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20:42:00

师德建设论文

师德建设论文篇1

关键词:农村师德建设;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精华;措施;因素

一、对于小学农村教师师德建设的调查

职业道德素质和职责意识便是教师师德的最本质的东西,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与认知感,同时也可看出自身对职业的一个评价高低以及从职业中所领悟到的东西。教师能让自己达到并保持在一个严谨和呈现的一个具有高度的标准上,这是教学中所倡导的。教学道德和责任心也是教师心中所具备的,如果把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对学生的看法比作是枝桠的话,那教师的内在道德素质便是这些枝桠离不开的根基。无可非议的是教师师德已经成为一个人人议论、人人关心的全社会话题。小学生就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他们的大脑思维以及心理都还未得到彻底的开发,小学教师的教学就为这张白纸添上了具有浓重色彩的一笔。除了在学习上的影响外,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一些小的习惯,对是非的认知。从而不难看出小学生一生的习惯也默默地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如今师德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缺陷,时下虐待儿童的事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对教师师德以及传统文化的一个响亮巴掌。为了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了避免出现猥亵儿童的事件再次发生,加强对农村教师师德的建设已刻不容缓,只有提高教师素质,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育,为今后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二、探寻影响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因素

(一)经济方面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市场经济在全国快速飞跃让教育也逐渐踏上了市场化的征途。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发展,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教师的辛勤劳作都被贴上了经济的标签,呈现出了用商品价值衡量一切的现象,当然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师的价值。教师价值与经济的诱惑是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两个相联又相对的事物。在学生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部分小学教师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自我价值,这也重重地打击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大多教师对小学农村教育采取消极教学态度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农村贫瘠经济状况的原因,低的工资待遇和生活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梦想似乎折翼般。大家也可以看到如今很多的短期工作在经济上来讲是远远超过教师的,这样一个情况不得不让教师将经济放在一个高的位置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条便是尊师重教,但由于农村经济限制,小学农村教育已岌岌可危。

(二)自身方面的影响

1.学校方面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师德建设自然离不开学校环境方面的影响。学校制度、师德考核体制、师德教育体制若是有一项不完善或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师德建设的高低。农村教育更注重于应试教育而忽略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也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过多地在意学生成绩。师德教育是需要经常性和体制性的。

2.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归根究底,教师师德问题主要对象是农村小学教师,他们的知识构成与价值观念都是有所限制的。那也有一部分教师的文化水平也有限制,对学生的教育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浪费教学资源现象,学生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也就由此产生了。还有一部分师范毕业生也会因为不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而对教学消极应对。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在思想和政治上加强教育

可通过生活教育与日常理论的沟通方式向他们灌输思想政治上的有关观念。通过讲伟人事迹和名人理论来完善教师的道德素养,例如,有关贯彻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等。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体制性和定期性,让教师们在交流中吸取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加强师德建设。

(二)加强职业责任心

加强教师的职业责任心,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专门成立一个辅导班。让教师拥有无私奉献、职业道德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三)评选师德标兵

定时评选师德标兵,从而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评选对象需在教学、道德、服务方面为大家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要勉励大家向他学习,让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师德标兵。同时借舆论的宣传作用,让全校道德风气加强。

(四)建立对师德考核的体制

视具体情况建立贴合实际的师德考核体制。考核依据为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教学效果需要学校方面成立考核团队来督查教师的上课情况,学生方面可根据学生所填的评价表来确定。对教师的评定还可以采取分级制度。将这个评定与教师的工资、职业晋升相关联,让教师有足够的积极性。

(五)有奖惩之分

对于师德败坏的人,学校必须严加惩戒;相反加以奖赏。

(六)各校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

加强与外校教师的交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不断的交流会让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教学的正能量广泛地传播,此外还可避免教师对职业有倦怠性,防止教育事业下滑。

(七)加强学校的管理

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一个和谐、安静、民主的环境,学校需完善自己的管理工作。民主是学校首先要做到的,这样才能带动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让教师们能够团结成一体。为了让教师有成就感,学校和学生都要学会尊重教师,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适当听取他们的建议。

作者:鲁智龙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丰乐寄宿制小学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师德的实质与教师的人格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8).

