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9 17:43:53

学校封闭化管理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学校封闭式管理;利弊;因素

学校封闭式管理是一种崭新的学校管理思想,是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特点,针对这一学生群体自控能力差、不具备足够的分辨能力的特性,由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中,把封闭式与军事化、半军事化、准军事化等词连起来使用,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的一种精神“特区”,以免受外界不良风气、思想的侵蚀,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说,学校封闭式管理学校封闭式管理或军事化(半军事化、准军事化)管理,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一般认为学校封闭式管理是指学校模仿军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的一种方式。

一、学校封闭式管理产生的原因

学校封闭式管理是学校的一种看似为学生着想的却又霸道的管理方式,企图以这种管理模式来解决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非理性的管理模式,教育界对学校这种管理模式赞恶参半,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近期中国社会矛盾交织,多元化文化进程加快使各种思潮泛滥,使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一些对学生不利的有害信息,对学生思想造成片面看法和过激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学业。其次,社会治安好坏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现今仍然有一大批无业游民到处晃荡,给学生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产生不安全因素。在家长和学校的提供导向上,学校由开初的半封闭渐进发展成全封闭的管理。

(二)家庭因素

首先,在社会化竞争越来越尖锐下,消费逐渐升高,而作为生存的本源“工资”却无上升。工资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导致家长致力于上班工作,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而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出现似乎是解决了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最简单、最快捷的难题。其次,某些家长始终觉得学校封闭管理队学生是极大地好处,认识到学校封闭管理的有利方面,觉得封闭管理能促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忽视孩子也是需要自由空间。这也为学校实行封闭管理提供条件。

(三)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学生心智在幼稚向成熟期过渡时期,看法大多是固抒己见,对家长看法不赞同、不理解,对认识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特征,致使和家长“唱反调”。学校封闭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学生有了“远离”家长的条件。其次,在幼稚向成熟期过渡时期,团体对学生行为有较大影响,导致学生逐渐疏远父母订立的行为规范而接受伙伴的行为方式、其特征表现为猎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等。

二、学校封闭式管理的优点

(一)“封闭式”管理能够控制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行为都在对学生潜移默化,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观。学校封闭式管理能够对这种不良影响进行消除,使学生行为几种在学校范围内,对学生的安全必定的起到保护作用,使学生与社会不谅接触减少。从这点看,学校封闭式管理也未必是“坏事”。

(二)学校“封闭式管理”可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髓表现,是顺应时代、人民的需要。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教育界及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学校“封闭式管理”可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三)学校“封闭式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

虽然国家教育局提倡学校学生八小时学习时间,但由于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剧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是学校和家长共同期望的。

(四)学校“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自理能力。

当今中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的不占少数,自理能力极其低下,再加上优越的环境,富裕的家庭,生活不能自理者比比皆是。但是,学校封闭式管理可以为培养学生自主个性,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时机和轻松氛围。使学生在校生活一切都靠自己,让他们不得不自己的问题自己去思考、解决,久而久之,娇生惯养的习气逐渐被克服,自主性格慢慢会树立,自理能力也会渐渐提升。

(五)学校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优良作风,形成团队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存在的娇气、霸气,慢慢形成自负、自私、孤僻等不良性格,在学习与活动中不合作、不团结。而学校封闭式管理会慢慢克服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态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学生集体观念增强,意识到自己是集体大家庭中一员,时间一长,在加正确引导,团结合作作风必然形成,综合素质必然提高。

三、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弊端

(一)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自由

从学生成长角度看,学生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它需要三者共同承担。对学生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性质一样,只是生活场所之一。而这一场所只有与其他场所保持密切联系,实现互补,才能保障学生生活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从学校角度看,校园是提供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它是学生展示才华和塑造自我的基地。封闭式的学校必须严守一大堆学习和生活制度往往与严厉的惩治直接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在宿舍—食堂—教室来回旋转。学生在这个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学习和生活,就会逐渐丧失主动求知的欲望,禁锢其思想自由。

(二)加强了学校管理者负担

封闭式管理使学生吃住在校,加大了管理者负担。管理者不得不对学生的住、行、言词等方面进行规范,加大了学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相对而言,非开放式管理则相对减少管理者的管理难度。

(三)减少了学生与家庭联系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部分学生是由家庭因素导致学习下降,有些家长只顾打工挣钱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成绩、在校表现不闻不问,使学生对父母产生反抗心理。由于学生思想存在感性认识,对父母做法虽然短时间不满,但长时间就使得学生思念父母,导致心理抑郁,自然也就对其它事物不感兴趣。

(四)走出校园后与现实社会环境不适应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曾指出:“不运用社会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而强行割裂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封闭管理使学生如生长在温室的花草,在温室里长得枝繁叶盛,但一拿到室外,便很快枯萎。学生在学校接触的大多都是一些正面的东西,走出校门以后,环境一变,由于不适应社会环境,一些学生为此不知所措,容易被腐朽思想影响,走上了违法犯罪或者上当受骗。

五、对封闭式管理看法

学校的“封闭式”管理不是把学生放开不管,也不是要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而是要研究新的教育方式,更加充分地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学校教育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复杂的环境中,在各种思想行为的碰撞中,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矫正不良思想和行为,增长能力,使之适应于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韦忠茂-浅析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2009(04)

[2]宁家瑶-封闭式管理浅析-《中外教学研究》-2008(03)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新冠疫情;高职院校;校园封闭;建议

2022年3—4月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倒春寒”,全国各地出现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吉林省和上海市更是先后出现大量社区隐匿传播和人群聚焦感染,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师生校内感染情况,突显出高职院校疫情防控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总结其经验,以期对高职院校应对因疫情导致的学校封闭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封闭管理工作原则

(一)做好科学防控与封校管理

高职院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当前主要是贯彻落实《关于做好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校园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二十条》等文件要求[4],在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属地疾病防控机构的指导下开展,以源头控制、切断传播、保障安全为根本工作目标,坚持非必要不聚集、不外出的总体工作思想。在特殊时期则实行校园全面封闭,做到人员“里不出、外不进”,物资全面彻底消杀后方可入校,通过极其严格的空间隔离,全面阻隔疫情向校园内传播。

(二)加强人文关怀

疫情防控工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每一名师生员工都应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指挥,做到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但在高职院校全面压紧压实各级防控责任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关怀,一方面以铁的纪律抓实抓强疫情防控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则要以心的温度关爱师生,积极地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尽量顾及师生群体身份与需求的特殊性,结合学校实际对师生的教学安排、生活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文宣活动等方面给予关心关怀。尤其在校园封闭管控期间,更要做好对学生的解释和安抚,用心做好思想教育引领工作,保证学生的思想稳定、心理健康。

二、高职院校因新冠肺炎疫情校园封闭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已有的应急防控与应急处置机制还不够完备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注和指导下,高职院校都逐步建立起疫情防控应急与处置机制,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但通过本轮疫情防控工作的检验,尤其是从出现了校园内疫情传播的高职院校在疫情处置过程中的表现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应急防控与应急处置机制还不够完备,存在针对性不足、有效性缺乏验证等问题。如有些学校应急预案是以班级为单位,这不适用于校园严格封闭期间施行的网格化管理要求,应调整为以宿舍为单位。另外,学校在之前的应急预案中普遍缺少隔离转运专项预案等[5]。

