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2 12:43:05

精神病调查报告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1

关于加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调查报告

我市现有各类残疾人29.6万人,其中精神病人285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2004年2月,我们对**、**、**县这三个率先进行精防工作试点的区、县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两区精神病防治工作是从1996开始的,2001年下半年**县精防工作全面铺开。截止2004年底,我市精防工作试点覆盖总人口约216万人,其中精神病患者10964人,占总人口的5.1%,监护精神病人数为9958人,监护率90%;显好精神病人数7518人,显好率79%;肇事人次数67人次,肇事率为0.005%;建立工病站105个,参加工疗人数742人;建立家庭病床1605张,精神病中现有用药人数3789人,在院治疗病人2139人,平均每年投入精神病防治经费约27.5万元,救济贫困精神病人每年投入约20万元。

二、主要作法

1、建立健全组织。三个试点区、县均成立了以政府牵头,残联、民政、卫生、公安、财政为成员单位的精防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残联,为精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完善技术指导网络。**区成立了以精神病医院为主的技术指导中心,负责本地区精防康复工作中的疾病鉴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培训、医疗网点建设、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在全区各街道(乡镇)建立了精防康复站,每个康复站培训了一名专(兼)职精防医生,为辖区内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治疗和随访服务。在居委会成立监护小组230个,在区、街道(乡镇)、居委会建立工疗站53个,参加工疗的精神病人232人。技术指导网络的建立完善,为精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3、建立精神病人工疗站。精神病患者最大的弱点是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精防工疗站针对这一特点,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治疗精神病人——解决治疗经费困难——回归社会参加劳动——促进家庭和睦——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之路。**区现有精神病人533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7‰。针对精神病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区残联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治疗和管理精神病人的新路子,即把轻度和恢复期内的精神病人就近安排在社区内现有的小厂里,融入正常人一起工疗,疗效显著。以2001年为例,该区把220名轻度精神病人安排在草坪纸盒厂进行工疗,现已有132人基本痊愈,治愈率高达60%。工疗期间精神病人可以从事简单的工艺劳动,这样既创造了财富,又减轻了家庭负担。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精神病发病率凸现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精神病发生率上世纪70年代为5.4‰,80年代为10.5‰,90年代上升到10.67‰。根据湖南省“95”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试点摸底情况统计,我省的精神病患者达4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之多。有人预测,21世纪,精神病发生率显著增高,精神病将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疾病之一,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为此,我们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将精神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齐抓共管。

2、工作经费捉襟见肘。虽然目前经费筹集机制已经形成,但财政投入是比较低的,且相关筹款不能落实到位。如人平0.15元的精防经费从上到下都不能及时兑现,工作经费不能到位等问题也都存在。建议省、市政府认真制定经费政策,并把乡村的重度精神病人纳入农村大病统筹范围。

3、防治队伍人才不足。精防工作的专业人员长期与精神病患者打交道,他们辛勤工作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加上经济效益不高,福利待遇低,新的人才不愿来,老的工作不安心,导致现有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业务骨干青黄不接。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既提倡岗位成才,又有选择地进行离岗深造。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改善现有专业队伍结构,加强精防工作网络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对农村第一线精防人员的培训工作。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2

1一般资料

按照《全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漏报调查方案》要求进行调查。每年由市、区防疫部门组织人员(省防疫部门不定期)对我院进行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调查范围是在我院就诊的38种(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0种)的法定传染病。检查门诊日志和出院病例及化验室的细菌培养及特异性检查结果登记。将查出的传染病例与网络直报病例核对,然后计算漏报率。2004年至2009年我院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检查中漏报率始终为零。

2传染病报告的实施

2.1 建立健全疫报领导体系。医院专门成立疫报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医务科长、保健科、儿科和内科等有关临床科室成员组成,并建立以保健科为中心的医院疫情报告网。各临床科室指派一名责任心强、工作负责的医务人员为科室疫报员。保健科一名专职护士负责全院的疫情管理及报告工作,健全疫报组织、强化疫报工作领导,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

2.2 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与考核。疫报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有关工作人员以及新进人员开展学习。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的专业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上级卫生部门下发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并注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要求全院各科室了解疫报工作的重要性,并列为科室目标管理,制定奖罚分明的具体措施。

2.3 健全完善疫报实施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精神,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传染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落实各项具体措施。

2.3.1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实现电子化管理。根据卫生部1996年印发的《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相关要求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登记的有关规定,全院各科室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实现电子化管理,以确保不漏登和缺项。

2.3.2检验科、放射科是传染病报告工作管理的重要环节,检验科、放射科将阳性结果进行登记。由专职护士定期到检验科、放射科进行核对。

2.3.3 保健科统一收集疫情报告卡,并网络直报。渠道一是通过内网邮箱,由临床医生将疫情报告卡将发至保健科;渠道二是由医院服务中心将报告卡统一收集,送至保健科。保健科专职护士每天,将电子版报告卡、纸质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接到烈性传染病,如AFP病例或乙脑等病例,即到病区核实,并在规定时限内电话报告发病所在地区疾控中心,然后立即网络直报。专职护士定期检查门诊日志、出院病历,检验科阳性登记,凡传染病病例一一登记,发现有漏报病例,专职护士及时与经管医生联系督促补报。每季度专职护士将平时检查核对的疫情情况及各科漏报情况统计制表、上报分管院长、医务科长,与季度医疗质量评比挂钩,落实奖惩措施。

另外,医院为传染病报告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部门目前拥有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操作系统齐全(有防病毒软件),由保健科专职护士专人负责管理网络直报密码。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3

2010年,我慢病科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在县卫生局及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各基层单位积极配合,较好地完成了省、市慢性病防防治的工作要求的各项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大报告工作力度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防治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省市2010年慢性病工作要点的要求,县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慢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为我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工作开展提高一个新的层次,进一步巩固完善慢病防制网络,加强防治队伍的建设,开展全人群的健康档案的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人的规范管理。

二、稳步推进,加强慢病防治监测

(一)肿瘤监测工作

2010年上报新发病例2054例,因肿瘤死亡病例297例。为了掌握我县全年居民肿瘤发病情况,我们对所有卡片进行了电脑录入,并进行分析,死亡发病比仍然很低,发现部分卡片资料仍然不充分,字迹不规范,漏报情况比较严重,说明我们督导工作没有做到位,以后仍需加强工作力度。

(二)死因监测工作

我们每月对死因上报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今年全年共上报死亡病例4394例,粗死亡率为

1

5.74‰,按人口数6‰死亡率计算,应报告死亡病例4592例,已经完成全年的96%。

(三)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全县慢性病建档数29040人,规范管理人数为29040人,其中高血压为18892人,糖尿病为2145人,脑卒中2752人,冠心病2075人,慢支3644人,五种慢病的规范管理率均达到了

90%以上。11月份按照市卫生局下发的《连云港市重性精神疾病病人再排查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我县卫生局与中心领导协同精神病医院医生对全县重性精神病病人进行再排查工作,并相应做出危险性评估。统计共排查出2121人,已超额完成市要求的排查任务数1800人。60岁以上老人建档数62963人,体检数51780人。

(四)组织开展“肿瘤防治宣传周”、“高血压防治宣传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慢病宣传活动

根据省、市文件下达的文件精神,我中心积极开展“肿瘤防治宣传周”、“高血压防治宣传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慢性病宣传日活动,中心副主任及慢病科全体人员在活动期间,对群众讲解宣传慢性病的危害,怎样预防慢性病,如何控制病情发展等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9000余份,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将健康生活深入群众,大大提高群众知晓率。

三、继续加强农民健康档案

2010年,全县累计建立农民健康档案

370376份,按照省、

2

市相关文件精神,已完成本年度人口数50%的任务数。我中心通过多方面的培训,下乡指导建立健康档案,严格要求建档质量。年末通过省疾控中心的技术支持,我县已初步建立健康档案电子系统,对2011年的电子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认真开展漏报调查

开展漏报调查,是反馈恶性肿瘤、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质量、修正登记报告结果、保证不断提高登记报告工作水平的重要步骤。我中心组织开展四次季漏报调查,采用查阅门诊登记本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将所调查的各乡镇所辖村级卫生服务中心恶性肿瘤病人及死亡病例人数与县疾控中心恶性肿瘤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网络)进行核对,随机抽查新集等16个乡镇的村级卫生室。其中每个乡镇随机抽查3~5个村,共计35个村。调查人员由中心慢病科杨进、王晓玲、卢同山、王昕人员共同调查,总计出动车辆

8辆。

调查结果:第一季度肿瘤共调查肿瘤病例46例,漏报15例,漏报率32.61%,死因调查29例,其中漏报4例,漏报率为13.80%;第二季度调查出肿瘤病例28例,漏报12例,漏报率42.9%,死因调查67例,其中漏报15例,漏报率为22.4%。第三季度共调查出21例肿瘤病例,漏报5例,漏报率23.8%。死因80例,其中漏报30例,漏报率为37.5%。第四季度共调查肿瘤21例,漏报5例,漏报率23.8%。死因调查80例,漏报20例,漏报率25%。第四季度共调查处肿瘤18例,漏报4例,漏报率22.2%。死因调查13例,漏报2例,漏报率15.4%。通过以上数据结果分析,肿瘤漏报率有小幅度的上升趋势,死亡漏报率仍然比较高,漏报

3

现象严重。所抽查到的村级漏报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五、强化培训,不断提升慢病防治队伍水平

