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媒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2:53:44

财经媒体论文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1

(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财经法规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个进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同时带给老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学习体验。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强大,课件中可以添加图片、声音甚至动画,这种表现方法更加直观,让原本刻板的条文法规变得生动起来。同时,这种技术也更好地将具体案例添加到财经法规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奇的上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于那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法规的记忆能力。

(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财经法规教学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一些理解、记忆都十分困难的法律、法规、条文。因此,学生们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而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来把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讲解地生动有趣,综合原因造就了财经法规课堂上沉闷的气氛。而多媒体技术在财经法规课堂上的出现,改善了原有的沉闷气氛,添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声音,将具体案例或是历年考试习题以一种直观又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本身想要参与到这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去,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困境,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困扰学生地问题就是上课时如果忙于记笔记就来不及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但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不记笔记的话,课后又没有资料可以复习,尤其是对于财经法规这样一门相对来说较为刻板、难懂的学科。而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可以用电子版文档的形式被打印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了预习和复习资料,上课时也可以全神贯注听讲了。另外,还可以直接将老师的文档电子版拷贝到移动设备上,回到家连接电脑就可以再现上课时的内容了。这种改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也让学生在课上专心听讲不用担心记笔记的问题。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确是一种进步和改革,但同时也要讲求方法。只有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财经法规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对于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注重教学内容,不能流于形式

财经法规作为一门主要内容为财政方面法律法规知识的课程,其教学过程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的辅助的确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泼。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课件的制作必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不能流于形式。有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将课件做的非常生动,但生动之余却忽略了知识内容本身,这样反而得到了不良的效果。另外,教学课件的制作也要以简洁清晰、突出重点为根本原则[1],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在课件中,更不赞同将教学课件做的过于花哨,最好的就是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分得清哪一部分知识才是重点。

(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还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尚未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对于一些需要板书的内容还是要利用板书,或者有些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地方,都不能省去,一味的使用多媒体讲课而忽略了其它环节也是不可取的。另外,教学课件制作时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板书来进行补充讲解。或是一些教学课件没能表达清楚的一些推理过程以及学生普遍反映没有理解的内容,都可以进行着重讲解。

三、结语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媒介化;仪式化;排行榜;媒介事件

每到岁末年初,充斥娱乐界的大小榜单满天飞,经济界也未能袖手旁观,中外众多财经媒体的各种各样的排行榜把学术的、严肃的、甚至是机密的经济问题变成普罗大众孜孜不倦的淡资,把企业经济实力的优劣、商品质量的好坏、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寡,以及对衬:会经济发展贡献的大小,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数月前就开始的铺天盖地的造势宣传、民意海选,到提名后“谁该是”和“谁不该是”以及排名次序而产生的猜测、喧嚣、争执和分歧,再到排行榜公布时扣人心弦、声势浩大的颁奖典礼,这种经济排行榜不知不觉中已经发展成为各个财经媒体一年一度的媒介事件,呈现出强大的社会效果,为受众设置焦点议程,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受众的注意力,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以其特有的方式加速着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

一、媒介架构中的经济排行榜

在全球经济界所有排行榜中历史最悠久,可信度最高,权威性最强,同时也最为行业认可的当数《财富》杂志的500强排行榜、《福布斯》400富豪榜,而国内最强有力、最令人期待的则是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每年一度的隆重亮相。下面,本文就以此为考察对象,展开研究。

1《财富》500强排行榜:标准奠定权威

《财富》杂志最负盛名的是“财富500强”,多年以来,它已经成为评价企业实力的标准之一。

早在1955年7月24日,《财富》就第一次公布“财富500强”,它无意之中推动了一种标准的传播——从1955年开始,《财富》以上一,中销售收入为主要参数,对美国500家大工业公司进行排名而形成“财富500强”。

随着美国国力的持续增强,《财富》的视野也不断扩大,从1957年开始,《财富》开始美国以外最大100家上业企业的排名,到了1976年,才扩充到500家。1983年,《财富》开始公布规模完整的美国500家大服务公司排名,这就是所谓的“美国企业500强”。1990年采取与“美国企业500强”类似的办法对世界大上业公司和服务公司分别进行排名,将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与美国以外的最大500家企业合并,分别产生全球上业和服务企业500强。1995年《财富》对全球上业企业与服务企业进行合并。产生出“全球500强”。至此,财富500强的概念经过近50年来的重复传播,业已成为美国上业界大佬的无形身份证,一旦人选,不但意味着荣耀,而且意味着公司品牌价值的提升。

这项排名的高度权威性不仅提升了《财富》杂志的核心竞争力,还给《财富》杂志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与无形资产。50多年来,“财富500强”已经成为美国企业界最关注的话题,全世界的媒体都争相报道进入500强的公司名单。世界知名企业用它来判断自身实力、规模以及国际竞争力,《财富》500强的企业排名已经成为鲁斯所创办的《财富》杂志品牌风格的象征。

2《福布斯》400富豪榜:资本造就神话

1917年创立的福布斯杂志,在九十多年的历程中,逐步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发展壮大为一家声名显赫的国际主流财经媒体集团。1982年首次推出福布斯富豪榜在全球产生空前影响。现在,一年一度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榜在全世界受到密切关注。福都斯集团总资产超过十亿美元,福布斯家族三代下来创造了一本杂志打天下的奇迹。而各界名流也以上《福布斯》排行榜为荣,英雄榜上的名单每年都有变化,反映了产业的变迁和个人的兴衰起伏。可以说《福布斯》是世界经济的一个缩影。

