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20:36:18

医患关系论文

医患关系论文篇1

医学生在基础部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多以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主,医学心理学及医学论理学通常是作为选修课来学,因此在医学生的潜意识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临床课程的学习是与患者的配合分不开的,临床知识掌握的程度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也与具体的患者有很大关系,有很多时候,在实习期间学到的病例可以终生难忘,并且可能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因此,应该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具体方法可分为:

1.1增加医德教育课程

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入临床之前安排专门课时学习医德、医风,增加爱伤意识教育,一切为患者着想,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开展“如果我是患者会怎样?”的讨论,观看有关医德教育的影片等等。

1.2请医学专家讲座

在医学生刚刚进入临床的初期,分次邀请医学专家开展讲座,通过老一辈专家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了解作为一名医生应该面临的专业性、社会性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心理上有一个适应过程。

1.3请社会工作者讲座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纷有所增加,从目前医疗服务过程的总体上讲,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医疗服务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讲座可以使学生们了解社会大环境及医疗小环境,更多地让他们知道如何处理临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4带教老师把关

带教老师在临床工作中引导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真正把好关,以免因为教学工作引发医患矛盾,给患者和学生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2加强医患沟通

2.1带教老师进行医患沟通

在教学之前由带教老师和患者进行沟通,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卫生部部长高强曾就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能否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对于能否实现战胜疾病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只有患者很好的配合,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可以请临床专家开设专门的讲座,学生与老师进行模拟训练等,尽可能的消除隐患、防患未然。

2.2加强医院对教学的重视

作为教学医院,每个患者在来院就诊时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病例。通过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使整个医院的工作更加进步和完善。任何一个医学院学生,要成为一个正式医生,都要经过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实习医生把患者作为标本来观摩,目的是为了学到更精湛的医术,将来更好地为患者治病。因此,医院应该把教学的目的向患者讲明,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同时医院也可以对参与教学工作的患者给予一定的照顾,例如缩短等候时间、优先检查等。

3社会环境和氛围

3.1加强宣传及引导

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当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下,这一点更为重要。很多时候普通患者是不了解医院的工作流程和医生的上下级关系的,加之有些文艺作品的误导,更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隐患。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对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卫生工作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让患者了解医院、了解医学院工作程序和内容,取得患者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并且从实际出发,切实保护好患者的权利和利益,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可以引入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利于对医患双方的保障。

3.2加强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教学医院中,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医生、医学生和患者应该建立一种有效的保障机制,对于参与临床教学的医患双方都要有所保障,比如引入临床教学相关的保险,让医患双方都能解除后顾之忧。另外对于参与教学的患者采取优先就诊、专家会诊等优惠措施,从而既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又能对医疗质量加强保障。

4结语

医患关系论文篇2

军校门诊部保障的对象主要以军人为主,实行免费医疗,基本不涉及经济利益,而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医护人员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对所从事的职业不能做到尽心尽责。要正确处理医患关系,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于自己的职责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来不得丝毫马虎和粗心。一个擅离职守,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责任感的医生是不能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的,更无法达到“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有时候医生的一个小小疏忽就会造成患者永久的伤痛,也会给一位有良知的医生留下一生的遗憾,因此,忠于职守,不仅体现在不擅离职守上,还应体现在对医疗事业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感情上,唯有如此,医务人员才能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视事业如山、视名利淡如水,尽职尽责,无愧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作为军校门诊部更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敬业奉献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保障意识,彻底转变医疗服务观念,使门诊部的管理者及全体人员真正理解和认识到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尤其还是关系到军队建设的“栋梁之材”。必须摒弃过去长期沿袭的一些旧观念,使军校门诊部的诊疗工作也能达到“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责任心、爱心、同情心,要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高度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质量,把患者的需求与对医疗服务是否满意作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一位前辈曾说,治病要“用心、用药、用刀”,可想“用心”是最重要的。

