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贸易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18:18:02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质量提升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更是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后来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 0 10 年又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速度比前几年更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巨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进出口业务主管、外贸职业经理、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比较紧缺。通过对湖北武汉、黄石等地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调研,这些纺织外贸服装类的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外贸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但是,除了这些外贸业务技能以外,还要求他们要懂得纺织服装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培养出既精通外贸业务技能,又懂得纺织服装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不仅大量增开新专业,而且片面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发展,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高校扩招后发展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专业存在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就进入专业热而就业难的怪圈。

2、特色不鲜明,不符合社会需求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本科层次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很少能够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特色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就业难,而企业却又极其缺乏外贸人才。我们必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社会实践缺乏,难与社会接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岗位学习机会少,培养业务技能不足,毕业生很难上岗即用,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此,除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以外,更要增加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三、借鉴国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1、美国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分析,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2)让学生掌握公司发展与国别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熟悉国别经济政策,明确研究的地域,提供贸易发展策略。在美国,学生确定专业后再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地域的研究。(3)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贸易、商业策略等。正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者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4)使国际商务专业成为跨学科、跨范围的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融会贯通。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从实践中探寻规律,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5)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使学生在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修养。如南卡罗琳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艺术、小说、戏剧、诗歌等课程,丰富多彩。

2、澳大利亚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澳大利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 新三段” 式教学,首先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二是业务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三是把传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凝炼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例如,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优势,培养出既懂得纺织品服装专业知识,又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证、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一毕业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岗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教学,模拟出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如以具体的外贸跟单为背景,交易过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一个生产跟单、样品跟单、运输跟单、保险跟单等连贯交易分析及操作的机会。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业务实习,通过这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业务操作技能,使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能留在企业就业。

3、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热情,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在教学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选取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又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容易激起学生强烈共鸣。例如分析案例时,在课堂上往往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大赛,如果取得名次学校给予特别奖励。同时,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相关企业的优先录取资格。(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晋、肖东生,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 2002(3)。

[2] 王娟娟、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战略应对

一、欧盟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与普惠制的界定

欧盟原产地规则总体上可分为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及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两大类。前者主要适用于实行最惠国待遇、反倾销、反补贴、歧视性数量限制或关税配额以及贸易统计等用途;后者则适用于欧盟与第三国缔结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及欧盟单方面针对特定国家提供的优惠(如普惠制),本文主要针对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加以讨论。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适用的是欧盟与第三国缔结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及欧盟单方面针对特定国家提供的优惠(如普惠制),也就是说,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由优惠性贸易协定和普惠制(如下图)两部分组成。到目前为止,与欧盟签有优惠性贸易协定的第三方有: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EFTA)、洛美协定成员国(ACP)(其中塞浦路斯与马耳他是2004年5月才正式加入欧盟),他们享受优惠性贸易协定;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范畴,享受普惠制待遇。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逐渐增强,“普惠制对我国已毫无价值可言,范围更大的优惠性产地规则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市场份额的扩大,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产品将符合欧盟的“毕业”标准,从欧盟“毕业”,不再享受优惠待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的利用尚有道可为。

二、当前中国企业继续利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必要性

首先,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国际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却仅排名第44位。据统计,我国2004年人均GDP仅9400元人民币,约1000多美元,距欧盟普惠制所谓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的最富裕受惠国”将面临毕业(欧盟部长理事会第3281/94号条例中的国家毕业标准)的底线相差甚远。因此,不能凭此断定普惠制对我们已毫无意义可言。

其次,欧盟列国占我国普惠制给惠国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在促进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我国利用欧盟普惠制出口商品总额占欧盟所有普惠制项下进口总额的33.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欧盟的东扩,波兰、匈牙利等新加盟的10国进口关税水平将进一步降低并与前欧盟普惠制关税水平保持一致,这对于与波匈捷等国有着良好贸易往来的中国进一步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非常有利。

当然,欧盟普惠制给我国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其潜伏的危机也正悄悄逼近。我国利用其普惠制达20多年,已使部分企业对它形成了一种长期的依赖。在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不断调整,给惠范围不断缩减的现实面前,我国企业还像过去一样光靠普惠制这条单一途径来扩大出口份额无疑是行不通的,应引起深思和警醒,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

三、与中国有关的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新方案评价及中国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方案评价

根据欧盟对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绿皮书”,欧盟将统一所有的优惠原产地规则,使其有利于区域性合作,从而鼓励其他国家向最贫穷国家投资,促进其经济发展。这种立意是积极的,但从其执行的情况来看,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中的普惠制与优惠性贸易协定尚存在一定差距(见欧盟官方网),而这种差距的消除是不可能像关税壁垒的削减一样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欧盟与其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洛美协定成员国等多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在这段过渡时期内,还可充分利用这些成员国与欧盟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争取更多的额外利益(见利益分配图)。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欧盟普惠制方案的最新动态。

欧盟普惠制新方案是根据2004年7月委员会制订的指导方针制订出来的。跟以往方案相比,与中国有利害关系的具体变化为:

1.GSP安排得以简化。将以往的5个安排简化为3个,即一般安排(敏感产品税率减少3.5个百分点,非敏感产品免税)、EBA安排(对50个最不发达国家所有武器外产品无限额免税)、新的GSP+安排(允许一般安排下7200个优惠范围产品免费进入欧盟市场)。这里面,GSP+是我国难以利用的,虽然享受优惠的产品从原来的6900多条增加到7200条,但是新方案规定要想享受GSP+,其对欧盟的出口额必须低于所有普惠制项下对欧出口额的1%,这实际上是将中、印等大国排除在外了。

2.毕业机制更加严格。新普惠制方案取消了欧盟的行业分类及其按照发展指数和专业化指数来计算毕业的标准,而是根据HS的分类实施产品毕业,且毕业份额阈值由以前的25%降低为现在的15%,纺织品为12.5%,因此,实际上是严格了毕业标准,对于我国大多数已毕业的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而言(其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以前的平均9%上升至目前的12%),仍将被排除在优惠安排之外是不言而喻的。

(二)中国在利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时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及相关规则有缺位之虞

职能方面,自从外经贸部被撤销后,与普惠制相关的业务和职能都移交到了海关。而海关各职能部门中,与普惠制有关的对外联络目前并无明确主体。所以,当出口企业向有关单位反映关于普惠制的问题时,受理部门所能做的仅仅是将情况继续向上级反映,而无法将问题落到实处;规则方面,国家对原产地证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使得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不高,中国的配额为它国所占用。如以来料来件方式装配出口欧盟的产品也被判为“中国制造”,签发中国原产地证,使得本该由中国产品享有的普惠制优惠,大部分被外国产品所取代。

