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56

高职教育技术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路径

当前阶段,大多数的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的理解自身职业教育在职业能力与专业理论的教学需求,只是过于强调需要进行削弱或者取消一些教学课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思维和实际训练能力的不足,进而严重缺乏创业精神等。于此同时,高职教育阶段中的教学课程还存在教学内容过于重复的问题,进一步的导致高职教学资源的无故浪费,这一系列的因素将极大的影响高职教育在国家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在文中对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进行选择。

一、当前阶段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

随着我国教育部颁布《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这一内容,其中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院校培养与我国信息现代化发展需求想贴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比较强的职业能力;在生产线、服务线等一线环节进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职教育院校需要将学生掌握职业能力作为学习重点。但是由于当前教育院校对自身职业教育属性定位的错误,进一步导致了高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错位问题,极大地削弱了高职教育院校自身的功能,进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院校的健康发展。

2.高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法过于单一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必须要“做本职专业”却严重的忽略了需要对学生的文明涵养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进一步导致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毕业生普遍存在职业操作能力不足,专业知识面学习狭窄、综合素养偏低等问题[1]。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倾向:其一是校园教学环境以外的“以工代学”,具体表现为在一年期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的教学培养,将学生作为一种十分低廉的劳动力,进行服务于顶岗工作;其二,校园内部的“以学代工”,主要是借助教室,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却并没有完全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极大的丧失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发展特征,并严重影响高职教育院校复合型的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1.精准定位高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院校中的人才类型的定位,是按照其专业自身知识及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将其进行分成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从最近这几年我国高职教育院校的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对其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正在逐年激增。我国教育部门在颁布过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一再强调,高职教育院校需要将其人才培育的发展要求全面进行转化成为技术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毕业人才。通过充分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现状,并及时结合当地经济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当前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自身知识及职业能力框架结构的不同,将技术型人才科学的划分成为低层级及高层级的技术型人才。当前阶段,依据我国现有高职教育院校自身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判定,主要还是以低层级的技术型人才为主体,来全面进行引领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

2.全面构建高职教育院校走向产学研相融合的模式

基于当前高职教育院校的实际发展现状,需要将其发展轨迹逐渐向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科学的衔接当地经济知名产业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其教学专业;科学预测调研和预测当地经济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迫切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而有效保持教育院校内部分专业人才的结构与外部经济市场稀缺人才结构的一致性,自主进行担任当地经济知名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教学培育的工作,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教育院校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中,为当地企业提供诸多的技术知识的服务[2]。高职教育院校只有真正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及质量,才可以获取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自身的教学发展目标。

3.全面构建以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课程

技术型人才,并不是单指一个操作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而是需要全面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需要彻底摆脱与普通教育院校以专业知识为主线,进行全面转换过去传统以本位为核心的发展观,进而有效营建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主导的高职教育院校的教学新体系。需要时刻要求在专业课程中编排安排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并将此项目完成的最好的一个企业作为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分析,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其内容,进而有效巩固了此项目的实训成果,进而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在进行实际培养过程中,需要科学进行设置教学课时。不可以少于10周。在不断历练过程中,逐渐积累自我的实践经验,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实际培养技术型人才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及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才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高效的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工作,进而全面发挥出校企合作的教学作用,进而更加全方位的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任静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2

一、胜任力与教师资格制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天职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教师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教师的胜任力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宗旨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教师资格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决定着教师教育的内容、过程、方式、模式、考核等,对教师教育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准不断提高,教师资格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或变化。”②因此,构建教师资格制度需研究教师的胜任力特征。

(一)胜任力和胜任力特征

胜任力(competenc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McC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的。麦克利兰(McCelland)教授认为:“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学术观察?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教育学/心理学论坛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社会角色、某领域知识等等。”①胜任力特征模型(CompetencyMod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②针对胜任力特征模型,学者们提出了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两种模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职位胜任力可分为基准胜任力和鉴别胜任力两类。对冰山模型最有代表性的阐述是桑德柏格(JorgenSandberg)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将胜任力模型比喻为漂浮于水中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表示表层胜任力特征,是基准胜任力部分,如知识、技能等容易被感知获得的部分,是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条件。水下部分是那些不容易被察觉的深层次的胜任力特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和表现,是鉴别胜任力部分,包括自我意向、社会角色、自我特质、动机等,是区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普通者的关键因素。③

(二)高职教师胜任力与高职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有学者将教师胜任力定义为“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成功实施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④根据冰山模型,教师的胜任力分为基准胜任力和鉴别胜任力两类。其中,教师的基准胜任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从业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资格制度中重要的测量因素;教师的鉴别胜任力是选拔、培训、绩效考核等的主要测量指标。教师资格制度作为国家对教师职业实行的强制性职业许可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它规定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认证申请人能否获得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要重点测量其是否具备从事高职教育的基准胜任力特征。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围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其教师是既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不仅应与普通高校教师有共通之处,更应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高职教师的基准胜任力特征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工学结合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二、现行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缺失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2011年我国高职教育的招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47.67%,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已“大体相当”。经过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学生规模趋于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转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阶段。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资格制度反映着教师的专业性,并能预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趋势。科学有效的教师资格制度是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现行高职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是依据1993年10月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12月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及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而制定的。虽然从制度层面上看,教师资格制度有了较完备的制度框架,但仍缺乏高等性和职业性兼备的高职教师资格标准。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分类体系缺失

《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无独立系列,列入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列之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与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胜任力要求不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其教师更强调实践能力强、应用技术能力强、能不断跟踪专业发展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将高职教师资格标准列入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标准之中,混淆了两种类型高等教育教师的胜任力要求,导致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分类体系缺失。

