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8 06:12:12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1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10.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7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2

一、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全县辖10个镇4乡,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61%,小集镇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29.41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7.1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4.2%,低于全国、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全县建成街道61条,总长50.69公里,总面积8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12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4平方米,绿地率17.3%,绿化覆盖率22%,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化面积8平方米;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自来水厂12座,年供水量580万立方米,其中县城年供水量273.7万立方米,县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7%;建成农贸市场28个,面积6.1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建成共用照明路灯1170盏,其中县城890盏、高杆组合灯3组、交通指挥灯12组;建成简易垃圾填埋处理场2座(县城、广通各1座),日处理垃圾80吨,垃圾桶500只、公厕90座。__县城随城南大道、世纪大街、新禧大街、恐龙艺术广场、商业步行街、南北片区一期工程的实施和广电、电信、电力、公安、工商、城南小学、金山镇 政府、国税大楼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__县城建设、发展的城市主体骨架已经形成,并开始散发出现代化城市气息。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一)加大城镇规划编制和执行力度。城镇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城镇建设的法律依据,是指导城镇建设的“龙头”。近年来,通过广泛宣传,深化规划指导建设的规划“龙头”意识,树立了“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思路,着力以完善各项规划编制体系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编制报批完成了《__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及其余13个乡(镇)的集镇总体规划后,并以县城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了《__县城道路专业规划》、《__县城给排水专业规划》和《__县城环卫绿化规划》等专业规划;同时,对部分重点和特色村镇编制了专项规划,包括《黑井古镇保护规划》、《黑井旅游景区总体规划》、《黑井古镇旅游开发详细规划》、《炼象关保护规划》、《妥安琅井村建设保护规划》、《妥安羊毛岭村建设规划》、《广通国际物流园区总体规划》;20__年组织完成了全县14个新农村试点村规划编制,20__年组织完成了40个试点村规划编制;20__年,按照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促进广大农村依据规划科学地进行建设和整治,高效、低耗、低污染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我局以仁兴镇为试点启动了村庄规划。在编制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的执行刚性。一是采取多种传媒加强城镇规划的宣传力度;二是加强管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建设项目的依法实施;三是加强对建设项目审批后的跟踪监督和管理,严厉杜绝和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违法行为,全县城镇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二) 加大城镇建设力度。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我局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争取早日建成“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点的现代工业城”的目标,多方谋划,多措并举,把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心和首要任务。一是按照《__县城总体规划》及城市化发展目标,确定20__年底至20__年,用3年的时间,投资10亿元分三期逐步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带动建筑业、 房地产业及其它关联度大的建筑建材产业的发展,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增长。20__年至今,已启动了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侏罗纪大街向北延长线、世纪大街向北延长线、小北厂至西山村东西向36米街(龙山大道)、世纪大街至__一中东西向24米街(学府路)、金山南路向南延长线、工业大街、龙城中学32米大街及西河河道绿化景观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1.7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工程投资1.88亿元,完成88.89%。二是按照《__县城总体规划》,以“就近就地搬迁安置”及“解决农民生活出路问题”为原则,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规划了西山小区、厂房小区、官洼小区、小台子小区等六个居民居住小区,以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其中小台子居住小区和官洼居住小区已按照规划启动实施。三是围绕“以县城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广通、碧城等重点中心城镇建设和黑井、土官、罗川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努力构建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要求,把碧城镇与广通镇按综合发展的模式逐步建设成为县城的副中心;仁兴、一平浪、高峰建成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集镇;土官、勤丰建成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城镇;中村、和平建成以城郊服务型为主的城镇;黑井、川街建成以旅游型为主的特色集镇。全县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重点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城镇格局。

( 三)城镇建设管理不断得到强化。

1、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管理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工作,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执法难度大,需要常抓不懈。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易反弹问题,切实加大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等的经常性管理力度,与县级各部门协同作战,进行专项整治,有效解决市容市貌“六乱”问题,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树立了__对外窗口的良好形象。

2、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管理不断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坚持规划许可证、设计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招投标、开工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监管等一系列一条龙的管理制度。一是严格实行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准入登记备案制,加强资质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二是加强建筑业、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是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工程廉政合同》、《建设工地文明施工合同》三合同制度。建筑业、房地产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招投标管理不断强化。推行建设项目低价中标制度,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交易为工作重心,按全州统一标准和程序运作,严格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制、招标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招投标备案制、工程监理制、三方取样见证制、工程量增减三方签证制、预结算分离制等制度。对我县管理权限范围内(投资50万元一300万元)的招标工程,严格按相关制度办理。同时,自20__年9月以来,根据省、州有关规定,招标工程必须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为切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依据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从节约建设资金和保证工程质量两方面考虑,严格按照省建设厅文件要求,在全州较早采用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进行评标,该办法体现了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突出了投标人综合实力的考核,大大节约了招标人的投资,节约了国家和集体资金。采用工程量清单评标后,淡化了标底的核心作用,从机制上杜绝和预防了打探标底信息、泄漏标底的行为发生,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行为的滋生,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投入,采取低价中标后,累计节约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保证了工程交易行为的公平竞争,有效杜绝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4、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强化。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要求,严肃基本建设程序,始终重视加强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认真组织做好设计施工图纸的审查,确保设计科学合理;二是认真加强对进场材料的检测及施工过程中(水稳层、级配碎石层等)配合比实验强度等的检测,将检测数据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明确监理单位责任,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保证监理人员认真负责的履行好监理职责,做到客观公正;四是派出专人到施工现场对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并积极解决施工方遇到的问题,搞好协调,做好服务,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5、投资管理不断强化。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节约建设资金,一是在招投标过程中,采取低价中标的原则,合理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二是做好预算审核,合理确定拦标价后进行招投标;三是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增加投资,对建筑材料涨价和不可预见因素等相关问题严格按照工程合同约定条款和相关规定执行,对涉及工程量设计变更增加投资严格审核把关,工程量是否变更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由工程建设协调指挥部决定,工程量变更多少由施工现场甲方代表、监理、施工方共同签证。确保了投资的合理化、规范化管理。

