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18:17:50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

瑞士通用公证行亚太区消费品部(纺织品)技术总监博士

毕业于东华大学染整工程专业,上海市徐汇区拔尖人才,长期从事纺织及化学材料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有机合成、化学纤维工艺和性能研究、纺织标准化研究、生态纺织品及其检测技术研究等,对纺织品染整后加工和新型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深度的研究,是我国知名的生态纺织品、化学纤维及检测技术专家。

曾在全国各省市举行了500多场纺织专题讲座,为上百家国际大买家及国内企业做过专门内训及技术咨询服务,并应邀赴日本、美国、英国、越南等地讲学,反响热烈。

现为美国AATCC指定全球培训师、SDC颜色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美国AATCC 技术委员会成员、英国SDC 技术委员会成员、全国第一届纺织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查机构认可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3届标准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SO 14000主任审核员。

张玉莲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

张玉莲,现任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技术负责人,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4)委员,广东省质监系统科技专家,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标准化专家。

多年从事纺织品、服装的产品开发、质量检验和标准化工作,主持了国家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纺织品)》的编写与修订,参与了《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审定,参与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等项目研究,并有多篇科研论文获奖,是在国内纺织品服装产品检测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检测技术及标准化专家。

王明葵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王明葵,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兼任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质量检验协会副秘书长,闽江学院客座教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7年11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从事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1年。

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先后制定《纺织品和服装标识标注》等省地方标准4份,《水洗整理服装》国家标准1份,编写数万字省级培训教材等,并能运用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实践经验,主动在技术上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组织全省纺织企业标准宣贯等技术培训,为企业攻关解难,挽回了经济损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刚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技术主任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5]刘梅城,张冶.“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80-282.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于2001年12月获准成为部级专业教改试点专业,2002年12月被列为部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近几年来,课题组在学院专业教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制定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该项目于2004年底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以教学观念改革为先导,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求社会、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学院联合纺织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成立了“学产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本专业一开始就建立了具有广泛行业和地区代表性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开展活动。他们帮助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业务规格,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来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直至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他们还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改,自2001年专业教改以来,先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保证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参与表明,他们是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员;是学校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指导员:是学校加强与企业联系的联络员;还将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评判员。

南通市经评估招标在我院设立的“南通市纺织服装技术服务平台”,下设的“纺织工艺技术中心”、“纺织品设计技术中心”、“纺织品检测技术中心”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与本专业三个专业方向相对应,保证专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窗口。目前,省级“家用纺织品实训基地”、省级“家用纺织品工程中心”又相继在本院建立,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与纺织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校企合作机构,将专业实训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相结合,建立了十多家“四合一”的综合基地。其中与南通东帝色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色织新技术研究开发室;.,与南通英瑞集团合作,成立了新型纱线开发室;与南通华业纺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纺织产品研究开发室,为专业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校企合作机构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教师对企业的渗透力,而且也密切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形成了校企双赢的机制.成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初步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更加主动地关心并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本专业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对社会和企业开办了十多期的“纺织品知识”、“色织工艺”、“剑杆织机维修”等各类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和社会培训了近千名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纺织企业和在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确要求学生从企业生产实际中寻找课题,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上做到“产品化”设计,不少毕业生的设计课题已被企业采纳,其中01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获省首届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采用大类化招生,分设“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三个专业方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 采用“CPTM”(Communal Platform& Technology Model目p公共平台与技术模块)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设计。CP为三个方向的基础性和公共课程的组合,以满足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的基本要求。TM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确定专业方向的课程组合。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构建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课程模块相结合的选修课程组合模块,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体系上的结合,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采用“1.5+l+0.5”三段式,第一阶段为一年半时间,主要学习三个专业方向公共平台的内容;第二阶段为一年时间,在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后,学习技术模块内容.进行针对性专业内容学习和技能培训,完成上岗前的知识和能力准备,达到本专业方向“精”,其它专业方向“通”的要求;第三阶段集中半年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努力达到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

三、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在确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时.做到以纺织产品为龙头,以典型产品为分析对象,根据产品风格的特征、生产过程的技术要素来分解、梳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力度的增删,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整合成相应的课程。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和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制,《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纺织应用数学》、《纺织纤维》、《现代织造技术》等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项目作为院级教科研项目立项。其中《纺织纤维》课程代表学院参加省厅优秀建设课程评选,并获“省优秀课程二等奖”。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采取先自编讲义,经试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过渡为教材的办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在广泛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们意见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介绍企业需要的实用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产实例。《纺织应用化学》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大量增加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诸如纤维、浆料、染料等内容,并以专业需要为体系编排章节,大大地增加了应用性;《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色织物设计》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公式的具体运用,并增加了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更好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接轨;《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直接将一些实验实训的要求与方法编写在有关章节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毛纺概论》、《棉纺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纤维与纱线》、《色织物设计》、《纹织CAD教程》、《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其中《纺织应用化学》和《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等教材施教数轮经修改后已正式出版。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类的电子教材,完成了《纺织纤维》、《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织物 CAD》、《机织工艺》和《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电子教材的编写与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课件在省级课件比赛中获奖。