2.出口企业对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认识不足

每当商检机构举办相关签证培训时,出口企业仅派报关员或产地申请员参与,而真正负责与外商谈判的业务骨干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学习,导致企业在有关原产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方面的脱节。笔者曾在一家外企负责FORM A的申请工作,也被公司派去学习过相关知识,但却无缘谈判,导致一些本属于欧盟普惠制项下的商品,在未利用普惠制的情况下达成协议而出口,使公司出口成本增加。

3.我国企业对欧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出口欧盟的商品结构主要是服装鞋帽和玩具等杂项制品以及机械及运输设备、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纺织原料等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欧盟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于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七国。2004年,这七国所占份额约为86.59%,其中,德国最多,荷兰其次,英国再次。从出口商品来看,上文提及的大多数已经或即将从欧盟“毕业”,一旦满足毕业条件,欧盟将单方面取消给予我国的优惠待遇。而诸如计算机、集成电路、交通工具等可享受普惠制的产品出口欧盟所占份额极小,享受到的普惠制优惠也较少,如果不尽快培育这些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从出口国家来看,欧盟成员已增至25国,如果在近段时间内还不放宽眼界,死守这几个市场不放,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将丧失殆尽。

4.对普惠制利用率不高,对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未利用部分”利用更不够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包括给予特定国家的普惠制和给予缔约第三国的优惠性贸易协定两部分。欧盟与第三方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对我国来说便是“未利用部分”。而我国很多企业,正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姚铃所说,对普惠制的总体利用率尚不足50%。福建有些企业,尽管近年来出口倍增,但普惠制利用率不足25%,贵州的出口普惠制利用率不足30%,就连普惠制意识较强的宁波部分企业,对普惠制的利用率也仅为88.8%。由此可见,企业对于本该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都不去争取,更何况无中生有,见缝插针,从看似与中国企业利益无关的“未利用部分”去做文章。

四、中国的战略应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方案不断调整变化的同时,我们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与漏洞,又要潜心研究优惠方案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方面。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普惠制方面

1.外经贸主管部门、商检机构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地规则和进出口信息服务系统,避免配额被它国所占用;并尽可能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欧盟新的优惠性安排,建立好预警机制;加强普惠制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让企业正确理解普惠制中的“毕业”机制和范围,引导企业走出“产品一经毕业就不能再享受优惠”的误区。

2.作为出口主体的企业应加强对业务骨干的普惠制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及时为企业争取应有的利益。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经常登陆欧盟为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出口帮助平台 export-help.cec.eu.int/thdapp/rulesoo/inputform.jsp?languageId=EN

详细了解原料或产品取得欧盟原产地资格应实施的加工和制作要求,掌握出口主动权。

3.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主动避开“毕业产品”,扩大非“毕业产品”的出口,并在必要时候(对欧盟出口份额连续3年低于欧盟从所有受惠国和地区进口同类产品总额的15%)可争取使已“毕业产品”重返“校园”,享受优惠。尽管这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产品“毕业”意味着该产业已发展成熟,初具竞争力了,又何须指望“嗟来之食”呢!

4.利用好普惠制的“替代政策”如CEPA,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有效利用欧盟的“区域性原产地积累”条款,在东盟(ASEAN)、美洲共同体市场(CACM)、安第斯共同市场(ANCOM)、南亚地区合作联盟(SAARC)的一些国家中展开加工贸易(如下图箭头1),部分本地销售,部分冠以这些地区的“国籍”出口欧盟,享受欧盟优惠待遇。

(二)优惠贸易协定方面

目前,与欧盟签有优惠性贸易协定的第三方主要是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洛美协定成员国。其中,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成员国包括冰岛、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四国,洛美协定中的非加太集团(Group of the ACP)包括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和组织,到2000年共有77个成员。在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发生变化后,中国应在原来普惠制的基础上,加强对优惠贸易协定研究,使其为我所用(如上图虚线箭头2)。

(1)EFTA方面

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盟就与现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互相取消了纺织品服装的配额和关税,且EFTA的工业制成品在欧洲市场上原则上完全无关税和配额限制。尽管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配额在全球范围内都被取消,但我们还可利用EFTA的工业制成品在欧洲市场完全无关税和配额的优惠政策,间接享受欧盟优惠性贸易协定带来的利益流(见分配模型图)。如瑞士与挪威新的给惠方案中规定,如果受惠国生产的产品中使用了从挪威、欧盟或瑞士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些产品再出口到挪威和瑞士时,可视为受惠国的原产成分,对于来自中国的部分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给予最惠国税率基础上20%-50%的减免,且不设“毕业”制度。对此,我国可由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强国内企业与瑞士、挪威之间的经贸合作,通过发展与这两国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贸易,先获得这两国的普惠制待遇。同时,争取在这些国家开拓和完善自己的分销渠道,使销往这些国家的产品能立足瑞、挪两国,再“完全无关税和配额限制”地辐射到欧盟的其它市场上去。

(2)ACP方面

2000年6月,欧盟与77个非加太国家在贝宁签署了取代第四个洛美协定的《科努托协定》,该协定有效期20年,产品除武器外,只要达到欧盟的技术标准,均可免税进入欧盟市场,且没有配额限制;另一方面,欧盟新方案又作出了对“50个最不发达国家(LDC)所有武器外产品无限额免税”的EBA安排。所以,如果中国在科努托协定成员国或所谓的LDCs进行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并利用欧盟对这些国家的免税和完全累计政策,便可顺理成章地间接享受欧盟优惠贸易协定带来的利益流(见利益分配模型)。如对于列入LDCs的坦桑尼亚、利比里亚等国来说,品目号为61章的“针织和钩编服装制品及附件”可享受欧盟免税待遇,而对我们来说却属“敏感”产品,需征最惠国税率的85%-3.5%=81.5%,因此,选择在这些国家投资,使产品先获得它们的“国籍”,然后再扩大对欧盟的出口,可绕道享受“免税”待遇,从而增加出口盈亏率,降低出口换汇成本。

又如,欧盟对非加太国家实行完全累计,而对东盟等国实行的则是部分累计,这里面区别在于作为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两个补充标准之一的“加工工序标准”。根据欧委会规定,布料(HS62)需经纺纱和织布两道工序才能获得欧盟规定的原产地资格。在对东盟的部分累计下(如图)。

东盟内A国可使用来自同一区域集团内B国的布料制成服装,而这些服装获得欧盟原产地资格的前提是B国布料已经是原产地产品(即纺纱织布两道工序都在B国内进行),这意味着我们如果要投资,必须在A或B内设立纺织和服装企业方可享受欧盟优惠;而在对非加太的完全累计下,非加太国家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海关领土,当非加太集团中的A国使用来自B国布料做成服装出口欧盟时,B国布料或中间材料无需是原产地产品(即纺纱织布两道工序可不在B国),这样,要对非加太进行投资时,可仅在A国设立服装厂,而纺织企业仍可设在国内,只需将布料出口到A或B国加工成成衣即可。也就是说,相对于东盟来说,在非加太集团投资可节省纺纱、织布两道工序及其所需的设备,降低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耀威主编,普惠制的原则和应用[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4.