(二)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指标内涵缺失

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条件包括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四个方面。四方面条件中,教育教学能力条件集中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当前的教育教学能力条件又包括:身体条件、普通话条件、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习要求、教育教学能力,其中前三个条件容易测量,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没有规范标准,由各学校组织申请人讲授一节课,根据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进行测评。由于测量方法单一,同时缺乏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及实施工学结合教学能力的考量,无法全面考查申请人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导致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指标内涵缺失。

(三)高职教师资格制度获取对象缺失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其专业教师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校聘请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弥补了专业专任教师从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胜任力的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指出,要“完善相关人事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聘请企业管理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数量超过了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现行的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只接受在编专任教师及高校长期聘用教师申请,明确规定“在本校兼职的教师(如企业单位人员,其他高校的行政、教辅人员等)不能申请”,高职院校聘请的大量兼职教师无须持有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就能从事高职教育工作,降低了作为职业准入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胜任力的要求,不利于吸引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加入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兼职教师无证即可上岗,加剧了兼职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不利于采取必要的培养措施提升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获取对象缺失。

(四)高职教师资格制度认证体系缺失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是高职教师职业入口关的“过滤器”和“蓄水池”,其作用在于鉴别出个体特征能胜任高职教学工作的人群供高等职业院校在补充新教师时选择。而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采取认定方式,认定范围仅限于“高校教学岗位上任教的在编专任教师及长期聘用教师”。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方式,削弱了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职业胜任力的“过滤器”和“蓄水池”作用。同时,教师胜任力具有时效性,一名教师能胜任当前教育教学要求,不一定能胜任因知识更新带来的更高要求。而在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下,除个别教师因师德问题被取消教师资格外,其教师资格往往一劳永逸、终身有效。对高职教育教师来说,专业知识必须跟随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很难想象一个与生产实际脱节的教师能顺利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各项环节,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育教师。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教师自觉更新专业理论知识,自觉学习新技术、新技能,自觉到企业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实际,以胜任高职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职教师资格制度设计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设计应基于高职教师的基准胜任力特征,通过科学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设计使广大高职教育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工学结合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一)设置高职教师资格系列

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得到认可和重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对教师的胜任力要求存在明显差异。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教师资格条例》需将高职教师资格系列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列中分离出来。即,除保留现有的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外,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系列。为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细分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资格和高等职业学校实践指导教师资格两大类。这样,从教师的入口出发,挑选符合高职教育教师职业胜任力要求的人员加入高职教育队伍,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二)构建高职教师资格指标体系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属性与职业教育特性,其教师的职责包括文化传承和技能传授两方面内容。根据高职教师基准胜任力模型要求,高职教师资格指标体系包括除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要求的身份、师德、学历、体检、普通话、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的条件外,还要重点考查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师基准胜任力指标,即实践操作能力、工学结合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申请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可根据实践经历进行鉴别,如要求申请人在企业一线工作2年以上,或近5年累计有12个月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工学结合能力可通过高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进行考查,重点考查申请人能否设计并讲授一门“工学结合”专业课程。获得技能证书是识别申请人的技术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如取得工程系列职称,或者取得三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获得专利授权等能够佐证技术服务能力能胜任高职专业教学要求。

(三)规划高职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作为一项职业准入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高职教师资格制度设计宗旨是严把“入门关”,在高职教师有效供给人群中筛选能胜任文化传承和技能传授的人员补充到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中。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可采取先考试后认定的模式。身份、知识、学历、语言表达条件等作为高职教师的基准胜任力,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面向全体社会人员(含应届毕业生)进行初步筛选。高职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可参考现有的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进行,考试合格的颁发高等职业学校辅助教师资格证书。持高等职业学校辅助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只具有从事教师职业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单独教授高职专业课程,只能从事辅助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公开招聘补充的专业教师全部从获得高等职业学校辅助教师资格证的人员中选择录用。招聘时,重点鉴别应聘者的实践经历条件、工学结合能力条件、技术能力条件。不具有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无法取得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将不能从事高职教育教师工作。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高职实践指导教师资格制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是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下,兼职教师无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不利于增强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利于兼职教师作为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培养和规划,不利于提升兼职教师完成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力。根据高等职业院校“50%以上的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由兼职教师担任”的要求,聘请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传授实践操作技能。在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引入高等职业学校实践指导教师资格,可解决上述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指导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在教师资格认定中,考查申请人的基准胜任力时重点鉴别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对于一些不完全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高技能型技术骨干(如能工巧匠、企业名家等),其学历要求可适当调低。对个别不能达到学历要求的能工巧匠可将高技能等级视同为学历要求,如具有大专学历的技师可允许申请高等职业学校实践指导教师资格。同时,加强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其从事职业教育的胜任力。

(五)实行定期注册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

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采取先考试后认定的制度是高职院校缓解教师供给不充裕、专业专任教师职业胜任力不足的有效措施。其中,高等职业学校辅助教师资格证是短期证书,并且一次性有效,经过有效期内高等职业教育辅助工作的筛选,证明不能胜任高职教育工作的,其辅助教师资格证书将自动失效。基于高职教育学生“毕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教师既要适应专业知识的更新,更要熟悉企业一线生产实际,掌握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知识、新工艺。为促进高职教师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职业胜任力,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应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定期注册制度还能淘汰胜任力达不到高职教育新要求的人员,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定期“过滤器”。注册条件除包括担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的课时情况、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外,还应将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等继续教育情况作为高职教师资格注册制度的重要考核指标。

四、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进口旺出口畅”为前提,这样既能吸引大量有志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士投身于高职教教师顺畅地淘汰出局。高职院校的薪酬管理制度、岗位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必须配套进行改革。

