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2:32:25

大众实训总结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1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为了更好地设计出贴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首先要先了解清楚中职学生的特点。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上初中期间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甚至有个别学生成为了老师“头痛”的对象。除学习外,他们并不封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很多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等,对计算机方面十分精通。他们思维敏捷,想成功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这部分学生放弃了继续考学这条“独木桥”,选择职业技术这条路,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上海大众定制班的学生大多数为男生,虽然基础知识较差,但他们性格开朗,动手能力较强,对新观念、新事物容易接受,自我表现欲较强,适应能力也强。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发掘他们的潜力,实施“因材施教”,强调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市场调查课题的教学目的

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此课题实践性非常强,因此,该课题的教学设置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目的是组织学生亲自参与调查实践,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市场调查的基本理论,掌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程序,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具备组织和实施市场调查活动的职业能力,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市场调查课题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设计市场调查课题教学思路上一定要注意,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强,其目的是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可以更顺畅地走向以后的就业岗位。所以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堂课对以后就业有所帮助,同时在教学设计方面要突出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使其建立自信心。教学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当中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充分施展个人特长,发散其思维。在开展市场调查活动时,要让学生自主设计调查方案、编写调查问卷等一系列任务,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团队完成市场调查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和主要技巧,而且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市场调查岗位工作环节组织教学。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设计在特定工作情境中开展市场调查活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把情境设置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中,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工作情境设置上大众订制班的学生占有一定优势,学生毕业后所去单位为上海大众旗下生产基地或4S店,真实的企业环境代入感会更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会更加强烈,学生也更容易融入实训任务当中去;对企业而言,每一次的实践活动成果也可以作为企业了解市场的另一个渠道,所以对企业和学生来说是共赢的。在市场调查课堂里,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个人作为上海大众公司营销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设计调查活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按照营销岗位市场调查程序,以“上海大众汽车”市场调查为课题,让学生在完成此市场调查的过程中理解并熟练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施教学。教师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建立他们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四、市场调查课题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市场营销实务》,其中市场调查项目共有两个任务,任务一是设计市场调查问卷,任务二是开展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具体内容应围绕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其中市场调查策划和设计调查问卷为核心知识)。环节一:调查准备阶段。实践项目有设计市场调研方案,选定调查方法。主要任务有进行学生分组、确定调查主题、撰写小组工作计划书、用不同提问方式设计问卷中的问题。环节二:正式调查阶段。实践项目有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活动。主要任务有编写调查问卷、模拟调查、修改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此次调查范围在校内进行)。环节三:信息处理阶段。实践项目有小组对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撰写小组调查报告,课业任务评估。主要任务有整理小组调查回收上来的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规范的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小组以及教师需评价)。完成该课题共需8个学时,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技能实训按照2:2:4的课时比例来安排教学。考虑到大众汽车定制班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开展技能实训时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每班学生可分为5组,每组人数在8~10人。教师对此课题给出以下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份“上海大众汽车”市场调查问卷,调查方法选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消费者对“上海大众汽车”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求调查范围在校内进行,调查对象为校园内的任课老师,在调查实施阶段,每个小组向学校老师随机发放50张调查问卷,对其开展“上海大众汽车”市场调查活动。然后对回收的问卷内容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出市场调查的结果,最终需要把调查结果形成一份完整的书面调查报告。此次活动结束后以小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汇报(上台汇报时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小组发言)、交流和评价。

五、市场调查课题的教学方法

1.讲授。在进行“上海大众汽车”市场调查实践活动开始前,在课堂上先布置此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按照完整的市场调查环节进行实践任务,接着对撰写市场调查问卷的格式内容及技巧、调查问卷设计步骤、市场调查方法和程序等基本理论相关知识进行讲解,针对此次市场调查实践活动,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及注意事项。2.多媒体展示。选取“可口可乐”市场调查案例、“麦当劳—冰岛”营销失败案例、“宝洁”市场调查成败案例、“济南啤酒”市场调查策划,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市场调查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市场调查对企业的营销决策是多么的至关重要。3.课堂讨论。市场调查实践任务完成后,利用两个课时进行小组汇报。每组派出一个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完毕后,台下同学可向汇报者进行提问,师生对汇报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另外安排两个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市场调查经典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其进行点评。4.角色扮演。此次活动中学生以上海大众企业调查员的身份完成各项任务。大众定制班的学生的就业方向较为明确,提早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有利于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大众企业的就业环境中去。结合以上市场调查课题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师向学生布置调查任务,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内进行调查成果展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的方式实现教学合一的目标。六、学生学习教学评价课程实践的考核应在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上,采用多角度综合式评价。课程任务考核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其中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教师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评价使学生加深对市场调查实施步骤的理解,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调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评价也是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参与热情的过程,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保证小组评价效果,教师应强调小组成员对其组内个人评价时应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关于考核内容方面,应根据各个环节中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考核点为:学习态度与纪律、出勤情况、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信息收集能力与准确性、积极思考问题并参与讨论、资料归纳与总结、表达能力(文字与口头)。针对以上考核点分别进行学生自评(含学生自我综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最后再对每位学生参与此次市场调查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非经济类专业市场调查课题的设计应遵循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应考虑非经济类专业中职学生具体的自身特点,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和环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智萍利,丰林.高职“市场调研”课程实训教学设计[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成为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中所包含的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共同构成了所有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也将成为事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大学教育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我国虽然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校专业培养中对实践课程建设的力度逐年有增无减。但是,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改革研究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还没有重视起来,甚至很多高校的教育者将职业能力培养划分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范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研究,依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依托现有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区等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职业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实践课程内容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实践课程改革建设,以学生为实践主体,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一、课内实践

