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4:34:39

石油储备

石油储备范文篇1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运行机制

1973年巴以战争导致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猛涨,引发世界性石油危机,一度造成美国石油进口中断,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74年11月,在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倡导下,国际能源机构(简称IEA)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A),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

(一)企业商业储备超过政府战略储备

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目前,全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

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政府主要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来引导企业,免除石油进口关税和进口许可费等政策也起到鼓励企业增加石油储备的作用。

(二)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功能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供应中断

联邦政府的战略储备是非军事用项目,其目标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中断石油供应,平时不轻易动用。中断石油供应是指某些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突然中止或急剧下降,导致国际石油供应量在短期内出现日平均供应量减少数百万桶的情况。国际能源组织把某个或某些成员国石油供应缺口达到7%以上,作为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的主要量化指标。

根据EPCA,联邦政府向市场投放战略储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全面动用。当石油进口中断和国内石油产品供应中断,以及遭遇破坏或者不可抗逆的原因造成的“严重能源供应中断”,导致相当范围和时间内石油产品供应大幅减少,价格严重上涨,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可以全面动用战略储备。二是有限动用。当出现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石油中断供应时,可以部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动用总量不能超过3000万桶,动用时间不能超过60天,储备石油低于5亿桶时不能利用。三是测试性动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动用时发生故障,测试储备设施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测试动用总量不得超过500万桶。全面动用和有限动用都需要总统决定,测试性动用和分配授权能源部部长决策。

还有一种轮库(exchange)形式的动用。通常,轮库是解决因油品品质或短期内区域性能源短缺造成的石油供应企业交货问题,用联邦储备与企业储备进行临时交换。如,2000年美国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紧缺,克林顿总统批准用2300万桶储备石油与企业轮库,并要求企业在2001年3月以前归还。

自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来25年间,美国政府仅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以直接销售的方式向市场投放了3300万桶储备原油。1985~1990年间,进行了两次试销售;1996~2000年间,进行了4次轮库。

(三)根据综合因素适时调整战略石油储备规模

决定战略石油储备量时主要考虑进口绝对量、经济对石油价格的敏感性和储备成本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石油中断的可能性。EPCA授权的最大联邦战略储备规模为10亿桶,计划储量是7亿桶原油和200万桶加热油。从1977年正式储油开始,1994年达到最高储存量5.92亿桶,1985年达到相当于114天进口量的最高储备天数。目前,联邦战略储备的实际储量是5.67亿桶,相当于53天进口量。

政府和国会根据国内需求和国际局势适时调整战略石油储备量。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放松了石油储备。“911事件”以后,石油储备受到重视,布什总统于同年11月宣布要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到2005年达到EPCA规定的计划储量。

(四)政府所有和决策,市场化运作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所有和决策,市场化运作。战略石油储备由联邦政府所有,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帐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只有总统才有权下令启动战略储备。战略储备的决策程序是由能源部、财政部和白宫预算办公室会商,向总统提出方案;总统同意后,再向国会提出建议,由国会批准,才能生效。增加石油储备的预算是由财政部门一次拨给战略储备办公室。销售石油回收资金的使用不必经国会批准,可以用来补充石油储备。如果扩大储备规模,追加资金需经过国会讨论批准。

由于战略储备量比较大,其采购和投放可能影响石油市场价格。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采购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场招标机制。储备石油一部分来自政府招标采购,还有一部分是以联邦石油资源的租金(royalty)征收来的。招标采购中,40%来自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其余是市场现货招标采购。通常选择价格低弥时采购,即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

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采取招标机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帐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委托民间机构管理站点日常运行。联邦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设在能源部华盛顿总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长助理主管,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设在新奥尔良的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石油战略储备办公室与民间公司(DdynMcDermott)签订管理和运行合同,由其负责站点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五)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战略储备技术路线和储备量

政府在确定石油储备技术方案和储备量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石油储备的效益是中断石油供应可能带来的损失。据美国能源部的分析,石油价格增长1倍,GDP将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将给美国经济造成1年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个百分点。石油储备的成本包括四个方面:储备设施的一次性投入,采购石油所需资金,运行维护费用等。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储备条件。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500多个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联邦政府利用这些盐穹建成了四个大型储备基地,既临近码头,又距大型炼厂不远,还有发达的

管道设施可以快捷地把储油传输到用户手中。盐穹储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储藏技术,在美国修建盐穹储库的成本大约是每桶容积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每桶容量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盐穹的10倍。美国政府用于战略石油储备投资共约200亿美元,其中40亿用来修建储油设施,160亿用来采购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约为1.6~1.7亿美元。

二、美国石油储备体系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模式,IEA成员国因地制宜建立其石油储备体系,各有千秋。为了广泛借鉴国际经验,重点介绍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模式,与美国模式进行比较。

(一)多层次的石油储备体系,多样化的民间储备运作机制

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体系都是由政府和民间储备组成的,政府战略储备只是石油储备的一部分。政府战略储备管理体制大同小异,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差别较大。

美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和民间储备体系相对独立,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

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体系不同于美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法定企业储备是法律规定的企业储备任务,政府对法定储备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德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三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政府参与的企业储备联盟,以及企业储备。法律规定了政府和储备联盟的储备义务。政府战略储备由联邦财政支付,承担17天储量。储备联盟是德国石油储备的主体,由大型炼油企业、石油进口、销售公司和使用石油发电厂组成,承担90天的储备义务。储备联盟根据联邦政府的指令投放石油,储备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消费者交纳的储备税。另外,德国的法律还规定石油炼厂要保持15天的储备,石油进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发电厂保持30天的储备量,政府不干预企业储备的投放,费用也由企业自己承担。

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政府建立石油专门帐户,通过征收石油税筹集储备资金。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一定规模以上的炼厂、销售商和进口商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石油储备任务,企业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时要经过通产省批准。政府为法定企业储备提供低息贷款、加速折旧等政策。法律规定以外的企业商业性储备由企业自理。

法国是最早建立企业石油储备制度的国家,以法定企业储备为主。早在1925年,法国的石油法就规定,在发放进口原油、石油副产品的经营许可证时,要求经营者有前12个月经营量的储备能力。1993年实施的新石油法规定,每个石油经营者都要承担应急石油储备义务,并维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费量26%的储量,相当于95天的储备量。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简称CPSSP)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储备政策和战略储备地区分布计划,向石油公司征收建立和维护石油储备的费用等,并一部分企业的石油储备任务。1998年CPSSP管理和支配950万吨战略石油储备,占全国储备义务的58%。CPSSP并不具体运行和管理石油储备站点,而是委托石油公司和安全储备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作管理。

综上所述,各国分配法定企业储备义务的主要方式,一是按经营石油企业的规模分配储备义务,如,日本。二是根据销售额或消费额按比例分摊储备义务,如,德国和法国。法定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有三种。日本模式:政府规划指导下,规模以上企业分散储备。德国模式:企业组成联盟,统一规划和布点,集中筹集资金和运行管理。法国模式:政府授权专门机构部分法定企业储备。

(二)石油储备规模与一次能源结构和石油进口依存度有关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和规定,成员国应该保持相当于90天进口石油量的储备(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储备)。但是,实际上各国的石油储备总量都超过了90天。各国的石油储备模式与一次能源结构、石油资源分布和进口依存度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一次能源中石油比例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大,石油储备的规模就越大。

