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6 09:05:50

高校法制教育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1

(一)过于重视知识性的教育,忽视了理念性的教育。法制教育主要指的是个人思想方面的教育和综合素养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行为意识,以及尊重法律的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育以外,法律的理念意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也是保证学生约束自我行为的一项保障。所以,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信仰,加强法律方面的精神教育价值。但是,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性的教育,而忽视了理论性的教育,尤其是很多教育内容的讲解必须要深入地分析其中的精髓部分,而不是单纯地强行灌输知识而已。此外,教育重点不是制度的表面形式,而是在于教育的本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法制教育素材来看,思想道德方面与法律方面的教育,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仅仅占课本知识内容的三分之一,且内容过于广泛,介绍的内容也不够细致,很多简单的概念只是简单地阐述,分析不够到位,所以,整体的知识框架就像简单的读物范本而已。(二)过于注重课堂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的相关理念知识和情感。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感受法律,从心底真正地接受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养成一定的信念。但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法律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小,而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只是选择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已,所以,很多学生在法律方面的知识,只是强行记住一些内容,通过笔记来了解法律知识,但是,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需要进行实践。所以,只是通过课堂的背熟,只是构架知识体系,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而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法律信仰,从而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意识。

二、加强新教改背景下的高校法制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开展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把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结合,为社会和谐的发展构建良好的条件;其二,将法制教育与个人的综合素养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其三,将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权益工作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法律服务,通过一些法律途径帮助学生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其四,将法制教育与社会的治安进行有效地结合,并开展相关的社会性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然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高校大学生违法的概率;其五,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加大宣传范围和力度,要求大学生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二)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方面的理论教育。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但要具备完善的法律教育系统,并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只有教师的法律意识高,才能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更好地约束学生的行为。此外,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三)以学生为主,探析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法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学科,必须要注重实践性教学,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高校必须要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活动,充实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不断优化法制教育的形式。其一,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比如一些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等等的审判活动。这样,可以更为强烈地冲击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心底的情感变化;其二,开设法制教育讲座,并进行模拟的实践活动,进行相关法制知识的教育,并开展讨论会;其三,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知识辩论大赛。通过这样趣味性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创建更为有趣的法律知识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教改背景下的高校法制教育,必须要深入地分析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并找出教育的契机,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力度。同时,构建良好的校园和谐教育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培晓.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革有效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0):87-88.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2

从学理上来说,高校法制教育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高校法制教育是针对法律专业学生所进行的基本的法治意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法制社会及法制意识的不断实施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拓展,由以往的传统的法律知识教育、相关法律条文的教育朝着法律意识与法治知识并重、法治观念并举的方向发展,同时更注重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懂法、知法、学法、用法的习惯,因此,新时期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全面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任。