[2]刘万海,张明明.近年来我国师德研究的主题、特征与趋向.教育科学研究,2014(2).

师德建设论文篇2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学生把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罪过。所以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再次,关爱每位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当老师把一颗真诚的心交给孩子,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地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个孩子时,孩子小小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教育。

师德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习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有素质全面的教师。在这个全面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1],师德师风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面对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教师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双师”型导师。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也正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学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而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对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不仅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军和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基地,还是先进文化的加工厂和辐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领头雁。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是落实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创新上、文化发展上。培养具有生产力意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人才,创造代表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精神产品和科技成果,向全社会散播先进文化的种子,是高等学校不容推辞的神圣职责。要很好地履行这样的神圣职责,高等学校必须首先解决好高校自身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即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队伍问题,因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自然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学校开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师德师风是一所学校层次与品位的表征。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风、学风,而且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讲两句话,一是“齐抓共管”,二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笔者认为这还是讲的一个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高校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问题,亦即师德问题。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导力量,是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古人说“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能否造福人类,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崇高的师德既是对高校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明亮学生心灵的火焰。在2004年9月召开的全国师德论坛会议上,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我们师德建设的主题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2]。高校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问、精湛的现代教学技法,才能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地增长知识,走向现代科技知识的前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师德是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第一,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教育作用。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很大,教师在各方面要起表率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第二,教师的劳动产品的全面性。教师劳动产品是学生,根据其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三,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每天都直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第四,教师劳动过程的长周期性,教师劳动成果和“效益”也难于完全量化,这种长周期性的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

(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高等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良好师德的内涵和要求。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我国历来有注重师德的传统。古人十分重视师德,汉代学者杨雄就讲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综合素质中,应当更加强调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具体包括教师的道德追求,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良好的师德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忠于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求真务实,不断创新。

1、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但至少是两大类:一是为己,二是为他;或者说是一为物质的,二为精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甘当蜡烛,甘为人梯,甘为铺路石的精神,表现为对名利的淡泊,对事业的追求,我们常说的“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身粉笔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等都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的写照。古人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就应该具有春蚕与蜡炬精神。这里牵涉到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人的价值,不在金钱的多少,不在地位的高低,而在于给人们留下了什么。陶行知先生当年辞去高官厚禄,脱掉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离开繁华的闹市,来到穷乡僻壤办一所晓庄师范。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人生就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忠于事业,热爱学生。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必须充满对学生的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才。所以我们提出以生为本,以爱为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爱生是当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教育应该是真诚的,应当用心灵来赢得心灵,以感情沟通感情。教师只有不断给学生真诚的爱,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是社会的典范,人格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所以教师应以其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如同志说的:“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3]“教书者必先修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所以教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教师既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因此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学能力,懂得教学规律,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文化,了解学生心理,扬善救失,教学生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创新是时展的不竭动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既要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又要不断地探索和攀登新的知识领域,所以教师教学生就是要教学生求真向善。因此教师必须有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还要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过去讲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十桶水,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教师十桶水也不能满足学生,所以教师应变成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与时代同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育应着重培养和弘扬以下六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一是要有为高等教育事业效力,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职业理想。二是要有以生为本,关心学生疾苦,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职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从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心理上关心、爱护、培养、帮助和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三是要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态度。四是要有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甘当春蚕、蜡烛和人梯的职业作风。五是要有勤奋钻研业务,练就教书育人过硬本领的职业技能。六是要有严于律己、崇高师德的职业人格。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措施

“教之道,德为先”,良好的师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如前所述,可以概括高校师德为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道德意识、职业形象、职业规范等,它是高校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进一步进行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机制的建设。

(一)建立培训学习机制,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师德建设要努力培育教师的时代精神,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学习意识,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培训工作。一是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思想观念等的教育。二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学习中,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形象、责任和纪律的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现、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宣传示范机制,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榜样对人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以“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培育师德先进典型,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要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