首先,石油储备规模直接与进口依存度挂钩。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供应量的1/3,进口依存度为60%左右,其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进口量挂钩。日、德、法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在98%以上,石油储备规模与消费量挂钩,见下表。

美日德法石油储备

注:①德国石油储备联盟为储备主体,拥有90天的储备。

②法国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和支配的数量

石油储备范文篇2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三)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二)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为使战略石油储备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的石油储备远期目标也应以此为标准,这就需要非常大的储备规模。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先制定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中期和远期储备目标。二是加强商业储备。鼓励相关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确保在石油价格动荡变化时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国家战略石油供应安全。三是在储存方式上,应充分考虑战备安全、运输、储存成本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储存方式,做到“三个结合”:地面储存与地下储存相结合,人工设施储存与利用盐穴、溶洞等天然地理环境储存相结合,现有设施储备与新建基地储存相结合。四是在石油储备基地的布局和选址上,应合理规划,除重点考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运转石油方便、有良好水域条件外,还应考虑要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度和隐蔽度,以应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打击和安全保密。

(三)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本着适度集中、政企分开和机构精干的原则,建立起由中央统一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决策层是国务院的能源主管部门,可设立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管理层是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特别法人机构;操作层包括政府成立的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未来将组建的石油储备联盟,也包括承储的民营企业。国家应通过法律界定好各层次的“责、权、利”关系。

(四)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国际能源署(IEA)和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制定的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的法律中,大都含有对石油经营者定期报告石油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统计数据的要求,报告对象或是国家统计部门,或是经济、能源主管部门,也有的是石油储备机构。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政府可以及时跟踪和监测石油供需形势、市场变化,对石油储备应保持多大规模、应急情况下的储备投放等进行决策。如果石油经营者未能如实按期报告,政府将依法采取惩罚措施。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石油统计数据还不完全,不能满足建立国家能源数据库的需要,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l生。在研究建立我国国家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应建立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

(五)多方筹资,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达到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石油储备标准,必定要建立大型石油储备基地,这需要巨额资金,将给政府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维护、管理等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资金来源是一个难点、焦点问题。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所需资金全部由联邦财政预算包揽,在政府财政赤字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战略石油储备所需的巨额支出已成为联邦政府的沉重负担,并因此制约着其战略石油储备的发展。对此,我国应从中汲取教训,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一是政府给予财政拨款。二是设立专门的战略石油储备税,即对石油产品消费、石油及石油产品进口征收战略石油储备税,用于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石油购买、维护和管理等。三是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远期合约交易制度,加强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四是建立期货储备,如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五是对战略石油储备设立最低保有量,在达到最低保有量后,可利用超出的库容在国际市场进行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运营,以减轻政府负担,使战略石油储备系统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

(六)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国际合作。石油是世界性的战略产品,而且供求关系十分脆弱,价格波动大。而我国已经成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在建设石油储备体系过程中,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以增加国际石油信息的透明度,缓解全球油价的波动。首先,应加强与国际能源署的合作。虽然我国不是国际能源署的成员,但在采购和动用石油储备时应与该机构进行合作,遵循一致的石油储备使用原则,共同应对投机操作、恐怖主义等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可以建立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与国际能源署的定期对话机制,互相通报各自的石油供需情况,实际储备规模,在石油储备动用前双方应交换意见。其次,应强化东亚区域能源合作。目前,除日本和韩国外,东亚其它国家都没有建立公共石油储备,政府难以在石油供应中断时调控市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东亚大部分国家可使用的石油储备极其有限,难以应对石油危机,并影响区域能源安全。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亚洲能源合作论坛,主导东亚区域能源协作,协调各国石油储备政策,共同维护能源安全。

石油储备范文篇3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运行机制

1973年巴以战争导致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猛涨,引发世界性石油危机,一度造成美国石油进口中断,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74年11月,在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倡导下,国际能源机构(简称IEA)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A),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

(一)企业商业储备超过政府战略储备

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目前,全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

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政府主要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来引导企业,免除石油进口关税和进口许可费等政策也起到鼓励企业增加石油储备的作用。

(二)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功能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供应中断

联邦政府的战略储备是非军事用项目,其目标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中断石油供应,平时不轻易动用。中断石油供应是指某些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突然中止或急剧下降,导致国际石油供应量在短期内出现日平均供应量减少数百万桶的情况。国际能源组织把某个或某些成员国石油供应缺口达到7%以上,作为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的主要量化指标。

根据EPCA,联邦政府向市场投放战略储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全面动用。当石油进口中断和国内石油产品供应中断,以及遭遇破坏或者不可抗逆的原因造成的“严重能源供应中断”,导致相当范围和时间内石油产品供应大幅减少,价格严重上涨,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可以全面动用战略储备。二是有限动用。当出现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石油中断供应时,可以部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动用总量不能超过3000万桶,动用时间不能超过60天,储备石油低于5亿桶时不能利用。三是测试性动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动用时发生故障,测试储备设施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测试动用总量不得超过500万桶。全面动用和有限动用都需要总统决定,测试性动用和分配授权能源部部长决策。

还有一种轮库(exchange)形式的动用。通常,轮库是解决因油品品质或短期内区域性能源短缺造成的石油供应企业交货问题,用联邦储备与企业储备进行临时交换。如,2000年美国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紧缺,克林顿总统批准用2300万桶储备石油与企业轮库,并要求企业在2001年3月以前归还。

自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来25年间,美国政府仅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以直接销售的方式向市场投放了3300万桶储备原油。1985~1990年间,进行了两次试销售;1996~2000年间,进行了4次轮库。

(三)根据综合因素适时调整战略石油储备规模

决定战略石油储备量时主要考虑进口绝对量、经济对石油价格的敏感性和储备成本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石油中断的可能性。EPCA授权的最大联邦战略储备规模为10亿桶,计划储量是7亿桶原油和200万桶加热油。从1977年正式储油开始,1994年达到最高储存量5.92亿桶,1985年达到相当于114天进口量的最高储备天数。目前,联邦战略储备的实际储量是5.67亿桶,相当于53天进口量。

政府和国会根据国内需求和国际局势适时调整战略石油储备量。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放松了石油储备。“911事件”以后,石油储备受到重视,布什总统于同年11月宣布要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到2005年达到EPCA规定的计划储量。

(四)政府所有和决策,市场化运作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所有和决策,市场化运作。战略石油储备由联邦政府所有,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帐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只有总统才有权下令启动战略储备。战略储备的决策程序是由能源部、财政部和白宫预算办公室会商,向总统提出方案;总统同意后,再向国会提出建议,由国会批准,才能生效。增加石油储备的预算是由财政部门一次拨给战略储备办公室。销售石油回收资金的使用不必经国会批准,可以用来补充石油储备。如果扩大储备规模,追加资金需经过国会讨论批准。

由于战略储备量比较大,其采购和投放可能影响石油市场价格。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采购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场招标机制。储备石油一部分来自政府招标采购,还有一部分是以联邦石油资源的租金(royalty)征收来的。招标采购中,40%来自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其余是市场现货招标采购。通常选择价格低弥时采购,即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

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采取招标机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帐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委托民间机构管理站点日常运行。联邦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设在能源部华盛顿总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长助理主管,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设在新奥尔良的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石油战略储备办公室与民间公司(DdynMcDermott)签订管理和运行合同,由其负责站点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五)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战略储备技术路线和储备量