二、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对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是改善新时期高校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现状主要应该从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效果两个方面来把握:1.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施现状考察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施现状可以从实施内容和实施途径两方面来进行,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通过相关的课堂教学来进行,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来实施,该教材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从该教材所涉及到法制教育内容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抽象性较强。该教材在法制教育部分注重法律制度的概念、条文宣传,可以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制度及其相关内容,但不足之处在于生动性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宏观性较强。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几乎囊括了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各个实体法律制度,但微观关注不够,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到某一实体法律制度的真正内涵。(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从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来看,课堂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仍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情况在短时期内仍将持续,而在高校的各种第二课堂中则很少能真正涉及到法制教育内容,尽管高校中各种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能会零星涉及到一部分的法制教育,但明显不足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实施途径单一化仍是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施过程中亟需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高校法制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法制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指导不足。一门课程的实施尚且需要专门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来对其整体实施进行方向上的指引,明确教学的方向、目的、实施途径等内容,更不用说大学生法制教育这种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法治观念、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通识性教育课程。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仍然缺乏专门性的官方指导性政策文件,截止到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施仍以《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而这一文件早在1995年已经由教育部颁布,距今已有二十余年之久,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2007年我国已经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提供了方向、目的及途径等方面的指导。从二十年前《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文件的颁布到今天,我国法制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高校法制教育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亟需有一部专门性的政策文件来进行方向、目的以及途径等方面的指引,这是未来我国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2.法制教育的生存境遇边缘化,定位不科学。从当前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法制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仍处于劣势地位,未能受到科学正视,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国全面推进了依法治国,这种现象仍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高校法制教育的生存境遇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法制教育依附于思想道德教育,定位模糊,这从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主体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编排上就足以看出,该教材主要有8章的内容,但前6章均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涉及到法制教育的内容只有后面两章。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道德、轻法制现象,法制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应有的独立地位被忽视,直接导致法制教育的实施被落空,难以真正落实。3.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单一,效果低下。法制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生存境遇不佳,直接导致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长期较为单一,实效性不高,其中,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单一已经成为高校法制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法制教育的指导不足,许多教师往往将法制教育“异化”为了道德教育,照搬道德教育的方法及模式来进行法制教育,教育方法陈旧老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法制教育实施途径的单一性还表现在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来进行,学生除了该课程外几乎很难再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法制教育,这是导致当前许多高校法制教育实施效果长期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全面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分析

1.尽快出台高校法制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高校切实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但人们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从199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到今天,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观,高校法制教育急需新的、与新时期我国法治中国建设相匹配的政策文件来进行指导,为此,教育部门应加快根据当前我国法制建设以及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出台新的法制教育政策性指导文件,从实施方向、实施目的、实施途径以及相应的师资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稳步提升。2.科学定位高校法制教育,梳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法制教育定位的模糊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施效果。从学理上来说,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内涵、原则等各个方面均有不同,二者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将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就目前来看,高校首先应充分意识到法制教育实施的重要性,承认并认可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对其进行科学定位。其次,应加快将法制教育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课,制定法制教育单独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并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制度制定等各个方面“另起炉灶”,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做到“独立自主”,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施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定位法制教育并将法制教育从道德教育中分离出来并不是要彻底隔断其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而是要辩证地去看待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共同在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养中发挥积极作用。3.促进法制教育实施途径的多元化,提升教育实效。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切实提升高校法制教育实施效果必须加快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实施途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并努力带动法制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其他方面的革新,促进法制教育整体实施效果的提升。在实施途径上,除了要继续承认并巩固课堂教学这一传统主渠道之外,还应积极开拓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一起来提升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第二课堂的拓展上,高校可以积极通过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甚至监狱、法制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直接途径来辅助第一课堂,还可以通过高校日常党团活动等间接的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渗透,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学校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实践的常态化、生活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激发大学生学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法制教育实施效果提升。

五、总结

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施对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应该看到,法制教育的实施以及实施效果的提升是一个较为漫长甚至可能出现反复的复杂过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从而努力促进高校法制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希.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分析和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01):98-101

[2]陈美香.论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23):223

[3]山国利,巩永强.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04):465-466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3

一直以来,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主要采用“注重课堂教育、辅以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过于急功急利,虽然可指导大学生快速掌握基本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但是,因法制进程一直处在动态状态,此种教育模式愈发不适应,导致法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使其面临较大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知识传授,忽视理念教学

法制教育的本质为理念教育,旨在通过法制教育活动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精神,形成法律信仰,为此,法制教育在灌输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强化理念教学。然而,在具体的法制教育中,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理念教学,主要以制度内容为主,在制度价值与法律理念方面的讲解较少,将制度看作教育的重点。

(二)忽略师资力量建设,教学深度不足

现阶段,政工干部是高校法制教育中的主要师资力量,从体制层面上来说为两课教师,同时兼任思政课教师与法制教师,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是与思政有关,系统化学习法学的较少,对法学理论的认知较少。另外,因公共基础课具有沉重的教学任务,这制约了教师的进修学习,大部分均是以自学形式来强化专业能力。因专业水平与素质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片面讲解法律条文,缺少对价值理念的剖析与引导,无法促进法制教育的发展。

