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23:57:13

金融学毕业论文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1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01级至2010级毕业生。针对毕业生的个人情况、在校时情况、工作发展状况以及对母校的建议等方面,共设44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电子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35份,回收率为67.5%,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考虑到每一年级的问卷回收数量不同带来统计结果的偏颇,故我们对毕业生样本采用分类统计的方法进行,力求全面客观。

(一)对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

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又有所上升。大部分的金融学毕业生将发展地区选在河南省内,有近三分之一的金融毕业生就业地点选在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大中型城市。部分金融学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城市,这与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关。在工作机构的选择上集中在国企、民营、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行政机关,说明工作的稳定性以及福利待遇的完备是毕业生考虑的首要条件。

(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

证书获得量最多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方面的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和保险证相对较多。对于就业政策关注度,上大学之前就关注就业政策的学生仅占到5.2%,可见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获得奖学金的次数能体现学生的进取心及学习能力。近两成的毕业生获得3次以上奖学金,近一半的毕业生拿过奖学金,说明大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好。

(三)对毕业生自我认知的调查研究

对比分析得出,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而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却是工作态度,其次就是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大部分毕业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是目前企业所能提供的薪酬距离大部分人对未来的期望仍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本文假设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以及职业规划对就业状况有影响,将课程设置、职业规划定义为自变量,将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定义为因变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因素逐个分析和解释。

(一)课程设置

通过对课程设置与是否考研、就业地点、就业单位分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课程设置对于就业意愿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在均值上两者存在一定差异。注重实验实习以及基础知识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考研,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毕业生未来是否选择直接就业有一定的影响。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的毕业生中相较其他毕业生有更多的人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可以看出实践能力的以及课外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对于未来就业地点的选择。注重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等相对稳定有保障的机构工作。

(二)职业规划

通过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意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看出选择就业的意愿随着规划程度的减弱而减弱。通过对职业规划与政策关注度做单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为明显。有职业规划并且基本按照规划发展的毕业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就业政策。从均值分布上可以看出这一点的显著性,考虑到样本的数量,应该更加谨慎的认为,两者间的关系强度不是很强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职业规划与所获奖学金次数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并没有显示越是有职业规划的毕业生获得奖学金次数越多,两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金融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类从业资格证的持有相对较少,其中较多的是证券从业资格证。此外,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比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时期仍比较安逸,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对于就业压力感知力差,对就业政策也就缺乏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在金融学刚毕业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中,经验不足,缺乏职业技能占这两项占比重比较大,说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目前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对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在对以往工作不满意的调查中,近一半的人认为与自己期望差距过大。大部分毕业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与其对未来的薪酬期望仍有一定距离。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但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大学培养出的金融人才持有怀疑态度,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文凭证书,而是更加看重高精尖的专业素养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英文水平,甚至包括精通电脑操作以及法律知识。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未形成有效对接,很多职位没有合适的人才填补仍处于空缺状态。

(三)课程设置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在影响就业的因素当中,自身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其次是就业观念,学历层次对就业也起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对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由此看来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课程设置对于就业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职业规划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促进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应该对于自我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专业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多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灌输。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毕业生仍有人在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问题上感到困惑。在毕业之际做好进入社会心理准备。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其对自我认识不足、工作期望过高有关。提前关注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对自己准确定位,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的减少面临就业时的困惑与不安。

(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应切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培养课程进行调整。当下,用人单位对于金融学毕业生的质疑,计算机、法律、数学专业毕业生与金融学毕业生造成就业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课程设置与改革。金融学越来越倾向于融合发展,离不开数学、科学以及人文自然知识。高校应当重视对金融学人才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深度培养,教学期间看重学生对于问题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突出能力的培养。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引领下,现代信息技术是金融学专业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大学生应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金融学的教育必须融入高精尖的信息化教育,加强金融学与时代背景的融合,优化金融学教育。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完善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2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3