政府在确定石油储备技术方案和储备量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石油储备的效益是中断石油供应可能带来的损失。据美国能源部的分析,石油价格增长1倍,GDP将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将给美国经济造成1年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个百分点。石油储备的成本包括四个方面:储备设施的一次性投入,采购石油所需资金,运行维护费用等。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储备条件。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500多个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联邦政府利用这些盐穹建成了四个大型储备基地,既临近码头,又距大型炼厂不远,还有发达的

管道设施可以快捷地把储油传输到用户手中。盐穹储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储藏技术,在美国修建盐穹储库的成本大约是每桶容积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每桶容量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盐穹的10倍。美国政府用于战略石油储备投资共约200亿美元,其中40亿用来修建储油设施,160亿用来采购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约为1.6~1.7亿美元。

二、美国石油储备体系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模式,IEA成员国因地制宜建立其石油储备体系,各有千秋。为了广泛借鉴国际经验,重点介绍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模式,与美国模式进行比较。

(一)多层次的石油储备体系,多样化的民间储备运作机制

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体系都是由政府和民间储备组成的,政府战略储备只是石油储备的一部分。政府战略储备管理体制大同小异,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差别较大。

美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和民间储备体系相对独立,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

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体系不同于美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法定企业储备是法律规定的企业储备任务,政府对法定储备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德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三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政府参与的企业储备联盟,以及企业储备。法律规定了政府和储备联盟的储备义务。政府战略储备由联邦财政支付,承担17天储量。储备联盟是德国石油储备的主体,由大型炼油企业、石油进口、销售公司和使用石油发电厂组成,承担90天的储备义务。储备联盟根据联邦政府的指令投放石油,储备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消费者交纳的储备税。另外,德国的法律还规定石油炼厂要保持15天的储备,石油进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发电厂保持30天的储备量,政府不干预企业储备的投放,费用也由企业自己承担。

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政府建立石油专门帐户,通过征收石油税筹集储备资金。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一定规模以上的炼厂、销售商和进口商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石油储备任务,企业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时要经过通产省批准。政府为法定企业储备提供低息贷款、加速折旧等政策。法律规定以外的企业商业性储备由企业自理。

法国是最早建立企业石油储备制度的国家,以法定企业储备为主。早在1925年,法国的石油法就规定,在发放进口原油、石油副产品的经营许可证时,要求经营者有前12个月经营量的储备能力。1993年实施的新石油法规定,每个石油经营者都要承担应急石油储备义务,并维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费量26%的储量,相当于95天的储备量。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简称CPSSP)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储备政策和战略储备地区分布计划,向石油公司征收建立和维护石油储备的费用等,并一部分企业的石油储备任务。1998年CPSSP管理和支配950万吨战略石油储备,占全国储备义务的58%。CPSSP并不具体运行和管理石油储备站点,而是委托石油公司和安全储备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作管理。

综上所述,各国分配法定企业储备义务的主要方式,一是按经营石油企业的规模分配储备义务,如,日本。二是根据销售额或消费额按比例分摊储备义务,如,德国和法国。法定企业储备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有三种。日本模式:政府规划指导下,规模以上企业分散储备。德国模式:企业组成联盟,统一规划和布点,集中筹集资金和运行管理。法国模式:政府授权专门机构部分法定企业储备。

(二)石油储备规模与一次能源结构和石油进口依存度有关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和规定,成员国应该保持相当于90天进口石油量的储备(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储备)。但是,实际上各国的石油储备总量都超过了90天。各国的石油储备模式与一次能源结构、石油资源分布和进口依存度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一次能源中石油比例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大,石油储备的规模就越大。

首先,石油储备规模直接与进口依存度挂钩。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供应量的1/3,进口依存度为60%左右,其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进口量挂钩。日、德、法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在98%以上,石油储备规模与消费量挂钩,见下表。

美日德法石油储备

注:①德国石油储备联盟为储备主体,拥有90天的储备。

②法国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和支配的数量

资料来源:日德法的数据根据内部研究报告整理,美国的数据是美国能源部提供的2001年的数据。

石油储备范文篇4

关键词:石油储备,资金保障,成本控制



石油储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筹集和成本控制问题始终是各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石油储备制度成熟的国家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其它国家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与成本控制

(一)石油储备的资金筹集方式

石油储备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各国筹集储备资金的渠道方式不尽相同。

1.美国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资金和石油收储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到2000年,战略石油储备共花费215亿美元,其中储备设施建设和操作费用53亿美元,购买石油及运费159亿美元。

为了减轻石油储备的财政负担,从1995年起,美国政府利用其富余的石油储备设施开展商业化运作,不仅向国内企业出租,还向国外用户提供储备服务,包括:(1)出租转让尚未充分利用的储备设施;(2)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辟外贸分区,为境外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提供储备石油的服务;(3)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过剩的能力为商业储备提供有偿的储存空间。

2.日本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日本的政府石油储备主要由石油公团(后改革为资源机构)投资和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资本金由石油公团出资70%,另外30%由民间石油公司出资。建设投资一部分是政府通过预算直接拨款,其余部分由石油公团通过政府担保、发行政府担保债券(政府补助利息)和非公开债券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然后无息贷款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即储备基地)。国家石油储备的收储资金,由石油公团通过政府担保、发行政府担保债券和非公开债券,以及承兑债券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支付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政府通过预算对贷款利息进行补助。政府石油储备的运营管理费用,全部由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给石油公团,再由石油公团支付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财政资金主要是依靠1978年设立的石油税来筹集的,这个税对所有的原油和进口的油品征收。

企业石油储备资金是由各企业将储备成本纳入产品价格之中筹措。同时,政府还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是为私营石油公司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二是日本开发银行和冲绳开发财团为储备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

3.德国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德国以机构储备为主,并由储备联盟(EBV)来实施管理。EBV石油储备的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会员交纳的会费,政府不提供补助。

1978年,EBV成立时所需资金全部来自银行贷款,总额为25亿欧元。到2001年3月底,贷款额增加到36亿欧元。EBV不需偿还这些银行贷款,但需支付贷款利息。在EBV因国家法律修改而解散的情况下,其债务由政府承担。

德国法律规定,所有炼油厂、石油进口和经销公司是EBV的法定会员。会员须在每月底前向协会申报本月进口或生产的数量和品种,并于下月底前缴纳相应的会费。会费标准的制定和修改由会员大会决定后经联邦经济部长与财政部长批准。逾期交费需支付比欧洲央行借贷利率高3%的滞纳金。EBV的会费收入主要用于石油销售经营、支付银行利息及储备设施的租金。

德国法律允许EBV会员将其缴纳的会费纳入石油商品售价,只需在发票上注明“此价格含法定储备费用”,并列出具体数目,各销售环节均按此开具发票。因此,EBV会员缴纳的会费实际上由最终消费者承担。

德国的商业石油储备费用由企业自负。

可以看出,各国国情不同,储备资金的筹集渠道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是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共同负担,只是各国的比例不同而已。

