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分析十篇

时间:2023-03-28 00:16:48

企业经营分析

企业经营分析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劳服企业;经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85 ― 02

在今天市场环境多变、竞争十分激烈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慎重决策,认真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重要问题,为此,作为决策者决策依据的企业经营分析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经营管理的工作者,试对劳服系统企业经营分析情况加以剖析。

一、劳服系统企业经营分析现状

自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它标志着企业将立足于从市场需要出发从事生产经营,关注短期盈亏,致力于持续稳定利润的获取和安全经营,即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独立竞争主体。基于这一点,我们劳服系统企业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近年来相应地开展了企业经营分析活动。但由于主、客观因素及其它相关因素影响,整体上企业的经营分析不尽人意,存在一定误区:

错误观念引发错误思路。表现之一是由于企业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许多企业经营者只习惯于抓生产,进行生产分析,错误地将生产分析等同于经营分析;表现之二是只关心自己的产品、产品质量、产品销售,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科学管理,其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就不可能真正找出生产经营中的制约问题;表现之三是最严重的,企业经营者根本就不重视企业经营分析,认为分析不分析都一样,其心态又有两种:其一对经营一词、一事不理解,不懂得经营是对企业资金、资源和资本的运营,其核心内容是有关企业如何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二认为企业有活干,有钱赚就可以了,分析与否无所谓,分析与否该怎么干还怎么干,缺乏战略经营意识。

错误思路导致经营分析目的、意义模糊化。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一方面能不断向社会提供良好的产品(商品)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追求利润使自身能持续存在和不断发展;同时企业必须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并被消费者接受,以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逐渐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因此,为了企业生存经营者必须分析每项经营活动的经济性。例如:消耗了多少材料?花费了多少人工?支出了多少费用?获得了多少收入?收入抵补费用之后又有多少盈余?这些盈余如何进行分配?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这些经济活动情况必须有充分地了解,但由于错误思路导致了经营者仅把眼光仅停留在财务报表上,对经营分析的目的、意义模糊。实际上财务报表只反映了计划执行的结果,回答了“是什么”和“什么样”的问题,不能说明计划完成和未完成的原因,也不知道企业经营状态和存在什么问题,更无法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经营分析中采用分析方法上的错误引发分析结果错误。任何分析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法,技术方法主要是数字计算,而检验各项指标完成计划的好坏,又主要通过计算后的数字对比来确定,数字对比是经营分析中的又一重要特点。通过了解目前在劳服系统企业的经营分析过程中多数企业在分析方法上采用比较分析法。而在绝对值的比较中,往往忽略了绝对值可比性。如:在分析中有这样两个数值,2010年产品销售成本是5000万元,2011年是4500万元,在以往我们学习中,教材或教者为了简化常常把问题设成是不变化的,但实际工作中,事物是在变化的,因此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做出这样的结论――2011年产品销售成本比2010年降低了500万元,2011年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成效,这样例子在目前经营分析中可以说仍普遍存在,结果必然导致分析结论错误。

经营分析质量不高导致所形成报告的准确性和指导性降低。经营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最终体现在分析报告上,而经营分析报告是生产经营控制的重要依据。在目前由于分析过程中种种原因导致了分析质量不高,结果在报告中必然表现为用词的不准确,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在报告中数字的运用对比具有广泛性,数字和文字混合组句,充当句子成分,对比中出现了一些近义词滥用现象。例如:讲数字增加倍数时,“增加到”和“增加了”意思就不一样;讲增加,可用倍数,而减少就不可用倍数,是多少就是多少,要用定数,而不能用约数。

二、对企业经营分析目的及意义的再认识

企业是通过各项经营活动达到实现营利的目的,为了提高经营活动的有效性,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达到目标要求,就要利用企业有关经营活动的各种财务和统计资料,通过收集、整理、分类和计算,从其经济性、收益性、支付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发展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定量地阐明企业经营活动现状,评价企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或者进行经营活动的各种立案和建议,准确把握企业现状,正确预测和判断未来,这就是经营分析。企业经营者决策来源于他们的经验、智慧和正确判断,但经营分析及其结果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和智慧源泉,是认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在企业中,自觉地积极运用经营分析这个认识事物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经营分析篇2

关键词:企业类型;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有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模式为主,发展到多方投资的合资企业、个人出资的独资企业,很多外国公司也将投资方向定位于中国,在这种多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变得复杂多样起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多如今的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探索。

一、企业管理问题分析

1.发展目标不够清晰和深远

当前的很多企业,过多的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前途,盲目的扩大企业的规模和数量,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把握,致使发展一段时间后,大量产品积压,市场行情疲软,企业管理失败。有些企业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状和潜力,最终导致经营失败。因此,企业要把经营的眼光放的更加的长远,不能只是考虑眼前的利益,就盲目的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要深入分析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体制改革方向,顺应时代的发展,切忌盲目的将蛋糕做大做高,要将蛋糕做实做细,以免到最后千疮百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2.完善企业决策机制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头衔层出不穷,人们对很多企业单位也开始关注,并且,从这些优秀的企业家身上学习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这些企业家影响了一代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的员工也开始对领导者盲目的崇拜,其一言一行都对员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领导者指定出的企业发展方案很少有人去进行质疑,即使有疑问,也不会说出来。企业领导者也因此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和刚愎自用的盲目“自信”。长此发展下去,对企业的发展未来是非常危险的。在许多企业中,集权和独裁的现象很严重,虽然在有的时候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面对未来多样复杂变化的环境很难确保企业在其中获得竞争优势、顺利发展。因而,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

