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中半期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06:33:38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1

初一自我总结100字【1】

转眼成为一年三班的一员已半年多了。回首这半年的点点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这半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在过去半年的内,通过不断地ѧϰ,我收获了很多。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头也不回的向前走着,而我们却在为了不被它丢下死命的追赶着。

初一自我总结100字【2】

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回想自己小学生的那段日子,显得是那么的遥远。我在憧憬中懂得了来之不易的珍惜;在思索中了解了酝酿已久的真理;在收获后才知道努力的甜美。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是仔细琢磨后又不尽然

初一自我总结100字【3】

时间就像那无情的流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期末考试终于都结束了,我们也从幼稚无知中挣脱出来,增添了一份成熟与稳重。回忆起上学期的学习生活,真是有点舍不得,因为到了下学期后,我们的学习生活将会更紧张,而同学们的竞争会更激烈。

初一自我总结100字【4】

这个学期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也为自己的学习洒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每门功课,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总结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第二,改进了学习方法。为了改进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

(1)做好课前预习。也就是要挤出时间,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语文课,要先把生字认会,把课文读熟;对课文要能分清层次,说出段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

(3)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让家长讲一讲,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

(4)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每天中午吃完饭,看半个小时课外书;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只要有时间,再看几篇作文。

第三,课外学习不放松。能够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少年宫去学习作文、奥数、英语和书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各门功课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参加少儿书法大赛,还获得了特金奖。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学期的各门功课,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自己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获得了小作家的荣誉称号。

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我决不骄傲,还要继续努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学期还要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一自我总结100字【5】

光阴似箭,一学期的时间如潮水般过去。从第一次走进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的校门,到现在,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回首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暮暮朝朝,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在上半个学期,我完成了从一名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适应了中学这个新的环境。老师、同学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无私的关怀。在这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例如:代数与方程、英语句式、新的散文与诗歌真的是非常丰富。

我想总结一下上初中后我最大的改变学习态度。我认为,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方法最不同的就是:小学是老师督促着学习,而初中就不一样了,所有事情都取决于自己。比如,小学老师上课会非常频繁地叫同学发言,可是初中老师常常一节课都不叫一个同学起来(尤其是数学),想想,如果少听了一节数学课,漏掉了一堂课的重点,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所以,在本学期,我学会了自己努力,上进,最后通过长期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最令我高兴的是我在体育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记得刚开学时最多只能跑5圈。因为在小学最后几个月里几乎没怎么跑步,所以听老师说的圈数简直可以当做跑步上的天文数字.但是经过一学期的练习,现在可以轻松的跑完老师规定的圈数。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2

成 本还原是指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下,将最后一个步骤计算出的产成品成本中耗用前步骤自制半成品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为原始的真实成本项目构成的一项成 本计算工作。采用逐步综合结转法结转各步骤半成品成本,是以“半成品”或“直接材料”项目来综合反映的,这样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原始 成本构成,不是产品成本的实际结构,因而不能据以分析和考核产品成本构成与水平,不利于成本对比分析和考核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也不利于成本预测、决 策。为了满足成本管理上的需要,必须进行成本还原。 成本还原,必须确认两个要素:一是还原对象——完工产品成本中所含上步骤转入半成品成本;二是还原基数或标准——上步骤所产半成品总成本或单位成本及其各 成本项目的成本。有了这两个指标,就能进行成本还原了。传统成本还原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步骤向前推算,将其耗用上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上步骤本期完工 半成品成本项目的构成比例(或用成本项目比重法,或用还原率法),逐步分解还原为原始成本项目,然后将各步骤中相同成本项目的金额相加,得到按原始成本项 目反映的产品成本。这种成本还原的基数一律定为上步骤本期所产完工半成品成本,没有考虑期初在产品和本期从仓库领用半成品的成本结构与上步骤本期完工半成 品成本结构的差异因素,所以还原结果不够准确,有必要对传统的成本还原方法进行改进。 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是适应大量大批多步骤连续式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是陆续投产陆续完工,各步骤月末常存在在产品,因而要求月末进行在产品成本计算。 这样,各步骤月初一般都有在产品,相应也记有月初在产品成本。由于各月份具体生产情况不同,发生的生产费用亦存在差异,相应月初在产品成本构成与本期上步 骤完工半成品成本构成也不一样。此外,这类企业根据管理上的需要,完工半成本可以入库,也可以直接转入下步骤继续加工,当从仓库领用半成品时,其计价方式 可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按这些方法计算的领用半成品成本及构成与上步骤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及 构成完全不等。可见,本期完工产品成本中“半成品”或“直接材料”项目,客观上由期初在产品成本中的“半成品”或“直接材料”、本期直接领用上步骤本期完 工半成品成本、本期领用自制半成品库的半成品成本等三部分构成,一律按上步骤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结构还原,肯定结果不准确,故需要予以改进。 那么,怎样才能使成本还原资料真实可靠呢?笔者认为应根据产成品成本中“半成品”或“直接材料”项目所包含的三个内容分别进行还原,即期初在产品成本部 分,按企业成本计算规程,以期初在产品成本为基础,推算出上步骤上期完工半成品单位成本结构,予以还原;直接领用的上步骤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部分,按上步 骤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结构还原;领用半成品库的半成品成本部分,按规定的计价方法所结转的成本结构进行还原(在此情况下,“自制半成品”账户必须按品种设 明细账,并按成本项目设专栏,登记收发半成品的实际成本及项目数额)。现举一特殊实例来说明如下: 某企业大量生产甲产品,该产品经三个工序加工完成,即第一步骤投入原材料加工成A半成品入库,第二步骤从库存领用A半成品继续加工成B半成品转入第三步 骤,第三步骤对B半成品再继续加工成甲产品。该企业规定:领用半成品按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当期完工产品(或半成品)数量≥期初在产品数量,月初在产 品成本全部由本期完工产品(或半成品)负担,若<期初在产品数量,则按比例负担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在各步骤的完工产品(或半成品)与在产 品之间按约当产量法分配,原材料于开始生产时一次投入,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三个步骤分别为50%、60%、80%。某月的产量记录和有关成本计算资料如 下: 1.产量记录

