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8 04:32:03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1

搭建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平台、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夯实了石油工程专业基础。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平台为学生在专业方向上提供必需的技术理论知识,使学生的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构建了由基础实践层、基础创新层、实践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和高技能应用层等层次清晰、逐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中心获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二、教师培养和任用机制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和学习,特别是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提高本专业专任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是继续投入资金,改善条件,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骨干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35岁以下的博士、博士后。教师引进坚持“教学与科研能力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科研能力,还应该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具有将学术知识融入课程教学、转化为教学成果,并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从企业聘任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部分实践课程、讲座及担任大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四是坚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工作学习,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陕西省教学团队称号。

三、分层次、分模块、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程建设

根据国家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上、拓展国外”、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并举的战略以及西部能源开发(包括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对石油与天然气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研究,将石油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分为“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非常规油气开采”“国际石油工程”和“海洋油气工程”等五大教学模块。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的总体框架下,针对不同教学模块构建不同的教学团队,制定相应教学模块下的团队及课程群建设目标,以实现不同教学模块、课程群等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同作用,充分体现石油工程专业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几年的建设,《油藏物理》《钻井工程》《渗流力学》《石油工业概论》课程获陕西省精品课程称号,《钻井工程》获陕西省双语示范课程称号。

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紧紧依托已建成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化华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同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2013年获批部级“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完善石油工程专业常规实验室基础上,以部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为依托,通过合理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校内石油工程专业新技术实训基地。通过建设使石油工程专业新技术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在国内同类院校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持续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FLASH动画等现代教育手段,把比较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集中教学与交互式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日常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实验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等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进一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认真总结已有的“订单式”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石油工程专业继续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采取“石油工程专业+国际经营+国际法律+专门外语等”形式的培养模式,以提高石油工程专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改进工作,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加大对陕北能源化工紧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分工和协作,进而增强陕北能源化工企业竞争力,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结论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2

关键词:钻井与完井工程;“三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钻井与完井工程》是为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本科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从事石油钻井与完井工作,并具有丰富专业技能的石油工程技术人员或科研人员,造就一批合格的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的从业者。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共安排16周的教学任务,每周4个学时,共64个学时。通过58学时课堂学习和6学时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一口井的建井过程,并掌握建井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采用的技术措施、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量的课后作业,以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在作业过程中掌握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如井身结构设计计算、水力参数设计计算、套管柱强度设计与校核等与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密切相关的计算内容,学生还能够独立地完成钻井液流变性测试、水泥浆的配制和常规性能测试等实验。

2、课程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该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

理论教学共58个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第1章绪论(2学时)、第2章井身结构设计(6学时)、第3章钻井液(8学时)、第4章钻井工艺(重点)(10学时) 、第5章钻井过程压力控制(重点)(6学时)、第6章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10学时)、第7章固井(8学时)、第8章完井(4学时)、第9章储层保护(4学时)。理论教学在1-8周内进行,每周4个学时。

实验教学共6个学时,学生可参与水基钻井液配制及常规性能测定、水泥浆常规性能测试和井控模拟演示试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2)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主版面的作用,而板书起到副版面的作用。对于一些钻井工具,其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钻柱实物和结构图的演示采用多媒体,对于各类钻井工程实例可采用图片的形式,对钻井工程可采用视频的形式的向学生演示,增强学生对钻井工程的感性认识;对多媒体中比较关键或重要的公式,如井底压力等的计算公式则采用板书形式,起到强调的作用。

(3)专业教育与奉献精神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与奉献精神相结合。

通过回顾铁人王进喜的感人故事,介绍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由此可见钻井工程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才能从事这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

3、教学效果研究

(1)研究对象

以2009级石油工程某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共有学生75人,于2011年秋季开设《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开学后1~16周内进行。

(2)考核办法

该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第一套与第二套的方式,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老师上课内容的响应情况,包括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答和学生对老师出题的解答主动性。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成绩采用闭卷考试,本试题共包括五类题型,内容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其中,填空题、名词解释题共计40分,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问答题共计48分,涵盖了钻井与完井基础课程的每一章节,主要考察学生对钻井与完井技术流程的掌握程度。分析题12分,考察学生对钻井完井技术问题的了解及分析能力。

因此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

(3)教学效果分析

期末成绩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从总体看来,本次期末笔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各类题型都有满分出现,这表明试题本身基本合理。参与考试的学生为石油工程专业,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本套题考题内容主要为石油钻井、完井、固井等方面的概念知识,对于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要求仅为了解和掌握钻井与完井基础知识,不掌握钻井完井工艺技术的计算方法。本次考试平均成绩为81分,说明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钻井与完井的基础知识,达到了为石油工程专业讲授 本门课程的目的。

从试题上反映出的问题有:①.大部分同学可以很好地掌握了钻井与完井课程的基础知识,对钻井、完井工艺流程认识清楚。②.由于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之前对岩石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学习较少,在学习钻井、完井工程参数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从试题上也反映出了一些积极的方面:①.大部分同学对钻井、完井工艺设计中的岩性特征、储层保护等知识掌握较好,由于这些知识点与地质专业知识连接紧密,深化了对本专业知识的认识。②.工程与地质相结合,更好地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4、教学建议

(1)在本课程以后的教学中,应继续严格要求,强调独立完成作业,并特别注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讲授过程中,钻井与完井工艺技术讲解不易过于深入,点到为止。并且加强与地质专业知识的结合。

(2)优化考试方式。由于本次考试以主观题为主,可增加一些客观题,如针对学习容易混淆的地方,出一些选择题和判断正误题。主观题也可增加以下画图题,如进行井身结构设计。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研室应多订阅专业相关书籍和杂志,引导学生可以到教研室借阅。

参考文献

[1] 杨明慧,童亨茂.柳江盆地及邻区油气地质野外实习内容与教学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19期

[2] 王存喜.职业院校《钻井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 职业 2010年02期

[3] 卢双舫,刘吉余.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搞好精品课建设――以油气地质学精品课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年11期

[4] 王豪,吴雁,陈明燕,李敏.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 2011年04期

[5] 马旭,刘越天,郑晓梅.对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 石油教育 2012年03期

[6] 张利亚,王炯,扬帆,曹杰.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刍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01期

[7] 丁丽芹,张君涛,梁生荣.提高《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06期

[8] 苏堪华,龙芝辉.“油气井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5期

[9] 钟海全.提高《石油工程概论》教学效果的探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2期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57-03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岗位技能递进”是指专业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即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的形式,即生产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学院与企业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基础,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辽宁省第一所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学院的举办方之一――锦州石化公司投入5000万元建设具有高职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双重职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展“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教学条件。通过广泛的岗位调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论证,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锦州石化公司,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将培养目标分解成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等子目标,“岗位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认识岗位与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通过入学教育、企业参观、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概况,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基础化学理论、化工识图、职业道德、计算机操作、英语等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掌握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年:以岗位仿真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专业能力。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石化企业生产手册及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为技术要求,工学交替,在体现石化企业工作情境、真实生产流程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苯乙烯仿真工厂和油品质量分析实训室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典型单元设备操作、DCS仿真开停车等技能;并强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反应与分离技术、石油产品分析技术等专业理论,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学徒工的身份进行跟班训练,体验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

