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笔记十篇

时间:2023-03-19 00:39:40

死亡笔记

死亡笔记篇1

未知的时刻

记下死亡的方向

笔记本

闪耀的

依旧是死亡的光芒

死亡笔记

重叠无数次生命遗失后

应有的悲伤

死亡笔记

死亡笔记篇2

未知的时刻

记下死亡的方向

笔记本

闪耀的

依旧是死亡的光芒

死亡笔记

重叠无数次生命遗失后

应有的悲伤

死亡笔记

死亡笔记篇3

一个智力优秀,容姿端丽,体育全能,演技超群,魅力,计谋,果断,行动力,理性,心理素质,交际能力都十分优秀的人,正是因为这样,而对世界的“无聊”感到窒息,希望能改变世界的腐朽。死亡笔记在他所在的校园里被他无意中捡到了,他希望通过笔记来创造一个只有他承认的善良的人存在新世界。就是因为这个他所贯彻的“正义”,使得他心灵渐渐的扭曲,最终堕落到了地狱里。

到底,什莫是“正义”?字典上讲: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客观标准。由此可见,“正义”到底是一个什莫,连字典都说不清。在我眼中,正义,其实很简单。

就是'正'的义理。正义是一个概念,即使世界上没有任何正义的事情了,也没有正义的人了,但是那也是一个美好的方向,迟早会有人往那个光明的方向前进。而且玩网游,我从来都玩正派。无论在电影里,小说里邪派在我印象里就是自私贪婪,最终在你争我夺中灭亡,而正义的都是无私,无我的代表,因此无私无我的正义注定会战胜自私的邪恶。那末,它的对立面“邪恶”呢?黑暗,社会的不公,对社会的不满,对社会的怨恨,空虚等组成了邪恶的力量。 邪恶,是痛苦的根源,却是能将不满者的怨恨以最大的程度,展现给世人。 只要世上有不公,有不满,有怨恨,黑暗就永远存在。当社会,变成极度不公,极度不满,极度反感时,乱世也就将至。尽管这样,总有一天正义会来到。等待正义、呼唤正义的人们本身就是正义。 最可恨的是邪恶总是披着正义的外衣愚弄世界。正义是要靠热有正义感的人呵护培养成的。

有人类,有人类的思想.正义就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

死亡笔记篇4

再优秀的连锁体系也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加盟店都能百分之百地经营成功。以日本的摩斯汉堡为例,日本人相当自豪其95%的高成功率,但即使如此,也表示有5%的失败率。该公司从一年间的1000位加盟应征者中严加挑选,最后缔结契约的仅是其中的5%,即50人。尽管这50人具备了强烈的创业意愿,和总公司具有同样的经营理念,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95%的成功率。

从国外众多失败的案例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失败原因还是加盟动机偏颇。以为一旦加盟,就可以躺着什么也不干,一切由总部来管理。必须牢记,总部和加盟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业体,总部提供(销售)给你的,只是一套加盟营运组合,你必须按照它的经验和指导,按部就班而切实地去执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加盟时资金调度失常

由于急于创业开店,有些加盟者为了筹措加盟金、权利金及开创费用等而到处张罗、甚至借高利贷也在所不惜。一旦开店,虽然生意也还算顺利,但是每天为了筹钱偿债,无心完全投入于事业的经营。本该在阵头领军的经营者,一旦因为资金的调度而离开第一线,店内其他员工马上会受到影响,于是服务品质逐渐低落。而顾客也是敏感的,慢慢地电会逐渐远离该店,当然业绩就不可能再往上提升,本来生意还不错的店面往往就因为高利贷而拖垮了整个事业。

■加盟前未作详细调查

这种失败的例子不在少数。某些加盟者对于将加盟的连锁总部认识不清,以为先加盟进去再说,以后有了问题,总部自然会出面协助解决。结果开店以后,总部什么经营指导也没有,有困难与总部联系也未见回音,这才发觉上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缺乏加盟连锁的基本知识

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是在相关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广告,就打电话过去,在听了对方简单而又令人心动的说明之后,就匆匆加盟。根本没有想到,加盟需要如此多的资金,并且有这么多的束缚,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的热情。

2)只知道这一行业不错,却没有调查同行业者

当初只是看到广告上吸引人的条件,看到漂亮的公司目录,就匆匆加盟了,却不知进入该行业后,同行业中有更优秀的企业,有更优厚的加盟条件与支援指导,想要中途退出,却因“违反契约”而无路可退。

3)只参观赚钱的店而不知失败的店更多

一般总部都只带你去看经营良好的店而隐瞒不赚钱的店。直到加盟后,才知道竟有那么多的店不赚钱,而在苦撑。另外,参观成功的店,听到的都是目前如何轻松就钱财滚滚,而对开店当初如何惨淡经营,如何痛苦地熬过来,却极少提及,让人有个假象,以为成功是只要加盟就唾手可得的。

4)与总公司老板一次也没见过面、谈过话

虽曾提出要求,但被推托说,由于公司目前全国各地在招募加盟店,忙得老板全国到处奔波,反正以后迟早会碰面的。结果是,开业的那一天,老板终于出现了,匆匆露个脸就走,和他谈了一些,才发觉老板是个没有什么理想、抱负的人,实际上,最多只是一个投机者。

■签约前未考虑周密

许多加盟者在签订契约之前,或因为契约条件较为有利,或因为害怕被人捷足先登,或认为早加盟可以节省加盟金,在契约内容未完全搞清楚,或因为契约内容太繁杂而懒于了解,就贸然在契约上签字盖章,因而失败大有人在。

■自己不努力反怪罪总部

虽然是加盟店的老板,却不愿亲自经营。花钱雇人当店长,给的薪水不高,却又希望这位店长能从早到晚为你卖命。另外,自己不做相当的投入,营业成绩不佳却怪罪总部指导不力,没有什么实际的诀窍和办法,完全一副“我倒霉、遇人不淑”的模样。