[2]刘丽娟, 徐进亮著,原产地规则: 产生、运用及改革[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7.

[3]姜茹娇等著,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规则[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

[4] (匈) 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5]丁长影,2006-2008年欧盟普惠制方案新变化[J]. 中国海关,2005,(1).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4

一、日本普惠制方案修改情况

新方案基本延续了原方案的内容,在以下方面作出了修改:

一是统一了给惠产品清单。2003年日本普惠制新方案出台时,分别列有《农产品给惠清单(HS第1-24章)》和《工业品不给惠清单(HS第25-97章)》,现已改为统一的《普惠制给惠产品清单》。该清单对337个农产品和水产品、3141个工业品给予普惠制待遇。

二是取消了原方案中的最高限额。在原方案中,日本对农产品和大部分工业品没有最高限额,但对81组工业品有最高限额。最高限额是指对限额内的产品可以优惠进口,满额后则不再给予优惠。新方案取消了有关最高限额的限制。

三是修订了受惠国发展程度的条件。在原方案中,判定是否具备受惠国条件,确定受惠国是否为高收入国家时,参照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新方案将此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四是增加了对竞争力较强产品的毕业。毕业机制是日本1998/ 1999财政年度提出的一项保护措施。日本每年对每个受惠国和给惠产品进行审核,如果受惠国或地区达到一定条件,该受惠国的产品将毕业。新方案规定,在年度审查中,如果某受惠国(最不发达国家除外)产品在日本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且在过去三年平均起来向日本出口的此项产品超过全球向日本出口此项产品货值的50%,且超过15亿日元,则该产品将在今后三年内不得享受普惠制待遇。

五是增加了适用于纺织品的微小含量。日本是采用“加工标准”的给惠国,列有加工清单。如果产品原料或零部件时全部或部分进口、或来源不明,需要这些原料或零部件在该受惠国内进行充分加工,由此制成的产品可视为受惠国的原产产品。在应用原产地标准时,如果在生产HS第50-63章产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非原产原料总重不超过产品重量的10%,这些非原产原料可忽略不计。

六是取消了纺织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的规定。给惠国成份的规定是指,在应用原产地规则时,凡受惠国使用了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又出口到日本,可享受优惠待遇。原方案规定除品目5208-5212经原产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证明为手工蜡染的棉机织物之外的HS第11类的纺织品和纺织物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新方案取消了这一条。

二、日本修改普惠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461.1亿美元,增长14.2%。其中自中国进口1840.6亿美元,增长20%。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20.2亿美元,增长488%。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产品,2011年进口额分别为747.5亿美元、306.5亿美元和119.6亿美元,增长15.2%、20.4%和5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0.6%、16.7%和6.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对日贸易中的机电、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这三大类产品增量迅速,加大了产品毕业的可能性。但由于日本大地震的影响,日本灾后重建必将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因此,此次日本的新普惠制方案中,个别几项条目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给惠产品的要求。这是以往几次修改的普惠制方案中不曾出现过的情况。

(一)新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积极影响

新方案所修改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给惠产品的要求。

1. 其中对81组工业品取消了有关最高限额、包括国家最大额度的限制。81组工业品包括HS第15类的其他贱金属、金属陶瓷及其制品。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至日本的HS第15类第72-83章的贱金属及其制品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占全部对日出口产品的5.8%。由此可见,取消此项最高限额也成为此大类产品对日贸易量增长的原因之一。

2. HS第11类第50-63章的纺织品及原料,是我国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之一,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纺织品及其原料对日出口额为30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6.7%。虽然新方案增加了适用于纺织品的微小含量,并且取消了纺织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的规定,但由于这14章中的共75个税目的纺织品是通过对非原产原料的加工情况来判别是否符合普惠制标准的,因此微小含量的作用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对日本出口纺织品金额在我国对全球纺织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10%以上。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如果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利用好新方案中的给惠国成分规则,可使出口产品充分享受到普惠制关税优惠。例如,我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是完全从日本进口的或仅使用了本国和从日本进口的原料的,那该产品就可以从2011年4月1日起享受到普惠制关税优惠。因此,新规定将为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新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不利影响

日本每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已超过10万亿日元,远远超过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日本国内舆论认为,拥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商品继续享有日本市场大部分的普惠制优惠关税额度,对其国内产品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日本已多次削减对我国的普惠制待遇。日本曾在2003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普惠制,取消了包括床上用品、氧化铅、陶瓷餐具等三种共6个税号中国产品的普惠制优惠资格。此次调整将发展中国家可利用普惠制优惠的上限由20%降至10%到15%;扩大了不享受普惠制的产品范围;提高了部分产品的普惠制税率,部分产品的普惠制税率与最惠国税率相差无几,部分进口大增的产品被取消了普惠资格,其中包括462个税号下的中国产品。中国产牛蒡、松茸、烟火、珍珠、钓竿、热水瓶等产品将由目前的零关税提高到2.5%-5.2%;酱炖鲐鱼、烤鳗鱼片、扇贝罐头等加工食品关税将从7.2%提高到9.6%。

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的过去一年中,从中国进口的450种享受普惠制优惠的商品货值为13万亿日元(约合157亿美元),而2009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总货值为978亿美元,前者占比达到16%。同时,截至2010年3月,享受日本普惠制待遇的进口商品来自140个国家以及14个地区,总货值为16万亿日元,其中来自中国的占了86%。显然,日本削减普惠制,首当其冲的将是中国。从以往的日本普惠制方案来看,日本已多次针对我国产品削减普惠制待遇,而每一次修改普惠制方案都会加强对竞争力较强产品的毕业,每一年都会有一些竞争力强的产品被毕业。从此次的新方案来看,表面上对部分可享受普惠制产品的条件有所放宽,但同时也加大了产品毕业的可能性。以纺织品为例,新规则调整了放宽了HS第11类产品的普惠制条件,必然会使纺织品对日出口量大幅增长,但是如果此出口量在过去三年平均起来向日本出口的此项产品超过全球向日本出口此项产品货值的50%,且超过15亿日元时,那这些纺织品及其产品就将会毕业,并且在今后三年不再享受普惠制待遇,所以对于新方案不能只看到机遇的一面。受2011年大地震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形势尚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从国内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普惠制待遇的削减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三、针对利弊影响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一,对于有利影响,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HS大类上看,我国对日出口主要产品排名前十的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食品饮料烟草、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塑料橡胶、鞋靴伞等轻工品、皮革制品,工业品占比达到80%左右。从普惠制优惠产品清单中看,大部分工业品都是免税的。增加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出口比重,则总体的关税减免金额也随之增加,因此,有关出口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由劳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并紧跟随国际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增加出口收益,不断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对于不利影响,企业可转移投资打破毕业限制。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利用境外投资或加工贸易,将一些对我国已毕业的产品转移到尚未实施产品毕业或国家毕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合理利用日本普惠制优惠政策。特别是日本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予以完全免税,我国企业大可在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例如孟加拉、不丹、柬埔寨、老挝、缅甸这些最不发达国家地区地理位置与我国相邻或相近,在此投资办厂既可降低成本,又能享受完全免税的普惠制待遇。