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课程,教学环境为石化生产真实装置,使学生在生产性工作岗位上熟悉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掌握常减压、催化、重整、加氢等典型生产流程、工艺设备,体验企业文化,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通过以上岗位认识与基础理论教学岗位仿真与“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课堂教学、DCS仿真和校内产学研基地单元设备训练、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培训与考证融合;完成学生从“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提升”的递进。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能在石化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技术应用和班组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反复训练,尽可能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结合石化企业生产的特点,考虑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改变传统的按固定地点、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分组教学、灵活授课、弹性教学,对专业课程选择典型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教学,对于不具备现场教学条件的,在“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由教师进行操作性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确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上,适应石化企业工作的特殊性,采用倒班顶岗分阶段实习,由企业学校共同考核评价。

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0%。由企业兼职教师提供车间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资料,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习过程融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仿真操作等使学生掌握燃料油生产工的相关理论,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中实施。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规范地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学会装置开停车、巡回检查、资料录取、填写生产报表、维护管理以及动态分析等技能,并考取高级燃料油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进行铁人精神教育,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进而获得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生产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一线,以泵及压缩机岗位现场操作岗位(外操)、中控室操作岗位(内操)、油品分析岗位、班长岗位为主。为充分满足“岗位训练”的需要,依据“贴近职业、贴近真实、贴近技术”的原则,体现“职业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职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真实的专业训练和职业环境,实训过程与实际岗位操作完全一致。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在汽提塔生产装置上,按照企业设备检修的场景和要求,设立班长、安全员等岗位。班长进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布置任务,规定作业时间(操作时间),到现场实地勘察,清楚作业面周围环境和作业空间;安全员检查安全手续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劳动保护用品是否整齐,是否选择合适工具。通过对塔盘拆装弄清楚塔的内部构造、各部件及所在具置,汽液两相如何流动,塔盘究竟是怎么安装的,并掌握其过程。通过在此装置上的“教学做”,学生能掌握换热器的种类及换热方法,了解板式精馏塔的基本结构与流程,掌握流体输送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流体输送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以及温度、压力、液位的调节、控制方法,管路拆装及连接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综合性的身份,要遵守许多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其他规定,如产品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检修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法、安全动火规定等等,在着装、环境、卫生、安全、考勤等方面应完全按照企业要求管理,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形成石化企业“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诚信笃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 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按照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对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筛选,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性、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合并,形成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根据教学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综合考虑教学场地、工具、设备、问题、对象、技术等要素的关联程度,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生产特点,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形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根据石油化工职业能力的通用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应拓展课程;构建与“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按照部级教学团队标准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挂职锻炼以及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形式,面向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教师开展培训,落实《企业项目工作室管理办法》、《教师访问工作站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方案》;通过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培训等途径,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到2012年,“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1∶1。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校企合作以专业计划和教学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优先建设受益面大、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实训室,建设与目前现场生产实际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同时兼顾科技、生产及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新建苯乙烯仿真工厂、煤化工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扩建燃气质量评价中心(校中厂)、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油品质量分析室、高分子材料实训室、精细化工实训室;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每个实训室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五个区域;在满足培训教学的同时,具备符合燃料油生产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用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设备器材品种、数量和管理上符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应规范。

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性专业资源库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兼顾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包括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化工安全技术》、《化工企业管理实务》、《石化产品营销》、《计算机基础》、《英语》等5门课程;投入252.1万元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培训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形态的变革,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手段,开发具有交互性的虚拟实训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课程资源;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把石油化工生产和安全环保技能形象化、可视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文件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网络教学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职业能力训练区。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成效初步显现。截止到2012年3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拥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拥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拥有发明专利2项,出版《燃料油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等11部专著。2011年,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师开办了企业实践培训及《燃料油生产工》技师培训班。

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率2010年为96.1%,2011年为98%,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5%。2011年,学生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获一等奖一项,参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参加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获得个人三等奖一项;毕业生刘明获锦州石化公司十佳新员工称号,张勇在抚顺石化公司第五届练兵比武和技能竞赛中荣获乙烯装置操作工第一名。

参考文献:

[1]马秉骞.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熊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5).

[3]朱方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4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

这是我国音乐界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先生和词作家薛柱国先生合力于1964年为歌颂石油工人而谱写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里的歌词,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川中石油大会战到今天,风雨沧桑六十年,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24个大型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形成“稳定东部、开发西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为服务石油工业发展而创建的石油类高等学府也呈现一花开五叶的蓬勃号象,从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为培养石化专业技术人才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主导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开始,到川中石油会战创建的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再到松辽石油会战创建的东北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回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每一次石油大会战,都有我国石化类院校的影子,她们与石油工业同呼吸、共命运。

石油化工类院校因油而生,这就决定了其管理体制随着石化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变迁而变迁。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石油化工类院校创建伊始往往直属石油工业部,进入新千年以后,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石化工业行政主管机构的撤销,石化类高校除中国石油大学划转教育部直属外,其他院校大多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运转。

2010年12月,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在其的《石油化工行业特色型院校人才培养分析报告》中指出:“石化特色型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5%,高于其他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90.2%)4.8个百分点。在就业的毕业生中,石化特色型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有167%在石化行业就业,而其他本科院校石化类专业这一指标仅为49%。可以看出石化特色型院校对石化行业的贡献度更高,而其培养的人才也更为行业认可和需要。”

2012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对外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在这部(就业蓝皮书)中,麦可思研究院指出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仍是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注:绿牌专业指薪资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需求增长型专业)。

回顾石化院校半个多世纪发展变迁史,和石化工业相濡以沫五十余载,你是否对她们产生敬仰和向往之情呢?当你看到石化类专业就业如此“利好”的消息时,是否心动了呢?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你一起去追寻石化院校几十年来的艰辛与奋斗、曲折与荣耀……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翻开中国高校名单的花名册,我们总会看到一些独特的现象,在几所国字号当头的高校名称后面总会加个括号,里面写着北京、华东、武汉、徐州等字样,一个简单名称象征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解释,诠释的更是一所高校那一段段曲折的校史。

你可能不知道1952年、1953年两个简单的年份对中国高校建设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你可能不清楚曾经轰动一时的“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的宏伟篇章,曾经为共和国建设贡献的巨大力量,你可能不了解1969年学院搬迁的悲壮与沧桑,60年的风雨巨变,在许多不了解的背后,有一所高校正在用她的无私与奉献培养着一代代艰苦奋斗的石油人,正在用她的青春保障着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她,就是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省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位于北京石油学院原址(海淀区),下辖四个部分:在山东省东营市的石油大学(华东)、当时在北京市昌平县(2000年撤县设区)的石油大学(北京)、在广州市的石油大学(广州)及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大学现坐落于素有“京师之枕”美称的旅游景区昌平,紧邻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十三陵水库,蟒山、沟崖、碓臼峪、虎峪、白虎涧、双龙山、白羊沟、大杨山自然风景区等近在咫尺,乘坐公交40分钟即到地铁二号线积水潭站,在那里下车,走过静谧的西海,酒吧云集的后海,穿过湖面倒映着白塔的北海,就到了祖国的心脏――故宫。

石大的校园并不是很大,但却浓缩着另一番独特的美丽,尤其是到了万物开始悄悄宁静的秋季,学校到处都是金黄色的银杏树,秋风吹落一片片黄叶,像是在与一季的繁华与喧嚣告别,一颗颗饱经沧桑的老树,安静地伫立在石大的校园里,微笑着见证石大的变迁、欣慰地看着石大学子的成长。

