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厂实习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8 13:41:50

纺织厂实习报告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1

在晟佳制衣厂参观学习的两天时间里,让我对制衣行业有了大概的了解。制衣业作为制造业的其中一员,浓缩了制造业的普遍特点:以产品为中心来组织运作,而且更兼具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生产运作方式:工人的劳动是价值的。而且晟佳的生产是贴牌(OEM)生产,外商来样,企业按样版生产,所以,在这里还学到了一些国际贸易的知识。

晟佳的生产车间给人舒适的感觉:宽敞明亮,每个生产区之间、每台设备之间都隔开一定间隔,并装有“简易空调”(一种降温设备,即使是盛夏,室温也保持在二十几度)。这都是为了符合外商的要求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

作为制衣企业,缝纫机是最必要也是最主要的设备。经了解,才知道缝纫机可分为三大类,有平缝机、包缝机、特种机,而这三大类里面,每类又包括150种机。缝纫机主要根据不同的衣服式样和客户要求来配置,现在生产车间有300台左右不同种类的缝纫机。在另一边的辅助车间,主要进行验布、剪裁、剪线、整烫、包装(贴牌,挂商标卡)这些辅助工序,这里用到的设备分别有预缩机(预先对布匹进行缩水,以防止日后使用时缩水,主要用于高级衣服)、验布机、电动剪刀、整烫设备、验针机(检验出留在衣服上的针,防止扎伤衣服使用者)。

该厂的生产运作流程,成一个环形状(见下图),首先从厂房东边的辅助车间开始,然后转到西边生

产车间进行生产,最后回到东边的辅助车间进行最后工序。当然,这只是正常情况下,大致而言的。由于时装制作的特殊性,其品种多、变化大、不固定、结构复杂,导致这个环形的内部经常出现工序间的交*。而且有时会需要配合工厂外面的资源、工序来完成生产,例如:客人要求衣服上要刺绣上图案,那么生产到某部分必须停下来,运到外面加工,然后再运回来再生产。可见,该厂以混合组织方式进行生产。

具体地介绍一下生产流程,首先是接订单。然后制衣厂的设计人员会根据客户带来的衣服样版,用电脑排版(考虑该如何制衣样,用料才最少),试制一件,根据试制过程中得出的方法结论,制出工艺技术图,以该图与客人商量、协商修改,当客人满意后,这份工艺技术图就定下来,不许再变动,成为该厂的“天书”、“圣旨”。接着就根据要求采购材料,材料五花八门,大至布匹,小至小配饰(如钉状的纽扣)。布匹运来后就要验布,这叫做“先前Q”。然后合格布匹送到裁剪间用电动剪刀根据衣样剪裁成衣服不同部分,再对这些“细块”进行“查片”,即是“前Q”。“查片”合格的“细块”送到生产车间开始主要的生产,期间要经过几次“中Q”。生产完成后就到后整部门,即进行剪线、整烫、包装工序,期间要经过后Q,合格的就进仓库,等待客户派人到厂进行最后验货。验货合格的,就可以签放行条,运输、交货。WWW.READER8.CN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2

女孩叫巧婷,年仅十四岁,是丈夫乡下的一个远房表妹,她的父母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相继去世,她兄妹三人与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上一年,她哥哥考上了大学,可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根本供不起一个大学生读书,幸得乡亲父老们的帮助,为他们凑足了第一学期的费用。正在读初中的巧婷放弃了学业,只身来到省城,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帮家里渡过难关。

“我能进入你的工厂做工吗?”她怯怯地问我。

对于她的处境,我深表同情,但我不得不如实告诉她,工厂是不雇用童工的。

“那就让我做你家的保姆吧。我可以带小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什么活儿我都可以做。”

我想告诉她我雇不起保姆,但看到她那充满企盼和哀求的目光,我始终开不了口。其实,当时我家的境况也很困难,上有三个年迈的老人——九十多岁的祖婆和七十多岁的公公婆婆,下有嗷嗷待哺的儿子,还有失业在家的小叔叔和寄居在这里读书的外甥,一大家人仅靠我和丈夫微薄的工资维持,也是捉襟见肘。但我怎么忍心拒绝一个向我寻求帮助的小女孩呢?何况她是丈夫的亲戚。

第二天,我下班回家的时候,看见家里家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饭菜巳经做好了,平时都是我回家才做饭的。婆婆说:“早上你们出门上班后,巧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她真是个勤快的孩子呢。”

以后的日子,因为我的工作很忙,家里的事都顾不上,还多亏了巧婷。婆婆常在我面前夸奖她:“无论做饭还是洗衣服、打扫卫生,她都是抢着去干。”

我每个月付给巧婷一份很低的工资,偶尔也在工资以外多付她一点钱,她不肯要,我说是我支助她哥哥上大学的,她才千恩万谢地收下了。她每月留下十块钱给自己零用,其余的全部寄回家。她偶尔也写信给家里,说她在这里过得很好。

两年后,我所在的纺织厂扩大生产,开始招一批工人。巧婷央求我让她进厂工作,她调皮地朝我笑笑,说:“我巳经满十六岁了,你不再说我是童工了吧?”

我没有理由拒绝她,但工厂里都是技术活,她能做什么呢?

“我可以尝试做清洁工。”她说。

好吧,对这样诚挚的要求和愿望,我还能说什么呢。巧婷终于如愿如偿地进入了纺织厂,并搬到厂里的集体宿舍去住。

不久,我在厂里听到许多人都在议论巧婷,说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待人热情且有责任心的好姑娘,连最挑人毛病的几个老工人也对她夸奖有加。

“我想当一名挡车工。”一天,巧婷又对我说。

挡车工是一份辛苦而且技术精细的活儿,非身手灵敏的人是不能做的,我怀疑瘦小的巧婷是否能做这样的工作,是否能在两秒钟内接好一个线头。但我还是想让她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于是把她调进了织布车间。

三个月后,我得到一个报告:巧婷一人操作四台机器,织出的布疵点少,质量合格率高。她以勤劳苦干、技艺超人和踏实做事的精神成了织布车间的佼佼者,博得了全厂上下的赞美。巧婷的表现,让我感到非常满意。

在纺织厂干了三年,巧婷提出辞职。我问她今后的打算,她说回乡下发展,具体做什么她没说。看她去意已决,我没有挽留她。

大约两年后,我和丈夫回了一趟他的老家。巧婷听到我们回来的消息,很快就赶来了,她说带我们到一个地方去看看。我们跟着她,步行了半个小时,来到一个很空旷的地方,这里有一大片厂房模样的建筑物。巧婷指着这些厂房告诉我们,这是她开的纺织厂。

我感到很吃惊:几年前还要求在我家当保姆的小姑娘,如今竟然成了一个纺织厂的老板!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再看工厂的大门,赫然挂着“巧婷纺织厂”的招牌,我才相信这是事实。

在巧婷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她的工厂。厂子虽小,但设备齐全,机器在“隆隆”地运转,工人们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在工厂转了一圈,我们来到巧婷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子,巧婷对我们介绍说这是她的哥哥,大学毕业后放弃分配到单位工作的机会,回家乡与她一起经营纺织厂。有了哥哥的帮助,她的事业更是如虎添翼。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3

乌斯特带您发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面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人民币升值以及不确定的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小的利润空间迫使企业更加关注成本,他们希望用正确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做好成本控制,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纺织业的竞争已经逐步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就棉纺厂而言,质量控制被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棉纺工厂只有生产质量稳定的产品并满足客户对质量、成本和交货期要求,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通常,纺纱厂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任何质量问题往往要到了成品阶段才能被发现,而到那时再来弥补这些缺陷就为时已晚,同时还要承受由于纱线不合格导致成品的报废和降价等而引发的投诉,这些最终都会导致纺纱企业的利益蒙受损失,作为优质供应商的声誉也将受到负面影响。所以中国的纺纱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分析工厂的质量和成本。乌斯特将质量优化视为己任,为纺织业提供了用于优化纺织从最初的纤维到最终的成品织布各个阶段质量的测试和监控仪器、系统及服务。

乌斯特为您提供更为优质的质量管理方案

在采访中, Kumar先生一直强调,我们的质量管理是从抓好纺织品的纺纱质量管理环节开始的,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的减少成品阶段的报废机率。乌斯特技术公司在纱线生产流程的每个步骤为纺纱厂提供了高效优质的质量解决方案。

在本届乌斯特质量管理学院的学习中,深入的介绍了USTER®QUANTUM3这一最先进的智能清纱系统,它拥有前瞻性的技术,能根据纺纱厂的质量和产量需求,量身定制纱线,其强大和稳健足以应对当今的需求和未来更大的突破。

USTER® QUANTUM3的智能技术就好比一位乌斯特技术专家24小时伴您左右、协助企业达到纱线应用的最佳效果。它可以持续监控所有品种的实时状况,当任一品种发生调整变化时,系统会自动,询问所有生产此相同品种的络筒机是否同样执行这一调整,从而确保企业的最终客户拿到的整个批次的纱线具有一致的稳定性。

Kumar先生提到,全新的USTER® QUANTUM3的速度和操作的简便将让许多纺纱企业惊叹。在短短2分钟内它就能对生产的纱线状况一目了然,并根据企业的质量需求建议适当的清纱曲线。而纺纱厂所需做的,仅是点击一个按钮,就是这么简单!智能技术使USTER® QUANTUM3可以准确预测满足目标质量的切次数。这些信息将协助您定义最佳的清纱曲线,从而只清除在络筒工序中最有害的纱疵,实现质量和产量的完美平衡,为纺织品企业和纺织品企业的客户打造具有最佳质量属性的纱线。

系统的简便和高效也同样在新一代清纱专家系统USTER® QUANTUM EXPERT3上得以体现,即使是USTER® QUANTUM EXPERT3的新用户,也可以在一个小时以内解读报告,修改和设置系统,设定纱线品种及清纱曲线,定义超限报告以及优化品种的同步模式。

乌斯特用统计公报为您的采购、销售导航

在采访过程中Kumar先生还提到乌斯特®公报这一被全球纺织品贸易所公认的质量标杆,其内容涵盖从粗纤维到条子,从粗纱到成品纱线。乌斯特®公报不但是公认的纺纱工艺评估工具,也在商业交易框架中被作为纱线贸易合同和产品规格的基础。这一质量标杆已经被制造商、贸易商和纱线生产商普遍接受。许多纺纱厂、机织厂、针织厂、纺织机械制造商、服装生产商和零售商都依据它来定义和交流纱线质量参数,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避免高昂的质量索赔,从而增加利润。

在当代商品贸易中,直接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买方和卖方大都热衷于使用乌斯特®公报。在国际市场上流行一种观念,认为值得信赖的好纱线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超过乌斯特®公报25%的质量水平。

此外,关于纱线质量的要求,有许多关于机织物和针织物不同产品对纱线的质量要求的文献,而这些文献中大多数的经验都来自于对乌斯特®公报的应用。

乌斯特帮您做好质量把控

在研讨会期间,行业媒体与学员就“纺纱企业如何做好环保,把控质量,占领市场”的话题做了一系列的探讨,Kumar先生认为USTER® QUANTUM3是能够为纺纱企业做好质量把控的专家。质量意味着忠诚的客户,减少产品的退货。USTER® QUANTUM3的诸多优点都可以直接提升布面外观和下游生产工序的产能。

首先,USTER® QUANTUM3技术上的发展使所有有害纱疵能够被发现。其中,长粗节和细节的纱疵对布面外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乌斯特纺织研究的智能技术可以检测到这些纱疵,并将其与对应的布面问题相关联,此外,它更出色的表现在于能同时监控2米到12米中片段的质量/直径变异及多种波长的周期性疵点,从而防止云纹或有害的不匀布面外观形成。USTER® QUANTUM3智能清纱的建议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再结合可靠的USTER®CLASSIMAT测试结果,就能极大提升纱线在下游工序及布面外观方面的表现。

