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3 23:30:38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1

【关键词】死亡病例护理讨论 CCU护士 专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04-03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for deaths CCU nursing care to discuss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methods Organization of general n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rsing CCU death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o identify care deficiencies, lessons learned, make relevant improvements. Results CCU nurses, first aid theory of test scores,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capabilities, rescue techniques and the CCU ward management,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Care to discuss deaths, is a good form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help CCU nurse specialist capacity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deaths in care discussion, CCU nurses, specialist capacity

冠心病监护病室(CCU)的护士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的护士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包括责任、技术、服务等,要尽到CCU护士的职责,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仪器诊断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及识别处理,如心电图、多功能监测监护、心脏除颤仪、呼吸机等操作使用,CCU护士的语言、仪表、动作和技能都应有严格要求,否则都会影响到病人的生与死。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提高诊疗水平,死亡病例都应进行讨论,以往科室组织的死亡病例讨论主要是医生参与,侧重点是发病机理、死亡原因、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分析,从护理角度分析、总结的内容和机会不多,然而在临床工作中,CCU护士常常是第一反应人和抢救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发挥了与医疗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护理的角度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探讨患者救治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CCU护士的综合能力。我院心内科自2008年起开展了死亡病例讨论,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1月,CCU死亡2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26~8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41.7 %)、冠心病4例(16.7%不计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心肌病5例(20.8%)、主动脉夹层2例(8.3%)、急性肺梗塞2例(8.3%)、风心病1例(4.2%)。

2 讨论方法

2.1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制度

2.1.1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记录本

2.1.2 时间安排,患者死亡后两周内,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后,护士长、责任护士必须参加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以便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措施、死亡原因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听取医生对护理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2.1.3 形式和参加人员。由护士长确定时间,提前通知分别准备,会议由护士长主持,教学干事记录,科内全体护士参与。可邀请科主任、护理部领导参加。

2.1.4 讨论内容。围绕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后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包括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能力和应急能力、医生与护士之间的配合、与患者家属及其他患者的沟通协调问题,护士自身的急救技能,护患配合,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患者的心理反应,护士的心理素质,CCU的工作环境及抢救仪器的备用状态,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备用情况,抢救记录的书写,尸体料理等。

2.2 讨论过程

先由责任护士简述病史、诊断、治疗及住院期间的护理问题、措施、结果等,参与抢救的护士报告患者病情变化、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再由责任护士叙述死亡病例讨论的主要内容,大家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护士长进行归纳与总结。

3 改进措施

3.1 培养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测能力

3.1.1 重视高危因素,积极消除诱因。对于心肌梗死、再梗、扩张型心肌病、夹层动脉瘤、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0%、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饱餐、便秘、精神紧张等不良诱因刺激。

3.1.2 及时发现猝死先兆征象,讨论中我们总结出患者出现顽固性胸痛、血压动态降低、出汗不止、惊厥发作、心电图有动态改变、尿量急剧减少,电解质紊乱,护士应警惕猝死先兆征象,同时发生的先兆征象越多病死率越高[1]。

3.2 提前做好抢救物品、药品的准备工作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备齐常用抢救药物和仪器,对于高危患者,将除颤仪、抢救车备于床旁。

3.3 提高专科护理抢救能力

除心电图知识外,CCU各种危重症护理专科内容很多,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CCU护士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CCU护土专科能力的提高大幅度提高抢救水平。

3.4熟练掌握“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规范抢救流程,对心电监护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的患者,护士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应强调“首先求救”的呼救原则,护士立即徒手心脏按压,给予按压频率100次/分,心脏性猝死患者一般先心跳停止,复苏早期,单纯的心脏按压足以维持机体基本通气要求,人工呼吸可稍后进行.同时心脏按压虽不能直接恢复正常心律却能为早期除颤奠定基础,研究表明70%~80%左右的心脏猝死患者为室颤,自行转律者较少,早期电击除颤是唯一有效的手段。每延迟一分钟成功率下降7%~10%[2]。

3.5 抢救人员合理组织分工

抢救时护理方面由护士长负责安排,护士长不在场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和分工。①专人记录口头医嘱,并记录病情变化。②专人抽药、专人推药、专人填写抢救记录[3]。③呼吸道应由专人管理,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同步进行,互相配合,严格执行抢救中口头医嘱的查对制度。

3.6 加强与患者、家属及同病室其他患者沟通

凡进入CCU的病人,由于病情需要建立多条治疗通道,加之陌生的环境和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音,均加剧患者的紧张与濒危感,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紧张,情感低落这种情绪状态常常伴有生理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加重心肌缺血,所以我们CCU护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细微的心理进步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了让家属放心和安心,病房应设立家属休息室,保证病人和家属及时取得联系,每天上午由管床医生与家属汇报病人的病情。17:00~18:00点进行家属探视。护士以亲切和蔼、沉着冷静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有序的安排,给病人以安全感,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增加舒适感并减少痛苦,使患者得到呵护和尊重。患者家属由于对患者突发疾病预后的担心,对抢救时一系列侵入性医疗操作缺乏理解,以及治疗费用等因素出现焦虑情绪,往往是医疗纠纷的根源[5]。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其倾诉,理解其心情,耐心解释,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而抢救过程对同室的患者更是强烈的不良精神刺激,易造成其紧张不安的情绪,甚至加重其病情,尽量拉上床帘,让其他患者有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空间,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避免大声议论引起其他患者的不安。所以在抢救过程中我们避免家属在场。

3.7 及时整理环境,保证抢救后续工作的进行

当班护士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时补充抢救物品、药品,归类固定放置便于取用,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为下一班次抢救做好准备工作。

3.8 改善CCU工作环境,提高抢救效率

讨论中我们发现抢救过程中有些抢救物品、药品取用不方便。实施“五常法”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通过日常工作中“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实现人、物、场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6]。例如:抢救车内的药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由于全院统一摆放,不适合CCU专科疾病的抢救需求,因此根据专科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为抢救患者创造便利条件,赢得宝贵时间。

3.9 指导CCU病人的饮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食过多时可诱发心绞痛并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宜进食过热过凉的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因此CCU病人(4~24h)通常仅摄入流质,病情稳定时才准许进软食,这对于需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血管内成型术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资料显示:“把每日餐量分成六小份是最理想的”。

3.10 用药监护

CCU病人病情重,用药复杂。护士应熟知心血管常用药的作用、用途、毒副作用、配伍禁忌,严格执行医嘱,静滴时不可外漏,严格按要求调整滴速,观察疗效,详细记录到护士记录单上。如使用硝酸甘油、利尿剂、利多卡因等,了解疼痛是否缓解,室性心律失常是否改善,尿量是否增多等;心梗患者如使用吗啡止痛,观察疼痛是否改善,有无呼吸困难;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观察心率是否减慢,有无复视、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等中毒症状。

