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0:58:10

石油专业论文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1

为了选出适合于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避免以往的题目重复率高、内容偏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石油工程系首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管理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结合石油工程系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指南,分指导教师版和学生版。指导教师版指南详细指出了每个老师可以申报的题目方向和数量,要求了内容和题目与往届的重复率;同时,对题目的内容和深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最后详细图解了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申报课题的过程。学生版选题指南主要图解在系统中选题的过程,特别强调不能跨专业方向选题。在指导教师申报完题目后,系上审核环节主要关注题目的重复率、题目的广度、题目的深度以及题目适合的专业方向。对不符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虽来源于现场但题目偏难内容偏多的、内容与往届重复等情况的题目则退回指导老师重新申报题目,直到题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选题前,举行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动员会,学院主管领导从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等方面对全体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动员;石油工程系采用实例详细介绍了选题过程和步骤,特别强调不能跨方向选题等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网上选题后,指导老师在网上确认,系上进行二次审核,主要看是否有跨方向选题。石油工程2013届毕业设计采用上述选题过程进行选题,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合格率达到90%,学生错选率不到10%,未出现过难和过宽的题目。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六、结束语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石油企业;技术人员;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已由资本权力时代进入知识权力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管理、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消极人才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已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的挑战性课题。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石油企业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人员是石油生产的主体力量,是物质产品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决定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兴衰成败。

(一)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企业深化改革、生产建设中,技术人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上肯于钻研,不计报酬搞技术攻关;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在一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

一是重实惠轻进取,缺乏进取精神;二是重享乐轻技术,有些甚至贪图享乐,不愿钻研技术,不愿接受培训;三是重索取轻贡献,上班出工不出力,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四是重关系轻工作,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二)文化知识方面

企业和国外同行业大公司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和问题,主要存在着“四个不一致”的脱节现象。

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许多青年技术工人一旦取得大学文凭,就试图转干聘干、进机关当干部,有的操作工学中文、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这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工种根本不相关。三是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不一致,呈技术等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四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1、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高级工比例尤其偏低。

2、原有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适应,好多技术工人对智能型仪表、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束手无策。

3、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工只懂工艺而不懂仪表方面的知识,仪表工又不具备与仪表相关的工艺技术,工作陷于被动。

4、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年轻工人多,独立顶岗的少,技术尖子更少。

5、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石油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二)缺乏系统的规划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

有的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四)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应当始终如一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一)注重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培养。

(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油田企业,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终身受用”的观念,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企业人才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实行分层次人才培训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教师可以在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面请,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

第二,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安排长期进修,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可以参加普及培训,时间为一、两年,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

第二,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四)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组织强化外语培训,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五)教育培训多样性

石油企业是集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企业,具有勘探地域广、投资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实现生产经营与继续教育兼顾,石油开发与人才开发并举。

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方式上以“五个结合”为主,即脱产与半脱产结合,函授学习与自学结合,专业课程进修与提高学历学位结合,考察培训与学术交流结合,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结合。

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外送培养、送教上门、委托办班、联合办学、网上培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光喜.入世初期石油企业人才培训途径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6).

2、郝宪秀.完善石油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3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运行机制

1973年巴以战争导致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猛涨,引发世界性石油危机,一度造成美国石油进口中断,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74年11月,在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倡导下,国际能源机构(简称IEA)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A),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

(一)企业商业储备超过政府战略储备

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目前,全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

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政府主要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来引导企业,免除石油进口关税和进口许可费等政策也起到鼓励企业增加石油储备的作用。

(二)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功能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供应中断

联邦政府的战略储备是非军事用项目,其目标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中断石油供应,平时不轻易动用。中断石油供应是指某些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突然中止或急剧下降,导致国际石油供应量在短期内出现日平均供应量减少数百万桶的情况。国际能源组织把某个或某些成员国石油供应缺口达到7%以上,作为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的主要量化指标。

根据EPCA,联邦政府向市场投放战略储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全面动用。当石油进口中断和国内石油产品供应中断,以及遭遇破坏或者不可抗逆的原因造成的“严重能源供应中断”,导致相当范围和时间内石油产品供应大幅减少,价格严重上涨,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可以全面动用战略储备。二是有限动用。当出现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石油中断供应时,可以部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动用总量不能超过3000万桶,动用时间不能超过60天,储备石油低于5亿桶时不能利用。三是测试性动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动用时发生故障,测试储备设施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测试动用总量不得超过500万桶。全面动用和有限动用都需要总统决定,测试性动用和分配授权能源部部长决策。

还有一种轮库(exchange)形式的动用。通常,轮库是解决因油品品质或短期内区域性能源短缺造成的石油供应企业交货问题,用联邦储备与企业储备进行临时交换。如,2000年美国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紧缺,克林顿总统批准用2300万桶储备石油与企业轮库,并要求企业在2001年3月以前归还。

自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来25年间,美国政府仅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以直接销售的方式向市场投放了3300万桶储备原油。1985~1990年间,进行了两次试销售;1996~2000年间,进行了4次轮库。

(三)根据综合因素适时调整战略石油储备规模

决定战略石油储备量时主要考虑进口绝对量、经济对石油价格的敏感性和储备成本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石油中断的可能性。EPCA授权的最大联邦战略储备规模为10亿桶,计划储量是7亿桶原油和200万桶加热油。从1977年正式储油开始,1994年达到最高储存量5.92亿桶,1985年达到相当于114天进口量的最高储备天数。目前,联邦战略储备的实际储量是5.67亿桶,相当于53天进口量。

政府和国会根据国内需求和国际局势适时调整战略石油储备量。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放松了石油储备。“911事件”以后,石油储备受到重视,布什总统于同年11月宣布要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到2005年达到EPCA规定的计划储量。

(四)政府所有和决策,市场化运作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所有和决策,市场化运作。战略石油储备由联邦政府所有,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帐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只有总统才有权下令启动战略储备。战略储备的决策程序是由能源部、财政部和白宫预算办公室会商,向总统提出方案;总统同意后,再向国会提出建议,由国会批准,才能生效。增加石油储备的预算是由财政部门一次拨给战略储备办公室。销售石油回收资金的使用不必经国会批准,可以用来补充石油储备。如果扩大储备规模,追加资金需经过国会讨论批准。

由于战略储备量比较大,其采购和投放可能影响石油市场价格。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采购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场招标机制。储备石油一部分来自政府招标采购,还有一部分是以联邦石油资源的租金(royalty)征收来的。招标采购中,40%来自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其余是市场现货招标采购。通常选择价格低弥时采购,即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

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采取招标机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帐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委托民间机构管理站点日常运行。联邦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设在能源部华盛顿总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长助理主管,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设在新奥尔良的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石油战略储备办公室与民间公司(DdynMcDermott)签订管理和运行合同,由其负责站点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五)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战略储备技术路线和储备量

