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篇

时间:2023-03-29 16:12:0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1

众创空间则是为“创客”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的平台。“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maker”,最早生长于欧美广泛普及的DIY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看,DIY倡导的是一种创造文化而非消费文化。目前,学术界关于创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一些学者利用“大众生产”的概念将创客运动定义为一种基于“大众生产”的创新模式,认为创客空间中的集体改造活动是科技领域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公共参与模式。

众创空间的上海探索

在合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促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类众创空间正在上海悄悄地生长。2015年年初开始,市委市政府多次考察了上海多个区县的众创中心,包括沪江创客空间、“新车间”、南翔智地创客空间等。5月,东华大学众创空间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上海首个高校众创空间;6月,上海市工商局了《支持本市众创空间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了众创空间正式的身份地位。随后,长宁区注册成立了全市首家以“众创空间”为名的企业――上海苏河汇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8月,国内首家航天特色的创客空间“星天地”在上海成立。

8月17日,上海颁布了《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二十六条具体措施,明确今后政府将不再认定市级孵化器,将孵化器的认定和评判权交给市场,政府则主要发挥引导作用;提出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创业社区;针对众创空间集中办公的特点,将落实集中登记、一址多照,采取单一窗口、网上申报、三证合一等措施,为创客提供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等。

在具体的发展形态上,位于愚园路上海创客中心一楼的“新车间”就如同一个大作坊,各种工具、模具乃至3D打印机齐备,是具有加工车间和工作室多种功能的开放式实验室,吸引了众多中外青年在此发挥奇思妙想,做自己喜欢的“手工”。“新车间”一方面为创客们提供工位,更重要的是为创客们的创意提供技术及小批量产品生产等支持。创客只需用一张“新车间”的“虚拟币”就可获得需要的服务。如果产品创新成功,创客将与“新车间”实现利润共享;如果失败,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可承受的风险。

另一家众创空间“飞马旅”也以为创客们提供完备优质的服务为目标。“飞马旅”采取微股份置换的方式,与创业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了创业企业获得服务的可能性,也增强了创业服务机构的责任感。之所以采取微股份置换的方式,是考虑到目前作为创业主体的70后、80后甚至90后,通常都单纯以技术、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的某个独特角度起步,往往缺乏资本、信息、商业伙伴、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完备条件,迫切需要获得外部支持。微股份置换的利益共享模式不仅能给予创业企业足够的前期支持,也不会给企业后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过多的财务压力。

此外,2015年3月,上海还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一家从事创新创业孵化培育、投资、培训,以创业者、创客、极客为对象的众创空间服务机构、组织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集民间性、互、公益性于一体的行业性组织。目前加入该联盟的组织包括IC咖啡、苏河汇、新车间、飞马旅等多家知名众创空间。

上海众创空间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不但呼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也将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

他山之石

2015年3月,由扎克伯格与知名建筑师盖里共同设计的Facebook新总部基地落成并投入使用。在扎克伯格的设计理念中,Facebook的新总部基地实质上就是Facebook平台的“众创空间”。其办公区域是一整间的办公室,是一个巨大的可容纳几千甚至上万人的开放空间,能够方便员工全面地了解公司的创造流程,并自由地参与其中,保持对创新的原始冲动。由此可见,扎克伯格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成为“创客”,让新总部能够成为一个激发创新创业的交互平台。

事实上,在互联网经济全面兴起之前,众创空间的“早期版本”是各种形式的孵化器。孵化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实体形式的众创空间,特殊的政策优惠与财政支持常常是其发展的常规配置。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目前政府培育实体众创空间的边际收益正在进入递减阶段。虚拟形态众创空间的培育才是未来提升创新与创业能力的“蓝海”。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欧洲的创客中心,也是创新型中小型企业的集聚地。当地政府利用商业创客网站的数据打造“阿姆斯特丹创业平台”这一虚拟的众创空间。在该平台上,所有的创业企业、政府或者民间的孵化器、国内外投资者以及行业投资情况都清晰地展现在地图上,并配有详细的列表。用户点击相关图标,就可快捷地获取相关信息。

启示

从企业的角度看,Facebook打造开放式众创空间的理念和实践值得上海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借鉴。通过优化自身的业务流程和治理模式,企业可将办公场所改造成一个开放的交互式业务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氛围,塑造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2

一、主要举措

(一)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动力

近年来,杭州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创业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将“发展信息经济、促进智慧应用”作为“一号工程”推动发展,2015年全市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313.9亿元,增长25.0%,高于GDP增幅14.8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GDP增长破万亿。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增长33.9%,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3%,居全国重要城市前列;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212.6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77.4亿元,成为全市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示范带动,争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各大创业创新集聚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等方面支持建设一批部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各重点平台、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认真谋划申报,掀起了全市争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潮。5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集团分别被批复为首批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和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批的两家部级双创示范基地,为打造高层次双创支撑平台,加快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创造有利条件。

