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十篇

时间:2023-03-22 12:01:21

民生

民生篇1

期待医改新方案

200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在多家媒体进行的民意调查中,“看病贵、看病难”位居“新三座大山”(看病、住房、上学)之首,这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议论的焦点。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今年医改新方案肯定将出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将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核心,同时包括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等内容。2007年,医疗卫生改革绝对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医疗费用高昂。自从国家把医院推向市场,逐渐对医院“断奶”后,医院不得不在经营上下功夫,推出了各种激励机制,最普遍的是“医药合谋”,其核心就是把医务人员和医院的收入挂钩,靠向患者出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增加收益。但是卫生工作的首要职能是公共服务,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创收归己的运行机制很难保证医院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尽快回归“公益”轨道,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

新一轮的医改,政府绝不能缺位。这一方面要政府加大投入,全面推行医药分开;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在这其中,保证合理用药和药品价格的合理性,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是关键。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目前老百姓最需要的是方便、安全、可靠、廉价的初级医疗保障制度,在未来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社区医疗服务应作为发展的重点。医疗服务的方向应是“大病”进医院、“常见病”在社区、“小病”进药店。未来的医院配置模式,应该从过去的分级医疗、固定地点医疗改变为方便医疗和择优医疗。

居者有其屋

没有哪一届“两会”像今年这样,民众的目光都聚集到房价上。温总理说:“安居乐业才能和谐。”他承诺,今年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房地产业的垄断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还不是一个完善的、充分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垄断性的市场。房价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听任开发商主导。部分房地产商用信息公开不充分的市场缺陷,通过提高住房档次、囤积居奇等方式哄抬房价。要打破房地产行业的垄断,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多渠道投资,建立平价房地产企业,主要为中低收入者建造经济适用房;二是允许单位集资和民间合作建房,以满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需求。

问责制度缺位也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去年以来,随着多名党政高官落马,房地产已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官商合谋的结果导致楼市利益天平偏向开发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就会遭到践踏,也将影响到国家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尽快实行严厉的问责制,狠狠打击”成为国民共同的呼声。目前,中高档住房价格过快增长,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住房供应相对过少,要平抑房价必须改善住房供给结构,提高普通住宅供应比例。政府应从建立有效的土地政策和低收入居民住房补贴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加大廉租房、解困房建设,以形成低收入者拥有廉租的居住空间,中低收入者有一个定向优惠的消费门槛,将经济适用住房落到实处。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今年2月6日,温总理问在北京打了十几年工的河南农民樊书生:“你在城里打工还有什么难处?”樊书生直言:“现在孩子有学上了,还希望能上个好学校。”一个月后,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庄严承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今年春季开学,全国农村孩子们都不用交学杂费了;政府还将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同时,继续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全国财政安排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教育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最基本素质的事业,也是实现公平正义最基本的事业,所以公共财政非常愿意为教育“买单”。

教育需要投入,但是更需要师资。有了钱,没有好的老师,教育还是办不好。今年新学期开始,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另外,从今年新学年开始,还将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缓解就业压力

两会期间,面对社会各界“就业难”的呼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坦言:“中国在未来几年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他提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目标: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4.6%,要创造1200万个就业机会。

著名劳动法学家关怀说:“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是国家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劳动权对于每一个公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劳动权最关键的是要踏过就业的门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对公民劳动就业权的保护力度仍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公民劳动就业权不平等、受侵害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如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等现象;某些企业利用签订短期劳动合同,使职工陷入就业不稳定状态,随意解雇职工,滥用试用期,通过设定较长的试用期来规避对劳动者应尽的法定责任等都是侵犯职工就业权的现象。

就业是安国之策,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有鉴于此,政府应将就业稳定和就业增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和立法层面切实保护公民的劳动权。今年,《就业促进法》(草案)将首次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作为首部专门解决就业问题的法律,《草案》规定了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一位代表对此评论说,这意味着那些一味追求GDP,而不能真正实现“就业优先”的各级官员,将面临不称职的警示。

