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4 17:14:55

纺织行业管理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1

一、继续加强对棉纺细纱机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

1、"十五"期间,对棉纺细纱机(含涉及棉纺细纱能力的变形产品,下同。变形产品由国家经贸委认定)继续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整机无标牌的(无生产企业名称、无产品型号系列、无出厂日期)、无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或改装、拼装及盗用有生产许可证企业标牌的、假冒有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棉纺细纱机均属于违规产品。生产、销售和购买以上产品的违规行为,要按国办发[2000]4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2、有棉纺细纱机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以下简称"定点企业")应向国家经贸委报送棉纺细纱机和车头、龙筋、机架三种关键部件(作为配件直接向外销售)的生产和销售情况(附件一),每月10日前将上月情况以书面形式经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后上报。

3、棉纺细纱机出口实行备案制。经营棉纺细纱机出口的企业凭有效出口贸易合同到国家经贸委办理登记并领取登记备案单(附件二);定点企业凭登记备案单和出口贸易合同组织生产和供货。经营棉纺细纱机出口的企业在设备出关后两周内,应将出口报关单复印件报送国家经贸委核销。出口棉纺细纱机不得转销国内市场,如出现转销国内市场的情况,则按国办发[2000]4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视为违规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进行处理。

二、进一步规范棉纺细纱机"准购证"的管理

1、棉纺生产能力实行总量控制。按照国办发[2000]40号文件规定,"十五"期间所有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购买棉纺细纱机只能用于企业的更新改造,必须报废销毁相应的落后生产能力。

2、棉纺细纱机的购置继续实行"准购证"管理。全社会任何企业购买棉纺细纱机都必须申领"准购证"(附件三)。"准购证"由国家经贸委负责发放。

3、"准购证"申领程序。更新棉纺细纱机的企业将申领"准购证"的报告(应包括企业概况、实施方案、拟销毁旧设备型号和时间、购买新设备的定点企业和数量、资金筹措等主要内容)上报省级经贸委(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国家经贸委收到省级经贸委(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的初审意见后正式出具"审核意见函"(有效期一年);企业凭"审核意见函"与定点企业衔接设备订购事宜;在设备发货之前,企业按规定报废销毁相应的落后生产能力;国家经贸委收到监销单后,核发"准购证";纺机企业凭"准购证"并严格按其证上规定的设备型号、数量发货。

4、报废销毁落后棉纺生产能力由省级经贸委(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行统一监销。国家经贸委和省级经贸委(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派人到现场,监督企业对拟销毁的整机及其关键部件(车头、车尾、车面、龙筋、机架)进行拆除并彻底破坏,确保细纱机无法再度重新组装,并指定回收单位将报废设备回炉销毁,不得转卖。监销后,各有关方面在监销单(附件四)上签字并盖章,作为报废销毁落后棉纺生产能力的有效凭证。

5、新设备安装完毕,需由省级经贸委(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商国家经贸委后,到现场进行数量核实,并将核实情况上报国家经贸委备案。6、棉纺生产企业未按规定办理"准购证"或未向持有"生产许可证"的纺机生产企业购买,均视为违规新增棉纺生产能力,按国办发[2000]40号文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7、气流纺纱机纳入棉纺总量控制范围。国家经贸委在年度控制额度内,对其实行登记备案制管理。凡需国内采购该设备的,须经国家经贸委备案登记后,再凭"登记备案表"(附件五)到生产企业购置。

三、进一步加强进口管理,严格控制棉纺细纱机进口

1、对气流纺纱机、喷气纺纱机等新型纺纱设备的进口实行总量控制。年度进口总量由国家经贸委提出,商外经贸部。

2、凡进口棉纺细纱机、气流纺纱机、喷气纺纱机等涉及棉纺生产能力的设备,都要经国家经贸委核准后,方可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进口事宜。禁止二手棉纺细纱机、气流纺纱机、喷气纺纱机和落后机型的进口。

3、进口棉纺细纱机只能用于更新改造,不得新增生产能力。进口棉纺细纱机的企业在设备进关之前,要按规定程序销毁旧棉纺锭。对没有按照规定销毁旧锭的,均视为违规新增棉纺生产能力,按国办发[2000]40号文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坚决查处新增棉纺生产能力的违规行为

1、根据《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2号)和国办发[2000]40号文件的要求,各级经贸委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企业违规生产、销售棉纺细纱机,严格控制各类企业新增棉纺生产能力。凡涉及细纱机更新改造的项目,除按现行程序报批外,限额以下项目一律抄报国家经贸委备案。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棉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一直是工业学术界讨论的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产业性质上相似相近或相关,在发展空间上同属于(或接近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产业领域、相对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较明细、依靠紧密或松散型产业链相互连接,由诸多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一种工业集聚形态。在我县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本县及周边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新纺公司人才、市场、技术、管理、信息、资金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等主要形式,通过催生、延伸棉花加工项目,培育出了县棉纺织工业区及上港、溧河、城关、城郊工业小区等棉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新纺公司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棉纺织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点

新野棉纺织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政策宏观引导,截止2005年6月底,全县棉纺织企业,已发展到101家,其中棉纺企业84家,棉织企业8家,捻线9家。固定资产达到26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突破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县限额以上棉纺织业实现产值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利税135亿元,利润75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691%、659%、67%和678%。棉纺织业在全县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比重之高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主要呈现出五个明显特点:

1、龙头带动能力强。作为新野棉纺工业的龙头,新纺公司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和河南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全国功能性产品开发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138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共有纱锭33万锭,其中环锭纺22万锭,气流纺24台,折合11万纱锭;织机3000台。拥有进口清梳联、自动络筒机、转杯纺纱机、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1000多台(套),占公司装备总量的60%以上。主要生产和经营棉纱(混纺)线、纯棉和混纺坯布、色织布、牛仔布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高档织物用纱7万吨、服装面料12亿米。产品远销广东、江苏、福建等20多个省市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产值173亿元,销售收入132亿元,实现税利8105万元,其中利润3722万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351%、335%、216%和206%。出口创汇3260万美元,名列全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12位,利税总额居第七位,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全省同行业第一。2004年荣获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8月9日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前二十强”荣誉称号。

2、产业集群群体大。靠政府的正确引导、靠新纺公司龙头的拉动,全县民营棉纺织业迅速膨胀。在短短三年时间内,限额以上民营棉纺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90余家,固定资产115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纱锭规模达到40万锭。2004年度生产棉纱近8万吨,各种布料7000万米,完成总产值146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其中鹏升、华星两家规模达到2万锭以上,另有5家达到1万锭以上,5000锭的企业12家,县工业区及城关、上港等7个棉纺织工业区内拥有棉纺织企业70余家。全县民营棉纺织扩张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纺公司。

3、企业装备水平高。我县民营棉纺织企业1997年起步时,设备基本上都是国有大型棉纺织企业限产压锭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机器性能差,工艺水平低,产品质量档次低。通过近几年的滚动发展、更新改造,止目前,全县民营棉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全部都是国家定点纺织机械厂2003年、2004年、2005年出厂的先进设备,主要设备J128K、FA506细纱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棉纺织产业链条长。目前,全县棉纺织业基本形成了由植棉——轧花——棉纺——棉织——服装的棉纺织产业链条。全县98万亩耕地,常年植棉40万亩左右,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县棉麻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的9家棉花企业,担负着全县棉花收购、加工、销售任务。年收购加工棉花4万吨,其生产的“银鹏”牌棉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全县棉纺织企业年需用棉花14万吨,加工棉纱13万吨,织布16亿米。永兴纺织服装公司等3家企业引进了服装生产线,年加工服装30多万套。

5、产品市场销路畅。以新纺公司为依托,整个纺织产品销售网络健全,在全国和境外设有多家销售公司,同上百家棉纺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营销网络覆盖我国中部及东南亚地区广大市场。产品质量好、产销率高,棉纱、服装面料产品产销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2004年,全县棉纺织产业出口创汇3260万美元,占全南阳市出口创汇总额的1/3。

二、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县棉纺织行业尽管占据了工业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提升改造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效益逐年提高,但形成分工明晰、互动明显、关联紧密的产业集群,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实际矛盾和问题,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至今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思想障碍。大致突出表现有五个方面: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开拓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低下、开放意识淡薄。首先是素质不高。虽然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迅猛,但真正强势、大型的民营企业仍是凤毛麟角,我县棉纺织行业民营企业目前达到中型要求的还并不多。综合各种因素,其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诸多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文化、管理素质等离现代企业要求相距甚远。其次是信息不灵。这种状况的产生,源于三个主要方面:(1)企业管理的不到位,诸多园区、协会对于如何及时向相关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宣传方针政策等不关心、不重视。(2)企业习惯于独来独往靠自身拼搏,缺乏主动获得信息、争取政府支持意识。(3)整个行业至今没有可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促进工业化发展的信息平台。三是开拓意识不强。在全县9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家庭作坊式、靠亲戚朋友凑钱、临时租赁场地办厂的企业居多。这些家庭作坊式企业,由于素质能力及资金人才等严重局限,几乎没有什么“做大做强”的念头,只是凭借市场之手推动、靠市场效应凑合赚钱、养家糊口,小富即安。四是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管理的混乱、人才的奇缺、缺乏经营网络,致使相当部门企业整日忙于应付内部、穷于应对竞争、甚至奔命维持“关系”,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和条件去深入研究、分析、思考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行业发展趋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并依此制定、提出本企业比较清晰的中长期发展思路。五是小农意识。即开放意识淡薄。我县许多个体私营主思想守旧,只愿在本地发展,不愿意离土离乡到外地开拓市场。在某一领域本地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宁可在本地市场中艰难地分一杯羹,也没有到外地开拓市场的计划,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放的市场意识,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创业的足迹,温州人经销网络几乎遍布全球的每个角落。与这种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相比,我县的个体经营者小富即安,固守田园的思想观念就十分突出了,并且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基于上述几种状况,在我县10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主要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小富即满问题比较严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类似这些目前尚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对形成有机联系、互动发展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障碍。