USTER® QUANTUM3是控制污染的终极工具。它先进的FM传感器技术采用了多光源技术,可精确定位各色纱疵。此外,智能技术还能将异物分离成异纤和大多数无害的植物纤维,用最少的切次清除真正有害异纤,从而为客户带来最大利润。强大的污染控制组合还包括全新的PP丙纶清纱,凭借改进的技术,反复多次的实验证明了USTER® QUANTUM3的PP丙纶检测率均得到了数倍的提升,无论染色的还是漂白的面料,USTER® QUANTUM3都将实现最低的每米异纤水平。

乌斯特与您一起腾飞

众所周知,早在20年前,无论是产量还是技术,纺织业都是以欧美为主,但是近10年来,纺织业却在不断的往亚洲地区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乌斯特获益匪浅,仅仅是电子清纱器,乌斯特在中国的销售就是一年比一年好。而几年前,乌斯特苏州公司的成立,也表明中国成为乌斯特未来市场发展的重点。到目前为止,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乌斯特提供的一系列特别研发的测试仪器用于满足纺纱厂的需求,如USTER® ME 100条干仪、USTER® ML 100纤维长度仪和USTER® MN100 棉结测试仪等兼备价格吸引力和高功能性的测试仪器,以简易的操作性和可承受的价格为中国纺纱厂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质量检测,让他们能为其客户生产出“合适”质量的产品。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4

国营天津第四棉纺织厂(以下简称四厂)团总支在党总支的领导之下,配合工会,在生产工作及各种中心运动中,都充分地贯彻了政治思想教育,发挥了团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出了很大的成绩: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团员超额完成了行政所给的生产任务,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团员受到了行政的表扬。团员们积极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其中如细纱间团员李淑敏小组关于擦车后接头工作法的建议,经采用后,全车间每月即可增产一件纱。好些团员创造了先进的工作方法,其中如穿扣间苏志安创造的穿扣郭瓦廖夫工作法,她的小组实行后,连创天津市穿扣产量、质量的新纪录,并因此当选为市级模范小组;又如织布车间团员隋宝兰创造的装梭工作法,使回丝(废纱)平均降低了百分之六十一。全厂三个天津市级模范小组的六个代表——正副小组长中,有五个是青年团员;七个市级劳动模范中,也有五个是青年团员。正因为团在各种运动特别是在生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团和广大的工人群众取得了密切的联系,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全厂三百五十二名团员中即有一百零六名被选为工会干部,其中并有十人为车间工会主席或副主席,很多团员被提拔为行政的或其他方面的干部,担任着各种重要的职务;在当前的增产节约运动中,细纱车间调整劳动组织的时候,许多小组都要求给他们多编几个团员进去。团的组织确实已经成为党的有力助手了。

四厂团总支所以能够在工作中作出成绩,得到党的重视和群众的信任,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与教育下,团的干部和团员一般的都明确地树立了“面向生产”“搞好生产”“为生产服务”的思想,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随着生产运动的发展与团员觉悟的提高,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了团总支的领导的结果。

根据初步的了解,我们认为四厂团总支的领导上,有以下几点作得较好:

一、能够根据党的意图与计划,主动地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四厂团的组织是在一九四九年九月建立的。在建立初期,他们对于团在工厂中的任务是不明确的,因而不会主动地在生产工作中方发挥作用,只是组织了文化娱乐的活动。经过上级团委和同级党委的教育,及实际工作中的体验,“面向生产”“搞好生产”“为生产服务”的思想,才逐渐地树立起来,并在各种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与巩固。

为了保证团的组织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主动地进行工作,发挥团的作用,四厂团总支采取了这样一些办法:

(一)除经常列席党的会议,每周向党汇报团的工作以外,还随时向党作请示、报告,以便及时了解党的意愿与计划,以保证党的领导。

(二)把党的意图或指示,及时在团总支或全体干部中传达、讨论、组织学习,以求明确思想,统一认识,订出团的工作计划,部署力量,为贯彻党的决议及时地作好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三)吸收重点小组的组长参加团总支或支委干部的学习和讨论,并帮助该小组订出计划、提出办法,以便取得经验,作好工作上的准备;在党向全厂布置工作或提出号召时,该小组即首先响应或通过工会向全厂提出挑战,使运动得以迅速地前进。

例如推广郝建秀工作法运动,在党、行政尚未着手布置推广,也还没有派人到青岛去学习这一工作法之前,团总支便在党的支持下,领导团的干部学习和研究了《中国纺织工人》刊物上登载的《郝建秀的工作法和主要经验》一文;同时立即组织力量深入细纱间张明兰小组(团总支的重点小组)作重点试验。(这个试点工作,因缺乏具体的指导,以及当时郝建秀工作法本身尚未作出完整的总结,干部在学习中没能掌握这一工作法的主要精神,因而没有得到成功。)

及至派去青岛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小先生”回来(当时正好《中国纺织工人》刊物上发表了关于郝建秀工作法的较完整的总结和陈少敏同志关于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报告),团总支意识到这一工作法必须大力推广,便积极地进行准备:一方面重新组织干部学习了有关的文件,请“小先生”作了详细的报告,并要求干部首先学会这个工作法;另一方面开始在团内进行酝酿和搜集、研究群众对这一工作法的反映和思想情况。经过这些认真的、有效的准备工作,干部一般地都领会了郝建秀工作法的基本精神和初步掌握了群众的主要思想情况,因而提高了工作信心。这就给以后协助党、行政全面开展推广郝建秀工作法运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之后,天津郝建秀工作法学校在该厂举办,团总支又乘这个机会主动地向党委、行政、工会提出建议,并经过学校方面同意,选派四十个工友参加旁听;这些参加旁听的工友学习得很好,后来都成了推广郝建秀工作法运动中的骨干。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5

汽车和电动车挤满了马路,穿着蓝色制服、拎着黄色头盔的电厂工人穿插在拥挤的车流中,鸣笛声、叫卖声、孩子的哭声,凝和着空气中的热浪上下起伏。

沿着主干道一直往小镇西端走,路上的煤灰逐渐多起来,道路被染成黑色,不时有运煤的福田大卡咆哮着碾过路面。不远处,数十米高的煤堆和直插暗灰天空的冷却塔赫然入目,三个热电厂在道路南侧依次向西延伸开去。在电厂东边不远处,工人的住宿楼、影剧院、办公大楼、幼儿园、诊所,紧密相邻,浑然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企业小社会。

这里是魏桥创业集团(以下简称魏桥)的一个普通厂区,也是其董事长张士平经营的神秘帝国里一个微小的角落。他的整个集团拥有企业14家,员工16万,下辖7个生产基地,10个工业园,十几个大型纺织工厂,10个电厂和8个铝厂,其总资产937亿元,2011年以1615亿元的营收杀入财富世界500强。与之伴随的,是张氏家族以数百亿元的财富登上各类排行榜,成为 “山东首富”。

魏桥之巨、家族之富原本不为外界关注。直到2012年,一则“魏桥自建电网的电价比国家电网便宜1/3”的消息引爆舆论,批评与赞誉同时包围了这家原本低调的企业,数十家媒体涌入魏桥镇。由此,魏桥集团开始广为人知。

时至今日,魏桥仍保持神秘色彩,历经20多年的发展,其与地方经济紧密融合,和地方政府彼此支持,而对陌生的外来者则充满警惕。与魏桥镇厂区的情形相似,在其总部邹平县,20多平方公里的魏桥工业园区里,厂区、宿舍,甚至文化广场等大小门口至少两个保安驻守,其总部大门甚至有8个保安把关。即使相隔50多米,也会有保安一路小跑突然出现在手拿相机拍照者的面前,并提高嗓音提醒:“再拍就没收,拍花草也不行,这是规定”。

这是一个怎样的帝国?它又怎样强悍地成长?

外界最读不懂的是,魏桥浸染的纺织业、火电、铝业都非景气行业,纺织连续5年行业性亏损,火电连续 10年行业性亏损(去年扭亏),铝业连续 6年行业性亏损,魏桥何以能在产业不振的大背景下,实现家族财富的暴涨?一个卖毛巾的小厂如何用25年杀入世界500强,创始人张士平何德何能?

《英才》记者在北京独家采访了张士平,随后又奔赴山东滨州市、邹平县、魏桥镇等地,探寻魏桥的财富发家轨迹,试图解码中国民营企业蝶变为世界级企业的基因。

财富分水岭

在滨州和邹平等地,魏桥的影响随处都可感受到。就连邹平的出租车师傅都能煞有介事地说出一段“张老板”的故事。

一位退休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英才》记者,邹平县每年都会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第一个发言的企业家必是张士平,“不用多说,张总只要很平淡的说出今年又交了几十亿的税,我们坐在下面的人都会心中一凛,那可是县里税收的一半,很震撼。”

张士平的生意越做越大,魏桥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而地方政府对其的支持也成“人之常情”。于是,一路走来,皆大欢喜。

在魏桥兼并国有企业滨州一棉后,市政府下发了优惠政策:土地全免费,三年税收返还。在邹平,政府会对魏桥所需土地,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给予大力支持。

房价高涨,民工短缺。为留住人才和劳动力,魏桥多年前便开始自建员工住房。魏桥规定,只要干满五年,员工结婚就可以以千元的成本价购买单位提供的住宅,但员工以后不可以向外销售,可按原价交回。

《英才》记者在邹平调研时发现,在城区会仙一路南侧,月河五路南段东侧,会仙二路北侧,月河三路东侧,都有魏桥为中高层员工提供的新住宅楼。

魏桥的壮大无疑为张士平在地方和行业里获得赞誉,“亚洲棉王”的呼号也足够耀眼。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若按拥有财富的数量级来算,2011年之前张氏家族的财富只在10亿元当量,这与魏桥的巨大体量似乎并不“匹配”。

虽然魏桥旗下核心子公司魏桥纺织(02698.HK)于2003年9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张士平家族的持股比例达到32.4%,但魏桥纺织的上市还不足以让张氏家族的财富有质的飞跃。如果以魏桥纺织2011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这部分股权价值仅12亿元。

但在2011年3月24日,也就是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01378.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后,张氏家族的财富就开始以百亿来计算了。

从2006—2010年,张士平一共收购和自建了91.6万吨铝产能设施,到2010年12月31日,中国宏桥总资产达到133亿元。2010年,随着上市的临近,中国宏桥显示出强劲的收入和盈利增长态势,其当年总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了151.3亿元和41.9亿元。

终于迎来张士平数年来期许的那一刻。2011年3月24日,中国宏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盘中每股最高价达8.09港元,最终以每股7.9港元报收,按张士平及其夫人郑淑良共同持有84.96% 的股权计算,中国宏桥给其家族当日带来近400亿港元的惊人财富。由此,中国宏桥上市成为张氏家族实现财富跨越的“分水岭”,一夜之间成为山东首富。

虽然,长期专注于实业的张士平为何对上市“费尽心思”,至今仍不得而知。但张士平告诉《英才》记者,上市成功后,其平时“想不起”去关心股价。

而据接近魏桥的人士讲,张士平常用自己强烈的财富价值观来教育自己的骨干:怎么叫体现人的价值?你们都有钱,我钱最多,你们都属于社会上的富有阶层,但钱能顶什么东西?我认为真正能体现价值的最高层次就是干。你干得越多为社会造福越多,你就赚得越多。你干了,价值就实现了。

现在,张士平每天依然是6点半准时到公司上班。平时出差,只要感觉没必要,一个人拎上包就走,不带随从。张士平告诉《英才》记者,他非常看不惯有了职位、财富或权势就带上一大班随从讲风头和排场的人,“管理、纪律和作风都是上行下效。如果一个领导出行要有十几个跟班,这种作风,何谈企业的效率和成本控制?不用想都明白。”

据张士平的堂叔、魏桥村村委书记张尊水讲,张士平“发达”后,日常生活从来不用名牌,“吃饭还是喜欢自己家里做的”。

事实上,在15万平方公里的齐鲁大地上,类似于张士平这样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距离魏桥十几公里的西王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玉米油生产加工集团,也是邹平第二大企业,旗下有四家上市公司。其创始人王勇的人生际遇与张士平极为相似:出生西王村,当过村书记,后任西王福利油棉厂厂长,西王集团成立后任董事长。现在,西王的年销售额已突破260亿元。

