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办学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7 08:24:00

集中办学调研报告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农村小学总数的比例相当高,广大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农村小学由于生源减少、居住分散、学校点多面广,与优化办学条件、实行规模办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农村小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要解决这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学资源,实行集中办学。

一、我县当前农村小学的现状

去年,我县农村小学有小学生27912人,核定小学教师编制1650名,师生比为1∶16.9,远远高于上面规定的核编标准(1∶23),多定编制402名,但县教育局还不满足,说编制定少了,教师不够用,课开不下去,学校领导多次找上门,强烈要求增加编制、增加教师。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何在?为了全面详细了解掌握真实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捷径。今年5月份,我们结合学校核编,对缺编的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是:全县25个乡镇、351个村,有农村小学252所,学生26578人,其中中心小学24所,学生9365人,村完小52所,学生9418人,初小107所,学生7242人,23人以下的教学点69个,学生895人,平均一个教学点13人。这些学校中,学生在100人(含100人)以下的有162所,占农村小学的64.3%,其中50人(含50人)以下的有115所,占45.6%;班额在35人(含35人)至23人之间的190个班,学生5513人,平均班额为29人,班额在23人(含23人)以下的522班,学生7470人,平均班额为14.3人。如柏林镇人口3万多,是我县第三大乡镇,地处省道S212两旁,交通便利,全镇有小学生1565人,其中中心小学878人,村小和教学点12所,可学生只有687人,学生少于100人的就有10所,其中少于50人的有7所,5个教学点学生仅有73人,可班却有10个,平均班额7.3人,最少的一个教学点4人,这12所学校中共41个班,平均班额16.8人,其中班额少于23人的33个,占80%,平均班额13.6人。上述数据足以显示出学校布局分散的程度和班额过小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在办学体制上一直沿用乡乡办初中、村村办小学的布局结构。这种教育布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状况急剧变化,农村不足百人的微型学校、不足23人的袖珍班越来越多,再加上不少家长外出务工或进城经商,又舍不得放下孩子的学业,只好自己辛苦一点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近入学;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嫌村小办学条件太差,不少家长想方设法往条件好的中心小学送、城里挤。这样,生源外流现象严重,村小学生锐减,村办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原来较大的完小变成了较少的初小,较小的初小变成了教学点,甚至出现了一些“空壳校”。这种布局分散、学校越办越小的格局已暴露出很多问题,带来诸多不便,亟待解决。

二、分散办学带来的问题

现行的乡村小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依据建制乡、建制村而设置的,存在着人口少,生源不足,规模小,教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等许多问题。优化办学条件、实行规模办学与生源减少、居住分散、学校点多面广、班额过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既苦了孩子,又累了教师,还亏了财政。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时间难保证,学生的素质难全面发展

一是课程开设不全,教学任务难完成。在村级小学,一名教师往往要教不同年级的学生,担任多种课程的教学任务,不少村小虽然从课程表上看,所有课程都开齐了,而实际上上课时只上语数两门课程,其它课程全凭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很多学科专业教师配备不齐,甚至根本配不了,造成了这些学科的荒废。多数上杂课时是安排学生自习或提早放学,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难完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二是教学秩序难维持,学习时间难保证。就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居住分散,一般距学校有2~3里路,远的有5~6里,甚至7~8里,每天来回就得花1~2个小时,这样学校为了等到学生基本到齐,不得不推迟上课,为了保证学生在途中的安全,就得提早放学;就教师而论,学校的教师相当部分是转正后的民办教师。而这些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多数是家住本地的半边户,一半精力在学校,一半心思在家里,一到三收农忙季节、遇到红白喜事,或是校长开会,教师请假,就是正式教师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请临时人员,一旦请不到就放假。这样学生要赶路,教师要顾家,正常的学习时间难保证。

(二)学习环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难激发

一是硬件设施差。一些学校只有一块黑板一个讲台,几张桌子几间校舍,没有其他任何教学设施,更没有条件教孩子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难怪有人说:“现在的村办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培养出来的都是土包子。”

二是教学软件差。由于多数村小一个班仅10来个学生,而学生最多的时候也仅仅只有20名,如靠在城边的城郊乡整个中心小学只有141名学生,平均每班23.5人,大家坐在一间教室里上“复式课”。学校冷冷清清,哪有天真活泼的学习气氛,与其说是一所学校,倒不如说象座庙,大和尚在念经,小和尚在打坐。乡下的孩子对枯燥无味的教育环境的厌烦越来越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兴趣难激发。