4 结果

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后CCU护士的抢救技能明显提高。通过护理部和科室质量管理员不定期检查,定期组织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护士长日查房等进行综合评分。理论考试着重于心内科急救护理知识;风险预警能力主要考核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心电图知识和各种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抢救技术除心肺复苏、静脉穿刺技术(包括留置针、中心静脉穿刺)、输氧、导尿、吸痰外还着重考核心电监护仪、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等;病房管理包括危重病人护理与管理、急救药品的配备与使用、护理文献书写、收费核查及医嘱执行、消毒隔离、护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考试考核计分以参考人平均分数为准;病人满意度以问卷形式对出院病人进行调查。

通过死亡病历讨论,科室护士的理论考试、风险预警能力、抢救技术、病房管理、病人满意度等各项考核指标均有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前后一年的护理考核和护理质量比较(分)

5 体会

5.1 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

我科毕业5年内的护士占50%多,缺乏临床经验应急抢救能力不足,在每次讨论中,年轻的护士常常意识到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查阅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经验。

5.2 培养CCU护士病情观察和预警应变能力。心脏性猝死(SCD)是最难以预料的心血管事件,通过组织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我们归纳了可能发生SCD的患者和先兆征象培养了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所以,CCU 护士应特别注意每一新情况的出现,善于判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3 有利于抢救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每次的讨论分析找出抢救过程中护士急救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我们结合病例学习“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判断,心肺脑复苏术、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的应用进行培训考核利于抢救中发挥作用提高抢救成功率。例如:CCU一例心肌梗死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室颤,值班护士立即呼救并同时除颤,及时抢救了患者的生命。

5.4 有利于发现护理缺陷,除技术方面的问题外包括管理、服务方面的不完善,通过讨论我们提高了认识,完善了CCU相关的管理制度,护士的管理协调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5.5提高了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护理纠纷。抢救过程紧张急迫,护理人员往往注重急救,而对抢救记录不够重视,为护理纠纷埋下了隐患。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件,在实行举证倒置的今天,完善抢救记录,对护理人员有保护作用,避免护理纠纷或在护理纠纷时不处于被动地位,而客观的抢救记录也是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依据[7]。通过护理讨论,护理人员能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到护理职责,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完善抢救记录书写。

5.6 提高了管理者对下属护士业务水平的了解程度。 护士畅所欲言的讨论中透示了其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士长可更确切地了解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了解下属的不足与长处,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或进修,有利于流畅管理工作 。

总结:通过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训练和培养了护士用护理程序为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整体护理模式及临终关怀模式的开展。日本石川馨教授指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无限能力,创造尊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素质[8]。通过各种培训改善了CCU的环境,物品井然有序,全员素质普遍提高,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可信赖的环境,使患者对入住CCU增加了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赵平凡,杨书香,罗希芝.68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 :77.

[2] 黄爱珍.心肺复苏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6.

[3] 柴湘平,吴祖林.抢救人员的组织分工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5(8):504.

[4] 杨晓云,王蕾,张利梅.C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新医药,2003,2(4):88.

[5] 吕志红,刘敏.影响危重病人家属焦虑因素的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8):933.

[6] 陈书盈.CCU实施“五常法”规范管理的实践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7] 胡敏,王敏,李玉梅.通过病例讨论有效规范临床护理行为的探讨.上海护理.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2

【关键词】手术护理配合;急诊处理;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死亡很高,常因严重脑挫裂伤并发脑疝,使得脑干受损从而导致中枢衰竭引起死亡,因此救治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开颅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压力。选取2007年1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37例颅脑损伤患者,就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37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123例,女14例,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80岁,平均年龄39.3岁。本组137例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检查(CT扫描):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14例,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114例,颅脑损伤、颅脑骨折9例。137例颅脑损伤患者经手术抢救成功120例,成功率为87.59%,死亡17例,其中7例在手术过程中死亡,余10例主要因严重脑挫裂伤并发脑疝,使得脑干受损从而导致中枢衰竭引起死亡。

2 术前护士配合

2.1 仪器准备 接到手术通知后,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采取的方案;准备好手术室,调节室温给患者和救治人员良好的手术环境;迅速准备好开颅工具,以及手术过程中会用到的器械设备:心电监护仪、电动颅钻、手术头架、麻醉机等。

2.2 药物准备 林格液、甘露醇、氟美松、脱水剂、代血浆、抢救药品等。

2.3 病人准备

2.3.1 保持静脉通道顺畅 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应迅速采用静脉穿刺技术给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如有特殊情况可选用深静脉插管或者颈外静脉穿刺,维持静脉顺畅;当患者口腔分泌物过多时应迅速清理呼吸道,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为防止其坠床或损伤,需及时约束患者的四肢,以防由于躁动而引发脑组织外溢。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状况、生命体征等的变化。

2.3.2 病人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患者的选择原则是以保持呼吸道顺畅,并且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手术和抢救。通常情况下选用仰卧位,也可使用头架固定头部,将背部稍微垫高,防止压迫颈动脉、气管和头颈扭曲。

2.3.3 备好消毒用品 准备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手术中协助医生清理伤口,清除创伤部位的异物和污染物,谨防手术切口感染,常规全头皮肤进行消毒。

3 术中护士配合

3.1 巡回护士的配

护士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选择易穿刺、血管粗并且容易固定的位置。同时护士要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迅速地补充血容量以及脱水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深静脉穿刺,既能够调节输液总量,又可以监测静脉压。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为防止其坠床或损伤,需及时约束患者的四肢,以防由于躁动而引发脑组织外溢。

在手术抢救过程中,护士要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严格手术抢救的流程,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在治疗中,要注意室内温度,当患者体温过低时,要升高室温并且棉被保暖。由于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时间一般较长,出血较多,所以术中要注意保持吸引通畅。

巡回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突况要及时观察分析、快速反应,不能够慌乱,做到镇定自如、急中求稳,稳中求胜。护士在手术开台时,调节灯光确保良好的视野,及时补充消耗的药物,同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3.2 器械护士配合

准备好所需物品:常规消毒铺巾、生理盐水、肾上腺素等。在手术医生结束后,应迅速清点棉布、缝针等无误后逐层关颅,做到又快、又准、又稳,忙而不乱,紧而有序。积极配合医生,使手术顺利进行并降低手术时间。

137例颅脑损伤患者经手术抢救成功120例,成功率为87.59%,死亡17例,其中7例在手术过程中死亡,余10例主要因严重脑挫裂伤并发脑疝,使得脑干受损从而导致中枢衰竭引起死亡。

4 讨论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死亡很高,常因严重脑挫裂伤并发脑疝,使得脑干受损从而导致中枢衰竭引起死亡。手术治疗选择恰当的开颅时机和手术方式,及时清除血肿减压、止血,防止颅内高压进一步恶化是治疗颅内出血的关键。因此,巡回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突况要及时观察分析、快速反应,不能够慌乱,做到镇定自如、急中求稳,稳中求胜。器械护士再配合医生时要做到“快、准、稳”,使手术顺利进行,为抢救成功创造机会,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林兆奋.282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原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997(2):12.

[2] 周良辅.神经外科手术图解[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1998:225―247.

[3] 谭翱.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17―319.