第三,对于官方签证机构,可加大原产地宣传力度,助企业用足用好日本普惠制待遇。我国在人力、资源、环境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因此普惠制的运用有着广阔的空间。从地域上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普惠制利用率较高,而内地相对利用率较低。从企业类别看,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利用率高,而一些国内民营企业利用率较低。全国检验检疫机构作为签发日本普惠制证书的官方机构,应深入研究日本普惠制方案调整的具体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让出口企业尽快了解日本普惠制方案调整情况,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现有普惠制优惠政策。例如,江苏昆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动作为,推出“政策下乡、一企一策”的套餐服务,先后在各乡镇开展优惠性原产地政策解读专场,向服务对象发送了2000多条业务服务短信,实现了最新政策对乡镇中小企业的全覆盖,受到了企业及乡镇招商服务部门的肯定。通过政策下乡的强势宣贯、普及,大大提高了企业对优惠原产地政策的利用率,使优惠原产地证书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纸黄金”。

第四,期待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建设。中日韩自贸区这一设想于2002年首次被提出。在之后的约7年时间里,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2011年12月16日,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顺利结束并取得积极成果。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通过自贸区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实现中日韩三国之间商品的零关税流通,将非互惠的普惠制政策升级为互惠的自贸区关税优惠政策,不断拓展相互间的贸易深度和广度,为三国带来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日本普惠制作为一项关税优惠制度,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企业争取日本市场争取了不少的利益。然而,普惠制毕竟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是一种暂时性的关税优惠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给予我国的普惠制优惠也越来越少,产品毕业乃至国家毕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普惠制新方案,在积极利用普惠制关税优惠的同时,更要从长远角度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黎昌.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 曾友谊. 日本新修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影响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5(2)

[3] 齐文. 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19)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5

[论文摘要]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接踵而来,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众所周知,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主要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和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因此,纺织品服装出口对于中国极为重要。随着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烈,引起了双方甚至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根据有关形势分析,我国如何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力解决处理贸易摩擦,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以2005年为例,据美国海关统计,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以2004年为例,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 为23%和17.6%,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76%,纺织品同比增长47.38%)。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7%。

2006年,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增幅在6.6%~85.8%之间,但对美国出口下降,降幅在11.6%~78.7%之间,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增长21.7%。同时,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在2003年发动一起,2004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关税壁垒。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0%以上。

2.技术性壁垒。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启用保障条款。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在美国,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如日中天”,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说,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庄园主)来说,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即美国的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他们投的是反对票,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可以这样说,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贸易摩擦就会存在,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摩擦,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适当控制出口,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TO成员,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因此,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2004,(1)

[2]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外经贸实务》,2004,(3)

[3]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产周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5)

[4]中美纺织品贸易危机实现.新闻网,2005年8月25日

[5]中美纺织品争端为何难让步背后是两国经贸博弈.中安网,2005年7月27日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6

商务部“国际多双边区域经贸协议对产业影响的评估研究”课题(编号:2005d001)

作者简介:

何昱(1980-),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对产业的影响;

赖明勇(1965-),江西吉水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

摘要:纺织品贸易谈判是正在进行的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的重点之一,近期陷入僵局。文章利用CHINGEM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在原有纺织品进口关税削减计划的基础上.分步增加对中国纺织品进口关税削减幅度对我国纺织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提出适当减少纺织品关税削减要求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自由贸易谈判进程。

关键词:中澳自由贸易区;纺织品关税:CHINGEM

中图分类号:F1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11-0007-05 收稿日期:2007-08-28

一、研究背景

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区谈判,纺织品问题成为焦点之一。朱颖,魏嵩寿、俸雅琼,秦向东、王海楠均从贸易互补的角度出发定性分析了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影响,一致认为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将成为我国主要获利产业。杨军、黄季煜、仇焕广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定量模拟了中澳两国货物贸易全面实行零关税和取消非贸易壁垒的情形,认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出将因此增长0.52%。Mai yinhua,Philip Adams,et al利用Monash多国模型(MMC)对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影响的定量研究则更全面,包括了两国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三个自由化场景。澳大利亚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平均关税率仅3.5%,仅在纺织服装等领域保留5%以上的较高关税,由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纺织服装业是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后我国主要获益产业之一,所以我国政府一直在力求促使澳大利亚对我国纺织服装实行零关税;但这遭到澳方的抵制,导致2005年9月进行的自由贸易区的第六轮谈判,因纺织品关税问题陷入僵局,随后的第七轮和2007年3月结束的第八轮谈判中,双方仍在交换意见。

要求澳大利亚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的关税影响到底有多大,它是否是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我国经济获益的重要来源,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所采取的策略。文章将利用CHIGEM模型,研究澳大利亚在原有进口关税削减计划上分步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的进口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中澳纺织服装贸易

(一)澳大利亚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关税水平由于人口较少和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澳大利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产业调整,大部分低端纺织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印尼、斐济等国家;而近年来不断进行补贴,鼓励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向高端领域发展,从质量上提升产品竞争力,小型化是这些企业的特点。产品主要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适应特殊气候环境和较高安全性的特种服装,同时满足国内政府机关等团体服装消费要求,如消防、警服、军服、护理、工作统一着装等。澳大利亚是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全世界每年赴澳旅游的有近7000万人,是澳大利亚本土2000万人口的3倍多,大量游客为澳洲纺织品市场带来较大的消费潜力,特别是休闲度假用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每年澳大利亚纺织品消费都在110亿美元以上,其中60%多为服装消费;但现在澳洲自产的棉织物和人造纤维织物分别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0%和25%,由于本土纺织服装生产大多转移到国外,所以澳大利亚的纺织品消费的41%,服装的44%,鞋类的65%都需要进口来满足。

澳大利亚纺织品进口关税近年来一直在下降,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一项关税削减措施是,纺织品进口关税分别下降5%或者7.5%不等,其中:①服装和某些纺织制成品进口关税从原先的25%下降至17.5%。②鞋、棉制床单、地毯和编织品进口关税从原先的15%下降至10%。③睡袋、餐桌布、鞋零部件进口关税从原先的10%下降至7.5%。④各种纺织缝纫用的纱、线和皮革制成品进口关税保持5%不变。此税率将一直保持至2009年实施完毕。根据目前澳大利亚政府首选的进一步关税削减计划,到2010年,第①类纺织品,即服装和某些纺织制成品进口关税下降至10%,其它纺织品将下降至5%;到2015年,全部服装及纺织制品进口关税下降至5%。