(三)平动,打造特色众创空间

一是创新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空间边界明确的双创平台。结合“十三五”规划,我们先后制定了全市特色小镇创建导则和实施意见,谋划好功能定位,聚焦特色产业创业创新,完善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大力培育建设特色小镇。目前,杭州共创建省、市两级特色小镇41个,共引进创业人才9800人,入驻创业项目1374个。其中,余杭梦想小镇依托未来科技城区位优势和淘宝城、浙大、杭师大等资源基础,建立“互联网创业小镇+天使小镇”的双镇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已入住创业项目480余个,创业人才4400多人。西湖云栖小镇加快构建“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截至目前,创新牧场中的重点项目“淘富成真”平台已进行38场路演,292家全国智能硬件创新企业参加,51家已入驻。中央电视台发现“双创之星”大型主体活动在梦想小镇和云栖小镇成功举办。二是着力打造众创空间。聚焦、融合相关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目前,全市共有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81家,市级认定的众创空间45家,14家众创空间纳入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体系,众创空间总面积14.3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团队(项目)1480个,已注册企业1048家,吸纳社会就业人数15596人。

(四)政策拉动,培育双创主体

先后出台深化改革“杭改十条”、信息经济“一号工程”、“科技创新30条”、“人才新政27条”、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意见、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杭创业实施意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促进就业创业27条”等25项鼓励支持双创的政策意见,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为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和浙商系等创业“新四军”异军突起,其中,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系在杭创办企业超过1200家;阿里系在杭创办企业超过160家;海归系在杭创办企业超过1300家。创业市场主体规模扩大,2015年全市新登记企业6.3万户,增长17.6%,其中私营企业6.05万户,增长16.4%;新设个体工商户7.16万户,增长27%,创业势头旺盛。

(五)资金撬动,强化金融支撑

坚持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构建了“创投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硅谷引导基金”的杭州市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体系,成立了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文创支行,设立了全国首创的中小企业转贷引导基金,基本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2015年杭州创投引导基金已累计引进合作基金33家,基金规模达46亿元,投资项目245个,累计协议出资额达11.25亿元,放大倍数为7.65倍;吸引了IDG 资本、经纬中国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落户,集聚了各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500多家,基本涵盖了企业成长各阶段的投资领域。稳步推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015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9家(其中境内8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18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30家,总数达到155家。

(六)服务推动,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创新创业提供“店小二”式便利化服务,切实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减轻创业负担。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围绕国务院关于“一照一码”的改革目标,在全国“三证合一”的大趋势下自我加压,以高新(滨江)区为试验田,于2015年5月15日率先以“一照五码”形式核发全国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目前杭州已实现“五证合一”在发照区域和发照对象上的两个全覆盖,杭州的经验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的专题报道。截止2016年4月,全市已有126045家企业成功申领、换发载有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新版营业执照。同时,加快推进企业名称登记、住所登记、简易注销等领域改革,通过商务秘书、一室多照、先照后证等形式为双创提供便捷的商事登记服务。除了出台房租补贴、带宽费用补助、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政策之外,各创业平台还为创业者提供工商注册、项目申报、税务法务咨询等配套服务以及云存储、协同办公等互联网基础服务。积极引进第三方专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搭建“百川计划”、“淘富成真”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融资、培训、市场推广、技术支持、供应链整合等服务,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快速成长。

二、下步工作重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新源泉,是推进杭州高起点上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下步,杭州将积极呼应国家“双创”战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推进机制、打造支撑平台、加大政策供给、营造良好氛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杭州“双创”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顶层设计

进一步深化全市双创工作顶层设计,谋划编制“杭州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规划”,确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目标、任务和举措,明确路线图、时间表、项目制和责任制,深入谋划全市双创工作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和重大政策。构建“全市一盘棋”的统筹推进机制,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双创的工作新格局。科学评估已有创新创业政策,适时修改完善。研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形成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突出平台支撑

结合“十三五”规划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特色小镇建设要求,加快建成一批创新创业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一是抓好双创示范基地先行先试。抓好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集团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开发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多种类型双创平台建设,谋划、申报后续批次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形成全市双创蓬勃发展新局面。二是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加强省、市、区三级协调联动,按照“培育一批、创建一批、命名一批”的思路,科学规划布局各类特色小镇。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加快首批9个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抓好市级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升级,将特色小镇打造成双创集聚发展的战略平台。三是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总结贝壳社、乐创会、西湖创客汇等新兴孵化模式经验,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为主要形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四是拓展海外创新创业平台。利用“两区”建设先行先试优势,探索建立跨境投资与合作平台,积极引进海外顶尖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端人才团队入驻杭州。

(三)提升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减少审批前置条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商务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探索打造“一网式”创新创业政策平台,加强政策透明度、知晓度,促进线上线下政策服务互动,加快各项政策的兑现速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杭州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二是强化融资保障。深入对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围绕信息经济、生物等重点领域,争取设立若干部级新兴产业创投参股基金。鼓励和引导市级创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构建灵活高效的创业创新投融资体系。三是打造宜居环境。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等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交通网络、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对外合作,建设国际化学校、医院、社区和商业设施,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四)营造浓厚氛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3

