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1:29:15

腹膜范文篇1

对于终末期肾衰(ESRD)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仍是透析疗法,由于血透设备限制和费用高,比较多的患者选择腹透治疗,防治腹透并发症是提高腹透效果的关键。现对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因尿毒症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9~74岁(平均59.2岁),腹膜透析时间3~48个月(平均23.3个月)。基础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39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10例,梗阻性肾病1例。本组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

1.2方法

采用美国Baxter公司的双联腹膜透析管及透析液,CAPD剂量24h交换6000~8000ml,交换2~3次/d,每次留腹时间4h,夜间交换1次,留腹时间(12±4)h。每次交换后用碘伏帽封管。患者住院期间掌握腹膜透析操作,以后居家操作,家庭配备紫外线消毒灯,消毒1次/d,操作前洗手,戴口罩。患者平均来院随访1~3个月一次,行动不便者,医护人员上门随访3个月一次。

1.3结果

60例CAPD患者中发生腹腔感染10例,共发生腹膜炎20例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透液浑浊、伴或不伴有发热,发生腹膜炎时间距置管的时间≤12个月15次,>12个月5次。处理首先留取透出液做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然后腹透液冲洗腹腔2~3次,直至透出液转清,然后给予经验性治疗,头孢唑啉和丁胺卡那/头孢他啶或者单用左氧氟沙星,以后根据临床表现、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改用敏感抗生素,疗程2~3周。治愈15例,死亡4例,改为血透1例。CAPD患者住院35例次,其中因腹膜炎住院20例次、心衰5例次、血性腹水2例次、肺炎2例次、糖尿病足2例次、消化道症状2例次、隧道感染1例次、带状疱疹1例次。

退出CAPD18例,其中死亡7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6例,肾移植3例,改血液透析治疗2例。死亡原因中,4例死于腹膜炎,3例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其中2例死于心衰、1例死于室颤)。改血液透析的原因中,1例腹膜炎导致腹膜超滤功能衰竭,1例腹胀不愿接受腹膜透析。现有CAPD患者42例,大多数患者生活可自理,部分患者从事家务劳动,生活质量较高。

2讨论

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国内肾脏病专科医生对腹膜透析的认识不断提高及腹膜透析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不断下降。但是腹膜炎仍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重要原因[1],其中晚发性腹膜炎(透析数年后发生的腹膜炎)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2]。同时,腹膜炎也是腹膜透析患者住院的常见原因,导致医疗费用增加,透析质量下降,病死率增加。国内一些资料表明在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主要因素,但在本组中,4例死于腹膜炎,3例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腹膜炎仍略高于心血管并发症。CAPD患者发生腹膜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普遍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可能由于本组农村患者较多,文化程度低,卫生条件差有关。本组腹膜炎均发生在家庭腹透中,主要由于操作者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连接导管及拆接腹透管时被细菌污染,或肠道寄生菌穿透肠壁进入腹腔造成感染。本组有10例出现腹腔感染,其中2例患者有抑郁症伴精神障碍,因操作不当多次发生腹腔感染。腹膜炎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种耐药菌群的出现、抗炎治疗效果差、伴发严重营养不良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也易导致真菌性腹膜炎发生。对于难治性腹膜炎应及时拔管,可减少合并症和病死率[3,4]。

本组隧道感染1例,经切开引流及抗生素应用后好转。有学者认为,一旦诊断隧道炎,常预示患者出现腹膜炎的几率明显升高,因此需要及时拔出腹膜透析管[5]。

腹膜透析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等,这些心血管疾病有的在开始腹膜透析治疗前就已存在,有的是在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新发生。由于许多患者在开始腹膜透析前就存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老龄、营养不良、贫血、炎症状态、容量超负荷等,同时随着腹膜透析时间延长,残余肾功能下降,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容量超负荷发生率增高,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高发。国内外许多资料表明,心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6~11]。既往认为,腹膜透析患者无动静脉造瘘所致的体循环压力增高,体内容量变化缓慢持续进行,因而较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但是,目前认为腹膜透析对高血压的控制并不优于血液透析,本组患者均合并高血压,口服1~3种降压药。CAPD患者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液透析及肾移植受者[11]。本组资料显示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并发症仅次于腹膜炎(占43%),同时心血管并发症也是CAPD患者住院的第二位原因(占14%)。除了腹腔感染、隧道感染和心血管并发症,CAPD患者还可能出现血性腹水,本组2例血性腹水患者,1例发生在洗澡后,1例发生在跌倒后,可能与腹压增加有关,经卧床休息及腹腔冲洗后,血性腹水消失。2例患者因消化道症状纳差、呕吐等原因住院,经过胃肠动力药及通便治疗,症状好转;1例患者因腹胀无法忍受改血透治疗。同时,原发病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足、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肺炎、带状疱疹也是CAPD患者住院治疗的常见原因。肺炎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并不少见,有报道肺炎是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和住院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7]。也有报道肺炎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11]。

经济原因仍制约着我国腹透的发展。基层农村仍有部分患者因不能承担高透析费用而退出,本组6例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占退出人数33%。随着透析医疗保险的普及将会有改变。

总之,腹膜炎和心血管并发症仍是CAPD患者退出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CAPD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腹膜透析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患者以减少腹膜炎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要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积极评价透析充分性,改善患者的容量负荷等,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此外,必须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及操作者的培训,减少操作污染导致的腹腔感染。对于难治性腹膜炎,应及时拔除导管,或转为血透保护腹膜,以备再次接受腹膜透析,减少腹膜炎引发的死亡。

【参考文献】

1龚俞函.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临床医学,2007,27(2):41~42.

2范敏华.应重视腹膜透析置管及其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中国血液净化,2007,6(3):117~118.

3甘红兵.难治性腹膜炎的诊断和处理思路.中国血液净化,2008,7(3):120~121.

4韩庆烽.腹膜透析管相关性感染的常见问题.中国血液净化,2008,7(3):122~123.

5YilmazFM,YilmazG,DuranayM,etal.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inhemodialysisandperitonealdialysispatients.ScandJClinLabInvest,2005,65(8):739~745.

6王蕾.腹膜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43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9):881.

7王艳,马小琴,陈孟华.30例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应对措施.宁夏医学杂志,2008,30(3):285.

8郭王,廖云.CAPD患者腹膜转运功能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中国血液净化,2007,6(9):487~489.

9陈丽萌,徐虹,周紫娟,等.持续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多变量预后分析.中国血液净化,2008,7(3):130~133.

