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时间:2023-03-19 17:37:18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1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品牌学校,我校决定开展“问题导学型课堂改革”活动,积极借鉴山东昌乐二中成功课改经验,特别是“分组学习,小组竞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新型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为了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发展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1、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起“分组学习,小组竞赛”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切实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

二、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一)小组建设

1、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

(1)成立学习小组,以月考和期末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平均分成N小组,每组六人,按组排序,按序排座。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

(2)、明确小组长职责: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更要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起到组织和监督的作用。

(3)、组内科学建设: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每个成员都给分配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方法一:将小组分为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方法二:依据学科将小组成员分为不同的学科组长,在上某学科时,班级学科班长做好发言记录。小组的学科组长也要组织、记录等,组长监督并协调。小组学科组长将记录结果上报学科班长,学科班长核实记录情况,并上报当天班级值日班长,做好统计。方法还有很多,结合实践,灵活运用。我们鼓励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可采用计分的形式,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自主学习、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组织。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4)、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组间、组内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争活动,实行不同等级的计分制。

(5)、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日记,每日填写。加强学习小组的考核评价,实行组间量化管理办法。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7)、班内每天设一位值日班长(由学生轮流担当),负责统计班内当天的课堂情况及评价情况。每周设一位值周班长(由各班干部担当),负责统计班内一周的课堂情况及评价情况。

2、学科学习科研小组:

(1)、成立学科学习科研小组,成员由科任老师、学科班长、各组的学科组长。

(2)、每周召开一次科研小组研讨会,学科班长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反馈同学们在近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达成解决办法。

(3)、在课堂上帮助B层、C层同学解决疑难问题,主动展示、点评、质疑和拓展。

(4)、在课下检查各小组笔记本的整理、典型题目本的整理,组长负责协调每天各科的作业量。

(二)

学案导学

1、教师备课变“教案”为“学案”

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编写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学案设计要符合学生自学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为学生设计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关于学案设计的格式,可参考其他学案执行。

2、教学方式体现教师主导

学案式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是教师的导和帮,学生的学是主旋律,教师的帮是画龙点睛,学生的“学”与老师“帮”协调互补,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而有实效。

3、学习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地位

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学案教学,学生是在老师的组织下,依据学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的学习。

(三)逐步完善“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型课堂”的教学流程包括明晰目标、学案导航、释疑解难、点拨提高、当堂训练、反思提高六个环节。

明晰目标是教师每节课必须首先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学案导航就是教师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编写成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模块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

释疑解难是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记录员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并找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

点拨提升是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学生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法,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当堂训练是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检测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当堂训练要重在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

反思提高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并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学会在反思中成长。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2月10日——2012年2月26日)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2、组织教师学习“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各教研组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

3、制定出《抱龙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2月27日—2012年3月18日)

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编写学案,逐步完善我校的“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针对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指导、组织教师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和探索活动。全体老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3、实行课堂反思制度,任课教师每堂课后要有短小的课后反思和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改成败,纠错扬优,使教改走得更快、更好。

4、建立学生成长日记,记录学生每一天的自学情况。各班安排专人检查。

5、收集整理好各项过程资料,整理好各项档案。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19日—7月)

1、全面实施“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诚邀教研室领导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指导。

3、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及成绩。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

长:刘

副组长:张雪冬、董慷

员:梁海山、芮青城、高震、兰宗国、魏超华

潘之业、杨振峰、申斌、魏华飞、张梅英

2、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着力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教师认真参加各年级组织的或积极自发地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指导自己教学活动,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采取课堂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教师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各教研组认真组织研讨课和展示课的备课、听课、评议等活动。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2

一. 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树立创新意识。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就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理论,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工作。今年,潍坊市教科院倡导开展“三四五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验,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领导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将改革精神传达给广大一线教师,组织大家学习有关知识,深刻理解理论实质,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我们是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的:

一是培训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校利用暑假时间,历史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经验,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观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对新型课堂教学的认识。

二是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培训广大一线教师,以点带面,辐射一片,以骨干带动全体,使广大一线教师都理解最新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充分认识到新课堂该怎么教,了解教师在新课堂中的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到自主互助型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好处,为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正确理解“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科学规划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组织“三四五模式”课堂教学实验工作,我们还派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进一步学习、理解改革精神和操作方法,观摩了实验课,加深了理解和认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教研组研讨等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创建新型课堂,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专家们曾经说过,新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通过我们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论武装了我们的头脑,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思想准备工作。

二、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实践真正落实于教学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反复磨练,才能见效。因此,学校把一切教学工作的落脚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围绕“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首先是教研组研讨。学期开始,我们就组织各个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研究制定各学科教研计划,排定教研日程,积极做好了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然后,按照教研日程安排,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广大教师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分别陈述了自己的改革经验和具体做法、意见,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具体讨论了“三四五模式”的实施方案,实验步骤,交流了各自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为我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做好了思想准备,制定了实施方案,保证了“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验的切实开展。

其次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学校规定各教研组分别制定课堂观摩研讨计划,规定每个一线教师每学年讲授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参加听课观摩,听课以后由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成员集体评课,为讲课教师指明优缺点,帮助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家交流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见解,讨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写出评课意见,做好评课记录。通过这种讲课、听课、评课的教学研讨办法,我校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展示自己教育教学风采的机会,得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观摩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提高。