关键词:“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5-02

大学生创业难吗?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何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张卫民为大学生创业量身定制的力作――《大学生创业方法》全面回答了上述问题。张卫民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同时,还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研究”。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操作的实践对策。因此,该书既是一本少见的研究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难得的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书。

2014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金融危机时期。但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复苏显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迫切要求中国经济把握战略方向,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减缓经济增速,压缩产能过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后备力量,必将成为创新驱动促发展的生力军,正如于2015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的: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笔者极力推介《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就是要大学生理性地应对与适应“大众创业”的时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人类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失,也可能在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大学生实现创业是有条件的,是需要适应环境的。创业当然需要借鉴他人的创业经验,但是创业是不能复制的。因此,创业更需要积累知识、方法与技能,创业更需要特殊的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全民创业的浪潮不断涌现,“创业”已经成为有志青年趋之若鹜的理想。早在十报告中,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做出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笔者2014年在《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文中建议“大学应该实行规定学制下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允许部分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途暂时休学,进行创业或实践尝试,获得对社会、对自身的深刻认知”。各地各高校也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和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方针的引导,地方政策的支撑成为大学生选择是否创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为高校毕业生们摆脱就业压力,为创业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49万人,加上2014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著作不断面世。然而,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从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创业机会识别,“手把手”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著作还很少见。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常常为找不到一本适合自己创业的指导书而苦恼,《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许正是为他们而写!

纵观国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

一、从学术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的成果较少,创业方法研究过于宏观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到的创业方法也比较单一,多倾向于对一些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经验的介绍和推广,创业方法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仍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方法体系。

二、从高校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指导的师资不足,教材匮乏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起步较晚,教授大学生创业方法的主要是两类教师: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大学中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备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行的教师严重不足。在创业方法专业教材方面,多为《创业学》《创业基础》等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的教材,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从大学生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方法的著作少之又少。

鉴于上文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创业意义重大,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道路非常艰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指导仍然是隔靴搔痒。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大约为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是20%~30%,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3%,浙江省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有4%,与全球20% 的“生平均创业成功率”相差甚远。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现状,《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无疑给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带来宝贵的指导和参考。作者张卫民是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创业实训师,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第一线,外加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理论和实战经验非常丰富。该书基本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结合多年来在就业、创业、管理、用人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精心撰写,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会给大学生们开启智慧之门,让大学生们在创业的路途上少走弯路。笔者相信,《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面世,会影响更多大学生,激励更多大学生!该书中蕴藏的创业精神种子必将种在当代大学生们的心坎上。如若将来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队伍,那么实现“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主要特色有:

1.模块清晰,可操作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入手,分模块(创业选择、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撰写、市场导向、知识创业、创业营销、创业融资、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管理)逐一阐述,以解决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障碍,模块环环相扣,论述清楚、生动、具体。从内容呈现看,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困惑入手,在指导读者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认清自我的基础上,阐述了创业机会识别方法与技巧,并给予读者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具体方法与要点。该书花了较大篇幅分析大学生创业及企业运作的一般原则与保障条件。书中的内容完全是“手把手”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创想转换为行动,让他们学会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内外部环境,学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科研项目、学校科研平台、身边的生活、产业分析等识别创业机会;教他们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把握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和特色及注意事项,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选择好目标;教他们怎样善于抓住市场,对创业营销、创业融资及新企业管理中所要强调的重点及大学生在这几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阐述。作者希望用自己多年来反复实践总结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排除他们创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2.贴近实际,参考性强。该书在创业案例选择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挑选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小”案例,举出的都是大学生耳熟能详或能感同身受的事件。例如,湖南师范大学一学生因酷爱轮滑运动创立的“风火轮滑”专卖店,目前已拥有三家连锁店,为大学生们熟知;长沙理工大学七名大学生读书阶段参加了创业计划大赛,虽结果不理想,但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经营了“久创科技”电脑服务公司;还有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卖土特产,毕业后进军电子产品市场的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张宗华;由学习外语启发灵感,提倡“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国内最大外语学习门户网站――沪江网的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的伏彩瑞等。这些身边成功的“低”起点的平台,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创业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用书中提供的工具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性。

3.内容全面,系统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开始分析,涵盖了大学生自我评估方法、创业机会识别方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创业的市场导向法、创业营销的方法、创业融资方法、新创企业管理方法、创业风险管理方法等大学生创业的方方面面。作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优势是知识创业,创业成功的根本是市场导向,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创业营销,创业成功的助推器是创业融资,创业成功的组织基础是新创企业管理,内容系统性极强。

在大众创业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方法》的面世,既与时展吻合,也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相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会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提高创业成功率一定大有裨益。笔者认为,该书独到的视角和精彩的内容必将吸引大学生创业者们,帮助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4

