,看到一个巨大生态链的延展?因为背后的素直之心,对自己事业的执着精诚之心,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纯洁无暇,不受名利侵染。工作已经不再是赖以为生的手段,而是人生的根本意义和追求,这,才是工匠精神的人格基石和灵魂所在。

学习《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通过培训老师的讲解和对五大核心标准的理解,我学习到了不管身处哪个岗位,都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工匠。那么,什么是“极致工匠”,个人理解是指能够将一件事情做到无可挑剔,做到精益求精,甚至达到偏执的一种做事理念。

围绕这种精神,我首先用“工匠”这个名词衡量自身的定位,查找不足,提升自我。20_年企业建立之初,我和我当时并不健全的团队,在当地几乎没有机械加工厂,周边城市因原企业负面影响不予合作的背景下,开始了我们的供应资源搭建工作。在开封周边每到一个城市,都恨不得将整个工业园区的企业全部走遍。每每看到企业的设备及综合能力能够支撑我们产品生产的时候,心里就像雨后的彩虹,虽然总有一些在洽谈后“撞了南墙”,但我们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撞墙”而回头。我们每个人都紧盯着生产计划这个纲领目标,不管夜里几点,一切休息和吃饭的时间都取决于当日的目标是否落地。而当时大部分新供方不了解我们的业务流程,我和我的员工不分昼夜,现场跟盯生产,时常用自己的小车连夜拉回部件,并指导供应商业务人员检验、入库。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的生产经营已经步入规范,小麦机已经跻身国内第二,并且美誉度已经达到第一,拖拉机也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这样的工作习惯已深深的扎根于河南事业部的每一位员工,但这并非是“极致工匠”。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9

中共中辰控股有限公司委员会汇报材料

中辰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无锡市100强民营企业”、“全国电缆行业50强企业”。中共中辰控股有限公司委员会目前有正式党员102名,预备党员5名,以及8名入党积极分子。2015年成为二级党委以来,我们始终认为党建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党建强,围绕“雁阵计划”创建活动,以“一五一”模式打造中辰“红色工匠”,积极聚焦高质量发展经营,关注科技专利创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企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着实发挥红色驱动力,全面推进“争双强、当先锋”两新组织、雁阵计划党建示范点建设,现就雁阵计划工作成果予以展示,为建党百年献礼。

一、“三思路”培塑中辰“匠心人”,三思路是指:

1. 注重思想引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辰党委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不断加强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强化对工匠事迹、工匠精神、工匠理念的宣传、阐释和传播,引导基层党员与广大职工群众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2. 构建培训平台,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组织基层工匠发挥“传、帮、带”作用,放大示范、引领、辐射效应,广泛开展多技术、多岗位、多工种的师带徒活动,拓展“传、帮、带”的途径,建立“名师”“高徒”一对一档案,通过表彰、成果展示,激发广大职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争当好工匠的内生动力。

3. 强化实践打磨,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通过每年的岗位技能竞赛、青年干部拓展培训、党员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工匠精神与科研创新、技术改造、体能素质相结合,鼓励广大党员、职工不断学习电线电缆新知识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使工匠精神作用到生产经营的改善中。

二、“一五一”争当党建“领头雁”,“一五一”是指:

1.一块红色党建阵地:通过打造中辰“红色工匠训练营”,强化公司“红色阵地”建设。按照“匠心赋能 中辰之光”党建品牌的理念定位,充分发挥中辰党委自身优势资源,通过创特色、建亮点、挖潜力,因地制宜加强党建阵地建设;打造统一标志的中辰“红色工匠训练营”,不断拓展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将中辰“红色工匠训练营”党建阵地建设成展示和凸显“匠心赋能 中辰之光”党建品牌的重要载体。