(二)校园封闭不够严格,仍存在疫情渗入风险

本轮疫情反弹发生的时间恰逢高职院校新学期开学前后,有些院校刚开始线下教学,有些刚刚开学,还有一些院校则正在组织学生返校,造成了社会层面和校园内外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比较集中。同时,由于刚刚开学,大学生们刚刚度过传统节日和寒假,整体上还处于比较懒散的状态之中,自我管理比较松懈。此外,2021年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比较稳定,师生在疫情防控思想上逐步放松[6]。多种原因造成了个别高职院校在疫情反弹初期没有很好地执行校园封闭政策,没有真正做到“不出不进”的“铁桶式”管理。个别高校由于学生翻围墙出入校园等违规行为将新冠肺炎病毒携带入校园,导致学校的疫情防线被突破。

(三)资源调动能力有限,对防控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求防疫单位能够有效调动多种资源,并在工作中综合各方力量形成防控整体合力,确保在校园封闭时顶住物资持续高消耗的压力。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社会地位不突出,学校能够直接掌握的内部资源又非常有限,同时对外部资源的调配难度又较大,这就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疫情防控工作质量[7]。例如,辽宁省教育厅要求省内高校准备不少于400间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健康监测场所,高职院校受限于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很少会建设留学生公寓或对外招待所,在校内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只能寻求与校外宾馆签订合作协议。在整个社会都处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资源调配能力上的不足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单靠自身力量备足健康监测场所有较大难度。

三、疫情背景下加强校园封闭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做好“5个带头”

一是领导班子带头。疫情面前,学校党委(党组)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班子成员住校指挥,稳定师生军心,科学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各项防疫工作任务落实落地。二是重要部门带头。综合门诊、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办公室等重点核心部门应安排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同志住校,保证战时充足的工作力量。三是部门一把手带头。系部和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要做到主动担责、带头住校,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四是共产党员带头。要组织教师党员成立应急突击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处理解决师生生病、意外受伤等突发情况。应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宿舍寝室,协助住校老师和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五是学生干部带头。在以宿舍为单元的校园网格化管理中,可以安排学生干部担任楼层长、寝室长,作为学生管理体系的“末梢神经”,发挥他们熟悉学生的优势,使学校的各项指令能够以最快速度传达给学生,提高管理效益。

(二)凝聚“4方力量”

一是发挥督导组的权威力量。督导组了解本地区疫情变化情况,掌握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安排和要求尺度,可以帮助学校从要害处入手、从细节处着手,进一步提升防疫工作质量,减少弯路、错路。二是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力量。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在疫情防控工作重任面前往往杯水车薪、力不从心,学校应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帮助,发挥政府强大的组织协调力量,在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开展核酸检测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和保障。三是发挥外委服务公司的调度力量。封校期间,学校要与外委服务公司通力合作,在保卫、后勤、物业、餐饮等方面发挥外委服务公司强大的调度力量,安排精干力量住校服务,并协助学校做好服务人员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保证后勤服务队伍的稳定,进而保证学校后勤保障的稳定。四是发挥学生的自治力量。校园封闭后,为减少运营压力,学校都会选择只留下部分教职工住校,这就导致辅导员等学生管理队伍的力量比平时薄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管会的力量作为教师力量的补充发挥作用。

(三)执行“4个严格”

一是执行严格的校园封闭策略。面对严重的疫情,高职院校应实行“铁桶式”管理,全面加强校门、围墙监管,增强人防技防力量,实行24小时值班,校园内不间断巡逻,形成“里不出、外不进”的管理高压态势,彻底阻断外来人员和物资违规进入校园的途径,防止疫情“偷渡”入校园。二是严格进行舆情监管。校园封闭期间,师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容易产生舆情风险。高职院校应安排专人加大网上舆情监督,并主动寻求属地网信管理部门的帮助,重点关注学校在封校期间的舆情异动,确保网上舆情的安全稳定。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通过信息员时刻关注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处置[8]。三是严格开展工作过程监督。学校的纪检监察部门要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服务校园封闭管理大局,加强校门围墙管控、防疫物资储备和必备的食品储备等重点工作开展巡检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对整改情况跟踪督办,以强有力的过程监督保证学校的决策贯彻落实到位。四是严格开展线上教学。高职院校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不能因疫情防控而偏废教育教学工作,要督促教师认真开展线上教学,保证授课质量,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与纪律要求,确保疫情期间教学质量不下滑,保证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抓好“3个早”

一是尽可能早封校。校园封闭得越早越严,疫情输入的可能性就会越小。高职院校应听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完成校园的全面封闭,以降低风险。二是物资储备要早。事实证明,一旦出现疫情社区隐匿传播,将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物资流通将减缓甚至停滞。高职院校在校生一般都在5000人以上,为保证校园封闭期间师生的稳定,封校前期,学校一定要着手采购防疫物资,做好食品、药品储备,做到有备无患。三是对学生的教育要早。高职院校在校园封闭管理初期就安排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重视疫情防控,听从学校指挥,做好个人防护;要安排辅导员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9]。

(五)树立“3个意识”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校园周边环境;社会微环境;青少年社会化

一、引子:对“双重校门”照片的分析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一、两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见图1)。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它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紧锁大门的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其实不过是购买些雪糕、面包、矿泉水之类的东西)。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完成钱物交易。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在门口传达室人员监督下,效果还算好,只是偶尔还有学生把钱隔着双重校门扔出去,外面的人把面包之类的物品扔进来。

学校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阻止学生与校外人员接触呢?为什么采取封闭管理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例如,学校担心学生从校外买到不健康的或不干净的食品,更不允许学生在课间和中午休息时外出,因为校园周边的环境充满了“危险”和“陷阱”。总之,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于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而且有趣的是,在校园封闭管理问题上,家长的立场基本都是和学校一致的。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店铺、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他们往往停留很长时间而不愿回家。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也更加超出了成人的控制范围。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会而且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学生的目光和心灵依然会飞出去;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有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二、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如2005年6月16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贯彻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此后,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行动。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特别是在一些硬性标准的执行上效果较好。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笔者通过对所搜集的至少30篇这类文章的分析发现,它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1-4]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创业环境之类的调查分析。[5-8]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这些研究除了让我们知道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外,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甚少;除了推测不良环境会危害个体成长外,很少展示出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能告诉我们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外,并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设计完整的应对之策。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三、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例如,校园周围的垃圾堆要清理掉,不允许噪音过高的拖拉机、厂房、集市距离学校太近,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物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9]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而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社会微环境[9],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9]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广告、噪音、标语、公路、田野、花草、树木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讨论城乡青少年成长背景的差异时,就不能像传统上那样只讨论家庭背景、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同,还应关注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巨大差异。再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质性[10]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四、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一)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以北京市区为例,5公里内通常有很多学校,如果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在平均5公里的范围里活动的话,或许应该整治的并非只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北京乃至全社会。也就是,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二)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课外辅导学校、书店、KTV或舞厅、电影院、网吧、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家附近、公园、学校门口等)。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电影院、商场)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三)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如操作电脑、阅读),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如逛街、娱乐、消费,而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再如,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去快餐店,而目的竟然是那里环境好,适合看书、写作业。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四)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能谈得来。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自由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展示属于他们的亚文化和价值观。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五)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家里的电话基本为成人控制,孩子几乎没有说点悄悄话的机会;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藉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11]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成长需要。(六)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9-11]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社会工作问题。

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

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

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

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

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基金资助项目《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5CSH014)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恒希.学校要警惕“环境危机”[J].中小学管理,2002(6):16.