表1 单位:件

项 目 一步骤 二步骤 三步骤

月初在产品 100 150 120

本月投产 400 200 300

本月完工 350 300 350

月末在产品 150 50 70

2.费用资料

表2 单位:元

项 目 直接材料 半成品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 计

第一步骤 月初在产品 6500 749 1015 8264

本月费用 26400 11985 15130 53515

第二步骤 月初在产品 21090 3600 6480 31170

本月费用 14058 17622 31680

第三步骤 月初在产品 32200 5950 2380 40530

本月费用 25578 22330 47908

根据上述资料,按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如下:

表3 成本计算单 产品名称:A半成品 19××年×月 完工产量:350件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成本

本月

费用

生产费用合计 完工产品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 品成 本 本月费用

合计

约当产量 单位成本 分配金额

直接材料 6500 26400 32900 6500 400① 66.00 16500 23000 9900

直接人工 749 11985 12734 749 425② 28.20 9870 10619 2115

制造费用 1015 15130 16145 1015 425 35.60 12460 13475 2670

合 计 8264 53515 61779 8264 38830 47094 14685

①本月发生的材料费用,只有本月投产的产品才耗用,故期初在产品不负担;

②425=350+150×50%

表4 自制半成品明细账

产品名称:A半成品 19××年×月 单位:元

月份

项 目 数量

(件) 实际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 计

月初余额 100 6677.50 5248.00 4255.00 16180.50

本月增加 350 23000.00 10619.00 13475.00 47094.00

合 计 450 29677.50 15867.00 17730.00 63274.50

单位成本 65.95 35.26 39.40 140.61

生产领用 200 13190.00 7052.00 7880.00 28122.00

月末余额 250 16487.50 8815.00 9850.00 35152.50

表5 成本计算单 产品名称:B半成品 19××年×月 完工产量:300件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成本

本月

费用

生产费用合计 完工产品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 品成 本 本月费用

合计

约当产量 单位成本 分配金额

半成品 21090 28122 49212 21090 200 140.61 21091.50 42181.50 7030.50

直接人工 3600 14058 17658 3600 330 42.60 12780.00 16380.00 1278.00

制造费用 6480 17622 24102 6480 330 53.40 16020.00 22500.00 1602.00

合 计 31170 59802 90972 31170 49891.50 81061.50 9910.50

表6 成本计算单 产品名称:甲产品 19××年×月 完工产量:350件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成本

本月

费用

生产费用

合计 完工产品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 品成本 本月费用

合计

约当产量 单位成本 分配金额

半成品 32200 81061.50 113261.50 32200 300 270.205 62147.15 94347.15 18914.35

直接人工 5950 25578.00 31528.00 5950 406 63.00 22050.00 28000.00 3528.00

制造费用 2380 22330.00 24710.00 2380 406 55.00 19250.00 21630.00 3080.00

合 计 40530 128969.50 169499.50 40530 103447.15 143977.15 25522.35

表六中完工产品成本的“半成品”项目为94347.15元,是综合费用,需要进行成本还原。其还原程序如下:

1.确定还原对象。本例还原对象为94347.15元,其中月初半成品成本部分为32200元、本月耗用上步骤完工半成品成本部分为62147.15元。

2. 按上步骤完工半成品成本结构分别进行成本还原。 (1)月初在产品成本部分还原。根据企业成本计算规程规定,以第二步骤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推算出第二步骤上期完工半成品单位成本结构,借以进行成本还原; 对按第二步骤上期完工半成品成本还原后仍存在的“半成品”部分,再按“自制半成品——A半成品”期初单位成本结构还原(因为期初单位成本与第二步骤上期领 用的半成品单位成本相同)。本例成本还原如下:

表7 成本还原计算表

项目 直接材料 半 成 品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 计

第一步骤上期完工半成品单位成本 金额 140.60① 40.00② 72.00 252.60

比例% 55.6611 15.8353 28.5036 100

第一次成本还原 17922.87 5098.97 9178.16 32200.00

第一步骤A半成品库月初单位成本 金额 66.775③ 52.48 42.55 161.805

比例% 41.2688 32.4341 26.2971 100

第二次成本还原 7396.55 5813.12 4713.20 17922.87

① 140.60=21090÷150

② 40.00=3600÷(150×60%)

③66.775=6677.50÷100

(2)本月直接耗用半成品成本部分还原。首先按第二步骤本期完工半成品成本结构还原,然后对第一次还原后的综合成本,再按本期从仓库领用半成品的成本结构还原。本例还原结果如下: 表8 成本还原计算表