随着石油大学校名的改变,学校的英文简称也在一遍遍地改动着,从一开始的CPU(China Petroleum University)到现在的CUP(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n),于是“We are all CUPERS”也从“我们都是石大人”变成了“我们都是杯具”,不管是“中央处理器”还是“杯具”,虽然是调侃但却能从中看出石大学子对学校深深的归属感。

石大的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毕业生涌现了吴仪、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何忠良、王德民、时铭显等16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每年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都会率先来我校进行新一年的毕业生招聘。还有壳牌、道达尔等全球石油石化公司,也到学校寻觅人才,可见其对学校学生的信任与重视。

当然还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学校对于学生个人兴趣发展的大力支持,石油大学的学生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是社团面却涵盖几乎各个兴趣,从大学生记者团到百草诗社、广播台,从cosplay到流云车协、街舞社、轮滑社,还有学校的4D影院,只要学生有要求,学校都会努力去想办法为大家落实。

从入校那天起,“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就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位石大学子的心中,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每一代石大人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不断把积累的知识和才华,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奉献给国家,发扬石油人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发石油等能源,为成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中国石油大学李亚涛)

好学力行、自强不息――西安石油大学

“长庆石化路、宝石路、克石化路,长庆楼、管道楼、延长石油大楼……”徜徉于西安沣京工业园,漫步在西安石油大学户县新校区,你会发现这2207.15亩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都以石油公司的名字命名,它们连成一条条、一片片,散发着石油学子的感恩与志愿。

在这里,“学石油,爱石油”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广大石油学子在工作岗位上用行动对“奉献”二字最完美的诠释。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西安石油大学的毕业生以“四实精神”赢得用人单位的啧啧赞誉。他们也以“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在我国各行业成为顶梁一柱。

“工作不用愁,单位有得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2%以上,2012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2.80%。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西安石油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51年的西安石油学校,1958年成立西安石油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石油大学,目前属于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院校。她是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设有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资源学院等13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先后培养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素质优秀人才。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产学研结合项目近1000项,成果转化200多项,为企业带来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学校还与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企业联合建立了60多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前沿性科学研究基地。

特色教育,文化先行。学校目前有校本部、南区以及蓬勃发展的户县新校区三个校区。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以60年校庆为契机,依托校史馆文化,大力发展讲座文化、体育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使校园充满了年轻的朝气和活力。譬如每周邀请实、华黎明、张岂之等知名作家、学者、教授作客“明德大讲堂”“石大青年论坛”,与广大师生学习、分享、交流;近年来,学校学生连续两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分获冠军、亚军;在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也走在陕西高校前列。

面对石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西安石油大学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企业按照自身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在学校某个或某几个专业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挑选学生,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

现在,西安石油大学通过“订单式”培养,学校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国际合作班”“法语和西班牙语合作培养班”“订单培养班”等多项“订单式”培养工作,既创新、丰富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又初步满足或缓解了企业发展对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的迫切需要,特别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此外,凭借石油领域的行业优势,也让其在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领域独占鳌头。2011年,学校与中国石油学会、陕西省石油学会共同举办了首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油气藏监测与管理国际会议、能源发展论坛等7场国际、国内高层次石油学术会议。

好专业,带来好就业;好就业,保证了其持续高度的社会认可。2012年起,学校在陕西省全部本科专业进入“一批本科”录取,石油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油气储运工程等8个名牌、主干专业在陕西省外的省(区、市)也进入“一批本科”批次录取。经教育部审核,该校成为第二批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33所高校之一。(西安石油大学史智峰)

为国找油、为民争“气”――西南石油大学

在西南石油大学论坛“油吧”里流传着这样一部视频。视频用沉默的视角展现了西南石油大学南充老校区的全景:孤独清矍的火箭楼,略显陈旧的地质楼,还有龙景湖边晨读的女生,专注的神态倒映在一泓碧水之中;参加工程实训的学长们身穿橘色的实训服,行走在绿意茵茵的校园里。西南石油大学,相比其他学校,她低调朴实,一心只愿为祖国奉献石油,为石油贡献人才。

嘉陵江水日夜奔腾,从未止歇。五十多年前,川中石油会战在嘉陵江畔的川北重地南充打响。为配合石油会战,西南石油大学的前身――四川石油学院诞生于新中国的晨光中。

面对洋专家“中国贫油论”和新中国建设缺血的现状,先驱们白手起家建校,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使石油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为祖国奉献了一批又一批的石油人才。

风雷铁火已成碑。几番风云变幻,先驱们曾经的奋斗史已经成为了校史馆中记载的佳话。新世纪之初,学校做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规划。眨眼间,西南石油大学新校区在成都平原上拔地而起。

我在大一刚进校时,发现占地几千亩的成都新校区找不到一座其他大学常见的石像、雕塑。相反,学校里随处可见的抽油机、输油管线等与石油相关的实物装饰。新校区楼宇众多,学习场所却不难找到。随意一处湖边树下,都能为晨读的学生提供一隅静谧。或许某天你在梦溪湖边晨读完毕,站起身正要离开,却猛然看见校长杜志敏已经微笑着站在你身侧良久。

浓厚的学风已经成为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名片。几乎每个没有课的空教室,都有零星的同学在自习。学校举办的众多学术类报告会,总是被“理科男”们场场挤满。随意翻开同学们留在图书馆的一本笔记,上面淋漓的笔记满得几乎要从书页中跳出来。

西南石油大学踏实的治学态度换来了社会对她的认可。众所周知,西南石油大学在同类院校当中的就业率始终名列前茅。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主体专业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国内最顶尖的平台。西南石油大学在近三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四十余项国家或省级教学成果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012年成功开钻的“海洋石油981”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钻探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而钻井平台所使用的PTWD测量技术,即由西南石油大学自主研发。

不论是祖国的大漠边疆、戈壁荒滩、雪域高原,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能看到西南石大学子奉献的身影。每年西南石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四分之一以上都要奔赴祖国边疆。在工作岗位上,不论是三大石油公司的管理层,还是基层一线的开采岗位,石大学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都能得到所有人的称道。(西南石油大学芦飞凡)

宁静致远,务本维新――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高考结束的一刹那,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那种压力、痛楚、欢笑与泪水,都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半个月的等待,可以说煎熬万分,既盼望早日得知结果,又怕如果知道结果会黯然神伤。但是该来的总会来,8月1日是让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建军节,也是我人生中新的起点。那天当我得知被我的第一志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录取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那一刻让我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收获了。

《王进喜》这部电影让我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还记得在那时老师说过石油立国,让我知道了是石油将人类引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更让我明白了谁如果忽略了对“地球之血”的重要,就无法驾驭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本国工业社会之先进巨轮。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我走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惊奇的发现校园的建筑是以石化行业的设备或产品为蓝本来设计的。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那座主楼,这幢大楼的结构设计就源于乙烯的结构式,奇特的结构使每一位初到者都要像走迷宫一样寻找着自己的目的地。所以当你漫步于校园时,一种浓厚的石化气息会扑面而来,校园绿树成荫、风景怡人,这里就是曾被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赞誉为北京最美的大学之一。

30多年的风风雨雨,使得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等项目40余项。在海洋石油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在我国海洋石油、核电等行业的技术垄断;特种机器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奥运鸟巢和上海世博会主场馆建设,并入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进行永久展示;生物质能源与化工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和生物质资源化工技术链……这样的出色表现,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未来,是由一代代石化人谱写的。