昨天关注到雄安板块分化,高位品种资金有所撤出,今天就借势砸盘来了,市场调整。短线投资者吃面的一天。

看指数的意义已经不大,雄安绑架了市场人气和趋势。我们更需要密切关注雄安品种的动向。

恒通科技2日跌停大面,如果是昨天打板介入,基本上不会给你逃脱的机会。

渤海股份大面,昨日涨停砸板倒灌,今天率先闷跌停,还有下跌趋势。

韩建河山昨日最先砸盘倒灌振幅10%,今天率先下杀跌停。明日还有惯性下杀空间。

青龙管业、数字政通高位盘整砸跌停,总体还在箱体中,关注明天是否破箱体。先河环保同上。

恒泰艾普是个坑货,昨天大宗今日必然是砸盘出局,明天不考虑接飞刀。

前人气总龙头冀东装备,目前还在36缺口上方,密切关注明日动向。

总的来说砸盘的标的都是高位品种,有很大的获利盘和套牢盘,早盘有惯性下杀的可能。注意风险。

另外太空板业的下砸,也不利于市场人气。明日需密切关注今日砸盘梯队动向。没有止跌就不考虑操作抄底。重点关注冀东装备和太空板业、博深工具。

次新股银行也是杀跌主力,补跌是少不了的,A股总是一视同仁,只有先后的区别。次新股总体还没有缓过劲,砸盘受伤的总有他,观望。

【今日操作】

汉钟精机反包失败,早盘按照8条交易原则出局,后面有天大的利润也只能交给勇士去了。

凯发电气今日获利了解,封板被砸回落,大环境不妙就先止盈了。

 

雄安是短线风浪搏击者的乐园,如果你能够承担高风险,可以去搏击,不能承担5%以上的亏损,请远离他。

如果你选择承担2%的风险品种,那么可能获得2%的收益。

如果你选择承担5%的风险品种,那么可能获得5%的收益。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4

由于传统的金融模式与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理念以及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且进一步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以及质量,因此探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学博士论文它能够指导经济发展并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竞争与垄断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竞争尤为普遍,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产业模式之中,更是对金融实力的竞争,很多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碰撞的过程当中,最终产生了竞争性垄断,而这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融资模式以及投资模式的单一性,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稳定。例如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支付手段已经逐渐产生了竞争性垄断的局面,这有可能会使得互联网金融格局出现服务同质化的现象,并且有少数金融机构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现象也不利于市场稳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但随着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广泛,例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网贷产品,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加速了贷款公司的倒闭,而这种倒闭,由于受到服务同质化以及监管不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出现竞争性垄断。   (二)资源重构过程中存款与贷款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资金的投放以及吸纳互联网资金的这一部分人群里也有存在对于金融风险意识相对较低的人,他们往往会在投资过程中产生一些非常不理性的行为,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性,这种现象涉及的人群数量较大,且会对社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很多贷款人群在对资金链条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些银行无法获得小微企业或是个体工商户的融资,而一些传统商业银行在对资产以及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由于这些用户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也无法较为顺利地完成最终的评估,因此互联网金融在对资金进行投放的过程当中,没有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评估,这也会直接导致一些客户不能够正确使用资金,最终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贷款偿还的及时性,不利于资金链条的运营。   因此,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放贷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各项因素,没有对经济周期进行探索,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存贷款模式时期出现失效,进而影响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稳定性。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运营者都应当正确判断贷款风险,有目的的提高客户的黏性,从而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这一行业的监管力度。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指导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产品经济学理论无论是在范围经济还是规模经济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是一门较为成熟且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重要学科,而产品经济学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理论思想还是发展趋势都与经济学趋于一致。产品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元素构成,分别为需求方形成的规模经济以及供给方形成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尤为重要,在经济与当下互联网金融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资本与劳动力这两者的转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要素以及技术要素也在不断增强,在成本呈现递减趋势的背景之下,该理论所创造的收益却呈现着递增趋势,这也说明在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供给方规模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突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盈利效益,提升了互联网经济的示范能力,因而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其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成本经济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凭借着成本优势,在大幅扩大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使得利基市场得到了开阔,这与范围经济有着相似之处,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无法用理论解释的现象。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处于链条的长尾位置,因此也进一步衍生出了普惠金融这一类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凭借着这一形态在很多金融业务中获得了延伸,逐渐使得金融成本控制变为可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事物都可以通过信息复制来完成,这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还能够吸引顾客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   相关推荐:   经济学博士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维度的论文研究   (二)金融中介理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与产业经济学一样,都是经济学理论中重要的部分,在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之中,金融中介理论也在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首先,金融中介理论在对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信息具有繁杂、无序等一系列特征,这也不能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控制信息、完善信息对称等问题,因此很难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时应对这一问题。   金融中介理论不仅仅能够快速完成互联网金融主体的信息筛选、处理、判断,还能够运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为顾客在进行判断决策的过程当中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顾客在对信息选择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准确性,提升了顾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信任程度,进一步控制成本交易。通过对金融中介理论的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两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信息资源复制以及应用的影响,成本表现出了递减规律,因此想要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选出对顾客有用的信息,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中介理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筛选质量,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三)信息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影响   通过将信息经济学理论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无疑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过程当中,在搜索理论以及声誉理论的共同影响之下,互联网金融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积极的影响效应,这种影响效应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再者,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互联网金融造成十分行深远的影响,例如如果在互联网金融进行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情况,可能直接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而通过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能够有效控制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从而帮助很多贷款公司规定了逆向选择风险,在稳定企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够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整体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者以及监管者应当准确意识到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金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大其发展稳定性,通过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以及模式问题,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稳定性以及竞争性,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逐渐到来之前,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应当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对经营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避免盲从金融时代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多的经济学博士论文,可以到进行研究。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

