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39

高职毕业总结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1

在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主导着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学生的毕业论文90%都是在企业完成的,而且学生毕业论文的第一指导教师由企业教师来担任,源自企业的需求和企业真实运作的相关实践项目成为了FH实践教学中毕业设计选题的核心来源。此外,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贯穿整个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CBE)模式、德国的(FH)实践教学模式、英国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NVQ)训练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的始终。现代西方高职实践教学的成果和趋势其共同特征:其一,实践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各部门一线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二,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其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合作紧密。因此,毕业设计作为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外学者对其各个环节的研究与实践较为成熟,充分体现了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有效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职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实践。朱松节(2011)基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实际状况,提出团队模式:即组建毕业设计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许进(2011)探讨了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及依据个体模式差异设计毕业论文内容的创新实践模式;崔苏卫(2011)通过搭建顶岗实习网络平台,让学生将毕业论文写作与顶岗实习及就业相融合,创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从事高职教育的研究者从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改革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近年来也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但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甚少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其改革模式并付诸实践,希望能抛砖引玉,对高职英语类毕业设计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方面

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真实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的相对较少,其绝大多数都是被动跟着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选题。部分题目理论性较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理解,或是题目太大难以驾驭,更谈不上反映高职教育特色,以往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如:小议电影片名翻译技巧、中西方商务谈判风格之比较、中国与英语国家商务宴请的注意点、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翻译等,诸如此类的题目范围太大,不能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效结合起来,导致毕业设计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其真正目的。

(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方面

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需经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稿、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这几个流程,但这个期间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顶岗实习的时间,所以导致学生毕业设计流程监管存在一定空白,指导老师与学生不能定期见面,无法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无法准确了解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到了交阶段性材料的时间点,只能匆忙应付,缺乏系统科学的监控体系,使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无法体现。

(三)毕业设计答辩方面

答辩考核方法简单,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知道他们都能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绝大多数学生仅以通过答辩为最终目标,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那么答辩的准备工作可能不够充分,答辩的效果更难以令人满意。此外,学生在答辩的时候通常是已经找到相应的工作,很多学生是请假回来答辩,工作繁忙致使答辩时间没有保证,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再次下降。

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鉴于以上情况,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实地考查、网络调查、统计部门数据等各种方式对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已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岗位需求,旨在有效指导毕业设计的改革。此外,改革项目小组对我院商务英语专业2014级和2015级358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8份,收回345份,回收率为96.37%。本调查问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毕业后拟从事的职业以及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从调查结果看,首先毕业后拟打算去外贸公司的学生所占百分比较大,其次,英语培训机构、银行、专升本及自主创业,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上,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商务翻译实践、商务英语情境口语设计、再次是英语教学设计、社会调研报告以及其它。以此为重要依据,结合之前的行业调研,本改革项目组将制定相应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一)合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动态选题

依照商务英语专业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在毕业设计题目设置环节,以商务翻译、商务英语口语、英语教学、社会调研等类型进行题目设置,以适应市场动态需求,在选题后,每个指导教师就可以进行分层指导,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在其能力范围内围绕真实工作案例进行论文的调研写作,通过完成毕业设计来实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近几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各类题目举例如下:《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三十七课教学设计、外贸业务情境口语设计-机场接机、台州市教育培训机构英语教师需求调查与分析、浙江凌科网络公司简介的英译设计、宁波天一广场简介翻译与设计等等。

(二)毕业设计表现形式改革

1.商务英语情景口语类

商务英语情景口语设计类内容可包括机场接机、招待宴请、商务洽谈、陪同参观等一系列商务情景活动,此类毕业设计主要由一个不少于10分钟的对话视频、剧本说明(不少于1000字)等基本要素所构成。

2.商务翻译实践类

商务翻译实践类毕业设计主要包括公司简介翻译设计、旅游景区资料翻译设计、商品说明书翻译设计等实用文体翻译以及翻译调研如高校公示语调研、银行公示语调研等。此类毕业设计主要由汉英或英汉对照的翻译资料(原文不少于500字)和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翻译评述性小论文所组成。

3.英语教学设计类

英语教学设计类毕业设计主要要求学生围绕教学课本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做详细的单元教学设计或是准备一节课的详细教案,需要按照正确的格式进行设计和准备。

4.社会调研类

社会调研类毕业设计可根据学生对于某一领域或社会热点的认知和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科学的调研方法完成调研,并按照正确格式撰写调研论文,要求有真实可靠的数据,详细到位的分析,以及相关结论。近几年在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跟专业学习、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调研,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方法调研与分析等,论文质量总体水平令人满意。

