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7 07:05:27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1

2020年是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后的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镇人大主席团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指导下,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带领人大代表认真贯彻党的和三中、四中等全会精神,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突出以“建平台、提素质、抓活动”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增强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助力全镇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作出新的贡献。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一、有效搭建代表履职平台,强化工作机制建设。

“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室”是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行职权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镇人大主席团高度重视“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室”的建设,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突出以阵地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优结构、建制度、强机制”,搭建人大代表为民服务、履职尽责平台。

(一)优化人大代表配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镇进行了第一届人大代表的选举,共选举54名镇人大代表,其中女代表21名,35岁以下代表12名、36岁至55岁代表41名、56岁以上代表1名,大专以上学历代表16名。充分优化了代表年龄和学历结构,为代表更好履职奠定人才基础。

(二)健全人大各项制度。完善了主席团工作会议制度、“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室”制度、代表活动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等,做到了制度上墙,责任明确。一是坚持每季度召开主席团工作会1次,总结工作,提炼经验,计划安排,促进人大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坚持每季度集中学习和代表培训,促进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目前开展人大代表集中培训1次,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人大主席团工作条例》和代表如何履职进行了培训,提升了新任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三是深化了代表接待、走访、帮扶选民工作,根据上级要求,6月制定了《**镇人大代表调研走访企业、群众实施方案》,以选区为单位,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求代表在走访群众和企业过程中,认真听取群众和企业反应的问题和意见,属于本职范围内解决的,积极为选民排忧解难,非本职工作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解决工作。6月以来区、镇人大代表共走访群众661户、企业15家,收集各类问题和建议80个,就地解决61个,对解决存在困难的由镇人大主席团开专题会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并与镇政府各部门一同协同办理。四是创新了代表小组活动,由于疫情影响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镇人大代表数量较多,不适于由镇人大主席团集中组织开展考察学习等活动,故鼓励各人大代表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各自组织开展,镇人大主席团审核活动方案通过后,给予经费支持。截止目前,各代表小组分别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开展考察学习活动1次,为各村产业发展方向建言献策打下基础。

(三)强化人大代表监督机制。镇人大主席团始终坚持“紧跟核心、紧连中心、紧贴民心”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人大监督职能,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切实增强监督实效。一是对政府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根据镇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内容,对重点工程、重点工作、财务运行等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中;二是开展廉政风险点的监督。对2020年辖区内的在建工程项目、各村一事一议、公共运行项目及镇村财务支出开展好监督检查,严把项目流程关,严审资金流向关,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整改,召开专项整改工作会深入分析研判,确保政府工作合法合规运行。三是开展执法检查。成立常态化检查小分队,对秸秆禁烧、安全工作、脱贫攻坚、“三大革命”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执法检查,有效推动**镇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对人大代表权力进行监督。通过年终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和人大代表公示制度,接受广大选民的监督,对履职不到位和不作为的代表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办理。

二、创新代表意见建议办理,贯彻服务群众理念

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意见来自于基层群众, 反映了基层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群众对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和强烈呼声。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的办理工作,事关民生民情,不仅是人大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途径。近年来,**镇人大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始终把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意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三个参与、三个创新、三个结合”,突出抓好办理的各个环节,办复率、见面率、落实率达到100%。

(一)强化“三个参与”,突出领导组织到位

领导重视,是人大代表建议得于顺利落实的前提。我们在办理人大建议工作中,注重了强化“三个参与”,即领导参与、部门参与、人大参与,确保各项人大代表建议落到实处。“领导参与”指的是镇党委、政府领导亲自参与人大代表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工作,推行领导责任制。我镇把落实人大代表建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镇长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对人大主席团交办的意见建议召开专题会研究讨论,根据分管责任分配给各分管领导。“部门参与” 指各业务部门根据分管领导安排,协助与上级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咨询和对接,协助分管领导办理人大建议和意见。“人大参与”指在人大代表建议和提案办理过程中,人大主席团对建议意见的办理情况定时开展督促检查,对办理滞后的及时进行催办,确保建议意见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有效办理。2020年**镇人大主席团共收集代表建议意见7条,其中人大会期间提出6条,闭会期间提出1条,均根据相关程序得到及时有效办理。

(二)强化“三个创新”,突出提高办理质量

办理人大建议和提案,就是要解决人大代表提出的问题。因此,要把办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抓落实上,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办理效率和质量。一是创新交办方式,明确责任。为引起镇政府对人大建议和意见的足够重视,**镇人大主席团一改往年直接发文交办的做法,改为会议集中交办,即所有相关人员集中研究方案,当场明确责任人员,形成了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网络体系。二是创新办理方式,工作到位。为防止代表建议意见“被办理”,办理人员“拍脑壳”办理的情况,要求代表建议意见办理过程中坚持“两个见面”,即办前见面和办后见面,通过办前与人大代表见面,广泛听取意见,找到问题症结,便于解决和处理问题。推行办后见面,充分了解人大代表的反响和评价,不断总结经验,促进今后工作的开展。三是创新督办方式,确保效果。为及时全面掌握办理进度,保证建议和意见办理的质量和效率。实行“全程督办”制度,对责任分解、办前见面、办理过程、办后见面、结果反馈五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形成环环相扣,一着不让的工作局面,全面掌握办理的动态、进程和结果,确保人大代表建议和提案办理的高质高效。

(三)强化“三个结合”,突出提升办理实效

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中,始终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办理工作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要求各经办人员从“讲政治”高度出发办理建议意见,正确处理群众利益和政府部门间利益的关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抛开内部部门利益冲突,密切配合,减少了互相推诿、互相踢皮球的现象。二是将办理工作与转变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过程中,我们坚持全程监督,督促政府把办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出解决方案,切实解决代表建议反映的实际问题,做到件件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回音,有效地促进了干部作风建设。三是将办理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起来。为使办理工作既能抓住重点,又突出实效,镇人大通过认真梳理,把与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中心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建议作为重点加以落实,做到以点带面,全面突破,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组织和保障工作,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

人大代表履职虽然有《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规范的规定,但在日常工作中人大代表参加履职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是现目前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无职代表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镇人大主席团积极思考、探索,从重视代表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后勤保障工作方面着力,有效激发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