(四)城市建设融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不断的探索,我县城镇建设管理采取政府投资一点、社会融一点、城司投一点、施工方垫一点等办法,在城市建设融资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采取bot、tot的企业化运营方式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实现城市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深化城镇供水、城市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的改革,积极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一是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在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开放公用行业建设、运营、作业市场,加快县城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场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投资开发供水、公交、公厕、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二是做好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政府规范定价行为,对投融资方式规范化运作做出具体规定,增强投资者的吸引力,吸引投资,促进项目的较快组织实施,让投资者和政府实现双赢。三是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市政设施、环卫、绿化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作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市道路为载体的道路、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通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大力吸纳社 会民间资金和各类资金投入市政公用事业,逐步形成了多元投资、多家经营、共同发展的格局,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来建设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2、积极建立目储备库。以项目争取资金,搭建融资平台,保证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县城西河河道排污整治工程、专项普通商品住房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恐龙艺术广场及商贸步行街开发建设工程、联络线向北延长线建设工程、世纪大街向北延长线建设工程、小北厂至西山村东西向36米街建设工程、世纪大街至__一中东西向24米街建设工程、金山南路向南延长线建设工程、东西向横穿种猪厂32米街至320国道等八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已获得省州补助及信用合作贷款近2亿元,为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约定施工方垫资建设。在签订施合同时与施工方约定,任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至工程完工只拨付70%的建设资金,30%由施工方垫资,其余资金一年后支付。并从20__年起,经县委、政府研究同意,所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施工方垫资70%建设,待工程竣工验收结算后支付其余工程款,由政府按银行同期利率贴息,大大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对经营城市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政府投资、部门出资、群众集资、开发融资等多渠道筹资的机制,树立了经营城镇的潜力大有可挖思想观念,初步形成了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经营城市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广泛实施,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从总体上看,经营城市的观念滞后、思路不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力度不大,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够,“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发展。

(二)缺乏顺畅的投融资机制,融资难。为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扩大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的政策和规定,为积极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政策导向。但经营城镇还是一个全新的理念,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实践,如何经营好城镇,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增强城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按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5—2万人口到城镇,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1.5—-2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5—2亿元资金计,每年需投入2.25—3.75亿元建设资金。__县城要实现全州次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城,至少需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近7平方公里,市政公共设施需投入4一6亿元,根据现有的城镇建设投资体制,难于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市场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体,虽然在经营城镇方向作了一些探索,但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仍然比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是依赖县财改,既使财政负担加大,又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尽快搞活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步伐,走市场化的路子,盘活城镇资产,为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城镇投资提供平台,扩大投融资渠道,城镇建设才可能有大的突破。此外,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城镇管理水平低、产业支撑不力等问题也制约着城镇化发展,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改革创新城市建设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来推进城镇化发展,才能解决制约城镇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

(四)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规模较小。我县多数建制镇是由自然经济条件形成的农村集镇演化而来,普遍存在地域城镇人口偏少,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城镇化的规模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既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资源,最终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 五)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由于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不够,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期把握不准,出现了有项目没土地的矛盾。

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围绕一个目标。紧紧围绕建立全州中等次级城市及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城”的目标任务,提高对经营城市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把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举措和关键环节,积极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或移交)、tot(转让一经营一移交)、boo(建设一拥有一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通过经营城市,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其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城市的集聚力、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承载力得到显著增强,真正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发挥城市资产综合效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培植两大产业。一是大力培植城镇房地产业。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为基础,以管理作保障,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专项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低收入群众廉租房建设力度和步伐,努力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开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是大力培植建筑建材业。加强对建筑企业资质、招投标、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等监管,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建筑建材市场行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简化审批程序,创造宽松环境,从政策导向、技术改造、资金筹措等方面积极支持以奕标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业发展和全县建筑企业的改组、改造、合并及资质达标升级,使之培强做大,实现“造船出海”目标,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三)强化“三个责任”。一是强化党建责任制的落实;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强化“责任追究”等四项制度的落实。通过强化三个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本领,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建设事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四)狠抓四项工作。一是狠抓社会维稳工作。要以县委书记大接访领导干部大下访为契机,针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涉及到的规划调整、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占道经营、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至上”的思想,认真进行排查,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服教育工作,为城市建设创造宽松有利环境,减少建设阻力压力,推进城市建设速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二是狠抓城镇详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争取多方支持、多方投入,加快城镇详规、控制性规划 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科学合理确定城镇片区布局,街区建筑风格,广场、园林小品特点等,从而达到城镇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便于城镇规划的调整、控制和组织实施,体现城镇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三是在抓好现有8条大街建设扫尾工作的同时,狠抓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二期专项普通商品房、低收入廉租房及北片3条道路等建设工程。已开工的要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按期完成。没有开工的,特别是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要紧跟和抢抓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加快规划设计、项目列项、评审报批、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融资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扩大城镇规模,改善城镇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四是狠抓城市管理工作。要把县委主要领导对城市管理作出的新指示和提出的新要求,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两手抓,两不误,齐并进。针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中的“六乱”问题及热点、难点、易反弹问题,与县级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增强经常性巡查管理和突击性专项整治相结,着力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在提高城市的良好形象上加强管理,狠下功力。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3

黔西南州地处贵州西南,属于民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当前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加快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增强城镇化产业基础,是实现黔西南州的城镇化的关键。本文结合这次到黔西南州实地调查的情况,就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一、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黔西南州城镇化提升现状

自2007年黔西南州实行“州市共建兴义城”以来,各县(市)都实施了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黔西南州城镇化率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是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突出表现在工业基础薄弱,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黔西南州三次产业结构经济中农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占比较低,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

(二)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近年来,黔西南立足于自身优势,坚持以工业产业发展为重要载体,以产业园区为重要平台,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园区建设中,将产业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采取“一园多区”、“一区多园”等方式,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定位主体功能,明确主导产业。黔西南全州共规划建设了12个产业园区,产业涵盖机械制造、电子、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制药、服装、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煤电化、煤电铝一体化等项目,产业规模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三)城乡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完善