由于卫生系统人员调动及新人的加入,我疾控中心在每月例会上均开展对乡镇防保所的慢病业务培训,

并提出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弥补不足,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业务方案,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今年6月份中心相关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肿瘤、死因培训,并及时的对乡镇相关负责人进行业务指导,改进工作质量,严谨工作态度,让专职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了防治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

六、大力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

1、我们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碘缺乏病的防治领导组织;制定了《灌南县2010年中央转移支付碘盐监测项目技术方案》及《灌南县2010年地方病、寄防、慢病工作方案》;每月一次对县盐业公司进行了一次碘盐抽样定量监测。今年已监测盐样12个批次108份,生产及经营单位的批合格率达90%以上。

2、为了解我县碘盐监测覆盖率,使碘盐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制订了《灌南县2010年碘盐监测工作方案》。于2010年4月中旬,我们按东、西、南、北、中随机抽取9个乡镇的36个行政村288户居民盐样,由县疾控中心慢病科、化验室进行半定量、

定量检测。288份食盐中,276份为合格碘盐,7份为不合格碘盐,5份为非碘盐率分别为:非碘盐率为1.74%。碘盐覆盖率为98.26%、碘盐合格率为99.28%、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5.83%。

3、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根据省市文件的具体布署和有

4

关文件精神,在第十六届“碘缺乏防治日”时,我们以“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为宣传主题,联合盐务局、广电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宣传。于2010年5月15—17日在县城主干道设置了宣传点,悬挂了宣传条幅6条、全县共散发碘缺乏病宣传材料近3000余份、碘缺乏病防治知识问答1800余份、宣传包等物品1000余个,还制作多块宣传板面,使大家如何掌握食用碘盐,以及监别碘盐的方法,和防治碘缺乏病的方法及重要意义。利用扩大宣传面,使广大居民能够掌握如何食用碘盐,以及监别假冒碘盐的方法,防治碘缺乏病的方法和重要意义,做到家喻户晓,

增强全民食用碘盐的意识,提高群众对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的认识。

4、根据《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国办发„2004‟75号)的要求,我中心按照规划要求,认真组织和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按照评估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在盐业、水利、财政、教育等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2004-2010年地方病资料汇编材料,并通过省、市对县级的资料考评。通过考评检查,巩固了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并加强了对今后地方病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继续做好地氟病的监测

为做好地氟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地氟病的领导小组及防治网络,建立了数据库。于4月份对汤沟、兴庄等7个地氟病区改水后的水进行采样,按上级要求采集水样15份,末稍水9份,

5

出厂水6份。4月份水氟含量检测结果为:0.54-0.78㎎/L,无一水厂的水氟含量>1.0㎎/L;较改水工程以前的水氟含量有了很大改善,说明降氟改水工程是完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

七、稳步开展寄生虫病防治

1、

疟疾疫情监测:为掌握我县疟疾疫情动态,及时发现病人并对病人进行治疗,控制疫情,我们要求各乡镇每月份上报疫情,对新发病人48小时上报疾控中心,同时对病人作治疗,对密切接触者给予预防服药。加强血检工作是早发现病人重要手段,我们要求在5-10月份,全县所有化验室对三热病人、高疫区回归及婚入人员进行登记血检,并对各乡镇下达了任务数,对血片进行抽检和会审。

2、镜检员疟原虫培训:我县于4月28日举办了疟原虫镜检培训班,使学员对疟原虫形态、制作血片的操作规程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同时进行血片现场制作、染色。最后进行了理论测试,参加培训测试19人,平均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为今年的血检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疟疾日宣传: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县疾控中心于4月26日上午,在全县范围开展疟疾防治宣传活动,向社会普及疟疾群防群

治知识。在中心门前设立宣传台,举办疟疾宣传日宣传、咨询活

6

动。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在活动现场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向当地群众发放预防疟疾宣传材料,宣传相关政策及相关防治知识,以提高大众对疟疾的关注,提醒群众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规范治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本次活动全县发放宣传材料两类共计四万余份,摆放展板45块,设置咨询台18个,现场接受咨询解答2320余人。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群众和在校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而且为以后疟疾防治工作打下良好群众基础。

4.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情况调查:为了解目前我县肠道蠕虫病的流行情况和特征,评价近几年来针对肠道寄生虫进行驱虫服药的防治效果,为今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中心于2010年11月对我县花园、新安乡两个乡镇进行了肠道蠕虫感染情况的监测,另外抽取硕湖、张店、

百禄三个乡镇进行了肠道蛲虫病感染情况的专项监测,

蠕虫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四个村村民共计952人,其中男性416人,女性536人;。共检出肠道蛔虫阳性感染者2人,钩虫阳性感染者1人。花园送检514份,检出蛔虫感染(未受精)1例。新安乡送检438份,检出蛔虫感染(未受精)1例;钩虫感染1例。

蛲虫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幼儿园及低年级学生共计1298人,其中男生

761人,女生537人;低年级学生786人,幼儿园儿

7

童512人。共检出肠道蛲虫阳性感染者104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55人;低年级学生87人,幼儿园儿童17人。总感染率为8.01%;男生感染率6.43%,女生感染率10.24%;低年级学生感染率11.07%,幼儿园儿童感染率3.32%。

张店调查435人,阳性感染者51人,感染率为11.72%;男生感染率9.96%,女生感染率14.13%;低年级学生感染率13.77%,幼儿园儿童感染率4.95%。百禄调查

440人,阳性感染者29人,感染率为6.59%;男生感染率5.53%,女生感染率8.02%;低年级学生感染率10.34%,幼儿园儿童感染率3.38%。硕湖调查423人,阳性感染者24人,感染率为5.67%;男生感染率3.89%,女生感染率8.43%;低年级学生感染率8.03%,幼儿园儿童感染率2.30%。

八、总结

2010年我中心慢病防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是每位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协调的成果。然而在工作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改进:

(一)存在问题

1、慢病防治机构不够完善,人员调动频繁,没有固定的专业人员。

2、慢病防治队伍的防治能力较弱。工作人员不能全面了解慢病知识,业务能力还比较薄弱。

3、慢病防治调查、督导力度还不够。加强监测工作,将漏报率降到最低,保证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8

4、慢病防治工作是由各部门共同协调合作的工作,有些工作开展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5、慢病防治经费严重不足。不能大范围的开展慢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要加强慢病队伍的力量,保证有专人负责,加强专业培训,并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

2、加大对肿瘤、死因的监测。保证各个工作环节的开展,加强督导调查力度。

3、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使工作顺利得以开展,提高工作质量。

4、在以后工作中,还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将慢病工作全方位地开展起来。

灌南县疾控中心慢病科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4

为了进一步做好食物中毒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不断提高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水平,笔者对近年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及调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以后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存在问题

报告过程中存在问题:①中毒人员不能及时报告:食物中毒患者是食物中毒事故受害者和当事人,其亲朋好友及同时在场的其他人员是知情人。中毒一旦发生后,中毒患者及知情人如果能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这是及时开展食物中毒调查和处理的最佳信息来源。但是,当患者感到自己因在饮食单位就餐而引起腹泻、中毒后能够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微乎其微。有的怕麻烦,吃点药就忍过去了;有的仅到医院就诊,由接诊医院事后报告;有的则先找责任单位索赔经济损失,无果后才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诉,已是事后数日。②接收患者治疗的单位报告不及时: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对法定的食物中毒报告制度意识不够、责任不强,不能在接收食源性中毒患者治疗的第一时间里同时报告,由于中毒患者和接诊医疗单位不能及时报告,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调查取证造成困难。③中毒单位隐瞒不报:引起食物中毒是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依法将会受到较重的行政处罚。因此,引起中毒的责任单位为了减少负面影响,逃避责任,避免处罚,采取隐瞒、拖延、私了、阻挠等手段,从不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甚至对现场进行全面清洗和打扫,有意无意地破坏了现场。

调查取证过程中存在问题:①治疗单位取证:当疾控工作人员赶赴患者救治单位调查采样时,患者多已用药,呕吐物、排泄物的采样已失去意义,检验结果不能为定案提供依据。②案发单位取证:案发单位没有保护好现场,尤其是没有留样或剩余食物已销毁,导致无法采样或采样阳性率大大降低,失去意义。③患者取证:原州区近年来食物中毒多发生于家庭聚餐,在调查中,经常发现有患者在家中自行服药现象较多,接报后采样已失去意义。

疾控工作人员调查取证中存在的问题: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不系统、个案调查资料不完整、样品采集不全面及实验室检测设备条件落后更方面的因素,不能得到实验室的数据支持,影响食物中毒的检出率。

建 议

完善和强化食物中毒报告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人员食物中毒报告意识,对不能及时、拖延、隐瞒、阻挠中毒报告的,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中毒报告的法律责任。

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预防食物中毒的有关知识,不断增强群众的卫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发现食品卫生违法行为和发生食物中毒时能及时主动报告。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工作人员调查和处理食物中毒的能力和水平:工作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流行病学观念和证据意识,运用流行病学理论知识和原理来进行调查和取证,才能取得具有科学性的专业技术调查资料,才能作出合理的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诊断和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技术及设备,为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不慎,就有可能激发护患矛盾,导致社区护士护理压力日益增高,持续处于高压力状态下。