[1] [2] [3] 

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与证券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赛芝(1974- ),女,浙江永嘉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金融教学实践。(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院级教改课题“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ZYJG101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23-02

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第一次在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金融业的三大支柱。目前,我国金融业迫切需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但人才需求结构和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难得的机遇。专业是连接学校与社会需要的桥梁,专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专业教育质量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作为教育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探索,目前已与温州当地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协会和一些金融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定位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思考,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培养特点。

一、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需求调查。2010年暑期笔者在温州全市范围组织了一次金融与证券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共发放了70张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调查共设计了10个问题,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人才是否有需求、主要提供哪些岗位、需求的学历层次、注重毕业生哪方面的品质、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认为毕业生主要存在的问题等。从问卷调查来看,被调查企业基本上都需要招收金融类毕业生,有招收意愿比例高达94.3%,除商业银行外,其他企业招收意愿更为强烈,所调查的每个单位都说要招人。被调查单位普遍要求招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尤其是商业银行,有40%的商业银行要求招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被调查企业中为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提供的岗位有: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大堂经理”“柜台人员”和“客户经理”三种岗位;证券公司主要提供“客户经理”“后台管理”和“证券分析师”岗位;保险公司主要提供“后台管理”“保险营销”和“核保与理赔”工作岗位;其他金融企业主要提供“客户经理”“柜台人员”和“后台管理”岗位。被调查企业普遍要求学生要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等品质,在能力方面要求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比较突出,此外,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资格证书等都有较全面的要求。

2.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我院金融与证券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笔者发现毕业签约金融单位的人数并不多,但实际上毕业以后学生真正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仍高达70%,他们就业的单位涵盖了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具有金融性质的工商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于客户经理、个人信贷、内勤管理等一线服务岗位。造成签约时和实际就业专业对口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单位较其他企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先有毕业证书才能参考招聘考试,经录用的才能签约。而一些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之前签约,会先找个企业盖章,所以真正在金融单位就业往往是毕业半年后的事情。实际上,从与金融企业的交流来看,他们还是普遍比较欢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动手能力较强,心态比较端正,一旦录用,往往工作稳定性较好。

3.温州金融业基础分析。温州一直走在金融改革的前沿,1984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的“方兴钱庄”在苍南钱库成立;1986年,杨嘉兴等几个温州人集资31.8万元,大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现在的温州银行);1987年,温州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2002年,浙江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宣布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截至2011年3月22日,温州共有3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283个营业网点遍布城乡,是浙江省银行业机构种类最齐全、网点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温州已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有22家、村镇银行3家、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营业部近50家,尤其是具有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特点的各类投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发展更是非常迅猛。在温州这样一个金融业发达、区域金融特色突出的地方办金融与证券专业,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突出强调区域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接温州金融产业,依托温州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行业,主要与在温州的各中小商业银行、证券营业部、保险公司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投资担保公司等合作,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中小商业银行、担保等领域内从事信用服务以及证券领域内从事投资咨询、营销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职业能力体系

岗位要有能力才能胜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后,我们对专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结构和基本能力、知识结构和职业理论、能力结构和职业应用能力要求。