腹膜范文篇2

【关键词】创伤性;后腹膜血肿

随着交通的发达,车祸增多,由创伤所致的后腹膜血肿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后腹膜血肿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且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以往认为创伤性后腹膜血肿是腹部创伤的并发症,但由于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特殊性,应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看待,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虽然它的致伤原因及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我院于1998年12月~2006年6月共诊治创伤性后腹膜血肿42例,现结合有关文献谈谈诊治体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5~76岁。其中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4例。受伤原因:车祸27例,刀刺伤3例,坠落伤7例,挤压伤5例。

1.2临床表现有确切的外伤史,入院当时休克32例,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体征者31例,肠鸣音减弱消失29例,腹穿抽出凝固血液5例。除5例无合并伤外,其余均有1处以上合并伤,合并脾破裂9例,肝破裂3例,胰腺损伤2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膈肌损伤2例,肾脏损伤11例,骨盆骨折16例,小肠及肠系膜损伤4例。

1.3治疗和预后本组手术治疗32例,术中除处理合并伤外,行血肿切开探查术20例,保守治疗22例。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为7.1%,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器官衰竭1例。

2讨论

2.1诊断除有确切的外伤史及腹痛症状外,与一般的急腹症相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当一个腹部外伤病人出现休克症状,经抗休克治疗后仍不改善或有改善但很快又趋恶化,且又排除腹内脏器出血或血气胸时应考虑到创伤性后腹膜血肿的可能。由于血肿部位的不确定及临床医生的不够重视,本病往往容易漏诊。腹腔穿刺诊断术有助于诊断,若抽出凝固血液,且位置较浅,可做进一步检查,但腹腔穿刺的阳性率较低,B超和腹部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可动态观察,可明确后腹膜血肿的部位及大小变化,临床医生可据此采取合理、恰当的治疗措施。急诊腹部CT在腹部闭合伤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它的诊断率可达100%[1]。

2.2误诊分析本组有1例病人入院当时漏诊,该病人于外伤后1个月突发右下腹疼痛,诊为急性阑尾炎,取右下腹麦氏点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阑尾炎症不明显,但右下腹及盆腔处后腹膜血肿,追问病史,诉于1个月前有右侧腰部、臀部跌伤史。术中根据血肿的部位及大小未作进一步处理,经抗炎对症处理半月余,查CT示有明显缩小后出院。本组中另1例病人,入院当时脐周胀痛,病史反映于半月前有车祸史,当时仅局部挤压胀痛,后好转,结合CT示胰腺下方有一大小约10cm×15cm×12cm包块,考虑为后腹膜血肿,根据血肿部位及大小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为横结肠系膜内血管破裂所形成的血肿,并向后腹膜延伸,经清除血肿并止血后对症处理近半月治愈出院。由此可鉴,后腹膜血肿也像脾破裂一样有延迟性病例,一旦各种原因如活动、凝血机制减弱等可导致当时未引起临床症状的血肿范围扩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2.3治疗由于后腹膜血肿大多合并有腹内其他脏器的损伤,故正确判断伤情非常重要,决定采取剖腹探查抑或行保守治疗。单纯从病理角度讲,血肿是由于血管的破裂所致,而且由于后腹膜组织疏松,出血易扩散聚积成较大血肿。但由于后腹膜不同区域的血肿由于其周围器官的不同及组织解剖的差异,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组病例除对合并症处理外,对后腹膜血肿的处理有以下几点体会:对后腹膜破损的且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宜立即探查,扩大创口,积极止血。对后腹膜完整的血肿,根据其范围、大小、部位,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采取谨慎的必要的探查,可以分三个区域,分述如下。

2.3.1上腹中央区血肿由于该区血肿可同时伴有周围重要脏器如十二指肠、胰腺等损伤,故对该区血肿一般常规探查,以免漏诊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造成严重后果。本组中2例探查发现十二指肠损伤,另有1例虽经探查但未发现胰腺损伤致胰腺假性囊肿。

腹膜范文篇3

【关键词】腹膜间皮细胞;胰蛋白酶;大网膜

腹腔粘连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肠梗阻、慢性腹痛,以及不孕、不育等,而且粘连很难通过再次手术加以改善[1]。近年来对腹腔粘连的形成机制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腹腔粘连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腹膜间皮细胞的完整性及功能正常与否是腹腔粘连形成的关键因素[2]。因此,建立人腹膜间皮细胞培养体系,为体外研究人腹膜间皮细胞生理功能及其在腹腔粘连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有效手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Wu等[3]通过直接从患者腹水中获取腹膜间皮细胞的方法,成功地培养出人腹膜间皮细胞。此后Kern[4]和Stylianou[5]等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组织法和直接种植法,培养出人腹膜间皮细胞,Stylianou并完整地阐述了人腹膜间皮细胞的鉴定方法。虽然目前人腹膜间皮细胞培养方法很多,但由于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的条件苛刻且易受成纤维细胞污染等原因,要获得大量、高纯度的人腹膜间皮细胞仍为实验研究中的难题。我们综合文献方法并加以改进,建立了人腹膜间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取材

无菌取自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肛肠科腹部手术切除的大网膜。

1.2主要仪器设备

眼科剪、镊,培养皿,50mL培养瓶,吸管,10mL尖底离心管,CO2培养箱,超净台,离心机,倒置相差显微镜,100目不锈钢筛,0.22滤膜过滤器。

1.3主要试剂

1.3.1PBS液氯化钠8.0g,氯化钾0.2g,磷酸氢二钠1.56g,磷酸二氢钾0.2g溶于1000mL三蒸水中,过滤灭菌分装,室温保存。

1.3.21640培养基InvitrogenCorporation公司产品,按说明配制,并使其含有青链霉素各100U/mL,小牛血清20%。

1.3.3细胞消化液胰蛋白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5g,EDTA二钠盐0.16g溶于1000mLPBS液中,过滤除菌,分装于小瓶内,-20℃保存。

1.3.4免疫组化抗体波形蛋白抗体,第8因子抗体,CD45抗体均为福建迈新公司产品。

1.4腹膜间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无菌摘取腹部手术切除的大网膜,剪取血管脂肪相对少的网膜组织,大小约3cm×3cm,将剪取的网膜组织置于含500U/mL青霉素和500L/mL链霉素的无菌生理盐水中浸泡20min,然后用生理盐水流动冲洗5min,将漂洗后的网膜组织平铺于无菌培养皿内,再用PBS反复漂洗至没有油珠漂浮,同时剪除血管及脂肪,将洗净的网膜组织剪成1cm×1cm大小,加入0.2%胰蛋白酶-0.02%EDTA细胞消化液20mL,用吸管反复吹打均匀,装于50mL培养瓶内,放置于37℃,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内消化25min,每5min振摇1次,最后5min保持静止。消化结束后将消化液用100目不锈钢筛过滤于培养皿内,加入等量含20%体积分数的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用移液器分装于10mL尖底离心管,1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适量完全培养液溶解细胞沉淀,分装于50mL培养瓶,放置于37℃,5%CO2培养箱内培养。