课内实践,是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些主干专业课程。如,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新闻摄影、大众传播学、节目主持艺术、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主持艺术、电视节目制作等,根据课程性质,有课内实验指导教师设置了课内实践课题。其为两种实践形式:一种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根据本次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模拟职业环境进行实践。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30分钟的模拟采访训练;《节目主持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进行课前10分钟即兴主持训练和各种类型节目主持训练,采取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效果分析与总结。另一种是阶段理论内容讲授完,利用一次或几次课时间进行课题型课内实践。由此课程主讲教师亲自到现场指导。如,《影视编导》非独立实验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对每组学生按个人兴趣进行分工,拟定一个拍摄情景,一组的学生共同创作,最终拍摄并剪辑完成一个完整的影片场景。课内实践,由任课教师全程亲自指导,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切中问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强。这种实践形式,密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使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同步增长,从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本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完善的实践教学形式。所谓综合实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学完几门专业主干关联课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实践锻炼活动。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之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每学期最后2~3周定为综合实训教学周。一个实训项目往往结合两个以上相关主干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如,《影视创作》综合实训,综合了《影视编导》、《灯光与音响》、《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工,组成创作剧组。学生按照各自分工最终完成微电影的创作、拍摄、后期剪辑影片包装,最终完成全片。综合实训教学,整合了知识结构,使学生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综合地解决了一些实践问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强化。

三、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头戏。而且,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施,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另一大特色。毕业设计和实习相结合的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是前期阶段,主要是策划过程;实习是中期阶段,主要制作作品;后期阶段是将前期设计和中期实习进行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即总结撰写论文。这三个阶段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涵盖了培养方案中的大部分课程和综合实训内容。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组成创作剧组讨论选择创作主题。由负责编剧的同学创作剧本大纲,经过讨论与修改定稿;再由编剧创作剧本,由剧组成员讨论、修改并最终定稿。最后由负责导演的同学根据剧本创作分镜头稿本,并由剧组讨论定稿。负责场记和剧务的同学进行联系拍摄场地,选拔演员,组织演员试镜,根据试镜情况,剧组同学共同确定演员人选;进行拍摄前的排练,导演讲戏、服装化妆确定演员每场戏的服装化妆方案,灯光和音响根据排练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实地情况拟定灯光音响设计方案,摄像根据分镜头稿本和导演在排练现场和实地进行机位的讨论和设置,后期编辑准备编辑设备熟悉分镜头;最后,进行集中拍摄,各工种协同创作实习,形成成片。各个工种分工协作,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

四、课外实践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将移动通信和Internet两项伟大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面对着两个规模达数千亿元及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时,未来几年通信产业将迎来又一个几年期的高速发展期。市场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通信人才的价值也不断提升,而通信行业的人才储备与产业增长相比却明显不足。3G时代的人才需求将集中分布于:拥有传统数据通信技术的网络人员;移动通信工程建设、测试、网络的运行、维护、优化技术类人才;业务运维人员等。伴随众多外资电信企业的争相进入,通信人才将愈发紧俏,工程、技术、研发、销售、业务拓展等职位是该行业的热门职位。目前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400万,而仅以年约10%的正常岗位补充与更替的速度计算,就业市场上会有超过40万的就业岗位。工程技术、维护、业务销售、行业销售、后台运营等岗位,制造着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低端工程师以及具备行业知识的销售工程师的需求。可以预见,通讯行业的人才将继续持续成为人才就业的热门领域。然而,高等学校的通信工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年间,高等教育在发生真深刻的变革,最直接表现就是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伟大进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人民素质普遍提升。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也需要解决教育过程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匹配问题[3]。当前通信专业毕业生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就是这种匹配失衡的集中体现。

2.基于实训模式的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是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是澳大利亚TAFE联盟的情景教学模式,其中的共同特点都需要一种能够体现时代技术特征的工程实训环境[5]。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在继课内实验、综合设计实践、创新实践三个维度后,实训环境的构建必然成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第四个重要维度[1]。

2.1实训平台构建的目标一个现代化多功能的通信与网络实训中心,集实验教学、创新培养、工程训练、科学研究为一体,囊括程控交换、光传输、宽带接入、数据通信、NGN、3G等若干平台,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现有主流商用通信系统融入实践教学。

2.2实训平台建设的内容实训体系硬件建设的原则是以工程技术培训作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资金、场地等条件,以商用的通信设备为基础,合理的集成为适合实训教学的硬件平台[2]。硬件的平台从网络类型可分为:程控交换平台、光交换(传输)平台、软交换平台(NGN)、无线(移动)通信、宽带接入平台等。

2.2.1程控交换平台。通过对实际程控交换设备的操作,更透彻了解通信、电路交换等概念;对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及其原理和实用技术有较系统的认识;熟练使用通信技术原理。此平台应具有灵活的组网方式、丰富的业务功能、DSS1信令、随路信令系统、7#信令系统、综合接入、综合寻址、综合SSP、操作维护、多业务接入等特点。

2.2.2传输平台。该平台是整个实训系统的核心部分。光传输网络的规模已非常庞大和复杂,更有专家指出,未来的地球将会被光纤覆盖。随着光线网络的发展,运营商从最初的关心设备的容量,传输距离等硬性指标逐渐转向关注网络的一些软性指标,如何快速的开通部署业务,如何有效利用光纤的带宽,如何简化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如何增强网络的生存性,以及如何进行带宽的动态调整,是运营商目前所关注的问题。

2.2.3宽带接入平台。以SDH光交换(传输)平台为基础建设宽带接入平台,使用双绞线进行ADSL、VDSL等XDSL宽带数据业务的实训,使其掌握宽带接入的业务类型和组网方式。

2.2.4无线通信平台。移动通信系统目前已经步入3G时代,因此该平台的选择应以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代表系统TD-SCDMA、WCDMA、CDMA2000为主要选型方向。从目前商用网络的发展前景来看,尽管PHS系统相对于移动通信的主流设备节省百万资金,PHS所占用的频谱资源迟早要为3G让行。无线通信平台投资量大,可以进行分段建设,如先建设无线侧,然后再建设核心测。

2.2.5软交换平台(NGN)。NGN网络通常包含软交换、接入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媒体资源服务器、业务服务器、分组承载网等。NGN网络的构件之间并不需要直接的物理连接,而是都通过分组接口连到分组承载网上,通过分组网实现信令和业务的互通。