第一次的福布斯富豪排名光调查就花了近一年时间,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交易资料、新闻片段,至法院档案中有关遗嘱、委托甚至离婚协议,还有行政部门的相关记录中寻找着各种数据。经过《福布斯》研究人员的苦心“挖掘”,不少隐姓埋名的大富豪纷纷得见天日,虽然很多富豪自己并不心甘情愿。但是无论如何至少这第一批400名候选人的名单中有将近半数是自愿的,或者说部分自愿地为《福布斯》提供了自己的财产数据。

1982年8月26日,《福布斯》向媒体提前公布了将于9月13日刊登的长达50页的福布斯富豪400排名,这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立即在全美引起轰动,成为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头条。8月31日,杂志刚在纽约市各报摊提前上市亮相,几个小时内就被疯狂抢购一空。

这项在当时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创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而这项评比电将《福布斯》杂志推向了顶峰。美国《广告周刊》1983年将《福布斯》列为10大热门杂志的第八名。到了80年代末,马尔科姆和他的《福布斯》杂志的声誉达到了巅峰,与《财富》的500强相比,《福布斯》的富豪400更体现了“浮华资本世界”的需求,奠定了《福布斯》成为“浮华资本主义”代言人的形象。商场上凡强调个人独创性的主管大都将《福布斯》视作必读刊物,以此强调与他人不同的成功本质。在富豪排行榜推出20年后,福布斯仍然遵循着富豪400的足迹,不断推出各种大胆而新鲜的排名,每年编制一百多个有关人物、公司和生活时尚排行榜,比如2002年公布的世界最丑建筑排行榜以及世界上最容易花钱的城市等等。

从1999年开始,英国人胡润把中国富豪排行榜当作可为之奋斗的事业来做:组建专门团队调研,然后把成果交给《福布斯》,让富豪榜这样的产品在国人心中建立概念,产生影响。初期这个榜单不太被认同,后来越来越认真、专业,慢慢建立一定公信力,更开始吸引国际媒体的视点,成为反映中国资产排行、富豪起跌的一个重要参考数值。

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一榜天下知

从2000年开始央视连年推出的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已经成为业内的一道年终“盛宴”。活动的组织者希望评选能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所以从评选标准的制定到评选过程的层层淘汰都强调其权威性;希望活动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被更多的观众知晓,因此十年以来,在营销策略上年年推陈出新,强调其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致力于让史多的公众参与和关注。

每年从评选启动开始,一直到颁奖晚会,央视联合传统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就开始进行历时四个月的宣传、演讲、海选、民调等前期“热身”,对活动本身的进展以及部分获奖者和竞选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报道。首开先河,组织部分获奖者担纲“中国商使”,到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香港“四海论遭”,向世界传递中国经济崛起的信息;在国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讲堂也从电视屏幕走向百姓生活,共话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牵手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等近百个媒体对评比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关注;联合《中国经济周刊》等部级报刊和各省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倾情推出封面、特刊、广告和专栏;选择国内20多家网站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活动专区、博客、论坛、向网友征集寄语等形式进行推广;此外,还采取户外广告、手机短信等形式以弥补其他媒体传播缺憾,多渠道地拓展受众。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每年都在品牌传播和推广上引导潮流、不断创新,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毫无疑问已经打造成了著名的媒体品牌。

通过对上述三个排行榜的历史溯源,可以看出,财经媒体编制、排行榜最初的目的就是对工商界进行年度盘点,总结过去一年各个行业、各个组织的各项业绩,评选出最优秀的机构和个人,并将其各项指标向社会公布,如此看来,经济排行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通过传播真实的信息,在不同的机构和行业间设置一个参照系,使各自明白所处的位置和相距最优的差距,同时也为广大受众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对上榜机构和个人的广泛传播,在社会上推广其企业文化和道德取向,树立一种学习和效仍的典范。

二、功能异化的经济排行榜

应该说,排行榜设置的初衷是好的,也确实在市场规则没有完全形成时期,在引导企业采取良性竞争行为,遵守商业道—德规范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每年的经济排行榜,我们看到了全球企业实力的变迁,不同行业的起起落落,品读着一个又一个奋斗者的故事,惊叹于一个又一个企业新星的“神话”。但是,在经济排行榜的实际运作中,尤其是最近十年发生的一些丑闻,无疑使其权威性和可信度大为缩水,其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1安然公司破产仍居前五:权威性受到挑战

2001年底,能源巨擘安然公司长期通过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盈余,最终导致该公司于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安然公司破产不仅使数百万持股人损失惨重,而且造成该公司大批员工用来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退休金血本无归。作为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及出售商,安然公司曾在《财富》杂志的调查中连续4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即使在安然爆出财务丑闻后,在《财富》2002年的排行榜上,已经申请破产保护、官司缠身的安然公司竟然高居第五名,比前一年还上升了两名。对于安然的入围,《财富》杂志解释说,安然公司去年10月前的合同收入都被统计在内,使安然的销售额增至138718亿美元,它的排名也因此上升了2位。虽然安然于去年12月申请破产保护,但它仍然有资格参加评选。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权威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在评选公司时除了考虑经济因素是否也应该考虑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及商业道德?