事实上,加盟店和总部是命运共同体,事业成功需双方都付出相当的努力。如果加盟者以为自己是出钱投资的老板,就跷起二郎腿,等着总部赚钱给你,就未免过于天真。

■过于喜欢摆老板架子

有些加盟者以前是上班族,“多年媳妇熬成婆”,总认为这下自己当老板,就必须摆出老板的威风,对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总要婆婆妈妈地予以干涉,而不懂得授权,致使员工情绪低落,影响经营业绩。

死亡笔记篇5

关键词:露易丝・格丽克 《新生》 死亡 新生 生命的意义

一、引言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 ),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2003年至2004年度美国桂冠诗人。其诗集《新生》(Vita Nova)出版于1999年并获得波林根诗歌奖。而本文所探讨的是该诗集《新生》里面的同名诗歌《新生》,也是该诗集的开篇之作。这首诗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绿意盎然的春天,苹果花下灿烂的笑脸,母亲操劳的背影――世界的美在一首简短的诗文当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然而,随即诗人笔锋一转,书写尽管新生是这般美好,但死亡的到来仍是不可避免。这种死亡却是那样的柔和,那样的美好,体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和无畏,以及对待生命的豁达。也许是受了她早年学习心理分析的影响,格丽克笔下的死亡有着新生般强而有力的脉搏,细腻而深刻。

二、死亡的必然

尽管诗歌《新生》构建了一个生机盎然、声色味俱美的世界,但是美到极致处总有若隐若现的失落,为死亡的到来埋下伏笔。诗歌中,关于死亡,都是若有若无,就如同它无声无息地侵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般。从开篇第一句“你救了我,你应该还记得我” 中,我们看出其中蕴含的生死。交代诗中的“我”是一个经历死亡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重获新生之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文中看到了死亡。但此时的死亡被诗人弱化了,甚至乎不仔细品读,是很难察觉出其中所隐含的死亡。而随后的诗文,诗人更是用大篇幅的笔墨去渲染美好的事物,死亡的踪迹更难寻找。只是从“关键的/声音或手势,像/在更大的主题前修筑的一条小路/尔后废弃,掩没”[1]这一句中能隐约察觉到死亡的气息,却依旧是气若游丝般。我们甚至会思考为什么修了一条通往目标的小路,又会被掩埋,会废弃呢。这中间隐藏着些什么?是否意味着死亡本来是人人都知道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被一些其他的快乐或美好的景象给掩埋了,虽然掩埋了却依旧是存在的。然后就是到了诗章最后一节,诗人才直接说起死亡来。“挨着桌子,几簇新草,淡绿色/融入暗色的地面。”[1]前半句“我”从记忆中回到现实,视线转到苹果树下桌子旁的新草。新草,意味着新的生命,也意味着无限的希望。但紧接着“融入暗色的地面”这句把我们从美好希望中带进一种很压抑的氛围。“确实,春天已经回到我身边,这一次”,是啊,春天来了,带来了生命的气息,身边生机盎然。马上紧接着,笔锋一转,“不是作为爱人,而是作为死亡的信使”,不是爱人,不是带来快乐,不是传送希望的种子;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曾经把春天当人,所以才会有这样失望的语气。“而是作为死亡的信使”,从春天知晓死期将至,由极其美好的希冀转变成极端无奈的绝望。在某种程度上说,“春天”对于格丽克来说,犹如对于艾略特般,是残忍的四月,夹杂着死亡的气息。但是,对于格丽克来说,“春天”也同时是希望的象征。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格丽克开始是满怀希望的兴奋而后是失望过后的哀叹。诗人正是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让死亡悄无声息地融入生命的美好当中来,说明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点与存在主义奠基者之一雅斯贝尔斯所言不谋而合:“哲学信仰要求采取高傲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虽然并不‘盼望’死亡,但把死亡当做一种一直渗透到当前现在里来的势力而坦然地接受下来。”[2]总之,诗文看似处处无死亡二字,却处处看到死亡的痕迹。恰恰应验了死亡是慢慢渗透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来的。

在《新生》里,格丽克无形中还表达了生死相依相伴的生命见解。我们发现《新生》这首诗,名为新生,其实还蕴含着死亡的必然,这似乎印证着生死相依相伴。开篇格丽克就直接言你救了我, 简短的四个字却蕴含了生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文中的“我”是刚经历死亡的浩劫而重获新生。这是诗文第一次把生和死联系起来,也是第一次让我们感觉到生死一线间。而“挨着桌子,几簇新草,淡绿色/融入暗色的地面”这一句,既让我们看到新生的美好,也看到了死亡的强大,这是诗文第二次把生与死紧密联系在一起,只不过这次是以新生和死亡抗争的形式出现。“不是作为爱人,而是作为死亡的信使”,在这一句里,春天既是爱人,美好的象征,又是死亡的信使。这是诗文第三次把生死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放在一个事物的两面。

无论是美到极致处若隐若现的失落还是生死相依相伴,都让我们看到在诗人笔下生与死一点也不突兀,反而异常的协调。这恰好说明死如同生一样是生命中的必然历程,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三、生与死的博弈

西方学者历来都很关注死亡问题,其中不乏很多著名的论断。柏拉图认为“哲学是死亡的练习”,从而把死亡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年)指出:“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3]即“只有获得一个充分的‘死亡概念’,才能对‘存在的意义’有一个 ‘源始的’认识”。[6]从而把死亡这一主题推向高峰。然而,鲜少有人像格丽克这样把新生和死亡两个极端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来研读生命的意义。

在格丽克看来,死亡如同新生般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段。新生的美好,往往夺人耳目,令人向往。而死亡的必然,却是不易察觉的,也是不愿被看到的。尽管新生和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它们,一个是生命历程的开始,一个是生命历程的结束,在生命历程中担当着完全不同的角色。无论新生是多么的美好,死亡是多么的灰暗,只有由生走向死,才能算得上是完整的一个生命历程。

