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方案十篇

时间:2023-04-04 03:33:54

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1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大力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水平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用任务完成考核、技能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录像、网络教材、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完成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技术咨询等,与课堂教学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四)整合教学内容针对完成典型情景任务所需的能力及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能力目标,依据能力目标选择训练载体,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和培养这些能力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确定

(一)专业能力

能掌握电控发动机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及开关信号的结构、工作原理;能够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及维修工具;能利用不同手段检测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及开关信号;会查找相关技术资料;能分析相关的技术数据;能分析、排除发动机控制部分的故障。

(二)方法能力

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查找资料、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及维修工具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社会能力

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设计

在课程能力目标确定之后,课程还要进一步细化,分析出典型情景任务,依据电控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特点归纳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4个学习情景,即:发动机故障灯亮的检测、发动机不易起动的检测、发动机不能起动的检测、发动机怠速不稳及排气超标检测,并对各个学习情景进行描述。依据教学规律与职业规律,依托任务载体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将4个学习情景分为19个情景任务,共计88学时,各学习情境按照发动机各个故障现象相互依赖的特点进行工作任务分类,每一个学习单元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进行教学。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与实施

针对每一个学习情景,结合教学能力目标,按照电控发动机各个故障现象进行单元教学,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发动机的故障表征,按故障现象查找故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实施性,增强学生对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微视频;MOOC;深部地下工程;灾害;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20-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网络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在线学习内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此时,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应运而生,微课程是MOOC的基本组成单元,因此国内外学者掀起了对微课程的研究热潮。

“微课程(micro-course)”在国外经历了由线下到线上的发展历程。最初,传统课程按授课时长被划分形成一系列独立的微型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2011年以后,线上MOOC环境中微课程在国外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步进入媒体和大众的视界。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诸多学者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概念研究方面,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而“微课程”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在微课程实施方面,2010年广东省建设了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视频为主的“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另外,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1,2]、设计模式[3]、翻转课堂[4,5]及具体课程中的应用[6-8]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国内微课程的研究目前主要用于基础教育阶段辅助一线教师教学活动,高等院校的微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针对工科本科生专业课的微课程研究更显匮乏。

一、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的地下工程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三峡水利枢纽、越江跨海隧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深部采矿等。随着复杂而巨大的地下工程开采深度的增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各种工程灾害不断涌现,如岩爆、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建设。因此,掌握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基本理论和原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预防工程灾害、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许多专业主干课都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如“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中的第5篇――矿山法、“隧道工程”课程中的第6章――施工方法、“岩石力学”课程中的第5章――岩石地下工程等,必须结合工程案例才能讲得生动、有趣。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认识各种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处治方法,对提升地下工程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进行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分析的微课程视频建设迫在眉睫。

二、中国矿业大学微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一直重视本科生教育质量和教学研究。近年来,学校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积极提倡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活动。“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的王牌专业之一,其许多专业主干课都和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如岩石力学、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隧道工程等,这些课程只有结合工程案例才能讲得生动、透彻。近年来,学校已重视对工科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因此,针对我校本科生的工科专业课特点,开展微课程建设,最终形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我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微课程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一)概念

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目的,针对某教学专题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突出教学大纲中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捕获自己需要的知识。

(二)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载体;二是体现在“微”。“微”是指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作为微课程的灵魂,具体包括内容精、时间短、情景化和效率高四个方面。

四、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课程视频建设思路

1.微视频素材的搜集与筛选。收集不同领域的工程灾害案例,包括工程概况、灾害发生过程、原始视频等,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微视频素材的原始材料。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素材,确定视频案例的背景图片、音乐、案例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外部插件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

2.微视频的加工与合成。采用先进的图像及视频处理技术对微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成10分钟左右,格式为flv、avi的视频片段,且视频具有规范性的字幕和标准普通话配音。同时,在微视频的加工过程中,达到模块化要求,即能够达到可移值、可扩展。

3.微视频案例的课堂实施。采用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课堂实施流程,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微视频案例的课后应用。将制作的微视频案例放到自主开发的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网络资源平台上实现共享,开展基于微视频的随时随地的短时学习,通过学生的反馈与讨论,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微视频案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五、具体实施方案

1.文献检索。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国内外微课程建设方面的最新文献,学习前人的研究思路与经验,了解微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素材收集。针对当前地下工程各种重大灾害,如岩爆、冲击地压、大变形、塌方、突水突泥等,进行野外调研,获取第一手现场资料。

3.场景拍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现场,准备好必要的拍摄器材,到现场进行取景、录像,准备原始视频资料。

4.制作加工。将微视频素材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合成,制作满足时间、格式要求的微视频案例,并对其进行美化,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5.课堂实施。按照案例导入、学生分析、教师示范、总结拓展四个基本环节实施,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网络共享。完善已初步建设的地下工程案例资源网络平台,将制作的微视频案例和课堂实施情况放到该平台上,实现校内局域网内共享,便于学生自学与讨论。

7.修改完善。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必要的练习、评价及反馈系统,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反馈情况,对微视频案例进行修改完善,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结语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建设成功的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引入到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岩石力学、隧道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中,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讲解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需要指出的是,深部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课程视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微视频的建设决非是一个简单的视频拍摄和堆积过程,而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微视频的建设和网络共享,将会实现“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参考文献:

[1]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2,46.