项目 直接材料 半 成 品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 计

第一步骤上期完工半成品单位成本 金额 42181.50 16380.00 22500.00 81061.50①

比例% 52.0364 20.2069 27.7567 100

第一次成本还原 32339.15② 12558.00 17250.00 62147.15

第二次成本还原 A半成品月初单位成本 金额 41.2688 32.4341 26.2971 100

比例% 6672.75 5244.27 4251.98 16169.00

A半成品月初发出成本 金额 46.9028 25.0765 28.0207 100

比例% 7584.25 4054.90 4531.00 16170.15

合计 14257.00 9299.17 8782.98 32339.15

① 从第二步骤成本计算单中取得;

② 本部分的综合成本是由第二步骤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期领用半成品成本两者共同结转构成,故应分解成两部分,分别按A半成品库月初成本和本月发出成本结构还 原。其中,期初半成品转移成本16169元[32339.15÷(21090+21091.50)×21090],本期领用半成品转移成本 16170.15元[32339.15÷(21090+21091.50)×21091.50]

(3)汇总成本还资料,计算出本期完工产品成本的真料成本结构。本例成本还原的最终结果为:

表9 成本还原汇总表

项目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 计

还原前成本 28000.00 21630.00 49630.00

月初半成品成本部分还原 第一次还原 5098.97 9178.16 14277.13

第二次还原 7396.55 5813.12 4713.20 17922.87

本期耗用半成品成本还原 第一次还原 12558.00 17250.00 29808.00

第二次还原 14257.00 9299.17 8782.98 32339.15

合计 21653.55 60769.26 61554.34 143977.15

为了检验上述成本还原结果是否正确,现仍以上例资料,按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第一步骤成本计算与综合结转分步法下相同,第二、第三步骤成本计算如下: 表10 成本计算单 产品名称:B半成品 19××年×月 完工产量:300件

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 本月费用 生产费用合计 月末在产品① 本月完工半成品②

上步转入 本步发生 上步转入 本步发生 上步转入 本步发生 上步转入 本步发生 上步转入 本步发生 合计

直接材料 8703.59 13190 21893.59 3297.50 18596.09 18596.09

直接人工 6840.35 3600 7052 14058 13892.35 17658 1763.00 1278 12129.35 16380 28509.35

制造费用 5546.06 6480 7880 17622 13426.06 24102 1970.00 1602 11456.06 22500 33956.06

合 计 21090③ 10080 28122 31680 49212.00 41760 7030.50 2880 42181.50 38880 81061.50

① 根据企业成本计算规定,月初在产品成本应由完工产品负担,因此,月末在产品只负担本月发生的费用,其中“上步转入”应按100%完工程度负担,“本步发 生”按60%完工程度负担;②为了简化计算,直接用“生产费用合计-月末在产品”进行计算;③按A半成品库月初单位成本还原。

表11 成本计算单 产品名称:甲产品 19××年×月 完工产量:350件

成本项目 月初

在产品 本月

费用 生产费用

合计 月末

在产品 本月完工

半成品

上步转入 本步发生 上步转入 本步

发生 上步

转入 本步

发生 上步

转入 本步发生 上步

转入 本步

发生 合计

直接材料 7396.55 18596.09 25992.64 4339.09 21653.55 21653.55

直接人工 10912.09 5950 28509.35 25578 39421.44 31528 6652.18 3528 32769.26 28000 60769.26

制造费用 13891.36 2380 33956.06 22330 47847.42 24710 7923.08 3080 39924.34 21630 61554.34

合 计 32200.00① 8330 81061.50 47908 113261.50 56238 18914.35 6608 94347.15 49630 143977.15

① 按第二步骤上月完工半成品成本结构和A半成品库上月发出成本结构还原。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3

一、初中体育课程实施半选项教学的依据

1. 学生体育兴趣变化特点的要求

体育教学要实现教学目的,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还要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学生体育兴趣变化规律相适应。有学者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体育兴趣呈广泛性(较多的运动项目)向狭隘性(较少的运动项目)、不稳定向相对稳定转变趋势,而且兴趣项目呈现出逐渐分化的特点。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由原来小学阶段的5个以上逐渐减少至1-2个,有62%的初中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集中于2-3个。美国学者adivson对美国俄亥俄州中学生的研究也表明,到了中学后期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越来越集中,而且也变得越来越深刻。因此,为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初中体育教学必须逐渐向个性化教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需要,半选项教学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

2. 贯彻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教育部于2011年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阶段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选择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强化两项体育技能,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会运动,而且还要热爱运动,形成体育活动的习惯。半选项教学可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并不断强化提高,是实现“体育、艺术2+1项目”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3. 实现初高中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

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主要组织形式。在初中阶段打下良好的项目基础是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关键。在初中阶段实行半选项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对稳定的运动技能,提前适应高中选项教学,是实现高中、初中体育教学无缝衔接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在小学实施班级教学,初中实行半选项教学,高中进行选项教学,大学实行俱乐部教学是与我国国情、学生体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半选项教学将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