[2]王云翠.当前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贵州教育,2006(19):4-5.

[3]权海鹏,詹正发,邓先锋.高校周边环境特点与大学生安全保护[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64-66.

[4]陈建忠.对构建和谐安全校园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6(12):12-13.

[5]李艳华.浅析城市噪声对中学校园的干扰类型及其防治[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62-63.

[6]陈丽华,李丽.西北民族大学校园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8-42.

[7]周晓辉.大学社区周边环境透视及其整治浅议:以西北大学老校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06(3):1-8.

[8]张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周边创业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6(4):92-93.

[9]辛自强.心理发展的社会微环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42-47.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4

评委们,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方要陈述的观点是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是利大于弊。

管理,简单说就是作出决策并执行它。而管理包括两种模式:开放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

开放式管理,就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管理来实现自我管理。

首先,开放式管理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有可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决策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意识,与学校沟通,为将来走向社会,与社会沟通奠定基础。而封闭式管理,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学生不可能参与到管理中去,决策就不可能客观,同时也无助于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开放式管理在学生参与,决策人对等的基础上,学生在执行中更积极和有效果,同时认识到他们自己才是管理的主宰者。这样,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渐建立并最终实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封闭式管理,在决策人不对等的基础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执行中带有抵制和抵触情绪。这样,决策无法贯彻同时自身的潜力也无法得到挖掘和培养。

综上,我方认为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是利大于弊。谢谢。

正方一辩---张威

主席好,各位评委以及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所陈述的观点是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开放式管理是相对于封闭式管理而言的。具体到大学与大学生之间,就是在学校从主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将学校的管理工作进程公布给学生知晓,让学生对学校的工作进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执行的准则作到心知肚明,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参与管理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际上就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前苏联革命家别林斯基说:“人民是土壤,他含有一切事物的发展所必须的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学生与校方间的关系实际上就像人民与领导人民革命的先驱者。因为学校管理的是学生,所以也就是说,学生是土壤,他含有学校管理成功所必须的汁液,而学校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如果没有土壤的滋润,为植株提供养料,怎么会有花儿绽放,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因此,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校方的几个领导。那么,何种管理方式能实现学生作为主体呢?毫无疑问是开放式管理。因为在封闭式管理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受管制的地位,学校的任何信息都仅仅掌握在学校的“统治者”——校领导手上。在学生对学校工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又怎能参与到管理当中呢?而且,实际上,封闭式管理还给学校提供了许多暗渡陈仓的机会,有助于贪污公家财产等不正之风的滋长啊!

另外,学校的开放式管理也让大学生受益匪浅呀。而这当中的益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包括主席和评委们都正在享受着。我们的校学生会、院学生会以及各社团实际上就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那敢问主席和各位在场的评委们,哪位不是在学生会或各社团身兼要职呢?那各位在学生会工作的过程中是否深刻而真切的感觉到自己与学校息息相关呢?有没有自己做学校主人公的责任感呢?就以这次学生会和校电台以及各社团招新活动来说,那位部长不是尽职尽责的为学校选拔人才?因此我想,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学生会以及各社团的工作中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学校血脉相连。那生活部是否锻炼了你的组织能力?外联部是否锻炼了你受挫以及沟通的能力?这都是我们在参与学校管理时得到的能另我们受益终身的财富。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宝贵的财富都缘于学校的开放式管理呀!因此,我得出了更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具人性化的结论——开放式管理利大于弊。

正方二辩---胡晶晶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大家好。

首先,重申我方观点----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先来解释一下“开放”二字。开放不同于放任,更不同于放纵。它指的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也就是说,所谓的开放式管理,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胡作非为,而是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得到释放,才能得到施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当然是利大于弊。

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对学生实行开放式管理已经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

教育部一再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难道处处限制学生,扼杀他们的个性发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吗?难道将学生封闭起来,按照一个模式教育他们,就能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吗?

其次,关于大学生。第一,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或是小学生,他们思想先进、开放,懂得照顾、安排自己,没必要管得太严格。第二,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试想,如果所有大学生都像温室中的花朵,被保存在真空的环境中,风刮不到,雨淋不到,那么,四年后,当他离开温室时,如何去面对雨打风吹,电闪雷鸣?

来听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就读于一家医学院,但是,他对医学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计算机十分着迷。在当时那个并不开放的时代,这所学校的校长却懂得对学生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因此,他从各方面支持这个男孩,让他从当时零售商手中买来降价处理的IBM个人电脑,在宿舍里改装升级后卖给同学,这种电脑十分走俏,各大公司纷纷购买。二十三岁时,他就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1800万美元的资金。十年后,他创下了类似比尔盖茨般的神话,拥有资产达43亿美元。他就是美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

戴尔的成功构筑了电脑界的神话,而究其根本,还是得益于开放式管理,试想如果不是当时那位校长的开放式管理,戴尔可能至今仍是一个普通的医生,电脑界却损失了一位巨匠与天才。

正像德国教育家雅斯贝斯所说---潜能无时不在,每时每刻它都等着我们去发现,而如果没有开放的管理模式,所有孩子的潜能也将被埋没。

大学生应当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了,现在不具备,还要等什么时候具备呢?工作以后吗?还是老了以后?要知道,当你还在依赖着老师、家长的封闭式管理时,你身边的人早已经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这时,你很可能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当那种所谓的“对学生负责”的“封闭式管理”培养出很多社会淘汰品时,还有谁会否认开放式管理的好处?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只有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去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每个学生的身体内都藏有一个蓄足了火焰的黑匣子。只有开放式管理才能找到打开这个黑匣子的钥匙,使其释放出生命的最大光芒,让这光芒照亮每个学生的人生之路,使中国的大学生凭借卓越的能力,一流的素质,昂首阔步,走在时代最前沿!