新生的美好拨动了“我”记忆深处的美好,重新激励了“我”,使“我”在死亡的阴影下仍保持对生活的向往。新生和死亡博弈第一回合,诗歌开篇“你救了我,你应该还记得我”就制造出新生和死亡剑拔弩张的局面。结果显而易见,是新生战胜了死亡,“我”获得了新生。新生和死亡对决第二回合,“就我记忆所及,细节/丝毫没变,那一刻/生动,完好无损,还不曾/曝光,所以我醒来,兴高采烈,在我的年龄/渴望生活,绝对自信” 这句表明在泛黄的记忆深处,却有其自身迷人之处。童年、母亲以及所有的过往美好,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没有褪色,依旧清晰可见,还是那么的真实。现实中新生的美好和记忆中的美好交错,自己也从中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并对生活充满憧憬。新生和死亡对决第三回合,“挨着桌子,几簇新草,淡绿色/融入暗色的地面”,新生似乎渐渐为死亡所笼罩。新生和死亡对决第四回合,“确实,春天已经回到我身边,这一次/不是作为爱人,而是作为死亡的信使,但/它仍然是春天,仍然要温柔地说起”,这一次,死亡虽然彻底占优势,但是温柔一词把整个局势彻底地扭转过来。从总体来说,在这场对决中,新生略胜一筹。再一次重申了,尽管死亡不可避免,但是新生的美好仍然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思。

格丽克通过把新生的美好和死亡的必然联系在一起来从而更深层次地渗透生命的意义。在诗文中诗歌第一句就表明 “我”是历经死亡重获新生之人。以这样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生命,似乎来得格外的真切和深邃。在无形之中,无论是耳边萦绕的笑声还是空气中弥漫的苹果花香,抑或是青春洋溢的年轻人,这些看起来随处可见、平淡无奇的事物,在这一刻却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把死亡和美好联系到一起的正是“我”这由死亡走向新生之人。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感知到了死亡的存在,“我”并没有为死亡所震慑,反而死亡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甚至最后发出“不是作为爱人,而是作为死亡的信使,但/它仍然是春天,仍然要温柔地说起”。温柔地说起死亡,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春天”这个意象,不是作为希望的信使,而是作为死亡的信使,带来无限的杀机。诗人却仍然强调要温柔地说起,这无疑令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这就如同我们要温柔地说起我们的敌人一般。如同敌人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价值一般,死亡也使我们正视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这里足见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和无畏,以及对待生命的豁达。就如同黑格尔所说:“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担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6]

四、结束语

无论是开始的重获新生还是结尾的被死亡所笼罩,抑或是中间美好事物的描绘,格丽克都只是想以正视死亡的不可避免来体现对生命美好的珍视,以命运的不可遁逃来体现主体选择的自由,从而最终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体现诗人对待死亡的坦荡和无畏,以及对待生命的豁达。

参考文献

[1] 露易丝・格丽克.新生[J].柳向阳,译.诗歌月刊,2008(3).

[2] 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3.

[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310.

[4] 美国现代诗歌鉴赏[M].李顺春,王维倩,编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菜耳.诗生活年选2006年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6]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0.

[7] 区.珠水诗心共悠悠[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8] 舒丹丹.露易丝・格吕克:暮色中的野鸢尾[J].星星,2008(12).

死亡笔记篇6

编者按:经济要发展,但不能牺牲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我们刊发这篇记者调查文章,意在关心、思考发生在文中所说的村庄里的,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癌症的原因。而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说,则是要唤起更多人关注生态保护,关注环境污染,从而让人们在绿色发展中有获得感。

从马路边沿一条羊肠小道走下斜坡,再穿过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就到孟大周的家了。

孟大周是云南省宣威市海岱镇水坪村村民,他的家位于斜坡底部。

6月18日中午,山间幽静,阳光明媚,但在孟大周低矮、破旧的屋内,光线暗淡。拍照时,《南风窗》记者拉开他家的电灯泡开关,但微弱的亮光像萤火虫一样,无法将阴暗驱散,一如缠绕在孟大周心头的阴霾。

自上月从医院退回后,大家都清楚、但没人戳破的一个事实是:孟大周就是在等待,等待死神的宣判:51岁的孟大周,患低分化磷癌,晚期。

现在,他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腿软,没有力气,起不来了,”孟大周声音微弱,家族没有癌症遗传史,不知道为何就这样。

在水坪村,像孟大周这样的癌症病人,还有70多个。他们正挣扎在人间与地狱的边缘。另据水坪村卫生所统计,2011年起至今,村里因癌病逝的有35人。

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村庄里一个个令人阴郁和窒息的家庭。 死亡笔记

水坪村卫生所的办公桌抽屉里,收藏着一本“死亡笔记”。那是由宣威市疾控中心印制并发给各卫生所的《死亡报告登记本》。6月18日下午,《南风窗》记者来到卫生所时,卫生所负责人徐尤航给记者出示了这本“死亡笔记”。

死亡笔记内,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上报登记表,表格囊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死因和日期。

《南风窗》记者统计发现,2011年,水坪村全村死亡人数30人,其中10人死于癌症;2012年,全村死亡人数17人,其中5人死于癌症;2013年,全村死亡人数19人,其中4人死于癌症;2014年,全村死亡人数20人,其中7人死于癌症;2015年,全村死亡人数26人,其中5人死于癌症;2016年1月至6月,全村已有11人死亡,其中4人死于癌症。

除了死亡数据外,徐尤航说,目前,像孟大周一样,被确诊为癌症、但还活着的患者,全村有70多个人。

这意味着,水坪村,这个拥有16个社、3200人的行政村,从2011年至今,有超过100人被确诊为癌症(包括因癌症已逝的35人)。

死亡笔记的登记,从2011年才开始,但水坪村被癌症大规模“袭扰”和“包抄”,自2003年就开始了。

徐尤航至今已在水坪村从医25年,他对这一带的病情变化,有深刻而细微的观察。他告诉《南风窗》记者,13年前,这一带极少有癌症出现,即便有为数不多的癌症患者,7成以上是肝癌,肺癌很少。但2003年以来,癌症患者逐年上升,且肝癌的很少,7成以上是肺癌。

徐尤航说,“这说明我们这一带的空气污染已经很严重了。” 但从比例上来看,水坪村仍不属最严重的。徐尤航的同事丁丽芬告诉《南风窗》记者,大栗树村的情况更突出。

海岱镇委的宣传委员也隐约感觉到:这些年,癌症在海岱的表现,越来越活跃了。他告诉《南风窗》记者,“久不久就听村里说谁又得癌症死掉了,比如大栗树村。”