2.“五大”党建主题活动

根据环科园党工委的总体部署,结合中辰党建工作实际和具体要求,依据“匠心赋能 中辰之光”党建品牌内涵,坚持公司党委引领、广泛参与、多策并举、质量提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加强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全面提升党建质量为要求,系统设计和开展“匠心赋能 中辰之光”五大党建主题活动。

(1)“红色工匠亮初心活动”:以“匠心赋能 中辰之光”为主要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和发挥“红色工匠训练营”等阵地功能,以“匠心”塑造对党的“忠诚之心”为主题,开展系列党员教育活动,如不忘初心使命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站位教育、加强党性修养教育等。

(2)“红色工匠成长活动”。我们充分依托“红色工匠训练营”的阵地作用,制定“红色工匠成长计划”,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时代社会发展、员工实际需求和党员成长需要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党建质量和公司发展质量的双提升。

(3)“红色工匠亮旗活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创建党员责任岗、示范岗、先锋岗,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同时,结合公司考评和表彰活动,开展“红色工匠秀”,充分展现优秀党员的风姿风采,增强优秀党员的感染力和示范力,不断将党建活动转化为推动公司发展“红色引擎”。

(4)“红色工匠暖心活动”。谈心谈话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重要形式。我们以之作为契机开展系列“红色工匠暖心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和职工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密切联系群众,从政治上引领党员、精神上激励党员、生活上关心党员、工作上扶持党员,努力营造“组织关爱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群众信任组织”的浓厚氛围,让公司党员和职工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5)“红色工匠志愿活动”。中辰电缆以“对客户忠诚,对政府忠诚,对员工忠诚,对股东忠诚,对社会忠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开展了系列社会公益活动,将公司党建活动与公司原有的志愿活动、公益捐赠、扶贫助困等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起来,设立“志愿服务周”,开展系列“红色工匠志愿活动”,进一步凸显和增强了公司发展的社会责任理念。

3.打造一支“红色工匠队伍”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篇10

一、以精神文化引领学院发展,扬起梦想之帆

学校文化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校长”文化,“一把手”文化。近年来,学院充分总结多年的办学历程和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丰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负重奋进”的“交院精神”,凝练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勇于争先、敢于担当、永不懈怠”的“新交院精神”,团结带领全体师生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特色道路”。

在大力实施“文化强校”战略的过程中,学院打造“从提升学生‘精气神’到‘高技能’的培养模式”“引进国际品牌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学生高端发展成长模式”,践行从“学技谋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育人实践,学院办学效益明显。近五年来,培养13名学生在部级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近百名学生在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获奖, 3名学生获得“全国交通运输技工院校百佳学生”称号,百余名学生获得省、市级“三好学生”“三创”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学院获得“部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职业培训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去年有幸获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渐提高。

二、以产业文化引领系部建设,打造技教特色

技工教育是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跨界教育。因此,学院按照“产业文化进校园”的要求,将产业文化作为系部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的主要参考依据,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长三角产业发展特点,紧贴社会和市场需要,做好“交通”这篇大文章。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零距离”“n程体系与行业需求零距离”为标准,结合学院实际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构建了以汽车类专业为龙头,机械、数控、交通、物流、公路等专业为补充,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成功打造10个省级示范、特色、重点专业,5门省级精品课程。

根据各系部专业设置和教学工作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免息借款购房等方法加强专业型、紧缺型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速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施“名师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青蓝工程”“教学新秀工程”,通过教师岗前培训、专业技能训练、教科研活动,着力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目前学院建成3个“名师工作室”和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18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和名师,专业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达60人,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的比例在90%左右,充分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学院发展需要。

三、以企业文化深化课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用工需要的技能人才,学院按照“企业文化进教室”的要求,重视对合作企业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张贴操作流程和安全标语,模拟企业生产场景,开设名企“冠名班”,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真实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的气息。在课内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模拟企业团队合作模式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并下达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比学赶超的精神。构建“学-赛-训”的教学互促体系,通过“选拔与培养融合”“实训与课堂融合”“激励与评价融合”的方式实施“青苗工程”,打造冠军团队,培养学生的“高技能”。