(一)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管理制度

虽然我国的教师地位正在大幅提高,教师作为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正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但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薪酬水平仍不具有吸引力,不足以吸引大中型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加入高职教育队伍中,不能有效地解决高职教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要建立一个体现岗位职责、胜任力和业绩的教师收入分配体系,包括工资支付制度、福利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高层次人才专项补贴制度等,以提升从事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为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提供更大空间。

(二)建立评聘分开的岗位聘用制度

岗位聘用制度须与作为准入条件和执业条件的教师资格制度配套实施。要进一步加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评聘分开的岗位聘用制度。岗位聘用制度既要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须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获得高职教师资格作为评审高职系列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和申请聘用高职教师岗位的必要条件,对未通过高职教师资格的人员限制课时、缓聘、低聘或不再聘用。同时,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淘汰不符合高职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教师,为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加入高职教育教师队伍腾出空间,使教师资格制度真正成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过滤器”。

(三)建立突出实践培养的继续教育制度

根据胜任力具有时效性的特征,高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充电,建立终身学习机制。高职院校要分类别、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对于实践经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实践指导教师,其继续教育的重点是提高教书育人能力,通过开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职教育理论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他们既“会做”又“能教”;对于实践教学胜任力不足的专业专任教师,学校要落实教师“校企交替工作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顶岗、驻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提升其职业胜任力。

作者:陈冬梅工作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学校所有教育教学的开展都必须围绕职业性的属性来实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校企文化的对接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但校企文化对接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高职教师作为校企文化对接的直接参与者,会感受到适应新的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对教师提出新的职业育人要求。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引入,更加关注教师积极心态的激发和保持,使教师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以积极心理去应对校企文化对接中给教师带来的新的压力与挑战。这对于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和培育合格人才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二、从积极心理学剖析校企文化对接对教师产生压力的原因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不是将两种文化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冲突、交流、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使教师对校企文化对接产生很多不适应。2012年4月,课题组针对教师在校企文化对接中的压力对扬州两所高职院校95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校企文化对接中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是;有50.53%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有20%以上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睡眠状况不佳、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较为严重;有14.4%的教师感到个人成就感比较低;有13.3%的教师感到注意力不如以前集中、对业余爱好的兴趣下降,对子女教育不如以前关心等症状较为严重。校企文化对接对高职教师产生压力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一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较大,如校园文化提倡的是一种宽松,自由,平等,民主,个性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而企业文化则更重视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纪律。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具有导向性、精神性和时代性,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过程;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注重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目标是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而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是一种经营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教学教改、招生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无暇顾及校园文化建设,在投入人力物力方面严重不足,更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没有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组织实施。二是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不适应。当前高职教师企业文化素养缺失,直接影响校企文化的对接。高职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观念植根于其经验、习惯之中,面对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教学做一体”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师难以适应。三是学校的的政策、制度不配套。学校唯学历的激励机制抑制了教师提升企业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学校把学历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使得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学历深造上,而不是深入企业学习企业文化,并将所学融入教学,造成当下的教师下企业实践成效差,流于形式。同时,缺乏制度上的要求与鼓励也使得教师很少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以外的其他环节。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有32.2%的教师认为“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不配套”很严重,37.8%认为“当下,教师企业实践成效差,流于形式”很严重。

三、用积极心理学缓解校企文化对接对教师产生的压力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用积极心理学缓解好教师在文化对接中产生的压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教师自身成长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缓解高职教师在校企文化对接中压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勇敢面对和正确认识校企文化对接产生的压力。

(1)确立积极目标,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是保持积极心态的基础。高职教师既不要低估自己,妄自菲薄;也不要高估自己,忘乎所以,追求短暂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而是要有正确定位,确立积极目标,并为之而不懈努力。

(2)变压力为动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情绪是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基石。一个人的心情取决于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而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因此,广大教师要微笑面对教育教学生活,以乐观开放的心态看待校企文化对接的变革,从而给自己带来积极情绪体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身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风貌等整体综合素质水平上上一个新台阶,成为适应当前时展与时俱进的新时期教师。

(3)深入企业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校企文化对接涉及内容丰富广泛,知识信息含量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深入企业,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融入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之中,认同企业的文化,认同企业发展,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理论教学内容,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把技术理论与现实实践密切结合,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企业文化精神,使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手段更贴近现实,才能得到社会、学生的认可。

2.学校要从机制上消解校企文化对接对教师的压力。

(1)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成就感,增强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成就感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院可以通过目标激励(建立职业规划,形成学院与教师个体上下一心的目标体系),情感激励(主动与教师交流,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成功激励(应用成功案例激励教师,把最佳心理状态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去,形成良性循环)、社会激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工作压力,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失败时,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功过,维护他们的自尊,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发展空间)等,发掘和培养教师的积极心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使教师更具有灵魂的活力和存在的生命力。

(2)关注教师的心理压力,培育教师的心理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请心理专家做讲座或开展团体辅导、组织针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场所和平台、建立教师“企业体验日”制度等,引导教师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帮助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3)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校企文化对接需要教师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真正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更需要学校对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进行细致周到的安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真正给予制度上的保证。作为学院,要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模式,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并根据教师在专业背景、职业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建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双师素质”的同时,让教师切身感受企业文化。

(4)建立完善鼓励和保障教师参与校企文化对接的制度,营造校企文化对接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如明确师生课余互动的目标要求,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将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给予教师和学生校园活动经费保障等,提高教师参与校企文化对接建设的责任感,促进校企文化对接的健康发展。只有最终让“文化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在教师和学生中得到全面的普及,才能实现校企文化的真正互动。