(三)注重课堂教学,忽略实践活动

若想强化法律意识,则应在讲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法律情感,强调法律信念。尽量在法制教育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深入体会法律,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法律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切身体验较少,主要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缺少对心理体验的考虑。

(四)课时有限,教学效果不高

法律意识的强化、法制观念的形成均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分析各所高校的法制教育计划可知,课时有限,外加教学改革的推进,法制教育课时被严重缩减,在教育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其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另外,一些高校将法制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其心理正处在调试期,理性思考欠缺,且法律理念教育相对抽象,这在无形之中制约了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理性选择

(一)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目标

在具体的法制教育活动中,应牢牢树立一种理念性教育,尽可能规避或者降低法律工具主义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将其看作一种信仰教育。高校法制教育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并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贯彻法律制度,达到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在法制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均由思政教师任课,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高校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毕业于法学专业的人担任法制教师,以此来解决当前法制教育中专业性不强、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另外,如若条件允许,还可邀请专业、资深法学专家进入学校开展主题讲座,进而提高法制教育的时效性。

(三)重新审视法制教育内容

在法制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法制教育内容。高校法制教育与法学教育存在差别,它并不强调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也不突显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可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法律信仰的知识与制度开展教育活动,例如,人民主权思想。只要可强化法学生法律意识,并能促进法制观念形成的法律制度均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高校法制教育还应有效对接中小学法制教育,确保法制教育层次鲜明,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四)依据法制教育规律,编制科学的教育计划

法制教育的本质为理念性教育,为此,应合理延长教育周期,适当调整教育计划。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分离法制与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不要将法制教育周期局限在某个学期或者某节课堂上。在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应合理安排法制教育,在教育初期主要采用课堂教育的形式,并通过笔试来考查学习成绩。在中后期可以采用社会实践的形式,并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进行学习成绩的考查。

三、结语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4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现阶段主要观点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但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独立性,不应从属于道德教育。[1]张晓敏认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当还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之独立性地位。[2](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刘颖认为法制教育确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是公民教育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4](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知法、守法、护法的大学生,这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培养的前提和关键。[5](3)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6](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7](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8]还有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9]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与内容研究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代表性观点有:韩世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兼容“意识”、“知识”和“行为”于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其教育性功能的真正发挥必须依赖一套健全完善的实现结合机制。[10]黄青燕认为应当建立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1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体现于“基础”课程之中。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黄文艺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应致力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习惯,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增强依法办事能力。[12](2)应当调整法制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沈蓉等认为增加有关经济法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13](3)完善“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构建实用型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应当能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还要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的探讨方面,许多学者都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颜素珍等对南京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15]郭先根认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和合理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尚未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大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16]孙勉认为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表现为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说得多、做得少,口气大、效果小”。[17]2.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结合调研数据深刻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谢山河、黄章华主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18]张雪芹对转型期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调查。[19]王美君以武汉市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基本情况、法律认知、法律服从及运用、法律权利意识、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20]王西阁认为受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很难内化为主体对法的动力,传统“无讼”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法律的轻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单一的途径和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色彩过浓以及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都有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在学界已形成共识。陈大文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2]余国政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并从教育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层的教育等四方面来实现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23]2.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的开展。黄文艺认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24]王康康、徐延平认为,应当利用主流传媒对大学生进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环境,将无声的熏陶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走出校园,开辟第二课堂。[25]3.开展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经验。李俊杰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法制教育,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实践上值得借鉴的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经验。[26]车雷研究了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认为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法律资源,为学生提供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机会,极富启示作用。[27]4.紧跟中国法治进程,及时调整更新教材内容。“05”方案之后“,基础”课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有所完善,使理论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陈大文认为,“基础”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内部关系,正确认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8]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林国强认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应当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9]蒲鸿志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导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种创新,强调沟通、感悟、互动和体验。[30]6.重视法制教育网络化的研究和实践,主张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弥补传统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硕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增强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并提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着手探索增强实效性的具体途径。[31]7.优化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黄蔡芹认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能产生强烈的致导作用,优化学校法制环境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潜态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途径。[32]王西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浓厚、行政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对法制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管理必须秉承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33]张庆旭则从诉讼法学的角度专门研究了高校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的修正与完善,为保障学生权利、实现校园法治提供了有益参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基本治国方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修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法制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肩负着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的责任[1]。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对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1.1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是提升全民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规模大、在校生人数众多,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出具有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的公民,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