关键词: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 大学生

2015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与动力,创新一般与创业活动紧密联系,而大学生又是最具有创新潜力的人群,也是最有机会与潜力创业的群体,因此促进大学生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们的“创客”之行,也绝少不了政府、学校及大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要为大学生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健全扶持、保障制度

首先,良好和谐的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客”们起航的先决条件。应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需进一步简政放权,还权于市场,切实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坚决杜绝“有权就任性”现象,避免繁琐的审批、立项浇灭了“创客”们的热情。各级政府需以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规范中介组织,强化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以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同时,政府在工作中不越位,却也不能失位,要高效率地履行职责,为创业创新主体搞好服务。还要进一步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按照国家部署,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相关政策,保证各类主体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另外,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根据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精神,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实施细则,帮助和支持更多大学生实现创业,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另外,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是促使“创客”们放开手脚前行的重要推动力。“创客”,尤其是大学生“创客”,在经济上尚未独立,掌握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且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场地、服务等创新创业成本较高,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天使投资、股权众筹的发展滞后于创新创业浪潮的情况下,资金短缺一直都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时,政府需发挥助推作用,通过建立创业创新平台,放宽对民间融资的限制及发放补贴等形式,帮助创业创新主体,尤其是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例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中便提出加大扶持补贴力度,向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和优秀项目资助等支持从根本上免除创客们的后顾之忧。而针对技术导向型的大学生“创客”,则需要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加强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探究高校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三点途径

一般认为,创业教育能显著提高学生对创业政策、活动和平台的了解程度,在积累创业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对创业的整体印象,从而引导个人对创业选择作出理性反应。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根据地,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机遇下做好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好新一代“创客”,可以在以下三个途径做出努力。

第一,“知识导向型”教学向“创新导向型”教学转变。学校不能单一的作为知识传输场所,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挖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教学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杜绝课程的装饰性和应景性,从源头上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面子过程”。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构建一支既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创业经验,包含专业教师、客座教授和企业高管及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在内的教师队伍。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兴趣。

第二,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大学生的“创客”之旅需要实践,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有效措施。加强大学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创业实践的基本途径。另外,实体经营平台的引入,能促进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建立创新创业校园孵化基地、引企入校和培植驻校企业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空间。我校的“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课题等项目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第三,学校的各类支持必是大学生创客的福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降低创业创新的门槛,让更多草根阶层加入。但大学生作为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的群体,对政府举措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然而,学校里像创业孵化基金、创业创新培训这样的帮助将在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另外,在政策上,可以向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建立弹性学制或者休学制度,给学生暂时离开学校真正走向创业的机会,还要免除休学创业学生离校创业期间的学杂费,灵活规定返校复课的时段,做好相关课程和培养计划的对接,真正免除大学生“创客”的后顾之忧。

三、大学生要认清现实、转变思想,并不断开拓视野提升技术能力

改革开放之后的30余年里,中国的经济出现持续的高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们,引得无数人蠢蠢欲动,希望能尽快跻身于富豪俱乐部中。而在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下,大学生们更要保持冷静,不能盲目投身于创业大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了创业创新的门槛,但绝非降低了失败的可能。事实上,社会中绝大部分人是不适合做“创客”的,因而大学生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剖析自己,否则很有可能成为成功率的分母。

另外,大学生要转变思想。“创客”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团队的带头人,团队的每一个位置都是不可或缺的,应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找准切入口,最大化自己的价值,才是创业者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况且在拥有股权的情况下,“创客”的最终致富也不会受到影响。

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的发展,创业者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缩短,创业创新逐渐趋近于两个方向,一是满足于用户体验与个性需求,例如美团外卖抓住学校内学生在食堂吃饭的不便;另一则是高精尖理论向实用技术发展,例如李彦宏利用他本人所研制出的超链分析技术为基础创办了百度,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这就要求“创客”们拥有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能够发现细节中存在的触发点,又或者是拥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以技术专家的身份成为创客团队的一部分。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极大地降低创业创新的门槛,便于全社会进入一种开拓进取的氛围,全民的合力必将将我们中华民族推向更高的天空。对大学生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基本上都还属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我们需要跳出书本,借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潮走向创业的前沿阵地,努力让创造的血液在我们胸中流淌,让自主发展的精神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5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拉开了我国“双创”的帷幕。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为“双创”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双创”的重点在于“众”和“创”,“众”即全体大众,通过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让尽可能多的民众获得发展致富的机会,实现力争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创”则意味着要创造,通过主动创新、自主创业,改变传统思维、做法,在创造中转变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双创”政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双创”实施,不仅促进了就业,带动了创新,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双创”,有利于我国就业形势的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传统行业因产能过剩裁员,我国的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双创”却又一次推动了我国创业创新的浪潮,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中小创新型企业与日俱增,这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很多待业人员和应届毕业大学生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所学所想反过来又推动着“双创”的发展。