1.5腹膜间皮细胞的传代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24h后,镜下观察细胞贴壁情况,贴壁良好的以等体积的新鲜完全培养液替换瓶内全部陈旧培养液,贴壁情况差的以等体积的新鲜完全培养液替换瓶内一半的陈旧培养液,此后每3d全换液1次。约培养5~8d细胞生长融合,可以首次传代。当细胞生长融合成单层,PBS漂洗2次,每瓶加入完全消化液2mL,在37℃,5%CO2培养箱内消化15min。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细胞脱落变形后,加入4mL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将细胞悬液分装于离心管内1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适量完全培养液溶解细胞沉淀,传代于6孔板(将盖玻片裁成4片,泡酸,洗净,烘干,在盛有多聚赖氨酸的塑料培养皿内浸泡5~10min,取出,在干燥箱内60℃烘干1h,高压灭菌。将灭菌后的盖玻片放置于6孔板内,每孔3片)内,加入适量完全培养液。继续在37℃,5%CO2,湿度95%的培养箱中静置培养,至细胞完全贴壁伸展。

1.6腹膜间皮细胞的鉴定

1.6.1免疫组化鉴定①吸去6孔板内培养液,PBS(pH7.2~7.4)洗2次,每次3min,将细胞爬片取出,用生理盐水洗2遍,随即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30min;蒸馏水洗4次,每次3min。②加入0.1%TritonX100(PBSpH7.4配制),室温10min,PBS洗3次。③抗原修复,根据不同一抗的要求进行(CD45无须修复,波形蛋白和第8因子用柠檬酸缓冲液高压加热修复。滴加即用型一抗、室温下孵育60minBPS洗3次每次5min,去除PBS。每张盖玻片滴加50LElivision试剂盒中的试剂A,室温下20min,PBS洗3次,每次3min。每张盖玻片滴加50LElivision试剂盒中的试剂B,室温下30min,BPS洗4次,每次5min)。④DAB显色,每张盖玻片滴加新鲜配置的DAB显色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3~10min;自来水洗5min,苏木素复染,0.1%盐酸分化,自来水冲洗,PBS返蓝。⑤脱水,逐级脱水:过70%、80%、90%、95%酒精各1次,100%酒精2次,每次1min;透明,过二甲苯溶液3次,每次3min。⑥封片,将有细胞的一面向下,用中性树胶封片。自然通风干燥。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拍照。

1.6.2扫描电镜鉴定①细胞准备:同间皮细胞传代,取出细胞爬片浸入PBS中漂洗细胞表面;②固定:将细胞爬片放入青霉素小瓶中,加入4℃预冷的3%的戊二醛,4℃过夜。吸出固定液,用PBS浸洗2次,每次10min。再加入4℃预冷的1%的四氧化锇,在4℃固定1h。PBS浸洗2次,每次10min。③脱水:用30%、50%、70%、80%、90%、100%酒精逐级脱水,各10min。④置换:将样品放入醋酸异戊醋:丙酮=l:1的混合液中10min,然后放入醋酸异戊酯中2次,各10min;⑤临界点干燥:预冷临界点干燥室的样品室,使其温度降到0℃,将玻片放入样品篮,样品篮的上下两面事先铺好滤纸,在保证细胞被醋酸异戊醋浸润的情况下,将样品篮放入样品室。拧紧室盖,充入液态CO2,同时缓慢排出CO2气体,反复3次,使液态CO2置换出细胞中的醋酸异戊醋,加热样品室,使CO2达到临界状态。缓慢的排出CO2,待样品室压力降为零,取出样品。⑥离子溅射镀膜:从样品篮中取出玻片,用银胶将干燥样品粘到样品托上。

导电胶干燥后,将样品托放入离子溅射仪的真空罩内,抽真空。当真空度达0.1托后,加高压1000V,离子溅射镀膜。⑦电镜观察:启动扫描电镜,安装样品,观察细胞表面结构,拍照。

1.6.3透射电镜鉴定①消化间皮细胞,1000r/min,离心5min,3%戊二醛固定,PBS洗涤2次,每次20min;②1%锇酸固定30min,PBS浸洗2次,每次10min;③脱水:用30%、50%、70%、80%、90%、100%酒精逐级脱水,各10min;④100%丙酮固定10min;Epon812浸泡、包埋;⑤LKB-V型超薄切片机切片(70m);H-600透射电镜(日本)下观察、拍片。

2结果

刚从大网膜消化下来的间皮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为葡萄串状,50%的间皮细胞大约24h左右贴壁,个别细胞伸展。72h所有贴壁细胞均伸展,呈多形性(梭形、椭圆形、多角形等),边缘不整,细胞呈现拉网状生长,与相邻的细胞相互连接。以后细胞拉网生长现象减少,生长融合呈多角形,大小较为一致,似铺路鹅卵石样外观。细胞经传代培养后,2~4代细胞的形态与生长方式与原代细胞基本无异。5代开始间皮细胞增殖明显缓慢。

2.1免疫组化鉴定

光镜下观察所培养细胞的波形蛋白染色为阳性,是间皮细胞的特征。波形蛋白抗原阳性,CD45、第8因子抗原阴性可排除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

2.2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下细胞完全铺展,与周围对比不强烈。细胞呈椭圆形或多角形,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较小,有核处细胞隆起较厚。细胞表面大量密集的微绒毛,细胞周围高密度的绒毛在背景中形成高密度的晕圈。透射电镜检查:细胞表面存在大量多少不等的微绒毛,细胞浆内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未见Weibelpalade小体。

3讨论

间皮细胞培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确定首次换液时间,避免换液过早,首次换液越晚越好,最好第3天进行,动作轻柔,减少振荡。原代培养头3天尽量勿动培养液,以免干扰间皮细胞贴壁,换液越早丢失的间皮细胞数目越多;②胰蛋白酶消化后,消化液中的间皮细胞不要,因为最先消化下来的往往是活力不好的细胞。终止消化后用培养液吹打下来的细胞活力好,生长快;③注入培养瓶中的间皮细胞要具备一定细胞密度,不要太稀。生长良好的细胞可提供“化学信使”去促进其它细胞生长,因此细胞密集时它们彼此能提供和接受该“化学信使”越长越好;假若过稀,则可因缺乏该化学信使而停止生长、死亡。此外,腹膜供体的年龄越年轻越好。