政府在确定石油储备技术方案和储备量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石油储备的效益是中断石油供应可能带来的损失。据美国能源部的分析,石油价格增长1倍,GDP将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将给美国经济造成1年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个百分点。石油储备的成本包括四个方面:储备设施的一次性投入,采购石油所需资金,运行维护费用等。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储备条件。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500多个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联邦政府利用这些盐穹建成了四个大型储备基地,既临近码头,又距大型炼厂不远,还有发达的

管道设施可以快捷地把储油传输到用户手中。盐穹储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储藏技术,在美国修建盐穹储库的成本大约是每桶容积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每桶容量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盐穹的10倍。美国政府用于战略石油储备投资共约200亿美元,其中40亿用来修建储油设施,160亿用来采购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约为1.6~1.7亿美元。

二、美国石油储备体系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模式,IEA成员国因地制宜建立其石油储备体系,各有千秋。为了广泛借鉴国际经验,重点介绍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模式,与美国模式进行比较。

(一)多层次的石油储备体系,多样化的民间储备运作机制

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体系都是由政府和民间储备组成的,政府战略储备只是石油储备的一部分。政府战略储备管理体制大同小异,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差别较大。

美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和民间储备体系相对独立,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

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体系不同于美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法定企业储备是法律规定的企业储备任务,政府对法定储备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德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三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政府参与的企业储备联盟,以及企业储备。法律规定了政府和储备联盟的储备义务。政府战略储备由联邦财政支付,承担17天储量。储备联盟是德国石油储备的主体,由大型炼油企业、石油进口、销售公司和使用石油发电厂组成,承担90天的储备义务。储备联盟根据联邦政府的指令投放石油,储备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消费者交纳的储备税。另外,德国的法律还规定石油炼厂要保持15天的储备,石油进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发电厂保持30天的储备量,政府不干预企业储备的投放,费用也由企业自己承担。

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政府建立石油专门帐户,通过征收石油税筹集储备资金。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一定规模以上的炼厂、销售商和进口商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石油储备任务,企业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时要经过通产省批准。政府为法定企业储备提供低息贷款、加速折旧等政策。法律规定以外的企业商业性储备由企业自理。

法国是最早建立企业石油储备制度的国家,以法定企业储备为主。早在1925年,法国的石油法就规定,在发放进口原油、石油副产品的经营许可证时,要求经营者有前12个月经营量的储备能力。1993年实施的新石油法规定,每个石油经营者都要承担应急石油储备义务,并维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费量26%的储量,相当于95天的储备量。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简称CPSSP)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储备政策和战略储备地区分布计划,向石油公司征收建立和维护石油储备的费用等,并一部分企业的石油储备任务。1998年CPSSP管理和支配950万吨战略石油储备,占全国储备义务的58%。CPSSP并不具体运行和管理石油储备站点,而是委托石油公司和安全储备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作管理。

综上所述,各国分配法定企业储备义务的主要方式,一是按经营石油企业的规模分配储备义务,如,日本。二是根据销售额或消费额按比例分摊储备义务,如,德国和法国。法定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有三种。日本模式:政府规划指导下,规模以上企业分散储备。德国模式:企业组成联盟,统一规划和布点,集中筹集资金和运行管理。法国模式:政府授权专门机构部分法定企业储备。

(二)石油储备规模与一次能源结构和石油进口依存度有关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和规定,成员国应该保持相当于90天进口石油量的储备(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储备)。但是,实际上各国的石油储备总量都超过了90天。各国的石油储备模式与一次能源结构、石油资源分布和进口依存度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一次能源中石油比例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大,石油储备的规模就越大。

首先,石油储备规模直接与进口依存度挂钩。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供应量的1/3,进口依存度为60%左右,其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进口量挂钩。日、德、法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在98%以上,石油储备规模与消费量挂钩,见下表。

美日德法石油储备

注:①德国石油储备联盟为储备主体,拥有90天的储备。

②法国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和支配的数量

资料来源:日德法的数据根据内部研究报告整理,美国的数据是美国能源部提供的2001年的数据。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4

1《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国际学术地位对作者的吸引效应

《石油勘探与开发》自从2012年进入国际著名数据库SCI后,影响因子不断攀升,2019年达到了2.845[2],近5年来年增长率达16%(见图1),紧随石油行业内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刊(AAPG)》之后(AAPG的影响因子为2.95[2])。在SCI石油工程类期刊排名第三,位于Q1区,在全球地学类SCI期刊200种期刊排名第63,位于Q2区。论文被全球125个SCI期刊引用[2],2019年,全球153种SCI期刊引用《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勘探与开发》跻身国际一流期刊。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年版)》,《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年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5.084、4.243,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学科92种期刊和地质学学科103种期刊中均位居第一。近10年《石油勘探与开发》13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近5年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20年《石油勘探与开发》入选“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排行榜”及精品期刊40强排行榜,排名第一。正是这种显著的学术影响力,对国内外的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来稿量逐年递增,在来稿录用率不到4%的情况下,连续10年每年的来搞量都保持在1500篇以上,有力地增强了期刊与作者特别是一些潜在的交流与互动。

2大力发挥期刊对科技人员的发现与推荐作用

科技期刊是培养、发现和推荐人才发展的重要阵地与舞台,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也是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专业水平评定的重要指标。随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国内甚至国外同行对期刊的投稿热情也不断高涨,我们在学习贯彻科协等五部门文件精神的同时[3],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到在科研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中,科技期刊不仅对科研成果的宣传、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大批创新基地正在建立,科技期刊通过精心谋划,可引导经费与人力的投入,从而为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4]。