3.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并不是系统规范的,多数企业的创新程度不够,处于被动应对型的状态,面对新的问题,经营者制定出来的新策略不够完善,研究深入度不够。甚至,企业的管理者直接将很多成功的管理制度搬到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上来,但是,这种做法看似既省事又节约成本,但却忽视了对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思考,不能灵活的将其他企业的管理体制推陈出新,结合自己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系统性管理制度。

4.企业发展方向判断失误

大多数企业以自我为主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直接导致企业的发展方向判断错误,仍然在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市场拓展,这种企业导向直接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形势,继而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利润水平低。

5.员工企业文化培养工作欠缺

很多企业都在抱怨,现今的员工流动性太大,造成人事管理部门任务量非常沉重,很多企业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工资太低火车是福利待遇不够完善,其实,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只是从员工业务能力上进行培养,而忽视了员工的企业文化培养,使得现在的员工根本没有要与企业共存亡的意识,很多小公司只是被员工作为能力训练的场所,等时机成熟,肯定会去大型企业面试,工作。

二、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1.完善和促进企业管理制度

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明确各管理层、执行层以及经营层的相关职责,充分发挥不同机构自身的作用。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组织结构的创新以及技术的创新,规范化和制度化各项活动。建立奖罚分明制度,是奖励同约束相结合,规范经营者、所有者以及劳动者相互间的责任、义务及权利,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全面促进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使得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2.吸引人才,注重企业文化建立

现在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往往遵循原有的思维模式,过分的注重应聘人员的仪表、谈吐和文化程度,而忽视了一些内在的优秀品质。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的任用时,要突破以往只注重仪表装束、处世态度和经验学历等方面的要求,要大胆任用那些有特定技能的人才,甚至有一些缺点的人才。完备一套特定的人才选拔机制,采用公开考评等竞选方式,杜绝靠关系进公司的现象。

3.做好企业战略发展

企业战略目标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思维的建立是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核心。面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要使企业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处于优胜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做好战略创新工作,着眼于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制定完善的长期战略目标,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跟踪、预测市场需求,满足顾客需要,利用畅销产品来获得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断进行企业运转形式以及竞争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

4.协调创新结构,推动企业发展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风云莫测,对企业经营管理将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良好的结构组织是保持企业高度机动灵活的基础,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下企业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调整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柔性化和虚拟化的方向发展,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的社会适应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分析篇3

1.综合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保证一定的综合性,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车间生产和经营并不采取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为了顺应企业建设整体的综合性,逐步加强了生产经营模式的内容深化和内涵升华: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在,不同车间的生产经营模式各有一定的差异性,企业在确定生产经营目标时,往往会根据该车间的实际生产状况确定一定的目标值,既不会盲目估高生产数量也不会刻意降低,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体系;而内涵的综合性则体现在,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会根据不同产品的实际需要,拟定出具有一定差别的生产宗旨,而宗旨的实际思想和内涵会包含政治、经济等众多要素,是公司生产经营理念多元化的直接表现,也是企业生产模式综合性的外在呈现。

2.系统性。企业生产经营区别于一般的小作坊经营,具有更为鲜明的系统性。换言之,企业在落实生产经营模式时,往往会罗列出一系列完整的整体的纲要,从产品的整体设计、生产制造、外部包装、宣传推广以及对外销售五个角度着手,形成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整体体系,进一步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能够强化全局观念,使得生产经营的相关成果能够达到预期水平,并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内,为企业谋得最大化利润,真正保证企业的相关建设,以及生产经营能够良好地达到预期标准。除此之外,企业经营的系统性是指企业的优化竞争策略还包括了其他要素,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还涉及到法律法规、广告传播以及后期服务等众多要素。

3.规范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任何事物的建设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脱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的事物,终会违背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而将面临被社会主义淘汰的结局。为了使得自身企业能够在社会竞争中,保持强而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往往具有高度的规范性,换言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依据传统的文献资料和现有的实战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对生产经营模式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予以剔除或改良,而相对优良的环节则会暂时保留,并在后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优化和完善。为了进一步落实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性,企业出台的相关措施不仅遵循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出具有企业特色的相应条文,从而使得企业后期建设的规范性能够得到行政保障和法律保障。