目前,世界500强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五项内容,第一是销售收入。《财富》除将利润、资产、股东权益、雇佣人数等作为参考指标外,最通用、最主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是企业统计数据必须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财富》要求所有参选企业的数据必须公开,《财富》认为,只有外界了解你公司的资产状况,《财富》才有可能将你排进500强,这也是许多一流企业不能入主世界500强的原因之一;第三是独立的公司治理。就其特征而言,独立而健全的公司治理是重要指标,这种独立包括既独立于控制的国家,也独立于控股的家族;第四是统一按美元进行排序。《财富》一直采用当地货币与美元的全年平均。汇率,将企业的销售收入统一换算为美元再进行最终排序;第五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相关资料。《财富》要求欲参加排名的企业要按照相关要求,事先提出申请,并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资料。

从上述标准可以明显看出,这个排名其实是“500大”而不是“500强”,进入排名也并不能代表企业具有世界级竞争力。

2中国平安保险上榜过山车:准确性遭到质疑

2008年《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企业名单上并没有中国平安保险,但是时隔仅仅5日中国平安保险的名字却又“闪量登场”。《财富》的解释是,因数据统计过程中的疏忽,导致其的“2008年度世界500强_企业排行榜”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中国平安按2007年18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应位列其“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名第462位”,并在杂志的官方网站上刊发了澄清说明。

不管是评选机构的有意之为还是无意的安排,这都已经不再重要,中国平安保险犹如乘坐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的经历,无疑将成为2008年财富500强排行榜上永远的“笑话”,这场闹剧的上演,让公众清楚事实真相的同时也不禁对已公布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产生怀疑。由此看来,一些资深名牌集团的落榜不知是否也存在相同的差异抑或也纯粹是个“闹剧”呢,不得不让人深思。

世界500强其实只是一个排名;而且从其操作方式上看,还是一个未必准确的排名。其操作程序大致如下:首先根据《财富》杂志资料库中的数据按营业收入寻找1100家候选公司,向这些公司发放调查表并要求他们提供公司的财务报表,接到报表后进行核对和求证。此外《财富》杂志还通过其他渠道掌握这些公司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杂志衬掌握的原始资料不全面、不真实,或者1100家企业中有的对排名压根儿没兴趣从而拒绝提供资料,再或者有的企业热衷于进入排名而提供虚假信息,那么。这个“世界500强”排名就很可能是个不准确的排名。

3中国首富入狱:可信度引来抨击

黄光裕,2004年、2005年、2008年三次问鼎胡润“中国大陆富豪榜”榜首。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黄光裕却因涉嫌经济犯罪于2008年11月23日被北京警方拘查。

从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中,跻身胡润百富榜的1330名中国富豪里,已有49人“发生变故”,其中19人获刑A狱或等候宣判。因此,胡润排行榜也被戏称为“倒霉富豪榜”。

由此可以看到,这种以财富衡量一切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侵蚀,而在这一过程中,财经媒体无疑充当了不光彩的“误导者”的角色。这张排行榜并非一张普通的富翁名单,它承载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个人资本和财富迅速增加的符号,是个人能力的象征,更是一个区域、国家或民族的象征,这里,我们不能不论及媒体的社会责任。

经济排行榜究竟在传播什么?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来,经济排行榜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数据,它的存在源于越来越重视资讯、信息透明的社会需求,客观上它也的确起着传递信息,为人们选择商品、进行投资、评价企业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但是,当媒体联合机构、个人把经济排行榜当作一个媒介事件来做,并努力促使媒介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时候,经济排行榜就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商业色彩,它越来越像宣传上具,其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了。

三、作为媒介事件的经济排行榜

经济排行榜的评选对于财经媒体而言,是一次高明的营销活动,是建立在媒介品牌影响力基础上的,由媒介主导的一种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某种意图的媒介事件。首先,媒体通过设置议程,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事件本身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新闻事件的核心。此外,一项活动的毕办可以为媒体提供一系列的报道素材,媒体可以利用活动营销,通过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影响受众的认知,强化媒体所要传达的意图在大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实现传播效果上的持续影响力。媒体运用“议程设置”,通过“营造话题”和“造势”使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扩大社会影响力。不仅吸引大批受众,也吸引大批广告客户,获得经济效益。那么,此媒介事件中呈现出何种样态的媒介生态呢?

1经济排行榜触及社会政治层面。

经济排行榜已经通过符号的象征、浸染作用,塑造着国家、社会、民族、企业、个人等等“神话”,并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尚。以CCTV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例。尽管这并非一个官方的评选,但从前期的宣传直至最终的颁奖典礼,各种各样的媒介符号都在含蓄地传播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

从评选标准上看,十年来尽管每年都有调整,但“责任”和“创新”每年都会有,而这正是当今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所推崇的两个明显特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和谐社会的提出,这两个标准愈加显得重要,经济人物的评选就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方向,也通过人物评选这种更加简单和直观的方式来感受中国经济的脉搏,并将感受传递给广大观众。

当掌声响起,在亿万观众的注视下,获奖者接受了荣誉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份责任,而数以千万记的网友们发表着各自的看法,各大媒体解读着这些人物,排行榜把媒体塑造出来的“英雄”“神话”以及他们所具有的顺应经济潮流和政治号召的主流价值观念及个人品质传播给大众,至此,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得以完成,并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2经济排行榜影响社会经济领域

经济排行榜的评选和会在客观上影响或刺激地方或行业经济的发展,有风向标和加油器的作用。

目前,《财富》的排行榜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文化,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标准。此外,这个排名还是世界知名企业判断自身实力、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世界500强的评选就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企业来说,列人世界经济500强,充分展示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不仅仅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一夜之间得到增长,因为500强的荣誉可以为企业带来政策扶持、银行贷款,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也可以在需要时成为挡箭牌、护身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上,这个荣誉至少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告效应。对于打破国际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公务员之家

《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则吸引着世界的富豪以荣登榜单作为对个人成功的一种社会认可,因为只要上了榜,就等于取得了商业信用的证明,获得了资信通行证。