生物学因素:社区护士多实行轮班制,夜班时间长,短则8小时,长至15~16小时,直接导致正常生物节律被打破,免疫力下降,引起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如失眠、头痛、胃部不适等,继而引起情绪波动,对护士的健康和工作状态造成了负面影响。

心理因素:社区护士大多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护理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工作受挫时,性格孤僻,内向,多愁善感以及神经质的护士面对来自职业环境的应激源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容易出现问题[2]。

社会因素:社会心理支持不足,是造成护士职业压力的又一来源。长期以来,护士处于从属地位,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深造的机会较少,造成提升晋级较难,社区护士身处最基层社区医院,进修机会更是缺少,心理失落比较普遍,缺乏“工作成就感”。

应对措施

积极调整心态:社区护理工作特点及外环境一时半会难以改变,护士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乐观工作态度,用健康向上、真心关爱病人的精神和态度去服务患者,从而获得患者和社会认可及自身精神上的愉悦感。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事业,护士要有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及时掌握新技术,总结经验,由此减少工作中的被动局面,降低心理紧张的压力。

获得社会支持:发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家人朋友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应对职业压力负面影响上有着重要作用。医疗管理部门应加强护士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最好设立心理辅导站,可从减轻工作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满足生活需要等途径来缓解护士压力。

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给社区护士带来的精神压力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因此不容忽视。护理人员自身应积极寻找缓解职业压力的方法,如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及体育锻炼,恰当营养与休息, 寻找社会支持等。另一方面,护理管理者应给予护士生活上更大关怀,业务上更多指导,及时了解护士工作中的压力来源,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缓解社区护士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5

一、强化项目建设和效果评估,确保《**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年)》全面完成

1、落实责任制,完成计划项目。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各项目实施单位应将完成第二轮公共卫生行动计划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及时落实项目配套资金,规范管理项目资金;协调和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完成。

2、全面开展督导和评估。以“逐项推进、逐项督导、逐项收尾、逐项评估”为原则,加强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与协作,按照实施方案对各项目开展督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贴近民生的实事项目及时做好社会宣传报道。

3、启动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调研。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重点,围绕民生重大健康问题,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组织开展本市面向2020年公共卫生重大战略项目研究,起草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二、强化监测和预警,确保急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在萌芽状态

4、继续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非典、人禽流感、流感、麻疹、霍乱、手足口病、痢疾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管理。完善传染病监测方案,不断提高传染病检测水平;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等相关工作的指导与检查,加强对疫情报告的质量控制和对监测资料的分析,及时、准确、科学预警;建立疫情案例专家评审制度,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处置的流程和要求,及时、有效处置传染病疫情和各类相关事件。

5、加强疫苗管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贯彻《预防接种与疫苗流通管理条例》,继续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各项措施,加强以外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实施消除麻疹和控制乙肝工作规划;全面完成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推进温馨化服务,推动信息化管理;规范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和处置,落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力度,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落实新生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6、加强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和规范艾滋病性病和结核病疫情综合监测、报告和分析。推进实施“中盖艾滋病项目”、“第五轮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第八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部级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和“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结核病示范区项目”等。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高危人群和高危场所干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案、干预技术和方法,提高干预力度和覆盖面。推进免费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工作,规范监管等特殊场所艾滋病检测阳性结果告知制度,推进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和先天性梅毒防治的工作方案,完善对已发现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管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完成松江区、青浦区新增2个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设。开展抗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梅毒减免治疗的政策调研。做实“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工作模式,加强社区督导管理措施,落实病人属地化全程管理,巩固和提高结核病管理“五率”。继续落实肺结核病人减免治疗工作,增加减免项目。继续完成全国结核病耐药监测工作。

7、完善“长三角”区域协作,加强江浙沪传染病联合防控。探索建立江浙沪流动人口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转诊、治疗和管理工作模式,建立急性传染病相关信息通报工作机制;推进江浙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合作与交流,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领导下,拟上半年举办“迎世博--传染病防控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研讨会”。

8、落实**年**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组织开展对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强防治技术储备;研究开展**年**世博会重点人群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开展气象和环境等与健康相关因素的监测和干预。在卫生部和市政府领导下、世界卫生组织(WHO)技术支持下,积极筹办“健康世博--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国际论坛”。

9、继续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工作。根据**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恢复重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方案,定期组织本市支援都江堰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加强对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恢复和提高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能力,明确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防病任务,保障重建过程无大疫、无大患。

10、加强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培训、指导和督查,提高规范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继续落实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狂犬病、麻风病、寄生虫病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的防控措施。

11、切实落实学校卫生工作,加强医教结合,实现“以人为本”、“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阶段目标,完善学校卫生工作规范,会同市教委召开“学校卫生工作会议”。积极探索儿科、儿童保健和公共卫生医师进学校工作模式,研究完善医教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实施“学龄儿童近视监测干预项目”、“学生肥胖群体性防治与学校健康促进项目”和“学生龋齿充填减免项目”等,开展青少年预防近视等适宜技术的调研与推广。

三、深化聚焦“一高一低”,确保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得到有效救治

12、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优化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服务,加强营养指导,促进妇幼保健服务均等化。明确孕产妇和儿童全覆盖基本服务包,完善工作规范。建立高危孕产妇筛查、报告和干预工作制度,发挥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功能,进一步规范转运网络和工作流程;开展健康教育,加强产时监护,努力降低剖宫产率;探索建立产科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提升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急救能力。着力开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建立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和转诊专案管理系统;继续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降低致残率和新生儿死亡率。进一步完善母婴保健专项技术规范化管理,依法加强对《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加强妇幼卫生监测和信息化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13、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市妇幼保健中心”基础性工作,完成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划转为市卫生局直属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并加挂“**市妇幼保健中心(筹)”,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妇幼保健管理和业务骨干,完成资源的集聚和整合。探索与市儿童医院、普陀区妇幼保健院“三位一体”资源共享的合作工作机制。

14、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探索婚前保健服务模式,修订《**市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婚前医学检查的认识和自觉性,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贯彻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质量管理。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调研,研究制定三级干预行动方案。

15、加强爱婴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根据卫生部《爱婴医院监督管理指南》、《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推进实施“母乳喂养咨询室项目”,切实加强对爱婴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督导和管理。“母亲节”前后举办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千人报告会”,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

16、开展妇女常见疾病防治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办法》开展以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为重点的防治工作。探索建立为退休和生活困难妇女进行妇科病、乳腺病筛查的长效工作机制,提供人性化、温馨化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工作

17、继续实施《**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年-**年)》。建设20个“慢病综合防治社区支持中心”,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社区慢病防治管理能力,重点加强以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点的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完善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社区防治技术规范,加强慢性病和伤害监测,开展伤害干预试点项目。组织开展防盲治盲项目评估,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18、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年)》,根据卫生部要求制定考核评估方案,开展区县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考核评估;组织开展居民碘营养状况调研;继续做好碘盐监测和营养监测。

19、积极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将要出台的《**市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规划(**-**年)》,适时调整和加强市和区县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增强精神卫生机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完成**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疗和管理,对登记在册病人开展危险性评估;调整贫困无业精神病人免费服药药品目录,逐步扩大覆盖面;完善精神疾病监测报告与分析;完善12320-5心理援助热线,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0、制定健康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坚持“健康教育先行”理念,增强市民防病和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积极实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宣传和推广《健康66条》,完善健康素养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充咨询服务内容,逐步提供多语种服务。

21、启动实施无烟世博项目。推进控烟立法工作;率先在医疗保健机构实施场所内禁烟规定;与世博局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无烟世博,在世博展馆、机关、交通运输、宾馆、餐厅和学校等创建无烟环境;对社会公众开展“迎世博,创无烟环境”的系列宣传活动;积极筹备“无烟世博国际研讨会”。

22、开展“迎世博--全民健康教育行动”项目。组建**市名医专家健康教育志愿者团队,提升“**市民健康讲堂”水准;启动健康教育大篷车下社区活动;扩大开展卫生部城乡社区健康教育示范项目;组织开展各类卫生宣传日和健康教育周宣传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绩效评估工作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小康路上一路前行,正觉生活如此美好,无限风光尽在眼前。此时,一个声音悄然问道:“你健康吗?”