让百姓吃的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06年,一波波关食品安全的事件触目惊心,食品安全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吴仪副总理说:“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群众不满意,我没有做好工作,愧对百姓,应向大家道歉!”吴仪副总理的道歉让公民们看到了政府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

对于食品安全,代表们有这样一个共识:事后惩罚,不如事前防范。要堵住源头,从原料上把好关。将原料安全列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明文禁止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另外,国家应加大食品安全研究和监测工作的投入,使科研在防范食品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食品安全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突出问题,有代表建议,要尽快专门立法,完善监管链,明确执法主体;要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对食品安全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统一规划和计划食品监督管理工作;应该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强制执行,使食品加工企业及检测机构有章可循;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建立对相关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即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当前,群众对于食品质量的信心依然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广泛发动群众,把食品的检测信息及时公开出来,依靠群众监督市场。

环保问题重任在肩

今年全国“两会”上,环境保护成了热点话题。两会前夕,有关部门公布了2006年全国降耗减排结果,单位GDP比2005年下降1.23%,并没有实现下降4%的预期目标,节能减排任务任重道远。今年开始,环保支出将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节能法和循环经济法也将分别与今年6月与8月交全国人大审议。中国整治环境污染的力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民生篇2

关键词:民生 民生新闻思考

“民生”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将其阐释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通俗说来,“民生”既“人民的生计”,是万千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广泛性使得民生新闻几乎包容了信息资讯的全部类型。借助民生这个概念的模糊性,电视媒体至少在外表上完成了从政治宣传功能向提供资讯功能的转变。在形式上,完成了对新闻本质的回归(即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和重要性的新闻价值取向,以及趣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等内化因素)。这是新闻规律本身的魅力展现,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所彰显的个性与品质。

现今中国的整体政治理念,无不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色彩。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三贴近”,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民情、民意、民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关注“普通百姓生计”为主体的“民生新闻”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并不稀奇。一方面,民生新闻的本土化、人文化成为吸引受众的利器;另一方面,民生新闻在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前途上成为创新的突破口。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新闻事业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媒体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发展轨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赢得受众,占据市场,各媒体纷纷展开内部创新,栏目创作和制播机制成为重要突破口。民生新闻的出现因此成为了一种必然。社会尤其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促生了民生新闻的繁荣。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大展异彩。其中,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各个地方台无论大小,都有各色的民生新闻栏目应时上马。民生新闻已经俨然成为了电视新闻创新的代名词,公众把它当作生活诉求的绿色通道,政府则把它当作联系群众的纽带。一时之间,民生新闻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被学者称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然而,在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现象和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业界的关注和思考。

其一,在民生内容上的误读现象。一些民生类节目热衷于报道停水停电、垃圾污染、车祸事故、邻里纠纷等等。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而且,由于并没有为受众提供更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新闻信息服务,使得随着类似报道次数的越来越多,新闻价值反而越来越弱了。民生新闻来源于民生百态,应该有不拘一格的内容和形式。民生新闻前期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报道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原有的模板式新闻报道。如果刚从一中固态的报道方式便又走入到另外换一种固态的报道方式中,也就失去了民生新闻的存在价值,也就很难称的上是真正的来源于民生的民生新闻了。

其二,民生概念理解上的狭隘化。民生新闻虽然来源于民生百态,但是,作为一个新闻载体应该在选材和内容上体现“高出一筹”的甄别性。有些民生新闻一味追求内容的全面包容,忽视了思想的深邃。暴力、反常、奇闻怪事甚至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角。内容上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思想上缺乏必要的引导。使得民生新闻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上越走越远,不仅误读了民生新闻,更亵渎了民本思想。

其三,民生新闻出现角色错位。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舆论监督功能。民生类节目的播报内容离不开百姓生活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一些问题进行曝光的目的既是替百姓说话,也是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信息,最终还是要以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然而,这一过程却使部分受众产生了一种媒体介入、上电视解决问题更有效的错觉。一些媒体也因此沾沾自喜,出现角色错位,热衷于当“法官”,做“裁判”,做了一些超越职能范围的事。在一些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性报道中,记者常常混淆了媒介与行政、司法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区别,有意无意地扩大了媒介权力。而实际上,成熟的新闻媒体应该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平台,它的作用不应该落在实现民意的层面上,而是引导与疏导。唯有如此,媒体才更具公信力。

