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论坛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23:48:10

师德论坛论文

师德论坛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效果;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08-01

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学习和工作逐渐离不开互联网,学校德育工作也是如此。网络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有时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的优点,建立网站、开设微博、开辟论坛,结合学生特点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建立网站,搭建德育工作平台

网络上的信息繁多,在丰富人们生活、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有时渗透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年龄较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对网上信息进行精心筛选,搭建一个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德育网站。开设德育网站,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限制,德育能够有效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制作网站时,教师要注意挑选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教师可在网站中设置“新闻快报”板块,挑选一些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在挑选时政新闻时,教师要注意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同时要及时更新,与时代同步,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新知识、新资。也可以在网站中设置“每日故事”板块,每天更新一个小故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比如传统美德小故事、哲理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只要能对学生有教育意义、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就行。故事不可太长,内容也不可过于难懂,以免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不必要的障碍。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孔融让梨”“夸父追日”“沉香救母”“负荆请罪”“曹冲称象”“掉进米缸的老鼠”等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二、利用微博,开创德育新局面

自微博出现以后,便成为一匹“黑马”,逐渐成为人们“看”世界的主要平台之一。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借助这匹“黑马”,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增强德育内容吸引力。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微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创德育新局面。众所周知,微博上的信息来源广泛,内容庞杂,这是教师无法控制的。学生若浏览不良信息,会给其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起到引路人作用,要告诉学生微博中哪些信息是该浏览和学习的,哪些是不可以看的,从而让微博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微博,平时在微博上一些校园新闻、问题解答等,并让学生和家长关注。教师也可以建立一个微博,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上传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学习资料,供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微博。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记录学习心得,宣泄自己的情绪,让压力得到缓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微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疏导,避免偏激的事情发生。当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教师还不太适应这种网络教学形式。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开设网络技术培训班,让教师们熟悉微博,让德育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

三、开辟论坛,丰富德育的层次性

论坛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好地方。论坛顾名思义就是议论的地方,学生和教师在里面都可以尽情地发表意见,讨论关于德育的见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德育工作,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同时还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如果学校开辟论坛,德育就不再受到地域、时间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论坛里的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从而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特点开辟相应的论坛,让学生通过论坛了解班级的内部事务,并在论坛里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这能够丰富德育的层次性。德育工作是离不开实践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论坛里面设置“实践活动”模块,让学生提出自己对实践活动的意见。学生可以在论坛中告诉老师自己希望学校组织怎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打扫敬老院;也可以在论坛中发表自己参加过的德育实践活动的感受,写一写自己的收获与心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学校还可以在校园论坛中设置“答疑解惑”板块,让学生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苦恼,教师则通过论坛对其进行开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和冲击。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站搭建德育工作新平台,利用微博开创德育新局面,同时开辟论坛丰富德育的层次性,并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海滨,蜣.网络让小学德育百花盛开[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2]廖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师德论坛论文篇2

2009年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教育艺术研究会协办的中华爱国工程第三届高级论坛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国校长德育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

上午9点半,主持人――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李和平秘书长宣布论坛开幕,并介绍与会领导及嘉宾。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唱完毕,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致开幕词。之后张文炯秘书宣读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主席李德生老将军的贺信,他祝贺论坛成功举办,号召热心于爱国报国事业的社会各方和各界人士,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为大会致词。中关工委教育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海燕在大会上讲话。

会议正式进入为期一天半的主题演讲、主旨演讲与交流研讨阶段。此次德育论坛演讲的专家阵容强大,既有权威演讲家――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中国关工委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刘吉、中国关工委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彭清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陆士桢教授、中国少儿出版社原副总编卢勤;也有专门从事学校德育研究的知名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德育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百名德育专家、中国学校教育网总编李亚平博士等,他们分别作了别开生面的主旨演讲。

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高中职院校、大学的600名代表云集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研讨新形势、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规律,探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途径、方法,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

强化德育为先的观念

与会代表一致在思想上明确了总书记提出德育为先的重要意义,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河北邯郸市复兴区教育局局长裴献堂等一批与会局长、校长在论坛中认为“育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德育为先”就是始终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培养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感悟德育的内化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说:德育不简单是一种教育体系,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如果把德育做成外在的灌输,孩子们会反感。德育应该是一种内心的唤醒,是人性之间朴素的爱与善良,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是生命之间的帮助与扶持,是人在困顿之中的依赖与感恩。她说我们之所以需要道德,不是因为我们高尚,而是因为我们无助,德育应该是让人人沉浸其间,并且,因为崇高的道德而获得幸福的一种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中国关工委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刘吉、副理事长彭清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中国少儿出版社原副总编卢勤、北京陈经伦中学副校长朱洪秋在论坛中认为:学校德育应该体现对学生良好道德培养,爱心的升华;学校德育应该是有魅力的、快乐的、美丽的,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