是啊,我健康吗?回想我们为了工作和赚钱四处奔波的时候,为了享乐玩耍通宵达旦的时候,为了口腹之欲不论什么都吃的时候,为了过得舒服不惜肆意开空调、放废气、掠夺性使用环境资源的时候,我们想过自己和后人的健康吗?如果没有了健康,我们为之追求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本次特别策划以大众健康为题,期望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

1.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堪忧

关注指数:10 期待指数:10 综合评定:10

调查结果:88%的专家选择“很关心”和“关心”;96%的网民选择“很关心”和“关心”。

事件回放: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举办记者招待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大调查结果。对比1992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慢性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新情况,如现有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万,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症各为1.6亿,糖尿病2000多万。卫生部指出: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存较大隐忧。

关注原因: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归根到底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如果富裕的方向和健康背道而驰,那么努力工作挣钱换来的只有疾病和减寿,这还有多少积极意义?如果不加重视或处理不当,营养和健康问题早晚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患,不只医疗、护理费用增加,间接经济损失也会增加,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对策:专家建议政府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如加强医药科普工作,对老百姓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提高民众健康意识等。身为普通老百姓,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活观念,主动学习有关的健康知识,切实行动起来,认真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摈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要告别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如洋快餐),改变通宵泡吧、少于运动的不良习惯。到了2005,希望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有一个切实改善。

《家庭医药》提醒:光是吃得好不行,还得吃得科学,吃出健康啊。

2.食品安全迫在眉睫

关注指数:10 期待指数:9 综合评定:9.5

调查结果:近95%的网民和88%的专家选择了“很关心”和“关心”。

事件回放:2003年以来,安徽阜阳发现了33种劣质奶粉,蛋白质含量几乎为零,连面粉都不如。阜阳周边农村地区的100多名婴儿在吃了这种奶粉后,出现严重营养不良,变成了四肢短小,身体瘦弱,脑袋偏大的大头娃娃。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报道“毒奶粉”伤人事件。

关注原因:不只是“毒奶粉”,什么有毒韭菜、“红心”鸡蛋、龙口粉丝、四川泡菜等伪劣食品事件接二连三。如果说阜阳“杀人奶粉”还局限于一定地区、人群的话,那驰名中外的龙口粉丝、四川泡菜则可以令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它们在经过色素喂养、化肥掺入、工业盐腌制、敌敌畏喷洒后,再经过乔装打扮,像暗藏着的一把把杀人利刀,向我们的身体剜来。

对策:由于知识的局限,鉴别力的缺乏,在这个问题上普通老百姓颇为无奈。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的决心和商家的良心。好在最近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表示,中国政府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

《家庭医药》提醒:民以食为天啊!

3.医疗保障有待完善

关注指数:9 期待指数:10 综合评定:9.5

调查结果:所有的专家选择了“很关心”;60%的网民选择“很关心”,34%的网民选择了“关心”。

事件回放:2004年12月2日,卫生部公布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本次调查发现,由于经济困难和就医不便,我国有48.9%的居民生病不去看医生,而经医生诊断该住院治疗却未住院的也达29.6%。

关注原因:如今虽然有了好的诊治手段,但低收入的老百姓用不到、用不起,这是令人痛心的。由于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医疗保障系统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维护不当,就会耗竭财力、影响对未来发展的投资,进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对策:专家指出,国家必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并探索如何在农村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要鼓励企业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建立由政府投入支持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家庭医药》提醒:有病都能看得起,是一种起码的要求。

4.医疗应急:警钟长鸣

关注指数:9 期待指数:9 综合评定:9

调查结果:近90%的网民和专家选择了“很关心”和“关心”。

事件回放:2004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尽管有关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流感可能成为全球下一场流行病,最多可能造成700万人死亡。卫生部组织流感防治专家组再次讨论《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及应急预案》。专家担心,禽流感与人类流感病毒会共同演变成另一种传播性更强的新病毒。

关注理由:非典噩梦尚未走远,还需要理由么?

对策:吃一堑就得长一智。2003年的惨痛教训,使我们得以重视并加强医疗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于是,尽管2004年国内少数地方仍有“非典”感染者的出现,但没有出现扩散的局面。当然,在专家们看来,为把损失减至最低,政府应进一步合理调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资源,有效分享信息,建立和健全社会应急机制,应对各种可能的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在出现疫情时,要及时通报,让公众早知道、早防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尽早控制,依法处理相关事务。

《家庭医药》提醒:社会意识和观念强了,政府态度坚决了,老百姓安全感就高了。

5.精神疾病时代来了

关注指数:10 期待指数:8 综合评定:9

调查结果:只有70%的网民选择“很关心”和“关心”;而所有的专家都选择“很关心”和“关心”。

事件回放:2004年2月13日至15日,因被怀疑打牌作假,某大学学生先后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

2004年8月4日上午,犯罪嫌疑人徐某某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持刀行凶,砍伤18人,其中一名儿童死亡。据报道,徐某某有精神病史。

关注原因:与专家相比,网民的关注程度显得要差一些,显然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占疾病总负担的20%。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损害是巨大的,它所导致的心灵痛苦一点也不亚于躯体疾病导致的痛苦,患者除不能为国家正常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医疗看护,并消耗过量的社会资源,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异常,会产生影响社会治安与工作秩序的行为,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

对策:专家指出,精神疾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应健全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资模式,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精神疾病防重于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减少精神疾病发生;还应积极推进精神卫生法制化建设。

《家庭医药》提醒:保持正常的精神状态,于人于己都是应该的。

6.虚假医药广告何时休

关注指数:8 期待指数:9 综合评定:8.5

调查结果:分别有88%的网民和专家选择“很关心”和“关心”。

事件回放:湖北武汉张某的母亲2004年元月被诊断为胃癌,张某看了“富硒灵芝宝”在报纸上的虚假广告,广告称“富硒灵芝宝”可以“固定病灶,抑制癌细胞”等等。张某买了3个疗程,吃了却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呕吐不止、全身浮肿、生命垂危。张某感觉蹊跷,就到省人民医院问大夫,大夫告诉他,这根本不是药。

关注原因:打开电视、收音机,翻看报纸,几乎都可以看到和听到大肆渲染药品神奇功效的医药广告,有的号称“高血压告别终身服药”、“根治糖尿病新突破”、“乙肝百分之百转阴”;有的号称包治百病,对癌症、乙肝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凡此种种,让缺乏医药常识的老百姓真假莫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11月17日透露,2004年1~9月对全国部分药品电视广告监测检查中,违法率高达62%;而同一时期药品报纸广告的违法率更是高达95%。对违法药品广告进行曝光的公告制度,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建立起来,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也曾多次对违法广告进行整治。然而近年来,违法药品广告却依然猖獗,违法率甚至不降反升。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虚假药品广告误导等原因,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吃错药。而且,违法者不但骗了钱,关键是耽误了病人的治疗。消费者遭到伤害后产生的是对医疗卫生业的不信任,甚至对专家和科学产生怀疑。这种社会危害之大甚至超过虚假疗效本身。

对策:对虚假医药广告这个“顽疾”,加强立法,加大监管查处是老生常谈了。专家们普遍认为,政府机构对商业行为的管理固然关键,广大消费者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关系。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媒体应严格自律,拒刊(播)虚假的医药广告;消费者应多学些医药常识,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

《家庭医药》提醒:面对铺天盖地的医药广告,消费者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鉴别能力,是相当必要的。

7.破坏环境殃及健康

关注指数:9 期待指数:8 综合评定:8.5

调查结果:分别有86%的网民和88% 的专家选择了“很关心”和“关心”。

事件回放: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这个美丽的村庄大约从十几年前开始就逐渐被癌症的阴影所笼罩。这个村是个以癌症多而闻名遐迩的,2004年又新增了17个癌症病人,其中8人已经死亡。 癌症死亡年龄大多为5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岁。该村的残疾及其他疑难病症也很多,村里失明、聋哑、四肢残疾的有41人。此外,还有陕西省华县龙岭村、江苏省无锡广益镇广丰村、盐城阜宁洋桥村、新疆呼图壁县乱山子村、河南浚县北老观嘴村等“癌症村”的报道,这些“癌症村”的罪魁祸首无不是环境恶化、污染所造成的。

关注原因:人类创造文明,却抵挡不住因文明的脚步所引起大自然的种种伤害,受了伤的臭氧层愈来愈无法保护地球的生命,怪病丛生,不止人类,动植物尽皆受害。大自然虽无言,但就在破坏大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令人忧虑的是,在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的心态下,不少决策者和广大国民并没有认识到破坏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或许这种代价只有孩子们在未来才能更深切的体会。

对策: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把自然资本纳入国民经济体系,采取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我们惟一的正确选择。专家指出,在环境保护基础研究方面,国家必须加强对环境与健康课题研究的投入,从宏观上树立环境―资源―健康的观念,下大力气进行环境保护跨学科的研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准备。

《家庭医药》提醒:是到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生活行为和生产方式的时候了。

8.艾滋病:不能承受之痛

关注指数:8 期待指数:8 综合评定:8

调查结果:分别有86%的网民和88%的专家选择了“很关心”和“关心”。

事件回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2004年11月29日警告说,目前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不局限于高危人群,病毒已经开始向普通人群蔓延。

关注原因:中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1985~2000年的15年间,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880例和496例,2001~2002年,仅2年时间,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742例和716例。发病和死亡人数的上升速度非常惊人!现有艾滋病人约8万,艾滋病毒感染者84万,加上流行的危险因素还广泛存在,大多数人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主要是静脉吸毒和非法采血)、不洁性接触(主要是)、母婴传播,根本不了解,艾滋病在我国正以迅猛的速度和超强的威力将其魔掌伸向各个角落,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安全问题

对策: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用于艾滋病性病防治的专项经费,将从1500万元增加到1亿元,中央政府还投入12.5亿元国债,地方政府投入10亿元,新建、改建血站、血库459个,以保障输血安全。为了进一步加强监测,准确掌握疫情,在已建成艾滋病防治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还将建立科学的艾滋病流行趋势的预测模型。

专家指出,健康教育,是现阶段预防艾滋病最好的疫苗。因此,大力普及有关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帮助公众建立起对艾滋病的科学观念,是艾滋病防治的一个当务之急。

《家庭医药》提醒: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艾滋病的无知和恐惧。

9.用药安全不容忽视

关注指数:8 期待指数:7 综合评定:7.5

调查结果:88%的网民选择了“很关心”和“关心”,而只有63%的专家选择了这两项。

事件回放:人民网2004年9月3日报道:安徽药监部门日前在检查中发现,亳州市一乡镇医院,居然专卖陈年劣质药品。在这个医院里,绝大多数拆零药品看不见生产厂家,冰箱里“冷藏”着12年前的旧货,药房里的劣质药过期药随处可见;值班药剂人员无药学专业技术职称,原本是会计出身……