(二)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状况澳大利亚纺织品进口市场极为开放,没有任何的数量或者非数量限制,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市场。我国对澳纺织品出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出口金额为25.15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头8个月,对澳出口金额已经达到15.79亿美元,同比上升9.9%。目前对澳大利亚出口已经占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2%,是我国十大纺织品出口市场之一。

虽然开放的市场使各国纺织品在澳大利亚竞争十分激烈,但澳洲消费者对中国质优价廉的纺织品有着较高的认同度,我国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纺织品进口国,在澳纺织品进口市场占有率上一直保持绝对优势。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高度集中于服装类产品,平均每年对澳纺织品出口中服装类产品超过85%。出口主要集中于廉价服装方面。澳大利亚纺织服装年消费在100亿美元以上,其国内消费有一半为中高档服装和纺织品,由于质量、档次和定位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在这些领域却显失竞争力。

三、模型方法和模拟结果

(一)模型方法 br>

1.基本模型和数据:本文采用的CHINGEM模型的主体源于Monash大学的ORANI-G,为单国静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包含25个产业部门、3种投入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6个经济主体(企业、居民、政府、投资、出口、库存)。模型特点:假设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厂商生产为Leontief函数形式,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为固定比例;土地、人力、资本被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合成为基本投入也作为中间投入;厂商行为满足利润最大化。居民需求满足效用最大化,消费为扩展的线性支出函数(ELES)。进口采用Amington小国假设,进口与国内同类产品间为有差异、不完全替代的CES函数形式;并且进口数量不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使用的数据以GTAP第六版中国数据库为基础,并结合2001年中国相关数据建立,其中对澳大利亚纺织、服装、鞋类的出口采用2005年商务部数据,为30.348亿美元。

2.对出口国的划分:考虑到出口品与国内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的产品之间都存在价格和质量上的差异,构造CET(转换弹性不变)函数来描述不同销

售目的地纺织品之间的差异。整个纺织品的销售表现为两层嵌套的形式,第一层区分国内与出口;第二层区分了出口到澳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先后嵌套的形式反映了如下假设:销售商对销售对象有先后次序的考虑,即先考虑是销售到国内还是国外;如果销售到国外,是销售到澳大利亚还是销售到世界其他国家。

3.对削减关税的处理:在出口贸易中,出口需求采用向下倾斜的固定价格弹性曲线描述。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弹性回归估计值为-2.5,结果见表1。

研究中澳纺织品问题时,如果澳大利亚纺织品进口关税统一削减,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纺织品将一同挤占澳本土产品市场;如果澳单独减让中国纺织品进口关税,则中国纺织品不仅挤占澳本土产品市场,还挤占了世界其他国家纺织品在澳的市场,可见有无区别的关税削减的结果完全不同;由于缺乏澳大利亚纺织品市场其他供应国数据,因此回归模型中没有反映他国价格的交叉价格弹性项。但为区别这种不同的效果,文章采用人为改变出口价格弹性的方式处理,即澳大利亚单独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进口关税时,出口价格弹性从2.5变为-3.0

(二)场景设定整个模拟分为两个阶段,2010年和2015年关税减让阶段:2010年阶段采用短期模拟(投资不变,就业可变),认为关税削减效果没有完全释放,因为紧接着在2015年又有新的关税冲击;而2015年阶段则采用长期模拟(投资可变,就业变化转为工资变化),分析关税削减的长期影响(见表2)。

(三)模拟结果。2010年,澳大利亚对我国的服装类纺织品进口关税降至5%:相对于澳大利亚政府原计划,将使我国对澳纺织品出口增长16.7%,纺织总产出增长0.1%(见表3)。增长是由于服装类纺织品5%的关税水平使得我国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纺织品更具有价格优势,挤占了澳本土和进口市场中其他国家分额。

但对澳纺织品出口数量上16.7%的增长相对较小,与2002年以来我国对澳纺织品出口15%左右的自然增长率相当,原因在于:①从价格竞争上看,澳大利亚长期以来没有进口配额限制,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服装竞争十分激烈,平均价格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我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没有在欧洲和美国市场那样明显,导致出口的价格弹性较小(绝对值),只有-2.5;远低于我国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纺织品的价格弹性所产生的效果。②从市场分额看,原本利用价格优势挤占其他竞争国家的市场分额,是我国扩大纺织品出口的最有效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结构不平衡,服装一支独大,占出口金额的85%,并且目前已经占领了澳大利亚服装进口市场70%的份额,在不考虑澳大利亚国内纺织品消费增长的情况下,除非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否则以服装为主的纺织品进一步扩大出口的余地有限。宏观方面,实际GDP增长0.006%。

2015年,澳大利亚对来自我国的所有进口纺织品零关税:影响有所增强,但仍不够显著(见表4)。澳大利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的价格弹性低,和我国对澳出口过度集中于服装,这两个因素仍起限制作用。澳大利亚本身纺织品进口关税到时将处于较低水平,仅剩5%的削减空间,缺少余地。另外,对澳纺织品出口增长26%,对纺织品总出口的拉动为0.6%,对纺织业总产出的拉动仅为0.3%;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不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最主要市场,对澳的年出口量仅占我国纺织品总出口的2%,因此对纺织行业整体的影响不会大。宏观方面,实际GDP增长0.009%。

以上模拟得到的最直观结果是,澳大利亚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进口关税对我国纺织行业和国民经济整体的影响较小。其原因在于:①澳大利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一直不高;②澳大利亚已有关税削减计划,进一步削减缺少余地;③澳大利亚不是我国主要纺织品出口市场;④我国对澳纺织品出口过于集中在服装,且已占领大部分进口市场,扩张潜力有限。

影响较小可能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澳方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进口关税在中澳自贸区谈判中的地位,仍需要与全面评估的结果作比较才能得出。下面选择Mai yinhua,PhilipAdams,et al(2005)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的结果作对比⑤(见表5)。

可以发现,在中澳两国自由贸易区谈判仅涉及.货物贸易时,要求澳方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的关税(为零)显得十分重要:这时零关税构成了货物贸易自由化中我国纺织业增长的绝大部分(0.3/0.4),同时也导致了实际GDP增长的1/5(0.009/0.05)。原因是纺织品是我国对澳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在澳大利亚较低的整体关税中,纺织品关税相对还算高,因此即使纺织品零关税的影响不大,仍能够在货物关税谈判中作用凸显(见表6)。如果中澳自由贸易谈判深入到投资、服务等更广阔的领域,澳方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关税的影响就开始明显降低,虽然对我国纺织行业总产出的影响仍占到一半(0.3/0.6),但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已经不到1/42(0.009/0.39)了。这实际反映了关税谈判在中澳自贸区谈判中的地位,关税保护也许并不是中澳贸易的主要障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7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研究我国江苏省服装贸易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论文关键词:服装 主要困境 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产品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能力、机制、体制的竞争。通过联合协作,把纺织服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实现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的社会化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制及连锁经营企业,使产品尽快走向国内、国外市场。

五、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的服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依据我国服装贸易的现状中体现出来的缺乏品牌优势,产品品种单一,绿色环保和社会道德准则要求,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等弊端,我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文献,从中找出一系列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如: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加强环保绿色营销意识,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对奥巴马上台后中美贸易的展望

论文摘要:文章以奥巴马为中心,讨论了各种对中美贸易产生影响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如人民币汇率等,并对中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奥巴马;中美贸易;展望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以67.7%的得票率,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就任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他当选的事实本身已经开创了历史,而他的当选将给中美经贸带来什么影响?