作者:钱宇伟工作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第三篇

一、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比较偏面,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教师对教育技术意识较强,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对教育技术相关概念及现代教学模式等知识较欠缺,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比较偏面,只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并且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1]

(二)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水平较好,专业化技能有待提高

高职教师对基础办公软件和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简单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在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网络课程建设和开发等方面,由于涉及信息化技术相对复杂,专业性较强,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水平普通较低。

(三)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利用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需要

加强高职教师在将教育技术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方面能力较弱,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术研究等能力。[2]

二、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

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由最基本的技能掌握,逐步发展到比较高级的能力水平的,即按照基本操作技能———应用层面———研究层面发展顺序渐次提高的。[3]在骨干院校建设背景下,从态度、知识与技能三方面,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可划分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等五个部分。[4]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1)意识与责任是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的态度部分,它指引着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变,由“知”到“行”的转变;(2)知识与技能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起始环节,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知识与技能来获取学习资源,建设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3)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它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层面。该部分的主要活动是教师将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学习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习环境、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4)教学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技术应用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绩效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教与学的活动,促进教学实施过程的完善;(5)教学研究是教育技术定义中的研究层面,它主要是对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等,通过结合高职教师的专业学科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不断发展。

三、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针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结合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必须构建基于目标、管理、保障、评价四位一体的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5],以提升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一)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求,确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初中高的层级目标,从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初级目标,到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教育技术应用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中级目标,发展到教学研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高级目标。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管理体系

根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层次目标,必须建立与其对应的省、市、校三级的培训机构,负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组织管理、情况调查、方案制定、资源配置、骨干培训、督导评估等工作,从而建立多层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养管理体系,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协调发展。[6]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保障体系

要确保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达到预定目标,必须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政策,发展和完善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等教学硬件,制定分级培训制度、硬件管理办法、资源建设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相关管理制度、考核评比管理办法等,引进培训师资队伍及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从政策、经费、人员、制度等方面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

(四)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3

一、高职创新人才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解读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并且能够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人才解决问题的思维与一般人才不同,他们习惯于探寻新思路、运用新方法、采用新技术,并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创新人才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将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事实上,创新人才并非单指理论好、兴趣广、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学术人才等,也包括社会各领域的技术型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等。就高职教育而言,理应根据自身教育定位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自己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将培养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技能型、技术型创新人才等作为重要目标,并通过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建构创新课程体系、培育创新实践团队、构筑企业化创新平台等方式培养更多技术型创新人才。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和智能两种技术形式。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论、现代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教育手段,以重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为重要形式的教育技术。这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集合,是开发与利用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的集成,它不仅包括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物质技术,还包括关于教与学全过程的系统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是用系统论思想优化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实现了“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推动了教育理念、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全方位变革。随着数字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化媒体、超文本链接、云储存、人机对话等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高职教育之中,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要功用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包括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物质技术,还包括关于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等。在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崭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还有助于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一)能够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促进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和内部心理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外界资源、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将教师从“神坛”上赶了下来,把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显然,建构主义理论颠覆了行为主义的灌输式学习理念,彰显了自主学习、实践探索、自我创新等学习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文化情景中借助教•651•师、同学、家长等的帮助,利用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学习软件、网络平台等资源进行“意义建构”,获得知识和能力。显然,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我发现等教育特征,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高职教育之中,有助于学生利用学习软件、网络平台、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课件等探索新知识、发现新方法,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二)能够以崭新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创新人才培养。高职教育是以应用型、技术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为教育导向的职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全新的素质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培养更多技术型、技能型创新人才。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如启发式、互动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因而,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可以以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为出发点,以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模式,不断丰富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将高职课堂教学从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将定量化的知识学习转变为个性化的能力培养。此外,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网络为纽带、自我建构为方法”的创新型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高职课堂教学,可以将现代教学媒介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将逻辑演进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能够以崭新的教育资源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在高职教育中,能够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为技术手段,将单一层次与视角的教学内容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把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动画、图片、视频、声音等,大大拓展了知识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同时,在高职教育中,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网上办学”、“远程教育”、“虚拟现实”等,用海量的教学资源营造多维的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革命。此外,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推动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这样有利于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手段等有机融合起来,为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技术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多数高职院校都拥有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等,这为高职院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为此,要深入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方法路径,以培养更多的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职教育理念与方式。在高职教育中,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成学习情境创造者、学习过程引导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等,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动画模拟、虚拟场景等创造仿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术交流、辅导答疑等,这无疑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学校之间、教室与实验室、办公室与宿舍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一体化。比如,可以让教师利用教学网站布置作业、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搜索学习资料,获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学习软件探索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同时,可以用QQ、电子邮件、聊天室、语音信箱、网络社区等进行学术交流、问题讨论等;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网络资源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形象、直观、逻辑、辩证等思维方式,各种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了创造性思维结构。在高职教育中,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可以通过CAI中的发现式教学、网络协作式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学习视频等帮助学生学习抽象、复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实验、在线测试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获得能力提升。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建构出符合高职学生思维特点与联想方式的逻辑结构,促进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综合化、交叉化,培养学生的立体化思维和个性化学习方式。(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以培养更多技术型、适用性、实践性人才。为此,应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高职实践教学之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实验原理、实验结果等,模拟实验过程、实验方法等;或者用录像资料、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再现工厂实习的关键环节、技术和设备,用计算机急速进行毕业设计等等,通过这些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验能力。此外,可以通过图形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建设虚拟实验室,开展虚拟实验,让学生获得与真实世界相似的学习体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高职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领域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在高职教育中,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创新人才培养之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梦笔.论教育技术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会计教学;变革