1.2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专门人才,而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迫切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提升法律素养。

1.3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违法犯罪、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校学生犯罪案件屡屡发生,其中不乏重大刑事案件。犯罪率逐步上升的趋势使得对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的要求迫在眉睫。

2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及薄弱环节

2.1部分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即使重视,也对法制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中,法制教育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一部分而存在的,自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地位,法制教育的内容比较单薄,不成体系,课程设置学时不足。有限的课程安排,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的理解不充分,不能用于指导日常行为,依法办事、依法维权、遵纪守法的观念不深刻,甚至出现学生误入歧途的现象。

2.2部分高职院校负责教授法制教育的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要求,师资力量不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负责法制教育的教师本身并不是法律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的法学知识和法律专业素质,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对法律的了解尚嫌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

2.3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形式局限于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制教学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学内容较为死板。

3对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完善

针对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各个方面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提高法制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2]。

3.1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目标这两者是保证法制教育有效开展,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要提高度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法制教育的地位,认识到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育不是从属于道德教育,而是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

3.2采取多种途径提升法制教育师资力量,培养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师队伍[3]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法制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配置法律专职教师从事法制教育,有各种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法制课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迫切需要引进熟悉教学规律、有法律专业背景、具备系统法律知识和较高法律素养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实力的可以聘任专职教师,条件暂不具备的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或者增强对现有师资力量加强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形成有教师、辅导员、政工干部组成的队伍,保障法制教育有效开展。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6

(一)传授法律知识,使大学生知法

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而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始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应是通过教育、培养、灌输法律知识所形成的,而知法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甚至实现其自我权利的保护都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甚是匮乏。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大学生犯罪率在我国目前呈上升趋势,智能化、网络化和团伙化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与不知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高校法制教育的第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进而为信法、守法和用法提供前提条件。

(二)强化法治理念,使大学生信法

高校法制教育可分为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两方面的内容,知法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教育得以实现,而信法则只能建立在具备健全的法治理念的基础之上。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只有加强法治理念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并进而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当然,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应当是建立在正义和良知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理性的信仰。但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存在不稳定性、盲目性和功利性等缺失,从而在观念上都阻碍和制约着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通过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破除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阻碍因素,奠定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础。

(三)培养法律思维,使大学生守法

“法不是只靠国家来加以维持的,没有使法成为法的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法秩序维持活动,这是不可能的……大凡市民社会的法秩序,没有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2]可以看出,守法对于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守法不仅法律运行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因此,每一位公民都应自觉地守法,积极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大学生学生自然也不例外。而大学生要做到自觉守法,需要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良好的法律思维有助于守法的实现。而高校法制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治观念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使大学生能依据法律积极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

(四)践行法律行为,使大学生用法

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法律行为。“让知法守法切实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3]法律行为是根据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的最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外在的法律行为去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把法律关系变成法律事实才能叫做用法。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采用合法行为去积极实现权利,并能够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对抗违法行为。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建构

(一)法学理论

我国“六五”普法规划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学理论是法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意识形态,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具体地说,法学理论所关注的应是一般意义上的法,特别是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实施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重点应该放在社会主义法这一部分,关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等内容。加强法学理论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公法