1 中美贸易现状

随着中国和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两国间贸易额持续增长。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海外市场,2007年。中美贸易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021亿美元,相比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增长了120多倍。美方统计还显示,中国从1991年起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美国第二大逆差来源地,2000年后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此后贸易逆差不断攀升,到2005年中国占美国贸易逆差的26.3%,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8%,这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连续第四年创历史最高记录。

这样的结果大多是由于,美国的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工或进口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商品,并从中牟取了丰厚的利益。但这些数字确实触动了一部分美国人的敏感神经,他们认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损害了美国经济,包括对就业等方面构成威胁。

2 奥巴马对中美经贸的影响因素

2.1直接因素

在中美贸易方面,奥巴马强调公平贸易,只有更加公平的全球贸易市场才能促进全球化。而如果贸易国采用关税、补助、控制汇率等手段来保护自己,那么美国就一定要抵制这样的贸易行为。

(1)出口

他建议中国扩大内需,降低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就是减低对美国出口,以改善美国劳动阶层的就业情况。并宣称将要严惩那些把工作机会转移到海外的公司。

(2)产品安全标准

奥巴马曾宣布将禁止进口铅含量超标的玩具。这标志着围绕牙膏、食品和药品等中国产品的安全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加深了美国对中国制造品的争议。

2.2间接因素

(1)个人背景中的亚洲因素

奥巴马童年时代曾经在印度尼西亚生活过4年,奥巴马的祖母仍然居住在肯尼亚,还有同母异父的妹妹定居在印度尼西亚。他本人与亚洲有着深厚渊源,在亚洲的经历也塑造了他多元的世界观。

(2)人民币汇率

2008年10月29日奥巴马给美国纺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卡斯约翰逊写信承诺,一旦当选,他会对通过各种外交渠道对中国施加压力,促使人民币升值,并改变中国的外汇政策,使中国减少出口,增加国内消费。

(3)安全

在安全方面,能源竞争、污染扩散、工业和技术间谍、持有美国国债威胁其金融安全等问题可能将被重提。

(4)政党及内阁成员

民主党代表美国蓝领阶层、弱势群体、制造业、高科技、劳联-产联等阶层利益,这些都是对华贸易的受伤者或利益未得到完全保护者,他们对保尔森发起的战略经济对话未能实质性施压中国感到失望,对布什政府片面代表大金融、大跨国垄断资本家利益表示不满。因此必然给奥巴马施加更多压力。

副总统拜登,1979年和2001年两度访问中国。国务卿希拉里,对中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具有混合性记忆,在克林顿任内期间中美经济曾十分繁荣,不过也曾发生过轰炸南联盟的事件。

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为新政府财政部长,他的经济政策将更倾向于寻求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协作,并将毫不吝啬于对市场的干预。

3 分析与展望

3.1 分析

(1)直接影响

根据奥巴马的言论,他可能在贸易方面对中国采取强硬攻势,奥巴马政府将想方设法限制中国某些产品进入美国,以此为美国的相关行业增加就业职位。可能提出的理由包括:中国的产品安全问题、产品制造中的环保问题、涉及企业劳动条件的所谓人权问题、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等等。

而这所施行的一切,就是超级保护主义:一种更隐蔽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隐形保护方式、各种非关税壁垒,比如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可以被用来限制进口和保护出口。

(2)间接影响

1)个人背景

虽然奥巴马与亚洲以及中国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其政策主张。作为美国总统候选人,服务美国、为美国人谋求利益,才是候选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他的这种身份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

2)人民币汇率

在3年前,两国之间的汇率波动空间很小,而现在随着美元的变化等一系列经济因素,波动幅度在扩大,这是市场所驱动的。中国的崛起和人民币的崛起,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有能力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中国的金融体系比起美国更加的渐进。主流并不认为奥巴马真的会采取措施向中国施压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3)内阁团队

外交政策班底是一个相对务实团队,属于民主党外交政策中的温和派,更强调运用外交以及经济援助等软实力来推进美国利益。奥巴马、拜登、希拉里等人的对华表态并无过激之处,其亚洲团队中的中国通居多,大都是客观务实者。

3.2展望

假设奥巴马对中国的上述政策得以实现的话,人民币升值会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贸易壁垒会限制中国对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出口,出口的降低会直接抑制中国对初级原材料的需求,这必然将对中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8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54cm 体 重: 45kg 户 籍: 广东湛江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外贸英语 毕业年份: 2007年 工作年限: 三年以上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客服及技术支持-咨询热线/呼叫中心服务人员

职位名称: 外贸跟单 ; 外贸助理 ; 线务员 工作地区: 湛江市霞山区 ; 湛江市坡头区 ; 湛江市吴川市 ; 待遇要求: 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三天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CET4 ;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2004年9月 - 2007年6月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专科 2004年9月 - 2007年6月 Boxhill Institute 专科 湛江幼儿师范学校 中专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创通贸易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2007年4月 - 2008年12月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所属行业: 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 外贸助理-Manager Assistant 工作描述: 协助经理在中国找到最好的供应商,整理翻译相关文档报价单。陪同老外在市场上寻找最好的货源以及跟工厂议价等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月光贸易/Moonlight trader 时间范围: 2009年5月 - 2009年12月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所属行业: 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 总经理助理—Assistant MD 工作描述: 月关贸易的主攻机器设备和一些相关的零件配件主要出口巴基斯坦,协助总经理在中国市场寻找最好的供应商,整理翻译相关的文档(如报价单,采购单,合同,发票,装箱单,催工厂做原产地证明,给货代补料,对提单)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 阿里克木贸易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所属行业: 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 外贸助理跟单— Merchandiser 工作描述: 主要到带客人到外贸商场采购建筑材料,如瓷砖,家具,门窗等。联系工厂同意确定交货期,收集所有订单的立方数,重量然后计算出散货拼柜所要订的柜型跟马士基订餐,联系货代安排拖车报关,然后联系工厂安排拼柜出货。翻译整理相关文档(报价,采购,合同,发票等。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从学校到毕业一路走来,让我更加认可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是一家公司必不可少的,实际的操作使我对课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让我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戒骄戒躁一步步走向成熟!

