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4-02 03:2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生工作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生工作思路

民生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特点;渐进式;学生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4902

每个时代的青年身上都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其特点,有利于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广州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刚从高职高专技术职业类院校升格为本科的普通高等院校,主客观条件都决定了其发展道路不可能是重复传统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而是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地方性经济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各行业中从事专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直接面向社会第一线,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具体到行业,针对行业特点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但不同性质,不同地区的学校本科学生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本科学生为例,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和体会,在研究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式”学生工作思路。

1民办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的特点

民办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横向上不同于公立的、研究型院校的本科大学生,纵向上看又有别于本院的专科学生,且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等,又呈现不同的特点,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以及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本科学生进行调查,进行了解和分析,总体上归纳出民办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的主要特点。

(1)学习方面。本科学生的求知欲与专科学生相比明显增强,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出勤率高,自主性强,较多地关注所学的内容和所练习的专业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口行业要求接轨,关注就业前景,部分同学有考研的想法,很多学生都能主动走进图书馆学习。但存在眼高手低现象,比专科学生有优越感,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深度不够,为此,对教师的教学和引导重视不够,而自身的实际专业水平并不高,期末总成绩不理想,专业实操能力提高的幅度不大。

(2)思想方面。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理想信念不坚定,尤其广东地区学生政治敏感度不高,是非观不强,容易被腐朽思想所迷惑,爱国爱校情愫低于内地同等学历的大学生。通过对广州工商学院2015级1077名本科学生录取资料的分析,发现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学生有535人,达总录取人数的一半,尤其以广州和佛山为主,这一地区学生的特点是重利轻义现象比较严重。

(3)心理方面。自尊心强,遵守纪律,个性张扬但不乐于表现,选择学生组织和社团比较理性,参加的积极性不高,追求平等和维权,自我意识较强,团队意识淡薄。典型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学生,占总录取人数三成以上的潮汕地区的学生,虽然相比较而言较团结,纪律性稍差,但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家庭环境和从小接受的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也比较严重。心智不成熟,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和困难喜欢放弃或逃避,容易走极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不善于人际交往,同学矛盾时有发生,以女生为甚,因此,调解学生宿舍矛盾成为了高校辅导员的一大工作难题。

(4)内涵方面。综合素质明显高过专科生,对起哄闹事问题基本都表示强烈反对。礼貌方面虽然好过专科学生,但依然缺乏基本礼仪和对他人的尊重,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或换位思考,不懂感恩或是不会感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在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已经淡化。

(5)生活方面。贫困的学生的数量高于专科学生。贫困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自卑感较强,是学校和辅导员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从学生使用的手机、电脑的品牌、型号及欠缴学费的统计方面就可看出。

(6)就业方面。缺乏就业的基本技能,比如简历的制作,求职的技巧等。就业的观念不正确,想一步到位、进大企业有面子、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地点等要求都不低,有的同学对学校和老师介绍的工作不信任,宁可找不到工作。

2“渐进式”学生工作思路

文章中的“渐进式”是在分析应用型同类院校、本校其他系本科学生和财金系专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分年级、分层次、有重点的和循序渐进的对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渐进式”学生工作思路以年级为单位,抓住三个关口,教育内容分三个阶段进行。

2.1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以开学的第一个月为主,贯穿于整个大一的全过程。初步安排五方面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有讲座、咨询会、场景模拟、班级素质拓展等。

(1)内涵教育。我曾经看到过一条标语“一个人在街上的言行代表了你的修养”。所以,提高修养的第一步要从最基础的文明礼貌抓起。具体操作由辅导员指导,班委和团支部策划,以场景模拟的形式来完成,让同学们切身体验礼貌和不礼貌对比表演的真实感受,活动完后,班级的文明礼仪工作由团支部负责监督和定期组织自检,直至同学们形成习惯。此项教育活动重在教会学生文明礼仪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讲文明,懂礼貌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同时对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2)学习生涯规划。新生入校后,每人发一张学习生涯明信片,封面内容为“大一的你是一张白纸,未来美好的大学生活需要你去涂鸦和创造,给现在一个期许,给未来一份回忆,致大一的自己”。指导学生制定好四年大学生活的总目标和每一年的阶段性目标,然后填写大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每学期开学初都召开一个自我评估的班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更大的进步。此项教育工作重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走出迷茫,树立目标,走进图书馆,教室,实验实训室,用知识充实自己,夯实人生的基础。

(3)组织班级在校内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此项活动由心理辅导站负责,以班为单位,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4)校史和专业教育会。此项工作主要通过讲座和咨询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的前景和优势,引导学生爱校如爱家,帮助学生树立校荣我荣的正确观念。

(5)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举办沟通技巧讲座,《同在屋檐下》人际关系拓展训练。此项工作由心理辅导站完成,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减少宿舍人际矛盾,学会与人相处,愉快渡过四年的大学时光,给未来一份美好的回忆。

2.2二、三年级专业和学习生涯教育

(1)继续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引导。稳固唯有“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才有更好发展的观念。

(2)理想信念教育。党总支与学生工作联合举办唱红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视频等“红色”经典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刻理解祖国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契机,以普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和专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和国家级比赛。

(4)强化“五进”教育,即“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5)组织好贫困学生“诚信感恩”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和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懂感恩,会感恩,提搞学生的自信心,用心播撒爱的种子,用爱点燃心的力量。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和热心,温暖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2.3毕业生教育