毫无疑问,在经济排行榜评选和、报道过程中呈现出财经媒体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如果说财经媒体对社会政治起到的是触动、监督与改良的作用,与经济则更是“内容与载体”相濡以沫的密切交织。在纵横交错、立体互动的报道网络中,经济排行榜已远远不能涵盖其所指,在媒介多元、全息报道的传播过程中,“经济排行榜”已真正成为政治事件、经济事件,成为一年一度的媒介事件。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机制;教学效果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面临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变革教学机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在校人数普遍超过其可容纳能力。院校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普遍堪忧。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应源自教学机制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创新,如果教学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则教学质量的下滑将是长期性的,不可逆转的。对现阶段教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及形成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说基本适应未来需要,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譬如,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内容随着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出台,已变得十分庞杂,教师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裁剪,结果是学生不能形成对财务会计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2.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或一般,教学现代化手段使用程度不高。目前财经类专业教学的基本手段主要是教师讲授,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严重不足,院校教学机制中缺乏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与提高的督导与激励,从而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投人不够,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3.教材的适用性不强。大多数院校所选用的教材来源不外乎两种情况,即外购和自编。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感,所以外购的教材在内容上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不适应性。此时,自编教材就显示出其具有的灵活性,但也应看到自编教材的内容更多的出于任课教师的个人选择,导致其适用性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4.考试方式单调,毕业论文敷衍,且严重抄袭他人。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试卷笔答并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投入不够,抄袭严重,但仍能轻松过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个学习风气。

5.专业实习效果不佳。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实习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出于会计账簿及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让学生实际接触账簿。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无法从实习中获得完备有效的实践经验。

(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强,但毕业生却倍威信心不足。从总体上讲,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从有关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自信心不强。造成这种晴况的直接原因是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等,广大毕业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

(三)教师素质有待迁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知识的创新,使得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越发显得迫切。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学历水平大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但很多现职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各院校而成为专业教师的,因而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而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四)学校学术氛围淡薄,学术研究的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日忙于教学,许多教师都戏称自己成了“上课机器”,对日常的授课质量的保证都感到吃力,更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另外,一些院校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任期考核指标中没有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量化标准,致使很多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缺乏学术研究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整体水平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令人担忧,财经类专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调整锞程设置,提倡小班教学。专科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对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财经类学生应使自己培养成动手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为广泛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院校应就现行课程设置中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地方进行改革或调整,譬如合理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突出专业外语、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等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就教学而言,教师授课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照顾的程度的大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班级数量和规模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级的情感交流比大班级更为有利。其次,班级数量和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一斯密斯曲线表明,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教师授课班级数量和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授课的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更喜欢与学生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为此,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小班授课将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选教材,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强化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针对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法规性、程序化、实物性的特征,充分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得课堂教学拉进与实务操作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趣味性;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其内容的时代感和实务上的可操作性(这一点对专科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兼顾学科的理论性和前瞻性;改变课程考核单一的笔试形式,适当增加并逐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测试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这将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撰写的管理和规范,严格论文的选题、文献的参考、论文的答辩以及成绩的评定,对不符合论文撰写规范的学生要加强督导。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观念,激霞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兴趣,多渠道改善实习形式,提高实习致果,嘈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心。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要善于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教学中可多样化作业的类型,特别是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这会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解决实习难问题的方法有:建立实习基地,实施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共建工程;多样化实习形式,如做模拟实验题,案例分析;将实践中的专家、能手请进校园“献身”说法和指导在校学生,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以及作业的批改等方面亦可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功效。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机制;教学效果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面临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变革教学机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在校人数普遍超过其可容纳能力。院校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普遍堪忧。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应源自教学机制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创新,如果教学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则教学质量的下滑将是长期性的,不可逆转的。对现阶段教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及形成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说基本适应未来需要,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譬如,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内容随着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出台,已变得十分庞杂,教师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裁剪,结果是学生不能形成对财务会计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2.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或一般,教学现代化手段使用程度不高。目前财经类专业教学的基本手段主要是教师讲授,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严重不足,院校教学机制中缺乏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与提高的督导与激励,从而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投人不够,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3.教材的适用性不强。大多数院校所选用的教材来源不外乎两种情况,即外购和自编。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感,所以外购的教材在内容上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不适应性。此时,自编教材就显示出其具有的灵活性,但也应看到自编教材的内容更多的出于任课教师的个人选择,导致其适用性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4.考试方式单调,毕业论文敷衍,且严重抄袭他人。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试卷笔答并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投入不够,抄袭严重,但仍能轻松过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个学习风气。

5.专业实习效果不佳。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实习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出于会计账簿及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让学生实际接触账簿。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无法从实习中获得完备有效的实践经验。

(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强,但毕业生却倍威信心不足。从总体上讲,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从有关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自信心不强。造成这种晴况的直接原因是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等,广大毕业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

