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封闭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5 17:28:08

高校封闭管理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新冠疫情;高职院校;校园封闭;建议

2022年3—4月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倒春寒”,全国各地出现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吉林省和上海市更是先后出现大量社区隐匿传播和人群聚焦感染,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师生校内感染情况,突显出高职院校疫情防控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总结其经验,以期对高职院校应对因疫情导致的学校封闭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封闭管理工作原则

(一)做好科学防控与封校管理

高职院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当前主要是贯彻落实《关于做好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校园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二十条》等文件要求[4],在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属地疾病防控机构的指导下开展,以源头控制、切断传播、保障安全为根本工作目标,坚持非必要不聚集、不外出的总体工作思想。在特殊时期则实行校园全面封闭,做到人员“里不出、外不进”,物资全面彻底消杀后方可入校,通过极其严格的空间隔离,全面阻隔疫情向校园内传播。

(二)加强人文关怀

疫情防控工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每一名师生员工都应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指挥,做到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但在高职院校全面压紧压实各级防控责任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关怀,一方面以铁的纪律抓实抓强疫情防控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则要以心的温度关爱师生,积极地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尽量顾及师生群体身份与需求的特殊性,结合学校实际对师生的教学安排、生活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文宣活动等方面给予关心关怀。尤其在校园封闭管控期间,更要做好对学生的解释和安抚,用心做好思想教育引领工作,保证学生的思想稳定、心理健康。

二、高职院校因新冠肺炎疫情校园封闭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已有的应急防控与应急处置机制还不够完备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注和指导下,高职院校都逐步建立起疫情防控应急与处置机制,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但通过本轮疫情防控工作的检验,尤其是从出现了校园内疫情传播的高职院校在疫情处置过程中的表现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应急防控与应急处置机制还不够完备,存在针对性不足、有效性缺乏验证等问题。如有些学校应急预案是以班级为单位,这不适用于校园严格封闭期间施行的网格化管理要求,应调整为以宿舍为单位。另外,学校在之前的应急预案中普遍缺少隔离转运专项预案等[5]。

(二)校园封闭不够严格,仍存在疫情渗入风险

本轮疫情反弹发生的时间恰逢高职院校新学期开学前后,有些院校刚开始线下教学,有些刚刚开学,还有一些院校则正在组织学生返校,造成了社会层面和校园内外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比较集中。同时,由于刚刚开学,大学生们刚刚度过传统节日和寒假,整体上还处于比较懒散的状态之中,自我管理比较松懈。此外,2021年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比较稳定,师生在疫情防控思想上逐步放松[6]。多种原因造成了个别高职院校在疫情反弹初期没有很好地执行校园封闭政策,没有真正做到“不出不进”的“铁桶式”管理。个别高校由于学生翻围墙出入校园等违规行为将新冠肺炎病毒携带入校园,导致学校的疫情防线被突破。

(三)资源调动能力有限,对防控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求防疫单位能够有效调动多种资源,并在工作中综合各方力量形成防控整体合力,确保在校园封闭时顶住物资持续高消耗的压力。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社会地位不突出,学校能够直接掌握的内部资源又非常有限,同时对外部资源的调配难度又较大,这就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疫情防控工作质量[7]。例如,辽宁省教育厅要求省内高校准备不少于400间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健康监测场所,高职院校受限于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很少会建设留学生公寓或对外招待所,在校内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只能寻求与校外宾馆签订合作协议。在整个社会都处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资源调配能力上的不足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单靠自身力量备足健康监测场所有较大难度。

三、疫情背景下加强校园封闭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做好“5个带头”

一是领导班子带头。疫情面前,学校党委(党组)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班子成员住校指挥,稳定师生军心,科学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各项防疫工作任务落实落地。二是重要部门带头。综合门诊、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办公室等重点核心部门应安排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同志住校,保证战时充足的工作力量。三是部门一把手带头。系部和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要做到主动担责、带头住校,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四是共产党员带头。要组织教师党员成立应急突击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处理解决师生生病、意外受伤等突发情况。应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宿舍寝室,协助住校老师和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五是学生干部带头。在以宿舍为单元的校园网格化管理中,可以安排学生干部担任楼层长、寝室长,作为学生管理体系的“末梢神经”,发挥他们熟悉学生的优势,使学校的各项指令能够以最快速度传达给学生,提高管理效益。

(二)凝聚“4方力量”

一是发挥督导组的权威力量。督导组了解本地区疫情变化情况,掌握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安排和要求尺度,可以帮助学校从要害处入手、从细节处着手,进一步提升防疫工作质量,减少弯路、错路。二是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力量。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在疫情防控工作重任面前往往杯水车薪、力不从心,学校应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帮助,发挥政府强大的组织协调力量,在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开展核酸检测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和保障。三是发挥外委服务公司的调度力量。封校期间,学校要与外委服务公司通力合作,在保卫、后勤、物业、餐饮等方面发挥外委服务公司强大的调度力量,安排精干力量住校服务,并协助学校做好服务人员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保证后勤服务队伍的稳定,进而保证学校后勤保障的稳定。四是发挥学生的自治力量。校园封闭后,为减少运营压力,学校都会选择只留下部分教职工住校,这就导致辅导员等学生管理队伍的力量比平时薄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管会的力量作为教师力量的补充发挥作用。

(三)执行“4个严格”

一是执行严格的校园封闭策略。面对严重的疫情,高职院校应实行“铁桶式”管理,全面加强校门、围墙监管,增强人防技防力量,实行24小时值班,校园内不间断巡逻,形成“里不出、外不进”的管理高压态势,彻底阻断外来人员和物资违规进入校园的途径,防止疫情“偷渡”入校园。二是严格进行舆情监管。校园封闭期间,师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容易产生舆情风险。高职院校应安排专人加大网上舆情监督,并主动寻求属地网信管理部门的帮助,重点关注学校在封校期间的舆情异动,确保网上舆情的安全稳定。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通过信息员时刻关注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处置[8]。三是严格开展工作过程监督。学校的纪检监察部门要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服务校园封闭管理大局,加强校门围墙管控、防疫物资储备和必备的食品储备等重点工作开展巡检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对整改情况跟踪督办,以强有力的过程监督保证学校的决策贯彻落实到位。四是严格开展线上教学。高职院校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不能因疫情防控而偏废教育教学工作,要督促教师认真开展线上教学,保证授课质量,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与纪律要求,确保疫情期间教学质量不下滑,保证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抓好“3个早”

一是尽可能早封校。校园封闭得越早越严,疫情输入的可能性就会越小。高职院校应听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完成校园的全面封闭,以降低风险。二是物资储备要早。事实证明,一旦出现疫情社区隐匿传播,将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物资流通将减缓甚至停滞。高职院校在校生一般都在5000人以上,为保证校园封闭期间师生的稳定,封校前期,学校一定要着手采购防疫物资,做好食品、药品储备,做到有备无患。三是对学生的教育要早。高职院校在校园封闭管理初期就安排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重视疫情防控,听从学校指挥,做好个人防护;要安排辅导员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9]。

(五)树立“3个意识”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高校;疫情防控常态化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现状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管理工作包含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由学校学生工作部或学生处负责,由辅导员具体落实,其特点如下。①复杂性。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表现如下: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普及,大学生群体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面对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处理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②不确定性。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繁多、细碎且很多变,因此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尽管大部分问题可以利用以往经验处理,但少部分问题却具有不确定性。③风险性。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安全管理,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人员而言,强化学生安全教育,防范安全事故是重要职责,同时学生安全隐患也是其工作过程中的重要风险。④全面性。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学生管理工作遵循木桶效应,即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它做得最欠缺的部分,因此相关人员只有将每一项工作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做好。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辅导员建设的规范化,专职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任,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较以往更加规范化,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2];疫情反复,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清,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身体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疫情发生前,学生的身体健康管理主要体现在体质体能达标和日常身体状况检测两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以后,学生身体健康管理工作量增大,相关人员面临以下挑战。①体温日检日报工作。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许多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启动每日健康打卡制度,对学生每日体温实行日检日报,督促学生每天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一工作对监督学生身体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给学生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尽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该项工作依然面临较大挑战。②体质体能检测工作。以往高校学生体质体能检测工作由体育教师主导完成,并通过每学期的体育测试评估学生的体能状况和身体素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体质体能检测不再仅依赖于体育教师,还需要辅导员的监督和检查,以使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有效预防身体疾病。③疫苗接种监测追踪工作。我国新冠疫苗研制成功,标志着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为了进一步预防疫情的发生,在外防输入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接种新冠疫苗。一方面,高校要组织实施集体接种疫苗事宜,与疫苗接种机构协调接种时间和接种地点等;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学生疫苗接种台账管理,对无特殊原因未接种疫苗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积极引导其完成接种。但由于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疫苗的认知情况也不甚相同,高校在动员疫苗接种过程中会面临不小的阻力。