2.1坚持不懈跟踪科研课题,发现优质成果与作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为中、英文双语全球发行,为了更加迅速、精准地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了更加及时地反映科研生产第一线的重大创新成果,编辑部主要负责人根据编辑所学专业分组,带领团队多次奔赴油田、科研院校等科研一线,提前精心策划、选题,现场调研,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深度跟踪,将前期的项目背景调研、开题立项,中期的科研项目研究以及最后项目验收、成果总结等贯穿始终,将编辑、作者、专家的身份不断切换融合,协助作者精准提炼最新的学术观点,刊载出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而培养基层高级科研力量[5]。对于一些复杂的科研攻关项目,采用持续不断的滚动式追踪,从2010年开始,持续10年对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的勘探实践追踪过程中,我们也保持着连续约稿组稿,10年来期刊刊载了18篇此热点文章,几乎每年都会了解到最新成果,尤其以邹才能院士为代表的团队2014年所发表的文章《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在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2020年该论文下载量超过万篇次(据石油勘探与开发官网统计)。对国内外的海相油气的勘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迅猛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在多年不断的持续追踪与组稿约稿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并推荐了一大批从事此项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知名优秀学者的来稿。根据斯坦福大学JohnP.A.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旗下MendeleyData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Top2%Scientists2020)”,《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会副主任邹才能院士也荣登全球2019年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邹才能院士、编委张水昌教授荣登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年)。担任期刊主编的戴金星院士,以及赵文智、邹才能、刘合、贾承造、李宁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早期“成名之作”和后续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刊出的。一路走来,在编辑部团队持续的科研追踪下,他们对期刊贡献了很多影响力强、学术水平高的论文,期刊也因他们的加盟发展迅猛。可以说学术是科技类期刊的灵魂,作者是期刊的保障。为了培养并建立稳定的优质作者群,编辑部每年评选出勘探院优秀论文奖、优秀作者奖,这些做法对优秀作者产生极大的鼓励,吸引了更多优质稿件。《石油勘探与开发》同时也开展了国际化约稿,持续关注当下石油行业在国际前沿科研热点,精心策划选题“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等系列专题,特约包括美国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先驱、美国能源部非常规油气资源顾问、西弗吉尼亚大学Shahab教授在内的8位全球著名学者论文,邀请10个国家的审稿人审稿,并于2020年第2期集中刊出多篇优秀论文,与国外知名学者及其团队建立密切联系。国际化约稿不仅提高了期刊影响力,而且不断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引起了此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极大兴趣与持续关注,引导基层科研力量向国际新领域探索发现,对石油行业的新技术、新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关注重要科技成果信息的来源

编辑部主要利用学术会议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各种大型的学术会议会往往会邀请很多业内的顶尖科研团队作会议报告,是许多重要科技成果的重要信息来源。编辑团队在会上不仅可以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素养和职业敏感度,更可以面对面接触业内专家,有的甚至可以在会场讨论学术观点,对突出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组稿约稿[6]。而我们尤其重视石油行业的各类学术交流会,学习并践行“走出去”“下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会(重要的学术会议)”,摒弃“等稿来”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我们在会前把大会报告的题目按照研究方向指派给参会编辑并分组跟踪,各个编辑小组在会场认真听取报告后,筛选并获取优质“靶向”论文,实时与作者建立沟通,清晰了解作者的研究动向与思路,及时获取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而邀约高质量的稿件。在论文审改环节,主编与编辑在专业视角下坚持认真仔细、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众多科研团队的一致好评,也受到很多国内学者的青睐。通过学术交流会这个平台,编辑部与许多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组稿约稿和审改过程的反复交流中,挖掘和培养并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专家[7]。

2.3提升编辑团队素养,与作者建立紧密联系

《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尤其重视论文的编辑,编辑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对论文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国内外期刊日趋激烈的竞争,对编辑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越高,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发展的灵魂,对期刊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8]。期刊的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执行主编为常年从事勘探工作的教授,他们在石油行业内具有很深的造诣,期刊在不断发展中也逐步培养了一支专业出身的学术型编辑。作为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学术鉴赏力和社交能力[9]。编辑部几位从科研一线转过来的中年编辑经常回到曾经工作过的科研一线,跟踪课题进展,甚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研究课题,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编辑学研究,与专家学者联系紧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以便更专业地处理稿件。编辑对稿件的处理不仅是对稿件进行文字润色和格式规范,还体现在对稿件学术成果的鉴赏、提炼和润色。编辑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有利于判断来稿的学术内涵和参考价值,有利于鉴别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刊发论文的质量[9-11]。编辑团队对于来稿中的很多学术观点、科研数据、学术术语、重要图件等的把关持有非常严谨、专业的态度。期刊作为石油行业的学术型期刊,在学术观点的鉴别方面,尤其杜绝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泛泛而谈,由于很多科研人员习惯于科研“报告式”写法,甚至直接采用从国外一些文献中简单翻译后的“拿来主义”,造成许多重要结论缺乏科学依据。对于此种情况,编辑部会经过讨论,邀请专家,去伪存真,协助作者提炼出正确的学术观点。在涉及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定等基础研究类论文中,很多学术成果来源于大量的实验室数据支撑,所以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编辑部会跟踪实验室,建议作者做重复实验,多次验证确保实验结果真实可信。在专业术语的使用方面,编辑务必认真谨慎,一定要基于经典的理论体系,切记独创各类不规范的学术术语,误导读者。在涉及较多大型复杂地质图件的石油勘探类文章中,由于期刊大多编辑来自科研一线,掌握各类专业绘图软件,熟悉地质制图规范,对大量复杂图件的成图要求极高,需要不断与作者讨论修改,大到构造格局、小到井位符号均严格按照制图规范反复锤炼、精修,确保每张基础图件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每张成果图件要与论文中科学论证过的结论紧紧相扣,每幅图的配色也要反映地质规律。在涉及较多高难度的公式推导的石油工程类稿件编辑过程中,编辑对于很多重要公式都需要与专家协作,联系作者多次推导公式,修正错误,确保公式的使用严谨规范。所以,在石油类各栏目论文文字、公式以及图件等的编辑中,需要主编与编辑团队付出大量的心血,也需要作者、专家反复精修,将科研成果以最科学、严谨的面貌呈现在期刊上。由于期刊编辑自身有过丰富的科研经历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也曾身体力行地撰写过科研论文,在审读和编辑加工稿件时,就会从作者的实验方案和结果以及分析讨论中发现其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也会在作者修改稿件时给予针对性、启发性的指导,还能做到与专家协作,校正来搞中的公式推导等学术问题。同时,编辑也会深刻体会到作者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撰写论文的艰辛,协助作者将其淹没在论文中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部分显现出来[10-11]。在这些与专家、作者的互动中,编辑采用的多种措施很好地帮助、指导了大批作者。尤其是来自勘探开发生产一线的作者,使他们在学术严谨性、理论性、表述标准化等方面受益匪浅。

2.4搭建国际石油科技人员交流的桥梁

《石油勘探与开发》近年来刊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作者的投稿。据统计,英文版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Direct平台2020年下载量为25.4万篇次(见图2),近10年来翻了20多倍,读者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巴西、印度等124个国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向世界呈现出来,极大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石油勘探与开发》刊出文章后的1周到3个月时间内,90%以上的作者都会收到国外的函件,有的国外读者对中提到的石油科技类软件产生了极大兴趣,联系到作者,国外高校愿意将作者不远万里派到中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促使作者走向世界,更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向国际。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5