4.流水性。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中的流水性,主要是针对现代化企业中流水线的应用愈来愈明显,不同车间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合作,不仅保证了权责落实到个人,更强化了企业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可见流水性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中,流水性的体现包括工作的流水性和思想的流水性两种。其中,工作的流水性主要是指,现代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车间成品的生产特点,而落实出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的生产流水线,各项工作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关联性,既可以保持独立又不能相互分割;而思想的流水性主要是指,不同车间的工作特点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思想方面,随着车间工作的变化也有一定波动,因而,思想方面在保证了一定连贯性前提下,通常会任由其自由发展。

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漏洞

1.生产模式相对传统单调。基于企业现阶段的生产模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方式方法相对传统单调,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会对现有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产生一定的麻痹心理。一方面,传统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经营,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直接影响了员工进行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企业的整体建设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单调的生产模式容易造成员工的厌烦心理,使得他们对工作投入的信心较少,兴趣较为匮乏,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工作的热诚度较低,在这样的主观因素下,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标准,往往会影响公司对外生产经营的数量和规模。

2.生产过程尚未融入高新科技。如今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尚未融入较多的高新科技,相关环节的制作仍然采取传统模式,这会带来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未融入高新科技,其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在与同行业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竞争时,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科技力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该公司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未能在有效时间内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相互比较时处于弱势。

3.未形成线上网络互动平台。从企业高层管理角度看,他们在进行模拟决策的时候,由于未能跟其他企业产生良好的网络互动,就容易导致信息较为匮乏,最终影响整体的决策可行性;而从员工角度看,员工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在线上进行交流,然而,部分企业未能形成线上网络互动平台,就直接导致了员工之间相互交流受到障碍,不利于员工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对员工和企业领导之间的交流也会产生一定阻碍。

4.生产经营制度缺乏可行性。从内容角度讲,部分企业的发展盲目依赖前几年的系统资料,却没有根据现代化发展的市场经验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其所参考的系统资料中,所包含的糟粕部分未能及时剔除,精华部分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一定的改良,直接导致了制度内容缺乏时代性特点;而从内涵角度讲,传统的生产经营制度所包含的思想相对较为简单,无法顺应现代化复杂社会的不断建设,会对企业的后期建设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三、后阶段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策略

1.优化生产经营基本模式。就实用性方面,企业不能盲目参照其他企业的利润额,而随意设定自身企业后期发展的目标,而是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水平得出利润区间,并在自身能力可以保证的前提下,寻求最优处理方案,使得生产经营能够在固有基础上得到稳定向上的提升;而从目标性角度看,企业也不能盲目保守,应该根据自身能力制定相对较高的目标,使得全企业员工有一个巨大的冲力和动力,为企业建设共同努力。

2.加强高新科技投入力度。对于高新科技的投入,不仅要参考其他优质产业,使得其他企业的相关经验可以在自身企业中得到借鉴,保证自身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凭借已有的相关经验,得到合理的解决和处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高新科技的筛选,使得众多高新科技中,能够选出最适宜的高新科技投入应用,并使其真正成为对企业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的力量,为企业后期发展谋求动力。

3.逐步拓展线上网络互动平台。对于员工而言,线上网络互动平台将取消时空的限制,进一步保证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使得不同员工之间的思想能够相互融通,并保证员工间关系进一步融洽,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而对于企业高管而言,企业线上网络互动平台的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交流,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高管,能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经验总结,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将传播优秀生产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分析篇4

【关键词】企业 预算编制管理 经营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新常态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所面临着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内部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和外部经营面临新的挑战。企业在新形势下,要积极坚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使之在新形势下逐步优化自身的预算编制管理和经营分析,从模式上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企业预算编制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预算管理的起点和基础。良好的预算编制管理不仅仅有利于企业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优化,更加有利于企业在预算的执行中提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执行成本。企业只有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和编制预算,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预算的效果,助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企业经营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结果进行定量化或者定性化的分析,分析的结果不仅仅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还有利于企业为后期的经营发展做好基础工作,使得企业在后期的发展中有的放矢,把握市场发展规律。

二、企业预算编制管理和经营分析现状

(一)预算编制管理

1.定位方面。当前企业在对于预算编制管理的定位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偏差主要体现在企业没有将预算编制管理放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地位,一是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尤其是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在众多拥有较为专业的预算编制管理的企业中往往也存在着“应付了事”、“走过场”的现象,没有真正的摆正企业预算编制管理的位置和重要性,同时,企业在兼顾预算编制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方面也存在着偏差。二是对于预算编制管理的方式、方法的完善和补充的动力不足。企业如果在上述方面没有优化和完善,就会导致企业预算编制管理的相对落后。

2.方式方面。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预测手段、合理规范的编制流程而导致企业所编制的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呈现出较多的问题,比如说脱离实际情况、忽略企业整体利益、忽略企业长期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讲,企业在预算编制管理方式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预算编制体系和预算编制人员的技术能力方面。在企业预算编制体系方面,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缺乏预算编制的相关体系或者信息平台,也就缺乏了企业内部提供真实完整信息的载体,使得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很难在全局上把控企业信息,导致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下降。在预算编制人员技术能力方面,由于预算编制行为的滞后性,使得相关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相对滞后,企业的预算编制整体精度相对下降,编制的效果达不到预期。

