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5 17:26:09

儿童美术教案

儿童美术教案篇1

关键词:撕纸课 留守儿童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52-01

1 撕纸的定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撕纸画是以纸张为材料,用撕,通过拼摆、组合和粘贴构成的一种造型艺术活动,以双手为工具,辅以思维感官的配合,利用双手手指的运动撕出所需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美感[1,2]。

撕纸按照撕纸方式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碎纸添画为例:

(1)起稿:用铅笔在底稿纸(宜选用较硬材质纸张)绘出草稿图,比如一个小白兔轮廓图案;

(2)撕纸:利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纸张撕出不同大小的碎纸;

(3)粘贴:根据草稿所绘图案将不同碎纸粘贴到底稿纸上完成图案样式;

(4)添图:用铅笔对粘贴图案进一步优化完善,例如在小白兔图案附近绘出胡萝卜、草地等装饰物,并涂以相应颜色。

2 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益庞大。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3],2015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其中0-11岁占70.38%(0-5岁学前阶段占38.37%,6-11岁小学阶段占32.01%)。显然,农村留守儿童呈现严重低龄化趋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信任,对周围的事物存在戒备和敬畏心理,表现在美术课堂上就是缺少自信和动手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监护人只能给他们的生活上的照顾,对于孩子的深层次要求往往无法满足,譬如一起动手做游戏或者完成家庭作业。作为照看留守儿童的老年人认为照顾好孩子只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这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动手能力,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儿童的思维里滋长惰性,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衰退[4]。

大多数留守儿童渴望成功,想感受成功体验所带来的喜悦,从而提升学习自信心和动手能力。撕纸课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随意撕,对自己所撕纸张图形进行想象、加工,借助眼手脑三者相互配合拼添出富有新意的作品,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树立了信心和动手能力[5]。

3 撕纸课的优点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995年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儿童喜欢手工、绘画,就如同喜欢游戏一样,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成人所不能及的。给儿童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时间,制造一种能激起他们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和平台,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绪,儿童的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审美能力、创造型人格就能够在美术课的撕纸活动中得到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

因此,通过美术撕纸课教育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机械临摹等方式来学习美术,掌握技法,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这样的做法做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法也能积累相当的经验,但是,很容易造成儿童学习思维的死板化、公式化和模式化,影响儿童天性的发展,扼杀他们的童真和童趣。故此,儿童美术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须创新[6]。

4 结语

撕纸课将复杂的美术技法课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手工课,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再者,撕纸课所用材料简单易找到,无需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更能贴近农村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冰.谈撕纸画创作及其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1996,1:12.

[2] 金王芳.在游戏中体验撕纸画学习的快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151.

[3] 李静,刘畅,侯福妍,等.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28-30,38.

[4] 戴祥勇.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125-128.

[5] 龚婷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47.

儿童美术教案篇2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美术心育 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儿童美术教案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儿童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儿童画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地说儿童画是一种由儿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形式,只有儿童创作出来的才叫儿童画,成人画的就不是了。因为儿童作画的特征是自然、不规律、幼稚、发自内心的感受,画出来的东西有趣、不造作。而成人思想成熟,绘画作品反而无法达到儿童那种天真无邪的纯朴境界。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儿童画也成为广大家长关心的一个话题。

一、学习儿童画的目的

学习儿童画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其次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耐心。前提是要对儿童画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期的儿童美术教育,多将提高审美修养、激发绘画潜能、培养绘画人才作为培训宗旨,即“为画而学”的教育观。近年来,随着国外儿童美术教育观的渗入、影响,随着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教育界、美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绘画技巧、绘画形式不应是儿童培训的主要目的,儿童画培训应将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根本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要求教学者必须改变培养小画家的教学思维,要求教学者将过去的重画面形式转变为现在的重训练过程,要求教学者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种素材和多种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在训练形式上,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力求多样性、新颖性,让孩子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寓教于玩的乐趣。

二、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发自儿童心灵的闪光,不可因为天真幼稚、不合常理而责怪。儿童画中的想象力的方式是全方位的。儿童画中的观察生活可以想象,内容情节可以想象,物体形象可以想象,图案可以想象,色彩也可以想象。

1、生活与想象

儿童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特点和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这是生活与想象。

2、形象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物体形象并不和生活中的一个样子,而是把生活中的形象根据想象,画成自己喜欢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3、内容与想象

儿童画是有内容、有故事情节的。这个故事是可以自由想象发挥的,而且想象得越新奇越好。

4、色彩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色彩也可以想象,它走出写实色彩的范畴,你想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这就是创造性颜色。

5、图案与想象

儿童画中要添加美丽的装饰图案,这个图案也要发挥儿童的想象。开发想象力的方法是认识生活心灵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也是运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对着儿童的心灵,进行定时、定向、定量的启发引导。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心灵的觉醒,达到想象无限、创意无限的艺术效果,而表现儿童巨大的潜能。

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也富有情感。他们有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并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编故事、画画是孩子们经常采取的方法。