同处邹平的七星集团董事长赵长水、传洋集团总经理宫传洋和西王集团的王勇都曾表示要“努力赶超”魏桥集团,但随着体量差距的不断拉大,后来就慢慢变成了“要虚心学习”了。

不止在邹平,龙口市南山集团董事长宋作文(和张士平同岁)、阳谷县新凤祥控股董事长刘学景、东营垦利胜通集团董事长王秀生等大批家族企业开创者,共同构成这一区域大型民企的共同特征:创始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借着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机遇,涉足实业,敢想敢干,在某一行业做到领先,并逐步实现财富跨越;他们的企业管理呈现家族控制的鲜明特点;创始人大多低调,隐忍,自居一隅,甚少直面媒体。

无奈的绝唱

拥有百亿财富的张士平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是以富豪而是以“电改斗士”的形象在全国“声名远播”。

2012年,时值阶梯电价调整遭遇“只涨不跌”的质疑,一则“魏桥自建电网的电价比国家电网便宜1/3”的消息引爆舆论,批评与赞誉瞬间包围了这家原本低调的企业。

各方论调基本分为两类。支持方认为,魏桥自建电网自供电力,并将余电低价卖给周边用户,这代表了电力体制改革市场化的方向,由此魏桥被称为“电力小岗村”。反对者则认为,魏桥的行为不合法、环保不达标、安全性差,且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简称“四宗罪”。

双方观点相悖,但也形成共识: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和企业自身体量及影响做基础,魏桥发电模式将成绝唱,难以复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力权威人士对《英才》记者不客气地指出:魏桥用的什么设备?全世界都搞公用电厂,这些成本都公开摆着呢。他自己在发明吗?怎么会比人家还低1/3,除非你煤耗比别人都低,但凭什么呢?我们这些人都是吃干饭的吗?

“邹平一天之内就涌进来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媒体”,张士平坦言,这确实给企业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干扰和压力,“当然,网络上几百万的帖子,我的骨干队伍根本不关注、也不在乎。”

争议初期,张士平打算保持沉默熬下去,希望事情慢慢平息。但是,当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电网陆续表态,一些权威专家也站出来说话后,张士平“实在是坐不住了”。他开始给省委省政府写信,希望邀请各界到魏桥参观调查,“看看我们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我们整个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多年来所做的努力。”

张士平告诉《英才》记者,当年自架电网给自己公司供电,“确实是无奈之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力资源紧缺,电力供应不稳,且常出现随意的拉闸限电现象,严重影响纺织企业生产秩序并大量增加成本。而推进热电联产是张士平投资自备电厂的另一重要原因。电厂投产前,魏桥系一直以烧锅炉的形式生产纺织所需的蒸汽,经济性差,也不环保。而热电厂在生产电力的同时还能够产生纺织工艺中所必须用的蒸汽。

1999年9月28日,魏桥第一热电厂建成投产,额定装机容量7.8万瓦。但第三天上午,魏桥方面就接到淄博电网通知,要求其必须从大电网中解列。考虑到孤网运行的风险,魏桥一时也不敢答应解列。但淄博电网还同时对邹平县政府提出了警告。

张士平回忆,“县长亲自找到我,说淄博电网警告了,如果魏桥的自备电厂不解列,将对整个邹平县的用电安全产生威胁。”

县长登门,突然让张士平强硬的性格因此在内心发生巨变,他告诉县长,一定会争口气,要变压力为动力,同意解列,“我当时想,淄博电网叫我下网,他以后就管不着我了,我的发电量肯定还要扩大,以后他求我上网,我也不上了。”

其后的故事已为业界所熟知。13年来,走上孤网运行之路的魏桥所有的项目再也没有用过国家电网的电,“我不是吹牛,我们从来没有出过停电事故”。其通过不断扩张的自备电厂获得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这一模式也成为魏桥降低纺织和铝业两大核心业务成本,增加利润和加速扩张的一台发动机。

目前,魏桥集团的总装机容量达到395万千瓦,下一步的目标是扩张到448万千瓦。

虽然张士平在与《英才》记者的对话中表示,不管是纺织还是铝业,成本的控制是个非常庞杂的工程,不止限于某个因素和环节。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低成本的电力自供在其成本控制方面居功至伟,无可替代。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09年,中国宏桥铝产品每吨的平均成本仅为10627元,而据安泰科的数据,当年的行业平均水平为11375元;2010年前三季,其铝产品的平均成本更是“匪夷所思”地下降至每吨8256元。

美银美林最近的一项报告指出,中国宏桥自发电成本低于行业平均电力成本约0.209元/度。宏桥的每吨成本较同业低3800元人民币,其中来自电费方面的2800元、氧化铝运输包装的200元、销售熔化而非锭块氧化铝的300元,以及高周转率带来的500元。

从以上数据来看,电力自给对于魏桥集团,特别是其铝业板块的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宏桥在其上市前夕的2010年,净利润接近42亿元,约是同期中孚实业(600595.SH)、云铝股份(000807.SZ)、南山铝业(600219.SH)、焦作万方(000612.SZ)、明泰铝业(601677.SH)和东阳光铝(600673.SH)净利润之和的2.5倍,而同期收入只是他们的36%。

2012年,中国宏桥实现营业收入248亿元,归属普通股股东净利润54.5亿元。在产能过剩,行业并不景气的时间段,这样的业绩表现已算“惊艳”。

中国宏桥(01378.HK)行政总裁张波(张士平之子)预计,2013年电力自给比率将达到八成(其它由第三方公司提供),氧化铝自给比率达六成, 维持稳定供应, 令铝产品成本每吨再减200元人民币。

纺织势微,铝业崛起。但张士平认为纺织行业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纺织是民生行业,除非大家都回归原始社会不穿衣服,否则它就永远不是夕阳行业”。在张看来,纺织的意义不止在营收,还包括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减轻压力,“大家都在谈城镇化,但如果没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农民朋友到城里的工作如何解决?”

野蛮扩张

当年与张士平熟识的同伴告诉《英才》记者:年轻时的张士平并未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能吃苦、勤快、干事麻利”是对他最为普遍的评价。但在其堂叔张尊水的印象中,张士平是个话不多,但能干事的孩子,“没想好就不轻易发表意见,一旦说了就要做彻底,不回头。”

1981年,当过推车工、扛棉工、厂消防队长的张士平,成为了邹平县供销联合社全资拥有的第五油棉厂厂长。这被老乡们视为其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时年,从外省调种子扩大生产成就了油棉厂的第一桶金。1986年,张士平成立了一个毛巾厂。1989年,他又利用企业的600万元积累,共筹集1000多万元,建成了1.6万纱锭的纺纱厂;不久,又筹资6000万元建成3万多枚纱锭的棉纺厂和336台织机的织布厂。由此,魏桥打下了规模扩张的基础。

其后,张士平在产业低谷时期加速扩张,张氏性格中“埋头干、做彻底,不犹豫”也铸就了魏桥的性格。

从1993—1997年,纺织行业历经波折,整体陷入亏损期,一些老牌棉纺企业相继倒闭。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企业的日子更是煎熬。但恰恰在这两轮持续数年的产业震荡期,张士平带领企业实现了新一轮的逆势扩张,即使在国家下狠手要求“限产压锭”时,前行的步伐也未片刻停歇。

首先,魏桥在上述困顿期里投资3.3亿元,四处收购企业破产出卖的设备和厂房,使棉纺织能力很快扩大到28万锭。而到1998年,魏桥收购巨亏的国企滨州一棉,能力扩大到33万锭。

据知情者回忆:张士平刚到一棉考察时,员工们在大门口打出了“滚吧!乡巴佬!”的条幅。张迅速开会,先沉默一会儿,突然问,“不让我来,你们想把企业做成什么样?”

忆及当年收购国企,张士平告诉《英才》记者,当时最简单的要求就是按时上下班,不然就扣钱,并在日常运营中做了更为具体和严格的规定,“这让一些老员工受不了”。

有人不断提意见,魏桥派去领导反复解释无果后,直接扔下一句话,“想干就干,不干走人。”通过铁腕整顿,并完全共享魏桥在海外的销售渠道,滨州一棉的销售收入和利税在第二年增长了59.6%和44倍。日子有了转机,企业里的争议也戛然而止。

彼时,张士平陆续在邹平、滨州、魏桥镇、威海等地大规模建设生产基地。每个生产基地都有三四个工厂。每个工厂的规模都大过原来的滨州一棉。这种扩张速度一直持续到现在。

外部快速扩张,企业内部也调整跟上。1994年,张士平创建邹平县魏桥棉纺织厂并任厂长,1998年,魏桥棉纺织厂改组为魏桥纺织集团(2003年更名为魏桥创业集团),由此拉开了新一轮的扩张历程。其后5年内,魏桥累积投入170亿元,将纱锭从33万枚增加到500万枚,织机从4000台发展到4.2万台。

2005年,实行了40年之久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寿终正寝,先是美国三次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入数量,接着欧盟设限威胁接踵而至。然而面对如此动荡的国际市场,魏桥再次投入70亿元巨资,扩建纺织印染服装系列项目。

让人不解的是,生产能力的猛增不仅没有把魏桥拖入滞销困境,反而带来各项指标年均 50%以上的迅猛增长。1997—2003年,魏桥出口创汇年均增长超过70%。

魏桥的扩张已无人能挡,业界也愈发感觉到了“张氏刀法”的凌厉与不同,有人称之为“极其朴素极其野蛮的大生产路线”,而这种“路线”一直延续至今。彼时的竞争对手或嫉妒、或无奈,或推崇,或困惑,情绪复杂。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果刚与张士平相识多年,他曾私下问过张士平,国家限产时,你却大力扩张,以后出问题你兜得住吗?张士平回答,先收着,会有用得上的时候,“政策会变,我相信市场”。

张士平将每一次市场波动视为难得的机遇,其告诉《英才》记者,纺织行业的机会任何时候都有,现在也是,就看如何抓,“但市场地位和发展差距往往在市场低谷时形成”。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界非议也从未止歇。

王果刚告诉《英才》记者,竞争对手的感觉是魏棉的扩张过分野蛮。在产品还不丰富时,就上规模,“闷着劲就是扩大规模,压缩成本,一路往前冲”。

行业里开大会时,常有人对魏桥的“野蛮”提出批评,但张士平从来都是面色平和,也从来不反驳什么。会照样开,话照常说,开完就走了。

对此,张士平给《英才》记者的答案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个好的企业是批评不倒的,真正能批评企业的只有市场,如果市场能力不行,政府和同行怎么夸都站不起来”。

王果刚认为,魏桥的发展在EMBA教材里是找不到的,“魏桥选择了规模发展,而且一开始就瞄准了世界市场,等大家彻底回过神来,它已经是棉纺行业全球最大的了,无法复制。”

在大家开始争议魏桥扩张模式时,张士平已经在筹备电厂、铝厂的事情。而在后来魏桥铝电产业的发展中也能隐约看到其在纺织行业的扩张套路。

如今,在魏桥的邹平生产基地,除了大量纺织厂,还分布着魏桥6个电厂、6个氧化铝厂、2个电解铝厂。20多年时间里,魏桥打造了“纺织-染整-服装”这一完整的棉纺产业链;而最近10年,其又在邹平、滨州等地打造出了一个日趋完整的“热电-金属冶炼-铝产品深加工”的铝电产业链。如今,魏桥已经是全国第四大铝制品生产商,并成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铝电企业之一,其利润已经超过纺织板块。

曾有报道说,魏桥如此扩张一定要倒。王果刚不以为然,“怎么会倒呢,他的综合优势太明显了,成本低,规模大,形成良性循环”。

2012年,魏桥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利润104亿元,上缴各级税金54.5亿元,其中上缴邹平县财政税金39.4亿元。张士平告诉《英才》记者,“我们现在仍处在快速成长阶段,未来5年,魏桥的铝电无论规模还是利润都将远远超过纺织板块”。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6