(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

疫情的暴发导致学生的上课时间有一定的调整,学习状态发生改变,生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得到关注。疫情期间,学生容易出现的典型负面情绪有恐惧、愤怒、漠视等[3]。而疫情影响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①学生心理问题排查难度增大。疫情影响下,学生的心理状态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一些不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在此时发生,而如果高校没有专业化的渠道,仅依靠辅导员很难排查出这些非同寻常的心理健康问题。②学生心理问题监控难度增大。与排查问题类似,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组织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控,尽管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疫情的发生让这类机构超负荷工作,工作强度和难度大大增加。③学生心理问题复杂性。常规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业压力、感情压力、生活压力等,而由于疫情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问题,这就导致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④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受到制约。高校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依赖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知识讲座的举办,然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类培训活动随之减少,学生只能依靠教师讲授和互联网获取相关心理知识。

(三)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安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学生安全教育通常由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共同负责,辅导员具体落实。在疫情期间,学生安全教育发生巨大变化,形势更加复杂、要求更加严格、范围更加广阔,上文已简要描述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均属于安全范畴,除此之外在安全教育方面还面临以下挑战。①校园安全危机意识不够强[5]。安全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历来都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尽管如此,高校安全事故还是频频发生,这反映出学生对校园安全缺乏危机意识,常常认为安全事故离自己很远,没有防范心理。在疫情发生后,这样的情况更加突显,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不在中高风险地区,对疫情防控往往麻痹大意,危机意识不够强。②安全应急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安全问题的处置可分为事前预警、事中应急、事后反馈,三者都需要高校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疫情防控状态下,对高校安全应急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③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当前,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学生安全教育形式为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等,缺乏师生互动教育、校内安全预警演练等方式,导致学校在安全教育上花了很多心思,辅导员开班会必提安全教育,但安全教育依然收效甚微。

(四)学生实习和就业面临的挑战

学生实习和就业是检验高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随着疫情的暴发,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受到影响,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挑战,具体如下。①实习管理面临挑战。高校的实习通常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而校园封闭式管理对于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采取集中实习,需要与接收单位共同做好学生疫情防控监测工作;采取分散实习,则需解决封闭式管理与实习之间的冲突。②实习岗位缩减,实习效果不佳。疫情影响下,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以往能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也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缩减岗位,导致正处于毕业实习环节的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实习单位,实习效果自然不佳。③国内外就业市场机会缩减。疫情在国外持续暴发,众多国外留学人员回到国内,这在企业复工难、经济下滑的基础上加剧了国内就业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挑战。④学生求职心理压力增大[6]。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了稳定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释放大量工作岗位,降低了2020届高校毕业生受疫情影响的就业损失。然而随着大量岗位被“填满”,疫情却迟迟未结束,今后一段时间学生就业岗位将随之减少,这导致学生求职心理压力增大。

(五)辅导员事务性工作面临的挑战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是具体工作的落实者。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烦琐的工作,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管理事项增多,辅导员事务性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具体如下。①外出报备制度。疫情发生后,高校学生外出严格执行报备制度,进一步压实了辅导员的管理职责,要在1∶200师生比的状态下做好外出报备制度,辅导员面临较大的挑战。②校园封闭管理。高校校园封闭管理能够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对疫情防控有积极的作用。但校园封闭管理也为辅导员的工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且长期封闭管理导致辅导员日常工作更加忙碌。③日常报表工作。高校建立起每日健康打卡、健康体检的制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另一方面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效追踪的渠道。但这也使得辅导员需要每天监督健康打卡,报送健康报表,日常报表工作量增大。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校园网格化管理机制

网格化管理模式是政府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应急处置能力而采取的有针对性、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7]。而高校健全校园网格化管理机制是有效预防疫情、降低疫情影响的有效手段,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划分区域,形成网格。校园网格化管理可按照校园区域进行网格划分,且具体划分时要坚持最小化的原则,即每间教室、每个宿舍、每个公共区域都作为一个网格,从而形成网格管理体系。②确定网格员,落实责任。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针对每个区域网格确定网格员,并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③制定层级管理制度。网格化管理并非将责任压在网格员一个人身上,而是要形成层级管理体系,将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保卫处、学生处、辅导员、宿管人员等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筑牢疫情防控的层层防线。

(二)家校联动共织疫情防控阻击网

家校联动是指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与学校双方达成一种配合、支持和协调的互动关系[8]。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出生到走向社会,家庭教育都不可缺失。因此,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纽带,形成家校联动机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家校联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家校联动效果,共织疫情防控阻力网。①做好家校联系基础台账。要做好家校联动工作,首先要详细掌握家长联系方式,做好基础台账资料,并在每次家校联系时做好联系记录,以备后续对相关问题进行跟踪处理。②拓宽家校联动渠道。传统的家校联系主要通过电话进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QQ已成为家长常用的交流工具,因此学校在与家长联系时,也应与时俱进,扩宽联系渠道。家校联系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重要紧急的事情采用电话联系,日常交流采用微信、QQ,这有利于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促使家校联动发挥更好的作用。③将疫情防控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内容。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外出行程等,学校与家长之间应互相沟通,确保双方都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动态。

(三)做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9]。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且培养一批能力出众、热心负责的学生干部,可让疫情防控工作事半功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①注重学生干部选拔和考核。高校应制定学生干部选拔条件和考核要求,优先选拔思想品德好、能力素质强的学生加入学生干部队伍,并对学生干部队伍实行考核淘汰制,动态调整。②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必须得到广大学生的配合、学生干部的支持,以及志愿服务者的辛勤付出。因此,面对大量工作,辅导员应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从而促进疫情防控工作更好地开展。③加强学生干部能力培养。学生干部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其需要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不断磨炼,增强本领。辅导员应为学生干部提供锻炼的舞台,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心、进取心、爱心。

(四)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担负着学生管理工作重任。一支优秀、专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石,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圆满完成的关键。高校在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①搭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渠道[10]。高校辅导员普遍对职业发展较为迷茫,对此,各高校应该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之路,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②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学校应积极组织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培训,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从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发挥辅导员的骨干作用。③落实专职辅导员管理制度。尽管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部分高校由于人员紧缺等原因,仍然存在兼职辅导员,且由于兼职辅导员身兼数职,面对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工作成效将大打折扣,故学校要积极落实专职辅导员管理制度,确保其工作效率。

四、结语

当前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持续面临挑战。高校是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平台,从学校领导到班级辅导员都应该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在疫情防控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全体学生也应相应国家号召,支持国家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参考文献:

[1]陈莉,周辉,何怡婧,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四维一体”学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2020(11):60-61.

[2]李锦强.探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以X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6):147-148.

[3]张珊珊,周心怡,刘克涛,等.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学生心理防疫教育的探讨: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心理月刊,2020,15(9):1-2,7.

[4]刘小娜.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7.

[5]胡宝国.构建校园安全共同体: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思考高校校园安全机制的健全和完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3):126-133.

[6]张美玲,赵子涵冰.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2):67-73.

[7]马建新,闵启东.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大学校园安全管理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10):112-115.

[8]韩豫,冯涯.新形势下高校家校联动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161-163.