2006年以来,黔西南州城乡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提高了农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和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扎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建设了一批保障性住房,启动了城市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努力化解社会保障、就业制度中带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二、黔西南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空间布局

其一,以“州市共建兴义城”为着力点,以建设“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为主抓手,以普(安)晴(隆)、册(亨)望(谟)县城为中心分片组团发展为助推器,坚持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加快构建全州一个中心城市——兴义市、一个城镇经济圈——兴兴贞安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两个片区组团发展——普晴、册望的特色城镇体系。

其二,充分发挥兴义中心作用。抓好黔西南中心城市兴义市扩容工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中心进行规划建设,完善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其三,加快县城建设。结合黔西南优势和特色着力发展各市县城市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各具特色的魅力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区人口规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其四,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区划调整,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城区和建制镇面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资源配置、集聚发展要素,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和公共设施利用率,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迅速聚集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率,以新组建义龙新区、兴贞新区、蔗香临港经济开发试验区为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全州城镇化加速发展。

(二)发挥特色城镇辐射作用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注意点面结合,“面”上强调全面协调,“点”上突出特色优势。以黔西南州“4个2”工程为契机,实现实体化项目,实质性推进,实物量建设,注重培育特色经济、特色城镇,结合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努力建成一批环境良好、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特色各异的卫星城镇,使其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中心。同时,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建设,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三、黔西南州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土地利用问题突出

在黔西南乃至贵州,都存在城镇化推进过快,土地指标供求矛盾问题。可用建设用地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由于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缺,在土地开发未成熟、拆迁安置补偿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将土地出让,导致部分土地出让后受让者不能按时取得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房开商资金欠缺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按时动工,造成土地闲置占而不用的情况。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

黔西南州刚刚进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经济实力不强,地方财力有限,州县政府财政缺乏对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较为落后,社会服务体系水平不高,区域性的供水、排水等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在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综合承载能力尚需进一步增强。黔西南各县(市)的财政投入在城乡规划编制、非经营性公用事业、市政基础设施、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量少,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很困难,这将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尽管争取了部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但是地方政府缺乏配套资金,采用BT等建设模式也还存在缺乏足够外来资金投入问题,随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黔西南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压力也不断加大。

(三)缺乏城镇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

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然而由于思想观念、编制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等原因,导致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乡镇,甚至没有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更谈不上基本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四)城镇化产业支撑力度不强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黔西南正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向高速发展阶段过度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通过工业化来带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黔西南的工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且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城镇的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高,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力不显著。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比重增加,还包括进城人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城镇人口的增加有一部分是土地被征用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就业并未落实,也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由于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具有兼业特征,转移不彻底,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没有完全割断同农村土地的联系,没有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社会权利。

(五)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历史欠账和利益格局等原因,部分政策措施落实仍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黔西南城镇化进程的健康推进。现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仍然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痕迹,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仍然存在,消除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实障碍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农民对进城仍心存顾虑,影响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一)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要着力解决土地闲置和利用率问题。其一,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加大城镇闲置国有建设用地收回力度,盘活闲置土地,统一开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多渠道解决用地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其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成片开发的原则,坚决杜绝中心城区建设零星利用土地;按照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总体要求,在适宜地段布局高层建筑,适当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留足城市绿化和配套设施建设空间;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力争以最小的土地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突破融资瓶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融资是城镇化建设的难点,也是务必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一是政府资金要有导向保障。保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各种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城建规费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二是投融资主体要多元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资体制,放开市政公用设施经营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性事业的建设和经营,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多方积极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三是特许经营要积极推行,拓宽融资渠道。对经营性公共设施,政府可以授权由经营者出资建设、经营、管理,逐步形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四是城市经营机制要完善,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城市建设坚持综合开发,熟地出让,把握好土地投放量,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镇土地收益最大化。对外公开出让城市路桥“冠名权”、户外广告经营权、城市公共交通经营权,努力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盘活存量资本,激活无形资产,理顺公用事业发展渠道,最终实现“以城养城”目的。

黔西南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绿化、防灾减灾、垃圾污水处理、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在城镇化规划与建设中,要做到地下设施与地上设施、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统筹,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同时抓好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使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坚持路网先行、开发带动,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引领城市在空间上迅速拓展,迅速扩大城镇规模。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配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城镇化工作水平,大力培养和引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并关心从事城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基层干部,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选拨任用。

(四)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

城镇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城镇化的速度。一是优先发展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形成集约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生态化发展和科技化发展的“四化”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镇就业、聚集城镇人口。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信息、家政、物业管理、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与就业增长点,促进和带动城镇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三是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重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特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能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五)发展商贸业和商业服务中心

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商业传统优势,科学布局和构建商业网点、专业市场、专业街,完善商业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先进商业业态,提升各县市城区商业中心的档次和品位,注重城市的商业副中心的培育,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二要培育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三要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努力建设北往贵阳、西往云南、重庆、南向广西、广东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商品批发中心,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

(六)加强城镇生态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要协调推进。加大城镇公园建设力度,满足市民休闲活动需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区范围内绿化空间,切实保护天然水面、自然水体,加大城镇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山体绿化、河道区域绿化及建筑物立面绿化力度,建设绿色家园和宜居城镇。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转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

Abstract:to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is the gui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basic work.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reviews the about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summarizes and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related some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proposed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composi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and standard, respectively to our country related provinces and case c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was studied.