(三)建立考评激励机制,以积极的政策引导人。教师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要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需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便于操作的高校师德标准指标体系,对师德要求进行量化和细化,制订相应的考核指标,避免考核的随意性、盲目性,改变师德教育的软、虚、难的状况,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四)建立自律与他律结合机制,以有效地监督约束人。高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他律和自律手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用明确的师德规范加强外在的约束和监督。另一方面要使教师自觉地进行自我塑造。提高师德水平,关键还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自律机制可以使教师实现从满足社会要求到履行自我道德准则的心理平衡,这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注释:

[1]:《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79页。

师德建设论文篇4

1.1“修己安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修己”是求仁,而“安人”、“安百姓”则是行仁。“修己安人”体现在师德观念上,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1.2“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

孔子说“:有教无类。”[2]p168也就是说,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格局,将教育及于蛮夷之邦。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p94意思是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之礼,我就不会不教他。“有教无类”不仅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仁德思想,同时反映出孔子在教育观念上的公平思想。正是在“有教无类”这一教育公平思想指导下,孔子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的局面。

1.3“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

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2]p123孔子将十名弟子分为四科,由此便可以看出他教人各因其材。子路和冉有同时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p128只有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才能够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4“以身作则”的教育示范精神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p143意思是,统治者本身的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在孔子看来,无论是从政者还是从教者,其行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孔子在讲求“学”、“思”结合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行”的重要性。他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感化学生,做到以“行”立人,以“德”化人。

1.5“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p93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致,而孔子仍不敢当,充分体现了孔子谦虚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孔子看来,乐道重业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他对颜渊执着的乐道精神由衷地赞赏,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p871.6“无隐无私”的人文情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2]p139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樊迟又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智者善于了解人、认识人。孔子主张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做到无隐无私。孔子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们,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p98对学生无隐无私,一视同仁,是为师者应具备的风范。

2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2.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有目的的教育,都是通过教师而具体实施的。同时,教师是受教育者崇拜和效法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个体全面发展,是指教师除了智力和体力的自由发展外,还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情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基本因素。”[3]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2坚持教育原则

(1)热爱教育。热爱教育,在孔子那里则体现为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热爱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才能,而且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热爱教育,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要求教师以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荣,把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2)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育劳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职业者所必备的道德品质。所谓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学习等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劳动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并时时处处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并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3)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一种重要的教师道德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素养。所谓教育公正,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是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对于不同智力、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做到公正平等、正直无私。教育公正不仅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尊师重教”这一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承与发展。

2.3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是影响教育劳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当然,教学只是教育劳动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并以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优缺点对症下药,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学生达到比现有水平更高的标准。

师德建设论文篇5

创先争优是党领导下的政策,结合党的政策去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更可以加强初中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的能力,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可以将创先争优和教师的本职工作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

创先争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切不可脱离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空谈创先,空谈争优。换言之,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本职工作和创先争优的衔接,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知识本来就是初中教师的本职工作,本职的要求就是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加强师德建设和创先争优对初中教师的要求如出一辙。在整个活动当中,初中教师可以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文化建设,是本职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并且和创先争优的活动要求不谋而合。

(二)可以充实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当前,党内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创先争优。针对创先争优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方式,中央省委和各学校都明确地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各初中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细化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上级和各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对初中教师提的要求,提出创新的规定,实现加强师德建设主题和内容的升华,不断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水平。

(三)可以充分激发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和培养的主动积极性

通过各种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和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各初中院校需要提高争先创优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活动有更好的效果。将各初中院校的师德建设划入创先争优活动当中去,让初中教师在这个具体的活动形式下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在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引下,立足自我提高,让创先争优成为初中院校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实践可以证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参加的一种新的形式。

二、加强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讲如何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它是手段,也是需求。加强师德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爱岗敬业的意识。教师是对人类影响作用最为深远的一个职业,尤其需要爱岗敬业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感,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这是对教师本职工作的最好诠释。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与否可以通过其付出的汗水、智慧和情感来表现出来,它具有特殊性,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的本职要求是塑人和育人,那些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典范,爱学生、爱工作是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不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爱,那也就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已,而不能在情感上对学生有积极的指引和教育。教师最能体现对本职工作热爱的体现就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爱的种子。