三是家庭环境差。有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赚钱,孩子托给父母或亲戚朋友代管,这些人只管一日三餐,哪管学习一二三;有的家长整天泡在桌子上赌钱打牌消磨时光,只管桌子上的输嬴,哪管学习上的好坏。当今的农村虽然经济发展了,条件改善了,但赌钱打牌舍得,给小孩买纸买笔却舍不得,很难找出几家置有专门的书桌、专用的台灯供小孩在家学习,更谈不上专用的书房。家长是管在嘴巴上,停在行动上,家长不会管,学生不愿学,学生放学回家书包一甩,白日是满天跑,晚上电视不得饱,哪有心思放在学习上。

(三)教师素质差,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由于受到编制的限制,我县基本上没有新进教师,要进也是进高学历的补充高中,小学教师没有得到及时更换,年龄普遍偏大。现在流行一句话说: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这些“爷爷奶奶”是身带数班,身教数课,有的是一个教师包班,甚至是一个人包校,缺乏监督激励机制,缺乏上进心,没有管理制度约束,没有同事之间的互相学习,不能相互促进,难以彼此提高。特别是边远学校的教师相当部分是民办教师出身,多数是附近的半边户,既要管学校的教学,又要兼管家里的农事,交通稍微方便的学校的教师普遍是“住通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学校由于普遍是包班,有限的时间都放在课堂上,备课、修改作业得靠挤,至于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课题调研更是无暇顾及,教师知识难丰富,自身素质难提高,教学水平难提高,教学质量难提高。

(四)学校与世隔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千冲乡板桥村有一位教师要求调走说明理由时讲了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从那个学校走到乡里搭车脱了短裤可以走半天,可见那学校的偏远、闭塞。农村小学由于布点分散,地理偏僻,交通不便,与世隔绝,一来学生与外界的接触少、交流少、勾通少,信息闭塞,只是从电视上、课本上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没有临境体验,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就更显现出学生气质差,见识差,活动能力差,缺乏朝气,活泼不足,憨厚有余。二来教师不安心工作,学校也留不住好教师,稍有活动能力的呆不了几年就拜拜走人了,剩下的多数是老实巴交的“爷爷奶奶”,教出的学生在社交方面是可想而知。乡村走出的孩子一时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管理难上水平,办学效益难提高

村小由于规模小,管理对象少,管理者就更少,自己管自己,管好了没有明显的效益,管不好也没有多大的差距,自己不想管,也没有精力管,上面想管,鞭长莫及管不了,工资统发后,工资直接打到个人账户上,也不好管。一些规章管理制度只是开学时抄在纸上,平时挂在墙上,检查时念在嘴上。没有管理,哪来的管理水平;没有规模,办学效益无从谈起。

(六)资金难集中,办学条件难改善

农村小学由于规模小、学生少,办学经费更是少得可怜。有的连买粉笔、黑板刷都成问题,有的是老帐未清,新帐又在增。并且,由于校点分散,投入也相对分散,投入越大,浪费越大,政府投入是得不偿失,群众集资是杯水车薪,也不现实,一来政策不允许,二来群众也负担不起。所以要改善村小办学条件是难于上青天。

(七)教师编制偏紧,师资力量薄弱

中编办和省编办文件规定,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3,而班额小于23的比例相当大,就是教师包班,课程也无法安排。由于每个村小都是一个年级一个班,教师每上一堂课,就得备一次课,不象中学教师备一堂课可以上几个班的课,节约时间,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和英语课,这样教师显得更紧缺。

(八)学校布点分散,教学资源浪费大

农村学校大多规模小,有的村小一个年级只有4—5个学生,但也得编一个班,教师给学生上课就好象教授带研究生似的,对教师资源是极大的浪费,教育成本很高。校点过多需要的教师总量也多,造成师资力量的巨大浪费。

三、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的意义

调整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可以带来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师队伍的优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符合农村人口总体减少的发展形势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不断转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加之农村人中不断流向城镇,农村学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布局过于分散、生源不足产生的不良效应也逐渐显现。上世纪80年代,人口出生达到高峰期,全县年出生人口超过了15000个,进入90年代中期,年出生率逐年减少,直到94年、9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跌入低谷。年出生人口仅为5000个左右,全县252所小学(含教学点),除了城内小学和中心小学班额大一点,其他农村小学每个班只有10来人,象千冲和城郊两乡全年的人口出生仅仅30~40人,全乡的学龄儿童一个不流失,也只能开一个班;龙形市、七甲、大布江、洞口、香梅、金龟、太和、塘门口、洋塘人口出生不到100个。面对生源不足的实际,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被迫实行隔年招生,办复式班。过去曾过分强调小学生不出村,初中生不出乡,中小学生都能就近入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做法虽起过积极作用,但无法适应当今人口形势的发展。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符合生源数量减少的人口发展形势。