[4]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3―285.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3

【论文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积极探讨适应艾滋病患者的新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通过对54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时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艾滋病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由原来的58.67%降至33.33%。结论在积极做好职业防护和各项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并积极实施良好的护理对策、提供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目前,艾滋病仍是全球热点的健康问题,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J。2005年最新评估显示,中国现有HIV感染和AIDS患者约65万人。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随着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共同抗击AIDS口号的提出以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免费使用,近年来本院艾滋病患者的住院例数明显上升,针对如何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如何降低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本院在积极号召做好职业防护、采取抗病毒、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强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关怀,在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统计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4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6岁,平均(31.54-7.5)岁;感染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4例,父婴垂直传播1例,血液传播l8例,性接触传播7例,感染途径无记录者24例。在积极完善职业防护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6例患者好转,18例死亡,死亡率为33.33%;对照组为本院2001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29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好转l2例,死亡17例,死亡率为58.62%。

2心理特点分析

艾滋病患者从疑似到初筛到再次确诊,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期。

2.1恐惧否认期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此期患者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相信、承认自己所患疾病的事实,企图幻想着是化验错误,并对前去做治疗的护士旁侧敲击甚至试图偷看病历而获得再次证实。

2.2愤怒绝望期随着不适症状的逐渐加重和诊断结论的逐渐被证实,患者常表现为挑剔、烦躁、愤世嫉俗、摔东西、骂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自行拔除输液针头拒绝治疗,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头撞墙,行为反复异常。

2.3妥协焦虑期此期患者情绪渐趋平静开始变得礼貌、友善,重新开始诉说自己的不适症状并愿意配合治疗,眼睛里经常显现出焦灼的目光,渴望多途径得到更多的有关疾病的相关信息,渴望医务人员的关心、帮助和交谈,渴望延续生命。

2.4抑郁失望期由于疾病的进展,患者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机体的一步步衰竭,经常独自流泪,极度伤感,睡眠障碍,渴望亲人陪伴,朋友探视,感激医护人员尊重、关爱的目光。2.5沉默接受期面对13益迅速衰竭的身体,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病痛,祈求早31得到解脱。常表现为沉默、不愿面对任何人,喜欢独处,甚至瞒着医生和护士重新注射毒品以解除躯体上和心理上的病痛,获得短暂的舒适。

3护理对策

3.1做好心理护理即针对艾滋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的心里安抚。护理者要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巡视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尊重患者的意愿,维护患者的自尊,允许患者自由表达恐惧、悲伤、悔恨等,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一句贴切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必要时紧紧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处处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减轻痛苦,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气。对于患者出现的一切非理性行为,护士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不要回避,更不能和患者发生冲突,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尽情的发泄的同时,护理者要认真全面的观察患者,评估患者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的护理对策,迅速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悦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减少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

3.2给予舒适护理护理者要尽力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温馨的住院环境,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做到态度亲切和蔼、仪表端庄、目光真诚自然,注意观察患者的性格、喜好及生活态度,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提供富有个性化的、家庭式的病房室内环境,满足患者心理和视觉上的需求;还可以定期组织科室里的患者进行扑克、象棋、跳棋等比赛,丰富住院生活,消除因社会环境和对疾病的恐惧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身心轻松、愉悦、舒适。

3.3积极开展健康知识的宣教,坚定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护士可以选择合适的称呼开始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告知患者每次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邀请患者参与每天的治疗护理安排,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话题,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满足患者自尊和身心方面的需要,告知单纯发泄负性情绪不利于患者的精神健康,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应对方式,减少使用不良的应对方式,使患者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3.4重视亲情护理,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有的家属在获知患者的病情后表现为愤怒、冷漠、不愿理睬患者,更不愿照顾患者,甚至打骂、羞辱患者。因此护士首先要理解家属的心情,积极主动的与家属沟通,有选择的向家属宣教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安抚、稳定家属的情绪,取得家属的配合,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陪伴照顾患者,满足患者内心对亲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好转出院抑或在平静、安详、满足、拥有自我尊严中离去。

3.5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护士长要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做到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个别护士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拒绝、冷漠和歧视,强调关怀、支持、尊重、关爱、接纳艾滋病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是医护人员的职责j。让每一位护士都心知肚明,护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具有勇敢的奉献精神,沉着稳重而不失机智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更要有一颗仁厚的爱心,不歧视、不厌恶、懂得怎么做永远比做什么更为重要的意义,真正的把艾滋病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用心去关爱每一位艾滋病患者,让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放下思想包袱,轻松的、愉快的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疾病的好转率。

4讨论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4

[关键词]临终关怀;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55-01

1 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及应有态度

1.1 对于临终关怀事业的正确认识

临终关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桑德(D.C.Saunders)在回顾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护理生涯时,她认为病人的生命终究挽救不了,但全可以减轻病人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哀伤。我们的社会还不至于穷到不能提时间、爱和金钱来帮助人们安然去世。对于那些身陷恐惧和忧愁之苦,而我们有可以解除其痛苦的法,我们不需要杀他们。[1]让自愿性的安乐死合法化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会妨碍我们对于老弱残障和临终者的真正尊敬和负责任。

死亡是人的必经之路,如何让人们幸福地离开世界是全人类都想理解与追寻的事业。临终关怀对于提高生命质量,解决社会经济,卫生资源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这也符合了社会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的历史选择性。

1.2 对于护士自身职责及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任务

作为护士,在临终关怀中有着重要位置,肩负为病患减少痛苦,给予心理支持,维护其死亡尊严的职责。要秉承高尚的职业道德,使患者最后的人生旅程减少痛苦,消减死亡给予人的惊恐和折磨。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必要条件。[3]

1.3 对于临终关怀对象和家属的真诚态度及理解

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临终者家属的需求来更进一步对病患的护理与照顾。以晚期癌症患者家属为例,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需求是:确保患者得到好的医疗与护理 ;其次是能让患者家属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 ,而大部分家属对医护人员协助尸体料理的需求率较高 ,说明家属在失去亲人的伤痛中 ,希望得到帮助并满足习俗的要求 ,也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和自身心理的安慰。[4]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对患者极尽关怀,对家属据实以告,共同努力用最恰当的方式做好对临终病人的护养,需将诚挚之心升入灵魂。

2 关于临终关怀的各方面心理问题

2.1 社会人群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患者的临终阶段, 实际上是由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的照护。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人们都抱有“逝者魂安,生者心慰”的意识。[5]临终关怀的社会关注度也日益增加,人们遥想自己的将来以后,这是不可回避的。社会人群从家庭到个人都寄予临终关怀深入地人性化地发展和完善。

2.2 对于临终关怀病人的心理把握

临终关怀病人多为自身不能自理,患有晚期癌症或无法救治成活,一些老年人或老年痴呆病人等等多样性复杂性病症的有一定能力或机体缺陷的病患。作为医护工作者更应深刻认识这一严重性,竭尽所能地照料,成为患者在最后生存的精神寄托和支持。

2.3 对于病患家属的心理沟通及安慰

患者临终, 其家属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 对其进行关怀是不可缺少的。护士应根据临终患者各种心理给予疏导和鼓励,建立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当家属得知病人失去康复希望时,除了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减轻病人疼痛,也是对家属的关怀和安慰。死亡是病人痛苦的结束,同时又是家属悲哀的高峰,护士必须认真进行尸体料理, 使病人清洁、整齐、安详地离去。这才可使家属得以接受现实,理解医护工作者。

3 其他护理

临终关怀会产生令人心安和温暖生命的强烈作用,让善良和感动蔓延。

3.1 临终关怀的重点工作是护理

临终关怀强调患者及家属情感、 心理、 社会、 经济和精神需要,由患者家属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并由临终关怀机构常规地提供患者和家属所需要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6][7]临终关怀注重姑息护理,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于是临终关怀的工作重点则转移到护理上面。[8]

3.2 多采取理性治疗,专业执行工作不放弃病人.