[9]王隋.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J].区域治理,2022(15):169-172.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校园周边环境;社会微环境;青少年社会化

一、引子:对“双重校门”照片的分析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一、两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见图1)。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它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紧锁大门的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其实不过是购买些雪糕、面包、矿泉水之类的东西)。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完成钱物交易。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在门口传达室人员监督下,效果还算好,只是偶尔还有学生把钱隔着双重校门扔出去,外面的人把面包之类的物品扔进来。

学校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阻止学生与校外人员接触呢?为什么采取封闭管理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例如,学校担心学生从校外买到不健康的或不干净的食品,更不允许学生在课间和中午休息时外出,因为校园周边的环境充满了“危险”和“陷阱”。总之,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于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而且有趣的是,在校园封闭管理问题上,家长的立场基本都是和学校一致的。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店铺、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他们往往停留很长时间而不愿回家。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也更加超出了成人的控制范围。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会而且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学生的目光和心灵依然会飞出去;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有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二、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如2005年6月16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贯彻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此后,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行动。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特别是在一些硬性标准的执行上效果较好。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笔者通过对所搜集的至少30篇这类文章的分析发现,它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1-4]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创业环境之类的调查分析。[5-8]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这些研究除了让我们知道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外,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甚少;除了推测不良环境会危害个体成长外,很少展示出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能告诉我们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外,并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设计完整的应对之策。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三、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例如,校园周围的垃圾堆要清理掉,不允许噪音过高的拖拉机、厂房、集市距离学校太近,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物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9]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而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社会微环境[9],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9]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广告、噪音、标语、公路、田野、花草、树木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讨论城乡青少年成长背景的差异时,就不能像传统上那样只讨论家庭背景、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同,还应关注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巨大差异。再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质性[10]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四、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一)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以北京市区为例,5公里内通常有很多学校,如果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在平均5公里的范围里活动的话,或许应该整治的并非只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北京乃至全社会。也就是,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二)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课外辅导学校、书店、KTV或舞厅、电影院、网吧、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家附近、公园、学校门口等)。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电影院、商场)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三)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如操作电脑、阅读),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如逛街、娱乐、消费,而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再如,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去快餐店,而目的竟然是那里环境好,适合看书、写作业。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四)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能谈得来。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自由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展示属于他们的亚文化和价值观。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五)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家里的电话基本为成人控制,孩子几乎没有说点悄悄话的机会;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藉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11]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成长需要。(六)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9-11]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社会工作问题。

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

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

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

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

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基金资助项目《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5CSH014)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恒希.学校要警惕“环境危机”[J].中小学管理,2002(6):16.

[2]王云翠.当前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贵州教育,2006(19):4-5.

[3]权海鹏,詹正发,邓先锋.高校周边环境特点与大学生安全保护[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64-66.

[4]陈建忠.对构建和谐安全校园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6(12):12-13.

[5]李艳华.浅析城市噪声对中学校园的干扰类型及其防治[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62-63.

[6]陈丽华,李丽.西北民族大学校园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8-42.

[7]周晓辉.大学社区周边环境透视及其整治浅议:以西北大学老校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06(3):1-8.

[8]张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周边创业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6(4):92-93.

[9]辛自强.心理发展的社会微环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42-47.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4

一、2009年高考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高考,XX中学考生966人,从成绩结构看,我校今年高考上线人数与优生成绩创历史最高水平,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如下:

1、本科上线531人,本科上线率55%;

2、本科二批以上上线率大幅度提高,本科一批上线人数118人,较2009年增幅为82%,本科二批上线253人,较2009年增幅为43%;增长幅度居XX市重点中学第八名。

3、涌现出大批高分群体。理科600分以上学生达到28人。

4、高考优秀个人凸显。文科考生XXX以581分的优异成绩获得XX省文史类并列43名,尤其理科考生XXX同学以702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二名,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书写了我县高考历史的新篇章。

5、高考优秀集体突出。奥赛251班47人,本二以上上线35人,其中本一上线18人;奥赛252班49人,本二以上上线37人,其中本一上线23人。

二、主要工作回顾

我校2009年高考取得这些成绩,这和我们一年来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等措施分不开的。

(一)、高擎办学理念,严格工作思路,优化学校管理

校训:明德、博学、勤勉、卓越

理念:育人为本,和谐发展

思路: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管理强校、科研兴校

管理:德育为首、质量先行、因材施教

分层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目标:实施精细管理、走出升学低谷、实现升级进位

涵养文化氛围、创建文明校园、打造市级名校

(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我校始终抓住这一环节不放松,充分利用县政府给与的优惠条件大力引进优秀教师,2009年再次招聘16名教师,为本一本二类优秀毕业生,其中一名研究生学历,另外选调了4名教师,全部充实到教学第一线。我们大力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认真落实《XX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定实施培训教师的“136计划”,即要求青年教师必须一年适应,三年出成绩,六年成名师。新教师上岗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新课程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师教法改革。经过努力,我校正在形成一直爱岗敬业、业务过硬、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

我们制订了《XX中学教师工作评估与奖惩办法》,把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核心指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教师聘用实行教学优先、高三优先的原则,在确定各年级学科骨干教师后高三年级组优先聘用、高二高一年级组其次、三处八室与功能室最后的聘用。教职工聘用坚持末位淘汰制,每学年教师评估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教师要淘汰出教学序列,由三处八室聘用,不能聘用或不能胜任的教师调离工作岗位。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高度重视高一招生工作,切实做好生源的稳定工作。

我们认真落实招生政策,将公助生50%的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为确保生源,我们率先从自我做起,从学校内部抓起,严格要求教职工子女到本校就读,同时将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教育系统,这样在县域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县高中教育的自信力。在此基础上,我校组织初三一摸考试,我们派专人监场并独立阅卷,依据考生一摸考试成绩和在校综合评价采取了提前录取的办法,极大程度稳定了优秀生源。招生过程中,我们深入各初中学校和学生家里,和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见面、和家长、学生见面,开好初中优秀学生会和家长会,做好学生的教育、动员工作,努力遏止生源的外流现象。2009年以来的招生工作有了长足进步,生源质量得到大大提高,2009年高一招生规模达到18轨、1100人。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已经外流的学生也不放弃、不抛弃,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千方百计做学生以及家长的工作,努力使他们回本县就读并争取考出好成绩。遗憾的是仍有一些学生不愿回XX就读,据不完全统计,在市区就读的XX籍学生2009年的高考成绩比我县同类学生要低60多分,在徐水就读的学生要低38分。

(四)、构建科学规范的理念,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第一完善了全封闭管理。从2009年,学校走过了一个从开放到半封闭至封闭的发展过程。到2009年,我们实现了全封闭管理。每三周一个学习管理周期,每天有学校领导带班、教师值班,督查学生纪律、卫生和学习情况;早自习、午自习由班主任检查,晚自习安排教师辅导;带班领导值班教师晚上入住学生宿舍和宿舍管理人员检查学生人数、就寝纪律和卫生情况;学校还安排政教处、安全处教师在校园巡逻。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每周由各班学生轮流值周,值周学生检查各班出勤情况、出操情况、教室、宿舍卫生区的卫生情况,量化公布,保障全天管理无缝隙。在封闭管理模式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工作,积极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开展各种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品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把心理的疏导寓于特色的学生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相互延伸、相互补充,我们组织全体高一学生进行了入学军训,并且成功组织了体育单项比赛。

第二实行了分层管理。学校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行分层管理,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基础设立奥赛班、实验班、普通高中班、特长班,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聘请北京、XX高校的老师来我校辅导。分层管理,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今年10月份,我校各类艺术生在全县“唱响祖国辉煌六十年大型合唱比赛”和“铁树杯”艺术节中拔得各项一等奖。

第三推行年级组管理。推行和不断完善年级组负责制,管理重心下移,给年级主任放权。年级主任全权负责本年级组学生的管理、教师的使用,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教学成绩的评估,根据教师工作业绩建议对教师进行奖惩。每个年级的教学质量由年级主任直接向校委会负责。

第四完善了各种制度。完善了旨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的教师培训制度和发挥团队力量的集体备课制度,还完善了旨在提高高考升学质量的高考目标责任制度。

(五)鼎力挖潜,积极打好高考这一仗。在整个教育教学工程中,我们始终把高三工作放在首位,而备战高考成为我校的重中之重。学校急广大师生之所急,关怀师生疾苦,极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使每一年的高考都成为师生潜能喷涌的火山口。每个人到容中,都能感受到校园里涌动着一种激情、一种敬业、一种竞争。

1、计划先行,做好高三备考的准备工作

利用暑假我们就制定了09届高三备考工作计划,确定了本届的工作目标:A、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高三团队,造就一批讲奉献、肯吃苦、精业务的教师队伍。B、培养一批勤奋刻苦、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爱班爱校的学生集体。C、加强综合科目教学的管理,确保高三综合科目成绩有较大幅度增长。D、实现本科二批保180争200的目标。并提出了保证目标实现的工作措施,即:四个狠抓:狠抓业务学习、狠抓课堂教学、狠抓练习的落实、狠抓特长生的训练;五个落实:落实目标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检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落实“三生”的面批和导师制、落实班主任的“五到位”制度。

2、鼓舞斗志,营造高三备考氛围

振奋年级全体师生的精神,鼓舞斗志,发扬拼搏精神是取胜的关键,也是我们高三年级管理工作的重心。为此,我们在下学期召开了百日和五十天两次誓师大会,不仅要求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发言,而且要求高三的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要举着手起誓。在那种群情激奋、跃跃欲试的气氛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会爱到感染,都会激起一种向上的动力。多次召开高三教师会议,要求班主任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尖子生,优秀生和推拉生,力争选准种子,做到一一对应。为了让高三学生保持斗志,我们大打精神战,时常聘请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对学生进行激情教育,邀请学校一把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整个高三阶段,学生都是斗志昂扬,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