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采用导课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且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化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三个淡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淡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身份的淡化、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场所的淡化。《纺织纤维》课程不再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进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能在车间或实训基地讲的课就决不在教室里讲。《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纺织机电技术》等课程,通过在现场结合设备、结合实际操作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生产现场无法看清楚的机构及其运动情况则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如剑杆织机剑头运动速度极快,肉眼根本无法看清其动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反复慢速播放,看清其动作过程,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织机实训中心.织物CAD实训中心等,在此良好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投资数百万元,购置了电脑测色配色仪、电子显微镜、电子提花小样机、电子大提花剑杆织机、毛巾织机、喷气织机等中高档仪器设备,建成纺织标准实验室等。在努力保证仪器设备先进性的同时,兼顾了设备的台套数。纺材基础实验室是目前为止全省高职院校中首批申报并获得通过的基础实验室,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六十多项纺织品性能的检测训练,而且还能进行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科学研究,承接社会和企业纺织材料的各类测试任务。充分利用新落成实训大楼的良好条件,高起点地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规划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布局上模拟企业生产实际,按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纺纱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梳棉、并条、粗纱到细纱的生产模拟车间;机织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计算机产品设计到小样试制再到大样投产试制的全过程模拟工厂。加上各实验实训室之间采用通透式设计,具有宽敞明亮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不仅能对实际生产流程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能从总体上更好地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江苏大生集团、南通二棉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受实验实习设备投资大、更新快、训练项目单一、缺少企业氛围、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的缺陷。

六、以“三个一”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发展战略;数码喷墨;纺织品

经过40多年的演进和发展,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以及构筑起来,形成许多有代表行的理论,如过程论、产业论、资源论、能力论、博弈论、风险论、环境论、竞合论、生态论等具体内容、技术与研究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被扩充和更新。其实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学派或者理论,都把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作为制订和实施企业战略的两个基本目的。

在这一背景下,对战略管理理论的了解和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中国企业要有效地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及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坚持竞争与合作的观点,建设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发展核心能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本文结合目前数码喷墨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对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课题和方向,随后结合IW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从IW公司的发展历程实际出发,分析IW公司目前的整体运营状况,公司的优势和所面临的困境,并找出问题所在的原因,在对IW公司的整体战略分析中,为了保证企业今后高速发展扩张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有效的发展战略方案,对IW公司的战略管理能够有效的实施提出解决方案。因此,研究“IW公司发展战略”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IW公司内外部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传统纺织业的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过去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纺织印染行业,其污染物排放量占整个纺织行业的80%以上,加之国内印染行业创新性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行业竞争力不强,传统印染行业急切需要转型升级。

(2)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市场的前景分析;

随着纺织品印花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印花生产的灵活性并降低传统印花所需制版成本,已成为影响目前印染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采用数码喷墨印花,即使印花批量小到5米,也可以维持一个较低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几乎可以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预计数码喷墨印花在今后5年内有可能占到全部印花纺织品产量的10%,这很有可能意味着一个接近200亿美元/年规模的庞大印花纺织品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中国和邻国印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2个纺织品印染大国,在我国周边也聚集了诸如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韩国、土耳其等印花服装企业集中的市场。

(3)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市场竞争力分析

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尽管已有多年的研究开发历史,但由于作为加工对象的纺织品,其纤维组成、织物组织结构及印花前后道处理工艺复杂,要求喷墨印花系统必须高效集成硬件、软件、精细化工以及各种辅助设备,方能协调好印花过程中的各种变量以最大程度体现数码喷墨印花效果。国外数码喷墨印花设备和墨水也处于产品性能完善和小规模市场化应用过程中,还未完全成熟。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数码喷墨印花技术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能够率先实现这一技术的产业化,将大力推动纺织印染行业产品升级换代,抢占这一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先机,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内部因素分析

(1)IW公司内部优势分析

①IW公司应数字化印刷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成立,针对目前国内印染行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整升级,在研发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在数码喷墨印花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数码喷墨印花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纺织品印花方式,它掘弃了传统印花需要制版这一环节,在纺织品上直接喷印或者转移印花,可实现快速、小批量、多品种、多花色印花。该技术的应用与不断完善,给我国传统纺织印染业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将改变目前纺织印染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尴尬局面。

②IW公司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发整套以产业化推广为目标的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系统,力争在低成本高稳定性数码喷墨印花墨水、模块化喷墨印花装备、纺织品前后道处理工艺等方面重点突破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面向海内外市场推广数码喷墨印花系统解决方案。提高我国印染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2)IW公司内部劣势分析

IW喷墨公司的产品定位是全球市场,但是IW公司属于中小企业类型,在战略管理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的基层员工几乎参与不到企业的战略定位,财务管理不健全,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定位不准、脱离实际等问题,这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差异很大,也对自身发展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IW公司整理运营状况分析:

IW公司作为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同样面临着同行业竞争的严峻挑战,在数码印花喷墨行业上运作过程中,必然受IW公司领导者的经验,个人价值观影响企业战略定位,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IW公司的战略管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战略决策一般是非正式的,隐形的、非明确的,仅仅作为应急措施而制定。战略制订的决策人员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通常是靠自己的直觉,或对长远战略的大致设想做出决策的。同时决策人员又是公司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几乎很少采纳员工的建议和考虑其利益,战略管理的变化程度较大,战略制定期限一般较短,管理过程也仅仅局限于数码印花行业的某个领域或产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W公司有5家全资子公司,由于其组织机构划分不清,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管理不健全;

2.IW公司的最高决策层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眼前信息的即使利用和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而制定战略决策,缺乏长远的目标,无法清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更无法确定往哪个方向发展;