2.2.6通信专业教师与通信行业培训师的双师型教学方式。一个完善的实训教学平台,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师资结构的建设。高校教师往往不乏卓越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修养,而多数教师并不具备高素质的工程经验和工程培训能力,只有掌握了工程技术的教师个体才有能力从事实训教学,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通信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与通信行业的发展保持同一步伐是通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

2.2.7优化通信课程体系。传统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层次递进、十分严谨,且注重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4]。因此课程体系应在保持原体系的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优化,如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的更新等。

2.2.8教学方法的思考。普遍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中国教育一直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线,偏重理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习者具有极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工程技能训练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或采取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方式。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地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概念是由总理在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并在此后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频频对该词进行阐释。近十几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更是得益于该行业对产品创新的高度依赖,电子商务行业表现出极强的创新创业特征。在党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时代新需求下,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强力助推创新创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方高校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3+1”人才培养模式。“3”指学生在前三年在校期间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完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训练模块的学习,“1”强调学生在学校第四年通过校外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平台进行实岗实训,或由实习教师带队在合作企业完成集中实训的方式完成系统化的学习,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求。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且重点表现为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突出在创意、创新之中谋求新的变化,迫切需要高校将电子商务的创业实践引进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1]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进一步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2]鉴于此,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更要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

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特色。电子商务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兴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学等众多学科专业,其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不断摸索发展阶段。在现有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已逐渐出现了重计算机技术和重营销等不同倾向,并衍生出了跨境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网络营销等不同专业方向。但我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对电子商务应用技能的掌握,虽开设有众多计算机课程和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但课程设计缺乏重心、内容重叠较多,专业优势并未突显,培养方向也不明确。(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缺乏引导。1.创新创业定位模糊。天水师范学院在2014年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成为甘肃省首批向应用技术类转型发展的试点院校,以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强调校内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天水师范学院创业园对部分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实岗实训,积累专业实践经验。但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模式雷同,主要集中在网络销售方面,普遍存在后续发展乏力问题。2.缺乏创新创业课程。目前关于创新创业实训相关的课程数量仅有两门,课程学时不到40学时,所开设的课程通常是在大三下半学期开设,由于存在时滞性且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渴求,也很难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有力支撑,制约了学生的创业模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电子商务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电子商务教学中就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3]我校电子商务方面的教师多数是在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教,部分教师还是从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应有的电子商务实战经验和互联网创业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表现为以理论指导为主,主要依附于课本知识的讲授,缺乏现实创新创业案例的获取途径,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效果欠佳。(三)与地方经济缺乏相互促进。高校所培养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是企业。我校在实施“3+1”模式后,所选择的合作企业多以电子商务发展经验较为成熟的东部地区企业为主,学生一般在这些企业实习后也多数会选择留在东部地区,这一现象造就了培养的专业人才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对甘肃省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带动不足。

三、地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在突显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完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地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专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的行业态势,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应侧重综合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性教学内容的引入,将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习过程,在坚实专业基础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学习阶段结合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参观见习等具体实践内容,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主要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工学结合阶段,一方面与地方合作企业合作进行岗位认知学习,强化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强调以职业为导向,通过各类技能竞赛、创业竞赛、专业实训、项目实践等,使学生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在工学交替阶段,可以通过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定岗实习教学和通过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园与地方企业之间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进行创业课程实训和创业项目实践,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开展创业。通过专业学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阶段性学习,逐渐完善从进校起的“创新创业教学”到结合校内校外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技能实践”,最终达到能团队“创新创业实战”的良性循环。(三)搭建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平台是支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必备条件,实践平台的建设要满足教学实训、生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层次性教学需求。平台的教学实训重点通过打造优质网络课程、总结实际生产教学案例、引入跨境电子商务岗位课程模块、进出口业务流程综合实训等满足教学要求。生产实训功能的发挥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协同共建,主要进行企业项目对接、创业项目孵化、引入投资资金、课程认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内容的合作开发。校外实训不但要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数量,更要进一步深化和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企业间的合作渠道,在课程开发、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合作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在考虑实践性、应用性、全面性的基础上,以创新创业能力为观测点,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课程模块与项目实践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重新构建更为完善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五)强化高校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地方性高校的发展定位是建成为与地方发展要求相适应、能体现特色水平的高等院校,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探索实践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不断加强和当地企业的沟通合作,不断引进企业高管、金牌网商,带动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到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更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面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创新创业为立足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优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重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改进,以期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谷瑞军,庄玉良,姚娟.以培养“三创”型人才为导向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网商及电子商务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2]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R/OL].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网络剧;互联网思维;海上丝绸之路;教学改革

《电视剧研究》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编剧方向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影视从业人员的电视剧故事创意、电视剧剧本策划、电视剧本写作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从2010年开始,各大主流媒体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爱奇艺为迎合“网生代”的需求,开始尝试制作网络剧。网络剧满足“网生代”的娱乐需求,成为一种新的电视剧形态。网络自制剧(简称网络剧)是以数字影像技术制作,以网络为第一传播渠道,专为网络媒介服务,满足网络用户观看需要的新型演剧形式。2014年我国网络剧获得了井喷式发展,《暗黑者》《万万没想到2》和《拐个皇帝来现代》等作品,瓜分了电视剧市场相当数量的收视率。更令人瞩目的是,2015年的《太子妃升职记》和2017年的《将军在上》,以叛逆的故事情节、特立独行的风格,成功点燃了观众的收视热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剧已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新类型。但是,从近两年的教学状况来看,《电视剧研究》课程和电视剧发展的新态势发生了严重的脱节。