外贸公司工作经验告诉我,时间更能使人强大,更能完善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有你能抓经能够去学习的机会,多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任何事情都会得心应手了。

求职意向:进出口贸易,外贸跟单,老师等有个人发展空间和挑战性行业。

发展方向: 其他要求: 联系方式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企业不仅需要一般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懂专业、能创新创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许多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型转型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截止2015年全国共有600所本科院校经教育部批准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是许多应用型院校开设的新兴专业,然而,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迅猛发展,正如浙江省商务英语学会会长刘法公教授所说:“商务英语专业跑在了高速铁路上”,商务英语专业大方向越来越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绍兴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校外企业、行业管理人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分析,旨在探索构建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 提高学生就业的社会竞争力。

二、调研与分析

《商英国标》要求,根据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定位、办学传统、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此,笔者对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商务英语专业在校学生做了相应的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调研之一:采用问卷和座谈方式对绍兴地区部分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专家学者,结合绍兴区域经济发展,就“商务英语专业是否需要+其他专业方向,+什么”等问题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校外专家们普遍认为,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分专业方向非常有必要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商务英语+纺织贸易(服装)、商务英语+创意设计、商务英语+品牌营销等,分析原因有一下几点。

首先,从绍兴市产业结构来看,外贸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业,纺织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应用性人才需求量大。如果在商务英语的基础上,开设纺织贸易(服装)专业,让准备往这方向发展的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纺织专业知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创新是第一生产力。顾名思义,不管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特定的产品,必须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生存并发展下去。对于绍兴市的纺织产业,也是需要不断地创新,纺织产品创新,可以主要体现在面料和服装设计上。绍兴市纺织品及服装市场上,传统的“恨布不成衣”局面依然存在,但随着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绍兴本土的服装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开设“商务英语+创意设计”专业,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纺织创意设计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既有深厚的英语功底,又懂得一些纺织创意设计知识与技能,会大受市场欢迎。

其三,绍兴市纺织产业在“高端化”之路上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品牌发展上投入与运作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在产品开发中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想要推动纺织产业高端化,必须先打造品牌,因此,需要加快推进纺织时尚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认真做好品牌运营。根据调研,虽然许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市场营销英语课程,但是想要掌握营销技术,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市场营销这门课的针对性并不强。如果能开设“商务英语+品牌营销”方向,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品牌营销知识和营销手段,在未来职场上会如鱼得水,更加有用武之地。

调研之二: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形式,对笔者所在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研学生对目前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实用性, 第二部分调研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调研结果分析显示:关于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实用性的问题,多数学生认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有一下几类课程:商务专业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商务翻译类课程,如商务英语笔译、口译、商务英语翻译实务等;商务语言类课程,如商科经典选读、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等;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如织英语、会展英语等,基础语言类课程,如听力、阅读、口语、词汇学等。在学生附加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商务英语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属于加强语言学习能力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语言训练为主,但是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该属于商务课程,希望以语言为工具多了解商务知识,因此反映出商务英语类课程的矛盾之处,其课程定位、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研讨。另外,学生认为商务类课程的开设数量欠缺,希望多加强商务类课程的学习。例如商务实践操作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外贸单证、业务操作课程、会计;商务翻译类课程,如中级口译、高级口译。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方向问题,学生愿意选择的专业方向主要有一下几类: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工商管理、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商务英语+品牌营销、商务英语+纺织贸易,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新兴行业的兴趣较大,如电子商务、品牌营销,说明学生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

三、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

本文重点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商务英语 + 专业方向(辅修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构建进行探索。

(一)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五个部分构成。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国标》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根据培养规格、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自主设置和动态调整。因此,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通识教育,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构成,开设时间从第一至第四学期共四个学期;外语教育,即第二外语,开设时间从第五至第七学期共三个学期;专业教育,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构成,开设时间从第一至第七学期共七个学期;实践教育,由实验教学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构成,开设时间从第一至第八学期共八个学期。即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又突出了专业课程和实践教育,开设时间最长。

在结合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创新课程设置,优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商务理论和实践操作类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就开出了纺织英语、会展英语、国际物流等33门专业任选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要总学分的10-25%,并要求“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要以实践教学建设为抓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创造性学习和创新能力训练的环境。笔者所在学校创新设置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商务会展实训、商务模拟实训等集中性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每年春、秋两季的中国柯桥纺织品博览会,都派学生参加志愿者,助力纺博会。通过不断的修订完善,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又能体现专业特色。

(二)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商务英语 + 专业方向(辅修专业方向)

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大方向越来越满足不了区域经济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强商务专业的创新发展研究,及时了解国际商务发展趋势和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开设商务英语 + 专业方向,商务英语 + 辅修专业方向等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已经刻不容缓。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外贸进出口大省前沿,以纺织业为龙头产业,培养以适应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联合其他具备优势学科专业的高校共同分享师资及教学设施,根据调研,首先在15级开出了商务英语+纺织贸易、商务英语+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随后逐步增加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例如商务英语+会展英语、商务英语+品牌营销、商务英语+创新设计、商务英语+国际金融等专业方向。同时,结合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在商务英语大专业的基础上,创新商务英语+辅修专业方向,实现院校专业间的“互通互联”,开出跨境电子商务、商务翻译、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辅修专业方向,尽早实现商务英语+战略,促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总之,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校标的制定也刻不容缓,各高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和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方面进行大胆地创新和改革,体现地方性、商务性、应用型的总体要求。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方向、商务英语课程实用性等方面调研分析,重点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商务英语 + 专业方向(辅修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构建进行探索,对其他应用型本科制订个性化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兴国,严明,彭青龙,许德金.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

[2]刘法公.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核心任务[J].中国外语,2015,12.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10

我国利用普惠制的现状

普惠制(GSP)即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合作的有效手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第21(Ⅱ)号决议,普惠制的三项原则是: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普遍的,即所有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非歧视的,即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无歧视地、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非互惠的,即非对等的,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的关税减让,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给予同等待遇。

我国自1979年底开始享受普惠制待遇,20多年来在利用普惠制扩大出口贸易、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4年,我国检验检疫系统共签发普惠制产地证369.7万份,977.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6%和17.83 %。

原产地规则是普惠制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不注意了解普惠制关于原产地的规定, 对以来料来件方式装配出口的国产化率极低的产品,也签发中国原产地证,使中国的配额实际上被他国占用,本该由中国产品享有的普惠制优惠大部分被外国产品所取代; 而真正由中国制造的产品却又片面夸大其进口原料和引进技术的比重,这必然招致进口国的指控,以此为借口不给我国出口产品普惠制待遇,这对我国产品的国际信誉和扩大出口是不利的。