(一) 重视带头引领,人大代表积极投身防疫一线

今年春节,疫情突发,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区人大常委会向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发出了积极投身防疫一线,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倡议和号召,倡议一发出,**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响应,人大主席亲身示范,在当好疫情防控的“战斗员”、“宣传员”和“保障员”的同时,组织带领全镇人大代表加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在人大主席的带头引领下,各人大代表每天深入各村(居)、卫生院、疫情监测点,运送防疫物资,了解收集疫情防控情况,配合处理防疫难点工作。参与疫情知识宣传宣讲,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7200余份,对赶场群众进行劝返,劝散聚集人群58起,切实阻断疫情传播途径。积极主动参与疫情监测和卡扣值班值守,建立车辆进出台账,检测消毒过往车辆1058辆、体温检测17669人。在疫情形式相当严峻、各项防控物资都紧缺的情况下,**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积极为物资储备想办法、提建议。为沙湾区卫健局协调口罩若干,体温枪100把,为沙湾区交警大队筹得口罩1000只,巴士消毒液200公斤,为**镇政府筹得口罩1000余只、消毒液300公斤,用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和居家留观人员的自身防护。

在人大代表们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时,**镇人大主席团也努力做好了人大代表自身的“两大保障”。一是物资安全保障。“值此寒冬,不能让代表冷了身体又冷了心”,为此,人大主席亲自为坚守岗位的代表送口罩、送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在为民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了代表们的安全。二是心理健康保障。在病人感染数量每日剧增和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下,部分代表或多或少出现恐慌、厌战的心理,为此,人大主席团成员则分工负责,帮助解决代表们的生产生活困难,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人大主席团和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二) 重视组织领导,人大代表积极助农增收

因疫情影响,**镇1500吨柑橘面临滞销的困境,**镇人大主席团主动出招,积极探索出了“农户+合作社+直销小区”的销售模式,**镇人大代表们在主席团的带领下提前快速在全市110个住宅小区门口放置了销售广告,同时通过微信等网络帮助接受订单,在接受到订单后,反馈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向农户收购产品,打包进行同城配送,异地邮寄,把农户的产品直接销售到小区住户的手中,切实有效帮助果农打开销路,抢占乐山市小区市场。另外,镇人大主席积极联系中国好食品网和中华农合等线上平台,与**镇柑橘、茶叶等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开展长期合作,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上,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实现助农增收。

同时,各级人大代表结合“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走访贫困户和困难群众,对有意愿就近务工的介绍到合作社参与柑橘采摘、分装和配送工作,通过代表们的努力,共解决48名贫困户的就近务工,获得每天150元的务工收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三) 重视经费保障,解决人大代表履职后顾之忧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2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双城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收集管理与作用

文化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乡镇文化站属国家设立的最基层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的基本职能是组织与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等。那么,怎样收集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及发挥它的作用呢?笔者深入所在市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调研,现就乡镇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与作用,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乡镇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收集与管理

(一)现场收集资料是保证艺术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在平时工作和交流中

一些文化站经常出现,每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挺多,但是资料不全,没有什么资料可归档。其实,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除公文、计划、讲话稿、记录、剧本、手稿等文字材料外,还有群众性的器乐、声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活动及成型的舞台美术、灯光音响、服装、造型艺术等的设计图谱,声乐与器乐的曲谱,舞蹈、戏剧等的场记图谱,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画稿等等,不胜枚举。那么,怎样收集这些资料呢?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现场跟踪收集工作。

历史真迹是艺术档案的本质特征。所谓“历史真迹”就是记录历史的真实踪迹,它不是事后编写和随意收集起来的,而是“第一手材料”,是“历史的原始的记录”。艺术档案要保证其真实性,就必须重视艺术档案收集的现场跟踪。那么,何谓“现场跟踪收集”呢?笔者认为,所谓现场跟踪收集就是档案收集要与艺术活动实施过程同步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一般不可能“复制”,许多活动离开了现场,就无真实可言。群众文化活动是为适应社会与群众需求而举办的,是人民群众自愿参加、自我实现、自我进行的。每次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不直接体现为文、形、声而“凝固”下来。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档案,需要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流动的要素同步转化为多样化的艺术档案形式。例如万隆乡举办“2014魅力万隆文化艺术节”活动,身为文化副站长兼档案管理员的我,要同步收集筹备阶段整个策划活动的策划书、会议通知、会议照片、专家论证资料和活动现场照片、图像、录音带等,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收集,使这项活动的档案保存更加完整,为以后举办同类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艺术档案现场跟踪收集,并不是说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任何活动的第一线。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步收集资料。因此,追踪艺术活动的轨迹,及时收集全部有价值的艺术档案,是保证艺术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

(二)加强管理是提高艺术档案利用率的基础

一个乡镇文化站往往是由一个内部和外部主要业务骨干群体支撑,以个人为基本单位整理艺术档案,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艺术档案的分类、整理过程中,应遵循艺术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

1、提高对艺术档案的思想认识。一般乡镇综合文化站大都重视文化活动而忽略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活动结束意味着所有工作的终结。所以,加强艺术档案工作是所有乡镇文化站必须要补上的一门课。要加强《档案法》学习,文化站不但要建立规范的档案室,配备兼职档案人员,还要制订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和规定,开展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实行艺术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积极为本单位艺术生产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艺术档案管理现代化,以保证日后的档案质量。

2、加强文档统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只有文件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才能够继承其结果,顺利展开,如果文件管理无章可循,紊乱不堪,将直接使档案管理各环节陷入忙乱无序状态,影响整个综合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强化文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严格规范揭示文件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信息的各项数据,为推行现代化管理服务。

3、加强对档案管理员业务素质培训,尤其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的形势要求档案管理员不仅要具有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档案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现代化通讯设备来进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笔者所在乡镇综合文化站,下大力气,开展了现代信息培训,并安排专人去省级培训班学习,学习现代档案管理意识和现代档案管理技能,这也是推进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管理进程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二、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发挥

概括地讲,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参考作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站或个人历史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文化艺术档案与每年编写文化大事记一样,它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地文化站或个人工作的历史原貌,也是一个文化站或个人的工作实绩见证。

二)文化站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一旦发生纠纷,主要指作品或艺术成就纠纷,艺术档案便成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佐证。

三)规范管理的基础。文化站虽然人少事多,但没有规矩也难成方圆。有了文化艺术档案作支撑,文化站进行规范管理就有了基础。

四)积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化艺术档案不但能积累乡镇文化站搞文化艺术活动的经验,更是传播艺术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化站如果能每年把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进行分类归档,那么下次搞活动就有了借鉴材料,对于创新活动载体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要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收集是关键,管理是重点,乡镇综合文化站自觉把艺档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加上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断努力,乡镇综合文化站艺术档案管理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3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但是,下列人员除外: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第四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第五条国务院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并与相关部门有关人口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本级人民政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组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和考核;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汇总、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受理并及时处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举报,保护流动人口相关权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价格等部门和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对流动人口实施计划生育管理,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以下称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向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之间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采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运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核实、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第七条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以下称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已婚的,办理婚育证明还应当出示结婚证。婚育证明应当载明成年育龄妇女的姓名、年龄、公民身份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内容。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出具婚育证明。