(三)教师素质有待迁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知识的创新,使得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越发显得迫切。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学历水平大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但很多现职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各院校而成为专业教师的,因而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而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四)学校学术氛围淡薄,学术研究的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日忙于教学,许多教师都戏称自己成了“上课机器”,对日常的授课质量的保证都感到吃力,更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另外,一些院校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任期考核指标中没有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量化标准,致使很多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缺乏学术研究的动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整体水平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令人担忧,财经类专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调整锞程设置,提倡小班教学。专科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对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财经类学生应使自己培养成动手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为广泛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院校应就现行课程设置中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地方进行改革或调整,譬如合理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突出专业外语、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等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就教学而言,教师授课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照顾的程度的大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班级数量和规模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级的情感交流比大班级更为有利。其次,班级数量和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一斯密斯曲线表明,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教师授课班级数量和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授课的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更喜欢与学生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为此,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小班授课将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选教材,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强化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针对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法规性、程序化、实物性的特征,充分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得课堂教学拉进与实务操作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趣味性;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其内容的时代感和实务上的可操作性(这一点对专科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兼顾学科的理论性和前瞻性;改变课程考核单一的笔试形式,适当增加并逐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测试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这将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撰写的管理和规范,严格论文的选题、文献的参考、论文的答辩以及成绩的评定,对不符合论文撰写规范的学生要加强督导。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观念,激霞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兴趣,多渠道改善实习形式,提高实习致果,嘈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心。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要善于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教学中可多样化作业的类型,特别是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这会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解决实习难问题的方法有:建立实习基地,实施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共建工程;多样化实习形式,如做模拟实验题,案例分析;将实践中的专家、能手请进校园“献身”说法和指导在校学生,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以及作业的批改等方面亦可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功效。公务员之家: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机制;教学效果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面临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变革教学机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在校人数普遍超过其可容纳能力。院校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普遍堪忧。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应源自教学机制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创新,如果教学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则教学质量的下滑将是长期性的,不可逆转的。对现阶段教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及形成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说基本适应未来需要,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譬如,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内容随着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出台,已变得十分庞杂,教师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裁剪,结果是学生不能形成对财务会计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2.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或一般,教学现代化手段使用程度不高。目前财经类专业教学的基本手段主要是教师讲授,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严重不足,院校教学机制中缺乏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与提高的督导与激励,从而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投人不够,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3.教材的适用性不强。大多数院校所选用的教材来源不外乎两种情况,即外购和自编。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感,所以外购的教材在内容上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不适应性。此时,自编教材就显示出其具有的灵活性,但也应看到自编教材的内容更多的出于任课教师的个人选择,导致其适用性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4.考试方式单调,毕业论文敷衍,且严重抄袭他人。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试卷笔答并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投入不够,抄袭严重,但仍能轻松过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个学习风气。

5.专业实习效果不佳。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实习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出于会计账簿及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让学生实际接触账簿。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无法从实习中获得完备有效的实践经验。

(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强,但毕业生却倍威信心不足。从总体上讲,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从有关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自信心不强。造成这种晴况的直接原因是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等,广大毕业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

(三)教师素质有待迁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知识的创新,使得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越发显得迫切。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教师学历水平大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但很多现职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各院校而成为专业教师的,因而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而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四)学校学术氛围淡薄,学术研究的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日忙于教学,许多教师都戏称自己成了“上课机器”,对日常的授课质量的保证都感到吃力,更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另外,一些院校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任期考核指标中没有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量化标准,致使很多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缺乏学术研究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各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整体水平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令人担忧,财经类专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调整锞程设置,提倡小班教学。专科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对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财经类学生应使自己培养成动手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为广泛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院校应就现行课程设置中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地方进行改革或调整,譬如合理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突出专业外语、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等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就教学而言,教师授课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照顾的程度的大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班级数量和规模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级的情感交流比大班级更为有利。其次,班级数量和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一斯密斯曲线表明,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教师授课班级数量和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授课的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更喜欢与学生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为此,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小班授课将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公务员之家

(二)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选教材,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强化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针对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法规性、程序化、实物性的特征,充分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得课堂教学拉进与实务操作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趣味性;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其内容的时代感和实务上的可操作性(这一点对专科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兼顾学科的理论性和前瞻性;改变课程考核单一的笔试形式,适当增加并逐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测试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这将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撰写的管理和规范,严格论文的选题、文献的参考、论文的答辩以及成绩的评定,对不符合论文撰写规范的学生要加强督导。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观念,激霞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兴趣,多渠道改善实习形式,提高实习致果,嘈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心。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要善于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教学中可多样化作业的类型,特别是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这会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解决实习难问题的方法有:建立实习基地,实施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共建工程;多样化实习形式,如做模拟实验题,案例分析;将实践中的专家、能手请进校园“献身”说法和指导在校学生,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以及作业的批改等方面亦可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功效。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几年高校新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专业院校也在大力拓展专业面,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办学已经打破本专业与综合类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专业院校都在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办学渠道。财经类院校也开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设计培养具有财经类学生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开始了跨大学科设置新专业的尝试,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财经媒体、财经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有生命力,其制造出的“产品”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接受。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远远高于所开设专业本身。

二、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新闻的学生反而没有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媒体工作,新闻学博士不会写通讯等等,这是目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本质可能在于我们的新闻教育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到底将来做什么,这些院校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教材选择综合类重点高校的教材,与财经类各专业毫无关联,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一般来说,正确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往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个目的进行教材的组织,教师的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而现在的财经新闻教育是基本没有目的,学生所用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因此,也就造成财经新闻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上也缺乏明确性。

2.教师的实践机会少。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这句话足以说明实践经历的重要。然而当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越来越严格,如果一个学期没有教学任务,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科研量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再一方面,因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论文网]

3.高水平教师引进难。教师学历门槛抬高,加大了高校从媒体一线引进人才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待遇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差距缩小,一批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多仅有本科学历。他们加盟新闻院系,对学生来说是福音,但学校从提高教师队伍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考虑,宁可进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历的博士,甚至是与新闻传播学科不沾边的博士。所以,财经类新闻院系从媒体一线引进教师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办好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主要原因,目前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想把这个专业真正办好办成,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专业师资问题。这里所说的“师资”,是融合型的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这类师资应该是既懂经济学理论,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师资,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但这个问题还必须加以解决。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应该是:第一,选派教师到财经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特别要注意从应用经济学的专业师资中选派有一定新闻工作基础的优秀骨干教师。第二,财经院校要加大从财经新闻媒体引进教师的工作力度。第三,将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举办课程讲座,或是有选择地安排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承当专业课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第四,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引导。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五,选派新闻学教师到国外名校作访问学者,在进修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水平等等。

三、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

1.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将财经类的课程置于“前在”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类大众传媒所扮演的角色越发具体。这就需要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带有浓厚本专业色彩的新闻工作者,以满足财经专业传媒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为了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经济学基础,又懂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开设新闻专业课程之前,开设有关经济学的相关课程,打好经济学学科基础,以引领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从事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工作。