四、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伴随着民生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部分民生新闻及节目中逐渐出现了娱乐元素的加入。在民生新闻改革的初期,那种初始的小心翼翼的尝试应该可以被认定为是有益的,得到了观众认可的。但是,随着,部分媒体将挖掘新闻内涵的力量更多挪用来挖掘新闻的娱乐元素,这种娱乐化报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中理性的缺失,进而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其次,它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真实的诚意性和客观性,颠倒了信息传播中真实与效果之间的主次关系。第三,夸大了信息资讯本身的娱乐功能,忽略了信息的其他价值。

民生篇3

一、践行司法为民,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都属于人民,审判权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和有机组成部分,理当为人民服务。为此,我庭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将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便民审判:一是要继续和全面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为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二是要切实做好诉讼指导和释明工作,避免当事人因怠于或不当行使诉讼权利而使自己的权益受损。

同时,我庭将针对关涉民生的各类案件,强化审判,加强指导,以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首先,着重审理好商品房买卖合同、劳动合同、人身权损害赔偿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其次,将就目前突出存在的几类民生案件,着重做好全省法院的审判指导工作:1、针对当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不够等突出问题,指定专人进一步进行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和完善我庭业已拟定的《关于加强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审判工作的意见》并上报批准后下发各级法院,以切实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为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结合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的需要,拟于6月份召开一次全省法院劳动争议案件专题研讨会,就我省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力求在相关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形成会议纪要印发全省法院供审判工作中参考。3、修正和完善我庭业已拟定的《关于处理“外嫁女”请求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款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上报批准后下发,以规范和统一全省法院在该类案件上的司法尺度和裁判标准,以切实维护“外嫁女”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调解,妥善处理民生纠纷

通常情况下,判决只能从法律意义上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很难真正彻底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而调解则不仅能从法律意义上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更能从心理意义上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因此说调解是“最高境界的审判”。董治良院长在《全省法院院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诉讼调解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坚持调判结合,案结事了。我庭在大学习、大讨论过程中,深入领会董院长的讲话精神,并切实贯彻于审判工作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一季度,我庭的调解率达到了72%,创历史以来的最高。被媒体热炒的涉及海航公司6名飞行员的12宗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成功调结即是我庭进一步强化调解工作的具体成果。我庭今年上半年同时受理的涉及海航公司12名飞行员因辞职而引发的25宗系列劳动争议纠纷上诉案,因近期国内诸多航空公司频繁发生飞行员“辞职”、“跳槽”现象和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飞行员“集体返航事件”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理该系列案件后,我庭在董院长及张子连副院长的亲自指导与支持下,从和谐司法及“能调则调”的理念和原则出发,确立了力争调解解决纠纷的思路。随后我庭集思广益,联动出击,提出了兼顾飞行员和海航公司要求的调解方案,并围绕该调解方案,采取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调解策略,多渠道、全方位地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经过艰苦细致的调解,终于成功促使其中6名飞行员与海航公司达成了调解协议。该12宗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顺利调结,不仅较好地稳定了海航公司的飞行队伍,为海南航空运输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让6名已停飞近两年的飞行员重返蓝天,充分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并受到了最高法院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4月25日,《人民法院报》用了几乎一个整版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和宣传。此外,中央电视台以及《海南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报道。

为将调解工作引向深入,我庭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强化调解工作:一是在调解时间上,贯彻董院长讲话精神,坚持全程调解,将调解工作贯穿于案件审判过程的始终。二是在调解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全庭力量,无论是书记员、助理法官、案件承办法官,抑或是合议庭其他成员都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每一个可能促成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的机会,对案件进行调解。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社会影响大或社会关系复杂的案件,庭长也应当积极主动介入调解,必要时,请院长出面,参与调解工作。三是在调解技巧上,要善于以化解纠纷的诚意和法官的个人魅力,感染当事人,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从而找到调解的突破口并力争以调解方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三、抓好法庭工作,为普通民众排忧解难