第八条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提交婚育证明。成年育龄妇女可以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也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查验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及时补办婚育证明;告知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可以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以及应当履行的计划生育相关义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婚育情况登记。

第九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和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相关管理制度;及时向所在地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在办理有关登记和证照等工作中了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情况等计划生育信息。

接到通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及时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

第十条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一)免费参加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二)依法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三)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按照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享受休假等;

(四)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第十一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落实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第十二条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管理。

第十三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按照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为已婚育龄妇女出具避孕节育情况证明。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及时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不得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第十四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了解本村或者本居住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相关信息。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接受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在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应当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结婚证;

(三)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有关情况。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核实要求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核查无误的,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接到情况反馈后即时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情况有误、不予办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办理结果。

第十七条出具婚育证明或者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协助查验婚育证明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涉及公民隐私的流动人口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条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设立街道办事处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为流动人口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出具虚假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或者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收取费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

(三)未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的;

(四)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反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设立街道办事处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或者未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的;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查验婚育证明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为育龄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或者出具虚假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或者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收取费用的;

(四)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和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流动人口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通知其在3个月内补办;逾期仍不补办或者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4

一、充分认识为民服务全程制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实行为民服务全程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力抓手,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各级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县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县纪委牵头,县委组织部、监察局、行政服务中心、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等单位参加,负责全县为民服务全程的指导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等工作。县直有关单位、各乡镇也要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组织,抽调精干力量专职专办,为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二、健全为民服务全程三级服务网络,规范完善服务运行机制

(一)健全为民服务全程机构。为民服务全程工作要在不增加单位编制和人员的情况下设立服务机构。

机构设置及要求:

1、县级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中心,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

2、乡镇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中心,与乡镇政务中心合署办公,明确3-4名作风正、业务精、服务意识强的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兼任员。

3、村支部、社区设立为民服务全程受理室。村两委、社区干部作为员,采取轮流值班方式接收群众申办的事项。

4、县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政务中心的服务窗口,负责件的具体承办工作。对部分办件量较少、尚未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群众有要求的项目,要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办理。相关单位要明确专人,进驻综合窗口,轮流值班,负责接收和受理办件。

(二)规范为民服务全程程序。为民服务全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由受理、承办、督办和回复四个环节组成。在受理环节,员要认真对照《为民服务全程服务指南》,向申办人说明可以的项目和应该提供的材料。材料齐全的,开具材料接收单,承诺办理时限,进入程序。在承办环节,承办单位接到有关材料后,能直接办理的及时办理,不能办理的,在承办单上写明原因并签名。在回复环节,承办单位在办理完毕后将相关材料交回室,由室将办理结果送达申办人。督办环节,对逾期办件经催办后仍不办理的,以及群众投诉件,由县效能投诉中心进行督办,并依照效能建设相关规定,给予承办单位效能处罚。全程具体程序如下:

1、申办人到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查阅《为民服务全程服务指南》,并按照要求将所需的材料交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

2、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对申办人提交的资料进行认真审核,符合要求的,开具材料接收单,填写登记表,开始进入程序,并将资料交乡镇全程中心(5个工作日内);

3、乡镇全程中心按要求进行审核、登记,需要乡镇或其直属部门签字盖章的,及时办理后由员交县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3个工作日内);

4、县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将申办资料经审核、登记后转交中心相关窗口承办,或转交相关部门(当日即转);

5、县行政服务中心相关窗口进行审核办理,并将办理结果送县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即办件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结的一般情况下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特殊情况从其规定);

6、县行政服务中心将办理结果转乡镇全程中心,乡镇全程中心将办理结果转回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8个工作日内);

7、村委会、社区全程受理室将办理结果送达申办人(2个工作日内)。能够在乡镇政务中心办结的为二级,一般在17个工作日内办结。需要到县级办理的为三级,一般在25个工作日内办结。所有项目,均坚持免费无偿、自愿的原则,群众有需要的急办件,也可到县、乡行政服务中心直接受理。

(三)拓展为民服务全程范围。县直和乡镇各部门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民为目的,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对不需要申办人现场办理的,或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可委托的项目,必须纳入全程范围;对必须申办人现场办理的,以及部分审批程序简单的即办件,列入县、乡行政服务中心直接受理服务范围。要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把服务项目由为民办事向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传递致富信息、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等方面拓展,由为群众签字、盖章,向生产销售、技术支持、弱势群体帮扶等领域延伸,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

三、健全为民服务全程长效管理制度,确保全程取得实效

(一)切实加强县、乡服务中心建设。县、乡服务中心和村级受理室,是推进为民服务全程的重要载体,是党委、政府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县、乡服务中心建设。要按照“四有”(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工作制度、有必要设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组织机构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服务中心应坚持“应进必进”原则,凡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和服务事项,都应在中心集中办理,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实现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通”发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县行政服务中心要继续加强对乡镇政务中心的业务指导,深入研究乡镇政务中心便民服务工作的新机制、新举措,树立典型,总结经验,积极推广,促进乡镇政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5

第一条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木材经营加工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下称经营加工户),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林业部门批准,申领《省木竹经营加工核准证》(下称《核准证》),并按《核准证》核定的地点、范围、方式从事木材经营、加工活动。

第二条申请设立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合法的木材来源渠道,并与其经营加工规模相匹配;

2、符合国家和本地区木材经营加工发展规划要求;

3、有与其经营加工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设施;

4、有与其经营加工规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和木材检尺人员;

5、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

新建、扩建年消耗林木资源5万(含)立方米以上的加工企业,须报经省林业厅审批。

第三条为巩固全市绿化成果,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和省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申办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我市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申办作以下限制性规定:

1、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江郎山省级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保护范围的公告》和《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指挥部关于加强江郎山省级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规定,在江郎山省级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保护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办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原有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不得从重点预防区外调入松木及半成品、成品进行经营加工。

2、为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防止出现木材经营加工单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等情况,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规定,结合实际,在全市范围内不再新批木材切片加工单位和杂木小材小料加工单位;不再进行新建扩建“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单线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生产装置”、“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1万立方米/年以下的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生产线”、“珍稀植物的根雕制造业”、“以野外资源为原料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等限制类项目的审批或审核。

3、为促进木业企业向竹木工业专业区集聚,下列行政区域内原则上不批准设立新的木材锯板厂、小材小料加工厂、细木工板厂、指接板档(集成材)厂以及经营外地木材的经营加工单位:双溪口乡、峡口镇原大峦口乡和三卿口乡范围、保安乡、廿八都镇、塘源口乡、张村乡、坛石镇原上王乡和横渡乡范围、大桥镇、上余镇原塘岭乡范围、碗窑乡、大陈乡、长台镇(原华峰乡范围除外)、石门镇原江郎乡和界牌乡范围。

