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12:14:38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1

【关键词】死亡病例护理讨论 CCU护士 专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04-03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for deaths CCU nursing care to discuss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methods Organization of general n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rsing CCU death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o identify care deficiencies, lessons learned, make relevant improvements. Results CCU nurses, first aid theory of test scores,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capabilities, rescue techniques and the CCU ward management,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Care to discuss deaths, is a good form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help CCU nurse specialist capacity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deaths in care discussion, CCU nurses, specialist capacity

冠心病监护病室(CCU)的护士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的护士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包括责任、技术、服务等,要尽到CCU护士的职责,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仪器诊断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及识别处理,如心电图、多功能监测监护、心脏除颤仪、呼吸机等操作使用,CCU护士的语言、仪表、动作和技能都应有严格要求,否则都会影响到病人的生与死。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提高诊疗水平,死亡病例都应进行讨论,以往科室组织的死亡病例讨论主要是医生参与,侧重点是发病机理、死亡原因、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分析,从护理角度分析、总结的内容和机会不多,然而在临床工作中,CCU护士常常是第一反应人和抢救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发挥了与医疗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护理的角度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探讨患者救治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CCU护士的综合能力。我院心内科自2008年起开展了死亡病例讨论,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1月,CCU死亡2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26~8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41.7 %)、冠心病4例(16.7%不计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心肌病5例(20.8%)、主动脉夹层2例(8.3%)、急性肺梗塞2例(8.3%)、风心病1例(4.2%)。

2 讨论方法

2.1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制度

2.1.1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记录本

2.1.2 时间安排,患者死亡后两周内,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后,护士长、责任护士必须参加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以便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措施、死亡原因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听取医生对护理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2.1.3 形式和参加人员。由护士长确定时间,提前通知分别准备,会议由护士长主持,教学干事记录,科内全体护士参与。可邀请科主任、护理部领导参加。

2.1.4 讨论内容。围绕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后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包括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能力和应急能力、医生与护士之间的配合、与患者家属及其他患者的沟通协调问题,护士自身的急救技能,护患配合,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患者的心理反应,护士的心理素质,CCU的工作环境及抢救仪器的备用状态,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备用情况,抢救记录的书写,尸体料理等。

2.2 讨论过程

先由责任护士简述病史、诊断、治疗及住院期间的护理问题、措施、结果等,参与抢救的护士报告患者病情变化、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再由责任护士叙述死亡病例讨论的主要内容,大家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护士长进行归纳与总结。

3 改进措施

3.1 培养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测能力

3.1.1 重视高危因素,积极消除诱因。对于心肌梗死、再梗、扩张型心肌病、夹层动脉瘤、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0%、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饱餐、便秘、精神紧张等不良诱因刺激。

3.1.2 及时发现猝死先兆征象,讨论中我们总结出患者出现顽固性胸痛、血压动态降低、出汗不止、惊厥发作、心电图有动态改变、尿量急剧减少,电解质紊乱,护士应警惕猝死先兆征象,同时发生的先兆征象越多病死率越高[1]。

3.2 提前做好抢救物品、药品的准备工作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备齐常用抢救药物和仪器,对于高危患者,将除颤仪、抢救车备于床旁。

3.3 提高专科护理抢救能力

除心电图知识外,CCU各种危重症护理专科内容很多,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CCU护士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CCU护土专科能力的提高大幅度提高抢救水平。

3.4熟练掌握“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规范抢救流程,对心电监护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的患者,护士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应强调“首先求救”的呼救原则,护士立即徒手心脏按压,给予按压频率100次/分,心脏性猝死患者一般先心跳停止,复苏早期,单纯的心脏按压足以维持机体基本通气要求,人工呼吸可稍后进行.同时心脏按压虽不能直接恢复正常心律却能为早期除颤奠定基础,研究表明70%~80%左右的心脏猝死患者为室颤,自行转律者较少,早期电击除颤是唯一有效的手段。每延迟一分钟成功率下降7%~10%[2]。

3.5 抢救人员合理组织分工

抢救时护理方面由护士长负责安排,护士长不在场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和分工。①专人记录口头医嘱,并记录病情变化。②专人抽药、专人推药、专人填写抢救记录[3]。③呼吸道应由专人管理,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同步进行,互相配合,严格执行抢救中口头医嘱的查对制度。

3.6 加强与患者、家属及同病室其他患者沟通

凡进入CCU的病人,由于病情需要建立多条治疗通道,加之陌生的环境和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音,均加剧患者的紧张与濒危感,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紧张,情感低落这种情绪状态常常伴有生理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加重心肌缺血,所以我们CCU护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细微的心理进步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了让家属放心和安心,病房应设立家属休息室,保证病人和家属及时取得联系,每天上午由管床医生与家属汇报病人的病情。17:00~18:00点进行家属探视。护士以亲切和蔼、沉着冷静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有序的安排,给病人以安全感,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增加舒适感并减少痛苦,使患者得到呵护和尊重。患者家属由于对患者突发疾病预后的担心,对抢救时一系列侵入性医疗操作缺乏理解,以及治疗费用等因素出现焦虑情绪,往往是医疗纠纷的根源[5]。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其倾诉,理解其心情,耐心解释,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而抢救过程对同室的患者更是强烈的不良精神刺激,易造成其紧张不安的情绪,甚至加重其病情,尽量拉上床帘,让其他患者有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空间,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避免大声议论引起其他患者的不安。所以在抢救过程中我们避免家属在场。

3.7 及时整理环境,保证抢救后续工作的进行

当班护士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时补充抢救物品、药品,归类固定放置便于取用,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为下一班次抢救做好准备工作。

3.8 改善CCU工作环境,提高抢救效率

讨论中我们发现抢救过程中有些抢救物品、药品取用不方便。实施“五常法”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通过日常工作中“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实现人、物、场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6]。例如:抢救车内的药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由于全院统一摆放,不适合CCU专科疾病的抢救需求,因此根据专科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为抢救患者创造便利条件,赢得宝贵时间。