推进“双创”,有利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党的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创”正与这一战略不谋而合。大众创业依靠的是智慧,在大众的智慧中萌发创业的新思想、新点子;而万众创新则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需要高新技术科研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也需要高科技人才的引领。可想而知,“双创”在带动创业的同时更带动了创新,从少数人的创新走向万众的创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推进“双创”,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付出了代价,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投入与产出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国开展了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对生产投入要素的改革,推动新市场、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双创”的重点也在于创业创新,在政府的引导下,促进微小中新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鼓励以科技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新行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瓶颈

“双创”的推进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认为“双创”体制不完善、资金不足、能力不够,是现阶段推进“双创”的主要瓶颈所在。

“双创”体制不完善。“双创”至正式推行以来,出现了一些状况,而这些状况的产生与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制建设落后于“双创”的实践,立法标准的不够细化和漏洞,都给“创双”造成了干扰和阻碍,大型企业打压小型创新企业的现象偶有发生,投机行为也不乏其中。各项政策的支持不到位,使得一些有前景的“双创”项目被扼杀,多种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没有起到预期的帮扶作用。“双创”体制的不完善,制约了“双创”的推进。

“双创”资金不足。“双创”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上至党中央、下至各级政府部门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帮助“双创”。但是,就目前而言,“双创”的资金是不足的。一方面,“双创”项目的增长速度快、项目数量多;一方面,“双创”资金的利用不合理,没有用到真正需要帮扶的项目上;另一方面,“双创”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这一单一的主体,政府需要运作的项目很多,资金的支持毕竟有限。所以,解决“双创”资金问题迫在眉睫。

“双创”能力不够。“双创”的目标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创新的氛围,带动大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大众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双创”的能力是不够的,主要依靠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的创业创新毕竟是有限的。将更多的大众发展为“双创”的主体,首先需要提升的就是大众的“双创”能力。尤其是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他们是国家的中留砥柱和后续力量。“双创”能力的不够,也是制约“双创”推进的重要因素。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

打破“双创”瓶颈,推进“双创”的稳健发展,让“双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行动力、新引擎,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四方面人手。

健全机制体系,为“双创”提供制度保障。“双创”的推进,需要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为其保驾护航。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健全“双创”各项机制体系,优化其政策环境。首先,健全“双创”立法,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双创”主体的行为,严厉打击投机打压行为,为真正创新创业的人提供机会和保障,如中小型企业的准入法,规定准入标准等。其次,健全“双创”各项政策,一方面,在产业政策上,各地实地因时制宜,适当的对中小创新型企业进行扶持;另一方面,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创新企业通过减免优惠等鼓励这些企I的发展。如此,为“双创”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金融支持,为“双创”提供资金后盾。“双创”的对象是大众,鼓励更多的社会大众去创业创新,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现阶段,很多拥有想法和创意的年轻人,因苦于没有资金而无法创业。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对可行性的创业创新项目给予创业资金,帮助项目的开展;一方面,需要银行等信贷机构的帮扶,通过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的方式,向那些有前景的创业创新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基金的支援,社会基金的融资渠道更为广泛,社会基金组织通过设立一定的考评标准,对那些各项指标达标的创业创新项目进行资金支援,帮助项目的顺利开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6

创业孵化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硅谷,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美国孵化器联盟(NBIA)对孵化器的定义是一个商业企业发展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讲,孵化器是一种资源聚合平台,通过将资金、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集合到孵化器,来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创业服务。

在我国,创业孵化器按企事业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完全事业型孵化器、半事业半企业型孵化器和企业型孵化器。我国的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刚开始起步时,大部分采用完全事业型企业孵化器模式。这种模式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政府,其持续发展能力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其创新能力有限。半事业半企业型模式既有事业型的投资主体特征,又有企业型的经营特点,从政府和自身服务两方面取得经济支持,有一定的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在我国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孵化器的经营管理中广泛采用,适合综合性孵化器。企业型孵化器运行模式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模式,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较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由于孵化器有自主经营权,大大提高了孵化器的创新能力,它常结合风险投资一起发展。目前,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比较多,我国有一批由风险投资企业、上市公司和大学等多元投资主体建立的企业型孵化器正在兴起。

二、2.0时代:众创空间模式

根据2015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定义,众创空间是指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2015年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数量达到500多家,这些众创空间从业务模式和形态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活动聚合型(如车库咖啡、杭州洋葱胶囊)、培训辅导型(如清华x-lab、亚杰会)、媒体驱动型(如36氪、创业家)、投资驱动型(如创新工场、天使汇)、地产思维型(如SOHO 3Q)、产业链服务型(如创客总部)、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创业公社)。活动聚合型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培训辅导型旨在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是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媒体驱动型是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投资驱动型是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聚集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依托其平台吸引汇集优质的创业项目,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地产思维型是由地产商开发的联合办公空间。产业链服务型以产业链服务为主,包括产品打磨、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成立基金进行合投等。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提供综合型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包括金融、培训辅导、招聘、运营、政策申请、法律顾问乃至住宿等一系列服务。