突出德育的学校特征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德育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提出了根据学校特征要建立和谐德育。和谐德育的体系是:学校和谐德育具体化――构成校本和谐德育体系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的细化、优化与科学化;学校和谐德育特色化――形成学校所处的地方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学校和谐德育可操作性――学校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做到全面操作:把德育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名言警句、温馨提示等形式,分布到学校教学楼、餐厅、宿舍、体育场、文化广场,使德育信息无处不在、全员操作:在“人人都是教育者”的观念指导下,通过强化全员意识,建立全员机制,开辟全员渠道等措施,使每一个教职员工均能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百名德育专家、中国学校教育网总编李亚平博士认为德育的学校特征的凸现在于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这是21世纪学校德育的重要特征。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清除心理障碍,让大多数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早预防,使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教师的视角由关注学生问题转到关注学生的积极的品质,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同时学校德育呼唤阳光课堂教学,因为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课堂阳光教学要有四度――长度,即在有限的可用时间内设计课堂的教与学、智商与情商活动的实用时间;宽度,即教师为每个学生服务,也就是在课堂中力争满足每个学生的合理需求,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高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适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以适合自己就是好的为心理保健的目标。

明确德育的校长职责

学校德育呼唤校长行动引领。如果说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是核心和灵魂地位,那么校长就是学校德育的引领人。一所学校的德育如何关键在校长。校长如何引领德育?校长行动引领德育应该是:校长是德育第一责任人;校长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德育;校长落实各学科渗透德育的方案;校长在学科教师的年终考核中将德育工作的 参与度作为评优的钢性指标。

总结德育的鲜活经验

论坛中有来自全国的八所学校介绍了德育实践中的途径方法,引起全体代表共鸣,即凸现实践性――强化学生道德体验的德育;凸现激励性――触及学生心灵的德育;凸现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和选择空间的德育;凸现整体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德育。

在交流发言中,一些德育的鲜活经验在闪光,使与会代表得到借鉴学习,如四川双流县中和中学重视道德体验的德育,让学生在具体行为中感受真善美;北京陈经伦中学确定“实施做人德育、建设青春校园”的德育目标,实施了德育首席、八好班级、部委管理、人生远足、百名标兵、社区德育等十项举措;辽宁沈阳市岸英小学和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学校开展“英雄团队”活动,为未成年人奠基;北京六十五中学将美育与德育融合,让德育美起来,进行德育新的诠释和尝试;空军蓝天幼儿园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品德教育合力;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培育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等等。

提出德育存在的问题

其一、“德育为先”还需真正落实,干部考核指标忽视德育。有着校长局长经历的李亚平博士在调研后指出:“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校长是戴着中高考的沉重的枷锁在学校德育路上行进。

其二、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到了非抓不可地步。当今学校学生因为学习压力、与教师的矛盾、父母离异等引起三躁现象:烦躁、浮躁、狂躁。同时相当数量的 学生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处在重压之下,据了解,能够做所谓小学“奥数”题的尖子生仅5%、而95%的学生去陪赛心理伤害,考试引起的情绪没有地方宣泄。

其三、德育社会环境存在污染,需要进一步净化美化。

虽然多次扫黄打非有 一定成效,但网络上的黄色暴力游戏,光碟录像和不健康书籍还是屡禁不止,特别是网络上缺乏道德的网络游戏(如偷菜)对学生可以说是慢性的毒害,许多老师反映,这些缺乏道德的网络游戏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起着诋毁作用。

其四、学校德育实效性不突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德育内容“一刀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缺乏内容的序列化;学校德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不够;德育在各学科的渗透还没有有效的落实。

其五、德育缺乏家庭社会有效配合,没有形成一股合力。据调查70%的父母都把孩子文化学习放在第一位,几乎全中国家长的统一的口头禅:“孩子、只要你学习好,别的什么不要管” ,没有做人的要求,品德的缺失是家长的思想行为造成。

贯彻精神明确思路

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总书记提出的: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进一步明确德育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认真落实德育为首的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德育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德育的工作体系。建立校长德育负责制,落实一把手德育工程,把学校德育业绩作为校长考核的钢性指标,形成由校长引领牵头的学校管理育人网络、教书育人网络、服务育人网络、组织育人网络,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并负责对学校每个部门、每个学科、每名教师的德育责任进行考核。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积极参与的德育导师制,为学生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建立教师学科德育责任制,牢固树立“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 观念。增强德育的整体性就是要在校内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网络,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德育工作,校园环境处处体现育人氛围。

四、进一步落实德育的学科渗透。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优化学科渗透德育的过程,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质量,做到“五有”,即:有学科渗透德育自觉意识; 有学科渗透德育有机结合; 有学科渗透德育内容序列; 有学科渗透德育适度要求;有学科渗透德育务实效果。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的家校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和结合。一是积极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和家庭教育观,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二是学校完善家长委员会,建立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德育活动,参与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三是学校要主动与所在地社区、乡村的联系,积极争取社区、乡村对学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邀请社区、乡村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乡村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学校和社区、乡村联动的教育平台。