二、半选项教学的体育课堂设计

为验证半选项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效,笔者及合作教师以所任教的初二(2)、初二(3)班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实验按图1所示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体育教师在开学前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的实际情况确定5-7个运动项目作为备选项目,在前半节进行统一的热身运动、常规教学内容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所确定的选项中选择其中一项作为本节课的后半节课的学习和活动内容,选择最多的4个项目确定为学习的选项,选择较少的2-3个项目则被淘汰(考虑到每个班级50人左右和指导、管理的需要,不宜设置太多项目)。人数需求较多的选项则对两个班级选择同一选项的学生进行合并,如足球、篮球等需参加人数较多的运动项目,将同一时间上课的初二(2)、初二(3)班选择同一项目的学生进行跨班组合,形成跨班级的教学选项。每个选项确定一位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良好技术基础的学生作为助教,协助教师所在的选项进行活动组织并指导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在选项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选项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学生可在下一节课调整选项,但一般要求选项相对固定。学期中期后可以重新商定新的项目作为下半学期的教学选项(亦可保留原来的选项)。

三、初中体育半选项教学的成效

1. 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主观体验以及自我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

为了解半选项教学对学生体育课的主观体验及自我学习等的影响,笔者设计了1份调查问卷,问卷经11位教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专家的效度鉴定和重测信度检验,达到问卷的使用要求。从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来看,体育课堂实施半选项教学的班级学生要比一般教学班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学习积极性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例如,表示喜欢体育课的实验班要比对照班高出31.1%,表示体育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验班要比对照班高出28.0%,而表示在体育课堂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主动学习、与同学一起探究学习、掌握1项以上运动项目、课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实验班分别比对照班高出24.4%、22.6%、17.6%、24.0%和10.1%。可见,体育课堂半选项教学对提升学生主观体验和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是显易而见的。

2. 学生体育能力等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期中、期末考试(考核)情况结果来看,实验班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中考核的200m、篮球两个项目中,前者实验班有25.3%的学生为优秀等级,而对照班则只有21.3%,实验班高出4个百分点;篮球项目实验组、对照组的优秀率分别为26.2%和21.5%,相差4.7个百分点。而其末考试的实心球、跳绳、400m三个项目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优秀率分别为24.6%和21.2%、26.1%和22.3%、25.6和20.4%,两个组别的差别在3.4%到5.2%之间(如图2所示)。从优秀率情况来看,实行半选项教学的班级显著高于取用班级教学的班级,这也间接反映了半选项教学对促进学生的体育能力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总结与分析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4

“工业总产值”包括啥?

计算“工业总产值”,首先要明确它包括什么。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公式:

工业总产值=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从宏观产业层面看,工业总产值由等式右边三部分构成,但从微观企业层面看,并不是每个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必须包括这三部分内容。如果企业没有对外提供加工服务,则其工业总产值就不包括“对外加工费收入”;如果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其工业总产值中不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企业需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财务核算方法分析判断工业总产值的构成。

“工业总产值”咋计算?

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计算产值的成品必须符合上述条件,缺一不可。

成品价值=成品实物量×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成品价值的计算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对象必须为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统计人员要把握好这个范围,要明确本企业入库的产品有哪些是自己生产的,哪些是外购的,在计算产值的时候不能包括外购产品的价值。二是最终产品原则,即计算产值的产品是已经合格不需要再进行任何加工、可以直接出售的产品。最终产品是一个相对概念,例如某汽车厂生产组装汽车并只销售汽车,那么汽车是其最终产品;如果该汽车厂除销售汽车外,还销售自产的发动机,那么发动机也是其最终产品。所以说,最终产品是一个相对概念。同一企业同一产品,有的时候是最终产品,有的时候不是最终产品,这要视其去向而定。企业统计人员需要熟悉掌握企业经营销售情况。成品价值计算要遵循的第三个原则是“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我们还以汽车厂为例,汽车厂只对外销售汽车,本部负责组装汽车,分厂负责生产发动机。如果分厂是独立法人,那么发动机要单独计算产值;如果分厂是非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那么只计算整车产值。所以统计人员一定要明确本企业的分支机构是独立法人还是非法人的产业活动单位。

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以及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计算对外加工费时一定要注意与成品价值的区分。客户订购一批产品,并提供原材料,计算产值时是算成品价值还是算对外加工费收入呢?区分二者主要依据所供原材料的财务结算关系:如果订货企业提供原材料并开具发票,与本企业进行财务结算,那么本企业按照成品价值计算产值;如果订货企业提供原材料但不开具发票,与本企业不进行财务结算,那么本企业按照对外加工费收入计算产值。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这部分产值的计算原则是: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工业总产值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反之则不包括。另外如果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为负数,则按负数计算,不能按零处理。

“工业总产值”错误信息咋处理?

为检验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设置了较为细致的审核规则。调查单位数据录入后,系统自动审核,显示错误信息,并要求调查单位核实说明情况。充分重视系统审核错误信息,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那么出现错误提示,企业统计人员应该如何处理呢?