学院近年来与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上海大众汽车、中电科五十五所等5家单位深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南京金鹰国汽集团合作共建的国内首家“前店后场”式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获得“全国交通技工教育研究会优秀校企合作项目”称号。此外,主动学习研究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以发达国家的名企文化指引办学方向,开设中德、中韩、中澳国际班,努力以世界的标准培养中国工匠,满足了学生高端发展的需求。

四、以制度文化规范学院管理,优化工作机制

文化引领的基础是制度建设。作为一所拥有上千名教职工、近七千名学生的技工院校,学院连续八年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改革,以制度文化为抓手,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从领导班子建设入手,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行为,学院现代化管理效益明显。对于党员干部,学院将党规党纪作为的基本行为准则,先后制定了《加强校领导班子建设八项规定》《科级干部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及部门工作作风的规定》以及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差旅费报销等方面的系列规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提高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一线教职员工,研究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八条禁令”》《工作人员作风考核办法》《班主任工作年度考核办法》《教师学年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以先进的工作标准、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院坚持“一个都不能放弃”的教育理念,围绕“以生为本、以爱为源、以德育人”的工作思路,以制度文化为抓手推行“行为引导法”,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学生《一日生活规则》《日常行为规范》《操行量化考核办法》以及文明班级、书香教室、温馨宿舍评比办法,从一言一行抓起,全面规范学生的在校生活,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渐行渐近。

五、以活动文化提高师生素养,营造活跃氛围

作为一所工科类技工院校,学院确立“做素质教育的领跑者”的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三风一训”为抓手,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成人仪式、志愿服务、传统文化进校园、光盘行动等活动,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顶岗实习、生活管理的全过程中,设立多项荣誉激励学生自律自强、追求卓越,学生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学院探索学生发展规律,每年举办技能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搭建师生交流技能和才艺的平台。实施“社团百分百”工程,结合学生喜好开设40余项社团选修课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定期M织慈善义工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奉献中绽放青春,学校风生水起,蒸蒸日上。特别是今年搭建了一个平台,学校尝试举办首届舞蹈大赛,受欢迎程度和水平超出学校的预期,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取得了巨大成功。

六、以环境文化滋养师生品格,建设精神家园

优良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师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学院按照“学校就是学校,课堂也是车间”的建设思路,注重将环境文化建设与办学理念、专业文化、培养目标相结合,将标准色定为沉稳大气的蓝色,每幢建筑均独立命名为“崇德楼”“文渊楼”“启智楼”“汇知楼”等,代表未来大国工匠严谨认真、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和莘莘学子投身于时代、服务于国家的责任感。

打造冠军墙、名师广场、优秀学生广场、廉政广场和办学理念长廊、专业文化长廊、学生风采长廊,建设“育才林”、品牌实训室,形成花开四季、绿树成荫的美丽景象。近千亩校园无裸土,绿化率达45%以上。在这里,文化气息浓郁,书香四溢,处处可见师生们相互交流、探索新知的身影,逐渐形成了“明德唯真,厚技笃行”的浓厚氛围。

七、以工匠文化引领转型发展,提高育人质量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学院近年来不断深化办学实践,认真践行“从学技谋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育人实践,教育学生以“专心、专注、专业”的态度对待学业,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形成“工匠精神”开学有讲座、平时有宣传、“工匠”上舞台、身边树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生根、开花、结果,努力培养有信仰、讲道德、重技术、敢担当、勇创新的名匠大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努力营造好学、尚技、团结、奋进的校园氛围,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人才辈出。为了认真总结工作经验,2013年学院编写出版了《蓝领梦工场――从提升学生“精气神”到“高技能”的育人实践》一书,对技工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研究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书籍《匠心独运――践行从“学技谋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教育实践》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出版,期待兄弟院校多提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