关注原因:看见上面这则新闻,您还能放心的吃药吗?不止如此,现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滥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有一半的药物在被不合理使用,从而有可能使病人产生耐药性甚至死亡;全球的死亡病人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诸如知识匮乏、随意改变药品用法、抗生素滥用等种种原因导致老百姓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十分严重,不合理用药大约占到了用药者的12%~32%,据此推算,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多达数十万之众。

对策:专家认为,药品与其他商品不一样,不能只靠市场调节,更要靠法规和监管。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作用很关键,群众的监督很重要,医药卫生工作者的责任很重大。从2004年7月1日起,对抗菌药物实行处方药管理等监管政策的实施,在全社会营造“用药安全”的良好氛围,正确引导公众的用药安全意识,普及药事法规和用药安全知识,把药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引向深入。

《家庭医药》提醒:合理用药,马虎不得啊。

10.出生缺陷重在预防

关注指数:7 期待指数:8 综合评定:7.5

调查结果:76%的网民和88%的专家选择了“很关心”和“关心”。

事件回放:最近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其中的两个数字让我们感到震惊: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左右先天畸形或者有缺陷的婴儿出生,占全部出生人数的4%~6%。

关注原因:据初步调查,残疾儿童每年每人由于医疗费用、家长误工费用、成年后劳动力损失等,至少造成2.5万元的经济负担,如按每人平均寿命40年计算,其一生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约100万元。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出生缺陷儿童,其中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一年的治疗费用就高达100多亿元。由此看出,出生缺陷,一方面给儿童的生命、生活和精神造成很大压力,另一方面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和损失。

对策: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持续上升,除了家族遗传、病毒感染外,还和室内装修、长期接触带有辐射的设备等环境污染因素有很大关系。另外,也与取消强制婚检有一定关系。遗传学专家刘权章教授指出,不进行婚检将使先天缺陷上升80%!众多专家指出,各级管理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唤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高民众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预防和控制。作为普通百姓,关键是要做好三级预防:一是孕前合理膳食,禁烟限酒,远离有害物质,适当补充叶酸;二是孕中按时进行产前检查;三是出生后进行疾病筛查。

《家庭医药》提醒:出生缺陷关乎人口素质,影响经济发展,必须严格控制和减少。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7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中心始终以抓班子促工作、抓班子带队伍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中心领导班子坚持理论与业务学习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党的*胜利闭幕后,中心党支部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地学习了*报告的全部内容,深刻地领会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并根据区委、区政府及卫生局党委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中心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重点加强了疾控能力和体系建设,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自我培训及外出送训相结合的形式,制订出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培训班,推动学习不断深化,形成了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8级强烈地震以后,使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如今残破的废墟,无数个家庭不再完整。当我们从媒体看到那一个个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的揪心场面,看着不断攀升的死亡数字,看着那一群群失去家园的人们,中心的每一名同志的内心都涌起难以名状的痛楚和同情。中心支部班子立即行动,号召全体干部职工伸出援助的双手,奉献一片爱心;踊跃参与捐献,支持灾区重建!率先在第一时间内组织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捐献爱心款,支援震区重建家园。5月22日,中心党支部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精神,召开了中心全体党员大会,认真领会中央通知精神,大家纷纷表示:一定尽一名党员的责任,在党最需要的时候,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共渡难关,重建美好家园,彰显出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在较短时间内,中心先后捐款14000余元,全部转交给灾区。

二、科学管理,积极做好计量认证复评审各项准备工作

为确保出具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公正性,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计量认证的复评审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克服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人员少、任务重等种种困难,制订出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订了严密的控制措施。形成了质量体系文件以及各种有关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了中心质量管理内审,确保顺利通过省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的完成。

三、传染病防治工作

在抓好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今年努力抓好以防控手足口病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全区无疫情暴发流行。

为严防手足口病在我区的蔓延,确保全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区疾控中心迅速作出反应:于*年4月25日,在七贤广场进行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演练,疾控中心20余人参加了演练,演练达到了预期效果。*年5月4日,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各分管主任为副组长、各业务科长为成员的区疾控中心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5月7日,组织召开了疾控中心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紧急会议,中心全体中层干部及手足口病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中心领导在会上传达了全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强调了此次我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要作为“第二次非典”来抓,要有紧迫感和政治敏感性,并就当前我区的手足口病的发展形势作了具体分析和工作布置。对辖区22所医疗机构的疫情人员、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所公共卫生监测点负责人进行了2期专业技术培训。

区疾控中心根据*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迅速行动,对辖区上报的疑似病例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防控措施。加强应急健康教育,与区教委配合,对辖区托幼机构负责人及中小学校分管领导和卫生老师进行了手足口防治知识培训,现场发放手足口病宣传材料、洗手6步法等宣传资料6000余份,印刷“手足口病个人防治措施”宣传页55000份发送到辖区各医疗机构。中心领导亲自带领专业人员,分头给辖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去了16000余份防控手足口病宣传材料,并进行督导检查,组织专业人员到疫情报告病例人数居多的十六里河镇东河、西河村对出现的病例逐一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针对两村流动人口较多、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区卫生局及中心领导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冒雨来到东河、西河村进行了防控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工作人员走街串巷,深入家庭、商店、摊点,利用喇叭宣讲、现场讲解及发放材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达到了较好地效果。召开了市中区手足口病暨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会议,辖区各医疗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的工作人员80余人参加了会议。区卫生局王兆杰局长、*主任亲往兴隆办事处涝坡村对病例多发地区进行调查。根据手足口病防控形势,中心又重新调整充实了中心手足口病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中心与各办事处、教育和辖区医疗机构建立了联动机制,将每天汇总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卫生行政部门及区委、区政府提交疫情分析报告,为上级领导防控指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使手足口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对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以及不明原因有暴发流行趋势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根据要求按规定时限逐级报告并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截止6月30日,共调查处理各类传染病疫情1094例。制定了霍乱病防治预案,调整了防治机动队;对驻区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医生、检验人员进行了上岗前的业务知识培训,共培训16家单位33人次,诊治腹泻病人587例;对驻区67家宾馆、饭店、招待所的义务疫情联络员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

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信息审核制度,保证每天(工作日不少于4次,公休节假日不少于2次)对网络直报信息按照报告要求进行全面审核和监测,及时做好报告信息的核实和确认工作。截止目前,共报告各类疫情1164例,其中乙类664例,同比上升(664/637)4.24%;丙类500例(其中手足口病318例),同比下降(500/649)22.96%。

四、免疫预防工作

上半年,以继续巩固和提高免疫接种率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对免疫预防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共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228人次。上半年完成对适龄儿童8种生物制品的55322人次的接种任务,总接种率达到99.5%。共报告麻疹、风疹疑似病倒189例,总报告发病率33.7/十万。对新出生儿童3266人接种了乙肝疫苗,接种率为100%。上半年共报告各型病毒性肝炎182例,其中甲肝1例,乙肝146例,丙肝16例,戊肝12例,未分型肝炎7例。按照要求,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的采集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了“4.25免疫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

根据《*市落实2007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工作方案》要求,中心于*年6月10日在青龙山庄召开了全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工作培训班,培训专业人员100余人,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工作在我区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艾滋病防治工作

(一)、积极开展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

在乐山小区工地及十六里河东河村开展大型宣传活动2次,大众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9次,在经十一路制作大型户外广告牌1块。活动采用拉网式宣传,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共发放宣传单6000余份,张贴宣传画70套,对农民工宣传达到5000人次。通过现场讲解、发放安全套等形式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艾防知识,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开展重点公共场所调查,积极开展艾滋病综合干预

市中区疾控中心以开展低档次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艾滋病干预为重点,截止到目前,共外展10次,接触100余人,发放安全套2400余只,“关爱女性健康服务计划”宣传单100余份、共发艾滋病宣传册100余份,免费检测卡63张,性病健康手册28本,对重点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进行免费艾滋病抗体筛查10人。

(三)、建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综合有效的管理模式

艾滋病感染者随访管理率达到100%,艾滋病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率达到100%,截止到6月30日,我区艾滋病筛查人数23032人,共检测出HIV抗体阳性9人,全部按要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上报。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9人。

(四)、积极做好各项艾滋病防治项目工作

我区承担着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艾滋病防治项目及农民工艾滋病哨点监测,截止到6月底,中心已圆满完成了对农民工304人的问卷调查和血液采样等哨点监测工作。

六、慢病防治与健康教育工作

*年上旬对辖区所有医疗机构进行全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的培训,到十六里河东河村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给群众详细讲解手足口病日常生活中的防治知识,发放张贴传单1000余份。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检查,发放宣传单;完成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调60人次;在泉城广场参加*市政府组织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发放各种慢病健康教育宣传材料500余份、展示宣传牌4块、悬挂宣传横幅2条,给市民进行慢病预防知识咨询100余人。按时完成职业卫生监督和相关技术机构基本情况调查的上报工作。