三、描绘形式和训练方法

按照一般绘画的规律,绘制一幅画,在明确主题后,必须考虑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以及表现方法(包括工具材料),上述四点构成绘画的基本要求。但当我们走进儿童画的世界,却发现在这里不需要求构图形式的变化,强调的是儿童随心所欲、大胆任意的挥笔;不需要求色彩配置的完美,强调的是儿童想象之翅自由自在地飞翔;不需担心造型处理得可笑,强调的是儿童心灵之窗毫无顾忌地敞开;不需担心表现方法的稚拙,强调的是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地玩耍。总之,在这里,孩子可以自由发挥、信手涂鸦,而不必按照绘画的要求来处理画面艺术形式。

儿童美术教案篇4

【关键词】儿童化;艺术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花蓝”在历代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青花蓝”,其审美意蕴与鲜明的视觉符号已成为民间艺术品设计的发掘点之一。在诸多民间工艺品中,蓝底白花或是白底蓝花的青花布、青花瓷(瓶、盘)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的奇葩,它们以素净的、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富有艺术性的装饰美,吸引大众的眼球,深受大家的喜爱。孩子们对这种蓝白对比的色彩也非常敏感,他们常常围在一起欣赏从家里收集来的蓝印花布、青花瓷的酒瓶、盆子,相互交流其颜色与图案花纹,并能充分地想象蓝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用稚拙的语言表达出心中对美的感受。“中国蓝”这一特色主题活动也就在幼儿的兴趣中应运而生了。在“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中,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视角思考、看待问题,关注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学习过程,基于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以儿童化的理念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再设计、再构建,使原有的主题活动更具特色、更适宜幼儿,引导幼儿愉快、自主地认同、接纳并获得相关的民间艺术经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从幼儿的立场确立课程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目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及各类教育形式中的渗透。在《纲要》理念指引下,我们对“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进行了再审议,发现以往在主题活动目标的确立中,虽然考虑到了幼儿的生活水平与认知经验,考虑到了民间艺术的特性,但往往偏向于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从“学”的角度思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考虑不周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儿童化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明晰园本课程目标、完善主题实施目标、构建特色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幼儿的感知、体验。(一)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对课程的实施起着统领作用。“中国蓝”是一个民间艺术特色主题,我们将课程目标的侧重点放在艺术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首先,通过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增强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10度,统一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在讲座、研讨、反思中使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目标在课程中的作用、目标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其次,我们在一次次研讨互动中逐步修正完善了民间艺术课程目标。另外,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艺术篇,进一步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二)修正主题目标。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我们不断思考主题实施目标的适切性,努力完善主题目标。通过课程审议引领教师分析原有目标,提出更切合主题、更具针对性、更能清楚表述幼儿发展水平的目标。在“中国蓝”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考虑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参照《指南》艺术领域中的5~6岁幼儿的典型表现来确定目标。同时兼顾语言、社会、健康、科学等其他领域目标,全面、综合地确定主题活动目标:(1)愿意欣赏并喜爱民间工艺品,认识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青花工艺品,了解其制作过程。(2)通过欣赏,感知青花工艺品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图案的装饰美,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3)探索运用折、剪、印染等方法来进行装饰、制作简单的青花作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4)用制作的青花作品进行艺术表演活动、讲述活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三)细化活动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目标是否合理、明确,因此我们注重活动目标的研究。引导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力求每个活动都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并确立。在“青花瓷”活动中,我们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青花瓷器展销会的内容设计线索,通过参观、收集、交流、欣赏、绘制等方式,学习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及情节画等不同装饰方法,简单了解青花纹样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感受青花饰品独特的韵味。如在“青花瓷瓶”活动中,我们细化了活动目标:(1)欣赏青花瓷,初步感受到白底青花的古朴简约美。(2)知道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尝试用多种线条、图案绘制青花,装饰废旧瓶子。(3)体验变废为宝的成功快乐。通过不断细化具体的活动目标,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以幼儿的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一)幼儿为本,合理选择资源。民间资源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幼儿园的孩子。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的教育意义来甄别选择、合理开发利用。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一方面将成人化的民间传统艺术儿童化。如,将操作烦琐的蜡染改为简便的宣纸印染;将精细的丝线刺绣变为比较安全且容易掌握的毛线刺绣;将高要求的编织技巧简化为幼儿穿线、编玩小玩意的游戏性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改编传统的童谣、游戏玩法,以贴近幼儿生活的经验,使幼儿感兴趣。如,晨间活动时,踢毽子、抬轿子、跳竹竿、斗鸡等民间体育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玩得开心、投入;活动区角,织布、编网、撕纸、剪纸、印染、陶泥等民间工艺操作活动更是吸引着幼儿参与。(二)面向家长,灵活拓展资源。家长有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采用“嘉宾有约”的形式把家长请进幼儿园,协助幼儿做活动调查、收集民间游戏资料。同时请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民间特色活动中来,如,“青花瓶制作”“青花布时装表演”“青花扇展演”等活动。这不仅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了解,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使课程活动更贴近幼儿。(三)立足教师,挖掘特长资源。教师是园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自身就是实施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注重培养教师自身实施民间艺术园本课程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教学素养、民间艺术素养。根据各人的特长、爱好,成立了教师学习培训小组:民间乐器培训、民间技艺培训、民间戏曲培训等,为实施民间艺术课程提供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教师的特长,鼓励教师自己设计班级特色,力求使编织、剪纸、印染等民间艺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幼儿身上得到传承。