Key words:urbanization;Qual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Livable cities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2-16(9)

1 绪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27%,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6.91亿,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农村人地紧张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质量问题,近几年引起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有相当多的学术部门对此有详细的研究。论题有:(1)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2)农民工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带来的“半城市化”问题;(3)城市开发过程中“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4)大学生贫困聚居形成的“蚁族”群体;(5)大城市交通拥堵、房价高启、城市各阶层贫富差距陡增等“城市病”问题;(6)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中村”、“群租”等问题严重;(7)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滞缓,资源环境褪化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城镇化速度的快速推进,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必然内在的逻辑关系。虽然库兹涅兹“倒U”曲线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和社会差异会由初期的扩大逐步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国际社会也不乏这样的案例;但同时更多的案例表明,许多国家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这个阶段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往往集中爆发,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严重的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社会冲突加剧等是其中突出的问题。可见,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除了依靠国家进一步通过经济发展积累财富外,还有赖于实现社会的转型、政府各部门积极的推动和更加完善的公共政策。推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质量指标,对各地城镇化进程中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对各地城镇化战略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规范,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

2 国内外城镇化质量相关研究述评

城镇化质量问题的提出,是典型中国式发展道路及语境下的产物。纵观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既无政府主导作用突出的城镇化战略,也无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在城乡要素流通没有阻滞的情况下,城镇化进程只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自然的迁移过程,没有特别突出的比较意义。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人居环境、人文发展等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这些指标所蕴含的福利状况、物质建设、城乡关系处理、弱势群体保护等水平,与我们通常语境下的城镇化质量密切相关。

2.1 国际机构的研究状况

在国际统计数据中,有许多经济发展指数,如GNP(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三次产业比重、劳动生产效率等,这些与城镇化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在世界银行每年的年度报告中,往往会发表各国社会人文发展情况,并会对相应指标略作调整。以2009年《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度报告》为例,与社会人文发展情况相关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人口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比重、年均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等),预期寿命(男性预期寿命、女性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社会和谐(最贫困的20%人口占国民消费或收入的比重、儿童营养不良的状况、普及小学教育状况、促进性别平等、儿童死亡率)等等。

联合国人居署在《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中,对住区环境这个与城镇化质量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了统计。在国家尺度,报告提出的统计指标有:居住条件(占用的住房单元、住房单元基本条件配置)、城市和农村获得改善的饮用水状况、城市和农村获得改善的卫生条件状况、能源使用和交通使用(包括传统燃烧、商业能源、机动车拥有和道路条件等指标)以及社会指标(家庭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文盲率、城市和乡村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重、难民庇护场所数量)等相关指标;在城市层面,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家庭住房条件、住房指标、环境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社会指标和城市管理等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涉及到了住房质量、居民住房负担、住房的法律保障程度、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水平、交通设施和通勤状况、社会贫困及人均预期寿命、地方城市的管理水平等方面。

2.2 国内有关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

2.2.1 学术界的研究

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耕田(1998)、叶裕民(2001)、李振福(2003)、李爱军(2004)和国家城调总队(2005)等。选用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转化、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城乡协调和公共安全等几个领域。现选取其中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研究成果,汇总如下(见表1):

2.2.2 地方政府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测和评比,是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湖南省规委从“(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和社会安定”等五个方面,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以对各州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广东省建设厅每两年的《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评估报告》中,从城镇集聚发展水平、城镇要素流动水平、城镇文明发展水平、城镇生活服务质量、城镇环境建设质量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等六个方面,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进行了比较和排序,并从中选择十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组成“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对21个地级以上市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山东省临沂市提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建立了涵盖16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体系。

2.2.3 与城镇化质量相近的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性较强、结合各部门事权的相关指标体系有原建设部在2007年度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原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卫生部的“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委制定的“全国文明城市”等奖项评比的指标体系。其中,“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标准是目前最全面的指标。这些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以部门事权为主,指标体系专业性强;(2)考察对象实际是各部委对应的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3)同时选取其他部门的相关评价指标,或提出在其他部门事权范围内的评价要求;(4)在各部门的指标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指标雷同或者相似,其中属建设部和环保部事权范围的绿化、水质、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指标被引用频率最高。以目前在规划编制中使用率较高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来讲,其从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15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的引导体系(图1)。

随着宜居城市建设的兴起,民间商业公司、科研机构也纷纷开展对宜居城市的调查、评比和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零点调查公司的《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年度报告》、中科院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等。这些调查和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分别从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以及建立科学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联合国人居署于1989年创立“联合国人居奖”,其目的是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住区的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并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从已经获奖的中外城市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都是人居环境关注的焦点,排在第二位的是水的问题。其后是发展的问题,再次是环境与社区,文体、公共卫生、市政设施、文化等问题(图2)。

此外,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还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由23项具体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2.3 小结

从既有的国内外与城镇化质量相关的研究成果、政府奖项和指标体系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城镇化质量的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虽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但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制约质量提高的诸多问题是得到“公认”的,因此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往往也就“约定俗成”,没有太多争议。

2、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提出的城镇化质量和相关奖项评比的指标体系,普遍结合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与目标,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结合了本部门现有的事权体制,建立了相应的调控指标体系;指标突出了调控性的内涵,为制定公共政策服务;指标普遍不多,且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调控性。另外,所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均是针对城市进行,不涉及国家和省域尺度。

3、学术界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选用的指标比较多,与具体的地域结合比较紧,通用性不强,可比性也较差;有些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取;没有与相关政府部门事权相结合,指标体系难以普及、推广和改进;特别是没有对城镇化质量问题分尺度研究,造成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关注的重点问题混为一谈。不同尺度的城镇化质量,应该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如在区域层面,城镇化质量应该反映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等方面的内容;在城市层面,贫富差距、公共服务、物质空间的建设和城市综合环境应该成为反映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

4、没有涉及城镇化质量的动态性。城镇化质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应该会有所区别。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如在城市尺度,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程度、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应是城镇化质量关注的重点。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共空间布局和质量、城市的宜居水平、物质环境建设水平的提高,将在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中占据更高的权重。

3 构建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3.1 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提出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充分借鉴国内外已经取得的、与城镇化质量相关的指标体系,梳理出符合我国现状发展阶段和特点、能够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

2、针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的研究尺度,提出不同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间的城镇化质量比较,宜采用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人文发展指数等通用性强的指标进行,不宜单独提出国家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3、指标体系应充分结合地方政府事权,指标选取全面、简洁、清晰,数据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统计获取,以利于指标体系的应用、推广和改进。

3.2 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研究

针对省级政府的事权,本文提出的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环境保护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表2)。鉴于国家已经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村民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范围、跨区接转、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改革已在稳步推进,因此该方面的内容没有纳入此次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中。

