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31 20:0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1

一、财务公开的目的

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保证收支行为的规范化;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增强教职工民主意识,激励教职工参与理财,积极有力地进行财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不正之风,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密切干群关系,促进行风建设。

二、财务公开的原则

财务公开应当遵循合法、及时、真实和公正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私隐,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不得损害学校利益。

三、财务公开的内容

1、学校财务规章制度,上级有关文件和政策性通知;学校各项奖惩制度及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2、学校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尤其是公务接待、会议、用车等费用支出情况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

3、公用经费的划拨标准、总额及累计拨款情况;

4、重要财产、物资的采购和处置情况;

5、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缴费情况;

6、建设工程项目和较大修理项目经费落实以及公开招投标情况;

7、学校代收代支资金情况;

8、其他涉及教职工利益的重大经济事项。

四、财务公开的方式

1、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宣传栏;

2、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会议;

3、内部资料、校刊、广播、校园网等校内信息媒体;

4、其他便于教职工和社会知晓的形式。

五、财务公开的组织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2

(一)制度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出台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而是脱离学校实际情况,不合乎相关规定,缺乏严肃性。

(二)制度不健全不合理

制度建设严重缺位,相关内容片面、笼统、不规范,有的内容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失去其合理性,不利于操作。

(三)制度制订过程简易化

宣传工作做的不够,不能虚心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制度不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四)制度执行约束力软化

制度只能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落实不到工作上,流于形式。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原则精神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直接依据。它明确规定。

(一)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工俭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高校应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三)高校财务管理遵循的一般原则

预算编制应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管理应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专用基金管理应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原则;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原则,按科学规划、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等。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度。

(一)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区分不同性质收入来源,合理组织收入;根据资金支出性质、用途,加强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结转和结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管理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二)重视学校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均衡性,降低风险;建立基本建设投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清算制度,定期报送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保障实施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切实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与高校形成合力,保障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管理措施是否有力,落实到位。监督高校专项补助拨款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如有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重大预决算方案变更、重大财务制度实施,应向财政部门报告,并自觉接受检查。

(三)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审批制度

高校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设备购置,按财政管理制度规定,应实行报批和招标采购程序,高校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合理配置资源。

五、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3

(一)缺乏统一管理机制,资源浪费时有发生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配置上主要采用投资计划的方式进行投入,资产管理上是账物分管分类归口管理模式。计划体制的资金投入方式及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高校各部门缺少对固定资产的效益性的评估,导致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等情况,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低下。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流失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各高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与之相适应,并且与学校管理跨度及管理幅度相适应的办法和细则,树立法人资产形成及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责任观念和绩效观念,以促进高校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但目前很多高校出租出借的资产并没有按上述《暂行办法》进行审批及备案,对已不能使用的资产没有按要求进行处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自制或改建等固定资产,或账外流动,或没有入账或入账手续不规范,造成账实不符;对转为经营性的固定资产,缺乏评估,没有按《暂行办法》进行有关资产的申报、审批、转移手续,责权利不明确,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功能较差,资产的流失严重。

(三)缺乏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的体系,资产使用效益低

目前高校对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评价体系,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均以方便管理,简化程序为出发点,缺少统筹兼顾,调配使用观念。财务部门重视经费的收支平衡及年度资产的投资计划,资产管理部门关注项目可行性和增量预算额度。而使用部门出于争资源的考虑,夸大需求,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经调查,部分高校许多房屋和仪器设备低负荷运行,尤其是实验室利用率极低,使用效益低下。

(四)会计核算不合理,固定资产价值虚高

目前高校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固定资产投入一次性费用化,影响了高校生均培养成本计算的均衡性;因为对固定资产不进行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损耗,无法实现成本补偿机制及成本考核机制。固定资产会计科目账面价值除报损报废外,数据一直不变,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

(五)固定资产统计数据可比性差

每年度的国有资产情况上报,清产核资专项检查工作,由于财政部与教育部分类不一致,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分别执行财政部和教育部标准,存在资产分类转换的问题,给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实际核对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部委之间,高校之间数据可比性低。

二、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协同的要求: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针对高校的特点着重突出财务管理的转变,对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协同融合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基础。其具体概括如下:

(一)明确高等学校财务与资产管理任务

合理编制预算,有效执行预算,准确进行决算,严格遵守预决算程序,实施对高校资金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新的高校财务制度赋予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新内容。用财务管理的手段实施加强对高校经济活动包括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控制和监督,是新高校财务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协同体现。