[2]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4]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6):61-64.

[5]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6):157-159.

[6]桑海翎.微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9-52.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建设;案例化教学;微课程

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表示图形以及生成和处理图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它的应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如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科学计算可视化等,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图形学不仅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理、工、农、医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综合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图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原理抽象、算法复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1]。作为山西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课程建设课题组积极探索转型路线,赴国内多家院校探讨学科前沿和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在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与企业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试点,增强“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图形学应用课程建设。经过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调整教学模式,采用了“案例引导、传输理论、算法可视化”的新授课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累知识、积极思考、主动创新”的教学新理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得到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并与多家公司签订了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实现了人才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一、计算机图形学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配置的提高、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游戏产业、三维数字城市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2],在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原理算法复杂、抽象,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编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普遍反映教学有一定难度。通过文献研究,国内高校在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由于案例源程序匮乏[3],这导致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讲解原理为主,学生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的现象,存在学习完理论后仍然不会编程实现的情况,这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次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4-5]。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综合教育。

(三)教材选择不当教材选择不当,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对接目前,国内计算机图形学教材主要存在“面向理论和面向应用”两种典型教学体系[6]。面向理论的教材是传统教学体系,其重点放在对概念的解释与原理的讲解;面向应用的教材是当前主流的教学体系,它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典型的图形学API。在这些计算机图形学教材中,多数教材适合高校硕士生与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而面向本科生、按照市场需求基于底层算法开发的计算机图形学的教材相对较少。市场对本科生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量巨大,这导致人才培养与工程应用和企业需求不对接。

二、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内容

应用型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在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教育规律基础上,应注重夯实理论、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既不能沿袭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办成学科型或研究型的本科,也不能为了突出应用而弱化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突出工程特色,培养既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工科院校应结合市场和企业的能力需求,积极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构建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针对该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课题组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提出了“教材建设系列化,理论教学目标化,教学过程案例化,实践资源数字化”的课程建设方案[7],为学生搭建可视化课程的整体构架,打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列化教材+微视频”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一)系列化教材建设课题组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注重培养学生系统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图形学知识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能力为导向确定必备的知识点和理论算法,摒弃不必要的偏向数学的公式推导,开发了与理论相对应的实现案例。基于VisualC++中的MFC框架,采用案例教学法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先后编写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理论和实践相对应的立体化教材,即《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VisualC++版)》《计算机图形学实践教程(VisualC++版)》和《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VisualC++版)习题解答与编程实践》《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教程(VisualC++版)》等部级“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教材内容从编程角度讲授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和算法,强调真实感光照模型的实现,在不使用任何图形库的前提下,使用MFC的绘制像素点函数,按照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开发出可与OpenGL或Direct3D显示效果相媲美的真实感图形。

(二)实践教学案例建设实践教学资源选用VisualC++的MFC作为开发工具,以生成真实感光照模型作为教学主线,开发了满足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化训练需要的“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工程化”4个层次的教学资源[8]。在验证性资源方面,主要对应教学内容每一个原理开发了60个源程序案例,此外以出版“习题解答”教材的形式给出了200个习题答案,以及拓展案例,这些资源有益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图形学原理和算法。该资源应用于案例化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在综合性资源方面,开发了金刚石图案的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段的绘制、交互式多边形、二维、三维几何变换、裁剪、地理划分线框球、透视投影、简单光照模型、Phong光照模型、Gouraud光照模型、纹理映射等18个源程序案例。该层次资源应用于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图形绘制原理和算法绘制较为复杂的图形。在创新性资源方面,开发了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动态光源演示系统、3DS接口演示系统、递归动态球体演示系统和圆环动态纹理演示系统等源程序案例。该层次的资源应用于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绘制图形的创新性思维和编程能力。在工程化资源方面,开发了基于3DSMax绘制的建筑物几何模型、基于Maya绘制的人物角色等模型,用户能够将绘制的模型导入到场景内进行驱动。该层次的资源主要应用于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该资源应用于游戏开发、虚拟现实,以满足企业工程项目开发的需求。4个层次的资源构成了图形学实践教学资源库,资源从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以及图形系统的开发和基于真实建筑物的场景的绘制,全方位地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该资源库既覆盖了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全部知识点及教学全过程,又体现了工程应用特色。同时,该资源库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灌输式转换为案例化教学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三)““微课程”建设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微课程”为基础的“微教学”模式逐渐在教育领域发展起来。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课题组进行了“微课程”资源建设。首先,选取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再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结合案例资源制作演示文稿PPT、微教案、微反思、测试题及教师点评等。其次,采用“录屏”方式录制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微课程”具体建设项目为:1.直线的Bresenham算法;2.圆的中点算法;3.直线的反走样算法;4.有效边表填充算法;5.二维几何变换算法;6.三维几何变换算法;7.正交投影算法;8.Bezier曲线算法;9.Bezier曲面算法;10.斜投影算法;11.透视投影算法;12.背面剔除算法;13.简单光照模型算法;14.三维纹理映射算法;15.函数纹理映射算法。

