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十篇

时间:2023-03-29 01: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1

北京社保法实施细则《关于落实社会保险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五大看点关注点一:在京外地人将纳入生育保险!

(万众期盼的政策出台,占北京常住人口35.9%的外地人终于纳入生育险,生育保险实现职工全覆盖。)

关注点二:事业单位等都纳入工伤、生育险!

(除了军队、机关以及参公管理等特殊单位外,各类用人单位都将逐步统一到职保体系来。)

关注点三:农民工保险正式并轨城镇保险!

(请以前按农民工两险参保的单位注意!农民工保险调整,用工成本将有所上升!)

关注点四:退休死亡增加抚恤金!

(以前只有丧葬补助费。社保支付待遇提高!)

关注点五:在职死亡或致残退职的增加丧葬补助费、抚恤金或病残津贴!

(以前部分由用工单位负担。改由社保支付后将减轻用工单位负担!)

北京市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关于基本养老保险

第一条 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统筹养老金,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

第二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十五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十五年。

第三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含依照第二条规定延长缴费)的,可以申请转入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含依照第二条规定延长缴费),且未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可以书面申请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申请后,应当书面告知其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以及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后果,经本人书面确认后,终止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四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跨省流动就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xx〕66号)有关待遇领取地的规定确定继续缴费地后,按照此规定第二条办理。

第五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跨省流动就业,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xx〕66号)执行。

第六条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个人在达到法定的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前离境定居的,其个人账户予以保留,达到法定领取条件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其中,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可以在其离境时或者离境后书面申请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申请后,应当书面告知其保留个人账户的权利以及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后果,同第三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全部依法继承。

第二章

关于基本医疗保险

第七条 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缴费年限按照各地规定执行。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第八条 参保人员在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参保人员确需急诊、抢救的,可以在非协议医疗机构就医;因抢救必须使用的药品可以适当放宽范围。参保人员急诊、抢救的医疗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三章

关于工伤保险

第九条 职工(包括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十条 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七条第二项中的醉酒标准,按照《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xx)执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依法出具的检测结论、诊断证明等材料,可以作为认定醉酒的依据。

第十一条 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第八项中的因工死亡补助金是指《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工伤发生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第十二条 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第一项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有关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应当享受的工资福利和护理等待遇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关于失业保险

第十三条 失业人员符合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其中,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包括下列情形:

(一)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二)由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或者被用人单位辞退、除名、开除的;

(五)劳动者本人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后重新就业的,再次失业时,缴费时间重新计算。失业人员因当期不符合失业保险金领取条件的,原有缴费时间予以保留,重新就业并参保的,缴费时间累计计算。

第十五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当积极求职,接受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失业人员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支付。

第五章

关于基金管理和经办服务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依照《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xx〕2号)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将参保人员个人权益记录单通过邮寄方式寄送本人。同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参保人员发送个人权益记录。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为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息保密,不得违法向他人泄露下列信息:

(一)涉及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损害用人单位合法利益的信息;

(二)涉及个人权益的信息。

第六章

关于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拒不向职工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导致职工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 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未依法代扣代缴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用人单位限期代缴,并自欠缴之日起向用人单位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用人单位不得要求职工承担滞纳金。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造成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暂缓缴纳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费,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暂缓缴费期间,免收滞纳金。到期后,用人单位应当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提供担保并与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签订缓缴协议的,免收缓缴期间的滞纳金。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按照此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缓缴社会保险费期间,不影响其职工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未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职工本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等社会保险服务机构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协议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可以解除与其签订的服务协议。对有执业资格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建议授予其执业资格的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资格。

第二十六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开设社会保险基金专户的机构和专户管理银行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法情形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社会保险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查处:

(一)将应征和已征的社会保险基金,采取隐藏、非法放置等手段,未按规定征缴、入账的;

(二)违规将社会保险基金转入社会保险基金专户以外的账户的;

(三)侵吞社会保险基金的;

(四)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互相挤占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基金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

(五)将社会保险基金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兴建、改建办公场所和支付人员经费、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的;

(六)违反国家规定的投资运营政策的。

第七章

其他

第二十七条 职工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规定,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职工认为用人单位有未按时足额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侵害其社会保险权益行为的,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按照社会保险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相关规定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双方的劳动关系提出异议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查明相关事实后继续处理。

第二十八条 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所规定的有关行政部门的职责。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2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这较之前的国家规定与条例,有了很大声的突破,增强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公信力与信服力,弥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空白,社会保险法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费征缴、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经办、社会保险监督、法律责任等几方面的内容,内容条例全面,涵盖范围广泛。既明确了企业部门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更多的是规定了国家政府的职责(义务)。社会保险法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大框架,它的颁布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总结,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二、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社会保险的需求日趋旺盛,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曲折中前进,不断探索,经过不断的总结修正,终于形成颁布了这套社会保险法。它颁布实施的意义重大,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保险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对各项社会保险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安排和规范,社会保险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各项保险制度,其中第2条规定:国家建立五险制度,保障公民在五种情况下能够得到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国家将党中央的为人民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志落实在立法上,这就为人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健全规范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有法可依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中国法律体系健全是一个质的飞跃,弥补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障制度法律的空缺,社会保险法经过十六年的曲折立法,最终表决通过,它的颁布与实施,为社会主义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各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政府的职责与义务,明晰细化了社会保险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使社会保险制度有法可依,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规范,稳定,从此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时代。

(三)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人力资源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险法的相关条例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使劳动人民共享社会劳动成果,作为综合性社会保障方面的首部法律,它的意义重大,不仅对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劳动人民自身意义更是巨大,社会保险法明确规范了企业和劳动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劳动人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利益经常遭到忽视,但是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保障了劳动人民的权益,社会保险法有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维权意识。此外社会保险法同样是完善了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障方面法律的空白,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保险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社会保险法具有立法贡献与它的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保险法在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法实施的配套制度建设跟不上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受到人们的关注,劳动人民是想通过此部法律,解决自己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种社会保险问题,然而现行的法律出台,在某些方面可操作性不强,某些条框的规定不够细致,出现了很多的授权性的条框,社会保险法无法单独解决社会保障领域的所有问题,必须有相关配套的法律来保障实施解决,但是配套设施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很多条款的实施取决于国家规定,取决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如工伤行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费率档次取决于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但是国务院行政部门的规定如何,如何操作执行都没有详细的规定。