公元3世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创公法概念。一般认为,公法是与私法相对的概念,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和规范公权力为首要目标的法。[4]公法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宪法、刑法、环境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公法等法律部门。加强公法教育不仅是保障公民自身权利的需要,也是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的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中公法内容的设计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对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二是对刑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守法、执法和司法观念。

(三)私法

相对于公法,私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其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等法律部门。私法尤其是民法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私法方面的法制教育应当以民法为主,即主要进行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人身权法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民法为众法之基。私法固不待论,欲治公法者,亦应对于民法有相当了解,而后可得其真谛。”[5]当然,商法领域的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及保险法也会引起一些大学生的关注,因此也应适当选取一些商法内容进行教育。从我国法制历史的演变来看,传统重视公法轻视私法的现象在今天已大有改观,私法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私法教育应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其真正领会私法的精神和价值,从而使其能够明确主体意识、提升权利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选择

“搞好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切实贯彻求真务实方针,不断创新方法和载体,推动工作深入开展。”[6]同样,高校法制教育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高校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特征创新教育手段,选择科学的法制教育方法,要在遵循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笔者认为,为保证法制教育效果的实现,以下几种教育方法应综合采用。

(一)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法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法律常识课程,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幻灯片、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貌地向学生介绍更全面和体系的法律知识。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应关注案例的引入,采用案例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

(二)社会实践法

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法制讲座、旁听法庭庭审和举办法制报告会等。社会实践法通过分析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让大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法律和领会法律精神,并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社会实践法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甚至是信仰。“事实表明,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并非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占有及其量度,而是取决于对法律的信任感的确立。”[7]

(三)舆论宣传法

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要不断探索新形式,除了引导学生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去观看法律讲坛、以案说法、说案等法制教育节目外,还有积极主动地利用高校内部的校园广播、学校电视、校园网、校报校刊、黑板报等多种阵地进行法制舆论宣传。高校应利用板报、橱窗法制图片展,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示和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通过校园快讯、班校见闻、问题征解等栏目,对学生进行法律的宣传、引导,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采用文艺宣传的形式进行法律宣传,如创作法律宣传歌曲,制作法律知识彩铃,编写法律顺口溜、快板、相声、锣鼓词,拍摄法制专题片、法制微电影等。

(四)知识竞赛法

知识竞赛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激起大学生用法的积极性。知识竞赛法可以训练学生以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自觉用法的习惯。当然,法律辩论赛、普法考试、普法征文等类型的知识竞赛法也应逐步引入到高校法制教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与校外的各种法律知识竞赛。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法制宣传教育独特优势、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

四、高校法制教育的保障措施

高校法制教育应实现理念教育和制度教育的结合,并“从混同于思想教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赋予法制教育体系以完整的独立地位,着手构建青年学生们不可或缺的法律素养。”[8]当然,法制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的参与配合。对于高校法制教育而言,在明确法制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除了建构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方法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

(一)增强法制教育观念

高校应该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普法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为此,高校普法教育应“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普法工作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有选择、有区分、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普法工作。”[9]当然,高校法制教育应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使高校法制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将大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此外,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应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时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强化教育组织职责

在高校普法教育工作中,法制教育组织必须建立并履行相应的职责。高校党委要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其作为常设机构指导组织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健全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积极推进司法机关选派政治觉悟高、有责任心、业务精、宣传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高校兼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协助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法制课教师队伍的主体。套鼓励现有的法制课老师参与法律学历教育,吸引法律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高校法制教育事业,不断提高高校法制教学的水平。此外,还应加大教师法制培训力度,对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轮训和考试考核,逐步实行全员教师法律知识持证上岗制度。

(四)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7

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断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中的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而违法违纪,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薄弱。譬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弑师案等。这些案例足以说明:高校的“法制教育”课,无法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现行的法,更无从深入人心,在学生中树立法制观念。所以,高校法制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构建一个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进程,法制教育已进入高校多年,不少高校对法制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高校法制教育还不完善,并相应存在许多问题。