(二)明确资产范围,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新制度明确列明了了国有资产不但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包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改变了人们狭隘的资产观念。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一般设备单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提高至1500元以上)。固定资产其中三类别由旧规则;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对应了新规则三类别:通用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制度的这些规定,对高校实现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明晰的对应关系,以价值手段加强对实物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务求账实相符。

(三)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树立成本核算观念

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不考虑残值,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规范管理。新制度的这一原则,提高了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均衡性,为建立资金效益评价体系夯实了基础。

(四)明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任务

新高校会计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加强资产管理。由此对应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中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协同。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固定资产总价值近14亿元,设备仪器由国资处管理,房屋构筑物及家具由产业处管理,图书由图书馆管理,财政部要求固定资产年报表或产权登记工作或清产核资专项检查工作,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然无法准确核实资产数据。新制度明确了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资产管理机构,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将大大改变清产核资年年清,年年不清的管理现状。

(五)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盘活资产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在非营利性基础上盘活资产,提高固守资产周转率及使用率,以促进资产的更新换代。

三、新制度对高校财务与固定资产协同管理的影响。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的新规定新变化,基本改变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因缺乏与财务管理协同而存在上述管理问题,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提上日程

随着财政资金在预算、政府采购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高校在预算拨款资金和项目追加资金使用方面日益注重绩效考核和评估,新《制度》在高校财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旧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直到资产报废,账面价值对应固定基金,仍是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的价值。新规则引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概念,明确了高校的教育补偿机制,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各高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按轻重缓急的购置原则,使固定资产更好地服务于行政、教学、科研活动,强化成本核算。

(二)强调了固定资产统一管理要求,搞高数据质量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新的分类满足了资产管理要求:微观上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账实(卡)对应、会计核算更具关联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有序真实地开展,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宏观上有利于高校之间,各部委之间对固定资产数据进行跨部门跨系统引用,实现指标口径及指标范围等方面相互印证,增加固定资产数据纵向和横向可比性,提高宏观数据质量基础。

(三)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突显财务与实物管理协同效益

新制度要求资源共享、共用,这就要求各高校建立资产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由使用者登录这一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了解固定资产现状及使用情况,让需求方结合工作需要,通过交换使用方式或免费申请使用,或付费使用,这样整个教育系统,学校之间,部门及院系之间资产就可以流动起来,既保证了正常使用,又节省了资金,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突显资产的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协同效益。

(四)高校实行二级公益属性分类,规避了高校投资的风险性

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在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其后勤工作社会化从未间断,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收能力,即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并存,新制度允许高校在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其存在一定的盘活产业活动,但必须加强管理。新制度规定,高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以确保财政资金,高校经费专款专用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上。严格对外投资及经营活动管理,明确规定教育与经营分开,确保了高校教学的公益性、社会性,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五)突出了财务管理对实物管理监督的重要性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4

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内容,在国家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财务管理也需要与之配合达到较高的水平。只有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才能充分地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得教学水平和教育资金投入水平得以平衡。

随着我国高中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也不断丰富,对财务电算化程度要求更高,同时,对相关财税法规的把握更为严格,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高中学校完善财务用人制度,注重人员综合素质的考核与培养,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务队伍,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的高校财务管理队伍。

二、现阶段高中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用人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一)甄选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均衡

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中,从事财务工作的时间和经验不一,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甚至从未从事过财务管理工作,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知识知之甚少,财务电算化应用程度较低。这种情况在高中学校的财务部门中经常出现,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真正熟悉财务业务操作的专业人士甚少,当开学之际工作量较大时,财务管理人员常常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遇到复杂的财务问题处理效率低,财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均衡。在面对一些财务法规的判断和处理问题上,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又缺少积极学习的态度,对财务业务处理流程的处理能力上表现较差,在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作面前,往往难以胜任。

(二)财务人员梯度年龄跨度大,内部沟通培训少

一些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年龄层次跨度较大,大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财务学习和培训,缺少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经验,因而对于较为复杂、专业的财务业务工作难以着手。由于财务人员的年龄不同,对财政法规等新政策、新知识的学习理解程度不同,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所反映出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工作量大、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财务管理人员各自表现的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导致对业务流程的处理、判断偏差较大,进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问题的出现。