七、检测检验工作

上半年中心投入6万余元,购置了原子分光光度计等实验设备。完成食品样品微生物及理化检测496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7%。餐具消毒卫生检测2854份。环境卫生检测2156份;对驻区医院的检验人员进行了霍乱弧菌检测培训,共培训16个单位,对驻区医院的腹泻病门诊开诊情况进行了及时的督导检查。针对地方病共完成碘盐检测288份,实验室人员积极配合,对驻区艾滋病自愿咨询人员进行了HIV抗体筛查和抗体检测工作,在全省HIV抗体实验室综合评比中,中心以100分的好成绩名列前茅。

八、健康查体工作

今年上半年综合门诊共完成服务行业健康体检11993人,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14人。健康证发放率及时率为100%,无一例差错。为方便服务业户工作需要,还充分利用周末时间主动到行业单位上门进行查体,向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更换了综合门诊房屋顶棚,改造了化验室,更新了方便业户的服务指南,为疾控中心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

区疾控中心始终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的工作思路,坚持人性化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营造和谐发展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疾控中心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今后工作中,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扎实工作,使我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8

目的:分析某院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某院2011年至2015年的上报的213例抗精神病药ADR报表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213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共涉及13个药物品种,其中ADR发生率排在前5位的药品是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氨磺必利;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最多,共125例(55.31%),消化系统的损害次之,共54例(23.89%)。结论: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应重视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的监测与上报,建议加强重点人群及新药、ADR高发药物的监测,定期分析数据,为临床及时干预和疏导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抗精神病药;合理用药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在全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1],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日益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抗精神病药物较为特殊,药理作用广泛,易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且大多数患者还需长期服药,较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由其引起的ADR又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安全性,故对我院2011年至2015年上报的213例抗精神病药ADR报告的发生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及时干预和疏导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精神科收集上报的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报告,依据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品种、合并用药、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的发生时间和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

2结果

2.1发生ADR患者的一般情况213例抗精神病药所致ADR报告中,男154例,女59例,男女之比为2.61:1,青壮年占多数,年龄范围为15-74岁。发生ADR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引起ADR的用药情况我院抗精神病药引发ADR共213例,涉及13个药物品种,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上报134例(62.91%)多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79例(37.09%)。ADR发生率排在前5位的药品是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氨磺必利(表2)。在合并用药方面以单一用药为主,180例(84.51%),其次为二联用药26例(12.21%),三联用药只有7例(3.28%)。

2.3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依据WHO国际药品监测中心分类法进行分类,我院抗精神病药所致ADR共213例次,涉及7个器官或系统,涉及最多的是神经系统共125例(55.31%)其次是消化系统54例(23.89%)。总例数>213例,是因为其中有同一种药物导致的ADR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分开统计。

2.4ADR发生的时间和转归本组患者ADR发生的时间在1-84天之间,15天内的共131例占61.50%(表4)。用药5天内发生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锥体外系反应、便秘、嗜睡、皮肤过敏、恶心呕吐等症状。213例ADR报告中,在临床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后,所涉及的ADR症状大多可在短期内恢复,治愈108例(50.70%),好转100例(46.95%),无变化5例(2.35%)。

3讨论

我院是粵东地区最具规模,以精神卫生为专科特色的医院,由表1中可知,在上报的ADR中,涉及的患者以青壮年为主(90.14%),与文献报道一致[2];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共21例,占9.86%,18岁以下的患者较少可能是因为该组患者病程较短、服药剂量较小的缘故;60岁以上的患者仅有8例,占3.76%,可能与精神科医院的老年患者较少有关。

2011-2015年我院60岁以上服用抗精神病药的老年患者伴有各种躯体疾病的比例为57.29%,而18-60岁的的患者具有各种躯体疾病的比例只有27.32%,可知老年患者多伴随各种躯体疾病,使用药物较多,且肝肾功能衰退,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均与青壮年不同,更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且有文献报道[3],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7倍,可见老年患者是ADR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的药物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从表2可知,我院抗精神病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中,ADR发生率排在前5位的药品是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氨磺必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占多数(62.91%),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发展较快,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由于它的作用机制独特,选择性高,不仅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有效,较为重要的是能够改善认知功能,其副作用也远比典型抗精神病药为轻,使患者能够耐受,依从性较高[4],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和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其引起的ADR也相应增多,临床精神科医师在关注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加强对新药、ADR高发药物的监测,及时进行干预,使抗精神病药引发的ADR能得到治愈、好转等理想转归。

在合并用药方面,由于抗精神病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我院临床上提倡单一用药,与张继志等[5]主张对患者进行单项药物治疗,经过足量,充分疗程效果不好,可以换不同类型的药物,不采取两种抗精神病药物的联合应用的意见相同,我院精神科患者以单一用药为主,所以抗精神病药引发ADR的以单一用药较多,共180例(84.51%),其次为二联用药26例(12.21%),三联用药只有7例(3.28%)。从表3可知,ADR累及器官或系统范围较广,涉及最多的是神经系统共125例(55.31%)其次是消化系统54例(23.89%),与国内报道一致[6]。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最常见,虽然不是严重的ADR,但却是导致患者药物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需引起重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主要与药物的有效治疗剂量与其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剂量较为接近有关,提示临床医生要注意降低药物使用剂量,从小剂量开始的缓慢加量,以获得有效控制病情而药物不良反应又较小的最佳剂量。锥体外系反应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可引起吞咽困难,在严重的精神科住院病人中容易引起噎食,造成窒息,抢救不及时则可致死亡,抗精神病药引起的恶性综合征死亡率很高,约为11.6%[7]。本案例中有患者夜间喉肌肌张力障碍,出现窒息,较为危险,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另一例哌罗匹隆则引发恶性综合症,幸监测、处理ADR及时,没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消化系统中,便秘、恶心、呕吐等较为常见,这与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有关。鉴于老年患者的生理状况,提示对中、老年人使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震颤麻痹药时应严密观察,高度关注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8]。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代谢综合征,如体重增加、高脂血症、高甘油三脂、高血糖等。但本院ADR上报中此类不良反应未见,存在一定的漏报,应加强医药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重视。

从表4可知,ADR发生时间与用药时间之间无明显关联性,但皮肤过敏、恶心呕吐、嗜睡、部分锥体外系反应等较易观察的ADR较多在用药5天内发现,肝功能、心电图、血象的异常通常在定期检查时发现。61.50%的ADR发生在15天内,患者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大部分基本能治愈或好转,但仍有2.35%的患者存在后遗症。提示对抗精神病药物ADR的及时监测不可忽视,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心率、血压、体重)神经系统检查(EPS、镇静、记忆)胃肠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心电图、血糖、血脂血象),及时发现进行排解,防止因ADR引发药害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总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及抗精神病药的特殊性,引发的ADR较多,涉及器官或系统广,较大的影响了患者药物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建议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及新药、ADR高发药物的监测,注意基础疾病和药物引起的ADR之间的鉴别,避免多种药物联用,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长期用药患者进行定期复查,随时注意各种可能发生的ADR,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尽量减少或避免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药源性疾病。定期对ADR报告的发生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评价和筛选抗精神病药提供准确和科学的信息。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管丽丽,杜立哲,马弘.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2):913-919.

[2].55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0,14(3):358-360.

[3]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309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26-30.

[4]周宇,林兰荣,吴坤丰.836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使用精神药物使用时点调查分析[C]//海南省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页码范围缺失.

[5]张继志,吉中孚.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4.

[6]马燕,沈剑文,张建明,等.精神科药品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10):921-923.

[7]邱畅,郑洪波,邓河晃,等.广州市精神病医院23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3):226-228.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 自杀意念;大学生;影响因素;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806-06

自杀现象由自杀死亡、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组成。对自杀意念的研究在方法学的某些方面较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的研究更有优势,例如它在人群中的发生比例较高,克服了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这样低概率事件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1-2]。而且,自杀意念本身与个体的精神病理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缺陷、危害健康的行为[3-4],以及自杀死亡[5]都有显著的关联,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对自杀意念的研究和干预可以为促进精神健康和预防自杀提供一条途径。

自杀一直是大学生死亡的重要死因。对自杀风险进行筛查,并为筛查阳性的个体及时转诊和提供干预是西方国家青少年自杀预防的重要措施[6]。在大学生中对自杀意念的筛查是自杀风险筛查的一部分,而通过对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提示风险人群的其他特征,为制定进一步的筛查和随访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在我国,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筛查研究报告相对较多,多从对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和人格特质的调查数据中得出,例如SCL-90或UPI中的“想轻生”条目,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有过不如死了为好的想法”条目,调查自杀意念出现的时限则根据调查问卷的时限从“一周”到“终生”不等。这样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从1.36%~35.3% [7-12],而由此得出的“自杀意念”群体的代表性则很不确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分析可比性和推广适用性不强。另外,根据费立鹏等提出的自杀成因的多因素作用模式,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和亚群体特点在自杀成因中的作用[13]。虽然大学生群体在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方面比较接近,但不同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研究结果的推广适用性应该进一步考察。尽管如此,周忠琴等[14]2007年针对我国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进行的综述中还是发现自杀意念较为一致的影响因素集中在个体精神病理倾向、负性生活事件、人格特点突出和烟、酒、暴力等危险行为方面。而高宏生等[15]的研究则进一步提示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疾病倾向是自杀意念的直接危险因素,而生活事件通过个体的心理疾病倾向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作用。以上研究为确定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依据。