(三)毕业设计过程实习严格的监控管理机制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们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检查,前期开题、中期交流、后期总结。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所有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且有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师德良好,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且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十人,从而保障教师对学生的充分指导。此外,还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量化考核,学生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则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毕业设计,经过专业老师几年共同摸索,通过实践证明了该方法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着实有效,其能在保证着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基础上最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

(四)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将指导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改为来自多方面的评价,如行业师傅的评价,若毕业设计是两个同学或两个以上完成的,那么应将小组内部成员的评价也纳入进去,将只对学生论文和答辩情况的评价改为对学生在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提高毕业设计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如可适当考虑将与指导老师沟通情况、学习态度等因素纳入进行评价。

四、毕业设计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及今后努力方向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2

论文摘要: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入手,结合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探讨在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技能的培养及方式。

总理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业导向就是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一、高职学生应具备基本素质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线厂几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技能专门人才一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既有专业理论,又掌握操作技术。而高职教育仅是一个短暂的学习阶段,不可能把将来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全部掌握。因此,高职教育在能力与素质培养方面应有所侧重,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

基本素质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企业用人倾向的调查表明,相对于职业能力水平来说,企业优先关注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吃苦耐劳、规范严谨等基本素质的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与心理素质是学习与一作的基础条件。鉴于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个性特征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特点,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尤为重要。

职业岗位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主要岗位操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应用基本工具的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前提下,职业岗位能力高的学生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应变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自学能力是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职教育对职业的预期常常会出现偏差、失灵的现象。这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变化。创新能力是核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急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全而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竞争与合作能力是关键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事业上能否成功,除了能力、机遇外,更要看其有无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专业分下越来越细,如果没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同样不会成功,所以,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学会与别人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树立“双赢”甚至“共赢”观念

二、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即毛校生)以及五年制的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源的年龄比前二者平均小=四岁,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生源类刑复杂、学生年龄差异较大。

日前,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和错误认识,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层次不高、文化基础较差、整体素质偏低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差,这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日言易受到不良社会习气的浸染。

高职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或不够成熟向成熟或比较成熟转化发展的阶段,具有思想活跃、积极上进、个性特征强,但心理素质较差的特点。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强烈的锻炼意识,但易受社会上一些旧观

念误导,产生自卑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无所适从,甚至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三、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及方式

1、基本素质培养

主要通过文化基础课、日常管理以及课余文化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通过文化基础课、团队活动以及讲座等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日常管理,遴选、培养学生干部,让他们以自己的品行树立威信,成为同学们参照学习的榜样,带动大家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兴趣、有特长的同学,参加讲演、歌咏等文体比赛活动,展示特长、培养自信,逐渐提高素质和能力。

2、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主要依靠专业课学习、课程设计实训以及顶岗实习下力面循序渐进地进行。

新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专业课和专业技能学习们一基础。期间,可邀请在本行业内拥有一定影响的成功人士为同学做专题讲座、座谈,使学生对专业前景和应学习掌握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人第二学期,将逐渐接触到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这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的重要时期。因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教师在讲授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时,应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创新,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灌输型”教学方式。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一是案例教学。二是行为引导教学。二是学生助教小组。四是研究性学习。

3、应变能力培养

应变能力是高职学生最需要具备但又最难以培养、难以量化考核的一种综合能力。无论是专业课和技能课学习阶段,还是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阶段,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助教、引导型教学等方式,甚至采用学生分析讲解、教师点评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4、高职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增强学生的实干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热情,强化创新意识,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及科技水平,因此,深受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在教育领域不断增加投入,培养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然而我国每年毕业生数量较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65万,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820万左右。如何实现顺利就业不仅是毕业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就业与高职院校的关系

就业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两者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就业影响高职院校生源数量。毕业生接受教育的目的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及国家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就业关系着毕业生的未来生活质量及水平,顺利就业对毕业生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学生在选择高职院校时往往将就业情况作为衡量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如高校就业率低,学生自然失去选择的兴趣,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便会减少,不利于高职教育计划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就业影响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就业给高职院校造成的影响非常之大,因此,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提升就业率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与优化教学体系,试图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其中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立足就业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设置,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不同岗位工作要求等,做到当前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大大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降低企业人才成本,深受企业欢迎。