一、网络剧发展新态势下《电视剧研究》课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电视剧研究》课程由“2+2”的模式组成,2节理论讲授课,2节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主要用于分析经典的电视剧的创作特色,通过分析具体的作品促进学生对电视剧创作技巧的掌握。从现有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容易沉溺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而忽视电视剧创作的技巧分析和学习,实训课程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网络剧的出现带来了电视剧创作的新趋势,“近七成观众每次看网络剧的时长主要集中在30分钟-2小时之间;观众更期望单部网络剧时长在30分钟-60分钟之间,而愿意接受超长时间和微剧的占比较低”。[1]笔者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和现有的电视剧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实训课内容较为传统,实训效果不理想,学生无法及时提升新时代的创作技能。“网生代”审美观、娱乐需求和收视特征的变化,已经对影视剧创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既有互联网气质,又有文化担当的电视剧创作人才,是对《电视剧研究》课程提出的新挑战。

二、网络剧发展新态势下《电视剧研究》课程的新定位

对《电视剧研究》这门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定位。这门课程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定位,是培养符合大众口味的电视剧创作的人才。因为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剧需要巨大的投资、人力和物力,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以讲授和分析作品为主的课程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符合课程的目标。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消解了传统电视媒体的权威性,为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草根性质的网络剧提供了生存和传播的平台。因此,传统的课程定位和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来势汹汹的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电视剧研究》课程要培养熟悉互联网技术、具有互联网特质的电视剧创作人才。“熟悉互联网技术”是使电视剧创作人才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如大数据、弹幕和超链接等,这些都与网络剧的传播息息相关。“具有网络特质”是指电视剧创作人才对“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的把握,以及对文化转型趋势的前瞻。从目前的理论教学来看,理论课程都侧重传授编剧的创作技巧,而忽视了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文化变革和创作经验的改变。实训课程偏重于对经典电视剧的分析,而忽视了制作小成本网络剧带来的实践机遇。传统电视剧的制作方式,使电视剧的制作价格昂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网络剧的草根特性,使网络剧制作成本较低,同时能制造话题、人气、关注度,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对于网络剧,“年轻人是主要受众,主要因为,首先它切合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经验,接地气;其次是创作没有过多规矩,有的看起来粗糙,但却蕴含着创造力、想象力和幽默感;再次,从创作到产出的速度非常快,很多剧中的‘梗’都来自现实刚发生的事件,让观众有共鸣。”[2]因此,在《电视剧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以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剧的创作为突破口,对课程重新进行定位,要求在学习电视剧创作技巧的同时加入网络科技知识的学习,实训课程要求侧重于创作拍摄实践,是课程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定位。

三、网络剧发展新态势下《电视剧研究》课程内容的新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课程的开展和进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往的《电视剧研究》课程的内容是在传统媒体思维下,根据课程的定位所设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然课程定位已经成为培养熟悉互联网技术、具有网络气质的电视剧创作人才,课程内容的重构势在必行。课程内容的重构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电视剧传统经验,而是从互联网的思维和互联网时代的审美出发,重新增加电视剧创作的新经验。石长顺教授认为:“对于新型主流媒体而言,互联网思维指基于互联网环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迭代产品生产和用户服务的意识,它以服务用户、开放平台和产品迭代为主要特征。”[3]《电视剧研究》课程立足电视剧创作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演变,结合互联网服务于用户的新思维,考量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口味,重构了教学内容,在保留传统电视剧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设了网络剧的两个章节的新内容。这是针对近年来网络剧和传统电视剧融合的趋势,做出的有选择性的重构。同时,从多年编导专业的教学数据中,可以看出青春偶像剧的创作、情景喜剧的创作、动作片的创作、伦理剧的创作、心理悬疑片的创作是学生非常喜爱选择的拍摄类型。从每年学生毕业设计的创作来看,心理悬疑片有60%左右的学生选择,20%的学生选择青春偶像片,10%左右的学生选择伦理片,所以选择以上传统电视剧类型,既刺激学生的兴趣,又能为后面跟新时代的电视剧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课程内容的重构,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电视剧的新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

四、网络剧发展新态势下《电视剧研究》课程实训方式的创新

实训课程并不只是对理论课程的简单补充,《电视剧研究》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创作出电视剧的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人才。以往的实训课程以赏析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拉片分析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培养电视剧创作的精英人才为主。但是目前,电视剧发展的新特征要求“人才的培养应丢弃传统精英式模式培养的理论型人才,应朝着针对市场需求的大众式模式发展,即复合应用型”[4]。因而在教学改革中,采用课堂实训和课后拍摄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复合应用人才。根据国家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实训选定“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网络剧的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实训采用网络剧拉片+网络剧片段仿拍+网络剧自我创新+弹幕反馈几个阶段完成。从实训的反馈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在于题材丰富,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是用于实践教学的好题材。实训结构的重新设计,让课程避免了沦为电视剧观看课的尴尬境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五、网络剧发展新态势下《电视剧研究》课程实施过程的角色转换

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不可预料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掌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传授知识、分析影片,都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填鸭式的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但是根据教学改革后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教学,传统的实施方式已不再适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控制者,而应该是‘促进者’的角色,担负着引导澄清问题、组织学习、提供服务、组织参与和分享感受的功能。”[5]因此在《电视剧研究》的实训课程的实施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课程的设计,转化了师生的角色。在此次教改中,任课老师给出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主题,同学们自己选定具体的内容拍摄网络剧。从三个实验组的数据来看,面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学生在辨别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实时介入和监控。教师的介入和监控包括:提供合适的实训教学资源、设置合适的介入时间、把握引导的程度这三方面的工作。从三个组的实验情况来看,第一组在学生查找资源的过程中老师直接介入,学生有一定的反弹情绪,对教师的接受度较低;第二组在学生确立主题后,教师介入评价,学生情绪低迷,对后继工作的效果产生了质疑;第三组当学生讨论相对热烈,有一定争执时,教师把握时机介入,播放了预先装备好的四份教学资源(黄埔古港的历史和发展、粤海关的历史和发展、光孝寺的历史和发展、南海神庙的历史和发展),在帮助学生了解广州有代表性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的同时,分析各大遗迹在拍摄时的利与弊,最终学生一致认为黄埔古港不仅在广州海上丝路上具有重要代表性,而且风景优美利于网络剧的视觉审美,同时地理位置便利容易剧组进驻拍摄,是一个合适的主题。从第三组的情况来看,教师在学生方向性不确定的时候介入,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引导更为有效,学生的接受度较高。所以在新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总结教学实施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六、结语

此次教学改革结合“互联网+”时代电视剧出现的新形态,以学习网络剧的创作技巧为主要目标,重新明确了课程的定位,调整了教学内容,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实践,大胆采用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案。通过实践证明,虽然该教学方案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此次教学改革,探索了互联网新思维下《电视剧研究》课程的改进路径。该教学方案能契合“互联网+”时代影视业的发展策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为培养“互联网+”时代有文化担当的电视剧创作人才进行了有价值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崔保国,孙平.近十年来我国网络剧发展趋势探析[J].电视研究,2016,(8):69-71.