(一)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虽都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法制教育内容却很少,而且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高校的法制教育课除专门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只是在短短的一个学期进行,此外再无任何系统教育,至于那些所谓的法制讲座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二)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即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文;二是关于法的原理的知识,即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总体来看,有以下两个不足:一是过于抽象。生动性相对缺乏,学生常常感到乏味,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二是过于广泛。教材涉及的面很广泛,其内容不够详细和具体,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要有较大的主动性去检索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良莠不齐高校教师在法制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知识水平对于学生有着巨大影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我国高校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担任“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学历构成为:|“本科24.3%、硕士49.2%、博士26.5%,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学历构成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一些法律教师由半路出家,还有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政工干部充任,教出来的学生会有多少法律素养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高校法制教育模式构建不完善虽然法制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制教育不等同于德育教育。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近年来涌现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说明了现行的高校“法制教育”课,既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更没有达到观念改造的效果。

三、对高校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宣传体系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开拓新思路,形成新举措,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宣传教育机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宣传途径,如广播、校报、宣传栏,普及法律知识;定期开展法律讲座,不仅要请学校的法律教师,也要请社会上法律工作者进行讲座,宣传法律理念;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法院等,使他们对违法犯罪行为能有切身的体会。

(二)合理设置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完善高校法制教育模式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要采取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形式,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仅要注重法律具体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对法制教育的需求,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第二,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要适当偏重学生的权利教育,使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还要养成法律情感和法律行为的习惯。教师在教授要改变只重视遵守义务、服从的教育倾向,加强对大学生拥有的权利、利益的宣讲,让大学生感觉到学习法律知识对于自己不仅只是束缚,还可以维护自身权益,使大学生主动接近法律。第三,学校、社会要注重法制环境的营造,要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公平、公开性,这就要求学校在管理上要做到依法管理,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逐步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三)改善并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保证。高校应该提高对“法律基础”教学和教师的重视,培养骨干专业教师,提高队伍素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法律课教师必须由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学教师担当,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教学方法,在讲解具体的法律条文时也要就条文所传递的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予以教授,教学上同时辅之以案例,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开展实地教学,邀请法律工作者参与教学等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8

1、高校教育与培养的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目前高校在教育上基本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了基础的教学计划,但我们也发现,很多高校也仅仅是在低年级开设法律课,而当该法律课程结束后就没有其他内容的法制教育了。我们也看到,不少高校没有很好地重视法律教育,而是把法制教育从属于学校的德育教育,使其自身没有独立的地位。从而不仅难以达到对学生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实的开展。因此说,要充分发挥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就必须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教学体系。

(2)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对于当前的高校教育来说,法制教育专业师资很匮乏。而且我们也看到,不少高校的法律课教师基本都是由学校的学工处和德育办、以及学校团委的行政工作人员或者说是部分政治教师担任,而他们的专业法律理论基础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法律课的教学效果。

(3)教育课程和内容设置不合理。

当前不少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常也只有60课时左右,而其中的法律基础最多不超多30课时,无法满足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需求。这些授课教师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实属不易,更不要说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4)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我们看到,各大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几乎清一色都采用了课堂教学这唯一的教学手段,缺少其它渠道和形式的高校法制教育活动。

2、高校学生自身法律素质的现状分析

(1)自身缺乏法律知识的积累

在校大学生除应具备普通公民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法律知识需要。当前在校大学生在掌握这些法律知识方面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一是缺乏较为基本法律理论知识。因为在校园学习中,我们常会受多元价值观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对学习实用性法律有着较强的倾向性。

(2)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

虽然当前不少高校学生通过一定的自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这些意识还远远未能转化为自身的法律素质。首先表现在不少人在法律上存在逃避诉讼的心理。