六、进一步形成德育的社区合力。

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要把学校德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标纳入街道、社区工作的考核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结合落实“十一五”规划,把社区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全面部署。要增加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文明办要加强协调,了解情况,掌握进度,做好督查。教育、民政、建设等部门要发挥在工作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为学校青少年在社区德育活动开展创造条件。

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拓宽社区德育渠道。要精心设计与学校课堂德育活动有区别的,富有社区特色、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活动载体,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少工委、科协等有关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群众基础广泛、组织网络健全、工作方式灵活的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努力形成一批主题鲜明、新颖生动、富有趣味、感染力强的名牌活动项目。

本次论坛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主题,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家讲授与来自教育一线的校长、教师交流相结合,研讨新形势、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规律,探索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途径、方法,集中探讨交流学校的德育工作,这对于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营造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我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对爱国报国活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延伸的有益尝试。

师德论坛论文篇3

1.1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错误认识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对校园网络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是虚拟的,并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认为网络上的道德与现实之中的道德素质水平无关,网络德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网络是一个信息平台,它便捷高效,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例如2010年10月16日西安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起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则是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认为我们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完美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足以引导网络文化,足以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这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显然已不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发展现状。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错误,提高对于解决网络文化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总结,探索出一条对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1.2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够

首先,不少高校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够到位,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引导不够及时且引导措施不力。目前,高校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属于“野生”状态,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机制与方法,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引导的失控。其次,没能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网络上与现实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普遍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间非主流的信息,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网上也有广阔的空间,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1.2.2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不重视本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许多高校并无网络德育网站,无网络德育机制。即便是拥有网络德育网站的高校,其网站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目前高校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高校既不可能强制学生访问网络德育网站,也不可能针对其安排考勤或记录成绩,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1.2.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行为放纵随意,不受约束,责任感弱化。据有关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缩写符号,有61.8%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1.2.4硬件、软件建设不够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往往只能够满足于高校主网站运行的需要。对于网络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一是在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乏力,缺少管理网络文化与舆论的信息过滤设备、技术,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2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与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一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二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三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的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学习了网络知识和技术,又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建立网络德育论坛,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论坛在互动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由网络论坛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它对于网络文化的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等特点。首先,在网络德育论坛中所有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给了大学生们一个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民利,参与讨论的人因为匿名的关系没有了传统课堂当中的顾虑,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讨论的乐趣,也符合传统教育中群体讨论的要求,还能使学生们“敢讲话”、“讲真话”,以便与教师们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其次,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获得帮助。在现实中,一些想要进行心里咨询或询问问题的学生担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往往在现实当中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和询问问题,但是在网络德育论坛中他们就不会存在类似的担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论坛来寻求帮助,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来帮助他们。最后,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网络德育论坛当中设立一些关于当前热点问题尤其是本校热点问题讨论的版块,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但能提高德育网络论坛的人气,还能使学生们了解与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会使网络德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个好的网络德育论坛是离不开良好的维护的,这决定了网络德育论坛是否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当及时的对网络德育论坛进行维护,将一些不良的内容及时的删除,将一些优秀的内容通过“置顶”、“加精”、“推荐”等方式提高它们的关注度。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对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帮助,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网络德育论坛能否起到我们所预期的德育教育作用就主要看网络德育论坛维护的好不好,只有好的维护才会有优秀的网络德育论坛。

2.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师德论坛论文篇4

整个活动分为论坛和揭幕两个环节。首先进行的是以国际气质、设计文脉——“解密欧洲设计之魅,展望高端家居未来”为主题的高峰论坛。论坛由现代装饰杂志社和德国柏丽厨具联合主办。德国柏丽厨具中国区总裁伍力、德国柏丽厨具深圳公司总经理郑丹青、德国柏丽厨具中国区市场总监孟凡琦、现代装饰杂志社副社长林松、意大利恺萨金石全球销售总经理首席设计师Dalla、港普泰建筑设计机构(GDT)首席建筑师方华、深圳秀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颖、深圳市创域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殷艳明、西玛设计(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郦波等出席了本届论坛。