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保障能力

在地方医疗体系中有“小病求近进社区,大病求优进医院”的说法,而在军队医疗体系中,军校门诊部承担的角色就近似于社区诊所的功能。平病在门诊部就医,治疗有困难的情况下可转送上级医院,正因为有上级医院的靠山,又无经济利益刺激,一些军校门诊部的医务人员对自己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一遇疑难病例不是想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本领,首先想到的是转到上级医院,长期如此,军校门诊部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提高。而广大学员干教都是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军校学员在考入军校前都是地方学校的佼佼者,在家就长期受到恩宠,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较高,这样的供需矛盾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指出“做一个好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3者缺一不可,并且都是无止境的”。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必须严谨求实、精研医术,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努力钻研现代医学科学,了解医学科学发展新动态,掌握新技术,以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履行自己的职责。精湛的医术是构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医务人员,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不够的,还应具备高超的医疗水平,包括具备较好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服务于患者,才能保证患者的治愈率,才能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从而减少医患纠纷。而过硬的专业技术,它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不断学习新技术,根据军校门诊部的特点,可适当安排医护人员脱岗针对性的学习专业技能,但更多的是有计划的安排各种形式的在岗业务培训工作。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使军校门诊部的医务工作者不成为医学科学的落伍者,才能有全心全意为广大官兵服务的本领。

3加强沟通能力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作为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方也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通过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拉近双方的距离,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才能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同时使药物及各种治疗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均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保证医患双方履行自己义务的条件,是保证如实地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实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医生是主体,医患沟通中医生起主要作用,必然要求医生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患者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相反,一句泄气的话,可以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使其萎靡不振,甚至丧失积极治疗的信心。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病人的需要,是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极好的方法之一。当然沟通的手段很多,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如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动作及姿态、个人空间及个人距离、气质、外形、衣着与随身用品、触摸行为等都可作为医患沟通的方法,作为军校门诊部,应把沟通能力的训练列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强健康教育丰富官兵的健康保健知识

目前医患矛盾突出,究其患方的原因是对医疗行业,对医学科学的认知不够,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期望值过高,甚至无论什么疾病都希望最快或完全治愈,而现代医学水平现在达不到,将来很长的时期内也达不到治愈任何疾病的程度,能治愈的疾病也是需要过程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了等价交换,甚至期望得到更高的回报,而在医疗消费中,如果把就医看作一种消费的话,那往往是付出后而不能获得等值的回报。另外,社会舆论对医疗行业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爆炒和不正确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还有“病人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将患者和医务人员不是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军校学员干教文化素质高,信息量丰富,健康意识强,虽享受免费医疗,但期望值更高,而院校门诊部的医生多为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门诊部的综合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健康教育,丰富广大官兵的健康保健知识,军校门诊部保障的对象生活工作的范围相对集中,也有利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保健知识宣传。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局域网、板报横幅、报刊书籍,宣传光碟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一方面丰富官兵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让官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的关系,提高广大官兵对医生治疗疾病的理解和信任度。把患者置于与医生平等对待的基础上,与医护人员共同管理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既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又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5优化门诊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医患关系论文篇3

1.1稳固性。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他的服务对象是固定的,不具备流动性。他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不会随疾病的消除而解除,反而会通过不断的跟踪巡诊、家庭咨询等医疗活动得到长时间的维持和延续。全科医生在家庭背景中照顾个人,在社区背景中照顾家庭。在社区中,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态度及能力会影响社区的每个居民,社区居民由此而产生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评价和反应也会影响全科医生的工作。因此,在医疗活动中,社区中全体居民和医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1.2互动性增强。保护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是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在给个体提供服务时,全科医生需要综合生理、心理、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索来考虑个体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个体的特征、生活、工作及社会背景,才能给个体提供合适的帮助和照顾。因此,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密切互动在社区医疗活动中十分重要。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全科医生不是旁观者和指挥者,而是作为与病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医患互动公式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1.3情感化。显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全科医生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包括对疾病的治疗,生活上的照顾及心理上的调节。这种紧密联系使医患之间形成朋友式的互信互助关系,情感化增强。

2新型关系对全科医生的人文要求

2.1新的服务意识

首先,社区医疗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卫生服务。在医疗活动中,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是两个交互的主体,发挥着同等的作用。不仅个体需要配合全科医生的建议与安排,全科医生也要重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身心需求。健康的促成是医患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全科医生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其次,全科医生在家庭环境中照顾个体。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了解个体,还要对个体家庭的环境、背景、条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和评价,掌握个体健康问题的根源,通过家庭干预或家庭咨询寻求解决个人健康问题的策略,与家庭一起制订治疗计划,在有效控制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的基础上,使家庭重建新的平衡生活。因此,全科医生还应建立起主动进行家庭评估与干预的意识。