(三)内部竞争机制缺乏,人员缺少危机感

高中学校中财务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稳定,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岗位上工作多年,缺少内部竞争机制,用人制度上相对滞后,财务管理人员的薪酬上通常是“大锅饭”,难以刺激到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危机感。这就形成了一种“多做少做一个样”的现象,工作相互推诿,能拖就拖,岗位和责任上划分不清晰,未能形成内部竞争的氛围,工作效率低下。财务管理部门慢慢形成了缺乏生机和责任心的部门,学校也会将不太懂得财务工作的人员安排到财务部门,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

(四)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近年来,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中出现一些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财务违法乱纪的现象出现。财务部门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意识上的培养和纠偏。财务管理人员对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认识出现偏差,认为高中学校的财务工作较为简单,对财务账目核算、审核较少,会计账目混乱,资金支出随意性强,对财务风险缺少应有的监督和控制,导致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风险增加,影响到高中学校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三、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促进用人制度创新的解决对策

(一)多渠道选拨财务管理人员,加强用人制度的公开、公正

高中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的财务用人制度,改革滞后陈旧的选聘用人机制,加强内部竞争上岗和适当的激励措施。财务岗位的选拨应将财务管理的岗位职责、业务实践能力作为第一要素作为参考,同时,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筛选、考核、聘用、晋升的管理通道,改革薪酬管理制度,按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来实施差别化工资管理。在岗位、工作量、技术难度、责任权重等因素综合考量岗位工资,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差别化待遇,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成财务人员的危机感,自觉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保持财务管理队伍的质量。

(二)财务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

高中学校在重视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应重点培养财务管理人员主动求学的精神,鼓励财务人员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在不同队伍层次中开展不同内容的专题培训,增进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交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财务管理队伍,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财务人员多渠道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和能力。在财务管理队伍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互助学习氛围,在业务操作上互相学习,让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都成为实干型全能人才。适时开展标杆高校的考察、交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

(三)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岗位责任感

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岗位责任感。首先,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端正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诚信素质,加强对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的学习,自觉维护学校整体利益,遵守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在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有效地认定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标准,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规范,对自我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反省,从而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四)加强财会人员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通常采用终身制的形式,这使得有编制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竞争意识以及持续学习的动力,进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要改变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消极、被动的状态面貌,首先,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考评激励制度,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状态、行为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调整岗位等措施,鞭策、鼓励其不断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地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在财务部门设置定期或不定期的轮岗制度,促进财务部门全体人员对各岗位技能、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高,熟悉不同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同时,加大对岗位人员的替代性,淡化岗位设置,使得专业人才的综合实力得以提升,防止财务管理人员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后,因价值观狭隘等违背职业道德犯错误,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五)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高中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尤其重要。高中学校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要融入到财务管理中的每一个业务流程和细节上,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事前防范和预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近年来,高中学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不断新建、维修教学硬件设施和办学环境,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新建学生、教师职工宿舍,一些高中学校在内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向银行借款或向信托公司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学校的财务资金管理需要充分落实每一笔款项的使用用途和借款回款时间,降低资金筹措和使用上的风险,在满足高中学校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把握风险与期望收益之间的平衡。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有效性

一、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含义

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管理都应该是有效的。高校财务管理有效与否决定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制约着高校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而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般包括:通过宏观的财务决策,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合理编制和执行预算,实现高校长远的战略目标;保证高校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的有效运行,保证学校资金周转的通畅;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学校的整体财力;对高校教学、科研等管理活动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不断地改进和改善高校的办学成果和科研效益,提升高校的发展空间。

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是指高校的财务管理要素健全,人员、制度、执行力“三位一体”,管理措施科学合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从而能够充分实现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对高校发展起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作用。可见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实质上就是围绕财务管理的目标,如何优化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包括管理决策的有效性、财会人员的有效性、财务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财务管理过程的有效性等。

二、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和充分落实,以下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一)高校财务管理理念落后陈旧,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正常发挥

1.财务管理理念陈旧,普遍认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记账、算账、报账”,财务管理的职能还处于“以记账、算账、报账为中心”的核算型状态,高校财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和决策职能被忽视。高校财务管理仅仅是“工具”,缺乏价值引领。