民生篇4

2009年以来,以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为主要内容的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在阿坝州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住有所居 牧民定居仍增收

“以前我们都住在用牛粪糊的帐篷里,只能靠烧牛粪取暖,冬天非常冷。现在10月天气转冷时,我们就从远牧点回新村定居点,住房子里条件好很多,太阳能、水、电都可以用。”班玛俄热高兴地说,“条件变好了,我们一家七口人的生活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2005年,班玛俄热开起了藏家乐接待游客,同时也在当地做点小生意,时常去成都批发衣服、食品等卖给村民们。旺季时,班玛俄热家能接待两三百名客人,赚两万元左右,这是他年收入的一半。

2011年,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四年中的第三年,阿坝州就建成定居点609个,已有21.4万名无定居房或仅有简易固定居所的牧民群众从“黑帐篷”、“牛粪棚”搬入了定居新房。

各定居点将农牧业特色产业与藏家乐、牧家乐相结合,牧民在定居点安居乐业。如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民在定居点实现了生产生活条件的历史巨变,走向稳定与安康。

学有所教 为藏区孩子谋划新未来

农家书屋里,瓦切镇德乡村的贡求拉姆正在认真阅读一本关于教育学的藏语书。19岁的她刚完成了“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习,由于今后想从事教育,回到家后,她每周都到农家书屋看看书,提升知识,开拓眼界。

2009年9月,阿坝州首批4000余名学生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组织安排下,赴成都、德阳、绵阳等市所辖中职校接受“9+3”免费职业教育,标志着“9+3”免费职业教育在阿坝州正式启动。

阿坝州加强和“9+3”学校的沟通,适度扩大幼教、医护、文化旅游等专业的招生规模,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家乡的需求结合起来,回乡就业、创业,造福家乡。

“9+3”免费教育计划让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创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带领藏区实现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了牧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等进一步完善硬件、软件条件,阿坝州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各族人民享受同样的教育权利。

病有所医 医疗条件更上一层楼

“去年医院就安装了集中供暖设备,住院部每间病房都有地暖,门诊大楼安装了暖气,天气一冷就开始供暖,病人再也不用在病房里烧柴火了。”工作了几十年的院长陈晓燕说起医院的变化,打心底里高兴。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松潘县人民医院由安徽省援建,2011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新建的松潘县人民医院总投资8900万元,占地35亩,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设置职能科室,设施设备已达到国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

民生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社会民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只是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原动力,如何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为全民共享,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方面的公平、正义日益成为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与此同时,民生问题也促使人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意愿不断增强,人民参政、议政的诉求也日益强烈。“诸如公民民主权利等涉及政治民主的内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民大众普遍的生活需要和生活内容。”[1]显然,我们已经不能就民生本身来谈民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政治民主与社会民生已经不再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双向互动的力量之源,二者的逻辑生成必然是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体现。

一、政治民主:民生的重要政治保障

“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由“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意为“人民的政权”。作为一般概念的“民主”,其最基本含义就是“主权在民”“人民当家做主”。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民主是一个国家人民平等地参与到国家政治活动的基础。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民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人民的生计”,孙中山《民生主义》做出如下阐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现代意义的民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生”是指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在我国现代话语体系中所讲的“民生”主要是经济、社会层面上的。“民主”与“民生”虽有一字之别,前者强调政治层面,后者强调经济生活层面,但是二者的重心都是“民”。这个“民”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常有的称谓包括:“草民”“庶民”“平民”等,这些称谓内含着与“官”相对之意。这也表明,在封建专制社会,“民”即被统治者,地位卑微,生存权、发展权都不能自主。当然,为了维护政治的长治久安,统治阶级也重视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是,人民仍然从属于整个统治阶级。可以说,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对于被统治阶级的普通的人民来讲,他们的生计无非是政治统治的口号,更谈不上真正的民主。换句话说,人民要获得真正民主,首先就要解放自己。在西方,“民主”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而打出的旗号,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政治思想保障。“民生”在我国近代最早的正式提法出自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一思想借鉴了西方的民主主义,其中,“民生主义”主要强调为民生计的“平均地权”,这也是数千年封建专制下,普通百姓的基本诉求。促使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的要数新文化运动,当时的中国人从西方请来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意为“民主”。这是被压迫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迷茫中的中国人对于“民主”“民权”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摸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主建设上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在政治上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新中国赋予“民”以崭新的内涵,即“人民群众”,这也正是唯物史观所讲的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现在努力践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践行“中国梦”的征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民生”,它事关十几亿中国人的福祉和切身利益。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明确了中国特色谁主义建设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政治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中国政治民主建设的关键举措,它必然加速民主的法制化进程,也必然成为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的重要政治保障。