2.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全科医生的工作遵循“照顾”的模式。个体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都在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内。因此,责任心是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保障。此外,全科医生在提供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经济性与可及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节约医疗卫生成本,带来社会效益,体现公益性。全科医生负责基层卫生工作但责任重大,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3丰富的人文情感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服务,人文关怀是全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人文关怀源于丰富的人文情感,这种情感让全科医生具备深厚的同情心,细腻的感受,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理解力,能及时把握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活动,体验患者的痛苦,对患者在心理和精神上进行关怀,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这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社区医疗服务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作为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不是人道主义的医生,无论他医术多高明都不是一个够格的医生。归根结底,新型社区医患关系不仅要求全科医生积累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

3对全科医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3.1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培养过程中

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首先应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始终把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在传授医学理论的同时,兼顾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发展为一个德艺双馨的社区医师。

3.2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布在医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接合的边缘,所以,人文知识是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的基础。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讲座或选修课的方式,将医学理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来培养医学生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底蕴,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情感智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理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3.3强化社区教学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覆盖了社区医疗活动的一切环节,其核心在于把医学知识转变成为提升人们生命质量的力量。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医学实践。社区是全科医生最终工作的岗位所在,社区教学实践是把全科医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全科医学教育在重视系统性、理论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用性,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医学院校应增加全科医学生社区实践的相关课程,并选择经营状况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先进,有一定病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实践基地。让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丰富人文情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将来的医疗活动中,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使全科医学更好地造福社区人群。

医患关系论文篇4

1.医学生行为存在严重的失范,影响和干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比如缺乏公德、论文造假、不尊师重教或者考试作弊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以及伦理规范意识的形成、培养,继而进一步影响其今后上岗操作。

2.教学和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技术忽略了伦理教育

很多医学生在学习期间简单地认为只要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术即可,对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够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当医学生进入到实践工作岗位以后,若缺失良好职业人文素养,很容易迷失在价值困惑或者道德困惑中,影响和干扰其人生道路。

3.缺失无私奉献的意识和竞争,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单纯经济主义等现象严重。

因受利己主义的干扰以及影响,部分医学生以及医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多做一点就会抱怨,遇到困难或者加班等退缩,再加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医学生和医生过于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使得医疗服务逐渐商品化,自愿奉献的人逐渐减少,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以及经济指标,而缺失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素养以及道德。

二、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分析

1.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医学伦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为医学道德,经医德现象研究,将其所表现于医德关系中各种问题矛盾和其发展规律揭示出来,医学伦理学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要求,即医德伦理、医德实践以及医德规范。目前就国内医患关系来看,普遍都比较紧张,医患纠纷事故频发,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技术精湛以及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生应变得尤为重要。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和其他行业工作者相比,医疗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要更为严格地按照职业伦理要求和规范操作

在工作中不仅要及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还应保护好患者隐,尊重其人身权利,若忽略了这些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对此,只有医务工作者具备良好职业伦理素养和规范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才可更好地担负起自身工作使命,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因医疗工作自身比较繁杂

一旦出错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严重时还会引起医疗事故,在这种形势下对医务工作者的伦理规范意识和技术水平所提要求也就更高。只有具有良好伦理规范意识以及道德操守,同时具备高水准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才可更好担任起作为医师的责任,本着对患者负责这一态度,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操作,且甘于奉献,能够和他人进行密切配合,以此最大程度避免和降低错误、医疗事故的发生。

2.对策

基于上述医学生伦理教育所存问题和加强伦理教育必然性的分析,下面就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提出相关对策:

(1)改变以往陈旧教育观念,加大伦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正确引导。

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均应改变其以往的陈旧教育观念,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培养有机结合,强化医学生人文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技术宣传医学伦理教育重要性,比如网络、报纸以及电视等。同时树立先进榜样和典型,正确引导学生,从而帮助其提升自我修养,使其伦理规范意识得到增强。