[2]张颐武.网络剧等文创产业要监管也要政策支持[N].新京报,2016-01-26.

[3]姚娟,刘晗.互联网思维在媒体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知识,2015,(10):90-91.

[4]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6

在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办公楼四楼会议室,数控办学部第二十二届教师节座谈会在那里隆重召开。主持会议的是办学部的管坤和潘品方两位主任,数控办学部38位任课及实训教师全部出席。大家就“如何打造数控精品专业”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中各位教师情绪高涨,发言踊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现总结如下:

一、“团结”是打造精品专业的前提。

建设精品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团结的集体。座谈会上,田凤霞老师满怀真挚的情感谈了“团结的集体”对于精品专业建设的重要性。“齐心协力,艰苦努力”是打造精品专业的前提。“团队精神”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必将在精品专业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精品专业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专业培养目标都必须依靠由每一讲课所构成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换句话说,精品专业建设必须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来体现,离开实际存在的精品课,那么精品专业也就名不副实了。数控专业教学主任潘品方老师谈到:要实施课程改革,以任务引领教学。为加快数控精品专业的建设,他为在座的每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思考题: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的成果和甜味。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开展“创亮点”的活动。所谓“创亮点”就是创造精品课,多多培养精品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潘主任的讲话引来各方积极反应,教师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基础课教师们表示要在“基础教育功能化”方面继续实践,形成自己的精品课。专业教师们对开发技能化训练的课程和建设精品实训基地方面充满了信心。

三、精品专业需要精品教师。

精品教师是建设精品专业的必要条件。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数控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高水准的教师队伍的构成,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因为他们是精品专业建设的后续力量。肖玲、卢红、王小英、韩劫芸、盛萱等许多青年教师提到了自身业务和技能的深造和提高问题,他们希望学校领导能为青年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让他们能在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上达到更高层次,真正成为一名精品老师。曾经是数控专业的一名精品学生,如今已经留校当实训老师的王文强道出了青年教师共同的心声:“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尽力了,就会有亮点;我们会努力的……”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改革路径

创新是民族发展之魂,创业是国家富强之路。对于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来说,如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广大职业院校要应当围绕创新创业做好关于专业育人体系、教育体系的改革工作。对此,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也要立足专业相关特点,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及国家发展态势,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做好专业教育的改革工作,以此进一步提升专业育人实效,为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发展保驾护航。

一、把控关键节点,启蒙双创意识

客观地说,若想做好双创教育在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落实工作,必须要重视一些关键节点的把控。这些关键节点包括有:入学阶段、实训中以及毕业前等,在这些节点做好关于双创方面的教育工作,往往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会计专业学生入校后,专业教师应当在此时做好双创教育的渗透工作。一方面可向学生做一下关于本专业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介绍;另一方面也可向学生讲授一些关于双创方面的理念,让学生能够明白提高自身双创能力的意义所在以及创新创业的要素与条件等。具体来说,教师可引入一些关于本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案例,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实现双创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优化理论教学,激发双创热情

如今,很多技工院校都在各专业育人体系中增添了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教育,但这些都属于通识性质的课程,主要讲述者也并非是专业教师。这也造成双创教育在会计等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不佳。对此,会计专业教师有必要围绕双创教育来做好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化工作,从而在激起学生双创学习热情的同时,让专业育人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在讲授基础会计中“会计职业生涯”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围绕“会计岗位群”这一主题,引领学生结合自身对于会计行业的了解进行生涯规划。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渗入一些关于双创理念的教育,如可让学生定一个创业目标,分析一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的努力等,从而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又如在讲授“财务会计”时,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加以创新,如可为学生设置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以及出纳核算等多个岗位,然后为他们布置相应的“岗位实践任务”,创设一种职业化的教学情境。通过此举让学生能够“化身”为企业出纳、企业会计甚至企业老总等职位角色,进而让他们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实现其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业兴趣的调动。

三、创新综合实训,发展双创能力

实训教学作为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技巧和职业素养。由于其是围绕学生会计技能实践、技能实训而展开的,故此是渗透双创教育的有力途径。通常来说,技工院校的会计实训教学大多以“单项-专项-综合”这一路线而展开,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专业综合以及双创能力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后期的综合实训教学大多是围绕前面的单项实训以及专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只是难度方面的提升,并无实践方面的增强,所以在发展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以及双创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此,专业教师有必要围绕双创教育理念,做好会计综合实训教学的创新工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创新综合实训课时。专业教师可将会计综合实训进行三份等分,使其能够指向传统业务核算、VBSE仿真实训以及专业创新创业实训三部分内容,以此来实现实训教学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衔接。第二,创新综合实训方法。专业教师可围绕双创教育要求,将“公司模拟经营”引入到综合实训当中,指引学生通过模拟公司运用来实现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控,为他们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意识的发展奠基。首先,教师可指引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成立”新公司,并结合企业管理、创新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做好公司内部制度、财务管理规范以及人员招聘标准的确定工作。其次,引导学生开展会计ERP实践,让各组结合会计法、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以及基础会计等知识,开展关于资源采购、资源分配、生产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事项。再次,专业教师还可指引各组设计一些债务重组、外币业务以及企业兼并等方面的财务业务,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会计实训练习。最后,教师可围绕“会计实训”以及“双创实训”两个层面的教育要求,结合各组的企业经营实践成果,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和教育总结。通过以上举措,来深化学生的会计专业认知并且为他们自学、协作、双创以及处理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做好奠基工作,让专业实训育人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开辟多条渠道,促进双创教育