2.资金效益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理财。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其中不乏高成本的银行贷款,而目前多数高校将筹措的大量资金简单地作为“活期存款”进行管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淡薄。高校如何管理和使用多渠道筹集的教育资金,如何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财务人员素质和人员配置恰当与否,直接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随着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增多,工作内容日益复杂,工作量也成倍增加,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实施,人员的素质和配置不容忽视。目前部分高校因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人员配置不足和业务素质不强的状况,表现为:部分学校会计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比例偏低,会计人员编制较少,造成部分高校会计人员整天忙于日常报账和核算业务,管理分析工作所占比重小,缺乏高层次的财务分析人员,工作难以做细做深,影响工作质量的提高;部分工作岗位难以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高校部分财会人员学历和业务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等等,这些都限制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行。另外,高校财会人员身份“行政化”倾向没有改变,不利于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这属于学校人事管理政策带来的问题。

(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与否,决定着高校财务管理能否有效实施和执行

管理讲求规范,规范在于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是一个非常严密而又彼此衔接的规则体系,涉及到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就其内容而言,一般应包含:高校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控制制度、高校资产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完善健全的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依据,是财务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而目前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见表1),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行。

(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执行的效果如何,是评判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落脚点

即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各项“硬件”都已经具备,如人们的财务管理理念转变、财务人员配置合理且素质精良、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等,但是具体的工作执行效果如何呢,还必须以执行力作保证,以效度来衡量。长期以来,高校的某些财务制度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对于干部政绩、教学业绩的考核,也主要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依据,缺乏综合考察。另外学校虽有奖惩制度,但没有制度执行的保证措施,也无相应的检查考核机构,导致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削弱了对财务制度的执行力。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途径与措施

(一)改变高校陈旧的财务理念,树立新的职能观,拓宽高校的理财视野,从认识层面上为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支持

一方面,高校应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树立“以管理为中心”的财务职能观,为高校发展提供财务保障。财务部门的“用财、生财、管财”能力制约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不仅仅是核算,更重要的是管理和决策,改变过去以“记账、算账、报账”为中心的核算型模式,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为中心的管理型模式,以精确科学的财务数据,为学校各项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通过积极的财务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务保障。

另一方面,高校应强化资金管理理念,探索合理有效使用资金的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高校财务管理者应该将学校的每一项资金或资产当作资本去使用和运作,众所周知资本是具有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优的效益则是资本运营的核心。学校可借鉴企业的一些经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强化资金预测,在结合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和资金需求状况下,准确地预测现金需求量,将资金使用、资金存量、资金筹措结合在一起,做到按需融资,在保证资金链高效运转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资金盈余存量的监控,可在国家规定允许下与银行协作进行理财,以降低财务费用。

(二)重视财务人员的配置和素质的提高,保障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和顺利开展

1.人员数量配置方面,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会计人员编制数量。参考乔春华教授2011年4月的研究成果,会计人员实有人数占全校教职工人数(含离退休)比例,建议按照1.5%~2%进行配置①。据统计,2010年年末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会计人员编制占在职人员总数(不含离退休)平均值仅为1.22%,若包含离退休的人数,则这一比例更低,更有1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该比例低于1%。可见,目前部分高校人员编制较低,这些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增会计人员编制数量。

2.岗位设置方面,高校需合理地设计和配置会计工作岗位,增加财务分析、绩效评价等管理岗位。高校应依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完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机制,其中业务经办、授权批准、会计入账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等,应分别由不同人员来负责完成。同时高等教育可控资源的巨大变化使财务分析和决策在财务管理中重要性凸显,因而高校要设计相关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及绩效评价等相关岗位,进行日常财务分析工作并探索有效的财务分析方法,为学校各项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和理论依据。

3.人员素质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业务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的每一项财务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高校应注重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实行会计人员轮岗制和引进竞争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对个别单位私自任用的不合格财会人员进行转岗,优化人员结构,努力改善财会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

(三)遵循制度设计和改进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

1.制度执行的结果是保证有效性的基础,因而高校财务管理在设计和改进各项制度时就应该充分考虑执行的有效性。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制度的合法性,即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完善并具有合法性,高校的各项制度之间紧密衔接;(2)制度的适用性,即高校的财务制度的设计原则和要求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的制度和控制措施与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管理特点相匹配,制定的标准符合本单位人员的素质状况和业务能力等;(3)发展协调性,即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与单位的总体目标相一致,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相互匹配、协调一致;(4)经济性,即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梳理各项制度的业务处理流程,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高校各项财务制度,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见表2)。