(1)强化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一步步实现预期的目标。开展就业创业成功事迹报告会、举办就业服务活动月、成才经验分享会、优秀校友专题讲座等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就业技能培训。举办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会、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对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减缓就业压力。

(3)继续做好毕业生返校“四个一”教育工作,一次“忆过去,展未来”主题班会,一次离别赠言,一次爱心捐赠,一张毕业留言明信片。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让毕业生再一次接受“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再一次感受到母校和老师的期许,再一次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朋友……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着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一线生产、管理与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教育工作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和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广州工商学院邝邦洪教授提出了“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培养人才的标准和单位用人的标准是一致的“德才兼备”。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以育人为主,德育为先,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四有新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品行端正、爱岗敬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优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左海静.试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德育教育对策[J].职业时空,2012,(11):180184.

民生工作思路篇2

对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进行教育倾斜,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体现,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举办有民族中学、民族预科班以及高考加分等教育扶持政策。并在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对人才需求日趋加大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甚至于在有的高校专门针对民族地区急需专业人才还开班有专门的民族学生班。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是否得以贯彻落实。笔者结合在民族地区高校从事多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探究,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概述

江泽民同志曾说: “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1]目前我国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总体稳定,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能做到遵纪守法,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生活已经能够融入校园大环境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有本民族意识,但都具有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从民族集居地来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缘、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存在学习进度跟不上,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学业;有的难以和周围人交流,产生孤独和戒备心理;还有的来自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些问题都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路径构建 ――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三个离不开”、“五观”、“五个认同”教育,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笔者在阿坝师范学院开展调研的情况看,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重视和关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必须采取系列工作举措,特别是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

1.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

首先,制定积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观”培养纳入成长成才计划,以养成基础文明习惯、维护良好秩序为重点,将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日常工作点滴。

其次,开展专题讲座,拓宽教育渠道。邀请学者、专家,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专家,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当前局势”等热点话题开展“五观”教育,引导广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效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判断能力。

其三,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民俗文化等课程,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增进对建设祖国、家乡的重大意义,鼓励他们将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有机结合,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

其四,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好动、好唱、好跳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紧扣民族与时代主题的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青春正能量。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了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了正确的“五观”教育。

其五,抓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节点,开展寓教于乐的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阿坝师范学院除汉族外,主体少数民族为藏、羌、回、彝,因此,学校每逢藏历新年、羌历新年和彝历新年,都会组织本民族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建立了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的桥梁。

2.搭建各民族学生之间交流平台,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对“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认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开展多元文化交流融通平台,并将党的民族政策寓教于乐。学校积极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互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的优势,积极调动学子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加强了各民族学生的沟通及交流。为广大新生学子提供了一个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途径,也为新老学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渠道。

其次,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统战工作。高校一定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统战工作中来,从阿坝师范学院的工作成效来看,学校长期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工作机构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定期性的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征求并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和尊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特别是重点了解和尊重穆斯林群众的饮食习惯和宗教禁忌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深“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简称“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拉近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3.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激励机制,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学业负担,提高学习信心和兴趣

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贫困学生比例较高。在求学过程中,他们承受着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矛盾心理的双重压力。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立足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切入点。

首先,充分使用国家奖助学政策,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奖助贷勤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在政策范围内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倾斜,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对他们的资助。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校除了常规的“奖、贷、减、免、勤、资、补”等七位一体的助学体系、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外,还在评选各项奖学金和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适当向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有的学校专门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其次,搭建学业提升平台。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基础差,数学基础薄弱,听不太懂老师授课,许多课程跟不上教学的情况,许多学校组织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结对进行互帮互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并在学分上采取与汉族学生有差别的方式给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院系还为少数民族学生无偿开展职业技能测试工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定《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建立导师制度、学生学习小组制度,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艺术素养培训等长效机制,并通过开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相关的学生活动,全方位展示少数民族学子风采,并将获奖学生纳入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库,为学生应聘、公招考试等积极创造条件。

4.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工作

民生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路线

根据国际经验,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会出现经济增长徘徊、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也就是俗称的“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就正面临着这类挑战,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社会环境,需要通过我党的制胜法宝―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国家顺利度过关键期。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理论和方法为我党在战争年代夺取政权战胜敌人,以及在建设时期聚集群众力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必须走群众路线。接下来,笔者就这一主题一一展开阐述: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给我们带来许多重大挑战”。这样急剧转型和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不断震荡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人民大众,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应呈现出以下的新特点。

(一)对象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形成了多样性的新时期社会群体,如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国家干部,还有合同工、临时工、离退休干部等。

(二)内容的复杂性

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围绕政治问题,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以经济问题为中心,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难以奏效。

(三)角色的对立性

在新时期,一些干部的腐败、作威作福的坏作风,使得干部和群众形成人为的对立关系,显而易见,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上加难了。

(四)方法的滞后性

现在,很多地方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在运用学文件、听报告、写心得、谈体会等老一套方法,这些方法显然是穿着旧鞋走新路。

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政治路线、认识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

(一)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变化、任务的转化而调整内容,但是有一个根本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群众路线。因为党制定的政治路线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群众路线始终是我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认识路线

同志说过:“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揭示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认识路线。

(三)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工作方法

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强调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宣传、教育、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监督,始终值根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必须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

党的根本宗旨在于执政为民,也就是说党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利,这决定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