三、从幼儿的视角设计课程内容

一些实践性强和可操作的民间游戏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本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传统民俗节日等资源都是民间艺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可选择内容。在建构“中国蓝”这一主题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抓住青花布、青花瓷蓝白对比的色彩,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升发现美、感受美的情趣;抓住青花布、青花瓷上图案排列的规律性、装饰性,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不同装饰的方法,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主题目标确定后,我们主要采用小组研讨、课程审议等方式来选择课程内容,教师们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特色主题的活动内容,为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抒己见,从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及材料的收集、家长工作、环境创设等方面一一进行商讨。(一)布置凸显“中国蓝”特色的环境。环境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主题目标,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在制订主题计划时,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创设与布置,形成“人墙对话”和“人物对话”。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青花的物品和材料,教室内以展览的形式布置蓝印花布、青花瓷盘、瓶展览会,让幼儿随时与这些物品和材料形成互动、对话,让他们置身于“青花”似的清新脱俗环境中。各班还创设了“中国蓝”的主题墙和作品展示区,充分反映这一主题活动实施的轨迹与过程,这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操作与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家长了解我们的课程实施情况以及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活动区游戏中,将自制好的白底蓝花的肚兜、旗袍、围裙;扇子、伞、头巾等提供在表演区让幼儿自主选择。提供蓝白颜料、硬纸板、背心袋、蓝色手工纸等,让幼儿在动手区自主创意。将各类民间工艺品图片布置在语言区,让幼儿自主讲述和欣赏。(二)设计体现“中国蓝”特色的内容。在“青花布”的活动中,有收集活动“青花布”,利用一些网络资源,播放蓝印花布制作过程的视频,使孩子进一步了解、熟悉蓝印花布;有欣赏活动“蓝印花布”,通过欣赏蓝印花布的色彩——图案——图案的排列——图案的组成,使孩子充分认识与感受蓝印花布的色彩美与图案美,初步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对蓝印花布产生喜爱之情;有制作活动“漂亮的围裙、肚兜真漂亮”,让幼儿来大胆设计蓝印花布的花纹,运用剪纸、蔬菜拓印等方法装饰在旗袍、肚兜等服饰上;有展示活动“青花时装表演”,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来设计蓝印花布的服装,配上音乐,让孩子穿着自制的蓝底白花的衣服进行时装表演,体验制作与表演的乐趣。在“青花伞”的活动中,我们围绕“感知青花伞的图案美与花纹美、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尝试运用中心对称的方法装饰青花伞”等活动目标,设计了多个主题活动内容。如在收集活动中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青花伞的图片、实物、视频;把师幼共同收集的物品布置在活动区域,供幼儿欣赏游戏。通过收集活动让幼儿对青花伞有初步的认识和喜爱。“欣赏伞面”活动中,欣赏PPT感知青花图案的特点,让幼儿了解青花花纹的题材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初步了解牡丹、鱼、婴戏纹所表达的吉祥寓意;观察不同装饰方法的伞面,了解单独纹样、中心对称、边缘连续花纹等装饰方法;感知青花伞的美,喜欢青花伞。“设计青花伞”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同伴讨论、自由创意等途径设计装饰青花伞,体验创作的乐趣,提升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青花伞展示”活动中,幼儿拿着自己设计的青花伞在“青花瓷”音乐背景下表演展示,提升艺术表现力。民间艺术课程实施不仅是课改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不仅丰富了课程建设的内涵,同时也营造了课程的本土创新文化,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育竞争力。

作者:钱琴 单位:无锡市甘露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叶芝明.民间艺术教育“儿童化的探索”[J].早期教育.2011,(07/08).

[3]赵玉兰.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课程开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儿童美术教案篇5

关键词:剪纸;特色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7-02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作为传统的民间技艺,它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我校社团活动――剪纸兴趣小组把剪纸活动作为校级特色来进行研究,是因为剪纸既能培养儿童动作及小肌肉的发展,又能促进儿童多种智慧潜能的开发,尤其是想象力、创作力的形成,为儿童具有创新意识打下基础。通过剪纸学习活动,把剪纸作为表达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表现形式,从而起到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作用,剪纸活动还适合于个别化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发展,真正体现出针对每一位儿童的教育理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的确,动手动脑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有利于萌发儿童的创造性。现在儿童正处于人生求知欲望最强的启蒙阶段,剪纸活动抓住了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对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大有益处,因此,我校特色教育中开展了剪纸活动。

1.激发儿童剪纸的兴趣

要想使儿童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想、去动脑、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那怎样才能激发儿童剪纸的兴趣呢?

1.1布置"民间剪纸墙",激发儿童剪纸的兴趣。由于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平时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氛围,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我便在教室墙面上布置了一幅典型的剪纸画,在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而墙体上也有学生自己动手剪的花样;平时,经常带领儿童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1.2收集一些常见的剪纸作品,培养剪纸兴趣。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圆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也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儿童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带来后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纷纷都要求我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于是我便让他们跟我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双喜剪法。活动后,每个儿童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剪纸虽然是以儿童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于儿童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儿童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剪纸活动中还要为儿童创设一些必要的准备。