(四)制度执行层面,建立财务管理绩效全面评价体系,处理好制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高校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把各权力主体责、权、利结合起来,明确各权力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良好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核管理机构,加大考核力度,奖优罚劣,从财务绩效管理和评价的角度促进制度的有效执行。如:对内部会计核算人员考核时,可将错账率、错账金额大小等质量指标列入各会计人员的考核指标;对二级单位各级领导考核时,将绩效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相结合,可将资金使用量、资金使用效果等财务指标列入各级领导任职的考核指标。而且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促成制度更好地执行。

另外财务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协调和处理好财务制度的“刚性”与“柔性”,也即财务制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性要求执行者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行为一律禁止,体现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灵活性则要求执行者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通,合情合理地解决特殊问题,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和柔性化。如何处理好“刚性”与“柔性”二者的关系,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好选择,是对制度管理层管理艺术的考验,值得管理层思考和探索。

总之,高校应积极主动创造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和条件,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贯彻、执行和落实,为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树强,晏敏.有效性:一个最好的衡量标准[N].中国财经报,2009-

04-14.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0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运行模式、高校的经济来源、高校的利益主体、高校的财务关系、高校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确保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高校管理人员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规范高校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的作用。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我们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基础工作薄弱。高校财务工作一直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虽然能提供财务信息,但财务信息的质量并不高,不少财务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和解释信息。不少高校对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等工作做的不到位,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效益考核、奖惩兑现,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对资金的结构、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的使用管理等缺乏科学的分析,无法满足学校经济管理的需要。

(二)效益观念淡薄。学校虽然不是经营单位,但也要重视经济效益问题,当然学校应更要重视社会效益。由于在计划经济环境,高校经费基本上是政府拨款,高校没有“经营性”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土壤,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等现象,高校财务管理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收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上。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学校的经济效益虽然不能像企业那样把财务管理目标“效益最大化”,但也要树立理财意识,加强资金管理,重视学校经济效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理财意识,对资金的结构、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的使用管理等缺乏科学的分析,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等现象,缺乏开拓市场、开辟财源意识,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这些观念和意识造成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效益低下,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众所周知,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没有健全完善的制度,管理就是一句空话,但把健全完善的制度束之高阁,不去执行的话,那么谈管理也是闲谈。所以,一是我们要制定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要贯彻执行,这两点都是不能忽视的,忽视了哪一点都容易出问题。近年来,个别高校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生、物资采购、基建项目等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了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贪污、挪用公款等违纪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就是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结果。什么是内部控制?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形成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方法、措施、程序。根据笔者了解,不少高校这些年来也建立了不少的内部控制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原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高校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需要,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

(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容易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又死”的恶性循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部分高校以财务处为学校一级财务管理机构,上有校级领导,下有各个部门,校财务处处于集中核算、汇总、协调等工作中,校财务处陷入了日常的财务工作,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是力不从心,这就容易造成财务管理出现漏洞和资金流失,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不少高校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着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不透明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容易造成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编制的部门预算不能准确、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高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确保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经济分配政策、经济资源配置、财务收支预算、会计核算等高度统一。

(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工作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行政财务收支核算,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形式多种多样,资金来源渠道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说,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往往偏向于教学一线人才的引进,而忽视了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未高度重视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的配备,从而造成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了高校会计信息失真尤为突出。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完善高校财务基础工作。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著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强的综合服务工作,不仅要合理安排编制,配足配强财会人员,同时还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队伍建设。一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二是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不仅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造就一支思路开阔、观念领先,善于管理、业务精湛、勤政廉洁的高校财务管理队伍,为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不断健全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没有健全完善的制度,管理就是一句空话。要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工作的统一领导。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任何单位和部门的财务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学校财务处的管理监督之外。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景先.探析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工业技术与经济,2007.4.

[2]邓长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3]陈凤玉.改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J].发展研究,2007.1.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7

摘 要 财务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学校的财务人员在工作时应该依照《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法》等相关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财务管行为,将学校的每一笔款项都能落在实处,不随意浪费学校资金。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即我国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现状,强化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措施。通过对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中小学 财务管理 会计人员

财务管理是构成学校管理的关键元素,是学校管理者正常地开展教学工作有力的保障。为了能规范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提高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财政部特意制定了《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这一制度的颁布,为学校的财务管理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其中的相关规定。

一、我国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财务管理,对于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对开展工作是很不利的。财务问题在中小学的管理中逐渐凸显,我国的很多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成为了阻碍学校发展的原因。因此,强化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工作迫在眉睫。