2、管理体制的多头和不顺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步履艰难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县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形成的,必须依靠行业管理部门在各工业区内明确定位基础上的服务、协调、指导、组织。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导致了行业管理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行业管理是社会化分工的客观要求。说到底,它应该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内的经济民主实现机制,是行业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协商行业内部关系、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协调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共性问题所采用的实现目的的非赢利性组织方式。而今单纯“官方”的或“官办”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么名不副实没有任何管理手段,要么应付生存竭力集资“化缘”,对推动行业的加快发展都不会起到太大的积极作用;而单纯由企业自发自主实施“行业管理”,又很难避免缺失政府支持、相互抵触摩擦等问题和矛盾,无法达到行业管理的作用目的。这种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所导致的行业管理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的现状,成为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制肘因素。

3、企业各自为政搞“小而全”的矛盾问题日趋显现并有逐步发展升级趋势。在棉纺织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间分工合作意识淡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加之妄自尊大和“以我为中心”传统思想较为顽固,不少企业将改造升级的精力和重心放到了建立自我内部循环的“私有产业链”上,企业“小而全”现象屡见不鲜,明显地违背了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特征和规律。不少企业呈现一种“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病态”现状。无庸置疑,产业集群是一种符合现代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集群集约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使同一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化,使一个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于该产业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明晰发展方向目标。产业集群内部相关企业间互通有无与分工合作,成为有机产业链形成并不断延伸和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且依照现代管理科学“8020”定律研究可知:“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因此,按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客观事物规律,不存在一味脱离社会分工与合作仅靠自身内部循环就可不断发展的“完全”;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某个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不外乎在20%左右,其余80%则是为强化和发展这20%的核心竞争力相配套和服务的。因此,搞“小而全”的思维和运行方式的结果,必然会是企业经营生产目标不明、面面俱到、顾此失彼、特色含混、疲于平衡、常陷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困境、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弱化,最终导致失去市场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相互游离、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抵触的区域产业集聚,几乎没有什么“集群”可言,只能是一盘散沙,不可能成大气候。

4、科技创造严重滞后,科技含量提升乏力,影响着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生命力。由于观念落后、基础较差、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和研发滞后等原因,我县棉纺织行业企业当前明显存在着科技创新严重滞后、科技含量提升乏力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生命力。

5、企业间的无序(包括不良)市场竞争已成为影响棉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内耗因素。由于在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该管的部门无手段管、有权的部门无精力管、最终导致多头管理均不到位的问题,行业的管理、协调部门以及自律组织大都名不副实,无法实现有效切实的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情况客观存在。一是人才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缺乏大局意识和相应规范,不讲原则地相互挖墙角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原料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市场建设的明显不足,不择手段地争抢原料现象层出不穷;三是产品销售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行业自律机制没有建立,单纯为自身利益而恶意降价的大有人在;四是技术方面的无序竞争,整合与合作意识缺乏,在技术上相互封锁甚至相互“偷袭”的问题存在。类似的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无序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状况,无疑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严重“内耗”。

6、管理、科技、设计人才的匮乏直接威胁着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续发展。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着要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员但无良好的经营机制,要么有良好的经营机制但无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人员的问题;尤其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缺位、企业财务的管理混乱、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产品结构的单一低档等。科技人才方面,国有企业有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意识,但无科技创新的资金和动力;民营企业有科技创新的资金和动力,但无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威胁着我县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续发展。

7、资金支持乏力,导致诸多企业改造升级困难,产业集群实力不强。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及市场战略目标的调整,银行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中企业,形成了政策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我县棉纺织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企业建厂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厂房和设备上,致使一些企业因缺乏流资而不能投产或达产;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急需技改扩规模上水平,但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不能付诸实施。

上述现存的诸多主要矛盾问题,不仅影响着棉纺织产业集群的顺利形成,同时也必然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削弱了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壮大棉纺织产业集群的对策及措施

1、明确思路,加强指导。联系新野棉纺织业发展实际,在贯彻落实“棉纺织基地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新野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把棉纺织产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主攻方向,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和培育市场为突破口,按照“协调、服务、管理、发展”的原则,优化环境,精心培育,强力突破,扩充总量,提高档次,创新结构,实现产业的装备更新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争创全国棉纺织强县。到2010年,全县纱锭力争达到150万锭,其中气流纺15000台,年产纱30万吨;织机15万台,年织布3亿米,染整布2000万米,服装1000万件。完成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3%,占限额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销售收入实现90亿元,利税总额10亿元,其中利润7亿元,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具体内容是:牢牢牵住克服染整“瓶颈”制肘和实施“终端”(服装乃至产业用、家居用、甚至高端医疗技术用布)等产业带动的“牛鼻子”,扩大品牌(名牌)影响,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棉纺织工业的全面发展提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研发、推广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产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要求的行业标准和名牌战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借力发展、借力创牌、借力提升、借力扩张;加快棉纺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速度,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并组建相关市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优势和效应。在具体运作上,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应注重结构与规模;“终端(服装、产业用布、家居用布等)”产业的发展,应注重品牌与附加值。

2、扶优助强,项目支撑。以改造、提升、调整为基本手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的重要内涵。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自始至终都应该把“必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加以全面考虑、整体布局和安排协调。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统筹”基本原则所提出的要求。而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前提下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其着眼点和着力点并非过去认识上的那种低水平重复建设般地盲目扩张,而是强调必须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本质的改造、调整、创新、整合和提升。因此,政府对棉纺织行业的关注和支持,重点应该是以扶优助强为基本原则的项目支撑。要有重点的筛选3—5家技术装备先进、年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年纳税总额超100万元的民营棉纺织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十一五”末使之成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年纳税总额超500万元的中型民营棉纺织企业。