首先,德国柏丽厨具中国区市场总监孟凡琦和现代装饰杂志社副社长林松先后致辞。随后知名设计师方华现场讲解了欧洲设计、德国设计之美,并分享了他的设计精华。来自意大利恺萨金石全球销售总经理首席设计师Dalia也现场分享了其刚刚参加米兰设计展的心得和设计体验。论坛中场,主办方特别安排了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感的沙画表演。沙画师精美绝伦的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表演,把德国柏丽厨具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以及其走进千家万户、引领美好生活的愿景近乎完美地诠释出来,表演瞬间点燃现场气氛。14点40分,高峰论坛正式开始。现代装饰家居版编辑陈菡客串主持,港普泰建筑设计机构(GPT)首席建筑师方华、深圳秀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颖、深圳市创域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殷艳明、西玛设计(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郦波等作为本次论坛特邀嘉宾,就“中式厨房的设计理念与西式厨房的不同之处”、“厨具及整体橱柜等一些高端家居品牌的设计内涵”等一系列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和现场互动。香港知名设计师陈飞杰也亲临现场,参与交流。几位知名设计师的精彩言论,不时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15点30分,在一曲激昂而劲爆的英文歌曲暖场下,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德国柏丽深圳体验中心开业仪式正式开始。首先,现场播放了来自德国柏丽的近十分钟精彩视频,把德国柏丽的品牌形象生动而详尽地介绍给了现场的嘉宾。随后,主办方代表德国柏丽厨具全球副总裁OIive Streit、柏丽中国区总裁伍力、深圳德柏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丹青先后致辞。16点20分,在一段非常精彩的现代舞表演暖场后,我们迎来了本环节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德国柏丽深圳体验中心开业揭幕仪式。德国柏丽厨具全球副总裁Olive Strelt博士、万科集团监事会主席丁福源、德国柏丽厨具中国区总裁伍力、星河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杜志文、恺萨金石全球销售总经理Dalia、《现代装饰》杂志社副社长林松、德国柏丽厨具深圳公司总经理郑丹青等七位主礼嘉宾,把红酒缓缓倒入带有nobilia标志的冰雕。刹那间,礼花彩带纷飞,主办方nobiIia的Logo被点亮。那一刻,nobilia几个字母分外鲜艳和夺目。

16点30分,主持人宣布:德国柏丽厨具·深圳体验中心正式开幕!本次“解密欧洲设计之魅,展望高端家居未来”高峰论坛暨德国柏丽深圳体验中心揭幕仪式随即圆满落幕。台下,与会的各界嘉宾应邀参观了位于星河第三空间二楼的德国柏丽深圳体验中心,并品尝美食与美酒!与此同时,《现代装饰》对德国柏丽厨具全球副总裁Olive Strelt博士进行了独家专访,并就德国柏丽的品牌、理念、市场以及行业的趋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和沟通。

关于nobilia

提起德国,众所周知,有代表世界顶尖工业标准的奔驰、宝马、奥迪车。而说到建材,特别是厨具品牌,德国柏丽更是堪称业界典范。作为欧洲最大的专业厨具生产商,nobilia已拥有欧洲最大的厂房面积,最现代化的设备以及最有效率的生产基地。每天,2500多套厨具发往世界各地。nobilia在全世界拥有5000多个展示中心,每天,全球有数万名顾客光临,在那里寻求完美的厨具方案。

1997年柏丽厨具入驻中国,经过10多年的经营,柏丽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专营店,成功运作超过120个优秀精装楼盘项目,成为在国内高端消费者群中知名度最响、高端精装修房产中使用率最高的厨具品牌。

师德论坛论文篇5

顺应教育的规律,我校开展了《小学生六大基础性品德培养》的实践研究。将“爱国、明理、诚信、文明、友爱、感恩、自律、尊重、创新”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德育紧密结合,浓缩为“勤、礼、纪、爱、诚、创”六项小学生基础性品德要求。我们将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成不同年级段的习惯养成要求,通过活动、体验、训练逐渐固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老师们形象地将其称为“培基”工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德育在“培基”工作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经营工作论坛,为“培基”指引方向

在“培基”工作中,各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有些非常好的经验需要论证、共享。“培基”工作论坛成为大家非常欢迎的一种沟通、分享、研讨方式。

经过调查摸底,德育处掌握了一线老师在“培基”时存在的误区:有些老师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基础性品德培养是多余的。有的老师缺乏全面观,想着“立竿见影、马到成功”,急于求成,反受其害。有的老师的行事风格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致使学生锻炼机会少,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培养。部分科任老师的缺乏参与“培基”的积极性,往往是班主任一人孤身作战,难以得到其他老师的配合和协作。

对症下药,我们开展了多次主题论坛,围绕“谈谈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众人拾柴火焰高”、“沟通从心开始”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和分享。黄老师用《班规,助我打造自主管理的班集体》告诉大家如何运用班级制度培养高度自主管理的班集体;袁老师以《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从一个后进生的转化谈基础性品德形成》告诉大家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唤醒后进生;《别错过,一份成长中的快乐》――沈老师作为一名副班主任积极参与培基活动,感受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陆老师这位英语课任老师积极主动地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班级的特色文化氛围。“培基”论坛的形式根据内容而定:有时是年段班主任之间的小组活动,有时是全校班主任的大型论坛,有时是以网络论坛的形式各家争鸣,有时是以通讯的方式将各自的经验汇编分享……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段段成功的经历,工作论坛帮助大家逐步统一思想,引领大家走出误区。