二、民生:政治民主的宗旨

民生问题是政治民主的题中之意和本质要求。纵观古今中外,政治民主程度越高,那么,这个国家的民生问题也解决得越好,几乎所有的民族和国家的民主进程都必然带来民生的提升。历史上,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来讲,资本主义民主更加关注人本身,在社会各个领域也更加体现出公平正义,人民的社会认同感也随之提升。当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民主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制度,是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必然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资本主义民主并非普世、永恒的民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也是最终要被扬弃,所谓超阶级的民主是不存在的。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民主观,他对资产阶级的民主做出如下理解,“只要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继续存在,资产阶级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中的自由和平等就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工人实行的雇佣奴隶制,是资本独裁,是资本压迫劳动”[2]。按照列宁的理解,资本主义民主是虚假的,少数人的民主,人民则异化为资本的奴役,基本的生计也难以保障。那么,真正的民主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收回国家权力”。对于人民如何收回国家权力这一问题,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了“两个解放”的思想,即“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是“政治解放”意义上的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民主。到那时,取代国家的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只有权利回归社会,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条件下,自由的价值才可能实现。那么,民生的内涵也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每个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将远远超越现代意义的“民生”。当然,马克思所讲的“真正的民主”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在借鉴西方民主的一些好的做法。但是,尽管西方民主有着近300年的发展历程,其许多弊病也逐渐显现。那么,在我国现阶段,在政治民主的道路选择上,如何准确定位呢?对此,俞可平认为,推行民主的时机和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和制度,“必须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人物和国民的素质、公民的生活习惯等条件相适应。”[3]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以及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历史和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民主思想,在民主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发展。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发展历程,较之资本主义民主最大的优越性,也是中国模式成功之处在于,我们并没有脱离民生去搞西方式“抽象的民主”,而是始终切实关注人民的福祉和根本利益。十八大强调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让公民享受应有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合理。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化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民生篇6

是谁贪婪吞噬我们的生存权利

谁不是说民生第一

本该关注民生的马甲们

有谁真正关注我们的生计

我们为失去生存应有的东西

作出呐喊和抗争

是谁给了马甲们默然无视我们的权力

为什么我们的生存道路上

充满荆棘与危机

难道是我们前世造的孽

口头上叫喊着

关注民生的马甲们

只不过是为了标榜自己

拿民生当护身符

变着法儿

演着戏儿

攀爬上作威作福的天梯

我们忍痛的困兽犹斗在

逆淘汰的游戏规则里

失衡的自生自灭的环境里

我们不踩红线

我们不违人性

我们吃尽人间的苦

我们受尽人世的凌侮

我们拼完浑身解数

当我们耗尽了

最后一滴泪与血

便扯下所谓的文人

假惺惺文绉绉缄默的面具

我们不会消失的无声无息

即使做一粒尘埃

也要借助风的力量

钻入那些强势强权者的眼睛

用我的生命和胴体

让他们不得安逸

让他们不得好活

民生篇7

2016已经过去。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不管好的、坏的,它在岁月中留下的痕迹,就是最珍贵的收藏。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痕迹,沿途去探寻它的纹理、温度、去向及来源,为了祭奠、为了记录、为了反思,也为了未来会更好。