3、抓好园区,铸造链条。作为数量最大、市场潜力颇好、发展势头强劲的新野棉纺织行业,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热潮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以规划布局、引导调整、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组建产业集群、推广先进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形成有机产业链并整合发展竞争资源、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为主要任务的行业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加快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速度,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并组建相关市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优势和效应。这种有机集聚并形成相关链条,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相关园区的定位要明晰。园区的产业定位,不仅是对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的有效引导,而且对于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2)大力引导和提倡建构跨园区的明晰专业分工、强化协作配套、集约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的有机链条,并保持链条能够可持续地不断延伸。鼓励企业间在巩固并不断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相互配套、合作,适时组建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区域界限的大型企业集团。(3)政府应该采取给予适当投入的经济手段,对企业向工业园区加快集聚进行有力推动和制约。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3

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市纺织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在全省纺织行业率先创建了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向市场经济主体成功转变的管理模式;她引领着*纺织行业的航船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顺立潮流、多元发展、外向经营,使*纺织集团公司由一条小船成为集投资、自营出口、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公司;使*纺织行业由弱到强,成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特色产业。

一、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争当全省纺织行业改革的排头兵

多年来,在她身上始终激扬着一股永不停止、锐意进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始终自觉地与国家改革开放整体进程一同脉动,始终走在我市乃至全省纺织行业改革的前头。体制改革前的*市纺织工业公司是一个具有政府行业管理职能的管理公司,工作按部就班,清闲自在。但陶琳不甘平庸,自我加压,1992年,她被市政府任命为纺织工业公司总经理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单一管理职能的工业公司改革成具有管理与经营双重职能的自收自支的*纺织工业集团总公司,不仅节约了财政支出,而且激发了公司机关干部的创业热情和干劲。1993年,她在*省纺织行业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地市纺织行业主管部门机关改革的思路,精简机关机构,精简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分流机关人员部分充实到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第一线,壮大企业管理、技术和经营力量;部分组成新的贸易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她科学决策,严谨操作,改革收到了预期效果,稳妥地实现了机关机构和人员的大幅度精简及全市纺织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省各地市纺织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了逐步转变行业管理模式和管理职能,带领机关人员走向市场的成功范例。1997年,她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总体部署,创造性地推行投资结构多元化改革,走出一条企业经营管理层控股,企业员工自愿参股的企业改制新路子,在全市率先平稳顺利圆满完成了市直纺织企业的改制工作。20*年,她放弃了进政府机关做行政官员的机会,毅然申请市政府批准,取消了纺织工业集团总公司的政府行业管理职能,改制成为市场经济实体的普通企业——*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带着30多名机关干部及1000多名职工完全走向市场,为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勇立潮头,谋求发展,当好全市纺织行业的领航员

审时度势,创新行业发展新思路。1995年,她经过全面深入地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审时度势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工贸结合、以贸带工、以工促贸、工贸共进的纺织行业发展新思路。经国家经贸部批准,在我市率先注册创立了具有自营出口权的*纺织工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集团进出口公司在她的精心指导下,经过短短三年的发展,到1998年,纺织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一跃成为全国自营进出口500强企业,列*省自营出口企业第一位。自此以后,进出口公司一年一个台阶,到2008年,年均出口创汇达4000万美元,今年预计创汇6000万美元,进出口贸易额1亿美元。

拓宽视野,搭建中外纺织行业合作桥梁。自1993年起,她竭力推动对外开放,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先后吸引外资1200万美元,创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5个。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她以发展*市纺织行业经济为目标,急外商所急,想外商所想,主动协调,着力搞好管理与服务。在她联系的众多韩国客商中,韩国迎日株式会社的崔相源社长因其在*创立的合资企业——迎日织物有限公司的良好业绩,以及他本人良好的商业诚信和在后续引资方面的卓越贡献,被*市政府授予*市荣誉市民称号。陶琳本人被社会各界誉为中韩人民的友好使者。

关注民生,引领企业多元发展。1992年她在考察服装市场时发现,整个*市区的服装、鞋帽和农贸市场大多是露天市场。这不仅影响*部级卫生城的美好形象,而且广大经营业户风吹雨淋非常艰苦,还存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众多隐患。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她当机立断筹资1806万元,注册成立*纺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当年被*市委市政府列入为市民办的十大好事实事工程之一的、胶东半岛最大的室内农工贸综合性市场——*大世界,不仅解决了服装露天市场和部分农贸露天市场的问题,还为市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致富平台。自此以后10多年,她坚持“建筑让*百姓买得起的住宅”的开发理念,先后开发住宅小区3个,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极大方便和改善了市民生活,纺织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也得以大幅度提升,为促进我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自我加压,不断提升发展目标。20*年,她根据*市委市政府进入新世纪,站在新起点,干事创业,实现超常规跳跃式新发展的部署,统观*市未来十年发展前景和纺织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为适应日本韩国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发展趋势,她果断决策在文登市苘山镇,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占地400亩的纺织工业基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原则,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已初具规模,首批进入基地的两个企业——亚联织物有限公司和成联织物有限公司的厂房建设业已竣工,设备安装调试和配套设施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