(2)合理且有效地应用各种教育方式和培养方法。

在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教和教条主义,综合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和当前医学行业的需求,和临床实例有机结合,经具体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伦理教育重要性。或者设定相应的医疗工作场景,要求学生来扮演病人,以此实现换位思考。构建合理且有效的课程体系,大力实施课外教育,比如讲座、心理咨询、卫生服务、知识竞赛以及社会时间等,充分利用网络实施现代化教育,加强学生人际协调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应对突发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相关法律法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此外,还应健全医学伦理教育方面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核与评价学生各项素养和能力。

三、小结

医患关系论文篇5

1.医疗纠纷问题。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患冲突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群众的维权意识增强。二是患者对效果期望过高同现代医学水平之间存在矛盾。三是患者平均参与意识同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之间存在矛盾。四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紧张之间存在矛盾。五是财政补偿不足与提供优质服务之间存在矛盾。六是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与患者“依法就医”之间存在矛盾。七是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对医患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2.事业心和责任心问题。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医学领域的风险性,决定了医务人员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医学科研的艰巨性、疾病的复杂性,要求医务人员更加需要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担当意识。然而部分医务人员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或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其在工作中不严谨、不踏实。有些医务人员事业心不强,有的医生往往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上班无精打采,看病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对患者缺乏感情和责任心;少数医务人员对病人态度“冷淡、生硬”,甚至“顶撞、推诿、拖拉”;有的护理人员不能做到爱岗尽责、精心护理,态度冷漠、粗暴,甚至动不动就以训斥的口气对待患者和家属。因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引发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痛苦,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更损害了医务人员的整体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深刻发掘群众路线理论对医疗行业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1.充分认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医疗行业中的党群关系主要体现在职工关系和医患关系上。从总体上看,在党中央的工作部署和安排下,党群关系正朝着越来越团结和紧密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密切联系群众,在各行业、各部门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八项规定”,开展“”整治活动,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重新强调了依法治国,表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进行彻底整治,保持了高度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

2.全面把握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党的十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目前出现的医患之间矛盾激化、误解加深的情况,使医患矛盾升级,产生了危险、酿成了悲剧。因此,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来化解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将大医精诚的传统观念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现实理念,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切实应用到医疗服务行业当中,是开辟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新路径。一要切实树立和打牢群众观点。群众观点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检验后,愈加丰富科学,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的智慧。要处理好职工关系、医患关系,首先就需要解决好对群众的根本态度问题。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经常自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自觉履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义务;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要切实搞清楚“必然和应然”、“天职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强化对群众的鱼水、血肉之情和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之心,摒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脱离群众的恶习,提升人文道德素养。二要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本质要求。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提出过关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口号,这是我们党能够充分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原因,也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改革开放胜利的关键。在医疗行业,只有贯彻好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为职工、患者谋利益,才能够在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医患关系论文篇6

1.1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病人认为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是患者选择就医的首选因素,有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业务素质不高,难以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与诊疗技术不高存在误诊漏诊有关。在问卷调查中有60%的病人反映医务人员沟通意识比较淡薄,对病人缺乏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服务不够,语言生硬,态度冷漠,难以沟通交流;“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看病难,看病贵”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改善不多;由于医疗质量监测分析和安全预警机制不够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力度不够,加上有的医务人员技术操作规范执行不力,引发甚至产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安全事故。

1.2医院在内部管理方面,制度还不够完善

医疗服务项目药品耗材等收费标准和手术检查安排等公开透明度不高。群众的投诉机制、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渠道还不够顺畅。医院内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2对策和建议

2.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创建氛围

应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医疗环境,促进医院平安稳定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高度,把平安医院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医院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医务科及其相关职能科室层层抓。医院成立创建平安医院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平安医院建设工作,并将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医院要定期召开会议,认真分析研究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重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为努力打造平安医院的氛围,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全院职工动员大会,部署创建活动工作;通过横幅、板报、电子屏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全职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医疗安全、医患沟通、医德医风及病历书写规范等方面培训;定期进行“三基”培训和护理操作技能竞赛活动,让平安医院的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开展。

2.2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医疗安全是医院永恒主题。重视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提升工作,按照平安医院建设的要求教育引导进一步重视对全体职工的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德医风规范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医患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效果。医患沟通的形式内容在逐步提高。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工作制度和安全措施,重点落实院内感染控制措施,严格技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合法、合理、安全使用。认真执行医药价格政策,建立完善医疗费用查询制度,重视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