(二)石油储备成本控制的主要经验

1.石油储备成本的构成

石油储备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三项:建立存储设施的建筑成本、管理维护成本和购买成本。前两项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也相对容易控制,各国政府工程招标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审计,一般都是在行政部门公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向全球各地企业公开招标,事后由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购买原油的成本比其它两项成本要高出很多,也很难控制,传统的审计和监督也很难发挥作用。储备油并不是一次性购买的,而是在几十年中逐渐购买的,否则哪一届政府都支付不起这么大的账单,而且一次购买太多原油,会搅乱整个原油市场,自己的成本也会升高。因此,如何尽量地降低储备油的购买成本是各国石油储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此外,还有风险成本,包括收储过程中的价格风险,建设维护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投放过程中的运输风险等。为了避免和降低损失,必须对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

2.主要国家石油储备成本的控制——以美国为例

在已有的石油储备大国中,美国在石油储备成本控制上的做法比较科学,也有一定代表性,其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奉行“成本最低”原则。美国石油储备的第一原则是“成本最低”。美国政府认为,尽管影响美国经济安全的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绝对存在,但这种中断的数量和严重性几乎无法预测。如果国家受到全面攻击,炼油厂和运输管道必然是攻击的对象,如果这些设施被摧毁,即使有再多的原油也毫无用处。美国能源部给石油储备办公室的指示是“成本最低”,因为这个指标最好衡量和控制。

二是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储备方式。例如,盐穹储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储藏技术,在美国修建盐穹储库的成本大约是每桶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每桶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盐穹的10倍。而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储备条件,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500多个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美国政府利用这些盐穹建成了4个大型储备基地,既临近码头,又距大型炼厂不远,还有发达的管道设施可以快捷地把储油传输到用户手中,大大节约了成本。

三是坚持市场化操作。一般来说,各届美国政府会根据自己的计划对石油储备办公室发出购买指令,加入提交国会的政府预算。为了降低购买成本和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储备石油的购买采取公开竞标方式。在实施购买行动时,首先由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提前向社会公开购买计划(包括数量、品种、交货地点、时间等)和竞标时间,拟参加竞标的公司须向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出具银行信用证等资质证明,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竞标。在竞标中报价最低者中标。另外,招标规定还允许中标的公司推迟交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中标的公司拥有很大的灵活性来决定何时采购、如何交割、如何进行套期保值等,降低报价。而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也摸不到中标公司什么时候会到市场上去买油或补充存货,所以也无法操纵市场。

四是选择好采购方式和采购时机。招标采购中,40%来自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其余是市场现货招标采购。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采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

五是实施“矿产资源特许费换石油”,即允许租用联邦政府外大陆架的公司用直接向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供石油的方式代替缴纳矿产资源特许费。从1999年克林顿政府开始到现在的历届美国政府,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石油储备的库存,减轻财政负担。

二、我国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措施

我国石油储备的各类资金应通过财政支持和利用社会资本两种渠道来综合保障。政府储备资金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并广开融资渠道,利用政策性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法定储备的资金以企业为主解决,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商业储备的资金应完全由企业自行解决。

(一)财政资金支持

1.建立石油储备基金

为了加快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可考虑建立石油储备基金,在国家预算中专户管理。其资金来源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渠道筹集。政府资金可以通过开征相关税收或附加费的办法筹集。社会资金可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

可在国家石油储备基金项下,设立“石油储备资金”和“石油储备建设与运营资金”两个账户,由财政部委托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管理。石油储备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收入包括国家财政逐年投入的资金、动用储备石油收回的资金等;支出包括支付收购油料的货款、运杂费等,必要时还可平衡财政预算。石油储备建设与运营资金的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出租储运设施的收益及运营收益等,支出包括石油储运设施建设费用、石油基地管理维护费用。

2.动用外汇储备

我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从国际汇市情况看,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将石油资源视为一种新的储备资产,那么石油储备可以成为外汇储备投资的对象。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立之后,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一种方式是,如之前汇金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一样,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直接增加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资本金。所用外汇主要在国际市场购买储备油,不在国内进行二次结汇。另一种方式是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或主要石油企业、民营石油资本共同在海外组建石油产业投资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海外石油资源,为石油储备提供稳定的油源。外汇储备以购买基金的方式间接转化为石油储备。

3.开征石油特别消费税

可结合我国将要进行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设立石油特别消费税,在每升石油消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资金。如果我国在每升石油产品中加收1分钱,对消费者影响不大,但每天就可以有近千万元的收入,1年就是36亿多元。

石油的消费者是石油储备的直接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为建立国家石油储备而设立特别石油消费税是合理的,从其它国家来看,也是有先例的。石油储备特别消费税可以成为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石油储备收购及其维护的主要资金来源。

4.对企业法定储备给予支持

企业因承担国家义务而额外增加的法定储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政府的经验:为企业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免征储备油进口环节税,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为企业储备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等。

5.实施若干免税措施

目前,国家已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中涉及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予以免征。这一政策应拓展到其它所有参与石油储备的市场主体,包括民营企业。同时,对企业法定储备的进口石油返还或免征进口环节税。

(二)利用社会资本

1.发行特别债券

在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初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重,石油消费税的积累不足,为加快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尽早使国家石油储备发挥作用,必须另外求资金来源,发行国家石油储备债券就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家石油储备债券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发行,用石油特别消费税作为担保,主要发行长期投资债券,发行的对象主要是中长期投资者。国家石油储备债券除了在国内发行外,还可以向国外发行。由于国家石油储备债券有石油特别消费税作担保,风险极小,是真正的“金边债券”,预计将有广泛的市场。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很高,近两年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这一措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开放储备市场

石油储备资金筹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放市场,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储备基地,国家租用。还可以由政府以特别许可的形式,委托具有资格的民营企业代替政府运营政府石油储备。这样既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在时机成熟时,也可利用政府石油储备基地富余的储备能力为商业储备提供有偿的储存空间。储备设施还可以由民间建设,政府租赁,长期使用。

3.建立规范的储备联盟会员交费制度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政府、机构和企业结合的储备结构。国家应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企业组建储备联盟,并规定好联盟的会员交费制度。国家根据储备义务企业上年的经营量和全国机构储备量,确定其本年度需要交纳的会员费用。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一体化石油公司,要分别计算各业务板块的会员费,汇总计算其会员费。国家对储备联盟的各种收益应予以免税,当储备联盟遇到资金困难时,应提供财政贴息贷款。

三、我国石油储备的成本和风险控制

石油储备的成本控制包括采购成本控制、储存成本控制、动用成本控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采购成本的控制

石油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采购方式和采购时间。在长达30多年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原则和实践操作程序。这些经验包括:让市场决定购买行为模式;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购买;如果市场价格总体偏高不下,则利用各种衍生工具推迟交割时间;购买行为本身考虑到稳定市场。我国石油储备的采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市场化运作

对于已确定的储备石油的收储和投放任务,要坚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要引入竞争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时,原则上采用招标的方式,通知相关的外贸企业参加投标。委托中标企业订货、运输等。在国内市场收购时,以直供用户价配置。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确定收购价格。在采购工具上,应尽量使用长约,并配合以石油期货套保业务,锁定价格。

2.合理选择采购时机和采购数量

采购时机选择的原则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购买。这需要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分析,但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预测不准,反而会错过时机,抬高成本。为分散风险,各国都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方法,通过较长的时间达到储备目标规模。

在采购时,控制每次的采购规模,并提高透明度,避免自身的采购造成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有关人士分析,如我国一周买进50万桶用于石油储备,国际石油市场是不会有大波动的。采购频率的安排,还要和我国财政支付能力结合起来。在既定的预算之下,要尽量减少资金成本。