素质结构和基本能力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拥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尊重他人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熟悉金融行业服务规范,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知识结构和职业理论要求:掌握经济数学、实用英语、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财经应用文写作等公共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经济学基础、财政与金融基本知识、统计调查与分析、金融法律实务等岗位基础知识;掌握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一线信用服务和证券营销服务等岗位的技能和操作流程;掌握社会经济热点、温州经济专题、银行中间业务、ERP沙盘对抗、保险理论与实务、客户管理、证券投资基金、典当实务等岗位拓展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应用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基础能力,如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济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具备与职业工作岗位有关的岗位操作能力,如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客户开发与服务管理能力、证券分析和投资理财能力等;具备适应不同岗位的延伸能力,如金融会计业务、熟悉银行综合柜员的技能、证券分析能力等。

三、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对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从事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梳理,并围绕核心能力确定了一些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从整体上来说,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突出区域性、强调实践性和重视高教性。首先针对温州的区域金融特色,开设了“温州经济专题”“担保基础知识与实务”“典当实务”等地方特色课程,突出区域性。其次课程设置强调以实用为目的,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与行业和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之路,与企业共同开发提高学生就业上岗能力的课程,以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最后利用学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政策,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的研究,参加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研究创新工作,强调实践性和高教性。

2.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与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强调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又突出了职业能力锻炼,形成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3.实践课程体系。一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下表。二是课程实践和技能考核。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随堂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证券业务流程训练、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技能训练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设置了校内课外技能考核,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通过校内技能考核,具体技能考核项目包括点钞、人民币防伪、数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财务报表分析、Excel与Word应用、证券模拟交易、证券技术分析、职业服务礼仪等。

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整个思路是以温州金融特色为基础确定金融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专业定位的工作过程明确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虽然我国的金融与证券从业人员增长很快,但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规划,客观上需要一个功能齐备、运作规范、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升、能够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速效需求的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未来的可预期持续发展,形成了对金融与证券专业从业人员的巨大需求。在温州这样金融业发达、区域金融特色突出的地方办金融与证券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区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培养特色与优势,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文波.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商业经济,2009(3).

[2]潘丽娟.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3).

[3]纪红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82-02

自2006年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及由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各类金融类企业实行经营转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金融企业开始意识到金融营销的重要性。然而,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一直把精力放在培养大专层次的金融技能型人才,很少重视营销能力的培养,在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受过专业化营销训练的却寥寥无几。因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依据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和方向,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为金融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营销人才。

一、培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必要性

(一)转型中的金融业急需大量有金融营销能力的金融人才

在市场日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能否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基层金融营销队伍从而实现成功营销,直接关系着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然而,我国目前金融营销人才的供给却远远跟不上金融机构的需求,金融市场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金融营销人才短缺问题。据预测,全国所有券商的4198个营业部需要30多万一线营销人员。如果再算上外汇、期货、信托、基金以及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理财顾问公司和商业银行等,以及正在陆续来我国的各类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那么,最少需要100多万金融营销人员。

(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最适于培养一线金融营销人才

金融机构需要的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金融营销人才,而这些营销人员并不特别要求具备很深的金融业务知识,只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即可。尽管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如银行在招聘人员时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但相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大专生期望值不高、比较务实,比较稳定。另外,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大专生在基础营销岗位上则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

(三)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

从我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近三届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刚参加实习时专业对口率比较高(连续三年均达到84%之上),但是到签订三方就业协议时的专业对口率比较低(不到50%),毕业一年后对口率仅为14%左右,其中2010届毕业生415人,就业的对口的学生只有59人,就业对口率只有14.2%,2011届为13.5%,2012届为14.8%,从我们目前对2013届目前实习期时的对口率也只有26.8%。另外,从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来看,近四届毕业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及投资等类型的金融机构就业的比重大致为5.9%、15%、和20.8%。从以上数据说明,按说金融专业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专业,转型中的金融业也需要大量的金融营销人才,然而最终毕业后学生在非金融企业就业的比重较高,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深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与金融专业目前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金融机构的需求有关,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我校学生在校六学期只开设一学期的金融营销课程且每周只有四节课,而他们学到的这些书本上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于他们实际工作的需要,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频繁的跳槽。因此,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当地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培养策略。