“互联网+”时代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人们可以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连接网络,就可以畅游世界,和“大众视界”共享知识、美食及风景。在教育方面,“互联网+”的优势尤其明显。虽然互联网在高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也忽视了教师对于课堂的巨大作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高职教育在互联网下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顺应时代进行教学变革。

1高职会计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现状分析

1.1部分教师利用互联网教学的观念淡薄

大多数的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黑板和粉笔加上教科书就可以进行教学,对教学资源没有进行合理开发,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不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前沿技术。“互联网+”的时代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考验,而且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有些教师认为还是传统教学方式好,教师教学的思路清晰,学生也能够比较直观的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殊不知“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减轻教师的压力,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能够更加直观感受教学的魅力。所以教师应当及时了解相关的教育技术、合理开发课堂资源、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与技术,认识并且学会如何应用到高职的会计教学课堂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相融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习能力。

1.2教师应用互联网的能力相对缺乏

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经费不够或者学校多媒体机器老旧等原因导致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效果。对于高职教育中,提高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技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高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办学理念有所区别,高职教育就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职业技能方面的人才,所以学生也应当了解和掌握社会的趋势,以及社会的新技术。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要求学生对互联网技术“了如指掌”。尤其是在会计行业,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会计整天与数据打交道,要应用到互联网进行数据统计与计算,最后做出专业判断,这就需要学习会计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互联网。因此对于高职教育的会计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职教师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了解不够或掌握不到位,都会影响到会计教学质量,从而制约学生汲取资源的效率。

2“互联网+”时代下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2.1互联网信息筛选不够严格

“互联网+”的发展有利有弊,在资源有效共享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是呈现给学生的互联网信息筛选不够严格。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但并不是法外之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应该加强对信息有效性的监督管理。例如:很多学生借助网络这一载体进行网课、题库刷题,一些课程包、资源包的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保证学生在一个健康绿色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的有效监控以及对信息审核的监督管理。

2.2共享资源的链接不够安全

因教学背景或教学场景的仿真,教师有时在课堂中会临时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的检索,在检索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广告和弹窗,这些广告会吸引学生的目光,引起学生的喧哗和讨论,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从而影响到教学进度,造成教学秩序的不可控。这就要求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也应当考虑共享资源链接的安全性,对不利于高职学生发展的信息及时进行屏蔽,让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交流。

3“互联网+”时代下高职会计教学应作出的变革

3.1加强对高职教师互联网应用的培训

高职教师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广度”,要加强学生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了解与应用,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高职教师的职业培训,使教师更加了解教育的对象和明确教学理念、目标,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随时了解相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根据这些需求对高职学生展开教学,才能够因材施教。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讲座,请专业人士来讲解互联网时代在教学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应用等。让高职教师能够清楚的感受到互联网时代带给教学的改变,同时学校也可以请企业一线精通资源共享的专业人员进入高职课堂,与教师针对具体实操进行交流、讨论,让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互联网,学会利用互联网寻找和筛选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将互联网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现代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同时优化了教育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2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进行多维度教学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中的会计教学手段、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互联网融入到高职教学过程中时,教学过程就形成了网络思维的教学模式,给会计教学带来了许多创新性,将传统的教学课堂逐渐转变为信息化的教学课堂。在高职学校的会计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从而对课堂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因为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文化课的差异,学生的共性主要是基础薄弱、起点低,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甚至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没有前途,对学习的集中度、关注度不够高,如将互联网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获得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再激发学生展开学习,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够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并且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从而在高职学校的会计教学中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与学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提高。

3.3促进教学的优质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新的教学模式及手段,例如:慕课、翻转课堂、超星学习通等,这些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都是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只要在有网络的环境下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优质资源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首先,应该将校外的会计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在寝室或者在教室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学习同类型高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比如,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相关的会计视频、动画以及实际操作的软件应用等。其次,应将本校的资源进行共享。如果该校的资源能够被其他学校借鉴、引用,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认可,说明资源的有效性、共享性、实用性较强,重要的是其他同类学校可以对本校资源的应用提出建议、反馈信息,促使高职教师对课题资源的维度做出不断的完善,使本校会计教学得到不断发展。最后,建立企业共享资源。高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不相同,高职教育重视高职学生的实践经历,强调专业技能的能力,所以应当大力促进企业共享资源。由于会计教学行业的特殊性,最好能够使学生接触到企业资源,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为以后的职业打下基础。针对这些变化,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改变自身对于教学的传统理解,积极地参与到各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去,充分提升信息化素质,同时积极的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充分的发挥互联网下大数据的支撑作用。例如: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V财、V综、1+X等企业培训课程,既有企业专业人员讲解,又有专业教师网络实操。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接触到各种会计业务,从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4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既是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又是与传统高职教学发生了碰撞。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要求与时代接轨,走在时代的前端。会计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与过去相比,学生能够更容易接触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企业信息,这些都能够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自我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新兰.“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变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120-121.

[2]宋大力.“互联网+”时代的高职会计教学变革研究[J].纳税,2018(1):172.