第四条《核准证》的申领和管理

市行政服务中心林业窗口(林业局行政审批服务科)负责受理、核发、变更、年鉴、补办除贺村镇行政区域外的《核准证》;市行政服务中心贺村分中心林业窗口,负责受理、核发、变更、年鉴、补办贺村镇行政区域内的《核准证》。

1、《核准证》申领。由经营加工户提出申请,申请时提供下列材料:

(1)申请人的书面申请。由经营加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林业站对照本规定第二条、第三条的要求进行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签署同意意见;

(2)《核准证》申请表;

(3)企业负责人一寸免冠照片及身份证复印件各一张;

(4)与其经营加工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使用权证明材料;厂房设施、机械设备证明材料;

(5)经营原木(原条)类企业应提供木材检尺人员名单;

2、《核准证》的变更。

(1)变更《核准证》的企业名称,应提供变更《核准证》的申请书(须报乡镇、街道林业站备案),同时交回原《核准证》的正、副本予以注销。

(2)变更《核准证》企业负责人,需提供变更《核准证》的申请书(须经乡镇、街道林业站备案)、原企业负责人同意变更的书面证明和新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同时交回原《核准证》的正、副本予以注销。

(3)变更《核准证》的经营地址、经营方式、经营项目,符合本规定第二条、第三条的要求时,须交回原《核准证》的正、副本予以注销,并按新办企业相关要求重新办理《核准证》。

3、《核准证》的补办。《核准证》持有者因各种原因遗失核准证正本或副本的,需登报声明原领《核准证》作废后,凭补办《核准证》的书面申请和声明作废的材料给予补办。

4、《核准证》的年鉴、换证。《核准证》执行“一年一年鉴,三年一换证”的规定,由经营加工户携带《核准证》正副本及记载完整的市木竹经营加工企业木材流通台帐,于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到林业窗口进行年鉴。经营期满后,需继续经营加工的,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有关规定的情况下,经审核同意后,给予换发新证。

未提供市木竹经营加工企业木材流通台帐,或虽然提供,但记载不完整、不合格的,待限期完善后给予年鉴。符合年鉴或换证条件,但未按时申报年鉴或换证的经营加工户,超过期限叁个月之内的,须书面说明理由,经窗口负责人批准后给予补鉴或补换证;超过期限叁个月之内未说明理由的,视作企业放弃经营加工行为,核准证给予注销。

《核准证》是企业经营加工木材的合法依据,不得擅自涂改或转借他人使用。

第五条木材查验和登记

经营加工户在收购木材时,应查验木材合法来源证明,及时逐项登记木材购入、出售、出运等情况。严禁收购、加工无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在出运木材时须办理木材运输证,做到持证运输。

从市外直接引进木材的经营加工户,要在规定时间内向林业局申报查验、并签证登记。申报查验、签证登记按《市木材运输管理办法》执行。未经查验并签证登记的木材运输证,不得作为办理二次起运的有效凭证。未及时登记台帐的经营加工户,在林业部门未查清木竹合法来源前,不予办理出县、出省木材运输证。

第六条经营加工户要遵纪守法,自觉接受林业行政执法部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林业部门收回并注销《核准证》。

1、一年内经营、加工无合法证明木材三次(含)以上的;

2、逃避木材检查站检查三次(含)以上的或强行冲卡拒绝检查的。

3、拒绝、阻碍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4、以暴力恫吓、殴打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

5、伪造、涂改、买卖木材合法来源证明和市林木(毛竹)采伐验收证的;

6、擅自改变木材经营、加工地点或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的;

7、未及时完整登记市木材流通台帐的。

第七条违反本规定,无《核准证》经营加工木材,或虽持有《核准证》,但《核准证》未年鉴或过期的,或经营加工的项目、方式、地点与《核准证》规定不相符的,由林业部门依法处理。

第八条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日常管理,由所在地乡镇(街道)林业站(林业干部)负责。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6

XX县认真解决“一公里问题”

四项措施加强城乡低保管理

(二一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作者:飞机倒档

XX县民政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解决“一公里”问题,针对过去管理使用城乡低保资金过程中存在关系保、人情保、死亡人员领取低保等“一公里”问题,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学习贯穿始终,将查摆整改贯穿始终的要求,采取四项措施加强城乡低保管理。

一、建立城乡低保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县纪委主管副书记、主管常委和县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的主管局长组成,县纪委主管副书记为召集人。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总结通报城乡低保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对问题较多的地方实行重点监控、重点整治;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并通报检查情况。

二、完善城乡低保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县民政局负责本辖区内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工作管理和审批,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基层单位的管理和审核工作。乡镇(园区)负责本辖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工作的审核和管理,并负责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收入情况等按规定进行核查并做好验证记录。被保障家庭的人口和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及时办理变更和终止手续,实行动态管理。村(居)委会受乡镇(园区)委托,承担本辖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工作的审查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将被保障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保障人口、保障标准进行张榜公示。定期入户走访,准确掌握本辖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家庭每月的生活变化情况,落实动态管理制度。对死亡人员和条件转好人员,村(居)委会、乡镇(园区)要在一个月内逐级上报县民政局及时办理停发手续。对迟报、隐瞒不报造成保障资金流失的,由乡镇(园区)将资金追回,上交县民政局归还原资金渠道;追不回者,由县财政从乡镇(园区)经费中扣回。对人情保、关系保及对象认定不准者,一经发现,逐级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所涉及的违纪资金,由乡镇(园区)将资金追回,上交县民政局归还原资金渠道;追不回者,由县财政从乡镇(园区)经费中扣回。涉及金额较大者,移交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依法依纪处理。

三、加强动态管理,实行城乡低保月报制度

建立城乡低保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开展核查,将死亡、条件好转等不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出保障范围,形成城乡低保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每月25日,由乡镇长(管委会主任)、民政所长签字,加盖政府(管委会)公章将该月本辖区城乡低保死亡、条件好转及新增人员情况报县民政局,县民政局根据乡镇(园区)月报表和增减花名册进行及时调整。

四、规范城乡低保申报程序,实行县乡两级审批制度

乡镇(园区)是城乡低保申请的受理机关,村(居)委会只有受委托的情况下,才能承担受理申请、民主评议等具体工作。受委托的村(居)委会要将申请人提交的所有材料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全部上交到乡镇(园区),不得自行作出不予受理或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决定。且在评议时只能评议申请人的经济状况或困难程度,为乡镇(园区)核定低保对象提供参考依据,不能直接确定申请人的低保对象资格。