2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迅速,计算机技能是各类人才及企业要求的基本技能之一,尤其对网络、信息等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更高,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给学生的就业造成较大影响,需高职院校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受院校、教师、学生等因素影响,导致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系统的实践机会少

用人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常将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录用毕业生时的重要考虑内容。然而研究发现,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用人企业要求,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企业招不到人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教学时,提供给学生系统的实践机会较少。一方面,实践课多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实践内容零碎,缺乏系统性,无法处理复杂的问题,与用人企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在学生毕业后的1~2个月,要求学生到合作的企业顶岗实习,争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在短暂的实习期内,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而且因缺乏经验,实习单位几乎不会交给实习生重要工作,结果实习生学到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

2.2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高职计算机教学时,部分教师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多是基础,一些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多停留在表面。而用人企业更为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即,更倾向于招聘一些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但因高职院校讲解的知识较为浅显,很难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另外,部分企业虽花费成本,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然而,当毕业生掌握一定技能后,往往跳槽,给用人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很多用人企业录用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较低。

2.3学生定位不够准确

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扎实,技能水平低,往往不能顺利就业。一方面,部分学生认识不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认真听课,未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实践任务,导致本应该掌握的知识未掌握,无法通过用人企业考核。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选择用人企业时,存在攀比心理,或者对工作待遇、福利水平等的期望过高。用人企业很少会高价聘用没有经验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就业结果并不理想。

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高职院校应深化认识,基于就业导向,积极采取有效策略,稳步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3.1注重教学实践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对高职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即,既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要具有较好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用人企业的这一需求,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一方面,组织教师做好教学研讨工作,要求教师总结以往教学经验,采取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例如,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具体的项目串联起来,以用人企业的要求,对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要求学生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定岗实习状况跟踪。高职院校应根据各教学阶段,定期组织开展定岗实习工作,延长定岗实习实践。同时,及时与实习单位、实习学生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3.2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深度、广度,可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使学生尽快就业。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旧知识不断被淘汰,因此,高职院校除订购最新的教材外,要求教师根据当前用人企业要求,针对性讲解计算机知识,例如,之前将Excel,Word,PPT等作为基础知识讲解,当前办公软件中WPS系列软件应用广泛,因此,教师应有侧重的讲解WPS相关知识。另外,当前计算机相关软件版本不断升高,之前讲解的多是WindowsXP系统知识,当前教师应注重讲解Win8,Win9甚至Win10等知识。另一方面,将知识点讲透彻。为保证学生搞清楚计算机知识点,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应避免泛泛而谈,而应将每个知识点讲透彻、讲明白,避免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停留在表面,真正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3.3正确引导就业

高职计算机教学时,为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师应做好就业指导,使学生准确定位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一方面,要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基础,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负责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做好实践工作总结,根据实践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选择就业岗位前,要求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客观评估自己,选择用人企业时不盲目跟风,可从基础做起,不断锻炼自己能力,当自身能力提高,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时,工作及福利水平自然得到提升。另外,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应抱着终身学习态度,保持一个好新奇,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跟上企业以及时展步伐。

4结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时,学校与教师应正确处理就业与教学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就业在促进高职院校长远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好计算机教学研讨工作,认真分析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等方面入手,改革与创新计算机教学工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系统的实践机会。同时,深化教学内容,剔除陈旧知识点,深入讲解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满足用人企业相关岗位要求。另外,做好就业指导,使学生正确定位自己,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王锦.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9):85-86.

[2]宫蓉蓉.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站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4-95.

[3]王植.基于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6):124-125.

[4]何祥华.探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5):230-231.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得到大步发展,但同时多元素的影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因此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必须要调整办学思路,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才能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质量,达到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深入发展,具有高瞻性的意义。

二、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到目前为止在校学生达80万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是由于中国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发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而通过分析这两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部分景观设计类毕业生主动创业,让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美国20%~30%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国内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状况仍处于整体比例较低、急需突破发展的阶段。

1.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

Schum-peter认为,创业指对企业组织实行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的措施。而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通常的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等不能算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并且创业要基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潜力。

2.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

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欠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相关的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不足;艺术类学生的性格比如与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因素也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3.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工作没有做到位。

创业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不到位,没有特别完善的政策系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免税政策等措施;同时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充分。而且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很少有学校鼓励且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学校的创业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方面。尽管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速度之慢,对经济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三、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加强创业教育开始,引导和扶持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在教育中转变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创业教育目标。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如何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采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最终达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目标。

2.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

首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在分析、比较、总结国内外职业艺术景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后,获得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教改成果。其次,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建立具有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以及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开展的思路。