从全面二孩时代启幕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实施,从“营改增”试点全面推行到楼市调控、网约车新政出台,2016依旧让我们应接不暇。里约奥运会,90后新生力量尽显“洪荒之力”,整体国民心态逐渐超越自卑自傲,保持从容自信……

我们见证了这一切。那些大江大河的叙事,那些无微不至的悲欢,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也承担着每个人的理想与初心。

聚焦泉城,我们看到――

当“最雨”呼啸而来之前,泉城上下紧急动员:电力、通讯、铁路、民航启动了应急预案,交通管制在低洼地段实施,市内泄洪闸口全部放开,5000多辆公交车蓄势待发,400多辆志愿者组成的救援车队随时待命,市政府甚至下达了历史上首个调整上下班时间的“避雨令”……尽管“暴雨爽约”,一座城市的民众温情与政府担当令人发自内心的点赞。

当拥堵成为一种司空见惯,雾霾成为一座城市的冬日常态,在2016年12月21日召开的济南市大气污染及交通拥堵治理大会上,济南市代市长王忠林毫不客气地指出,要克服“等着风吹、靠周边城市帮忙、怨地形地貌”,认真扎实地治堵、治霾,防治大气污染和治理交通拥堵的“双十条”强势推出,犹如一缕清风吹进人们被雾霾笼罩的焦灼内心。

当“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一再发生,去年年末济南市市长信箱的一封邮件把在高速公路救人的80后姑娘张文嘉推至大众面前,还有火场救人的四位“蜘蛛侠”、踢碎车窗玻璃救人的龙口小伙张伟……他们就像冬日的一抹暖阳照射进现代人冷漠凋敝的精神城堡。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这一年来的宏阔与狭促,厚重与粗鄙,凉热与甘苦,将与新年的鞭炮声一道辞旧迎新,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又将如何做到不忘初心、无愧于心?

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尊敬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 ,人们拥有笔记本电脑、手C、ipad和如空荡荡的房间一般的心灵,我们每天在朋友圈里刷屏、点赞、虚拟社交,却忙的没有时间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早安”。

我们生活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时代,需要担心的东西越来越多:空气、食物、交通、治安、邻里甚至路上的陌生人。

我们生活在一下雨就看海、一上路就路怒、一入冬就霾没、一言不合就大拆大建的城市。

我们不再说什么逃离北上广深,因为每个人的故乡无一例外地沦陷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

新一年的愿望来自过去一年的不完美。走出常驻的生活,走出狭隘的偏见,走出陈旧的岁月,才能看到新的希望。

我们希望,世界会冷暖有度,四季如约而至,不共尘沙一并来。

我们希望,生病的人有对症的治疗,医生的脚步能平稳安心,帮助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远离毒跑道和校园霸凌,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度过校园时代,济贫和教育会真正地普及到偏远山区,让那里的孩子吃上一口热饭,穿上干净的衣服,在安全的教室里念书。

……

民生篇8

尊敬的党组织:

两会的进程是我目前积极关注的大事,身为预备党员,能够成为正式的党员是我的愿望,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党组织的帮助和教导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当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千方百计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强调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凡是民生解决得好的地方,社会就和谐;反之,社会就动荡。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否则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要肩负起民生的责任,把发展目标恒久地定格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就必定能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民生篇9

改善民生,政府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把政府的作用强调过了头,改善民生的资金由政府掌握,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改善民生,国家行政权力就会过于扩张,社会就没有活力,民众的创造力就会枯竭,社会生产就会停滞不前,哪还有好的民生?

没有民主,政府改善民生的良好愿望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老一辈革命家舍生忘死,流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他们希望通过行政权力来改善民生,不能说不是良好的愿望,但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怎么样呢?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农业部管理局1979年公布的数字)。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十分艰难。1977年,我在天津调查时发现,工厂的生产第一线70%以上是二级工,月薪为41.5元,再没有其它收入。不少工人家庭祖孙三代人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50年代初为工人修建的工棚式临时住宅,一直住到80年代。