学校拥有很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院士、教授、教师。他们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学生,每节课后,他们都会在教室多呆几分钟为学生答疑,每周他们都会抽出时间为学生讲解难题。课堂上他们讲解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学校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便校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作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一份子,我们是自豪的。因为在这片沃土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现今大学生缺乏的实践能力。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实习、动手操作课程,例如我校与很多石油、石化单位签署培养协议,让同学在大学期间就与石油石化单位接触,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少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培训时间。2011年我校还率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这样一来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更是大大提高。

学校的学生社团也为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添砖加瓦。辩论赛、排球赛、运动会、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节、三孔志愿者活动、英语文化系列交流会……各种光芒,各放异彩。国内、国际知名艺术团也会来学校交流演出、学校还会请来一些专家学者为同学开拓视野。

如今,我即将离开这所让我难以忘怀的学校,我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宁静致远,务本维新”这八个字的校训。正是这八个字,让我在学习中变得更踏实,更专心,更有创新意识,在实习中能够将书本知识转移到实践中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王修川)

百年工学,百尺竿头――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打开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网站主页,翻一翻她的简历,在酒红色网页背景的衬托下有一行小字格外引人注目:创建于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没想到吧,承德油专还是一所百年学府呢!

追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兴办最早的高等工业职业院校,是“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发源地。办学伊始,学校以“培养工艺上之人才”为宗旨,以“学理与实习相资并进,既习其理、又习其器”为方法,以“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来辩证“工学关系”。1905年学校创建的实习工场是我国创办时间最早的高等学校校办实习工厂之一。学校1952年开始面向石油工业服务,1958年迁至河北省承德市。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隶属关系虽然转变,但学校为石油工业育人的方向不变。学校继与中国石油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之后,又先后与辽河油田、吉林油田等1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采取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特色专业建设,达到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形成了“校企结合、课岗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早在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建设单位,正是对承德油专育人特色的肯定。

承德油校的学子们正是得益于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往往让同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羡慕不已。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恩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数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排名第一。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5

国贸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在本科专业教育中,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老师通过在网站新闻、调整商品成本与价格、调整汇率及各项费率等方式对国际贸易环境实施宏观调控,使学生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内容 1、校外实习 从3月5日起,我们开始了校外实习生活,第一周,我们参观了大庆石油国际工程公司。大庆石油国际工程公司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注册成立的外向型企业。该公司隶属于大庆石油管理局,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集团,注册资金二亿元人民币。公司从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和油气田勘探、开发以及进出口石油工业设备和石化产品。 大庆石油国际工程公司是大庆石油管理局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两亿元。是以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以及产品进出口业务为主的局属二级单位,是大庆石油管理局在海外项目开发上统一对外的窗口。 公司凭借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信誉、先进的技术及精良的设备,可为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物探、钻井、测井等工程技术服务;可承担油气田地面工程、炼油及化工工程、电力工程等国际工程项目的分包和总承包。近年来先后为委内瑞拉、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巴基斯坦、墨西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油田勘探开发和地面建设项目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信誉。 作为实施大庆石油管理局外部拓展战略为主导战略的外向型企业,依托大庆油田雄厚的经济实力,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人才、资源和管理优势,公司全体员工决心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鼓舞下,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信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竭诚与世界各国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把大庆石油管理局的油田勘探、开发技术服务、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油气田开发及机加化工产品,不断的推向海外市场,从而扩大我局的海外市场份额,为我局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大庆石油国际工程公司的学习和参观中,我们了解了如何进行国际工程投标: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工程公司都纷纷将战略目光投向海外石油工程承包市场。从国际石油工程过程中既要考虑保证本公司的合理利润,又要考虑报价方案及报价是否具有竞争力,必须做到二者协调兼顾。因此,在投标工作中需要进行大量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笔者根据切身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就国际石油工程投标策略、技巧以及保障措施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而且一个团结、奉献、善于学习的投标团队是保证投标成功的关键。随着石油工程公司国际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公司将通过与外国公司联合投标、雇用外籍专家等方式开展投标工作,而中外方人员的相互理解、沟通、学习、融合,是发挥团队作用的基石。作为国际石油工程的后来者,国内石油工程公司还要善于向其他国内外公司学习。只有不断汲取同行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在国际业务发展中少走弯路,尽快成熟起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还学习了石油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一些信息。目前我国石油地面建设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正处于从国内向国际、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与國际大型工程公司的先进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实现工程设计管理现代化,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大型工程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并知道了石油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产量和品种规格的增长赶不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源结构中,煤、天然气和水电的供求基本平衡,但煤在能源供求总量中的份额却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因此,洁净煤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在以油代煤、以气代煤的过程中,出现和加剧煤的供应过剩,而油气供应不足的矛盾,形成煤在积压、或用于出口的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大量石油的局面。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 最后还了解了石油、伊拉克、安大线、南海的一些关系:石油的战略储备是一个国家对应政治和军事危机的最重要工具,是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其作用丝毫不次于核武器,核武器毕竟要考虑使用的局限性,而任何一场近代战争都离不开大量石油的使用。中东地区是石油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各国家争夺石油的最主要地区。对抗,战争,动乱的原因绝对不是冷战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对石油这种资源的利益冲突。 从3月12日起,我们来到了大庆对外经济贸易公司进行校外实习。大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5日是经外经贸部批准注册的大庆市最大的国营外贸企业,享有直接对外经营权,并可为其它公司和厂家进出口业务,开展对俄罗斯、东欧国家边境贸易。从业人数83人;注册资金800万元人民币,年进出口额500万美元。本公司下设:进出口公司、边贸公司、实业公司、孙吴公司、以及九个业务部门,在俄罗斯秋明、萨哈林、莫斯科设立了办事处。大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孙吴公司具有原油,成品油的边贸专营权。本公司实力雄厚,专业队伍精干,愿与国内外各界朋友真诚开展合作、技术交流、兴办合资全作企业,以求全面发展,共同繁荣。主要经营范围:石化产品、轻工纺织品、粮油食品、土畜产品、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类商品和技术进出口业务、“三来一补”业务、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等业务。 第二天,我们就开始熟悉贸易出口业务流程: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手续、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 接着的几天里,我们熟悉了如何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手续、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清楚了其贸易出口的具体方式。 然后我们又学习了贸易进口流程:在决定进口之前,必须对国内市场的价格进行调查,弄清对方供应情况及其价格趋势。然后进行进口成本测算:通过成本估算,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决定是否进口。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数据计算:货物的进口成本=进口合同的成本价+进口费用;进口关税税额=完税价格(合同的到岸价)×关税税率;完税价格=(到岸价格+关税)/(1-税率);应纳税额=完税价格×税率;进口调节税税额=到岸价格×进口调节税税率等等。 从3月19日起,我们到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大庆中心支公司去参与实习。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的经营各类人寿保险业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9日,是在1991.4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公司本部设在上海。公司确立了“诚信天下,稳健一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坚持稳健经营,以效益为中心,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风险保障。 公司多次被标准普尔公司评为世界保险200强,先后列104位、48位、45位、2001年和2002年被评为“商业创新方向”国际组织分别授予“国际质量摆金奖”和“国际质量钻石奖”;2003年被全球评级公司授予保险行业“质量效率国际金奖”;2005年1月,太保集团诚信综合登记被国家商务部评为最高级AAA1级;2005.1,“2004最具影响力华人品牌”揭晓,太平洋保险荣获中国保险业十佳品牌。还了解了什么是保险。保险,就是把面临风险的人们组织起来,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由保险公司集中管理,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方式,让我们每个人即使面对风险也临危不惧!保险,可是说是两千年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其间体现了人类互相合作的精神。保险是安定时为不安定时做准备,它是人生风雪中的保护伞。保险是急用的现金,也是一种爱心和责任的感的表现,它维护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保险是个人理财规划,保险是永远都不会买错的商品!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学习了如何推销保险险种,有了不少的收获。 2、校内实习 最后的三周,我们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进行了simtrade模拟贸易实验。在了解了贸易模拟软件的基本用法之后,我们以每个角色(进口商、出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进行登录并注册名称,并在“资料”中输入了必要信息。开始了交易磋商、签订合同等一系列的工作。并模拟了进口商进行开立信用证、办理信用证业务;再模拟出口商制定出口预算表、审核信用证和签订国内购销合同,洽订舱位和申请检验,办理保险、申请出口收汇核销,办理出口通关手续和制作提单,发送装运通知和办理押汇;然后模拟进口商进行进口报检与进口报关与提货,进口付汇核销与销货。整个模拟贸易就结束了。 三、收获与感想 为时六周的毕业实习已经圆满地结束了,在前三周的校外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后参加了“大庆石油国际工程公司”、“大庆对外经济贸易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三个单位的校外实习,在这三个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时候,了解了这三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了解了大庆经常进行的进出口贸易的种类,了解了贸易进出口的简易流程,了解了如何针对不同的人群来推销不同的保险险种。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初次和这些单位接触,初次从学校迈进了社会的大门,心中有些惊喜,还有一些忐忑。但校外实习的圆满结束可以说为我们的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期间,虽然有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如有的同学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参加实习的活动,还有的同学总是迟到早退,但我觉得坚持下来的同学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像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石油原来是这么的重要,贸易是这么的有趣,保险是一种科学得理财方式,而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推出不同的保险方式。 在校内实习的这三周,也是我们熟悉贸易流程的三周。学习到了很多书本和课堂上没学习到的知识,把理论付诸了实践。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SimTrade的基本用法;选择了目标产品与交易对象,并做了相应的市场调查。还进行了广告和供求信息。通过模拟实习,我了解到在签订出口合同前,出口商应制定出口预算表,锁定出口货物的成本。了解到了洽订舱位和申请检验的流程,学会制作《货物出运委托书》、《出境货物报检单》和《原产地证明》。了解到办理保险、申请出口核销流程。了解到出口通关的流程。了解到办理进口报检与进口报关与提货的流程,在报检时,要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同时,还要提交“销货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提货单”,检验完成后,凭单报送。使我了解到办理付汇核销的流程,学会制作进口付汇到货核销表。同时注意了解市场上的价格变动,掌握合适的销货时机等等。这些知识有些是课堂上,课本上学习过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最后一天,对近三周的贸易模拟实验进行总结评分。在系统中,每班的指导老师根据班级的每位学生在实验中所扮演的各个角色给予评分,由于,系统对于评分的标准一开始就已经确定,所以,老师只需要对“进口商”、“出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以及“工厂”五个角色,分别对每一位同学“计算成绩”最后加总,从而计算出该学生的总的成绩。经过我的指导老师董老师的评分,老师对我的得分表示较为满意,认为我的模拟角色操作较为成功。最后,老师对整个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大家做的情况及得分情况进行了总结,说明整个模拟实验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觉得像我们专业是一种重视操作的专业,应该多增加实践的机会,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具备贸易操作的实践能力。本文内容中国教(育资源网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6