三是反思课堂教学。我校规定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要写出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就像每节课都要备课一样,把反思写进备课本,以教后记的形式反思这堂课的成功点和存在的不知及补救措施,以更好的上好下一堂课。教务处组织人员不定时抽查和定时检查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反思,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以保障课堂教学效益的稳步提高。通过这种反思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重新思考自我反省的过程,如何更好的上好这堂课,如何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更大的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如何更佳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更充分的发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反思,就是一种再认识,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和再次消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到了深刻反省,势必会促进新的提高。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思考,探索,我校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三. 理论联系实际,落实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3

一、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现实问题的解读

从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分析中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是建立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的挑战是世界性的课题。纵观国际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调整课程目标、改变学习模式、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评价制度等方面呈现出“同一性”。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同性给我们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工作的一条重要启示是,从课程方案的采用和推广的角度看,这些共同的价值标准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和依据。

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同性并未掩盖各国在知识传统、制度结构、管理模式上的“各具特色”。例如,法国一贯奉行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极力维持广博的课程设置;英国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课程的人文传统厚重;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德语区)一致实行“工作本位”优先模式;大部分国家(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强调“学校本位”。这些特点的形成既有各国对传统的适应,又是各国教育改革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结果。这一状况还提示我们,我国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要在适应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超越和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课程传统的一种适应、调整、变革和创新。由于课堂教学系统既有观念传统,又有制度传统和物质传统,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课堂教学系统改革应进一步关注对传统的适应问题。革除原有弊端要适应,创新也要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对于适应性的关注并非“保守”和“停滞不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改革。世界各国成功的改革都是在适应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不考虑适应性的改革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有专家将我国20余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1979-1984年),主要工作是介绍、推广国内外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2.发展阶段(1985-1993年),主要工作是开展系统的教材实验。主要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六三”“五四”两种学制的教材,这套教材从1990年秋季起,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实验。3.深化阶段(1994-1999年),主要工作是开展新的课程方案、计划、大纲、教材的实验和推广。我国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的基本历程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实践的过程,又是课堂教学系统不断适应、重建与发展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相对于以前的若干次课程改革而言,更具深刻性和革命性,它也必将会对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重建与发展提出高要求,寄予更大期望。

通过对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系统改革与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解读如下一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确定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的重建与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则。

(一)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问题

课堂教学系统,它包括物质、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结构、教学物质设施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在改革中要重点关注和研究适应性问题。适应应该是双向的调节和互动,既包含变革旧有的课堂教学系统,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包含新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系统对原有课堂教学系统惯性的关照。实验教师使用新教材上课以后,对教学不放心,仍用旧教材补课,称之为进一步落实“双基”,这就是不适应的典型例子。

(二)关于课堂教学制度的重建问题

教学制度是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和激励机制,是课堂教学观念与思想、物质与设施的有机结合。制度层面的反思与重建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实现及有效教学物质设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依据英语学习“短时高频”“高复现率”的要求,开展“长短课结合”(短课为20分钟一节)的实践就是一种教学制度的创新。但目前还普遍存在校本制度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呼唤制度创新,包括对班级授课制实施一系列的变革。

(三)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化问题

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为价值追求的前提下,将有效的观念和制度落到实处还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课堂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的双向转变,但关键是教师行为的先导性转变。促进课堂教学行为转化首先必须促进学校的成长,要建立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的组织,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目前,创新型教研活动缺乏、校本成长有待加强、教师实践与反思相对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转化的障碍。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存在的教师用旧的教法上新课程,所谓“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么有实现转化的典型案例,这也说明了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美好蓝图的描绘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课堂教学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课程理想。在分析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描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理想蓝图能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行动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

(一)课程改革文本陈述了课堂教学系统寻求变革的原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一项指导课程改革的核心文本为新课堂教学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课程改革“具体目标”陈述中提出的一系列“转变”,将直接导致未来课堂教学整体运行的走向。

1.在课程功能观上,由强调传授知识向强调获得知识过程的转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系统要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在课程结构上实施由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向均衡设置,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转变。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原有的繁、难、偏、旧的状况。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讲,新的课堂教学要使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经验发生联系。

4.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参与式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的一项核心工作。

5.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由甄别、选拔向促进发展的功能性转变。

6.在课程管理体制上,由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转变。基于校本的各类课程的开设将使课堂教学呈现异彩分呈的局面。

(二)课程改革案例展示了课堂教学系统生动活泼的面貌

以下是来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它展示出了课堂教学操作系统的核心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案例一】艺术课程展示了综合课程的魅力。

一位实验教师在教一年级艺术课《月亮和星星》时,展现了如下基本实施过程:出示夜空风景画教师用诗般饿语言描绘图画的意境激发学生想象画中、画外之景教师范唱歌曲《小小的船》学生上讲台作添景画……

【案例二】一堂课和它背后的故事说明了新课程源于学生生活和经验。

一位记者走进武汉中华路小学一(6)班的课堂,在听品德与生活课《祖国真美丽》时发现了一堂课背后的故事。课堂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讲自己旅游的故事。他们拿出自己的图片或照片,给大家介绍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用自己的话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还将从报纸、书刊、电视上看到的祖国景色通过语言或图片表现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

转贴于 【案例三】青岛市实验小学开展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现出新型研究性课程瑰丽多彩的风景。

青岛市实验小学学生写出了《电脑的开发》《走向南极》《汽车的进化》等百余篇研究报告。在做《卤虫的孵化》课题时,学生从“虾米吃什么”的问题出发,通过采访海水产研究院的专家,得知小虾主要靠吃一种叫卤虫的生物长大,由此展开了对“卤虫的孵化”问题的探索。