二、培育特色文化,为“培基”提供土壤

引导班级形成特色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的品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也是“培基”工作的关键之一。学校德育处对品牌班级建设加强过程调研与管理引导,全校班级都挖掘了班级特色,以特色行为表现给自己的班级命名、设计班徽与名班名言,创出自己的品牌。现在“品牌班级建设”已成为我校工作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当你来到我校,临近教室,相信您的目光会被门口张贴的一块绚丽夺目的“特色班级名片”吸引。在这小小的天地中,记录着每一张灿烂的笑脸,记录着每一个班级的缩影和憧憬――班徽、名言与班级奋斗目标。学生以集体为荣,向集体奉献,为集体争光。这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鼓励师生你追我赶,不断向自己的目标靠拢。

陆老师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熏陶,积极开展生活教育。“蜜蜂班”里的孩子通过健体、耕作、采摘、分享等活动,获得了无穷的创造能力。丁老师深受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小主人班”里的学生真了不得,王老师带领孩子们徜徉于书的海洋,“书香班”有着浓浓的文化底蕴。黄老师以书法教学为突破口,让“翰墨班”文香四溢。李老师善于营造包容互助的班级氛围,发掘后进生潜力,“阳光班”让后进生倍感温暖。郭老师等一群具有爱心的老师,培养孩子们高度的责任心。“小荷”班的孩子们热心为低年级做事,服务于学校的众多岗位……特色班如雨后春笋,这样一个个有奋斗目标、有个性特色的班级一路阳光相随,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的乐园。

三、策划精彩活动,为“培基”注入活力

以德育处牵头,各班积极响应。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培基”工作的有效开展。

1.升旗仪式“不一样”

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德育主题活动。我校的升旗仪式一改由校长、骨干老师做国旗下讲话的传统模式,由各个班级展示其在“培基”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在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孩子们根据不同的主题,自己编排朗诵、小品、快板、歌舞、故事等,展示班级里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变得丰富多彩,各班在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风采。有的班级全班总动员,一个都不少。有的班级把进步最大的同学推到台前,帮他们树立自信,获得成功。这不一样的升旗仪式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2.重大活动锻炼多

重大纪念日和重要的大型活动都是开展学校“培基”工作的良好契机。逢此良机,德育处总是提前策划总体方案,要求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国庆前夕,“爱我中华”文化艺术周活动轰轰烈烈;法制宣传月,“青少年模拟法庭”像模像样;元旦前夕,“迎新年生活自理运动会”别开生面;感恩节走进社区,开展“为社区贫困家庭捐助爱心罐头”的活动,为白血病患儿募捐活动打动人心……这些大型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同时提升了综合能力。

3.“毛遂自荐”做主人

学校是个大家庭,每个学生都是小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小主人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培基”工作的一件大事。我校增设了“环保大使”、“爱心大使”、“礼仪大使”、“小邮递员”等许多志愿者社团,以便更多学生“毛遂自荐”,为大家服务。学校提供平台,班级积极响应。班主任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学校志愿者队伍,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各班也都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岗位,让孩子们在奉献中锻炼。如力气大的担任班级“送水员”;做事细致的担任班级“节水员”、“节电员”、“书报分发员”、“饮水提醒员”等,各个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小岗位上都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形成一种乐于奉献的服务文化。

四、注重全面评价,为“培基”汇聚动力

如何提升班级管理实效,为“培基”注入动力?全面评价、及时反馈调整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设立了“我有好习惯”学生基础性品德六项常规评比。每月考核评估各班学生品行表现,具体评比内容、奖项设置和获奖要求见下表:

通过每月进行的考核、公布、宣传及表彰,“我有好习惯”常规评比深入人心。广播喇叭里宣传的生动事例、教室门口悬挂的一排漂亮奖牌,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悄然发生改变。期末,由各班组织孩子们进行好习惯养成的自评和互评。根据每个孩子的基础性品德达成度,我们颁发设计精美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我有好习惯”七色星级证书,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相应的肯定和成长的建议。

以“培基”工作为主线,整合学校德育工作,既提升了“培基”工作的实效,又为孩子们播下了良好习惯的种子,更为孩子的美好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

师德论坛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德育新模式;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很多网络教育问题。现如今,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巨大群体,他们在网络活动以及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那么,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德育的新模式呢?