因此,无可争议,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正方四辩——陈文婧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请对方辩友注意的是:我们的辩题是开放式管理的利与比,而开放式管理是没有定语修饰的。其次开放式管理不等同于开放式教育。教育是方法而管理是手段。这些原则性问题请对方辩友搞清楚。

下面请允许我陈述我方观点: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元化的,也是恶劣的危险的。物欲纵横的社会充满了诱惑。有人一顿饭是山珍海味,你甘心吃馒头咸菜吗?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境界谁人不想?然而,谁人能急?不能及。这是现实给予我们的答案。重庆一家经贸公司被查出其下员工为70名女,而这70名女通通为在校大学生。也许这个结果会令你痛心,但是现实就是事实,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再看看大学生本身,这里请让我重申我方观点: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还不能用理智的思维去抑制人的本性。人性本痴,人性本贪。大学生更是贪玩,贪睡。你也看到了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致夜不归宿,以致课上鼾声四起。这都是我们尚未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的。若是学校实行开放式管理呢?也许教室里的鼾声是消失了,可连同消失的还有发出鼾声的人。对方辩友总是在强调:开放式教育可以给大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请你千万不要忘了,这是要在大学生具有强烈自我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而正如我方所强调的,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能力。

大学生犯错犯罪是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漏洞造成的,而不是管理造成的。我们提倡的是良性的管理,而不是扼杀性的管理。

你当然知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那么,你可知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人的本性是在夏娃偷吃禁果的那天开始形成的,而社会的环境不是你我能改变的。如果不具有能力与实力的大学生想要在开放式的管理中打造出一片天地,就如同一个人想要摆脱地球的束缚去遨游太空,那么等待他的必将是飞向太阳的灭亡。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大学开放式管理是弊大于利的。

谢谢大家!

反方二辩---李宣瑾

评委、主席:

大家好!

身为反方四辩,我不得不重复我方的几条最基本的观点。虽然我方一辩、二辩在驳论和自由辩论的时候已经反复强调了我们的辩题“开放式管理”的前面是没有限制词的,但正方辩友似乎并不以为意,仍然抛出许多和辩题不符的事例。也就是说对方的许多事例和观点是建立在“适度开放式管理”的基础之上的,“适度”一词本来在词义上就有一定的偏向性,这与我们的辩题是不符的,难道不是吗?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开放式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桔生江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橘,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的校园虽然像一个小社会,但是相比较而言,校园还是单纯许多,首先是因为学校成员的组成部分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学生和老师,就算有一些闲杂人物数量也是极少的,不会对校园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校园实施开放式管理,相信社会上的闲杂人物在校园中的比例会大幅度增加,校园中的不安定因素自然就多了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对大学生来说又会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环境对于主要任务是学习的我们来说怎会有帮助呢?这样的环境又怎么能表现开放式管理的利处呢?另外,大学校园相对单纯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校里面对大学生的生活还是有多方面的限制的。如果学校实施了开放式管理,站在对方辩友的立场上,应该意味着对大学生在生活上的限制会是大大减少的。照这样看来,像夜不归宿、带闲杂人员出入宿舍、旷课、迟到早退、校园网不限制不健康网页流量学校应该都不具有管理的权利,如果这样的事情在校园中普及的话,那会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啊,那时的校园还是校园么?那时的课堂还是课堂么?那时的我们还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着么?

其次,开放式管理对自制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危险性。也许对方辩友会说,只是对自制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的话,范围大窄了,不能以点盖面吧?范围真的窄么?那我想问,在场有几位同学扪心自问以后,能够坦然地说我没有在考试之前多看几眼电视,多打几次篮球,多玩两下电脑?有几位同学能够毫不犹豫地说我从小到大没有在任何一次考试中作过弊,我的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真实的?有几位同学能够信誓旦旦地说我从小学到现在,从来没有旷过一次课?即使最最无聊的课我也都认真听?从来没有在一节课上睡过觉?从来没有为不想上的课找借口请假过?相信结果足以为我在前面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那就是:几乎没有同学自制力强到可以挡住这些诱惑。如果学校实施开放式管理的话,就像我刚才提到的,相信有不少同学都会抵挡不住网吧、歌厅、舞厅以及一些其他的诱惑夜不归宿、旷课、迟到早退吧?记得2000年的时候看过一篇报道,说一名陕西省的状元由于在清华大学中彻夜玩电脑不上课而被清华开除的实例,当陕西省的状元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可想而知他当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用多坚强的毅力挡住了多少的诱惑才换来了这样光荣的结果,但是,就算自制力如此之强的人在大学的校园中还是没能抵抗住诱惑最后被学校开除了,这能说明一个什么原因?大学的校园肯定是比他们家乡的高中管理放松很多的,相对来说,就是做出了一个“开放式管理”的实验,结果是什么?更何况我们这里所议论的“开放式管理”没有加任何的限制词。

最后,我方认为,开放式管理限制了学校的职能,不利于学校在其他方面的管理,是开放式管理的不良影响在无形中扩张。学校对学生在生活上的管理是最基础的管理,只有基于这一点之上,才有可能实施其他管理。比如教育管理,老师会在课堂上以简单活泼的形势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并促进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这一点看似很容易,但如果学校实施开放式管理,别说兴趣爱好了,恐怕连上课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这样的话,教育管理如何能进行下去?再比如,学校召开运动会,如果实施开放式管理,估计大多数同学都会把这一天当成理所应当的假期吧?依此类推的话,学校召开的任何活动,想落实的任何措施恐怕都没有人积极响应,这样的学校还能称之为学校么?这种学校里的大学生还能称之为大学生么?这样的开放式管理还能够实施么?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5

大家好!

我叫X,现担任牛场中学校长。今天满怀信心来竞聘实验中学校长职位。

在这里,我将客观阐明对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展示自己所具备的应聘能力,全面论述管理实验中学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且,将心悦诚服地接受各位领导和评委的评判。

我今天的演讲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对X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另一个是如何管理好实验中学。

首先我谈谈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

X县实验中学是20*年*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原X师范学校和X县第二中学合并组建的一所完全中学(目前第二中学已经分开)。实验中学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对X教育的重视与关怀,充分体现了教育局党委“管理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思路,非常符合X县情。

为了参加这次竞聘,本人通过走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深入学校实地调查,结合本人平时对实验中学的了解,在此向在场的各位谈一下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

我认为,两年来,在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此文章来自于学生界的关心支持下,实验中学开好了头,起好了步,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优势,凸显出了示范性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总体目标具有“实验中学”的特点。

学校创办时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教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素质学者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校园环境人文化。这个目标既符合X实际,又充分体现“实验”中学的特色。

第二、学校封闭式管理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又有利于创建平安校园。在创业初期,学校引进外资1600万,修建学生公寓、食堂、超市,为创建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思想纯洁,作风端正,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实验中学今后更进一步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四、学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这些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值得借鉴。管理制度方面,如学校率先实行年级组管理模式,率先推行教师月考核制度,率先实行学科带头人周末专题讲座制,实行领导联系班级制,建立了毕业班激励机制等等;激励机制方面,如:对成绩优异的特困生减免学费或发给一定的生活补助;对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给与10000元的奖金等等学生。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活力不断增强。

第五、学校有畅通的办学渠道。与部级示范高中四川简阳中学和宜宾三中联合办学,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到简阳中学和宜宾三中就读,学校帮助办理有关手续。这些,都利于教师对外信息的吸纳,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就读渠道的畅通。

第六、学校拥有全县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有教学大楼2栋共49间,配备有多媒体室、远程教育室、语音室、音乐室、理化生实验室及标准运动场等,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有优美的校园环境,为环境育人和创建绿色校园夯实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验中学是有优势、有特色、有品位、有活力、有前途的,这就是我要参加实验中学校长竞聘的最大理由。