虽然目前国内、外的文献已介绍了多种间皮细胞的培养方法,但这些培养方法均较为复杂且重复性不高,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本实验所建立的体外人腹膜间皮细胞培养模型,操作简单,培养迅速,4~7d即可传代,可重复性强。

【参考文献】

〔1〕MillerG,BomanJ,ShrierI,etal.Naturalhistoryofpatientswithadhesivesmallbowelobstruction〔J〕.BrJSurg,2000,87:1240

〔2〕刘洪斌,李东华,郭世铎.腹腔粘连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1):84-86

〔3〕WuYJ,ParkerLM,BinderNE,etal.Themesothelialkeratins:anewfamilyofcytoskeletalproteinsidentifiedinculturedmesothelialcellsandnonkeratinzingepithelia〔J〕.Cell,1982,31:693

腹膜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2008年1月,我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84例,年龄22-84(平均58)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93例,糖尿病肾病52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8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12例,多囊肾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占10·9%;其中切口出血2例,占1·1%,血性引流液5例,占2·7%;漏液2例,占1·1%;腹透管引流不畅2例;占1·1%;腹痛、腹胀4例,占

2·2%;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感染1例,占0·5%;腹膜炎1例,占0·5%;营养不良3例,占1·6%;

2观察与护理

2·1出血切口出血:主要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因肾衰竭患者有出血倾向[2]。血性引流液论文:原因:

①切口出血渗入腹腔,②腹腔内小血管出血。③部分大网膜切除结扎不紧或在植管过程中损伤大网膜。

护理:①切口处给予加压包扎、沙袋压迫、冰敷。②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③用未加温的腹透液,反复冲洗腹腔,可使腹腔内血管收缩而达到止血目的。④腹透液内停止使用抗凝剂⑤若以上方法无效,则送入手术室打开伤口寻找出血点止血。

2·2腹痛、腹胀透析液放入或排出过快,刺激或牵拉盆腔组织,引起盆腔或会阴部不适或疼痛;透析液温度过高或过低;导管腹内段末端刺激局部腹膜。

护理:调节导管开关,降低压力,减慢灌入液或放出液的速度;观察病人对腹透液温度高低的敏感度,一般应把温度控制在37℃左右;若疼痛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应由植管大夫将导管向外拔出1厘米左右。

2·3漏液糖尿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多产妇易出现术后渗漏现象。原因是术中腹膜荷包缝合结扎不牢,或术后患者有增加腹压的动作,或开始腹透时一次入液量过多。

护理:暂时停止腹膜透析2~3d,如需继续透析,改为小剂量间断腹透;漏液多者停止腹透两周,必要时做CT检查,行手术修复或重新植管。

2·4腹膜透析液引流不畅以植管两周内为最常见。原因:①大网膜阻塞常发生在手术植入后不久,可能与腹透管的生物相容性有关。②纤维蛋白凝块或血凝块阻塞导管。③透析管扭折或受压。便秘、肠管胀气或膀胱充盈,可出现暂时性引流障碍,主要是由于充盈的膀胱或结肠压迫所致。④导管移位(漂管),植管时其末端未置于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大网膜牵拉或升结肠蠕动所致。⑤皮下隧道与腹膜导管出口处形成直角。⑥功能性引流[3]。

护理:透析液引流不畅时需要停止腹透,查找原因,必要时作腹部X光检查,观察导管位置,找出处理办法。①首先排除管道扭折、受压情况,嘱病人改变体位;排空膀胱;遵医嘱使用胃肠动力药或生理盐水灌肠,以增加肠蠕动。②做好饮食调护,督促和安排患者合理摄入蛋白质,教育患者避免过多摄入豆制品、土豆、红薯等产气过多的产品。③引流液中有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且入液通畅而引流不畅,应疑为纤维蛋白凝块阻塞所致,可用5~10毫克肝素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加压注射冲洗,也可将5~10mg肝素加入腹透液内,再加压透析液袋,达到高压冲洗目的;或尿激酶1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注入导管内,并封管5~10h,也可用内窥镜刷或活检钳取出管腔内凝块。④当透析液进入顺利,引流困难,经改变体位、排除受压等情况仍然引流不畅时,考虑导管移位。若X线证实为导管移位,则可用腹腔镜复位或重新植管。

2·5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感染皮肤隧道口急性感染表现为出口处疼痛、红肿、有分泌物排出,可伴有发热,慢性感染时可见隧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且炎症时间持续大于4周,隧道感染早期可仅有低热或沿隧道走向压痛,后期周围组织肿胀、硬结,皮肤有灼热感。

护理:重在预防,做好腹透病人的健康教育。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强调操作时戴口罩,认真洗手。②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妥善固定导管,避免牵拉。③保持导管出口处清洁、干燥,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出口处周围皮肤。④避免使用对隧道口有刺激作用的药物。⑤隧道口愈合期及感染期避免坐浴及游泳,一般隧道口愈合期至少2~3周。⑥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感染的处理。局部处理:使用络合碘、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每天1~2次,隧道周围有肉芽组织可用硝酸银烧灼;取隧道口分泌物作细菌学培养,根据细菌培养,选敏感抗生素静脉给药。局部加全身处理,2周后病症无明显改善者,应考虑拔除导管或去除皮下涤纶套。

2·6腹膜炎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进步,尤其是“O”型管及“双联”装置的连接系统,腹膜炎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腹膜炎最早表现为腹透液混浊、腹痛,继之腹部压痛、腹胀、发热、恶心呕吐、细菌培养腹透液有细菌生长。发生腹膜炎的原因:更换腹透液时无菌操作不严,导管与腹透管在拆接时被细菌污染,表皮细菌通过腹透管周围进入腹腔;使用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寄生菌穿透肠壁,进入腹腔。

护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对病人进行卫生宣教及疾病基础知识培训,每天清洁导管外口皮肤或涂百多帮软膏,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室内保持干燥、通风,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严密观察隧道外口有无分泌物,局部有无红肿、压痛、透析液是否混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疑有感染,应立即留取腹透液作细菌培养。并用1·5%的腹透液1~2升,遵医嘱加入抗生素和肝素,反复进行腹腔灌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加入腹透液内。若腹腔内用药一周以上症状无改善,应封管或拔管,并遵医嘱改用静脉应用抗生素。