3.9 指导CCU病人的饮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食过多时可诱发心绞痛并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宜进食过热过凉的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因此CCU病人(4~24h)通常仅摄入流质,病情稳定时才准许进软食,这对于需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血管内成型术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资料显示:“把每日餐量分成六小份是最理想的”。

3.10 用药监护

CCU病人病情重,用药复杂。护士应熟知心血管常用药的作用、用途、毒副作用、配伍禁忌,严格执行医嘱,静滴时不可外漏,严格按要求调整滴速,观察疗效,详细记录到护士记录单上。如使用硝酸甘油、利尿剂、利多卡因等,了解疼痛是否缓解,室性心律失常是否改善,尿量是否增多等;心梗患者如使用吗啡止痛,观察疼痛是否改善,有无呼吸困难;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观察心率是否减慢,有无复视、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等中毒症状。

4 结果

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后CCU护士的抢救技能明显提高。通过护理部和科室质量管理员不定期检查,定期组织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护士长日查房等进行综合评分。理论考试着重于心内科急救护理知识;风险预警能力主要考核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心电图知识和各种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抢救技术除心肺复苏、静脉穿刺技术(包括留置针、中心静脉穿刺)、输氧、导尿、吸痰外还着重考核心电监护仪、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等;病房管理包括危重病人护理与管理、急救药品的配备与使用、护理文献书写、收费核查及医嘱执行、消毒隔离、护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考试考核计分以参考人平均分数为准;病人满意度以问卷形式对出院病人进行调查。

通过死亡病历讨论,科室护士的理论考试、风险预警能力、抢救技术、病房管理、病人满意度等各项考核指标均有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前后一年的护理考核和护理质量比较(分)

5 体会

5.1 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

我科毕业5年内的护士占50%多,缺乏临床经验应急抢救能力不足,在每次讨论中,年轻的护士常常意识到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查阅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经验。

5.2 培养CCU护士病情观察和预警应变能力。心脏性猝死(SCD)是最难以预料的心血管事件,通过组织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我们归纳了可能发生SCD的患者和先兆征象培养了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所以,CCU 护士应特别注意每一新情况的出现,善于判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3 有利于抢救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每次的讨论分析找出抢救过程中护士急救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我们结合病例学习“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判断,心肺脑复苏术、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的应用进行培训考核利于抢救中发挥作用提高抢救成功率。例如:CCU一例心肌梗死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室颤,值班护士立即呼救并同时除颤,及时抢救了患者的生命。

5.4 有利于发现护理缺陷,除技术方面的问题外包括管理、服务方面的不完善,通过讨论我们提高了认识,完善了CCU相关的管理制度,护士的管理协调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5.5提高了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护理纠纷。抢救过程紧张急迫,护理人员往往注重急救,而对抢救记录不够重视,为护理纠纷埋下了隐患。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件,在实行举证倒置的今天,完善抢救记录,对护理人员有保护作用,避免护理纠纷或在护理纠纷时不处于被动地位,而客观的抢救记录也是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依据[7]。通过护理讨论,护理人员能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到护理职责,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完善抢救记录书写。

5.6 提高了管理者对下属护士业务水平的了解程度。 护士畅所欲言的讨论中透示了其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士长可更确切地了解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了解下属的不足与长处,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或进修,有利于流畅管理工作 。

总结:通过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训练和培养了护士用护理程序为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整体护理模式及临终关怀模式的开展。日本石川馨教授指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无限能力,创造尊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素质[8]。通过各种培训改善了CCU的环境,物品井然有序,全员素质普遍提高,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可信赖的环境,使患者对入住CCU增加了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赵平凡,杨书香,罗希芝.68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 :77.

[2] 黄爱珍.心肺复苏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6.

[3] 柴湘平,吴祖林.抢救人员的组织分工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5(8):504.

[4] 杨晓云,王蕾,张利梅.C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新医药,2003,2(4):88.

[5] 吕志红,刘敏.影响危重病人家属焦虑因素的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8):933.

[6] 陈书盈.CCU实施“五常法”规范管理的实践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7] 胡敏,王敏,李玉梅.通过病例讨论有效规范临床护理行为的探讨.上海护理.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2

【论文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积极探讨适应艾滋病患者的新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通过对54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时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艾滋病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由原来的58.67%降至33.33%。结论在积极做好职业防护和各项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并积极实施良好的护理对策、提供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目前,艾滋病仍是全球热点的健康问题,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J。2005年最新评估显示,中国现有HIV感染和AIDS患者约65万人。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随着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共同抗击AIDS口号的提出以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免费使用,近年来本院艾滋病患者的住院例数明显上升,针对如何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如何降低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本院在积极号召做好职业防护、采取抗病毒、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强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关怀,在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统计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4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6岁,平均(31.54-7.5)岁;感染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4例,父婴垂直传播1例,血液传播l8例,性接触传播7例,感染途径无记录者24例。在积极完善职业防护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6例患者好转,18例死亡,死亡率为33.33%;对照组为本院2001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29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好转l2例,死亡17例,死亡率为58.62%。

2心理特点分析

艾滋病患者从疑似到初筛到再次确诊,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期。

2.1恐惧否认期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此期患者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相信、承认自己所患疾病的事实,企图幻想着是化验错误,并对前去做治疗的护士旁侧敲击甚至试图偷看病历而获得再次证实。

2.2愤怒绝望期随着不适症状的逐渐加重和诊断结论的逐渐被证实,患者常表现为挑剔、烦躁、愤世嫉俗、摔东西、骂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自行拔除输液针头拒绝治疗,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头撞墙,行为反复异常。

2.3妥协焦虑期此期患者情绪渐趋平静开始变得礼貌、友善,重新开始诉说自己的不适症状并愿意配合治疗,眼睛里经常显现出焦灼的目光,渴望多途径得到更多的有关疾病的相关信息,渴望医务人员的关心、帮助和交谈,渴望延续生命。