关键词: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生产实习;创新

根据“十三五”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型,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石油行业作为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行业,对石油行业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该校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六个部分(见表1),分别是计算机绘图实践、普通地质实习、工程实训、油田生产实习、石油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学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67学分,而实践教学24学分,差不多占了全部学分的15%。结合石油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理论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作有系统的规定,但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相对较少。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从实践教学各个具体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达到培养石油行业卓越工程师的目的。从石油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看到,与油田相关的地质、生产实习是石油工程专业比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该专业学生学习阶段和参加工作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通过油田现场的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将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油田现场实践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为后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油田现场生产实习是学生校外现场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本科生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由于低油价条件下对实习单位的油田的影响所造成的冲击早已显现,一般都不同程度采取关停低产井、技术改革等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一把手”责任制,给石油院校校外的实践教学也带来一系列影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担任实践教学教师油田现场时间经验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石油高校教师的人才需求的特点,每年招聘的都是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到讲堂”的无缝对接,几乎都没有油田单位生产实习的现场经验和经历,对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及其不利。

(二)学校理论教学与油田生产现场的实践教学之间的“鸿沟”

根据近年来实践教学的教学反馈的结果来看,学校理论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落后于生产单位的实际情况。以《石油工程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题目较为陈旧,基本上一个题目要用上好多届学生,同时一些知识和设计方法与油田实际脱节,不够灵活;从学生角度来讲,题目的雷同度高,导致互相抄袭的现象比较多,没有区分度,必须通过面对面的答辩才能考察课程设计的效果。针对《油田生产实习》部分,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大纲也没有跟上油田现场的技术发展,内容更新缓慢,针对目前部分油田高含水期,产量压力大的现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推广非常迅速,生产实习没有这些方面的教学要求,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最新的技术在油田现场的应用的学习和理解。

(三)基于油田生产安全、现场实习资源短缺与实习协调安排之间的矛盾

油田现场要求“安全高于一切”,生产实习以岗位工人演示操作为主,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进行实际操作,“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对生产实纲规定的油气生产工艺流程、常用钻井采油设备的性能及其操作方法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很差。协调油田的正常的安全生产与学生的现场生产实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实践教学的难题。目前油田的基于成本的改革带来的问题,比如实习区块无新井钻井作业、压裂施工等大型作业以及实习场地分散人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这也为石油工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近年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创新。中石化江汉石油管理局实习实训基地是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013年被教育部授予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为长江大学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石油人才,建设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教学的问题,结合油田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主要的措施包括:

(一)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对于油田生产实习对带队老师来说事情比较琐碎,比如学生的现场实习,现场食宿问题、实习场地联系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能熟练地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同时要有统筹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所有的正常教学工作以及突发应急工作等。针对这类问题,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举措,效果显著,主要有:①邀请油田现场专家来校进行技术交流,提高年轻教师对油田现场的认知水平。②新进教师至少要有半年以上的油田现场实习经历,并对其油田实习效果进行考核。

(二)建立石油工程模拟培训实验室,提高实践教学认知水平

以石油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大纲为基础,对生产实习指导书进行更新,对实习内容上要全面覆盖,对油田最新有关勘探、开发、管理的新技术要罗列;同时建立了石油工程模拟培训实验室,尽量缩小理论教学与现场生产技术之间的认知鸿沟,在生产实习之前能够通过实习教材、工程模拟实验室等手段对提高对生产实习的感性认识,主要的工程模拟培训实验室包括海洋钻井平台模拟、完井作业三维动画培训、抽油机原理和泵效测定虚拟仿真