大栗树是海岱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有卓卡、大栗树、后山3个自然村,约1700人。大栗树卫生所提供给《南风窗》记者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16年6月8日,大栗树村有约10人死于癌症。

“但目前被确诊为癌症,且还活着的,有13、14个。”6月19日下午,大栗树卫生所负责人余春琳告诉《南风窗》记者,印象中,2003年以后,大栗树的癌症患者逐渐增多,2010年后,患者猛增,其中2010年至2013年死于癌症的村民,约有12人。

至今,余春琳已在大栗树执医16年,在她的印象中,以前很少出现癌症,“整个行政村也就1、2例吧”。

大栗树卫生所的“死亡笔记”上,一个叫董衡的男孩,引起记者注意,他死于去年,死因也是癌症。“那是一个15岁左右的男孩,家里花了十多万元治疗,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他的命。”余春琳有些惋惜。

疾控中心印发的这一本本死亡笔记里,每串死亡数字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被病魔“纠缠”得筋疲力尽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共同特点是:病后,家庭突然变得更为赤贫了。

癌症患者“走后”的很长时间里,留给这些家庭的,不只是深刻的悲伤,还有一笔笔沉重的债务:死者身后家庭的生存压力,并没有随着死者的逝去而消失,反而在现实生存压力的重重绞杀下,艰难喘息,无法解脱。 愁云不散

孟大周是在去年9月的一次检查中,发现自己患了癌症的。经几个月的治疗后,病情非但没好转,反而迅速耗尽了过去几十年里,他留下的全部积蓄―事实上,供着两个孩子上学,他也没什么积蓄。

“我妹妹学护士,今年才毕业。”孟大周的儿子孟红国说,“我工作后的收入,也都花在父亲的治疗上了,为治病,家里前后已经花了10万元。”

听到这话,病床上的孟大周,脸部突然抽动了一下,随之而来的,是愧疚写在脸上。只见他吃力地抬起右手,努力抹掉早已溢出眼角的泪水。

看到这一幕,屋内,原本七嘴八舌的亲属,突然安静了下来。

意识到自己说漏嘴,孟红国就此打住,没再把家庭困难之类的话说下去。他挤出一丝笑容大声说,“钱倒无所谓,我们都还年轻,可以再挣,关键是父亲的健康。”是的,他们毕竟已经开始长大并走向社会。

但对王友花而言,未来依旧是个沉重的话题,她告诉《南风窗》记者,“活路越来越难找了。”

1992年,王友花嫁到了现在的居住村落―宣威市来宾镇虎头村。宣威市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因保持着较高的癌症发病率,而被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抗癌专家关注和研究。虎头村也因癌症高发,被媒体喻为“癌症村”,并引发密集的关注和报道。

在虎头村,王友花一家的命运,就是被癌症给深深锁住了咽喉:2011年正月,癌症带走了她43岁的丈夫朱兴福。同年3月,癌症再次带走了她年仅18岁的女儿。而十多年前,癌症同样带走她的家婆。

不幸的是,王友花也被病魔折磨着,她干不了重活,且长年吃药。

五年前,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后,伴随着王友花的,还有一个11岁的儿子―朱恩航。生存的压力,一下子聚集到这个体弱多病的妇女身上,天仿佛一下子塌下来了。

所幸,这时,临近乡镇的代兴佑过来承担起做她男人的重任,做了上门女婿、当起朱恩航的继父。

代兴佑家里也很穷,且“离虎头村有15块钱的车费那么远”,代兴佑告诉《南风窗》记者。

“他过来的时候,还买了冰箱、洗衣机,花了5000多块钱呢。”王友花说,她很感激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个男人的出现。

王友花已40多岁,且身体不好,不适合再要孩子。代兴佑早前没有结过婚,但依旧默默承担起一个丈夫的责任:一年四季,为这个孱弱的家庭,他耕农田、收苞谷,同时,还帮王友花担起她前夫和女儿生前治病时所欠下的债务。

“两万多块钱的债,快还完了,还剩几千块。”正在饭桌上“啪啦、啪啦”吃面条的代兴佑,听到我们谈起这个话题时,停下了筷子,抬头看了记者一眼,脸上掠过一丝逐渐卸下重担后的笑容。

两万多元,四年多都没能还完,因为这个家庭确实很不容易。代兴佑说,在他老家,年迈的父亲去年去世了,目前还有71岁的母亲需要照顾。此外,智障的哥哥,也需要他照顾。所以,农忙时节,代兴佑通常两边跑,既照顾老家那边的母亲和哥哥,也照顾这边的妻子和小航。

在农村,当所有家庭成员或家庭主力被“绑架”在土地上,通常就意味着:除了温饱,这个家庭要致富,困难很大。

“盼点田,盼点地,”王友花告诉《南风窗》记者,生活的希望就寄托在两亩多的田地上了,“天气好的时候,多收一点。天气差了,少收些。”

如今,经济上的盼头就是她屋子里那两头百来斤的生猪,以及6只鸡。“钱越来越不好挣,但东西样样贵,花掉快得很。”王友花说,她已经很节俭了,“人家衣服一件几百块钱,我们一件十块、八块。人家买菜买肉吃,我们就是吃自己种的青菜。” 认命的挣扎

癌症,怕不怕?王友花说,“怕。怎么不怕呢?它把我三个亲人都夺走了。”她神情落寞,“不过,这就是命啊,没有什么办法。”

在虎头村,《南风窗》记者和一些村民闲聊时,他们表示,“对癌症,村民总会感到害怕,但谁碰到就谁倒霉了,也不可能因此就搬迁,毕竟土地在这儿,农民得围着土地讨生活。”

持这种心态的,还有羊场镇、海岱镇的村民。在羊场镇,《南风窗》记者先后走访了鸡场村、大松树村、镇兴村,发现这些地方,同样存在不少的癌症患者。镇兴村卫生所的工作人员说,“老人生病来打针,打着打着,打不动了(指没有效果),一查,通常就是癌症了。”在虎头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死亡人数中,有七成死于癌症。