【案例四】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个性课程的魅力,说明了教师也是课程的生产者。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开设了“海洋科普”校本课程。青岛二中陶艺课也成为学校课程中一道美丽的景观。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和教师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案例五】学生评价的精彩案例让评价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1)艺术档案夹。在音乐、美术、艺术课堂中,学生的习作成为整个学习阶段艺术档案夹的重要档案资料。档案夹既是评价的对象,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2)故事书的分享。每个星期五,学生拿一本故事书回家,教师提出如下要求:看完后和家人、老师、同学讨论,共同分享。将你心里的话写在阅读记录单上,你也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的记录单,看看他想的和你一样不一样。

(四)课程改革的理想指引了课堂教学系统不断追求的目标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是在充分进行国际比较,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目前课程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方案的实施及推广也作了周密安排。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心****同的课程理想。课堂教学在不断追求课程理想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课程与教学观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将不仅仅是传授系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2.师生角色转变带来的师生关系的新变化。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建立互动式的师生关系。师生角色将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将成为自主经历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共同学习的伙伴。

3.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了重新定位和拓展。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性学习的前提下,进一步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上的变化,使学生在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上得到提高。

4.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将因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教材成为师生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环节,这使各种与生活、经验、社会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不断生成。学生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主动参与为特征的各种活动和学习方式将不断出现在课堂之中。

5.教学制度发生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种变化。新的教学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将层出不穷,制度变革有力地保证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

6.教学物质设施将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与各种课程学习领域相适应的教学设施、设备、技术、工具不断出现或改进,现代教育技术、新型教学工具、多功能课程资源教室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响应机制的建立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和主要途径。新课程的理想和新课堂的蓝图真正变为现实还必须从教育教学机制上作出一系列的变革,要建立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的响应机制。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有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在课程改革中是整合为一体”的观点,笔者十分认同这一论点。从实施新课程的角度看,整合课程与教学的关键是建立教学对课程的响应机制。在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系统对于新课程作出迅速的改革回应是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应该确立的工作重心。这种响应机制建立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具体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整合机制的响应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把课堂教学设计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师生共同体验课程的过程。只有真正建立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机制,才能从真正义务上解放教师,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实施课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整合机制的建立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层和教学管理层的政策调整,又期待于教师群体自主性的觉醒。

(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响应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动因和改革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中受到空前的重视。与新课程相适应,应通过实践,总结和推广有新意和实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课业学习效果的新体系逐步建立起来。评价的改革和响应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新课程持续的实施和推广。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成长记录册、艺术档案夹等新颖的学习评价方式已不断出现,我们期待这些改革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评价响应机制的建立需要教育政策配套的调整,也需要通过宣传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三)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响应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在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响应方面,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核心。必须着力建立和发展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师与学生新的课堂行为体系。新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与新课程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整合化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充分体现发展功能。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要基于教师的实践和反思,要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响应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难得的机遇。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机制,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学反思是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主体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作出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深刻批判及考察。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也为教师培训及教学研究建立了新的平台。新型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建立与响应还要求教师资格制度、专业评审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学研究制度作出全方位的改革,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五)校本教研制度的响应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学历案;课程视角;学生立场;学习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68-01

【作者简介】陆静,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01)副主任,博士,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三年前,南京市第一中学开启了“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研究,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努力地追求着教学方式的优化,深度学习的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天,从改变教学方案入手,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的学科课程理解与课程实施已经在南京一中形成了基本共识,以“学历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实现“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课程视角的“学历案”。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系统思考“准备把学生带到哪儿去”“学生如何到达目的地”“学生怎样到达目的地”“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到达目的地”等问题,学历案围绕着一个主题或单元,整w构建课程实施方案。“学历案”结构图表清晰地呈现了教师对课程理解与实施的分析框架,教师按照学历案的要素和关键问题,带着自己的经验去与国家课程文本对话,其过程是深刻的、系统的、科学的、精准的,有助于教师从学科课程的本质上把握认知脉络的,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增长点,其价值值得期待。

学生立场的“学历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情,以学定教,是学历案的价值指向,以“预期学会什么”为方案设计的起点,经历一个有指导、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最后以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为终点。这使得教师把整个教学过程定位在从“学”的起点出发,用“学”的过程贯穿、以“学”的效果研判,纠正学习偏差,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站在课程和课堂的“中央”,实现由“教”关注到“学”关注的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校的生源质量逐渐显现出滑坡现象,学生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高职学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必然成为现实改革的出发点和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高职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

在高职教育中,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其主要特点。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课堂教学仍是一种主要方式。如今走进高职教学课堂发现“,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仍然比较常见,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经调查发现47.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54.8%的人把教师上课比较枯燥列入自己有时缺课的主要原因,对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高职人才来说,这种现象十分不利。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问题。目前,各高职校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法改革等,虽然想法都非常好,但是很多学校的改革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真正实施起来困难很大。例如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使用多媒体这一手段上。但是仅仅抛开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吗?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我们要实现的是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并相互协调,最终达到教学手段的日臻完美。

二、“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

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我国开展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结合高职校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步骤展开:

(一)加强制度建设,夯实项目建设工作基础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可成立“自主合作学习”项目实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自主合作学习”的指导工作,负责“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安排、组织与实施、创新与整合和经验推广。