(二)必须走群众路线,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要先走进去,贴近群众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然后再走出来引导他们去改造社会,最后满足他们的所需、所求,这决定群众路线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政工作的必由之路。

(三)必须走群众路线,是由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

人民群众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它的实现绝对离不开人民群众,加强和改进之也就必然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四)必须走群众路线,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

当前,国外敌对势力试图对我们进行西化和分化,国内部分干部的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干部产生了怀疑、不信任,甚至是埋怨。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必然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失效。所以,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它仍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运用群众路线理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感情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与人民建立深厚感情,带着感情去做思

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情感共鸣,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充分信任,才能凝聚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二)贴近群众,深入群众

贴近群众,既是要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这个距离包括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步。只有将距离缩短到最小,才能把工作做到最佳效果。深入群众就是要充分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三)帮助群众,办实事

做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要给群众办实事,不说空话、大话,必须要让群众看得到利益,无论是物质上的利益,还是精神生活方面的满足。比如劳动就业、医疗制度、住房、物价等。

(四)引导群众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自我教育的环境、氛围、条件,引导群众通过有效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的去学习,积极实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奉献和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等.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春贵.赵理文.政策策略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3]杨春贵.党的思想路线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4]杨焕章.秦锡瑜.梅岱.政策策略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李景源.方法论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民生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党员领导干部 群众路线 特权思想 根除

按照党的十提出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3年4月19日召开的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起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自上而下”、“领导带头”进行的,领导干部必须在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自身存在的“疾病”并进行治理。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最为严重的“疾病”在于特权思想,因此,领导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首先必须根除特权思想,从思想认识的本质上改变领导干部的观念,唯此才能更好地带头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群众路线是我党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目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均必须认真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所开展的一切工作才能够保持“人民性”,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在1929年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被最早提出,此后,这一概念不断得到重视、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是针对我党一切工作人员而言的,同时更是针对领导干部而言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带头践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在任何阶段开展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的根本路线。当前,我们党在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一切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凝聚和激励群众,将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和问题点作为我们开展群众工作的重点,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获得实惠、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我党亦同样高度重视践行群众路线,将其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的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传家宝”。党的十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就是按照党的十要求,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各项工作的具体实际而提出的,表明我们党并没有丢弃坚持群众路线的“传家宝”,而是试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发挥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根本路线的功能作用,有效促进我们党在新阶段群众工作中取得新突破、民众获得新实惠、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特权思想是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硬伤”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无论是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党的事业无往而不胜,永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永远将党的事业、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防止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区别开来,永远不搞党的特殊利益。但是,党在长期的执政条件下,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官本位”错误思想的腐蚀,长时间担任领导干部之后便养成了特权思想,群众观念淡化甚至丧失殆尽,在某些部门的少数领导干部出现了、形式主义、特权主义,将自己置于高于人民的位置,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质疑,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员领导干部特权思想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硬伤”。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中央是有着清醒认识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十审时度势提出了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中央政治局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中央做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反映中央对于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危险已经具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已经充分认识到党内极少数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所以必须切实开展好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此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经济地位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完全确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给党群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主要体现在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领导干部,颠倒了党员领导干部和民众的“主仆关系”,利用手中的权力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谋取一己之私、谋求本单位的利益。

比如,2013年5月10日《南方周末》报道,10多年来,广西省交通厅通过三种模式为其职工谋得3套低价福利房,广西省交通厅210多名职工于2000年就已经人手一套“房改房”;2004年时又以变相的低价福利购房方式,获得247套别墅;2008年又几乎人手一套获得了市场化运作的所谓“集资房”。广西省交通厅职工所获得的住房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其职工如果转手卖出住房可以赚取7倍的差价。实际上,早在2005年出台的《关系经济适用房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之后出台的相关文件早就取消了“党政机关机制合作建房项目”,但是并没有能够阻止广西省交通厅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本单位谋取职工福利。又如,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2012年6月19日,成都市金牛区城管执法车无牌照上路遭到了交通警察的“惩罚”,城管执法人员以及城管大队长却称驾驶无牌车上路进行执法是“领导安排”,并称违法也是为了执法的需要。

类似于上述情形的案例在现实当中还有许多,虽然是简单的两个案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特权思想在现实的某些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当中还有巨大的市场,这些极个别的党员领导干部长期在领导职位上、在特权部门工作之后放松了党性要求,逐步脱离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人民公仆”转变为“视人民为自己的公仆”,最终导致了权力观出现问题,遭到人民群众的极度反感。按理说,党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源自人民,必须为人们服务,但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被特权思想控制之后,这些“变质了的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产生了根本的改变甚至是畸变,将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作为“可供炫耀的资本”,为自己、家人、单位谋取私利,且在现实中随时享受“高人一等”的“特殊礼遇”。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各项事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某些物质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少数人当中具有一定市场。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本身的党性修养就不够好,在物欲化的时代往往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红线”满足私欲。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特权思想不根除,就无法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名所谋”,就无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心同德、共同克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中所遇到的各种阻碍和风险问题,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共产党在我国的执政地位就会遭受严峻考验。为此,我们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的美好中国梦,就必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别是要坚持反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

反对党员领导干部特权思想是党历来的鲜明主张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党员领导干部当中的特权思想是我们党历来的鲜明主张。在经过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和推动之后,对于反对特权思想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工资收入分配改革,到1956年不同级别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达到了25倍。高福利和高工资的享受导致了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率先有钱”,逐步脱离了民众而形成了新的“阶层”。对此,同志发现之后异常忧虑。因为在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必须是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①