2.3重视患者的投诉,妥善调处置医患纠纷

针对我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医务部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工作列为维护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真抓实干、扎实的推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把医患纠纷处置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与司法局医调委、公安、保险、法院等部门的联系,加强联络沟通,主动上门听取相关部门对做好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的建议,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研讨会,努力争取相关部门对医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工作整体合力。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内部沟通、应急处置、第三方调解、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救助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科学有效的处理我院医患矛盾纠纷。

2.4构建内部安全防范体系,落实安全保卫措施

全面执行安全保卫工作规范,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工作重点岗位人员的学习培训。落实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落实义务消防员等,维护医院安全平稳运行加强医院内部消防设施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及时消除内部安全隐患。制定和完善防灾害事故和防等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医院内部重要部位和重点科室、部门的安全管理,安装监控设备,进行监控管理加强对各类毒麻药品、危险化学品的监管,严防发生流失事件。积极争取公安等执法部门的支持,整顿医疗秩序。

3效果

医患关系论文篇7

所谓医患关系可狭义地理解为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也可广义地理解为医务工作者或医疗卫生单位与患者及家属群体的关系。医患关系问题是所有医疗卫生单位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所有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正常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性要求,还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存在服务内容重大,往往涉及生死大事;服务对象广泛,涉及全社会所有领域人群;服务专业性,与医疗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等特点。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和谐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原则一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医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同样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第二,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和和谐医患关系都是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正常工作的保障,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第三,服务对象一致。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要是医疗卫生单位职工和患者及家属,两者正好也是工和患关系的双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医疗卫生单位和患者三方的共同愿望,这也决定了其已成为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体现在:第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单位发展进步的基础。第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维护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根本利益的要求。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采取相对应的举措,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对于改进医患关系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着思想保障和引导作用。

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要从根源上解决医患矛盾,要求在全社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患之间相互的理解信任,彻底破除信任危机。这就要求一方面对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需要教育广大患者和家属树立尊重知识,相信科学,遵守法纪的思想,尊重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从医环境。为和谐医患关系的确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工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了沟通协调作用。

沟通协调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接受医务治疗的同时,医患之间相互沟通也是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地沟通协调能够更好地交流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能够从心理上取得双方的信任和支持,建立互信。并且,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部分运用到治疗工作中去,对建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采取恰当的沟通协调方法,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适时的沟通协调,一方面取得理解支持,另一方面增进相互信任,减少误解,在促进治疗的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势必起到积极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着道德和法律约束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树立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提高其职业自尊,改变现存的一些医疗行业的不正当行为,改善医务人员的形象,从道德范畴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对医务人员依法执业,依法行医的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法规意识,可以从法律的范畴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纠纷,缓和医患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宣传,让广大患者和家属了解医疗行业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全社会相信科学的意识,增进相互信任,并且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减少在医疗纠纷中的违法行为,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舆论支持作用。

医患关系论文篇8

>> 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用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建设和谐医院文化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探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价值目标 创新医院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打造优秀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院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论医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价值 践行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班级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价值观 中央苏区卫生文化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从“为何老中医面前患者稀”浅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探讨 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完善法制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陈明. 由“仁心”至“仁术”—王船山对“孟子·梁惠王上”的诠释及于宋明儒学之反省[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2):76.

[7] 屠执中. 到底是“取象比类”还是“取类比象”[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2.

[8] 肖建喜. 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9] 苏玉菊. 论思维视角下之医患沟通[J]. 医学与哲学,2011,32(2):35.

医患关系论文篇9

关键词:医患沟通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沟通模式;依恋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1-02

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医患关系不容乐观。医闹、袭医等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研究表明,沟通意识及技巧的缺乏是影响医患关系最主要的医方因素之一。医患沟通模式是对于医患沟通全过程的总体性描述。国外医患沟通模式发展较完善。有学者对国外医学模式做过简要的介绍,但缺少对其内容、测量及发展的详细探讨。目前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医患关系处于极其复杂的环境之中,对于国外发展较成熟的医患沟通模式的探讨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选取在国外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中被广泛采纳的医患沟通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沟通模式和依恋理论,通过对两种模式内容、测量及发展的探讨,为我国医患沟通教育及实践提供参考。