1科技期刊对科研人员具有培育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成果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功能角度来看:于个人而言,科研人员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个人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同行认可、学术成果等的重要评判依据;于群体而言,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数量和高水平的学术文章数量,是衡量国家、研究机构、企业等科技成果的重要依据。而科研人员又是科研群体的核心,因此,说到底,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科研人员实现自身发展的土壤。以《石油勘探与开发》为例,该刊经过多年有计划、系统性的建设,已成为石油科技类影响力较强的期刊,刊载了大量石油、石化等领域的优质论文。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的2020年SCI期刊引证报告,《石油勘探与开发》影响因子为3.803,超越了,创造了该刊创刊以来最高纪录。《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作者,同时也“反哺”了作者,期刊针对优质内容的传播制定了一整套的方案,包括与国外平台建立直接联系,同步最新内容,借助国外知名的传播渠道来推广优质作者及其最新成果。通过一系列长期努力,期刊对作者的“反哺”作用初见成效。据统计,在该刊发表过文章的国内作者,有96%都收到了国外期刊的约稿,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实现期刊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石油勘探等相关领域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形成了期刊和作者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2《石油勘探与开发》影响力现状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一方面,《石油勘探与开发》于2012年进入SCI,近年来影响因子持续升高;在全球石油工程类SCI期刊中排名第3,继续保持在Q1区;总被引频次由2019年的3818次增加到4738次;引用其刊出论文的SCI期刊为125种;读者覆盖世界127个国家或地区;作者来自35个国家或地区。另一方面,《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17次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连续5届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6届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有13篇刊出的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12—2016年在中国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在第1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始终处在前5名;在录用率不到4%的情况下,依然连续10年保持年投稿量在1500篇以上。[2]可以说,《石油勘探与开发》已成为我国石油勘探领域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张名片,为世界先进石油理论技术进入中国、中国石油工业最新科技成果走向世界搭建了高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3科技期刊培育科研人员的举措

科技期刊不仅对科研成果的交流、宣传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同时是作者和读者,是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引导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文章,是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动力。科技期刊通过发表前瞻性理论成果,可以引领、推动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推进与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在具体实践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3.1参加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重要科技成果的信息来源。科技期刊尤其要重视各类学术交流会,科技期刊的编辑团队通过会议学术报告不仅可以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增强专业素养,更可以面对面与业内专家交流,对重大前瞻性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组稿约稿。[3-4]科技期刊编辑要切忌“等靠要”的不良作风,积极“走出去”“上会(学术会议)”“下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勘探与开发》根据所在期刊的学科领域和所负责栏目的细分方向,搜集、跟踪会议信息,精准分配给编辑,大家分头上会,全面把握参会人员的学科背景和学术成果,进而挖掘高水平的潜在作者,积极与对方取得联系,作为写稿、审稿的储备专家。[2]

3.2跟踪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是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摇篮,而优秀的作者是期刊发展的根基。为了培养并建立稳定的优质作者群,科技期刊要紧跟前沿科研项目,在跟进项目进展的同时,挖掘优秀科研人员,以定向约稿组稿为手段,以发表中英文优秀论文为目标,帮助这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走向更高的舞台。《石油勘探与开发》主编带领团队多次奔赴油田、科研院校等开展调研,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从项目背景调研到项目研究再到项目验收,指定编辑进行全程跟进,协助作者精准提炼最新学术观点,撰写成文并尽快发表,进而挖掘并培养基层科研人才。对于一些难度大、周期长的科研攻关项目,《石油勘探与开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有充分的耐心来应对。例如,编辑部连续近10年跟踪震旦纪—早寒武世四川盆地西部构造基础研究进展,连续向参与工作的科研人员约稿,2014年发表的论文在古老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对我国深层古老海相油气的勘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再如,编辑部持续多年追踪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等非常规地质理论热点,共发表相关文章96篇,推动了我国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研究与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在跟进这些周期较长的科研项目过程中,《石油勘探与开发》发表了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很多作者如今已成为知名专家,他们的“成名之作”都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发表的。在见证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同时,优秀的文章也吸引了更多国内外优秀作者的关注,真正实现了期刊与作者协同发展。[2]除了跟进国内重大科研项目,《石油勘探与开发》也开展了国际化约稿工作,借此挖掘国外青年科研人员,作为期刊作者、审稿专家的人才储备。例如,近年来编辑部持续关注石油勘探领域国际前沿,精心策划面向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田开发应用方面的专题,与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约稿或邀请他们当审稿人,刊发了一系列优秀论文,得到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3.3打造专业服务

近年来,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数据库中进步较快的石油类科技期刊,无不在编辑团队的服务能力建设上加大投入,提升编辑团队素养,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作为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学术鉴赏力和社交能力。很多科技期刊编辑来自科研一线,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在跟踪科研课题进展之余,有的还承担研究课题,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编辑学研究,与专家学者在学术上开展对话、互相启发,在交流中帮助专家挖掘论文选题,无形当中也提升了期刊在专家学者心中的认可度。[5-6]为了提升服务的专业性,《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编辑在论文稿件处理方面,熟练了解相关专业数据库特点并掌握查询方式,了解行业规范,杜绝稿件中出现不规范的术语和违反行业规范的表达,误导读者;在论文中的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编辑发挥专业背景优势,去伪存真,确保数据真实可信;对于稿件中的图表,编辑确保图片信息的准确性和图片质量,确保表格的规范性,提醒作者注意量和单位的规范用法;当稿件中出现公式时,编辑求教业内专家,完整推导公式,确保公式使用的准确无误。通过这些对稿件细节的专业处理,编辑让作者感受到期刊的专业性,确保科研成果以最严谨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也要求编辑多撰写,作为作者切身体会在稿件撰写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来自期刊的专业性帮助,从而在工作中提升对作者的服务能力,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上做好专业服务,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2]

3.4构筑交流桥梁

据统计,《石油勘探与开发》在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平台上的下载量近10年来翻了20多倍,2020年达到25.4万篇次,读者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巴西、印度等127个国家或地区。近年来,《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版刊发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文章,以“石油工业智能化研究成果”为主题的专刊出版,有力推动了国内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调查显示,《石油勘探与开发》刊出文章后的3个月内,93%以上的作者都会收到国外学者发来的邮件,与作者就文章中内容开展探讨,甚至直接约稿。可以说,《石油勘探与开发》切实构筑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推进了学术交流,将我国前沿科研成果推向了国际舞台。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石油工程;毕业设计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入选了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要建设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最重要的是需要依托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而本科教育的质量会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得到集中的反映和体现。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需要在前期学习和掌握数学、流体力学、油层物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知识。期望在前期这些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在掌握文献调研、文献分析和总结的知识下,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英文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石油工程相关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编程能力等。