依据上述的评价标准,结合统计年鉴、分省城市建设统计公报等数据,计算我国各省的城镇化质量,结论如表3所示。浙江、江苏、山东分列我国城镇化质量前3位,云南、贵州和甘肃则列在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最后3位。

3.3 城市尺度的城镇化质量研究

就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而言,提高城镇化质量,其核心在于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指标体系在充分借鉴有关学术研究和部门相关城市奖项标准的基础上,与建设部门的物质空间建设事权相结合,从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的评价模型,课题对宝鸡、扬州和日照进行了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三市分值分别为59分、59分和55分(满分为88分 ),都是城镇发展质量比较高的城市。

4 结语

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机遇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仍是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以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引导,改变既往的粗放式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环境质量提升,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仍要面对的难题。

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性跨越,社会结构也将完成向城市型社会的转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市民化社会和市民精神的逐步成熟,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提高城市品质的要求更加迫切。未来的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引导下,以城市宜居水平的不断提高,来适应高收入市民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凯,陈明.中国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城市2008年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3] 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下转43页)

(上接23页)

[4] 杨保军,张菁.城市总体规划[M]//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国家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建办规(2007)65号)[R].出版者不详.

[6][7] 国家建设部课题组.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总报告(内部讨论稿)[R].出版者不详.

[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的通知[R].出版者不详.

[9]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006.

[10]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11] 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12] 李振福.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J].规划师,2003,(3).

[13] 李爱军,谈志浩,陆春锋,张一飞.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研究——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

[14] 袁晓玲,王霄,何维炜,陈跃.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2).

[15] 张耕田.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探索[J].城市问题,1998,(1).

[16] 匡远配,何忠伟,刘志雄.湖南省城镇化综合评价和趋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1).

[17] 国家城市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7).

[18]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以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3).

[19] 张松青,梁已香,蔡红宇,张天森.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N]//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4). 出版者不详.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5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镇化调研报告2017

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国家新型城镇化

综合试点评估报告(摘要)

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桂林市辖县,县域面积4021平方公里,辖14镇4乡,284个村居委会。全州县与湖南两市五县区接壤,南距离桂林市125公里,北距湖南永州市79公里,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2017年,完成生产总值161.89亿元,增长9.8%;完成财政收入6.48亿元,增长5.4%。2017年末总人口83.6万人,常住人口66.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8.82万人,城镇户籍人口10.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率28.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2.9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8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28万人。

一、主要成绩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农户进城落户新方式

全州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和城乡居民自由迁徙限制条件,降低农民入城门槛,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租房落户和就地城镇化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2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

全州县全面推行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精简部门权利事项2205项,精简幅度达40.5%,2000多平方米的新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与企业和群众密切相关的39个窗口单位518个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建立中大项目联审批机制,基本建设审批办结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审批办理提速达88.6%。

3建立试点工作机制,务实推进试点工作

全州县在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的第一时间即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发改、住建、国土、人社等部门协同参加,并及时编制印发了2017年工作要点,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试点工作年度任务,并将部门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4优化城镇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优化园区产业定位,加快各项功能配套。全州县工业集中区于2007年开始建设,是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11万亩,分为城西福坪、城南和城北新塘坪等3个园区,其中福坪园区以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城南园区以造纸制药、木材加工、冶炼等产业为主,新塘坪园区定位为发展重工业。

2、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2017年注册成立了全州县全顺公交公司,通过吸收司机入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对原有零散经营线路进行了重新规划。

3、着力打造宜居城市。为提升城市面貌,全县实施了桂黄路综合改造工程,城北新区路网建设、小街小巷改造、雨污分流等建设工程,县城面貌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和企业改制,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使县城宜居环境得到大力提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购房置业热情,带动县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5做强做大优势教育品牌,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州高中新校区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投资近2亿,占地200亩,重点打造和培养广西县级名校。

6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

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理念,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1+N模式,让多元化投资于不同项目对接,形成高效合理的城镇化建设体现。

二、存在问题

1试点配套政策支撑不够

一是原有财政配套政策主要针对按城镇人口,对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尚未有明确分担机制,户籍流入地财政压力较大。二是户籍流入地对流出地支持力度较小,而流出地往往财政基础薄弱,可用财力少,就地人口城镇化投入不足。三是新的户籍政策实施后,统一改为居民户,无法对城市人口和农业户口进行有效统计,人口常住城镇而户籍在农村的现象比较普遍,财政配套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2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不到位

一是农村户籍上附着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各种涉农补贴等相关政策尚未剥离,特别是国家支持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农村户口享有的实惠较城镇户口多,使农村户籍的含金量更高,因而多数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二是城镇户籍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政策待遇是决定农民转户积极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地推行居住证政策,使得各项公共服务基本呈现均等化,农民只需办理居住证而无须落户即可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待遇,使得农民落户积极性不高。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6

摘 要 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城镇规划的进程,城镇化及土地开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房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土地扩建过程中及新型住房建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

关键词 城镇规划 社区体育场地

体育场地设施是社会体育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城镇规划的进程,大批土地用于扩建城区,增加开发区,房地产商为了利益最大化忽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有的甚至忽略城镇规划的要求私自占用体育场地。因此,社区体育场地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虽然城镇规划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但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三部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到:“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第5节的标题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在这一节中提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同志在十报告中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年底先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可见,城镇化和土地开发问题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城镇规划过程中社区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分析

(一)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配置的现状分析

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会驱动城乡地域土地利用发生根本性变革,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等系列问题[2]。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集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重新配置来实现。我国政府往往重视城市建设,而轻视乡村建设,导致乡村建设存在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配置滞后、缺乏法规标准等问题。尤其在建设用地方面,由于缺乏实际指导,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比例均超标。