(二)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符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在原来低水平分散办学的情况下,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经费的拮据,办学条件的限制,城乡的差别等原因,课程设置不全,学科教师短缺,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条件设备也难以保证教学的需要,素质教育在广大农村还停在口头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变成一句空话。而集中办学以后,可集中资源,配齐专任教师,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克服分散办学存在的弊端,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同时,学校规模扩大了,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扩大,各种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增加,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意志品格、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有利于办学条件的改善,是符合整合教育资源的需要

学校布局过于分散,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更加分散,学校数量多、费用开支大,除了解决教师的工资和其他办公经费外,所剩无几,办学条件长期无法改善,文、体、美等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有的村小连买盒粉笔都成问题,学生学电脑不敢想,教育发展无从谈起。多数学校没有专业学科教师,学校仪器、图书、设备缺乏,不能开足、开齐课程,管理上随意性大,保证不了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加之办学条件又很差,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专业特长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教育质量不高,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实行集中办学,办学点减少了,投资便可相对集中,发展有规划,投入有重点,使有限教育资源实现合理配置,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四)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有利于孩子的茁壮成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当前农村小学突出表现为“四差”,即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差,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差,家长很不满意。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各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集中办学,学科多,课余活动多,环境优越,对孩子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厌学、弃学的学生大量减少,能改变学生不好的生活习惯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能从寄宿制办学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经验得以进一步提高,经过集中办学训练的孩子,不怕苦,不娇惯,勤奋好学,不怕困难,自制力强,会生活、爱学习、懂礼貌。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培养更有利。集中办学后,孩子吃住在学校,过着集体生活。从小就受到集体主义的熏陶,养成爱集体、爱劳动、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讲卫生、贪小便宜、生活懒散、动不动就耍娇、一切依靠家长的坏毛病逐步得到改变,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强上进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养成教育,而集中办学这种模式恰好为孩子们的养成教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越环境和载体。况且,孩子住校后,家长再也不必为孩子的衣、食、住、行的繁琐事操心,自己可以一心一意外出打工、经商或从事专业生产,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子女享受优质教育问题,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五)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需要

由于办学网点分散,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都包班或包校,甚至是一师多班,教好教坏无人管,上不上课无人问,“一支笔,几本书,事前不备课,课堂尽翻书”。教师在讲台上现买现卖,凭的是老本,唱的是老调。至于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进度安排,根本不能实施。集中办学后,由于办学规模扩大,任课教师相对集中,各项制度健全。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相互监督,教师思想素质、组织观念、专业水平相对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教师的特长,岗位的需要,择优聘用教师,使之各尽其能,发挥各自特长,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队伍相对精悍。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始建立起来,教师从繁忙的课堂上摆脱出来,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听课、教研的机会增多,随之,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也开始被提到教学日程。通过教改教研的活动开展,不但能强化教师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且,能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六)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是符合税费改革的要求

过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已不适合目前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乡镇除保正常运转外,对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这种“穷乡办大教育”的现象导致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税费改革以后,乡镇一级财政收入无增收渠道,更无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按“平铺式"的方法投入办学,有限的资金既不能发展小规模的农村小学,又无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将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集中办学能够缓解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和部分乡镇教师短缺的矛盾。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能够集中使用财力,节约资金,加速改善办学条件的进程,尽快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七)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是改革学校管理体制的需要

实行布局调整,适度集中办学,人、财、物、事全部集中,可以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彻底打破原有的状况,进行新的结构性调整,改革内部管理体制,配备专人管理,便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学校实行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危机感和紧迫感,对不胜任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或分流辞退,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梳理调整,对缺编的进行调剂充实,使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八)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是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师要教好书,首先要有好的生活环境和愉快的心情。但当前的现状是:村小教师是所有国家干部中工作到最底层的、生活最艰苦的,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最差也是到乡镇一级,工作一段时间后,都陆续往城里调,而村小教师转来转去还在村里,按他们的话说:同样是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同样是拿国家工资的,但他们就始终摆脱不了穿鞋的还让打赤脚的管的命运,始终跳不出村级这个圈子,心里难以平衡,心情难以舒畅。一开学报到就令人心烦,叫人发愁,住校难,不住校也难。住校吗?拿到钱买不到菜,放学后没人讲话,生活孤独、寂寞,日子难熬,社会治安不好的地方更让人担忧,有一个教师一个学期没完,就失了几床被子;不住校吗?天天要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乡村小道。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不仅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还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是满足人们教师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综上所述,调整农村学校网点布局,适度集中办学,的确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失为农村办学的发展方向,应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有步骤、有计划、有区别地改革实施。