1957年11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党的以及我们国家的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人员,……可能产生一种新的‘贵族阶层’”。②在同一次会议上,就警示全党,认为国家的命运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如果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么,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同志警示说:“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此后,提出为了实现社会平等,必须反对特权这个重大的历史命题,认为,绝对不允许特权思想存在,如果允许特权的存在,必定影响社会的平等,影响国家的稳定,因此他将特权提到了“”的高度来论述。

邓小平对特权思想、特权行为的危害有深刻认识,认为搞特权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邓小平还指出,如果领导干部产生了特权思想、特权行为,就是帮助党的敌人腐蚀我们的党,就会导致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堕落,就会使干部严重脱离广大群众,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则提出了防止党内出现“既得利益集团”的警示,则在2010年的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传递了“消除特权”的愿望。在党的十报告提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首先要根除特权思想

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公路线首先要根除特权思想,特权思想不除,群众路线难以真正得到践行,整个社会、政治中盛行的只能是“官僚路线”、“特权路线”,而不可能是群众路线,党员领导干部和民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也将不复存在。如果特权思想在党内领导干部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根除,必将影响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必将导致党最终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从而无法有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为此,根除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特权思想,是我们真正解决党群、干群关系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人民群众支持拥护的迫切需要,是正确妥善处理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和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迫切需要。

党员领导干部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但是由于其手中拥有人民赋予的各种权力,所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一言一行均和民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果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慎重使用手中的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民谋取利益,特权思想作怪就容易发生一些和民众争取利益的事情。当前新闻媒体时有报道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不择手段谋取特殊利益,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遭到党纪国法的严肃处理和民众的唾弃,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导致重大社会利益冲突,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目前开放度较高的社会中,党员领导干部在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发生之时往往容易成为矛盾的中心,如果按照特权思维处理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扩大升级。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证明了这点,比如,2008年7月发生的影响全国的云南普洱市孟连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县的“7·19”群体性冲突事件,500多名群众围攻执行任务的民警,民警使用防暴枪自卫,2人被击中导致死亡、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孟连事件折射的是民众的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正常的法律途径、途径已经无法解决其诉求,但是当地主政者认为是农村黑恶势力作怪,跨县调用警力进行打击,最终引发了,给党和国家、人民造成了极大损失。

《人民日报》也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孟连胶农和橡胶公司的矛盾由来已久,胶农私自出售胶乳,“遭遇”了橡胶公司派出的保安人员的阻止,彼此发生了多次冲突。但是当地以简单的治安案件进行论处,反复动用警力介入,孟连“7·19”之前,就已经累计发生了7起相应事件。③《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反思了“孟连事件”的发生,认为是由于少数领导干部“屁股坐歪了”、“路子走偏了”、“基层组织涣散了”、“干部作风漂浮了”造成的。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各种社会矛盾“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中爆发,近年来全国所发生的居高不下,还存在许多“孟连事件”的“翻版”,许多爆发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不注重群众工作、对民众疾苦关心不够造成的。

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首先必须根除特权思想,而根除特权思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长久性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教育和监督并重的反对特权主义的体系机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及时给大脑“洗洗澡”;要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及时堵住各种特权主义盛行的“通道”;要切实加大监督制约力度,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三管齐下”有效防止特权主义。

于2013年1月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同时,也向全党全国宣示:党员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必须根除。

【作者为贵州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注释】

①《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643页。

民生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18-03[ZW(N]

[作者简介]龙飞(1973―),重庆垫江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党的生命线与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与领导方法。[1]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思想政治的教育阵地,也必须从树立群众观点角度出发,对照“”问题进行“亮亮丑、出出汗、排排毒”,从而彰显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推动党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群众路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为了教师成长,一切为了师生利益”就是高校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实际内涵。践行群众路线,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在高校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深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体系的认知,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内涵,领会到“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实际,就是要增强宗旨意识,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真正从思想认识层次方面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二)有利于促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党的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具体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加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发扬一切为民的风气,始终把师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民便民服务意识,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尽心尽力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努力改善干群关系,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主要围绕“为了学生成才”这一终极目标。然而,现实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多元性、差异性与多变性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性,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处于一种“放羊”状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是一句空话。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通过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好“三关”。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在生活管理方面,关心学生困难、倾听学生意见,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学生之中,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获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

二、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缺失表现分析

(一)形式主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渗透力和感召力

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也使现实中的人的意识体现出多元化,高校中的师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和认同,这会使得一部分年轻教师与广大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往往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在潜意识中忽略了集体主义观念、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等优良传统。这可从他们的内在意识和外在意识进行具体分析。内在意识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弱化,经济意识、个人意识和利益意识强化;外在意识表现为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这种现象也体现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特点和难点,就是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教育,但还是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依然存在表面化的现象,没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在意识与外在意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存在的形式主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接地气,缺乏渗透力和感召力。如部分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教育;有的做思想工作,说教味太浓,大道理成了空泛、生硬、僵化的教条,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课程教学依然存在空洞的说教现象,无法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多层次的心理需要;部分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实际效果不明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所以很难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接受。