三、3.0时代:生态系统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化发展,创业创新服务行业正加速向以众创空间平台为载体,以体系化、多元化的投资基金为资本驱动力,来实现资源链接和开放循环的3.0生态系统模式发展,这一生态系统模式强调创业要在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中实现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循环。它打破了以往孵化器、创空间等物理空间的局限,将创新内部和外部、企业和政府的要素资源有效地链接起来,构建生态循环链,实现开放式整合。3.0生态系统模式包含6大要素,即创新点子、众创空间、资金、创业环境、政策和人才,如上图所示。

创新点子可以看作是种子。如何让创新“金点子”成为创业“金种子”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孵化制度,在创业项目还处于种子期时,由政府搭建一个平台,由大型企业支持,以大学为依托,打造“金种子工程”,成立“种子基金”,对创新“金点子”进行转化,使其孵化为创业的“金种子”。

众创空间可以看作是土壤。如果把怀有梦想的创业者比作“种子”,那么,众创空间就是“土壤”。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智慧汇集,资源交互的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快速找到发展方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获取更多有效信息,结识更多投资者,找到通往成功最快的那条路。

资金可以看作是水。自然界失去了水,一切都将枯竭。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尤其是初创企业,需要充足的资金这一水分,才能保证创业的小苗一点点长成大树。

创业环境可以看作是空气。创业环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内生决定的创业氛围和外部影响的创业条件。现阶段,决定我国创业水平的环境因素是创业氛围,它表现为显在与潜在的创业者行为方式,是一种主观的生态环境,与创业生态的文化息息相关。硅谷文化代表了美国的创业创新文化,硅谷通过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鼓励年轻人去创业,并且容忍他们的失败。对于我国而言,基于社会文化和制度等因素,社会相对来说对于创业失败的容忍程度不足,加上部分创业者以上市圈钱为目的,严重污染了创业空气。

政策可以看作是阳光。政府的政策支持就像阳光,能够使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光合作用。如果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创业“金种子”就能尽快破土出芽,再加上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小苗可以变成参天大树,即小企业可以成长为大企业。因此,政府的政策应该重点围绕如何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按照市场化规律和要求,出台科学合理的支持政策,通过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和提高创业创新主体的生存率和活跃度。

人才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资源,是创业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否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7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部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部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举办其他配套活动。积极争取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继续开展“三请三回”活动,结合节庆、联谊、经贸等节点和活动,深入沿海乡友、校友、战友聚集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推动更多在外宜商返乡投资创业。组织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宣传推广宜春自主品牌。组织参加省第三届青年创业风云人物评选,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以品牌品质惠享生活为主题的“双品网购节”、第二届宜春电商直播网购节等活动,加快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社交营销等模式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团市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8

关键词: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引擎

近年来,唐山高新区立足焊接、机器人、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新型建材、智能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始终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服务、升级平台、抓好融资、引育人才等措施,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正创业的人创好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不断掀起全民创业创新高潮。截止今年5月份,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277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家,其中2015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790户,同比增长近50%,位居全市前列。

一、突出优化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创优政策。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为契机,按照市工商局制定的27条放宽政策,依法有序放宽准入领域、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财政扶持力度、税费优惠扶持力度,打出全民创业的政策优惠组合拳,为企业加油减负。创优服务。成立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孵化器,实行入驻企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三年免场地租金“零门槛入驻”和为企业提供研发、试制、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长性。邀请创业导师和中信银行、上海股权等投资机构负责人就融资、创业等各项政策给予解读。创优环境。简化企业办事程序,为企业提供“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的一站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对于申请“个转企”的工商户,坚持各部门紧密衔接、协调联动,畅通登记渠道、简化办理程序、强化跟踪服务,为企业成长“开绿灯”。

二、突出平台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筑广阔空间

升级园区平台。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集约化、专业化服务,实现园区技术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建设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集生产、办公、研发、展示、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高科技软件园区,可容纳创业企业近百家,吸引就业1000余人。目前,软件园一期已完工,入驻率达90%;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同时,引进联东U谷唐山产业园、唐山科技中心、建华石墨烯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项目,可吸引100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升级创业基地。率先在全市设立“唐山众创空间”,并建设了微信服务平台,主要针对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咖啡、创业项目路演、投资分析等活动,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唐山众创空间”及其微信公众平台已正式挂牌和上线,关注人数达1000余人,已成功举办了六次线下活动以及路演技巧培训、软件技术开发痛点研讨会等。升级物流平台。在原有运营中国耐材之窗、中国陶瓷官网、中国物流官网的基础上,全国第一个省内城市互联互通的省级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河北”平台已完成了技术搭建,正在与省内的各个城市密切对接,力争在2016年底前,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邯郸等11个城市全部实现节点平台接入,打造成用户活跃、资源集聚的跨城市智慧物流平台系统。