2.制定实施方案。在学习先进经验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出台《“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具体目标、时间安排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各系部可以根据系部专业设置情况,制定本系部“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便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实践操作。

3.建立激励机制。修订教学教研工作考评细则,将“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情况纳入考评范围。对积极使用“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获校级示范课的教师优先考虑外出培训学习、评先选优。

(一)加强能力建设,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学校通过召开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会议、全校教师会议,宣传“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施背景、重要意义、主要目标和具体实施要求等内容,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动员和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潜心实践“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班会等机会,向学生宣传“自主合作学习”等相关要求,激发学生参与“自主合作学习”的激情与活力。

2.组织学习培训。在全校范围内多次组织全校教师的全员专题培训活动,让教师重在了解项目的背景、内涵、意义、实施流程和实施要素,为在课堂层面全面实施自主合作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组织教师自学“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和相关资料,拟写个人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的工作计划。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实录、参加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讲座等多种方式,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3.开展专项教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升师生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分别组织一次“自主合作学习”研讨课以及专项教研,分学科集体研讨,确定本学科“导、学、研”课堂教学模式。做好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积极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途径,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强化课题研究。针对该项目的实施,可由学校教师主持“高等职业学校‘自主合作式学习’课堂研究”类似课题。课题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首要责任,搭建教师互助平台,创造研究气息;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引领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推进,总结出自主合作学习式课堂的利弊,从学生实际出发,完善方案,探索出更符合职业学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以校本科研为依托,以校本教研为主导,造就研究型教师队伍。

5.示范引领带动。以教研室活动为基础,组织不同年级教师进行交流。推荐表现好的教师,公开进行授课,组织本教研室内人员进行进行观摩,使得每位教师从中汲取“自主合作学习”的运用精华,为己所用。向学校推荐运用“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优秀的教师全校集中授课,为大家树立典范。这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三)加强资源建设,丰富项目建设载体内涵

1.建立基础台帐。根据“自主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台账资料的整理、归档要求,建立系统全面的“自主合作学习”系列教学台账资料。

2.建立学案中心。建立以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让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抓手,学案成为学生课前学习的“老师”、课堂学习的“试验田”、课后复习的“训练场”。各教研室根据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师编辑本学科的学案库。学校组织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学案评比活动,对优秀的学案进行表彰。利用信息化资源,建立全校优秀学案中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建立优秀案例库。组织教师根据自主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编写案例材料,对实施自主合作学习中的具体举措、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教学反思等进行总结。学校组织对内容翔实、成效显著、思考深入等优秀案例进行评比表彰,并建立实施自主合作学习优秀案例库。

四、“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生为主,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结合起来。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是集思广益,弥补个人学习思考不足的关键举措,是深化学习的过程。充分展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学生充分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更是提升个人学习质量与能力,开阔视野的高层环节,缺少不得。它是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将本组的探究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的一个学习过程。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课程标准的新要求通过研究紧密联系结合,理论水平和实践及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促成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几年来,学校边实践、边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实践成果大胆的向社会展示,向兄弟学校展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向外界推介了我们的经验和做法,也得到了家长、专家、兄弟校的一致好评,扩大了学校的影响。经过两年多的全面推进,作者认识到,把工作的着眼点仅放在领导、教师两个层面上是达不到立体效应的,学生的各种培训必须跟上。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须掌握许多策略。例如学生兴趣的培养、赏识教育的运用、学生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策略的合理运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以提高学生地位为例,高明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参入到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潜能一旦发觉出来,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文献

[1]梁桂英.高师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与体会[J].时代教育,2011(1).

[2]刘志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态度现状及应对策略[J].新余高专学报,2008(3).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6

调研发现,中小学课堂普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高耗低效现象,具体表现在“一多四少”:一是老师普遍讲得太多,学生主体地位未能真正落实;二是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重教不重学;三是缺少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与调控,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四是缺少当堂有效训练,教学反馈不充分,往往通过课后辅导和延长学习时间达到教学目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五是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有一定的厌学倾向。老师都有改革课堂教学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又面临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困惑。课改进入深水区,我们的着力点在哪里?仅靠教师和学校自身的单打独斗难以有重大突破,发挥区域优势并统筹协调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深层问题,才能促进区域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升级,才会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地发展。

区域推进策略是指为实现区域学校高效课堂而制定的行动方案的组合,包括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对区域教学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系列措施和执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策略:

一、课题带动,整体推进

要以区域性课题为抓手,加强区域校际合作,聚合教育资源,实行整体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区域推进高效课堂,首先应该是学校管理者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提高区域内学校管理层的课程领导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学管理团队,聚焦课堂攻坚,着力教学质量的提升,构建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做到课堂教学改革与研训结合、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

1.三级联动,整体推行。

教育行政部门启动,教研部门推动,学校自动,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构建高效课堂的氛围。

2.尊重差异,分层推进。

根据区域内学校和学科特点循序渐进推进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操作模式。

3.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开展区级教研、校际联合教研,发挥优质教育集团的辐射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联(片)组的互动发展。

4.研训一体,重心下移。

创新区域研训方式,以校为本,积极开展“学案导学”、 “教学比武”等研训活动,引导教师关注学情,观察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以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观课议课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课题引领,重点突破。

引导教研部门和学校围绕区域总课题研究方向申报基地校、子课题,建立区域、学校、个人课题研究网络,提升课题研究品质。

二、校本教研,明确“三题”