基本原则上临终关怀机构都采取护理尤其全身护理为主,以姑息治疗的方式来对待临终者。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 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以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 ,并将对其尊严的关心作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9][10]护士要理性地进行保守姑息的需要治疗,对与病患的生理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有效措施如疼痛控制,要专业而严谨,为病患带去生命最后的宽慰。

3.3 临终关怀工作中的感性护理

护理的感性过程在于,从事临终关怀的护理人不是单一存在于生命的末端,而是带着人性关怀对病患进行照顾。明确护士在临终关怀过程中除主要为照护者的责任还兼有、 心理疏导者、 健康教育者、研究者、协调者等。[11][12]同情心的培养有助于抚慰极度悲伤和痛苦的病患。[13]研究结果表明 ,在病人的疼痛情境,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同情细致的心理心灵活动。[14]这是可贵而必须的。

4 对于临终关怀工作的经验总结及事业展望

4.1 护理工作者的收获

护士的实践中得到人文关怀的深刻的领悟和成长。家属的理解与肯定对护士起到了鼓舞作用,护士指出工作虽然辛苦、 压力大,但是得到了家属的认可,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对此项工作更有信心。[15]

4.2 临终关怀的现状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死亡观念的转化及卫生服务的发展,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加。临终关怀是一种立体化、社会化的服务 ,是医护人员,针对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病人,为其缓解极端痛苦,维护致死尊严,增强对临终生理、心理的积极应对能力,帮助临终者安宁走完生命的旅程和对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16]越来越多的老人和癌症患者迫切呼吁临终关怀。各种临终病人日益增多,受现有医疗卫生制度的制约及人们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家庭、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可实现患者真正意义上的有尊严的死亡,体现了生命价值与质量 ,是实现临终关怀护理内容的理想形式。[17]

4.3 对于临终关怀的积极推广设想

临终关怀机构绝对有积极推广的必要。临终关怀机构的增加,由于工作人员的需要,不仅能为中国老龄化趋势的问题保证老有所养,还可缓解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基于临终关怀长期性,需求性,必然性集于一身并急需发展的事业,我们是主张和呼吁政府深入此课题来讨论探索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建设。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所需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府的巨大医疗财政支出问题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中国家医疗经济的匮乏状态是不可能短时间解决的。我们作为医护工作者也有必要将临终关怀或死亡教育的宣教付出努力。然而在社区内的宣传会存在中国人自身的传统观念,对死忘的避而不谈等导致搁浅。可是在医院里可定期对此话题开设讲座吸引在医院的病人或家属了解并争求意见。当然我们更希望的是推广家庭护理,希望家属能传承中化民族的美德,对家人的照顾更是责无旁贷。如若护理工作者,定期去“家访”,对其病症及护理的一定指导,必要性地作疏导心理,排遣伤心等的人性化工作,发挥“天使”的本领,这将大大减少患者家庭的负担,也节约人力资源,减缓专业人员紧张的问题。于此,也将仁爱的思想传播,在人的心中种下爱心种子。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各个职能人员的作用,对生命的负责的态度和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萧瀚;什么是真正的临终关怀.关于安乐死[J].开放时代,2001.11.

[2] 丁晓军;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刍议On Euthanasia and Hospice .[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 谭文京,杨宇清,任卫红;护理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5,11.

[4] 洪秀萍;晚期癌症患者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6.6.

[5] 陈长金;临终护理的进展[J].医学文选,2004.10.

[6] Fell owesD, GoodmanM,Wilkins on S,et al.District nurses’views of themarie curie nursing service[J]. Nurse Times,2003, 99 (14):342 35.

[7] Gage B, Susan CM, Kristen C, et al.Important questions for hospice in the next century[ EB /L] [2000 - 03].

[8] 刘霖 ,袁长蓉,徐燕;死亡教育与姑息护理[J].护理杂志,2006.6

[9] Mary E,Betty R F. Pnlimive care nursing education: Opponunity forg2er ont ol ogical nurses[J].J Geronto Nurs, 2005,31 (7): 452 46.

[10] 滑霏 ,袁长蓉 ,徐燕;美国姑息护理政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杂志,2006,11

[11] 凌云霞 ,黄晶 ,李若惠 ,商艳霞 ,殷春红;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8.2.

[12] 孙建萍,吕巧云;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 [J] .中华护理杂志,1996 ,31 (3) :26227.

[13] 姜雁;临终服务中护理人员的角色[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3年9月 第20卷 第3期.

[14] 李惠玲 郎黎筱 沈利敏 陈惠芬 李红 霞 黄回 陈胡安琪;护生在临床安宁照护情境中的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 2006年 5月第41 卷第5期.

[15] 魏誉民,余婷,谢凤兰,钟慧珍;护士在护理临终病人中的真实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4月第42卷第4期.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5

摘要:近二十年来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以及干预方法进行了探究,并结合社会工作在实际的临终关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反思。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反思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一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临终关怀最开始的意思是指朝圣者或旅途中路人用来休息的驿站。临终关怀(Hospice)有多种译法,在中国内地,我们的学者大多采用“临终关怀”的译法;在香港研究者多采用“宁养服务”或“善终服务”这些词语;台湾则把临终关怀称为“安宁照护”。中国的学者和研究者对临终关怀进行了多种释义,其中在界内影响比较广泛的是李义庭和孟宪武对临终关怀的定义,李义庭等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为:临终关怀指的是对救治无望的患者的临终照护,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而不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工作目的。临终关怀采取生活照护、心理疏导、姑息疗等治疗手段,着重于控制和缓解痛苦,减少或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活得尊严,死时安逸”。临终关怀还应为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心理、生理关怀,咨询及其他项目服务[1]。孟宪武对临终关怀定义为: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由多学科、多方面的从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当前医疗条件下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护临终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最后旅程[2]。仝利民在《老年社会工作》一书中的表述为: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阶层人士(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为肿瘤晚期、各种疾病末期、治疗不再生效、生命即将结束的及其家属所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护。其目的是尽可能地减轻临终生理及精神、心理上的痛苦,维护人的尊严,使他们安宁平静地度过人生最后旅程。它不以延长生存时间为重点,而以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目的[3]。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临终关怀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是从这些定义的理解来看,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不但包括濒临生命终结的老人,也包括临终老人的亲属。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做好临终老人的关怀服务,同时也要做好老人家属的关怀工作,因为老人的家属在陪伴老人临终阶段也会面临许多经济、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老人去世后,更要帮助老人家属进行心理调适,尽快度过亲属去世所带来的痛苦期,调节身心健康,迎接新的生活。