2.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多是照抄照搬新闻传播学类名牌院校的传统模式,缺少个性。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反映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报道,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做深刻剖析的新闻工作者。因此,财经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专业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除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外,重点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经济学主干课程的学习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用经济学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3.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财经新闻媒体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经济又懂新闻,既懂得WTO法则又懂传媒市场规律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有专家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播与制作于一身,一人顶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建设,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模式,开辟一条典型而又独特的应用经济学+新闻教育的办学路径。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外延,那就是“复合型的人才,国际性的眼光”。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眼光。[论*文*网]

参考文献:

1.何天云:“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载《新闻界》2006年第6期。

2.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

3.韩建民等:“用企业经营理念构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7

一、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论文与期刊既有分离的趋势又有统一的内在要求。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新趋势的适应能力,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以特色栏目树立期刊品牌的传统路径受到挑战。以往最小的学术产品单位是杂志,期刊可以借助特色栏目或少数经典论文去带动这本杂志的需求和传播,树立期刊品牌。而如今进入数据库以后,最基本的学术产品单位是单篇论文,期刊的内容被分解成一篇篇论文,因此那些平庸的论文进入浩瀚的数据库很可能被瞬间淹没,石沉大海,无法再借助于同一个杂志的“明星论文”去带动其他论文被关注,这对编辑出版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一种挑战,势必会直接降低杂志的评价指标,比如影响因子和学术地位。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是,期刊电子数据库并不提供以栏目为关键词的检索服务,传统期刊精心策划设计的精品特色栏目,在进入数字化平台后被忽略,这样一来,期刊利用特色栏目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传统做法,效果也随之被削弱。(二)期刊之间的稿源竞争加剧。大数据时代信息透明度高、传播速度快,数字化出版中每篇论文都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显而易见,学术期刊之间对优质稿源的竞争会加剧。学术期刊的传播规模属于小众化,受众主要来自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对学术期刊有着自己的判断,并保持持久的忠诚度,正是这种“粉丝”般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4]可见,优秀品牌期刊在稿源竞争中具有“马太效应”的初始优势,能够吸引优质稿源和读者,而且论文得以在权威知名期刊上发表也增加了被关注和引用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优秀论文产生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品牌期刊的权威性和学术地位。但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知名期刊并不能单纯依赖“马太效应”而长期保证优质稿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家学术期刊必然会创新吸引优质稿源的方式,可能会有“后来居上”的期刊产生。(三)学术期刊的收入来源发生改变,办刊经费压力增大。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学术期刊的收入来源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发行邮购销售收入为主变为数据库合作分成收入占比增大。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需求结构来看,机构客户所支付的费用要占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总收入的90%以上,个人客户所支付的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很低。而在与拥有垄断地位的大型电子期刊数据库进行谈判议价时,单个学术期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期刊可能获得的收入与其品牌价值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相关。实行数字化出版和纸质出版双规制的期刊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了提高入库经济收益而授权数据库独家拥有其内容的网络传播权,就会限制期刊自身营销宣传的方式,进而限制学术知识的广泛传播。而如果要保留期刊自身网络宣传分享全文的权利,就必须舍弃一部分来自于电子数据库独家授权的经济利益。这对于那些办刊经费不足的期刊来说经济压力增加。(四)数字化出版对于期刊编辑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通过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的方式参与数字出版。其他的自媒体宣传,也多数是将纸质期刊内容简单转化成数字符号,或者委托给第三方进行处理。而很多学术论文由于研究范式的特点,并不适合移动终端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客观上需要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转换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这些工作对于现有期刊编辑人员的知识技能来说是一种挑战。众所周知,很多期刊一直秉承“专家办刊”的方式,其编辑人员大都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这些学者型编辑们由于所受教育经历所限,普遍缺乏使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软件的技能,无法胜任期刊内容在网络数据库和新媒体中的再处理工作。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亟需补充擅长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方面技能的人员。

二、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应对之策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8

大家下午好!我是经济生活频道的编导、记者,年出生,年毕业于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年月进入十堰电视台经济频道。今天我竞选的岗位是经济节目中心副主任。

财经是我过去14年人生经历的关键词,其中三年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系统学习了财税、金融、证券、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30多门实用经济课程,这些都是我扎根于经济新闻的基础。其后的十年,我将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电视工作进行无缝连接。

经济专业优势加上经济类节目十年从业经历改了我,让我对十堰经济整体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十堰经济盘根错节的复杂性、发展的艰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十堰经济美好的发展明天坚信不疑。从业十年,基本上是和财税、金融、证券、期货、统计等众多政府经济部委和企业及企业家打交道,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拥有了大量的人脉、财脉资源。《期货周评》亮相荧屏半年,《今日股评》吸引股民2年,《十堰地税报道》3年搭建和谐征纳桥梁,《十堰十大经济新闻》全程撰写编辑,5年见证十堰经济骄傲。这些栏目和工作平时都由我一个人负责整体运作,不仅得到了合作单位的好评,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十年财经报道经历,获得业界认同。其中论文《经济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荣获市广播电视奖一等奖、省广播电视等三等奖;论文《财经报道现实与定位的再思考》荣获市广播电视奖二等奖;合作作品《万人涌入博物馆》荣获市广播电视奖一等奖、湖北省广播电视等二等奖,《希望网校的新烦恼》荣获湖北省五四新闻奖,诸如此类的奖还有很多。由于守信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先后获得十堰优秀青年志愿者、十堰广电系统优秀记者、世界传统武术节报道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如果这次我能竞争上经济节目中心副主任一职,我将按照下面的想法推进我的工作。