1选题应有针对性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分为两个阶段,即教师拟定题目阶段和学生选择题目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当前技术发展客观拟题,学生能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客观选题。1.1拟定题目应尊重教学客观规律、任务明确。对于本科生而言,以前的学习和知识获取基本上都是在教师满堂灌的基础上开展的,还不具备自己根据国内外现状自我选题的能力。因此,一般需要教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要求及基本任务,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这些题目和任务来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和是否有能力完成。因此,教师拟定的题目,特别是工程设计类的题目,就一定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要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的基本知识的升华,又不能脱离所学知识。同时,教师拟定的题目不能太过于技术前沿,特别是针对一些“二流”院校的本科生和一些基础底子较薄弱的学生,否则学生不仅做不出来,而且也没有达到训练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目的。建议拟定一些目标比较集中的小型题目,不仅能锻炼能力,而且也容易做得比较深入。毕业设计任务要明确,很多教师平时科研做得多了,研究生指导的多了,在给本科生下达研究任务时,往往容易按照平时做科研项目或者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来开展,导致给出的任务较泛,希望学生能够自主的理解。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这往往行不通,毕竟本科生还未受到过专业的训练。因此需要在任务书中明确需要开展具体什么工作,要查阅什么类型的文献,以及预期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对整个毕业设计的工作量有把握,而且更有利于安排和控制论文的指导进度和完成的深度。1.2选题应结合油田工程实际。石油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程性特别强的专业,在开展毕业设计时,应该要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在一段时期内,全国上下唯论文的总体基调下,很多教师和研究生都喜欢选择理论建模、实验测试类的题目,因为这类题目容易出成果,容易发论文,而只做机理类的论文往往存在与油田现场实际脱节的现象,做出来的模型由于其理论建模假设条件与实际差异较大,在实际油田中根本无法使用,而导致论文毫无意义。因此,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尽量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尤其是当前新的石油行业就业形势下,竞争日益增强,大多数学生希望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环境,融入到岗位中去。通过科研课题和实际生产需求,可以让学生提前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3加强毕业设计的双向互选。毕业设计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为了避免学生选题时的茫然与盲目,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师在教师拟定题目公布后,先由学生进行初步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己的毕业设计将做什么工作,需要储备哪些知识,使选题更有针对性。然后学生与教师见面讨论题目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题目的要求和任务有比较详细的了解,然后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商定是否按照此题目往下开展,如果不合适,可以选择重新拟定题目,也可以选择重新找指导教师,直到达到双方意见一致,但这必须要在一个月内完成。

2强化文献调研和分析能力

石油科学技术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就需要有了解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这包括:调研文献的能力,即利用各种渠道或资源获取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和阅读资料的能力;总结分析能力,即总结前期学者研究的方法、思路和成果的能力。但对于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来说,大部分还不具备选择科研课题和进行文献调研的能力。主要表现有: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检索外文文献,甚至对中文文献的检索方法也全然不知,如“翟天临”事件中,作为一名博士,居然不知道“中国知网”,更别提本科生了;在文献总结分析时,很多学生往往是找到一篇相关的文章通篇抄袭。因此,在这一阶段,指导老师应针对文献检索方面进行专题讲解,并要求针对文献翻译和总结方面做出严格的规定,有效提升学生的文献调研与总结分析能力。

3采用团队培养模式

在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探索创新团队培养和指导的方式,加强交流和共同指导。3.1形成毕业设计兴趣小组。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根据每个研究所(室)、中心的教师和学生数量,每个教师大概会分到3至6名本科毕业设计学生。而一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有相关性和专业方向性,因此教师可以将自己指导的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同时,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本身也会有其研究团队,团队内的各个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往往具有互补性。因此团队培养指导模式就是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既能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和指导,又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教师也可通过集中小组指导与个别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每周召开1次集中交流,让团队多个教师所指导的多名学生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和想法,汇报工作进展,然后再由指导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了解毕业设计的内容,相互启发和帮助,以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3.2研究生协助指导。研究生通常都经过了专业的科研素养教育,本身也是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同时又与指导教师经过了长期的接触和磨合,更能准确地领会教师的思想。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以比指导教师指导的时间更多、更细致、解决和回答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效率更高,与指导教师形成优势互补作用。

4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当前“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坚持“以本为本”,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是一项重要抓手,也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本文结合石油行业目前对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以及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选题针对性的几点措施,阐述了文献调研及总结分析的重要性,并建议采用团队教师共同指导、成立兴趣小组和研究生协助指导的团队培养模式,对提高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和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的“双一流”学科建设水平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曾媛,王庆海.从建设“双一流”的高度看待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8,37(02):14-17,10,78.

[2]渠芳,连承波.讲授式教学法与研讨式教学法在石油地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9:80-82.

[3]袁保伦,韩松来.工程设计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思考与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3:69-71.

[4]吴石林,张玘.浅议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01:39-41.

[5]苏堪华,龙芝辉,石丽.提高石油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69-170.

[6]苏堪华.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19+23.

[7]戴葵,肖政,王志英.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水平和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1999,01:69-72.

[8]钱旭,吴淼,武晓华.研究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01:47-48.

[9]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89-90.

[10]唐红元,刘保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04:62-64.

[11]江厚顺.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提高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J].科技信息,2012,01:328.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基于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油田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油田图书馆科研读者的需求,设计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模式。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用户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两者管理方式,lP范围用户管理和非IP范围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电子图书,实现简单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分类导航等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从书号、书名、作者还是图书类别或图书内容等都可以实现查询。为了能够保证广大江汉油田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更多好书和新书,电子图书库的图书资源需能够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资源能迅速上架。

2.3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

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实现纸质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图集、文件等多种形态文献的数字化,其工作流程包括扫描、上传、标引、等。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支持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检索、浏览等操作,是专题资源建设、新书通报等服务的基本支撑工具。在江汉油田图书馆中,数字化加工资源仅仅是对购买电子资源的补充,主要是用于建立本馆特有油气勘探开发知识资源的特色数据库,因此,只要具备扫描、转换、元数据加工和等基本功能即可。

通过调研,方正德赛(DESi)特色资源库建设系统解决方案将各式各样的文献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再进行深度数据加工和加密处理后在局域网上安全,或者以光盘介质出版,供特定范围内的读者进行使用。

2.4跨库检索系统

跨库检索系统是借助单一的检索接口,利用统一的检索方法,实现对分布式、异构信息资源检索的系统。用户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接El,向系统提交检索请求,跨库检索系统在接收到用户的检索式后利用并发机制将其转化为各个数据源能够识别的模式,同步发送到目标资源获取相关检索结果,系统对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结果进行整合,将结果记录转化为统一的标准格式,并进行排序、去重等操作,最终,形成格式统一的结果集,显示给用户。