三、完善自我,扶危助困,成为爱心广博的好大姐

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位成功女性,她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绩,她常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为适应事业的发展,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业余时间几乎全都用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并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考试考核,取得了硕士毕业证书。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她自学英语和韩语,基本达到与外商直接对话的水平。自我完善的同时,她还定期对职工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想方设法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思想和技能水平。

心系职工,创造岗位妥善安置。在纺织行业全国性疲软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时期,*市直纺织企业下岗职工达2000多人,她不等不靠,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走自我解困谋求发展的新路子。她多方筹集资金开发了胶东最大的室内综合性市场,创造就业岗位10000多个,吸纳行业内外的下岗职工3000多人。她千方百计内部挖潜,利用旧厂房招商引资,创立了迎日织物和恒利织物、银丰织物三个中外合资公司,安排下岗职工1000多人,使得市直纺织企业的下岗职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为稳定职工队伍,提高职工生活,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4

一、实施分类管理的背景和内涵

河南省国税局通过分析税收征管流程,总结征管工作规律,认识到,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不仅是税款征收的基础,而且是稽查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针对征管基础薄弱、中小企业税负偏低及零负申报突出等问题,在今年初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实施分类管理,打牢征管基础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加强对税源的管理。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以行业分类为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规律为依据,以纳税评估为手段的税源监管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同行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搜集整理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并在验证的基础上,建立行业税源管理信息电子档案;进而通过定期采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测算,与企业申报信息相比对,验证企业申报的真实性,如发现企业纳税申报存在问题则进行约谈举证或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今年年初,河南省国税局按照“优化服务,分类管理,以查促管,管住管好”的整体工作思路,在全省确定了32个主行业,并由各市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确定市局、县局管理的重点行业。新乡市国税局结合本地税源特点,依据行业内在规律和行业规模,将全市29986户纳税人划分为30个大行业,286个子行业,并分市、县、所三级确定重点管理行业。

二、实施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税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1、税源管理模式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在分类管理中,把企业看作行业中的一员,摸索行业管理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加强纳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产业链管理,构建起立体管户机制。

(1)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选取同行业中若干个典型企业,通过典型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行业标准等信息,在实际测算、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在开展对小煤矿行业的典型调查过程中,采集30多条信息,并经过分析、测算,发现煤炭的产量与矿产资源补偿费、耗电量、工人工资等具有内在的联系:矿产资源补偿费每月按销售额的1%进行征收,吨煤耗电量约为8度,吨煤工人工资为23元。同时,矿产资源补偿费、耗电量、工人人数(主要为外地民工)可以按月分别从矿管部门、供电部门和公安派出机构准确获取。

(2)建立行业评估数学模型,开展行业评估。在摸清行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涉税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测算,筛选出具有行业规律性的、与企业生产经营关联度较强的信息指标,建立起行业评估数学模型。如依据小煤矿的三项指标建立了3个行业数学评估模型,并利用评估模型开展了行业评估。如卫辉市6户煤矿,由于账制都不健全,2001年-2002年,按照双定征收方式,总计缴纳增值税10.3万元。利用行业评估数学模型测算,少缴增值税115.7万元。经约谈举证,6户小煤矿承认少缴税款110万元。

在分类管理过程中,坚持成熟一个行业,总结一个行业,提炼一个行业,推广一个行业,不断挖掘、总结、提炼,将具备推广条件的行业调查方法和评估数学模型及时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总结推广了12个行业的调查方法和评估数学模型。

(3)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透,进一步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即利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信息,实施链条式税收管理,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如煤炭运销企业所处的链条是:煤炭生产企业→(运输企业)→煤炭运销公司→(运输企业)→火电厂等用煤企业。根据火电厂的购煤数量,可以测算出煤炭运销公司的销售情况;同样,根据煤炭运销公司的购销数量,也可以测算出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销情况,反之亦然。

2、税源管理体制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

(1)以查促管。稽查部门利用稽查手段,对不予配合的调查对象,采取突击检查方式,获得相应数据,为行业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持。同时,管理部门在收集税源信息、监管和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偷税疑点,即时向稽查部门提供案源信息。今年4月份,获嘉县局利用投入产出率数学模型对纺织行业进行评估时,发现海幸纺织有限公司原料投入与产品产出差异较大,但经约谈举证,该公司表示无任何问题,于是管理部门迅速移交稽查查处。经稽查发现该企业采取销售货物不记收入、高转成本、少记产量等手段,少申报税款48万元。

(2)加强配合。在产业链的管理中,纳税人的购销对象,即其上下链条往往不属于一个主管国税机关管理,这就需要其他主管国税机关相互沟通,交流信息。今年5月份,新华国税局对其所属的6户国有纺织企业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发现红旗国税局管辖的5户企业与其具有关联关系,两个局共同组成调查评估组,协同作战,利用单位产品耗电量、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测算,共评估入库税款79万元。

(3)上下协作。分类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中,上下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如在信息采集中,根据信息的来源,建立了所、县(区)、市三级信息采集渠道,即税源管理责任人负责采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财务核算等生产经营信息;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如“一窗式”管理比对信息、行业税负、稽查处理信息等,则由相关部门负责采集;工商、公安、海关等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等第三方的信息,则根据实际,分级采集。