第一,阅读提示信息,明确需要核实的内容。直报系统的错误信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强制性错误(A)、准强制性错误(B)、核实性错误(C)、可忽略错误(D)。其中,A类错误表明报表指标存在必须修改的强制性逻辑错误;B类错误需要企业统计人员检查相应指标并修订填报错误,如指标填报确实无误,企业需联系统计机构申请解锁,解锁后在错误信息提示后填写情况说明;D类错误表明相应指标可能存在逻辑错误,如企业检查确认无误,可以忽略该条错误信息;C类错误是调查单位最常见的错误类型。直报系统中“工业总产值”的C类错误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基于历史数据的审核,如调整量、同期数与上报数比对等;2.指标间的逻辑关联审核,如工业总产值与产品产量的关联、工业总产值与用电量的关联等;3.同行业企业的比较审核,如企业工业总产值与同行业水平比对、企业万元产值用电量与行业水平比对等。统计人员要了解错误类型,认真阅读系统提示,搞清楚信息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核实上报数据,确保其准确无误。认真阅读错误提示信息,找到相关指标后,首要的工作是核查上报的数据是否准确,对照统计台账,检查数据录入是否正确、数据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有问题,及时修正;如果没有问题,则根据提示,追根溯源,把需核实错误的信息说清楚。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5

然而,由于我市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学考、高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融合、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听不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和意义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关于昼(夜)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及计算等内容也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以初中地理的经纬线作为基础的;如果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及其度数真正弄明白,这个难点就难以突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1)首先作板图,边讲边画经纬线、经纬度;(2)用多媒体展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知道东半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有哪些大洲。(3)播放课件,观看晨昏线及其变化和太阳直射对昼夜长短的影响。(4)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因为日出早,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的结论;进而推断出地方时的计算原则为“东加西减”的结论。就这样,地方时的计算、日期的换算等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关键不在于计算本身,而在于对地球运动的真正理解。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沉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每个教室都有先进的电教设备。这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6

根据会议议程,下面我就今年下半年全区学校教研工作作以简短发言,不到之处,请局有关领导和与会同志们加以修正。我发言的题目是: 开拓进取 , 进一步做好下半年我区学校教研工作

一、求真务实,简要总结2009年上半年教研工作。

自二月开始,到六月结束,通过全区上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学科兼职教研员的辛苦带领下,多数学科积极开展了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特别是我区的网上教研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这在上半年网上教研会议上已经成为总结内容中的亮点, 简单概括上半年所作工作为:

一是作为开展教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兼职教研员发挥了带头和带动作用。各学科在兼职教研员的带领下,认真组织,积极开展了本学科的活动。

二是学校教师们对如何开展网上教研逐渐有了认识。参与者热情高涨,发展势头很好,大家都感觉到了网上教研给予教师的新的感受。通过网上教研,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教学交流。

三是教师们为教学和教研积极谏言献策。在网上教研活动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认真地研讨,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诸多好的做法和建议。

四是在开展网上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教师在研究探讨中研究能力得到锻炼,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拓进取,力争把下半年教研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特别是为了把下半年工作做得更加有实效,从8月下旬开始,教研室通过电话(有的多达4-5次)和网络通知,分别并多次征求各学科教研员的意见,就下半年工作的设想和工作思路进行沟通,于9月18日前进行了汇总,同时利用开学检查的机会,对各学校作出了与会议相关的要求,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作了一些前期准备。本月15日下午,中学语文组组织召开了各校语文教研组长会,安排布置了本组下半年准备开展的工作,并把形成的语文组计划及时上传在网上,这种积极主动、不等不靠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和学习的。我们相信,其他各学科也不会甘于落后,定会按照全区的统一布署,认真而积极地开展工作。综合各学校汇报交流的本校准备开展的教研工作和各学科的教研计划,下面就全区下半年教研工作作以下安排和强调。有二个大的方面:

一是认真做好常规教研工作。主要是以教研室为主,主要内容有:

1、全区各学校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教研工作计划(9月上旬)

2、组织开展部分学校常规教学检查 (9月下旬开始)

3、组织落实2012年全区学校课(专)题研究工作。

按照教研室已经上网公布的全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暂行办法,从本月起,各学校认真组织申报,每所中心学校开展2个以上课题的研究。

4、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检查与指导工作

(2)检查各学校教研工作(教研活动、教研课、教研文章)的落实情况。

(3)参与神农架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工作。 (从9月开始)

二是扎实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主要是以各学科和学校及教师为主,主要内容有:

根据各学科网上教研计划统计, 2009年下半年各学科研究主题分别是:

初中语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数学:以“同课研究”为主、其他内容相结合,促进教研与教学各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初中英语:针对我区7---9年级英语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从而实施教学目标落实贯彻新课改精神.

初中物理::探讨如何提高初学物理的好方法和技巧,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组织物理语言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解决有关物理问题的能力。

初化学:围绕《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开展专题研究。

初中政治:对初中政治教材及新课程标准深入进行解读,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以高效、学活、牢记为宗旨,认真探讨乐学、高效、省时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区加以推广。

初中地理:切实抓好新课程教材的使用和研究。

初中生物:学科育人观,教学合一观,学科教研观,学力培养观,科学评价观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初探。

小学数学:通过学习新教材的特点研究讨论适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教法。

小学英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深入研究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思品:搞好《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和新课标的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1、充分利用网上教研平台,认真组织实施好各学科网上教研活动。(注:结合各学科内容进行强调,在网上教研的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认真落实下半年研究主题。9-2010.1月)

各学科在开展网上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神农架林区学校网上教研活动方案》说明中的步骤要求,履行好学科、学校、教师等各自的职责(不清楚的,请到神农架教育信息网<教育教学>上查看),对待这项工作,要做到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计划性。(克服盲目性) 二是要有针对性。(克服随意性) 三是要有互动性。(克服单一性) 四是要有实效性。(克服任务性)

2、积极撰写教研文章进教师博客或博客圈,教研室为全区学校教师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学校要对本校教师2009年在教师博客或博客圈中发表文章的篇数作以统计,对文章质量作以评价。

三、实事求是,做好2009年教研工作的总结工作。

1、各学科对本学科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反映所作工作与实效)

2、兼职教研员个人工作总结;(主要反映所作工作与实效)

3、各学校进行年度教研工作总结。(主要反映所作工作与实效)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7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2(必修)》专题一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本单元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地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融会贯通。总之,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可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2.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具体来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可通过表格和函数图像来呈现。元素周期律反映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的核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所以,要引导学生利用前一课时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原因,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点。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说明,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表来呈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该目标的主要内容是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规律,并且能够梳理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

生活中计时,一天以小时为序排列体现周期性,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那么,元素以什么为序排列表现出周期性呢?我们在《化学1》中学习过许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它们之间是否有规律?这一规律是否就是周期性变化呢?