3、加强学习研究,以适应新时代的高考

2009年高考是恢复高考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高考,面对新的考试要求,我们及时组织全体高三教师学习新的高考大纲、研究考试说明,加强对09高考的研究和信息收集,了解新的高考动向,以便于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把握好复习的方向;召开了全体高三学生大会和家长会,宣传09高考方案,让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新方案,了解高考的新变化,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配合老师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快速适应新的变化。

4、立足现实、注重目标管理

我校09届生源基础与兄弟学校相比基础薄弱,中上等生较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知识掌握不牢固,这些不利因素给高三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面对困难,全体高三教师没有患得患失,畏难而退,而是把学校交给的任务看作是对我们的信任和鞭策,把工作的压力变为动力。今年我校的高考目标为本科二批上线180人,学校围绕目标召开了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会议,目标分解到班,实行捆绑考评,加强目标管理,实行目标落实责任制。各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目标学生分解到各课任教师,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任务,课任教师对本学科的目标生做到课堂优先提问、课后单独辅导,作业和练习优先面批,课外加大谈心的力度、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

5、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学层次

管理出质量,主体在学生,关键在教师。因此加强教学管理是高三工作的重心。我们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是:夯实基础,分层教学,不求深、不求快、但求实。恪守三个意识:强化目标意识,学科优分意识,名次意识,力求做到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全面提高。我们坚持班主任每周一次小会,每月一次大会,汇报上一阶段各自开展工作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交流各自的经验和做法,即时发现问题,并反复反思:我们的工作有没有实效,有没有即时发现学生心中的问题和波澜,有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没有给学生以希望和信心,有没有即时地给学生的帮助……通过反思,不断地追求工作的实效。

我们坚持“四个到位”和“三个常抓”。四个到位:(1)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课前精备到位,吃透教材,优化内容,达到整体统一;(2)依据考纲、考试说明,课内精讲到位;(3)按照学科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训练到位;(4)结合学生个性,学法指导到位。三个常抓:(1)抓练习设计质量。分层次实施训练,以基础题、中档题为主。(2)抓试卷评讲课质量。试卷评讲课注重针对性、统计错误率,注重方法技巧点拨,注重思维能力训练,并设计好矫正训练。(3)抓批阅制度。做到练习、作业全批全改,优生精批精改,对优生中的短腿学科实行分解到人,跟踪评估。

我们要求每个备课组长先备好说案,再组织集体备课,围绕备课组长的说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再形成集体备课记录。每个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最后才可以走进课堂。我们要求进度统一,作业一致,难点重点共同研究,思路明晰,课堂各显身手。为保证我们集体备课的实效,我们采取年级组领导抽查制度,确保集体备课有序地开展。

对于每一次考试,年级组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主要针对考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下阶段教育教学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对每一次学生考试的成绩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分析,明确各类学生(尖子生、优秀生和推拉生)、各班平均分、前10名平均分和前20名平均分以及年级前200名的学生在每次考试中的成绩变化情况,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找出问题和差距,适时寻找对策,调整思路,不浪费学生的一分精力,更不能走弯路,力争寻求高三教学工作的直径和捷径。

我们定期召开学科组会议,对于班级建设、学科协调和重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召开了家长会议。通过家长会,把年级的工作目标、措施向各位家长通报,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并吸取家长合理化的建议。

6、调整评估策略注重团队协作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调整评估策略,发挥评估的导向功能,为了促进全体老师沉下心去抓教学、树立团结协作、打团体战的意识,对高三教师的考评、评优等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考查班级的上线数,班级的上线数是考查班级组的首要指标。班级上线人数和优生分是考查班主任的核心指标,班主任是班级指标完成情况的首要和主要责任人。

其次,对科任教师重点考查有效分,各层次班级按照百分比考查班级有效学生的学科优分完成情况。

7、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和特长生管理

为了确保本科上线数,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于10月底适时调整了各科的课时计划,加大了综合科目的课时,以做好“培优、促边、稳后”工作为中心,切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就是着力提高前100名同学的总成绩;促边就是对每次考试进入前200名同学进行补课;稳后就是面向全体尤其是管理和学习都有困难的学生,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的稳定工作。对于培优工作,我们重点关注学科有“瘸腿”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年级组安排专人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开展补习工作。

我们重视音体美训练,争取成为本科上线人数亮点。在高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优化特长生的队伍,制订切实可行训练的计划,尤其关注特长生的文化成绩,每一次考试,我们都从班级平均分、年级音体美特长生平均分、各班音体美特长生平均分以及各个特长生的成绩变化等多角度地分析他们的成绩变化。由于特长生化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专业的训练上,他们的文化成绩变动比较大,我们特别关注他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分析形势,认清自己的位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恒心,使他们保持着一份不竭的动力,满情着无限豪情进行训练和学习。

8、规范选题训练,着力提高学科基本能力

我们注重训练的效度和信度。备课组根据高考要求和学情实际情况确定训练题目的内容,潜心研究习题功能,精心选编习题,科学整合学校和各省市学习资料,确保投放给学生的材料准确无误;另外我们根据教情需要和学情实际确定训练检测的次数,以高考样卷的题型和结构为基本模式,做到试卷结构合理,兼顾学生实际,做到试卷难度恰当;限定考试时间,创设考场氛围,严格作答要领,做到测试过程规范;精批细改,归类剖析,重点突破,落实补偿,做到了批阅讲评的针对性。即使临近高考十几天,我们还有效阻止了模拟演练,极大保持了学生的参考状态。

9、利用地理优势,完善封闭管理

2009届高三仍然进驻北校区,我们充分利用北校区在城区外的地理优势,加大全封闭管理。每三周一个学习管理周期,每天有学校领导带班、教师值班,督查学生纪律、卫生和学习情况。在封闭管理模式下,我们更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各种演讲比赛、朗诵会、新年联欢会及各种讲座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品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把心理的疏导寓于特色的学生活动中。把诚信教育、行为养成教育、信心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生日常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了学校高考升学率。

(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化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

我校抢抓普及高中教育和示范性高中创建的发展机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资60多万元购置教学设备,建设学校广场,安装不锈钢橱窗,修缮教室宿舍,建设学校超市和医务室,美化校园,使教学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得到大力改善。投资1661余万元的XX中学改扩建工程,本年度完成拆迁20户家属区的工作,教师住宅楼已于5月份交工,个拆迁户已经领取钥匙入住,教学办公楼8月份竣工并交付使用,高三年级入驻学习;学生公寓楼建设接近尾声,不日交付使用;标准体育场已经完成地面水泥和看台的建设,预计明年春铺胶;南锅炉房已经竣工,正在处于锅炉测试阶段。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从2009年的23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名学生,在校生万人比逐年提高。

同时,我们大力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今年起,从保安公司聘请正式保安人员3名。

三、下年度工作思路

1、继续加大高三年级培优、培尖管理。加强高三师资配备,采用攻心战术,对优秀学生单独管理。多方把握高考动态,搜集高考信息。

2、加大高一招生力度,充分挖掘高考本二增长点。除了原有的体育班、美术班和音乐班之外,计划招收播音主持和舞蹈班。

3、完善评估制度,提高教师待遇,激活用人机制。健全教师教学成绩和工作量考核制度,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激活用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结构工资制,实行多劳多酬,优劳优酬,在今年基础上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和津贴,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4、加快教师信息化工程建设,注重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创新。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能力,逐步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在教学中的利用率,鼓励教师学科多媒体技术实践和创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结合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完善学校教师的培训体制,尤其加强年轻教师的职业精神的教育。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5

河南要求:考察工作要在省公选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按省直单位、高校正职、高校副职、省直涉外部门4个类别分类实施。据河南报业网消息,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制订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后,向社会公告。