2.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必要的物质准备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在儿童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要为儿童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宣纸、颜料、胶水、毛笔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儿童的创造兴趣,丰富主题情节,并引导儿童剪出最高水平。如:儿童根据需要选择适宜作品的染纸图案,经精心折叠后巧妙地利用原来的图案色彩,将它剪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图案别致的剪纸作品,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的配置和对种种技法的掌握,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剪纸活动中,我还经常鼓励儿童拼贴和老师范例不一样的作品。如在练习剪三角形、正方形时,当儿童能说出三角形、正方形能拼成小房子后,还应激发并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3.教师如何开展剪纸活动

3.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当儿童在创作剪纸时,首先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儿童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我进行第一次创作剪纸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画一种小动物,这看似简单的活动,却引发了许多问题,很多学生画出来的小动物都没有典型的特征,这也充分说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缺乏观察。因此,我留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在生活中找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之后再进行创作。第二次,学生的作品着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尽管线条上还不够流畅,但是他们都能够很准确地表现出动物的主要特征,从这次活动中,学生意识到只有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创作出出色的作品。

3.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剪纸的教学中,我先教学生剪直线和曲线,练习最基本的线条。等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他们学习剪简单的图形,从圆形开始。在剪的过程中,我逐渐教一些技巧。例如,在剪圆的时候可以将正方形的纸对折,然后剪出半圆,打开后即成为一个圆形。通过多次的折纸,剪一刀就可以剪成五角星等。整个教学进程的难度逐渐增加,十分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他们已经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了。

儿童美术教案篇6

关键词:儿童;手工教学;创意策略;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的美工活动是《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艺术范畴的美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儿童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美工活动是培养儿童动手操作以及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但是,国内的大部分幼儿园手工活动实施存在普及性不够、系统性不强、持久性较差、实施渠道单一等问题,以及幼儿园美工活动的结构较为单一、固定,教师包办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美工活动的创意研究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在美工教学活动中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首先通过改变儿童的美工材料以及增长儿童的生活经验,拓展儿童的视野,培养儿童在美工活动中的想象力。其次,美工活动可以让儿童充分的了解手工材料、工具的特点以及用途。最后,在手工活动中,通过这些措施能促进儿童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二、儿童手工教学创意策略

儿童手工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的过程,塑造出立体、平面的作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1]儿童天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越强,就能更好的吸引儿童的眼球,让儿童可以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解,激发出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欲望,可以让儿童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2]改变以往示范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如在民间传统图案手工和儿童话剧手工方面,当教师发现幼儿对这些方面很感兴趣时,就可以以这些作为教学活动进行开展,让幼儿自己准备材料时,这些材料都很贴近生活,这样就能确保每个幼儿都可以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一)民间传统图案手工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伟大民族,从人类发展之日起,民间文化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3]处在当今现代化的大环境的儿童,平时接触的大多是蒙台梭利教具、芭比娃娃、变形金刚……至于在中国的民间传统图案或工艺,曾几何时陪伴着儿童的脸谱、虎头帽、泥泥狗、皮影戏等等这些民间艺术似乎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大相径庭而慢慢的淡出了儿童的视野。在幼儿园的美工活动过程当中对于专门的民间工艺活动是很少见,在幼儿教材当中也很难找到关于民间工艺或民间传统的图案作为幼儿的教学内容。

《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感受环境并对环境产生喜爱之情、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比如:在欣赏戏剧中的脸谱之后,根据幼儿用书上不同的脸谱所具有的不同绘画特点,关羽(红整脸)、张飞(黑十字蝴蝶脸)、曹操(白整脸)这些幼儿都可以通过欣赏之后,大体记得这些较为明显的特征,在教师的及时巩固下,幼儿够掌握了这一特点,就可以进行脸谱的制作了,完成脸谱制作后可让幼儿戴着自己设计的脸谱,同伴之间进行角色扮演。

(二)儿童话剧手工

儿童话剧是儿童剧的一种形式,内容适合儿童的经验并且受到儿童的喜欢,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发展儿童的想象力。[4]以儿童剧为欣赏形式,从而激发儿童创作话剧人物的手工制作,可以简称为“儿童话剧手工”。比如:观看话剧《魔法森林》,话剧讲述的是代表着勇敢、正义的小蚂蚁对抗着感染病毒的毛毛虫,因为人们随意乱扔垃圾使毛毛虫变异成超级无敌“破坏王”并带领着众多毛毛虫侵蚀森林。小蚂蚁面对“破坏王”对森林的侵蚀,为了保卫森林,开始四处寻求解决方法,得知如果向魔法师学习魔法就可以消灭“破坏王”毛毛虫,小蚂蚁们学会魔法之后最终战胜了毛毛虫,将森林还原成和以前一样美丽的童话世界。幼儿观看之后,可引导幼儿根据话剧中蚂蚁的形象或者毛毛虫的形象进行手工制作,制作完成后,拿着自己制作的形象到其他幼儿的面前,分享自己的制作方法或者与同伴之间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就能捕捉更多的东西进行再创造。激发幼儿制作出其他的形象以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儿童话剧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并通过欣赏话剧之后,不仅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及动手操作、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增强幼儿的常识。比如:教师就可以选择《小熊拔牙》这种类似的儿童话剧,在该话剧中,小熊在日常生活中不喜欢刷牙,有一天,熊妈妈出去上班了,熊妈妈在临走之前叮嘱小熊不可以吃饼干和糖果,因为小熊已经吃饱了,小熊不情愿的答应了熊妈妈,妈妈离开家之后,小熊高兴坏了,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了,小熊这里看看,那里找找。很快,小熊发现了蜂蜜,小熊心想:妈妈没说不让喝蜂蜜呀!小熊拿着蜂蜜就喝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小熊哭了起来,小熊找来了兔医生,原来是小熊不喜欢刷牙还吃了很多甜甜的东西,所以导致了牙疼,更严重的是,还有一颗牙要拔掉,在兔医生和几个小伙伴的帮助下,才把小熊的牙拔了下来,从此以后小熊每天都坚持刷牙并且也不会吃很多的甜食。在这个故事中,可以让幼儿动手制作出小熊的头像、帽子、蜂蜜罐等话剧中出现的形象,并拿着自己所制作的东西对儿童话剧进行再现。