3.监督方面。在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监督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只有在良好监督的基础上,企业的预算编制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当前企业的预算编制监督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多数企业没有将预算编制管理的监督提到体系或者流程之内,导致预算的编制和后期执行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经营分析

1.定位方面。企业的经营分析是针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分析。这里的分析是定量和定性的,是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结合,是总结和预测的结合。当前企业的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对于经营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仍然存在着相当的企业没有做好相关的分析工作,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分析意识,没有在体系或者程序上给予经营分析足够重要的地位。

2.方式方面。企业的经营分析在技术手段和方式上会因为企业类型或者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讲,企业的经营分析主要做好总结和预测两个方面的工作。对于总结来说,这是大部分企业能够想到的地方,企业在进行经营分析的时候,往往能够在经营数据层面对过去一个经营周期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但是对于预测,多数企业没有利用科学、严谨、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预测和估算,或者预测的结果不够科学和准确,导致企业基于此预测而采取的经营策略出现偏差。

3.监督方面。企业的经营分析同样也需要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在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规范分析的过程,保证分析的质量。但是,当下企业对于经营分析的监督甚是不足,缺乏系统而健全的监督方式和监督体系在经营分析中发挥作用。

三、案例浅析及措施建议

近年来,“精益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越发的应用起来。如:以烟草行业为例,在“精益化管理”的思想下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经营分析管理。烟草企业在建立“精益化管理”的时候,十分注重方式和理念的结合,做好执行和监督层面的工作,使得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从业务出发的精益化管理,再从精益化管理到大业务促进。从烟草行业的相关措施总结来看,企业在落实预算编制管理和经营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方面。企业应该在现代管理制度和“精益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找准预算编制管理和经营分析的定位,使得二者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真正受到重视,发挥相应的效果和作用。企业应该重视预算编制工作,使预算编制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企业应该重视经营分析工作,使其成为企业经营过程的重要一环,在不同的经营周期之间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

第二,方法方面。企业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方式方法更新和优化体系,建立自身的人才体系和总结流程。对于人才建设,企业应坚持高标准“选才”、高规格“育才”、高质量“训才”、高要求“管才”。对于预算编制管理,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促进各个方面的信息能够在平台上低成本流动,使得预算编制能够把控企业的全局,统筹企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需求。对于经营分析,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类型,借鉴先进分析经验和方法,因地制宜,建立自身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在做好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做好经营预测,为企业后期的经营策略做好基础。

第三,监督方面。总体来讲,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和体系,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和执行效果。不管是对于预算编制还是经营分析来讲,都需要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对于二者的监督还应该将预算编制和经营分析结合起来,做好相互映衬监督和相互补充监督,不仅仅要在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做好业务预算,同时也要在经营分析的基础上反向核实所编制预算的执行情况,挖掘二者勾稽关系,做好相互监督和相互映衬。

四、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常态,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运营管理环境都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在现代管理体系下,企业的预算编制管理和经营分析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内部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果。总的来讲,企业应该在定位、方法和监督等三个方面做好预算编制管理和经营分析。具体来讲,企业应该明确预算编制管理和经营分析的重要地位,从意识上真正的重视预算编制和经营分析的功能和作用;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方法流程体系,不断适应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新特点,达到管理效果的最大化;最后,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方式,保证管理和分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锦.试论企业经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

企业经营分析篇5

关键词:新常态;经营风险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一)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四)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五)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六)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2014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七)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八)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企业的是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坏,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二)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同行业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变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动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面向市场,独立决策,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当市场经济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周期性变化,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不断地变化,给企业筹资、投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货的膨胀必然出现社会商品物价全面上涨,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销售的困难;同时通货膨胀往往也会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三)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者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四)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同样会产生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企业经营者由于专业知识差,业务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调查研究不够,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样会造成决策失误、管理混乱,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会使经营风险发生或加大。经营者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规避风险,是企业必须做出的重要决策,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又会引起新的更大风险。

企业经营分析篇6

关键词:经营效益;经济管理;资金管理;内部审核

一、引言

企业的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所谓企业经济管理,从整体上看,就是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员工、各项生产活动以及会计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和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趋深入,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因素,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不但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营效益,而且会推动企业进一步的扩张与发展,所以,企业一定要不断补充和改革经济管理方法,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策

(一)转变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经济管理是近些年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所以在企业中的采用度并不是很高。就目前我国的企业经营现状来看,很多企业还对经济管理这个新名词很陌生,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它们还是采用比较落后的企业管理办法,在企业决策时,不能广泛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在一些经济决策上造成失误,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新的经济背景下,相关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重视人才,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二)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实力的大小是由资金的多少的来体现的,一个企业流动资金的多少也体现着企业的经营现状和融资能力。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对资金这一指标严格管理,对于企业日常存放的现金,一定要做好收支记录,每一笔收支必须有相应的原始凭证做证明,同时,对于企业的各项资金投资,也要记录在案,这些工作都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明晰资金存量,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转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良性运转。(三)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核算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开展的基础。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成本做好核算,并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为产品制定出一个符合市场定位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要求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对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详细核算,最大限度地节约中间成本,提高企业的总收入。(四)定期预算。预算工作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预算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日常运转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再加上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出一定的预算方案。在预算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预算工作,开展资金预算工作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经营目标,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良好的规划,同时对一些重大经济事件做好事前控制。(五)制定良好的经济管理方案。良好的经济管理方案是实现高效经济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在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充分分析企业的现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良好的经济管理方案。经济管理方案的制定,要求制定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很了解,再结合所处的经济背景,提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案,此外,制定人员要充分吸取以往经济管理中的失误,总结经验教训,对旧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力度