[3]谢力雄.“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会计教学变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9):42.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教学管理;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和定义》对教育技术进行了明确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为了方便学习管理,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而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的全面设计、利用、开发、管理和评价的实践、理论。教育技术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和教学流程的管理、设计、利用、研发和评价。教育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管理,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1]。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指运用科学的管理规律,对高职院校的内部人际关系进行科学调整组织,将资金、物力和人力的功能全面发挥,实现预期管理目标。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按照国际标准划分,培养一线管理、服务、生产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属于5B层次。高职院校的系统教学管理员运用教育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对各项工作进行合理调度,利用接收的反馈信息进行合理评价和检查。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都在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两者的融合也更加深入,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管理不断创新。当前,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逐渐引入高职院校,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联系愈发密切。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教学管理的融合

(1)标准化信息。学工处、教务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密切联系,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正如火如荼开展,着重加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标准化的教学管理跟信息化密切相关,教育部推出信息化教学管理标准,对标准中未明确的信息管理项目,需在充分商讨基础上,给予补充完善。高职院校在推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不管是向外采购还是自主研发,都严格遵守信息管理标准,从教学管理的信息模块入手合理布局。(2)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提供了细致灵活的操作方式,信息直观丰富。首先将教学内容相似的教学计划复制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减少信息录入工作负担。只有通过审查的课程,才能添加到教学计划中。教学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计划的协同维护。系部负责教学计划的合理修订,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的审核,经教务处审核的信息无法修改。教学管理系统提供各学期实践课程学时、总计划学时、各学期周平均学时和各类课程在总计划学时中的所占比例等数据信息,还提供了完善的报表打印、查询教学计划等功能,系统输出报表有WEB、RTF、EXCEL等格式。(3)动态视图。动态视图的箭头是对象之间交换信息,一个对象先发送消息,随后被消息的指向对象接收。利用动态视图,能准确辨别消息流走向,系统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之间实现协同运行的目标,如图1所示。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管理的三个阶段,系统教务管理提出修改信息的申请,随后由教务管理员确认并审核修改结果。以课程管理为基础,促进教学计划的初始化发展,结合教学计划的修改,顺利完成开课计划的初始化,并提供信息查询服务[2]。

三、现代教育技术助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1)系统建模。UML统一建模语言中的用例视图能描绘产品外部特征,从客户层面入手,对软件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描述,了解产品动态行为和所需功能。统一建模语言中的动态视图对一组用例进行简单描述,包括关系和角色。角色是现实社会的实体,参与者向系统输入请求,或将某些事件输入系统来触发系统执行操作。根据不同的角色担当,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三种角色:一般教师、系统管理员和教务管理员,对软件的研发设计、测试、实现进行科学描述。UML在各种类之间创建联系,通过对象和类之间的配合生成系统动态行为组建模型。(2)课程编码已广泛应用,教师编码也成为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学工处之间交换信息资源的基础。通过数据库查询操作,了解班级课程开设情况,对教师授课日志进行查询,为教学活动的顺畅连接提供信息基础,使教学管理系统全面管理教学信息,并进一步按照具体检索主题,有效检索教学管理的信息数据库,更好的支持业务流程,形成数据集市,便于数据挖掘。(3)企业行业专家构成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定期开展社会调研,充分掌握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实际需求,把握社会市场的发展趋势,明晰科学技术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落实教育部信息化教学管理标准,结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事件进行信息化建设,制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标准,创新专业设置。

四、结语

高等教育有技术和学术两种类型的教育,技术教育面向社会现实职业,主要是课程教学内容以现实工作为基础,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相关行业、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能顺利获得人力资源市场的入场资格,拥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各项工作,既实现高职教育的价值,又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庄怡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等级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60-62.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高职教学;影响因素;应用策略

一、高职教育概述

(一)高职教育的背景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人才结构和质量的需求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涌入,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速度。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高职教育之中;另一方面要从高职学校自身着手,适时转变教育的理念、机制、内容与模式,创办具有特色的当代高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质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二)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衔接起来,不仅反映了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稳定性的保持,进而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有着其自身的特征,主要包括了概括性、可操作性、针对性、整体性以及优效性五个方面。其中,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提炼,体现了对教学活动的概括。教学模式大都能够被教育者所接受,其操作程序较为稳定,而并不要求达到精确控制。教学模式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其对象往往是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教学实际问题。教学活动的整体处理,涉及到教师、学生及课程等因素,需要借助于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全面把握。任何教学模式都有着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所形成的优效性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工具,联系着教学理论与实践,因而有着强大的理论功能与实践功能。在理论功能方面,通过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使得理论内容更加简化,理论功能更加集中。在本质和规律上,更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把握,促使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实践功能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得理论知识更加具备了可学性与可模仿性的特点。通过教学环境的营造,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在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模式逐步多样化,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CBE教学模式是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鼓励学习者参与教学票价,并最终由教师进行考核认定。“双元制”教学模式突出合作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更加注重实践与技能的培养,加强了教学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联系。BTEC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技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以多学科理论为支撑,涵盖了市场调查分析、职业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以及教学的评价与改进五个阶段。

二、高职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影响高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外部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由于教育属于社会事业的范畴,政治因素对其产生着严重的制约,体现在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上。在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扶植至关重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依赖于财政拨款,政府的干预往往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走向。在政府的干预手段中,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起到了主导作用,关系到学科结构的调整,以及与产业结构的适应。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包括了教育资金的来源以及就业机会的供给。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人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转型与升级。同时,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所取得的成果转而为经济发展服务,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传统观念对我国的教育有着强烈的影响,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偏低,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广泛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内部因素

从硬件方面来看,高职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包括了教学设备、基础设施、图书网络资源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硬件条件的好坏,对教学质量的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物资与设备,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软件方面来看,涉及到师资水平的高低、课程设置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选取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因素。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职人才,需要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以促进教学软环境的持续优化,从而提升高职教学的质量。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并尝试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符合了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更是现代化教学条件的客观要求。在高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以及教学难点的讲解。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下,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四、应用策略探讨

(一)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长期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的目标和途径实现了多样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帮助其提取有效的信息资源,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学生借助于网络资源,自主灵活的对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与接受,通过个人的探索和发现,以完成学习的任务、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完成任务,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有助于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