马桑树,是大松树村下属的十个自然村之一,去年9月,村里的吕大朝、沈惠芬夫妇因癌症相继去世,享年46岁,“老公出殡一天后,老婆就跟着走了。”这消息,记者从死者亲属和村干部那儿,都得到了证实。

上月,大松树村下属的大硕德村,也有一名被确诊为癌症的患者死亡了。大松树村的村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沈兴华告诉《南风窗》记者,最近十年,整个行政村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有12、13人―这对于一个有着3700多人的行政村,是不小的比例。

时光如果回到20年前,大松树村一年最多也就1、2例癌症患者。对这些巨大变化,作为羊场镇人大代表的沈兴华,很忧心,他说,最近三年,他和其他人大代表一起,将癌症高发、宣威磷电公司污染等问题,作为重点议案提出。每年,羊场镇党委、政府也对他们回复说,“宣威磷电公司正在搞脱硫治理,做到无烟、无明火、无气味,但事实上,你看看”,说着,沈兴华指着不远处宣威磷电耸入云霄的烟囱,那儿浓烟弥漫,正朝着附近村庄不断扩散,明火也“嗖嗖”朝烟囱外冒。

沈兴华说,治理没什么效果,老百姓也天天都看得见。

鸡场村、大松树村、镇兴村等村落,位于宣威磷电附近。很多村民,乃至有医学常识的医生,都把癌症高发和宣威磷电联系起来。甚至,海岱镇水坪村深凹子片区的段家村、播克新村,以及大栗树村等,村民也把癌症高发和宣威磷电联系起来,因为刮南风或北风时,宣威磷电常年冒出的浓烟和气味,一直朝这些地方灌过去。

宣威磷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地处宣威市羊场镇草花村,占地700亩,主要利用当地磷矿和煤炭资源优势,建设磷电结合的一体化项目,项目以磷化工为主。

项目运营至今,争议不断。它首先给村民带来的麻烦是,自来水只能用来洗澡、洗衣服、喂牲口了,煮饭、做菜和饮用水,基本靠另外买。草花村村民告诉《南风窗》记者,水是别人到山上拉来后,沿村叫卖的,一桶25公斤的水,卖5块钱。一天至少要用掉一桶。

宣威磷电到来后,买水吃的,不只草花村,大松树、镇兴村以及鸡场村的很多村民,也基本靠买水度日。

此外,磷电公司整天浓烟缭绕,火苗嗖嗖外冒,雨天刮风带来的强刺激气味,也让村民的意见很大。加上宣威磷电到来的时间节点,刚好和当地癌症高发的时间吻合,这让村民很自然地将两者“联系”起来。

不过,6月20日上午十时许,《南风窗》记者来到宣威磷电有限公司采访时,遭到了拒绝。同样拒绝采访的,还有宣威市环保局。

就宣威磷电和癌症的关系,6月20日上午,羊场镇政府的一名官员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表示,“污染是肯定有,但这些年,宣威磷电通过技改,在逐年改善”,同时,这名官员表示,“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癌症和宣威磷电有关,如果有的话,环保部门肯定不让它开的。”

这名官员姓张,是羊场镇党政办主任。张主任表示,“也没有数据表明,羊场的癌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羊场镇人大代表沈兴华对此并不认同。6月20日上午,在羊场卫生院里,一名院领导告诉《南风窗》记者,“据医院掌握的情况,当地癌症发病确实逐年上升,预计已有百来人被确诊为癌症患者。”但他建议记者去疾控中心做进一步了解。

6月22日,宣威市疾控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向《南风窗》记者透露,曾有国际、国内的抗癌专家对宣威的癌症长期跟踪调研,但成因一直没有定论,因为导致癌症发生的,有诸多因素和可能,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科学数据来证明:宣威癌症,究竟谁起作用,起了多大作用?

找不到祸首的情况下,民众往往把目标锁定在当地的主要工业项目上,比如来宾镇的民众就认为,癌症高发和煤矿滥采有关;宣威市区许多民众认为,市区癌症和当地一家火电厂有关;如今,羊场镇、海岱镇的许多民众认为,当地癌症高发和宣威磷电到来有关……

死亡笔记篇7

也许吧,看这篇作文的同学已经失去了亲人、朋友。我看到网上一个孩子,他死了。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手上紧紧握着一只笔。我听见他说:“我不要死啊!我还要读书,我还要为爸爸妈妈买大房子,买汽车!呜呜,我不想死!……”他的笔早就坏了。“不怕,哥哥给你买新笔、新书。嗯……”

四川共有34073遇难,245108人受伤,在医院里死亡3304人。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每天就没有时间休息,在地震的时候,还有小孩儿出生。响亮的啼哭声,打破了地震的震撼。我们没有注意地震,而是注意这个地震中出生的天使,他是那样可爱,足以让失去亲人的人忘记痛苦。

就在前天,江油又发生了余震。江油是李白的故乡,大诗人李白(李白的雕像)在地震中倒下了。他从腰上断开,上身摔得粉碎……但是昨天,全国人民为四川哀悼,死事者的亡灵,应该得到了安息。全国人民在同一时间低下了头,我想不是四川一个在伤心,北京为我们伤心,唐山为我们伤心,中国为我们伤心,地球也会为我们伤心!

另我最震撼的是这样一则新闻:一个记者问一个5岁大的孩子——

记者:小朋友,你害怕死人吗?

孩子:死人?死人有什么好怕的?我们后面的山坡上还堆着2000多具尸体呢!

记者茫然了……

这是怎样一个数字?但是当我看到一个军人跪着,大喊:“让我再救一个。”当我看到一个孩子死了手还放在书旁边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个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让几个留在人间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个护士抱着一个孩子大声喊:“谁是孩子的父母?”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个坑里挖出来的全是死去的孩子的时候。当我看到……

我哭了,我感觉到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哭了;我的心很痛,我感觉到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心痛;我为死去的人祈祷,我感觉到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为他们祈祷。

死亡笔记篇8

而在此之前,江苏、上海、河南、广西、福建、湖北等省查获了《死亡笔记》一书及相关光盘。它里面写满恐怖的字眼,宣称“名字被写在笔记上的人就会死去”。虽然有许多《死亡笔记》已经被查缴,但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散落在孩子手中,发生着怎样的影响?而最近见诸报端的一些学生一起自杀的新闻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在“死亡笔记”和“死亡时钟”游戏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孩子对“尊重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这也给社会和家长提出了严峻的思考!