课题组提出校本教研明确“问题、专题、课题”,即:找到现行课堂中高耗低效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解决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将问题形成专题,增强校本教研的互动性和生成性;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将现有问题梳理出专题,以“课题”形式形成研究合力,倡导“小课题、小切口、深研究”的教师教育科研方式,增强教研的层次性和深刻性。校本研修时要注重对探索的指导,通过多样化的培训让教师明确对高效课堂特征的基本认识,明确高效课堂实施的基本关键环节。

概括起来,全区在这一环节的推进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组织暑期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学科主题培训,围绕导学案的编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外请课改典型教师进行分科培训;二是加强学校校本研修方案的审核,突出学校校本研修的内容安排,重点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的研讨和培训;三是指导学校根据校情,有选择性地安排部分学科制订高效课堂改革的行动方案,落实学科推进思路和措施;四是学科教研员优化学科教研活动内容设计,重点强化高效课堂改革的主题系列教研活动计划安排,同时调整教学视导的着力点,视导内容突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效果。

三、教师比武,主抓“三课”

1.优化常态课。课堂高效,应着力优化教学,即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实施“常态课改进计划”,提升常态课教学质量,督促教师经常开展教学反思:我的这节课是否实现了高效?对常态课的评价采取“两表三元”的办法,“两表”即“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学生评教表”,“三元”即 “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三种评价方式。为了落实“常态课改进计划”,金牛区要求设计组织好区校两级研训活动,落实校际全员开放、相互观察、交流的柔性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形成了一个以“制定标准——培训引领——实践反思——交流提高”为内容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2.锤炼优质课。名优教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研究课,深入推进集体备课,教案形成的过程由“单打独斗”向“集体协作”转变,开展“同课异构”、“三案定教”之类的磨课活动。

3.推出精品课。定期举办高效课堂精品课展示活动,供教师学习、借鉴和观摩,邀请专家点评进行理论素养提升,不断扩大影响力。一些课改基地校先后派出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骨干教师前往山东、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引入了“说讲研磨”教学模式。学校明确把“说讲研磨”四合一教研活动纳入学校的总体教学规划之中,凡参与活动的教研组都要选出参加人选,按照说、讲、研、磨四个环节,每个人都必须精心备课,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角。

四、多元评价,积极反馈

课题组提出,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要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好评价的诊断、调控、激励的导向作用,注重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力求使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各学科评价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不仅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也关注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表达、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通过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不断反思,促成其自我成长。课堂教学改革要尊重各学校的现有基础,利用学校现有优势资源,结合本校实际问题,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要认真分析,专题研究,及时进行总结和梳理,制定整改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

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对于学校来说,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在学校管理层面上作出调整与变革。创建于2003年的**高中,是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宁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宁夏南部山区人口素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一所直属于宁夏教育厅的全日制寄宿普通高中。学校在创办与发展时期恰逢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时机。2004年,宁夏成为全国首批高中课程改革四个实验省区之一,**高中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课改实验样本学校。

在六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学校经历了“雾里看花,热情高涨;水中捞月,困难重重;面对实际,理性思考;乘风破浪,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稳步推进;风光无限,从形式到内涵”的发展历程。在课程改革初期经历了“热情高涨”的阶段之后,**高中的教师们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反映教学任务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教材容量大,部分练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栏目多,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操作很难做到。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发现教师随意增加、拓展教学内容,把新教材教学内容简单化,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三是学生感到课堂上热闹红火,课后没有多大收获。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新课程到底怎么教?新教材到底怎样用?三维目标怎样才能落实?“我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了?”“我到底该怎么教?课堂上那几个等待喂食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小鸟越来越离群了,怎么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如何应对未来的高考?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学校在管理层面上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一、明确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更加准确地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课程改革之初,学校就坚持“立足本校、着眼全局,全面规划、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课堂、确保质量”的原则,树立了以课改为契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优化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育优秀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现”为宗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创办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学校。学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始终秉承高素质下的高质量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尽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最大努力,让所有**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此前提下,追求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让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在三年的成长过程中,眼界得到开阔,思想得到启迪,学识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制度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管理制度。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高中努力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源泉和根基,以课程设置为主干,以部门管理为分枝、以师生发展为绿叶和花朵的树型学校管理模式,凸显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克服原有的“校长管处室,处室管师生”学校管理模式的弊端,变“行政型”管理为“学术—行政型”管理,变“命令”为“研讨”,变“领导”为“服务”,由模式化走向多元化,由标准化走向特色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学校管理。

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各项制度。新课程实施初期,学校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和《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相继制定了《**高中三年课程方案》《**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和排课方案》《**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子》《**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行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改理念,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加部级和省级新课程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校本培训。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健全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的道义、良知和责任觉醒。所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也是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要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一个能体现教育本质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要素。好课程孕育好学校。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的课程设置经历了规划、修订、完善、改革、创新的动态过程,努力使学校的课程不仅适应社会发展,而且适合学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适合学校不同特长的教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适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目标。在调整、开全、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校本课程,使每个进入**高中的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004年,学校研究制定了《**高中三年课程方案》,为学校稳步、有效开展课程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体系,补充其内涵,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学校实际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课程体系。在开设好必修课、选修课、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带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没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堂,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中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努力形成体现