一、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

1.模式内容。以患者为中心(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PCC))的沟通模式是高质量卫生护理的中心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在于:①考虑患者的需要、需求、观点及个人经验;②提供患者表达并参与诊疗的机会;③强化医患关系中的伙伴关系和理解力。所谓以患者为中心主要是指在行动上以患者为中心,包括人际行为、技术干预及卫生系统改革等。可操作性的定义较多,包括“引导和理解患者的观点,包括患者的担心、想法、期望、需求、感情”及“帮助病人分担权力和责任,通过参与他们的选择,使其选择最大程度如患者所愿”等。

2.模式测量。2001年美国的医疗质量委员会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图1)。但是在测量方面,几乎没有针对图中的关系、卫生系统及患者因素测量的量表。

如何收集交流行为的信息以及这些交流行为在咨询交流的客观性和医患主观感受方面的影响情况是模式测量的挑战。有学者认为尽管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具有多层面的结构、维度,但是浓缩为较小部分或单层面的测量更具有弹性,这也促使研究者运用更加多样的调查方法尽可能对其完整地测量。调查方法主要包括:①基于诊疗过程的直接观察法;②基于标准化病人的直接观察法;③医患的自我汇报;

④其他较不常用的方法,包括视频模拟、诊疗后半结构式访谈、同行评议等。实际研究中也存在多种方法混合使用的情况。

3.模式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策略是国外临床关系的指导策略,广泛用于医患沟通实践中。基于理论模式的实操性定义及测量内容越来越明确。模式不仅限于诊疗中个体的交流行为,医患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诊疗过程的人文环境也同样受到关注,有效的测量工具不断发展。

二、依恋理论

1.模式内容。依恋理论是根据Bowlby对婴儿、儿童及成人的实证研究发展而来,Bartholomew和Horowitz进一步在成人中拓展该理论,开发出四种主要的依恋类型:一种安全类型及三种不安全的类型(焦虑型、疏离型、恐惧型),并根据四种类型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安全型:信任他人,对于其他人的关注从容;临床个性表现为易于利用卫生服务,症状认知连续一致。疏离型,突出个性为强制式的自力更生;临床个性不易利用卫生服务,但症状认知连续一致。焦虑型,倾向于情感上依赖他人;临床个性为易于利用卫生服务,但症状认知不连续一致,易夸大症状。恐惧型,回避冲突行为,抗拒亲密关系;临床个性不易利用卫生服务,症状认知不连续一致。此种模式被广泛的运用在初级医疗服务和慢性病管理的医患关系中。

2.模式测量。依恋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蓬勃发展,发展了两种测量依恋类型的方法。一种是基于“核心家庭”的传统方法,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用来评估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判断依恋类型。另一种是基于“同伴/恋人”的方法,Hazan、Shaver等学者开发了多种问卷用于测量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来评估依恋类型。具体的量表方面有关系问卷和关系测量问卷等。

3.模式发展。依恋理论的实证研究显示疏离型模式患者倾向于将病症轻描淡写,不易与某位医师保持稳定的医患关系,不善于利用卫生服务;焦虑型患者倾向于夸大自己的症状,依赖他人的认可,由于低自尊,更多的主观压力促使其过度利用医疗服务;恐惧型患者由于不信任他人或害怕被拒绝,倾向于在医患关系中逃避。研究者针对各类型在医患关系中的行为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或应对措施,比如对于疏离型和恐惧型患者,建议指定多个卫生服务提供者,可以利用电话交流、邮寄提醒等联系方式提醒进行例行检查;建议为焦虑型患者安排频繁的短暂互访,这些互访可以由护士、社会工作者等执行。

三、结语

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提升医患沟通质量是医患沟通的当务之急。研究显示,多数医学院校几乎未开设医患沟通类的专门课程,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临床技能进行指导,在已开设医患沟通类课程的高等院校中,课程内容大都以讲授理论原则为主,实践环节欠缺或较弱,应用性低。本文介绍了两种国外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发展较成熟的医疗沟通模式,对于国内的医患沟通教育及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裴益,徐仲华,乐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策略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4,(09):85-87.

[2]侯胜田,张永康.主要医患沟通模式及6S延伸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4,(01):54-57.