2.4抑郁失望期由于疾病的进展,患者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机体的一步步衰竭,经常独自流泪,极度伤感,睡眠障碍,渴望亲人陪伴,朋友探视,感激医护人员尊重、关爱的目光。2.5沉默接受期面对13益迅速衰竭的身体,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病痛,祈求早31得到解脱。常表现为沉默、不愿面对任何人,喜欢独处,甚至瞒着医生和护士重新注射毒品以解除躯体上和心理上的病痛,获得短暂的舒适。

3护理对策

3.1做好心理护理即针对艾滋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的心里安抚。护理者要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巡视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尊重患者的意愿,维护患者的自尊,允许患者自由表达恐惧、悲伤、悔恨等,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一句贴切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必要时紧紧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处处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减轻痛苦,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气。对于患者出现的一切非理性行为,护士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不要回避,更不能和患者发生冲突,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尽情的发泄的同时,护理者要认真全面的观察患者,评估患者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的护理对策,迅速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悦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减少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

3.2给予舒适护理护理者要尽力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温馨的住院环境,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做到态度亲切和蔼、仪表端庄、目光真诚自然,注意观察患者的性格、喜好及生活态度,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提供富有个性化的、家庭式的病房室内环境,满足患者心理和视觉上的需求;还可以定期组织科室里的患者进行扑克、象棋、跳棋等比赛,丰富住院生活,消除因社会环境和对疾病的恐惧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身心轻松、愉悦、舒适。

3.3积极开展健康知识的宣教,坚定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护士可以选择合适的称呼开始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告知患者每次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邀请患者参与每天的治疗护理安排,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话题,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满足患者自尊和身心方面的需要,告知单纯发泄负性情绪不利于患者的精神健康,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应对方式,减少使用不良的应对方式,使患者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3.4重视亲情护理,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有的家属在获知患者的病情后表现为愤怒、冷漠、不愿理睬患者,更不愿照顾患者,甚至打骂、羞辱患者。因此护士首先要理解家属的心情,积极主动的与家属沟通,有选择的向家属宣教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安抚、稳定家属的情绪,取得家属的配合,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陪伴照顾患者,满足患者内心对亲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好转出院抑或在平静、安详、满足、拥有自我尊严中离去。

3.5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护士长要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做到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个别护士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拒绝、冷漠和歧视,强调关怀、支持、尊重、关爱、接纳艾滋病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是医护人员的职责j。让每一位护士都心知肚明,护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具有勇敢的奉献精神,沉着稳重而不失机智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更要有一颗仁厚的爱心,不歧视、不厌恶、懂得怎么做永远比做什么更为重要的意义,真正的把艾滋病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用心去关爱每一位艾滋病患者,让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放下思想包袱,轻松的、愉快的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疾病的好转率。

4讨论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3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

1 临终关怀护理(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

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如果一个临终病人得到了成功的护理,他死时就会感到活得有价值。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改变,甚至行为与人格的改变。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 总结 归为:震惊与否认、协议乞求、抑郁等五个典型阶段。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正确认识和尊重临终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帮助他们能较安详舒适地过好人生最后的生活。

2临终病人的护理

2.1尊重生命

护士有一颗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的天使之心,但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开展临终关怀,是对护士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要其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帮助家属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使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2]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2关注护理

护士长期以来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对“关注护理并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1],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护理上。

2.3重视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并告知家属情绪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就情绪稳定,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3]。只有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才能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总之,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病人的信赖,哪怕能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也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做,满足病人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直到带着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

参 考 文 献

[1]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化理学.1996(6)54-56.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4

作者简介:刘秀芝(1985.10-),女,本科护理专业,护士。

【摘要】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它是心血管病常见的死亡形式,患者往往在病程中,甚至恢复期无明显诱因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继而心搏骤停。由于猝死前病情稳定又缺少预兆,患者突然死亡,处理不好家属不易接受,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正确认识猝死,熟练掌握猝死的判断、急救与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12月在心内科住院过程中发生猝死的患者进行急救配合与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急救;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猝死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冠心病5例,急性心肌梗塞4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

2 抢救配合

2.1 心脏骤停的准确判断:诊断要求准确及时,最佳诊断时间为15s~30s,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即可作出心搏骤停的明确诊断,不可因反复判断延误抢救时机。

2.2 迅速成立抢救小组:一旦确诊为心搏骤停后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即使现场仅一人存在,也应立即实施复苏抢救,同时迅速呼救,派人员通知医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一名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急救用药,一名护士协助医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实施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给予氧气吸入,一名护士立即安装心电监护仪,便于医生作出判断,并准备除颤仪供给急救物品,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及病情变化,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必须与医生配合默契,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

3 复苏成功后护理

患者复苏成功后病情尚未稳定,需继续严密监测和护理,如稍有疏忽或处理不当,就有心跳、呼吸再度停止而死亡的危险。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生命体征,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尿量的变化,防止应激后并发症的发生

(2)继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及处理各种心律失常,以防再次心搏骤停的发生

(3)保持两路静脉的通畅,观察输液泵、微量注射泵运行情况,保证药物及时有效的使用

(4)做好脑复苏的护理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循环停止后,中枢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尽管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脑循环状态和脑温。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复苏的重要措施之一。①降温 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可导致脑组织氧的供需关系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如使用冰帽保护大脑;②脱水,以减轻脑水肿;③防治抽搐,可选冬眠药物解除低温时的血管痉挛,改善循环血流灌注和辅助物理降温;④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3.2 心理护理: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室性心律失常,在复苏成功后,患者很快恢复意识,由于发病极为突然,复苏过程中胸部按压、除颤等,患者往往表现紧张与恐惧,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让其正确认识疾病看,消除个种疑虑和不良情绪,解除心理压力;另外,对家属也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强调情绪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等,使患者在比较平和的状态下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

3.3 饮食指导: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刺激性食物,忌饱食。

3.4 生活护理:协助患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向患者讲明床上排便的重要性,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增加心脏负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防止因腹压急剧升高影响心率及冠脉血流量而引发意外。便秘、饱餐、活动过量,情绪和精神因素是冠心病猝死的主要诱发因素,猝死常发生在心梗后过早离床活动或与探视人员长时间谈话,情绪过喜、过哀、惊恐时,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不但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且是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使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肌病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出现心律紊乱和心脏骤停而死亡,因此,要告知患者注意过度劳累与过激情绪,避免以上诱发因素。