(一)保证经济管理目标与企业日常活动相一致。经济管理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它牵扯着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每个员工都密切相关。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目标时,首先应该深入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优缺点,并结合时代经济背景以及政府政策的倾向做出正确的管理目标,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不能与企业的日常活动相脱节,否则就完全体现不出来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内部要加强资金预算与控制工作,以确保企业能够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就目前各大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资金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公司的财务制度混乱导致资金去向不明,这种情况在企业中屡见不鲜,由于制度的漏洞和监管的疏忽,造成企业的库存现金与账面不符,存在着较多的白条抵库现象,出纳人员没有尽到责任,导致资金出现很大的空缺,其二,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应收账款属于企业的负债,应收账款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流通不畅,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破产。这两大问题都需要企业想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对库存现金每日清查盘点,对于应收账款的问题,企业在进行销售时一定要慎重,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客户交易,避免坏账的发生。(三)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经济管理工作最后的落脚点是员工的工作,因此,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的力度,必须要提高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要发展,必须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管理队伍,因此,企业要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对于已经在岗的员工,要对他们定期的继续教育,可以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辅导和授课,夯实他们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不定时的指派员工到国内先进企业内部考察学习,把优秀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吸收进入自己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一定要对经济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强经济管理的力度,在企业中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经济管理机制,保证企业能够高效地看展生产经营活动,树立企业品牌,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连瑞 单位: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卫琴.加强财务管理力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J].财经界(学术版),2013(09):118---120.

企业经营分析篇7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 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企业在世界的1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0000多个分支企业。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也迅速壮大。200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45.4亿美元,占总存量的4%。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3172.1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对外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量的5.6%,中国1.3万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①

2 跨国经营主体特点

2.1 所有制分布

从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来看,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主体构成正在经历着从国有企业主导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变化趋势。

在一定时期内,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制度,这就决定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境外投资微观企业主体必定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国有企业②。虽然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目来看,近年来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在下降。但中央直管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约占80%以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营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国民营企业产值所占份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的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左右;民营企业的出口创汇迅速增加,由改革开放初期几乎为零发展到2005年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7.8%。③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力不断增强,虽然在投资金额存量上国有企业继续领跑我国对外投资业务,但按新增对外投资企业数计算,民营企业已经占据半壁江山。2005年,在我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在总体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4%,在2006年新批对外投资企业中,浙江省的90%以上,江苏省和福建省的65%以上均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在工业制造业与分销领域,民营企业更是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为2511.53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9%;其中,进口总额为1472.84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的8.45%,出口额为1038.69亿美元,占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的5.47%。201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进出口总额比2010年的1714.71亿美元增长了46.47%,其中进口额比2010年的1472.84亿美元增长64.04%,出口额比2010年的816.845亿美元增长了27.16%。④

2.2 规模分布

从跨国经营主体规模的结构上看,当前大多数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平均投资额低于发达国家海外投资项目的平均投资额(600万美元),而且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投资水平(450万美元)。⑤投资规模偏小,不仅自身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效益,而且竞争力较弱难以与其他跨国公司抗衡。不难看出,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的数量、规模与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的发展趋势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3 跨国经营的产业结构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仍然集中于加工制造业领域。从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加工制造业20.7亿美元,占6.2%,主要分布在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⑥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75亿美元,主要投资于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⑦,高科技产业投资有所上升,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国内一些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纷纷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欧美信息渠道多、信息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及时跟踪国际科技最新动态,直接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从2009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行业分布上呈现出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趋势,对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有所增加,新建了若干高科技企业。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目前在海外投资企业中高技术企业的比率还很低,对外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

4 跨国经营区域分布

4.1 跨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点

一般认为,跨国投资在其发展的初期,通常是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选择那些相邻或相近的区位开展投资活动,这不仅可以消除“心理距离”,而且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基本上反映了这一就近投资原则。但随着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规模扩张,其投资的区位格局也不断地发生变动。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71%的地区,其中亚洲和欧洲地区投资的覆盖率为91%和80%。投资区域流向具有较高的集聚度,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主要流向开曼群岛;亚洲主要流向香港、印度尼西亚等;欧洲主要流向哈萨克斯坦、德国、俄罗斯等;非洲主要流向尼日利亚、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北美洲主要流向美国;大洋洲主要流向澳洲利亚。⑧以家电、纺织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18%)、东南亚(20%)、非洲(32%);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美国(9%)、欧洲(11%)、澳洲利亚(5%)。