【父母忧心】

我家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死亡”难道也好玩?

口述/明心(河北)

儿子今年上初一,有一天我给他整理书包,发现里面有一本《死亡笔记》!我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一大堆人名,家住哪里,QQ号……我大吃一惊:他想干嘛?我拿着这个东西问他,小子居然理直气壮:“我能干嘛?好玩呗!当通讯录使呗!大家都有啊!你怕我会害人吗?”我气坏了:“你拿来好玩?你不怕被你写上名字的人找你算账?”他毫不在乎地说:“妈,越恐怖的东西越过瘾,大家都在玩,人家也写我的名字啊。”

我的心放下一半,提起一半。我的家庭环境不算太差,但儿子的心理为什么会阴暗到这种程度?

女儿的诅咒让我伤透了心

口述/李杰明(黑龙江)

那天,女儿的班主任向我反映,说她最近情绪古怪,老是翻白眼看人,一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德性。我一问她,她对我也梗着脖子犯犟。今天,我在她的枕头下发现了一个黑皮的笔记本,里面有骷髅图案,还写了许多吓人的东西。我越朝下翻,越感到问题严重:“朱懿敏,车祸。李强,喝农药……”朱懿敏就是班主任老师,批评过她。李强是她的同学,小男生顽皮,老爱揪她小辫儿。而且,我的名字赫然在列:“妈妈,心脏病突发……”

我真是伤心透了:辛辛苦苦把她养大,就因为曾经打过她一巴掌,她就这么狠毒地咒我!

“死亡时钟”吓坏儿子

口述/丽缇(江苏)

这段时间,我的孩子非常奇怪。按说十二三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他却吃得越来越少,变得脆弱、胆小,睡觉常常被惊醒,然后紧紧搂住我的脖子:“妈妈,我不想死,我不想死!”我怀疑他得了什么心理疾病,准备带他就医,却无意中发现真相。有一天,我发现他在电脑旁全神贯注地盯着一个阴森的网页,上面显示着:“你的死亡时间:2009年9月10日。”天啊!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叫做“死亡时钟”的软件,只要孩子按步骤填写个人资料,就会显示生命还有多少秒。这种软件,虽然声明是游戏,可单纯的孩子怎能分辨得清楚游戏和预言的真正区别?我费尽心机,都无法消除孩子心理的阴影,我该怎么办?

【教育攻略】

怎样教孩子珍惜生命

上山: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

支招人/力力(江西)

山峰巍峨,野花摇曳,我带着孩子上山去,让他欣赏一朵小花的精致与美丽,然后对他朗诵印度文学家泰戈尔的诗:“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相信这一刻,孩子混沌的心智会对生命的神秘充满了惊奇,这就是他生命意识的开始。

现代父母的使命,就是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关照生命。带我们的孩子走进大自然,看那里随风飘荡的种子,那是植物在孕育生命;看那折断腿的蚂蚁,怎样艰难而顽强地回到自己的家园;告诉大一点的孩子,自己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孩子的生命意识一旦被唤醒,就会意识到它是如此宝贵,不能轻易放弃。

下海:启动孩子的感恩机制

支招人/弘圆(山东)

有机会一定要带孩子下海去,看看海里五彩斑斓的世界,顺便再给他讲一个故事:茫茫大海之中,一只失明的海龟漂啊漂,不知过了多少年,终于有一天,碰到了一块也在水中不知漂浮了多久的木板。恰巧这块木板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圆洞,而海龟就不偏不斜地从木板上的圆洞中探出了脑袋――人的生命就是这么碰巧产生了,所以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对生命充满感恩。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来之不易,我们不但要学会感恩,更要懂得心怀宽容――一旦感恩机制启动,在孩子充满阳光的心中,“死亡笔记”中的诅咒和仇恨就不会有市场。

读书:用良币驱逐劣币

支招人/王一芳(天津)

一个哲人要他的弟子们除掉荒地上的杂草,可是尽管他们很勤劳,草还是会很快地长出来。弟子们就去请教哲人该怎么办,哲人指着荒地中间不知何时长起来的一片庄稼说:“这就是办法。”原来让荒地不长草的最好办法就是播下良种!

家长如果想要让孩子远离暴力、黄毒、网瘾等不良事物,就要用真、善、美占领他们的天空。最简捷的方式就是带着孩子读好书、听好歌、看好电影,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护心:把恶念扼杀在萌芽状态

支招人/陈铭(海南)

丰子恺先生说,所谓护生,爱护世上所有的生灵,其实就是护心,爱护自己的本心。说到底,护生就是扼制自己的恶念,用尊重别的生命,来提纯自己的生命。孩子毕竟是孩子,分辨力较差,很容易出现残忍、冷漠的毛病,对生物玩弄于股掌之上,毫无怜悯之心。

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灵,一旦出现这种苗头,绝不能掉以轻心。家长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一定要把他的恶念扼杀在萌芽状态。只有未雨绸缪,才会减少各种各样的恶性事件。

【专家谈】

给孩子补上“尊重生命”一课,刻不容缓

唐安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北京师恩阳光文化公司董事长)

本该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与死亡、恐怖相联系,让人感到十分沉重和压抑。《死亡笔记》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虚拟的发泄会在孩子的心灵滋生邪恶和仇恨;而“死亡时钟”却让孩子接受这种游戏的无聊暗示之余,变得消极颓废、不思进取。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孩子们对于生命――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的漠视甚至是敌视。换句话说,他们的热衷于“死亡”,实际上是不懂得如何尊重生命。

人的生命是实现人生幸福和其他一切价值的首要前提,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生命一旦失去都不可复得,失去生命就等于失去整个世界。虽然我们不能期望所有人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我们却可以做到没有正当理由绝不能去伤害他人的生命。这是道德底线,最有普遍意义。在孩子由自然人向社会化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足够的引导,才能使他们具备博爱、仁慈等美好的品质,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给自己的孩子补上“尊重生命”这一课,都刻不容缓。