3讨论

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①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肾衰患者常有胃肠道症状[4],表现为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患者常因厌食而致热量摄入不足,体重下降;透析液引起胃排空和肠蠕动减慢;透析不充分;透析前长期饮食控制,病人在透析前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②营养成分丢失过多:腹膜透析过程中包括清蛋白、球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丢失,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疗法每日平均丢失蛋白质5g~15g[5],腹膜炎时则蛋白质丢失成倍增多。③代谢紊乱:慢性肾衰竭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导致负氮平衡的重要因素。①充分透析:有研究表明,透析充分与否直接影响蛋白质的摄入[6]。通过增加透析剂量及透析时间,可以改善食欲,增加蛋白质的摄入;②纠正酸中毒及控制感染:在透析过程中,酸中毒、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存在,可以对病人的食欲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在透析期间应随时观察并针对病因及时纠正。③指导患者饮食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不能仅注意蛋白质的摄入而忽视热能的补充,饮食中的蛋白质量为1·2g~1·5g/(kg·d),其中50%以上为优质蛋白[7],以高生物价的优质蛋白为主,如鱼、瘦肉、牛奶、鸡蛋等,同时根据机体的需要及代谢状况补充必需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如谷类、干果、水果和新鲜绿叶蔬菜等,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62-749

2张东成,杨广珍·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置管手术42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74-3375

3顾平·护理干预对腹膜透析引流不畅因素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05,4(11):637-638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72-573

5郭春勇,戴伟杰·居家腹膜透析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10

腹膜范文篇5

关键词:腹膜透析病人;依从性

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完善,近年来我国腹膜透析患者的数量急剧增长,技术本身相关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少。出院后的透析医嘱依从性正成为影响长期透析效果和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我们对53例患者的依从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随机选择53例慢性腹膜透析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2~70岁。原发病:原发慢性肾小球疾病36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损害3例,多囊肾2例,肾移植失败后1例.出院的所有患者均有反馈信息或复查资料。

1.2方法分析透析3个月至1年内两组间透析医嘱依从性,透析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将患者按两种方法分组,首先分为高学历组和低学历组,前者是指学历为高中或中专以上,后者是指学历在初中以下或文盲;再将患者分为经济耐受组和经济耐受无力组,前者是指经济能够基本耐受医嘱所需的透析液用量,后者是指不能耐受医嘱用量,或根据经济情况自行采取不正规透析。分别比较两组间透析依从性的差异。最后按对医嘱的依从性分为透析医嘱依从组和非依从组,比较两组间的显效率和并发症的差异。

1.3疗效标准透析依从性分为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前者是指按照在医院培训的方法正规操作(包括换液前洗手,带口罩以及定期的隧道口护理),并严格按照医生指定的透析处方进行合适剂量的透析;后者是指操作不按规定,自行简化,并根据经济状况擅自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的透析剂量者。显效:透析充分,即血清肌酐在707umol/L以下,患者身心安泰,无明显恶心,心悸,疲乏等不适感觉.非显效:包括透析不充分,转为血液透析或死亡。透析不充分指血清肌酐707umol/L以上,有恶心,呕吐,水肿,营养不良,心力衰竭等明显不适表现者。并发症:指与患者家庭操作有关的腹膜炎,隧道炎等。

2结果

2.1两种分组方法观察指标比较高学历组和经济耐受组的透析医嘱依从性显著高于低学历组和经济耐受无力组,见表1.

2.2依从组和非依从组显效率与并发症的比较透析医嘱依从组显效20例中有1例出现并发症,为细菌性腹膜炎。非依从组显效12例中有5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细菌性腹膜炎4例,隧道炎1例.透析医嘱依从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非依从组,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却显著低于非依从组,见表2.

3讨论

3.1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较高与我国的文化背景相关

近来研究表明,PD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是决定腹膜透析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2]。有报道显示,PD病人对透析治疗(包括透析液交换,药物治疗等)的不依从性可高达78%[3]。我院PD病人在强化教育前对透析方案的依从性明显好于国外的报道,这可能与我国的文化背景有关。我国的病人大多对医务人员依赖性较强,对医生开的药物依从性较好,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药对身体有好处。肾衰病人知道透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因此对于透析方案的依从性也就较好,病人对门诊复诊的依从性高同样也说明了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较强。

3.2饮食的依从性受传统的腹透观念的误导

合理饮食是透析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透析病人不合理饮食,不控制液体入量的现象普遍存在。我院PD病人对水盐摄入控制的不依从性在健康教育前高达78.3%,这与病人对透析方案及门诊复诊的依从性好成鲜明对比。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他们曾接受错误的观念,即没有意识到控制饮食,尤其是水盐控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虽然PD病人可以持续性脱水,抑制水钠潴留比血透佳,但普遍比血透病人水负荷大。考虑其原因为:随着腹透时间的延长,残余肾功能逐渐丧失,而且腹膜通透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导致超滤减少,水的总清除率下降;而病人的饮食习惯不改变或改变不大,入量大于出量,会导致慢性水钠潴留,引起水肿、体重增加、血压增高,进而导致充血性心衰。心血管并发症是PD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高血压是透析病人心血管死亡的首要促发因素,血容量过多被认为是导致PD病人高血压和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水盐摄入控制需要随着透析时间变化而进行调整,病人对这些变化不了解自然就导致了对饮食的不依从。

3.3透析操作的依从性差与对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有关

病人在强化教育前对透析操作的依从性差,其原因可能是病人对于透析不规范的后果认识不足。由于病人需要长期透析,对于透析操作的厌烦以及对于不规范操作的后果认识不足均易导致病人对操作的不依从。

3.4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腹膜透析病人对透析治疗及饮食的依从性

饮食控制,特别是维持病人的体液平衡对于腹膜透析病人尤为重要。经过我们的教育和再培训,病人很快纠正了以往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并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不能严格控制水盐的病人由78.3%下降到17.3%。水电解质更趋于平衡;饮食更加合理;水肿、高血压、低血钾、疲乏等病症得以更好的改善;同时操作也更加规范,大大减少了外出口感染,腹膜炎等感染性问题的发生;而且教育后的病人透析更加充分;钙磷代谢紊乱、心血管等并发症得到控制或延缓,贫血得以纠正,促红素的使用更趋合理;病人之间相互交流各自好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或误区,树立正面和积极向上的榜样,病人能够尽快转变观念,调整心态,病人感觉舒服自觉症状好了,他们的依从性也更加好了,更加主动参与和配合治疗,对腹膜透析治疗也就收到了更好的疗效,提高了生活质量。