一、建立班级网页,设立宣传教育窗口

我们学校有校园网,我们在校园网上设立了班级网页,作为宣传班级文化、教育学生的重要德育窗口。设立的栏目有“班级概况”“风采展示”“心灵茶吧”“兴趣园地”……学生在班级网页里,可以为班级出谋献策;还可以在“兴趣园地”里培养兴趣,发展个性。总之,想尽办法把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吸引过来。

二、开辟网上论坛,发现学生思想动态

校园网可以建立“网上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和网上服务。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在上面互相讨论,共同探讨班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网上论坛”进行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姓名,摆脱了一些学生“顺大流”的状态,能真正地了解情况。因此,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其真实的思想问题。论坛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三、运用电子邮件,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电子邮件的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教师高高在上带给学生的压抑感,使学生可以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有些心里话或心里困惑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老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老师可以直接解答,然后用电子邮件逐一回寄给学生。这样对症下药,既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给学生留够了面子。

四、建立QQ群网,加强家校联手工作

为加强家校联系,我们还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以班级为辅的QQ群,及时与家长进行QQ聊天或互发短信息,介绍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动态,对其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地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同时老师也可以把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上传到QQ群供家长下载,增进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这种方法既节省老师家访的时间,又缩短家、校之间的距离,极受老师和家长青睐。

参考文献:

师德论坛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 思想教育;校园网

随着高校网络建设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络日趋深入学生的生活,在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大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增加,这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辟出了一片新的阵地——“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思想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网络素养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大学生的上网率为84%,而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此项数据还在一直增长。校园网由于具有传输速度快,资源丰富,安全性较高,区域性强,群体结构相对单一等特点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重要的平台。因此如何在校园网所创设的虚拟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就必须发现并解决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不足和问题,积极扩展工作的途径和范围。

1 发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bbs的导向性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校园网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和bbs是学校是教学及相关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平台。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中的的内容引导着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校园门户网站应该立足于学校本身对大政治事件、先进精神、重要号召作出及时的传递与反映,尽量能够客观、积极、健康的反映问题。从而消除各种社会不良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积极、先进、健康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论坛的主阵地,并保持门户网站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高校bbs中由于交互性强、自由度较高、包容性强,受到学生的喜爱,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同时也由于论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相关的负面信息,所以要建立良好的论坛环境,还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要引导学生思想的倾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校园网络。

1)建立完整的bbs管理机制。应从学校bbs论坛的实际情况出发,bbs管理使用规定。规定的制定要在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使规范尽量完善。一般可以包括管理层级,权限,责任,日常事务管理,应急性管理等。2)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以由在论坛中网络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担任论坛的版主,甚至是管理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参与者能够畅所欲言,还能使学生之间相互监督,自我规范,提高学生自身网络道德,从而还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3)变“堵”为“导”。论坛管理中,简单的删帖和封闭论坛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也容易使论坛失去本来的开放性而流失用户变成一“坛”死水。论坛的疏导可以从言论的内容入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意见和批评要及时予以回复和解决;对某些偏激的言论要予以正确的引导,通过主流的言论使其失去影响和活动空间;当然,对具有恶意攻击和破坏性言论应坚决予以批评和惩罚。另外,要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就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引导性的讨论,并在论坛中开展征文、比赛、游戏等一系列的活动,营造良性的论坛氛围。

2 改进思想教育专题网站的建设

专题学习网站顾名思义围绕某一主题进入深入的理解和剖析展开,专题学习网站能够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展网络讨论和查找、师生共建资源、论坛交流等方式增加了学生的网络活动参与程度,使大家切身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教学效果更为深刻。情境教育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深刻性,在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专题,但通过统计发现专题教育工作网站的起到的作用其实并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网站的浏览量不高,影响范围小。通过分析发现,其实很多的思想教育专题网站只是简单的将传统书本、报刊中的材料通过网络呈现,网络多媒体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另外一些主题网站建成后,网站内容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专题网站的优势,以上问题在专题网站建设中应该得以改进。

1)网站主题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坚持从学生出发,多选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融于一体,通过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各种多媒体手段使教育内容表现的更为深刻。并且注意及时更新、多多参与互动、注意网站的后期维护,特别是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消息。3)加强学生的“参与”。专题教育网站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网站。它强调开展协作、主题研究和参与学习,整个网站的建设实际上也是围绕主题而开展的资源建设过程,学习者能够在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师生的广泛参与过程。

3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网络实时交流——“管”“疏”结合

加强管理并不代表控制言论,而是使用户能够在更健康的网络环境中生活,而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现实中难以解决的还可以在网络中找到解决办法。

师德论坛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百家讲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启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完善学生素质,建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它对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识教学规律,研究教学中的种种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学校也是受重视的,无论是学生工作还是教学管理中,各大民办院校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断地致力于改革创新中,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办院校的高就业率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形势上看,目前民办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一)市场化倾向越来越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从而保证高就业率,于是一些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总会问“学好专业课在就业时有优势,学这些政治课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能帮我赚大钱还是能帮我找份好工作呢?”这是思政课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多数学生的政治意识已经被其对物质、对金钱的追求所遮盖而逐渐淡化,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学生普遍对政治比较冷漠,不关心,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入党绝大多数不是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而是为了能够在找工作时比别人多一个“本本”。就业第一位是众多民办院校的特色,所以在整个教学中不难发现上至领导,下至学生,重专业课程,轻公共课程,公共课的课时一减再减,给专业课让课时,给学生找工作留时间。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对思政课也很难重视起来。