三、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职责所在,所以说想要在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学校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体现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要使教师真正地有责任感就必须让教师的理论文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全身心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中学习、外出学习、自学以及参加专门的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的方式。其次,还要将活动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比如,开展教学比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提高,敢于去挑战自己。最后,还要将制度规范化,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和评价制度让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得规范。

四、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

加强初中教师师德建设一定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体系上,让学生和教师可以以多种形式去举报那些道德败坏的人、违反学校规定的人。学校也应该有专门的核实调查人员对这些举报进行调查,一旦查明确有其事就应该按照学校规定来严格处理,绝对不能容忍这种事情继续发生。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对举报人员实施奖励制度,并且做好举报人员的保密工作,让学生和教师积极地发现阻碍学校发展的绊脚石。在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必须毫不犹豫地紧抓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五、结语

师德建设论文篇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德是一个历史的、永恒的话题。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的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本地中、小学、幼儿教师的摇篮,其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对高校师德的研究中,除了少量专门研究师德概念、内容的成果外,大都对目前高校师德的现状给予描述,并进行原因分析。有的通过调查数据来实证地说明当前师德的现状,并对这种现状作出一定的说明,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当前高校师德的现状进行描述,一般的叙述方式是主流或是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以往的高校师德研究多为宏观笼统的分析成因,提出的措施和对策也缺乏针对性。而对于高师院校的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甚少,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宁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师德建设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并提出建设性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一所地方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自编问卷从教师的职业信念、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与同事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和在教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五个维度对宁夏师范学院的师德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其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7.5%;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回收率为96.5%。访谈提纲围绕问卷的五个维度,主要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选择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旨在进一步了解教师师德现状,对问卷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以便研究者做出更贴近现实的描述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首先来看师生对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评价。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您认为目前高师院校师德现状好吗?”选择“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21%和36%,选择“不好”的比例为43%;学生选择“很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13%和69%,选择“不好”的的比例为18%。这些数据说明,多数师生认为我院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情况是不错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近半数的教师对师德现状不满意。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比较坚定,但职业认同度低,且有性别差异

教师们对“您认为教师职业有前途吗?”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7.5%,“很有”的比例为30%,“没有”的比例为12.5%,且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见图1);对“如果您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选择?”,答案为“不转行”的比例为75%,“转行”的比例为17.5%,“很难说”的比例为7.5%,也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见图2)。可见,大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低,但职业信念却较坚定,且男、女教师认识差异较大。图1“您认为教师职业有前途吗?”各选项与性别的相关分析图2“如果您有机会转行,您会怎么选择?”

(二)师生关系淡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师生双方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担负未来中小学、幼儿教师的重担的师范生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养成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从统计数据看,我院师生关系令人堪忧。如对“您和学生(教师)在课下有联系吗?”,无论教师和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从不”(见图3)。而题目“您(您的老师)对课堂违纪现象怎么处理?”,80%以上的师生都选择“顺其自然”,选择“会管”的不到10%(见图4)。可见,一方面,现代师生的交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没有基本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缺乏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图3“您和学生(教师)在课下有联系吗?”的师生选项的百分比图4“您(您的老师)对课堂违纪现象怎么处理?”

(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不尽人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也几乎是教师工作的全部,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其生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规范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1.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不够认真数据显示: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不够认真,如对“您(您的老师)会因私事耽误正常教学吗?”教师选择“偶尔”的比例为40%,选择“会的”的比例为10%,而学生选择“偶尔”的比例为40%,选择“经常”的比例高达34%,教师和学生的回答存在较大差异(见图5)。对“您在工作之余,在校外兼职赚钱吗?”,选择“是”和“可能”的比例为7.5%和10%,说明有少部分教师在校外兼职。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表现与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对“您(您的老师)的教案每学期会更新吗?”教师选择“没有”的比例为12%,而学生选择“没有”的比例为15%;对“您(您的老师)会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吗?”教师选择“不会”的比例为10%,而学生选择“不会”的比例高达39%;对“课下时,学生找老师答疑,您(您的老师)会不耐烦吗?”教师选择“会的”的比例为5%,学生选择“会的”的比例为12%。可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部分教师的表现和自我认知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四)部分教师缺乏学术道德精神,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纵容理解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是相互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但因二者在直接目的和所需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冲突,两者关系的处理也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重教学,轻科研,致使教师们对科研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如何去做科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随着地方高师院校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加之引进高学历的人才增多,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对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加大,职称评定中科研分值也日益提高,这就出现了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但是此类院校的教师大部分少搞科研,甚至不知如何去搞科研,就滋生了论文、用钱购买科研成果甚至盗用、剽窃等现象。如对“您如何看待撰写论文或科研中的剽窃或弄虚作假行为?”认为“很正常”的教师比例竟高达17.5%;对“学生抄袭和伪造数据可以理解吗?”认为“可以”和“无所谓”的比例分别为25%和25%。可见,部分教师不但自身缺乏学术道德,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也纵容理解、视而不见,这对于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幼儿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的确令人警醒。