(三)表演游戏手工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5]将游戏与手工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可以通过作品中的主要的形象,进行手工制作。比如:表演游戏《三只小猪盖房子》中,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报纸做出小猪的形象。首先,先把小猪的大致轮廓用报纸捏出了,再用白乳胶将卫生纸覆盖在已经做好的轮廓上,等其风干之后,可让幼儿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这样一个立体的形象就完成了。幼儿完成之后,可让幼儿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6]幼儿在准备表演游戏的时候,表演游戏所要的教具教师可以带着幼儿一起制作,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积极性及兴趣。比如:在《萝卜回来了》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前先把《萝卜回来了》的主要内容是在大冬天里,小兔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萝卜,由于自己实在是太饿了,小兔子就把小的萝卜吃了,留下了大萝卜,这时候小兔子想了想,大冬天的小鹿肯定没有吃东西,我把萝卜给小鹿吧,他一定会高兴的,就这样萝卜转送到了小鹿的家里。小鹿出去找到了野果子便吃了起来,吃饱的小鹿回到家里,发现家中有一个大萝卜,高兴极了,可是自己想了想,我自己已经吃饱了,我把萝卜送给小熊吧,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就这样大萝卜有跑到了小熊的家里。大萝卜先后从小兔子的家中送到了小熊的家中,再从小熊的家里转送到了小猴子的家里,最后又大萝卜又回到小兔子的家里,小动物们都在为自己的小伙伴着想,都担心自己的小伙伴被饿着,这样做,小伙伴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讲解过后幼儿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什么道具,接下来就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出道具,这样既能让促进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浓厚兴趣。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参加表演,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结语

儿童手工教学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只是从民间传统图案手工,儿童话剧手工以及表演游戏手工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儿童手工教学创意策略,理论上还不够深入,实践上也还有待加强,要想更深层次地研发儿童手工教学创意策略,还需要付出更大地努力,从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儿童为本,探讨相关策略,进而促进儿童手工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莹.浅谈学前儿童创意美工教学[J].学前教育,2014(1):17-20.

[2] 王彩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 沈建洲.幼儿园实用手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华维光.线条画起步[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5] 培利・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6] 李琳.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研究[J]学理论,2011(11):275-276.

[7] 陆美.创意手工的开展与指导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1):16.

[8] 陈金平.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民间工艺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9] 李莉娜.儿童话剧剧本选材之我见[J].神州,2013(35):218-219.

儿童美术教案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 培养能力 创造性思维

我在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与上千幅的儿童画作品相接触,认识到儿童们的处女作并非只是简单和幼稚,儿童们原始的美术创作,闪现的是人类原始阶段的智慧,体现的是艺术创作中最本真的灵魂。在实际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让儿童通过在自己的画面中运用线条色彩与独特的构图,来向大人展示自己对美的敏感性,对事物的审美情趣。

第一,创设情景,以美的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情感是美术领域中一个基本内容,也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美术课是最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让学生享受美的地方。老师在引导学生享受美,体会美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利用美的情景,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展开创造性思维。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促情,以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中,我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课件,美的作品等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并将此学习兴趣转化为积极学习的动力。例如,我在讲《鱼儿游游》一课时,利用精美的课件,儿童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鱼儿的生长环境,鱼儿的生长环境,鱼儿的身体特征,鱼儿的趣味知识,并让学生思索“我可以为小鱼画出什么样子的环境,让小鱼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姿态。”美术课里,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题为“我们的太阳”的作业,所有的孩子都很认真地将自己眼中的太阳画的五彩缤纷,充满了光明和快乐。但有个学生却画得完全不一样,他出人意料地把太阳画成了黑色。黑乎乎的太阳没有光明,没有快乐,也没有生命。同学们一见都嚷开了:怎么能够画成这样呢?太阳怎么会是黑色的呢?你瞎画!而这位同学却坚持说:是黑色的。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没有批评和指责这个学生,而说道:我们请他自己谈一谈为什么,好吗?于是,所有在场的人都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太阳是黑的,是因为它被污染了,是大家不关心它,让它变成这个样子的……”这就是儿童眼中的世界,这就是儿童通过眼睛与心灵,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我们用传统的眼光去评价他,肯定是不足取的。通过在课堂中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第二,活动激趣,以趣促进创造性思维。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学习美术,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尽量贴进学生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学习手段之一。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的心理特点,我适时适量地模糊了学科界限,以多种活动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讲解画小鱼时,让学生观看优美的课件,自己来模仿,做一做小鱼在水中游泳的样子,体会鱼儿游动时的快乐,再进行描绘。让学生在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画一画的快乐趣味美术学习活动中身心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原以为的太阳就是一个样子、一个面貌,我们脑中既定的绘画格式就是“一个太阳、一座房子、两棵树、三朵云”,一年级如此,二年级如此,三四五六年级也如此,真是令人厌恶到极点。儿童天真、单纯,富有幻想,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成年人有很多的不同,曾经有一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你们能想象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吗?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中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它是一个苹果,有的说是一个满月,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的说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里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没有一个同学发言,老师没有办法,只要点名请班长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我们的教育,把人禁锢在同一个信念里: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完全失去自我自主的意识,在这里,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扼杀了人的天性?潘光旦在1948年的《论教育的更张》一文中说:为何教育?教育树人,不比工厂出货,我们不能只是一个公式一个模式,一套做法,然后加工原料,这样出来的东西叫货品……形式多样的趣味美术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第三,自主学习,激发创造性思维。新美术教学大纲提出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彻底摈弃以往教学中老师为主体,老师唱主角的陈旧观念。我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下三种方法:(1)课前观察,加强感知。在一些创作课学习之前,我把其中的一小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进行观察,对于所学习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大致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方法分析,引出问题。在讲授手工制作方法时,不直接把制作的步骤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习,把问题引出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在讲《会动的小纸人》时,我拿出一个作好的小纸人让学生欣赏,把“小纸人的哪一部分会动,以及会动的这一部分是怎样制作的呢?”等一系列问题引导给学生,让学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型课题中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美术教案篇8