另外,西方国家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自杀问题有恶化的趋势,而自杀死亡的学生仅有少数曾在校心理咨询中心求诊[16-17]。我国一些大学和省份的调查报告也提示自杀死亡在大学生死因中所占比例几十年来有明显增加[18-19],但对大学生中自杀个体的求助情况尚无相关研究。一项全国性的自杀心理解剖研究发现自杀个体死前精神障碍患病率为63%,而曾就诊者仅占8.6%[20],提示我国有自杀性的个体很少有精神卫生方面的求助行为。所以在我国大学生中进一步开展自杀风险的筛查和求助行为的调查和促进很有必要。

综合考虑以上既往研究的发现和不足,结合北京某综合大学学生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本研究选取了该大学刚刚结束了一年级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过去一学年里和最近一周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试图进一步了解这部分风险人群的特征,同时了解整个学生群体及自杀意念群体的求助行为特点,为制定下一步随访及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为来自北京某综合大学9个文理科院系的全体刚刚完成一年级学习的学生,共2105人,收回有效问卷2055份。其中男性1143人,女性904人,未填写性别者8人;平均年龄20岁±1岁;文科系548人,理科系885人,医科602人,无法辨别院系者20人;填写姓名者1391人,填写联系电话者1978人,填写电子邮箱地址者1977人。

调查在第二学年开始前的军训阶段进行。以系为单位,由专门的调查员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调查开始前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对学生进行集体知情同意,鼓励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填写学号、姓名、联系电话或电子邮箱地址作为联系方式,同时强调保密原则。回收问卷时调查员现场检查Beck抑郁问卷第9条自杀意念的填写情况,如发现有选择“3=只要有机会我就自杀”者原则上立即约其进行深入访谈和进行必要的干预与转诊。所有回收问卷中仅有1份选择了“3=只要有机会我就自杀”,因该问卷未填写能辨别个人身份的信息,未能追踪到个人。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姓名、学号、性别、年龄、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本人及父母的躯体和精神疾病病史。本次调查中学生们被鼓励通过填写姓名、学号、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来作为与调查员保持联络的信息。另外,问卷中还重点询问了学生上一个学年里因心理健康问题寻求帮助的情况,包括当面求助,如到学校咨询中心求诊,到综合医院心理科求诊,到专科医院求诊,到私人心理诊所求诊;远程求助,如打热线电话咨询,上网咨询,上网搜寻帮助信息。

1.2.2 Beck抑郁问卷[21] 共21个条目,0-3级评分。本研究使用该问卷评价被试最近一周内的抑郁症状,问卷得分≥14分被判定为一周内存在较明显的抑郁情绪;根据问卷第9条判断被试一周内是否存在自杀意念,得分≥1分者被判定为一周内存在自杀意念。在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联性分析中剔除了问卷中的第9条,所得分数作为抑郁症状得分,并以≥14分为界判定是否存在明显抑郁情绪。

1.2.3 Beck焦虑问卷[22] 共21个条目,1-4级评分。本研究使用该问卷评价被试最近一周内的焦虑症状,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45分被判定为一周内存在较明显的焦虑情绪。

1.2.4 Beck无望问卷[23] 共20个条目,采用1-0(正误型)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绝望程度越高。

1.2.5青年健康危害行为问卷 参照美国CDC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监测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中饮酒、使用违禁药品、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和行为条目,用来评定一学年内的情况。并将问卷中“过去12个月”改为“过去一学年”,把报告“过去一学年里曾严肃考虑过自杀”者判定为一学年内存在自杀意念;把报告“过去一学年里曾有过持续两周以上感到如此悲伤,以至于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者判定为一学年内存在明显的抑郁情绪;把报告“最近30天内使用过违禁药物或每周5次以上饮酒超过1杯”者判断为存在物质滥用问题。

1.2.6人格障碍诊断问卷-4(PDQ-4)[24] 是一项根据DSM-Ⅳ轴II 人格障碍分类编制的自评工具,共85个条目,分为10个因子:分裂样、分裂型、偏执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和型。采用1-0(正误型)评分。我国黄悦勤等对中文版在成人样本中进行了修订和测试,发现其总分从12分到42分的灵敏度变化为从100%到41.3%,特异度为从10.3%到100%[25],为高灵敏度和中度特异度的筛查工具,适用于人群人格偏离样本的筛查。

1.3统计方法

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杀意念及焦虑、抑郁、物质滥用检出率

一学年内存在自杀意念的学生有166人,占8.1%,男女差异无显著性。一周内存在自杀意念的学生有114人,占5.5%,女性多于男性,但差异统计学意义(6.5%/4.8%,χ2=2.82,P=0.057)。两个时间段里报告的自杀意念出现情况呈弱相关(r=0.31,P

2.2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分别把一学年内的自杀意念和一周内的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纳入变量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文、理、医),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最近一周的抑郁,一学年内的抑郁,最近一周的焦虑、无望,物质滥用,分裂样、分裂型、依赖型、边缘型、偏执型、回避型、强迫型、表演型、自恋型、型人格因子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1 显示,大学生一学年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共筛选出7个变量,其中6个显示为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列依次为有物质滥用、一学年内有过明显抑郁情绪、一周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利用远程方式求助、边缘人格因子分、分裂样人格因子分;1个显示为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为文科类专业。

表2显示,大学生一周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共筛选出6个变量,均为一周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列依次为一周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一学年内有过明显的抑郁情绪、女性、边缘人格因子分高、分裂型人格因子分高。

2.3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求助行为

在过去一学年里大一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寻求过精神卫生服务的有255人,占所有新生的12.5%,其中当面求助的有73人(3.6%),远程求助的有201(9.8 %)人。在使用当面求助方式上男女生有差异,女性多于男性(4.8% /2.9%,χ2=4.42,P=0.035)。

有自杀意念者(报告近一周内有自杀意念或过去一学年里曾严肃考虑过自杀者)过去一学年里各种方式的求助比例均明显高于未报告有自杀意念者(见表3)。

3讨论

3.1自杀意念的检出率

对自杀意念的筛点在于要把真正存在自杀意念的对象筛查出来并为研究目的服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即时的自杀风险,所以把调查自杀意念的时间框架分别定为“过去一学年”和“最近一周”;为了减少歧义和减少假阳性率,研究选用的调查条目均直接出现“自杀”这个词,在询问“过去一学年”里的自杀意念时采用了美国YRBS中询问自杀意念的问题-强调“严肃考虑”自杀。结果显示过去一学年大一学生的自杀意念出现率8.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胡利人等[9]使用同一研究工具对大学生过去一年里自杀意念的调查得出的结果相当接近(7.85%,无性别差异);过去一周的自杀意念出现率为5.5%,女性多于男性(6.5% / 4.8%),这里显现出的性别间的差异可能与两个时间段调查自杀意念的问题不同有关,前者强调了“严肃考虑自杀”,后者则只是“有过自杀念头”,其中包括了一过性自杀念头。结合多因素分析中“女性为一周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这一结果,提示女性出现一过性自杀念头者多见,这类自杀意念可能在冲动性人格特点并存的情况下造成威胁。

3.2精神病理因素与自杀意念的关联

3.2.1情绪障碍

本研究以临床上专门用于评价抑郁、焦虑和无望感的问卷对情绪障碍进行评估,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是自杀意念的独立风险因素,而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焦虑和无望感都未能进入回归方程。提示焦虑和无望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是间接的、不确定的,这与Emma E等对国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26]。另外,本研究中不同时间段报告的自杀意念与对应时间段报告的抑郁关联性最高,说明了抑郁与自杀意念的伴随特点,提示对存在抑郁情绪的学生及时进行自杀意念的检查是必要的。

3.2.2物质滥用

国外研究物质滥用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联性结果亦不一致,因对酒药使用的阳性判定标准各不相同,难以分析比较[26]。我国仅有一项研究在单因素分析发现违禁药物的使用增加了自杀意念的风险,但在多因素分析中这一关联性消失[9]。本研究把酒药使用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发现酒药使用是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独立影响因素。由于对物质使用问题的界定标准不一致,国内这两项研究的可比性也不强。但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今后应重视对物质滥用的筛查,而物质使用问题应提到大学生健康维护的议事日程上来。

3.2.3人格障碍

我国很多大学生自杀意念危险因素研究中也发现人格特点与自杀意念相关,但使用的调查工具多为艾森克人格测查、16PF等以人格特质为维度的工具。本研究首次使用PDQ-4作为工具对被试的人格特点进行分类测查,以使结果与精神疾病分类诊断系统接轨。结果发现边缘人格特点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边缘人格以情绪行为的冲动性为特点,自伤自杀行为多见,而已有研究发现冲动性在我国自杀者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27],本研究的发现与上述研究结果吻合。

3.2.4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

本研究使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询问被试父母有关的精神疾病诊断,结果的精确性很难判断,主要存在低估的可能性。但多因素分析仍然发现阳性家族史是一周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示应重视阳性家族史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尤其在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时应注意询问相关信息,重视追踪随访这部分服务对象。

3.3求助行为分析

对自杀的成功干预有赖于使有自杀风险的个体及时寻求帮助和得到有效的帮助。本研究对调查对象在大学一年级的求助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自杀意念者(包括过去一周和一学年里有自杀意念)的各种求助行为均明显多于未报告有自杀意念者;而利用远程方式求助是‘过去一学年里有过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示这部分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倾向于使用间接方式求助。对全体调查对象在一年级时求助行为模式的比较也发现学生更多采用远程求助的模式寻求帮助,而采用当面求助模式者中男性明显少于女性。鼓励求助行为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学校园网络和信息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健全网络精神卫生服务,帮助有需求的学生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卫生服务;另一方面要重视自杀风险的筛查,采取主动方式对存在自杀风险者进行干预;另外,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去除耻感,鼓励求助行为也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应该积极努力的方向之一。

3.4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多采用国外常用的问卷,但Beck无望问卷和PDQ-4在国内样本中的测试有限,尚无统一的界限值,而无望问卷的效度也存在争议,可能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本研究把这两个问卷的得分作为连续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研究未发现无望感与自杀意念的关联性,这与国外多数研究结果不一致,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更完善的测试工具来验证。另外本研究针对的主要是被试的素质因素(个人和父母的精神病理因素、人格因素、性别)进行自杀风险的调查分析,没有涉及外因,如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虽然有自杀模型认为外因通过个体的素质因素起作用,但仍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外因的影响将作为本课题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aldessarini RJ,Finklestein S, Arana GW. Predictive power of diagnostic tests[M].∥Flach E. eds. Psychobiology and psychopharmacology. New York: Norton,1988:175-189.