(3)法律素养的缺乏

我们也发现到,不少学生缺乏通过法律的途径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这种意识和能力。如不少学生谈到在外地兼职打工时,却被所雇雇主克扣工资不知道怎样去预防,还有不少同学在购买商品时受到商家欺诈而自认倒霉等等,这些日常问题都反映出当前不少学生还存在着维权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

二、高校法制教育改革方法和策略

1、法制教育观念和定位的改革

首先是要顺应建设法治社会对于基本法律人才要求的需求,推动高校法制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也看到,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次于高校道德教育的思想观念认识及定位是不合理的,要把高校的法制教育等同为道德教育来开展法制教育课,我们也常说提升人的综合品质,应该积极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

2、建设学校法律师资队伍

对于高校来说,一支法律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校法律教育的最基本的保证。高校的法制教育应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要对法律基础课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作整体战略性思考。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法律组编教材的主编单位或者是法学科研和教学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鼓励并支持这些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法律业务素质。

3、推动高校法律教育课堂教学

高校的法律课教学环节是培养在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首先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高校法律教育应该突破学校法律基础课的局限,将法律教育与自身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相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教学面,并丰富教学内容。在法律素质教育中,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道德的教育,发挥道德对大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的教育指导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对人行为的强制规范的作用。当这些大学生增强了自身的法律观念,自然也就会相应提高道德水准。其次是改革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是十分有助于高校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法律素质。所以,高校法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法律课程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重点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消极地位,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和实践,将封闭式的法律课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9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堪忧

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让我们对高校法制教育隐痛深醒;同年七月,成都某大学十余名学生将小偷殴打致死案件;2006年发生的刘海洋硫酸泼熊案件等。此类案件年年都有发生。另据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调查,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1]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违法犯罪人员占高校总人数的1.26%,而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2004)———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谈到我国大学生“到2010年预计将达到2500万左右”,大学生的“群体文化素质较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专门人才和中坚力量。”也正因为此,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更显迫切。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不高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固有弊端,以及部分学校疏于思想政治工作,导致校园暴力现象严重,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并且,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又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水平下降。同时,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阶段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所有高校,非法律专业均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进行“法制教育”,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授业者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只能罗列知识点;学习者死记硬背,疲于应付过关考试,这进一步限制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2.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正处于青春期没有成熟。此阶段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容易被诱惑,心理承受力、自控能力差,接受新事物快,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事情缺乏理性的识别、控制。另外,现在社会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思想泛滥,、吃喝玩乐,攀比风盛行;经济发展中的腐败现象,社会不公、矛盾增加;家庭教育被忽视,父母恶习、离婚率上升,溺爱、家庭暴力,正确的教育尤其心理教育不足,使很多大学生深受其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3.现行高校的法制教育弊端分析

(1)法制教育重视不足。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没有独立的地位。长期以来,高校内没有独立的公共法律教研室,法律基础课由马列教学部或公共课部的教师讲授。

(2)法制教育的师资结构不合理。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各高校的法律教师,多为“半路出家”,甚至是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教师讲课。

(3)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前面提到各高校非法律专业均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进行“法制教育”,并不能满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需要。

三、法制教育完善之对策

1995年12月,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法律意识或者说法律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各种法律知识,并在人人都自觉遵守法律的环境影响下,而不断养成的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良好行为习惯。但不可否认,在我国普法工作起步较晚,广大公民整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下,高校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最重要一环。但是,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的法制教育体制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本人认为,进行双专业教学是一条出路。

(一)双专业教学的概念所谓双专业教学就是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开设第二专业,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双专业教学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中早已经存在了。如首都师范大学推行的主辅修制,鼓励大部分学生除了主修一个本科专业外,再根据自己的态度和爱好修一个辅修专业,以学得一技之长。其辅修制分为三个层次:一本一辅(四年本科+辅修专业);一本一专(四年本科+专科专业);双学位(四年本科+双学位专业)[2]。另外,其他高校也都有类似的主辅修教育模式。但是,这种主辅修教育模式不是本文所倡导的双专业教学。而是借鉴这种教育模式,在主修本专业的同时,辅修法律专业。