1、推动经济节目从“有什么”向“为什么”、“怎么办”进步。从时段服务向智识服务进步。

当前我们的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大部分比较肤浅,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过多的数据和专业术语,缺乏起伏的叙述,普通百姓看起来乏味,看不懂,专业人士看了不过瘾。报道不是某个阶段数字叠加出来的经济“成绩单”,就是某个政府部门的经济工作总结表,数字摆在那里都是冷冰冰的。报道不是某个产品的简单展示,就是企业形象的初级展示,观众看过之后印象不深,反响不大。我们的经济新闻不能还停留在简单的数字播报上,我们需要推动经济节目从“有什么”向“为什么”、“怎么办”进步。怎样才能提供受众喜欢并且实用的经济新闻,关键看我们的记者是否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而对经济大走势的准确判断,则基于一定的经济理论功底,源于对经济规律和客观政策的准确把握。这就要求一名称职的经济新闻记者必须能够用经济学学者的眼光看经济。运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大量经济事实背后活生生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看经济问题,既看运行,又看发展,既讲量变走势,又讲质量内容。只有这样,经济节目才能做到不仅及时准确地回答经济领域“有什么”,而且正确无误地回答这些“有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办”(怎么样)。

前面讲过我们的经济新闻基本上还停留在时段服务的初级阶段,我们需要经济节目从时段服务向智识服务进步(智是智力的智,识是见识的识),从单一的为企业做产品展示、形象展示到为企业发展提供策划等智力支持。现阶段很多企业想发展又看不清自己的发展方向,或者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何方,不知道如何发展壮大,满足现状的居多。帮助企业宣传、策划、营销,找准企业发展的软肋(lei),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引导企业发展,这需要更多精准到位的深层次智力支持,这些都为我们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再次发展,自己忘记不了同甘共苦的引路人,它已经离不开我们媒体,这为我们广告收入拓展了金光大道。

2、带动团队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记者”。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年代,所以首要的还是要加强员工的学习、培训工作,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学习历史,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让记者成为信息员、宣传员,同时又是分析家、观察家。当今电视越来越细化,频道越来越专业化,对记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记者不仅要是其报道领域某一方面的专家,更要是一个杂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我们的记者写出来或者报道出来的经济新闻,让我们的电视观众感觉到经济的生活化,并且经济的生活化无处不在。如同我们报道物价指数CPI10月份上涨了4.3%(这个数字是我们十堰的),也就是说去年10月放在家里的100元钱到现在只能买到95.7元的东西,钱在贬值。通过通俗语言说经济,让“经济”这样的专业术语、数字跟漂亮、舒服这样的词一样,它通俗可感。它看得见,甚至可以触摸,能摸出你吃饱了或是吃好了,穿暖了还是穿漂亮了。

3、整理、优化经济界人、财资源。新闻从业十年,与十堰的经济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众多的企业家成为挚友。这些人、财资源集中在金融、证券、税务、工商界等众多领域,掌控着十堰的经济命脉,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集成者。整理、优化这些人脉、财脉资源,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报道领域,而且还可以为我们的广告创收打开一扇又一扇的大门。

4、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整理、优化经济界人财资源,将为我台实现丰厚的经济效益,光有经济效益还不行,我们还需要彰显媒体的影响力,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专业优势和十年的经济报道经验优势,让我对十堰经济从肤浅的认识到开始对十堰经济进行观察。在掌握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后,通过新闻报道的理性思考和认知,为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经济政策或经济方案提供参考性意见、建议和依据。在对十堰经济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新闻报道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并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之中,促进十堰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而让媒体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软性生产力。

5、协助经济节目中心主任开展工作。团结同事,搞好服务,提高节目质量,加强节目管理,争取每年在国家、省市都有一等奖的获奖好新闻。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9

抓住关键:促进教师先入脑

“两课”教育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渠道,“两课”教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主力军,“两课”教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实际效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提出,“两课”教师“必须多学一点,早学一点,学好一点,学深一点”。按照这一要求,河南财经学院针对“两课”教师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以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学术性和知识性、忽视政治性和思想性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促进教师先入脑活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组织教师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由于教师对经济社会实践的了解相对缺乏,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品格理解得还不够深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真正入教师头脑,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学校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深入农村、企业,走访基层党员干部,聆听模范党员谈切身体会,使教师亲身感受基层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体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现实功效。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三个代表’在基层”的系列活动。所谓“请进来”,就是请全国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到学校作专题报告。有的基层干部在全面讲授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坚持执政为民的先进事迹时,还就目前如何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现在通讯工具先进了,为什么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却远了?二是为什么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反而不会做群众工作了?三是为什么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干部的意见却大了?这些问题使“两课”教师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深深认识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意义重大,从而净化了心灵,坚定了信念,进一步增强了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实践证明,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师头脑,必须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原著,开展学术探讨,使广大教师掌握其科学体系,领会其精神实质。针对部分教师存在着阅读、钻研原著少这一问题,河南财经学院通过组织申报国家、省级课题,出台《关于加强“三个代表”“三进”科研工作的规定》,拟定院级课题,加大专项基金投入等措施,激励教师主动学原著,深入开展学术研讨,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传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也更系统、更深刻。

选准手段:推进教学现代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如何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形式进入课堂教学,将科学性与生动性有机统一起来,最终入学生头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一环。河南财经学院通过利用多媒体现代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三进”的实效性。

拿出专项资金为“两课”的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大规模地改造和装配多媒体教室;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为广大教师配备移动存储工具;购置多媒体教学光盘参考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效果评比;组织网络课程科研课题申报;对多媒体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等等。

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媒体课堂的教学和研讨。制定鼓励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奖励措施;多次组织多媒体课程的教学观摩和研讨;设计专题调查问卷,召开师生座谈会,全面掌握多媒体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筹建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等等。