3.由于IW公司的领导者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太虚幻,无法落到实处,因此短期决策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最高决策人员在频繁的经济活动中自身认识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已经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决策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的执行战略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4.IW公司从初期创业到发展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经过了7年多的时间,但是仍然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总是跟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后面,结果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定了发展战略,但这也仅仅是通过主观想象制定战略方案,结果其定位总是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公司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三、制定发展战略方案

为了使IW公司在新兴的数码纺织印花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需要制定长期并且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方案;通过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前景的分析,以及IW公司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实施战略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制定出适应于IW公司的战略管理方案。

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1.加强IW公司决策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自身能力。

IW公司作为中小型企业,虽然通过10年的经营,但由于公司把90%以上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销售部门,在销售业绩不断提高的同时,其他部门人员发展萎缩,几乎没有晋升空间,造成了优秀的人才逐步流失,在职人员素质偏低。对于公司制定的战略规划很难执行和实现。

首先要加强决策人员的培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决策人员真正理解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要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在制定战略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让员工充分明白和理解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并按照战略规划的方向迈进。

其次,对新员工有全面的培训计划,尤其对销售等部门进行特殊培训项目,对所有员工都有持续不断的培训。

2.公司决策层不再居于信息传播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机会理解企业的战略制定。

为了能够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理解公司的战略制定,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开放的沟通;IW公司可以把公司绝大部分信息向员工开放,或与供应商和客户共享,充分发挥信息互动的作用,使其公司信息能够提高透明度,信息共享为充分交流创造机会。当然,谁有权阅读何种信息,都要有明确的规范。(2)充分授权;IW公司在工作上应有很大的自由度,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用更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同时,充分授权不仅可以提高公司流程的顺利进行,还能够让员工更灵活地处理和解决问题。(3)团队合作;在当今社会,只有依靠团队精神和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功。IW公司应强调组织上下团队协作,同时也要注重个人成功的获得。

3.寻找差异化市场战略,制定特色经营战略。

IW公司的决策层制定的战略方案更多的是为了完成销售业绩而制定的,因此偏离了战略定位的意义,战略方案变成了销售目标,让公司员工认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就是销售的发展,销售业绩的达成就成为公司发展的唯一目的。

因此,要正确理解战略管理,并制定多元化的战略方案。依据行业发展和本公司自身优劣势分析,应制定差异化的战略方案,即在新兴的数码纺织行业的市场中以发展创新的高速度起到重要作用,公司的竞争策略在于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从而在数码印花行业异军突起,快速占领市场先机。

4.加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改变管理人员滞后的管理理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数码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前景分析,同时对IW公司内外部因素和竞争力的分析,以及对IW公司发展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新兴纺织行业来看,IW公司从研发,市场营销,产品定位等充分说明了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由于目前来自外部的竞争力相对较少,但依然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面临着来自同行业各方面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而调整自身管理,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2.IW公司采取的企业战略是实施差异化战略,才采用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方面已取得进展,要使差异化的战略能够持续成功,IW公司应不断地升级顾客重视的独特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以抗衡竞争对手在该市场产品同质化的努力。同时必须抓住发展空间很大的数码纺织行业的新兴市场。

3.任何一家在行业发展成功的公司都实施了成功的战略管理,但是要立足于对本公司的竞争力的充分认识,包括公司在行业竞争环境当中所具备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以及挑战等。充分发挥公司的优势、扬长避短,抓住发展的机遇,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是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

本文主要是从IW公司发展战略中的数码纺织行业分析其在战略上的优劣势,通过分析制定相应的战略方案,对于数码纺织行业的制造商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葛玉辉.员工培训与开发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日第1版.

[2]陈能浩.浅析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战略管理[J].管理探索,2011年第9期.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8,5总第75期.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5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三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在山东青岛即墨市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分析了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的形势,提出了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思路。

此次会议由山东青岛即墨市人民政府、山东青岛即墨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协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的部分领导、电子商务行业专家,以及国内重点专业市场和即墨专业市场的领导和代表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产业流通面临形势变化

在对当前行业形势分析中,夏令敏表示,当前各行各业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开放时期,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发展方针,对纺织服装行业来说无疑是积极利好的。同时,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将成为行业新的发展支撑;信息化对产业的推动增强,两化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各地政府对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视与支持,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扩大就业、推动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发展都市产业等都起到很大作用,纺织服装行业空间极大。

2013年,纺织服装行业平稳发展,产品产量稳定小幅增长,专业市场的销售增长平均在5%-6%左右,也是小幅增长。从全国的经济情况看,2013年整个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秘书长张海燕表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电子商务作为新型商业模式,正在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信息化时代已全面到来,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在生产管理、流通渠道、营销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3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不但能够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扩大交易范围,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营销渠道上的变革,也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流通效率的提升对于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的流通服务领域正处于一个快速调整、整合发展,过去粗放的经营模式、信息化建设的相对落后,阻碍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快速发展,这种局面正亟待改观。

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朱丽红就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谈了她的新思考,以详实的例证分析了期货这一交易方式如何与传统实体经济有效结合,以提高交易效益,规避风险。一些企业买了棉纱生产纱线、面料,但还没生产完,在几个月内棉纱或纱线、面料的价格就变了。因此,在当前行业转型升级、变化较大、价格波动的时期,应进行风险管理。

2014年将保持平稳增长

纺织服装行业应主动做出改变,以应对行业形势的变化。夏令敏要求,当前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力度,紧跟电子商务发展节奏。同时期望积极开展“绿色市场”建设。这不仅要求专业市场运行本身要节能低碳环保、清洁生产,还需要各专业市场关注市场中所销售产品的绿色、安全。