乡镇(园区)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调查人员逐一入户对申请人家庭收入、财产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核实,详细核查申请材料以及各项声明事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由调查人员和申请人签字确认。入户调查结束后,组织民主评议小组对申请人声明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入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评议,并及时将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审核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期满,乡镇(园区)要将审核意见连同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情况、民主评议结果、公示情况等相关材料报县民政局。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7

1 居民保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参保、轻档案,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居民保是一项惠民工程,各地政府将之列入绩效考评范畴,各级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对居民保的参保率十分重视,想方设法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但是对居民保档案管理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乡镇干部档案工作责任意识不强,造成未及时收集整理参保人员的参保材料,归档程序也不规范,有的业务档案没有及时上交县居民保中心,档案工作存在“散”、“乱”现象。

(二)业务档案量大,经办机构人员不足。自2010年7月启动新农保至今,布尔津县居民参保人数已达18877人,形成大量的业务档案材料,而乡(镇)居民保经办机构中,没有专职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各村仅有一名村代办员,人员不足。

(三)经费投入不足,档案收集、整理水平受制约。县、乡(镇)两级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有的乡(镇)未建立完善的档案室,有的村用废旧纸箱存放档案,或者干脆将业务档案直接放在地上,造成档案混乱、甚至丢失,特别是多雨季节,易出现纸质材料的霉变现象。

(四)经办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待提高。县级经办机构中,专职从事档案工作仅1人,目前乡(镇)没有档案机构和专门的档案人员,多为身兼数职人员,有的还是协理员。且经办人员队伍不够稳定,严重影响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其次,收集、整理业务档案能力有待提高。如在填写参保表中,有的经办人员忘写日期、漏标缴费档次,没填经办人姓名,乡(镇)、村(居)委会申报意见盖章不清晰等问题都会导致业务档案收集、整理的不规范。

(五)业务档案传递环节多,收集整理耗时长。居民保业务档案在收集的过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较多,从参保群众――村委会――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县居民保中心,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其次,农村居民外出务工者居多,人员流动性大,居民保参保人的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等材料收集难度加大。再次,较多村民文化程度不高,需要经办人员参保表,加大了经办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群众办理居民保业务等待时间变长。

2 居民保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居民保档案工作是推广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鉴证,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参保人参保、享受待遇的重要凭证。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广大群众参保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充分提高对居民保档案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居民保档案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指定分管领导,做到“有领导管事”。

(二)健全机构,完善网络。居民保业务档案数量大,环节多,归档难,必须建立健全村――乡(镇)――县三级档案收集服务网络,明确各级责任,健全各级机构,确保“有队伍做事”。2010年以来,布尔津县政府要求各乡镇要调整充实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力量,至少配备专职人员2名,进行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各村委会依托村代办员,做好参保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三)加大投入,保证运转。要将居民保工作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经费投入,一方面需要投入经费购买档案工作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协理员的待遇,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做到“有经费办事”。如布尔津县社保局专门安排一间库房,配置了密集柜、除湿机、电脑、档案盒、灭火器等安全保管设施设备,达到防火、防潮湿、防尘、防虫等“十防”要求,改善了硬件条件,为各乡镇配备了办公桌、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铁皮柜(存放业务档案材料),并将居民保经办过程中需要的业务表格及时、充足的送至各乡镇。

(五)创新方法,提升水平。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业务档案培训班,加强各级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档案的管理水平。加强兄弟县市间互相观摩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做到“有能力办成事”。自2010年以来,布尔津县经办机构举办新农保、居民保动员会、政策业务培训会、座谈会20余场次。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乡镇、村经办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经办能力。布尔津县社保局及时组织各乡镇经办人员进行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培训,手把手地教会经办人员收集整理材料,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进一步提高了布尔津先居民保业务档案整理的规范水平。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8

一、基本动因

据调查,保康县推行“为民服务制”,是缘于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20__年,歇马镇长坡村一个农民为了8株板栗树的所有权问题,到镇里、县里跑了19次,找了11个部门,历时8个多月才得以解决。此事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农民办事如此艰难,合法权益如何保障?民利如何落实?作为执政为民的县乡政府应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于是,保康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研究,并很快形成了三点共识:

第一,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要求来看,指导村民自治需要有一种新的机制。农村改革以来,乡镇合并、管理区撤销、机构精减和农业税取消,乡村干部从过去“催粮、刮宫、收款”中解脱出来,职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乡镇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没有改变,指导村民自治的职责没有减轻,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村民要求政府办事的范围越来越宽。乡村干部对该干什么,怎样干一时感到无所适从。机制缺失、职能不清的问题开始暴露。农民盖房子要办手续、搞企业要办执照、采伐林木需要办许可手续......等等,这些事在村域内靠民主制度难以解决,农民盼望县、乡政府尽快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服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服务上来,而且在为民服务的方式上还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以促进乡镇政府尽快转变工作职能,更好地服务村民自治,并赋予基层民主活动新的内涵。

第二,从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的现状来看,服务群众办事需要有一种新的为民服务载体。近几年,保康不断加大管理民主落实力度,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引导村民群众实践创造,探索出了“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的“五事”制度。并靠这项制度保障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用议事的方法促使村组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的作出决策;用党性的要求促使干部心系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用评议的手段促使干部公开管理政务,自觉接受监督;通过“问、说、议、办、评”这种具体而实在的办法,在干部问事中体察民情,在群众说事中了解民意,在集中议事中广纳民言,在及时办事中解决民难,在定期评事中凝聚民心,使群众怨气怒气有处可诉,急事难事有人解决,化解了村域生产、生活矛盾,形成了干部与群众经常沟通的密切联系机制、群众议政参政的民主管理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村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方面乡镇职能急需界定,一方面有些部门仍未改变行政体制下的和衙门作风,农民群众办事难现象凸显:要么,不知到哪里办---找不到门;要么,不知找哪个办,----找不到人。有的农民群众还反映,实行8小时工作制,办事早不得、晚不得,碰上双休日、节假日又办不得。此外,在部分机关部门和少数干部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村民群众常常为办一个证、盖一个章、签一个字而来回折腾,既跑很多“冤枉路”,又花不少“冤枉钱”,还费较多“冤枉时”。要解决好群众办事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一种新的载体,从根本上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消除“五难”现象,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惠民,切实保障村域管理民主的进一步落实。