由于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为了研究方便,人们习惯上对元素进行编号。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这种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些粒子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板书:元素周期律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1.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提问:从课本第2页图1-2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同时可以参照课本第3页图1-3以核电荷数为横坐标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变化规律。

板书: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过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什么?与哪些化学性质有关呢?

2.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提问:仔细观察课本第6页表1-5:11~17号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外层电子数,已列在此表上,思考:元素的最高正价与什么有关?再结合表1-4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间有什么联系?

板书: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O、F及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元素的负化合价(非金属具有)=8-最外层电子数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1+7、-4-1)。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3.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学生观察课本第4页表1-2原子序数为3~9和11~17号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

提问:从表中的数据看,你认为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暂不考虑,因为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与其他元素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不同)

小结:当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由大到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提问:元素的原子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呢?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吗?请回顾上学期所学知识。

小结:原子的大小(即原子半径的大小)由电子的运动区域来决定。元素的原子的半径随着电子层数递增而增大;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电子数的递增而减少。

提问:当原子的电子层数不同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你认为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会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元素原子半径会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增大。)

提问:当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时,为什么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会逐渐减小?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小结:当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时,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大小。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也逐渐增大,两者之间的引力也在逐渐增大,所以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板书:半径比较的规律:

(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2)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

小结:学习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为我们下一节课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原子半径能够影响元素的哪些性质?下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4.布置作业

元素周期律的有关练习。

三、教学反思

对科学本质教育的探讨多是将科学本质要素贯穿于具体知识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在前1个课时通过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关系的探究,归纳出元素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元素周期律主要包含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及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学习探究元素的本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周期律和其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要素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种处理还能够有效分散教学难点。用好苏教版必修2教材中的图表,引导学生如何用好教材,方便学生理解。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8

1、会员发展工作

在上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会员,把他们团结在学会周围,进行学术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上半年一共发展新会员22人,主要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社会上的电脑爱好者。召开了部分会员座谈会,使会员意识到学会的重要作用,树立他们积极工作的意识。

2、建立了全县计算机教师的人才库和通讯录

相关文件发出后,各中小学计算机老师积极响应,纷纷参加,共收录了56名教师的详细信息,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人才库在学会网站上公布,可以上网查找需要的人才,通讯录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许多非计算机老师也要求参加,要求加入学会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帮助芜湖县职教中心、农广校开展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

职教中心、农广校今年首次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没有宣传渠道,要求本会配合宣传,学会立即召开了各乡镇中小学部分计算机教师会员的会议,会上,宣传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政策、实施方法,会员积极响应,回去后及时宣传,效果很好,首期就有140名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又组织了70人参加培训。本会成功地组织的这次宣传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会员宣传方法得当,农民培训受益很多,到目前,仍有不少农民来电,询问培训情况及以后的培训时间。县职教中心、农广校对本会的高效率工作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十分赞许,承诺以后对本会的其它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4、成为安师大数学计算机学院芜湖县宣传联络点

本会会长、副会长、副秘书长均从安师大计算机学院毕业,抱着对母校的感情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安师大计算机学院签订了宣传协议,本会成为芜湖县唯一的、合法的代表安师大宣传招生的工作点。协议签订后,本会召开了专门的会议,研究了工作方案,落实了工作计划,印发了宣传材料,宣传到了每个学校和工业园的企业,目前,共为安师大招收了教育硕士8名,本科12名,大专23名,得到了安师大的肯定,也得到了考生的欢迎,这一举措,为我县人才的培养开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

5、成为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芜湖县考证点

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调研,本会会长、副秘书长到全国考证中心走访,认为在我县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有助于工业园年轻人努力学习,钻研技能。得到共识后,本会积极组织人员,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并派出考评员赴南京学习,经过多方努力,于4月20日,得到全国中心的授权。之后,本会为工业园企业的职工23人进行了免费的培训和考证,共19人通过考试,获得了cad绘图员证书。这项工作,着实促进了企业年轻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为我县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服务。 相关专题:上半年工作总结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打算计算机协会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打算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下半年本会打算开展三项工作:

1、常规工作

召开2010年年会,进一步宣传学会,把更多优秀的人员吸收到学会中来。

2、准备正式举办大专班

工业园企业工人的素质不高,很多是初中毕业,缺少知识和技能,这一局面已经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本会准备下半年和工业园管委会沟通,并和安师大、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联系,在工业园开办计算机专业和机械专业大专班,帮助员工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目前,已经和荣鑫培训学校进行了联系,可望在2010年底或2010年初正式启动此项工作。

3、继续做好认证工作

认证工作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激发年轻人学习,本会准备加大人员的投入,和企业联系联合,广泛地开展此项工作,争取2010年考证人数达到200人。