(二)城镇化进程中房产的发展对体育场地发展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口的不断增加,能够直接造成了人均占有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建设用地的日趋减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各产业特别是非农产业和城镇必将快速发展,各种产业竞相用地,促使土地需求增长,从而更加加剧人地关系和土地供求关系矛盾的尖锐化[2]。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新型小区不断增加,但社区体育场建设却不容乐观,房地产开发商在社区场地建设时没有严格执行满足居民需要的导向规划,形式单一、建设差、数量少,基本都围绕了以健身活动为核心的原则、可步入性和可见性原则,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房产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社区体育场地建设,有的甚至忽视城市规划的要求,私自占用预留给体育馆的土地,造成体育场地偏少[5],设施落后,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建设的步伐。

(三)研究现状评述

从研究现状来看,社区体育场地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认识到了社区体育研究的重要性,但总体来看,研究的文献数量仍然很少,很难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城镇规划中社区体育场地未来发展方向

今后30年是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建设必不可免的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土地资源面临压力[4]。农村规划要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适时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强制调控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变量,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城市用地扩展。重新认识和解决城市建设问题,城市生态体育建设也将是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因此,政府更要科学制定社区生态纲要,合理布局城市、社会、街道、小区的体育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户外空间。

四、结论

在城镇化进程中,在新型城区的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正确研究人口增长与土地供给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和规划土地,严格土地管理,来减弱人口增长对土地利用的负面影响。遵循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建设绿色社区体育场地,给人们一个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7.10.24.

[2] 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1-5.

[3] 陈瑞星.试论新农村规划的背景和发展方向[J].山西建筑.2013.39(7):21-23.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7

一、明确改造任务

(一)工作目标。通过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居住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力争用5年时间,把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的城镇老旧小区(含单栋住宅楼)改造成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整洁、安全健康、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居住社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全省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20个,涉及居民17.45万户;到2022年,基本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全省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二)改造内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3类。

1.基础类。为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容,主要是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其中,改造提升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包括改造提升小区内部及与小区联系的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供热、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光纤入户、架空线规整(入地)等。

2.完善类。为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内容,主要是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光纤到户等。其中,改造建设环境及配套设施包括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停车库(场)、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物业用房等配套设施。

3.提升类。为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积极推进的内容,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包括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周界防护和高空抛物监测等智能感知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

(三)改造范围。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并根据国家年度计划申报要求,适时调整小区建造年限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省管公房、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住宅小区、军队及院校所属城镇老旧小区按属地原则纳入地方改造规划和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对已享受过其他中央补助资金进行过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如节能改造、“三供一业”改造等),依然存在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逐步纳入改造规划和计划,但同一改造内容不得重复使用中央补助资金。不得将计划征收拆迁的小区(含独栋住宅楼)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不得将已经实施和计划实施改建、扩建、翻建的棚户区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严禁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

(一)合理落实居民出资责任。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鼓励引导居民出资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建立奖补政策,鼓励引导居民进行门窗更换和水表、电表表后改造。鼓励居民通过让渡楼面资源、小区公共收益、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业主共有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广告、便民服务亭、停车、充电、智能信包箱等经营收入,可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物业管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具体办法。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积极申报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中央补助资金,省级财政予以一定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省直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时,要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项目给予支持,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符合省级专项资金使用条件的社区综合服务建设项目给予补助。市州、县市区政府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给予资金支持,可纳入国有住房出售收入存量资金使用范围;要统筹涉及住宅小区的各类资金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相关税费减免政策。

(三)鼓励专业经营单位积极出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供水、燃气等专业经营单位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涉及管线的迁改、规整费用,由相关专业经营单位和地方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各地研究确定。改造范围内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管沟、站房及箱柜设施,土建部分建设费用纳入财政支持,网络缆线、电线等更新及规整入地由专业经营单位组织实施。鼓励小区楼面资源对5G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开放。

(四)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国开行省分行、农发行省分行等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合规加大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积极争取金融政策倾斜支持。各商业银行要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依法合规对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放开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做好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相关建设项目打捆发包,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运营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运用公司信用类债券、项目收益票据等进行债券融资,但不得承担政府融资职能,杜绝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推广特许经营、建设—拥有—运营(BOO)、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改造。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享受市场准入、产业扶持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三、加快审批进度

(一)推行改造方案联合审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案经居民同意后,可由各地政府组织住建、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进行联合审查。联合审查通过的改造方案,作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办理立项用地规划、工程建设、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审批依据,相关部门直接办理审批手续。

(二)简化立项审批及用地规划许可手续。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年度计划的项目,可依据联合审查通过的改造方案,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合并为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初步设计)进行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初步设计)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可研批复中需分类明确基础类(主体改造修缮+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类、提升类投资规模和建设内容(需量化)。不涉及土地权属变化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无需办理用地规划许可,可用已有用地手续等材料作为土地证明材料。

(三)精简合并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手续。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确保建筑主体结构安全。不增加建筑面积、不改变建筑结构的项目,无需办理工程建设规划许可手续。实行项目建设单位告知承诺制的,不再进行施工图审查。涉及新增建设项目、改建和扩建等增加建筑面积、改变建筑功能和结构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可合并或同步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实行施工图联合审查。允许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合并办理。

(四)实行联合竣工验收。鼓励相关各方进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联合验收。

四、统筹推进实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各地要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专门工作机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单位和街道(镇)、社区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则、责任清单和议事规程,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破解难题,统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二)科学编制规划。各地要研究确定年度计划和远期目标,科学编制本地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专项规划,明确各年度改造计划,形成“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要综合评估地区财政承受能力,不得盲目举债铺摊子,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充分论证改造内容、资金平衡等方案,确保纳入年度改造计划的项目按时开工、有序推进、按期建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专项规划由市州政府批准后,于2020年10月20日前报送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三)明确实施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承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支持市、县政府原有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改制,实现市场化运营,在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的前提下,作为实施主体承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服务。鼓励采用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等推进项目建设。

(四)推进片域改造。坚持以改造小区为基本单元,整合推进片域改造,实现养老、文化、教育、卫生、托育、体育、邮政快递、社会治安(如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各类设施增设、更新,以及电力、通信、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管线改造规划计划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计划相衔接,做到整体规划、协调配套、同步建设、全面推进。同时,建立存量资源整合利用机制,落实土地支持政策。改造项目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的,要严格落实相关保护修缮要求。