三、“案例化”+“微课程”教学方法

(一)““案例化”教学方法使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向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公式原理-算法实现-实践拓展”的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知识讲授教学方法,将编程实践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中,让枯燥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教师在讲解原理和算法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设计编程思路,实现所需图形的开发。这样既传授了图形学的理论算法,又提高了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

(二)““微课程”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由传授方式转向引导方式“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电子书包、线上线下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讲授的实例演示与补充,微课还可成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微课程”具有“碎片化学习”和“情景化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掌握的情况反复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10]。案例化课堂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它的优点是可以和学生互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点是教学过程不可重复,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别化学习进度与节奏。而微课具有学习可重复性的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灵活选择,但缺乏课堂互动是微课的缺点。将“课堂案例化”和“微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既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考核评价由于该课程是实践型很强的课程,因此课程考核评价采用以编程操作为主的上机考核。通过建立注重过程评价、突出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能力导向的全面客观评价。考核评价分为课堂过程性考核+实验考核+期末大型作业上机编程考核。课堂过程考核分值占总分的50%,实验占总分的30%,期末占总分的20%。课堂过程性考核的方法是将学生分组、定期轮流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按要求进行程序演示并回答教师的提问,最后提交全部的源代码与相关文件的电子档。实验考核方法是根据完成实验项目的情况进行评定成绩,包括程序代码是否符合编写规范、运行程序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期末大型作业通过上机编程进行评价成绩,包括程序运行效果评价、设计报告评价,设计报告内容要求有源代码和说明书。

四、结束语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4

摘要:在微时代下,信息图表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信息图表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高校视觉传达专业中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微媒体为互动平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构建。

关键词:微媒体;互动;信息图表

信息图表设计是将大量抽象文本和数据视觉化,使其易读、清晰又美观且更具逻辑性,它不仅是一种信息视觉传达的艺术表现手法,还通常被应用到数学、计算机学、统计学、新闻学等领域,因而,信息图表设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且时代性和实践应用性较强。随着微媒体构筑的“微时代”来临,以新媒体为传播载体的信息图表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在时代前沿的信息图表课程教学也应顺时而为,不断调整当前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力求培育出适应新媒体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信息图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图表课程是近年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一,许多学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特色。然而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介的不断开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媒体时代到来给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带来了划时代的冲击。信息图表课程在教学中逐渐显露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新媒介扩展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信息图表由传统的报纸、书籍、杂志、电视等二维媒介传播发展到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传播,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传播方式也由单一静态平面化向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动态交互式转变。这直接导致信息图表课程要依据时代背景拓宽且势必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

多数学校采用以课堂教案为主的讲授教学法,这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往往缺乏跨学科的协作学习及与社会的互动。信息图表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及完成整体的图表策划方案。单纯的课程教案讲授无法实现上述要求,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怼

(三)师生与市场的互动交流少

信息图表设计内容大部分都是时效性强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新闻,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收集是信息图表设计的一大难点,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有与市场营销、文学、新闻等专业人员的团体协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市场洞察力。而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由于缺乏市场工作经验,与市场互动交流少从而导致信息、数据资料收集和反馈不能即时,即热,即效,因此信息图表的设计内容也缺乏真实性。

二、以微媒体为互动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媒体主要指以微信、微博、微电影等为代表的新兴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充斥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寻找信息的新领地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当务之急,而以其短小精练、快捷、方便和高速为传播优势的微媒体迎合了这一趋势,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共同构成了一个多手段、多方式、多样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不断引领和改变着目前的现代生活。其中对于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微时代的脚步。

(一)丰富拓展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微媒体信息图表教学的新型课程内容,改变原来以传统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创作方式。微媒体时代,信息图表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为载体,而是拓展到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介作为载体进行数据信息传播。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有必要在信息图表课程内容中增加以微信、微博、APP为传播平台的信息图表创作方式和内容教学,比如动态信息图和交互式信息图。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相关的案例来进行讲解剖析。例如信息图表在微信微博上的优秀创意方案、APP中信息图的应用方案等。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调整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信息图表的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微媒体背景下信息视觉设计的应用创造能力。

(二)以微媒体为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提出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多向实时互动教学、案例分析、多样化教学实践项目等都是其重要的应用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在:

1.以微媒体为平台的案例教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分享信息图表的经典案例,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微媒体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图表资料。相对于以往课堂教学中传统媒介的播放讲解,它的优势在于即时性、流动性、互动性强。另一方面,在微博、微信中还可以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加入,分享其实践案例。从而达到教学中多向实时互动的目的。

2.以微媒体为平台的项目实践教学。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引入真实项目,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协作来参与各大中小型公司的品牌构建信息图设计、公司年报设计,向特定客户传达及教育等专题项目。在完成项目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而且激发出学生进行实践的动力。

3.以微媒体为平台的竞赛教学。

在班内、院系内举办信息图表设计大赛,将学生信息图表设计作品到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媒体上,作为展示学习成果和接受社会检验的平台,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及多样化的发展目标。

三、结语

总之,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只有把握当今时代下信息图表设计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就业面广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兰迪・克鲁姆 (Randy Krum).可视化沟通:用信息图表设计让数据说话[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8.