2、组织考察(1)组织考察组。有考察对象的省辖市委、厅局、高校党组(党委)应确定1名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同志任考察组长,纪检监察机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组成,一般不少于4人;(2)考察公示。考察前3天在被考察对象单位张贴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考察对象的姓名、现任职务、出生年月、有关资历评价要素情况、报考职位类别以及考察时间和考察组联系方式等,接受群众监督,公示7天;(3)实施考察。①书面述职。考察对象要提供近3年来学习、思想、工作等情况的述职报告(3000字左右),高校类别的考察对象还应提供业务(学术)自传。②民主测评。对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综合评价要素进行量化打分,并就是否同意提拔征求意见。③个别谈话。④查阅档案。⑤同考察对象谈话。⑥实地考察。⑦考察组向省辖市委、厅局、高校党组(党委)汇报考察情况,撰写考察材料;(4)考察汇报。有关省辖市委、厅局、高校党组(党委),向省公选领导小组写出考察情况报告,提供考察对象资历评价要素材料(包括受教育程度、任职资历、荣誉称号、科研成果、近3年年度考核情况等)和《体检表》。实行签字责任制度,有关省辖市委书记、厅局一把手、高校党委书记是考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综合评价结果、考察材料和考察对象资历评价要素材料上签字。考察组长作为考察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也应在考察材料上签字。

3、资历评价省公选领导小组抽调党性强、作风正的同志组成专家组,集中办公、封闭管理,对考察对象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对考察对象资历评价诸要素进行认定,并按照设定的分值逐项打分、汇总。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出入校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信息化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冬季防疫需更加重视,防疫防控进入常态化,高等学校学生来源地域广、人群聚集密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稍一疏忽将影响全国战疫的最终胜利。如何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安全、平稳恢复高校各项工作,维护好社会秩序,众多高校也在积极应对,多项举措并施做好全校防疫保障工作。例如,文献[1]根据浙江大学实际情况,基于人脸、证件和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实验了一种人员进出校园管理系统,文献[2]基于多数据平台,整合联动后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出入管理模式,文献[3]提出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一套管理系统的应用,文献[4]提出了基于RFID的进出校园的设计思路,文献[5]在封闭式管理下,提出使用一卡通来进行出入系统的设计,给校园进出管理减少了一定的工作量,提升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初步设计了一套校园人员进出系统,该方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有效管控、管理、记录和可追朔,丰富了进出校园管控手段。

一、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建设一套校园出入管理系统,使用无线手持智能终端与PC端作为出入口验证终端,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变更和导入相应信息至后台数据库,建立校园出入的基础数据源,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1.系统目标校园出入管理系统依托校园一卡通系统所具有的身份识别功能,配合学校特殊时期封闭管理的需要,为学校教学、管理、门禁、后勤实体及其他维保等公共服务提供一套安全、稳定、高效,可以采用多种介质身份验证的人员出入的验证管理平台。同进预留接口接入学校内相关外来访客系统,并接收通过预约审核后指定访客的出入口管理,从而确保未经授权人员的出入,这是保证校园安全的重要手段。2.主要功能(1)利用校园卡一卡通、身份证与校园虚拟卡身份识别功能,实现进出人员的身份识别和管控。(2)利用校园无线网络的优势,终端采用无线手持智能终端,实现无线手持智能终端读取校园卡、身份证与校园虚拟卡进行进出人员的识别和管控。(3)建立一套校园出入管理系统,实现进出人员权限分配、进出记录查询及权限管理的主要功能。(4)与校园数字化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单点登录无需重复进行密码验证。(5)为了方便快捷的移动管理,需要将系统中主要常用的管理功能可以在移动终端中进行展示与操作,将系统管理端嵌入华园通APP、微信校园、今日校园APP,实现在华园通APP、微信校园、今日校园APP上均能操作。主要功能包含设备监控查询、出入权限查询、出入流水查询、个别用户出入权限授权。(6)为了确保操作员的权限管理,需要细化用户权限颗粒度,对每一个操作员进行权限细分,操作员在使用系统功能的颗粒度不得超出用户所分配的权限,用户权限需细分到具体模块、工作区、人员授权的用户分类(教师、学生、校外人员或消费卡)及身份、验证设备等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颗粒度,用户使用系统功能的颗粒度不得超出用户所分配的权限。(7)记录详细的操作日志详细,方便对操作员进行操作审计,日志包含出入人员名单导入、授权、删除,需记录日志,标记授权的用户及时间。(8)查询统计功能:具备查询明细出入记录及按日期、工作区、设备、校内外人员类型等条件的统计汇总信息。(9)建立开放标准的第三方接入接口,预留校园内其它业务系统的对接接口,实现接收第三方业务系统的通行数据并自动下发指定终端。(10)名单导入功能:根据校方提供的导入字段,将相关人员的学工号、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所在部门或归口管理部门、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导入系统中并显示。(11)系统上线正式运行前进行学校信息系统安全审查和评估后方可上线,应根据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报告及时修补漏洞,上线后还需进行安全复测,需要多轮修复和复测。

二、系统应用和实现

校园出入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充分依托学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的身份动态码,建设将借助移动端、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疫情防控信息资源,构建完整统一、技术较优、覆盖全面、稳定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校园出入管控系统,加强学校疫情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一卡通健康安全预警和人员出入管控的需要,为全校师生搭建智慧、安全的人性化校园环境,保证在校师生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的顺利进行。如图1所示,华园通APP、微信校园与校园一卡通系统属于一个整体,数据交互有一卡通独立的访问规范,数据中间层(业务逻辑层及数据访问层)定义标准的接口规范,所有的数据访问都经过审核和认证,可以保证对数据库的安全访问。出入验证管理平台符合学校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的数据标准和接口,以子系统模式灵活接入校园一卡通系统,为整体系统提供进场授权、进出身份登记、身份验证等;出入验证管理平台是对各个出入口的管控,具有出入验证,验证信息收集,验证流水统计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持机等多种终端来验证出入口的人员的出入权限,并把出入流水上传到平台,用于统计分析;出入验证管理平台可以与第三方应用系统形成关联,可以通过预约平台对接实现校外人员预约出入登记验证。角色一教师:首次需相关人事部门确认入校范围和名单,信息导入出入验证管理平台系统后,后续日常办公、教学、科研直接通过华园通APP身份动态码、微信校园的校园卡身份动态码、校园一卡通实体卡、身份证进出校门身份核验;角色二学生:首次需各院系汇总入校名单到学生职能部门确认审核,信息导入出入验证管理平台系统后,后续直接通过华园通APP身份动态码、微信校园的校园卡身份动态码、校园一卡通实体卡、身份证进出校门身份核验;角色三访客:通过预约服务平台(预留对接第三方系统),填写入校理由、入离校时间、上传健康码、行程码、核算检测证明等相关入校审核信息,访问单位审核通过后,推送审核信息至访客手机进行友情提醒,凭身份证在指定时间和指定出入口通过身份证读卡实现身份核验进出。如图2所示,数据资源中心为校园一卡通数据中心和可能涉及到的第三方应用数据中心,通过数据标准信息统一,与出入验证管理端进行数据交互。数据库可以基于校园一卡通数据库,使用oracle数据库,也可单独部署数据库。验证端包括验证服务端、验证管理端和手持机验证端。其中验证服务端具有后台身份核验平台,负责流水回收、身份信息与中心数据信息比对验证、验证管理端负责PC管理界面用户白名单、终端维护、报表展示等。验证管理端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手持机验证端进行身份验证,验证模式支持校园卡、虚拟校园卡身份动态码、身份证,验证完显示内容包含姓名、学工号、部门、个人照片,下载白名单需要联网,运行时候可联网,也可脱网,脱网运行时候需要定时上传流水,网络支持为4G/WIFI/Ethernet,手持机验证端操作员登陆方式为刷校园卡或者使用账号密码进行登陆。

三、结束语

为贯彻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校园管理的要求,坚决阻断疫情传入校园,必须从严控制人员出入校园,持续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校园出入管理系统的上线,极大丰富了校园防控手段,减轻了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压力,进一步筑牢了校园疫情安全的首道防线,为我校“十四五”智慧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王洲,胡凯,石青春等.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人员进出高校校园管理路径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物联网技术,2021,11(12):128-130.

[2]王岩.疫情下高校校园的出入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9):229-230.

[3]赵中原,李飞,刘伟.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新型校园进出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5):78-80.