努力成为纺织业专家

京棉一厂是一个全新的、有5万纱锭3000多名工人的大工厂。李昭上任的那天,身着列宁装,足穿棉鞋。当时,她梳着两根粗大的齐胸辫子,要去新岗位了,为了显得老成一些,她把两根大辫子盘在头上,戴了一顶八角帽,俨然一副老干部的模样。进了纺织厂,李昭发现这里对进入织布和纺纱车间的女性有严格的不得垂长发的规定,她很快就将两条辫子剪去了。

京棉一厂坐落在北京东郊。和李昭的家在城里,与一厂相距10多公里,而厂里只有一辆带篷的美式吉普,不能用作上下班专车,李昭每天上下班要乘坐公交车,途中还要转一次车,来回3小时,因此她大都吃住在厂里,每逢星期六下午才回家。厂里为李昭安排了约14平方米的单人宿舍,没有专门的勤务员,宿舍由本人收拾。李昭自己到食堂打饭,自己拎着暖水瓶到锅炉房打水,很快就与工厂的同事们熟悉了。

李昭在南充就参与过当地棉纺厂的管理事务,对纺织业相当熟悉。来到一厂不久,她遇到了一个问题。当时,一厂有个拳头产品——“纯棉30×36细布”,向香港和东南亚国家市场供货。这个产品的纱比较细,受到当时工艺水平限制,织布车间在织造过程中经常出现稀脱纬和双纬疵点,影响外观,受货商不时提出意见。

李昭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主动找来技术人员讨论,征求改进意见。技术员告诉她,疵点虽然出现在织布车间,其实与其他车间也有关系,其中如何保证纬线梭子不刮断纬纱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梭子不光洁是主要问题。

李昭认为这个意见有道理,马上组织车间工人把所有梭子做光洁处理。这个措施很有效,产品质量合格率立即从90%提高到98%以上。技术人员和车间工人都对李昭虚心听取意见、果断采取措施表示满意。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京棉一厂办起了有20多名教职员的职工教育学校,10多个教室可组织容纳三班倒的40余个班级的教学,李昭参与了这所学校的创建,负责落实教学设备和资金。1959年,这所学校发展为大专层次的专科学校,宋汀任校长,李昭为副校长。这所学校所设的棉纺、棉织、印染3个专业先后培养了51名技术骨干,后来大部分都成为工程师,有的还担任了厂长。

“”中抓安全、保护知识分子

1958年,“”高潮骤起,纺织企业中也出现了诸多“放卫星”的情况,李昭却是其中比较冷静的一个。在这段时期,她负责京棉一厂的安全生产,抓出了成效。

李昭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和检查安全生产情况。有一次,她带着孙建勋(后任北京市纺织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一起爬上全厂最高的水塔检查供水及车间保温情况。水塔几十米高,小伙子爬上去都会发抖,李昭爬得十分利索,目睹这一场景的人对她无不钦佩。

李昭又深入清花车间的地下除尘室检查。待到从除尘室出来,她全身都是棉絮杂花,漂亮的厂领导成了快要下班的清洁工,在全厂传为佳话。

“”中情况复杂,浮夸风一刮,“放卫星”盛行,有些人提出了帆布一等品率达到95%、机器效率也达到95%的高指标。工程师卢荣亚经过测算,说两个95%的优良率根本达不到。谁知马上有人说卢荣亚给“”泼冷水喝倒彩,是“右倾”。他们和卢荣亚争论不休,最后把问题提到了李昭面前。

这件事在当时很敏感,事关怎样看待“”的大问题。李昭是要保护卢荣亚的,她沉吟了一下说,你们各说各的理,最后还得看事实。现在不要吵了,回去睡觉吧。这样的处理很得体,化解了风波,卢荣亚感到十分庆幸。

不久,财务科会计柯鉴明在党的生活会上提意见,认为“”大炼钢铁不合算,劳民伤财,没想到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还被调离财务科,下放车间劳动。离开了熟悉的业务,柯鉴明情绪低落。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党委书记李昭没过多久就把他调到党委当秘书,待到“”高潮过去,又让他回了财务科。柯鉴明心里明白,李昭对他是专门关照的。再后来,柯鉴明当了北京纺织局的财务处处长。他回忆说,如果不是李昭当时保护了自己,恐怕就很难有后来的进步了。

度过三年困难时期

“”开始不久,困难时期就来了。由于棉花生产急剧下降,工厂库存用尽,只好于1960年停工减员。李昭负责做回乡女工的工作,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因为是李昭出面负责,她的工作细致和蔼,整体上是顺利的。

1961年春节前后,饥饿笼罩着中国大地。李昭和大家商量,想办法解决工人的食品短缺问题。棉纺厂有优势,到棉花产地把棉杆买回来,厂里专门搞一个车间,将棉杆皮剥下来,掺火碱泡软,磨出淀粉充饥。棉秆淀粉磨出来很难吃,有人发牢骚说,你想的好主意!你回家可以吃好的,我们就在厂里吃棉杆皮。听到这些反映,李昭向大家保证,工作日她不回家,和大家一起吃棉杆团子。她果然就是这样做的。

是高级干部,李昭的级别也不低,当时有一些照顾供应,她很想着要关照身边的同事。邸长明(后任京棉一厂厂长)记得,1960初春的一天,李昭带他和孙建勋到北京开关厂谈工作,双方会商并达成了协议。结束时天色已晚,李昭把两位同事请到家里吃晚饭。饭菜其实也普通,因为客人来,有两盘菜带点肉,这在当时就不简单了。那天也在家,特意拿来一瓶酒,给两位年轻人一人倒了一小盅。李昭则在旁边客气地说,你们多吃点。

1961年晚些时候,李昭升任北京市纺织局副局长。这时,纺织原料棉花短缺。李昭最初希望通过在北京郊区各县大种棉花来解决。她到各县调查后发现京郊地区植棉效益不高,农民不乐意种。李昭转而积极推动化纤业的发展,历经10多年努力,终于使北京化纤业发展了起来。

“”中比丈夫更早受冲击

1966年“”开始后不久,由于彭真被罢免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北京市的干部们先一步遭受劫难,李昭甚至比更早挨了批斗。那是1966年6月4日,时任北京市纺织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的李昭和局长、党委书记宋汀一起到北京市委礼堂开会。会议主持者宣布,旧北京市委犯了错误,中央决定改组,从即日起由新的北京市委主持工作。

宋汀、李昭刚刚回到纺织局,对她们的批斗就来了。李昭回忆说,那时我自己知道,我没有什么错,在工人中没有什么“民愤”,但是每次被揪出去批斗,不知道是死是活,心里还是有几分恐惧的,也因为委屈而很生气。

后来批斗逐渐升级,批斗者对李昭说,是“三反分子”,你要揭发他。李昭说,我们都是各人干各人的工作,我没有依靠他。他做了什么反革命的事,我不知道。

有人在李昭跟前说,谁谁上吊自杀了,谁谁跳河了。李昭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她经历过中那些不正常的窑洞“审干”,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

这时,长子胡德平已经是妈妈的依靠了。有一天,李昭到单位去,胡德平送她上公共汽车,分手时对李昭说:“妈妈,你要顶得住,不要瞎说啊。”这句话给李昭很多宽慰。

女儿李恒回忆:

自打“”开始,我仅在家里见过母亲一面,还是国棉一厂与团中央的造反派把她拖到我们家院子里批斗的那次。

我看见母亲被剪得乱糟糟的头发蓬乱着,人很瘦,脸浮肿,胸前挂着沉重的大牌子,被连推带搡地逼上我家的一张藤桌。藤桌又小又单薄,我怕母亲摔下来,想冲上去扶桌子或给她送杯水喝,但被外婆一把拉住了。我和外婆含着眼泪,站在离她仅几步之遥的屋里,隔着玻璃看着造反派批斗她长达一个多小时,相互间却不能说一句话。也许在落日映照下的母亲,因为屋里黑,并没有看到玻璃窗后面的我们,也许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的母亲,那时更希望我们没有看到她那副人鬼难辨的样子。但是,直到今天,只要我想起这些,就能清晰地看到那残阳的余晖是怎样冷冷地洒在母亲那单薄瘦弱的身躯上……

这时已是纺织学校年轻干部的萧凯在局机关看到李昭被强迫劳动打扫厕所,连吃饭也不能坐到饭桌边上。有一次她忍不住了,上前把李昭从厕所拉出来,自己打扫了一番。

纺织局干部部部长张晓立是李昭在延安女大的同学,也被打成“黑帮”,共同经历劫难。她回忆说,受批斗最多的时候是1966年夏天到1967年春天。有一次,造反派把宋汀、李昭和张晓立拉到昌平的北京维尼纶厂批斗,3月的天气还很冷,受了批斗后这几位女干部就睡在地上,就着自来水吃一盆冷馒头。一连几天下来,张晓立感冒了,李昭还能坚持。

就在维尼纶厂,张晓立挨造反派暴打,出现了脑震荡迹象,感觉要呕吐。这时李昭和另一个女干部任静一左一右搀扶着张晓立去卫生间。走到一半,张晓立说,我忍不住要吐了。李昭赶紧对她说,要吐就吐吧。张晓立说,这地方有地毯。李昭马上接着说,这时候不要管这些了。在李昭和任静的帮助下,张晓立挺了过来。

1971年,李昭被任命为北京市纺织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又回到了纺织局领导岗位。

李昭对的全力支持

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一开始就被打倒,关过“牛棚”,挨过打,直到1968年10月才从“牛棚”里“捞”出来,因会议法定人数之需参加了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但在1969年初夏,被放逐到河南潢川五七干校,1971年年底才回到北京。

这段时间,李昭支撑了风雨飘摇的家,先后经历了婆母和自己母亲两位老人的辞世,还有子女们的分离。1967年夏天,的母亲刘明伦脑溢血去世,从“牛棚”里赶回来告别,看到也在经受批斗煎熬的李昭,情不自禁地说,李昭,你受苦了,是我不好,连累了你和孩子。

李昭说,这些都没有什么,你自己注意身体。

从干校回北京以后闲居了4年多,家中客人往来十分频繁。待人热情,经常留下客人吃饭,家庭开支不小。李昭一边工作,一边竭尽全力和一起支撑这个家。这时,家中已经没有秘书人员帮助打理杂务,一应开支都经李昭之手。

1973年,李昭的母亲高惠兰去世,家中开支吃紧,李昭通过已经升任北京市纺织局财务处长的柯鉴明,从单位互助金中借了700元应急。

几个月前,北京市公安局干部王金锐,在“”中吃尽苦头,自己找上门来向诉说,经一番劝解,得到了安慰。这一天,王金锐因小女儿得急病要住院没有钱,茫然间又走进了家的大门。古道热肠,说一声要帮助,李昭立即从家里拿了400元塞在王金锐手里。这在当时接近于和李昭两人一个月的工资。

有温暖的家作为港湾,挺过了磨难,在改革开放岁月里,冤假错案,推动经济发展,功垂华夏。李昭总是默默地在他身边支持他。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按说是党中央最高领导人,但李昭从来没有陪同丈夫出国访问,也没有以夫人身份出席外事活动,只有一次例外,是1984年3月24日,在自己家中设家宴招待来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那是因为上年中曾根首相设家宴招待过在日本访问的。特意对日本首相说,这是我老伴第一次出来和我一起会见外宾。我们举行家宴接待(外国重要)客人也是第一次。

“”前,李昭从未出国。她第一次出国,是在1980年以全国妇联执委的身份应邀访问日本,还专程到日本东丽化纤公司所属的涤纶长丝厂考察。

不愿意妻子沾自己的光,李昭也不愿意沾的光。在担任党的最高职务以后,有人提议,说李昭是纺织专家,可以去纺织部当部长,至少到全国妇联担任领导。还有人提议,李昭可以到中央办公厅任职,帮助工作。这两个提议马上就被否决了。北京市委也有领导认为,李昭在纺织局长岗位工作差不多20年,而且是延安来的老资格,早就可以到市委工作。然而李昭明确地说,我热爱纺织,不打算挪动了,更不愿意沾的光。也发话说,我当了总书记,不一定非要把李昭提拔起来。

由于的坚持,也因为李昭本人的坚持和热爱,她一直工作在北京的纺织岗位上,直到离休。

这期间,因为家在城里,北京纺织局的同事经常到她家中商议事情。褚赞绪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到家去,看到他们家玩的麻将是塑料的,很廉价的那种。他不由地对李昭说,你们怎么玩这样的牌?什么时候我从家里拿一副骨牌给你。李昭笑着谢绝了。

和李昭的点滴交往

笔者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李昭前辈相识后,渐渐熟悉起来。和她见面,我总会谈起,有一回说起了写字。原来和李昭都喜欢书法,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中,他们没有时间从容练习。但在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以后,他们夫妇有了一些时间,可以在家中安静写字了。

开头我不知就里,有一次向李昭提出,练字俗称“功课”,能不能将练过字的宣纸给我一张作为纪念?