一、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内容

因为临终关怀的对象不仅仅是临终的老人,同时也包括临终老人的家属,针对这两类服务对象,要向做好临终关怀工作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社会工作者要协助临终老人做好面对死亡的工作,死亡是老年群体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也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不管是对服务对象或者是社会工作者本人来讲,濒临死亡,面对死亡都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临终关怀中协助案主认识死亡,接受死亡这个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二:帮助案主及其家人亲属面对临终老人的死亡问题,以及一些去世后的相关事宜的办理。

社会工作者接案以后,其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为临终老人提供病情、相关治疗方面以及其他的一些信息;二是为临终老人及其亲属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危机事件;三是为亲属提供“丧亲”辅导,帮助临终老人家属在老人去世后能尽快调试身心,迎接新的生活。临终关怀不仅仅需要医护人员,同时还需要心理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协助,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的过程中,既要关注临终老人的身体更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临终关怀不但要关注濒临死亡的老人的一系列身体、精神、心理等问题,同时也要关注老人的家人亲属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

二、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一)临终老人的需求

老年人在得知自己病入膏肓后,即将面对死亡时,其心理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最后是接受。在临终老人即将走向死亡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老人不仅需要忍受身体的病痛,而且还可能面对严重疾病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对临终老人的各个方面都进行关注,,一般来讲,临终老人的需求可以分为身体健康方面、心理压力缓解方面、精神关怀方面还有社会功能方面等四大类需求。

(二)临终老人亲属的需求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临终老人的家属在陪伴老人最后的时光中,他们也同样经历着一系列的压力,面对老人的疾病,医药支出,情感支持等等,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从接受老人生病的事实,到老人走向死亡的过程直至老人去世后的丧亲悲痛。这一系列的问题对老人的亲属而言都是很大的压力。因此临终老人的亲属同样面临着各个方面的需求。他们同样需要支持和帮助。临终老人家属心理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负担,另外我们需要开展临终死亡教育,帮助临终老人家属正确面对老人的患病和死亡。

(三)临终关怀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所起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有:情感支持者、组织者、协调者、资源整合者等。

第一,社会工作者要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这种情感支持伴随着从接案到老人死亡及其死亡后相关事宜的处理,因此情感支持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伴随整个案例的始终。为了使这种情感支持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工作者必须取得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只有临终老人及其亲属信任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所提出的建议才更容易被老人及亲属所采纳,也会在服务过程中更好的配合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在临终关怀服务开展的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濒临死亡的老人及其亲属认识死亡,接受死亡。要协助临终老人坦然面对死亡,在家属对老人的护理过程中要缓解悲伤情绪等等。

第二,社会工作者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搭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平台,包括临终老人与医疗结构的沟通平台,老人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系等,例如患癌症晚期的临终老人可以让他参加抗癌小组,家属也同样需要和其他病患家属沟通交流,互相交流护理知识,缓解心理压力等等。在临终关怀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对每一位服务对象进行临终关怀理念的培养,让临终老人能有尊严的走向死亡。让各方面相互协调,使临终老人最后的时光可以活着自信,有尊严,尽量提高其最后生命历程的生活质量。

第三,社会工作者要在临终老人和临终老人亲属之间开展死亡教育,普及死亡知识,死亡教育是为了使临终老人和老人家属更好的了解死亡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改变对死亡恐惧的心理。帮助临终老人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减轻临终老人和家属面对死亡时精神方面的痛苦。

在临终关怀开展期间,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怀旧法,来帮助老人回忆年轻时候最重要、最难忘的时刻,让老人重新回忆起以前的快乐时光,从而在回忆中获得快乐,重新体验成就感,找回尊严和骄傲。怀旧法可以有效的帮助老人调节心态,缓解患病后期的痛苦。在怀旧法运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和临终老人家属一起帮助老人回忆过去,在家属的协助下更好的引导老人找回信心和勇气,勇敢的面对病痛,面对即将走向的死亡。社会工作者也要有效的干预临终老人的心理,不但要关注老人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心理,同时也要关注临终老人因自己患病给家人造成的负担和内疚的心理问题。另外社会工作者要积极的和家属沟通,缓解家属的情绪,可以让家属参加相类似病人家属的小组,让家属的压力能在小组倾诉中得以释放,大家互相配合,达到好的干预效果。在临终关怀后期,老人去世后,社会工作者要针对老人的家属提供“丧亲”服务,帮助家属缓解老人离世所带来的悲伤情绪,做好善后事宜,帮助家属迎接新的生活。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者在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服务时,要帮助濒临死亡的老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使临终老人能坦然的面对死亡,减少死亡的恐惧,提高生命质量。对家属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心理情绪干预,和老人离世后的丧亲辅导方面,帮助其缓解压力,尽快的走出丧亲之痛,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上来。

三、对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的反思

临终关怀服务是针对濒临死亡的老年人及其家属的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帮助临终老人缓解病痛,减少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情绪,提高临终老人生命中最后一段历程的生活质量。但是在服务开展期间,社会工作者会面对很多的突发问题。

第一,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因为涉及到很多人,包括临终老人,老人家属,医护人员等等,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所以社会工作者要进行很好的沟通,协调,消除不利因素,使服务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二,死亡教育和死亡知识的普及还很不到位,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引导人们科学地系统地认识死亡,艺术地客观地对待死亡,利用死亡的相关知识来服务自我,服务他人[4]。目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对死亡都是避而不谈的,说到死亡,很多人是忌讳的,我们从小到大学的课程中也没有任何关于死亡教育科目的开展。所以我们对死亡的认识还很不到位。这也就导致大家对死亡没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的心理。仅仅依靠社会工作者进行临终关怀时所教授的死亡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在全民加强死亡教育,加大宣传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

第三,加强临终关怀服务人员的培训,目前临终关怀服务的蓬勃开展也就是近20多年的事情,我们还缺少一批专业的人才和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我们迫切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临终关怀理论。既要学习西方的理论和实务经验,但是绝不能把西方的理论直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宜,因病而异的摸索一套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

临终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临终老人可以在最后有限的生命中获得自信,让临终者活的更有尊严,同时,临终关怀使临终者家属也获得了帮助,缓解了心理和精神压力,使他们能顺利度过临终者患病期和丧亲期;尽快调节身心开始新的生活,我们要在不断的摸索发展中,总结经验,发展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使临终关怀服务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义庭、李伟、刘芳.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孟宪武, 崔以泰.临终关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6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心脏压塞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威胁公众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1]。常见的并发症有心源性休克、心脏压塞、室壁瘤、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心血管疾病正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规范诊疗,合理护理,控制病情进展很重要。尤其要加大对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控制病情的恶化,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文就19例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19例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实验组患者10例,年龄范围:35-67岁男性,平均年龄为:(47.62±2.34)岁。对照组患者9例,年龄范围:33-58岁男性,平均年龄为:(48.25±5.25),其中心肌梗塞患者17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在住院治疗期间,19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并发症,经过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血清酶学、超声等检查,诊断其并发心源性休克14例、室壁瘤2例、心脏压塞3例。临床给予紧急对症处理,同时进行相应的护理。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立即入住ICU,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输入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护士需每1~5min监测并纪录一次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外周动脉搏动情况,直到病人病情平稳。每15min记录1次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监测心律。当病人的收缩压