[4]李睿,金华.超高频RFID的智慧校园安全出入系统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8,18(01):67-69.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财务管理;挑战;应对

2012年11月14日,于扬在2012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发表以《互联网+》为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理念。他认为,互联网的产生必将对传统和服务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引领一场互联网革命。自此,“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2015年,这一热词也正式进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所包含的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平台思维等所体现出的新理念预示着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产生。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管理观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将受到严峻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任何一种传统和服务会游离于这一时代之外。高校财务管理作为高校重要的窗口行业和服务机构,也不可避免地处于改革当口。1、传统财务管理理念所受到的挑战。(1)单向管理下的服务意识受到挑战。高校财务管理一直以来还带有行政管理的色彩,由于它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特殊,与其他资源使用部门之间建立的是单线联系,财务部门的管理重在推介资源使用的规则和秩序,使资源使用部门和员工养成规则意识。作为学校资源的保管者,财务部门负有保障资金合理使用、规范使用的职责。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财务部门的服务主要体现为规范化、制度化、约束性服务,而对“用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回应不够。“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用户需求至上的时代,用户处于信息链的终端,对于是否接受信息具有自主权。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培育的是大众的民主精神,管理活动则是保障并实现大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高校财务管理作为供给侧的一方,如何提高立足于个体化需求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是今后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面。(2)封闭管理所带来的各自为政受到挑战。高校财务管理负责对全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体安排,它要对接每一个资源使用单位,并对资源使用情况全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受到封闭式、单线式财务管理的影响,财务管理部门与资源使用部门之间往往出现信息对接不顺畅和监督评价不及时等问题。而互联网时代讲求的是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管理要紧跟、贴近“用户”需求,随时调整管理方案,在用户反馈和参与中逐渐改善服务。高校财务管理与资源使用部门原有的各自为政必须被打破,代之以全部门共同参与的“大管理”理念。这也是高校财务管理改革迫切需要的理念创新。(3)传统管理的滞后性受到挑战。高校财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在跟进时展这方面还有欠缺,缺乏平台思维和简约思维,无论是财务报销体系、工资等发放体系还是预决算体系等都基本还是沿用原有的传统模式。而在传统模式下财务管理部门承担了很大的业务量,很难做到精准服务和高效服务。当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但重视程度不够,与信息化建设配套的资源还不到位,传统的管理服务方式依旧居于主导地位。如单据审核、报销签字、经费决算等业务还是以人工为主,财务处排长队现象至今仍然存在。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便捷、高效,因此,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互联网时代的要求。2、传统财务管理方式所受到的挑战。(1)管制型财务管理方式面临挑战。传统的财务管理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顺利畅通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强调规则的硬约束,通过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具体的业务行为,但同时财务管理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管制型财务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为具体业务行为提供硬约束,从而保障业务工作的规范性。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管制型管理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具有硬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带来标准化的同时,也忽视了资源使用部门及员工在面临具体情况时的自主权和可选择性方案,使制度执行与员工利益有时处于矛盾状态;主要是依靠他控和外力来维系执行力,资源使用部门和员工的自控意识和能力得不到激发。(2)粗放型财务管理方式面临挑战。传统的财务管理对于学校教育资源的保管、分配是依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的粗放式管理,主要依靠人力物力完成对各项业务的操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对各项业务进行精细化操作,很难兼顾到每一位资源使用者的差异化需求。财务部门承担的业务量大,年终月末加班加点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弊端尤其显现出来。

二、“互联网+”所带来的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大数据是一种产生于互联网发展创新进程的新兴社会业态,现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潮数字化模式的出现,让很多高校借此机会提出了将数字化、信息化办公结合高校办公的构思。[1]互联网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也必将产生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1、高校财务管理的观念创新。(1)协同意识将取代传统的单线思维。“互联网+”是一个系统化的连接体系,它既是各种数据资源的集合中心,又是各个信息提供者的集中之地。各种数据资源的畅通流动,要依靠计算机技术推动形成的数据平台,建立数据信息和使用者的联通渠道。因而,高校财务管理在观念上首先要有协同意识,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信息发送者、使用者、监管者等都纳入财务管理大体系中,使财务管理从“一家的事”变为“大家的事”。(2)开放意识将取代传统的封闭意识。“互联网+”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将转变孤立封闭的运作观念,通过财务内部系统模块的数据交互,实现信息开放和共享。信息发送者通过模块将数据传输到位于信息终端的相关业务部门和员工,双方能够随时了解反馈信息流通情况,并及时上传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管理效能。(3)个性化将取代传统的模板化意识。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将会推动管理进入2.0时代,对于管理者来讲,管理的重心必须由关注组织内部转变为关注组织与组织外“用户”的交流与接触。而这一转变的目的在于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而高校财务管理也将顺应这一改革趋势,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服务,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服务模板化、缺乏变通性的弊端。2、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创新。“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迫切需要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责是对部门经费使用和预算编制进行监督管理、合理规划。而这一职责是建立在准确、即时、高效的财务活动基础上的。因而,运用互联网技术,以新的管理理念开展财务工作,成为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1)以“互联网+”打造智慧化管理方式。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方式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必须有所改变。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智慧化管理,是克服传统财务管理方式弊端的有效路径。智慧化管理首先是财务管理软件的有效运用。高校目前财务系统模块基本齐全,虽然构建了能够实地操作的运作模型,但单个模块之间贯通性差,不能满足财务管理高效运作的需求。因而,高校首先应当投入资金完善数据平台,增加丰富的外部数据接口,以保证信息发送的准确、快捷。其次,需要引进一批既精通会计基础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他们能够通过培训更好地操作高校财务管理软件,保障“大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最后要在高校实现财务共享服务,通过“加强信息在学校内部的流动和共享,便于不同部门从该标准系统内提取各自所需信息,减少各部门数据的重复采集,实现管理信息的集中处理,更加有利于学校明确责任、控制风险”。[2]智慧化管理通过结合人的智慧和软件的“智慧”,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2)以“互联网+”打造集约化管理方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降低原有的财务管理在人、财、物方面的消耗,以全员的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取代原来的消耗性管理方式。“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同时是信息的发送者。每一个业务部门、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同时是信息的发送者。通过数据平台完成信息交换,不仅解决了教职员工在柜台前排队等候等现象,还可以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同时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都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其应用的财务软件基本涵盖了预算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金管理等功能,同时也包含了学生学杂费收费管理、教职工工资发放管理、校园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整个软件的系统化程度在不断提高”。[3]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可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财务服务能力。(3)以“互联网+”打造精细化管理方式。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迭代思维。这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反复、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迭代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细致,二是快捷。所谓细致,是指软件开发要对用户心理进行精细化思考,考虑的越细致,越能够开发出更方便使用的软件。所谓快捷,是指软件更新要快,及时跟进用户的反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将会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无论对于数据平台的维护还是对信息源终端的保护,以及对具体业务对接共享的规划和监督,都要做到“事无巨细”,做好精细化的设计和运作。“互联网+”为高校财务管理转型提供了新机遇,也提供了新思路。高校财务管理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自我革新,形成了内外驱动的双动力,必将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改善高校财务管理形象,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蕾蕾: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体系的高校财务服务升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

[2]蒋莉萍:财务共享服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5).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肺炎疫情;留学生;心理;思想教育

肺炎疫情作为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更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来华留学生受到国内外疫情的双重影响,成为突发疫情后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较之普通的中国大学生更易在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引发负面情绪,不仅有可能产生校园突发危机事件,也可能引发负面舆论。因此在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做好来华留学生的管理,积极做好其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肺炎疫情对在高校学习的来华留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

第一,肺炎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先可能对来华留学生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属于负性的应激源,具有突发性、威胁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容易引发社会群体惊恐,特别是在高校校园这样一个学生相对集中且封闭的环境,更易对校园的和谐稳定产生不良影响。第二,来华留学生在疫情中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高校的来华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大多仍处在青年期向成人期的转型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渡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心理发展上看仍处于成年早期,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较弱,对信息甄别的能力和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也不够成熟,因此在遭遇肺炎疫情时较之成年人其心理所受冲击更大,更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从高校的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来看,他们远离家乡,因此来自家庭、朋友等的支持和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同时他们在华的学习生活又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因此在思想上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这些留学生大多汉语水平有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障碍,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学习,难免要独自处理新环境下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这些都可能在突发疫情的不良刺激下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产生短期压力,如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应激反应,进而发展为心理危机事件。第三,在当今信息化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有关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迅速,但信息却鱼目混珠。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较之中国大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中存在着很多夸大甚至是扭曲的负面消息,而如果学生在汉语阅读方面存在理解障碍,就更易选择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由于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缺乏正确辨别的能力,在疫情暴发的应激状态下,部分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容易出现负向改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就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并可能引发一些生理反应,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遭受威胁。