[2]邱南森 (Nathan Yau).数据之美:一本书学会可视化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0-213.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视频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4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视频不断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微视频具有短小、新颖、便捷的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微视频和导学案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微视频和导学案教学模式

1.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是通过引导方案带动学生学习,将课堂教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导学案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了解当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案内容,为学生分析重难点知识,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师要有目的性地布置复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总结学习经验,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也要设计不同的导学案,着重突出教学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导学案中加入课外知识元素,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微视频下的导学案教学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摄像产品录制较短的视频,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选题角度广泛,传达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将微视频应用到教学中符合时展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微视频下的导学案教学时,数学教师首先要做好微视频拍摄内容的筛选,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内容不应过于精深,教师要更加注重引导作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其次,要发挥微视频的调动作用,教师在录制导学案视频时,应采用精练、幽默、风趣的语言,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最后,微视频的制作要注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加入更多元素,如声音、图片、动画等,使得微视频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几何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增强数学知识的生动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在微视频下的导学案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生为本,注重视频导学案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找到微视频下的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解决,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利用微视频和导学案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分析教学任务,做好教学设计

利用微视频和导学案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全面把握,在高中数学教学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从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形成科学的目标体系,做好微视频和导学案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设计《函数的单调性》微视频和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对函数的认识状况,在该基础上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目标:初级目标――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等;中级目标――结合具体案例深入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并实现知识的拓展;终极目标――将函数单调性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真正达到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目的。

2.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层次体系

为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结合微视频和导学案教学内容形成科学的导入方法,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设计数学微视频,以上述内容为基础,对课堂教学知识点进行展现,让学生通过微视频,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导入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过渡,例如,在《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微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其次,借助微视频展示单元分割法计算正方体体积的步骤,使学生了解几何体计算公式的由来,认识几何体计算的本质,最后,让学生思考其他几何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该基础上用教学语言适当引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顺利过渡。

3.合理选取方法,优化教学途径

开展微视频和导学案教学时,教师需要做好活动设计,通过采用探究、分组讨论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抛物线的简单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在微视频和导学案设计探究性问题,如“抛物线都有哪些特性?”“抛物线的性质与椭圆的性质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等,然后让学生在上述基础上,对微视频导学案中的双曲线性质进行探究,并结合椭圆教学内容分析烧叩囊焱,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双曲线和椭圆知识的理解,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让学生在自由分组的基础上开展上述探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合作、共享,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做好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调整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

(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

《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课”资源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广厦学院《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11-03

1 课前准备阶段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且具体,具有可达成性和可评价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杰提出ABCD教学目标表述法[1]。

A即教学对象(Audience)。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对象即为学习者,即学生能够达到或实现的目标,如“学生能……”,而不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

B即行为(Behavior),用以描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能够达到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熟记”“辨别”“列举”等,宾语用以说明学习的内容。

C即条件(Condition),是指完成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人的因素、信息因素等。

D即标准(Degree),是指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标准,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方面来界定。

导学案设计 翻转课堂的导学案与传统课堂的导学案不同的是结构和使用方式。首先,由于翻转课堂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因此,翻转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要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更加注重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的统一,将知识、方法与情感贯穿于导学案编写、使用的全过程。最后,要注重时空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所谓时空开放,就是要在学案设计时留有师生S富完善的“留白处”,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

教学微视频设计

1)教师要独立录制微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是别的班级的任课教师来上课,学生会由于对新任教师的不熟悉、不了解而对其不信任,所以很难对其所传授的知识给予信任。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独立录制微课的经历,但是大部分教师独立录制微课的频率并不高。而对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接近40%的学生表示微课若不是自己科任教师录制,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2]。因此还是鼓励提倡教师能够独立录制微课,并应用于自己班级的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处理好微课教学与疑难突破的关系问题。微课学习和课堂的疑难突破是翻转课堂教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有些问题在视频中已经讲过,课堂的疑难突破设计还需不需要再讲解?在对教师的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微视频知识点的设置与疑难突破知识点的设置经常会重复。这样的重复讲解浪费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处理好微视频教学与疑难突破的关系,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学生的认知目标要求分为六个类别。要求学生低层次掌握的教学内容,如识记、领会和运用类的知识,可以采用微视频的教学方式;而要求学生高层次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分析、综合和评价类的知识,可以采用课上疑难突破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再如,对于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而易理解的知识,可以采用教学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点,需采用课上疑难突破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劳动和就业的部分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包括就业的意义及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等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一部分,由于对法律的茫然无知以及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对运用法律途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这部分的教学采用课上疑难突破的方式,效果会比较好[3]。