3.早期以份额油为主

所谓份额油是指我国在国外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而不是从国际原油市场上直接采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采购价格,但是会减轻对国际油价的冲击,减小价格波动风险。

上述措施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石油储备主体具有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均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对于企业储备来说,问题不大,关键是政府储备。所以,不论采用何种管理体制,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都应该成为一个独立核算的机构。

(二)储存成本的控制

为了节约储存成本,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三三制”,即对石油储备规模作如下三种分割,形成具有一定保值功能的储备结构:

1/3储备油必须保质、保量存储于库况最为优良的油库中。该仓储企业有保管之责,无架空轮换之权。即这部分储备油的轮换更新必须先进后出,而不允许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一部分储备油,每年必须安排轮换不少于1/2的数量。对此,应专门制定轮换费用的补贴标准,确保政府一旦需要动用,真正做到调得动、用得上。

1/3储备油可考虑实行年度总量控制,即在保质保量保值的前提下,可由仓储企业结合现货市场交易吞吐吸纳、轮换更新。特别应鼓励和倡导库场结合,建设石油市场,以便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储备油低成本轮换更新。对这一部分储备油可以适当允许架空轮换,但轮空期一般不得超过两个月。遇特殊情况需经批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轮换以后的储备油质量只能提高,不得降低。如有增值,增值部分的1/2缴入石油储备基金专户,1/2留归仓储企业。但如通过市场化运作轮换后发生亏损,其亏损金额由仓储企业全额赔付。如发生数量、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轮空期未经批准超过3个月以上,则应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直至取消存储资格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1/3储备油可考虑以等额资金参与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运作。对这一部分储备油的承储运作可另行制定专门制度,进行招投标,以确保中标仓储企业或其他有条件承揽此项业务的企业,有必备的经营水平和能力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严格按套期保值的要求进行操作。如因违规操作和其他违纪运作造成损失的,应由承储企业全额承担经济损失,并视情节性质和程度进行处罚,包括取消承储资格,直至追究责任人的民事、刑事责任。

与上述“三三制”相适应,储备油库中既有以静为主,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保质、保量的储备油;也有参与市场吞吐运作,特别是通过库场(石油市场)结合,实现低成本轮换更新的储备油;还有配合期货市场交易的周转库与交割库。这一动静结合的库存结构,有助于尽可能减少与杜绝存“死”油的情况,从而有助于相应减少财政补贴,也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动用成本的控制

石油储备动用时原则上采用竞价销售,通知相关企业参加竞购。储备管理中心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不能竞价销售的参照当时国际上同品种油价,附带相应的费用和损耗确定价格。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确定销售价格。

(四)风险防范措施

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储备基地建设、石油采购、储藏、运输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过程中引入商业保险来分散风险。实际上,在公共项目中引入商业保险来分散风险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的做法。

石油储备范文篇5

关键词:石油储备;石油储备体系

国际能源署(IEA)根据储备主体的不同将石油储备划分为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机构储备三种。政府储备是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完全由政府出资建设、采购、维护和控制的石油储备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及时解决和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具有其他储备形式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因而也被称为战略储备。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生产商、进口商、炼油企业、销售企业和石油消费大户承担的石油储备,它由两部分组成:法定储备和商业储备。法定储备是企业为完成法定储备义务而在生产库存基础上增加的储备量,它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商业储备是指企业为应对市场波动而自行建立的储备,也是最常见的储备模式,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机构储备(又称中介组织储备)是由法律规定的公共或民间组织承担的义务石油储备,它实际上是企业义务储备的一种变相模式。储备机构是一个公共法人实体,成员均为法律强制规定有储备义务的企业,由企业共同建立储备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政府储备、企业法定储备、机构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功能各异,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有机组合,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三)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二)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为使战略石油储备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的石油储备远期目标也应以此为标准,这就需要非常大的储备规模。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先制定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中期和远期储备目标。二是加强商业储备。鼓励相关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确保在石油价格动荡变化时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国家战略石油供应安全。三是在储存方式上,应充分考虑战备安全、运输、储存成本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储存方式,做到“三个结合”:地面储存与地下储存相结合,人工设施储存与利用盐穴、溶洞等天然地理环境储存相结合,现有设施储备与新建基地储存相结合。四是在石油储备基地的布局和选址上,应合理规划,除重点考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运转石油方便、有良好水域条件外,还应考虑要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度和隐蔽度,以应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打击和安全保密。

(三)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本着适度集中、政企分开和机构精干的原则,建立起由中央统一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决策层是国务院的能源主管部门,可设立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管理层是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特别法人机构;操作层包括政府成立的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未来将组建的石油储备联盟,也包括承储的民营企业。国家应通过法律界定好各层次的“责、权、利”关系。

(四)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国际能源署(IEA)和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制定的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的法律中,大都含有对石油经营者定期报告石油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统计数据的要求,报告对象或是国家统计部门,或是经济、能源主管部门,也有的是石油储备机构。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政府可以及时跟踪和监测石油供需形势、市场变化,对石油储备应保持多大规模、应急情况下的储备投放等进行决策。如果石油经营者未能如实按期报告,政府将依法采取惩罚措施。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石油统计数据还不完全,不能满足建立国家能源数据库的需要,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l生。在研究建立我国国家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应建立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

石油储备范文篇6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三)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二)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为使战略石油储备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的石油储备远期目标也应以此为标准,这就需要非常大的储备规模。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先制定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中期和远期储备目标。二是加强商业储备。鼓励相关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确保在石油价格动荡变化时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国家战略石油供应安全。三是在储存方式上,应充分考虑战备安全、运输、储存成本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储存方式,做到“三个结合”:地面储存与地下储存相结合,人工设施储存与利用盐穴、溶洞等天然地理环境储存相结合,现有设施储备与新建基地储存相结合。四是在石油储备基地的布局和选址上,应合理规划,除重点考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运转石油方便、有良好水域条件外,还应考虑要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度和隐蔽度,以应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打击和安全保密。

(三)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本着适度集中、政企分开和机构精干的原则,建立起由中央统一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决策层是国务院的能源主管部门,可设立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管理层是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特别法人机构;操作层包括政府成立的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未来将组建的石油储备联盟,也包括承储的民营企业。国家应通过法律界定好各层次的“责、权、利”关系。

(四)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国际能源署(IEA)和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制定的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的法律中,大都含有对石油经营者定期报告石油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统计数据的要求,报告对象或是国家统计部门,或是经济、能源主管部门,也有的是石油储备机构。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政府可以及时跟踪和监测石油供需形势、市场变化,对石油储备应保持多大规模、应急情况下的储备投放等进行决策。如果石油经营者未能如实按期报告,政府将依法采取惩罚措施。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石油统计数据还不完全,不能满足建立国家能源数据库的需要,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l生。在研究建立我国国家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应建立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

(五)多方筹资,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达到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石油储备标准,必定要建立大型石油储备基地,这需要巨额资金,将给政府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维护、管理等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资金来源是一个难点、焦点问题。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所需资金全部由联邦财政预算包揽,在政府财政赤字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战略石油储备所需的巨额支出已成为联邦政府的沉重负担,并因此制约着其战略石油储备的发展。对此,我国应从中汲取教训,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一是政府给予财政拨款。二是设立专门的战略石油储备税,即对石油产品消费、石油及石油产品进口征收战略石油储备税,用于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石油购买、维护和管理等。三是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远期合约交易制度,加强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四是建立期货储备,如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五是对战略石油储备设立最低保有量,在达到最低保有量后,可利用超出的库容在国际市场进行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运营,以减轻政府负担,使战略石油储备系统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