治疗过程中,评估病人皮肤的颜色和温度并及时发现变化。为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应合理安排操作时间,以保证病人有较好的休息并尽量保护病人的隐私。在尽可能情况下允许病人家属探视并安抚病人。鼓励家属表达他们的愤怒、焦虑和恐惧。

1.2.2心脏压塞的护理

密切观察心包压塞有无加重,有无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的征象。

减轻病人的焦虑。在病人床旁备好心包穿刺盘、心电图机、抢救车和除颤器,检查仪器性能确保处于备用状态。安置病人于45°~60°卧位。用鳄鱼夹和连接线把穿刺针和心电图导联相连接,然后辅助医生进行穿刺。当穿刺针碰到心肌时,心电图会显示ST段抬高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

心包切开术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监测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评估心音和呼吸音。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做好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警惕出血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叮嘱患者一旦出现心包渗液复发、感染和心律失常的症状和体征,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1.2.3室壁瘤护理

对于发生心力衰竭的病人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心音、出入量、水电解质平衡及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特别警惕病人的感觉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另外密切观察出现肾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的征象。

在进行电复律治疗时,若患者意识清楚,需在治疗前遵医嘱为患者静脉注射地西泮。在病人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仔细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帮助患者和家属减轻焦虑,护士需提供一定的心理护理支持。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综合护理患者,实验组10例患者经过积极地救治和精心的护理,9例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病情得以有效控制,1例患者死亡,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3例患者死亡,其余6例心血管并发症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患者正在逐渐康复中,总有效率为66%。

3结论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逐渐低龄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心血管疾病症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2]。而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的发生往往加剧了患者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这种严重并发症往往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当患者左心室梗死面积大于等于40%时就会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出现,病死率极高, 85%的病人会因此而死亡。而一些病毒性、辐射性或特发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等也会并发心脏压塞。心脏压塞的预后取决于液体聚积的速度。如果聚积速度很快,则需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才能避免死亡。室壁瘤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大约10%~20%发生于心肌梗死后的病人。该病一般于心肌梗死后数日或数周后出现,也可于数年后发作。对于发生心室衰竭或心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行心室壁瘤切除可改善预后。

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极为重要。因为一个微小的体征变化也许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各种不利因素,及时报告医师,及时给予处理。

总之,心血管并发症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因此,要高度重视该病的治疗和护理,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7

关键词:口腔外科;护理体会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的主要内容学科。口腔外科住院患者除了颌面部疾患之外,往往合并有其余系统的疾病,甚至是危及生命的隐形系统疾病,很多患者住院后身体的慢性并发症才慢慢表现出来,如护理过程中不仔细认真,很容易忽略掉,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很大躯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1~3]。护理和手术对于患者的康复同等重要。以前很多观点认为,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占有很大的比例,殊不知有多少患者在成功的手术治疗之后,如不精心的的护理,术后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伤口感染、出血等,最终导致手术的失败。有时精心的护理还可以弥补手术的欠缺,如患者手术治疗完成后,当时不出血,待回到病房后,才开始出现止血不彻底的并发症,如护理患者时能及时发现,及时上报主管大夫,马上采取紧急止血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患者术后死亡的事情发生[4~6]。本人从事多年临床护理工作,收集2007年~2013年以来87例口外重症患者病例,总结临床护理体会,给奋斗在一线的临床护理工作者们分享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7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3例,年龄2~76岁。其中车祸外伤导致颌面部粉碎性骨折合并颅脑外伤者32例、动物严重咬伤10例、长期服用激素等药物导致颌面间隙感染者16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者10例、颌面部恶性肿物者14例.

1.2心理及临床护理方法

1.2.1心理安慰 对这些重症患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往往心理负担比较重,担心疾病看不好,留下一些大的残疾,日后生活无法自理,费用较高承担不起等等。首先从心理上疏导,合适时列举一些以往重大疾病的患者成功治愈的例子,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心理负担,告知患者各项收费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绝不乱行开费治疗。其次有些重度暂时昏迷的重症患者,告知患者家属一定多陪陪患者,和医师护士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医疗环境,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等。

1.2.2临床护理细节 首先关注患者全身情况,昏迷患者通过家属了解有无既往系统病史,颌面部骨折患者一定查问是否做了头颅颌面部CT检查,是否请神经外科会诊医师看过,很多颅脑疾患(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等隐形疾病,这些后续并发都是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排除了这些隐患才能进一步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折等问题,而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必须依赖护士的早期细心观察(尤其是入院24h内)。对合并有心脑血管糖尿病患者,详细的了解既往病史,近期是否发病过,再哪做过哪些治疗等等。动物咬伤患者,住院前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的注射以及动物分泌物的残留等等。对长期应用激素患者,重点询问使用激素种类、规格、时间长短,有无戒断症状,全身各个系统损害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会诊、早治疗,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

1.3统计方法 统计各型重症患者例数,计算治愈率。分为3种结果:良好:经成功抢救,患者预防良好,无明显后遗症。一般:患者预后因抢救延迟,造成术后不同的并发症。死亡:患者因抢救不及时,病情恶化直接死亡。治愈率=预防良好例数/总例数。

2 结果

87例重症患者中,83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治疗,患者转危为安。4例患者病情恶化直接死亡。2例为颌面部粉碎性骨折合并颅内出血患者;2例为长期使用激素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并伴有全身多系统衰竭患者。见表1。

3讨论

现代人健康理念为躯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良好,因此心理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7],对于口腔颌面外科重症患者,心理治疗尤为重要,应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针对不一样的重症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安慰,鼓励患者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但对一些个人隐私问题,一定要严格保守秘密,切忌在科室里随意评论患者长短,这将会无意中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颌面部外伤上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常由车祸外伤或者高处坠落伤导致,重点是排除颅脑早期疾患[8],很多患者伴有耳鼻漏,切忌不能堵塞,有以上症状,应高度怀疑颅底骨折的可能,应该及时请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会诊。本文中32个病例中,有1例患者车祸外伤导致的颌面部粉碎性骨折,来院时意识比较清晰,有轻微昏迷症状,拍颅脑颌面部CT后,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诊断为轻微颅内出血,建议观察不做特殊处理,遂收治口腔外科病房,患者5h后,开始昏迷不醒,以为患者疲劳睡着而已,8h后才发现瞳孔有散大表现,立刻上报主管医师,行急诊颅脑CT:显示颅内出血明显,已形成脑疝,紧急送入手术室急请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治疗,最终患者抢救无效死亡。从以上病例看出,早期重症患者前24h生命体征微小变化的监护极其重要[9]。目前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疼痛长期口服大量激素类药,造成全身多系统病变,在治疗颌面部间隙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余系统的疾患[10],本文中有1例死亡患者,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脾大、生殖系统感染外尿道溃疡、高血糖、肺部重度炎症,最终由于纵膈感染患者死亡。总结经验教训,此患者应首先控制感染或转如ICU治疗。动物咬伤患者,大多为婴幼儿,多由于防卫意识差与动物亲密接触引起,颌面部皮肤组织缺损严重,不能排除动物分泌物污染伤口者,切忌缝合,应监督患者伤后疫苗的注射是否完善,观察一段后,行颌面部伤口缝合或者二期整容等治疗[11]。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术后一定密切关注术区肿胀出血、呼吸是否通畅等情况,避免患者窒息的发生。颌面部恶性肿物患者术后,注意口腔清洁,很多护士因为患者惧怕疼痛,口腔护理工作操作不认真,导致伤口很容易感染。总结以上87例患者,护士在患者从入院到痊愈出院或者死亡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定期总结护理经验给予定期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口外病房很多并发症的发生,精心细致的护理工作把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参考文献:

[1]史宗道,何瑶.住院患者的口腔护理[J].上海护理,2005,2(5):70-71.

[2]孙惠,方芬.浅谈老年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2,10(5):302-303.

[3].浅谈口腔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1(47):37-37.

[4]甘露,等.PDCA循环在口腔专科医院护理不良反应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3(28):1199-1200.

[5]黄玉风.刍议口腔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医疗,2013,(15):135-136.

[6]蔡娟,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口腔冲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26):155-156.

[7]杨健,等.心理护理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12-113.

[8]刘芹,等.颌面外伤患者的系统化护理探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6(26):373-374.

[9]杨婕,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早期活动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5):57-63.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8

【关键词】妊娠;重度子痫前期;HELLP;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2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87-01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Weinstein于1982年首次命名,其特点是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降低,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7%,占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6.96%[1]。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1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现通过对1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重度子痫前期、HELLP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6.7±1.9)岁,孕周33-41周,平均(35.4±1.7)周; 9例为初产妇,3例为经产妇。孕前均无高血压及癫痫病史。

1.2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Tennessee大学制定的实验室诊断标准[4]进行诊断: (1)溶血:外周血涂片异常,总胆红素升高;(2)肝酶升高: 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3)血小板减少:血小板

1.3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症状,患者血压190/120mmHg~140/100mmHg,蛋白尿(++) ~ (++++),水肿(++)~ (+++);具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和)伴有一侧肢体活动受限;具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模糊,1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完全性HELLP综合征患者5例,不完全性HELLP综合征患者7例。

2 护理

2.1 产前护理

2.1.1护理评估 除评估病人的一般健康状态外,重点评估病人的血压、尿蛋白、 肝酶、血小板、溶血、水肿、自觉症状以及抽搐、昏迷等情况。

2.1.2一般护理 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紧张心理, 由主管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疾病的治疗方案及需注意事项,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解答其疑难问题,讲解成功治疗病例,消除或减轻紧张情绪,增强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良好的心态更有助于病情好转。

2.1.3 病情观察和护理 首先单间居住,有条件这可安排在抢救室或者距离护士站较近的病房,备好抢救包、吸痰器及抢救药品。保持室内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治疗操作要轻,尽量集中,避免过多打扰病人。加床栏以防止患者坠床,如出现昏迷,应禁食,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出入水量,水肿严重者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每日 3 克)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 15-30min 巡视一次,对患者病情动态评估,及时发现异常,迅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1.4注意对胎儿的监测,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病情危重,胎儿有可能出现胎儿窘迫、严重的胎死宫内。需临床细心观察,加强对胎儿的监护(指导孕妇自数胎动;测胎心q4h,必要时持续电子胎心监护),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1.5 硫酸镁及镇静药用药护理 硫酸镁是重度子痫前期治疗的首选药物,硫酸镁过量会抑制呼吸,危及患者生命,需严密观察,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膝腱反射、观察呼吸、尿量情况(呼吸≥16 次/min,每小时尿量≥25ml,24 小时尿量≥600ml)。备好钙剂,发现镁中毒症状,立即给予 10% 葡萄糖酸钙 10ml 静脉注射 ( 3-5min) 。

2.2 产时产后护理 阴道分娩者要有专人护理,持续心电及电子胎心监测,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宫缩、阴道出血及有无异常腹痛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产后患者的血压、溶血、肝酶、血小板情况会逐渐好转,但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上述指标缓解延迟或甚至病情恶化,出现肺水肿、肾衰等并发症,因此,仍须动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必要时转相关科室继续治疗。

3结果

12例患者中阴道分娩仅2例,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剖宫产10例,剖宫产率83.3%, 1例术后并发DIC、多器官衰竭(MOST)死亡,余9例均存活,未发现明显后遗症;其中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死亡1例。早产儿8例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经过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该病在期待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液体出入量及胎儿情况[2],有临床指征时每12~24小时监测一次,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可望控制病情、适当延长孕龄,通常在期待治疗4天内终止妊娠[3]。HELLP综合征患者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出生的新生儿均为高危儿,仅靠产科医师处理往往是不够的,应积极与儿科医师协作,提出抢救意见及措施,并做好新生儿的各种抢救准备,以期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大量的细心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如何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才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Baster JK,Weinstein L.HELLP syndrome:the state of the art[J].Obstet Gyncol Sury,2004,59:838-845.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9

关键词:婴儿, 新生;临终关怀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是指由社会各层次人员 (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 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主要救治对象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质量新生儿,当前的 NICU 已脱离提高存活率这单一目标,在救治疾病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患儿及家庭的不必要伤害,避免对新生儿的未来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导致 NICU 医护人员面对终止治疗的情况愈来愈频繁,面对新生儿的死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对于 NICU 医护人员来说,在一个家庭处于极度为难时为其提供整体的、高质量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临终关怀照护是十分必要的。本院 NICU 每年收治新生儿约 400 人次,3 年来新生儿共死亡约 20 例,其中包括早产儿、重症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消化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现对新生儿临终关怀护理的必要性、措施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终关怀的理念

1. 1 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实行人道主义,使临终患儿在人生的最后历程同样得到热情照顾和关怀,体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维护患儿及家属的隐私和权利,尊重生命的尊严及尊重濒死患儿的权利充分体现了临终关怀的宗旨。

1. 2 提高临终患儿生命质量 临终关怀不以延长临终患儿的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以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为宗旨。减轻痛苦使生命品质得到提高,给临终患儿提供一个安适的、有意义的生活,使刚出生的新生儿就能够体验到人间的温情。

1. 3 加强死亡教育以使其接纳死亡 临终关怀将死亡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承认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临终关怀强调把健康教育和死亡教育结合起来,从正确理解生命的完整与本质入手,完善人生观,增强健康意识,善始善终走完人生的旅程。新生儿患儿主要是针对其家属开展教育,使其能够接受并尽可能的平静的面对新生儿死亡。