(五)教师希望首先解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实际地位之间的矛盾

为了了解我院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表1、表2的问题。可以看出前两组矛盾主要是社会期望与教师的实际待遇,以及教师的奉献精神与物质追求之间的矛盾,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共计为80.5%。从表2中,教师对影响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影响因素排序来看,在学院师德建设中,多数教师更多担忧的是外部因素,而较少人考虑自身因素。

四、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师德培育与榜样示范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我院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敬业意识和教学精力投入有待加强。首先,要加强学院师德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加强新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也包括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二是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青年教师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中坚力量,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他们教龄较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又因为长期以来重教学,科研能力较低,为了达到职称评定中逐步提升的科研要求,和青年高学历教师相比更容易出现学术道德问题,这就要学校提供条件让他们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三是发挥老教授的榜样带头作用。教授的多少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教授也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中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但地方高师院校的部分教授由于之前职称评定对科研要求较低,相应的学术水平较低,加之评上教授后,也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致使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的教授得过且过,只待退休。这就要求学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把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到实处,发挥他们的指导和督导作用。其次,构建学校榜样示范平台。由学校工会组织牵头,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平台开展学校优秀教师“、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学生工作者、优秀导师评选等系列活动,对在师德师风、人文素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生命质量及营造关爱学生环境

鉴于我院教师对本职业的前途缺乏信心、师生关系淡漠的现状,学校应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关爱学生的角度来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民主治校,让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充分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动和融洽师生关系;通过教师音乐会、艺术展、文化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丰富高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加强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院书记、副书记和学生的紧密联系。如晚上轮流到学生宿舍值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建立学生导师制,把普通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每位学生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学相长,共同促进。

(三)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高师职称评定机制和师德考核制度

我院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依据,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高师职称评定机制和师德考核制度。1.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由于地方高师长期以来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近年来在职称评定中加大科研成果的分值,的确激发了教师们科学研究的热情,但也“使师德建设陷入极为尴尬的两难处境: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势必误人子弟;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势必影响科研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自己的职称得不到提升”,甚至还滋生了学术腐败现象。为了发挥每个教师的最大潜力,职称评定应该“两条腿走路”:擅长教学的教师职称评定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潜心钻研科研的教师职称评定以科研成果为侧重点。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搭建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教师奋进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2.加强师德考核制度建设严格师德考核制度规范,实现师德评价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到标准的法制化转变。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和权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建立一整套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组织体系、实施体系、奖惩体系、监控体系、反馈体系以及循环改善体系等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院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切实实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紧紧挂钩,以最大化发挥考核的效用。