(二)双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双专业教学实行起来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将法律作为辅修专业是可行的。首先,实行双专业教学的成本投入问题。现在各高校都有法学院、系或者专业,师资不成问题,还会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实行双专业教学的学时问题。一个大学生无论专科还是本科每周平均学时均在22学时内,每周上课5天,每天按6学时计算共30学时。也就是说,每周至少有8学时可以用来安排法律课。再次,双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问题。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的教学外,还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第四,双专业教学的毕业成果问题。具有双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直接授予双学位,没有双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以和全国自学考试挂钩。并且,将法律自学考试按照大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分设不同的自学考试科目。学生毕业后,可以拿到学校的辅修毕业证,同时也能拿到自学考试的法律毕业证。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篇10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1、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

现代社会,法律的重要性已显露无遗,但许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相当地缺乏,不少人不能分清最基本的法律问题,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1]。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反映了他们的法律理论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

2、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遵纪守法的可能性比社会其他成员要高,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2]。如备受媒体关注的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等。

(二)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明显呈上升趋势,而且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国的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环境不尽如人意。

首先,我国法律制度不尽完善,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又由于监管制度不健全,少数政府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这些都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公信力,容易造成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淡化。其次,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师生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防范意识薄弱,思想上麻痹大意。例如,有的学生昼夜不关门,学生钱物的存放也很随意,没有什么防范意识,给大学生犯罪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学校、社会、家庭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存在不予追究或从轻追究的心理,在学生违法犯罪时,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助长了部分学生的违法犯罪的心理。另外,高校的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周围遍布游戏厅、歌舞厅、网吧、酒吧和发廊等娱乐休闲场所,加之相关部门对其疏于管理,经营业主只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社会效益,使得这些场所不断向大学生传播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动摇他们的道德防线,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犯罪。

2、法律教学和法制教育落后。

首先,法律教学的形式单调,重知识的传授,轻法律意识的培养。现行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加上了多媒体播放案例也仍然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而法律意识并没有真正地增强。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案件就是一个明证。

其次,法制教育的内容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入世必将推动法律的入世,但我们高校的法制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这导致了大学生权利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同时教学的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法律教材知识陈旧,内容肤浅,观念更陈旧,有的甚至还有错误。

3、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合理。

现在高校主要以《法律基础课》为法制教育的重点,而法律基础课在性质上属于思想品德课,并非独立的法律性质的课程。这种课程体制使得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得不到认识,有人认为法律基础课什么人都能教,教师也常常是非法律专业的教师,他们有的既缺乏法学理论,也没有实际经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要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坚决打击各种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行为,树立法律权威,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禁止滥用权力。同时作为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应对高校周围的游戏厅、舞厅、网吧、酒吧和发廊等娱乐休闲场所进行有效地综合治理,保证学校有健康、安宁的学习环境。

2、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首先,要努力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法律素质,使他们具有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其次,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组织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三,高校的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应该率先垂范,以自身遵纪守法的模范行为,影响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如奖、助学金的评比、评优、毕业推荐、违纪学生的处理等绝不能掺杂个人情感,凭意气办事;最后,认真解决好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用水、用电、宿舍、食堂和其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校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首先应该加强师资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3]然而当今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配备不齐、兼职太多、业务素质达不到教学要求等问题,因此要把那些受过专门的法学训练、有较高法学素养的教师推向教学第一线。

其次,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避免单纯地说教,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把枯燥的法律理论变为生动的法律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利用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如“刘海洋伤熊案”“马加爵杀人案”等,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地思考,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要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视频融为一体,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

(三)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良好的法律意识能使大学生自觉守法,依法办事。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和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法制教育,仍然重法律知识的传播,轻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围绕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教学。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和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手段提供可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