李昭笑了,她告诉我,认为自己写字主要是求得心灵的平静。他喜欢书法,但并不认为自己写得多好,而且明白地说,自己不会练成书法家。所以,身为总书记的练字都在废报纸上写,写过就扔了,基本上都没有留下来。后来家人偶然发现在旧报纸上写了自己的诗稿,就把这几张有诗稿的报纸留下来,其他的都没有了。

其实,对古典诗词,和李昭也有共同的爱好。1988年,是写诗较多的一年,其中有3首致姜安的诗是看了李昭和姜安的通信后有感而写成的。

那是1988年8月,和李昭在烟台疗养,收到女作家姜安来信,谈到她此前发表的关于、李昭在解放战争中离别延安时寄养儿子刘湖的文章,谈到她对的关切,还谈到她当时患病治疗的情况。

李昭看了信很感动,把姜安的信拿给看了,也触动了的情怀,为此赋诗3首。

(一)霜月皎皎到中庭,弱女浓妆理素琴。窗前戛然一声响,料是孤鸿落寒汀。

(二)世事匆匆各沉浮,风云叱咤多女英。死神面前犹奋笔,君是巾帼罕见人。

(三)沧桑变化平常事,人间悲欢最牵魂。谁能偷得蟠桃果,怜取卿卿锦绣文。

把手书的七言诗交到李昭手上,由她写信寄给了姜安。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7

人们大都认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流水线生产的汽车大王福特,熟知为共产主义实践建立新拉纳克村的欧文,了解慈善大师洛克菲勒,但是却往往不太认得集三大身份――羊毛大王、模范社区之父、大慈善家于一身的索尔特爵士。

童年轶事

索尔特于1803年9月20日,出生在英格兰西约克郡莫列村,是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

他的母亲温柔又优雅,但是体质很差,还有精神抑郁症。幸好小索尔特没有遗传母亲的体质。在克罗夫顿上学时候的他“个子很高,体格强壮,甚至有点胖。他的衣服是典型的乡村农民儿子的风格,穿着粗棉布的上衣或外套,灯芯绒的裤子和长筒靴子。”

他很少安静地自己待着,自从从父亲那里得到了木马玩具,他就经常邀请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他话很少,有点害羞,但是十分好学也很有思想。老师们都对这个学生赞不绝口,特别是伊诺克・哈里森先生。他对索尔特学业帮助很大,他说:“(索尔特)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学生,但是非常踏实专注,对待任何一项单独的学习任务,他似乎都全身心投入。他最喜欢绘画。虽然天生安静,但是有时候也有恶作剧。”索尔特对他十分尊重,后来经常拜访老师,在索尔泰尔模范社区建立时,老师还被邀请去参加典礼。

从小索尔特就很有毅力,并严格按照时间表做事。上学的日子,他每天都雷打不动地从家里带着主餐走路去学校(来回6英里的路程),从未迟到,学校和家庭事务的安排也都有固定的时间和顺序,甚至比军队要求的都严格。准时,也成为他最主要的人生信条。

小索尔特的父亲使他对生意非常熟悉,而母亲则是他家庭教育的主要导师,特别是在对基督教的虔诚上。从小母亲教他做祷告,早晚读《圣经》,向主寻求启示。成年后的索尔特也保持着从小养成的习惯和品质。他的座右铭是“有了上帝的帮助,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他随手带着一本《圣经》,时不时在上面写着激励自己的话,他死后,众多遗物中就有那本被翻烂了的《圣经》。

财富积累

不知不觉,索尔特17岁了,是时候该决定他要从事什么职业了。他没有家产可继承,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有段时间他想做一个医生,但是一次无意中的事故中,他发现自己晕血,这使他告别了从医之路。

他的父亲是个小商户,在父亲的影响下,青年时期他给韦克菲尔德的一个羊毛筛选师傅当学徒,学习毛纺工业技术。1822年,父亲搬进了布莱德福特镇做筛选羊毛的生意。如果索尔特一直专注于筛选羊毛,那么他继承父亲生意的时候,只是个好的筛选羊毛技工,而不是优秀的生产商,显然他没有这么做。他开始致力于了解整个生产的每个步骤,从开始的剪羊毛一直到最后的纺织,他都用心学习。

21岁的他进入了索尔特父子羊毛收购公司,主要负责挑选羊毛。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不断寻找纺织品的优质材料,敢于创新、改造工艺,陆续使用了顿河羊毛、羊驼毛和马海毛等原料纺织出精纺毛纱,它们逐渐成为最受女士们欢迎的布料。索尔特由此奠定了他在毛纺工业中的领袖地位。

1830年9月21日,他和一个富裕的农场主的女儿结婚。1844年,索尔特和妻子及11个孩子从布莱德福特搬到赖特克利弗村。1868年,索尔特成为第一个为男装提供精纺毛料的厂商。很快,索尔特的公司规模就扩大到4000人,又增设了新的纺织工厂,索尔特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资本家。

早期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但是,索尔特可不是埋头于赚钱、不问世事的人,相反他总是关心工人的生活状况,满怀热情地参与当地的事务,在社区中赢得了尊重和影响力。

他零散地参与社区活动。因为热心于主日学校的事务,他成为学校第一个被任命的图书管理员,后来成为老师,最后成为校长,加入学校的管理队伍。1825年,工人的罢工造成了流血事件,索尔特周游于工人和警察之间,协调矛盾,保护工人安全。他还带领工人和居民进行健康和有益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不再举办奢侈而轻浮的主教宴会。1832年,他参与了自治市镇的第一次议会选举,还促进了列斯市铁路的建立和居民供水设施的建立。他热心于改革,经常召集年轻人一起讨论政治问题。在1850年之前,布莱德福特还没有任何娱乐场所,为此,担任市长的索尔特指示建立了乔治大厅,然后他又出资提供1000英镑建立并且完善了果皮公园。面对1848年霍乱,索尔特还设置了排水和卫生设施,提供给工人很多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渡过困境。

索尔泰尔的建立

随着纺织业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布莱德福特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们从乡村蜂拥而至。小镇已经拥挤不堪,面临一系列环境和市政建设问题。空气里黑烟弥漫,小河和沟渠受污染,畸形、营养不良和残疾孩子比例居高不下,布莱德福特成为英国最脏、最残害健康的地方。索尔特目睹了工人们悲惨的生活状况,他迫切地希望可以为工人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构建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于是,他开始着手建立索尔泰尔模范社区,这是一种工人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共处一地的社区典型。

索尔泰尔选址在距布莱德福特西北部3英里外风景秀丽的亚耳河(Aire)南岸。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临近利兹―利物浦运河,内陆铁路线和从利兹到科恩里的收费公路,不仅使工厂有充足的动力和便利的运输条件,还能使工人在优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从乡村发轫而来的索尔泰尔工厂,从选址的伊始就决定了工厂主与工人的密切关系。工人们是就近招募而来,常驻于厂区附近,与厂主有稳定的雇佣关系,企业家在工厂四周建立设备完善的社区,既要提高工厂经济效益,还要管理好社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势力地带和家长式的管理制度。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索尔泰尔同样如此。1853年时生产工厂开始建立,同时,第一批住房也开始建设。直到1854年10月,已经完成163所房屋,14家商店,1000户居民已经居住进去。1861年,已经完成447所住房,居住人口达到2510人。到了1871年,所有的住房工程已经完成,总共有824所住房和4300个居住人口,40家商店。索尔特花费了近50万英镑来建造这个社区,整个社区功能区多样,设施齐全,从工作环境、家庭生活、教育设施、和社区生活五个方面彻底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工厂提供给工人高工资和较为轻松的工作。它采用了大量的工具和机械(如一千多部各种型号的织机),减轻了工人的体能压力。即使在工业萧条之时,索尔特也没有裁员或克扣薪水。工厂还采用了特别的燃烟装置来降低燃煤污染,地下也安装了转动机器的主轴系,不仅提高了空气质量,也大大降低了噪音。工厂还严格控制工人的工作时间,极大地保护了工人身心健康。索尔特经常设宴款待工人,联络雇主与工人情感。他还利用工厂运作的设施――铁路,给工人举办了一次短途旅行,这在雇主中可是开创了先例。

索尔泰尔模范社区的住宿条件非常好,不仅结构整齐,房屋质量还很高。社区是根据居住者的地位高低分配住房的,管理者可以得到一栋别墅,而普通工人得到一套三室一厅外加一个储藏室的房子。居住环境干净舒适,每间房子都有充足的水、煤气和先进的家庭设备,冬天供应暖气,夏天有冷气,房子的通风条件也很好,每栋房子还有一个后花园,除此之外住宅附近还单独建有洗衣房和食堂。你走出屋子,就能看到大街上布满了小商店、邮局、储蓄银行和报社,服务不仅到位,价格也很便宜,生活十分便利。

索尔特十分重视教育。他经常出资建立学校和社区图书馆,还设立各种奖学金。早些年他建立过一个公理会主日学校和一个中学,1876年之后又建立了混合制学校和幼儿学校。这些学校规模很大,建筑美观,设备先进。索尔特还在此运用了他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老师在独立的教室而不是大厅中授课,选择称职的执教人员等等。他还建立了可以供工人全年使用的阅览室,里面陈列着1200多卷精心挑选的名著供工人阅读,这些对工人及其子女提高个人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索尔特尊重工人的信仰,热心于捐助建立教堂。索尔泰尔第一个公共建筑就是一座意大利风格的公理会教堂,教堂布置考究,装潢华丽,意在为上帝建造一个宫殿,全部装修花了16000英镑。索尔特先生还考虑到年老或者年弱者不方便到太远的地方做礼拜,就在住房附近建立了一些干净的小教堂。他还慷慨地资助被大火烧毁的约克大教堂和伦敦1862年修建的纪念会堂,资助过建立在赖特克利弗村、斯卡堡集市、卡斯尔福德等地的教堂。

社区内,索尔特建设了养老院、孤儿院、救济院和医院等公益场所,无论是老年人、孤儿还是受救济者或病患,除了能住进装潢和陈设精致的房屋以外,还可以享受补贴,孤儿还可以获得免费的教育。完整温馨的社区,体育和娱乐活动也必不可少。索尔特光是在创建俱乐部上就花费了近25000镑。俱乐部装修得豪华又庄严,它总共包括三层楼,里面开设着阅览室、图书馆、报告厅、衣帽间和实验室等。每间实验室里配备所需要的器材和仪器。但俱乐部可不是贵族集合场所,它的门槛反而很低,名义上虽然要求缴纳俱乐部的会员费,但是每个季度只收两先令到6便士不等。除此之外,索尔特还依据工人的兴趣,出资建立了其它的组织,比如消防处、园艺社团、铜管乐队、钓鱼俱乐部等等。后来他还建立索尔泰尔露天公园,有音乐阁楼,有打板球、玩槌球戏、练习箭术的场地,还有供人们划船、沐浴、游泳的小河。

历时20年,索尔泰尔模范社区终于从图纸上搬到了现实之中。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8

材料认知实习报告范文一

一、认知实习目的

认知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次重要感性认识,为专业课学习以及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成为业务骨干打下良好基础。认知实习学生是以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现场生产和管理工作,在实习中应深入实际,认真实习,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完成实习指导人(现场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所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培养和锻炼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主要目的:

1、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原材料选择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常见材料加工设备、材料的加工工艺,以及现代化管理方法等。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2、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材料的成分,微观组织,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学生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通过现场让学生了解材料相关企业的组织机构及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使学生学习到广大工人的优秀品质,并树立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为祖国现代化多作贡献的思想。

二、认识实习内容

1、以铜管生产线的布局,铜管生产加工为例,了解材料加工过程的一般工艺流程及其规范;

2、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详细的参与、考察;

3、学习1~2个主要工种的加工方法、操作要点、主要机具设备及用途、质量要求以及本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设想等;

4、了解工厂的组织管理系统、各部门的职能和相互关系,了解各个分厂的组成,了解各级技术人员的职责与业务范围;

5、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现代加工管理方法等的应用,了解生产与管理的新规范;

6、参与现场组织的技术交流、学术讨论会、工作例会、技术革新、现场的质量检查与安全管理等;

7、了解产品销售中各方(生产商、物流货运方、政府管理部分,买方)的职责;

表一 第一批学生实习内容及进度

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 实习内容 带队老师

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天 安全教育及专题(60人)

第二天 熔铸生产(30人)

第三天 冲压车间(30人)

第四天 拉伸车间(30人)

桂林矿产地质

研究院 第五天 超硬材料制备合成(30人)

第六天 人工晶体制备合成(30人)

第七天 超硬刀具与金刚石工具(30人)

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

第八天

1、 铜芯、铝芯线材的拉丝工艺及模具;

2、 铜芯、铝芯线材的热处理工艺;

3、 电线电缆制备工艺(60人)

桂林漓江通信集团公司 第九天 1、 板料冲压、折弯等工艺及设备;

2、 注塑工艺、模具及设备(60人)

材料认知实习报告范文二

前 言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过了懵懂的大一,过了浮躁的大二,在这两年中我们的懵懂与浮躁慢慢退去,慢慢加重的是对大学的认真思考,是对自身专业的认识的渴望。特别是当家人或朋友问及我们什么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从事哪方面工作的时候,我们只能马马虎虎的给他们介绍一翻,因为我们也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们渴望有那么一次机会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的专业,了解我们专业的所从事的内容,了解我们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我们专业与那些公司对口,了解我们专业学校应我们学生所需,在这准大三的暑假,给我们开设了认识实习这门课。

实习目的

大学是当代社会的中流力量,而大学生就是砥柱的每一份。为了深入地了解应用物理专业在现代电子科技产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提供更好的现实性建议,学院组合了应用物理专业的同学在长沙市高新区的两家电子产品公司进行为期两天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在参观学习的工程中进一步了解怎样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将之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学习、科研积累感性认识。

实习内容

一、长沙市太阳人电子有限公司(20XX年7月1日)

1.1 公司简介

长沙太阳人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湖南省科委认定的高科技企业、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明星企业,也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湖南大学联合成立的湖大学子高新区创业世纪行团体首批入选的十家企业之一。长沙太阳人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液晶显示器研究、生产和经营的高科技企业。多年来公司一直致力于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和完善管理,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服务体系日趋完美。公司拥有强大的COB、TAB、COG、COF液晶模块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品检测系统,2001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液晶显示器行业全国用户产品质量满意,售后服务满意十佳企业的光荣称号。2002年初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运作并保持持续改进,真诚向广大客户提供至臻产品及服务。在您的信赖和关爱中,我们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并将一如既往地与新老客户携手合作,共创辉煌。

1.2 产品介绍

液晶器件,晶体谐振器,专用仪器仪表,其他未分类,通讯产品配件部件,广电、电信设备液晶显示模块,LCD,恒温晶振,控制软件。太阳人产品广泛用于智能电表、水表、煤气表、热表、电话机、IC卡话机、税控加油机、电子计价秤、银行点钞机、移动电话、PDA、医疗仪器等计量、通信、测试仪器仪表领域。

1.3 实习见闻

在太阳人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公司的部分产品生产线,大家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的工作似乎只是简单的焊接,但通过自己亲手焊接收音机的过程,在那种环境中长期焊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保证产品的质量那就更难了。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产品下线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产品的检查,两位工作人员熟练的操作者电脑,只看见显示器上密密麻麻的点,能在其中找到问题,那是需要一定技能的。

二、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XX年7月2日)

2.1 公司简介

公司始建于1998年1月,根植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湖南长沙。总部基地位于部级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是一家集新型储能材料、先进电池及其延伸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

以钟发平博士为核心,公司汇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经过十年的拼搏,不仅成就了先进储能材料及高能动力电池产业,在国际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还打造了一支学者型的管理专家团队和一支市场型的研发团队。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广泛的国际合作,公司已成为主业突出、孵化高新技术成果能力强、成果转化速度快、独具特色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旗下拥有长沙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益阳科力远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湖南科霸汽车动力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并在部级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有动力电池及储能材料工业园,是我国储能材料和绿色电池的重要生产基地。

2.2 产品介绍

公司产品覆盖电池材料和二次电池两大领域。电池材料主要以连续化带状泡沫镍为主,并研究开发了特别适合电动汽车的高强度超强结合力型泡沫镍等先进储能材料,产能规模与产品质量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二次电池产品主要为大功率、高温镍氢电池等镍系列电池。

公司与日本、美国、韩国、香港等行业内国际巨头建立了多层面的合作关系。

面向未来,公司将以环保、节能、大功率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镍锌动力电池、先进储能材料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要发展方向,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全球客户提供卓越产品和真诚服务,为各类电子、电器产品及电动汽车提供完整的动力解决方案,矢志成为全球值得信赖的新型储能材料及先进电池供应商。

2.3 实习见闻

相比于太阳人,科力达在规模上要大得多,厂区的设施、环境等方面更整合,公司的产品为节能电池,这是当下的一个热门产业,应该说公司的着眼点很远,很有前景,不过生产线等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如果一个公司可以在保证当下的前提下,有一个创新点,相信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天地。

实习感想

两天的认识实习的确很短,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家不可能得到多少见长,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太阳人成立已经15年了,但规模并不是很大,这有公司经营产品的限制,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注定电子产品是主流,但要开拓一片天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力远作为一种新型产品的生产商,可以说市场发展的空间很大,尤其对汽车节能电源来说,在中国这个汽车生产和销售双料冠军的氛围中,前景很好,但同时也有一点,竞争是残酷激烈的,只有你的产品是NO.1,公司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与科力远之隔一条街便是占地几千亩的三一重工基地,说实话,真的有点羡慕,但愿自己将来也可以闯出这样或者更大的天地。

相信自己永远没有错,我还得加把劲,努力吧,为自己的梦想!

材料认知实习报告范文三

实习地点:绍兴第二印染厂、杭州喜得宝丝绸印染集团

实习内容:参观企业、工厂

实习时间:20XX年2月21日-20XX年2月22日

报告编写:xxx

编写日期:20XX年2月24日

引言

20XX年2月21日-20XX年2月22日,我们在王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绍兴第二印染厂和喜得宝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对工厂、车间的亲身走访,我对所学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我初步了解印染厂加工的常见纺织品;同时,我们的领队老师也给我们讲解了许多染整加工中的工艺流程及特定过程中所需的工艺条件、基本设备。通过这次使我不但增强了理论水平,还要提高了我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生产的问题的能力。

实习完毕后,我又搜索和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并具体了解了几类纺织品的染整工艺加工过程,初步理解了轧染的基本工艺流程。下面我就举棉织物和涤棉混纺织物的轧染加工两例进行分析。

织物染色基本工艺

织物的染色方法主要分浸染和轧染。浸染是将织物浸渍于染液中,而使染料逐渐上染织物的方法,它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染色。绳状染色、卷染都属于此范畴。轧染是先把织物浸渍于染液中,然后使织物通过轧辊,把染液均匀轧入织物内部,再经汽蒸或热熔等处理的染色方法,它适用于大批量织物的染色。染色是在一定温度、时间、PH值和所需染色助剂等条件下进行的。用于棉织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可溶性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氨染料、硫化染料等。

绍兴第二印染厂主要是对棉麻、粘胶织物的染色以轧染为主,而杭州喜得宝丝绸印染集团主要是对真丝织物的染色以浸染为主。

棉织物和涤棉混纺织物的轧染加工

连续轧染一般分为练漂、染色、印花、整装四个主要生产车间。

一、基本设备:

练漂设备(前处理):烧毛机(气体烧毛机、铜板烧毛机)、煮练机(平幅、绳状)、氧漂机、氯漂机、丝光机。

染色设备:热熔染色机、卷染机、红外打底机、显色皂洗机。

印花设备:平网印花、圆网印花、滚筒印花、转移印花、数码印花。

整装设备:定型机、拉幅机、磨毛机、压光机、预缩机、码剪机。

二、工艺流程:

1、棉织物原布检验翻布打印缝头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烘干染色拉幅后整理码剪包装

2、涤棉混纺织物原布检验翻布打印缝头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烘干预定型染色(分散/活性、分散还原等染料)后定型后整理码剪包装

三、工艺条件:

烧毛:烧毛的目的在于烧去布面上的绒毛,使布面光洁美观,并防止在染色、印花时因绒毛存在而产生染色不匀及印花疵病。织物烧毛是将织物平幅快速通过高温火焰,或擦过赤热的金属表面,这时布面上存在的绒毛很快升温,并发生燃烧,而布身比较紧密,升温较慢,在未升到着火点时,即已离开了火焰或赤热的金属表面,从而达到烧去绒毛,又不操作织物的目的。

退浆:纺织厂为了顺利的织布,往往对经纱上浆以提高强力和耐磨性。棉织物上的浆料可采用碱退浆、酶退浆、酸退浆和氧化剂退浆等方法,将其从织物上退除。

煮练:棉织物经退浆后,大部分浆料及部分天然杂质已被去除,但还有少量的浆料以及大部分天然杂质还残留在织物上。煮练是利用烧碱和其他煮练助剂与果胶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棉籽壳发生化学降解反应或乳化作用、膨化作用等,经水洗后使杂质从织物上退除。

漂白:棉织物经煮练后,由于纤维上还有天然色素存在,其外观不够洁白,用以染色或印花,会影响色泽的鲜艳度。漂白的目的就在于去除色素,赋于织物必要的和稳定的白度,而纤维本身则不受显著的损伤。棉织物常用的漂白方法有次氮酸钠法、双氧水法和亚氯酸钠法。

丝光:丝光是指棉织物在室温或低温下,在经纬方向上都受到张力的情况下,用浓的烧碱溶液处理,以改善织物性能的加工过程。棉织物经过丝光后,由于纤维膨化,纤维纵向天然扭转消失,横截面成椭圆形,对光的反向更有规律,因而增进了光泽。

染色:染色是借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具有一定色泽的加工过程。染色是在一定温度、时间、PH值和所需染色助剂等条件下进行的。染色产品应色泽均匀,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

整理:棉织物整理包括机械和化学两个方面。前者有拉幅、轧光、电光、轧纹以及机械预缩整理等。后者有柔软整理,硬挺整理、增白整理以主防缩防缩整理等。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9

陈贵镇的“许三多”精神

上个世纪末,年轻的黄浩胜和无数陈贵镇青年一样,离开当时一无所有的故乡,南下打拼,最终在广东增城的新塘出人头地,创建了浩生服饰。

新塘镇是牛仔纺织之都,业界有“世界牛仔看中国,中国牛仔看新塘”的说法。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全世界80%的牛仔纺织服装出自中国,这80%里头,有50%出自新塘”。

当镇里的领导得知新塘企业中还有陈贵镇人,便组了一个招商专班,专门邀请黄浩胜返乡做实业。一波三折的沟通之后,终于在第八轮谈判中,黄浩胜答应回陈贵镇投资建厂。

黄浩胜说,陈贵镇的精神风貌让他看到了“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精神,“这让我想起了10年前的广东,有这样的创业热情,陈贵镇必定大有可为。”

除了带回8.4亿元投资之外,他还带了一批朋友来陈贵镇投资办厂,最终又有3家纺织服装企业落户。如此一来,便形成了离大冶市区最近、也是陈贵镇最新的一个过亿产业集群——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