总之,病人有良好的依从性对于PD治疗来说必不可少,本调查干预显示强化对腹膜透析病人的教育与再培训,对改善腹膜透析病人的依从性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腹膜范文篇6

恶性肿瘤特别是腺癌弥漫性转移至网膜是肿瘤晚期表现之一,提高腹膜转移性肿瘤的超声诊断能较好解决许多临床问题[1]。作者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1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7例腹膜肿瘤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表现与病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17例腹膜肿瘤患者中男67例,女50例;年龄17~86岁,平均(57.0±15.0)岁。其中腹膜转移性肿瘤103例、恶性间皮瘤5例、腹膜淋巴瘤6例、其他类型肿瘤3例(包括腹膜横纹肌肉瘤、大网膜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大网膜假粘液瘤各1例)。

1.2方法

超声检查使用ToshibaPV8000、AcusonSequioa512、GEVoluson730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对浅表腹膜病变者选用高频探头,频率10MHz。患者仰卧位或右前斜位,先扫查腹膜整体情况,重点观察患者腹膜有无增厚、腹膜回声及形态、腹腔内有无腹水,同时观察有无占位性病灶及占位与腹膜间的关系。应用可调式自动弹射活检枪及18G的BARD活检针。过程:先行超声定位,选择最佳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针在超声监视下进入腹膜弹射切割腹膜组织后迅速拔针,共穿刺2~3次,活检组织条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2结果

117例腹膜病变患者中,超声检查腹水53例,提示腹膜病变44例,其中弥漫性病变32例,腹膜局限性病变12例。

2.1腹膜肿瘤性病变的声像图可分为

(1)腹膜弥漫增厚或结节伴腹水型:共32例。其中转移性肿瘤26例、恶性间皮瘤5例、大网膜横纹肌肉瘤1例。(2)肿瘤与腹膜粘连型:共7例。超声均表现为病灶向腹膜浸润,境界不清。其中4例为转移性肿瘤、3例伴有腹水。(3)腹膜肿块型:共5例。转移性肿瘤3例、恶性淋巴瘤、恶性间皮瘤各1例。其中2例伴有腹水。(4)单纯腹水型:共16例。15例转移性肿瘤、1例恶性中胚叶混合瘤。(5)无明显异常型:共57例,超声检查未发现腹膜病变及腹腔积液。

2.2腹水征

53例患者有腹水,由于有相对良好的透声窗,能对腹膜进行细致的观察,腹膜病变的检出率相对较高,超声检查结果阳性37例,阳性率为69.8%;而在无腹水的病例中,超声只提示7例腹膜病变,阳性率为10.9%。见表1。表1腹水征在超声诊断腹膜病变中的差别(略)

2.3腹膜肿瘤的形态及继发病变影响超声诊断结果

6例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诊断阳性率为100%,1例腹膜转移性卵巢粘液性囊腺瘤有阳性检查结果,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仅1例有阳性结果;转移性腹膜肿瘤中48例有阳性结果,阳性率为46.6%。

3讨论

在不明原因的腹水诊断中,腹腔镜确诊率达82%[2],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但适用范围较窄。超声检查由于其方便、无创等特点而成为腹膜肿瘤性病变有效的诊断手段之一,可显示不明原因腹水患者腹膜回声、形态、厚度情况,行超声引导下腹膜穿刺活检能明确诊断[3]。腹水在超声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提供良好的透声窗能使腹膜的各层清晰显示以外,亦能起到提示性诊断的作用。

腹腔内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腹膜病变在超声上表现可从无明显异常到增厚>4cm(图1)。恶性间皮瘤腹膜可表现为局部肿块或是弥漫病变(图2)。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囊腔内充满胶冻样粘液,含粘蛋白和糖蛋白,自行破裂后粘液性上皮种植在腹膜上可继续生长,形成腹膜粘液瘤。超声检查有其特点:(1)腹膜多处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囊实性低回声团块。(2)彩色多普勒成像图(CDFI)示团块内乏血供。(3)腹腔内可见腹水。本组该例假粘液瘤系卵巢粘液瘤术后,故超声能明确诊断。大网膜淋巴结一般影像学检查为阴性,超声检出大网膜淋巴结阳性则有意义,一般为淋巴瘤或炎症性病变。故对大网膜淋巴瘤超声特别是高频超声不失为一实用的诊断手段。

在诊断腹膜病变中,应注意鉴别诊断。部分肥胖病例的腹膜由于脂肪成分而呈均匀性增厚。此外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由于肝脏缩小可致大网膜在肝前堆积。

【参考文献】

1BentremD,WiltonA,MazumdarM,etal.Thevalueofperitonealcytologyasapreoperativepredictorinpatientswithgastriccarcinomaundergoingacurativeresection.AnnSurgOncol,2005,12(5):339~341.

腹膜范文篇7

【关键词】创伤性;后腹膜血肿

随着交通的发达,车祸增多,由创伤所致的后腹膜血肿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后腹膜血肿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且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以往认为创伤性后腹膜血肿是腹部创伤的并发症,但由于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特殊性,应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看待,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虽然它的致伤原因及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我院于1998年12月~2006年6月共诊治创伤性后腹膜血肿42例,现结合有关文献谈谈诊治体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5~76岁。其中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4例。受伤原因:车祸27例,刀刺伤3例,坠落伤7例,挤压伤5例。

1.2临床表现有确切的外伤史,入院当时休克32例,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体征者31例,肠鸣音减弱消失29例,腹穿抽出凝固血液5例。除5例无合并伤外,其余均有1处以上合并伤,合并脾破裂9例,肝破裂3例,胰腺损伤2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膈肌损伤2例,肾脏损伤11例,骨盆骨折16例,小肠及肠系膜损伤4例。

1.3治疗和预后本组手术治疗32例,术中除处理合并伤外,行血肿切开探查术20例,保守治疗22例。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为7.1%,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器官衰竭1例。

2讨论

2.1诊断除有确切的外伤史及腹痛症状外,与一般的急腹症相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当一个腹部外伤病人出现休克症状,经抗休克治疗后仍不改善或有改善但很快又趋恶化,且又排除腹内脏器出血或血气胸时应考虑到创伤性后腹膜血肿的可能。由于血肿部位的不确定及临床医生的不够重视,本病往往容易漏诊。腹腔穿刺诊断术有助于诊断,若抽出凝固血液,且位置较浅,可做进一步检查,但腹腔穿刺的阳性率较低,B超和腹部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可动态观察,可明确后腹膜血肿的部位及大小变化,临床医生可据此采取合理、恰当的治疗措施。急诊腹部CT在腹部闭合伤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它的诊断率可达100%[1]。