(六)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国际合作。石油是世界性的战略产品,而且供求关系十分脆弱,价格波动大。而我国已经成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在建设石油储备体系过程中,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以增加国际石油信息的透明度,缓解全球油价的波动。首先,应加强与国际能源署的合作。虽然我国不是国际能源署的成员,但在采购和动用石油储备时应与该机构进行合作,遵循一致的石油储备使用原则,共同应对投机操作、恐怖主义等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可以建立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与国际能源署的定期对话机制,互相通报各自的石油供需情况,实际储备规模,在石油储备动用前双方应交换意见。其次,应强化东亚区域能源合作。目前,除日本和韩国外,东亚其它国家都没有建立公共石油储备,政府难以在石油供应中断时调控市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东亚大部分国家可使用的石油储备极其有限,难以应对石油危机,并影响区域能源安全。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亚洲能源合作论坛,主导东亚区域能源协作,协调各国石油储备政策,共同维护能源安全。

石油储备范文篇7

关键词:国际油价中国因素定价权

国际油价波动中的“中国因素”

自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新一轮上涨,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被称之为第四次石油危机。2008年7月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疯涨猛跌的走势。纽约市场基准原油期货价格在7月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后迅速下挫。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国际油价节节败退。目前在每桶40美元左右徘徊,累计降幅约75%左右。通观新世纪尤其是2003年以来的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石油需求、石油供给、石油库存、美元汇率、投机因素(主要指石油期货)、突发事件与政治事件等诸多影响因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需求量迅速增大,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提高,2002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5亿吨,2005年净进口石油1.36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7%左右。从绝对数看,中国的能源需求占全球的比重并不高,2003-2007年间,约为全球需求的7.8%,远远低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但是从同期石油新增需求看,与经济增长一样,中美两国在全球石油新增需求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分别占新增需求的32%和13%。从新增石油消费来看,美国、中国和印度占了2003年以来新增石油消费的50%以上。中国石油贸易量不到世界总量的6%,油气进口量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更何况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所以,油价的变化并不是中国需求单方面引起的。

再者,我国还缺乏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我国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到0.1%。目前在世界石油格局和石油定价体系中,美国已控制着60%以上的世界石油资源,并在冷战后牢牢控制着世界石油价格一半以上的话语权。而我国虽然石油进口量日益增加,作为一个石油贸易大国,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不能制定大宗石油交易的游戏规则,没有能力将中国石油市场的变化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反馈到国际市场,从而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只能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购买石油。

此外,我国石油储备能力有限。如同美国认识到黄金的稀缺性并加以囤积式储备一样,石油作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也很快被认识,并展开对石油资源的集权控制。如果美国大量增加储备的话,那可能对国际油价产生较大影响。与美国相比,我们还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储备。我国虽然已经构建了石油储备系统,并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但目前的储备能力还非常小,石油储备量还不能供应全国使用50天,在此条件下增加或减少石油储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无疑是微小的。我国对国际油价影响的角色定位

(一)原油供应来源和运输方式多元化

我国原油策略应在稳定中东的基础上,加强远东地区,开拓非洲市场。我国目前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对中东原油依赖较大,国际原油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中东原油采购的竞争日益激烈,中东原油价格的上升对我国原油进口也是一种压力,如果增加其他地区原油来源,则能保证高油价下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此外,改变原油来源方式也是多元化应当考虑的目标,以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原油运输方式多元化也是确保石油安全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集套期保值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于一身的期货市场已经在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企业在国外期货市场进行期货交易,必须遵循国外的法律规范、交易规则和交易习惯,同时公司的持有头寸、交易成本和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都容易暴露在国外投资者眼中,这客观上使得中国公司在与国外投资者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目前,虽然我国已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燃料油期货,但燃料油只是油品炼制过程中的一种末端产品,还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石油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如果能够把石油期货市场完善起来,形成以我国为交割地的石油报价体系,不但能够加强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而且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商业石油储备问题。

(三)加速石油储备建设

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同时起到部分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作用。而后者则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石油储备的平均库存,还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稳定市场供应、稳定人心、缓和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作用。应加快石油储备库建设的速度,在浙江镇海石油储备库一期工程开工的基础上,尽早展开大连新港、青岛黄岛和舟山岱山石油储备库的建设,并早日投入使用,不断提高我国石油供给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石油储备范文篇8

国家商品储备主要作用是保障关键物资供给,调节市场,保障国家安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属于宏观调控法的范畴,吞吐储备商品是调节余缺、稳定价格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我国国家商品储备的制度化比较薄弱,没有重要商品储备的基本立法,中央储备规模小,不足以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地方政府限于财力和其他因素大多还没有形成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和长效机制,探讨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国家商品储备的立法现状及实施中的问题

所谓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是指政府为应付突发事件、平抑或稳定某些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建立商品的调节性库存,并通过吞吐库存来平衡市场供求,调控市场价格的制度。中央立法主要是部门规章,以针对具体商品的立法为主,缺乏国家商品储备的基本立法,如《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边销茶国家储备管理办法》等,《价格法》第27条只是原则性规定了政府可以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地方立法以河北省、广州市为代表,制定了《河北省省级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办法》(2007年修订)、《广州市市级重要商品储备实施办法》,在完善储备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然而我国商品储备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很难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1.缺少统一、高效、责权明确的储备管理机构。重要商品储备分散在各部门,各种储备商品主管机构不统一,具体主管、协调机构缺乏实施管理的明确授权,管理权限分散,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牵头组织部门的缺位和不明确,造成部门分割、各自为战,储备工作分割化,市场调节部门化。特别是当涉及多部门的重大市场调控事项时,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备工作的开展和储备效能的发挥。2.财政负担过重。我国商品储备承担了许多政策性目标,比如经济安全、保障民生、保护农产品价格等,没有处理好储备调节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储备扶持国内产业可能延缓产业升级,储备保护农产品价格,又可能因为进口农产品的竞争陷入成本高昂而无效的尴尬境地,储备的经济效益不理想。我国承担储备任务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的“老国企”,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效率不高,依赖国家财政补贴。商品储备的运作受到较多行政干预,程序复杂,存在严重时滞,影响了储备商品及时的吞吐和轮换,储备成本和损耗巨大。这些都给财政带来过重负担,影响了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3.储备规模小,种类少,难以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我国处于大量消耗能源的发展时期,许多重要资源严重依赖进口,旺盛的需求大大拉高了国际市场的能源、矿产品价格,短期内难以在低价位完成充足的国家储备。而且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也需要从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甚至严重依赖进口,如大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国内生产、储备不足,难以应对,需进口补足国内需求的巨大缺口,国际市场价格将大幅攀升,使我国处于不利的贸易地位。

二、国外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概况及借鉴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储备,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商品储备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商品储备法