[2]O'Carroll PW, Berman AL, MarisRW,et al. Beyond the tower of Babel: A nomenclature for suicidology[J]. Suicide Life-Threaten Behav,1996,26: 237-252.

[3]FitzpatrickKK,Euton SJ,Jones JN,et al. Gender role,sexual orientation,and suicide risk[J]. J Affect Disord,2004,87: 35-42.

[4]McAuliffe C,Corcoran P,Keely HS,et al. Risk of suicide ideation associated with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attitudes toward suicidal behavior in university students[J]. Crisis,2003,24: 160-167.

[5]Brown GK,Beck AT,Steer RA,et al.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A 20-year prospective study[J]. J Consult Clini Psychol,2000,68: 371-377.

[6]Gould MS,Greenberg T,Velting DM,et al. 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3,42 (4): 386-405.

[7]钟向阳,曾璇,杨利江,等.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校医,2003,17 (3) : 216-218.

[8]张克让,罗锦绣,韩向明,等.大学生新生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 (3) : 144-145.

[9]胡利人,丁元林. 医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与相关危险行为的研究[J]. 疾病控制杂志,2005,9 (1) : 18-20.

[10]于情,王礼桂,黄艳,等.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3) : 205-206.

[11]徐慧兰,肖水源,冯姗姗,等. 中南大学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4) : 288-291.

[12]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 (9) : 765-768.

[13]费立鹏. 自杀现象与预防[J]. 科技潮,1999,7: 86-88.

[14]周忠琴,姜潮.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概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5): 397-400.

[15]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 通径分析在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 (1) : 20-22.

[16]Benton SA,Robertson JM,Tseng WC,et al. changes in counseling center client problems across 13 years[J]. Profess Psychol Res Pract,2003,34:66-72.

[17]Gallagher RP. National survey of counseling directors 2000[M]. Alexandria,V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seling Centers,Inc. 2003.

[18]周成宜,容秀瑞,吴淑华.中山医科大学大学生死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 新医学,1997,28(增刊): 69.

[19]彭国超,许小频,聂少萍. 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因病休退学及死亡原因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02,28(1):27-30.

[20]Phillips MR,Yang Gh,Zhang YP,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 Lancet,2002,360: 1728-1736.

[21]张雨新,王燕,钱铭怡. Beck 抑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164-168.

[22]郑健荣,黄炽荣,黄洁晶,等. 贝克焦虑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常模分数及因子结构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4-6.

[23]孔媛媛,张杰,贾树华,等. 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10:686-689.

[24]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 4th ed. Washington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 629-674.

[25]黄悦勤,刘宝花,刘肇瑞,等. 北京市高中一年级学生人格偏离的现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 338-340.

[26]Emma E,Keith H,Karen 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phenomena in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J]. Clin Psychol Rev,2004,24: 957-979.

精神病调查报告篇10

【摘要】 目的 了解精神病人的胆石患病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66例住院精神病病

人(病人组)及1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B超检查,同时观察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及病期等指标

。结果 胆结石检出率:病人组为15.66%(其中男11.63%,女17.50%),对照组为4.74%(其中男

3.70%,女6.10%)。两组在体重指数、血糖、Tch、TG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胆石组精神病人其体

重指数高于非胆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期越长,其胆石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 精神病人

胆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原因可能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病人活动减少,体重增加,糖、脂质代

谢异常以及胆囊收缩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精神病人;胆结石;抗精神病药物

Prevalence of gallstones and correlation influence factors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gallstones and correlation factors

in psychiatric patients.Methods 166 hospitalized patients (patient group) and 190 healthy

people (control group) were examined with B-ultrasound, and their body mass index(BMI),

blood glucose, lipid and the course of disease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gallstones in patient group is 15.66%(male 11.63%, female 17.50%), while it is 4.74% in

control group(male 3.70%, female 6.10%). The difference of BMI and the levels of glucose,

Tch and TG between two groups are significant(P<O.O1).The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 show higher levels of BMI . Longer course of mental illness indicate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gallstones.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gallstones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people,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less

movement, weight gain, metabolism disorder of glucose and lipid and weak contractility of

cholecyst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tipsychotics.

【Key words】 psychiatric patients;gallstones;antipsychotics

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精神病人的胆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1~3]。临床工作中由于多数精神

病人合并胆石症时往往无自觉症状,因此对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对象主要是长期住院的

慢性精神病人,目的是了解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胆石发病情况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精神科男女各一病区2005年3~4月在住院的病人,年龄不限,孕妇、酒精

所至精神障碍及老年性痴呆予以排除,有效病例共166例(男86例,女80例)。根据CCMD-3诊断标准,诊

断精神分裂症112例,心境障碍33例,其他21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氯氮平98例,氯丙嗪38例,舒

必利22例,奋乃静15例,维思通12例,奥氮平7例,其他12例,其中34.34%的病人为联合用药。对照组为

2004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的本市某学校教职工,合计190人(男108人,女82人)。

1.2 方法 仪器采用东芝6000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和意大利产216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超检查、采血

、体重测定都是在空腹状态时进行。体重指数(BMI)计算方法:体重(kg)/身高(m)2(正常值18.5~

23.9)。用自制登记表收集数据,输入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病人组检出胆结石24例,其中男10例(11.63%),女14例(17.50%),对照组中发现胆石8例,其中男4

例(3.70%),女5例(6.10%)。其他主要观察指标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3 讨论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不同国家、地区的胆石症发病率有较大差异。施云剑等2000年调查了南通市

54734人口(年龄35周岁以上)胆石症患病率,其中市区3.77%(男3.10%,女4.35%)[4]。综合1983~

1991年我国13个省市的16份研究资料,胆结石的患病率为5.6%[5]。有关精神病人胆石患病率的调查,

其中Fukuzako等B超检查了105例住院精神病人,发现胆石症27例,检出率25.7%(男18.2%,女34%)[3];

国内罗家栋报道10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10年的精神病患者胆石患病率高达33%[1],而梁芝国统计

了1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胆石的患病率为11.7%[2]。比较不同的研究报告发现,以慢性精神病人为

主要调查对象的其报告的胆石患病率较高。从表3可以看出,病期越长,其患胆石的比例大大增加。由于

病期和服药时间有直接关系,因此,这一结果也说明了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越长,其胆石发生的可能性

也越高。

表1 病人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 (略)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表2 精神病人胆石组和非胆石组各项指标比较 (略)注:与非胆石组相比,*P<0.01,#P<0.05

表3 不同病期病人胆石患病率比较(略)

胆石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起作用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女性、年龄、肥胖、不合理饮食、高血脂、胆

囊炎、糖尿病、高血压、遗传等被认为是发生胆结石的危险因素,胆汁成分的改变与胆囊收缩力下降是胆

囊结石形成的两个重要病理机制[5]。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肥胖、糖及脂质代谢方面的异常已得到大量研

究证实[6]。从本调查结果来看,精神病人在体重指数、血糖、Tch、TG等指标上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患胆石的精神病人在年龄、病期、体重指数、血糖、Tch、TG等方面均高于非胆石组,其中两

组的体重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肥胖是精神病人胆石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抗精神

病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影响胆汁的成分和流动已得到一些研究的证实[3]。同时,多数药物如氯丙嗪

等具有抗胆碱作用,会使胆囊平滑肌的收缩力下降,从而影响到胆质的排空。近年来胆囊收缩素

(chelelystokinin,CCK)和精神疾病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脑部和外周血中

CCK8含量均降低,其中Panza等测定了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胆囊收缩素的含量水平,发

现未用抗精神病药物前其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治疗后胆囊收缩素的浓度显著下降[7]。本调查结果

显示,精神病人胆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原因可能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活动减少、体重增

加、胆囊收缩功能下降以及血糖、血脂改变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上述指标,及

早采取干预措施,指导病人合理饮食,适度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或使用降糖药、降

脂药物,从而减少由此产生的各种躯体并发症,包括胆结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罗家栋,杨菊美.100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伴发胆石症研究.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6,6

(3):149-150.

2 梁之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胆石症患病率观察.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1):35.

3 Fukuzako H.Ultrasonography detect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gallstones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Acta Psychiatr Scand,1991,84-83.

4 施云剑,陈大林,吴徐明,等.南通市成人胆石症患病及危险因素探讨.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22

(4):488-489.

5 韩天权,张圣道.胆石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胃肠病学,2003,8(3):166-167.

6 郑永泉,张培芳.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