3)创设多样的微课类型。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录制的微课类型是单一的PPT录屏式,且以讲授类为主,单一的微课类型并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王爱平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总结,将微课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11种类型,同时按照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分为课程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等五种类型。教师在录制微课时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应将上述的微课类型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使微课类型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避免微课类型的多用、滥用,而弱化微课本身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2 课中学习阶段的设计

教材自学设计 教材自学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主要包括阅读教材和独立完成学案两个部分。在新学期的开学尤其是高一学生刚接触翻转课堂的开始一段时间,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学法指导以及阅读教材和完成学案的方式方法。

1)要分层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对于知识基础比较好、学习能力又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先阅读教材,然后自主完成学案,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同时在阅读教材和完成学案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根据学案来阅读教材,然后自主完成学案,尽量提出自己的疑惑。对于学习能力差,同时知识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根据学案来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教材完成学案,暂时完不成的部分可以观看微课后再完成。

2)阅读教材,做到读书、思考相结合。阅读教材不能不思考地从头读到尾,那样只能是走马观花,并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阅读高中政治课程的教材,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一般一课时的内容以一框题为主,学生先把握在这一框题下有几目,各目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然后逐段阅读。阅读完一段文字后,要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样的问题,结合学案所设置的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勾画,归纳总结相应的问题及核心概念。同时,阅读时要注意联想前面所学过的知识,以帮助理解现在的学习内容。在阅读教材的同时,还应默记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教材自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能够整理出一框题的知识框架,做到了然于心。

合作学习设计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基于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即拥有相似的心理发展机制、相似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甚至是相似的爱好、兴趣等。基于这些相似性,同伴之间的学习交流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将全班学生依据成绩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每六人一个小组,A、B、C三个等级的学生各有两个。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搭配方式,便于组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实现组内的“传帮带”。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职务,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1)小组长组织讨论。小组讨论的环节在自学质疑课及训练展示课中都有涉及,学生在完成自学质疑案和训练展示案及观看完微课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根据学习进度先两两进行讨论,即AA、BB、CC先进行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难困惑;然后分两组“A1-B1-C1”及“A2-B2-

C2”分别依次讲解学案,互相提问记忆相关基础知识;最后,小组讨论,整理出小组疑难问题。

2)自由发问的小组讨论。小组长讨论后,个人如仍有疑问(教材自学过程中的疑问及学案上的疑问),小组成员可以主动提出供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以便问题得到解决。讨论时,如果没有疑难问题,可以根据政治课本身的特点结合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知识的重构。

训练展示设计 高中政治学科作为文科中的大类,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记忆。如果把宝贵的课上时间都用来浪费在“爬黑板”上,这未免有点儿得不偿失。对于判断、选择这样的题目,字比较少,采用这样的方式还可以;但对于材料分析题这类的大题,由于字数比较多,逐字记录在黑板上未免太浪费时间。判断选择这样的题目可以选择黑板展示或者是口头展示的方式,判断题在展示时不仅要写明或说出对或者错,还要写出或说出错的原因及解题思路。选择题不仅要写出或说出选择哪个选项,还要写明或说出其他选项不选的原因。对于材料分析这类的题目,要求学生口头展示就好,但必须是背诵的形式,同时还要说出自己的答题理由和解}思路,以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

3 教学反馈与教学反思的设计

在线测学设计 在线测学是自学质疑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在线检测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在线测学的题目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题量要适中,尽量控制在10个左右。同时,题目难度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面向各个层次学生的题目都要有所涉及。教师课下要及时做好错题统计,最好能够具体到每一位学生,为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才能够因材施教、查缺补漏,打造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评价点拨设计 在学生训练展示完自己的学习成果后,教师指定其他组的成员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积极的反馈。所以,评价点拨不仅是指学生对学生的评价、点评,还包括教师对训练展示学生及点拨学生的评价与点评。

点评的学生要落落大方、说话清晰、声音洪亮,能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给出正确的评析,并能够结合其他学生的疑惑给出解答,与全班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发问引导学生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对于训练展示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做题技巧上的评价与点拨。对于点拨的学生,则更多地要对其语言形态进行点评,但措辞一定要中肯、积极,同时也可以表达自身对于学生的期望。

总结反思设计 教师在上完自学质疑和训练展示课后,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反思,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差,自己对学生知识的把握到不到位,对学生的知识引导时机是不是合适,课堂节奏的把握准不准确,哪些是自己教学的不足,哪些是自己教学的长处,等等。如果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时都能够对自己和学生的表现有一个及时、客观的评价,那么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和发展,对教师自身素质来说也是一个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6):157-159.

[2]刘艳斐.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5(2):61-66.

[3]张文,马秀芳.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5(3):3-9.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数字星球系统;地理微课程;地转偏向力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生活学习变得微型化。如何设计出既具趣味性又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微课程呢?