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能;营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真实职业的环境与平台,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计划与行为,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要不断开拓与优化创业教育的开展思路,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多项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4.创业教育实施方法。

在教学中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对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创新。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校园精神、物质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条件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探讨。如在教学中可开设系列类似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课赛结合、以赛促教、课程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变“传统模拟设计课题”为“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提高学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创新技能;变“传统毕业设计实习”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提高高职景观设计学生的职业技能;变“传统学校教学场所”为“行业、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场;变“传统教学环节”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通过教、学、做形成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校企双师指导,以企业项目设计为载体的“项目参与式”创业教学方法的探索。

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存在工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情况。为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实际项目及工学结合市场化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突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样,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确立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和核心的设计师职业素能,提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提高设计师职业素能为目标,将其内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能教育过程中,找到职业素能教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本。

4.形成一个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整合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从而创新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五、结语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5

1高职食品专业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考核制度,考核过程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给自己评价,可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技术总结等考核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实习、牢记使命、虚心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优势[1-2]。考核的最后成绩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占总成绩的30%,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占总成绩60%,学生自我评价占总成绩的10%。1.1学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校指导老师从个人表现、工作表现、社会活动能力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指导老师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采用了“得实e学”软件,学生每日进行上班、下班签到,学生按时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周报,指导老师及时进行批阅[3-4],掌握学生的实际实习动态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如果学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未经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的批准,擅自离开实习单位连续2周以上的;违反社会公德,严重损害学校声誉者;实习期间严重违反学校或实习单位规定,给学校或实习单位造成不良影响者。1.2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社会活动能力、职业能力等表现进行评价,其指标体系见表2。如果学生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违反企业生产安全操作规程,造成严重事故;在岗时自我约束力差,擅自离岗串岗,而且屡教不改;经常出次品和废品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1.3学生顶岗实习自我评价。学生对本人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可从个人表现、工作能力、团队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及实习成效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5],其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2高职食品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对于我院食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一个重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设计,这需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实习过程中实习企业历史及基本概况、企业员工数量、规模、企业厂区布置,主要生产品种、产量,销售情况,岗位的工作流程、规范、管理制度、业务设计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创造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毕业设计采取多种形式,结合自己实习岗位自拟题目,可以是顶岗实习实践总结、专业相关实验论文、某种工艺流程、调查报告、专题报告、文献综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规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结合”方式共同参与,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的考核和评价机制,部分考核指标还需进一步补充数据并加以优化,才能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高质量完成实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荣,张兰杰,谭雅颖.试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7):61-62.

[2]孟龙,闫晓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J].经贸实践,2016(22):13.

[3]农志荣,杨昌鹏,黄卫萍,等.加强高职食品类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1(1):132-135.

[4]赵宝芳,孙百鸣,刘立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2(7):34-35.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科学图谱;毕业设计(论文);可视化;研究脉络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每年一度的热点话题,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质量,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的文件。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研究也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的热点与核心问题。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对书面交流材料进行量性分析,表现某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书面沟通材料的变化与特点,并通过可视化处理使读者直观地理解该领域理论形成和研究脉络。陈超美博士以引文空间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Java语言设计开发了Citespace软件,方便学者进行信息可视化科学文献分析,运用Citespace可构建某研究领域关键点演化、研究机构、作者发文情况、研究热点等问题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梳理该领域研究脉络与发展路径。Citespace软件在国内学者中引起强烈关注,并在多学科多领域开展运用研究。(朱丽丽等,2018)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演化、观点进行文献综述研究,分析的工具就是Citespace软件;(梁珺淇等,2018)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校企合作制度等最新热点及前沿分析,Citespace软件也是其分析利器。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CSSCI文献数据库收录的2001~2018年发表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文献的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等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使职业教育学者对该领域研究脉络与热点问题有清晰认知和理性分析。