4 讨论

本组12例猝死患者均在最短时间(10s)内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其中8例抢救成功,2例复苏未成功死亡,2例因心力衰竭数日后死亡。抢救成功的原因在于及时发现,及时进行现场急救,以及复苏后全面合理的治辽与护理。作为处于临床一线的护士,是病情的观察者,病情变化的发现者,因此应对护士定期进行心肺复苏术、电除颤等抢救技术培训,做到人人过关,以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护。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等.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观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症。患者原有病变的冠状动脉由于某些内部或外部原因,使得其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导致其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而引起部分的心肌坏死[1]。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胸憋等,该病起病急、变化快,且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患者极易发生心脏猝死。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死亡的患者中,50%发生于起病的6h之内[2]。因此,在发病早期给予患者及时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并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性资料我院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其中,男78例,女48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35岁,平均62.45岁。所有患者中,既往冠心病史患者53例,高血压病史患者33例,糖尿病病史17例,心律失常患者18例。

1.2诊断标准所有126例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表现出以下症状:(1)严重胸闷,心肌缺血性疼痛持续超过30min且服用硝酸甘油后无明显缓解;(2)患者心电图至少2个连续的ST短抬高。所有126例患者行入院检查,根据各自不同的胸痛表征、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及其动态演变、酶学改变进行确诊,其中病变部位位于前壁的患者有32例,前间壁30例,下壁27例,其他病变部位患者37例。

2护理干预

2.1急救护理

2.1.1急救准备ICU值班护士在接到患者入院的急救电话后,应当及时通知值班师生,并且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备好抢救车、抢救药品及各种可能用到的急救器械,并详细检测保证仪器处于正常状态并设好参数。从而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急救,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2.1.2急救护理患者一旦入院,护理人员应遵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急查血气分析等各类生化指标。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其左侧肢体上的合适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并保证输液速度为30-40滴/min[3]。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血气分析结果给予4L/min的吸氧,并注意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吸氧的重要性,获得其配合。此外,由于AMI患者存在胸闷、胸痛等症状。因此,需迅速止痛,以有效控制患者梗死范围的扩大。目前临床一般选用盐酸哌替啶肌注或吗啡行皮下注射,但对于呼吸功能不全或休克的老年患者,可视患者情况遵医嘱行硝酸甘油泵入。

2.1.3病情监测患者在进入ICU后,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其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的监测。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变化。护理人员在入院时应给予12全导联心电图监测,并在患者行溶栓或PCI术后随时检测,以更准确地对其心肌缺血进行定位。

2.2心理护理

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且病情严重,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态。而且由于AMI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胸痛、胸闷的症状,往往使患者产生痛苦的濒死感,从而使其恐惧的心态愈发严重。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心肌梗死的发病诱因及预后,鼓励并安慰患者积极迎接治疗,正确对待疾病,从而解除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2.3基础护理

对于进入ICU的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应注意合理安排患者的床位及,嘱咐其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且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迅速,从而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

3结果

本组126例患者中,有7例送达ICU时出现心脏骤停,行电除颤后心跳恢复;另有1例患者出现呼吸骤停,给予气管插管。其中,44例患者行溶栓治疗,55例患者行急诊冠脉造影加支架术。经医护人员及时的抢救与精心的护理后,3例患者于手术后10d内死亡,其余12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4小结

作为最先接触患者参与急救并了解患者情况的急诊护士,熟练掌握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及快速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配合医生进行成功的抢救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喜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405-1406.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6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  急救护理

        百草枯又名克无踪,是联吡啶类速效触灭性除草剂。为世界广泛应用的强烈杂草药物,有腐蚀性、毒性强,除草效果极佳。随着百草枯的广泛应用,误服、自服或投毒的发生率升高。而百草枯口服后对人体毒性极强,且无特效解毒药物,死亡率高。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百草枯中毒患者95例,经积极抢救治疗,治愈率有所提高,现将救治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35例,女60例,年龄17—49岁,平均33岁。均为口服中毒,口服液为20%百草枯溶液。其中<15ml 53例,20—30ml27例,>30ml15例,就诊时间为服药后2—3小时。

        1.2护理措施  95例患者均在我科彻底洗胃,同时给予静脉应用大剂量激素、抗自由基药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48小时内同时给予口服泥浆水、活性炭、20%甘露醇以彻底清除消化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口服量>30ml者加用血液灌流治疗。

        1.3结果  95例中毒者死亡28例,口服量<15ml死亡1例,口服量20-30ml死亡12例,口服量>30ml者15例全部死亡,死亡率29.5%。

        2  急救与护理 

        2.1立即洗胃  胃管插入时,一定要插够长度50cm-60cm才能彻底洗出胃内容物。洗胃时,温度在32~38℃为宜,既可避免毒物吸收,又可避免发生寒颤等副作用。每次注入量200-300ml/次为宜,若>500ml,会促进胃内容物入肠,影响洗胃效果。

        2.2彻底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在尽早洗胃的基础上,48小时内给予大剂量泥浆水口服以失活百草枯毒性,口服20%甘露醇导泻,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物。而百草枯具有接触土壤迅速灭活的特征,故口服泥浆水可以使百草枯毒性失活。

2.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上肢静脉或离心脏较近的静脉,尽早应用激素、抗自由基药物。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可预防肺纤维化形成。激素应早期、足量、全程使用,本组有3例患者中途停用导致死亡。

        2.4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的观察护理  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有效疗法,血液灌流开始的早晚与患者的存活有很大关系,灌流越早,死亡率低,短时间内开始血液灌流,这样可以把尚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草枯吸附出来,以防止百草枯在肺内积蓄,导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在血液灌流过程中注意保持管道通畅,避免受压扭曲、反折、脱落,及时处理机器报警。