2013年,流通分会各地专业市场会员转型升级发展步伐加快,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向更深层次推进,全行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国内外市场拓展和对接合作不断加强,及时的专业市场运行分析与市场行情监测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对于流通分会2014年的工作计划,夏令敏提出,流通分会将积极规划建设“五大平台”,即:品牌培育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合作交流与推广平台、运行监测分析平台、人才培训平台。重点开展“三项工程”:即积极推进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示范工程、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工程、大力开展品牌建设巡礼工程。

夏令敏表示:“2014年的目标设定基本与2013年持平,将继续平稳增长。对于纺织服装产业而言,2014年也将保持平稳增长,不会有大的波动。”但也应认识到,当前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生产资源要素的约束比较突出,环保压力较大,以及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在商业模式创新上还不足等。特别是在品牌影响力及国际化水平、文化创意设计对品牌的支撑等方面,市场和产业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电商带动流通体制变革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迅猛,流通领域的专业市场必须紧跟电子商务发展节奏,以应对行业的变化。

此次会议举办了2014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专题座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电子商务处处长兼流通分会副秘书长朱国学,易观商业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冯阳松、虎门服装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郑建科、常熟服装城管委会副主任邓运华等业内专家和专业市场的领导分别就专业市场电商模式、企业电商时代的演进、纺织产业集群(专业市场)B2B模式、服装专业市场电商平台运营等主题作了重点剖析。与会的专业市场代表还就目前电商应用问题进行了自由讨论。

朱国学作了“专业市场电子模式分析”的演讲。分析显示,在目前流通分会三届理事会105家理事单位中,拥有电子商务平台为32家,电商服务园区8家、产业带11家。32家单位的电子商务平台中,2013年有交易额的为21家,2012年最高交易额达80亿元,而最低的仅1.4万元。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市场实体交易额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为10.43%,2012年为16.20%,2013年预计为23.33%。其表现为3个特点,即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品牌意识尚待提高,电商培训仍然是一项长期任务;电子商务带动流通体制变革初步显现。

针对目前专业市场电商应用中的问题,朱国学建议建立互联网发展思维,把电子商务应用作为市场发展战略;实行公司化运营,提高运作效率;明确市场电子商务应用的定位;加强合作与交流;应构建商户电子商务应用的外部环境(政策、配套、支持)、建立商户电子商务应用的内部交流机制(沙龙、协会)、推动第三方平台的合作;选择适合市场现状的操作模式,产地型市场适合产业带、第三方服务平台、自营平台(品牌、品类)、服务园区建设,集散型市场应做品类网商培育、与工业地产相结合的网商服务中心、与分销相结合的体验式(物流、快递、展示、售后服务)集散中心;此外,要长期进行电子商务培训。

即墨国际商贸城规划宏伟蓝图

会议上,即墨四季青・石狮国际纺织服装城项目正式签约。即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宋宗军,中纺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四季青服装集团董事长祝浩泉,中纺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爱登堡(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启明共同签约。即墨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巩志良介绍了即墨国际商贸城的规划建设情况。对即墨在市场商贸业远期的宏伟规划、近期已经开展的系列工作、重点项目的落实以及长久的战略合作发展意愿,各地同行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

该项目总投资72亿元,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四季青国际女装城、石狮国际男装城、品牌运营中心、四季青国际家纺城、四季青国际轻纺城、电商中心等“四城两中心”,全部建成后将吸纳安置经营商户1.5万户,年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6

根据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人员要素的相关内容,依据纺织实验室在检验人员培训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纺织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阐述了纺织实验室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过程中,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纺织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

引言

检测机构是以技术为依托,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技术机构,即提供的数据除了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外,还具有合法性。检验技术人员水平及检验室检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测机构的职能作用[1]。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日益关注,对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巨大的挑战。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检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支行业前列的检测队伍显得尤为重要[2-3]。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技能、标准、信息、信念传递以及管理训诫的行为。为达到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作业,通过规划设定目标、传递知识信息、技能演练、评估作业达成及公告交流结果等现代化信息化的流程,使员工通过一定技术手段的训练,达到预期水平以提高目标,是使员工技术能力水平提高的一种重要方式。

检验技术是检测机构发展的基石,专业技术人员又是检验技术的载体,因此急需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保证技术能力稳定及实现提升。

1 建立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1.1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其中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党的十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1.2 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纺织以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纤维检验机构的工作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和扩展。近年来,纤维检验机构的检验范围已经从棉、麻、毛、茧丝、化纤等纺织纤维产品扩展到纺织品、服装、皮革、鞋类、毯类、汽车内饰等多类产品;检验项目从简单的物理指标检验扩展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及功能性多领域;检验手段也从常规检验、理化分析、显微镜等仪器增加到生化、LC/MS/MS、ICP/MS、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大型精密仪器分析,检验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快检验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确保人员的全面发展,以满足实验室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

1.3 检验技术提高和实验室建设的需要

检测机构保证 “科学、高效、快速、准确、及时”的十字方针,就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内强素质,打造一支技术领先的检验团队,才能树立机构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另外,由“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 17025:2005(CNAS-CL01)可知,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的因素很多,“人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标准的5.2.2中规定:“实验室管理者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 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应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检测机构要严格按照ISO/IEC 17025规定,设计和开展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机构的持续有效运行[4]。