三、突出抓好融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不竭活水

搭建融资平台。目前己引进汇丰银行、工银安盛、承德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引进数量居全市前茅。特别是河北银行唐山唐山高新区科技支行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专注于支持种子期和创业期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另外,依托特色产业,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瓶颈。建设银行唐山分行为包括唐山高新区达意科技、赛福特在内的11家小微企业办理了“税易贷”业务,获批贷款资金近千万元;开展“三押一推”工作,为3家企业办理股权质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4468.1万元;为15家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2.9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由唐山高新区财政出资设立1000万孵化基金,重点解决企业创业初期资金难题,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最高50万元的基金使用权,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创业的服务效能。目前已为4家企业提供了200万元的短期借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助力企业上市。出台《关于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对在境内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奖励200万元等多项扶持政策,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山高新区已有7家科技企业先后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新三板以及石家庄股权交易所等融资平台,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启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成为唐山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软件企业;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市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企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9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责任思考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几点认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众创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辅导员创业教育角色研究 创业保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可行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创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 培育地域特色的创业文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院系创新教育的开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电视新闻记者的创新之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一部力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我国的税收政策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 高校教育工作如何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浅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的高等教育应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3.0生态系统时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强的.“教育批判”的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3-7.

[4]中新网.: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再深的水也得趟[EB/OL].[2013-03-17].http:///gn/2 013/03-17/4650201.shtml.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9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311,307.

What Kind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do We Need

in the Era of the“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ZHOU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China)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篇10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当前,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增长,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业创新蓬勃兴起,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下统称四众)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线上线下加快融合,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动力强劲,潜力巨大。同时,在四众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行业准入、信用环境、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有关部署,现就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推进四众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发展机遇,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四众有效拓展了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搭建了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丰富了创业创新组织形态,优化了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为社会大众广泛平等参与创业创新、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

众创,汇众智搞创新,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大幅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使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创新,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

众包,汇众力增就业,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

众扶,汇众能助创业,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构建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众筹,汇众资促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更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加传统金融体系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新功能,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新渠道。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四众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有利于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科技创新,拓展就业空间,汇聚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加快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助推“中国制造2025”,加快转型升级,壮大分享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政府加快完善与新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能力,释放改革红利;有利于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人人参与又人人受益的包容性增长,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众人创富、劳动致富之路。

二、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创业创新新格局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顺应“互联网+”时代大融合、大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应用创新的综合优势,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新兴相结合、引导与规范相结合,按照“坚持市场主导、包容创业创新、公平有序发展、优化治理方式、深化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营造四众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四众广泛应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壮大新经济。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选择,积极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大众智慧、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创造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新模式、新业态。

——包容创业创新。以更包容的态度、更积极的政策营造四众发展的宽松环境,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鼓励各类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四众的新平台、新形式、新应用,开拓创业创新发展新空间。

——公平有序发展。坚持公平进入、公平竞争、公平监管,破除限制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不合理约束和制度瓶颈,营造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主体之间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维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引导各方规范有序发展。

——优化治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协同,创新手段,发挥四众平台企业内部治理和第三方治理作用,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推动四众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开放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四众平台,优化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借鉴国际管理经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采用四众模式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面向国际市场拓展服务领域,深化创业创新国际合作。

三、全面推进众创,释放创业创新能量

(一)大力发展专业空间众创。鼓励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鼓励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为创业创新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

(二)鼓励推进网络平台众创。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支撑,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

(三)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积极培育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投资员工创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股权激励机制,突破成长中的管理瓶颈,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

四、积极推广众包,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四)广泛应用研发创意众包。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等通过网络平台将部分设计、研发任务分发和交付,促进成本降低和提质增效,推动产品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创新。鼓励企业通过网络社区等形式广泛征集用户创意,促进产品规划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万众创新与企业发展相互促动。鼓励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服务外包重点联系企业积极应用众包模式。

(五)大力实施制造运维众包。支持有能力的大中型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众包平台聚集跨区域标准化产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产品订单的制造需求。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采用众包模式促进生产方式变革。鼓励中小制造企业通过众包模式构筑产品服务运维体系,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运维成本。

(六)加快推广知识内容众包。支持百科、视频等开放式平台积极通过众包实现知识内容的创造、更新和汇集,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大众智慧集聚共享新模式。

(七)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众包。推动交通出行、无车承运物流、快件投递、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生活服务众包,利用互联网技术高效对接供需信息,优化传统生活服务行业的组织运营模式。推动整合利用分散闲置社会资源的分享经济新型服务模式,打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互助互利的服务生态圈。发展以社区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性网络消费领域。

五、立体实施众扶,集聚创业创新合力

(八)积极推动社会公共众扶。加快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各类公益事业机构、创新平台和基地的服务能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开放科研设施,降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本。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支持。