本会存在的困难

1、资金和人手不够

本会缺少专职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以上所进行的工作属于初期,只能免费进行,因此,许多工作都是副秘书长以上的工作人员默默奉献,资金和人员将约束本会的快速发展。

2、缺少与其它学会、协会的沟通交流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9

作者:张永莉 范广洲 周定文 谢清霞 朱丽华 王炳斌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年际变化特征分析1950~2009年近60年逐年冬半年南支槽强度指数的结果可以看出,冬半年南支槽的强、弱程度逐年不同,有很明显的年际变化。随着南支槽指数的整体上升,其强度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R=0•746)。线性倾向值b=0•5033,反映出南支槽强度以5•033gpm/10a的线性倾向变弱。另外,图1还显示了南支槽在50~70年代明显偏强,其中1950年最强,之后处于强、弱振荡期,但仍属于较强的状态,此现象持续到1976年,之后开始逐渐减弱,在1989年南支槽最弱,至今一直处于偏弱状态。对近60年逐年冬半年南支槽的强度指数标准化后,以正、负1为临界值,确定的南支槽强、弱年分别如下:在1950、1954、1955、1957、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71、1974、1975这13年,呈现出强南支槽特征;而弱南支槽有11年,即1977、1979、1987、1993、1997、1998、2003、2005、2006、2008、2009年。从南支槽的强、弱年的分布也可以看出,1976年前主要表现为强南支槽的特征,之后主要表现为弱南支槽的特征。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为了进一步说明南支槽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此计算了1950~2009年南支槽强度指数的年代距平,年代距平计算公式为:(式略)其中,x1为南支槽强度指数在各个年代的平均值,年代划分方式,x2为南支槽指数60年的平均值。距平百分比计算公式为:(式略)20世纪50~70年代南支槽强度指数距平为负值,说明期间南支槽偏强,尤其是60年代距平达-9•98gpm,可以看出50年代的南支槽逐渐增强,到60年代达到最强,70年代已经开始减弱,但比50年代稍强。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南支槽强度指数的距平均为正值,说明期间南支槽偏弱,且逐渐在减弱,尤其是在21世纪初比较明显,南支槽强度指数的距平百分比达0•19%,说明目前正处于南支槽偏弱的时期。

空间分布是1950~2009近60年冬半年南支槽的线性趋势分布,其中实线代表上升趋势,说明在此区域范围内,近60年南支槽指数的值呈增强趋势,这种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印度半岛以北的强度较小,中南半岛附近强度最大,也就是说在冬半年南支槽为减弱的趋势,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EOF分析对60年来南支槽区域内的高度场作EOF分解,可以看出得到的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之和达到97%以上,仅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就达80•29%,其余的贡献率都相对比较低,所以在此仅取第一个模态(图略)进行相关的分析。从第一模态的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图(图略)看,区域范围内均为正值,且由北向南递增,说明第一模态表现为整体增强型,而南支槽逐渐减弱的情况,由于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为80•29%,故南支槽的变化特征大多数年呈第一模态的分布特征。相应的时间权重系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且具有长期正趋势,表明南支槽减弱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另外,第一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对时间系数进行11年的滑动平均,,实线为图3(b)中的时间系数,虚线为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50~70年代后期时间系数均为负值,且绝对值和振幅都比较大,这说明了在此期间南支槽增强趋势比较明显。从70年代后期至今的时间系数为正值,且变化趋势比较平缓,说明从70年代末以来,南支槽开始由强转变为弱,并一直处于减弱的阶段,虽有小波动,但没有明显的增强和减弱的趋势,由此也可以说明,1976年的突变点是可信的。周期分析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冬半年南支槽指数分析得出如图5的小波变换的结果。图的上半部分对应的是低频区,等值线相对比较稀疏,对应着长时间尺度的周期;下半部分对应的是高频区,等值线相对比较密集,对应着短时间尺度的周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支槽强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振荡周期也不尽相同。在中高频率区,有最强的几个振荡中心,分别出现在50年代初期和末期、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和末期、8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纪00年代后期,各阶段主要周期以准3年或准8年为主,在低频区还存在准17年的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00年代中期,高频变化和低频变化位相有时很不一致,致使南支槽表现出强弱振动特征,而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中期高低频变化一致偏强,7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均为一致的偏弱期,至今一直处于偏弱的状态。突变检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冬半年南支槽在1976年前后有一个由强变弱的转变过程,显示了1950~2009年近60年来冬半年南支槽的M-K检验。从图中可以看出,C1值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基本小于0之外,其余时间都大于0,表示冬半年南支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期一直处于增强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最强,之后逐渐减弱,至70年代一直处于正的1•96信度线以下,并不断有小幅振荡,从70年代末至今,南支槽一直处于减弱的阶段。其中,C1和C2曲线在正负1•96信度线间有2个交点,表示有两个可能的强度突变年,分别是1976和1977年,可见,1976年的突变点是可信的。