1. 会计制度不健全

很多中小学校并没有较为健全的会计制度,虽然《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是比较规范的会计制度,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加以运用,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财务管理行为,财务制度只是停于表面,工作中较随意。这样的工作状态,使得中小学校的账目杂乱无章,很多账款的用途都不明确,使得学校的资金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严重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2. 学校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

学校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意识,与学校的财务工作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会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会计工作的好坏。很多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视度较低,对财务管理的意识非常浅薄,因此导致学校的财务状况出现较多问题,阻碍学校的发展。

3. 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

有的中小学校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使得学校的财务管理出现较多问题,例如账簿设置不规范、科目的不正确使用和专款专用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归结于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它们都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二、强化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措施

1. 健全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旨在告诫人们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便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同样,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亦是如此。我国很多中小学校没有较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学校的财务管理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状态。很多学校虽然制定了健全的财务制度,但却没有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来规范自己的会计管理行为。这些都使得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出现很多问题,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中小学校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并通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设立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岗位职责和考核的制度。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应该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规范自身行为,落实财务管理制度。

2. 增强学校管理对财务管理的意识

学校的管理者对本校的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也是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出现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只要财务人员将学校的资金管好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也是错误的,是造成财务管理问题的出现的根源。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增强自身对财务管理的意识,明白财务管理对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性。用《会计法》或《中小学财务制度》来增加自己的财务管理知识,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应该局限于将资金管好和不私吞。应该利用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不仅将资金管好也要学会合理利用资金,做到物尽其用。

3.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很多中小学校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较多问题。一个优异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拥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富有责任心,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但是中小学校中严重缺乏这样的会计人才,很多财务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并不扎实,不利于学校的财务管理。对此,学校应该在招聘相关会计人员时,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财务人员上岗后,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了解学校的实际状况,便于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总结

我国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等等。财务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学校管理者应该增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结合《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制定健全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彭湘云.构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学校管理体系.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2]刘黎.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高校发展战略;高校财务;制度安排

高校财务制度安排需要依据高校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财务制度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规范高校财务行为管理、如何为高校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高校财务制度安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高校财务制度安排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校事业平稳发展。

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涵义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不断推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关注度也大大地提高。财务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一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财务管理制度的广义部分和狭义部分相应地被归为宏观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微观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广义上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层面上的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等。而狭义上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指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它标志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讲,广义上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法、审计法、税法、经济合同法、票据管理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经法规、通知文件等,这些财务管理制度都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狭义上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内部预算管理、费用收支管理、学费收缴管理、高校资金运转管理等。广义上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狭义上的财务管理制度共同维护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发展。

(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的实行之下,高等学校逐渐形成了统一化、标准化的基本特点。过去的计划体制导致政府的行政权力泛滥使用化、高等教育管理的滋生、高校教育成本扩大化、检查评估腐败化、资金调剂困难化。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粗放特征导致内部管理混乱化。另外形式重于实质特征,给以后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留下了隐患。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责、权、利不统一

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中,也存在于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中。当责、权、利脱节,就会出现问题、造成损失,此时各部门却相互推卸责任,很多能够认定责任的事故都无法得到处理,刘伟认为:在社会制度变迁之中,责。权、利三者失去平衡,既没有效率也没有秩序,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由于经济责任弱化而无法顺利实施。

(二)绩效拨款的力度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把产出拨款机制引进高等教育资源当中是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产出拨款机制的引入是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避免教育资源的破坏。当前,绩效拨款模式很少被我国政府使用。

(三)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当前高校的预算管理仅仅限于年度预算,根本没有与高校发展战略相对应的长期预算,年度预算的内容无法保证高校业务活动和资金运转活动的有效统一,也无法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的计划实施。这就说明高校的预算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缺少绩效考评机制。

(四)高校资产使用与所得收入的分配不均衡

资产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主要组成要素,没有资产,就无法带来收益。高校资产使用与所得收入的分配不均衡,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内部普遍利用手中资产进行个人收益活动,例如利用学生宿舍、实验室等设施进行外部开放,以此来获取租金。这种行为在资产有限的情况下,会造成部分资源浪费、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等。