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尤其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困难。实验中学在发展中,同样伴随着困难和问题。我在走访中了解到,对实验中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共同的看法有三点。

第一、学生公寓收费标准偏高。

据了解,每生每期500元,学生反映较高。我曾经对乌峰等4个乡镇的9个学生进行调查,9个学生中,有特困生、有贫困生、有富裕生,他们一致认为收费较高,希望能降低一点。一些学生认为,如果收费不降,他们将离开学校,在校外租房寄读,这将给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带来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如果读书成本过高,家庭负担会加重,这势必会使少数学生辍学。

第二、学生伙食受到垄断。

主要表现在,目前学生食堂由一个人经营,导致数量少、质量差、不卫生。在了解当中,一群学生以为我是新闻记者,围上来纷纷向我反映。有个学生说:“在汤中吃出蚯蚓来”,有个学生说:“4块钱的饭吃不饱”,有个学生说:“洋芋也当晕菜,里面只有几片肉”,有的学生说:“食堂的菜全是川味,我们吃不习惯”……这个问题,师生反响比较强烈。而且引起了学生和食堂方的冲突,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干扰,社会反响较大。

第三、学校为了谋求发展,欠下了一定的债务。

为了扩建、新修教学楼、装修老教学楼、修学生公寓等欠了债,目前,学校想一时化解债务还能力有限,也不现实。

各位,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粗浅地谈谈我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实验中学的优势和特色是其他学校没有的,而它的困难和问题则是很多完全中学都存在的。我现在作为一名完全中学的校长,我遇到过,解决过。面对实验中学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干好实验中学,我底气很足!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我同样充满着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下面,我具体谈谈如何管理好实验中学:

作为一名实验中学的校长,应该有鲜明的思想、明确的思路、可行的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名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我将本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办学策略开展工作,确定我的理念、思路、措施。

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科研、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为学生一辈子负责,促使每个学生最优发展。

我的工作思路是: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标准建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我的措施是:管理上“以人为本”;教育上“人人管理”;教学上“均衡可持续发展”;科研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校园网站,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后勤上实行“服务社会化”,安全上“综合治理”。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教学工作、安全工作、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常规工作,学校现在就做得很好,我只有巩固和传承,受时间限制,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我要说的是,在认真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我只想有创新的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三全”学生管理网络。

“三全”指的是全员、全程、全方位。

全员指的是全体教职工都参与管理,每个学生都是我们管理的对象。每个教职工除了做好教学本质工作外,还要承担具体的管理任务,对每个学生要分工到人,全力转化,实现没有管理盲区;

全程指的是对学生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实验中学封闭式的管理,就具备这样的条件,也应该这样来管理学生。无论在学生吃饭、住宿、学习、就医、锻炼等各个时段、地段等都有教师负责;

全方位指的是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管理网络,建立教师、学校定期与家长的联系制度,教师或者学校一学期中至少与每个家长通信或会谈一次。聘请司法、社会成功人士等定期讲座等形成制度。从各方面营造一个广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此氛围中接受熏陶。

第二、建立实验中学互联网站。

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信息“高速路”时代,不走上信息高速路则意味着落后。我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思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验中学互联网站。

通过学校自己的网站,一方面向全社会展示X教育,宣传和推广X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管理理论,让社会了解X教育,了解实验中学;另一方面,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网站查询招考信息、报名信息。提供另一个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上面做作业,可以随时与学校和老师沟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再一方面,通过网站可以吸收新鲜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理论,可以作为社会参与监督和管理学校的窗口,也可以作为学校向社会调查研究的窗口,可以提高学校办学品味和增强学校活力。

总之,通过学校互联网站,可以让学校走进社会,让社会认识学校,让学校走进家庭,让家庭走进学校,通过“小窗口”看到“大世界”!

第三、着力解决实验中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前面提到关于实验中学存在的三个问题,在此谈谈我的做法。

关于学生公寓收费较高和食堂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投资方与学校及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投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取利超出当地市场价,学生接受不了,收费太低又失去自己投资的目的。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学校到底是站在学生方,还是站在投资方?我坚定地说,学校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主,兼顾业主利益,在重市场规律、重价值规律、重X县情、重微利多销的原则下,与投资方协调,达成“互利双赢”的共识,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

对收费高的问题,学校要和投资方协商,再找有关部门重新核定收费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对那些实在交不起食宿费的特困生,学校除给予一定的补助外,还将多渠道引入公益机制,比如寻找投资商的支持,寻找企业家的赞助及全社会的关心等;

对食堂的问题,学校从管理的角度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一家垄断变为几家竞争,建立食堂管理的奖惩制度。比如,把现在一家人经营三层楼变为一层楼一家人经营,确保学生伙食色香味俱全,确保学生伙食有营养。如果发现伙食不卫生质量差,轻者处以罚款,重者可以根据协议取消其经营资格,带来严重后果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安心,家长才能放心。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6

1、积极响应保健所开展的保健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2、加强传染病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防治措施及防控预案,加强防护体系,严格控制"甲流"在校内爆发流行。

3、认真开展窝沟封闭的宣传教育工作,配合保健所完成学生的体检和软件上报工作。

4、加强学生常见病的防控,矫治工作。强化对学生日常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读写姿势、眼保健操评比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5、充分发挥各班卫生员的作用,加大对卫生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班级的卫生工作的管理。

6、完善卫生保健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不断充实博客内容,通过网络不断向其他学校保健教师学习。

三、措施

1、积极参加保健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并根据岗位练兵细则的完成学校的常规性工作。

2、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和《卫生部等印发学校"甲流"防控工作方案(试行)》的要求执行,制定应急预案,防控措施,上报晨午检等制度等明确职责,落实到人,严防"甲流"在学校暴发流行,确保教职工及学生的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按照上级要求,每日做好因病缺课登记、晨检、午间、因病缺课追查登记、传染病报告等相关工作。坚持每日网上零报表,并按要求在每月的最后一天将当月统计结果填入因病缺课统计报表后,打印存档一份,并通过QQ群上传报表。传染病报告做到发现一例报告一例绝不瞒报、漏报。实行网上报告和电话报告相结合,并做好传染病登记。

认真及时全面填写好《保健教师手册》.,及时检查各班级的《卫生员工作手册》,同时做好全校消毒、通风的总记录。

对学生的课间活动、体育课运动量等进行卫生监督,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宣传,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3、学校要充分利用健康宣传日,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积极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健康宣传。并且要按照保健所规定的宣传内容进行每个月的宣传,并将内容和宣传小样,上传到博客。

为提高我校学生对近视眼的防御意识,在全区开展"读写姿势、眼保健操"评比活动中,我校制定方案。校主管领导督促检查指导,将学生的患病率降低,确保效果。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7

大家好!