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数据统计

1.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设置“主题=‘高职+毕业设计’或‘高职+毕业论文’”为检索条件展开高级精确检索,检索范围为CNKI、CSSCI源刊文献数据,时间范围限定在2000~2018年,检索生成结果期刊文章共1795篇,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文章共161篇。文献数据既有权威性,而且范围广泛、覆盖了我国不同领域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完全符合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综述研究数据储备。2.研究参数。在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时,软件版本和参数设置对运行结果有很大影响。为深入探讨我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热点问题及核心观点,分析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文献中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采用的是Citespace5.5.R211版本,数据来源为CNKI,设置时间切片为1、时间跨度为2001~2018年、聚类词来源为默认、词频为前20,依次选择关键词、作者、机构为分析节点类型进行共现分析,最终构建关键词、作者、机构可视化共现知识图谱。3.数据统计。(1)期刊年发文量我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领域研究发文大且持续(见图1)。期刊发文量的分布可粗略划分为2001~2008年起步阶段、2008~2016年快速增长阶段以及2016年后趋于稳定三个阶段。在起步阶段是我国重新认识职业教育时期,确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不动摇、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时期国家不断寻找和探索办学机制,职业教育开始稳步发展,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利用高职学生毕业设计问题。在快速增长阶段也是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新的理念和办学机制层出不穷,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在教学过程中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突显问题的研究也大量涌现,相关量也体现了教师的研究热情。2016年后,随着职业教育的成熟和稳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转向更深的内涵,如职教集团、学徒制等,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也趋于稳定。(2)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核心期刊载文量统计以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为主题的载文量前十位的期刊及其载文量见表1。2000~2018年,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中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领域学术论文共161篇。职业教育类四大核心期刊《职教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依然是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聚集地,其中《教育与职业》载文量最高,共32篇,排名第二、三位为《中国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分别为21篇与10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一直是高职院校研究主题之一,发文量持续增加,说明毕业设计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受到部分期刊重视,研究领域仍具潜力,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三、结果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呈现结果(见图2),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毕业设计”,其中包括“毕业论文”相似词。后继依次是“实践教学”、“改革”、“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问题”等。我国从1996年开始连续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政策,改变了我国只局限于中职教育的局面,职业教育有了多元化的发展。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此阶段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如何开展才能实现这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曾方,2001)[3]。多数学者开始针对本校或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开展探索。由于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型人才,很多学者都着眼于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2010年,中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渐成形,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并行或组合成一门课“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主要落点在加强教学改革促进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的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体现工作实践过程。近十年来,随着工学结合理念的提出和校企合作的推进,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相关研究也是一个聚类点。2.研究内容。以前期关键词图谱分析为基础,结合阅读与综合文献内容,梳理出我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1)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针对高职照搬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制度后出现的问题,我国学者着眼于高职培养目标、学生学情、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研究。(张慧敏,2007)[4]分析了选题、论文内容、答辩环节和细节问题四个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将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提前到第五学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罗长金,2008)[5]高职毕业论文中的缺乏实用性、创新性等主要问题,依据其特殊性,在写作教学的改革中加强质量方面的管理。(王一海,2012)[6]构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控制与管理。(陈锁庆,2011)[7]分析了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反思。(2)技术手段及教学改革在技术手段方面,聚焦于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李海晨,2008)[8]研究构建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统动态管理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整个流程,系统可实现教师上报课题,学生在线选题和师生在线交流等教学管理功能。(潘旭武,2013)[9]设计的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明确了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框架,搭建了基于任务、角色和部门的访问控制模型。(刘彦臻,2013)[10]分析了高职生对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学习方式的接受度,提出有利于高职生的学习策略培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创新教学评价的学习策略,利用网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方面,聚焦于将校企合作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相结合。(王海岳,2008)[1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着眼于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李素婷,2012)[12]提出实施“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的模式,探讨选题、管理、毕业设计指导与评价等与校企合作的可行性。(郑淑玲,2013)[13]重点关注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在选题、指导、管理及考核等方面与工学结合实践改革的可行性。(刘任熊,2015)[14]指出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引进企业作为第三方的改革方向,选题强调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的改革策略。(3)个体专业实践经验(刘敏,2009)[15]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针对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分析毕业设计选题、模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目的。(薛景,2012)[16]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问题,实施新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模式多元化,在学生毕业设计时结合软件工程指导。(倪莉莉,2013)[17]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从拓宽选题方向、调整选题原则、增加原创要求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出通过调整评分结构、改革答辩形式、完善创新制度、加强实践指导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方法,增强其实践性、独创性。其它专业的情形研究者也有涉及。3.发文作者分析。发文作者共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见图3),2001~2018年作者共现图谱分散,作者之间联系少,大多数作者都是独立进行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只有6个连接。分析结论是很长阶段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者大多为一线教师,人员较多却分散,没有形成核心作者或团队,研究成果不集中。发文量最多者是王一海4篇,穆学玲、向怀坤3篇。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讨》、《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措施》,被引次数分别为36次、35次。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领域中学者发文集中程度较低,说明这一研究领域较与教学息息相关,引起一些教师重视,但不为专业研究人员所重视,而教师关注视野较小,只是针对某一想法提出问题后,便不再继续探讨。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零星而分散,增强学者之间交流与联系,构建研究团队或平台是需要学者关注的重点。4.发文机构分析。对所选1795篇文献运行Citespace进行发文机构作共现分析(见图4)。从中看出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领域发文机构联系少,相关研究间缺少交流与合作,需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各科研机构间学术借鉴与沟通,以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学术氛围。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次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从分布看,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展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说明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切身体会的痛点。在一些经济较发达、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发文稍多。综上所述,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发文机购相对分散,机构覆盖广、差异小,不存在较权威的机构。