一、微主题确定

选择微主题是设计数字星球式微课程的基础。我们要从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学生学情和数字星球系统四方面考虑。

二、微教学设计

(一)微教案设计

1.学习目标

确定好微主题后,撰写三维目标。

2.内容分析

从“是否为重难疑点”“为什么采用数字星球演示”“如何使用数字星球”进行分析。

3.学习者分析

集中于学情分析,从学生接受能力、原有知识体系、兴趣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4.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如,话剧般设计每一幕的呈现。每幕视频都有暂停提示,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每张PPT都结合数字星球,所以还需标明“图片文字演示”还是“结合数字星球演示”。考虑设计时间10分钟左右,一般设计三到四幕即可。学习活动是学生观看微视频同时的行动指导。

5.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主要包括测试问题和参考答案两个部分。测试问题是教师针对微视频中的重难疑点知识设计的测试题,主要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辅助教师评价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可根据教学步骤安排设计相应试题。

6.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对本次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运用作出反思,以期完善微课程。

(二)学习任务单设计

1.学习内容记录

主要记录微视频中提到的地理方法和地理规律,帮助学生课后回忆和巩固。

2.我的测试题答案

主要对教师设计的测试题作出回答。

3.我的发现

这是一个自由的设计板块,学生可填写课堂学习的新知,也可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可以提出对微课程改进的建议。

(三)微课件设计

第一部分由图片、文字和Flash组成的课件页按照常规设计课件的方法设计即可。第二部分利用数字星球演示的课件页,画面要空出约10 cm×10 cm的面积来显示数字星球画面。课件设计要凸显故事性、生活化和创新性。图片选取要紧贴微主题,简单大方。字号选取32或36;自定义动画要少,否则录屏效果不好。

(四)脚本编写

脚本就是录制视频“台词”。它既有创设故事情境的直白话语,也有师生的即时对话,还包括地理专业术语。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9

关键词 微机原理及应用 双语课程 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of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LIU Wei, CHEN Zhiping, ZHANG Juy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Based on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current egneering majors' bilingual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analyzed thepurpose and meaning of bilingual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s construction, raises the design ideas and construction system from many aspec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es its research method in detail.

Key words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bilingual course; three-dimensional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和运算能力的提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切都和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微机是一个代表机型的个人计算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微机更是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作为高等院校的理工科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的接收和学习的程度与教材的选取、应用案例的选取、讲解的过程联系紧密。《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以intel公司的16位机8088/8086为例进行内容的整编和讲解的。计算机的最初发展和此十六位机的设计均起源的英文体系的国家,所以其内部结构名称、软件编程和接口命令等应用均采用英文名称或者缩写,而在我国采用英语作为除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对此课程进行立体化教材的编订,能够更好的对这门课程进行诠释,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对于推动此课程的发展和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双语课程的推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技能得到全面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发展的需要。

1 双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现状和建设目的

目前,在我国对于 “双语教学”的界定一般是:将学生的英语,通过教学和环境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所以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首要条件取决于学生的外语基础。目前本科生的英语主要注重写和读的能力训练,听和说的能力不足。所以主教材的编写在采用规范英语进行编写的同时,专业词汇和重点内容要适当加以汉语注释,使学生建立起此专业的英语表述习惯和能力,教辅资源的编写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立体化教材建设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主教材的双语建设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在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上所存在的困惑。由于原版教材和影印版教材成本较高,并且在编写上相对国情教学存在差别,不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不是最佳选择方案,所以面对我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就业发展需求,确立有特色的双语教材发展思路。

图1立体化教材建设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关系示意图

其次,双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要主动开发综合课程资源优势,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意识。主教材包括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强调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教师参考书与主教材配套,书中应含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体现个性化教学。学习指导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体现本门课程的要求、难点和重点以及学习方法。试题库或习题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与评价的。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

最后,在为教学服务方面,通过教学服务专用网站在网络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场所和交流环境,可以为教学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和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在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在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建设双语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教材形式的单一,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双语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教学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项目,将为我校开设双语课程提供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示范和具有国外先进教学观念的主体参考教材,同时促进我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2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体系建设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优化和教学反思很重要,也是在教材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一方面要吸取目前普通教学中的优势,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双语教学在目前国内实施中的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求此教材的设计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和解决问题,使《微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建设成为一门切实可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1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

目前,《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和学习指导书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研究。以经典机型为理论基础,以应用案例为主线,并且逐渐引入目前主要应用的微机类型;(2)电子教案和CAI课件的主要内容编排。围绕主教材,在理论内容和应用案例力求具体形象的表达形式,由浅入深的讲解方法;(3)双语网站建设与利用网络的在线辅导。切实吸纳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4)应用案例、试题库和资料库的编写与利用。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回顾和反思微机的教学历程。

在主教材的内容建设上,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并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既体现国外优秀教材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又能保留国内教材的原有知识理论体系,确保专业教学大纲得到全面执行。其次,结合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特点,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此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2.2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体系建设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遵循上述的设计思路,其体系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主教材内容。在主教材的选取上通过多方面收集教材资源,在构建起本课程教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应用案例实现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主教材的建设仍然采用经典微机类型intel8086/8088。虽然微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经典机型是基础,此微机的内部结构、接口和命令都比较简单,便于初学者入门学习,对于初次接触微型计算机的学生起到入门、培养兴趣和循序渐进学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在主教材的后几个章节可以引出目前主要用来控制的微机类型,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描述其技术参数和应用上的优缺点。