我叫X,现担任牛场中学校长。今天满怀信心来竞聘实验中学校长职位。

在这里,我将客观阐明对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展示自己所具备的应聘能力,全面论述管理实验中学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且,将心悦诚服地接受各位领导和评委的评判。

我今天的演讲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对X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另一个是如何管理好实验中学。

首先我谈谈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

X县实验中学是2004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原X师范学校和X县第二中学合并组建的一所完全中学(目前第二中学已经分开)。实验中学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对X教育的重视与关怀,充分体现了教育局党委“管理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思路,非常符合X县情。

为了参加这次竞聘,本人通过走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深入学校实地调查,结合本人平时对实验中学的了解,在此向在场的各位谈一下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

我认为,两年来,在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实验中学开好了头,起好了步,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优势,凸显出了示范性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总体目标具有“实验中学”的特点。

学校创办时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教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素质学者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校园环境人文化。这个目标既符合X实际,又充分体现“实验”中学的特色。

第二、学校封闭式管理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又有利于创建平安校园。在创业初期,学校引进外资1600万,修建学生公寓、食堂、超市,为创建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思想纯洁,作风端正,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实验中学今后更进一步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四、学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这些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值得借鉴。管理制度方面,如学校率先实行年级组管理模式,率先推行教师月考核制度,率先实行学科带头人周末专题讲座制,实行领导联系班级制,建立了毕业班激励机制等等;激励机制方面,如:对成绩优异的特困生减免学费或发给一定的生活补助;对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给与10000元的奖金等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活力不断增强。

第五、学校有畅通的办学渠道。与部级示范高中四川简阳中学和宜宾三中联合办学,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到简阳中学和宜宾三中就读,学校帮助办理有关手续。这些,都利于教师对外信息的吸纳,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就读渠道的畅通。

第六、学校拥有全县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有教学大楼2栋共49间,配备有多媒体室、远程教育室、语音室、音乐室、理化生实验室及标准运动场等,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有优美的校园环境,为环境育人和创建绿色校园夯实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验中学是有优势、有特色、有品位、有活力、有前途的,这就是我要参加实验中学校长竞聘的最大理由。

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尤其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困难。实验中学在发展中,同样伴随着困难和问题。我在走访中了解到,对实验中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共同的看法有三点。

第一、学生公寓收费标准偏高。

据了解,每生每期500元,学生反映较高。我曾经对乌峰等4个乡镇的9个学生进行调查,9个学生中,有特困生、有贫困生、有富裕生,他们一致认为收费较高,希望能降低一点。一些学生认为,如果收费不降,他们将离开学校,在校外租房寄读,这将给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带来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如果读书成本过高,家庭负担会加重,这势必会使少数学生辍学。

第二、学生伙食受到垄断。

主要表现在,目前学生食堂由一个人经营,导致数量少、质量差、不卫生。在了解当中,一群学生以为我是新闻记者,围上来纷纷向我反映。有个学生说:“在汤中吃出蚯蚓来”,有个学生说:“4块钱的饭吃不饱”,有个学生说:“洋芋也当晕菜,里面只有几片肉”,有的学生说:“食堂的菜全是川味,我们吃不习惯”……这个问题,师生反响比较强烈。而且引起了学生和食堂方的冲突,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干扰,社会反响较大。

第三、学校为了谋求发展,欠下了一定的债务。

为了扩建、新修教学楼、装修老教学楼、修学生公寓等欠了债,目前,学校想一时化解债务还能力有限,也不现实。

各位,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粗浅地谈谈我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实验中学的优势和特色是其他学校没有的,而它的困难和问题则是很多完全中学都存在的。我现在作为一名完全中学的校长,我遇到过,解决过。面对实验中学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干好实验中学,我底气很足!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我同样充满着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下面,我具体谈谈如何管理好实验中学:

作为一名实验中学的校长,应该有鲜明的思想、明确的思路、可行的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名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我将本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办学策略开展工作,确定我的理念、思路、措施。

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科研、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为学生一辈子负责,促使每个学生最优发展。

我的工作思路是: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标准建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我的措施是:管理上“以人为本”;教育上“人人管理”;教学上“均衡可持续发展”;科研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校园网站,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后勤上实行“服务社会化”,安全上“综合治理”。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教学工作、安全工作、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常规工作,学校现在就做得很好,我只有巩固和传承,受时间限制,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我要说的是,在认真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我只想有创新的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三全”学生管理网络。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8

大家好!

我叫X,现担任牛场中学校长。今天满怀信心来竞聘实验中学校长职位。

在这里,我将客观阐明对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展示自己所具备的应聘能力,全面论述管理实验中学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且,将心悦诚服地接受各位领导和评委的评判。

我今天的演讲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对X县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另一个是如何管理好实验中学。

首先我谈谈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

X县实验中学是20*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原X师范学校和X县第二中学合并组建的一所完全中学(目前第二中学已经分开)。实验中学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对X教育的重视与关怀,充分体现了教育局党委“管理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思路,非常符合X县情。

为了参加这次竞聘,本人通过走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深入学校实地调查,结合本人平时对实验中学的了解,在此向在场的各位谈一下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

我认为,两年来,在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实验中学开好了头,起好了步,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优势,凸显出了示范性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总体目标具有“实验中学”的特点。

学校创办时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教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素质学者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校园环境人文化。这个目标既符合X实际,又充分体现“实验”中学的特色。

第二、学校封闭式管理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又有利于创建平安校园。在创业初期,学校引进外资1600万,修建学生公寓、食堂、超市,为创建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思想纯洁,作风端正,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实验中学今后更进一步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四、学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这些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值得借鉴。管理制度方面,如学校率先实行年级组管理模式,率先推行教师月考核制度,率先实行学科带头人周末专题讲座制,实行领导联系班级制,建立了毕业班激励机制等等;激励机制方面,如:对成绩优异的特困生减免学费或发给一定的生活补助;对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给与10000元的奖金等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活力不断增强。

第五、学校有畅通的办学渠道。与部级示范高中四川简阳中学和宜宾三中联合办学,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到简阳中学和宜宾三中就读,学校帮助办理有关手续。这些,都利于教师对外信息的吸纳,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就读渠道的畅通。

第六、学校拥有全县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有教学大楼2栋共49间,配备有多媒体室、远程教育室、语音室、音乐室、理化生实验室及标准运动场等,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有优美的校园环境,为环境育人和创建绿色校园夯实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验中学是有优势、有特色、有品位、有活力、有前途的,这就是我要参加实验中学校长竞聘的最大理由。

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尤其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困难。实验中学在发展中,同样伴随着困难和问题。我在走访中了解到,对实验中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共同的看法有三点。

第一、学生公寓收费标准偏高。

据了解,每生每期500元,学生反映较高。我曾经对乌峰等4个乡镇的9个学生进行调查,9个学生中,有特困生、有贫困生、有富裕生,他们一致认为收费较高,希望能降低一点。一些学生认为,如果收费不降,他们将离开学校,在校外租房寄读,这将给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带来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如果读书成本过高,家庭负担会加重,这势必会使少数学生辍学。

第二、学生伙食受到垄断。

主要表现在,目前学生食堂由一个人经营,导致数量少、质量差、不卫生。在了解当中,一群学生以为我是新闻记者,围上来纷纷向我反映。有个学生说:“在汤中吃出蚯蚓来”,有个学生说:“4块钱的饭吃不饱”,有个学生说:“洋芋也当晕菜,里面只有几片肉”,有的学生说:“食堂的菜全是川味,我们吃不习惯”……这个问题,师生反响比较强烈。而且引起了学生和食堂方的冲突,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干扰,社会反响较大。