(二)空洞的说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就是一门空讲道理的学科,我们的老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了学生,其结果是教师在上课时变成对教材内容的单纯诠释;对学生而言,应付考试则成了惟一的目的。从而形成老师上课辛辛苦苦,学生考前紧紧张张,考完之后忘个精光的独特现象,学生毕业之后还反映没学到什么东西,拿“两课”来说,学生每年都在学,但还没有学完,前面的就已经忘光了。像大一时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中学时就已接触过,但到大二、大三时,老师如果提问有关原理,大多数学生早已不记得了,更不用说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了。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和过去理论所宣传的不一样的现象,比如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个问题上,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看到我们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只有正视现象才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没有教师,不能成为学校;没有优秀教师,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们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过少;部分学校没有形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机制;民办院校功利性太强,教师的福利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流动性大,等等。这既是整个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也是我们民办院校思政教师队伍的现状,所以,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的素质也是关键。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形势

为了解决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全国各大民办高校都积极响应政策,大刀阔斧的开始了思政课程的改革。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出现一大批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不想听的现象在部分学生中仍然存在。不少学生把思政课当作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应付考试被动接受,不能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有机结合。还有一些学校在改革中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张旗鼓的宣布我们的思政课开始改革了,但是到底怎么改,改什么,改过之后有没有取得效果没有人关注,所以很多学校改革后的思政课堂仍然和以前一样,“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讲”、“老师一提问,下面一片安静”要不就是一讲社会主义好,学生抱怨声一片。有些学校在改革时甚至只做做表面工作,应付检查,改革完全是为了缩减课时……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曾经是课堂教学的标志,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介充斥着大众的生活,让这些早已习惯热闹、快捷、方便的80后,90后的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学习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2001年7月,央视的《百家讲坛》开播了,几年内迅速走红,不但收视率节节攀升,还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学术明星,更带动了一大批国学图书的热销,形成了一股全民关注民族文化的热潮。这对于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一)要有一流的主讲人

《百家讲坛》开播之初,尽管请了杨振宁、李政道、周汝昌等“学术泰斗”,但由于定位太高、专业性太强,观众并不领情,前四年的收视率一直排名2O位左右,在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央视,栏目更是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于是他们改变选人的方法:采用学校推荐、个人自荐和学生推荐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选择一些有学术素养,同时讲课生动而且有人格魅力,深得学生喜欢的主讲人。可见,在这里,一流并不是第一,而是十分适应栏目风格的主讲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在我们的思政课堂上对教师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保证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深度,同时也要求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央视将“收视率”看做栏目成败的标准。我们思政课老师更要把学生的“喜爱度”作为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大众化的讲述方式。

把学术性强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雅俗共赏是《百家讲坛》成功的秘诀之一。纵观《百家讲坛》创办以来邀请的主讲专家,无论是从事哪一领域研究的人物,他们演讲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演讲风格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中间还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于丹说要让15岁的中学生也能听懂它的课,而易中天之所以受到大批观众的热爱和吹捧,也在于他用通俗的语言翻译正史,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他说诸葛亮是众人仰慕的帅哥,董卓是杀人放火的恐怖分子。解释古语时,说“诺”相当于现在的ok……

听《百家讲坛》的大师们解读史实是种享受,而在我们思政教学中,“讲授”这样的教学方法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在某些学校的“新课改”中更是谈“讲”色变,说讲授法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看看《百家讲坛》的火爆足以证明讲授法还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取得像《百家讲坛》那样火爆的效果,原因则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掌握“讲授”这门高深的艺术。当然也有一些成功者,像贾英姿、方永刚,所以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只有认真去分析讲授法运用的条件,克服其缺陷,发扬其长处,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才能走出被误解的泥潭,取得惊人的效果。

(三)讲述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百家讲坛》之所以能把那些信屈聱牙、深奥渺远的传统文化经典演绎得引人入胜、老少皆宜,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把话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这对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我们也可以借鉴百家讲坛的秘诀,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身边来举出实例,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讲到当前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时,学生对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理解,认为我们身边不是非公有制的经济多于公有制经济吗,那么这种“主体地位”怎么体现呢?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例子来证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在资产总量上,如此一来既能给学生解惑,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四)悬念式叙事结构的运用

百家讲坛的讲课方法,有一点很重要: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有一个很重要的效果,就是引人如胜,让听众跟着故事情节走,关心人物命运的沉浮,从而让他们走进文本,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主人公去体验,极容易产生共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此方法,首先设置悬念,比如在讲“道德”时,可以首先提出问题“道德是从哪里来的”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这样的一个问题作为拓展教学“点”,运用向下延伸的办法向纵深开掘,一步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图片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掘“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道德不是人的天性”等等,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道德的内化。