四、研究评述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7

(1)人才定位不同。

中职学生定位为旅游行业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高职学生定位为初中级旅游管理人才。

(2)覆盖范围不同。

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旅游行业,而高职学生的培养则面向更加广阔的旅游相关行业岗位群,以及更多休闲与服务业内的新兴领域。

(3)规格要求不同。

中职的培养强调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而高职的培养则除此以外,更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及学生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比较

由于中高职所属的教育层次不同,因此,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1)课程结构。

中职的课程一般分为文化课、专业课、选修课三大类,而高职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五大类。由于中职还肩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知识教授的任务,因此,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高职学生的就业领域更加广阔,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职课程的设置还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可迁移性及综合运用。

(2)课程内容。

尽管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部分专业课程名称是相同的,但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是不同的,对于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如:《旅游营销》课程,中职生只要求懂得基本的营销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营销技巧,而高职生则要求能运用基本的营销原理进行旅游市场调研和开发,以及具备一定的旅游营销策划能力。又如:《旅游英语》课程,中职生只要求能运用英语完成旅游接待和讲解工作,高职生则还要求运用英语完成旅游企业内的宣传、策划、招聘、总结、汇报等其他工作。

(3)课程设计。

中职的课程设计多半沿用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且较侧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和中职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就业有很大的关系。而高职的课程设计则基于工作过程,强调任务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采取理实一体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如:中职的《导游实务》课程,就是按照书本的单元顺序来讲解导游服务中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然后再把学生放到某个旅行社去跟团实训1~2周;可是,高职的《模拟导游》课程,就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一个工作任务,让每个组的学生将带团前的准备、带团中的应变、带团后的总结这整个的流程真实的参与一遍,最后将心得体会制作成PPT,分组进行演示汇报。

3教学管理的比较

(1)教师管理。

中高职教师在职称方面要求不同,中职教师的职称最高级是高级讲师,相当于高职教师的副教授职称,而高职教师的职称最高级是正教授。中高职教师的教学特长不同,中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强,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这是由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的。中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更丰富,科研项目的来源更加广阔。中高职教师在学历方面的要求不同,高职教师要求至少是硕士,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计划中也将要求提高到了博士文凭。

(2)学生管理。

中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的模式上不同,中职每个班有专职班主任,而高职则采取兼职班主任与年纪辅导员共同管理的模式。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中高职教师的参与程度也是不同的,中职教师参与的事务更多,管理的也更细,而高职教师则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管理,只是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层次跟高,学生活动的类别更多,自我组织和管理的水平也更高。

(3)考评体系。

高职比中职对学生的考评更加综合全面。中职学生的成绩一般来自于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比较强调标准化的考评。而在对高职的一些实训项目考评中,则包含了学生自评、团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通过自评和他评,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互长,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提高创新能力。

4学生特点的比较

中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高职学生的来源则包含了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两者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因此,在文化素质、学习能力、自身定位、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1)文化素质的差异。

中职学生多半来源于考不上普通高中而落榜的学生,因此,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部分中职学校迫于招生的压力,一味地强调就业率,只要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证,找到份好工作就行了,导致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高职学生多半是经过高考的筛选而来,尽管是高校录取中最后一个批次,但是,毕竟经过高中三年扎实而系统的文化课程学习,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尤其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就业形势良好,录取分数线甚至比三本还高,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更高了。

(2)学习能力的差异。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上,普遍都比高职生差。再加上中考落榜的阴影,有些学生干脆破罐破摔,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高职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较强,已具备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3)自身定位的差异。

由于中职生毕业后,除少数能通过技能高考或单招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外,大部分都直接就业了,因此他们对自身定位的期望值并不高。而高职生与其他本科生同样经历过高考,他们一方面渴望在就业时享有与本科生同样的机会和待遇,另一方面,又对自身的大专文凭感到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自身定位并不比本科生低。