(二)很多条款未加详细规定,有的规定模糊不明确普通民众需要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的办法与普通的民众不同按照国务院另行规定实行,具体如何规定实施未加详细的说明,实际上,公务员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享受高额养老保险金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规定模糊不明确,社会保险法没有解决在实施过程中覆盖范围小而使社会某些人的利益缺失,对京津冀一体化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规定比较笼统,只是提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参保参照此法,但是具体操作细则不明晰。这反映了社会保险制度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利于社会保险法的不断完善更好的保障民生。

(三)监管不力,违法现象严重社会保险法作为一项法律,有的条框已经法律化,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导致社会保险法目前仍然没有发挥保障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强制约束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一部法律应该有的效力,很多企业个人都没有完全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来进行实施操作,此外社保基金违法事件近些年频发,如未将社会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克扣或者拒不按时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等等;此外很多条款的实施需要依赖行政机关的实施执行,但是却没有对行政机关事前与事中的监督与监管,所以造成很多资源分配不公等违法行为的出现,违法现象严重,加上相匹配的刑事立法也比较缺乏,相配套的行政处罚法细则也是少之又少,有的制度因为地方情况不同,交给地方管理与灵活处理,缺乏对地方的严格监管,这就影响了此部法律的实施效果,导致各地区的实行标准不一,影响了这部法律的公信力,为社会保险法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对《社会保险法》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社会保险法既然已经出台,只能在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建立相配套的配套制度与实施规定,来保障社会保险法的继续实施,可以出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细则,对按照国务院实施的行政条例,需要进一步明确,并且对其的适用程度进行考证,尤其是对在《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施行前出台的国务院具体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制度加以考证,为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保险法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提供法律依据,保障法律规范的效力。

(二)明确社会保险法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对于现在的技术和实力条件下,社会保险法应该尽量给出明确与详细的规定,对于能够独立解决的或者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方面的立法,必须是本法律明确规定,不要授权给国务院行政部门或者地方政府,要保障法律效力不打折扣,对公众比较关心重点方面问题如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费的征集机构、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险问题等都应该明确详细规定,切实保障公众的自身利益,对于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继续探索的法律条款应该整体统一把握,在立法上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原则性的限定,不能完全放开,具体操作以及操作细则再交给国务院等行政部门规定。对事关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安排及管理体系等重大问题不宜采取回避的做法,要加以明确规定。

(三)增大监管力度,加强处罚法的建立与健全为了保障社会保险法的效力与公信力,要建立权有效的权利相互制衡、监督机制,同时畅通有关社会保险信息交流通道。加强社保基金的出口关,加大监管力度,做好服务与行政审批制度,增强有关社保基金工作的透明公开度,社会保险基金等相关的政策与动态要在公共媒介平台进行定期,建立网络信息社会保险交流平台,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公共媒体的监督,建立群众意见的反馈机制。此外国家各部门要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体制,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此外为了强化社会保险的法律刚性约束要加强配套法律的建立与健全,加强社会保险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刑事立法,增加严重危害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的一些新的处罚条例与罪名。

五、结束语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3

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全文第一条根据《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镇用人单位,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支付劳动报酬,必须按条例规定参加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为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缴纳生育保险费。能够提供外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已参保的有效证明材料的用人单位除外。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外国组织代表机构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组织代表机构应当为其所雇用的中方从业人员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四条生育保险登记和缴费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下列单位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生育保险登记、核定缴费数额后,在海口市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

1.驻海口地区的中央、省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在省级以上民政等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在省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招用无军籍从业人员的军队所属单位。

2.铁路、远洋运输等跨区域、生产流动性较大的企业,自愿申请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加生育保险并经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批准的。

(二)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用人单位在洋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生育保险登记、核定缴费数额后,在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

(三)其他用人单位在所在市、县、自治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生育保险登记、核定缴费数额后,在当地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五条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参保名单应当在本单位公示,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的本单位缴费基数总额及个人缴费基数应当分别由法定代表人及从业人员签名确认。

第六条用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缴费工资及缴费数额,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条例的规定核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核查用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名册、工资发放表、财务会计账册等生育保险工作所需资料,调查和检查缴费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参保缴费情况,依法对缴费单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第七条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的费率为本单位从业人员月缴费工资总额的0.6%。

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的费率标准,由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在条例规定的幅度内,根据全省在岗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变化情况和生育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提出调整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行。

第八条用人单位跨年度补缴生育保险费的,费率按办理补缴手续上年度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的费率确定。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办理补缴手续的上年度全省在岗从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

第九条从业人员或者从业人员未就业的配偶在分娩当月符合条例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条例规定享受相应的生育保险待遇。

退役军人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符合国家和本省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且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期间处于正常缴费状态的,不受条例规定的满12个月的限制。

第十条从业人员不得重复参加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已经参加两份或者两份以上生育保险的参保人,其重复获得的生育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待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予以追回。

第十一条女性从业人员生育同时符合难产和多胞胎生育条件的,增加的享受生育津贴天数累计计算。

条例所称难产,是指女性从业人员生育时采用产钳助产、胎吸、剖宫生育的。

第十二条机关事业单位中财政全额供养的参保人享受产假及计划生育手术休假期间,其生育津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拨付至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三条因生育或者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并发症的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非因生育或者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疾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生育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管理,除急诊、急救外,参保从业人员应到参保地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施行计划生育手术。

因急诊、急救等紧急情况在非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所发生的生育医疗费用,先由本人垫付,再到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

第十五条参保人需转异地生育的,应当向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后,其生育医疗费用按条例规定支付。未经批准的,生育医疗费用全部由本人负担。

第十六条参保人到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住院分娩和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时,须提供身份证、生育服务证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参保从业人员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生育保险待遇时,须提供身份证、生育服务证、收费凭证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参保人跨省流动的,应当办理生育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第十八条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当严格执行生育保险政策、医疗卫生规范及省级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规定。对住院分娩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每天向其提供医疗服务收费明细清单,接受参保人监督。

第十九条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使用自费药品、诊疗项目,应当事先征得参保人书面同意;未征得同意或虽经同意但有证据证明其违背参保人真实意愿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直接扣减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结算费用,用以补偿参保人已自付的医疗费。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使用自费药品、诊疗项目的费用,超过参保人本次就医全部医疗费的15%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用药情况进行审核,发现明显不合理的,可以扣减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结算费用。

第二十条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依照规定予以处理:

(一)拒收符合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条件的参保人住院治疗的;

(二)违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的;

(三)迫使未达到出院条件的参保人出院的。

第二十一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生育保险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细则,切实维护参保人正当医疗权益。

第二十二条生育保险药品应当公开招标采购。

第二十三条本实施细则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实施细则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生育保险该如何办理办理条件

凡是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男职工,都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办理材料

(1)《社会保险登记表》;

(2)《参加基本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人员增减表》;

(3)《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申报汇总表》;

办理地点

社会劳动保险处业务大厅

办理流程

(1)用人单位持申报材料到社会劳动保险处业务大厅申报;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4

一、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意义

社会保险稽核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核查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情况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对社会保险的稽核工作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征收相关的社会保险基金,进一步壮大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在我国,每年的养老、工伤等保险种类的稽核人数比实际的参保人数多三倍,要将用人单位、明星、大型的企业等参保个人和参保机构实际申报的缴费基数和实际缴费情况进行严格的核查,核查清楚参保人员和一些参保机构有没有按时缴纳保险费用,这些都是实现社会保险工作安全、稳定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强化社保稽核工作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是一种保障,可以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保障意识,让他们全面认识社会保险体系,让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法能依。如果参保机构或者个人不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登记造册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最后,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会刺激相应人员对缴费情况进行核定,让发放待遇的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也会有效遏制冒领社会保险等一系列不道德的情况发生。

二、稽核工作现状

首先,我国对自身的社会保险工作没有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细则,没有可供法律执行的操作内容。我国现已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以指导社会保障工作,使其更加的规范和合理,进而在社保体系得到规范的前提之下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的实施。我国的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之中,完善的社保法律体系对形成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什么程序对社会保险进行追缴,依照哪些法律法规可以让征缴的过程更加顺利,征缴的方式更加规范,这些问题都是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社会保险在我国各个地区起步的时间不同,实施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有的地方没能对国家社会保险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实施,全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实施标准,这就导致了在一定情况下,很多行业的统筹情况不能和其各自的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在客观上,造成了用人单位在履行各自标准的时候形成了批次之间进行社保情况对比的攀比心理,对社会保险的稽核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对其进行有效执法的相关工作。大多经办社会保险的机构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到位,难以让参保人员、单位、机构形成完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关法律实施的效果。

不能将主体稽核工作进行的相关机构设置到位,稽核工作的实施人员没有统一的个人素质,没有较高的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整体执行人员的相关水平都还有待提高。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是实施社会保险工作的主体,但是,每一个地方的范围内,难以设置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机构里面的设置机构也随着地方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设置内容,甚至有些地方的社会保障局就是由社会保险稽核机构转变而来的,大多数保险稽核机构都设置在社会保险管理中心,这种情况导致社会保险的稽核机构的名称很难被统一起来。更难以形成统一的执法资格,导致很难强化执法力度,违反社保法律法规的人也不怕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权威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来看,我国政府机构和很多相关部门都没有认识到社会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状态相当薄弱,但是它起到的作用相当明显,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对这部分工作提高认识。从事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工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解决社保稽核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将社保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进行完善

我国相应出台了社保法和其他一些与社保相关的法律法规,这种做法体现出了我国社保事业正走上规范和标准的道路。按照行政的方式进行执法、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行政工作是我国社保稽核工作的基本工作准则。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非常大,目前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因此,依靠现有的社保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本不能有效地实施稽核工作。同样,各个地区要进行社保稽核工作就必须结合各地区社保工作的基本现状和实际情况来完善地区性的社保法律和法规,将实施的细则按照地区的差异性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强化我们的工作行为。依法完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加快社保稽核立法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缴费基数管理、稽核程序,堵塞漏洞,才能强化缴费单位据实申报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此项业务核定的约束力以及严肃性。

(二)明确部门职权,强化执法能力

明确社保部门的相应职权,提高稽核队伍执法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法治的力度,规范社保的缴费行为。在社会保险的起步阶段,政府部门和法律部门要给予他们大力的支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社会公民知道社保事业本身体现的积极意义,让执法部门也明确自己的执法权限。当相关政策被制定和完善之后,干部就成了政策完善和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之后,执法者就成了相应的决定因素。所以,对整个和稽核工作有关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相应的提高就成了能否正常地实施所指定政策的关键因素。在进行队伍建设和选择的时候,第一,要选择思想道德素质高、基本业务能力相对较强,对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度,能够更公正和廉洁的处理事情、进行执法工作的人。第二,要选择专业素质较高的人,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会呈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我国正在进入法制社会,法律观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依法办事逐渐成为准则。《社会保险法》要得到确定和出台,这样才能依靠法律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对参加社保的单位、机构或者个人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法律中还必须包括对冒领情况的责任追究,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具体细则,争取对不法现象进行严惩。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行政监管的完善等都是结合内部控制和专门监督的社保监督体系建立的依据。严厉打击保险欺诈行为,形成社会威慑力,将社保的犯罪率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当前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进行了论述。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单位、机构也越来越多,为了保持社保稽核工作的可靠性,一定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稽核人员的具体工作细则。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跟社保稽核工作的联系比较大。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对社会保险的稽核工作。

(作者单位为山东招远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邢俊.关于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2] 黄礼爱.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下旬),2012 (9).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5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调和之基,是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义务。近年来,全市以健全机制为保证,以强化效劳为抓手,仔细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展就业。

一是树立就业推进机制。把就业归入经济社会开展总体规划,归入主要议事日程,归入对县(区)和部分的目的治理,层层落实责任,完美任务机制,积极促进就业。二是树立就业援助机制。立异就业援助形式,为就业坚苦对象供应对等就业时机。就业援助局限由下岗人员扩展到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掉地无业农人和返乡农人工。对“零就业”家庭执行“发生一户、援助一户、就业一户、消弭一户”的动态治理机制。积极开拓就业岗亭,将机关事业单元的工勤效劳岗亭归入一致治理,统筹开拓社区效劳和城市治理、环卫保洁、治安联防等公益性岗亭。2012年全市共开拓公益性岗亭3000余个。三是树立就业效劳机制。积极供应创业效劳、培训效劳、理论效劳。充沛运用创业搀扶政策促进下岗赋闲人员、农人工、大学生自立创业。针对劳动力市场需乞降劳动者需求执行订单、定向培育,展开技艺人才、乡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劳务扶贫培训,组织施行了培训100万、转移输出100万农人工的劳务开拓“双百工程”,进步就业才能。市、县(区)树立了5个劳动力市场,在一切建制乡镇、社区树立了191个就业和社会保证效劳中间(站),构成了四级就业效劳收集。2012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5166人,个中坚苦对象和掉地农人11990人,零就业家庭689人,转移乡村劳动力111.5万人,城镇注销赋闲率节制在4.3%以内。