3、税源管理信息由原来单一的申报纳税信息向综合信息转变

通过分类管理全方位采集税源信息,不仅可以掌握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而且可以采集其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并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的行业税源信息库,为加强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调整岗责体系,重组业务流程

1、合理界定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的职责。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日常检查和处理,发现重大案件及时移交稽查部门。稽查部门集中力量查处偷、逃、抗、骗等较大案件以及专案、专项检查。

2、调整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一是对分类管理中确定的重点行业,分行业设立不同的管理组,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管理,探索建立条块结合的税源管理体制。二是在县局设置纳税评估岗,并增加评估人员,专职负责行业评估模型和行业管理办法的建立与完善、行业信息的采集与输机,并定期对行业评估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

3、加强对税源管理责任人的管理与考核。配合分类管理的深化,完善了《税源管理办法》,并制定了《税源管理责任人岗位职责》、《税源信息采集制度》等,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

(三)建立电子税源档案,推动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必然形成行业管理的专业化。新乡市国税局探索建立了行业税源管理电子档案,形成了信息化加专业化有机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1、建立分户电子税源档案。内容包括:一是从综合征管软件和金税工程中自动提取的纳税人的申报纳税信息;二是税源管理责任人根据纳税评估模型采集的企业动态信息;三是各级税务机关采集的企业产业链信息,从行业主管部门、经济执法部门等采集的第三方信息等。

2、建立行业电子税源档案。在分户电子税源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对大量分户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形成行业电子税源档案。内容包括:行业税负,投入产出比,物、料、水、电、汽耗使用量,行业平均利润率等。

3、建立税收预警系统。该系统由微机自动利用行业评估模型,将税源管理责任人定期采集的企业动态信息与评估数学模型设定的指标进行比对,生成评估结果,并与企业的申报信息相比对,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

三、实施分类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是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行业分类管理强化了税源管理责任,较好地落实各项管理要求。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和小规模纳税人零低申报率同比分别下降了13.4和14.5个百分点。

二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大量采集各种信息,并进行了综合利用,解决了以往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地加强了管理,促进了收入的增长。截至7月底,全市中小企业增值税收入同比增长21.2%,高于重点税源企业增幅15个百分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是拓展了纳税服务渠道。行业分类管理使税务机关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同行业纳税人的服务需求,统一政策执行标准,尤其是通过纳税评估,从个别企业发现共性问题,可以及时让同行业的纳税人进行自查完善,变事后查处为事前服务,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5

2.研究制定医药石化行业发展规划和提出全省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合理布局,推进行业结构调整。

3.抓好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和产业信息的具体工作,加强行业的宏观协调。

4.研究医药石化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指导医药石化行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医药、石化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具体负责联系巨化集团公司、省石化建材集团公司。

5.负责医药流通管理工作;负责药品、药械储备及紧急调度。

6.负责全省农药(含卫生杀虫剂)生产定点核准和生产批准书审核。

7.提出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的初审意见,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参与协调相关工业(园)区的管理工作。

8.负责全省医药石化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预审,参与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负责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工作。

9.指导和联系医药石化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10.承担省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11.承担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处室职能-轻纺行业管理办公室(省茧丝绸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1.组织实施轻工纺织工业(含食品、包装、丝绸)产业政策,研究提出促进我省轻工纺织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监督、检查产业政策实施情况。

2.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合理布局,推进行业结构调整。

3.抓好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和产业信息的具体工作,加强行业的宏观协调。

4.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参与协调相关工业(园)区的管理工作。

5.指导轻工纺织行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轻工纺织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具体负责联系省轻纺集团公司、省丝绸集团公司。

6.拟订茧丝绸行业规划和有关政策,协调行业发展,配合实施国家茧丝储备,负责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的管理。

7.牵头做好烟花爆竹行业规范管理工作。

8.提出行业内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初审意见,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9.提出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的初审意见,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10.指导和联系轻工纺织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6

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稳步前进,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13亿国民,对吃穿用行的品位和质量要求发展极快,其中对中高档纺织服装、纺织家居物品、以及纺织休闲物品等的需求不断攀升;工业用纺织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纺织工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关联程度正在不断增强——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投入产出比分析,纺织行业每增加1.00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为1.25,高出各个行业平均值的25%;而纺织企业劳动密集型的社会化生产特征,不仅对于良好解决城市就业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妥善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并良好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也不可小视;同时,国际上对中高档纺织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由此可见,纺织工业在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头二十年发展目标仍将发挥出无法取代的支撑作用。

纺织行业的加快发展乃大势所趋,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十一五”,将会是纺织工业面临的极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必须正视并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纺织工业的这种发展,绝对不是过去的那种无“链条”、粗放型、低标准、低水平、低档次、重复建设似地乱铺摊子,而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生产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为主线、以建立与相关行业密切关联和及时互动的产业链为基本路径、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化发展。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以人为本的“五统筹”观念、本着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着力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是当前纺织行业乃至行业各个企业所面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必须将“全面”作为其各项主要工作的着眼点。