第三、学校为了谋求发展,欠下了一定的债务。

为了扩建、新修教学楼、装修老教学楼、修学生公寓等欠了债,目前,学校想一时化解债务还能力有限,也不现实。

各位,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粗浅地谈谈我对实验中学的认识和看法。实验中学的优势和特色是其他学校没有的,而它的困难和问题则是很多完全中学都存在的。我现在作为一名完全中学的校长,我遇到过,解决过。面对实验中学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干好实验中学,我底气很足!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我同样充满着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下面,我具体谈谈如何管理好实验中学:

作为一名实验中学的校长,应该有鲜明的思想、明确的思路、可行的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名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我将本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办学策略开展工作,确定我的理念、思路、措施。

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科研、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为学生一辈子负责,促使每个学生最优发展。

我的工作思路是: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标准建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我的措施是:管理上“以人为本”;教育上“人人管理”;教学上“均衡可持续发展”;科研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校园网站,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后勤上实行“服务社会化”,安全上“综合治理”。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教学工作、安全工作、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常规工作,学校现在就做得很好,我只有巩固和传承,受时间限制,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我要说的是,在认真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我只想有创新的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三全”学生管理网络。

“三全”指的是全员、全程、全方位。

全员指的是全体教职工都参与管理,每个学生都是我们管理的对象。每个教职工除了做好教学本质工作外,还要承担具体的管理任务,对每个学生要分工到人,全力转化,实现没有管理盲区;

全程指的是对学生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实验中学封闭式的管理,就具备这样的条件,也应该这样来管理学生。无论在学生吃饭、住宿、学习、就医、锻炼等各个时段、地段等都有教师负责;

全方位指的是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管理网络,建立教师、学校定期与家长的联系制度,教师或者学校一学期中至少与每个家长通信或会谈一次。聘请司法、社会成功人士等定期讲座等形成制度。从各方面营造一个广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此氛围中接受熏陶。

第二、建立实验中学互联网站。

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信息“高速路”时代,不走上信息高速路则意味着落后。我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思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验中学互联网站。

通过学校自己的网站,一方面向全社会展示X教育,宣传和推广X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管理理论,让社会了解X教育,了解实验中学;另一方面,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网站查询招考信息、报名信息。提供另一个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上面做作业,可以随时与学校和老师沟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再一方面,通过网站可以吸收新鲜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理论,可以作为社会参与监督和管理学校的窗口,也可以作为学校向社会调查研究的窗口,可以提高学校办学品味和增强学校活力。

总之,通过学校互联网站,可以让学校走进社会,让社会认识学校,让学校走进家庭,让家庭走进学校,通过“小窗口”看到“大世界”!

第三、着力解决实验中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前面提到关于实验中学存在的三个问题,在此谈谈我的做法。

关于学生公寓收费较高和食堂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投资方与学校及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投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取利超出当地市场价,学生接受不了,收费太低又失去自己投资的目的。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学校到底是站在学生方,还是站在投资方?我坚定地说,学校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主,兼顾业主利益,在重市场规律、重价值规律、重X县情、重微利多销的原则下,与投资方协调,达成“互利双赢”的共识,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

对收费高的问题,学校要和投资方协商,再找有关部门重新核定收费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对那些实在交不起食宿费的特困生,学校除给予一定的补助外,还将多渠道引入公益机制,比如寻找投资商的支持,寻找企业家的赞助及全社会的关心等;

对食堂的问题,学校从管理的角度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一家垄断变为几家竞争,建立食堂管理的奖惩制度。比如,把现在一家人经营三层楼变为一层楼一家人经营,确保学生伙食色香味俱全,确保学生伙食有营养。如果发现伙食不卫生质量差,轻者处以罚款,重者可以根据协议取消其经营资格,带来严重后果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安心,家长才能放心。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9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必然呈现出开放式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学校在发展建设上,要走出传统封闭式管理体制,建立起法制管理模式。这也就决定了法律在学校管理中的重大意义。

1.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建设有重要意义

(1)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过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管得过细、干涉过多,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学校在内部管理上无法可依,单靠行政指令开展工作,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这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学校管理者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势必推进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即从封闭的集权式管理向开放式的民主化管理转化。

(2)有利于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应该说目前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从总体上已经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各项工作已经置于统一规范之下,认真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将有利于规范于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3)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积极推动全社会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依法支持学校建设。对教师依法从教和学生遵守法纪也有积极作用。

(4)有利于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一是对外当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寻求法律保护,捍卫法律尊严,严惩不法之徒;二是对内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的行为,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各自的合法权益。 2.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起推动作用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教育;课程改革;文化阻隔;文化重构

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应。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课程改革总是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离开了课程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则难以理解课程改革。农村文化是农村学校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农村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对农村文化的深刻理解。传统农村文化的乡土性、封闭性、保守性、贫困性等基本特征严重地阻隔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之陷入相应的文化困境。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重建新型式文化,突围传统农村文化的阻隔,促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遭遇传统农村文化的阻隔

(一)乡土性及其阻隔

乡土本色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最突出特点。费孝通先生在其所著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乡村社会的性质给予了深刻的剖析,他从“乡土”二字人手,再到乡村生活、乡民、乡俗,形成了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全属性概括。土是乡村社会生存的根基和基本手段。农耕是生产方式也是生活方式,它构成乡村社会的存在状态和方式,决定并反映着农村文化的基本面貌。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塑造着传统农村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农村文化就是在乡土社会中孕育、生长、发展壮大的。乡土性培育着农村文化的基质,更塑造着农民的个性、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动逻辑。

由于绝大部分农村教师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农村文化乡土性的影响与制约。首先,工作方式半教半农。由于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许多学校“民转公”的教师占多数,他们原来的身份是农民,“民转公”后家中原有的土地没有被收回,因此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大多还经营着土地。平常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和寒暑假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课堂和田头两头奔波,构成典型的农村教师工作方式。其次,生活方式乡土化。由于农村教师土生土长,其衣食住行与当地农民生活习惯和本土文化融为一体,生活习惯农民化。再次,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受到农村文化乡土性的影响。他们自小生活在传统思想文化浓厚的氛围中,形成了与小农经济、与乡土社会相适应的带有传统色彩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当然,现在多数农村教师受过师范教育或一定形式的师资培训,对一些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思想,不一定闻所未闻,但原有的思想观念毕竟根深蒂固。当他们回到家乡任教后,面对周围旧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同化能力,他们又被农村文化逐渐同化了。这种“文化回归”现象使得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保持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上,成为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阻滞力。

(二)封闭性及其阻隔

农村地理环境封闭,交通落后,农民几乎与外界文化隔绝。外部经济力量和信息力量的无力渗透与其他多重原因铸就了农村文化上的封闭性,而这又造成了心理、风俗、习惯和性格上的封闭性。在这种闭塞的社会土壤中培植起来的农村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封闭性。生活在封闭文化生态中的人们,没有与外面的世界做比较,没有进步的文化衡量自己,由此形成了封闭性特征。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风民俗、道德审美等文化要素,几乎处于不变状态之中,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汇通。