普惠制区域新格局

给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直接影响到普惠制的变化。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地区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情况下,美国“9・11”事件,土耳其、阿根廷等国的经济危机,日本、欧洲经济持续放缓,使已经疲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测均被调低。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和欧盟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加上经中国香港转口部分,占中国出口总额的70%。签往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及欧洲其他发达国家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同样占了我国总签证量的80%以上。由于上述三个地区的经济走弱、消费疲软,必然使该地区减少从我国的进口,相应地会出现诸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保护措施,直接对我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影响我国普惠制利用的效果。

1.欧盟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对欧盟出口的享受普惠制的工业品约700亿美元,占对欧盟出口总额的65%,按照平均减免关税5%计算,少缴纳关税35亿美元,对促进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最近两年欧盟普惠制的调整,中国能真正享受优惠税待遇的商品逐渐减少,这非常不利于中国对欧盟的商品出口。

从欧盟对华屡次使用毕业条款可以看出,我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地位日益稳固,竞争力逐渐加强。2003年5月8日,欧盟部长理事会第815/2003号条例对普惠制作出修订,中国部分产品被分阶段撤消关税优惠,自2003年11 月1日起,关税优惠减半;自2004 年5月1日起优惠全部撤消。中国的工业品基本上都被列入欧盟的“毕业”产品清单,而对其他受惠国和地区的同类产品仍给予关税减免优惠,这一举措严重影响了中国此类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欧盟委员会通过的第2331/2003号条例,对普惠制作出了修订,并于2005年1月1日起生效。欧盟25个成员国随后又批准了欧盟委员会于2004年10月提出的普惠制改革方案,将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普惠制。

由于2005年7月1日起已经与中国就纺织品达成协议,欧盟制定的新普惠制正式生效。新的修订本中对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并没有放宽政策。新普惠制将对在欧盟市场上份额较少的国家更优惠。如果欧盟从享有普惠制国家进口的某种产品占欧盟同类产品总进口份额的15%以上,该国将从普惠制毕业,不再享有普惠制待遇。其中,纺织品和服装的份额为12.5%。从新的普惠制可以看出,尽管中国仍属于享有普惠制的国家,但其80%的产品将不再享有普惠制。

欧盟普惠制改革以及对华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外因是近年来欧盟认为中国已成为一个国际贸易的“成熟国家”, 不再具备享受普惠制优惠的条件, 应从发展中国家“毕业”,因而通过缩小普惠制适用范围和提高优惠关税率等措施,逐步取消中国的普惠制待遇。

内因是欧盟经济增长缓慢。受美伊战争影响,发达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近期以来,欧元汇率坚挺,兑美元汇价频创纪录。理论上说,货币升值带来的结果比较复杂,其不利之处在于将恶化货币升值国的贸易环境,造成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这应是欧盟考虑修订普惠制的主要原因。

随着欧盟东扩,整个欧盟的关税水平已由9%降到了4%。所以,欧盟普惠制的“含金量”也相应降低。随着对普惠制结构研究的深入,以及政府对普惠制产品总量的宏观调控,我国将把出口贸易受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日本

日本对我国普惠制政策的调整也逐渐呈现出对我国出口不利的趋势。日本于1971年开始实施普惠制,自1980 年起中国开始享受日本的普惠制。日本在每个财政年度(每年4月1 日至次年3月31日)对普惠方案进行修订。新的普惠制中,日方制定了低标准的普惠制停止实施措施,即“来自某受惠国的进口超过进口总量的50%或10亿日元即可取消普惠资格”、“由于普惠产品进口急剧增加而导致国内产业受损,进而采取普惠制紧急停止措施”, 而且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国际通行贸易保护措施中,进口国对其进口数量的时间考核范围均为3年,日方此次缩短为2年。

根据日本今年4 月1 日开始实施的新的普惠制, 氧化铅、餐具用陶瓷制品和床上用品等三种共六个税号的中国产品被取消了普惠资格。而据中国海关统计, 氧化铅、餐具用陶瓷制品和床上用品三种产品对日出口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被日方取消普惠资格, 原因值得深思。

日本经济萧条是其对华普惠制政策不断调整的因在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元的升值和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出现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停滞局面。特别是进入2001年以来,受美国经济减速、股市暴跌的冲击,日本经济迅速恶化。日本国内经济的长期萧条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此,日本修改普惠制的深层原因是受其外贸政策取向的影响,即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受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连年逆差的影响,日本普惠制给予中国的优惠将逐渐减少。

3.美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争取美国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提供了一个契机。目前,世界上有27个发达国家向中国提供了普惠制待遇,但美国至今仍未给中国这种待遇。美国未授予中国普惠制待遇是根据1974年美国《贸易法案》第五部分及美国普惠制方案“受惠国家”条款,根据这些规定,中国属于被美国排除在受惠国行列外的8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共产主义国家。要获得普惠制待遇,除非获得了美国的最惠国待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国,同时该国“不受国际共产主义的统治或控制”(这一条排除了老挝、朝鲜、阿富汗、阿尔巴尼亚、民主也门、柬埔寨、古巴、蒙古、越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美国普惠制方案[U.S.C2462(b)]的规定,未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构成了中国取得美国普惠制待遇的主要法律障碍。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一最大的障碍已经扫除。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02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金额达到699.5亿美元,在现行的美国普惠制方案下,其中大部分商品可以享受普惠制待遇。因此,一旦中国可以享受美国的普惠制待遇,我们就可以调整出口策略,将欧盟的毕业产品转向美国市场,为扩大外贸出口开辟新的道路。以2002年为例,假如70%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享受普惠制待遇,平均减税8%,一年就可获税惠近40亿美元。

但是,由于中美两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异和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我国获得其普惠制待遇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目前还受困与美国和殴盟的纺织品和服装的特保限制之中。而且,从目前的形势看,如果中国的出口保持现在的势头,美国不久的将来还会扩大从中国进口商品种类的限制(包括棉质针织衬衫和内衣)。中美双方最近几轮在纺织品争端问题上的谈判没有结果。但是为了使中国的出口不受到更大范围的限制,中国方面正努力地争取与美国达成共识。

新普惠制背景下

的出口贸易战略调整

在新的普惠制政策的不利格局下,我国的出口企业肯定会遇到许多棘手而实际的困难。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国内企业在欧盟普惠制政策逐渐对我国企业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的大背景下,往往选择争取配额和转变出口商品等策略,有些企业则采用应急措施,通过把货物转港转口等合法合理手段,顺利完成既定的出口货单。

从长远来看,要充分利用普惠制,首先,要加强对普惠制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外销人员的素质。不但要使办理普惠制手续的有关部门了解普惠制,还要让有关的出口企业、外贸机构懂得普惠制的知识。通过培训,提高外销人员素质,在对给惠国输出产品时,能认识到利用普惠制的重要性,懂得普惠制税率与最惠国税率之间的差距,将其作为谈判筹码,适当提高价格或增加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