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安排

在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当中,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具有很大的作用。高校教学财政拨款涉及政府和高校的双重责任权利关系,所以在确立高教财政拨款制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出高教财政拨款的效益。另外,财政拨款的决策机构要执行国家政府的意志,保护高等学校的办学独立性。在对高校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中,要对在校学生定额拨款,另外在收费标准的审查批准上,要给予高校一定的定价独立权。在对学费收取的管理上,应取消“非税收入”的管理制度,应改革高等院校经费的拨付办法,降低财务风险。此外,还要完善财务环境,建立起正常的制度治理机制,创造制度环境是制度治理的关键。

结语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制度逐渐成为高校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使高等大学独立运作和自我监管体制日益成熟是我国大学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完善高校财务制度、降低财务风险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相信随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不再是空想。

参考文献:

[1]叶青松,赵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及整体改进研究[J].会计之友,2013,9:104-107.

[2]李国俊,廖宏伟.基于高校发展战略的高校财务制度安排[J].中国高教研究,2009,5:29-32.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9

一、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关论述

(一)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具体内涵

学校进行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整合学校财务管理建设工作,大大提高学校总体工作效率,进而不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不断顺应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势,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必须要结合当前市场环境,改善学校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

(二)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表现形式

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收入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以及教学设备等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二、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少行之有效的机制来加以约束和管理,规范性较为缺乏;而且在预算资金与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监督审计部门的实施力度不强,影响到了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学校的内部控制工作效率性不高

学校的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校的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有所欠缺,很难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职能;此外,管理基层的领导者对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缺乏一定的重视,内部控制人员又缺少正确的认知,进而导致学校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大大锐减。

(三)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缺少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校的财务会计人员没有接触过专业的理论学习,而且实践经验也有所欠缺,缺少一定的技能培训;与此同时,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存在着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较低等现象,甚至有的还通过滥用职权、挪用公权来获取经济利润,极大地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四)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问题

大多数学校都属于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有些学校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的财政收支情况变得模糊不清、系统繁杂;学校的财政收入方式众多,但是有的学校依然惯用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模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并不适应现代教育体制的新思想、新目标。究其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的发展模式与经济环境不相适应引起来的,使学校内部的资源很难得到优化利用,导致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和功能。

三、针对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

1.要做到定期对学校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邀请相关财务管理的专家到学校展开座谈会或者专场讲解[1],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技能素养。

2.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一定的激励约束制,对于工作认真、态度良好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对于违法乱纪、工作效率低下的人员就要给予一定的严惩。

3.明确制定出财务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合理划分,增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并且要不断落实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岗位轮换制,及时对考核机制进行检查,使之不断健全和完善。全面地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素养。

(二)强化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融合

1.要扩宽学校的资金筹集渠道[2],转变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坚持做到节约成本费用,拒绝铺张浪费。例如:学校可以合理利用社会福利、银行贷款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来不断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实现资源的共享性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项目实施前期做好可行性的报告与分析研讨工作,从而更好地防止风险的侵入。

2.加大对资金利用的内部控制力度,注重事前验证、事中监控与事后监督,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

3.着重落实财务自身监督的职能,将财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以做到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优化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

1.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再结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文,来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然后再交由上级领导部门进行审核,确保学校内部财务管理良好秩序的形成。

2.针对学校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例如:对于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采用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3],对学校财务的收入与支出进行统一的编制;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而言,就需要对财务管理采取分层管理的模式,从上往下、层层递进,再由上级部门进行审

批,进而做到维护学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

3.学校的相关领导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作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科学划分部门职责;学校领导要与教师之间要加强有效地沟通与联系环节;还要广泛听取社会教育者和家长的意见,以此不断优化学校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四)严格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

保持学校的收益分配公平,进行一系列的审查工作,促进收费项目的标准性和合理性,严惩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定期展开对学校的资产进行检查工作,保证资产的清晰度与透明度。

(五)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预算力度

1.深入调研,展开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对学校各个部门、学生人数以及资源配置等等方面进行调查,对于基础数据信息要仔细核对、认真检查,从而为学校的预算编制提供一定的前提和条件。

2.在学校内部加强监督制度的完善与健全,争取对学校的预算执行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监督。此外,要保证一定的比率,针对于学生考试的合格率和师生的满意程度等等方面。

(六)积极构建节约环保型校园,对学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1.学校要加大环保宣传。提倡教师和学生要节约用水用电,对于铺张浪费,学校要加大严惩,对于水电的使用情况要合理分配、科学计费,加大节能减排;而且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基?A上,尽可能地减少费用开支,从而促进节能型校园的发展。