(二)加强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高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教学的效果,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网络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一方面要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其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应考虑到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其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教学方式的组织更加随意化,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广泛,极大的延伸和拓展了教学的空间。

(三)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职教学的重点内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步步引导,捋清分析的思路,演示和讲解计算推理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乏味,课堂讲解往往抽象难懂,容易陷入教师越说越不清楚,学生越听越不明白的困境。而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课堂讲解更加生动具体,提供了丰富的原理图、实物图以及流程动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难点讲深讲透。根据听课的效果,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确保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

(四)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水平

实验实训教学,是高职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与实验设施。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步骤和要求的掌握,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材料,使得实验的目的、步骤、过程、结果更为直观,有助于实验实训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教学资源,一边观看一边操作,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有益于自主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程度,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质量的保证。一方面,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适应教学模式特征与功能的要求,充分考虑高职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要体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注重高职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作者:周翔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江务学.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曲爱玲,马长路,刘红梅.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3]郭能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改革;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高职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国家教育部也把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深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估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教材,仍然满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不规范的现象[2],客观上要求必须重视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

1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呈迅猛发展之势。各出版社为了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组织编写了大量的高职教材。但是,高职教材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缺乏特色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课程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类型特征。高职教育的特色应当是: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但是,由于人们对高职的内涵、特征缺乏深刻、全面的理解与把握,而且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所以,即使在凸现职业教育特色和本质的课程内容被确定以后,对内容的排序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去,把本来已经明确选取的知识内容重新装进“学科体系”的架构之中而被“强制性”地序化。结果,恰当的内容不恰当地序化之后,课程又重新成为被简化了的、被压缩了的学科课程的翻版。长期以来,高职教材大多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以致使高职教材缺乏特色,不能自成体系。

1.2内容陈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被催生出来了,已有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无疑对高职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在大力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都在努力促进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社会一线岗位要求的动态适应。但是,受师资来源、办学体制、实践条件、合作单位等的制约,教材编写水平很难反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贴近社会生产实

践、可圈可点的教材更是屈指可数。致使反映新技术的新案例无法及时地反映到教材中来,与高职的就业导向要求不相适应。

1.3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职教学模式正向现代化教育大步迈进,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为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及学生掌握高新技术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引人了多种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等。但是,传统具有一种巨大

的惯性,新编高职教材大多仍保持了纸质教材的单一性,这显然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课的要求不相适应。

另外,纸质教材的内容大多以知识体系为主,不能够对占总教学时数50%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持,这也与高职的教学模式不相适应。

高职教材建设出现的上述问题相互交织,加上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对高职的投资和重视相对不足,造成至今也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高职教材体系的局面。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可使这种状况得到有效的改观。

二、离职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短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特别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高职教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连年的扩招导致各种所需资源的短缺,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特别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从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比例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高职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经济也催生了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高职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扩张的主渠道还是来源于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及调人的普通高校或中职学校的教师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从课堂到课堂”的传统模式~。可见,高职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十分短缺,能够反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

果,特别是贴近社会生产实践的教材就更少

(二)高职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要编写一本高质量的新编高职教材,需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往往需要编写人员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经过多次的编辑修改才能定稿。这样,一些教师辛辛苦苦编写出来的教材,还往往只作为学校自编教材来使用,要想正式出版,还要经过繁杂的程序,承担能否被社会认定等一系列的风险,因此,即使是比较优秀的校内自编教材被出版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使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质量比较高的高职教材往往就不容易出得。

(三)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虽然教育部早就提出了高职教材建设的规划与目标,但是要具体到某一专业、某一课程的教材建设则需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休岗位的要求来确定。日前,随着各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在高职教材建设方面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院校也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改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和出版社的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这样常常导致许多出版社掌握着高职教材的出版计划。使一些优秀自编教材不能及时付诸出版。高职教材建设在宏观上缺乏引导与推动。也就不可能出现一大批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优秀或精品教材。

三、加强高职教材建设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材建设工作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生功效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材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必须加强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组织一支优秀的教材编写队伍是保证教材质量的前提,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时间较短,具有丰富高职教学经验的教师还比较匾乏,所以应聘请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行业部门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行业技术人员最了解相关岗位的实际,参加编写可提高教材的实用性这样编写出的高职教材能够把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各类知识的结构比例,从而保证教材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高职教材建设观

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及区域性的特点。故此,高职教材的建设规划及编写应尽量体现其适用性。

(1)为教材准确定位。一是教材应服务一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尽可能以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编写时注意与职业基础内容的衔接,突出以职业性内容为主,以学术性内容为辅的特点。理论知识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编写;二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及时性、新颖性和直观性;三是教材编写应根据地区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

(2)培养形成高职教材建设观。一是要坚持面向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群、面向社会,教材设计和编写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求教材克服学科本位论,放弃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要从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教材,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三是教材内容必须是能使学生形成基本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

(3)体现教材的灵活、多样性。一是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出版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教材还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培养对象和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个性,提倡“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二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及教学特点,研究教材功能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需要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及时补充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适应教学发展,实施立体化教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唯一方式,教学场所己经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和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在品种基本齐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应向实施精品战略探索、迈进。因此,高职教材建设应大力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

总之,高职教材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立足点,充分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n,顺应社会要求和时代潮流,为高职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和平.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应体现的特色[J]高教研究,2005,(4):101-102

[2]李慧.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5,(4):22-46

[3]周建松,郭福春.关于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46-56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学思考

1.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学生基础差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所以造成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基础普遍不理想。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在入学后几乎都表现出数学基础差,数学成绩低,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不高等问题。这样的情况给高职数学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教学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的。