        2.5心电监护  百草枯进入人体后,可分布于全身各脏器,可导致肺间质纤维化多脏器功能衰竭。对重症患者,护士更要严密监测护者的神志、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皮肤巩膜色泽,有无发绀、黄染,有无呼吸道梗阻及肺损害,观察尿量,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心电图,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

        2.6加强

[1] [2] 

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脱去污染衣物并清洗皮肤,有呕吐者,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给病人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情。

        .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心理、精神上受到刺激后服毒的,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护士要多和患者交流思想,开导他们,并指导家属正确对待中毒事件,关心体贴患者,使他们重新树立生活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心早日康复。

          体会

        百草枯中毒目前尚无肯定的特效解毒药物,中毒后临床病死率达%。故在救治中治疗原则以阻止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泄及控制氧疗、对已受损器官进行对症治疗、尽可能恢复功能为主,加强支持治疗。而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护士必须掌握洗胃要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降低病死率。

参 考 文 献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7

关键词:批量车祸病人;急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6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成为现代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由于道路安全和人为因素使机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医院面对大批车祸伤病人,该如何快速组织施救,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共接诊20起车祸伤79例病人。现将急救与护理管理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共接诊3人以上成批车祸伤病人22起,其中5人以上8起。最高13例,男性60例占67%,女性29例占32%,年龄2-76岁。病人伤情分别为:颅脑损伤25例,脾破裂3例,腰椎、肋骨、四肢、鼻梁骨骨折22例,头皮裂伤、多处软组织挫伤29例。

2 急救与护理管理

2.1 快速反应: 急诊科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必须认真询问并记录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伤员人数、联系电话,并嘱托求救者随时保持电话联系。立即通知出诊人员前往现场施救,然后通知护士长和科主任,护士长和科主任根据创伤人数和伤情上报医院总值班或医务科及护理部。立即启动院内急救应急预案,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2 现场快速检伤,紧急救治,安全转运 到达现场后,护士应配合医生迅速对病人进行护理体检,果断地处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伤情或症状,如①确保呼吸道通畅,②有活动性出血的伤口要紧急止血,③有休克症状者,立即用静脉留置针建成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迅速大量输液。同时要进行现场宏观检查,以保证危重、有救治希望的伤员得到优先处理[1],并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向急诊科或院领导报告实际伤员人数和伤情,听取指挥或要求增援,让各相关科室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现场急救要将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要优先运送危重伤员。运送途中要严密观察变化,并随时与医院取得联系,为院内急救提供可靠信息[2]。

2.3 组织管理: 由院长统一指挥,医院各部门协调配合。

2.3.1 医务科: 协调解决抽调医务人员,急诊手术,辅助检查,伤员分流。

2.3.2 护理部: 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抽调,安排收治科室床位,现场指挥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2.3.3 供应室:负责手术包、缝合包、敷料的准备工作,以及一次性输液管,注射用留置针。

2.3.4 药剂科:负责准备无菌乳胶手套、绷带、气管插管、静脉输液液体。

2.3.5 保卫科: 负责维持就诊秩序。

2.4 有效畅通绿色通道: 急诊科护士长及时和门诊收费、住院收费处协调,伤员进入抢救室不需挂号和交费,所有抢救、检查、治疗实行先记账后付费。

2.5 统一指挥调配人力: 成批伤员到达急诊科后,由院领导统一指挥,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医生护士的人力调配,做到救治责任到人。轻中伤员,医护患比为1:1:1.危重、重伤员医护患比为1:2:1或1:3:1。救治过程中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避免发生伤员无人救治等医疗缺陷。

2.6 明确诊断快速分流: 根据临床治疗常规要求,对伤员实施认真细致的诊治,明确诊断。护送做必要的检查后,对需要紧急手术的危重伤员直接送手术室。符合入院标准的伤员先收入病房,后办理手续。对病情严重,医院无条件进一步治疗的伤病人,尽快转送到上级医院,使病人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

3 结果

批量车祸伤病员的救治工作有条不紊,保证了抢救的效率。70例抢救脱险,4例因多发伤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5例在现场死亡。

4 结论

4.1 有效的急救护理与组织管理是提高抢救效率的组织保证。 护理工作作为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好科学的救治及严密的组织管理显得尤其重要[3]。抢救物品的准备与应用是抢救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5]。人员管理的基本精神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4]。抽调各科室的精英参加急救队伍,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抢救效率和质量。

4.2 护士的娴熟技能直接关系到抢救质量: 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及应变能力,加强护士急救技能与知识培训,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确保护理安全。

4.3 心理护理: 由于车祸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伤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安的情绪。护士应给予病人安慰及照顾,尽快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减轻病人痛苦和思想负担,使其能积极配合抢救及治疗。

4.4 提供人性化服务: 车祸伤病人因突发事件,短时间无法与其家人取得联系且需手术者,其物品的管理是伤者的一大心病。因此科室护士长与另一个护士共同清点登记后,装入物品袋内,表明姓名,由护士长统一保管。待伤员清醒,病情稳定后交还。操作时及时使用隔帘保护伤员的隐私,及时清除伤员面部及身上的血污。

4.5 开通生命绿色通道,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在转运途中,搬运及操作运动要轻柔,避免造成新的损伤,实施的各种抢救措施要恰当有效,院前与院后急救中开通生命绿色通道,抓住伤后1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提高创收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樊琨、王雪等:北京市突发事件中成批伤病的特点及救治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9):398―700。

[2] 王瑜、王惠卿、王秀珉等:突发事件成批伤员现场急救程序的研究[J],护理杂志2005.22(2):79―80。

[3] 韩小琴、王慧娟、王金金等:批量食物中毒患者的救治与组织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57―358。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8

3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约翰・麦肯齐博士、布莱曼博士、麦克奎尔博士、伊文斯博士、普莱斯尔博士飞抵北京。

此时,一种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的传染病自2月间已经袭击了以香港为中心的东南亚,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三大洲的十余个国家已经出现上千病例。许多观察者认为,这场疫情与自去年11月中开始在中国广东省开始蔓延的疫情有关。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的首要使命即考察两个疫情之间有无关联,此行亦系应中国政府要求而来。