(三)安全与资源短缺、实践教学时间协调之间的巧妙解决

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对于安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有“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进入矿区严格执行矿区的安全规范;实习操作时,必须要现场工作人员陪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对于实践教学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实习带队教师必须提前三个月联系生产单位,了解油田实习区块的作业计划,以此来合理调整油田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见到大型作业现场,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以钻井实践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在钻井井喷的现象,合理利用中石化江汉油田井控中心等培训机构的资源,进行放喷实景模拟演练等,增加了学生对各种钻井设备、工具、工艺的感性认识。

三、结语

实践教学对于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的低油价对石油行业的冲击给本科实践教学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在这些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一些经验和建议值得大家共同探讨;同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看,只有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开展合理有效的配套改革举措,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石油行业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也是对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根,党亚固,唐盛伟.基于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设计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7,(01):20-23.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7

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建立工程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与优化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体系与内容,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是各石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研究课题,需要同行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校在原有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工程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多种化,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引入相关的声像资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授课内容;成绩评定中增加文献撰写部分及讨论部分成绩,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及表述能力。

2教材的选定

以林世雄主编的石油炼制工程(第四版)为主,参考侯祥麟主编的中国炼油技术,沈本贤主编的石油炼制工艺学,陈绍洲主编的石油加工工艺学等优秀教材,适当增加石油资源高效利用、清洁燃料生产和石油炼制工业关键技术的新发展等新内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扩大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3每章增加课后习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自我总结能力,每章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与思考题。包括石油产品有哪些分类及各自用途等基础性习题;冬天柴油车挂蜡如何处理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根据油品的特性实现油品的安全管理等与实际生产相关的习题。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章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再相互交流,把握主线,整体思路清晰。

4教学方法改革

4.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铺垫;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复杂,新工艺技术、新标准繁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授课中把新工艺、新标准等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了解掌握,节省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运用视频将理论与专业实验、仿真素材等紧密联系起来,如对实沸点蒸馏先进行理论介绍,再播放视频,一动一静,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学习平台也不断完善,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技术及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2启发式与对比式教学相结合为了改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清洁燃料生产时,先通过图片了解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具体数据,再讨论导致的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源头之一,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提高燃料的质量,即生产清洁的汽油和柴油。应用启发式教学,从我们切实能体会到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并用对比式教学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如把汽油和柴油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异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先指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工作过程都是由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4个过程构成,但两者的压缩比、进入气缸的气体、着火方式等不同,所以对燃料的要求不同。汽油和柴油在发动机中燃烧不正常时都会发生爆震,且爆震现象相同,但是产生爆震的原因及时期却完全不同,两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其抗爆性,由此得出各自的理想组分。通过对比归纳,内容清晰,层次分明,相似的知识点不易混淆,便于理解与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小组讨论形式进入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会不定期的提出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期刊、报刊、互联网、电视等)收集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高涨。比如绪论讲完之后提出问题:石油与你有多大关系,你一天消耗掉多少石油?在下次课中用部分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正了解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离不开石油,但石油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加工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呢?有了疑问和好奇心,增强对本课程的兴趣。

4.4培养独立查阅并加工文献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如原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炼化企业如何实现清洁燃料的生产?现代炼油工业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问题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取某一个课题,独立查阅文献并经过整理完成一份报告,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加深对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

4.5加强工程意识与理论的联系石油加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除讲授理论内容,还引入大量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案例,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如以辽阳石化加工原油-俄罗斯原油为例,根据原油性质、实沸点蒸馏数据及直馏产品性质,确定加工方案;以辽阳石化550万t/a常减压装置为例,讲授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直馏产品性质等,运用实测数据进行产品实沸点切割计算,分离精确度计算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如当某一侧线产品出现头重尾轻的时候应如何调节操作?本专业定期聘请工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课,介绍工厂相关装置概况、原料及产品、市场需求、主要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从事化工行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事项,使学生不但有了安全意识,也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专业实验最能反映专业特色,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关系最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不断对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善,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又增加了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建设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运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聘请设计院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5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老师,本人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具有实际生产经历,曾在中石化沧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工作两年,每年参加知道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并于2012年在辽阳石化炼油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因此对炼油加工工艺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师除了担任理论教学外,还担任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定期聘请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6结束语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8

论文摘要:工程实践教学日益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结合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构建了由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及创新类四个模块组成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八年的运行经验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拓宽了年轻教师的专业视野,获得了教学改革信息。

论文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建立适应深化教学改革需求的新型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一项迫切的研究课题。作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在石油行业中覆盖面最广、直接面向工程领域、办学历史较长、历史积淀深厚等主要特点。本文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储运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培养从事油气储运系统和城市燃气输配系统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特色

实践能力是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安排了充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本专业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分为45学分,其学时近乎于一个学年的总学时,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建了以学科带头人张劲军教授为组长的实践教学团队,负责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计划的修订、教学组织及教学研究等事关实践教学的所有工作。为了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构建了由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及创新类四个模块组成的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为了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我们不仅在校内建立了多种仿真试验教学设施,还依托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共建了现场实践教学基地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我们每年把本科教学运行经费的一半用于实践教学。

二、依托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建设高水平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依托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在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和华北油田第四采油厂的油田生产实习基地,在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临邑输油站、仪征输油站、黄岛输油站、东营输油站以及中石油管道公司秦皇岛输油站建立的管道生产实习基地,以及在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设计院、中石油管道设计院、中石油管道科学研究院、中石油第四管道工程公司、胜利油田设计院等单位建立的毕业设计基地。各相关企业对我校现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高度重视,不仅指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而且还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些基地的建设,为本专业在扩招、企业强化安全管理等大环境下保持充分的现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创建校内仿真试验设施,全面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油气储运所涉及的工作环境大多属于易燃易爆的高危作业场所,严禁无资质人员操作,学生实习过程中很多环节不能着手练习,给专业教学带来困难。仿真试验教学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油气储运仿真教学试验系统是由本实践教学团队自行开发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可用于油气储运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的仿真教学试验系统。该系统包括有:原油长输管道仿真培训系统,成品油库模拟操作系统,原油长输管道泵站流程演示系统,油田联合站流程演示系统,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分输站流程演示系统,LNG接收终端流程演示系统等。原油管道仿真教学试验系统;油库仿真教学试验系统;储运工艺系统流程演示系统。初步构成了覆盖储运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试验系统。该系统经逐步完善和成熟,并不断在改进和扩展,其成果已经向十余所开办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高校转让。

仿真教学试验具有直观、生动、安全、易于更新和维护的优点,更主要的是该系统能模拟现场不允许出现的事故状态,演示现场看不到的工况的变化过程。管道运行中的可能工况、意外事故和误操作均可在该系统中演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全面锻炼和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2003年开始教学团队坚持不懈地探索校外毕业设计模式,并成功应用于连续8届(2003~2010)本科生,为学生提供了直接面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还密切了与生产、设计单位的联系。

1.“三选”是校外毕业设计模式成功实施的起点

选单位、选人、选课题环节是毕业设计的起点,是校外毕业设计模式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选人,要在对学生就业签约、课程补修补考、出国以及校外毕业设计意愿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外派学生名单;选单位,作为研究型大学中的国家重点学科,由科研合作单位、研究生工作站、校外产学研基地、生产实习基地等二十余家单位可供选择,加上毕业生就业单位,校外毕业设计资源是很充足的,关键是调查各家单位的接收意愿,能否提供毕业设计资源(包括毕业设计场地、具备资格的指导教师、满足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等);选课题,课题由各接收单位提出,系教学专家组审核,学生从兴趣及就业角度选择课题。单位、课题、学生之间的选择往往需要反复多次调整,这项工作在大四年级上学期中期开始操作,一般需要9周的时间完成。