传统农村文化的封闭性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阻隔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呈现边缘化趋势。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与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作“弃儿”,疏于管理,让其自生自灭。至于教学工作,上级部门更很少关注。地理上的距离又拉远了农村学校与其他学校的边界。一些农村教师多年没有去过县城,有些教师一生没有去过省城,有的教师一生没有见过高速公路和火车。仅根据上级红头文件订阅的有限几份报刊限制了农村学校与整个信息社会的边界,导致农村学校教学呈现边缘化趋势。另一方面,生成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由于农村学校特别是一些村小规模小,同科教学人员少,一起研究工作的机会较少,教研、观摩活动也不多。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地处理教学上的一切问题,致使教师文化具有个人主义的特征,使教室成为教师孤立的王国,学校成为文化的孤岛,不可避免地使教学陷入孤立的境地。这种封闭性的工作方式极易导致农村教师的故步自封,拒绝合作,以抵制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在改革原有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配合,相互支撑。而农村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新课程中感到孤独无依,常常陷入实践中的迷茫和无助。

(三)保守性及其阻隔

长期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使农民形成安贫、守旧的观念。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态具有很强的保守性,表征是竭力维护旧的社会体制和传统文化,畏惧新事物,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事先总是难以得到认同。他们满足于既成的经验,不愿意承担风险。保守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对于社会生活影响的全面持久性,在其作用下,文化的批判超越功能逐步削弱,逐步形成了社会发展的阻滞。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保守性思潮长期存在,力量过分强大,文化变化的速度缓慢。在农耕社会里,农民视耕作为唯一的生活来源,使得农民一方面自然地产生了固守土地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求稳定、重安分、知足常乐的保守心态。

传统农村文化所具有的保守性,使得许多农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维护现状而拒斥变革。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他们习惯于旧有经验,坚守“舒适地带”。走出“舒适地带”便意味着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需要重新获得新的技能,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难免产生某种不安全感,现抵触情绪。由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它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原来一套也许曾经是很成功的教学模式,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与摸索,要去创造与发现,它意味着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更大的代价。况且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过程,不一定能给教师带来更好的教学业绩。

因此,相形之下,许多农村教师宁愿固守自己熟悉的一套做法,只忠实地接受与传递教学内容。有的农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采用同一本教案,用同一种教学方式传递着不变的教学内容。这种保守性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相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先进的,是符合时展趋势的;另一方面却不敢冒险,害怕积极推进改革而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了学校的升学率。当今,虽然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但众多的农村教师仍倘徉于既定的教学模式,继续追求单一的考试分数,而不是积极地研究教材,参与课程改革。一言以蔽之,传统农村文化的保守性,使得农村教师不敢也不愿打破现有的安定现状,他们当中严重存在着求稳怕乱、不愿担风险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新课程的阻隔因素。

(四)贫困性及其阻隔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由于农村文化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由于生活于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一套特定的“贫困化”的价值观念体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这些方面自然整合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贫困文化”,代代相传。这种贫困性表现为:陈旧落后的教育观,自足自乐、安贫乐贫的度日观,懒散疲沓、得过且过不经济的时间观,不愿进行生产投入、非经营的用钱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以及依赖自然,靠天吃饭;依赖国家,等待救济的消极的依赖心态。这种贫困文化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阻隔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障碍因素。

传统农村贫困文化与农村贫困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负面的农村文化。这种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阻隔作用也是明显的、巨大的。

首先,表征于贫困文化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必需的文化动力。从深层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文化通过社区成员影响与阻隔着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贫困农村区域自然、人文、经济等因素长期积淀下来农村贫困文化,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必需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贫困文化不能形成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人文环境,消极的思想和观念因素时时处处阻隔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是由于贫困文化是与现代科技文化格格不入的,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贫困经济环境支持了贫困文化的独立存在,而不能与现代文化产生直接的撞击与交流,使得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文化刺激与影响的推动,另一方面对待先进的外来文化,先是鄙视,再是畏惧,当外来文化与当地固有文化发生冲突时,总是阻隔与围攻外来文化,保护与文饰旧有文化。这样,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在诸多人为的力量下总是浸染在贫困文化的包围之中,课程与文化活跃的互动关系也变得被动与僵死。

其次,表征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社区的有效参与和支持。与上述两方面相联系,贫困文化影响下的农民,由于处在无教育压力的境地,感受不到教育给自身带来的力量,因而对教育消极对待,不能积极地关心与支持。许多农民认为,办学校是政府的职责,课程改革是校长和教师的任务,与自己并无关涉。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社区的有效支持,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推进异常艰难和迟缓。二、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围传统农村文化阻隔的路径

传统农村文化严重阻隔着农村课程改革,从而使之陷入文化困境,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积极寻求相应的策略。我们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即意识到课程的文化精神,依照课程改革的现实诉求,重构新型式文化,这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围农村传统农村文化阻隔的路径选择。

(一)重构合作型文化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综合化是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下,要实现“关系的规范”的转型,要把个人竞争的交互作用转变为相互关怀、合作共享的文化。而且在综合课程的实施中,其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和领域,仅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打破教师原有的独立作业的状态,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

除了校内教师自然合作外,农村教师还要主动赴城市优质学校“拜师学艺”,城市优质学校教师要主动赴农村学校“传经送宝”,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许多农村教师从主观上有强烈的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愿望,却苦于农村环境闭塞、信息交流匮乏、教学任务繁重而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先进教学信息以推动自身发展。城乡学校教师合作的设想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从内容上看,城乡教师合作意在结对学校之间建立教研网络,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教研互动,从而为农村教师吸取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形式上看,城乡学校合作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既可以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如校本培训;也可以是教研组与教研组之间的合作,如学科教学研讨;也可以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如个人教学经验交流。一言以蔽之,重建合作型教学文化,有利于农村教师群体力量的发挥,有利于农村教师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二)重构开放型文化

课程的变革要求教师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化,要求教师根据变化了的教学情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传统思维结构的封闭性不再能适应当代社会化大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知识和信息的增长形势,只有建立起开放性的思维结构才能吞吐大量的信息和高效率选择运用信息,从而激发创造力,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变革相应地要求课程实施方式发生变革,因此教师就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同样的方式实施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应放弃原有的封闭、保守性格,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事物。在新课程中,农村教师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应有意识地避免因循守旧等消极保守心理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要有勇于接受新事物和接受社会挑战的开放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多接受新观点,多尝试新方法。同时,农村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培训,认真理解、理会与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接纳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参与新课程的能力。

(三)重构民主型文化

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度的授受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样教师和学生分别被设定为训导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一方是教学权力的控制中心,另一方则是权力控制的受动者,学生没有民主可言,师生之间是“独白式”的把对方看作对象的“我——他”关系。于是,教学场景片面化、剧场化,师生关系紧张化,师生之间对话的平台偏塌,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被遮蔽与遗忘。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交往,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课程改革中,打破以往控制型文化,重建民主型文化,其要旨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中,诉求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互倾听,相互理解,共同探究。故此,农村教师应树立民主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拥有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角色作用、平等的对话和自我评价的权利。

(四)重构创生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