美国制定的储备法律包括《国防生产法》(1950)、《能源政策与保护法》(1975)、《重要战略材料储备法》(1979)等。《国防生产法》、《重要战略材料储备法》不涉及石油,有关石油储备的是《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有关粮食储备的法律,如《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1996)、《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2002)等。《能源政策与储备法》严格规定动用石油储备的条件———紧急事态发生,长时间、大范围地造成原油供应量显著减少,油品价格暴涨,可能对国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情形下,总统有权决定动用石油储备。《能源政策与储备法》除联邦政府的石油储备外,还规定了工业石油储备和地区石油储备。工业石油储备是政府要求每个石油进口商和加工商建立和维持一定数量的石油产品储备。地区石油储备是进口燃料重油或其他石油产品超过总需求比例20%的地区,建立一定数量储备,为本地区服务。美国的粮食储备只包括小麦和大豆,采取市场主导型储备模式,政府不拥有粮食储备,承储主体是农场主。政府采取法律、经济手段调控民间储备,减少政府储备支出,调控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比如“营销援助贷款”,即农民在播种前以未来要收获的农作物抵押获得贷款,收获后,市场价格高于贷款率,农民出售农产品偿还贷款;当市场价格低于贷款率时,农民可以放弃赎回农产品并不需要偿还贷款。

(二)欧盟的商品储备法

《欧盟关于成员国承担保有原油或石油产品最低储备义务的法令》(即欧盟理事会第2009/119号法令),规定成员国的石油储备90天石油净进口量或者61天石油消费量,并要求成员国建立中央储备实体。有关粮食储备的法律文件,包括欧盟《2000年议程》等。各成员国也有相应立法,如德国《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欧盟大多数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实行的是机构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机构储备为主导的模式,政府不直接储备石油。少数国家实行完全的政府储备(如捷克),或机构储备(如德国),或者企业储备(如意大利)。德国根据《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1978年成立了具有法人地位的石油储备协会(EBV),负责国家法定的石油储备义务,所有炼油厂、石油进口和经销公司是EBV的法定会员。企业除承担EBV的权利义务外,还必须自行储备石油。EBV石油储备的动用,由联邦政府经济部在紧急时期紧急投放令,按会费缴纳比例向会员投放。企业石油储备在紧急时期,企业自行决定动用,但动用后必须迅速补足原定储备量。法国根据1992年颁布的《石油供应安全法》,成立了石油战略储备委员会(CPSSP)和安全储备管理有限公司(SAGESS)。CPSSP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储备政策和战略储备地区分布计划,授权SAGESS特许经营,并对其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SAGESS只能在CPSSP的要求下购买石油,并且只能CPSSP的允许下或国家的要求下卖出石油。欧盟粮食储备主要实行国家采购,当粮价低于干预价格,法国粮管局收购粮食作为公共存储或临时储备。欧盟对储备粮管理方面的主要政策是“月加价”政策,通过对农民或粮食企业储藏粮食的仓储费用进行补贴,避免收购季节集中上市,影响粮价。

(三)日本的商品储备法

日本有关石油储备的法律先后颁布了《石油供需优化和紧急措施法》(1973)、《石油储备法》(1975年12月27日颁布,2007年最新修改)等。有关稀有金属的法律文件是《金属矿业事业团法》。有关粮食储备的法律是《关于主要粮食供需平衡及价格稳定的法律》(1994年12月颁布,2011年最新修改)、《食品、农业和农村政策基本法》(1999年)等。2004年日本成立了“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JOGMEC),从石油公团接管了国家石油储备的全部管理职责。日本战略石油储备是政府主导,企业分散储备。石油进口、炼制、销售的企业都要依法承担石油储备义务,接受政府监督,没有正当理由或许可,不得低于每年通产省大臣确定的基础储备量。政府有义务为石油公司提供支持,包括日本开发银行为增加石油储备设施和其他设施等进行贷款,政府可在预算范围内支付利息补贴金。石油储备的动用权归通产省大臣,政府直接控制政府储备,通过降低或提高基础储备标准间接控制民间储备。日本稀有金属储备制度中,除了供应危机等紧急时刻采取紧急抛储外,还建立了抑价抛储和平时抛储制度。日本政府设立大米的专项储备,政府和民间共同承担,委托民间储存的粮食,由农林水产省负责与代储企业签订合同,政府补贴储备费用。供求紧张时,政府储备米投放市场可以保证供给。发生意外情况时,政府储备米无法满足需求,命令批发和零售业者将存粮卖出、要求生产者将大米卖给政府,或者紧急进口等。

(四)俄罗斯的商品储备法

1994年,俄罗斯颁布实施了《俄罗斯联邦物资储备法》,对物资储备的构成、承储主体、收储、抛储、轮换、资金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俄罗斯实行国家储备局—大区分局—储备仓库三级垂直管理体制,国家储备物资由战争需要的国防军事物资、石油等战略物资、应对紧急状态需要的物资三部分构成。此外,还要求各联邦主体建立地方储备,企业建立各自储备。为消除紧急状态后果、市场调控、轮换等需要,可以动用储备物资。为支持大型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还可以临时有偿借用储备物资。通过比较美欧日俄的储备法律制度,可以总结一些共同经验:首先,建立中央储备机构,代表政府实施储备任务,负责监管工作。其次,国家储备以中央储备为主,中央储备以战略物资为主。战略物资由中央储备承担,维护国家和经济安全,地方储备为本地区服务。至于储备模式是政府储备、机构储备、企业储备还是混合储备,各国存在差异。再次,规范企业储备。美欧日俄都比较重视企业储备的作用,无论代政府储备,还是法律规定或政府要求企业承担的最低储备义务,都可以有效减少政府储备开支,提高国家储备总量。最后,美欧日俄对动用战略储备的条件和程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无论何种储备模式,承储主体是政府、企业还是法律授权的机构,战略储备动用的条件和程序都十分严格。

三、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构建的建议

1.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遵循合理分工、谁储备谁动用的原则。中央储备以战略储备为主,应急储备为辅,地方储备侧重经济储备和应急储备,有助于中央和地方储备合理分工。谁储备谁有权动用,在客观上尊重了地方政府合理的经济自主权和价格调控的相机抉择。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地方财政的相对独立使得中央储备主管部门完全控制地方储备的规模和使用是不切实际的。中央通过制定地方储备最小规模、收储、抛储、轮换的要求和程序,规范地方储备。同时应当鼓励地方政府之间联合进行重要商品储备,比如粮食产区和销区,既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又分担成本。

石油储备范文篇9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1—9月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超过1.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12407万吨,同比增长13.6%,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资源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其中50%来自中东,这些石油全部通过海上运输运抵我国,其中有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因此,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都极易受制于人。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9.9%,石油占25%,天然气占2.8%,煤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世界22.5%的平均水平,而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由于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使用技术水平低,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环境日益恶化。

(四)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有较为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一)多途径、多元化控制石油资源。在世界石油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石油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中,中东地区就占到57.4%,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也集中在中东。美国通过两次海湾战争已基本掌握了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权;日本也在利用资金优势积极加强同海湾国家的合作;俄罗斯也正力图重返中东,显示昔日超级大国的影响。

目前,我国50%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而中东政局风云常变幻,全部依靠油轮通过海路运输,线路漫长、国际局势动荡和中国海军的实力均无法保障运输线路的安全,输送通道已成为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瓶颈。无论从地缘位置还是从供应和运输的安全上看,与中东、非洲相比,中亚无疑是中国理想的石油供应源。这些地区因为与我国接壤,且可提供相对稳定的资源,应成为我国投资和获取海外能源的首选战略要地。“中亚能源战略”可减少我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安全系数;同时,能源纽带可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信,保证国家西部边境的安全。目前,已建成的中哈输油管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不经过第三国与市场直接相连的国际原油长距离输油管道,按照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000万吨,2010年升至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将各提供50%的输油量。据介绍,此条中国西部的石油运输大动脉还要往西一直修到里海边,届时长度将是目前线路的三倍。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将为我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来源。