2.2误诊分析本组有1例病人入院当时漏诊,该病人于外伤后1个月突发右下腹疼痛,诊为急性阑尾炎,取右下腹麦氏点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阑尾炎症不明显,但右下腹及盆腔处后腹膜血肿,追问病史,诉于1个月前有右侧腰部、臀部跌伤史。术中根据血肿的部位及大小未作进一步处理,经抗炎对症处理半月余,查CT示有明显缩小后出院。本组中另1例病人,入院当时脐周胀痛,病史反映于半月前有车祸史,当时仅局部挤压胀痛,后好转,结合CT示胰腺下方有一大小约10cm×15cm×12cm包块,考虑为后腹膜血肿,根据血肿部位及大小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为横结肠系膜内血管破裂所形成的血肿,并向后腹膜延伸,经清除血肿并止血后对症处理近半月治愈出院。由此可鉴,后腹膜血肿也像脾破裂一样有延迟性病例,一旦各种原因如活动、凝血机制减弱等可导致当时未引起临床症状的血肿范围扩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2.3治疗由于后腹膜血肿大多合并有腹内其他脏器的损伤,故正确判断伤情非常重要,决定采取剖腹探查抑或行保守治疗。单纯从病理角度讲,血肿是由于血管的破裂所致,而且由于后腹膜组织疏松,出血易扩散聚积成较大血肿。但由于后腹膜不同区域的血肿由于其周围器官的不同及组织解剖的差异,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组病例除对合并症处理外,对后腹膜血肿的处理有以下几点体会:对后腹膜破损的且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宜立即探查,扩大创口,积极止血。对后腹膜完整的血肿,根据其范围、大小、部位,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采取谨慎的必要的探查,可以分三个区域,分述如下。

2.3.1上腹中央区血肿由于该区血肿可同时伴有周围重要脏器如十二指肠、胰腺等损伤,故对该区血肿一般常规探查,以免漏诊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造成严重后果。本组中2例探查发现十二指肠损伤,另有1例虽经探查但未发现胰腺损伤致胰腺假性囊肿。

2.3.2肾区血肿结合临床症状如有无血尿,有无尿外渗,血压及血肿大小、部位采取必要的选择性的探查。如血肿较大,合并有肾脏损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立即行血肿探查术。本组中肾区血肿11例,其中5例伴有脏器损伤且血肿较大者行血肿探查术。

2.3.3盆腔后腹膜血肿本组盆腔血肿16例均合并有骨盆骨折,其中1例由于血肿较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探查,但由于找不到出血点,无法止血,死于失血性休克。余1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故盆腔血肿的探查应慎重,除非合并有膀胱、直肠挫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一般行保守治疗。在处理盆腔血肿时,除考虑是稳定性或扩展性外,还要考虑合并伤的处理,手术应持较慎重的态度。密切观察失血速度和血肿大小变化以判断是否扩展性血肿对掌握手术时机十分必要[2]。总之,创伤性后腹膜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其特殊的一面。腹部CT在腹部闭合伤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针对创伤性后腹膜血肿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有效处理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同时要注意到其他合并伤的存在,本着抢救生命第一的原则,确实掌握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腹膜范文篇8

供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经招标,乙方为甲方复膜包装袋指定供应商,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为甲方供应水泥复膜包装袋,八月份供应量为万条,具体供货时间听从甲方安排,但甲方须提前十天通知乙方生产,乙方务必保证按质按量生产,否则影响甲方生产,处乙方5万元罚款。

二、价格:到厂价按元/条(此价为七月份全月不变价),乙方开具17%增值税。

三、质量要求及考核办法:每条袋平均重65克,单个袋重相差不得超过3克,颜色及印刷质量以甲方提供的样品为准。乙方必须确保袋重的平均重量达到65克,否则整车过磅平均袋重低于65克,按实际袋重与规定袋重比例结算价格,灌包破包率≤3‰,如人为因素归甲方负责,其它按厂方要求验收。

四、验收方式:

乙方用汽车送货到甲方指定场地,乙方负责卸车,现场清点数量与整车过磅相结合。

五、结算方式:一个月结算一次,结算后甲方在十天内付清货款。

六、按厂方要求,乙方如果没有按甲方生产,造成烂包或字迹模糊,所有损失归乙方承担,并可实施惩罚。

七、本合同一式四份,供货期2009年8月1日至8月31日止,合同有效期2009年8月1日至货款结清为止。

八、其它事宜:

1、若发生争议事项,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需方所在地法院仲裁;

2、乙方不得向甲方工作人员请吃、喝、行贿,若发现有上述行为,一经发现下欠货款拒绝支付。若甲方人员向乙方索、拿、卡、要,乙方可向甲方领导汇报,一经查实,给乙方一定奖励,而且在以后的供货过程中,给予优先。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王建国法定代表:

人:人:

腹膜范文篇9

【关键词】创伤性;后腹膜血肿

随着交通的发达,车祸增多,由创伤所致的后腹膜血肿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后腹膜血肿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且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以往认为创伤性后腹膜血肿是腹部创伤的并发症,但由于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特殊性,应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看待,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虽然它的致伤原因及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我院于1998年12月~2006年6月共诊治创伤性后腹膜血肿42例,现结合有关文献谈谈诊治体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5~76岁。其中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4例。受伤原因:车祸27例,刀刺伤3例,坠落伤7例,挤压伤5例。

1.2临床表现有确切的外伤史,入院当时休克32例,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体征者31例,肠鸣音减弱消失29例,腹穿抽出凝固血液5例。除5例无合并伤外,其余均有1处以上合并伤,合并脾破裂9例,肝破裂3例,胰腺损伤2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膈肌损伤2例,肾脏损伤11例,骨盆骨折16例,小肠及肠系膜损伤4例。

1.3治疗和预后本组手术治疗32例,术中除处理合并伤外,行血肿切开探查术20例,保守治疗22例。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为7.1%,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器官衰竭1例。

2讨论

2.1诊断除有确切的外伤史及腹痛症状外,与一般的急腹症相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当一个腹部外伤病人出现休克症状,经抗休克治疗后仍不改善或有改善但很快又趋恶化,且又排除腹内脏器出血或血气胸时应考虑到创伤性后腹膜血肿的可能。由于血肿部位的不确定及临床医生的不够重视,本病往往容易漏诊。腹腔穿刺诊断术有助于诊断,若抽出凝固血液,且位置较浅,可做进一步检查,但腹腔穿刺的阳性率较低,B超和腹部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可动态观察,可明确后腹膜血肿的部位及大小变化,临床医生可据此采取合理、恰当的治疗措施。急诊腹部CT在腹部闭合伤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它的诊断率可达100%[1]。