(四)通过反思和行动,提升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

师德建设论文篇7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招聘引进的严格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换句话说,符合教师资格是从业的法定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包括政治思想、学历和能力等方面,即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分析高校教师招聘引进的条件可以看出,学历条件是刚性条件,没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是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教师的。在现实实施中,条件往往更高。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和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学校或专业还要求应聘者取得的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来自名校名师。国内一流大学对应聘者筛选时,更倾向于有海外求学、讲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这种过分注重学历、学位的倾向,使本来全面的,要求政治思想坚定、品德高尚、注重能力的综合标准变成单一的学历学位标准。因此,高校引进和招聘人才和名师,应当全面考察其是否遵纪守法,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品质是否高尚,治学是否严谨,是否具备敬业精神,是否热爱学生,个人生活作风是否良好等等,对违法乱纪者、道德品质恶劣者、学术造假者、生活作风糜烂者一票否决。近年来,在高校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学术造假,学术造假的事件不断曝光: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华中师大胡春林硕士论文“更牛”抄袭事件(仅致谢不一样);汪晖《反抗绝望》事件等等。上述事件中,有的虽然是学生所为,但也反映出为师者治学不严。在这种师德师风堪忧的特殊背景下,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起点上奠定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师入口不严和管理混乱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高校是产生思想和生产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者的感情,恶化了不良学术风气,打击了创造创新者的积极性。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毒害了部分学生,他们抛弃学业的严谨,惧怕科研的艰辛,选择探索的抄袭捷径。网络世界的出现为学术品质恶劣者、成果抄袭者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此风不刹,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含金量大大缩水,导致科研能力不足,服务企业、党政部门以及社会的水平下降。

二、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激励保障有力

在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应然关系来说,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但在实然状态下,教师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也是有限的。教师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太重,必然影响到教学精力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其科研精力投入必然减少,直接影响到科研的产出、科研的质量。在高校职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待遇兑现过程中,科研的分量极大,有的学校甚至实行科研数量、级别一票否决制,任务繁重的教师只有三种选择:一,放弃职称晋升,听凭科研处罚;二,身体透支,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以牺牲个人生命健康为代价;三,投机取巧,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职位设定、工作量底线、量化考核以及待遇兑现过程中,应当并重看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人力资源开发深层研究中,价值观、敬业态度、自我评价、社会责任等软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和重要,是人力资源考量的优先因素,因而,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应重点分析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毋庸置疑,今天的教师待遇总体是不错的,在各种职业评价中,仍然是许多优秀人才向往和满意的好职业。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影响,优秀人力资源在选择就业单位和进行服务时,总是充分考虑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素养等综合因素,因而,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包括学术休假、出国深造、学术交流、困难帮助等,既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吸引广大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防止精力外投,无暇科研,弄虚作假,敷衍教学,冷淡学生的积极对策。

三、人性化培训与开发,合理进行岗位流动

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中,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创新环境、复杂环境以及多变环境,倡导人人培训,人人开发,终身开发,因而,坚持培训开发面前人人平等十分重要。培训与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前提,不能有的教师经常培训深造、访学交流,有的教师则无机会,甚至职业生涯期被完全剥夺了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被剥夺,意味着教师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意味着竞争劣势,意味着教师间的不平等和尖锐矛盾。需要决定培训,需要决定开发。平等是一种美德,是人的尊严的象征。公平公正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性的需要。剥夺人的权利,中止人的发展机会,是造成教师教书育人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重能力,轻学历,学历和学位都应当体现在能力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其目的就在于摒弃和转变传统人力资源培养、考评、使用和开发中倚重权力、关系、金钱等外在身份要素,阻滞人的能力拓展和发挥,把人力资源考评、使用和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实现人的价值。”在强化人性化培训开发的同时,还要进行岗位合理流动。人的能力总是变化的、发展的,岗位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因而,在高校内部,特别是相近、相同专业间进行岗位合理流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有限人力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有序转岗的制度设计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降低压力,避免职业倦怠,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

四、优化生成环境,形成自律

师德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师德建设;制度保障;对策

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培养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必须依靠一支敬业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塑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一代青年乃至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品种、多规格的态势,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改变过去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状况,使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的高职教师师德具有政治性、开拓性、平等性、规范性等基本特征,从总体上讲,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了高尚的师德风范。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高职师德也出现了一些另人担忧的下滑现象。

高职学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校”观念的迫切需要在学校里,由于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以德治校”必须构筑起以师德为核心的学校道德体系,充分发挥师德的示范、辐射与教化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的断层现象已经基本消失,逐渐趋于合理,这是多年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和发扬高尚的师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然而,高职教师队伍中仍有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与人格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特别是有些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严重损害了高职教师与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与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中存在的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教书不育人,对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现象,必然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建设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高职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重教学、轻教育,未将师德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抓紧抓好,主要表现在:

没有单独制定师德教育方案;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深入;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师德建设形式单调,仅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师缺乏兴趣。