3月28日下午举行的小规模新闻通气会上,专家组组长约翰・麦肯齐博士正式披露了他们的发现。结论在意料之中,中国南方去年11月后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即正在蔓延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了广东省提供的自去年11月18日至今年2月28日的全部病例,并对中国称为非典型性肺炎的定义与世界其他地方使用的对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的定义作比较,发现“两者颇为一致”。“绝大多数非典型肺炎案例实际上就是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案例”。麦肯齐博士说。

事实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日的疫情通报,3月25日时,中国(除香港和台湾)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病例数还是零,次日即调高至792个病例(其中31人死亡)。

此前关于广东非典型肺炎发病情况的官方数字,由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分别召开的新闻会所披露,均称,截至2月9日,广东省佛山、河源、中山、江门、深圳和广州6市累计报告发病305例,其中医务人员发病105例,死亡5例,治愈59例,其余238例病情“已基本控制”。

而据中国新闻社报道,3月26日,在2003年广东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副省长雷于蓝称,非典型性肺炎已得到有效控制,广东地区的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康复率已达77%,3月下旬已成为该病发病以来“最为稳定的时期”。而据新华社消息,在约一个星期之前,中国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会见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时亦称,广东非典型肺炎获有效控制,绝大部分患者痊愈。

世界卫生组织3月26日的通报称,“中国卫生部今天正式提交的数字为至2月28日,广东省的病例为792起,死亡人数为31人,大约30%的病例为医务人员。”

据世界卫生组织3月28日的数据,截至3月29日,中国(除香港和台湾)的感染人数为806人,死亡人数为34人――在这里,除上述广东792起病例,中国卫生部还通报了北京发现的10起病例及山西省的4起病例。在北京的病例中,有3起死亡。

这一数字到了4月2日有了比较大的调整。广东省卫生厅称,3月1日至3月31日,广东全省共发生非典型肺炎病例361例,其中3月上旬发病145例,中旬128例,下旬88例。《南方日报》援引广东省卫生厅的说法称,3月发病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医务人员感染发病得到根本控制。

同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内地截至当天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病例总数为1190例,其中46人死亡。具体分布如下:广东:1153例(2月28日以前为792人),40人死亡,911人治愈并出院;北京:12例,3人死亡,1例治愈并出院;山西:4例,无死亡,4例治愈并出院;广西:11例,3人死亡,8人治愈并出院;湖南:7例,无死亡,7人治愈并出院;四川:3例,无死亡,3人治愈并出院。

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了对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的采访,所谈情况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披露的数字吻合。

另据新华社报道,4月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是主要议题之一。会议听取了卫生部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汇报,认为“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会议还决定,为根除疫情,将成立以卫生部部长为组长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并开展进一步合作。

【二】

3月2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消息,称今年3月以来,北京市卫生部门接收在山西、香港继发转院来京治疗的“非典型肺炎”患者共八人,其中三人因病情严重,救治无效死亡,其余已基本痊愈。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有两名医护人员也发现有类似症状,已及时隔离治疗,“病源没有向社会扩散,本地没有发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病例”。至4月2日,染病人数扩大至12人。

3月31日,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该病是通过近距离呼吸道感染,但目前病因仍不清楚。

邓告诉记者:“以前认为该病是衣原体感染,但现在发现不是,但也没有结论。”据邓介绍,目前北京市卫生局已经指定了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和302医院为接收北京市非典型病人的专门医院。

记者近日从较早收治过非典型肺炎患者的309医院经过时,见到门口的警卫均戴着口罩。而受到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影响,该医院门诊量也比往日有所减少。另据记者了解,301医院某科也有一名医生因罹患非典型肺炎并已转309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该科室不但已经停止接收新的住院病人,而且该科的全部护士已不能在非典型肺炎的10天潜伏期内回家,并统一在医院安排的招待所住宿。

记者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该中心向全国各级卫生医疗部门推出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并于3月31日在互联网上公布。该中心称,非典型肺炎是指目前病原尚不明确,在中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专家制定的这一防治技术方案包括: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指南(试行)、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提纲、非典型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试行)、病人住所及公共场所的消毒(试行)、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试行)、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以及病人住所及公共场所的消毒(试行)。

据记者所了解到的信息,一些原定于北京举行的重要国际活动已经不得不取消或推迟,其中包括原定4月3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滚石”世界巡演在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演出、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原定于4月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企业峰会”等。

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计划到香港和中国广东旅行的人应考虑推迟行程,除非旅行为必要。这是一个“临时性建议”。

【三】

专家组组长麦肯齐称,此次中国之行取得的最大成果,在于中国从此“非常清楚地”加入了预防和控制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的全球协作网络。

这一网络由三个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的网络分工合作而成,其中一个由分布在全球的十余个实验室组成,另一个则为传染病学网络,专注于该综合症的传染病学研究,第三个网络则专注于临床研究。“我们已经请求中国方面尽快派出人选参加这三个网络。”麦肯齐说。

专家组称,中国同意将全国的最新病例向世界卫生组织定期作通报。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进展――该综合症在中国有最多的病例和最长的发病史,中国有着最完整的病例数据库,与世界卫生组织分享这些信息,对进一步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主要的病发地之一,广东得到专家组的特别重视。4月2日下午,北京东直门外外交人员公寓的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办事处宣布,中国卫生部已经于当天上午同意专家组成员于3月28日提出的赴广东要求,将于4月3日上午乘坐飞机前往广东省,预计于4月8日晚间返回北京。

据悉,该专家小组将在广东省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前往几家收治过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了解相关情况,同时还将向当地的医护人员、研究人员了解有关情况。

专家组成员表示,由于尚不知晓此行的酒店名称和具体日程,无法告诉记者。在《财经》问及4月8日返程后专家是否还会再次前往广东省时,专家组成员称,由于其本身都有具体负责的其他工作,因此不会在中国待很长时间,但他们会根据此次行程考察结果再做安排。