学生参与性、自主性、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始终在追问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教学结论与过程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教与学并重;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并重。学校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展现的场所、成为启迪学生思想的场所、成为师生知识探究的场所,使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语文课上,教师结合战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发表对荆轲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令人感动,也有学生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举动不足取。政治课上,教师让学生对“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人民币快速增值对中国有益”发表看法。物理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月球上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样,踢出所谓的“香蕉球”。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解释“酷、粉丝、媒体、文曲星、OPEC”等词的含义。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时,有学生对教材文字表述提出了质疑,他说:“老师,我认为教材中对春秋战国时政治形势的叙述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这句‘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都管不着。’我认为不应该说周天子管不着,虽然当时王权衰弱,诸侯争霸,但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诸侯的共主,只是周天子没有能力管了,不能说管不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管不了。”课堂中出现的这个“小问题”,反映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其学习方式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教师解决课堂问题需要智慧。

在“感受新课程”征文中,有学生这样描述新课程的课堂:“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原来看似很高的讲台,现在我们坐在下面的同学只需一抬脚就能迈上去。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互动互学的场所,老师作为引路人,就课文中的线索进行点拔。然后剩下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讨论、提问中得到解决。我们一节课内所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以前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并且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上课不再成为我们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

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使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打分”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内容从学习成绩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教师、同学和自己多元;评价方法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过程,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高级中学在新课程实施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宁夏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方案,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有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专题培训,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给予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得当给予评价,还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结果发挥了价值引领和激励作用。一位高二年级学生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获得班级进步奖时,激动地说:“我的孩子从上小学到现在,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一直受批评,这是他当学生以来第一次获奖,我太高兴了,他有希望了!’,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差异性、过程性、发展性,尊重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自评与他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不断总结和深化学校的课改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深化。经过第一轮三年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新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学校以“回首新课改,寻找突破口”为主题,对第一轮三年课改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确定了学校课改的四个突破点,即加快教学目标校本化进程;树立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理念,着手构建符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体系,挖掘资源,开设满足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支持、引导教师按新课程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新课程改革从形式推向内涵,逐步走向成熟,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启动了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为目标的第二轮课程改革。把国家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与学校所在地域、文化背景、办学层次和水平、师资水平、学生的特点和学业水平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学校课程,通过删、减、增、调教材内容,使国家课程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最大进步。: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企业真实项目;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的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课堂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本身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做起。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电子商务专业“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与改革之中进行项目课程开发,从而真正实现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有质的变化和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对于高职“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来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Dreamweaver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网页制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应用,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进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无疑,改革优化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核心技能,是广大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本文主要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托“易越天下”社会服务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下简称“依托企业项目”)教学,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目的是通过真实案例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脑海中散落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拉近教学与市场、教学与行业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具备一定的市场观念与实战能力,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从业时的角色转换与未来发展,缩短和简化从学生到设计职业的跨越和转变过程。

2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对高职“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探索

2.1课程改革思路本文在广泛调研实施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的实际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依托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方法对于高职高专“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而深入研究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方法在高职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重点分析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理念应用在电子商务相关课程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存在问题和具体实施策略。2.2课程改革内容为了更好地对“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改革和设计,课程组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调研主要针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以及改革后受益的第一批学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直接接受项目的,因此如果课堂上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真实的项目,就能够使学生所学所掌握的技能直接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真正能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真正能够实现教、学、做、享一体化。结合调研情况,课程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的改革,重新进行了设计与整合。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2.3课程改革实施(1)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本课程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首先是课堂里边做边学,其次是综合模拟仿真实训,最后是社会实践真实体验;从夯实基础到综合演练再到实践应用,整个递进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力素质逐步提升。(2)积极推行双项目教学。本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行“双项目”教学,并引入典型的、真实的企业案例。项目一:网页设计与制作贯彻整个教学过程,项目二:网店首页设计与制作综合演练。课堂项目与网页设计制作任务紧密结合,重点突出单项技能,集中实践课项目以课程设计为核心,重点突出综合技能。(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所引用的案例均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将真实的项目以任务的形式进行分解,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分别进行布置和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4)推行三重考核。在考核方式上,我们推行期末考核和课程设计、课程比赛相结合,全方位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期末考核主要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情况,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以及做综合项目的能力,课程比赛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这两年都在教学班中开展“我的店铺我做主”的店铺装修设计大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装修的店铺是学生自己的店铺,素材是有运营店铺的同学运用自己实际的产品图片,没有运营的店铺素材由课程组提供企业真实项目的素材,同时将这部分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也能提高作品的质量,以班级为单位设一二三等奖项,颁发证书和奖品激励学生。最终会在年级进行优秀作品的分享展示。

3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教学方法等改革,已经有了受益的毕业生两届450人次,从学生最后的课程设计以及工作后的情况反馈来看,这样的改革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上所学的内容比较实用,比较适合现在的电商企业的部分岗位,比如店铺装修、页面设计、首页设计以及代码等内容,在学习的时候直接实践的是企业的真实案例,因此到了工作岗位后基本没有障碍,对于后续工作帮助较大。

参考文献:

[1]郑伟,张永良,郭伟,等.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胡蓉.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6(1).