当然,相对于广东、东莞等沿海地区,地处中部的陈贵镇也有自身优势。“它们(沿海)那边也有问题,环境、生态控制得越来越严,劳工资源和成本、土地资源匮乏都制约着沿海企业的发展,”陈贵镇招商办主任陈国栋告诉记者,“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就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便是向中部转移”。

黄浩胜在陈贵镇的新厂名为顺富, 六大项目也于2012年10月开始投产。靠近省道,一栋行政大楼被众厂房揽在中央,拉经、印染、纺织、检验以及丝光,每一道工序都有配套的独立厂房。

午饭时刻的印染间里,和流动餐车上的袅袅白雾一同蒸发的,是染整机上的腾腾热气。“机器基本是24小时运转,因为重启很麻烦,代价很高。”一个轮班的工人告诉记者,黄浩胜购置了一千多台织布机,“在同行业中,顺富的产能可以排在全国前五”。

除了顺富已经投产,园区内其他项目仍加紧在建。东莞泓能创纺纱服装、华麟、夏邦水洗……截止目前,已有十多个规模以上企业入驻新区,投资总额达21.4亿。陈贵镇“一矿独大”的工业版图将被彻底改写,“中部牛仔新都”将成为陈贵镇的另一张名片。

“投入最大人力和财力打造的牛仔纺织服装业,加上原有的矿业及其延伸加工,和畜禽养殖及其农副产品深加工,现在我们已形成了三大百亿产业。”陈贵镇党委书记肖绪华如此描述一个百强镇的产业格局。

“当然,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也被纳入新规划之中,有望成为第四。”同其他已有园区一样,有大项目进来了,陈贵镇就依托它来建园区。肖绪华透露,“一期工程应该在2000万以上。”

为何随手拈来一个企业,投资规模都是千万甚至过亿?答案很简单,因为是在真正做到“华丽转型”的陈贵镇。

三足鼎立

陈贵镇是最靠近大冶市区的乡镇。大金省道贯穿陈贵镇区的那一段,叫陈贵镇大道,企业紧凑地排列在左右。每隔一分钟,便是几栋看似普通的大门和厂房从眼前划过,雨润食品、航宇鑫宝、富峰特钢、亚光……还来不及对上一个过亿企业想太多,下一个又消失在身后。

相较于大冶市郊的尘土飞扬,陈贵镇区街面整洁,道路干净,却没什么车辆和行人。对此,当地一位餐馆老板的说法是:“有工作的人都在厂里,不工作的人都去了城里。”“城里”能让人消费,譬如大冶市区,或者黄石。

据陈贵镇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44亿元,农业总产值8.91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

相较于普通意义上“平均”概念隐含着巨大的贫富差距,陈贵镇“人均收入”则意味着,镇富,也是民富。陈贵镇有很多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如商贸大户,或者家庭农场主,然而,普通居民的手头也还算阔绰。

“基本上,有点钱的人都去大冶买了房子,孩子上学也方便。”在镇上经营着一家招待所的老板告诉记者。她和女儿就想待在老家,便守着这栋房产,做起了生意。

普通人的有钱和陈贵镇的工农业模式分不开。提及陈贵镇的产业布局,自然是三大过亿产业为支撑。矿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服装以及各自的延伸产业将陈贵镇的工农业盘活在一起。

陈贵镇在上世纪90年代被探明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之前,它和其他农村一样一穷二白。后来陈贵镇创立了一条“镇办镇管”的矿业开采模式,并在全国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推广。

这种因开采矿产而“暴富”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到矿业经济,加之大冶市被国家纳入“资源枯竭型”城市,陈贵镇不得不走出一条新路。

“我们一年采矿200万吨,售价便宜,而且非再生资源总有被开采完的一天”,肖绪华说。“我们要增加它的附加值。我可以采、可以精选料,还可以引进企业来加工。”这也形成了陈贵镇如今的“矿业及其延伸加工”。像富峰特钢、亚光,以及宏盛机械、航宇鑫宝管业都是这一类的企业。

航宇鑫宝管业公司是由中国一航集团与湖北三环管业、陈贵镇矿业集团以及大冶兴成矿业这四家企业合资创建,主要生产离心球墨铸铁管及管配件,年产20万吨直管,2万吨管配件。“就像航宇鑫宝,我们把矿业延伸至更长的产业链,尽管如此,我们的产业类群还是比较单一”。陈国栋说,除了工业,陈贵镇更是在农业方面动了大脑筋。

相对于牛仔纺织服装,陈贵镇更早地找到了当地农业的出路。2007 年,镇里听说雨润是全国农业的龙头,便差专项组找到南京雨润,要把这“一渠活水”引进来。

“当时有很大的决心,非要把他们请过来,不然我们的农业怎么办?矿弄完了怎么办?”陈国栋回忆到。随后,雨润在陈贵镇办了两个厂,隆庆肉类加工厂和富成食品有限公司,并随着周边产业的日益成熟,又形成了雨润食品工业园。

目前,园区内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地市级龙头企业2家,除开外来企业,还培育了雪润食品、真有味公司酱薯叶、宝峰米业等8个本土驰名商标,近20个品牌产品销于各大超市。

雨润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让原本落后的陈贵镇农村有了新的活力。对农民来说,以往那种空有致富热情却无路施展的局面在那之后得以扭转,办家庭规模养殖,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培养了堰畈桥、华垅等6个花卉苗木种植专业村,网罗种植专业户参与现代农业。

“想象中,应该和国外的农场主差不了多少吧!都是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家住子禹村的王前贵如此描述他的“农场主”生活。两个儿子都在镇上的工厂上班,自己和老伴则圈了一块儿地,用来饲养生猪。

王前贵这类农户的养殖远不能满足食品工业园的产能需求。一般,像隆庆这样的企业会自建养殖基地。然而,农村因兴建养殖小区及合作社,面貌大有改观,旧村落像施了魔法一般,变成无数样式别致、风格不一的住宅小区。

随着雨润食品工业园、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了园区周边的堰畈桥、江添受、官堂垴等村与镇区实现水电、交通等资源共享。

之所以引进并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纺织企业,也因为它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提供工作,也为农民提供角色转换的平台”,陈国栋说,这就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来”。

数据显示,2012年,全镇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而在2007年,这一数值仅为5400人左右。同时,纯农业从业人口从5年前的1.2万,下降至2012年的2274人。

镇上有一个专门免费培训民工的“阳光工程”劳动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劳动所联系用工,“我们就给你培训什么样的工人,直接就地转移”。肖绪华认为,这项工作在陈贵镇并不是个摆设,而是长年落到了实处,而且管用。

陈贵镇工农业发展的突围,得益于“集中”二字,不求小而全,而是大而专。从地下到地面的转型,加上几个相对集中的大产业门类,让矿业时期就习惯了“第一”的陈贵镇又跑在最前。

“百强”姿态

陈贵镇人习惯第一。“陈贵镇全省首强的旗帜,我们一直在支撑着,不可能让她倒下去。”肖绪华觉得陈贵镇就是靠着这股劲坚持至今。

人的优势是主观因素。客观上,作为矿业起家的陈贵镇,家底殷实,转做其他产业,自然有了资本。陈贵镇的财政收入和政府自有可支配资金是其他乡镇不可比拟的。

“很多矿业老板从挖矿转向矿产加工,转向房地产,或者参与现代农业、旅游业。”陈国栋分析说,盘活丰厚的民间资本,也是陈贵镇的第一、二产业能够在短暂5年间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

对于外面的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陈贵镇坚持自己的联姻政策,不是“借别人的高枝,炫耀自己”,而是从政策到服务上,都让大企业和本地互利共赢。五个零的行政收费政策,包括企业从土地平整、办理营业执照,到最后的房产证,“我们全程代办”。

在厂房开发模式的多样性上,陈贵镇为企业考虑了很多。买地建厂或者租房生产,外来企业能够自由选择。“一些外地老板若是自建厂房,过些年又要走,房子也卖不出个好价钱”,所以,镇政府出资建工业园,部分企业租房做实业。当然,像黄浩胜这样的大企业家,则选择自己出资建厂。如此一来,产值增加了,就业问题也一并得到解决。

黄浩胜的顺富纺织服装公司虽为自建项目,污水处理问题则由陈贵镇总体负责。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纺织园区跟其他(同类型)园区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建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配建污水处理厂本身是必须,但陈贵镇如此积极,则是对环境的一种担当。

目前,该厂日处理印染污水两万吨。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的污水处理计划已经被纳入黄石市污水排江管网工程,以后所有的印染废水处理必须达标,并通过管道再处理后排至长江。

在农业和工业王牌之外,陈贵镇的旅游业也还算精致。当地有“小雷山旅游,大泉沟避暑,天台山朝佛”的说法。地处该镇西南部的小雷山是国家4A级风景区,雷峰山顶有高塔,山脚为温泉度假村,在鄂东南一带颇有名气。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雷山风景名胜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40万元。在陈贵镇庞大的工农业产值面前,240万只是九牛一毛,然而作为一个镇,不放弃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让陈贵镇更显成熟。

当然,陈贵镇也有一些明显的问题。或许,对于大多数经济发达的村镇来说,消费和服务业的相对落后是通病。人们从小地方赚了钱,然后把它花在大城市。

在陈贵镇大道上,只有一个中型超市,和一两个挂着“某某宾馆”招牌的招待所。清晨的早餐铺,还有晚间的烧烤摊构成的闹市,很难找到外人想象中的“百强”式繁华。

同时个体之间也存在悬殊,相邻的村镇实力也有落差。直观反映为医疗和教育条件的不均衡。“附近乡镇里,有谁得了大病,第一时间会被送到陈贵镇(医院)”。

陈贵镇的下一步,是要实现“城镇建设的全域推进”,富起来的地方要带动仍然贫困的区域,就像陈贵镇在工业大发展之外,并没有忘记“提携”农业这一产值小、规模化难度大的领域。

纺织厂实习报告篇10

学校生活写真

1955年9月,我来到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坐北京到莫斯科加班专列火车,一路穿行在一望无际的白桦林中,走了11天。“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那首广泛流行的歌,不断在脑海中回荡。我庆幸自己能亲眼看一看“社会主义的样板”。

刚到莫斯科,留苏学生会就要我们把姓名俄语拼间给他们审查。结果,同学名字中的“会”、“辉”、“惠”、“慧”等字的俄语拼音,都被改成“gui”(贵)。后来了解到,那是因为俄语中,男性生殖器叫做“hui”,字典可查不到。

去纺织学院的本科生加研究生有十多个人。到校正是星期天,学校不办公,老同学把我们临时安排住到他们房间里的空铺上。学生宿舍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十分整齐清洁,特别是女同学房间,桌子、茶几上铺了洁白的方巾,上面放着插了鲜花的花瓶和瓷器或绒毛小动物等小摆设;床上笔挺的毛毯四周用雪白的床单包覆起来,叠得方方正正;枕头套了雪白的枕套,蓬松挺拔得像一块碑一般竖立在毛毯上,真像是美术馆里的艺术展台,在我国,当时只有结婚的新房才是这样!