三、高职院校金融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每年也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但是由于培养学生时没有根据当地金融市场的需求――金融营销人员的目标去培养,以至于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和方向与金融机构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终出现了金融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金融业如保险业缺少大量的基层营销人员的同时,许多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则工作难找,大量改行。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虽然有用人单位对大专生的歧视,也存在部分高职毕业生职业定位不是太清晰、学生本人期望值过高、心理素质不高、怕吃苦、怕吃亏等一些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没有跟上金融市场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知识,却很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金融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搭配不能适应金融业对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根据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市场的需求,再结合本校自身办学的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目前而科学制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一直在沿用好些年前设置的主干课程,这就造成了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关系上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部分院校金融专业片面重视实践教学而严重忽视理论教学;二是更多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采用则是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这两种模式的教学体系最终造成毕业生跟不上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和步伐,最终被金融业所淘汰。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偏少

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金融营销能力,必须依靠一批既精通现代金融业务,同时又有着深厚的金融理论素养、实际工作经验、懂银行业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高职院校同时具有金融专业的学术背景和实际金融操作经验的“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还不多,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及培养金融营销人才的需要,更无法跟上金融业务的发展,这种教与学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都会极大地阻碍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如金融营销是的一门知识较为全面、专业性又很强的新开设的课程,金融营销不同于一般的市场销售,只有营销能力而没有金融专业基础是不可能教好这门课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们认为不好教都不愿意上,最终都有刚就业的新教师上,然而这些教师根本没有营销教学实践经验,更不是“双师型”教师,他们更多的是自己边看边教学生,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会高吗?

(三)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不适合金融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就是为金融业培养一线金融营销人才的,因此,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金融和经济学常识,更要具备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金融人才。然而,一些高职院在课程设置时要么照搬本科院校课程的设置,要么一直沿用多年前设置的课程体系,尽管大多数院校金融专业尽管开设了金融营销课程,要么是总课时很少,要么就是忽视金融营销的专业化特点,随便找个不懂金融业务的教师上课,或者只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加一门市场营销课;另外,实训、实践课程学时也明显偏低,这样,最终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使得他们到金融机构上班后远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而最终选择跳槽。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对策

在当前经济环境条件下,面对金融企业转型所引发的对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观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金融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完成及加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金融营销能力。

(一) 制定适应金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岗位的需求。一般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大多是在生源地所在的区域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应调研分析研究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金融企业需要人才的类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金融业如河南省的金融业需要的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营销人才,主要岗位是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及客户经理。因此,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以 “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指导思想,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性强的实用型金融营销人才。

(二)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打造实用型人才

营销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为了提升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我认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分实践教学的方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教学逐渐接近岗位实际。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建设银行信贷业务实训室、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险业务实训室等实训设施,引进金融企业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更要求所配置的仿真的教学环境要与金融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所和业务场景高度相似,并且要使用和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并且按照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修养、综合素质及金融营销能力有了更好的效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我认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不断地与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和沟通,预测和了解金融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知道用人单位需要的用人岗位,另一方面,适应现代金融业经营发展的趋势,要树立 “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断地改进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更好地体现出“一专多能”的需要。在校期间学校一定要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营销技巧、与客户的沟通及管理能力等,应进一步加大营销类课程的比重,重点结合证券基金业、银行业、保险业及期货公司等行业的特征、产品的特征及客户的特征培养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具体行业的营销技巧。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应增加诸如市场营销学、营销心理学、商务谈判、金融产品的营销、金融市场营销等课程。第二,课程安排的顺序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本人能力形成的规律及金融企业员工的岗位轮换规律,按照 “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前后顺序,防止课程顺序发生倒置。最后,在教学内容上依据金融业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重点对学生职业专门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金融营销能力。

(四)进一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方法对金融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金融营销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与其理论水平同样重要。因此,高职金融学校金融专业应尽快推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整体上存在理论强、实际技能差的不合理结构。进一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二是聘请或引用金融部门的业务骨干来充实教师队伍。改变唯学历是从的招聘高学历教师的思路,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和培养在任教师,逐步建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总之,培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金融营销能力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加大对金融专业高职大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本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改变自己,更需要学校对教学方向、人才目标的培养和模式及所开设课程等都要做出及时调整,同时也需要金融企业加强对毕业生的培训。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有前瞻性,时时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业的发展,以金融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改变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金融业培养出大批的合格的基层金融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宜静.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06):117-121.