2 实验室培训需求分析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测试方法、测试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培育第三方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计量、认证技术服务。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认证型服务向提供综合检测服务延伸。”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的检验技术专家,支撑未来检测机构的转型。

(2)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人员能力、工作性质等因素,差别化地开展工作。其中,重要的分类依据是岗位设置。实验室的岗位由下至上可以分为检验员助理—检验员—高级检验员—主检(分实验室负责人)—检测中心副主任—检测中心主任,培训工作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展。例如,检验员助理主要进行操作层面的工作,在对该岗位人员的培训计划进行设计时,应重点关注试验技能的提高,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能按照标准操作规范(SOP),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使用,尽快进入角色。

(3)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按照科学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开展工作。现在的纺织实验室已经是涵盖纺织、皮革、物理性能、染整、分析化学、微生物、机械等多学科的综合实验室。学科间存在天然的差异,虽有共通之处,但是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结合实际检验工作所需,合理地设计培训工作。

3 建立实验室培训体系

3.1 新进人员

新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是面向检验员助理和检验员两个岗位的。检验员助理是在检验员的指导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下达的检验任务,协助检验员完成扩项、能力验证及相关科研工作;而检验员则是检验技术的负责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主检下达的检验任务,并进行相关扩项和科研等技术研究工作。新进检验员助理的培训目标是:1.帮助新员工对检测中心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认识并认同检验工作的性质,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理解并接受检验人员的共同语言和行为规范。2.帮助新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按照标准操作规范(SOP),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使用,尽快进入角色。3.帮助新员工适应工作环境;鼓励新员工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对于检验员新进人员,则要求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试验原理,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原理与使用,要求要高于检验员助理。

检验员助理的培训内容主要包含:检验基础知识、试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室安全知识。检验基础知识包括检测中心实验室设置及岗位介绍、标准体系介绍和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内容介绍;试验基础知识包括试验主要器具及仪器介绍、纺织纤维定量检验、纺织品色牢度检验和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实验室安全知识包括试验及实验室安全介绍和注意事项。培养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岗位实习两种方式。集中培训是将所有新进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基本知识的培训,主要以检测中心内讲师授课为主;岗位培训是针对新进人员各自面向的实验室,由相关人员指导,进行相关项目的实际操作,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岗位知识,熟练操作。检验员助理岗位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为12周,其中包括8学时的集中理论学习及12周在岗实习,而检验员岗位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为24周,其中包括8学时的集中理论学习及24周在岗实习,培训流程如图1。

图1 新进员工培训流程图

3.2 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

实验室中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已经成为检验工作的中坚力量,保证着各项检验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但是,在检测机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他们也需要持续地培训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其中,专业技术类的培训主要适用于检验员助理到检验员、检验员到高级检验员提升的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要确立“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尽快培养”的原则,利用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方式,为每位或几位受训者定制培训计划。例如,化学分析实验室的检验员助理往该实验室检验员的方向培养,根据实际检验和工作情况定制培训计划,内容可以包括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内标法和外标法)、GC/MS的操作和维护等,没有必要进行诸如物理性能项目或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培训;实验室的检验员按照高级检验员的要求进行培养,内容则可以包括检验关键控制点分析、不确定度评价等。

老员工的培训方式要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各级别的科研项目、共同研究等实际工作,对具备一定能力的员工进行定制培训,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升,类似体育训练中的“以赛代练”。对于简单或要求较低的检验项目,可以以实验室级别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培训;而难度和工作量较大的项目可依靠单位级别或部级的科研课题进行培训。

4 培训效果评估

4.1 培训考核方式

培训考核分为基础知识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两个部分:1.基础知识考核由检测中心组织,在集体授课培训完成后三日内进行。基础知识考核以试卷形式为主,主要为授课的相关内容。2.实际操作考核由考核项目所属实验室组织进行,在每项试验操作实习结束前完成。考核形式可以为操作过程演示、盲样测试、加标回收等。

对于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分析仪器操作和维护、检验关键控制点分析、不确定度评价等进阶检验能力培训,可以用撰写项目总结或发表科研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工作一定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4.2 培训有效性评估

4.2.1 新进人员

考核结果应反馈至员工个人,作为员工考察的重要参考资料,相关实验室应及时就员工的疑义给予答复;对基础知识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决定是否对其采取补考、重新培训、上报办公室劝退;对专业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由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约谈,掌握原因,并决定是否重新培训或上报办公室劝退;考核完成后,对培训内容的效果、合理性等进行评估,作为培训不断优化调整的重要参考。

4.2.2 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

在单位内部进行公开授课,并考察授课效果。这样能锻炼技术人员的口才,增强思维条理性。考察是否从学习培训中受到启示,并把启示转化为智慧带到工作中。另外,也可采取学习(项目)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对受训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5 结语

检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通过全面和系统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估、退出机制来满足科技的发展和快速提升的检测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建立符合ISO/IEC 17025的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只是庞大人员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合理高效的技术人员培训体系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内各种资源,目标明确地定向培养检验人员。人是机构运行的关键要素,提升人员素质,完善体系管理,是实现“检得了,检得快,检得准”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邹春艳,聂红. 浅谈检测机构人员培训及管理体系运行[J]. 财经与管理, 2012年,6月(中):255.

[2] 张倩,王菲菲. 国防理化检测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J]. 化学分析计量, 2011年,第20卷增刊:129-132.