[3]傅俊.高职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7(16).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9

为科学设计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课程考核要求,首先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考核项目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规律要求;二是考核的项目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三是要体现对学生能力考评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四是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评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改革方案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点,改革方案的“过程”考核项目及考评目标要求设置如下:

1.1课堂考勤、提问和课外作业

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课堂考勤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课堂提问分为课后布置、课前提问和课堂随时提问,但两种提问的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课后布置、课前提问主要考核学生课后的学习与知识掌握情况,课堂随时提问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随堂理解与掌握情况,督促学生集中听课注意力,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效率。课外作业主要包括自主总结、计算应用和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体把握、案例综合分析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证券市场调研

证券市场调研为学生创造了走出校门了解证券市场的实践机会。为有效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老师为学生提供调研的单位。调研的问题要事先由各小组拟定,待老师审阅通过后,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按要求由学生分组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

1.3阶段测试和上机操作

阶段测试的目的是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平时学习,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阶段性掌握情况。以抽签方式进行的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的实训项目内容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

1.4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形式。要求由4-5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5-6周时间内以课外任务的方式完成一份综合性行业或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报告。主要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与研究、创新与协作、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写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上述考核项目是证券投资学课程“过程”考核内容的构成部分,它与期末考试结合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能力”和“过程+结果”培养与考评体系。在“知识+能力”和“过程+结果”的能力培养与考评体系设计完成后,方案的实施对预期效果的实现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实现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在方案实施前,首先向学生公布全部方案内容,让学生明确考核项目和具体考核要求,以及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项目的成绩分布。小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方式。为达到小组作业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预期效果,首先,是小组作业的定题要科学,既要反映课程的授课进程和课程的特点要求,又要能够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次,是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分工。为使小组作业在对学生能力考核方面更具可比性,指导教师要为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框架进行统一界定,在这个前提下,由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内容撰写提纲,再由组长对整个报告的提纲进行整理,提交小组作业的研究计划,经老师审阅通过后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讨论交流和报告的分工撰写。在分析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参加小组作业的讨论,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的课外训练活动。小组报告会是小组作业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小组报告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展示的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负责的内容按要求制作PPT课件,按小组研究报告的顺序在课堂上进行规定时间内的口述。实践表明,学生对以小组报告会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极富成就感。

2改革效果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前,学生不仅对课堂听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对老师的提问也没有回答的积极性,对于在课堂上理解不深的内容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解决。改革的实施,由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和成绩的评定高度透明,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活,课堂上,不仅听课认真,学习效率提高,而且积极思维,主动发言。学习上只要有不明确的地方,学生就会及时找老师解决,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认为,为了完成老师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必须勤奋努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他们克服了以往的懒惰。课前提问、课堂小测验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小组作业和小组展示促使学生自主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促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完成学习小组共同的计划任务,尤其是小组作业展示,要求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走上讲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小组作业成果进行讲解展示;课外的市场调研,要求学生依据调研任务,拟定调研提纲,设计调研问卷。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2.2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课程都是由教师个人演“独角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判断课程成功的标准是教案备得是否细致熟练、教师讲得是否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是否聚精会神。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促进了教师对先进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上,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启发 进行思维,随时回答老师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3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课外小组作业以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或上市公司投资分析报告的形式作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在讲解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程中,必须更多地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评述,结合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分析报告或公司分析报告进行市场分析或公司分析,才能满足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和要求。这必然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也得到有效提高。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着提高。为了定量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收集了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同一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相关成绩数据,如表1所示。从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前后的班级成绩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布以及各成绩档次的百分率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得学生成绩分布趋于集中,班级平均成绩提高,成绩的优良率也显着提高,成绩分布更加合理。分析可见,改革前,学生成绩存在高低分差距悬殊的现象,显然是由于期末“一张卷”造成的。而课改后,该现象消除。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改的成绩及能力考核指标清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使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动力得以提升。

2.4提高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训练与考核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体现了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学、科研相结合,学习、研究、实践相统一,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参与机会,为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符合。

2.5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的学习小组中,提倡合作学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团队、以合作为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为手段[4]、以应用为目的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这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学校发展;高效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47-04

学校如何才能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常常苦苦思索,反复探寻以求其解,这个题目到底是无解,还是难解,我想答案显而易见,不仅有解,而且还是一题多解。生源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提升等都可能是答案,但我以为在当前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校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最佳答案。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因此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就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进而高效课堂,并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特色道路。

溯源近十多年的课改,不难发现,江苏省泰兴的洋思初中、溧水的东庐初中、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等学校,早期均质量薄弱、甚至濒临撤并。然而,通过校长力排众议,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它们均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内涵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质量,走出了困境,而且将学校打造为全省、全国的知名学校。更有山东省昌乐二中、河北省衡水中学、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等一些原来基础就不错的学校,依托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锦上添花,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成功的案例向我们昭示:教学改革才是推进学校质量创新发展的唯一通路。因此,作为校长应加强教学改革的领导力与创新力,立足于高效课堂的建构;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从而及早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效课堂基本特征,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实践中的盲目往往源自认识上的模糊。何为高效课堂,其基本内涵是什么?一线的教师和课改专家见仁见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专家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而难忘的课堂[1]。也有学者认为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只不过是较好地补充了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它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并进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据此还列出了高效课堂的特点、中心、基本点等22条特征[2]。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则认为,从专业角度看,高效课堂其实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它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种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其特征或表现可以有许多,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当然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个性化思维的形成及其能力的提高。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较少的投入,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高效课堂教学,立足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就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习过程现在正趋于代替教学过程”;“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些论述不仅准确地预见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科学地揭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其走向。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明确指出,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应当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所以真正的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真正的效果和效益是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3]。只有直抵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并紧紧围绕核心而开展的教学改革,才会促进教学发生根本性变革,也才是符合教育本质和规律,并取得成功的改革。