(二)损害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形象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仅从便于自身管理和开展工作角度出发,不作调查研究,不征求师生意见,不顾师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科学、规范的工作计划与工作机制。这种的工作作风会引起广大师生的反感和抵触,也损害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形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群众。群众观点比较淡薄,表现为轻视广大师生,高高在上,没有深入师生中调查研究,不倾听师生的意见,不关心师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工作不扎实,浮于表面,常常处于被动状态。[2]

2.脱离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达不到实际需要的效果。部分思政工作者脱离实际,不了解情况,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从师生所需、所愿、所求出发,主观主义地瞎指挥,不能从根本和长远着手,工作缺乏前瞻性。

3.责任意识不强。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工作的事、学校的事、师生的事敷衍应付,表现在奉献精神差、责任感不够。学习只图应付,工作只重应对,不注意脚踏实地、全心全意。没有站在更高的立场想问题。[3]对思政工作敷衍了事,遇到难题尽量回避矛盾,能躲则躲。需要解决问题拿出具体意见时,往往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表面上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实际上干货不多,重形式、走过场。

(三)缺乏科学性,方式方法与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不适应

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是套用过去的经验,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观察和思考校园内师生思潮日趋多元化的倾向,没有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没有在工作实际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所以教育的内容与现实是脱节的。因此,工作表象就是无法从实际问题入手,不能解决师生的各种困惑、迷茫与不解。在教学检查和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只是简单的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受众和客体,没有顾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当然无法达成预设的教学效果。部分思想工作者在处理师生问题时缺乏实践经验,求稳定,重表面,重堵轻疏,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甚至引起问题不断积累,引起矛盾不断发酵,最后造成不可收拾局面。

三、发挥群众路线的引领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一)遵循高校办学规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促进高校深化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弄明白“为了谁”,把“依靠谁”做到位,搞清楚“我是谁”。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4]就高校而言,“为了谁”,就是一切为了师生,真心服务师生,竭尽全力为师生谋利益、找出路,只有弄清了“为了谁”,才能找准工作的目标方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谁”就是要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师生,从师生谋求学校的发展合力中汲取力量,回答解决好“依靠谁”,就能找到工作的力量之源,形成众志成城、群策群力推动各项事业的不竭动力;“我是谁”,就是把师生当成学校的主人,视师生为亲人,始终摆正同师生的关系,作广大师生的公仆、服务者,把握住自己的正确定位,情系师生、服务群众,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正确把握住“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科学内涵,就能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克服思想和作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坚持把维护师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民生问题是一个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等根本利益的问题,改善民生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更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落实到高校,就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着力点,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把维护广大师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完善决策程序,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做出的方案和决策要符合师生的利益,防止决策不当造成师生利益受到损害;要构建完善的民主监督体系,加大办事的公开度与透明度,提高权力运行的公信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坚持把解决师生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工作的着重点与着力点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实际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一些小事,也会影响到师生切身利益与幸福指数。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赢得师生的理解和信任,就必须从解决和关心师生在教学、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紧盯师生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各种“小事”予以重视,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让广大师生在“小事”中看到、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反,如果不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光讲大道理,思想政治工作则无法奏效。因此“师生满意不满意、师生赞成不赞成、师生高兴不高兴、师生答应不答应”应该作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尺度与必须遵守的准则。具体到实际工作中,针对突出的问题,要明确责任、分解目标,制定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找准问题解决的关键,避免出现“一头热”“一阵风”的现象,让全面维护群众利益真正落到实处,得到长期坚持。

(四)把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高校是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和发展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的转型期,多元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高校中的师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不断滋生和蔓延;以低俗、媚俗和庸俗为特征的大众娱乐文化挑战以口味高雅、思想深邃、追求真理、忧思天下为特征的大学文化。[5]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问题、新情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新的实践环境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和根本工作原则。目前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广大师生面对国际国内不断涌现的新思潮、新思想,极易产生不解和迷惑,思想政治工作对此应及时做好教育指导,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向广大师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精神之中,让广大师生明确方向、分清主流、明辨是非,让师生在“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的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走群众路线,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与师生的联系沟通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在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放低身段,从各个方面了解师生、关心师生,诚心诚意解决师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贴近师生、相信师生、依靠师生,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抓手,针对师生的不解和迷惑,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态度,从实际问题入手,找准问题的症结,破解师生心中的迷惘[6]。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进行调查,了解具体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加以分析和引导,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转化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为了教师成长、一切为了师生利益”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以群众路线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维护师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与立足点,把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学校的工作就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群众路线的成果就会内化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之实,行为之果。

参考文献:

[1]贺国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J].求是,2004(5).

[2]王浩.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探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3]柴永柏.从信仰与责任角度思考改进作风[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10).

[4]刘云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J].求是,2011(16).