[3] 腾南雁,桑彤. 建立检验实验室人员长期培训体系的实践与体会[J]. 标准科学, 2009年第10期:93-96.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7

在家纺行业整体销售形势萎靡之时,蓝丝羽所强调的不再仅仅是产品,他们根据形势转变发展战略,将终端加盟商定位为发展重点,将对加盟商的服务不断提升,更加科学的管理和细致的服务,成为蓝丝羽在家纺竞争中的一记重拳。

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品牌总监蔡书东在接受采访时对战略的调整进行了详细地解读,他表示,“以前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的竞争力在产品的优势,但现在看来,所有这些都不是竞争的优势。我们处于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之中,地理优势决定了我们的竞争优势,但周边的其他企业也具备同样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竞争,产品已经不是加盟商选择的关键了。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服务。对于加盟商来说,教会他如何做生意,成为最关键的竞争点。”

我们可以在很多家纺企业了解到,以往对于有加盟意向打电话来咨询的客户,企业只会对店面的位置和规模进行简单地询问,实际上有很多店并不适合做家纺产品,这也并不是从经验就能够判断准确的,现在,针对这一点,蓝丝羽正在着手进行严格的流程打造,用具体的公式和准确的数据进行专业的估算,从店面的选择和设置上规划一家店能否成功地运营,多久能够盈利。这是,蓝丝羽给加盟商的第一道保障。

有兑现的才是承诺

同时,蓝丝羽在全国分销中心,能为区域加盟商及时调换货改善库存结构,加速资金流转。为加盟商提供卓越有效的店铺营运改进措施,成功开展促销和推广活动。专人协助团购谈判和货源组织,牢牢抓住每一个成交的机会。

对于蓝丝羽来说,服务远不止于此,服务不再只是一个口头上的承诺,更切切试试落到了没一个细节里。近期,蓝丝羽开展了“店铺诊断及业绩提升”的专题培训。连锁品牌的根基在于研发与培训,如何将产品的卖点及营销的政策落地,培训是唯一的途经。2012年秋冬新品订货会之际,蓝丝羽家纺重金聘请家纺营销专家为参会的加盟商作“店铺诊断及业绩提升”专题培训,专家全新的分析思路得到了加盟商的广泛认同,加盟商意犹未尽,强烈要求老师作更深入的解析。

为满足终端强烈的培训需求,在6、7月份蓝丝羽还分三期在三个点集中培训专卖店导购员,集中培训终端导购员,提升导购技能,重点解决制约零售业绩增长中人的因素,快速提升成交率和客单价。

更为可喜的是本次学费依然全免,这是蓝丝羽家纺对加盟政策的认真践行。承诺不在于多,有兑现的才是承诺。

号角在西部吹响

2012年新年伊始,随着新征程的开启,蓝丝羽将精耕核心市场,以点带面拓展新的加盟网点。渠道维护方面侧重于专卖店零售指导,帮助加盟商稳步提升零售额和毛利率,用良好的投资回报提升加盟商忠诚度。

2012年,蓝丝羽营销人将把战斗的号角吹响在遥远的西部。他们决定用更灵活的政策整合当地的家纺渠道资源,把具有良好性价比的蓝丝羽家纺产品快速推向西部家庭。首批将在新疆、青海、甘肃三个省份重点市场招募有实力的商。对有诚意合作的商,蓝丝羽公司除了提供专卖店高额装修补贴、专人全程运营指导、专业系统营销人员培训、营销活动专案企划等服务外还将给予高额返利回报。诚意合作三年以上,对蓝丝羽家纺在西部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商更有机会获取公司上市原始股激励。

西部市场不缺家纺品牌,缺的是品牌与商合作的诚意。蓝丝羽家纺发家于制,十几年的稳健发展得益于核心商的忠诚。忠诚源自蓝丝羽公司对商权益的合理切割和持续保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蓝丝羽愿以诚意换市场,与加盟商携手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十二五”,把蓝丝羽品牌的床上用品推向西部的千万家庭。

为未来做好准备

家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预判,谁能估算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谁就能把握市场的主要命脉。蓝丝羽家纺作为国内中高端的定位的家纺企业,已经将未来的发展计划延长到了5~10年,甚至更远。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纺织业 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纺织业原有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的优势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我国与纺织行业相关的产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纺织产业需要的原料供应充足;国内可以消费的纺织产品数量巨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纺织产品的出口,并且我国纺织行业融入了世界纺织产业的分工。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集群效应可以应对市场风险,民营纺织企业具有灵活性,提高了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遇到了挑战,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表 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

年份 国际市场占有率

(%) 贸易竞争力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1996年 12.45 0.35 3.59

2000年 14.15 0.50 3.49

2004年 19.25 0.59 2.85

2005年 22.56 0.64 2.90

二、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应对的挑战

1.劳动力成本处于劣势

我国长期以来在纺织业具有的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我国劳动力供应数量相对减少,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边际成本处于增长的态势,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集中在经济发展的东部地区,而内地纺织企业相对较少,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这样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降低劳动力成本。

2.纺织业原材料面临成本压力

我国的纺织原料供给量大,但是人均纺织原料供给量小。总体上,纺织资源的供给量不足,因此,纺织原料如棉花、化纤等需要依赖国际市场的进口。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纺织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纺织业原材料面临着成本的压力。

3.贸易壁垒阻碍纺织品的出口

由于国际石油价格过高,当前各国面临能源危机,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各国进口我国纺织品数量下降。同时,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我国纺织品过于集中欧美市场,市场风险过大。