专家组成员还表示,在从广东省返回北京后,他们将发表报告并对外公布。

专家组成员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冠状病毒可能是病原体。香港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首次得出此看法,得到了美国、德国、加拿大、越南、新加坡疾病控制部门所传来信息的进一步支持。“看起来很可能就是冠状病毒。”麦肯齐说。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9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夜间护理

我科自2009年6月~2010年10月通过对我科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加强夜间观察与护理,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42~76岁,平均64.8±1.6岁。伴随疾病:伴有高血压病42例,高血脂症32例,糖尿病2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86例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确诊。其中夜间发生胸闷者82例,胸痛12例,呼吸困难并胸闷16例,睡眠中憋醒6例,持续心前区疼痛1例,其中3例患者均因心肌梗死于夜间死亡。

护理干预:均给予常规护理,卧床休息、吸氧、低盐、低脂或糖尿病饮食;给予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阿司匹林100mg/次,1次/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降压降糖药物对症治疗。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居住环境的改变,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且患者常常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足。特别是年龄大的患者思想负担较重,对疾病的治疗与恢复没有信心,情绪很容易出现较大波动,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对于这类患者护士应重视沟通技巧,既能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病情,又能使患者没有心理负担。可采取放松训练的方法,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声音、运动、想象等方面,以降低患者对周围环境的感应能力,从而减低交感神经的活动,使肌肉松弛、心理放松。必要时请患者家属配合医生进行疏导。尤其是夜间,此类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腹胀等不适。护士应在睡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能够顺利入睡。夜间巡视时应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正常睡眠,对于出现烦躁不安、难于入睡的患者应特别留意,增加观察次数,必要时请示医生。

生命体征的观察:AMI发病后24小时内心律、血压变化较大,死亡患者中>90%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导致的,且以室速和室颤最为常见。故需进行心电图监护,以便随时发现危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应用硝酸甘油、多巴胺等药物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血压的巨大波动,故应15~30分钟检测血压1次。如患者心前区疼痛时出现血压下降可能并非休克,但血压下降出现在疼痛缓解期,同时伴有焦躁不安、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常提示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夜间护理应30分钟观察1次,对于呼吸表浅不易测出时应立即测脉搏。而睡眠时突然憋醒而坐起并伴有呼吸困难、喘咳等症状时则应警惕心力衰竭的危险。监测血氧饱和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血压饱和度下降,常提示肺水肿、休克等并发症存在,若吸氧后仍不能改善,常提示预后严重。发热是心肌梗死较早出现的症状,属于吸收热,但也应注意因抵抗力下降而合并感染。发热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脏负担,如持续高热,在急性期内很易发生猝死。故无论是何种原因的发热,护士都要密切观察,及时和医生联系,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高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发生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特点为疼痛的程度比心绞痛重,持续时间长,常有濒死的感觉。也有部分患者以不典型的腹痛、牙痛、颈痛为首发症状,清晨3:00~12:00是心肌梗死发生心前区疼痛的高峰,可能与晨间起床洗漱、大小便等活动增加了心肌耗氧量有关,应注意密切观察。

环境护理: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尽量单独安排房间,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适度开窗。指导病人尽量按时进食晚餐,且不易过饱,饮食以清淡、富含维生素的软食为主,防止大便干燥。应保持床褥平整、干燥,帮助患者及时更换卧位,适当按摩受压部位,病情较重不易翻身时,可适当给予轻度侧身,背上垫软枕,发热、出汗患者应及时更换衣物,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注意清洁口腔。

夜间用药安全:做好防患措施,确保患者夜间静脉输液安全,根据医嘱调整输液速度,注意观察患者的心律及血压状况,一般以30~40滴/分,原则上不能过快。使用硝普钠、尿激酶等特殊药物时,应在心电监护下。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精神状态及有无继发性的出血等。对于夜尿多的患者应准备好便器,鼓励患者床上排便。对于使用暖水袋、暖宝等取暖器的患者应勤检查或提醒,以免发生低温烫伤。

结 果

86例患者经严密的心电监护及夜间护理干预,68例治愈,18例患者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心律、血压变化较大,24小时内约2/3患者发病前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此时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如能及时发现先兆,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夜间出现心前区疼痛,同时伴有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常提示心源性休克,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如果患者睡眠时憋醒并坐起伴有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时应警惕心力衰竭的可能。另外,应重视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护理,应便秘可以造成排便用力,诱发心前区不适。咳嗽是心力衰竭发作前的早期症状,应引起重视。注意患者夜间避免过饱,避免精神刺激和活动过度等,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发生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尤其是清晨3:00~12:00是心肌梗死发生心前区疼痛的高峰,应引起警惕。呼吸变化往往是心力衰竭最早期的表现,白天患者可无明显的气急症状,但多在夜间熟睡后1~2小时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因此加强心肌梗死夜间观察尤为重要。本组86例心肌梗死患者经严密的心电监护及夜间护理干预,68例治愈,18例患者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预后极差,且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夜间,应加强夜间的观察及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急性期,从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29(12):710.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篇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第一章 基本要求

第一条 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 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 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四条 住院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门(急)诊病历和需复写的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

第五条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第六条 病历书写应当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第七条 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

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

进修医务人员应当由接收进修的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

第八条 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修改时,应当注明修改日期,修改人员签名,并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

第九条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十条 病历书写中涉及的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其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中医治疗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第十一条 对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如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手术、实验性临床医疗等),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近亲属签字,没有近亲属的,由其关系人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人或近亲属、关系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

第二章 门(急)诊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

第十二条 门(急)诊病历内容包括门诊病历首页(门诊手册封面)、病历记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

第十三条 门(急)诊病历首页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门诊手册封面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第十四条 门(急)诊病历记录分为初诊病历记录和复诊病历记录。

初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和医师签名等。

复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病史、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处理意见和医师签名等。

急诊病历书写就诊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第十五条 门(急)诊病历记录应当由接诊医师在患者就诊时及时完成。