关键词: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儿童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互联网已成为少年儿童除学校外最重要的学习娱乐和社会交往场所。互联网在给儿童带来大量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有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危险因素。201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言人马里克希·梅尔卡多在记者会上说,据该组织估计,全球涉嫌传播儿童、视频的网站高达1.67万个,这些网站上传了数百万张儿童,图片中的儿童年龄低于10周岁的占73%。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儿童网络安全保护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希望借此能给我国的儿童保护予以一定的启发。

一、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美国一直走在全球信息化的前前沿,美国的儿童网络保护政策也相对比较完善。总的说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儿童享有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的自由

1994年《美国孩童和信息高速公路》[1]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必须成为所有美国孩童基本的素质和技能,美国政府在处理儿童发展和网络之间关系的基本信念就是集聚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全社会力量共同为美国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信息社会环境。1996年通过的《电信法案》规定:让美国的所有学校,不论贫富都可以连上互联网,由政府补贴促使电信服务商为学校图书馆提供优惠价格。学校图书馆和家庭都连上网,互联网开始成为儿童重要的学习资源。

(二)完善的儿童网络法规保护体系的建立

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接触网络,网络对儿童的伤害也随之显现。针对此问题,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通过了《通风化法案》,监管互联网色情内容。1998年国会通过了《儿童在线保护法案》,禁止网站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害的内容,对违法网站予以明确的处罚。同年10月,美国又通过了《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2],对网站收集儿童信息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也确定了家长在维护儿童隐私方面的权利。2000年12月,美《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通过。这项法律规定要求学校或图书馆的电脑必须安装可以过滤或者阻止不利儿童健康的内容的软件。以上三个法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给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保障。

(三)政府机关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除需要明确的法案外,一些政府机关还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指导性的文件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详细而且实用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例如联邦调查局的《A Parent’s Guide to Internet Safety》,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防范网络上的骗局,如何根据孩子的表现判断其处于网络的危险中,及当孩子遭遇网络危险时应该如何处理等。指导性文件虽没有强制性效果,但是影响力非常大,往往成为各类学校、社会团体和家长做宣传的好材料。为儿童网络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的来说,美国的儿童网络保护政策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它从保障儿童公平地接受互联网信息教育的权利,到对给儿童提供上网的各类机构予以相应的法律约束,再到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建议。可以说美国在儿童网络保护方面做得很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我国儿童网络政策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我国在儿童网络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接受网络信息教育权的不公平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儿童在网络信息享有方面的公平权。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我国儿(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22页)童网络的渗透率,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儿童上网率最高,中西部偏低。

因此,保护儿童的网络安全,首先要保障儿童公平地享有接受网络信息教育的权利。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为一些贫困中小学校配备相应的网络设备,并出资支付相关的网络信息费用。

(二)儿童网络安全保护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

在我国,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其中,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涉及到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较多一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网络立法不完善,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到位。以致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此问题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诸如2009年8月,我国著名儿童研究专家孙云晓研究员就提出了中国急需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三)儿童保护意识不强,儿童保护课程缺失

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针对儿童的犯罪层出不穷,我们在感叹世风日下的同时,也应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在学术界,针对儿童安全保护的讨论不少,但大多实践性不强。可供儿童学习的安全教育知识少之又少。其次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在儿童安全知识的教育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位。对此,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研究制定出详实可行,实践性强的指导方案,在对儿童进行网上安全知识的培训同时,家长和教师,与孩子有关的各类社会人士都应该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大家一道树起儿童网络安全保护的防护墙。

参考文献:

儿童美术教案篇9

    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一个两岁左右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鸦,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乱画线,完全是受其内在自发动机的驱使,满 足视觉和动作上的需要。幼儿从涂鸦起就开始创造一套满足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只要成人不去干预,他 们会十分自然地运用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去表现自我,完成皮亚杰所说的同化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游戏。因为这种自由制作过程没有强制的目的和社会实用价值,重过 程而不重结果。儿童作用于美术材料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而 儿童的美术作品则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部分,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然而,还应该看到,美术活动除了对儿童的一般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外,还对儿童发展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美术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而且在对美的追求的层面上,能使幼儿感受和理解真 、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 美术教学能使幼儿不只局限于自身的经验,能带给幼儿经过修正的、理想化的现实,使幼儿能按照教师给予的 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技能和方法进行作业。

    我们在给美术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定位时,更多地注重前者。我们认为,在幼儿阶段,儿童有十分强烈的内 在表现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满足幼儿美术游戏的需要,让幼儿自主地进行创作,这对于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没有放弃后者,我们认为,美术的技能学习是幼儿美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 师应尊重幼儿的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幼儿基础的教学要求,而不可机械地按照 教学进度去勉强幼儿。这样的价值定位,使我园的美术教育有了基本立足点。

    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儿童美术教案篇10

关键词 儿童权益 媒体利益 保护政策 分级办法 V-chip

杨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一、美国儿童媒体规制与管控分析

美国儿童媒体的规制主要来自政府政策层面制定的法律法规、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管以及媒体行业自律等几个方面。

1. 来自政府层面的法律法规

为保证儿童媒体的权益,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儿童媒体的法案,尤其对电视、互联网媒体的播放时间、播放内容及播出方式等进行了严格规定。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不断出台和完善各项关于儿童媒体的法律法规。目前,针对儿童媒体的法案有《儿童电视法案》《有线电视法》《电信法案》《通讯内容端正法案》《儿童在线隐私保护规则》《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等,这些法案的出台,避免了负面媒体信息对儿童的侵害,保障了儿童在接触媒体时能够有选择性地接触到积极向上、健康安全的媒介信息。[1]

2. 来自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管

社会监管是美国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传媒内容监管的重要一环,它一般由普通受众、社会团体、相关研究单位等构成。从监管方式来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团体监督,另一种是研究机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管往往通过发现问题、反映问题,与媒体交流沟通,实现督促媒体自律。如果媒体对其建议和意见不予采纳,社会团体将上诉至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乃至法院等部门,最终迫使政策机构立法或批文,进而完成媒体监管工作。而各类研究机构,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术、文化等领域,对媒体的内容、影响等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结果对媒介进行监督和考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团体对于媒体监管更为有效和直接。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之前,需要大量的调研和研讨工作,周期长、涉及面广,这时社会团体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儿童电视行动委员会(ACT)的成立就是源于此。ACT的创办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因看到儿童节目间隙插播广告,且广告内容充斥着不健康食物和昂贵玩具的信息,于是联合其他母亲成立了ACT,旨在改变儿童电视节目的现状。经过该团体的不懈努力,《儿童电视法案》最终出台,之前关于儿童节目存在的问题在此法规中全部解决。

3. 来自媒体行业方面的自律

媒介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力,更承担着表达自由言论的义务。为更好地实现和保护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同时,也为更好地保护媒体的各项利益,媒体本身需进行一定程度的平衡和自律。为树立业界形象,避免法律纠纷,业内的内容审查制度往往要比国家规定更为严苛,电视分级制度即是美国媒体行业自律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立法、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大板块,相互监督、互为犄角,已成为确保美国包括儿童媒体在内的所有传媒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美国儿童媒体规制内容分析

1. 播出内容

儿童媒体的播出内容受到美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持续关注,因此,立法规定涉及面较广,规定严格。

(1)对于儿童类节目的界定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三小时法令”中规定,儿童教育类节目,指为16岁以下儿童提供各类教育信息并满足其需求的所有节目,包括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及情感发展的核心类节目。同时,联邦通讯委员会以“三小时法令”中关于儿童节目播出内容的规定为参考依据、标准之一,为电视台换发许可证。[2]

数字时代,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激增,为避免互联网无序信息和负面信息对于儿童的侵害,《儿童在线保护法案》规定,商业性的不得提供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浏览以下内容:缺乏严肃文学、艺术、政治、科学价值的与影像及文字。虽然这样会违反美国《宪法》规定的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更多的家长和公众更倾向于对儿童媒体的信息予以过滤和筛选,以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2)对于可能对儿童心理和生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的规定。

第一,严格规定播出限制和收看资格认证。《儿童在线隐私保护规则》中要求,经营者须通过核查信用卡持卡人信息、登陆用户资料等方式,对用户进行鉴别,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第二,电视分级制度是媒体行业自律的管用手段,其中对于儿童电视节目的分级,更是保护儿童媒体安全和健康的方式。该制度以年龄为标准,适用于美国境内公开的新闻、体育、付费节目以外的所有节目和频道。就儿童节目而言,主要分为三类:TV-Y,适合所有儿童;TV-Y7,适合7岁以下(包括7岁)的儿童;TV-Y7-FV,适合7岁以上的儿童。该制度实行两年后,电视业在此基础上再次推行新的内容分级制度,将所有娱乐节目分为四等:S节目中有性内容,V节目中有暴力内容,L语言粗俗,D有刺激性、引诱性对话。这样的划分办法,如果节目分类为TV-PG,则表示该节目需成人陪同观看,如果是TV-14,则意为14岁以下儿童不宜观看。