在1989年南支槽最弱,至今一直处于偏弱状态。(2)从年代际尺度上分析,20世纪50~70年代南支槽强度指数距平为负值,说明期间南支槽偏强,80年代~21世纪初南支槽强度指数的距平均为正值,说明期间南支槽偏弱,并且目前正处于南支槽偏弱的时期。(3)近60年来南支槽强度指数的值呈增强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印度半岛以北的强度较小,中南半岛附近强度最大,也就是说在冬半年南支槽为减弱的趋势,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4)对南支槽强度指数做EOF分解,得出的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之和达到97%以上,仅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就达80•29%,故南支槽的变化特征大多数年呈第一模态的分布特征。相应的时间权重系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且具有长期正趋势,表明南支槽减弱的趋势越来越显著。(5)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支槽强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振荡周期不尽相同。在中高频率区,主要周期以准3年或准8年为主,在低频区还存在准17年的周期。另外,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中期高低频变化一致偏强,7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均为一致的偏弱期,至今一直处于偏弱的状态。(6)通过对1950~2009年近60年来冬半年南支槽的M-K检验,也得出了冬半年南支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期一直处于增强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最强,之后一直处于减弱的阶段。

数学初中半期总结篇10

关键词:半日学校;社会教育;识字;教育普及

G521

一、半日学校在各地的创办

半日学校出现于20世纪之初,在清末新政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半日学校的兴起,也是戊戌以后社会教育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产物。

戊戌之际,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卓有成效的社会教育借助当时的留学热潮开始传入中国。日本社会教育的模式衍生于其所谓“文明开化”的国策。为实现教育的普及,日本政府除了广设普通标准小学外,还在各市町创办各种村落小学、贫民小学、私立小学等,以教育普通民众掌握以读、写、算为主的基础知识,即所谓“三门R课”(Reading,Writing,Arithmatics)的学习。[1]P35此外,福泽谕吉、西村茂树等组建“明六社”(明治六学会)、《明六杂志》等鼓吹开化的社会教育团体[1]P77,也起到了启蒙国民智识的作用。以加快“文明开化”为目的的日本社会教育运动和当时中国社会变法自强的时代主题甚为契合,引发中国知识分子的热烈讨论,严复的观点最为鲜明:“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严复认为,社会教育可以祛除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痼疾,从而达成“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2]P36

1902年《教育世界》刊载的《社会教育法》一文,首次对社会教育做了较为清晰的定义,指出社会教育是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主体,社会教育的对象包括不以阶级来划分的全体民众,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国民智识。[3]同年,清政府在制定《学务纲要》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教育的职能并加以提倡,强调教育务使“全国之民,无论贫贱,皆能淑性知礼,化为良善”。[4]P85在随后进行的新学制改革中,清政府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新学制章程中,也在各级普通学校的章程之外,颁布了一系列带有补习和进修性质的属于社会教育范畴的管理条例。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下,社会教育在清末最后的数年间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社会教育的形式多样,诸如创办简易识字义塾、半日学堂、半夜学堂,发行白话、俗话报,在城乡各处设立宣讲所、阅报社、图书社、易俗社等。在当时涌现出来的众多的社会教育机构中,采取“半日就读、半日营生”的半日学校,以其办学的灵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有针对性,以及与其他教育模式的兼容和结合性,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成就最为突出。

半日学校就其性质而言,是业余的补习学校,半日学校在城乡各地都有创办,但以城镇为主。创办之初,各地对此类补习学校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一般多称之为半日学堂、半日义塾,也有因补习时间主要安排在夜间故称之为半夜学堂,有些地方则以讲授内容称之为四字学社、四字讲社[5]、识字义塾、字母义塾、字母学堂等。[6]P289由于此类补习学校主要采用“半日就读,半日营生”或“半日读书,半日习艺”的工余就读方式,因此在当时的报章及官方统计中,一般被宽泛地纳入“半日”一类。

从1904年新学制颁行之后,半日学校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在识字启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905年,天津本埠的新闻曾这样报道:“天津现在学务之盛,实为别处所不及,开头儿不过是从半日学堂引起,这才几年的光景,居然就得了三四千开通的学生”。[7]而根据当时的官方统计,1907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半日学校数目为614个,学生总计为18222;1908年半日学校数目为728,学生总计为22813;1909年半日学校数目为975,学生总计为25545。[8]由于半日学校一般以一年为教学周期,因此可以估算:三年之间至少有将近7万人曾在半日学校就读。半日学校已经成为推广社会教育的中坚。

以下为1909年(宣统元年)一项全国初等教育统计表中有关初等小学堂和半日学校的数据。[9]P97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直隶、四川等创办普通初等学堂成绩显著的省份,在半日学校建设上也卓有成效,学校数目和学生人数均较其他省份为多。在这当中,新疆的情况比较特殊。和其他省份相比,新疆登记在册的半日学校数目冠于全国。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新疆的文化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普通学堂的建设一直鲜有起色。根据统计,1909年新疆的初等小学堂和学生人数两项数据在全国各省中居于末席。而半日学堂之类的业余补习学校由于创设成本较低,课程设置灵活,也没有太多条件的限定,因之成为新疆地区实施教育普及的选项而得以较快发展。这种因客观条件所限不能有效兴办普通学堂,转而创办半日学校的现象,实际并不独见于新疆地区,在许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都有类似发生,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半日学校在当时已经成为实施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辅助。

二、半日学校的设置及职能特征

相对于普通学校,半日学校的创办及教学并无定制。清政府虽然对于半日学校等社会教育活动大力提倡,但是并未制定类似普通学校的种种详细的日常教学条规,半日学校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是在摸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加之各地文教及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半日学校在各地的教学实践不尽相同,但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在许多方面还是具有若干相似性,归纳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