[2]刘璇.高校金融专业要重视学生金融营销能力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8,(08):31-33.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指的是2007年夏季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为违约剧增(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这次金融危机尚未平息,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次挑战,但也存在潜在的机遇,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去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理念等。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教育产业化的战略上有不可争议的失误和种种负面后果,但终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跨入了国际所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每年以为数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能改变命运的圆梦机会,而且,对我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总体竞争力,支持和促进了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影响

1、对就业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影响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对我国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改变高校专业结构。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专业大多集中在与经济、国际贸易等相关的领域,而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证券、房地产市场以及进出口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用人需求在金融危机下明显萎缩,更为重要的是,金融体系内的危机已向实体经济体系蔓延,进一步影响了非金融企业。这必然会使更多跨专业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岗位,加剧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2)给大学生发展前途蒙上一层阴影,造成学生心理矛盾。目前,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全球各地各种媒体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的报道铺天盖地,就业成了整个社会,包括高校学生和每个学生家庭谈论的中心话题。让广大毕业生产生害怕、失望、迷茫等消极心理,在部分经济贫困地区还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言论,甚至不少优等生、高才生放弃了高考,选择学一门实用技术,早点就业。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恶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将随之减少,就业需求也随之下降,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却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4)改变区域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不一样。外向型产业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前些时间,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停产、减员,劳动力市场用工量下降等现象,而这些地区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地区,金融危机的冲击必然会使毕业生区域选择的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冲突,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2、对人才结构和招生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必然使人才市场发生结构性的调整,金融、房产、投资、证券、保险等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急剧萎缩,社会市场对人才需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原有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后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人才培养将产生深远影响。

3、对出入国留学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产生大幅波动,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跨国留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国家的货币都出现了大幅贬值,其中包括很多中国学生所期望的留学目的地的货币贬值,如美元、欧元、澳元、韩元等,这些货币的大幅贬值将使得前往这些国家留学的费用大幅下降,并加强这些国家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而那些货币坚挺的国家对于留学生人员的吸引力将下降。

三、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国务院提出10条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措施,其中第4项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教育的资金数目是44亿元,这44亿元主要包括3个大的工程:一是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涉及资金30亿元;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涉及资金10亿元;三是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涉及资金4亿元。教育部在2009年初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着力化解高校2000亿贷款。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中的第四项措施是在巩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而投入巨资帮助高校化解债务危机是为高等教育下一步的发展减轻阻碍。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抓住这次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机遇,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建好校舍、购买教学设备、补足教学资源,打捞“海归”,提升师资水平,努力申请减免自己在以往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债务,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面对金融危机,积极探讨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高等教育来讲,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区域的重新洗牌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提高,从而也对高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知识积累,强调的是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掘。这种状况与新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滞后性。2009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设立了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每个实验区资助总经费50万元,用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而这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大多以“创业”为主题,其中西南大学更是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锁定在“顶岗实习支农”上。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以国家重大投资建设发展为方向,使人才培养真正契合社会需求。

3、面对金融危机,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应该勇于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此来提高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1)培养高级金融人才。金融危机的发生,反映了金融行业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匮乏及其职业道德的缺失。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学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提升金融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情操,提高应对金融危机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

(2)培养技能型人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显示最突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肯定是文职人员,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目前,我国最缺乏的是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应转变观念,积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性人才。

(3)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优势。金融危机必然造成社会失业人口的增加,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职能,为广大失业者提供各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设新的就业岗位,为自己、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5)发挥社会合作伙伴和企业作用。企业在评价和预测技能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投资教育与技能培训的重要力量。学校与企业要积极开展对话,充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建立学校、企业和咨询专家互动平台,共同设计目标教学课程,定期组织技能和就业供需见面会等。

4、面对金融危机,发展农村就业市场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直是个大问题,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一矛盾就更加凸显,要缓解这一矛盾关键就是要积极开拓农村就业市场。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后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刺骨的“寒流”,但对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却是难得的“暖冬”。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项措施,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本次拉动内需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国家把大力拓展农村市场作为国家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选择。我国农村正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而要将发展机遇变为现实,必须要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参与其中。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当前农村的就业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国家积极为毕业生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创造了条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国十条”是高校毕业生在农村施展身手的难得契机。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走向农村,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影响下严峻的就业环境,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让他们看到金融危机为农村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及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国家发展战略,引导毕业生抓住到农村开拓事业的机遇,真正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总的来讲,金融危机对经济、对社会都是一场破坏性的冲击。冲击波所具有的破坏力,也可能被转化为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怎么应对,怎么消除、缓解其负面影响,利用机遇转变为改革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金融学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在我国所有的独立学院中,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而在经济管理专业里,金融学又是独立学院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之一。然而,从这几年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就业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并不成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尝试对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