第三,从保康山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为民解难需要有一种新的为民服务网络。保康境内有3369座山头,3193条沟壑,是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省定新世纪扶贫攻坚重点县。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29.4万人。“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上坡碰鼻子,下坡闪腿子”,是对保康县的真实写照。这里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最远的村距县城达200多公里,距乡镇有近100公里,很多地方不通公路,也不通班车。群众到镇上、到县城办事,出来一趟极不容易,有时为了办一件事情,得跑好几趟、好几天,而困难和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导致群众有怨气,干部窝火气,组织上理不出头绪。为此,从地处山区的县情和方便群众办事的角度考虑,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需要尽快建立一种新的工作网络,并通过这一网络来把农民群众要办的事办好。

基于上述三点认识,该县开始探索“为民服务制”,于去年初先在城关镇试点,并通过实践总结。从4月初在全县普遍推行了“为民服务制”。

二、具体做法

保康推行“为民服务制”,就是在县、乡镇、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机构,群众提出办事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后,由服务机构在规定时间内为群众无偿提供“全天候、无休日、一站式”的全程服务。

(一)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网络。县里成立为民服务中心,与原有的县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县直部门中具有行政审批职能且已在“中心”设立办公窗口的,其窗口同时作为本部门的为民服务中心;其他未在“中心”设立办公窗口的部门则根据情况,在单位内部增设为民服务中心。目前,该县已有公安

、民政、计划生育、工商、林业、土地、城建、司法等10个部门在“中心”设立为民服务中心,24个部门在本单位增设为民服务中心。11个乡镇均设立了为民服务室,并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合署办公,负责本辖区群众所有审批事项的办理和其他需事务的全程服务。261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设立了为民服务点,员由村(社区)主要干部兼任,其他干部配合,为本村群众提供无偿服务。(二)建立受理、、办理纵横相连、高效运转的封闭办事系统。纵向上:村民申办事项,先由村级员受理、登记,之后由村员将有关手续移交给乡镇为民服务室。乡镇为民服务室受理登记后,属乡镇审批的事项,能当场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由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转交给村员回复申办人;属县级审批的事项,由乡镇室安排人到县或有关部门为民服务中心办理。为民服务中心受理登记后,能直接办理的马上就办,不能直接办理的由服务中心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横向上:各级机构根据内部业务分工,建立起受理、、办理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封闭回路系统。一是“窗口”受理,村(社区)、乡镇和县直部门的服务机构,负责受理群众的办事申请。二是全程,机构受理办事申请后,认真登记并出具承办单,告知申请人的权利、义务,承诺办理期限,然后交给全程人,申请人坐等结果即可,全程人根据工作情况,将材料转给具体办理人;具体办理人按规定办结后再交给全程人,最后由全程人将结果交回申办人。

(三)建立即办、诺办、联办、代办、控办“五件五制”的办理制度。根据群众所办事项的具体情况,制明确了“五件五制”办理法。一是对程序简便、可当场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即办件”,实行直接办理。群众申请材料齐全的事项,窗口工作人员即收即办,当场办结;群众申报材料不齐全而影响办理的事项,工作人员告知补办材料,在群众补齐材料后当场办结。二是对需现场勘查或其他不能即办的申请事项,作为“承办件”,采取承诺办理。群众申报材料齐全,窗口收件后,按不同申请事项明确承诺办结的时限;申报材料不全的,明确告知群众需补办的事项,待补齐后承诺办结限期。三是对生产性新办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其他需由两个以上主管部门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联办件”,采取各有关部门联合办理,实施同步审批,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四是对需上报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上报件”,采取上报。五是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发展规划的申请事项,作为“控制件”,采取解释办理。

(四)建立人员、制度、经费、办理权限四个到位、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一是人员配备到位。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从本单位骨干人员中抽调。县直部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业务量确定,实行定岗定责;乡镇室配备工作人员3至5人,从乡镇社会事务室等单位抽调,集中办公。!各级服务机构的负责人一律由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兼任,工作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二是制度规范到位。建立健全了《为民服务室工作制度》、《为民服务点工作制度》、《为民服务工作回访制度》等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职责、程序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考核奖惩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执行。三是经费投入到位。县里要求各服务窗口的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配备微机、打印机、复印机、专线电话等办公设施,同时解决必要的办公经费。四是授权到位。规定凡适合进驻的事项,各部门都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办理,并授予服务中心一般事项的终审权,除重大项目确需领导签批外,其他均由窗口工作人员直接办理。

(五)拓展服务范围,落实“四个延伸”。保康推行为民服务制,初始确定有29项事项,主要是:居民身份证办理,暂住证办理,户口登记、迁移、变动,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农村五保户审批,城乡低保审批,农村特困户审批,生育证领取,流动人口生育证明,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林地占用审批,森林、林木、林地林权证办理,农户建房手续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变更、注销,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合同签订、变更等。

随着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从20__年开始,全县确立了405项承办事项,并实行了“四个延伸”。即向生产领域延伸,定期国家产业政策、产品调整方向,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向科技领域延伸,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向流通领域延伸,及时向社会产品需求和价格信息;向社区延伸,开展了以行政事务、信息查询、社会福利为重点的便民利民服务。

三、初步成效

保康县从20__年2月份推行为民服务制以来,到目前各级服务机构已为群众事项26476件,已办结26246件,群众满意率100。

一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保康县推行“为民服务制”,建立了方便群众办理的服务网络,打通了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办事难,真正实现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保康县民政局局长张大根说: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后,农民处在休养生息时期,乡镇、村组干部落实管理民主的重点应该围绕为民服务做文章。比如,“生孩子上户口、盖房了办手续、搞个体办执照、用土地跑审批”等等事情,群众要跑的路都由干部来跑,群众要办的事都由干部来办,这样,乡镇、村组干部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了为民服务上,才能真正领导、支持和保障村民群

众依法按章履行职责、活跃村民自治活动。二是方便了农民群众办事。推行“为民服务制”后,广大农民群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只能定时办、分散办、节假日不能办的苦恼事了。先行试点“为民服务制”的城关镇党委书记、镇长吕克宪说;“我们把过去的办公楼改成为民服务楼,凡是群众申办的事项,通过村或者社区的员就可以一次性提交完整的材料,直接报到镇为民服务室,属镇里办理权限的,即时就可办理;需要县里及县以上单位办理的,经过材料审核,由室直接到县为民服务中心代为办理。”我们在过渡湾镇方家坪村二组调查时,村民邓代凤说;“过去办个证,要跑很多地方,还要找很多人,非常麻烦,现在由村干部为我们跑腿,办好后给我们送来,既省钱、又省力,还省心,所以,村里有什么事,我们也更加关心,也愿意参加。”