诸多教育实践证明,双创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与落实需要多方向的渠道来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双创教育的闭环,实现专业教学效果和双创教育效果的双提升。对此,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可从以下三点着手,来开辟多条双创教育渗透渠道:第一,开展拓展班,满足会计专业生的双创学习需求。例如,学校可围绕双创教育需求,为会计专业生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专业化课程拓展班,使学生能够汲取更多与创新创业方面相关的专业化知识,弥补其双创认知不足,为他们进一步开展双创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第二,组建兴趣社团,搭建学生双创实践平台。例如,会计专业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双创需求、兴趣爱好等,组建“会计创客社团”,指引学生开展公司运营模拟、企业财务分析、企业市场调研以及企业纳税筹划等多方面的模拟创新策划活动,以此来为学生专业实践以及双创能力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又如,会计专业教师可积极牵线本专业一些优秀生,组建“会计协会”,然后,定期邀请在创业方面表现良好的毕业生、青年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导等人士,围绕双创教育,开展“创新教育讲堂”“创业教育讲座”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对市场发展的新态势、新需求以及新行情等形成正确认知,激起学生的双创热情,实现其双创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第三,重视竞赛运用,促进双创成果产出。首先,广大技工院校以及会计专业教师应当通过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级学术竞赛,积极通过宣传引导、指引实践、作品培育、大赛展示等环节来引导会计专业生积极投身到技术创新、行业调研以及科技发明中来,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其次,技工院校以及会计专业教师还可依托校企合作关系,积极牵线相关企业,与他们一同组织会计专业生开展一系列的专业竞赛,并将竞赛活动与学生的会计相关证书考核、评优以及岗位就业等方面联系起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双创热情。最后,针对那些在竞赛中表现较优的作品项目,学校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孵化政策方面的支持,以此来提升双创教育产出。

五、组建专门队伍,保障双创落实

为了进一步保障双创教育的落实,技工院校有必要围绕会计专业教学之特点,加快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说,首先,学校可积极牵线会计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或职能部门,组建专业化的双创教育指导队伍,为学生提供双创实践方面的指引与帮助。其次,组织队伍还要加快制定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实施方案,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最后,组织队伍要积极牵线社会企业等力量,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双创教研室的建设事宜,为会计专业生的双创实践提供环境与条件方面的保障。通过以上举措,构建一个全员联动、部门统筹以及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助力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意识的发展。

结语

总之,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关于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教育的改革工作有着诸多现实意义。广大技工院校以及教师还需正视双创教育的渗透意义,不断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打造会计专业双创教育新常态,从而在保证专业教学实效的同时,为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以及更好地就业与发展做好奠基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凯,李静.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策略探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8(22):268.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8

一、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旅游市场营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方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指明了方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对此的积极响应。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让学生思维得以开拓,提升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成为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是高校教育应思考的问题。所以,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极为必要。

(二)创新能力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对旅游企业来说,面对众多不同层次的旅游客源,如何吸引到不同的客源,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一方面离不开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旅游营销活动进行创新。旅游企业要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同时还要了解其他企业的营销策略,再根据调研结果对营销方案进行调整和创新,采用有效的营销策略,为游客提供既富有新意又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样才能在旅游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旅游市场营销人才,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有效举措,而创新能力自然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改路径

(一)借助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

当前,高校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往往侧重于市场营销理论,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特色,教师通常会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涉及旅游行业的案例分析,而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及时效性,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教材缺乏旅游行业特色,且案例过时、观点陈旧,导致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教学目标[1]。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依托互联网,通过补充和丰富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从学生认知能力出发,选择与本土文化相近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读物不符合中国国情及本土文化,只能作为参考读物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可选择国内的旅游市场营销书籍作为教材的补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制作成不同主题的旅游市场营销课件,既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旅游营销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训教学内容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依赖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训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2]。教师可模拟真实的实训场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再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实践项目,各小组针对实践项目展开设计方案的讨论。教师可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通过分析旅游市场环境对市场进行正确定位,以选择旅游目标市场,再围绕目标市场制定营销策略和方案,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如旅游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总之,实训教学应涵盖整个旅游营销流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深入理解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在分组模拟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课外实践

模拟实训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的理解,在一定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仅仅只是模拟而不真正付诸实践就好比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应定期带领学生深入旅游企业,参与企业旅游市场营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实践结束后,教师可就实践内容、形式、过程及最终的实践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引导各小组以专题汇报的形式对本组的实践情况加以总结,小组间相互讨论与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学生的思维也能在小组交流学习中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其创新能力[3]。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旅游企业的营销策划。如让学生设计旅游市场营销宣传策划,并制作抖音、快手小视频等,由旅游企业对学生制作的营销宣传作品进行评分,优秀作品可供旅游企业在对外营销时借鉴或采纳,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及方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以创新。借助互联网思维法、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大赛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4]。以大赛驱动法为例,教师在完成旅游营销理论知识的讲授后,可广泛收集与旅游、会展等相关的竞赛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让学生根据竞赛要求组建团队,各团队按参赛要求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撰写旅游策划文案、制定团队活动方案。团队成员要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可由文笔较好的学生完成文案制作,思维活跃的学生侧重于作品的创意,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幻灯片的制作,口才好的学生负责竞赛作品的宣传及讲解。通过大赛驱动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社交能力、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能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金课;证券投资;实训体系