(五)完善管理机制。结合改造工作同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配合,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引导居民协商确定改造后小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及业主议事规则,共同维护改造成果。建立健全城镇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续筹机制,促进小区改造后维护更新进入良性轨道。

五、强化组织保障

(一)落实主体责任。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对本地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把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调动各方面资源抓好组织实施,落实好各项配套支持政策。省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研究推进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二)明确部门职责。住建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政策协调、工作衔接、调研督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成效显著的地方,将给予有关激励支持。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兴国县各有关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期实施原则,扎实推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工作。通过科学规划编制农村自来水工程,促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障我县城乡供水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任务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摸清我县规划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水资源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新时期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明确自来水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并提出总体思路布局与实施意见,为县政府研究部署农村自来水工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年月底以前完成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制。

三、编制内容和责任分工

1、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等其他有关资料(含年各种规划报告)。

责任分工具体如下:

各乡镇和县城建局负责按附表一格式收集调查年县城自来水和农村自来水供给基本状况;

县发改委提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统计局提供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县国土局提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提供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县环保局提供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县城建局城市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和县总体规划;

县扶贫和移民办提供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县移民搬迁规划;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县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规划;

县委农工部提供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提供年城市和农村自来水工程水质检测结果汇总材料;

县教育局提供年各学校基本情况汇总材料;

县财政局负责解决编制工作经费;

各乡镇提供乡镇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还负责其它一些基础资料收集调查。

本次规划现状水平年为年。各收集调查的资料于年3月底汇总到县水利局。

2、规划编制。按发改农经字]46号文件及县级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写提纲要求编制。

责任分工:由县水利局会同发改委组织编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做好配合。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我县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主任、局长为副组长,县委农工部、财政局、城建局、卫生局、国土局、工信局、环保局、教育局、农粮局、林业局、扶贫和移民办、统计局、疾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水利局,由县水利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创新思路,健全机制。根据政府引导、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思路,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研究制定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农村自来水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优化整合。要根据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给本地区的农村人口分布、水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等有关规划,统筹水源和人口分布,确定农村自来水工程覆盖县、乡、村的供水范围,推行“一县一网、一乡一网、多乡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9

一年来,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规划中心紧紧围绕2018年工作要点和工作台帐,脚踏实地,砥砺奋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具体汇报如下:

一、强化支部建设,扎实做好党务工作

(一)制定年度学习计划,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将“两学一做”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落到实处。把报告、《谈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学习内容纳入学习计划,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1、继续做好读写报告百日活动。全体党员认真抄写《报告》全文,并将学习笔记交到中心支部检查验收。2、党员自学。要求党员每周自学不少于2小时,笔记摘抄不少于2页,每年阅读经典作品不少于2本并撰写心得体会。3、集中学习。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为抓手,集中学习20余次。(二)开展党的理论创新宣讲活动。认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支部书记宣讲一次,邀请规划局李佩军副局长宣讲一次,开展“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出彩济源人”主题道德讲堂一次,参加“万名党员进党校”集中培训一次。(三)坚持以考促学。全年开展以考促学考试6次,参加局党组统考2次,全面检验学习成效,提高了学习效果。(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支部“固定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召开次数不少于规定次数;结合党员思想、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谈心活动。支部班子带头,在支委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从工作学习、廉洁自律、为民服务以及遵守党的纪律方面坦诚交流,互相提问、找问题。通过谈心活动,增进了团结,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工作。组织召开2017年度组织生活会、巡视整改专题组织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重点抓落实,确保实效。

     二、加强党的领导,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一)强化廉政工作,筑牢思想防线。按照局党组要求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支部委员积极配合,齐抓共管,有力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通过学习上级党风廉政及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廉洁自律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及制作党务政务公开宣传栏等方式,结合中心工作实际,层层落实目标责任,明确责任科室和具体人员,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研究、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检查、落实、考核。确保反腐倡廉重点工作的全面落实,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强学习教育,严肃党的纪律。坚持把维护党章,严肃党的纪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要务,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责任。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参加局党组组织的学习活动。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干群凝聚力,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宗旨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开展活动;积极准备道德讲堂;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学习,严明纪律。经过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党性觉悟明显提高,自律意识明显提高,廉政效果明显提高。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10

自去年7月国家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后,特色小镇建设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经济》记者初步统计,目前已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了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其中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了具体建设数量,总量达到1700多个,且均要求在2020年前创建完成。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常春告诉记者,实际上,2016年特色小镇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000个,2017年预计将会增长到5000个,短期内或将突破1万个。

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必然会激起资本市场的巨浪。

以特色吸引投资

作为经济大省,浙江是国内特色小镇的发源地,也是各地小镇调研学习的对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就曾告诉记者,要建设特色小镇,先要去浙江看看。在资金要求上,浙江自然也走在前列。2015年10月,浙江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项目)。随后,河北出台《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要求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2016年10月天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特色小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以上,信息经济、金融、旅游和历史传统产业的特色小镇总投资可放宽到不低于30亿元。

“文化创意、体育类的投资会低一些,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小镇会高一些,目前有具体投资规定的地方比较少,都还在探索。”常春认为,30亿元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值,南方地区市场化更为灵活,投资需求会大一些,北方则相对小一些。按照这个参考值计算,保守地估计,到2020年我国特色小镇投资市场规模将达到5.1万亿元。

然而,这5.1万亿元并不是平分给每个小镇的。资本是趋利的,如何吸引更多的投资,是当下特色小镇建设中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走了这么多小镇,胡乔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色不明显,不吸引人。“中国不缺钱,缺的是好的项目。”在她看来,只有把人流吸引过去,投资商才会争相投资,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特色。

2015年,北京博雅方略集团创始人窦文章在山西考察了十几个小镇,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晋城市泽州县的大阳古镇,并于10月与当地政府签约筹建。

窦文章告诉记者,大阳古镇吸引他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小镇规模适中,自成体系;二是历史悠久,是赵飞燕的故里,有文化传承,还曾因手工制针业发达,被誉为“九州针都”。根据这两点,北大博雅方略开始投资动工,预计今年10月份试运营。