不断完善的规定和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媒体节目的制作水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纠纷和摩擦,另一方面保证了儿童媒体的安全性,让家长更放心的让儿童观看电视节目,从而带动媒体的经济效益。

(3)对于儿童隐私方面的规定。由于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络运营商掌握着大量儿童隐私内容,为保护美国儿童隐私权不受侵犯,《儿童在线保护法案》和 《儿童在线隐私保护规则》规定,互联网站在获取儿童信息时需获家长同意,并明确告知信息用途,如果家长拒绝提供,网站须停止收集并删除所存信息。任何网站不得擅自泄露儿童信息予第三人,如果这些信息涉及伤害儿童的行为,该网站将被。

2. 播出时间和数量

(1)关于儿童节目的规定。目前,美国出台的法规规定媒体必须为儿童提供达到自律标准的、一定数量的节目,以免媒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儿童应享有的媒体权益。尤其在相关法案细则中,规定了儿童节目所需的时长。如在《儿童电视法案》中,要求美国广播媒体需为儿童提供一定数量的教育类节目。又如“三小时法令”明文规定儿童类节目的播出时间应在7:00到22:00之间。其次,对于“成人内容”,尤其是低俗化、含有内容的节目播出时间进行了规定。《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中规定,广播电视媒体不得在任何时间播出内容等不健康的媒体内容,尤其是在6:00到22:00。

(2)关于刊登广告的规定。关于儿童节目间隙的广告,联邦通讯委员会如此定义:目的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的节目时间。如果与儿童节目相关的产品出现在节目之前或之后,且节目与节目间出现60秒以上的无关内容的间隙,即该节目广告的时长。美国法律严格限制儿童节目的广告时长,禁止在儿童节目中穿插广告。周一到周五,儿童节目播放的广告时间每小时不得超过12分钟,周末不得超过10.5分钟。

3. 传播方式

儿童可接触到的媒体因其接触方式和接收方式的不同,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对不同的媒介方式采用不同的规制办法进行管理。美国《第一修正案》中曾明确表示,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在内的纸质媒体不同于广电媒体,从信息安全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权衡,广电媒体需限制,而纸质媒体则需保护。在20世纪70年代联邦通讯委员会诉讼太平岩基金会一案中,法院对于广播领域引用了与纸媒不同的宪法标准和细则援引,且明确表示,广电媒体更易为儿童接受和接近,相比纸媒,家长更难以监管,因此,广电媒体播出的儿童节目需要进行严格规制。而这一原则,至今体现在美国儿童媒体的规制和监管体制中。

三、对于我国儿童媒体保护的启示

1. 从政府立法层面,要建立健全我国儿童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关于儿童媒体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18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互联网出版内容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以及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

截至目前,关于儿童媒体的规制和保护,仅在国家出台的一些综合性或行业性的管理条例或规定中有所涉及,并未有专门针对儿童媒体权益的法律法规。随着富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增大,为保护儿童在接触媒体时接收到更多积极向上的信息,应尽早立法,对儿童媒体给予规制和约束。

(1)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儿童媒体的发展方向给予规范。儿童媒体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即将儿童的媒体权益和身心收益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2)从细节方面规范儿童节目的表现形式和播出时间。目前,我国的儿童节目表现形式多样,固然是好,但也要有所取舍,涉及凶杀、暴力、等方面的内容,要尽量回避,避免对儿童身心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对于儿童节目的播出时间要有所规定。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广电媒体。目前我国的数字频道中有多个少儿频道,这些儿童频道基本是全天候播放儿童节目。儿童的自觉性稍差,无休无止的儿童节目便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作息,进而影响到儿童成长发育。从媒体利益角度来说,由媒体自行规定儿童节目播放时间并不现实,唯有从政府层面立法约束方才可行。

(3)对儿童节目间隙穿插广告的时间及内容进行细化规定。2011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但儿童媒体节目毕竟不同于其他媒体节目,在播出广告的时间及广告内容部分,应效仿美国《儿童电视保护法》,进行细化规定。

2. 从技术层面对儿童媒体进行规制。早在21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第八项第二十一条规定,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但在具体推广中,却遇到了各种问题,这项举措至今未能持续推行。而美国在用技术手段保护儿童媒体权益方面,则作出了较大成绩。V-chip技术是为防止儿童观看带有凶杀、暴力、色情等不适当的电视节目而发明的设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美国受众,主要功能是让家长为孩子定制电视节目。它可内置于电视机,以父母设定的观看标准为参考,如果儿童选择的节目级别比父母设定的标准低,则可正常收看;若所选级别高于设定标准,则电视画面会显示“该节目不能收看”。[3]这项技术是与电视分级制度共同作用的,由此可见,儿童媒体的规定和管理不是一蹴而就,它的构建需要各层面、各领域共同制衡,协作努力才能完成。

3. 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是保证儿童媒体安全健康发展的关键。所谓的第三方监督机制,由社会团体、家长、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构成,负责督促儿童媒体的立法形成和媒体行业的自律。这是美国儿童媒体权益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护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媒体行业自律境况并不令人满意,所谓的媒体行业协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自律和监督作用,而像美国ACT那样强势的社会团体在我国也属空白。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引子也需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钢花. 美国儿童媒体保护政策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