二、树立和完美社会保险系统保证人民根本生涯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证中最根本、最首要的内容。是对市场缺陷的一种补偿。近年来,全市对峙“广掩盖、保根本、多条理、可继续”的准则,以养老保险为中心加速树立和完美掩盖城乡的社会保险系统。

一是加速完美城镇根本养老保险准则。依照分级担任、风险共担的准则,履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全市企业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完成了参保、治理、收缴、付出“四一致”,加强了抗风险才能。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当前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掩盖面到达173402人,个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3629人,养老保险基金征收积聚达5亿元。积极处理前史遗留问题,妥帖处置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超龄人员、返城知青参与根本养老保险,对局部因地动灾祸、家庭经济坚苦执行缓缴养老保险费。全市已处理前史遗留问题16818人,个中分期缓交养老保险费6478人。履行社会化发放,进步效劳程度,全市62859名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二是积极展开乡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通江县“全国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准则立异与标准化项目试点县”为重点,探究合适乡村经济社会开展近况和可操作的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准则。当前,新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掩盖三县一区,参保达64321人,基金积聚2200万元。三是稳步推进赋闲、工伤、生育保险准则的树立。制定出台了赋闲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施行方法、城镇职工生育保险方法,有序推进任务展开。全市已参与赋闲保险84073人,工伤保险54643人,生育保险32737人。

三、树立和完美社会救助系统保证弱势群体好处

社会救助是一种“国度济贫”准则。获得救助是人民的根本权益。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究贫穷地域加速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立的有用路子和办法,初步树立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涯保证和流民救助为主,医疗、教育、司法、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相关政策配套,社会合作为增补的社会救助系统雏型。

一方面,出力构建社会救助任务机制。出台了“鼎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立的定见”、“低保八项准则”、“分类施保施行方法”、“特困户医疗救助任务细则”、“乡村特困户救助施行方法”等准则。对峙公开公平公道,按期对社会救助资金进行审计和效能监视评断,进步了社会救助任务的通明度和公信度。另一方面,出力拓展社会救助局限。重点从三个层面进行了探究。从掩盖面上,救助对象由纯真的城市低保户、乡村特困户,拓展到一切社会坚苦群体;从救助局限上,由保证根本生涯扩展到医疗、就学、就业、司法等各个方面;从方法上,既存眷坚苦群众传统的衣食住,也存眷其致富、后代上学等问题。到当前为止,全市104400人享用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津贴114元;220039人归入乡村低保,累计月人均津贴34.7元;城乡医疗救助辨别到达20148人次、23356人次;18435名五保对象完成应保尽保;处理了1377户乡村无房户和受灾户住房坚苦;对174名孤残儿童施行了免费康复医治;1260名贫穷大学生获得救助;为251名低保户减免诉讼费18万元。

四、树立和完美医疗保证系统进步人民安康程度

根本医疗保证事关国民安康,对知足群众根本医疗需求,进步安康程度有着严重意义。近年来,全市对峙当局主导、小我参加、城乡统筹、分层掩盖、全民受益的准则,树立和完美了医保系统。

一是树立完美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准则。在完美职工根本医疗保险机制的根底上,出力扩展城镇职工掩盖局限。重点处理国有封闭破产企业、坚苦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敏就业人员的根本医疗保险问题。截止2012岁尾,全市参保人数已达121025人,个中,城镇职工103696人,灵敏就业人员1714人,农人工15675人。2012年征收医疗保险基金18625万元,支出14740万元,费用报销率达82%。二是具体树立新型乡村协作医疗准则。对峙出力在树立不变增进的筹资机制、完美赔偿机制、健全运转治理机制上下功夫,扩展掩盖面,进步保证程度。参合率由2006年的78.98%进步到2012年的90.12%。住院赔偿费用由2006年的3441.78万元进步到2012年的14343.01万元。住院报费比例由2006年的25.5%进步2012年的37.52%。报账起付线逐年下降,比方县级医疗机构的报账起付线由2006年的250元下降到2012年的均匀175元。积极推进便民惠民。通江县探究了乡村协作医疗“一证走全县”准则,南江县推出了“农人报账干部署理”准则,平昌县对五保户、孤儿和神经病患者住院报费不设起付线,区将非凡门诊病种扩展到11种。三是树立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准则。启动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试点任务,出台了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试点方案和暂行方法,方案全市2009年参保居民到达26.6万人,掩盖面到达50%以上,当前任务发展顺畅。

五、树立和完美住房保证系统处理居有其所的问题

住房是民生之所。树立健全多渠道住房保证系统,处理低收入家庭住房坚苦,完成住有所居,是当局主要的公共效劳本能机能。近年来,全市以廉租住房为重点,出力处理群众的保证性住房问题。

一是制定完美规划。制定出台调查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坚苦完美住房保证系统的施行定见,以及经济合用住房、廉租住房治理施行方法。编制完成《市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证规划》,展开低收入家庭住房坚苦户摸底查询,对契合低收入家庭住房保证居民一一建卡。二是树立保证准则。首要从三个方面树立完美准则。树立住房公积金准则,全市树立了完美的住房公积金归集、运用、治理系统,执行单元与职工一起缴存、公积金中间一致治理,鼓舞和保证职工购房。截止2012岁尾,全市共归集住房公积金44072万元,发放借款32566万元。树立经济合用房准则,这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半市场化方法的保证准则。经过减免地盘出让金、减免税费等方法建立经济合用房,保证低收入者购房。树立廉租住房准则,这是针对非凡坚苦群体由当局供应廉租住房的非市场化保证方法。全市廉租住房项目已落实建立用地,资金筹措到位,项目发展顺畅。三是抓好政策落实。严厉政策和规范,经过审核、公示,廉租住房补助实时到位。2012年全市9500户廉租住房租赁补助户享用了3035万元的补助。