4.汇率变化影响纺织品竞争力

我国纺织品出口受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很大,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造成了成本压力,国际汇率市场的变化增加了纺织品出口风险。汇率变化的风险包括结汇周期、结算货币的风险。

5.纺织品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纺织品出口产品档次比较低、品种比较少、工艺落后。我国纺织品产品主要做三来一补贸易,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品牌。生产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导致纺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我国纺织品产业主要是加工贸易,而销售网络没有建立起来,也难以造就知名品牌。

6.管理与技术水平低

我国的纺织企业仍然处于向现代企业转变的阶段,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管理方式,改变以往的不合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我国纺织企业大部分生产设备还很落后,尽管引进先进设备,但是在生产中的使用还存在着障碍,独立研发的生产设备很少,多数是仿制,生产自动化低、能耗高,导致纺织品成本缺乏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培训员工

纺织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应加强培训员工,提高劳动力素质。只有高素质员工才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这样出口才有竞争力。培训员工的职业素质包括员工的知识结构、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这样才能使企业与国际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水平接轨,增加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纺织企业拥有了高素质员工可以实现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建立标准化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2.优化纺织业的产品结构

我国以往的纺织品出口主要是中低档产品、技术附加值小。纺织产品出口要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优化产品结构,注重产品研发,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同时,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结构,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获取管理效益和技术效益。

3.创立纺织品牌

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知名品牌。我国纺织品要保持出口优势就必须创立自己的纺织品牌,营造品牌效应,将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创立品牌可以从产品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品牌。纺织品的品牌建设重点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与文化内涵。技术附加值提高应加强企业管理、改进产品设计、采用节能高效的生产设备。纺织品的技术附加值是产品品牌的支撑,要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从原材料、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例如原材料可以选用天然彩棉、生产新型化学纤维。纺织品的文化内涵是企业文化的沉淀,具有无形价值和竞争力。当前,全球倡导的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促使纺织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环保。我国纺织企业应抓住这个契机,生产绿色纺织品。这不但可以冲破贸易壁垒,也可以增加企业品牌的文化价值。

4.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

我国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的途径有两个。一个创新途径是与国外企业合作,借鉴其组织管理、销售渠道建设、品牌运营、生产工艺以及科研研发经验。我国企业以联合办厂、收购品牌和企业等方式,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个创新途径就是自主研发。我国纺织产品由于国际分工的原因处于产业低端,要改变这种分工格局就必须将高科技注入产品中,提升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品位。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国际市场开发能力、管理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

5.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依赖欧美国家,相对集中的市场导致了出口风险加大。为保证出口安全,以及纺织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纺织品的出口市场应采取多元化策略,创建出口市场的新格局。

6.整合纺织业的外部环境

我国纺织行业应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引进资金与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纺织品附加值,提升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防范反倾销的贸易风险。国内企业可以在国外建厂或参股,这可以利用国外投资地区的比较优势,减少贸易摩擦,并有利于摆脱低价恶性竞争的困境。

7.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

我国纺织业的物流配送系统还不完善,纺织企业与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协作效应,这样导致了产业增值受到限制。为加快纺织业的物流服务效率,应积极更新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以及物流技术,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其具体措施包括多渠道采购、流通加工、货运、信息服务、社会化储存、商业配送、多式联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高效、优质增值服务体系,以此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分析得出:我国纺织业竞争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劳动力成本处于劣势;纺织业原材料面临成本压力;贸易壁垒阻碍纺织品的出口;纺织品产品结构不合理。为提高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在企业内部增强创新能力,在企业外部进行优化市场环境,积极利用有利因素,为纺织产品的出口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曾 莹: 盘点:2010年中国纺织业竞争力.中国纤检,2010(1)

[2] 余文娟 李晓钟: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

[3] 陈 钢: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

[4] 胡玉洁: 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当代经济.2008

[5] 唐长亮:加强纺织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提升纺织企业竞争力.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9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陈宝建,江苏吴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副书记、中共吴江区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建中,江苏吴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共吴江区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菊观出席会议。

会议作为“第二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以及“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的延伸活动,主办方邀请了流行趋势、生态纺织技术、服装品牌方面的专家,为盛泽企业提品开发专业培训,目的在于促进企业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纺织品开发,引导行业绿色发展,并助推盛泽产业的时尚创新力、生态创新力和科技创新力的提升以及盛泽产业集群新形象的构筑。活动吸引了百余位纺织服装面料企业设计师、技术人员、产品开发主管等前来参与,丰富、实用的“干货”内容令场内座无虚席。

科学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很重要

李斌红在致辞中表示,“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以赛事的形式,通过流行趋势的引领,让一批生态环保绿色产品脱颖而出,带来了优秀的产品开发模式,实现了大赛塑造品牌生态、科技生态、绿色生态的初衷。当前,纺织服装产品供应链发生了变化,订单的碎片化、品种的多元化已成现状。如何更加持续地向前发展,构建一个科学的、结构化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对企业来说已至关重要。

结合刚刚落幕的2015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所呈现出的产业新特点和产品开发新趋势,李斌红总结道,未来产品开发要着重把握三大关键点。首个关键点便是发展战略。在今天,愿意创新的中小型纺织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产品战略,也就是确定自己想成为谁,又为谁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产品的价值观。生态纺织品是未来的潮流趋势,这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在制造、生产、消费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第二,生态纺织品实际是作为一种竞争力去面对服装品牌和消费者的,企业考虑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其实就是在思考到底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的问题。今年,国内外贸易环境发生变革,企业生存压力巨大,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一部分企业生意比以往好做,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会有好光景?