[3]Epstein R M,Franks P,Fiscella K,et al. Measuring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in PatientCPhysician consultations: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5,61(7):1516-1528.

[4]Ciechanowski P S,Walker E A,Katon W J,et al. Attachment theory:a model for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somatization[J].Psychosom Med,2002,64(4):660-667.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Mode in Medical Relationship

―Patient-centered Clinical Strategy and Attachment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ference

LIN Yan-wei1,2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80,China)

医患关系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社会实践 和谐医患关系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医学生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探讨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和举措,希望能为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作的《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指出:“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之一,众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从医学教育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基本集中于课堂教学(包括临床教学),本文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探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1 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对促进医患关系改善的意义

1.1 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和服务意识

“收红包、拿回扣、乱开药”,部分医生医德败坏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不正则体不健、德不正则事不兴”,医疗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我们未来的医生不仅要“精于医术”,更要“诚于人品”,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促进医学生形成“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思想意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还未有效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上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现状和医学技术化的不良倾向,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模式仍主要为主动-被动型,病人上门“求医”,一些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医学生参加志愿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1.2 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并于1999年,将“交流沟通技能”纳入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个方面之一。1987年,英国医学会已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2]。中华医学会的调查分析指出,医患纠纷80%源于沟通不好[3]。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薄弱,许多医学院校对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打开视野、走向社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在学校系统地接受了医学理论教育后进入医院见习和实习,间隔时间长,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更不利于学生医学技能的熟练掌握,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对于培养医学生“对业务技能精、对患者服务细”的职业素质和良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这些未来医生减少因医疗技术发生不和谐医患关系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1.4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

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均。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4],中国证券报 (2008年2月22日)文章《我国医疗市场现状》报道:“7.37亿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7.4%的卫生费用,而5.77亿城市人口占用的卫生费用为72.6%;城市与农村卫生费用比例约为3.5:1”。实践证明,医学生利用节假日宣传预防、自救等医疗知识和开展义诊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实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念,为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奠定潜在的基础。

1.5 与有关医院合作,改善民众对医院和医生的认识

收狐新闻调查(2008年2月25日)显示:“六成医生曾经历或看到同事被打”,医院和医生越来越受到患者和社会舆论的质疑。医学生在学校、及有关医疗机构的支持下和共同参与下,通过志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有效改进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增强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和理解,为减少医患纠纷创造有利的条件。

2 推动医学生社会实践改善医患关系的举措

2.1 举办培训班,培养医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意识和技能

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结合有关课程教学(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采用现场模拟等形式,培养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和处理紧张医患关系的常识,树立正确的医患观。通过操作技能选拔和操作姿势纠正,激发学生参与操作技能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业务素质。

2.2 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和义诊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

利用重大节日(如世界艾滋病日),与有关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宣明会等政府及民间公益性组织)合作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宣传,在寒暑假,通过“三下乡”形式,深入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开展口腔卫生、食品中毒、溺水人工呼吸等自救知识的宣传。

在周末和寒暑假有计划的组织各类专业的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测身高、量血压、验血型、推拿按摩、疾病问诊、社区护理等义诊活动,通过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送少量医药给困难群众,为广大群众医治小病、常见病提供方便,减少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

事实证明,通过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和义诊,更能有效提高广大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增强作为未来医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3 开展医疗调查,增进人民群众对医疗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与有关医院和研究机构合作,设计有关医疗政策和医疗问题的问卷,深入社区、乡村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宣传国家医疗政策的同时,通过对医院和医生存在问题的反馈,了解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改善人民群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增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4 到基层医院挂职,了解医患关系现状和处理医患关系的对策

理论和实践存在巨大差距,为加深医学生对医患的了解,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采用示范制和轮流制,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医院(平时周末和暑期)和乡镇医院、卫生所(暑假)以挂职的形式进驻,深入第一线,座谈、全程观摩和见习,感受医患关系的现实局面,通过第一线体会处理医患关系,把握处理医患关系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总之,医学生开展医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医患关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处理新型医患关系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本文借此希望对探索医患关系教育的教学新思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杨巧媛,王家骥.医学生应注重医患关系的意识培养.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1,32.

[2] 谢伟,孟婕.浅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学实习生教育.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