当天中午,大家一起到宿舍附近一家对外营业的工厂食堂用餐。先要到窗口点菜、买票。我们按照国内的习惯,由一位同学替大家集体买。由于不知道菜的俄语名称,只好按照价格点。菜上来时才发现:有的点了两个汤,有的点了两个甜食。吃完,付钱的同学向各人算账,折腾了好半天。从此,体会到国内的习惯行不通了,“集体主义”不行,以后只能个别行动。

第二天早上,本科生按照课程表去上课了。研究生则要去见导师。当时莫斯科纺织学院只有一位毛纺教授,他每天穿着工作服在工场一角办公。我俄语口语没过关,就请一位老同学去当翻译。我在国内学的是棉纺,临出国时,纺织工业部领导要求我改学毛纺。作为共产党员,服从组织是天经地义的,我同意了。可是,好多毛纺课程我没有学过。许多毛纺机器,我连名称也不知道。我对导师如实地说了。导师说:“研究生一般3年,你要补很多课,起码得5年。”于是,我就埋头学习,每天起码14~15小时,每星期7天。那时,每周6个工作日,5天上课,苏联同学每周六是军事训练,纺织学院男同学参加后勤部队训练,女同学则参加战地救护训练,到大学毕业时,可以获得少尉军衔。我到本科生班级去听导师讲课,因为听力速度跟不上,而且毛纺没有教科书,我就坐在第一排优秀的女同学旁边,课后还把女同学的笔记借回去消化,其余的时间就扑在教师阅览室。那时,研究生享受教师待遇,借书容易,座位宽敞,人也不太挤。

苏联教授讲课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在国内我认为纺纱中的精梳是很复杂的,不对着机器细看,简直弄不懂。我的导师把精梳过程用4个符号表达4个主要作用,分析各种工艺的不同组合,真是一目了然。

当时苏联的学制是本科5年,副博士研究生3~3.5年。博士则必须是已有相当成就的副博士才有资格攻读。苏联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参照德国,比较重视实践,专业分得很细。本科毕业授予工程师学位。工科研究生通过答辩,授予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答辩前,必须有2篇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当时,我国派去的本科生已读完国内大学一年级,所以,第一年课程内容都已经学过,主要是练俄语听力。研究生则大都已经工作了三、四年。

当时苏联中年教授,已经开始和学电脑的青年合作,运用电子计算机(那时,还没有个人电脑,用的是半个房间大的中型计算机)来分析纺织。于是,我在做研究时,也努力向这方面下功夫。

研究生宿舍2人一间,往往是不同国家的研究生住在一起。我就先后和波兰、匈牙利、乌兹别克、哈萨克的同学合住。由于彼此俄语水平差不多,我练口语的机会比本科学生就少得多,所以,口语长期过不了关。有时就和宿舍门厅管钥匙的退休老奶奶交谈。

当时宿舍里没有浴室,洗澡要到附近小澡堂。那里附有理发室和洗衣房。理发很快,10分钟解决问题。而当时在国内,理发、修面、挖耳朵、按摩头部、敲背等,起码30~40分钟。洗衣房备有尼龙网线袋,把需要洗的衣物一古脑儿塞进,放人大滚筒式洗衣机里清洗,离心机甩干,拿回去自己烫平。为了省时间,内穿的衣服,我往往不烫。苏联人不用热水瓶。喝水临时烧,或者干脆喝自来水。苏联人洗脸不用脸盆,只凑在水槽用两手掌捧水往脸上搓洗,然后用干毛巾擦干。他们的毛巾是厚实的平织方格纹粗布巾,不起毛圈。我们都用国内带去的用品。

苏联人的生活习惯和我们不大一样,早上临八点才起床,啃几片面包就去上学、上班。晚班是夜大学,晚上八点到十一点。实验室则全天开放。午饭一般在两点以后;晚饭在八点以后。苏联教室和实验设备利用率极高,这是紧缺经济时期形成的。为了省钱,我们常常在商店里买饺子、面条、面包、鸡蛋、半成品鱼肉,自己在公用的厨房里做饭。那时,除了饺子外,还没有小包装速冻食品。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就在食堂里吃。那时,俄语词典只有编的一本《俄华词典》,词汇很少。许多单词查不到。我带了一本日文的《露和(俄日)词典》,还有很多字查不到,食堂的菜单根本没法看懂。所以,只好一种一种挨个儿轮流吃。苏联正餐一般三道:第一道汤,主要是蔬菜汤。特别在漫长的冬季,只有酸白菜汤,当时价格1卢布,合人民币5角。要荤就加一大块肉,加2卢布,总价合人民币15元。当时国内大学食堂,一个月的饭钱才12元,一盆汤就得花国内4天的饭钱!所以,我们一般把汤给免了,直接点第二道正菜。我最常吃的主菜是“比附需兑克斯”,后来知道这是英语beefstakes(牛肉串)的音译。当时,我国对研究生,按每人每月1000卢布同苏联方面结算。由学校扣除300卢布住宿费,每月发给我们每人每月700卢布。按当时汇价,合人民币350元,相当于我出国前5个月的工资。所以我时刻在想,多少农民的年收入,才供养得起一个留学生呀!

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

苏联社会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是,生活水平比当时我国高得多。大学学生宿舍里毛毯、床单、被单、台布、床头柜布、枕头套等都是学校提供的。而且除毛毯外,都是每星期免费换洗,简直和我国的宾馆一样。那时,我们国内上大学时,行李铺盖、热水瓶、草席、被褥、蚊帐等等都要自己带。但是,也存在不少我们看不惯的现象:如马路上常常见到“醉鬼”横卧路边;服务人员要收“小费”;大学生共青团的组织生活

讨论时装;晚间宿舍楼厅里的会客用沙发上,往往坐满一对对互相拥抱的情侣,而且还不时把电灯关了;我在公共食堂吃饭时,挂在椅子背上的围巾竟被人顺手牵羊拿走;星期天红领巾孩子们跟着老人去教堂……这些现象跟当时我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榜样”不太符合,而且在当时我国绝对看不到。

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莫斯科城乡结合部盖起了大批高层住宅;商店里开始出售进口化妆品;星期六提前2小时下班。老百姓衷心拥护。

我是1923年出生的。差不多和我同龄的苏联男子,都在卫国战争中上过战场。当时,我们男同学发了两套中山服,款式和苏联军服差不多,因此,苏联人常问:你是不是参加过军队?我有些感到惭愧,因为抗日时期我没有参过军,幸亏我参加过地下党,才没有太难堪。

莫斯科冬天很长,大约有半年温度在10度以下,最冷到零下30多度。每年10月宿舍管理员就给每个房间发纸条和浆糊,让大家把窗缝糊好,避免冷风吹进来。窗有内外两层,有的同学只把内层的窗糊起来,这样,两层窗之间就成了天然的“冰箱”,把吃不了的食物放到里边冷藏或冷冻。冬季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20度左右,晚上盖一条毛毯已经够了,因为有城市集体供暖系统供应蒸汽或高温水。据说,都是有关工厂余热集中利用。因为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大楼出入口都有两重门,之间是一间缓冲区,门上都挂了厚重的棉门帘。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剧场等公共场所,入口处都有衣帽间,冬季有人值班。一般都聘用退休老人,负责保管进门人员的大衣和帽子,发给存衣牌。

溜冰是冬季最流行的运动。晚上,买1卢布门票进学校附近高尔基公园的公共溜冰场,小学生们会主动上来,拉着我们的手飞快地溜。

近4年的留苏大学生活,使我认识到当时苏联社会成就巨大,问题不少,是“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某个阶段,绝不是我们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样板”。

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

苏联的教育,很注重实践。除了校内有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还安排学生去校外,甚至外地参观和实习。另外,还组织参观纪念地、博物馆,邀请名人来校作报告,组织参加群众活动,从而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

第二学期末,导师叫我利用暑假到外高加索近黑海边苏联最大的洗毛厂实习。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独自在国外旅行。当时我口语还不流利,学校管留学生的约飞教授委托一位家住索契(苏联黑海滨避暑胜地,距洗毛厂只一站路)的女同学沿途照应我直到下车的车站。车上旅客们都问:“是不是你的妻子?”我说:“是大瓦厉虚(同志)。”当时“同志”是多么流行!称“小姐”是不可思议的。苏联姑娘健美、热情,对中国人又特别亲热,但是,我们理智地认识到。由于两国当时生活水平的差距,跨国恋情是不现实的。

下火车到了厂区附近,已见到了工厂的外墙,可就是找不到工厂的大门。我问路人:“工厂的大门在哪儿?”不料回答都是“工厂没有巨大的门!”我感到奇怪,后来只好改口问:“怎样才能进这个工厂?”总算得到了答案。后来我发现,是我的口语不行,还处在先汉语思维,再翻译成俄语的阶段,把“入口”直译为“大大的门”。

到了工厂,厂长派了一位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技术员陪同我,料理生活。星期天带我到附近走走,替我照了许多相片。那时只有黑自的,但都会自己冲印。这位技术员1944年随部队进入柏林,战争结束后回国,复员进了洗毛厂。我听了他的经历介绍,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工厂安排我住到一所空的职工住宅内,和两位来自环境保护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一起住。他们正在厂里搞污水治理研究。苏联很关注环保。

在车间里,工程师给我介绍了情况,又指定了一位老师傅教我。师傅详详细细地给我讲解,又手把手教作。过两个小时,师傅就让我休息,并说:“你尽管去找姑娘们聊聊天。”我们那时思想是“一本正经”的,简直表现得有点拘谨。但苏联姑娘会主动来聊天一起去食堂吃饭,路上她们还大方地挽着我的臂膀。

实习结束,同住的环保研究所人员劝我去索契玩,我还是按照计划,径直返校。当时想:我必须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因为人民花了这么多外汇供我来苏联,绝不能浪费人民的钱。现在看来,那时确实有一股“傻”劲。

第二个暑假,学校安排中国学生去乌克兰首府基辅旅游。接着又应我们的要求,组织我们去莫斯科郊区一所集体农庄参加劳动。

乌克兰的语言与俄语有部分词汇互不相同。我国山东话与普通话也有差异,如把肥皂叫“胰子”,山芋叫“地瓜”,但书写时,还是都用普通话。在乌克兰,这些差异就在单词拼写上表现出来,与俄语不同了。我们看当地的报纸,得连读带猜。

在基辅,由当地共青团接待。除了参观一些景区,还让我们参加少先队夏令营在郊区森林中的集会,以及工厂职工的联欢会。我们还到一个民用小机场去坐游览飞机,每人10卢布,可在基辅上空绕2圈。那时,我们都还没有近距离接触过飞机。游览飞机由退役军用双翼、螺旋桨式小型运输机改装。机舱里有长凳可坐10人。飞行员是退伍空军老兵,卫国战争期间参加过对德国人的空战。

集体农庄离莫斯科大约一小时的车程,14年前,卫国战争危急关头,曾被德军占领。中年庄员们常常向我们用德语表演当年德军的粗暴言行。我们大都住在放了假的小学教室里。部分同学则分散住到庄员的家里。庄员的住宅外面用原木垒起当墙,木板盖顶,像童话小说描写的一般。室内十分整齐清洁,床罩、台布、沙发一应俱全。大型收音机(电子管式,半导体还没有推广)一直在播音。那时,电视还是珍稀商品,而且只有黑白的,高档场所才能看到。农庄里有奶牛牧场,牛奶每升才1个卢布。庄员住宅旁有大片自留地,种着蔬菜、水果。庄员的生活水平,虽不如莫斯科市民,但比我国当时城市居民要高。

晚上我们开会总结,同学们普遍反映,庄员对农庄主席十分不满。都说主席是农庄里的“沙皇”。农庄主席是退伍团级军官,卫国战争中立过战功,指挥官的作风很重。农庄里有果园,果子成熟时,如果发现谁摘了吃,要受严厉的处罚。虽然平日农庄主席往往批评我们做的不好,但在劳动结束的欢送会上,还是列举了许多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成绩”,大大表扬了一番。可见,他是严与宽结合的。

学校除了安排远距离外出,还组织莫斯科市郊一日游,如参观博物馆、克里姆林宫和名人故居。我们到过列宁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柴可夫斯基故居等处。导游介绍:柴可夫斯基讨厌交际,住宅门口始终挂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主人不在家,请勿打铃!”实际上,他正在屋里埋头创作。学校还邀请知名人士给留学生做报告。如当时流行小说《卓娅和舒拉》中2位主角的母亲、卫国战争时期的空军战斗英雄、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姐姐等。每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日,学校都要举行庆祝会,组织苏联和各国学生进行文艺演出。

在重大节日,学校也组织我们参加社会活动,如群众游行。尽管苏联阅兵仪式规模壮大,群众游行却远比北京规模小。每星期天红场上都有许多人排队瞻仰列宁、斯大林墓,我们也都去过。两位伟人的遗体,安祥地躺在玻璃棺材中。斯大林显得十分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