证券投资学是门理论性较强,实操性更强的学科,其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和验证。因此,课堂上较短的48学时难以满足实战的需要,需要增加仿真的、社会的实战训练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在“金课”理念下,以“以学为中心”,必须更加专注学生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而实训体系的完善是其提高的保障,因此需要有非常强的实训体系作为支撑。但当前大部分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甚至没有好的实训教学内容,实训内容书本化和单一化,难度和深度较低,无法适应应用型本科的教学需要,最根本的是无法与实际工作对接。许小姣(2019)认为,要提高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和深度,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1]本文的研究结合仿真实训和社会实训的经验教训,构建一个全新的“课内实训+仿真实训+社会实训”的三位一体实训体系。实训,即“实习(践)”加“培训”;本源自于IT业的管理和技术实践。而本文中的课内实训、仿真实训、社会实训在大量的文献中都没有统一的定义,基本上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理解而作。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2]这三种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实训教学的课内实训、仿真实训、社会实训三方面的实践应用。

一、课内实训———基本原理+操作技能

课内实训要以尊重理论扎实、理论够用的原则,将课堂中所学证券投资学原理进行提炼,归纳整理,编制成可以配套应用的实训内容,然后对基本技能和中高级技能进行较好的掌握,为仿真实训做好准备。课内实训的主要目标是体现以下二点:第一,理论实用、够用;第二,做好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完善知识体系、熟练操作技能。课内实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归纳总结:

(一)基本面

(二)技术面

技术面即经过长期的投资实操生涯及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技术经验和技巧。

(三)心理面

心理面即引入投资心理学相关内容:第一,相关投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效应———心理博弈、资金博弈、反向指标、媒体和大众的声音;第二,心理指标--PSY、RSI等;第三,非常重要的心理工具--divergence背离的应用。

二、仿真实训———技能的应用、原理的验证

2018年教育部最新的5号文件中强调要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由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学生参与度高,实验兴趣浓厚,自主学习明显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刘美玲(2013)提出应构建“实战驱动”为导向的金融实训教学体系的观点,并从实训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训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建设以“实战驱动”为导向的多层次的金融实训教学体系。[3]本文以“金课”理念为指导,特别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进行以下仿真实训环节设计。

(一)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项目和任务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1.重点实行基于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包含理论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流程演练、组建团队比拼、实战演练、远程讨论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同时,在实训模式上利用行情分析软件,通过各种教育资源不同形态和设备的展示,使用手机app、QQ群、微信群、腾讯会议等多平台的互动,促进教学准备(备课、预习)、线上讨论、线下交流,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2.引入商科电影教学,指导分析几部关于投资方面的电影。美国商科教育基本有10部商科必看电影,而中国商科教育这方面基本是空白,且视频教学比文字、图片教学能产生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商业运行的本质和规则的理解。

(三)敬业专业的实验队伍

1.师资结构2.通过联合国泰君安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产教融合;通过全国金融挑战赛锻炼培养应用型人才,来完善“三位一体”实训体系。3.实施学业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确保学生能保持2年以上的连续教改实验,打造稳定的研究团队。引导学生成立金融分析协会,积极组织引导同学们参加各项金融交易大赛,积累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形成较好的投资理念。(四)持续改进的实训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的考勤加作业的方式考核,新的实训评价体系更加考虑仿真实训所带来的业绩效果,而不仅仅根据课堂表现,因为部分同学可能考试很会,但在实践应用上就差很多,所以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于仿真实训成绩最终的评价。马浚锋、罗志敏(2019)认为高校要打造更多“金课”,还需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专业需要进行课程学习;适度松绑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之间的硬性联结,实行“宽严相济、因课制宜”的课程考评制度。[4]基于此,基于考勤、原理掌握、技术指标、图形图表识别、实训报告撰写、实训分析结果、学生互相评价、比赛结果的多维度初步评价体系形成,然后赋予不同的权重就构成仿真实训的成绩考核评价。同时,依托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在校赛、省赛、国赛的三轮比赛中,应用证券投资相关原理、技能,开展仿真实训,并总结投资经验,分享投资心理感受,验证所学原理、技术,从而为再次仿真实训做好准备:第一,下载安装国泰君安富易行情分析软件,开始仿真实训;第二,模拟投资→持续跟踪某只股票;第三,反复验证各项证券投资技术理论、技术指标;第四,实现心理、心态的锻炼,实现投资理念的深化。三、社会实训———市场经验、投资理念、交易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实训是一个很大的综合体,涉及到多种方面。余小阳(2018)认为证券投资学是门理论性较强,实操性更强的学科,其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验证。因此,仅靠较短的课堂教学学时则远远不够,还需要增加仿真的、社会的实战教学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5]。市场经验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而得到。投资理念的形成,特别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彼得林奇的成长股投资理念都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形成。而最重要的交易心理素质在整个证券投资中至关重要,它甚至超过了会计学、财务分析、证券投资本身,对投资成败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积极参加仿真投资交易大赛及全国行业类投资大赛积极参加仿真投资交易大赛及全国行业类投资大赛,与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角逐,检验知识、能力以及部分心理素质。虽然是全国仿真的交易大赛,但同学们之间的高校竞争、不服输的心理状态,以及为了荣誉而战的精神状态会对投资收益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心智不断得到锻炼。(二)进行实盘投资交易有条件的同学一定要真金白银入市,实盘交易是社会实训的核心,因为前面的课内实训、仿真实训最终是为了进行社会实训,能够最终接受市场的检验,检验所学、所悟及投资理念。此外,为什么要从模拟盘转向实盘,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模拟与实盘之间存在操作心理障碍差异;第二,作为影响成交的任何变量,你的策略、筹码仓位都会影响竞争对方作出策略改变,任何一个投资主体作为其中的一个变量,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为整个市场是动态变化的;第三,模拟永远得不到真实的资金操作锻炼,心理素质无法得到根本提升。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投资成败的就是心理因素。(三)实施学业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要加强校外导师的引进,积极发挥校内校外学业导师双辅导的作用,让理论、经验接受市场检验,加强外部导师的指导和投资实战培训,经常带领同学们参加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培训会和技术、投资理念交流会,部分同学可以利用假期加入到证券公司的实习中,以一个现代学徒的身份跟着师傅学习、锻炼,不断提高社会实训能力。