2.双导师制保证了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指导方式也是校外毕业设计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校外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和单位各选派一名导师。学生既要接受校外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又要主动与校内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并寻求指导,并要求校内指导教师主动与校外指导教师联系,以便就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达成共识。在毕业设计中期学生以书面形式汇报毕业设计情况,接受教学专家组的审查。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完善,这种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模式在本专业的校外毕业设计中收到了越来越好的效果,发挥了两位导师各自的优势——校内指导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校外指导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 转贴于

3.综合性成绩评定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公正性

校内、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都统一在学校进行毕业答辩,并聘请校外导师参与答辩过程。由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工作量、设计水平、独立工作能力进行评价,结合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外单位技术人员参与本专业的毕业设计答辩对改进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乃至整个专业教学计划具有促进作用,他们在答辩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和提出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用人单位对我校石油主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的期望。

新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产生了多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大多数学生至少有5个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更好的锻炼和提高:(1)工程绘图能力,特别是AUTOCAD绘图能力;(2)在设计工作中正确运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能力;(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5)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第二,为毕业设计接收单位完成了部分设计和研究任务。自2004年以来,本专业一部分在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直接参与了接收单位的工程设计或科研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获得了接收单位的好评。例如,2004届毕业生沈青和达鑫、2007届毕业生胡京民在中石油规划设计总院直接参与了两个油库的设计工作,他们绘制的设计图纸被作为正式设计文件采纳。2005届毕业生艾勇在中石油规划设计总院直接参与了输气管道压缩机组选型的课题研究,并参加了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组织的该课题验收会。第三,改善了毕业设计的选题结构。由于本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校内毕业设计课题一般以科研型课题为主,工程设计类和生产管理类课题偏少,校外毕业设计模式刚好缓解了这一矛盾。

五、拓宽实践教学内涵,构建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新尝试,要想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树立适合创新教育的新理念。使大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学生被动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与创新。为此,我们搭建了由校内科技创新项目、部级建模大赛、校外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起到与课内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作用。以实践创新平台为依托,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电子制作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李瑞龙同学便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该同学在全美数学大赛中斩获银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三等奖,更在2006-2009年期间带领我校参赛队伍在机器人大赛中屡获佳绩,其中2008年参赛队破记录地进入了最后16强。同时在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中也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校内的各类学科竞赛中更是多次获奖。李瑞龙同学只是我专业众多优秀学生中的一个代表,从大一到大四涌现的优秀创新人才更是数不胜数,先后有10人在全国英语大赛中获奖,6人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奖,5人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奖,3人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同时实践教学团队中有4位老师在各项竞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9

关键词:石油工程;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工程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88-02

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可以促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对实验室的开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尝试[1-4]。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涉及大型、精密设备较多,对安全要求高,而且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其开放管理模式与一般基础类实验室有所区别。石油与天然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

一、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实验室开放形式。从提高学生创新和工程应力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而言,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主要开放形式有:规定学时外的实验室开放、面向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开放、面向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开放、面向非石油专业的共享与开放等[4]。第一种形式,对于不能在一个批次内完成的实验,分批次、分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同时面向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以选修实验课程的形式开放实验项目。第二种形式,根据学校实施的“万、千、百、十”四个层次逐层递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和中心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开放相应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三种形式,通过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和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的实验内容,开放部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石油工程设计软件或专业实验设备进行设计。第四种形式,利用中心石油类实验室对校内机械、电子、安全等10余个专业的本专科生开放,实现非石油专业学生的石油工程基本认知实习,满足大石油工程教学体系的需要。同时,面向市内尤其是大学城高校共享开放中心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和部分实验室。

2.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实验室教学内容的构建方面,按照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强科研、工程和企业应用的密切联系,及时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加大模拟仿真与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6]。例如,根据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和石油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专业特殊性,结合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自主研制了部分设备并依据设备特点开发了相应的系列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放实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改进了相应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同,尤其是石油工程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使实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探索合适的、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内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和仿真实际结合,实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中心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目标驱动开放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实验教学、渐进式教学等综合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开放实验教学。

4.开放实验教学考核。针对不同的开放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中心采用了实验操作、汇报答辩、实验报告(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侧重于从学生的创新实验方法和结果、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报、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得到发挥,对实验室开放的兴趣增加。

二、专业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

中心隶属于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中心下设实验分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中心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定期评价、分类考核、合理交流的管理机制,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管理,中心负责考核聘用,确保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正常运行[5]。

1.开放运行模式。中心所有仪器设备面向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开放,大型仪器、高精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实验室实行每周7天和每天8+2小时运行,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系统,然后在中心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周末和节假日,中心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开放和运行。中心利用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功能模块承担各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开放分为“基于项目的开放”和“基于场地的开放”两类。“基于项目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教师或学生申请项目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基于场地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实验室及项目学生申请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前应预习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好实验实施方案,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实验技能、创新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并做好开放情况的记录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指导教师或实验教师根据开放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块中提交对应开放项目相关的成果。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于每学期期末提交本实验室的开放总结。

2.开放管理制度。学校在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须知》、《重庆科技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规范性。中心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实验室高效开放、规范运行的管理办法与细则,如《实验教学开放管理实施细则》、《大型设备共享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外合作交流实施办法》、《低值易耗品采购与领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开放过程中,实行进入开放实验室登记制度,要求进入实验室人员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并且加强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学生使用前应先接受培训,取得上机资格后方能操作。对于损坏仪器设备的,按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处理。同时,为鼓励师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中心专门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费用和学生的奖励费用,从物质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过程。

3.开放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和石油行业发展需求,每学期由中心分批次组织相应学科的实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审查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质量。学生实验预习、过程和结果均需老师签字认可,对预习过程不认真和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差大的学生,要求重做或补做。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开放实验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心实行专职人员考勤制度,实行8小时坐班制,同时加强了考核。对于专职人员,在期末由考评小组根据考核办法对其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设备维护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进行考核;对于兼职人员,要求每人负责1~2个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项目开发、开放实验指导等工作,在期末主要考核其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验开放项目的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

4.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环保的理念,制定了中心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实行实验室开放安全目标责任制,确定安全总责任人,层次落实责任。实验室规则和安全规程上墙,装有自动灭火系统,配备了消防器材,走廊安装有自动报警装置,实现了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四防”功能。

同时,每学期对中心人员和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使所有人员熟知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中心实验室备有废物废液收集桶,废物、废液分类收集并集中处理,降低开放实验过程中实验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人身危害。

三、初步效果

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促进。由于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得到体现。同时,将开放实验教学纳入学分认定,使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5项,申请专利25项,获得授权6项。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中心的开放实验教学环节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通过学校委托第三方公司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石油企业对我校石油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3.实验室设备得到较好利用。通过将台套数多的实验设备进行相对集中放置和开放,将精密、大型、贵重设备进行整合集中管理成立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对校内外开放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中心的实验设备整体利用率达91%以上,较开放前有很大提高。

四、结语

1.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对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非常必要。

2.专业实验室开放对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同时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专业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目前还存在诸如实验室开放不彻底,实验人员晋升激励机制欠缺,开放维护费用较高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49-151.

[2]侯凤才,张国华.高校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77-179.

[3]张新有,袁霞,潘伟.高等专业实验室开放与实施方案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6):124-127.