简而言之,没有民主,就没有民生。1958-1961年的中国发生了,被饿死的人数以千万计。现在都公认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人祸”。说得确切一点应当是制度之祸,即没有民主造成的灾祸。造成的重大政策失误是压制不同意见的结果。包括在内的数百万名干部,因为指出了政策中的问题,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这样才使得饿死人的错误政策持续了三年之久。更重要的是,在缺乏民主的制度下。政府垄断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垄断了一切生产条件,出现灾难以后,普通百姓没有自救能力,只能坐以待毙。

所幸的是,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极度贫困的经济制度得到了改变。但是,政治上还基本上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最近两年,国家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这当然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但是,政府的民生投入大多是靠行政手段、行政机构实施的。在民意袁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不畅通、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的制度环境下,民生投入一部分会挪用到非民生方面,一部分会进入各级官员的私囊。民生投入只有在最广泛的公共参与和严格的民主监督下,才能够让民众真正受惠。回想1998年开始的、实行了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一政策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消极效果不能忘记。我当时发表的《凯恩斯水土不服》《凯恩斯依赖症》等文章揭露了种种问题:政府投资对GDP的拉动效应日益降低;政府投资的增加没有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内需没有真正启动起来;大批投资装进了个人的口袋。当时国家计委对427个重点国债项目稽查,共查出挤占建设资金的项目100多个,违规招投标项目107个,存在质量隐患的项目85个。“问题项目”比例之高令人震惊。“问题项目”造就了大批贪官。当时全国有十多个省市的交通厅、公路局长因贪污受贿进了牢房。今天的腐败情况比那时更严重,这一轮政府的财政扩张会不会造成更多的贪污犯呢?

没有民主,社会财富的分配就不可能顾及民生。这个问题在财政预算方面最为明显。预算民主是现代国家通行的民主原则。所谓预算民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政府拥有对预算的控制权;第二,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行为必须公开透明,完全置于广大群众或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控制、监督之下;第三,人民代表必须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要代表纳税人的意愿;第四,政府向人代会提供的预算报告必须准确、细致、完整,不允许有预算之外的公共开支。显然,我们是没有预算民主的。

由于缺乏预算民主,我们各级政府花钱是随便的。财政预算过多用于政府公务消费和政府的形象工程。很多县政府的办公楼比美国总统办公的白宫还要豪华气派。为官员服务的楼堂馆所越来越奢侈,越来越讲究。公费出国旅游、公费吃喝玩乐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家行政管理费支出现了极不合理的增长,而民生投入相对很少。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8》数据表明,2006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这三项涉及民生的开支总额为10457.6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25.87%。而国有经济很少的美国,2007年上述三项开支约为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陈志武:《政府规模有多大?》)。国家财政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1995年为11.22%,2000年16.01%,2005年增长到21.23%,2007年略有下降,但还高达19.86%。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六五”时期这个比重为51.7%,“九五”时期这个比重降到45.8%,2007年降到35.3%。

要搞好民生,必须使普通民众在国民经济这块大蛋糕中享有合理的份额。这就需要社会公正。民主是各阶层平等表达利益诉求、寻求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再强调把蛋糕做大,认为只要蛋糕做大了,一切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确使蛋糕做大了,令人遗憾的是,为改革支付成本最多的工农群众得到的份额较小,而对改革支付成本较小的权势阶层却占有了蛋糕最大份额和最甜美的部分。

民生不是靠政府施舍能够改善的,最根本的还是要为老百姓提供争取更好生存的制度环境。最好的制度环境就是民主。当然还有法治。法治和民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民生篇10

从“量”到“质”再到“品”,可见民生新闻“深入民心”是一个不断扩展、逐步提升的演进过程。那么,如何提高党报民生新闻的公信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

首先,主题重在权威性

党报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掌握了更多的党委、政府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平台,就是权威性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时效性、同步性、互动性使传统媒体丢失了很大一部分受众,对纸质媒体冲击也很大,但权威性是网络媒体暂时不能替代的,这是党报一个强大的阵地。

《辽宁日报》民生版将反映党和政府在民生领域的重大政策、举措作为报道、策划的重要内容,既解读者获取政策之渴,又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同时又做活民生新闻。