(九)鼓励倡导企业分享众扶。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法合规发起或参与设立公益性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鼓励技术领先企业向标准化组织、产业联盟等贡献基础性专利或技术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十)大力支持公众互助众扶。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资源共享平台、捐赠平台、创业沙龙等各类互助平台发展。鼓励成功企业家以天使投资、慈善、指导帮扶等方式支持创业者创业。鼓励通过网络平台、线下社区、公益组织等途径扶助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互助互扶,营造深入人心、氛围浓厚的众扶文化。

六、稳健发展众筹,拓展创业创新融资

(十一)积极开展实物众筹。鼓励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特色农产品等创新产品开展实物众筹,支持艺术、出版、影视等创意项目在加强内容管理的同时,依法开展实物众筹。积极发挥实物众筹的资金筹集、创意展示、价值发现、市场接受度检验等功能,帮助将创新创意付诸实践,提供快速、便捷、普惠化服务。

(十二)稳步推进股权众筹。充分发挥股权众筹作为传统股权融资方式有益补充的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者的能力。稳步推进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股本。对投资者实行分类管理,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

(十三)规范发展网络借贷。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网络借贷平台,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借贷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构建风险控制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

七、推进放管结合,营造宽松发展空间

(十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探索交通出行、无车承运物流、快递、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通过分类管理、试点示范等方式,依法为众包、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营造政策环境。针对众包资产轻、平台化、受众广、跨地域等特点,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交通运输部、邮政局、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负责)

(十五)建立健全监管制度。适应新业态发展要求,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明确四众平台企业在质量管理、信息内容管理、知识产权、申报纳税、社会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知识产权局、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因业施策,加快研究制定重点领域促进四众发展的相关意见。(交通运输部、邮政局、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负责)

(十六)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监管。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的作用,利用大数据、随机抽查、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十七)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简化和完善注销流程,开展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加强行业监管、企业登记等相关部门与四众平台企业的信息互联共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加快推行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推动电子签名国际互认,为四众发展提供支撑。进一步清理和取消职业资格许可认定,研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对新设职业资格的管理。(工商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十八)促进开放合作发展。有序引导外资参与四众发展,培育一批国际化四众平台企业。鼓励四众平台企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面向国际市场拓展服务。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承接国际业务。(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八、完善市场环境,夯实健康发展基础

(十九)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四众平台企业建立实名认证制度和信用评价机制,健全相关主体信用记录,鼓励发展第三方信用评价服务。建立四众平台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公开评价结果,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建立完善信用标准化体系,制定四众发展信用环境相关的关键信用标准,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处理、评价、应用、交换、共享和服务。依法合理利用网络交易行为等在互联网上积累的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推进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与四众平台企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牵头负责)

(二十)深化信用信息应用。鼓励发展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等信用服务业。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对违法失信者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二十一)完善知识产权环境。加大网络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促进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四众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执法,切实维护创业创新者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的宣传和培训,增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知识产权局牵头负责)

九、强化内部治理,塑造自律发展机制

(二十二)提升平台治理能力。鼓励四众平台企业结合自身商业模式,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信息内容管理能力和网络安全水平。引导四众平台企业履行管理责任,建立用户权益保障机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等负责)

(二十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四众从业机构市场行为,保护行业合法权益。推动行业组织制定各类产品和服务标准,促进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完善行业纠纷协调和解决机制,鼓励第三方以及用户参与平台治理。构建在线争议解决、现场接待受理、监管部门受理投诉、第三方调解以及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负责)

(二十四)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四众平台企业应当切实提升技术安全水平,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各类网络安全事件,确保网络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妥善保管各类用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不得买卖、泄露用户信息,保障信息安全。强化守法、诚信、自律意识,营造诚信规范发展的良好氛围。(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

十、优化政策扶持,构建持续发展环境

(二十五)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众创、众包等方式开展相关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策性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四众加快发展。降低对实体营业场所、固定资产投入等硬性指标要求,将对线下实体众创空间的财政扶持政策惠及网络众创空间。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采用四众模式的小微企业免费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开拓、标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负责)

(二十六)实行适用税收政策。加快推广使用电子发票,支持四众平台企业和采用众包模式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按规定开具电子发票,并允许将电子发票作为报销凭证。对于业务规模较小、处于初创期的从业机构符合现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负责)

(二十七)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四众平台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基于四众特点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政府引导和银担合作,综合运用资本投入、代偿补偿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四众平台企业提供快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知识产权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二十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鼓励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等改革部署,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创业创新。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为更多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支撑。(科技部牵头负责)

(二十九)繁荣创业创新文化。设立“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加强政策宣传,展示创业成果,促进投资对接和互动交流,为创业创新提供展示平台。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引导各类媒体加大对四众的宣传力度,普及四众知识,发掘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负责)

(三十)鼓励地方探索先行。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支持各地探索适应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对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充分发挥四众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相关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应加大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强统筹协调,探索制度创新,完善政府服务,科学组织实施,鼓励先行先试,不断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