1.2高职数学教学的课时相对不足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教学课时基本上都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训练上,高职课程设计中给予基础课的教学时数普遍不多。再加上基础课除了数学课之外,还包括外语课和体育课等,由此造成数学课的教学时数不断减少,难以保证能在如此少的课时之内将应有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1.3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陈旧的现象。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是全部的教学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教师过分强调反复讲解与练习,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也不利于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

2.改革高职教育数学课程的思路

改革高职教育数学课程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按学生现有的水平教学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拥有了什么?要了解这一点,并以此教学。”由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数学教师就要面对这个现实,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必要求他们掌握高深的数学理论,而是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采取贴近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来讲授数学知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2.2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决定了他们不必对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来龙去脉搞得明明白白,而是要能运用这些定理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花过多的时间进行公式证明和理论推导,教会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能够进行正确运算即可。

2.3提倡数学工具的运用

对于技术型应用人才来说,从业之后不会要求他们运用严密的思想逻辑来证明、检验一个纯数学公式或问题。数学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从事从业工作的工具。学数学是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高职数学教学中,要摒弃以往那种不允许应用各种计算器、数表等工具的做法,也要改变不许将计算器带进考场的规定。因为高职人才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了数学问题,是可以通过电脑、计算器等工具准确的得到结果的。

2.4改变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解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观念使得人才培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1]。在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是其中的一个类别,用以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素养同时拥有基础应用能力的该行业人才。虽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很多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专业教学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需要在教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变化。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相关课程最早设置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作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发展至80年代中期,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已经较为普及,到了90年代,“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相继开设。发展至今,高职院校越发重视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方向的确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观念的提出。虽然经济管理专业的内容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企业管理”仍然是不变的核心课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经济学”等都是按照专业的不同而开展的课程。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使用的很多教材,无论是经济管理课程的体系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过于重视讲述理论方面的知识。正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使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偏向于研究性,而不是真正能够投身于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型人才[2]。若按照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分析,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仅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最基本的理论框架,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具备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但是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单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理论和具体适用二者之间尚未实现良好的转化,也就导致很多编写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人员以及讲解教材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明确,很难为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真正的服务[3]。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

现阶段,课堂教授依然是众多高职学校在教学上的主要方式,基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一些经济管理专业课堂上增加了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但是因为不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训基地,学生也就因此很难得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体验。除此之外,如果想要开展实践性质的教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储备专业知识与训练等这些前期必要的准备,还需要寻找可以合作的实习单位等,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承担所有同实践教学相关的工作,导致诸多教师因难以承受这些困难退而求其次。此外,课时设置上,实践教学占据的比重通常很小,所以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也会尽可能在教学中减少甚至避免开展实践教学。

(三)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即使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高职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是依然没有彻底的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4]。其原因包括很多,诸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难以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点、缺乏政策法规、企业缺乏高涨的合作性、学校缺乏高度的社会认可等等,最重要的是通常职业院校很少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意义与具体的项目,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同当地实际的需求相背离,或者一些院校缺乏明晰的职业特色,再或者学校专业课程方面的设置不能同企业需求实现紧密的链接。

三、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具备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同时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轰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会对其综合素质、技能以及智能等的提升起到难以磨灭的作用[5]。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其形成全面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品格,就需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中心,创建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品格与素质的奠基下真正的将学习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想要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恰当的更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平等的对待,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并对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加以完善。将循序渐进和创新性作为原则,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化开展加以指导,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同教学实践特点以及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6]。此外,也可以以教学需求为依据,将演示、参观、情景教学、甚至沙盘推演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用进来。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应用,使其开放、直观以及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可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使教育信息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升,也能使生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中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化的知识技能[7]。

(三)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缺乏企业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与此同时,校方也能在技术与智力方面为企业提供需求,企业会因此而得到运作效率的提升,可以理解成一个双赢的过程。从学生方面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其获得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实习工作,不至于荒废所学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利用学校师生在专业上的较高造诣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将学生实践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展现,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与准确[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设置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发展至今已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学科,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这几点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希望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更多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汤伶俐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J].山西科技,2015,2:92-94.

[2]李红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7-118.

[3]谭柯.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浅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152-153.

[4]刘青青.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考试方式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429.

[5]高旭.浅析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395.

[6]聂洪臣,高建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6:152-153.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着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环境的制约因素。信息化教学离不开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支撑,如多媒体教室、录播系统、校园网的覆盖、教学软件的引进等。部分高校虽然在硬件上达到了相应的水平,但信息化软件资源(如电子图书、教学平台等)的引进、维护和利用还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这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主要的支撑条件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二)教师教学观念的制约因素。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制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人为因素,这取决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等。(三)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制约因素。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依然是以传统的专家、领导、同行、学生等多方评价,评价中是否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信息化教学时代的重要评价指标,这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制度。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教学环境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应配置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实际需要的信息化配套设施,如加强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录播室、数字化实训室、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进程的建设。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为信息化时代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二)政策机构的保障。制定相应的政策奖励措施,如将教师信息化水平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校内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政策、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奖励政策等。同时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领导力度。(三)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级别的培训项目,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评价的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类相关的优质培训项目,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及教育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包括对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培训以及对课程网站建设、微课制作、文字图像素材处理软件、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动画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一些基本的技术进行培训。(四)加强信息化项目的开展。以各种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为依托,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建设精品课程项目、教学资源库项目、网络课程项目、教学媒体资源素材项目等。鼓励教师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的整合,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信息化相关教学大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以获奖教师做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教师参与度。通过鼓励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开展云班课教学改革、开展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等,可以鼓励教师把信息化教育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五)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考查效果。加强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途径的座谈反馈,考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效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模式。

总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育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完善激励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究、转变考核方式等多个途径,不断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