纵观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案例,它们都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溧水东庐初中的“讲学稿”,都十分强调“学”,强调把“教的课堂”转为“学的课堂”。因此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教学的目标由过去的“学会”转变成“会学”,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

从课堂改革的现实生态看,很多学校一改原来的“满堂灌”甚至“满天灌”的现象,一度曾经限制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为不超过10分钟。于是有的地方提出“30+15”或“35+10”等课堂教与学的时间分割模式,更有山东省的杜郎口初中在学习洋思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革,把老师课堂上传统用于教授的讲台撤掉,让学生走上黑板当起了小先生,成为继洋思初中之后又一个教改典型。从本质上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连自主学习能力都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又从何谈起?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1.准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著名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曾说,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外部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内部基本规律。正确认识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准确运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角度看,有两条规律比较常见:

规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现行教材的内容相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或基础比较容易,而中学生处于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要落实先学后教,必须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来确定教的起点。只有建立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薄弱环节,才能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原先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不断转化,实现其不断发展。这一规律适用于知识容量少,难度小的课程或课题,对思维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规律之二:边教边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应实施边教边学,以教导学。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方面,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其实,在新知识比较难,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时,可以采取边教边学或先教后学,但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学习方法的示范,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培养其能力。从教与学的先后关系上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灵活运用,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换句话说,不存在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适合的教法。

2.科学运用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课改成功的案例看,初中居多,也最为典型。不少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回校以后机械效仿,常常难以奏效,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思维要求较高,与初中的差异较大,所以不能机械模仿,全部要求学生由自己独立学习。因为对于大量的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的推导,学生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很多思维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全部由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可能会超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此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可能会产生“邯郸学步”的后果。

四、找准载体,规范流程,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1.科学把握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

前苏联教育理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最优化理论”。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教学过程如何最优化,必须找准载体,并明确操作的流程。纵观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载体或学习支架。从课改典型学校的比较研究看出,一般的学习载体或支架就是所谓的“导学案”、“学案”、“讲学稿”、“讲学案”,或“活动单”等。这些称谓不同,形式类似的学习方案,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老师在此学习支架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前置活动,落实自主预习环节;通过课上释疑解惑,既提高了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价值体现在三个“突出”上:

一是突出学习三大基本环节。这些“学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编写,突出学前、学中、学后三个环节,突出学前对学习目标的把握,符合学习规律。

二是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它们都强调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和探究,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肯学、乐学,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行为。

三是突出预习前置的检查。“导学案”强调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检查,对于已经掌握的不再教,提高了效率;采用“导学案”后,由于课前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来进行练习,从而有效克服了“上课只讲,课后才练”的弱点,更使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大大提高。比如,江苏镇江一中的“问题导学”模式,让问题成为引导的线索,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尽管每个学校高效学习的“载体”内涵有异,操作上也不尽相同,但其导学的价值不能否认。因此,这些草根式的“导学案”,应该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

2.切实明确自主学习培养的操作流程

明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规范化操作程序加以规范,是顺利达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由于各校的生源、师资水平不均衡,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体的流程也不一样,在实施中会因教情与学情差异而各有侧重,但必须坚持和强化两个方面,即:导学案的编制通常是先明确主备人重点备,然后集体讨论形成讨论后的统一导学案(简称统案),再交由上课人,根据其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复备,即二次备课,形成个案才能印发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突出过程指导,一般学习过程分成预学、探究和训练三个部分,这方面以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最为典型。明确了基本的流程,课堂的大体框架就清楚了,至于如何具体操作,则由各校视具体情况而定。

五、通过行政推动,活动促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1.行政推动,落实高效课堂要求

事实上,高效课堂改革的前提是教学思想的变化。高效课堂倡导“学生学”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着眼于方法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即“教”是为了“不教”,“教”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学生“会学”。高效课堂突出学习内容的当堂训练和反馈矫正。要落实高效课堂的上述要求,则必须强化行政推动的作用,通过建立高效课堂的管理制度,明确高效课堂实施的基本原则,落实当堂练习、当堂巩固、及时反馈和矫正,这样才能真正把教学质量的操纵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优化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突出导向

学校管理者引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建立与校情相适应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想范式。这不仅是学校改革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也反映出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要实现高效课堂改革的目标,必须建立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通过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自主改进和约束自我教学行为,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不是一张表格的简单变化,要发挥真正的导向作用,则可以利用活动促动的策略,采取优秀课评比、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学习、了解课堂评价标准的变化,并通过示范引导、现场观摩学习、赛课评比等活动来促动,推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拉动学校课堂改革这列“火车”的速度,从而把纸上的标准变成老师心中的标准,进而转化为教师实际的、自觉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教育是一种坚守。课改其实也是一种坚守,不能因为具体操作中的挫折就怀疑动摇我们的信念和决心。事实上,尽管我们满怀信心,理念新颖,路径明晰,但改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其中新旧观点的碰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阻碍,传统做法的巨大惯性都有可能使其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因此,作为校长首先必须坚定信念,做改革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坚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会通过改革来解决;同时更应做实每一个环节,通过观念引导、典型带动、活动促动、交流互动、评比推动等多样化方式,促使课堂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从而探索出适合校情、富有个性、内涵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走上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2010.8.20在全省四星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6.

[3]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J].人民教育,2010.23.

School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JIANG Gun-he

(Senior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Nanjing Aviatio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