因为一本和二本院校是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金融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应该定位为培养应用形金融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含义是:

1、知识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理论知识够用,比一本和二本学生知识方面要精,就是掌握金融核心理论,掌握以后工作中用的上的知识就可以,放弃过于深奥的金融理论知识。比高职院校学生要深,这样独立学院学生比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发展上就更有后劲;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知识结构:(1)工具类知识,指英语、C语言、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2)人文类知识:指政治理论知识、文史哲知识、艺术体育知识、素质拓展等;(3)自然科学知识:指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4)专业基础知识: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证券投资,资本市场,保险学方面的知识;(5)专业知识,指一些专业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2、能力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金融专业知识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4)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金融产品开发的能力。和一本及二本学生相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上手快。

3、素质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高,文理渗透,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好,有创业意识,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外语表达能力好,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爱心和责任心等素质。

二、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必须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比如可以分为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和理财类方向,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实施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一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年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需要的变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和独立学院本身的师资条件分专业发方向进行培养,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一年是继续学习几门专业选修课程和做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照搬一本、二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授课教材使用重点院校的,理论学时过多,实践环节太少,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感觉消化不了,难度大,枯燥无味,学习金融的兴趣大大下降。

2、没有针对三本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照搬重点院校的授课方法,导致教与学脱节,一头热一头冷,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难于上手。

(三)策略选择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面问题,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该选择如下策略:

1、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对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必要进行讨论,如果要开设,讨论怎么开设,不同课程的关系怎样,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何搭配。

2、坚持大类培养,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里可以加入企业需要的考证课程,比如可以开设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的培训选修课程。

3、重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软件模拟上机参观实践的学时数。

4、轻理论和数理,重实践和应用,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进行反复训练,选择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进行重点学习。比如可以选择保险营销和理财进行重点学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不至于找工作都困难,至少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存在下去。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

1、调整学习内容

金融学里深奥的理论很多,有些金融理论需要用到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这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如果在金融实务中应用不多,可以直接删掉,跳过不讲,有些金融理论虽然从整个学科理论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金融实务部门中的应用却并不多。如果该理论在金融实务部门应用较广泛,我们可以使用最容易使学生理解的方式把该理论介绍给学生,很复杂的理论也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介绍。金融学科里实务性的知识也很多,这些知识在老师眼里可能觉得很简单,甚至有教师感觉太简单了不值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其实三本学生恰恰是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实务知识最感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反复讲解。

2、因材施教

三本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一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差点,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和重点院校学生相比也要差点。因此,对他们授课时教师要主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千万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破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中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制作的教学课件,使用的教学案例,学生讨论的材料都要有针对性,即要适合三本学生的特点。

3、重视案例的应用

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几乎每一个金融理论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金融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尽量选择我们国家自己的案例,或者和我们国家有关系的案例,甚至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的案例,总之,要使学生感觉到案例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和他们自己密切相关,这样的案例才更有吸引力。讲解案侧不要就案例讲案例,我们使用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那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可能一个案例可以引出好几个金融理论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金融学科实务性非常强,因此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就要重视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进行:模拟操作、参观学习和社会调查。

(1)、模拟操作

金融里面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外汇交易等业务都可以在试验室里进行模拟操作,三本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非常感兴趣,这些业务的模拟操作不需要什么高深的金融理论做基础,有的金融业务可以在没有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下直接操作。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太有很可能到金融实务部门去真枪实弹地进行实习操作,所以使用一些金融软件进行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就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进行模拟操作,学生的每一个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都要有历史记录,并且要有成绩,模拟操作的每一步教师都要进行指导。

(2)、参观学习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去外面联系一些金融单位,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参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等金融单位的工作场所,业务流程,可以请金融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对他们单位的金融业务向学生讲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也可以请一些金融实务部门人士走进课堂,讲解金融实务的情况。这样学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金融理论就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金融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深刻,对于学生明确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和安排在校期间学习重点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