从去年10月开始一直到今年1月,《辽宁日报》民生版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出“谋民利惠民生”系列主题策划报道,刊发了重点稿件20多篇,这组系列报道把主题宣传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通过大量事实的生动报道,说明党和政府的工作核心是为人民谋利、为百姓造福,如《追求教育公平的愿望不断变成现实》、《“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成样本》、《让保障房真正惠及住房困难群众》、《加快医保全覆盖使百姓看得起病》、《制定地方标准 让百姓吃上放心豆芽》等报道,较好地把民生报道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以事实说话,让数据证明。

其次,立意高在导向性

党报民生新闻应始终操持反映民众心声、维护民众利益、维护社会安宁、吁求社会正气的意识,塑造主流价值观念,从而使民生新闻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因此, 《辽宁日报》民生版开设“走基层・在现场”、“人物”等栏目,引导记者深入基层,挖掘感人情、温馨事。

在“走基层・在现场”栏目中,记者来到普通市民身边,和他们一起去领养老金,去医保中心报销医药费,去申请低保证,去当春运志愿者,去火车站当站台员……了解百姓的欢喜,体会百姓的不易,感受百姓的生活。《医保让栾大爷不再为“救命钱”发愁》、《站台员刘铁锋一站就是11个小时》、《志愿者依鑫奔波在春运一线》、《不到30天 刘阳就领到了低保证》、《外地人尹春雨用公积金贷款买了房》等报道,真实鲜活,现场感强,让很多读者感同身受,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第三,内容精在公信力

在当前民生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势下,党报高扬公信力的大旗,除了要突出权威性、导向性外,在选题内容上要将目光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和资讯;在报道方式上,要以调查性报道为主,挖掘新闻事件的内涵,进行深度报道,以冷静深邃、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民生新闻特有的幽默平实、深入浅出的形式,进行具有透视性、前瞻性的分析,以理性的力量吸引民众、关怀民众,形成舆论引导。

《辽宁日报》民生版紧紧围绕民生建设的热点和难点做文章,密切关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选准切入点及时报道。针对春运,民生版在春运首日及高峰日分别让记者现场体验,采写出《沈阳北站春运客流节前平稳 节后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等方向火车票紧张》、《买票方式多样化 “美丽服务”很温暖》等现场报道。同时在春运期间开辟了“聚焦春运”专栏,专门报道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的春运服务资讯,如余票情况、航班信息等。

春节后广大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一方面是工作难找,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用工荒”问题。围绕这一热点,《辽宁日报》民生版及时推出了《沈阳节后劳动力市场供求成交量偏低》、《零工要价高 求职人员少》等报道,对农民工外出和务工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做了解析。

另外,针对民生建设热点话题,及时发表言论,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是党报引领主流声音、形成健康舆论氛围的重要手段。《辽宁日报》民生版开辟了言论栏目――“民声”,在选题上突出热点、把握难点,正确加以解析,引导大众观点,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舆情环境。PM2.5超标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辽宁日报》民生版结合新闻报道推出了评论《减少空气污染须众志成城》,分别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对空气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是一个全局性的复杂问题,需要每一个人都尽一份力。又如,食品安全尤其是儿童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话题,民生版刊出“民声”评论《食品添加剂标准急需“儿童版”》,还有《彻底向“天书药方”说不》、《清理最低消费不能一阵风》等都是既敢于针对热点又正确把握难点、正确引导舆论的言论。

另外,“民生调查”是《辽宁日报》民生版的又一个重点栏目,旨在通过民生新闻的深度报道,深刻揭示深层次原因,解析热点现象,回答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达民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从而增强民生新闻的公信力、权威性。

驾考新规实行后是否很难通过,学费涨没涨?对此,记者深入采访了辽宁省和沈阳市交通管理部门及众多驾校,《新驾考有难度 学费没有涨》让即将参加驾考的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小区电梯用了多久不知道,电梯坏了不知找谁修……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个城市居民都可能会碰到的问题,《看看你家住宅小区电梯用多少年了》从电梯的维修、报废、安全监管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为市民启动电梯应急维修基金找出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