“这个项目不会像其他项目那样,封闭建设几年后再开放,我们会建设好一部分就开放一部分。”窦文章认为,投资需要慢慢来,不能一下子全砸进去,很多东西都需要慢慢成型。

“2010年我在北京发现,北京老百姓一到周末真的是无处可去,他们认为在郊县围着吃个烤玉米就是度假体验。”乌镇景区、北京古北水镇景区总规划师、设计师陈向宏在3月18日首届中国旅游投资领袖峰会上表示,古北水镇能够如此受欢迎,并不是他们做的有多好,而是市场太需要这个产品了。背靠中国最美、最险的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便古北水镇成为京郊罕见的山水城结合的自然古村落。古北水镇以“长城+水镇”为卖点,全面引进乌镇管理模式,实现了古镇旅游业中“类乌镇”商业模式的首次异地复制。据了解,2015年,古北水镇接待游客量超过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5亿元;预计进入成熟运营期后,每年将接待游客400 万人次,旅游综合年收入达到 10 亿元。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转型期,要从对旅游产品接触认知的满足感,转化为个性化生活文化体验精神的满足感。以前是人随景走,现在是景随人心。”陈向宏认为,最难的是要把这个地方的精神气质找出来,塑造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无形体验,“这是最难的效果。”

胡乔叶和她的团队正在寻求这样的效果。在四川雁门镇调研时,他们就特别注重挖掘当地的特色。“把雁门镇北部山区向后延伸,能够通到九寨沟,完全可以作为九寨沟游客的停留地。打好生态这张牌,就可以把人流吸引过来。”此外,考虑到雁门镇还盛产药材,他们正在筹备打造高分子中草药研发基地,让其成为雁门的另一大特色。

“千企”拉动“千镇”

“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开行、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强调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资本有效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中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告诉记者,特色小镇建设,应该用“千企”来拉动“千镇”。

从实践经验来看,企业主导建设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方政府的融资压力,加快小镇的创建步伐。记者之前调研过的江苏盐城市新丰镇,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的特色小镇,镇长仇飞告诉记者,开始建设时资金捉襟见肘,运转十分困难,从挨家挨户筹资到抵押贷款,从PPP模式到发放私募债,他每一条路都试过了。“一有资金就抓紧建设,好在项目本身可操作性强,很快就形成了一定规模,之后才引起了国有银行和社会资本的关注。”相比之下,乌镇、云栖等以企业为主导的小镇,由于企业本身并不差钱,融资之路也相对顺畅很多。

但是,随着企业特别是大批地产商的广泛参与,泛地产化成为各方热议的新话题。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黄其森就表示,小镇建设不能是纯房地产开发。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也表示,目前很多地方发展特色小镇依旧大规模地开发房地产,这是不正确的。

但从实际情况来讲,禁止地产商进入特色小镇也是不现实的。常春告诉记者,特色小镇的前期建设投入较高,如体育小镇,基础设施、场地建设、配套设施的投资规模都很大。能做这个事情的无非三种企业,体育公司、地产公司、投资公司。体育公司方面,国内领军品牌安踏2016年全年营收为133.46亿元,李宁为80.15亿元,而据记者了解,崇礼太舞滑雪小镇的总投资就超过了200亿元,二者的差距显而易见。而且小镇建设周期较长,就算勉强进行投资,后期公司的盈利压力也会很大。相比较而言,地产商的优势就很明显,2016年恒大销售额高达3733.7亿元,万达为2549.8亿元,华夏幸福1203亿元,个个资金充足。投资公司方面,目前比较流行的是采用PPP模式与政府合作,但地产商参与的比例也比较高。

“现在中国比较有钱的群体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新经济、互联网行业,二是地产商。”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看来,中小地产商将是下一步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资主体。“特色小镇的发展面临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中小地产商比较专业,最关键的是还有一定的资源,对他们自身的转型也很有用。”他建议,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地产商可以做产业地产的开发,例如文化、旅游地产等,也可以作为运营商参与到小镇的管理中来。

在窦文章看来,泛地产化并没有对错之分,有特色就好,因地制宜。“像大阳古镇就不可能做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因为其本身就有很多建筑,我们只需要把服务设施建设好就可以了。”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也表示,现在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规模造城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还是要实实在在做产业。

“地方政府可以给地产商设置一些限制,比如适当减少住宅比例等。”常春建议道。全国人大代表罗祖亮也表示,特色小镇的建设资金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提供政策供给、规划引导、审批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优化融资环境,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评估制度,对于打着特色小镇的名义不合理占用土地甚至浪费土地资源,,应依法依规予以惩处。

金融支持在路上

窦文章是很愿意与地方政府共同开发特色小镇的,虽然财政支持力度不大,且多集中在土地、税收、贷款贴息和授信等优惠政策上,但是与政府合作却能让他获得更多金融支持的机会。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政府的参股和介入,只有企业来开发,政策性银行是不会给予金融支持的。

对此,国家开发银行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左坤在特色小镇合作开放大会上表示,银行贷款首先要考虑安全性,银行的钱是储户的,要对储户负责。过去十几年,中国城镇化基本都是政府主导的,政府有信用,银行敢给钱。但是现在很多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是企业,从政府信用换到企业信用,对银行和金融机构来讲,风险增大了很多,也尤为谨慎。

也正因如此,银行和金融机构多是选择与相关部委联合出台金融支持政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农发行和国开行联合住建部、发改委密集出台了多项金融支持政策。例如,住建部与农发行《关于推M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住建部与国开行《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以及国家发改委与国开行《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等。采访中,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住建部还在与其他银行进行金融扶持协调。国开行也表示,总行已要求各地分行主动与地方发改、住建部门接触,开展金融支持。

但记者也了解到,目前这些政策仍然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具体细则、扶持额度还尚未确定。农发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申报流程和要求需要由住建部来确定,而住建部则明确回复不再制定细则和流程,由地方住建部门与各地分行根据实际情况来审核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