(四)成立学校金融研究中心

邀请优秀专业教师担任中心指导老师,并培养一批优秀学生专业队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展金融学术研究、进行证券投资实践校内期刊制作,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三位一体”实训体系内部之间的关系

先打好课内实训基础,扎实原理,精通技术,然后转向仿真实训;在仿真实训过程中,模拟检验原理、技术,对优点进行发扬,对缺点进行不断改进,反馈课内实训设计,然后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训;社会实训具有对于原理、技术、心理的市场检验功能,是真实发生的交易。最后,比较分析仿真实训和社会实训所存在的实训效果差异,改进优化仿真实训。整个社会实训是最终目标,利用社会实训的成败经验,反馈给课内实训,从而进行课内实训的再次设计,最终优化课内实训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社会实训的需要、达到实训目标。最终的实训体系构建如下。综上所述,金融记忆是短暂的,如何让证券投资理论和技术操作技能持久不衰,即经常使用它是对待遗忘最好的处理办法。湖南信息学院形成的大三“证券投资学”理论课附加课内实训,大四的“证券投资模拟实训”限选课,基本可以保证本门课程实践的持续性。此外,以每年度的“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为依托,进行仿真实训教学,并积极参与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社会实训和实战练习。最后,对课内实训、仿真实训、社会实训进行具体分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实投资环境,重新设计了实训环节,完成了全新的“课内实训+仿真实训+社会实训”的三位一体实训体系构建。通过实训体系的构建,实训内容得以较大程度更新和扩充,实训项目设计更趋科学、实用。整个实训过程的有效开展,实训环节任务的高效完成,基本可以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并能达到较好的实训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许小姣.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J].文教资料,2019,(07):198-199.

[2]卫慧平.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07-109.

[3]刘美玲.基于“实战驱动”的金融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与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26(01):100-103.

[4]马浚锋,罗志敏.什么是大学“金课”:学生如是说[J].江苏高教,2019,(05):60-66.

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篇10

一、倡导高职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先生认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三个固有的性质。潘先生引以最终修订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佐证,以“教学计划”为基本分类单位,将教育分为六个级别三种类型,其中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划分于5B类型的教育,即明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1](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潘懋元先生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思考中,开始关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他指出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大众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发展民办教育和高职教育这两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柱。[2]我国高职教育的真正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重新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3]据统计,不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截止2013年底,高职院校已达到1321所,占全国高等学校的53%,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占全国大学毕业生的50%。同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将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将会达到1480万人。[4]这些政府性文件及统计数据都足以证明潘先生所提出的高职教育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生力军,是符合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规律的思想。(三)经济腾飞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潘先生在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经济起飞与向科技产业转型的研究中指出,这些发展都得力于高职教育的支持,它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也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中,潘懋元先生总结,德国把高职教育视为原西德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英国的之所以经济生产总值落在欧洲许多国家后面,其原因就在于重理论轻技术的思想,最终导致其科学发达,技术落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力于大量兴办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中低级专门技术人才;同时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台湾地区,是其经济起飞时期,也是其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发展最快时期。[5]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其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强调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及办学特色

潘先生在研究中指出,科学定位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认为任何一所高校制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外部环境与自身特点做出准确的定位;而定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则是分类。从而构成了这样的链条:分类—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6]潘懋元先生从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出发,参考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美国高等学校分类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的国际教育分类,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三大类:一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即学术型大学,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创新拔尖的科学家;二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大学或学院即应用型本科,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三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其中前两类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最后一类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1]潘先生强调,科教兴国不仅需要若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还需要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科技以及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7]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同,高职教育的定位潘先生认为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高职教育必须与中职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能型人才,能在第一线实践操作,着重应用知识,着重具体的技能。[8]另一方面,必须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审视高职教育的定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坚持理论够用,着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潘先生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目前我们的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袭着传统的单一化模式,以及重学术轻职业的思想未转变,导致高职院校定位不明,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错位。[9]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只有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才能以其特色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竞争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建设服务。而针对如何办出特色的高职教育,潘先生根据高职教育具有相对适应性和动态发展性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考虑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二是考虑当前以及相当一个时期的社会需要;三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估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8]

三、构建多层次结构的独立高职教育体系

在对我国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专升本热潮”问题的思考上,潘先生在顺德高职会议第一次提出了高职要构建独立体系的理论构想。认为构建多层次结构的独立高职教育体系,既是立足于国情,满足客观实际需要,也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首先,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结构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要求高等学校既要培养研究型的科学人才,更要培养应用型的工程人才,还要培养更多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在农业手工业时代,培养生产操作人员,是依靠父传子、师傅带徒弟;在机械工业时代,培养生产操作人员,主要依靠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的职业学校[7],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出现高位移的趋势。而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则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所以应该构建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10]潘先生在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国际上已成为一个共识,并对德国独成系统的“高等专科学校—科学技术大学”体系和台湾形成的“技职学校—技职专科—技职学院—科技大学”独立的技术职业教育体系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在对我国高校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构想:一,将着重职业技术能力实训的高职教育建设成多层次的高职教育体系,即形成专科层次职业性副学士学位—职业硕士与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或研究型博士根据自身能力修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二,将高职教育与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学校和技能学校相衔接,构成从低到高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其形成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前后连贯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10]潘先生按结构分类把我国高职院校分为五类: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和地方性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高等专科学院、成人高等学校、本科学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或独立学院、本科学校举办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从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主要以专科层次为主,这虽然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但面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所需数量庞大的中高级型应用技术人才来说,单靠高职高专教育是远不能胜任的,这就需要发展潘先生所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11]潘先生根据我国国情创新性的提出将少量办学条件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发展为本科教育的职业技术院校,另一方面指出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发展,发挥地方特色,培养适应地方实际需要的人才。这样既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本科,也为建立一个层次、类型多样,相互贯通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开辟了道路。[12]

四、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与培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