【视野】

海外形形的生命教育

丹麦:童话让孩子的心地更柔软

丹麦的孩子是伴着童话长大的,从小浸润在《卖火柴的小姑娘》的氛围之中,心里早就种下了柔软、善良和同情的种子。

德国:法典让孩子心智更健全

《德国刑法典》第323条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这样的法典不但让成年人,而且也让孩子懂得生命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救助别人的义务。

死亡笔记篇9

【关键词】《伊豆的》 川端康成 生死轮回

一、引言

《伊豆的》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川端康成的基于自己在伊豆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伊豆》是川端康成至今所有作品中最受好评的作品,这一地位今后也不会有所动摇吧。其先后六次被改编为电影,可以说《伊豆》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佳作。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伊豆》的研究逐渐增多,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来看,大体可分四类:一是关于“爱”的研究,包括爱情、亲情;二是关于“美”的研究,其中包括女性之美、传统之美、自然之美、“物哀”之美、卑贱之美、虚无之美、朦胧之美;三是关于“我”的研究,包括私小说;四是关于佛教思想,禅宗思想对作品影响的研究;五是比较文学的研究。但是关良一在其题为“《伊豆》”的文稿中表明:“众所周知,川端文学史反写实的,同时也是反浪漫的,因此作者在抑制抒情中能够实现更高抒情性的表达。这就是川端的文学方法的秘诀”。川端康成对死亡的过多体验,是他觉得生是在死的包围中,死是生的延伸,“生来死去都是幻”。因此,他更加着力从幻觉、想象中追求“妖艳的美的生命”,“自己死了仿佛就是一种死灭的美”。川端康成十分欣赏自杀身亡的日本画家古贺春江的口头禅:“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在他看来,生命从衰微到死亡,是一种“灭亡的美”,从这“物”的死灭才能更体会到“心”的深邃。本文通过分析《伊豆》中的常年患有中风老人、巡回人荣吉夫妇早产婴儿仅在世上一个星期就去世、以及在主人公在结束伊豆之旅时遇三个孤儿的描述,来阐释川端康成的生死轮回观。

三、分析小说《伊豆》中的川端康成的生死轮回观

生死轮回,最初源于佛教,所谓“轮回”意谓如车轮回旋不停,众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循环不已。转生的去向依据是生前的善恶德行,转生的结局显示了因果报应。人只要仍处于轮回转世之中而未及于涅,就必然没有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佛教的轮回转生充满了折磨和痛苦。融合在川端文学中的轮回转生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中的轮回转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川端对“苦谛”和因果报应的排斥,他在《抒情歌》中明确的表示“佛法的轮回转世是抒情诗上的污点”对于轮回转生,川端在总体上是肯定的,他在否定苦界和因果报应的同时,从轮回转生中发掘并汲取了唯美和通向永恒的因素,将其话作自己独特的文学幻想和艺术魅力,努力是文学艺术在人类精神的轮回转生汇总永存不灭。

1.死亡三维度。众所周知,川端康成从出生到离世,始终都没有摆脱为亲友送终的命运。他所撰写的哀悼文章和出席过的葬礼都不计其数,以其“参加葬礼的名人”冠其一生。在数不清的举行葬礼的日子里,对生命延续的希求、对死亡意识的克服以及超越死亡的渴望日益强烈,成为川端康成文学生涯中的一大精神课题。大多数作家以死亡作为故事的终结,和对川端康成来说,死亡是其文学的起点。尽管川端极少对死亡的现象个过程进行直接的描写,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带有死的气息或痕迹。死亡的三种维度可以说成是川端康成对生命体验、死亡思悟的三个心理阶段:反对死亡――接受死亡――超越死亡。

小说中山间茶馆的老人,中风多年,半身不遂,全身青肿,眼浊得像腐烂一般。这样人物形象的出现,让人联想到关于“死”的命题以及川端康成在《十六岁的日记》描写生命垂危祖父的画面,刻画出作者对祖父的爱。把这样古怪的老人描写得如此鲜明,并不寻常。这恐怕是关系到作者个人经历的人物雕像。在《伊豆》平淡地描述朦胧爱情的基调中,插入这样唐突的质感画面,显然是与祖父之‘死’相关的印象,在此叠加在一起了。生命是无常的,人只是一种走向死亡的存在,因此,也是一种根本性的空虚和孤独。此时川端笔下的死亡是丑恶的,即描写生命衰老的悲哀、抒发其对生命死亡之恐惧,表现出对死亡否定排斥的价值取向,投射这一种不愿意接受死亡的心理,表达的是一种世俗的悲剧情感。

在主人公与荣吉的对话,可以了解到千代子与荣吉的孩子因为早产而死。如果说《十六岁的日记》可以认为是对祖父的纪念,那么《伊豆》中的“荣吉”则是对其父亲的纪念,并且川端本人也是早产儿。虽然“没有父母”的记忆,但是对父母的思念比任何不是孤儿的人都要强烈(于华,2014)。面对还没有出生的小婴儿就夭折,就要遭受死亡。这时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是无奈的,死亡,并非生命的异常现象,而是生命的常态,体现在作品中就是描写生命在死亡面前是无可奈何,抒发了“宿命”、“悲哀”等情绪感念,表现出对死亡被动接受的价值取向,透射出一种不得不接受的心理,体现出一种主动悲苦的生命态度。

在主人公离开伊豆时,因流感留下三个幼儿死去的中年夫妻。主人公由当初厌烦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此时川端笔下的死亡是美丽的,体现在作品中就是描写死亡的曼妙幻美,抒发对超验境界的渴望,表现出对死亡化解和超越的价值取向,透射出主动迎接死亡的心理,诉求的是一种不灭的宇宙精神。