2.2误诊分析本组有1例病人入院当时漏诊,该病人于外伤后1个月突发右下腹疼痛,诊为急性阑尾炎,取右下腹麦氏点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阑尾炎症不明显,但右下腹及盆腔处后腹膜血肿,追问病史,诉于1个月前有右侧腰部、臀部跌伤史。术中根据血肿的部位及大小未作进一步处理,经抗炎对症处理半月余,查CT示有明显缩小后出院。本组中另1例病人,入院当时脐周胀痛,病史反映于半月前有车祸史,当时仅局部挤压胀痛,后好转,结合CT示胰腺下方有一大小约10cm×15cm×12cm包块,考虑为后腹膜血肿,根据血肿部位及大小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为横结肠系膜内血管破裂所形成的血肿,并向后腹膜延伸,经清除血肿并止血后对症处理近半月治愈出院。由此可鉴,后腹膜血肿也像脾破裂一样有延迟性病例,一旦各种原因如活动、凝血机制减弱等可导致当时未引起临床症状的血肿范围扩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2.3治疗由于后腹膜血肿大多合并有腹内其他脏器的损伤,故正确判断伤情非常重要,决定采取剖腹探查抑或行保守治疗。单纯从病理角度讲,血肿是由于血管的破裂所致,而且由于后腹膜组织疏松,出血易扩散聚积成较大血肿。但由于后腹膜不同区域的血肿由于其周围器官的不同及组织解剖的差异,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组病例除对合并症处理外,对后腹膜血肿的处理有以下几点体会:对后腹膜破损的且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宜立即探查,扩大创口,积极止血。对后腹膜完整的血肿,根据其范围、大小、部位,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采取谨慎的必要的探查,可以分三个区域,分述如下。

2.3.1上腹中央区血肿由于该区血肿可同时伴有周围重要脏器如十二指肠、胰腺等损伤,故对该区血肿一般常规探查,以免漏诊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造成严重后果。本组中2例探查发现十二指肠损伤,另有1例虽经探查但未发现胰腺损伤致胰腺假性囊肿。

2.3.2肾区血肿结合临床症状如有无血尿,有无尿外渗,血压及血肿大小、部位采取必要的选择性的探查。如血肿较大,合并有肾脏损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立即行血肿探查术。本组中肾区血肿11例,其中5例伴有脏器损伤且血肿较大者行血肿探查术。

2.3.3盆腔后腹膜血肿本组盆腔血肿16例均合并有骨盆骨折,其中1例由于血肿较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探查,但由于找不到出血点,无法止血,死于失血性休克。余1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故盆腔血肿的探查应慎重,除非合并有膀胱、直肠挫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一般行保守治疗。在处理盆腔血肿时,除考虑是稳定性或扩展性外,还要考虑合并伤的处理,手术应持较慎重的态度。密切观察失血速度和血肿大小变化以判断是否扩展性血肿对掌握手术时机十分必要[2]。总之,创伤性后腹膜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其特殊的一面。腹部CT在腹部闭合伤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针对创伤性后腹膜血肿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有效处理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同时要注意到其他合并伤的存在,本着抢救生命第一的原则,确实掌握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腹膜范文篇10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1.9岁。临床症状:8例中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经B型超声发现肿物。其余6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有4例,有胃肠压迫症状及伴气促者2例。全组患者无1例有明显腹痛,病程15天~16年。

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8例腹部都可以触及肿块,肿块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肿块长径8~10cm2例,11~20cm4例,21cm以上2例。肿瘤最大的1例大小为58cm×40cm×30cm,重21kg。肿块固定不动5例,活动度差3例。

影像检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肿块相应部位见不规则密度影。胃肠钡餐、钡灌肠3例,胃肠道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2例,有1例显示输尿管受压移位。B型超声检查7例,均探及肿块。CT扫描6例,均发现肿块,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肿块影。

治疗与结果

本组中1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治疗。3例为妇科手术中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普外科,共6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5例,手术切除率为83.3%。探查取病理检查1例。

手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检1例。

病理组织学诊断:良性4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

近期结果6例手术,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术中切除肿瘤后创面出血较多,经处理后血止,与次日心衰死亡。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中生长发展,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多数病例是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适才被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肿块,还有胃肠道压迫症状及气促,全组无明显腹痛。

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仍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具有经济、方便、无损伤,可探及肿瘤的范围、大小、囊性或实性等优点。

CT检查CT检查较B型超声分辨率高,本组有6例作了CT扫描,经手术验证,CT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性质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优于B型超声。

腹部平片:对于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肿块意义较大。本组6例腹部平片检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见不规则组织阴影,1例见到钙化影。

胃肠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由于外界肿瘤压迫而致其受压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肠道本身的病变。本组3例中,2例可见消化道移位及受压,为术前肠道准备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脏和输尿管受压变形移位、排泄障碍及肾盂积水等。本组2例作静脉肾盂造影,其中1例输尿管受压移位。我地区为泌尿系结石高发区,该项检查为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更具有意义。

此外,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盆腔腹膜后肿块与妇科肿瘤的鉴别。本组3例是行妇科手术中发现腹膜后肿瘤而切除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由于腹膜后肿瘤罕见,又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发现较困难。一旦患者就诊,肿瘤多半体积已较大,并累积临近器官、血管,临床上很难准确判断肿瘤的确切部位、大小和性质。本组病例来看,术中实际探查所见往往大于术前检查。目前公认外科手术切除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凡怀疑腹膜后肿瘤,不论是良性、恶性,不论体积大小,均应手术探查。本组均采取腹部切口进路。因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且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密切,切口一定要足够长,显露要充分,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腹膜后肿瘤能否全切除,不在于肿瘤的大小,而在于肿瘤的良恶行程度。本组5例均一次性切除,其中1例神经纤维瘤为58cm×40cm×30cm,重达21kg,充满全腹,但因其包膜完整,选择T型大切口,直视下沿包膜分离,完整切除。而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为15cm×10cm×10cm,由于累及髂总血管及周围组织,仅作活检。对于良性肿瘤,若实施全切手术过大而患者体质虚弱难以耐受,可行部分切除术,必要时可行囊内摘除。而对恶性肿瘤则应力争一次性彻底切除。对于手术中不能确定肿瘤良、恶性时应取瘤体组织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手术范围。对于复发性肿瘤,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就应尽快再手术以缓解其临床症状,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