2肺炎疫情引发的来华留学生心理问题类型

第一种常见的问题是疑病心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在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来华留学生最先也是最明显表现出的是疑病心理。许多留学生反映,在疫情暴发最为严重的时期,他们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手机或者网上查看疫情的进展情况,看到数字飙升,就会感觉心悸、胸闷。很多同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肺炎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并与自身的健康状况一一比较,常常怀疑自己得病。据主管学生生活的老师和校医院医生反映,在疫情开始之初,确实有一些学生在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要求拍胸片等相关检查,以消除自己的疑虑,这些都是突发疫情造成疑病心理的典型案例。除此之外,疑病心理还表现在诸如反复洗手、擦拭物品,频繁地进行消毒,总担心从外界带回病毒;有意回避集体活动;身边有人略出现疑似症状就过分紧张,等等。当今信息传播特别发达,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便可轻易获得,这虽然有助于人们学习预防肺炎的相关知识,提高防范意识,但来华留学生由于他们心理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与干预,他们可能会难以控制地对事件盲目放大和复制,不停地在心理层面“评估”和“预测”疫情的动向。在疫情初期,一些留学生甚至陷入疫情信息“上瘾”之中,刷手机、上网搜索疫情新闻、不断找老师和医生确认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等,实际上都是学生无法控制的紧张、惧怕与怀疑的外在表现。普通的咳嗽、打喷嚏便会引起学生们的集体性担忧,在“自动化思维”的模式下,“咳嗽”被自动化地等同于“感染”,咳嗽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而忽略了其中的认知过程,判断、推理和思维变得模糊、跳跃。第二种常见的问题是恐慌心理。恐慌心理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焦虑不安、绝望无助甚至歇斯底里等心理反应,进而可能做出哄抢、排斥、攻击、伤害等社会性非理性行为[1]。在疫情暴发之后,有近半数的来华留学生向主管老师或是班干部反映其担心感染此病毒后无法救治,希望能够尽早离开中国,同时对曾经到过疫情重点地区的人感到恐惧,有部分学生反映不愿意与曾经外出或是有感冒、腹泻等症状经检查并非肺炎的同学接触。这些表明,面对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肺炎疫情,来华留学生的恐惧心理比较突出,这些都是突发疫情后进入应激状态的表现,如果不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干预,学生会不自觉地卷入替代性创伤。第三种情况是肺炎疫情期间,来华留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上升。焦虑常常指预期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面对突发疫情时大学生常常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如失眠、口干、胸闷、心悸、厌食、便秘等。在肺炎疫情下,来华的留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呈高度相关。比如在疫情暴发之初,部分来华留学生出现失眠、心悸等症状,对之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的焦虑情绪不能控制,会在深夜与主管老师通话,要求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有些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情绪低落。第四种较为常见的问题是学生的散漫状态。突发疫情往往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行政管理,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这种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会造成影响。加之来华留学生生活自由度较高,在突发疫情时,更易出现散漫情绪。具体表现诸如上课不准时、出勤率下降、娱乐活动增加、不参加集体活动、精神生活空虚等等。

3肺炎疫情期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肺炎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要将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全面而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要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在此基础上要做好正面宣传教育,信息透明公开,同时尽量保证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学习秩序,对于已经出现负面情绪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具体的一些实践方法如下。①提高大学生对病毒的认知是保持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发现,人们对病毒的认知度越高越全面,疫情中的负面信息接收量越小,出现轻度焦虑的风险越小,防控措施掌握得越科学,人们的心理状态就越好,越能积极有效应对病毒。对于来华留学生,由于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与文化理解障碍,因此在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时更要注重正面的引导与宣传。在疫情期间应通过学校的留学生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定期转发一些来源可靠、内容翔实的双语新闻、科普知识、视频等,可以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对发送的材料进行集中网上学习,也可通过线上讲座、线上主题班会等多种来华留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对肺炎正确的科学认识。对于已经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同学,做到专人教育引导、时时沟通,防止问题进一步发展扩大。②通过网格化管理,将严防严控落到实处。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是否能够在疫情防控期间保持积极向上,这与学生管理工作是否做实做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来华留学生既有本科生,又有研究生,年龄跨度大,培养方式多样,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只有通过建立网格管理才能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疫情期间在华的留学生最好采取多级的网格管理体系,网格的建立可以以学生居住地、年级、专业、国籍(或是文化圈)等不同标准建立,但总体来说,最小一级网格的学生人数不应超过20人,每一级网格应有一名直接负责人,自上而下形成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干部、组长这样的体系。网格化管理可以在肺炎疫情期间切实做到学生的个人信息精准摸排,学生疫情监测相关信息数据收集、整理和上报,掌握学生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困难等,从而将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落到实处。③着力做好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保障。来华留学生在疫情突发后学习和生活受到的冲击较之中国大学生更大更严重。此次肺炎疫情发生在高校寒假伊始,多数中国大学生都选择返回家乡。但来华留学生由于疫情、经济、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部分学生不能回国。这些留在校园的来华留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封闭管理,可能会对其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因此学校要在疫情期间做好这些来华留学生的生活保障,比如照顾不同地区学生的饮食习惯、解决学生安全取暖、洗澡、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的需求。同时在疫情期间尽量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安排,避免学生因无法继续学业而产生焦虑等负面心理,严肃学校教学纪律,努力实现老师、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协同工作,尽可能按照教学计划开展相应的网上课程,详细记录学生课堂出勤、表现等,并及时与学生沟通、反馈,建立疫情期间的奖惩机制,及时召开线上班会,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按照规定严肃处理,同时积极树立优秀学生典型,做好疫情期间班风和学风的建设。④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封闭管理,来华留学生容易产生生活散漫、精神空虚等问题。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全面拓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组织线上讲座、线上班会、线上分享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尽可能使学生成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请学生多发言,多提问、多分享,顺畅地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也有助于老师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为顺利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⑤完善和落实疫情期间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作为应激源,以巨大的杀伤力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来华留学生在这时候产生不适、烦躁、焦虑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学校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可以由心理老师分享给学生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自我放松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在疫情期间尽量继续以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保证饮食合理、营养丰富、睡眠充足,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状态。对于从事来华留学生一线管理的老师,要关注重点群体,防患于未然。更多关注和了解学生存在的上网课困难、家庭实际困难等,利用已有政策和资源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理解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重视与关怀,进而促使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使老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并利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其提供远程线上心理援助。

4结语

疫情防控是一场任务艰巨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它将会在经济、教育、生活、心理、家庭等多方面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有人说这次疫情是“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海外留学生打了全场”,贴切地说出了来华留学生这个群体的真实状态。因此,做好疫情期间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更对提高我国的教育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大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应用途径

社会已经步入大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已经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并形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互联网思维。在传统的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的是工业思维,制定的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结构、管理内容等,带有典型的科层制管理特点,大学学生管理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独立,上下级为领导与指导关系。需运用互联网思维塑造新型的学生管理组织体系,加快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度,以及消减不必要的管理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的运作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特点,实现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质效的全面提升[1]。

一、互联网思维概述

(一)概念分析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进入web3.0阶段,实现人机交互、多终端交互、人人交互,以及在云平台、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的助力下,互联网逐步形成多对多的交互模式,信息交互效率更高、传播范围更广。“互联网+”逐渐渗透至商业领域、科研领域、教育领域等,促进了各行各业生产、管理、工作等质效的提升,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互联网出现伊始,人们将其定义为工具,而在当下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还衍生出了互联网思维,也可说是一种工具思维,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现实世界人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进而带动行为的转变。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人们随时随地使用智能移动终端就可上网,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与深化,使其成为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一种文化,展示出互联网环境中的理念、精神、规则等,尤其注重于思维价值的创造。

(二)特征分析

互联网思维有着自身独特的核心思维,一是用户思维,以用户为核心去考虑问题;二是简约思维,分为专注与简约两个方面;三是极致思维,是指将工作做到极致,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甚至是超出用户预期;四是迭代思维,允许出现错误,不断试错,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五是流量思维,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活跃度,影响着互联网运行的质量;六是社会化思维,借助社会化媒体或是众包协作,打造出互联网的协作模式;七是数据思维,数据是互联网运行的基础,现实世界与互联网世界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传递;八是生态思维,互联网中的各个主体,为利益共同体,自组织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互联网思维是以用户为核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具有平等、开放的特征,民主程度更高,没有等级之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使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体系,转化为扁平化组织,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回归人性的本质,具有在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前提条件[2]。

二、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作用

(一)去中心化

大学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是从工业社会演化而来,带有非常明显的工业思维,工作管理具有制度化、标准化、中心化特点。在工业思维管理工作模式下,学生被限制在标准、制度、规则的框架内,管理模式较为封闭。在这种管理工作模式下,大学领导层为中心,负有学生管理的责任,学生为被管理对象,处于管理组织结构的底层,管理突显的是管理手段,未能展现大学学生管理的服务属性。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组织结构为扁平化,无核心点,对工业社会的组织结构进行分解,去中心化,将组织结构中的所有人放于中心点位置。大学采用互联网思维中的扁平化思维,学生为管理的核心与主体,实现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目的。