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一点是“全面”,即要按照中共十六大的部署,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而在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过程中,以劳动密集型社会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纺织企业,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回龙坝镇,有农业人口2.8万余人,而今其中小纺织企业已经发展至540户、织布机近2.1万台、无梭织机500多台、浆纱机60多台、其产值(20亿)已占全市纺织企业(3000多家企业)总产值的1/5,常年在镇上各家民营纺织企业做工的当地农民和外来工的比例,几乎是1∶1,即均已达8000余人(目前尚有1000多名具备一定技能的挡车工缺口)。随着广大农民的逐步富裕,其绝大多数企业已经依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自发地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规模逐步在良性发展中扩大,集约化产业集团开始形成,农民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回龙坝镇纺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和相当部分农民向工业化城镇的转移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而且还消化了不少亟待就业的下岗职工和城市待业人员,为以发展工业化手段解决当地社会的稳定并逐步实现小康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例证,与全国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是相一致的,随着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发展,这个方兴未艾的纺织镇,在实践“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方面必然会愈加显现出其特有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跳出纺织看纺织,拓宽思路发展纺织”的新理念的形成势在必行。二、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务必在“协调”思想上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即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在新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以后,我国改革进入了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如何统筹兼顾,各类社会重大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问题自然突出出来。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最近在一次研讨会上认为,总理提出的24字施政纲领,是发展观念、战略思维、改革取向的重大转变,其核心就是协调。很显然,总书记提出的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应该是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个“协调”,包括传统纺织企业与纺织原料供不应求之间的协调、棉纺企业的产业升级与积极推广扩大化纤企业发展之间的协调、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研究推广竹纤维及大豆纤维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协调、以加大引进资金及先进技术带动并提高地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协调、助推地方纺织城及纺织园区建设以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等等。而如今在转变职能基础上的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规划、组织、指导、建议和操作等工作职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协调”。可以说,行业及其发展存在一天,政府的行业协调就必然存在一天;行业发展得越迅速,政府的行业协调能力及反应速度就应该越强。因此,某些地方存在的以往那种逐渐弱化政府行业管理作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与科学发展观的“协调”理念是相悖的。

三、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应树立“绿色”理念并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始终。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7

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稳步前进,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13亿国民,对吃穿用行的品位和质量要求发展极快,其中对中高档纺织服装、纺织家居物品、以及纺织休闲物品等的需求不断攀升;工业用纺织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纺织工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关联程度正在不断增强——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投入产出比分析,纺织行业每增加1.00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为1.25,高出各个行业平均值的25%;而纺织企业劳动密集型的社会化生产特征,不仅对于良好解决城市就业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妥善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并良好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也不可小视;同时,国际上对中高档纺织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由此可见,纺织工业在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头二十年发展目标仍将发挥出无法取代的支撑作用。

纺织行业的加快发展乃大势所趋,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十一五”,将会是纺织工业面临的极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必须正视并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纺织工业的这种发展,绝对不是过去的那种无“链条”、粗放型、低标准、低水平、低档次、重复建设似地乱铺摊子,而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生产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为主线、以建立与相关行业密切关联和及时互动的产业链为基本路径、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化发展。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以人为本的“五统筹”观念、本着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着力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是当前纺织行业乃至行业各个企业所面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必须将“全面”作为其各项主要工作的着眼点。

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一点是“全面”,即要按照中共十六大的部署,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而在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过程中,以劳动密集型社会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纺织企业,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回龙坝镇,有农业人口2.8万余人,而今其中小纺织企业已经发展至540户、织布机近2.1万台、无梭织机500多台、浆纱机60多台、其产值(20亿)已占全市纺织企业(3000多家企业)总产值的1/5,常年在镇上各家民营纺织企业做工的当地农民和外来工的比例,几乎是1∶1,即均已达8000余人(目前尚有1000多名具备一定技能的挡车工缺口)。随着广大农民的逐步富裕,其绝大多数企业已经依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自发地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规模逐步在良性发展中扩大,集约化产业集团开始形成,农民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回龙坝镇纺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和相当部分农民向工业化城镇的转移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而且还消化了不少亟待就业的下岗职工和城市待业人员,为以发展工业化手段解决当地社会的稳定并逐步实现小康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例证,与全国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是相一致的,随着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发展,这个方兴未艾的纺织镇,在实践“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方面必然会愈加显现出其特有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跳出纺织看纺织,拓宽思路发展纺织”的新理念的形成势在必行。二、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务必在“协调”思想上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即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在新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以后,我国改革进入了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如何统筹兼顾,各类社会重大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问题自然突出出来。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最近在一次研讨会上认为,总理提出的24字施政纲领,是发展观念、战略思维、改革取向的重大转变,其核心就是协调。很显然,总书记提出的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应该是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个“协调”,包括传统纺织企业与纺织原料供不应求之间的协调、棉纺企业的产业升级与积极推广扩大化纤企业发展之间的协调、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研究推广竹纤维及大豆纤维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协调、以加大引进资金及先进技术带动并提高地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协调、助推地方纺织城及纺织园区建设以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等等。而如今在转变职能基础上的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规划、组织、指导、建议和操作等工作职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协调”。可以说,行业及其发展存在一天,政府的行业协调就必然存在一天;行业发展得越迅速,政府的行业协调能力及反应速度就应该越强。因此,某些地方存在的以往那种逐渐弱化政府行业管理作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与科学发展观的“协调”理念是相悖的。