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现象严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氛围空前活跃,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学术研究成果,教师为维护和发扬高职院校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表现为学术心态浮躁,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抄袭剽窃,请他人文章,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弄虚作假等,这些行为和现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学术声誉,是一种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与学术腐败的现象。

敬业意识淡薄,注重自身利益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不够。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而未看成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崇高事业。不少教师淡薄了对学校发展前程的关注,过多地注重体现个性和自我价值,仅从切身利益上寻求自己的位置,吃苦精神、奉献意识、全局观、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比较淡薄。有的教师不求甚解,不思进取,不悉心敬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缺乏探索兴趣。还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获取,教学中精神不集中,用心不到位,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也有的教师对科学研究急功近利,不愿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学术心态浮躁,根基不牢。示范作用欠缺,育人意识淡薄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然而,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自身素质与一个大学教师的行为准则相差甚远。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就业一技之长,因此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认为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政工干部的事,与己无关。有些教师因自身缺乏师德修养,师表意识淡薄,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考试送“感情分”、“礼物分”,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有些教师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

精力投入不够,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趋利原则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趋向实际,崇尚个人主义,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副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无心钻研业务,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新意,甚至连教案也不写。

加强与改进高职师德建设的措施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师德建设,一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体系与监督机制,三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教师师德观念的影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讨论,使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与人才质量观,这样,师德建设才能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热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意识,提高团结协作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思想素质,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与工作责任心。

健全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在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上,要强调制度化建设,依法执教,要根据《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制定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约束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实现依法执教。

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要具备以事业为重,以学生为本的宽阔胸怀,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境界,将幸福与快乐寄托于对教师职业的高度热爱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付出的艰苦劳动创造之中。发扬奉献精神,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矢志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完善自己,使自己步入更加崇高的人生境界。

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加强师德建设不但要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且要帮助教师创造达到这些要求所必备的条件,这就需要学校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利益要求,将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环境的实际工作中,通过细心、周到、优质、高效的各种服务,创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增强师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大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建立健全师德评估与制约机制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师德考核不仅要掌握教师的师德状况,而且要形成一种竞争与激励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取得实效。应转变考核观念,逐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使师德考核切实起到竞争激励的作用。一是应从短期考核(年度考核)向长期动态的考核转变,良好师德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应从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考核向以学生为主的考核转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一言一行无不在学生的监督下,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师德究竟如何,广大学生最有发言权。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应以思想建设为主,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与措施作为制度保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褚福银.论师德[J].淮海职业教育,2002,(4).

师德建设论文篇9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理想信念淡薄

一些教师对自身价值实现和个人业务发展方面关注多、投人大,而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的认识较模糊。许多教师虽然也参加政治理论的学习,但真懂真信真通马克思主义的人却不多。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往往感到困惑和茫然,看到现实与所学理论不尽符合时,有的人就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疑问,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道德水平不高

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凡事只考虑自己,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个别人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和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有的教师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或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把不健康的思想、观点、信念、品格、作风等传给学生;有的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不深入钻研教材和资料,授课无教案,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讲课时随意性很大;有的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衣冠不整;还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治学态度不严谨,对学生成绩不能严格把关,甚至故意刁难学生,向学生索要财物等。

3.教育思想落后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只有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向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转变。而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独立见解,知识老化,缺乏时代精神,教法呆板,缺乏师生互动;有些教师对学术前沿关注不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有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理工科教师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了解很少,文科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有限。

4.科研能力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多数教师对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见利则做,无利不做,缺乏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的讲实惠、讲物质利益,放弃长期开展的理论研究,转而花大力气和时间去搞见效快、能体现经济效益的技术和产品;有的仅仅把教学科研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无心提高学术水平,无力更新教学内容,仅仅满足于教书上课;有人虽然有科研意识和从事科研的紧迫感,但由于长期不搞科研,缺乏知识积累和素材收集,科研能力差;还有少数教师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高校教师搞好科研的重要性,搞科研是出于无奈,是迫于学校考评和职称评审压力;还有的教师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精神,学术不端,道德失范,甚至编造数据,剽窃别人成果,科研质量差,成果层次低,难以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更难以产出科研精品。