2006年8月,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了能源合作等一揽子协议。目前,中委之间加强能源合作对我国摆脱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石油进口战略无疑大有帮助。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尽快“走出去”,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积极拓展国际能源的多边合作机制,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这样,我国就可以逐步分散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实质性缓解地缘政治而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

(二)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由于屡屡受到石油危机的打击和世界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组织实施石油储备计划。美国花了近10年时间打造石油储备体系,其中包括颁布《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等,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量已达120天的使用量。日本99.7%的石油是从国外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中东。自从上世纪70年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就开始重视石油储备量。目前,日本的石油储备量已相当于160天的使用量。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也建立了大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库存,欧盟也建议欧盟成员国增加石油储备,将储备量从目前的可供使用90天提高到120天,并希望欧盟成员国尽快建立天然气储备。

目前,我国石油储备计划已启动,2004年6月,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至2008年底,首批选定的四个石油储备基地——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将全部完成注油。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也已基本完成,甘肃兰州、新疆鄯善因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将进入第二批名单。同时,第三批石油储备基地亦在规划中。兰州、鄯善进入第二批名单意味着国家有关部门已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范围从沿海扩大到内地,特别是将油气资源丰富的西部纳入其中,这将明显降低储备风险,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0年中国石油储备目标是超过30天的使用量。我国石油储备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应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储备制度,合理石油储备布局,丰富石油储备方式,降低石油储备成本,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体系。

(三)科学合理地配置能源结构。第一,依靠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已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煤炭气化技术。从近期看,利用现有煤炭气化技术使煤炭转变为合成气,可为电力提供清洁的燃料,并促进煤化工的发展。从长期看,可利用煤炭大量生产氢气,这样不仅会大幅度减轻煤炭燃烧产生的各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应采用先进的燃烧发电技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以电代煤,这样就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目前,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比重更大。而中国仅占1.8%以上。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目前,在工程设计方面,我国已具备30万、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能力,部分掌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能力。在设备制造方面,可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成套设备。2008年11月,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以此为标志,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第三,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天然气是石油的最佳替代品也是化石燃料中是对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和城市气化,技术措施是:合理规划“西气东输”管线的布局,加强油气资源的开发能力。第四,大力发展风力发电。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605万千瓦,在建的420万千瓦,风电规模居世界第五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国内大型风电机组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下一步的措施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理顺风电价格;加快百万千瓦风电厂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的自主装备能力。同时,要科学规划,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1000万千瓦级的大风场,打造“风电三峡工程”。按此发展速度,2008年风力发电装机可达1000万千瓦,2010年有望达2000万千瓦,中国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

(四)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经验证明,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支撑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要把节能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在此项工作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力量,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按此要求能耗将成为我国政府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同时,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的产品;要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把节能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

石油储备范文篇10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1—9月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超过1.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12407万吨,同比增长13.6%,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资源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其中50%来自中东,这些石油全部通过海上运输运抵我国,其中有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因此,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都极易受制于人。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9.9%,石油占25%,天然气占2.8%,煤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世界22.5%的平均水平,而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由于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使用技术水平低,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环境日益恶化。

(四)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有较为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一)多途径、多元化控制石油资源。在世界石油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石油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中,中东地区就占到57.4%,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也集中在中东。美国通过两次海湾战争已基本掌握了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权;日本也在利用资金优势积极加强同海湾国家的合作;俄罗斯也正力图重返中东,显示昔日超级大国的影响。

目前,我国50%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而中东政局风云常变幻,全部依靠油轮通过海路运输,线路漫长、国际局势动荡和中国海军的实力均无法保障运输线路的安全,输送通道已成为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瓶颈。无论从地缘位置还是从供应和运输的安全上看,与中东、非洲相比,中亚无疑是中国理想的石油供应源。这些地区因为与我国接壤,且可提供相对稳定的资源,应成为我国投资和获取海外能源的首选战略要地。“中亚能源战略”可减少我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安全系数;同时,能源纽带可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信,保证国家西部边境的安全。目前,已建成的中哈输油管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不经过第三国与市场直接相连的国际原油长距离输油管道,按照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000万吨,2010年升至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将各提供50%的输油量。据介绍,此条中国西部的石油运输大动脉还要往西一直修到里海边,届时长度将是目前线路的三倍。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将为我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来源。

2006年8月,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了能源合作等一揽子协议。目前,中委之间加强能源合作对我国摆脱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石油进口战略无疑大有帮助。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尽快“走出去”,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积极拓展国际能源的多边合作机制,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这样,我国就可以逐步分散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实质性缓解地缘政治而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

(二)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由于屡屡受到石油危机的打击和世界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组织实施石油储备计划。美国花了近10年时间打造石油储备体系,其中包括颁布《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等,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量已达120天的使用量。日本99.7%的石油是从国外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中东。自从上世纪70年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就开始重视石油储备量。目前,日本的石油储备量已相当于160天的使用量。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也建立了大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库存,欧盟也建议欧盟成员国增加石油储备,将储备量从目前的可供使用90天提高到120天,并希望欧盟成员国尽快建立天然气储备。

目前,我国石油储备计划已启动,2004年6月,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至2008年底,首批选定的四个石油储备基地——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将全部完成注油。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也已基本完成,甘肃兰州、新疆鄯善因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将进入第二批名单。同时,第三批石油储备基地亦在规划中。兰州、鄯善进入第二批名单意味着国家有关部门已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范围从沿海扩大到内地,特别是将油气资源丰富的西部纳入其中,这将明显降低储备风险,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0年中国石油储备目标是超过30天的使用量。我国石油储备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应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储备制度,合理石油储备布局,丰富石油储备方式,降低石油储备成本,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体系。

(三)科学合理地配置能源结构。第一,依靠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已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煤炭气化技术。从近期看,利用现有煤炭气化技术使煤炭转变为合成气,可为电力提供清洁的燃料,并促进煤化工的发展。从长期看,可利用煤炭大量生产氢气,这样不仅会大幅度减轻煤炭燃烧产生的各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应采用先进的燃烧发电技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以电代煤,这样就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目前,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比重更大。而中国仅占1.8%以上。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目前,在工程设计方面,我国已具备30万、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能力,部分掌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能力。在设备制造方面,可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成套设备。2008年11月,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以此为标志,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第三,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天然气是石油的最佳替代品也是化石燃料中是对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和城市气化,技术措施是:合理规划“西气东输”管线的布局,加强油气资源的开发能力。第四,大力发展风力发电。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605万千瓦,在建的420万千瓦,风电规模居世界第五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国内大型风电机组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下一步的措施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理顺风电价格;加快百万千瓦风电厂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的自主装备能力。同时,要科学规划,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1000万千瓦级的大风场,打造“风电三峡工程”。按此发展速度,2008年风力发电装机可达1000万千瓦,2010年有望达2000万千瓦,中国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

(四)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经验证明,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支撑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要把节能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在此项工作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力量,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按此要求能耗将成为我国政府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同时,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的产品;要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把节能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