近年来,随着电子资源建设的发展,油田图书馆购买了大量的数字资源,由于不同厂家系统结构的差异,用户要进入不同的资源系统,按不同检索规定进行查询,才能找到所需的信息,手续繁杂,费时费力。电子资源的种类越多,用户的检索负担越重。通过跨库检索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库检索系统是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进行资源整合及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手段。方正CAII.S统一检索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CALLS统一检索系统能够提供以下三类检索服务

1)对多种异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的联邦检索服务。

2)对各种数字资源元数据联合仓库的跨库检索服务。

3)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检索服务。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科;行业特色;多元化;发展

西安石油大学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院校。鲜明的行业背景,使得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在近20年发展中,紧密围绕油气资源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目前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该学科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存在实力差距较大、竞争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把脉新形势下该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反思行业背景能否支撑其长远发展,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学科未来发展建议。

一、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发展经验

产业经济学科是专门以产业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1]。所以,行业背景决定了西安石油大学在1998年获批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时,就定位于服务油气资源行业发展的独特需求,并以此为根本,取得一些成功的学科发展经验。(一)紧密结合油气资源,凝练学科特色。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油气资源行业,先后凝练出油气资源产业发展、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增长、资源产业开发与生态补偿等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其研究成果不但为西部能源产业发展而且也为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乃至国家层面制定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都提供了智库支持。所以,依托行业背景,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是该学科取得已有成绩的关键。(二)依托研究基地平台,孵化科研成果。2004年,陕西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在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其为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发展提供了扩大影响、开阔视野、交流学术等良好的科研平台。(1)研究基地每两年围绕油气资源产业发展,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不同主题的学术论坛。其间,通过与参会专家探讨学术问题、介绍学科发展等,该学科在油气资源行业、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2)近3年研究基地还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了近50场学术讲座,其主题是关于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关于经济计量软件应用、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等。多元化的报告主题使得该学科成员能实时了解国内油气资源行业发展、产业经济学科动态。(3)研究基地还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产业经济学科成员积极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以跟踪本学科学术前沿。总之,良好的科研基地平台,酝酿了该学科的科研氛围,相应孵化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三)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西安石油大学最早曾隶属于中国石油部,因而与国内石油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而服务社会又是我国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职责,所以加强与石油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是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的一大优势。如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先后承担了油田企业的多项研究工作,其中油气储量价值分级研究填补了我国油气储量管理领域的空白,为建立油气资源有序开采制度提供了基础,从而其研究成果在中石油、中石化和延长石油等国有大型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四)研究生教育突出行业特色,提升培养质量。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的定位决定了其研究生培养特色。(1)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但有一般的必修课程,还新增添“空间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等多门体现该学科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2)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近年来主要围绕油气资源产业集群、能源效率、强度、能源产业开发的经济效应、能源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内容展开研究。(3)通过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毕业答辩等过程管理制度实施,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由于该学科研究生一方面长期受学科特色熏陶,从而研究选题往往新颖且小众化;另一方面,其又受到规范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式培养,结果该学科研究生近五年基本都能常态化地发表CSSCI源期刊论文,从而该学科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人数比例达到58.3%。

二、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发展中的不足

行业背景支撑了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在过去所取得的成绩。但是,西安石油大学在2000年已从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为隶属于陕西省教育厅,即从一所行业高校转变为地方普通高校,目前也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学校办学性质的变更,以及发展环境的转变,使得对行业背景仍处于路径依赖的该学科在近年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一)行业特色造成学科方向集中,学科提升存在困难。作为一个硕士二级学科,西安石油大学产业经济学科已建设近20年,但伴随学科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壮大,一个二级学科的容纳度是有限的,因此该学科就存在升级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迫切需求。可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至少需要有三个以上的二级学科支撑。而目前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两个二级学科领域,从而支撑不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此外,学源结构方面,该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6.2%,且基本都来自国内985、211等著名高校。结果多元化的学源结构势必要求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但由于对行业背景的过度依赖、对油气资源特色的专一坚持,限制了学科成员的多元化研究需求,结果使得研究领域过于集中,从而使学科提升发展存在困难。(二)标志性科研成果缺乏。过去西安石油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二级学科所取得的油气资源评价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大多是受油田企业委托,以行业横向课题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取得。但近年来,在国际油价低迷,国内石油企业利润降低,因而在石油行业委托的横向课题规模和数量双减少背景下,该学科进行转型,开始更多依靠申请不同层次的纵向课题展开研究。但是由于一方面受制于行业背景,该学科成员过去较少与油气资源行业外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进行实质性合作,从而研究手段没能及时更新。另一方面仍存在横向课题研究思维惯式,结果导致近年来尽管科研成果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国家自然基金委A类期刊、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反映学科科研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数量却不足。(三)研究方向未能结合国家产业发展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实施降低煤炭、石油,提高天然气和其他新能源消费比例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这势必会带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石油天然气产业内部的嬗变,从而会涌现一大批产业经济学科的研究问题。但是,囿。于油气资源实际上是石油特色限制,使得该学科研究方向存在路径依赖问题,不敢和不愿尝试研究一些新的国家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而错失了一些发展机遇。(四)研究生规模逐渐递减在国内石油行业发展繁荣期,石油行业背景成就了该学科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因为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到石油行业就业,所以每年选择报考该学科的人数较多,最终录取的研究生人数也长期稳定在10人以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乐于选择与石油行业相关的,以便未来就业,这也契合了该学科特色的发展要求。近几年,国际油价低迷导致石油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相应对人才需求数量降低。但是该学科培养的石油类产业经济学人才专业性强,导致到行业外单位就业面临较大压力。所以近年来,该学科报考人数骤减,最终录取人数仅为个位数,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递减限制了该学科进一步发展。