1. 4 提供全面的整体照护 也就是全方位、全程服务。为患儿提供 24h 护理服务,照护时也要关心患儿家属,既为患儿提供生前照护又为死者家属提供居丧照料。

2、 对濒死新生儿的护理

2. 1 NICU 主要收治从出生到生后未满 28d 的新生儿,主要包括早产儿、低体质量新生儿、有疾病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应对他们实施 24h 护理,寸步不离、精心呵护。

2. 2 为濒死患儿提供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保证体位的舒适和不受声光的刺激。

2. 3 为患儿保暖,将患儿安放在开放式暖箱上,也便于操作和观察。

2. 4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抵抗力低、易感染,在抢救时,稍用力皮肤就有淤青,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既要注意手卫生,又要动作轻柔。

2. 5 抢救刚生下的早产儿,患儿全身凉、皮肤嫩、紫,静脉血管不好找,但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针见血的为患儿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

2. 6 为患儿做好基础护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吸痰的操作流程,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弄破血管,医护人员应选择最细的 6 号吸痰管,轻柔的为患儿吸出分泌物; 做好患儿的口腔、会阴护理,保持口腔湿润,会阴部有分泌物时及时为患儿拭去。

2. 7 记录所做的护理工作和观察到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应,做到和家属有效沟通,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2. 8 对于如先天性心脏病、救治无望的患儿,和家属沟通,征得家属的同意,停止所有的有创操作,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2. 9 疼痛控制尤为重要,触觉是胎儿首先发育的器官,胎龄30 ~ 37 周的胎儿就能明显地感受到疼痛,且新生儿对疼痛的敏感性优于成人,因此在给患儿拔除呼吸机管道时,患儿的挣扎是极度痛苦的,应该给予镇痛、镇静药,吗啡 1 ~ 2mg,10 ~ 20min 静脉泵入。必要时给予抚触。

3、 对家庭的护理

3. 1 为新生儿家属提供一个私人的空间,和家属沟通时,注意语气表达的合理性,以免引起家属的不安。

3. 2 医护人员应告知家属新生儿的疾病情况,观察家属的反应,仔细沟通,当家属仍然不放弃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尽全力为新生儿做好一切护理,决不要无视其生命和存在; 当家属同意放弃治疗时,医护人员也应做好照护,使其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3. 3 医护人员要了解患儿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宗教信仰。

3. 4 医生和护士应该协作,一起向家属解释实施治疗和护理时的利与弊,以及可能带来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3. 5 患儿家属处于高应激状态,医护人员要多给予关心、支持和沟通,多给予心理安慰,帮助家属渡过难关,获得情感支持,保持身心健康。

4、 小结

总之,新生儿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喜悦,但死亡又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打击,部分家长过分悲痛,就会把心中的不快转换成医患矛盾,认为医务人员对新生儿造成了伤害。但是自从医护人员建立新生儿科,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以及有效沟通,本科室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事件,临终新生儿都能安详、有尊严的离去。同时这些患儿的离去也是对医护人员自己心灵的洗涤,更加敬畏生命,更加努力做好以后病危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所以做好新生儿临终关怀,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做好以患儿为中心的家庭整体护理,可以大大降低医患矛盾,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 . 基础护理学 [M]. 5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479.

2. Wachterman MW,Marcantonio ER,Davis RB,et al. Association ofhospice agency profit status with patient diagnosis,location of care,andlength of stay [J]. JAMA,2011,305 (5) : 472 - 479.

3. 张欣,李时雨,陈京立 . NICU 临终关怀护理研究进展 [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 (6) : 56.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篇10

关键词:急性创伤;分级护理;体会

随着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导致急性创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客观评估、治疗躁动患者对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近几年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传统的急诊护理模式已经与临床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因此有学者提出分级护理的概念,分级护理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制定不同级别的护理措施,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1]。本次研究中拟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探讨急诊分级护理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原发疾病为车祸伤、高处跌落伤、钝器击打伤、锐器伤。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急诊分级护理)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常规)。研究组平均年龄(45.2±12.6)岁,男性28人,女性2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3.6±13.7)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组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询问病史及查体,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初步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分别给予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损伤类型的评价指标:(1)重度:入院时诊断为颅脑损伤、胸腹腔多发伤、脊髓损伤、开放性骨折、大出血及其他休克的患者。(2)中度:闭合性骨折、有活动性出血,但循环平稳者。(3)轻型:轻度的软组织挫伤者。

1.2.1 特级护理 (1)对于开放性骨折、大出血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足量的进行液体复苏,输入液体要注意晶体和胶体的比例。(2)对于昏迷的患者,要保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内分泌物,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是否有瞳孔大小不对称、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记24 h尿量和每小时尿量。(3)对于气道阻塞、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积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对于张力性气胸的患者,立即进行胸穿,使肺复张。(4)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肠内营养+静脉营养、抗生素抗感染。(5)怀疑内脏损伤时,立刻安排床旁B超、X线,准备腹穿包,进行诊断性穿刺,立刻进行血型、血交叉检查,做好手前准备。(6)对脊髓损伤者,搬运时注意避免脊椎旋移,防止发生医源性截瘫。

1.2.2 一级护理 此类患者病情较轻,循环呼吸基本能自主维持。因此护理重点为:(1)在询问病史的同时,进行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为患者进行安排各项检查。(2)1~2 h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记24 h尿量,等各项检查完善后,送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或留观处理。

1.2.3 二级护理 此类患者损伤轻,无活动性出血,生命体征平稳。(1)因此在医生开出检查单后,护士安排护工对患者护送,按急诊流程进行抽血、B超或影像学检查。(3)留观查看或转其他科室。

1.2.4 以上护理工作在护士长的合理安排下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灵活安排护士工作和休息时间。

1.3 评价标准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1.3.1 护理满意度问卷 结合参考文献[1],并依据本次研究的具体情况,设计符合我院的护理满意度问卷,问卷由病房环境、护患沟通、急诊护理方法4项组成,问卷共计20题选择题,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_(_件)±s描述,使用Student's t 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分别为(74.2±8.6分、8.4±2.5天、12%)、(90.2±7.4分、5.4±1.3天、4%),结果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依照传统的护理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时,主要依靠护士的经验和主观判定,不能发现患者潜在危险,造成随意性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1]。研究指出急诊患者病情程度不一,易造成护理资源不合理配置,如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护理资源过剩,而病情危重的患者护理资源不足,极易造成造成护士疲劳和紧张,发生医疗事故[2]。

分级护理通过标准化的护理分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可避免护士专业性差异的不足,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分级护理可对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防止护理的盲目性,护士能积极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安全。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分级护理可以客观地评价患者病情程度,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使护理更有计划性及科学性,从而降低患者死亡风险[3]。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在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传统护理时,护士在首诊时容易漏诊,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而分级护理可以通过团结协作,制定合适的救治方案,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而且在分级护理中,护士能落实各项救治方案,如发现气血胸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可以依照护理计划,立刻行胸腔闭式引流,避免了汇报病情、延误手术时间的弊端[4]。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急诊分级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宋彦芹.如何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6(10):1965-1966.

[2] 耿梦雅,谢海莉,利庆华,等.分级护理在ICU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25(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