(2)确立辅助教材体系和内容。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CAI),电子教案(PPT),视听教材,结合教学网站与习题库,营造一个多渠道,多媒体,全方位互动式的教学环境。

(3)教材服务体系建设。基于优秀教材与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等硬件基础,设计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安排。结合案例库,使得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能够得到实践理论的机会。同时引入试题库,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检测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不断锤炼对理论的理解。

在经过立体化教材系统的教学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出坚实的综合应用与开发能力。

图2《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体系图

3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规范英文编写主教材。主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教学用书的专业特征,根据专业的不同,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其次是编写电子教案、大纲、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和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其中,进行授课课件和习题答案幻灯片的制作,其中集合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大量动画、视频模拟,寓教于乐。采用JSP开发双语课程网站,设计多个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的功能,网络教学的优点之一在于能整合多种媒体,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有效的知识表达和信息传输,如在线作业、在线辅导、在线测试和在线试验等。

本文针对机电自动化专业的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进行了编写和建设,在突出以intel8086/8088芯片为例的微机主要结构原理和软件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在接口实现功能部分充分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以讲解机电一体化的电路控制设计为实例,对微机应用部分的内容进行整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本专业的(下转第78页)(上接第39页)专业课内容,即有助于理解微机设计的基本要领又对专业课的设计内容加深了理解。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部分课程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专业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 小结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上的问题,并且为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全面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体系,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授和学习的需要。双语教学和立体化教学的结合充分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全面培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双语教材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作用。

注: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级高等教育立项课题项目(编号:YB1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柯津云.双语与双语教育:国内外发展概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8.

[2]章雁.管理会计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J].财会月刊,2009.5.

[3]宋云娴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4.

微课程设计方案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NET软件开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1合作模式

.NET软件开发方向校企合作模式核心内容是以课程置换和融合的方式,将微软最新的.NET课程加入专业教学之中。由微软提供最新的与.NET相关课程的资源,授课采用“基础+专题”的形式,即各门课的大部分基础知识由通过培训的校内教师完成,每门课再开设若干专题,以微软培训讲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共同完成。在实践教学方面,在校内建立微软实训室并由微软提供丰富的实训机会。学生通过对微软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微软的相关证书,如微软认证技术专家(MCTS,分Web、Windows、分布式、SQL Server、BizTalk等方向),微软认证专业开发人员(MCPD),微软认证IT专家(MCITP),微软认证架构师(MCA)。目前侧重于MCTS的Web应用、Windows应用和数据库应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良好。计划扩展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方向。

2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首先培养高素质专

业技术分析、设计、开发、维护、应用、服务和管理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其次才是创新人才。

所谓工程素养,就是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应工程(行业、领域)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论等方面具备敏捷学习的能力。

本专业方向是与微软合作的.NET软件开发方向,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特别注重学生软件开发实践能力的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通过参加微软的认证考试还可获得相关的微软国际认证。其特色在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软件领域专门人才。

2.1设计思想与原则

以“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为主线,即适度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应用能力+较好的综合素质,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以致用为原则,设计.NET软件开发方向培养方案。目标是要建立面向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引入来自于软件生产企业的项目作为案例教学和实训的内容,实施立体化的实践训练模式,构筑企业化的软件开发流程。

2.2知识结构分布

在整个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共104个学分,占所有学分的60.5%,通识课程(主要集中在数学、英语和政治)50个学分,占29.1%;素质教育课程(注重文理渗透)18个学分,占10.4%。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基本呈6∶3∶1的关系,如图1(a)所示。三者之间的学分能否按7∶2∶1的关系分布,是值得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共88个学分,专业教育分布如图1(b)所示。这三者之间的学分可否按5∶3∶2的关系分布,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在专业教育中,专业实验/实践占44.2%,与专业理论教育基本呈5∶4的关系,如图1(c)所示。这样既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且有良好的发展后劲,不至于只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的人才。

2.3各学期学分数统计

新培养方案各个学期的学分数统计如表1所示。该统计不包含各类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选修课,它们分散在各个学期,尤其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分布在第7、8个学期。

为让休息近3个月的“高中毕业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尽早树立专业意识和接触专业知识,我们在第1个学期分别加大了普通教育课程(如英语和数学)的学时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第2个学期学分的减少,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准备CET-4考试。让学生尽早通过CET-4,从而有利于学生减轻思想负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基础课集中在第3个学期,目的是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提早从第4个学期开始进入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方面,大二、大三尤其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的88个学分中,占到了68个学分,比例高达77.3%。

2.4理论、实验、实践课时统计与对比

新培养方案与以前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实验、实践等方面的对比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改革后,所有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时提高最多,达13%。主要原因是微软的课程重实训,理论与实验基本是1∶1的关系。