教师认真钻研各门课程的内容和多媒体技术,潜心寻找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各科教学的最佳途径。通过课堂教学、集体研讨、走访学生、参阅兄弟院校的多媒体课件,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体系。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中,教师围绕如何实现哲学理论的深刻性和多媒体课件的生动性的有机统一,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工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师,还把多媒体技术与个案教学相结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就自己的教学体会,撰写了多篇“三进”工作的多媒体教改论文。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画、电影等形式,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手段更易接受,获得的信息量更多,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重实效:引领学生入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进教材、进课堂,是载体,是手段,是中介,最终入学生头脑是目的。要走到这一链条的终端,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点、热点、重点、难点,是入学生头脑必须跨越的关口。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说,如果疑点不解析、热点不触及、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讲透,就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三进”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采取“问题教学法”。为了解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到教与学接轨,增强“三进”工作的针对性,教师通过走访学生、召开座谈会,特别是运用课堂讨论、学生提问题的形式,发现学生中目前讨论最多、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就业、“三农”、腐败、收入分配差距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回避矛盾,不敷衍塞责,而是实事求是地作辩证分析,从而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解除了学生的困惑,纠正了一些偏颇认识,进而加深了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抓重点和难点。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学习《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辑》,在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找出重点和难点。通过精读原著、专题讲座、集体研讨,确定重点讲授的内容。比如,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就是“三进”工作的一个重点。针对重点内容,通过系统讲授、难点解析、专题辩论、教师点评、“三个代表”社团学术沙龙活动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入脑的目的。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针对部分大学生存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何区别”、“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河南财经学院组织大学生到临颍县南街村,新乡市刘庄村,郑州市宋砦镇、马砦镇等地参观走访,了解这些地方的改革发展史,攻克了学生思想中的一个又一个“关隘”,克服了“第一课堂”的局限。学院还邀请许继集团、安烟集团党委书记作专题报告,使两个课堂互动,从而增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搞好评估:建立目标评价体系

业务评估是考核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否落到了实处,是否进了学生头脑,工作上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都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通过评估,可以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三进”工作扎实有效。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篇10

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统计学是包含经济统计在内的统计科学,狭义的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相对应,是与经济统计并存的概念。我国关于社会统计方面的研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把它界定在狭义的社会统计学范围之内。国内统计学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围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社会统计学包括经济统计学内容以外的所有内容;二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三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上述三种观点也有一致性,就是把社会统计学从社会经济统计学中脱离出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研究中社会统计学要完全脱离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等其他学科,而是应结合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研究。中国的社会统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83年,以介绍国外社会指标的研究成果为主,并尝试开展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第二阶段自1983年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统计学研究发展迅速,出版了一批较为齐全的社会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教材,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统计的研究开始向综合评价的方向发展。国内对社会统计学的学科体系构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教育统计、人口统计、卫生统计等专业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与经济统计学相对应的宏观性、综合性的统计学科。该学科内容主要是运用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属于特有的统计方法。以该观点为依据出版了一批教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袁方教授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教材共16章,内容主要包括导论、环境统计、人口统计、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统计、社会劳动资源统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统计、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等,由蒋萍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基本上也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这类教材内容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每一章具体内容上均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某一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专辟章节研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统计方法,并以此为工具熟练描述与分析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第二种观点是社会统计学为人口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卫生统计学、人民生活统计学等提供了一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属于一般统计方法。代表这一观点的教材有张彦主编的《社会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社会统计资料的收集、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集中趋势测量法、离中趋势测量法、概率与概率分布等;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上述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实际上是财经类高校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中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主要内容。蒋萍等学者认为,持第二种观点的社会统计学学科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相似,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门同类的社会统计学势必会造成重复,也没有必要,社会统计学应从宏观角度、更高层次上研究社会发展状况,它是一门特有的统计方法论,而不是通用统计方法论。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因此本文讨论的社会统计学是第一种观点。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思考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

基于特有的统计方法论的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是在教材前面的章节中每章介绍一个社会领域,主要从不同角度利用专门的指标描述该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教材后面的章节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出发构建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及介绍综合评价方法,也就是对前面章节各个领域知识的综合。因此授课时每章内容可以按照“指标→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这样的思路讲解,既先弄清某一社会领域(如人口、社会生活、教育、卫生等)应从哪些方面(如发展水平、规模、结构等)评价,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指标合适,然后再综合各个方面的指标建立该社会领域构建指标体系,学会建立各领域指标体系后,再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综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从指标介绍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内容循序渐进,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框架体系的理解,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社会统计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研究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主要特色,案例教学法也应该成为本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不断探索多种案例教学法。

1.认知性案例教学法

初次接触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生,往往会被社会统计学中描述各领域发展状况的大量的指标信息量冲击得不知所措,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课本的内容,大量的指标罗列会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无味,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有必要为学生增添认知性案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实例,以说明在哪些领域应使用哪些指标和评价方法。实例可以使用中国知网提供的优秀的相关期刊论文。讲述内容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演绎法,即首先讲清分析某一领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应使用哪些指标分析,然后再用分析该领域发展状况的期刊论文加以说明解释;另一种是归纳法,即先选择若干篇反映某一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的期刊论文,在课堂上通过对论文的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和指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对优秀的期刊论文的分析和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文献及写作科研小论文。

2.实际调研案例教学法

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带领学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如可以对当地农村或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调研,从设计调查方案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把课堂教学教授的内容灵活运用进去,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系列程序,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

(三)提倡网络教学

社会统计学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校校园网发达,多数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教育培训网等网络资源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拓展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运行的效率、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如利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和资料,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讲解。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网络资源中提供的我国最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使学生不断接触描述各个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掌握了社会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也了解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实际状况。

(四)改革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