(4)心理特点的差异。

中职生大多年龄在16~18岁,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往往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特立独行、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弱。高职生进校时已年满18岁成人,心理成熟度较高,对于人生的大方向已较为明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较好,自觉性和自制力都相对较高。

5总结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8

对课程评价内涵的理解

教育课程评价是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评判的过程。因此,从课程评价的对象上看,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结果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和价值取向作出评判。教育课程设计包括:专业设置分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标准制定等。因而,课程设计评价也应从上述方面展开。对高职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可以了解课程设计者对课程目标、课程理论、学习理论以及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可以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出结症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课程实施评价是指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依照一定规则,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课程教学过程合理性作出描述和判断。高职教育课程实施必须符合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必须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一致。因此,对高职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有利于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课程结果评价是课程实施评价过程的延伸。根据对评价对象的划分,如果说课程实施评价是针对教师或者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课程结果评价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开展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当然,高职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性。应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当前,企业对于高职学生学业成就的衡量标准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操作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而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力,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认同了这一观点,在评价学生时就会重视评价的情境性,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有效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还告诉我们: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必须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既要重视他人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此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管理”学习。

高职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将课程评价的重心落在学生身上,不能因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要尽可能地减少课程改革所带来的“负效应”。同时,在课程评价的技术层面,要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方式和方法,要从注重学生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单一评价转向注重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素质领域的综合评价。

以改进和提高为目的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程评价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对于高职课程进行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首先要有反思意识,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其次,要重视过程评价,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和技术,使评价者能够亲身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修正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在高职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环境等都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即非预期效应。所以,必须加以关注。

坚持多元化评价由于高职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多元化的,因此,为了保证高职课程评价的质量和效果,必须采取多元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方法的多元化评价。

高职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基于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方面的诸多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总结性评价。这是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把课程评价定位在目标取向上,把课程活动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依据。所以,通过总结性评价去关注课程结果是必然的。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在高职课程实施中,由于教师内在的教学理念与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外在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课程实施背离课程目标的现象。因此,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当然,在高职课程评价中,注重形成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并不排斥对总结性评价的有效使用,而是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由于在高职课程评价中,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以及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生的能力素质等因素难以用精确的量化指标衡量,所以,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根据高职课程特征,课程实施主要是由高职院校依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独立进行的。因此,课程评价以校内评价为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广泛的社会关联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课程结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校外评价。因此,坚持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是高职课程评价的必然选择。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的统一,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水平的统一,课程模式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统一。其中,用人单位的评价应是终极评价,是高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因此,课程评价在方法、方式及内容上都必须与之相衔接,要形成“三环节”、“三督导”的过程控制机制,即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是课程评价反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理。我认为,课程评价的反馈不是一种评判式的结论呈现,而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同时,在反馈态度和反馈方式上,宜采用合作式的研讨方式,通过双方平等的沟通,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解,促进自我反思,从而形成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融合的局面。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

一、引言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能够为中高职的教育阶段有效连接和教育质量提升助力。学前教育专业“3+2”贯通培养是指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三年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两年的一体化培养,有利于增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水平。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在贯通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3+2”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中职三年和高职两年中连续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制订研究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新需要,是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贯通培养人才质量的保障。在对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中发现:中高职贯通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服务面向、课程体系、监督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够健全等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对接等方面尚需要研究和完善。对此,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探析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策略,制订并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适应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需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促进理实一体、校园(幼儿园)深度融合,使培养方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发展性,做到科学、适用、可操作、可评价。

二、研究与分析

通过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对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与梳理,发现在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存在各阶段培养目标脱节、毕业要求不具体、教学内容重复、知识衔接缺乏逻辑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另外,调查分析还表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初中毕业女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持续充实自我的意识不强;中职学生对专业选择多数以易于就业为目的,缺少主观认同;中职升入高职的考试由高职学校自行组织决定,门槛相对较低,尽管各校有自己的录取标准,但为了保持专业生源,只要达到要求即可,生源质量与普通专科学生有差距。中职学生入高职后由于对高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使得学习压力增加,表现出后劲不足。对此,我们依据国家颁布的保育员、育婴师的职业要求,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师课程标准,对所获得的调查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为制订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同时,我们按照国家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明确目标方向,在学前教育专业“3+2”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实现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毕业要求具体、实践环节明确,课程内容完善、对接紧密、梯度推进、能力递进,体现贯通培养的价值。