3专业课程体系

微软设计了一套以.NET平台软件开发作为技术主线、面向岗位技能的完整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将课程组织成模块,并规划出最佳学习路线,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一个连续、一致的培养过程,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从而达到企业需要的岗位应用技能。

如何将微软的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入到适合我们学院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案之中,是在设计新的微软软件开发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时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可以根据文献[1-2]提出的独立学院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参考课程体系模型和在文献[3]的基础上来设计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3.1设计思想

以培养专业素养为核心,构建以“基础性、先进性、应用性”为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要达到通过对学生实施连续、一致、多应用、不间断的专业能力培养,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目的。新的课程体系要形成一条主线,防止单纯追求局部体系的完善。

整个课程体系按照“上手快、重实战;多应用、不间断”的思想,保证每个学期至少都有微软的课程,着重逐步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与设计能力和工程素养。具体做法是:

1) 以软件开发与设计为主线,全新设计该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显著的特点是在原来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删除所有与硬件相关的课程和其他与.NET软件开发关系不大的课程,并将重新调整后的微软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入其中,同时增设与之配套的课程。

2) 引入微软.NET软件开发技能课程,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专业技术技能。这些课程突出相关开发工具环境的熟练应用,注重技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3) 引入微软的软件开发实践实训案例教学思想和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这些实践实训课程面向应用,强调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协作、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和经验积累。

4) 对于微软的相关课程,同步配以案例项目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把握.NET应用软件的程序框架,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分析、设计、编码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3.2第1~4学期内容

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第1~4学期只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具体课程分布如表3所示。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由原来的周8学时减为周5学时。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要轻语法,重设计与应用,即教学内容适当淡化语法细节,强调程序的总体结构、程序的构建、编译和运行调式过程、程序基本控制结构、程序模块思想(函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开设C#程序设计和

.NET Framework程序设计,一则强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同时引导学生逐步进入.NET程序设计课程。

有了语言的功底,尤其是有了运用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学习数据结构就会事半功倍,加上算法设计与分析,就会相得益彰,为程序设计或者是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计算机组成原理之后上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基础之后上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实现,通过.NET Framework程序设计的承前启后作用,逐步引入数据访问技术-、Web应用开发-、基于.NET Framework的Windows应用开发,分成3个学期完成,见表4。这样课程之间既有很好的衔接,又能保证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

3.3第5~7学期内容

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第5~7学期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课程分布如表4所示。专业方向课程既包含软件架构设计,同时包含对算法的设计与分析,在方向上分为Web、Windows应用、网络和测试,同时涵盖多媒体技术与图像处理。在第6个学期引入微软实训,第7个学期开设案例教学。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有10门课程是属于微软的课程,同时新增了6门与整个课程体系配套的专业课程和1门新的实践课程(微软实训)。这17门专业课程占该专业方向所有专业课程的50%。

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可以通过修改专业选修课的方法来保持专业方向的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而其他方面的课程则相对稳定。

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些知识的考核,应当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轻笔试,重上机、实验、程序设计或者课程设计等。要他们参与到高年级同学的实践或者虚拟/实际的项目中,解决特定而具体的问题。

3.4实践教学

构建以“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上机、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微软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共88个学分中,实验课时占30个学分,比例为34.1%。加上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相关的16个学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共46个学分,占整个培养方案172个学分的26.7%,达到了25%的要求。

鼓励对主干课程不仅要进行课内的上机或实验,还着重要学生进行课外的课程设计并占总成绩的较大比例。要抓好专业实践和微软实训两个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工程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实现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标,我们改革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时间可贯穿大学4年,集中在大三、大四。该环节的学分可由专业课题小论文、课程设计、作品、教研教改、社会调查、学科竞赛、科技发明(专利)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组成。对选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实行准入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加强它的过程监督、提高它的水平与质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现、培养优秀学生,把他们吸纳到教学、教研教改、科研和项目中来,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式的良好影响。

4结语

任何高校,其本质就是培育高等人才的摇篮。独立学院不要一味去强调与其他类型的学校(如高职院,一、二本公办学校等)的区别,也不要陷于自己是“另类”学校的泥潭。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即以教学研究为中心,以课堂、实验两个为基本点。

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

位不仅需要上手快,而且还需要能实战、后劲足的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需要能用、好用的人才。目前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但可以肯定,只要学生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良好的工程素养和人文素养,那么就业肯定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在整个大学4年中,对学生实施连续、一致、多应用、不间断的专业能力培养,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应用型人才。

学校要深刻掌握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尤其要与所服务区域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对于中山学院来讲,就是要紧密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两个方面找到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平衡点。核心就是培养的学生要满足“三适应”的特点,即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学生自身特点、适应市场、适应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艳明.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参考课程体系[J]. 计算机教育,2008(20):66-69.

[2] 周艳明,傅瑜. 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C]∥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组委会.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5-2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8-270.

A Course System of .NET Software Development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ZHOU Yanming, FU Yu, LI Wensheng

(Zhongsh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52840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