三、提升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竞争力对策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发展到今天,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与行业特色有关,所以要认识到行业是学科所依托的特色,但不是学科发展的全部,该学科还有行业外的广大发展空间有待拓展。因此在未来,该学科一方面,在发展战略上坚持既要立足行业特色,但又不局限于行业特色的发展思路,最终实现学科方向多元化均衡发展[2]。另一方面,在发展策略上要认识到学科建设是一个逐渐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明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目前我国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陕西省高校进行“四个一流”战略建设的要求为西安石油大学硕士产业经济学科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方向、动力。此外,该学科的油气行业特色以及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的定位也契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但是,未来我国能源战略调整,又使得该学科过度依赖油气资源行业实现发展的方式面临风险。所以,要综合考虑上述机遇与挑战,重新思考该学科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前瞻性地修订该学科具体发展方案和实施计划。这需要结合该学科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重点,厘清该学科的行业与非行业特色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既有特色,又涵盖多个非油气资源行业研究方向的产业经济学科。(二)抓住机遇实现学科建设升级。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心。近期,西安石油大学结合已有产业经济学科建设成绩,同时根据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师研究方向,不但要发展壮大产业经济学硕士二级学科,而且拟新增区域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硕士二级学科,并以此为基础申报应用经济学硕士一级学科。学科层次的升级,将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经费等方面获得学校大力支持,这是该学科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以此为基础,该学科将以产业经济学科建设为龙头,重点带动区域经济学科建设,扶持金融学科建设,并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矿产(油气)资源产业与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石油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形成新的研究特色,最终实现该学科研究方向多元化均衡发展。(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3]。(1)在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教学型、科研型教职工队伍,西安石油大学产业经济学科拟将学科建设任务分解,使现有教师明确各自的教学与科研目标。(2)加大博士引进力度,并借助学校“博士助推计划”对新引进博士强化任务考核,帮助其进入科研正轨,尽早融入到该学科建设中。(3)以孵化中青年教师创新团队为重点,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等方式,使该学科成员进入不同的教学科研团队,倾力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核心团队。然后,在项目申报方面创造条件,鼓励既有高级职称又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通过树立标兵方式起到对学科建设的示范作用。(4)通过广开渠道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内部培养的方式,培养1—2名学科领军人才。最终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四)完善科研平台建设、培育高质量科研产出。(1)重视纵向科研活动开展,加大对标志性科研成果支持和奖励力度。(2)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跨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寻求参加国内重大或重点科研课题,以提升该学科科研平台。(3)鼓励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学科成员积极申报高级别项目,尤其是部级项目,力争实现高质量课题立项数量规模化。同时,改变过去不定期举办产业经济学科学术研讨会为定期举办,鼓励该学科成员针对阶段性科研成果进行宣讲与介绍,激活教师的潜在科研实力和科研关系网络,熏陶学术氛围,孵化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持续推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4)支持该学科成员通过访学、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公派出国学习等方式,拓宽该学科整体学术视野。(五)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西安石油大学产业经济学科持续发展的保证。针对该学科研究生生源不足的现实,在招生方面,(1)结合经济管理学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研究,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进而将其培育为该学科潜在的研究生生源。(2)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并加大录取研究生的政策奖励,从源头上吸引和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首先,通过讲授最新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强化研究生论文写作、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等方法,共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3)明确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点是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发挥每位研究生的优势和潜能,着力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4)研究生入学之际就要帮助其树立考博目标,并通过参与导师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熏陶考博意识,这样既能通过考博化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又能提升该学科的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研究生生源,实现研究生招生、培养、考博的良性互动,最终提升该学科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彪.产业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VI.

[2]武云亮,操瑞章.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方向选择与特色凝练———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2).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9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价由中信所主办,其分析数据由万方数据提供,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每年更新一次,此外,每年评选百杰科技期刊,每3年评选科技精品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收录18种科技核心期刊,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大致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中国科技期刊的评价要与国际期刊评价在方法和理论上保持一致,为中国科技期刊走上国际舞台奠定基础。2.要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具体实际,确定反映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指标。3.要突出可操作性,统计数据要易于采集和方便计算。(一)指标得分及总分计算方法。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几个主要学术指标,通过隶属度转换、加权评分,最终得出每一种期刊的综合指标排序值。式中:S为期刊综合评价总分;μi为评价指标i所对应的权重,i=1,2,…,n;ki为评价指标i的值归一化结果;x为评价指标i的值;xmin为本学科内评价指标i的最小值;xmax为本学科内评价指标i的最大值。(二)评价体系及其指标。由于学科的差异,指标数字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评价以学科划分单元,单元内综合评价,各期刊总分的计算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考核的指标及权重也有所不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列次的指标调整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并且以上指标所占权重占绝对主导(5年0%;8年0%;年0%;6年80%)。从指标及其权重的变动,可以隐约看到评价机构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相关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评价体系共包含6个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开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数,并对各指标赋予不用的权重。相较于以往的评价体系版本,最新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削弱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比重(但仍然是主导指标);增加了开放因子评价指标。(三)评价指标特点。从微观角度出发,某一刊物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随着平均引文数的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也相应提升;随着他引率的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相应下降,开放因子相应提升;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指标无关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带有强烈的指导,其总体目标为:通过平均引文数,提升国内科技期刊整体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通过基金论文比,提升国内科技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通过构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开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数6大指标的评价体系:①鼓励期刊增加平均引文数,提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②鼓励期刊增加基金论文数量,提升论文整体学术水平;③为了避免因自引过高而影响国内期刊声誉,鼓励通过他引的方式提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④通过开放因子,遏制期刊小范围内的暗箱互引。

二、石油天然气学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展现状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及期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计量指标均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石油天然气学科主要计量指标较往年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影响因子明显高于国内整体水平,但他引率与篇均引文数均低于国内整体水平。(一)期刊总分。对38种期刊总分进行统计,其中种期刊总分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间段期刊较多,两端期刊较少,几种优秀期刊优势比较明显,说明优秀期刊总体发展比较均衡,各项指标均位于学科前列。与往年相比,学科综合评价总分平均值变化不大,12种期刊总分大于40,占31.6%。(二)期刊总被引频次。对38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进行统计,种期刊总被引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间段期刊较多,两端期刊较少,3种期刊优势明显。总被引频次最大值为最小值的.08倍,差距较往年被进一步拉大,因此,导致学科内绝大多数的期刊在该指标上表现不良。种期刊总被引大于10,但在计算得分时,《新疆石油地质》(第名,总被引12,比学科内73.7%的期刊优异)得分却只是《石油学报》(第一名,总被引08)的32.3%。(三)期刊影响因子。对38种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统计,12种期刊影响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1.6%,6种期刊优势明显,多数期刊在平均值附近,几种优秀期刊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因子的优势。影响因子最大值为最小值的43.2倍,差距较往年被进一步拉大,《石油勘探与开发》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不断提升,但绝大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却停滞不前。由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影响因子全国排名第一,导致部分期刊在指标数值实现较大提升的情况下,得分却较往年下降。种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石油钻探技术》(第名,影响因子1.2,比学科内76.3%的期刊优异)得分却只是《石油勘探与开发》(第一名,影响因子)的26.8%,同时,第二名得分仅为第一名的65.4%。(四)期刊他引率。对38种期刊他引率进行统计,1种期刊他引率高于平均值,占%,他引率分布区间较小[0.4,0.5],主要是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选刊原则中一票否决的影响。综合评价总分靠前的几种期刊他引率均较高,有可能是他们已感知到他引率对总分的影响,在办刊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减少自引,他引率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06倍,比值在进一步缩小。11种期刊他引率大于0.85,绝大多数期刊的他引率得分基本与指标数值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断块油气田》因他引率低于40%而被一票否决,以上两刊物的其他指标均在学科内排名靠前。该项指标得分中,指标数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11.74分。(五)期刊基金论文比。对38种期刊基金论文比进行统计,23种期刊基金论文比高于平均值,占.5%,各期刊基金论文比自上而下基本呈直线排列。基金论文比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倍,比值在进一步缩小,且最大值有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于基金论文审核越来越严格有关。12种期刊基金论文比大于0.8,越来越多的期刊已注意到基金论文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适当地增加了基金论文的数量。该项指标得分中,指标数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6.分。(六)期刊篇均引文数。对38种期刊篇均引文数进行统计,17种期刊平均引文数高于平均值,占44.7%,总分排名靠前的期刊平均引文数也排名靠前,近年的数据显示,优秀刊物在不断加大篇均引文的工作力度,但有少数期刊并没有重视该项指标。篇均引文数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5.68倍,第一名数值在不断上升,而最后一名却在不断下降,导致比值在不断拉大,同时,也存在与影响因子相类似的问题,即学科内整体发展不均衡。种期刊平均引文数大于17。(七)期刊开放因子。对38种期刊开放因子进行统计,15种期刊开放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5%,学报、勘探类、化工类期刊排名靠前。开放因子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5倍。分析认为:指标大小与同专业方向期刊数量多有关;最高分可提升空间不大,而最低分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1分,因此该指标归一化时,分母将维持在24的水平。15种期刊开放因子大于。统计石油天然气学科核心期刊各指标的平均值及得分情况,考查学科主要指标平均值的得分情况:他引率得分最高,其次为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开放因子,篇均引文数得分最低。假设各指标从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难度系数相同,施加权重后的得分情况即为相关指标的贡献水平。但是,实际工作中,各指标从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难度系数不可能是一致的。