历年来我们在一些社会调查的结果中都发现思政课程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都是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比如民生问题,就业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政治,对社会问题并不是不关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研究和传播方法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并能从《百家讲坛》中吸取成功之道,加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力度,相信我们的思政课程发展一定会有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郑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及提升途径[J].江淮论坛,2004

2 赵建军.在实习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和讨论法[J].职业教育教育研究,2006,(3):139

3 李定仁.试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1,(3):7.577

师德论坛论文篇9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主题,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委教育艺术研究会协同下,举办了全国校长德育成果及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和中华爱国工程(2009)高级论坛。在此基础上,经过初步评选、定向约稿、精心编辑,汇编了这部集教育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德育学识、实践、成果的综合性读物。

本文集,卷首编入了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书分列四个篇章:(一)共和国演讲家和教育专家谈德育;(二)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论德育(包括高等院校、初高中学校、小学、学前教育四个部分);(三)教育工作者说德育;(四)附录编入了近年来中央及教育部领导有关讲话和论坛会领导的贺信贺辞。全书共计80余万字。

本文集,紧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收编了各类学校德育实践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探析了新时期各类学校德育创新的特点、问题和经验,内容广泛而贴切实际,涵盖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使文集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知识性、经验性和操作性。

育人是教育之本,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核心。本文集,既可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实用教材和丰富资料,也为家庭和社会展示了立德树人的方向和途径;还进一步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的广阔前景。

7月3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此书作为会议资料人手一册,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在上海举行第十届全国“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开营式,该书将作为此项活动的重要资料发给参加者,并赠送上海市教委、团市委、市关工委等部门。下一步,计划在京内外的学校举办《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赠书宣讲活动。

师德论坛论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德育;策略

一、引言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一代的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加强,互联网的快捷性使学生可以很快地获得信息,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也使学生了解到一些不利的信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如何防止互联网的劣势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成为多数教师思索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将分析信息技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并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新方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发挥了德育的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获得德育理论,还能使所学到的德育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不过无论任何课程,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并能够运用.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只是使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而很少会进行检验,也不知道学生是否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德育教育情况,了解到学生是否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是否充分地发挥了主体性的原则,这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利用互联网,教师还能够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以后教案的设计,依据学生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德育方式,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二)使德育方式更加多元化.德育教育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学生的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人生态度以及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为了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多媒体的无空间无时间性,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够使德育教育更为多元化,从而对传统的德育教育进行补充,如通过德育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人文主义关怀;从论坛中的德育事件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了解到德育就在自己的身边,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的开放性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不利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在于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有了更为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选择;不利的影响在于互联网上也存在不少的精神垃圾,而小学生本身世界观就在不断地形成当中,还没有能力对这些情况进行区分,判别力较低,如果学生接受了负面信息的影响,那么对于德育教学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会使德育教学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加剧教师德育教学的难度.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何教育学生区分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成为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难点.(二)网络社会存在部分不安定因素.互联网具有多样性,不论是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内容,还是互联网中游戏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小学学习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有着各种困惑,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对于家长或者教师比较反对的,虽然事实上家长或者教师是为了他们好,但是学生往往会比较叛逆,不让他们在电脑上玩游戏,他们偏偏要玩,这些不安定的因素,也使学校的德育教育难度提升.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新方式

(一)构建德育平台.构建德育平台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到网络的信息,能使网络平台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不过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还能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将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优化,方便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另外,德育平台的优点还在于该平台具有广泛性以及长期性的特点,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可以将每一届的情况都保留下来,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有更多的参考,毕竟前几届学生的德育榜样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当然,这一平台也有助于教师从中探寻学生的德育学习规律,以方便日后的教学.(二)建立班级特色网页.建立班级特色网页,这是因为班级文化是整个学校文化的基础,而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班级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构建班级特色网页,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有的风采,其他班级的学生可以到另一个班级的特色网页上观看,从而学到更多的德育知识,使网络的共享性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有的班级可以构建“中华特色历史”、“中华传统美德”等大方向的特色网页,也可以构建“为四川九寨沟地震祈福”、“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等专题,这样能使学生通过网络自由地全面地了解德育知识.(三)开辟网上论坛.网上论坛的开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论坛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而不像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权威性较高,这样在平等的交流中,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到班级、学校的事务管理当中,从而加深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活动当中,获得关于德育的知识.这样在教学时候,教师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论坛中还可以开辟各种板块,如“一日一事”、“我说我做”等等板块,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他人的行为,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使自身获得发展.

五、结语

在信息技术环境之下,学生德育的教育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德育素质更上一个台阶.笔者在本文中所写的只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思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如何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作者:郭妍孜 单位:红古区花庄小学

参考文献:

[1]邱涛.小学德育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