5.缺乏协作精神

一些教师自我意识特强,个性张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缺乏真诚的团结协作和关心帮助。表现为教师与学生接触少,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甚至狂妄自大,看不起学生;一些教师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不关心爱护学生,不理解尊重学生,不严格管理学生等。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团结精神、团队意识不够,人际关系不和谐,少数教师唯我独尊,骄傲自满,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嫉贤妒能,使人难以与之合作。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其特殊的使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广大教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己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同时,教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2.提高对师德建设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在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学校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师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师德建设在校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就无法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师德建设还对学生有潜在影响,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品格意志、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3.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离不开思想教育,但也必须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要有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学高身正、教书育人取得突出成绩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教师的师德建设情况作为所在单位的教育教学、精神文明、党建思政等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之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有悖师德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对违反师德者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处理。

4.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带动作用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归纳、挖掘、提炼教师身边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用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真实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要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紧密结合起来,抓典型的同时也要抓好群体,以典型带动群体,以群体培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良好效果,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5.落实师德建设与业务提高的有效措施

师德建设论文篇10

关键词教师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师德为本。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何谓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并且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等优良的师德,成为作为教师职业必须传承的优秀传统。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各种利益日趋多样化,这些必然要影响到高校;二是在校生生源地扩大,生源结构多样化,学生思想复杂化,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三是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居多,教学改革力度增大,教书育人任务加重。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提高,特别是师德水平要提高,否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为此学校党组织应该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千方百计地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下面我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师德建设

以人为本,体现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是社会主义师德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使广大教师树立共同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爱教、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保证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用思想教育加强师德建设

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素质为先,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育人为主导的原则,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造就一支适应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所谓教师职业理想,就是一种坚定的任务,而这种任务必须是为了实现教师崇高目标而去执著追求一生而建立起来的。如:重教明理;徳教为先;修身为本;博学知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知行并重;厚德载物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师道德思想,需要当代教师借鉴和学习。

3、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们都要把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则和规范弄清楚,并按照规范制度去做,才能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教师要遵循五项师德原则:一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原则(核心原则);二是集体主义原则(基本原则);三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原则(主体原则);四是教书育人原则(责任原则);五是修身为本原则(基础原则)。教师道德规范主要是三条:一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敬业精神)。二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举止端庄,语言文明,遵纪守法,作风正派。三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从不自满。

4、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要使每一位教师深深懂得,教书必须育人,教师要在育人上下功夫,提升育人的水平,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邓小平同志十分明确地把教师视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并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民教师为学生服务的人生格言,教师是“红烛”,照亮了学生,点燃了自己,教师是“园丁”,浇灌了学生,辛苦了自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育了学生,付出了自己。

三、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

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整体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工程,要使师德建设的工作能落到实处,就必须建设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为依托和保障。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加强师德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要把师德建设绩效作为各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定期予以考核,使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要变软任务为硬任务,使师德建设工作有所遵循,绩效有据可考,健全,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及考核办法。这些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制定,要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贴近学校实际,特别要认真总结吸收本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教育传统,同时要在师德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东西,并加以集中、提炼、能够概括出语言比较精炼,上口易记的师德规范要求,制定出便于操作的考核标准。

师德考核标准的制度和具体考核办法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比较难以量化,所以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师德评定的结果应归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责任,技术职务晋升和实施奖惩的依据,化虚为实,努力建设师德良好的师资队伍。

四、区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抓师德建设

每一个教师在个性特征、学术素养、道德修养、阅历经验、自律意识等方面各有差异。因此,在师德建设工作中,“一把抓”“一刀切”的做法注定要影响工作绩效,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师资队伍中的带队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和骨干。这些同志一般是学科带头人,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鼓励这些骨干与其他教师开展“一帮一、一对红”“导师带徒”活动,并经求他们对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吸收他们参加到师德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中来。

抓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中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在学校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师资队伍中一支最主要的力量。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特别是竞赛活动,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抓师资队伍的生力军—─新上岗教师。新上岗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所在。但他们初为人师,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师德体验。在加强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的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不同学科新上岗教师之间以及他们和老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思想交流、学术交流和协作,以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高尚师德,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事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跨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