(二)去边界化

大学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按照学生管理事务进行划分,并由相应的各个部门负责,人为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分割,本属于一个整体的管理事务,被归于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形成封闭管理局面,管理边界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大学资源利用与共享方面,边界化更为明显,那么在大学生日常活动中,信息交互不及时、不准确,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到活动开展的成效。基于互联网思维,信息交互快捷、精准,可实现大学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大学领导等之间的高度信息共享,解决大学学生管理信息不对称、垄断问题。大学学生管理各主体之间,跨越边界进行信息交互,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实现了互联网开放性特点的运用,突破大学原有的封闭管理模式,构建出开放、共享、平等的新管理组织形态[3]。

(三)去中介化

大学原有的信息传递模式是大学领导最新指示给各个部门,由各个部门将信息传递给大学班主任或是辅导员,最后传递给学生。信息由大学的最顶层传至最底层,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中介,形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互联网中,所有个体平等的处于环境中,个体之间多对多连接,构建出直接有效的信息传递网络,无中介参与。在无中介的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可发表自身的建议,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进行信息的控制,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互联网中,不在完全掌握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中的每个节点都有可能占据有利位置,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自由信息,成为舆论的掌控者。

三、互联网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策

(一)应用用户思维,转变管理理念

互联网下的用户思维是以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用户作为核心节点,围绕用户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活动。在大学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注重的是客户思维,实行科层制管理模式。在引入互联网思维后,采用用户思维开展管理工作,需要大学进行客户思维的转变,以服务用户的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与服务,注重学生的细节体验,让学生有所感知,超出学生对服务的预期。互联网的用户思维,是抓住、抓准每一位用户的实际需求,让用户参与产品服务之中,进行产品的优化调整,持续提升用户的体验。用户购买产品与服务关注的重点是价格,那么产品与服务营销方案的制定则变得尤为重要,用户思维是以人为本,将用户提升至主体地位,注重用户服务的细节体验,达到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目标。目前,大学教育强调的是以生为本,与互联网用户思维保持一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用户思维,深度探寻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需求为驱动力,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向着服务学生的方向发展。

(二)采用扁平化思维,简化组织结构

大学学生会是学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织,属于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学生会以主席团为核心,主要由一名学生会主席、多名副主席组成,在主席团下,设有多个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设有部长一名,副部长多名,以及干事若干名。在学生会传统的管理中,主席团有着决定权、任命权、审议权,上级指导下级工作,有着严格的管理层级之分,各部门之间各自独立,由学生会主席团进行管理,而各部门直接管理基层班级。在应用互联网扁平化管理理念后,主席团、职能部门、基层班级处于同一拓扑型结构中,削弱了学生会主席团的职能,各个主体之间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上下直达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第一,该组织结构节点为基本单元,组合形式众多,纵横之间节点平等,信息交互通畅;第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门之间没有边界,重组整个学生会组织,注重基层班级管理效能的发挥。例如,学生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独立运行,在开展活动中,各个部门与基层班级抽调骨干人员组建活动小组,小组成员之间没有管理等级之分,互相配合完成各项工作,在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回归自身的部门或班级。采用灵活组合、扁平化管理思维,简化活动信息传递环节,基层班级的学生也可参与管理活动,对整个学生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消减不必要的管理环节,提高信息反馈效率,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过多的消耗[4]。

(三)借助简约思维,优化管理流程

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众多且繁杂,并且学生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在短时间内抓住管理的重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是简化事务办理环节,使用减法,进行办理手续与流程的简化;二是传统学生管理中各部门权责不够明确,运用简约思维中的专注力,明确部门的权责,确立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专注于自身的管理事项,弥补学生管理中的疏漏,提高管理的精确性;三是进行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精简不必要的操作流程与管理节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管理资源的利用率,防止多余的资源消耗,提升整个管理组织结构的运行效益;四是探寻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去除其中管理价值不高的条款,并修补其中的疏漏,保证制度与当下大学学生管理之间的适应性。通过学生事务办理、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结构的精简,合理去除冗余组织、多余环节、无价值的管理内容,重塑简约化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效。

(四)使用数据思维,提升管理的针对性

数据思维是指充分利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数据,对学生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提前规划部署,将数据作为驱动力,实现学生工作的前瞻性管理,而不是在发生问题后,进行事后的弥补与解决,防止学生管理工作滞后问题。采用数据思维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以数据为指导,通过全面收集数据,深度挖掘数据价值,量化学生的日常表现,以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指导。1.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培养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各项信息,借助数据分析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制定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像学生专业发展上的分析,收集学生图书馆的借阅记录,获取借阅频率较高的图书类型,增加该类型图书的采购量,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或者是分析学生跨专业借阅的图书类型,为辅修课程的设计提供依据。使用数据思维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大学学生培养工作,提高大学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大学学生的针对性、个性化培养[5]。2.反向匹配反向匹配要以往届学生分析数据为基础,对当下学生进行匹配培养。例如,往届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知名企业工作,可对该学生进行各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包括了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干部职位等,完成分析后,与现阶段的学生进行匹配,对匹配度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采用数据思维进行反向匹配,也可用于危机管控工作,像心理危机管控,可收集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家庭状况等,与正常心理状态进行反向匹配,确定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机,以便于进行心理辅导,实现学生各项危机的提前预防,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避免事后处理成效不佳现象。

(五)基于社会化思维,建立自组织

社会化思维的核心是网络,学生管理工作面向的是学生,将所有的学生视作网络化的存在,进行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搭建。一是社会化媒体的利用,在学生管理信息交互中,使用社会化的媒体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沟通交流注重平等,打造出链式传播体系,组建社会化的学生管理网络形态;二是众包协作,鼓励学生建立自组织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并通过互联网将分散的学生自组织整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学生自组织可自主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其中主要负责指导与监督,以提高自组织建设的效果,实现其建设的最大化价值。综上所述,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工业思维的限制,管理工作着重强调的是管理,采用的是客户管理模式,未能体现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性质,也未能突显学生核心与主体地位,管理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形成信息传递不及时、管理精准度不足、管理质量与效率不够理想等问题。因此,大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及时完成管理思维的转变,采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工作的改进与变革,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去边界化,持续提高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李加奎.“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协同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3):2.

[2]李辉.互联网思维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及运用[J].视界观,2019(15):1.

[3]杨婷婷.“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2.

[4]张红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7):2.

[5]刘岩,赵楠.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创新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14):3.

高校封闭管理范文篇10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根据州、市教育局的有关精神我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以及教导处、各科室组长为成员的寒假期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明确责任及工作分工。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1、加强寒假期间安全宣传教育。寒假之前对师生进行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中小学生自我防范安全常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知识,并充分利用班会、集体活动、广播、墙报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范能力、自护自救能力,防范于未然。

2、加强防火安全教育。组织师生学习有关防火安全知识,加强森林防火教育,严禁学生玩火,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确保安全。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春节期间,正是春运高峰期,人、车流量大,要教育师生注意外出安全,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要反复教育学生不要乘座无牌、无证、超载车辆,不要无证驾驶摩托车,未满十二周岁不准骑自行车,防止交通伤亡事故的发生。

4、加强卫生安全教育。要教育广大师生在节日期间,应注意食品和饮食卫生,不要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5、加强拒绝邪教教育。学校要求班主任始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要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丰富师生假期的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在假期积极参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区活动,遵纪守法、崇尚科学、抵制邪教,拒绝黄、赌和各种封建迷信。

6、加强健康上网教育。要教育未成年学生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不要进入“三厅两室”、网吧、酒吧等未成年学生不宜进入的场所活动。

三、加强检查,狠抓管理

1、我校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放假前对班级、教研室、锅炉房、食堂、燃气设施、供电设施、仓库、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等人员集中场所或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场所进行以消防安全为重点的学校安全大检查;对实验室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妥善保管存放,特别是含剧毒的危险性化学药品,妥善放置在带密码的保险柜里存放并专人负责:如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处理,不得任何理由拖延,坚决避免校宿、仓库、厂房出现火灾、被盗等情况。

2、确保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假期间,组织旅游或其他集体活动的,必须先要制定预案,申报学校或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通过学校或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特别注意户外活动安全,师生外出要提高警惕,坚决克服麻痹大意心理,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特别教育学生不要独自出行,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单亲、无亲特殊家庭学生的假期安全予以重点强调。对未经批准的集体外出活动,造成事故的将严肃追究组织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