三是提高了办事效率。过去,群众到县里、到镇上办事往往需要来回反复多次,“东跑西跑来回跑,你批我批多头批”,既费时又费力。现在,推行为民服务制后,群众办事如果不涉及实地勘查或需要调查的项目,不论涉及多少科室,也无论手续多么复杂,只要认准受理室一个门,随到随办,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城关镇陈家河村六组村民柳启萍说:“以前回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由于不知道提交哪些材料,跑了三趟也没办成,镇里成立为民服务室后,我在外地打个电话就办妥了。”刘家坪村一组村民王风成为孩子上户口,不知道需要哪些手续,找到村员刘帮银,刘二话不说,为其写好申请,带齐户口簿、生育证等相关证明材料到镇为民服务室盖章后,又到镇派出所办理相关手续,整个程序仅用了两个小时。

四是转变了干部作风。推行“为民服务制”,从机制上保证了干部作风的转变,不仅转变了部分公务人员“高高在上”的衙门作风,也使一些部门存在的“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许多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城关镇小沟村三组村民胡春彦说:“党委、政府推行为民服务制,真正把工作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店垭镇格兰村支书告诉我们说;“村里已为群众代办了建房地基、森林砍伐、流动人口证件等10件实事。过去,群众见我们愁眉苦脸;现在,村里开展自治活动,有“五事”制度作保障,村民有超越村域服务权限的困难,又有了为民服务制,群众见我们干部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个个眉开眼笑。”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9

成立由镇分管领导任组长,纪检,医院、公共卫生等部门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魏桥镇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镇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医院院长任办公室主任,明确责任科室分工,抽调了解乡村医生管理情况、业务熟练的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落实工作人员责任,谁查证,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确保调查摸底工作按时完成。

二、宣传发动

对乡村医生进行调查摸底是一项十分敏感、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要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层层安排,做好摸底对象的宣传告知工作。通过在村务公开栏张贴通知、发放明白纸、乡村医生以及亲友相互告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广大乡村医生了解政策,积极支持,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人。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好政策,熟悉工作流程,顺利完成任务。

三、调查摸底范围

本次调查摸底针对以下两类人员:

(一)在岗乡村医生。指目前在村卫生室岗位工作,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的乡村医生;在村卫生室工作、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许可证书》、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执业许可的护理人员纳入本次调查摸底范围。

(二)离岗乡村医生。指现为我县户籍,曾在村卫生室岗位工作,且离岗后没有再被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录用的人员。须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注册登记或持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认可的曾在村卫生室岗位工作的证明材料;须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许可且具有乡村医生实际工作经历。

原为我县户籍现已经迁出我县的,已经去世的,因违反国家政策法规或者刑事犯罪被辞退、解聘、开除的乡村医生不列入本次调查摸底范围。

四、调查摸底步骤

(一)镇街登记。符合条件的人员到村委会开具证明信,本人或其委托人持村委会证明信和身份证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到镇街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小组领取并填写有关调查摸底表格,进行登记。在岗乡村医生由镇街卫生院统一组织登记。登记时需提供能够证明本人曾是乡村医生身份和曾在村卫生室岗位工作的原始物证材料;原始物证材料不足的,需提供3人(包含3人)以上签字确认的登记人曾在村卫生室岗位工作的证明材料。登记时本人须公开承诺:所提交的证明材料和信息,真实无误、无虚假行为,如有不实,个人承担一切后果,由本人签名并按手印。

离岗乡村医生所需材料:

1、省离岗乡村医生调查摸底登记表。

2、村委会证明信。

3、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个人签名此件与原件相符)。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关证书原件、复印件(乡村医生证书、赤脚医生证书、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等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相关材料)。

5、离岗乡村医生不能提供原始物证材料的,需提供3人(含3人)以上签字确认的证明材料,证实在村卫生室执业时间、离岗时间。证明人须具备的条件:①同期在职的镇街卫生院工作人员;②同期的村委干部、老党员或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人员(该人员要有原始物证材料,否则不能互相证明);③原籍为乡村医生执业地点且熟悉该乡村医生从业经历的行政事业公职人员。

在岗乡村医生所需材料:

1、省在岗乡村医生调查摸底登记表。

2、村委会证明信。

3、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个人签名此件与原件相符)。

4、县级卫生行政颁发的相关证书原件、复印件(乡村医生证书、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相关材料)。

5、镇街卫生院开具的在岗证明。

(二)查证阶段。镇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小组负责对原始物证材料和有关证明文件查验核实并复印、照相,立卷入档,一人一卷。对人证、物证材料进行调查、初审,核实申请人是否因违反国家政策或者刑事犯罪被辞退、解聘、开除的,查证材料核实准确后,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小组组长签字确认。离岗乡村医生因户籍变动造成原执业地点和现户籍不在同一镇街和不在同一县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原执业地点县和镇街配合进行查证。

(三)汇总公示。镇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小组将本辖区内的查证汇总信息在各村村务公开栏、镇政务公开栏分别公示10天。公示内容包括乡村医生姓名、性别、年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编号、现工作卫生室(原工作卫生室)名称、开始从业时间、最后退出村卫生室时间、累计从业年限(具体到月)等相关内容。对公示期间群众的举报和疑问,工作小组要及时进行公开补充调查取证,完善相关资料,查处弄虚作假现象。公示结束后,应由村民代表和村两委干部共10人签字确认本村公示结果。签字确认文件和公示照片由镇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小组留存备查。

(四)镇街确认。镇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小组要将本次调查摸底的所有材料专门整理建档留存。调查公示结束后,将审核确认的登记人资料,按照汇总上报的有关要求整理汇总,经镇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工作小组负责人签字确认,加盖公章,上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县级复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镇街上报的材料进行逐人复审,对证明材料存在问题的进一步调查、取证、核实,确定复审认定结果,同时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政务公开栏、各镇街政务公开栏、各村村务公开栏再次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的,进行信息录入工作。

乡镇人大工作交流材料篇10

一是“完善学科体系论”,以梁启超、柳诒徵等学者为代表。梁启超认为:“旧史纯以帝王都宅为中心,致各地发展之迹散而难稽,欲使学生了解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所以,他建议地方史在国史中应占15%。这就是要以加强地方史来完善旧史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情境迁移论”,以何炳松为代表。何炳松认为,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亲临其境”。即利用本地方的遗迹,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三是能力训练论,以周予同、顾颉刚等为代表。周予同就鼓励学生要有跳出书本的勇气,通过研究身边的历史达到窥见中国历史一角的目的。四是陶冶情感论,以李季谷等为代表。此外还有学者受西方卢梭、杜威等教育思想影响,提出“儿童中心论”、“问题中心论”等主张。