四、当前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面临的困难

虽然分散办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问题处处可见,但要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一是孩子住校负担重。目前,农村经济尚不够宽裕,学生住校负担增重,家长怕多花钱,舍不得孩子住校。

二是撤消村小阻力大。现有的村小是群众一分一厘好不容易集资建起来的,凝结着老百姓的心血和汗水,现在要撤消,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宗派观念强的地方,阻力更大,需要做许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

三是集中办学责任大,学校领导怕担风险,对集中办学有顾虑。实行集中办学,小学生全部住校,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学校既要管学生的衣食住行,又要管学生的接送,白天要管学习,晚上要管睡觉,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都要管,来不得半点松懈,责任重大,最怕学生伤风感冒,担心有什么三长两短。

四是改善办学条件困难大。现有的中心小学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村小改制而成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有限,现要全部集中办寄宿制学校,住宿不够条件,教室也不够用,需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在当前基层财政普遍吃紧的情况下,是最头痛的一件事。

五是群众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一些群众认为办了几十年的学校好端端的,撤消干什么,农村的小孩读完小学读初中,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差不多了,反正是乡下的狮子乡下舞,再说现在是读不起的书,进不起的医院,读得出也送不起,何况有几个读得出,就是读出了工作也难找。而一些领导认为,集中办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财政又那么困难,集资又不允许,群众又不大乐意,“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钱今朝用”,现在财政保工资、保运转都有困难,又何必去惹它,自找麻烦,还难得省神,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五、加快小学布局调整,早日实行集中办学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走向新世纪的抉择,是历史的使命,势在必行。如何破解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这一难题,通过深入调研,大家深深的认识到:要发展,要提高,就必须走改革之路、创新之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大胆改革,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调整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的作用和意义

调整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是适应人口发展趋势、提高教育规模效益的一项积极措施,是改革农村教育,彻底扭转当前村村办学格局下的不利局面的必然选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组织乡(镇)村两级及有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深入乡、村及学校,做好学校师生及家长的思想动员工作,宣传小学集中办学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为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二)明确目标,制定方案,把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摆上议事日程

我国农村小学总数的比例相当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都在农村小学。广大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增强加快布局调整,实行集中办学的紧迫感,担负历史的使命,把调整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论证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出台配套措施,对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调整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三)分步实施,试点开路,加快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实行集中办学的步伐

推行集中办学,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有利于建立农村新型办学机制,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四个有利于”原则,找准调整的突破口,既要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又要防止形而上学,生搬硬套。

一是试点开路,典型引导。先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乡镇作为试点,以中心小学为主体,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当群众看到经过集中办学训练的孩子,不怕苦,不娇惯,勤奋好学,不怕困难,自制力强,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时候,再向社会推广,集中办学便水到渠成。条件成熟一个,调整一个,集中一个,个个突破,不搞一刀切,一轰而起。

二是分步实施,逐步集中。采取先两头、后中间的办法,先把高年级的班撤消,停招一年级的新生,学生全部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过不了几年,村小自然撤消。另一办法就是对人口较多、一时难以全部集中的,可先分片集中到1~2所村完小,待中心小学条件改善好后再全部转移到中心小学。

(四)采取措施,克服困难,把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落到实处

集中办学虽然困难重重,但意义重大,形势逼人。应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把调整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落到实处。

一是合并中小学,整合教学资源。这几年初中入学处于低谷,其学生数仅为高峰期的三分之一,有许多教室、寝室闲置,中小学合办,既可扩大办学规模,解决中心小学集中办学教室、寝室、课桌紧缺等问题,又可缓解中学教师因生源减少而面临分流的问题。

二是追加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从中央到地方,每年财政预算时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发动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集资办学。

三是修改定编政策,扩大师生比例。核定农村小学的教职工编制应根据人口密度大小不同,其师生比在1∶15~23之间取舍;对集中办学的小学,应增加保育人员、生活辅导人员、宿舍管理人员、食堂管理人员等后勤工作人员编制,增加图书管理、电教设备管理、实验仪器管理等辅助教学人员编制和英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