三、指标分析

根据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暂将六大指标分为两类,即不可控指标(总被引、影响因子、开放因子)和可控指标(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不可控指标是指按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律编辑部暂时无法开展针对性工作提升的指标或指通过开展工作暂时无法有效提升的指标;可控指标是指通过论文审核、作者补充修改、编辑加工等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的指标。(一)考虑权重指标分析法。考虑到某一指标得分是以极差作为分母,将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定义为指标单元数,并就此计算得到各指标的单元数(表1)。综合考虑各指标权重后,用各指标权重除以各指标单元数表示指标单元对总分的贡献度,得到各指标单元对总分的贡献排名(表2)。由指标单元对总分贡献排名看,他引率贡献最大,其次是影响因子和篇均引文数,因此,在不考虑各指标单元提升难度的情况下,提升他引率、影响因子和篇均引文数能提升较大的总分。(二)不考虑权重指标分析法。考虑到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各指标的发展不平衡,提升各指标单元所对应的工作量可能不同,因此,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标准差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离程度的一种度量,计算各指标数据组的标准差(表3)。为消除单位不同对各指标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计算指标数据组的变异系数(表4)。变异系数越小,变异(偏离)程度越小。由各指标数据组变异系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他引率变异系数最小,其次是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影响因子变异系数最大,不考虑指标权重的情况下,他引率对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影响因子提升效果最差。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篇10

一、把专业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做细、做严,使之成为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主心骨。

教务部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取得高质量教学的效果实施相应的管理。本学年在教务部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52名,其中专业教研室29人,课程涉及采油、采气、仪表、提高采收率、油藏、机械基础、制图、管焊、电工等多学科,新教师数量多,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的周课时达到20节,教学工作量大、教学管理、培训教学协调难度大。我是油气开采专业的老教师了,熟悉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教学过程,也了解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对专业室教学管理上,我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力争用人性化的理念、负责的意识、以身作责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从细节入手,从严要求,从大局出发,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间,准确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以指导者的态度,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成长。平时主动和年轻教师交流,解决年轻教师的困难和心理压力,把工作做细做活。

二.倡导民主自主的教研之风,使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教研活动是教务部的常规工作,每学期开学,我积极与教务部部长商讨教研活动主题与方式,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室的专题教研活动提高了老师们针对一个专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使一批新教师渐渐成熟,他们主动探究、独立工作的能力渐渐增强。教研活动也锻炼了一大批老老师,课堂教学中,他们大胆尝试,有思想,有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待学术真襟怀坦荡的态度,对别人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真诚地指出,也对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也非常乐意接受。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老师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真正达到了教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目的。

三.有序组织学生论文指导审查工作,使之成为宣传中心教育品牌的有效手段。

六月到七月我组织油气开采和石油工程的教师对开采06班、地质06、钻井06班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审查,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指导了20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组织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工作岗位不能离开,不能到学校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发挥网络的优势,组织老师在网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派教师到现场亲自收取论文,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老师们圆满完成230人的论文指导与审查工作,按时把质量上乘的论文提交到石油大学,为中心的势力和教学水平做了很好的宣传。

四.积极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把课堂当作超越自我的平台。

今年我承担完成的培训与教学任务有:

1.完成采油高级工培训班采油知识与技能培训7天,完成学时49个;

2.承担《采油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等课程的函授教学,完成课时50个。

3.在西南石油学院承担大学生采油采气培训任务,连续6周,每周6天课,历时42天,完成学时288个。

4.假期承担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安排、教学跟踪、现场考察指导、技术论文指导、技术交流的组织工作等,历时21天。

我认为教学是一项需要爱心与智慧的工作,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智慧来自细心的观察,来自于潜心地学习、勤奋地工作,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教学上我可以算是一个老兵了,但我仍没有放弃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看重教学过程,备好课、上好课是我的追求。为此,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竭力寻找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把课堂教学当作展示自我才华、超越自我的平台。

五.静下心搞教学研究工作,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

今年我参与了两项比较大的教学研究工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中心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1.开发申报了油田公司采油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并负责该项目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组织三位老师完成编辑工作。

2.参与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四位老师一起圆满完成任务,争取明年初出版。

六.学习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自己职业道德熏陶的信念。

半年来积极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结,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价值观也有了正确的方向,对工作努力坚持“只干不说,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的态度,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主动承担,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努力去做,别人做不好的工作,我用心干好。对拿不准的事情,我请教领导,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我自觉服从,不折不扣执行,认认真真完成。

作为教学管理干部,我奉行“正正派派做人、诚诚恳恳待人”的原则,勇于负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人,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人,用自己的人格感染人,努力把自己熏陶成为一个有大局意识,有团结心胸,有责任心的人。

在具体工作上,我以身作则,坚守岗位,积极协助全力配合余部长、栾书记和王部长的工作,主动沟通,积极协商,勇于承担,保证教务部工作稳定,人员团结,管理工作有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