上述观点除了“完善学科体系论”是针对教科书编写不足采取的措施外,其他几种在教学过程中之功用是兼而有之,只是针对不同学段的受教育者,各有侧重而已。当前高考历史命题中的“能力立意”依托的载体就是新材料、新情境试题。这种类型的试题是通过课本以外的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信息、提取信息、合理解读信息,以及综合归纳、运用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乡土史具有浓厚的家乡气息,让人备感亲切,利于拉近课本知识与现实的距离,是绝佳的新材料、新情境,是能力训练的可靠载体。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于高中阶段来说,乡土史引入课堂,应是侧重于能力训练,要把乡土史作为能力训练的材料,在训练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乡土史多重教育的目的。当然,乡土史并不是随意拈来一段便能起作用,必须将精心筛选的乡土史资源与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凑效。这里所说的“整合”就是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历史教育课程资源的全球化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越来越引起历史教育界的关注。

下面以盛泽丝绸文化史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济史模块复习课中的整合应用为例,加以说明。

背景资料:盛泽,素有“绸都”之称。位于沪、苏、杭的金三角中心,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至清乾隆年间,盛泽已是闻名海内外的丝绸重镇,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并享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称。发端于明中叶的盛泽丝织业,见证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企业改制,以及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的历史,是明清以来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一部缩影。

因此,通过盛泽丝绸文化史,可对明清以来我国工商业发展作一管窥。

一、古代篇

在复习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相关内容时,引入如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苏州城区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乾隆)《吴江县志》

材料二:明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至嘉靖时,“居民百家,锦绫为市”。“入清,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焉,遂成巨镇。”

――(同治)《盛泽镇志》

材料三:(盛泽)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四:济东会馆遗址(图1)

“会馆”是中国古代同乡或同行业者出资兴建的“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社交性公共场合。济东会馆位于盛泽镇斜桥街,是由清朝嘉庆年间山东商人建造,因此称济东会馆。

材料五:“入国朝,机户益多,贫者多自织,使其童稚挽花,殷实之家雇人织挽……为人佣织者立长春泰安二桥,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

――(清)《黄溪志》(盛泽黄家溪)

材料六:明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不到十年,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图2)。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盛泽绸业在明清时期繁荣的原因。

(2)材料四中会馆的出现与明清哪一经济现象相关?会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材料五中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4)材料六中所述施复夫妇的身份是什么?在当时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资本家?

借助以上几则乡土材料,通过合理设问,系统地复习考查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尤其是商帮、资本主义萌芽等相关经济现象,以及阻碍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主要因素这些重点、难点知识。

二、近代篇

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复习,引入如下几则材料,设计相关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盛泽丝织生产及贸易均极兴旺,绸领商人获利丰厚,丝绸资本加速积累,巨量资金亟待寻找出路。此时上海已成为我国近代大工业中心,投资环境及技术条件皆优。民国4年(1915)春记正绸行在沪开设肇新绸厂,有电机9台,为我国最早的丝织厂之一……至30年代前期盛泽绸商在沪还开设了海华、华昌、春源祥、大中华等10余家绸厂……至民国22年(1933),续有美丽、民生、三民、勤业、大中华、永祥、仁记等7家,翌年再增建美新、东南、顺记、正泰;兴华、民生华记、民生新记、盛业、勤丰等9家,织机总数254台,工人662人,日产绸254匹。民国25年(1936)底,盛泽绸厂增至18家,资本总额81960元,拥有电力织机292台,年产值1075200元。

――据何冰《盛泽之纺绸业》载《国际贸易导报》

材料二:民国27年(1938)8月,日伪华中蚕丝公司在吴江设办事处,对吴江蚕桑丝绸事业统制扼杀。生丝紧张,供电时断时续,当局横征暴敛,使丝绸业陷入困境。沦陷后期,略有起色,据日本人本位田祥男统计,民国32年(1943)全镇开动电织机229台,手拉机700台……民国38年(1949)3月,全镇电织厂(户)239家,织机862台,日产仅300匹左右,且多为棉织品。

――据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盛泽镇志》(1994)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盛泽绸业获得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严重影响盛泽绸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原因。

(3)通过对近代盛泽绸业发展的考察,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你有哪些启示?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又经历了近10年快速发展阶段。日军全面侵华至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沉重打击,逐渐萎缩直至陷入绝境。盛泽丝绸工业也不例外。借助以上几则材料,复习考查了这段历史。

三、现代篇

在复习建国后至今工商业发展历史,引入如下材料,设计相关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盛泽绸业一度滞销,1953年逐渐恢复,1955年国家统销……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80年代以后,盛泽几家国营丝绸大企业改组成“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于此同时,各种中小企业纷纷建立。东方丝绸市场成立,成为全国最大纺织面料交易中心。

――据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盛泽镇志》(1994)

材料二:到90年代末,盛泽大小纺织企业达1500多家……在世纪跨越之际,盛泽纺织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盛泽纺织业一度低迷,外贸订单大幅度减少。

――《中国纺织报》(2009)

材料三: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纺织品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提出了纺织业“六个更加注重和六个切实提高”的发展思路。纺织品从注重量的增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强调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企业的创新作为经济发展要素,不断增强精品品牌意识,提升盛泽纺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中国纺织报》(2009)

材料四:“大纺织”时代必然以“大市场”作为载体,近年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创建了电子商务信息、纺织科技、外贸咨询、知识产权服务、产品检测等五大中心,极大提升了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有力促进了盛泽纺织业迅猛发展。

――《中国纺织报》(2009)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1955年国家统销……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反映历史上哪个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一中提及80年代盛泽纺织企业改组,其背景、目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在世纪跨越之际,盛泽纺织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指什么?“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盛泽纺织业一度低迷”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4)概括材料三、四中盛泽纺织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采取的措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通过以上乡土材料,合理设问,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后企业的转制改组、中国入世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等内容进行了复习考查。

上述案例是借助于盛泽丝绸文化乡土史相关的材料,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还原教材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教材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实现了国家课程资源与乡土史资源二者的有机整合。整合利用乡土史资源创设新情景进行能力训练,不同于应用其他材料之处就在于其浓厚的家乡气息,更切合学生的知识经验,从而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最早的乡土史教材是1907年江苏通州编写的《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2]。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更为重视乡土教材建设,尤其是1990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后,全国又现“乡土热”。但是,长期以来困扰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乡土历史往往与国家历史课程资源联系不紧密,形成“两张皮”,在升学压力下,乡土史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究其原因,就是教学过程中未能将乡土史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有机整合造成的。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索乡土史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国家课程资源利用乡土史可以强化能力训练,乡土史利用国家课程资源也实现了其陶冶情感的功用,二者相得益彰,不仅能摆脱“两张皮”的窘境,还起到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

上述案例虽还不够成熟,但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乡土史与国家课程资源整合的更多、更深刻的实践与反思,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教学与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