三、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策略探析

(一)政策引领明确目标

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文件精神引领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明确中职、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仅要体现分段实施的相对独立性,更要体现统筹培养的紧密关联性。

(二)总结借鉴提升经验

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明晰区域学前教育特点和对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中职的、高职的,已有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借鉴,对曾经的做法进行纵向思考,对省内外的实践经验进行横向比对,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在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应自己需要的经验用于贯通培养方案的制订。从现存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问题入手,解决好培养目标脱节、教学方式断裂、教学内容重复、实践教学单一、学生管理断层等问题。

(三)集中专家团队优势

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集中学前教育专业专家、教科研人员、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和学生(毕业生)的力量,做好充分调研,如毕业生跟踪调研、在校生学情调研、社会对学前专业人才规格调研,明确在中职、高职贯通培养的不同阶段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专家团队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四)落实育人关键环节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抓住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注重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把握课程体系重点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构建,重点要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中职和高职的培养分工。中职与高职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上有一定区别,应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公共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拓展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统筹安排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梯度推进、能力递进、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六)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应重视对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总体构建。使目标指向师德养成与专业认同,使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从实际出发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实践安排,将双导师制与多元评价运于考查评价。全面落实课程实践,重视课程实践环节,找准课程实践的切入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实践的方式与方法,严格实践过程的指导与检查评价。

(七)制订过程规范性

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应科学、规范,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从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入手,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幼儿园需求、岗位需求的调查和毕业生跟踪反馈,定位岗位目标;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确立核心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做好课程衔接。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业课教师、幼儿教育领域专业人员广泛讨论,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及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提出合理建议。

(八)方案内容完整性

方案具体内容应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中职、高职)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中职、高职),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学时学分、学期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学时比例),实施保障(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毕业要求,附录(教学进程安排表、变更审批表等)。

(九)实施过程改进性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及时优化调整,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实施中体现出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并能够体现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2019-6-11].

[2]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施行“3+2”中高职贯通培养.[2019-5-10]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篇10

高职体育院校作为体育类院校中办学层次较低的一类,与本科体育院校相比,尽管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为目标,但在师资、生源、资金、基础设施以及办学的历史积淀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加之,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机较弱,学习目的不明,自我认知能力欠缺,择业盲目等,导致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竞争力,与其他非体育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据民间组织调查机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09届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毕业时高职高专学生签约率仅为33%,而高职体育专业毕业生签约率更是不容乐观。高职体育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职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现状下,高职体育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新的就业途径,自主创业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可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必要途径。因此,高职体育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开展创业教育,形成特色,打响品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抢占先机。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比较薄弱,既缺乏创业教育思想的指导,又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而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创业教育更是薄弱。调查显示在全国独立的15所本科体育院校中还没有一所院校把创业教育纳入到了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在13所独立的高职体育院校中,自主创业教育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高职体育院校很少有学生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非常欠缺。

高职体育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到来的世纪,高职体育院校如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体育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的战略要求,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高职体育院校要走出办学困境,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可以以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成为激励学生创业的楷模,而且可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创业活动的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在增强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深入实践,亲自了解市场的运作情况,通过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兼职教师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激发创业潜能。

(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首先,应对学生开展创业意识教育,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要让学生明白,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更能为社会、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其次,要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学校广播、校报、橱窗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广泛收集并提供市场信息和全国自主创业典型事例的创业资料,总结他们创业的成功经验,进行自主创业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使创业思想深入人心;再次,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到学校进行创业讲座。使学生有机会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学生自主创业指点迷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使他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

(三)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形式,是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的工具和手段。自主创业课程是一门复杂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税收等多方面知识。因此,高职体育院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并调整专业,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有实用价值的基础性必修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激发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实现自主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开发并利用学校、社会资源进行创业指导

高职体育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积极创建自主创业教学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活动。一是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要认真学习国家就业政策的有关文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服务;二是要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自主创业平台、建立创业协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导师、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创业资源等信息咨询服务,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生自主创业园区,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基地,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自主创业服务体系。

(五)营造创业环境

环境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通过在校园里构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文景观、创业成功人士宣传画廊、创业教育标语条幅等学校标志、文化设施和校园环境,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引领学生想创业、敢创业的人文环境,使创业文化充满校园。并结合开展创业大赛、设置创业论坛、组建创业者联盟、成立创业者协会等多种方式来宣染创业氛围,推进创业教育,构筑自主创业校园环境,让大学真正成为大学生充分展示与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