民生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 群众路线 思想政治工作 重要基础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传家宝。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群众是水,党是舟,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无论是以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一切为了人民,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还是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继承了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和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国家和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力量源泉。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成功或失误,无不和能否认真坚持群众路线密切相关,不管什么时候,哪里的党组织坚持好了群众路线,哪里的党组织威信就高,工作局面就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就顺利。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

十报告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十报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是群众路线的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群众,群众工作的关键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离开群众,就是无的放矢,群众工作如果离开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正确方向,就没有灵魂。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让群众知道所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去做。目前,群众路线确实被有的党员干部忘记了,甚至丢掉了,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群众路线教育。这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也是做好其它各项工作的迫切要求。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背向。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这里,特别强调了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前提。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与群众保持鱼水之情;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会具备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放下官架子,倾听群众呼声,真正把党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与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

三、坚持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依靠群众和教育群众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教育和引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和智慧的源泉。依靠群众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出路。同时要看到,群众对一些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群众觉悟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性的发挥,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

二是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二者内涵是一致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将两个“负责”对立甚至割裂开来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对上级机关负责。对上级的不合理要求不抵制,而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的利益。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所谓对人民群众负责,而无视上级机关的要求,甚至违背党的方针、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党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党的干部要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正确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不能利用群众给予的权利,,搞权钱交易,滋长消极腐败现象,这样群众是不答应的。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对新时期干群关系尤为重要。

四、坚持群众路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事。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正确的决策只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事,与群众路线是统一的。人们要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首先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地掌握群众的思想情绪和思想脉搏,才能从错综复杂的情况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也才能在实践中检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断总结积累新的经验,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发扬民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民主体现了人民的权利,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党的正确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接受,变为群众自觉接受的准则,就必须坚持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和实际出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从而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我们定计划、做决策、办事情,是闭门造车,靠领导拍脑袋,还是靠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集思广益,结果往往不同。改革发展是群众共同的事业,只有发扬民主,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胜利。

三是关心群众生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成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成亲人。”党员干部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下基层,结穷亲,接地气,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才能顺利推进我们的事业。

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与群众同甘共苦。感情深一寸,作风好一分。有些党员干部忙于事务,忙于应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偶尔下基层也是“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对群众所思、所盼、所惑不了解,对基层矛盾和问题不闻不问,疏远了同群众的感情,甚至将小事拖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后果。

四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党员干部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因此,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战斗性,避免出现作风和现象,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和信任。

民生工作思路篇7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照耀着全国人民前进道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加强党的领导作用,认清只有中国共商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的任务。贯彻总路线,必须加强党内外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得全国人民都懂得:我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都为着一个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动员一切力量,为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随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随着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有系统地进行改造,随着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进程,必须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对一切违反总路线的思想作斗争,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我们不但要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划清界限,并且要和资产阶级思想与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划清界限。

由於我们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路线,实现总路线就是要办社会主义的事,要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总路线完全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制订的。所以,在学路线的过程中,就一定会发生思想斗争,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会违反总路线,会对总路线进行曲解。这种思想斗争实际上也就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如果我们以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来学路线,我们就难以深刻地领会总路线的精神实质,难以真正把总路线学好。学路线时,应当力求对总路线的精神和实质有正确的了解。这样,我们就不能仅限于听听关于总路线的报告,或仅限于把自己的工作同总路线形式地联系一下;而必须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的级想,批判一切违反总路线、曲解总路线的思想。只有批判一切对总路线不正确的看法,我们的学习才有可能深入,我们在学习中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总路线联系自己的工作,才有可能学好总路线。自然,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正确地领会和掌握总路线,这是我们在学习上的长期任务。要想在短短的一次学习中完全解决,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下定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在长期的政治学习、理论学习中,和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划清界限,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

对总路线的不正确的看法,大抵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度阶级思想。如所谓“阶阶级矛盾取消”、“工业救国”、“对资本家不必改造”以及轻视劳动农民,妨碍工农联盟等论调。其中“阶级矛盾取消”论,是企图把阶级界限混淆。“工业救国”论是企图使我们的国家不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而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对资本家不必改造”论则是企图永久保存资本主义成分,而不是逐步改造资本主义成分。还有“农民不必改造”、“为了照顾农民生活应先搞轻工业”等错误论调。也有人提出干脆下道命令把一切经济成分都立即改为社会主义经济,就建成了社会主义了。这种主张,看来好像彻底,实际上不符合我国的情况,因而也是不正确的。此外,还有认为不学路线也能到社会主义社会等思想。对以上各种不正确的看法,都应当进行批判,不可以听之任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以理服人,不可以随便给人们戴上这样或那样的大帽子。

现在,我们把几种对总路线的错误论调,比较详细地一一加以批驳:“过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阶级矛盾;现在在过渡时期,阶级矛盾巳成过去。目前主要的是生产上的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先生们:过渡时期是什么社会呢?是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在无阶级的社会里,阶级业巳消灭,那当然主要的不是阶级矛盾的问题。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之后,这时只有一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经济的发展以逐步改变的方式来进行,旧东西不是简单地被废除,而是把自己的本性改得适应于新的东西。这样,可以说是生产上的新东西和旧东西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但是,我国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社会里是有阶级的,阶级未消灭,如何能说阶级矛盾已成过去?在这个社会里,充满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社会主义经济的比重要不断地成长;资本主义的成分要不断地被改造,一直到被改成社会主义成分为止。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社会制度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就是说:要使现在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都要成为一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要使五种成分的经济改造成为单一成分的经济。当社会主义所有制基本上成为我国社会制度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时候,新

民生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 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 认识论 价值观

党的十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把握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深入学习这一重要理论,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大有裨益。

一、群众路线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活动的能力,进而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作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切精神财富的最初的丰富的源泉是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的。最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但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创造着社会生活本身,推动社会前进。[1]p350-35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与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宗旨、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一切为了群众。同志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2]p71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党的根本宗旨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同志还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发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得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3]p1031这一科学论断。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同志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强调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始终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推动的。因此,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要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4]p49-51。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立场,我们党才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志指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5]p581面对旧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社会留下的满目疮痍,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6]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措施,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一条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同志多次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p279,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迈向了新的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面对国内外新问题、新形势,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多次提出并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一切依靠人民,实现梦想便有了不懈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必须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在中国革命时期,我们依靠群众路线,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靠群众路线,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使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新发展。因此,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群众路线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