4.2 跨国经营分布的主要问题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区域分布明显地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这种相对集中的区位分布,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区位选择共同的特征。一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二是直接向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投资。三是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投资。从流向上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区域过度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较少。

5 跨国经营的进入模式

从进入方式的角度,中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对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大体上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从境外企业的产权结构来看,以合资合作居多。一些调查分析显示⑨,在被调查的制造业企业中,企业在境外与东道国或第三国共同举办的合资与合作企业,约占境外企业总数的70%以上,合作伙伴以华裔为主。

其次,从企业设立方式来看,这些企业多数是新设创立企业,近年来并购方式等其他方式有所增加。按照新设企业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以机器、原材料等非货币要素作为投入资本,也便于企业独立地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但它耗时长,难以简捷快速地进入市场。

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范畴内最为活跃的是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2001-2005年累计并购交易12笔,平均交易价值在2亿美元左右。较为活跃的还有汽车制造业,消费电子类行业、生物医药业也都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并购交易。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注释:

①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12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2011:18-22.

②李敬,冉光和,万丽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J].亚太经济,2006,(6):23-26.

③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34-38.

④博阳.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⑤司岩.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⑥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⑦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2005:12-18.

⑧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2007:22-29.

⑨所指调查包括:1989年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对北京、上海、福建等22家对外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1991年中国对外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对国内20多家大公司海外投资动因的问卷调查;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鲁桐等对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海外经营的实证调查;2003年南开大学的许晖对荷兰开展经营的中国企业所作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李敬,冉光和,万丽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J].亚太经济,2006.

[2]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cn,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发展状况分析,2012,8,12.

[4]博阳.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司岩.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6]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7]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8]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2005.

[9]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经营分析篇8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经营决策;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1.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全面财务数据的高度汇总的体现,充分反映了一段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资本运作情况。而财务分析主要是对一段期间内企业的经营利润情况、商业经营能力情况、管理状况进行统计和深度的分析,科学客观地评价当前阶段企业的运行、经营和管理现状,进而为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撑,从而降低企业战略决策的风险。1.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1.2.1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指的是财务人员通过观察连续两期或者两期以上的财务报表,比较各期的有关项目的金额和指标变化,分析增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并预测此种趋势对企业未来经营期间的影响。企业管理层通过此种方法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趋势及前景。1.2.2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财务分析方法之一,它是指两个报表相除得出的比率,通过比率分析让企业的决策者掌握企业的经营及风险状况。财务比率一般分为四类:盈利能力比率、偿债能力比率、营运能力比率、增长能力比率。无论采用何种分析方法,企业最终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因此财务分析中的主要对象还是以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为主,以便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时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2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2.1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在当代的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占有着核心的地位。通过各种生产因素的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后,可以使企业决策层掌握企业一阶段的生产经营状况,并从中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不足。财务报表分析也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材料成本、废品成本、损耗成本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生产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及毛利的对比,可以及时发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管理漏洞。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生产管理的调节,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利润。2.2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利润。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进行汇总分析,通过这些数据的同比、环比,可以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在的盈利点,节约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例如,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采购货物和销售货物环节的成本费用占利润总额比例过高,企业管理层可以关注这方面的支出是否合理必要,通过与客户及供应商的洽谈减少这部分支出的比例,进而提高利润总额,保证整个企业效益的有效提高。2.3能够增加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还可以对企业的资本分布、债权债务情况、筹资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不合理的投融资活动,从而减少企业因失败的投资活动而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有利于资金运营的安全性。例如,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使企业管理者减少存货的资金占用比例,加快存货周转率,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加深企业管理者对应收账款情况的掌握,及时收回款项,减少坏账带来的损失。因此财务报表分析是体现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全部过程,涉及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并且指引了企业经营决策的制订和实施,同时也协调了企业中各项决策之间的关系。

3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3.1实际执行与管理理念不匹配。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依据,也是企业投资者了解一个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都是流于形式,领导层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对分析结果不予考虑,由决策者的主观个人意愿为导向,例如好大喜功的盲目投资和企业并购等,将企业发展带入困境。3.2报表分析的片面性。报表分析的分析人员是造成报表分析片面性的主要原因,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当下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由于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认知过于片面、自身专业性不强、技术不过关,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对财务报表分析不够细致彻底,而且财务分析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不尽相同,良莠不齐,从而造成在进行各种财务报表分析时,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疏漏和侧重,从而导致同一报表,出现不同的分析结果,有不同的经营决策导向。3.3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财务报表问题。财务报表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通过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但是有些企业出于某种原因和目的,人为的调整财务报表,虚假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会给企业造成错误的经营决策指导,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财务报表分析的分析内容只流于形式化、数字化、表面化,只能揭示一些表面的问题,却不能实际反映企业的深层次的管理问题,这样的分析也不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指导作用。3.4同行业之间的对比较少。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出于商业机密的各种因素,很多企业不能从本行业的杰出企业中取得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财务数据。因此就只能从本企业中的各期间相同的财务数据分析进行对比,而不能精准的判断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行业竞争中的位置。在企业发展中,需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阶段,应用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和方法,才能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更有的放矢。