第十六条 抢救危重患者时,应当书写抢救记录。对收入急诊观察室的患者,应当书写留观期间的观察记录。

第三章 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

第十七条 住院病历内容包括住院病案首页、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麻醉记录单、手术及手术护理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病程记录(含抢救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

第十八条 住院志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住院志的书写形式分为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

第十九条 入院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发病节气、病史陈述者。

(二)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三)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应当按时间顺序书写,并结合中医问诊要求,记录目前情况。内容包括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

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

(四)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药物过敏史等。

(五)个人史,婚育史、女性患者的月经史,家族史。

(六)体格检查应当按照系统循序进行书写。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般情况(包括中医四诊的神色、形态、语声、气息、舌象、脉象等),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部,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腹部(肝、脾等),直肠肛门,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

(七)专科情况应当根据专科需要记录专科特殊情况。

(八)辅助检查是指入院前所作的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果。应当写明检查日期,如系在其他医疗机构所作检查,应当写明该机构名称。

(九)初步诊断是指经治医师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综合分析所作出的诊断。如初步诊断为多项时,应当主次分明。

(十)书写入院记录的医师签名。

第二十条 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因同一种疾病再次或多次住入同一医疗机构时书写的记录。要求及内容基本同入院记录,其特点有:主诉是记录患者本次入院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现病史中要求首先对本次住院前历次有关住院诊疗经过进行小结,然后再书写本次入院的现病史。

第二十一条 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出院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出院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情况、出院诊断、出院医嘱、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二条 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死亡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三条 病程记录是指继住院志之后,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证候变化情况、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

第二十四条 病程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首次病程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的第一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例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诊断依据包括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西医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包括中医鉴别诊断与西医鉴别诊断。

(二)日常病程记录是指对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经常性、连续性记录。由医师书写,也可以由实习医务人员或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书写日常病程记录时,首先标明记录日期,另起一行记录具体内容。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是指上级医师查房时对患者病情、证候、诊断、鉴别诊断、当前治疗措施疗效的分析及下一步诊疗意见等的记录。

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补充的病史和体征、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的分析及诊疗计划等。主治医师日常查房记录间隔时间视病情和诊疗情况确定,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查房的记录,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四)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是指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病例讨论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

(五)交(接)班记录是指患者经治医师发生变更之际,交班医师和接班医师分别对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的记录。交班记录应当在交班前由交班医师书写完成;接班记录应当由接班医师于接班后24小时内完成。交(接)班记录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交班或接班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交班注意事项或接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六)转科记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转科时,经转入科室医师会诊并同意接收后,由转出科室和转入科室医师分别书写的记录。包括转出记录和转入记录。转出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室前书写完成(紧急情况除外);转入记录由转入科室医师于患者转入后24小时内完成。转科记录内容包括入院日期、转出或转入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转科目的及注意事项或转入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七)阶段小结是指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经治医师每月所作病情及诊疗情况的总结。阶段小结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小结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可代替阶段小结。

(八)抢救记录是指患者病情危重,采取抢救措施时作的记录。内容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等。记录抢救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九)会诊记录(含会诊意见)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其他科室或者其他医疗机构协助诊疗时,分别由申请医师和会诊医师书写的记录。内容包括申请会诊记录和会诊意见记录。申请会诊记录应当简要载明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申请会诊医师签名等。会诊意见记录应当有会诊意见、会诊医师所在的科别或者医疗机构名称、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

(十)术前小结是指在患者手术前,由经治医师对患者病情所作的总结。内容包括简要病情、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和方式、拟施麻醉方式、注意事项等。

(十一)术前讨论记录是指因患者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前在上级医师主持下,对拟实施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进行讨论的记录。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参加讨论者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日期、记录者的签名等。

(十二)麻醉记录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实施中书写的麻醉经过及处理措施的记录。麻醉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麻醉前用药、术前诊断、术中诊断、麻醉方式、麻醉期间用药及处理、手术起止时间、麻醉医师签名等。

(十三)手术记录是指手术者书写的反映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经过、术中发现及处理等情况的特殊记录,应当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下由第一助手书写时,应有手术者签名。手术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一般项目(患者姓名、性别、科别、病房、床位号、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手术名称、手术者及助手姓名、麻醉方法、手术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及处理等。

(十四)手术护理记录是指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用器械、敷料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手术护理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术中护理情况、所用各种器械和敷料数量的清点核对、巡回护士和手术器械护士签名等。

(十五)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的病程记录。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术后应当特别注意观察的事项等。

第二十五条 手术同意书是指手术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手术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同意手术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患者签名、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六条 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是指在实施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同意检查、治疗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特殊检查、特殊治疗项目名称、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患者签名、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七条 出院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患者此次住院期间诊疗情况的总结,应当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诊断、出院情况、出院医嘱、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八条 死亡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诊疗和抢救经过的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入院日期、死亡时间、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重点记录病情演变、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等。记录死亡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第二十九条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

第三十条 医嘱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

医嘱内容及起始、停止时间应当由医师书写。

医嘱内容应当准确、清楚,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并注明下达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医嘱不得涂改。需要取消时,应当使用红色墨水标注“取消”字样并签名。

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达口头医嘱。因抢救急危患者需要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师应当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医嘱单分为长期医嘱单和临时医嘱单。

长期医嘱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页码、起始日期和时间、长期医嘱内容、停止日期和时间、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临时医嘱单内容包括医嘱时间、临时医嘱内容、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等。

第三十一条 辅助检查报告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所做各项检验、检查结果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报告日期、报告人员签名或者印章等。

第三十二条 体温单为表格式,以护士填写为主。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室、床号、入院日期、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日期、手术后天数、体温、脉博、呼吸、血压、大便次数、出入液量、体重、住院周数等。

第三十三条 护理记录分为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和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一般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一般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床位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病情观察情况、护理措施和效果、护士签名等。

危重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应当根据相应专科的护理特点书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床位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出入液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护士签名等。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应当体现辨证施护。

第四章 其他

第三十四条 住院病案首页应当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1〕6号)的规定书写。

第三十五条 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含义依照1994年8月29日卫生部令第35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