在完美社会保证系统中,全市进一步落实任务办法,重点树立了三项机制,确保民生获得有用改善。

(一)树立协调运转的任务机制。注重整合伙源、整合力气、整合伙金、全体联动。对峙首要指导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本能机能部分自动抓,相关部分共同抓。各级成立民生办公室,担任统筹协调,按期剖析,按期研讨,按期督查。注重协作联动,就业、保险、医疗、救助、住房等系统辨别树立了联席会议准则、协调会议准则、信息传递准则和监察催促准则,构成了全体联动的常态机制,推进社会保证系统建立有序进行。

(二)树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树立保证系统,投入是要害。全市出力树立分级担负、财务投入和小我交纳相连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经过争夺国度、省津贴投入,市、县(区)财务布置投入,小我交纳投入,筹集保证资金。2012年,国度、省津贴、市及县(区)布置全市就业、医保及各类救助资金3.2亿多元;全市城镇职工交纳医保金2184万元,乡村居民交纳协作医疗基金2687万元。全市城镇职工累计交纳住房公积金49170万元。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6

论文关键词 新刑诉法 逮捕 社会危险性

新《刑事诉讼法》第79条对逮捕条件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以三款条文将逮捕条件分为一般逮捕条件、径行逮捕条件和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的转捕条件三种情形。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该条文将一般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条件细化为五种具体情形,对于改善长期以来检察人员在进行社会危险性裁量时缺乏可操作性依据的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检察工作人员,如何在执行新刑事诉讼法中对社会危险性进行理解和把握,并及时应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加强审查逮捕工作、适当运用逮捕强制措施的必然要求。

一、对社会危险性的解读

“危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有遭到损害或失败的可能”。可见,社会危险性反映的是尚未发生的可能性。而由于社会危险性立足于刑事诉讼这一特定环境,尤其针对刑事强制措施而言,其应是一种客观、具体的危险性,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能够依据已经发生的行为或已经存在的事实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所作出的预判,通过这种预判来解决适用强制措施问题。概而言之,刑事诉讼中的社会危险性应是指犯罪嫌疑人有妨碍刑事诉讼或继续危害社会的客观现实可能性。因此,社会危险性也就区别于评价已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一)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

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包括两个层次,不仅要求犯罪嫌疑人具有社会危险性,并且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的社会危险性。也就是说,犯罪嫌疑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等达到一定程度,才认定为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危险性,二是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罪行危险性,是指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犯罪事实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危险性,即基于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因素致使犯罪嫌疑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危险性。人身危险性是指犯罪嫌疑人妨碍刑事诉讼或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即基于犯罪嫌疑人人身因素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危险性。如新《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2款规定的径行逮捕条件中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主要体现的即是社会危险性中的罪行危险性。因刑罚的轻重与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存在正向关系,故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属于涉嫌严重犯罪,即认为其具有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而应直接逮捕,不再以一般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予以考量。又如新刑诉法第79条第1款规定的一般逮捕条件、第2款规定的径行逮捕条件中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以及第3款规定的转捕条件主要体现的即为社会危险性中的人身危险性,或是妨碍刑事诉讼的危险性或是再犯罪的危险性。

(二)一般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

由于径行逮捕条件和转捕条件规定明确,在司法实践中较易把握和适用,在此就不再赘述。对于一般逮捕条件,新刑事诉讼法延用了96年刑事诉讼法的“三要件说”,即证据条件、刑罚条件和必要性条件。而其中的“必要性条件”也就是社会危险性条件,是整个逮捕制度难以裁量把握的核心部分。故新刑事诉讼法在一般逮捕条件中,删除了“有逮捕必要的”这样过于原则性的字眼,并将社会危险性条件细化为五种具体情形,即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这为检察人员把握和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减少逮捕措施适用的恣意性。

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一般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作出了细化规定,仍需检察人员在办案实践中对此予以准确理解和严格把关。通过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一般逮捕条件的社会危险性中的“可能”、“企图”等情形均要求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有迹象表明的规定即可见,认定犯罪嫌疑人具有社会危险性不能仅凭办案人员的主观判断,而必须依据一定的证据、材料来进行综合的判断。

另外应特别注意的是,新刑事诉讼法仅在一般逮捕条件中规定了五种社会危险性情形,并没有对社会危险性设置兜底条款,所以应当理解为不符合法定五种情形的均不应当逮捕。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限制扩大理解社会危险性而滥用逮捕措施,对于降低过高逮捕率、统一法律适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还在第144条中,列举了认为不具有社会危险性而可以不逮捕的情形,包括了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行为程度、悔罪表现、赔偿情况、年龄等多个方面内容。因此,我们应从正反两面去综合考量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从而更加准确地适用逮捕措施。

二、认定社会危险性存在问题

尽管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进行了细化,但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一)“构罪即捕”观念仍存在

由于传统的“重打击、轻保护”的观念,以及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措施的成本高、风险大等现实原因,导致在审查逮捕过程中,检察人员存在“构罪即捕”的思维定式。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已经实施,但“构罪即捕”这一思维定式仍未能够得到明确扭转。尤其是在对一般逮捕条件进行审查时,更对的是出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的考虑,而对涉嫌构成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认定为具有社会危险性,做出逮捕的决定。尽管“构罪即捕”观念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这不仅不符合逮捕强制措施的设置初衷,也不利于新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原则的实现。

(二)对社会危险性理解不一

新刑诉法将一般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条件细化为五项具体情形,这对于准确把握逮捕条件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新规定中多处采用“可能”等较为不确定的措辞,这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仍较为欠缺。虽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一般逮捕条件的社会危险性中的“可能”、“企图”等情形均要求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有迹象表明,但对于“有一定证据证明”的证明程度和“有迹象表明”的表明程度仍不明确。这就导致了不同检察人员之间、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之间、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对于社会危险性的“可能”和证据材料等的证明程度理解存在不一致,不利于缩小个案之间的差异和实现法律适用上的统一性。

(三)社会危险性证明说理机制不健全

正是基于“构罪即捕”观念仍未扭转、对社会危险性理解不一问题的存在,侦查机关在侦查取证过程中往往仅注重收集证实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的证据,忽视或是较少对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符合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的证据进行收集,而使呈现在检察人员面前的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社会危险性的证据材料不全。因为社会危险性在实体和程序方面的证明机制仍未建立或完善,检察人员在短短的审查逮捕期限内也就难以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符合逮捕条件的社会危险性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把握。