企业经营分析篇9

关键词:财务分析;经营决策;能力财务

报表囊括企业的各类信息,是企业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企业各项工作的各类财务数据,可以了解企业的各种能力(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可以检查企业的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可以揭示企业存在的风险,可以考核企业经营责任人的业绩,财务报表能够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其所需信息。最大限度地掌握并发挥财务报表的价值作用,对企业经营决策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为切入点,对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借此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有所帮助。

一、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指导企业的生产决策,需要考虑生产要素,还需要考虑生产目标,产品要优质、高产,又要低消耗、利润高,一个好的生产决策,需要综合对产品开发、品种、产量、质量、生产工艺、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产品包装等作出计划与部署。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生产流程中各项生产要素的收支情况,可以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规律,可以掌握生产过程存在的浪费情况。根据财务分析的结果对生产决策适时进行调整,从而改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1]

(二)财务分析为企业的销售决策提供指导销售决策需要对产品定价、销售渠道、销售方式、销售时间与地点等作出的计划与部署。企业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市场定位是否合理,产品是明星业务、问题业务、金牛业务,还是瘦狗业务?是继续占领市场,扩大销售,还是利用最少的销售费用,售出最多商品?财务分析能够为销售决策提供精确的财务数据依据,能够很好地反映公司的销售状况,从而使企业对自身销售方面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再结合国家政策、市场行情、企业的生产条件来合理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销售策略。

(三)财务分析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指导企业的资金活动不可避免伴随着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企业的重大筹资、投资决策,如果决策不当,其危害及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管理者了解自身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可以很容易地预测财务管理中潜在的风险,揭示企业在筹资、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其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防范、规避财务风险。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的财务流程更加规范,提高财务经营管理水平。[2]

(四)财务分析为企业的未来决策提供指导财务分析为企业的未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财务分析,企业可以对过去的经营状况进行总结,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找出未来经营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从而制定出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时,企业通过对自身的业务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业务改进,循环往复,进而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推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尤其是通过财务分析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发现偏离未来决策目标的情况,从而可以及时采取行动,作出适当的战略调整,使企业沿着未来目标稳步前进。[3]

二、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

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财务分析的往往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分析依据的局限性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工作的依据和数据来源,但财务报表数据多以货币计量,反映的是过去,具有滞后性,且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比性,受到人为因素、核算方法、会计方法以及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有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企业市场形象、服务态度、经营管理理念等非财务信息。财务报表存在局限性,可能不能完整、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分析的结果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

(二)分析指标本身的局限性现行财务分析指标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我们可以认为周转比率越高越好吗?当然不能,因为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高,除了是因为企业回收账款的速度快,还有可能是因为销售规模减小的同时,应收账款以更大比例的减少造成,并且因为执行紧缩的信用政策、付款条件苛刻,会使得销售规模进一步缩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再如,同样的销售收入、同样的期初期末的情况下,一个应收账款是期初收回,一个是期末收回,这两种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是相同的,你就不能简单地根据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去判断哪种情况下的回款质量更高。还有存货周转率率高的企业,可不一定就是存货管理的好,可能恰恰因为管理的不好,存在这样那样问题,才导致存货周转率高,比如存货水平低,经常缺货,又或是采购批量太小,次数过于频繁;再者同样的企业同样的存货量,如果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导致得出截然不同的两个结论。[5]

(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财务分析的目标、对象不同,分析的重点就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财务报表分析没有统一、标准的分析模式,即使是同一企业,收集相同的信息,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甚至得出相悖的结论。个别财务分析人员,未能真正掌握财务分析方法精髓,在分析过程中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生搬硬套分析指标,将财务分析模式化,或者分析过程随意,财务分析不够深入,浮于表面,认为根据财务分析指标,运用财务分析方法计算得出了结果就完成了,只做了基础工作,体现的仅仅是一堆数字,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深层次的指导意见。

三、完善财务分析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增加非财务指标提高财务报表数据的及时性、可比性。财务报表数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财务报表分析一定要做到及时,及时获得信息,及时分析运用。再者,运用历史分析法对财务指标的价值作出分析,因为财务数据很容易人为的主管操作,但操作方法一般不能造成永久差异,而只是会造成利润的时间差异。运用历史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剔除偶然、异常因素的影响,且一般而言,短期的经营数据对揭示规律也不够准确,我们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来总结,因此进行适当的历史分析,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增加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财务分析不能仅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还要将非财务信息,如顾客满意度、市场形象、环境报告等引入分析体系,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结合作出决策。因为当前,企业生产工艺、科技研发、市场形象等这些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