2.学校要加大对学校财务各项支出的管理力度,例如:办公用品费用、学习培训费用等等,在编制财务预算管理时,学校要对各个部门的日常开支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而达到良好的节约使用,更具科学性、高效性。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篇10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特征

(一)统一性。民办高校应当接受有关行政部门的领导,执行国家有关社会力量办学财产、财务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依法管理,不得各行其是、各司其政。特别在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校办学水平、财务管理水平、办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良莠难辨的情况下,更要强调统一领导的原则,这是社会力量办学得以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保证。

(二)独立性。民办高校实行自筹资金,其财务既不纳入举办单位的财务管理,又不纳入审批部门的财务管理。学校必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办学活动全部经济收入及风险由办学单位或个人承担,其收入也由学校按有关规定支配使用。其财务管理的权利、责任、义务统一由学校负责。

(三)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是公益性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收费方面必须根据教育投入成本进行核算,取之有度。所有开支也应视收入状况进行安排,以量入为出、收支相抵、略有节余为宜。这样有利于控制学校以办学为名谋取暴利,为求学者合理承担学习费用创造条件;可控制不必要或者不合理的经费开支,特别是杜绝乱开支、乱挥霍的现象发生;有利于引导学校积累资金,不断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原则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三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为此,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依法管理原则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民办高校财务制度方面的专门立法,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应参照国家对公办高校的相关规定规范其财务行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高等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要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保护学校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或损害。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原则

由于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合理配置财力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对财力资源的配置,要充分有效科学配置好高校的各方面资源,避免资源使用上的低效或浪费。在维持学校日常性开支、安排学校发展性支出以及制定校内政策时,要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三)正确处理各方面经济关系原则

首先,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保证日常维持性开支;在财力增加时,民办高校确定发展目标要明确、定位要恰当、资金要集中,为将来可能进行的后续建设奠定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学校在办学、科学研究、对外投资、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但这不是惟一目标,民办高校必须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三是要集中财力优先保证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学、科研以及其它管理工作必须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其它管理工作必须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

(四)依法多渠道筹集收入的原则

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满足不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依照法律规定,积极组织收入来源,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运行正常化

保证财务运行正常化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民办高校是一个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首先,民办高校必须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些资金来源渠道有:个人投资、教育收费、校办产业、社会捐赠等,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是为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完成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任务。其次,还有在财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资金的应收、应付及借入款项等,这些资金又运用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购建教育工作需用的建筑物、图书、设备等;满足教育工作需用的专用材料、低值易耗品、教材书籍、文具办公用品等;形成在经济往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借出款、应收及暂付款项和储备为维持日常教学活动的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要在发展中求生存,只有不断扩大收入,筹集高校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达到保持最佳现金流量,才能保证财务运行正常化的基本目标。

(二)管理机制最优化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制是指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为了合理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规范各部门财务行为和合理划分财权为目的,所建立的经济管理的内部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制是保证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保证各项财务管理流程和制度自上而下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根本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要受到民办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约束,与民办高校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机制相适应,我国民办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财务管理机制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两种形式。这两种财务管理体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分权程度不同,是分权多一点还是集权多一点,两种体制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办学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的民办高等学校,规模较大且管理规范程度较高的学校可以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小的和管理水平不高的学校则适于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

(三)经费预算精细化

一是确立“以战略为基础实施预算管理”的新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学校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学校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进行外部市场调研和内部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二是确立“面向市场搞预算”的新理念,使预算指针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民办高校面对的市场充满竞争和变幻,生源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产学研市场等等,市场风险难以避免,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制定的预算指针值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为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留有余地,减少过大的预算刚性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三是确立“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新理念,全面提高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人是预算的制定者、预算信息的利用者、预算的执行者,也是预算制度的被考核者。人是预算工作的主体,是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该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预算工作无法搞好。由于预算影响到很多人的经济利益,预算管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道德问题。比如,不少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在制定预算时经常表现出本位主义的思想,作出较为宽松的预算,即有意低估收入、高估成本。这违背了预算指针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可靠的要求,缺乏道德意识的预算管理必然影响预算工作的质量。“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理念还要求在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应该尊重人性,注意发挥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职员工参与预算工作,在教职员工中塑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不给被考核者造成“这是你强加给我的预算”的感觉。

(四)管理手段信息化

影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管理等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强了会计核算,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上作质量。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准确、及时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资料,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使高校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客观上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