三、完善对社会危险性认定的建议

(一)着力转变“构罪即捕”观念

“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对司法工作人员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新刑事诉讼法的这一进步原则,检察人员要增强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效率意识,把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在审查逮捕案件过程中,要克服“构罪即捕”的传统观念,严格贯彻执行新《刑事诉讼法》第79条对于逮捕条件的规定,注重准确判断和把握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对于确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迹象表明没有一般逮捕条件中的五种社会危险性情形的犯罪嫌疑人,应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在对社会危险性进行判断和把握时,要根据客观存在的证据材料作出决定,不能仅根据主观臆断对社会危险性作出任意解释或者扩大解释而造成不必要的羁押。

(二)进一步统一对社会危险性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社会危险性是对尚未发生而可能发生的情况的一种预判,故在司法实践中对社会危险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分歧在所难免,但应进一步减少这种分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应加强组织学习培训,统一对社会危险性的理解和认识。上级检察机关要加强对下级检察机关的指导,根据下级检察机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及时和明确的指导意见,由上至下对社会危险性问题形成统一的判断和适用。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之间可通过联席会、讨论会等形式加强沟通协调,对于社会危险性的认定和证据材料收集达成共识。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一、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统筹衔接存在一定的阻碍

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各项制度统筹衔接存在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参保的现象。近些年吉林省外出打工的居民数量超过了80万人,这些人员中有去其他省份打工的,还有从其他省份回吉林省的。而在以上这两种情况下,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种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就尤为突出。外省打工人员回到吉林省之后,在外省缴纳的养老保险只能将部分个人账户基金转回,而统筹的基金并不能转回。另一方面在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的过程中,凸显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中可持续发展、制度规范性和公平性上的缺失。由于吉林省存在较强的劳动力流动问题,因此措施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养老金领取时效性、养老金异地转移的问题,这也是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未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2.养老基金运营增值空间比较小

随着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数量越来越多,基金收入越来越多,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也随之提升。虽然基金结余的数额在逐年提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提升吉林省养老保险发放的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目前,吉林省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非常有限,基金的管理与运营也较为僵化,为了有效地避免和降低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产生的风险,通常选择的投资方式是购买国债或者银行存款,不足之处是产生的收益较低。吉林省在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中始终秉持着“试点先行”“分类实施”的理念,因此出现了城镇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而城乡发展“二元化”,使得吉林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二者之间的矛盾扩大,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水平也存在差距,对于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与优化有一定的影响。

3.缺乏健全的集体补贴细则

目前吉林省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方式,而参保居民选择的缴费档次高低直接决定了个人账户中养老金的具体数额高低。现实状况是绝大多数居民选择低档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一方面在于居民受到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于居民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足够高的信心。而居民的缴费档次低相应的获得政府的补贴数额也会低,最终导致居民领取的养老保险金数额难以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在吉林省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集体补贴、政府补贴以及个人缴费共同构成了居民的养老保险基金。但是吉林省政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社会捐助以及集体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缺乏健全、完善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推进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政策建议

1.健全各项制度衔接

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各项制度的衔接问题需要吉林省政府加大研究,确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结合国家政策为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据。针对农村居民进入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为这部分居民提供一定的补助,以此来提升这些居民群体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或者个人账户的资金数量,这种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的积极性。同时应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有针对性地处理居民跨区域转移社会养老保险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能统筹的问题。

2.规范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系

一方面,促使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实现多样化,可以有效地推动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多样化,实现基金的增值与保值。可以成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养老基金管理运营机构,实现统一化的养老基金管理,并配备专业的人员,采用专钱专关的方式,同时给予一定政策方面的支持,并且要确保在投资组合选择方面要合理、科学、适当,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与保值构建有利的环境。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8

自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劳动法》之后,国务院相继制定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劳动保障部也制定了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行政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建了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框架。而经过九年的实践运行,暴露出实施效果不佳、实施难度大等问题。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研讨会”上,政府部门、立法人士、专家学者及相关劳动保障具体实施单位人士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意见。

问题

“今天来看,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诸如操作性方面很难落实,众多的规范性文件或因冲突、或因效率不高而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达到效果,这都表明现有的劳动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务院法制局原局长孙琬钟教授直截了当地指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司长闫宝卿认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立法工作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缺”,一些重要的劳动保障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具体而言,社会保险法、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等重要法律还未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其次是“低”,目前大多数劳动保障工作都是由法律、法规以下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规范的,立法层次普遍较低;更有意思的是“不协调”,在一些法规和政策的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和打架的现象。

闫宝卿认为,在监察执法方面,一是执法不到位,一些地区在执法检查工作中往往偏重于抓大不抓小,抓公不抓私,抓城不抓乡,造成执法有盲区,使得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二是执法交叉、重复。少数地方劳动保障部门内部存在着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问题。在执法监督和法制宣传方面,行政复议工作没有引起一些地区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足够重视,法制机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的需要。

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会长郑东亮则认为,现行劳动保障立法中,比较普遍地缺乏法律责任和制裁办法的规定,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规范,而这种现象源于内容过于抽象、原则,不利于操作。

建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司长闫宝卿建议: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这两部基本法为龙头,以劳动保障单项法律为骨干,以法规、规章等其他法律规范为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其次,要遵循急需先立的原则,当务之急是抓好两法两条例,即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和监察、职业资格条例的起草和修改工作。同时,对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及时修改和废止。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9

[关键词]:保险监管制度,比较

保险业是集风险性和金融性于一体的行业。基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国大多建立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制度,其中以英、美、日等西方国家最为完善、系统。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西方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

(一) 英国保险监管制度。英国的保险监管制度采用“公开性自由”原则,实行由议会立法、贸工部全面监督管理和保险同业公会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英国现行保险立法是《保险经纪人法》、《1982年保险公司法》和与之有关的保险条例:《1983保险公司财务条例》、《1981年保险公司条例》、《1983年劳合社保险条例》以及贸工部关于收费标准的法律文件、《1990年保险公司法律费用保险条例》和《保险公司修改条例》。

贸工部是国家设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保险监管的具体机构是贸工部下设的保险局。保险局与其在贸工部的其它单位如法律处、公司调查处和审计处一起,同保险业界的代表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贸工部监管以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监管中心,对保险费率、保单条款内容和公司所有权等,一般不进行干预。