(二)完善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增加财务分析范围我们看事情要全面分析,不能盲人摸象,单一指标只是企业有一方面的反映,不能涵盖企业的全部信息,必须把各项指标综合在一起,进行体系分析。且各项指标之间不是孤立的,某一项指标因素的变动,往往影响其他指标的变动,指标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不能只关注单一指标,还应关注其他相关他指标。对于某项指标的评价,只有结合相关指标,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企业财务分析人员还要尽可能地增加分析范围,除要熟悉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还要深入了解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比如:进行行业分析,了解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的状况,帮助企业评估分析自己所处行业的经济地位,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没有有效结合;对宏观经济环境、国家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进行了解,有一定的政策及市场敏感度,帮助企业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作出适当的经济决策,有效的规避风险,抓住机遇。

(三)改进落后财务分析方法,增加财务分析深度企业应改进落后的分析方法、扩充分析模式,这样不仅能规避单一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而且能印证财务分析结果,减少错误分析结果对经营决策的不良影响。要深入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报告应该是层次分明的、具有目的性的,要避免模式化、绝对化、形式化。由于各种分析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分析中需评估分析和选择分析方法,并追踪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并根据执行情况与预计情况的差异,随时做出调整,甄别对待、综合考虑后制定两种以上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7]

企业经营分析篇10

统计分析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并直观体现企业的内外资源、竞争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统计分析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揭示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企业实现针对性管理,故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基于此,本文就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及应用展开探讨,以期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统计分析企业经营应用对策

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都步入了高成本低收益的阶段,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企业应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发现自身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1.统计分析的预测作用

一方面,企业为了确保管理考核与目标规划产生预期作用,在对企业自身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时,会依据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的特点、方向,对季度、年度统计进行着重分析。另一方面,为探究企业经济在运营中有怎样的差异性和波动性,企业会以历史生产销售数据、整体计划安排为依据,进行全方位的指标分析。此外,企业能通过统计分析建立预测模型,提高企业规划的科学性,这有助于企业制定市场份额抢占计划,并帮助企业了解同类企业的优劣势所在。

2.统计分析的过程控制作用

统计分析能够反映企业当前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直观显示企业的资产、人员、机构、负债等情况。例如,通过统计分析,企业可以动态观察产品质量情况、生产发展状况、销售情况、财务盈亏、科技开况等;可以显示企业的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市场占有规模与盈亏规模等;还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以及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后的产出效益。

3.统计分析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第一,通过统计分析能够对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具体分析内容可以涵盖很多方面,如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国内外的宏观调控是否对行业产生影响、地方法规的变化是否对企业正常运转产生干扰等。第二,通过统计分析能够对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能力进行计算。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对市场实际需求量、产品的成熟度、消费地域、订单满足情况做出量化分析,判断行业是否存在供需缺口、企业有多少盈利空间等,这些都是企业制定发展营销方向的重要决策依据。

二、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1.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应用

企业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对其生产经营状况进行量化,经量化得出的数据是企业当前情况的最直观反映。企业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对经营中的客观现象做出科学描述,这样能够避免人工分析产生的错漏。需要注意的是,该阶段的分析只是第一步,要从分析结果中得出更有效的资料还需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企业要努力将分析数据转化为对企业的清晰认知,在理解数据所代表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前了解企业可能选择的发展方向。同时,企业要利用统计分析发现自身经营中存在的不足,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根据分析结果提供改进的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2.企业目标管理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企业的分析应当是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但很长时间以来,多数企业都是以静态分析为主,这种分析模式对动态变化考量不足。而现行统计分析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在进行统计分析时,企业首先要了解自身特点,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发展定位,然后寻找自身定位与经济运行轨道的重合点。企业在对自身进行定位时,还需特别注意自身与当前经济背景有无相冲突的地方。如有,则将其作为必要的参考点纳入到统计中,利用数字模型对该情况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将得出的结果作为下一阶段企业考核与目标制定的必要考量条件。此外,在后期进行季度或年度分析时,需将后期的实际情况与前期的预测进行对比,根据两者的差异对统计分析的计量条件进行调整,帮助企业在以后的统计分析中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3.企业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通过统计分析对市场信息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并于第一时间根据市场或政策的变化对企业规划做出调整。为此,企业首先要对市场整体供求关系有所把握,如此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产能规划。其次,企业要对群众消费水平与社会环境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消费人群。再次,企业要实时与竞争企业进行对此,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最大优势。

4.对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分析的应用

统计分析在企业内部资源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技术、设备和人才方面。企业只有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才能够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完成自身定位、确定发展方向后,企业还要根据统计分析进行设备配置、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活动,比如,该配置怎样的设备,该培养哪方面的人才,该引进怎样的技术,这些都需要以统计分析所得出的实际数值为参考。同时,企业应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然后根据企业的划对资源进行再次分配。此外,统计分析在外部竞争分析中的作用,与决策分析中的作用有很多共同点。企业通过分析了解行业整体和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情况、产品类别比重等,并与自身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发现自身不足,寻找有潜力的增长点,并采取措施弥补薄弱环节、发展空白产品领域,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结语

统计分析是一项针对性与时效性较强的工作,具有精、细、准、新、快的特点,无论在生产、管理还是竞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利用好统计分析,有助于抓住重点、攻克难点,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为自身生存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因此,企业要积极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灵活将统计分析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4(04) .

[2]应建卫.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运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