三、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应树立“绿色”理念并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始终。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8

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稳步前进,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13亿国民,对吃穿用行的品位和质量要求发展极快,其中对中高档纺织服装、纺织家居物品、以及纺织休闲物品等的需求不断攀升;工业用纺织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纺织工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关联程度正在不断增强——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投入产出比分析,纺织行业每增加1.00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为1.25,高出各个行业平均值的25%;而纺织企业劳动密集型的社会化生产特征,不仅对于良好解决城市就业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妥善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并良好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也不可小视;同时,国际上对中高档纺织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由此可见,纺织工业在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头二十年发展目标仍将发挥出无法取代的支撑作用。

纺织行业的加快发展乃大势所趋,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十一五”,将会是纺织工业面临的极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必须正视并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纺织工业的这种发展,绝对不是过去的那种无“链条”、粗放型、低标准、低水平、低档次、重复建设似地乱铺摊子,而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生产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为主线、以建立与相关行业密切关联和及时互动的产业链为基本路径、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化发展。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以人为本的“五统筹”观念、本着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着力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是当前纺织行业乃至行业各个企业所面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必须将“全面”作为其各项主要工作的着眼点。

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一点是“全面”,即要按照中共十六大的部署,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而在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过程中,以劳动密集型社会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纺织企业,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回龙坝镇,有农业人口2.8万余人,而今其中小纺织企业已经发展至540户、织布机近2.1万台、无梭织机500多台、浆纱机60多台、其产值(20亿)已占全市纺织企业(3000多家企业)总产值的1/5,常年在镇上各家民营纺织企业做工的当地农民和外来工的比例,几乎是1∶1,即均已达8000余人(目前尚有1000多名具备一定技能的挡车工缺口)。随着广大农民的逐步富裕,其绝大多数企业已经依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自发地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规模逐步在良性发展中扩大,集约化产业集团开始形成,农民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回龙坝镇纺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和相当部分农民向工业化城镇的转移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而且还消化了不少亟待就业的下岗职工和城市待业人员,为以发展工业化手段解决当地社会的稳定并逐步实现小康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例证,与全国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是相一致的,随着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发展,这个方兴未艾的纺织镇,在实践“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方面必然会愈加显现出其特有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跳出纺织看纺织,拓宽思路发展纺织”的新理念的形成势在必行。二、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务必在“协调”思想上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即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在新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以后,我国改革进入了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如何统筹兼顾,各类社会重大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问题自然突出出来。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最近在一次研讨会上认为,总理提出的24字施政纲领,是发展观念、战略思维、改革取向的重大转变,其核心就是协调。很显然,总书记提出的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应该是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个“协调”,包括传统纺织企业与纺织原料供不应求之间的协调、棉纺企业的产业升级与积极推广扩大化纤企业发展之间的协调、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研究推广竹纤维及大豆纤维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协调、以加大引进资金及先进技术带动并提高地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协调、助推地方纺织城及纺织园区建设以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等等。而如今在转变职能基础上的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规划、组织、指导、建议和操作等工作职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协调”。可以说,行业及其发展存在一天,政府的行业协调就必然存在一天;行业发展得越迅速,政府的行业协调能力及反应速度就应该越强。因此,某些地方存在的以往那种逐渐弱化政府行业管理作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与科学发展观的“协调”理念是相悖的。

三、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应树立“绿色”理念并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始终。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9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省食品、纺织、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严格相关行业产业政策准入管理,着力推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做好食品、药品供应保障,配合做好食品、药品行业专项整顿工作,促进食品、药品和纺织生产企业产品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二、主要工作

1、积极推动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确保各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得到贯彻落实,充分发挥规划对做好新时期行业发展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二是努力提高食品、药品行业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加大技术改造专项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装备对消费品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四是继续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借助全市大力实施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的有力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营资本介入,积极培育引进具有较强开发加工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快实施一批大型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

2、贯彻宣传铅蓄电池产业政策调整精神。根据省经信委通知精神,为使全市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对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有具体了解,推动我市铅蓄电池行业转型升级,及时组织企业参加省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宣贯培训工作。

3、做好粘胶和印染企业的准入申报工作。为推进粘胶纤维和印染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工信部《关于印发粘胶纤维生产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印染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深入调查摸底,及时做好政策调整宣传工作,组织符合《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印染行业准入条件》的粘胶、印染企业开展准入公告的申报工作。

纺织行业管理范文篇10

为进一步调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快发展工业的积极性,确保完成全年工业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市开展2012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考核。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对象

2012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考核由市经济局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对象为:乡和市机械汽车行业管理办公室、市纺织服装行业管理办公室、市化工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市轻工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市中小企业促进会(具体考核目标附后)。

二、考核指标

此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指标以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提供的数字为基准。具体分为两大类六项指标,总分为100分。其中,企业成长工程考核1项指标总分为30分,工业经济运行考核5项指标总分为70分。在工业经济运行考核指标中,工业总产值为20分,税金总额15分,利润总额15分,亏损企业亏损额10分,两项资金占用率10分。上述考核指标的计分方式、原则由市经济局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