英国保险业以高度的行业自律为特色。保险业自律组织负责各自不同的管理范围。行业自律的主要机构有:劳合社理事会、英国经纪人委员会、保险推事局、保险人协会、寿险组织协会和个体保险仲裁服务公司等。英国行业自律管理是在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保险宏观监管起辅助作用。

(二) 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美国对保险业实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双重监管制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拥有各自独立的保险立法权和管理权。联邦保险局负责联邦洪水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联邦犯罪保险等特定义务。美国各州有自己的保险法,各州保险局在州管辖范围内行使保险监管权,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投保人利益为主要监管内容,但各州保险法对承保过程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美国保险监管的广泛性和严格性。虽然美国各州的保险法多达55部,但在全美保险监管官协会的努力下,内容上已无多大差别,各州法院通过对保险法的司法审查也发挥着一定的监管作用。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为适应监管的需要,逐渐加强了对保险业的监管。

(三) 日本保险监管制度。日本的保险立法主要是《保险业法》,包括对保险业的监督法规和有关经营者的组织及行为的规定。日本保险业的监管部门是大藏省。大藏省内设银行局,银行局下设保险部,保险部是保险业的具体监管部门。大藏省内设有保险审议会和汽车损害赔偿责任审议会。日本在1996年新的保险业法颁布前实行行政式监管制度,表现为事前规制和市场行为监管,从开业审批、业务范围、经营种类及具体条款方面严格管制。1996年新的保险业法颁布后,保险监管的重心转向对保险人偿付能力的监管,更加注重维护投资人利益。

二、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 保险立法滞后。我国自1995年颁布保险法后,保险监管逐步法制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体系,包括《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暂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暂行)》和《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另外,保监会发布了对各险种的管理规定。保险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使保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规范保险秩序、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应看到,我国保险立法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保险机构的大量涌入将对我国保险业提出严峻挑战:其一,如何对外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我国目前对外资保险机构监管的专门法规只有1992年《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缺乏全国性的、专门性的针对外资保险机构监管的法规。并且《办法》的有些规定明显和WTO规则与我国入世的承诺不相符合,还有些条文与其后制定的保险法不相协调,造成内外资保险监管法规的不统一。其二,保险法的一些规定,如偿付能力监管、再保险监管、保险投资监管、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和保险违规的处罚等如何落实?对此,保险法的规定过于笼统,又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所以,在保险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这些都表明,我国保险监管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 政府监管亟待加强。保监会成立以前,我国保险监管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司。1998年11月18日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指导下,我国在精简政府机构的同时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具体负责对我国商业保险业的监管。保监会和各地派出机构的陆续建立和顺利运作,有力规范了保险市场秩序。但也要看到我国保险监管仍处于被动监管状态,保监会尚未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究其自身原因有二:其一,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设备缺乏;其二,监管重点还在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手续费标准等方面,对保险偿付能力准备金、再保险等方面监管力度不够。这样就制约了保险监管职能的行使,致使我国保险市场仍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现象,这些都表明加强我国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三) 保险行业自律急需加强。与保险立法、政府监管的外部监督不同的是,保险行业自律重在内部监管。行业自律具有经常性、及时性、专业性、低成本性的特点。能有效地促进和保障保险业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提高保险业整体素质。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全国性的保险自律组织系统,仅北京、上海、大连建立了地方类似机构,其它地方基本上忽视了这种自律组织的建设。保险自律组织的缺乏对我国建立统一、规范的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建议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篇10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闽人大常(〔1997〕036号)规定,由省劳动厅、省体改委、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组织制定的《〈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迳与上述部门联系。

《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依法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城镇个体劳动者是指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本人。

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第三条 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以下简称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及其以上的,经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认定后,按规定予以办理退休手续,并从批准退休的次月起,享受《条例》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四条 企业符合《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委员会讨论通过,可向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提出暂缓缴费的书面申请和补缴款计划,经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审核情况属实的,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缓缴期在6个月以内的,由所在地区(含设区的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批,超过6个月以上的,由省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企业暂缓缴费申请表》30日内,应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并通知企业和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

第五条 企业收到劳动行政部门暂缓缴费决定书10日内,应与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签订补缴款计划书,并抄报缓缴审批机关备案。暂缓缴费决定从企业和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双方签定补缴款计划之日起生效。

缓缴期间应补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同期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第六条 实行承包、租赁的国有、集体等企业及其职工,其缴费基数难以确定的,也可按《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予以核定。

第七条 企业因破产、解散等原因终止的,在清算财产时,应依法优先向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支付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八条 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由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发给养老保险证(卡),达到退休条件办理退休手续时,凭本人养老保险证(卡)换发《职工退休证》。职工养老保险证(卡)和《职工退休证》作为参保人员本人查询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记录和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凭证。

第九条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记载的内容应包括:上一结息期末累计储存额以及其中个人缴费储存额;本结息期记入个人帐户的企业划转和个人缴纳的月数、金额;本结息期利息;期末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以及其中个人缴费累计储存额等。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年度对帐单由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或委托企业于次年6月30日前发给参保人员。

第十条 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按个人帐户结息年度城乡居民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利息。结息年度利率有变更的,以最后一次变更为准。

第十一条 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120个月死亡的,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中的个人缴纳部分(本金及利息)的余额予以继承,其公式为:继承额=退休时个人帐户储存额中个人缴纳部分×〔(120-退休后领取基本养老金总月数)÷120〕。由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划转记入个人帐户部分(本金及利息)的余额并入社会统筹基金。

第十二条 《条例》第二十九条所称过渡性养老金由缴费性养老金和过渡性调节金两部分组成(基本养老金计发范例见附件)。

(一)缴费性养老金按参保人员1995年底前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的1.3%计发。即:缴费性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缴费年限的平均指数×1995年底前缴费年限×1.3%。

本人缴费年限的平均指数按职工1984年底前缴费年限的指数与1985年1月1日至1995年底前缴费年限的指数加权平均求得。1984年底前缴费年限的指数按1.0计算,1985年1月1日至1995年底前缴费年限的指数按本人实际缴费年限的指数计算。本人实际缴费年限的指数以本人1989年至1995年(至少5年)各年度缴费工资与相应年度本省职工平均工资计算求得。按上述办法计算的本人缴费年限平均指数低于0.75的,按0.75计算。

(二)过渡性调节金按《条例》和本实施细则规定计发的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缴费性养老金三项待遇之和(以下简称养老金基数)分档设立,即从养老金基数不满250元起,待遇每提高一档(50元),调节金相应减发10%(5元),直至满600元及其以上不增发调节金。增发调节金后的 养老金达到本档最高额及其以上的,按本档最高额发给。其具体对应标准如下表:

--------------------------------------

| 养老金 | | 满250元至 | 满300元至 | 满350元至 |

| | 不满250元 | | | |

| 基 数 | | 不满300元 | 不满350元 | 不满400元 |

|-----|-------|-------|-------|-------|

| 调节金 | 60元 | 55元 | 50元 | 45元 |

|-----|-------|-------|-------|-------|

| 最高额 | 305元 | 350元 | 395元 | 440元 |

|-----|-------|-------|-------|-------|

| 养老金 | 满400元至 | 满450元至 | 满500元至 | 满550元至 |

| 基 数 | 不满450元 | 不满500元 | 不满550元 | 不满600元 |

|-----|-------|-------|-------|-------|

| 调节金 | 40元 | 35元 | 30元 | 25元 |

|-----|-------|-------|-------|-------|

| 最高额 | 485元 | 530元 | 575元 | 600元 |

---------------------------------------

第十三条 企业职工缴费年限按企业和职工个人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累计计算,中断缴费的时间则不计算为缴费年限。其中:原国有企业的固定工,其1988年底前按国家规定可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工作年限,可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

《条例》实施前,凡企业和职工个人不缴或欠缴、又不实行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作年限,不计算为缴费年限。企业职工1997年底前的工作年限,按规定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可计算为缴费年限。补缴工作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终止。

第十四条 符合《条例》和本实施细则规定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人员,按下列办法计算补缴:

(一)按参保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条例》规定的缴费比例和当地上一年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为缴费基数计算补缴;

(二)补缴1995年底前工作年限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全部并入社会统筹基金,并按其补缴金额和缴费年限相应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三)补缴1996年1月1日以后工作年限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其中按本人缴费基数11%划转计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用于计发职工个人帐户养老金;其余部分并入社会统筹基金。

凡本规定下达之前已按原规定进行补缴的,不作变动。

第十五条 从事国家规定的井下、高温、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的职工,其按规定折增的工作年限,以职工退休时本省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每满一年增发1%基础养老金,最高增发10%。

第十六条 本《条例》实施前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退职的人员,仍按原规定发给退职生活费,同时按本企业退休人员每年7月1日正常调整待遇标准的50%予以调整。

第十七条 职工(或退休人员)到国外或香港、澳门、台湾定居的,经本人申请,可将其个人帐户储存额(或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十八条 异地安置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必须向退休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每年提供一次有效证明;对逾期既不提供、又不申明事由的,社会劳动保险机构可暂停支付其基本养老金,待其出具证明后再予以补发。

退休人员死亡(含失踪)的,其亲属应在30日内向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申报,逾期不申报而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按《条例》第四十条“冒领”养老保险金规定处罚。

第十九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对地区(含设区的市)核定收支、定额缴补、超收分成、超支共担”的财务管理体制。对完不成基金收入任务的地区,影响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发放,缺口部分由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办法由省劳动厅、财政厅另行下达。

第二十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离退休人员代表组成,委员会应加强对社会保险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和基金管理工作的监督。

附件:基本养老金计发范例

原国有企业某职工,男,1964年7月参加工作(其中82年7月至1992年6月从事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特殊工种),直至1998年1月达到退休年龄。其1991年-1995年各年度缴费工资如下表,1996年度缴费工资为6868元,1997年度缴费工资为7878元,1998年1月份缴费工资为620元。

一、缴费年限计算: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N实)+视同缴费年限(N视)

(一)实际缴费年限(N实):85年1月-95年12月为11年。

(二)视同缴费年限(N视):64年7月-84年12月为20年6个月。

二、特殊工种折增年限:82年7月-92年6月为10年,按规定从事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特殊工种,每满一年可折增6个月,则折增年限为5年。按规定可折增5%基础养老金。

三、实际缴费年限平均指数计算:

------------------------------------

| | 缴费工资 | 省职工平均工资 | 当年指数 |

| 年份 |------|---------|----------|

| | Xn | Cn | Xn÷Cn=K实 |

|------|------|---------|----------|

| 1991 | 3362 | 2288 | 1.469 |

|------|------|---------|----------|

| 1992 | 3278 | 2608 | 1.257 |

|------|------|---------|----------|

| 1993 | 5318 | 3209 | 1.657 |

|------|------|---------|----------|

| 1994 | 5400 | 4519 | 1.195 |

|------|------|---------|----------|

| 1995 | 6000 | 5190 | 1.156 |

|-----------------------|----------|

| 实际指数(K实) | 1.347 |

------------------------------------

K实=〔∑(Xn÷Cn)〕÷N实

=(3362÷2288+3278÷2608+5318÷3209

+5400÷4519+6000÷5190)÷5=1.347

四、本人缴费年限的平均指数(K)计算:

K=(K实×N实+K视×N视)÷(N实+N视)

=(1.347×11+1.0×20.5)÷(11+20.5)

=1.121

(注:(1)视同缴费年限指数K视,按《实施细则》规定每年均按1.0计算。(2)缴费年限累计月数的尾数为六个月及以下的按0.5年计算,七个月及以上的按1年计算。(3)加权平均后的平均指数低于0.75的,按0.75计算)。

五、个人帐户储存额计算(年利率96年为0.0747,97年为0.0567,98年暂按0.0567计算):

(一)1996年个人帐户储存额:6868元×8%×1.0747=590.48元;

(二)1997年累计个人帐户储存额:(7878元×8%+590.48元)×1.0567=1289.93元;

(三)1998年累计个人帐户储存额:(620元×11%+1289.93元)×(1+0.0567/12)=1364.55元;即:该职工退休时个人帐户储存额为1364.55元。

六、月基本养老金计算:

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缴费性养老金+过渡性调节金(注:97年度省社平工资未公布,暂以96年6010元的14%增率计算,即6851元)

(一)基础养老金:6851÷12×(20%+折增比例5%)=142.73元

(二)个人帐户养老金:1364.55÷120=11.37元

(三)缴费性养老金:6851÷12×1.121×31.5×1.3%=262.08元

以上三项合计养老金基数:142.73+11.37+262.08=416.18元

(四)过渡性调节金:依《细则》第十二条规定,该职工养老金基数为416.18元,介于400-450元之间,应增发过渡性调节金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