要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论》中概括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生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生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9]p273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志历来十分强调我们党的这一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把群众实践中得出的零碎的、分散的观点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环节,使初步的认识得到升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与飞跃,然后再到群众中去指导工作和接受检验。这是我们工作实践的正确方法,同志再三强调:“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2]p32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领导者在集中听取群众意见及诉求之后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让群众通过实践去检验和评价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是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一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经过这个过程制定出来,以这些方法来进行贯彻落实,并不断用群众实践的新经验来加以丰富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牢牢树立实践的思维方式,要“真抓实干”,要踏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用切实的行动深入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的就是这个朴实道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基本的工作方法,即:群众和领导相结合、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批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其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对从群众实践中搜集来的个别的、分散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综合,形成正确认识,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迫切问题与切身利益。其二,民主和集中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深入到实践工作中去,发扬民主,运用集体智慧解决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其三,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既要考虑到每个群众的特殊利益诉求,也要考虑到群众的普遍利益诉求;既要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个别群众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带有普遍性的群众问题。其四,批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要领导者勇于面对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批评,同时也要以党性原则要求自己,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

三、群众路线深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人们最重要、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视的追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理想,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的价值体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重要、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视的价值追求。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同志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1095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动摇,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体现在价值观内容上,必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早在1944年9月,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3]p1004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写入了,从制度上保障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要求与基本内容,也就意味着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价值观的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以集体利益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把集体主义作为了基本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所谓“集体利益”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它既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某些群体、集团的特殊利益。集体利益既是对集体中每个个人利益的代表与反映,也是集体中个人利益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利益。群众路线要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最普遍的,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既然代表了人们的某种利益追求,也就必然内含着对于利益追求的评价,而任何一种评价都有某种尺度、标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区别于其他一切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才能提出正确认识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善恶、是非界限,才能有效地实现正确的价值选择。我们党一直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以人为本”,把“依靠人民,为人民造福”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评价标准进一步的深化。

参考文献:

[1]肖前,李秀林,王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育平,周作武,熊琴而.对群众路线认识论的再认识[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5]建国以来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8-23(1).

[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民生工作思路篇9

【关键词】群众路线;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06-2.5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始终是我们党崇高的价值追求,被誉为党的生命线、传家宝和“思想活的灵魂”。溯源群众路线发展过程,理清群众路线发展脉络,对新形势下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大有裨益。

一、溯源群众路线发展

(一)群众路线萌发和提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鼻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组成的。但并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

十月革命后不久,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义思想过程中,就提出了诸如“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等之类的群众观点。1921年党成立之时,就将“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写入纲领中。党的二大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明确提出要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等观点。党的四大提出,中国劳苦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1925年10月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这一系列论述表明,群众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为我党充分意识到,标志着群众路线的萌发和提出。

(二)群众路线初步形成

“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标志着中国革命中心开始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要给农民实惠。土地革命及其路线,使得广大群众大受裨益,纷纷拥护与支持党和红军,使得中央苏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并日益巩固,在此过程中,党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1934年1月,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要取得群众的拥护,就要关心群众生活,“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这里,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

(三)群众路线的完备和成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943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从此,群众路线有了清晰明确的表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使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完备的理论形态,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正式形成。

党的七大深刻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指出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路线”,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路线有了更加明确的含义,使人们对群众路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确立了群众路线的地位和作用。

(四)群众路线初步探索与曲折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党的中心工作从革命转为建设;一是党已经从一个革命党转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执政之初,党在胜利面前没有忘记人民群众,继续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优良传统,并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执政条件下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1956年9月,党的充分阐释了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将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领导人民群众的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把群众观点作为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都是对群众路线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1957年2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这既是对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又是党自觉地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光辉典范。

1961年,党重新提倡调查研究,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发展。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在总结执政以来党的群众工作时,指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群众运动并不是群众路线的唯一工作方法”,区分了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指出了革命的群众运动和“左”倾思想指导下的“群众运动”的本质不同。但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众路线。

(五)群众路线的恢复与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一方面,我们党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另一方面,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

进入新时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群众路线,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进行科学概括,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关心人民疾苦,向人民群众学习,当群众的同志和朋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的歪风;警告脱离群众将会使党丧失力量之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恢复群众路线优良传统,发展群众路线理论;另一方面积极实践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推动改革事业的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党尊重群众实践和创造的最好例证。

(六)群众路线理论的充实与丰富

经历了1989年的及剧变之后,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号召全党严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加强同群众的血肉联系。1990年3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党在民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群众路线理论探索和认识的重大成果,促进了群众路线的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标志着群众路线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七)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完善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就国际而言,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并日益普及,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就国内而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发展等等。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社会政治格局,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更加完备。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来自于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二是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群众路线的实质和要害,为搞好群众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南。

2012年11月,中共十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完成了新老顺利交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号召全党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十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从改进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到深化改革激发民生红利,再到业已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都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民务实清廉”情怀。

二、以溯源为动力,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建设

从溯源群众路线90多年历史中可见,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始终把为人民群众得解放、谋幸福作为最高奋斗目标,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这是党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领导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根本原因。唯有紧握这个法宝,党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艰难,才能水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高校学生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因子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得以推动向前。