[4]苏堪华,龙学渊,戚志林,等.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77-178.

[5]许辉,魏莹,侯海鸽,等.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14(2):148-151.

[6]苏堪华.石油工程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互补模式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59.

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篇10

关键词: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满足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石油、石化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练掌握英语、国际化经营等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学校石油石化主干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于2009年9月启动了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作为第一批开设的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至今已经开办了5年。为了保障石油工程国际班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石油工程学院配合学校研究生院要求的同时,在入学制度、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尝试。然而,对于全英语教学国际班这一新生事物,国内高校尚缺乏成熟的、全面的、适用于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因而,关于如何做好石油工程国际班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1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在建设初期,在研究生培养和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安排不平衡

石油工程国际班的所有专业课程全部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国外石油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但由于外教来华时间的限制,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一般分散在2个月的课程学时只能被压缩至1周全天完成。因此,出现了学期内的授课时间集中和各个学期授课安排不平衡的现象。从教学效果上来看,1周集中式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和外教均感到紧张和疲惫,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2学生差异

石油工程国际班的入学制度对研究生的专业课成绩排名和英语能力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学生在入学前必须拥有较高的托福、雅思或大学英语六级语言成绩。但进入国际班课程学习之后,反映出来却是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参差不齐,这使得全英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出现了失调现象。

1.3外教授课风格

与国内教师“灌输式”的教学风格不同,国外教授习惯于“启发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一般会从浅显基本的知识点讲起,随着学生的反馈和呼应酌情增加授课难度和调整授课内容。然而,国内学生往往不习惯提问或与老师互动,外教讲多少就听多少,外教没讲的也不追问。这样造成了学生抱怨外教讲得内容少且不深入,外教抱怨不清楚自己所授内容中国学生是否听懂的局面。

1.4质量评估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的硕士培养质量评估以校内自评为主,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入学质量、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学术水平、学位论文等。未能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培养出的全英语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估指标,以强化全英语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校总体社会声誉的联系,确保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指导性和权威性。

上述几方面是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研究生培养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如不对其进行恰当的改革与建设,必将带来种种弊端,引发质量滑坡。因此,构建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质量保障体系,实施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具体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2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1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以已有资源建立管理程序,实施过程控制,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石油石化企业,以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石油工程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和经济管理、国际化经营等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为目标。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质量保障体系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利用国内外、校内外资源,以教学实施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质量评估为手段,把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质量管理行为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

2.2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在社会、学生、导师、管理和条件建设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结果,其影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研究在参照已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的教育特点和实际建设经验,最终整理出一套适合石油工程学科特色和全英语教育项目特色的指标体系。落实到具体指标中,此体系可关联至师资队伍、生源条件、管理教育、物质条件和质量评估五个影响因素。物质条件包括教学科研设备与图书资源等。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培养方案设计和课外学习氛围创建几个方面。培养方案设计又涉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几个环节。另外,质量评估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衡量保障措施是否合适、有效的天平。

2.3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首先,应严格把好入学质量关,认真审核学生的入学条件,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确保生源的质量,宁缺毋滥。其次,应重视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院应制定好相应的规章制度,安排好公共课教学活动,做好考勤工作,确保课程学习的质量。再次,要加强授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只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才是质量保证的关键。在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优化和加强。最后,需要完善评估方法,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研究生培养中进行质量监督的重要作用。

3已开展的质量保障措施

为了构建和完善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石油工程学院针对上述质量保障体系的各个节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质量保障工作。

3.1优化培养方案

石油工程09级国际班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共9门,其中油气井工程1门,油气田开发工程6门,石油地质1门,石油经济1门,共21学分。通过四年的探索,学院进一步修订了全英语教学国际班培养方案。在广泛调研国外高校相近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一级学科制订了13级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体现了国际化、创新性和特色化的特征,保留课程体系中的主干专业课,将部分非主干专业课改为讲座的形式。另外,为了平衡一级学科中油气井与油气田开发方向的授课比例,增补了油气井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主干专业课共12门,其中油气井工程4门,油气田开发工程7门,石油地质1门,共28学分。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为了使授课时间和学期课程量达到平衡,将外教来华的授课周期分散安排,将国内教师的授课时间由集中授课改为分散授课,填补了学期空档。在学位论文方面,石油工程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全英语国际班学生进入论文开题工作后2年的研究、学习计划。国际班学生的英文学位论文评审以及答辩也突破了传统普通研究生中文学位论文的评审形式而采用石油工程专业领域专家和英语语言类专家共同参与的形式,如此既保证了论文的理论水平又保证了英文论文的语言水平,进而指导全英语国际学位硕士论文向更高水平发展。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石油工程国际班早期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来自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或跨国石油公司任职的高级工程师,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很高。通过近四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对石油工程国际班的教师结构进行了优化,按照外籍教师占2/3、国内教师占1/3的比例配备。国内教师要求具有国外教育背景,3年的国际班助教经历以及课程所需的专业基础。此外,学院为每位外教配备了一名校内助教。助教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教育经历。助教是关系到每门外教授课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肩负着课程的预习辅导、课堂教学管理、课后答疑和组织安排考试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管理环节,助教将协助学生及时就听课效果对外教进行反馈,督促外教实时调节授课难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3完善入学制度

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的招生选拔工作于每年4月份进行,学校研究生院对符合条件的已报名学生进行统一的外语水平测试。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制订针对全英语教学国际班报名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的面试考核方案,加大对报名学生的专业考察力度。最终将结合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录取人选。按照原来的招生制度,石油工程国际班只面向油气井工程和油气田开发方向的研究生。然而,通过四年的探索发现,较为单一的生源环境并不利于国际化教学环境的培养。于是,学院对招生政策进行了改革,使13级石油工程国际班的招收范围扩大到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的研究生,此外还招收成绩优秀的国外留学生。实践证明,留学生的加入和多元化的生源环境确实有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日常交流,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由此得到了显著提高。

3.4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建立了由研究生主管院长负责、班主任主抓、助教协助管理的班级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每门外教课程做到了“四个一”,即一门外教课程用四周完成,第一周由校内教授讲授该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第二周由外教讲授,开课前班主任和助教会结合外教的专长和本课程能反映的前沿知识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周由助教对学生大作业进行检查、批改,深入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对部分内容进行串讲、答疑;第四周为学生讨论、复习准备考试时间。授课结束一个月内,助教组织学生进行结课考试,学期末向学院提交完整的教学材料进行归档。学院鼓励国内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同时加强课程质量的评价。学院参考国外高校课程评教体系,结合国内研究生教育实际、特色,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体系。国际班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做到有任课教师对学生、学生对任课教师评价的完整记录、统计。每学期期末,学院对本学期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向学校提交质量分析报告。

4结语

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研究生培养已有5年多。通过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完善入学制度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的各项教学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石油工程国际班学生认为全英语教学对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特别对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的学习有明显促进作用。更可贵的是,学生反应国际班的学习在提升英语和专业实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和深造的热情。统计表明,石油工程国际班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及再学习情况良好。其中,石油工程09级、10级和11级国际班毕业生成功出国深造和国内直博的比例分别为44%,64%和56%,石油工程12级国际班(目前研三在读)中已经获得出国深造录取通知的学生比例为43%,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在积极申请。随着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不断迈进,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和完善,石油工程国际班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2]屈艺.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36):35-37.

[3]曾夏芳.中美比较视野下我国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