2.死亡风景线。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中,白色以其“无中万般有”的特性发挥着多种多样的艺术效用,有时经营着死亡的氛围,有时充满着神秘的幻想性,有时渲染着女性的纯洁清丽,有时荡涤着人心的污浊卑微。川端康成对白色的审美认识中存在着禅宗的影响,同时也与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所崇尚的简素之美相通。白色与死亡的内在联系,早在川端儿童时代就经在他心灵深处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川端在《参加葬礼的名人》中回忆道:“这个在空中飘动的白色的东西,便是我对姐姐的全部记忆。”他在艺术追求的路上,始终不停地思考着人类的生死问题,并且最终自主地走向了死亡。他的创作中对白色的偏爱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在伊豆的旅行,“我”经历了“死――生――死”的轮回转换,由于现实世界中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感使“我”踏上了这次旅途。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描绘了这么一副的画面:雨水把杉木的丛林染成白蒙蒙的一片。这幅秋景图中除了白色就是白色,没有秋天色彩斑斓的画面,给人营造出一种朦胧且哀伤的画面。并且雨“以电光火石的之势从山麓那边向我追来”使整部小说都笼罩在白色中。白色是冷色调,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悲凉的、忧伤的。虽然这样一开始便可以预见到它的悲剧性结局,但是在旅途中经历,让主人公感到一种久违的重生。当“我”离开伊豆之时,看到手中挥舞的白色东西,象征着“我”对纯真的告别,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在这白色的弥漫的空间里,既是那种朦胧的爱凝聚之地,也是生死交界处。这种死亡的交界处,并不阴森恐怖,而是迷蒙的,充满了心灵的宁宁静。“旅行”是人生的过程,“死”是旅行的终止,人生恰似一雎眯小4ǘ丝党傻淖髌分械摹八馈保不仅仅是现实中的“死”,从文学而言,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的“死”和思想上的“死”。在这种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我”又重新面临着死亡问题,但是心灵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怖和压抑,因此变得释然了。

四、结语

《伊豆》介入了“生”与 “死”的命题,是对人生的静观,伊豆之旅是一次人生之旅,一次对生命本身进行探索和领悟的旅程,可以透视人生,透视人性。生命的主体(灵魂)在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流转、生生不息,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生命的结束。轮回转生是基于自然节律和宇宙循环的想象。以这一观念关照个体生命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的可能,“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界限”,因而“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流转的生”。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文集.美的存在与发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伊豆》叶渭渠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v良一.伊豆の踊子[A].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研究[C].|京:有精堂,1980.

[4]黄诗婷.白色的告别――从色彩学角度分析《伊豆》的悲剧性[J].北京:文教资料,2010(6).

[5]林武志.川端康成研究[M].|京:@魃纾1976.

[6]于华.如影随形生与死――论川端康成的《伊豆》[J].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3).

[7]张石.中日审美意识传统的相异点及其意义[J].上海:东方丛刊,1992(1).

死亡笔记篇10

[关键词]床旁脑电图;昏迷

意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意识的清晰度可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以外的各种疾病所引起。昏迷患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都不一样,所以能及时了解患者的脑功能状况表示着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转归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医院这几年开展的床旁脑电图,解决了床边昏迷者以及行动不便患者不能及时监测脑电图的问题。现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7月间84例昏迷患者的脑电图资料进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4例病例均为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7月住院收治的病例。其中男32例,女52例。年龄最大者91岁,最小为2个月。其中脑血管病24例,颅内感染18例,心肺复苏后10例,外伤6例,一氧化碳中毒4例,产后出血4例,蒙被综合征4例,其他14例。

1.1方法采用上海诺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7128wm型16导便携式脑电图仪,使用一次性针电极以双耳极A1.A2作为参考电极,按国际标准1O~20系统进行描记,描记时间不少于20min。

2结果

慢波昏迷36例,表现为4~7Hz中-高幅q波或1.5~3.5Hz中-高幅d波,广泛分布。死亡12例,占33.3%。b波昏迷12例,脑电图表现为广泛低幅快波,死亡6例,占50%。睡梭波昏迷2例,脑电图表现为可见睡眠纺锤波,好转。a波昏迷6例,脑电图表现为以8~97R/s波为主,混有少量慢波,死亡4例,占66.7%。平坦波昏迷22例,脑电图表现为波幅极低的脑电活动,对刺激毫无反应,在增益放大的情况下,其波幅仍少于3m,死亡20例,2例为植物状态。占90.9%。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即波幅

3讨论

昏迷是病情危重的信号,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一种状态。临床上表现为意识丧失,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等功能障碍,任何刺激均不能唤醒患者。脑电图的变化能反映大脑功能的障碍程度,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预测脑损伤的指标。慢波型昏迷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种病因均可出现,可见于脑血管病,颅内炎症,外伤,缺氧性脑病等。主要是由于大脑皮质广泛性受损或脑干网状结构受累所致。在慢波型中,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昏迷程度之间大致是平行关系,即昏迷程度越重,慢波周期越长,且存活率越低。频率较快且波幅较高者提示有较好的预后,高波幅者较低波幅者预后好。B波昏迷多见于椎基底动脉(脑干)缺血性病变。预后不佳。睡梭波昏迷是中脑,丘脑下部损害而睡眠纺锤起源处的丘脑未受损害的结果。与正常睡眠不同的是给予刺激不引起觉醒。睡梭波昏迷是几种昏迷型预后最好的,本文统计的此例患者一天后即恢复意识。几天后出院。仅波昏迷,阵发.抑制性波形以及平坦波这几种昏迷波形通常预后不良。冯永仁作者统计的a波昏迷死亡率达到80%。本文统计此几种波型死亡率也均较高。电静息已被许多国家列为脑死亡诊断的基本条件,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必定是脑电静息,但并非所有表现为脑电静息的患者都是脑死亡。在排除药物,低温等因素影响后,若脑电图24h持续为脑电静息,也无任何刺激反应始能诊断为脑死亡。笔者认为,由于大脑功能的变化是动态的,多变的,所以,对于脑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进行多次描记。而且患者的临床转归与原发病,年龄,身体状况也有密切关系。另外,由于大脑功能的变化是动态的,多变的,所以在判断患者的预后时,这些因素均需考虑。

此外,脑电图监测对急诊昏迷患者寻找病因帮助极大。特别是周期性三相波的出现,根据周期间隔的时间不同,复合波的形态不同,可对某些疾病提示特异性诊断。如能结合临床,则更有重要意义。

衡量一个患者是否抢救成功,脑复苏是为关键,而脑电图作为脑功能的监测手段,不仅能为准确的判断提供依据,还可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