(一)健全高校学生工作考核监督机制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掌握着许多决定学生利益的权力,必须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予以制约。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还存在些误区:认为学生工作再做好了领导以及表面工作后,只要不出事或者能“捂住事”就行;认为学生是“不懂事的小屁孩”,很多事是未经思索、脱口而出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基本工作方法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保证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由于考核制度的欠缺,致使个别学生工作者不愿意深入学生中去,要确立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完善对学工队伍考核监督机制并将其落实,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强化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理念

要真正用群众路线指导高校学生工作,那么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就必须在实际行动中强化服务理念,将学生真正回归到教育服务的主体上来,时刻认清没有学生就没有学生工作的形势。以学生为本,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涉及学生利益的制度或者决策时多进行调查研究,而不是凭借一厢情愿的空洞理论或者领导意志制定制度或做出决策,这样从根本上与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之所想,服务学生之所需,夯实学生群众基础,便于开展学生工作。

(三)深入开展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群众路线教育

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参与者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是树立群众路线工作理念的基础。这需要对学生工作决策者、学生工作直接实施者及学生分别开展教育。

首先是高校学生工作决策者,需要转换工作思维理念,深入学生中去,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尤其是对困难、个性学生进行关怀,倾听学生的想法,将学生的意见作为参考性依据纳入决策中来。其次高校学生工作直接实施者,需要深入学生,和学生交心,想着学生的困难,解答学生的疑惑,征求学生的意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好群众路线在学生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工作。将学校制定各项制度,做出各项决策的依据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保障学生合理知情权,使得学生能够心服口服,真正体现“一切向学生负责”。同时,在另一个侧面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维度看待学生反映问题,将其视为群众路线的实际运用,诸如在面对学生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并准各申诉时,个别学生工作直接实施者因担心给本单位带来损害而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使得学生“被主动认识错误”了,这就不好了。再次是学生,学生应该接受教育,做好群众路线的宣传工作。高校各级团委、学生会、班团支部应当在学生工作队伍的正确引导下,鼓励学生宣传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真实展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坚信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一切向学生负责,向学生学习。”

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不论是理论辩证还是历史鉴证,都体现了其价值所在,因此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在群众路线指导下,高校学生工作将“以学生为本,全新全意为学生服务,一切向学生负责,向学生学习”,必将使高校学生工作回归本质,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李华.群众路线:内涵、逻辑与特质[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1).

[2]曲青山.从看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N].北京日报,2013.7.8.

[3]杨淡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

[4]丛口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群众”概念分析[J].政法论坛,2005(2);孔玲.群众观是传统民木观的继承和发展[J].贵州文史丛刊,1994(4).

民生工作思路篇10

一、直面问题,探寻根源,正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遏制,行政审批、国有企业、财政金融体制、人事体制、司法体制、公共投资管理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这正是党高举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亿万群众所开创的。因此,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整体情况是好的。但是,影响和制约党群关系、群众路线贯彻的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自我党执政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发生重大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个别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淡漠,不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背离群众路线,办事凭主观意志,不深入实际,不到处研究,工作习惯于发号施令;工作作风虚浮,不干实事,爱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严重;甚至,为政不廉,腐化堕落等等。这些现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的威信,严重地破坏了党群关系。

党的群众观点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观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党要生存、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使命就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环境下,能够成为全党的共识,体现在行动上。但是在执政和和平建设的环境下,由于外部压力减少,一些领导干部对党群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降低了,他们头脑中依靠群众的紧迫感也就不如过去强了。还有的在思想深处没有摆正自身与群众的关系。

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根据其要求,走群众路线要经历一个了解民情、作出决策和贯彻落实的过程,但这实际上指的是基本步骤方法和原则性要求,具体究竟应该如何运用,“群众路线本身并没有提供技术性的处理手段”。如何走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就只能取决于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施行和如何施行群众路线,现实的体制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也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改变群众的被动地位,使群众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其中,唯一能依赖的只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作风,

二、创新观念,夯实基础,切实树立群众观点

在群众路线中,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所在,是我党施行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和观念性前提。“作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以群众观点为指导思想的。要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树立群众观点。没有明确的群众观点,就不会有真正的群众路线。”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必须首先切实树立群众观点。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坚持好群众观点,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从现时代背景出发,不断吸收现代先进理念和思想成果,创新观念,夯实基础。第一,要以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为指导,正确理解政党、国家、人民的关系及党的权力来源和本质,进一步诠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时代要求。与革命战争时期相比,建国后我党所处环境的最大变化自然是党开始掌握国家政权而成为执政党,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国家政权这一中介来进行。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国家体制下党、国家、人民的关系,摆正党、人民群众在它们中的位置的问题。国家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而我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或先进部分,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拥有的权力要替人民办事,党只能且应该始终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绝没有超越国家和人民的任何特权。第二,从确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深刻认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的“以人为本”是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些要求实质上是党的群众观点的体现,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科学发展观是我党要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现代先进政治理念和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观念,才能消除障碍增强认识,切实树立群众观点,从而为群众路线的正确施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树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确保公民对经济社会事务及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应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确保群众监督权全面充分行使。各级机关都应实行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制度;把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及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使公共权利的赋予、行使及其效果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宪法、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农业工业化建设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