李斌红分享道,在走访和考察了相当一部分企业之后发现,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都把握住了市场的需求,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出发开发出的新品会更加畅销。主要有两类产品购买力持续增强,第一种是高品质、有风格、时尚度高的产品;第二种是针对大众消费的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毕竟中国老百姓对纺织服装方面的消费投入仍然是有限的。

第三,学会从产品结构的角度思考问题。首先,你的产品结构究竟是什么?产品结构取决于大的消费环境下的客户结构。其次,你的产品线是什么?目前,企业对自身产品线描述不够准确,谈及自身产品时易习惯性列举单个品类,其实,企业的表达应该是针对下游消费需求的。在盛泽等产业集群地,大部分的企业是生产织造型企业,以及以贸易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销售公司,于是,产品的组合营销就变得非常关键。我们应该以面对终端采购的要求来构筑企业的产品线和产品结构。

深剖生态纺织发展走向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陈宝建在《生态环保面料开发趋势》中结合“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获奖产品进行了点评,并深度分析了生态环保面料设计的要点包括标准、认证、原料、染化料助剂、生产工艺及技术等。他谈到,本届参赛产品在材料应用、工艺技术及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生态性、科技性。一方面注重生态环保材料的利用,如采用生物基原生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可回收纤维等生态环保纤维为原料,注重纤维配比的科学运用,降低资源消耗,凸显产品的环保性;另一方面在纺、织、染、整等环节中采用生态环保工艺技术,工艺突出,技术稳定。如天然植物染色技术、无PVA上浆工艺、如意纺短流程技术等。

东华大学教师王俊围绕生态纺织品的基础、加工技术、国内外生态纺织品的标准、纺织品生态性评价四个方面讲解了《国内外生态纺织技术发展趋势》。在生态纺织品加工技术部分,她重点介绍了纺织纤维的生态评价、纺织生产过程的生态技术、纺织品染整加工的生态技术、服装生产过程的生态技术。

时尚视野解读商业趋势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创意总监李雷作了《2016/17秋冬法国PV展国际面料流行趋势分享》演讲。他结合9月法国PV展七个区展出的最新纺织面料,总结提炼了逾百块特色面料产品的开发要点,涵盖了针织、皮革、外套、晚装、成衣、花样六个方向,并进行了国际纺织面料流行趋势深度分析,为与会者指明了下一年度以至更长远时间的面料产品开发方向。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0

(1)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不同步。在纺织品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多,尤其是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理论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理论知识过枯燥,学生难以消化掌握,并应用实到时操作之中,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普遍反映是只学了一大堆网络名词、概念和结构图,有些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这门学科,但是几节课下来,兴趣已所剩无几了。一学年总结下来,理论和实践方面好像都没学到什么东西。水平仍然停留在只会使用IE浏览器“、上网”和“聊天”阶段。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加之学生个人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就会造成学习不主动、专业不专业、混日子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些学生的个人特长、爱好、技术特色都被埋没,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提高。

(2)教学模式的相对陈旧。在当前的纺织品教学中,尽管有计算机CAD辅助教学,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运用没有结合实际的需要采用现场的教学运用,尤其是在纺织物的状态分析、图像处理上,理论相对复杂,操作难以一步到位,学生学了后面就会忘记前面。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验设施等多方面没有形成综合的硬件、软件以及外部技术条件的运用,在考核方法上也没有系统化的综合管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缺乏培养,造成纺织品教学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能适应整体的发展需求。

二、探讨计算机技术在纺织品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1)综合教学手段的技术更新。在纺织品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要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处理,尤其是突出对纺织品教学的专业知识特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形成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教学模式,从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多方面全面加强。一是结合教材的需要,针对纺织品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形成具体的、详实的教学安排,通过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处理教学问题。对于纺织工程专业的《纺织品CAD》课程;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先掌握《织物组织学》、《纹织工艺基础》、《纹织物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有关知识。二是注重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系统讲授与实物面料、实验演示、设计实习与指导相结合,学生讨论互评设计作品。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基础理论课辅以多媒体、面料实物及视频实例教学;设计技能结合实习指导等方式。三是实践教学环境的运用。通过在教学中的实验室、设备和软件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ZIST系统、ZCAD系统、JCAD系统,教学和练习需在实验室机房进行;设计作业过程需要使用机房,课内安排部分上机时间,其他时间学生自行上机设计操作。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初稿、创作和后期整理以课外实践时间为主,所需课外实验课时约20-40学时。课程考核采用作业形式,按规定的要求独立完成作品,以工艺合理性和设计效果综合评分,其中基础理论和练习成绩占总成绩40%,设计创作作品成绩占总成绩60%,并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评定。

(2)合力提升课程教学方法。在纺织品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基础铺垫,全面改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可以实行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够顶岗实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争取建立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样既为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训练和做好就业准备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力求达到主体与主导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共鸣,学法与教法的共振,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认识和情感的同步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与效率,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图像处理技术的教学创新。在纺织品教学中,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图像处理的综合技术,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掌握纺织品教学的侧重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将纺织品的具体教学运用到每一个环节。譬如在教学织物悬垂性的测试内容时,首先将试样放置在支持台上,等待试样形成稳定的悬垂形态后,由CCD摄像头进行采样,经过图像卡A/D转换成为数字图像,然后以灰度图像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内,形成整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