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居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9:33:18

集中居住

集中居住范文篇1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发展现状――以江苏为例

所谓“农民集中居住”,简单地说,就是把住在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省份的一些县市,当地政府开始进行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其中,江苏省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

在江苏,“农民集中居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的分散性做法,可以追溯到2l世纪初。大约在2001年前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富裕乡镇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试验。那时正是苏南地区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中青年农民大多进厂做工或经商,一些自然村人口绝对减少,变成“空心村”。当地基层政府便开始尝试把一些人口较少的自然村撤并,集中到人口大村,或者集中建设公寓型农民小区。这样做,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也提高了农村投资效率,在当时被称为“居住向社区集中”。然而,这本来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于有意无意之间,在江苏渐次升级为全局性做法。

2003年7月,江苏省委召开十届五次会议,提出“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决定“到2010年左右,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此后,苏南地区被赋予“先行者”重任:2007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该地区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工业用地倍显紧张。

如此情势下,江阴市新桥镇“农村三集中”被发掘成为集约用地的典型。概括来说,新桥镇的“农村三集中”,就是把全镇19.3平方公里分为三大功能区--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5.3平方公里的居住商贸区。工业全部集中到园区,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农地由当地企业搞规模经营--是为“农村三集中”的原型。其中,“农民集中居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后,原有的村庄宅基地、空闲地等属于集体建设用地,不必经过审批就可直接用于工业建设,这对“用地饥渴”的基层政府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由此,基层自发的试验被当作“统筹城乡规划”的先进之举,一时为全省各地效仿。2004年以来,其与“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起,被苏南一些县市概括为“农村三集中”。据江苏省委农工办有关人士介绍,后来为了“避免外界误解”,不再提“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而把“农村三集中”改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2005年10月后,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在江苏省,“农村三集中”也顺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因为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后,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善,正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字方针中“村容整洁”的要求。当年11月底,江苏召开大型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三年内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并把“农民居住集中”当作村庄建设的“重要导向”,“积极稳步推进农村三集中”。2006年2月,负责全省村镇规划和建设的江苏省建设厅消息称,“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已初步完成。据此规划,在未来20~25年内,全省目前约25万个自然村将逐步撤并为4万多个“规划居住点”。江苏省现有1.7万个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4.7个自然村。按照江苏省有关部门的镇村布局规划要求,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两个集中居住点。如果依照此标准执行,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撤并12个自然村,撤并比例高达81.6%。这意味着未来20多年中,由于行政性推动,江苏省绝大多数农民势必举家搬迁。

二、“农民集中居住”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如此巨大的政府推进工程,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和被拆迁农民三者的切身利益。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仅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以简单行政命令代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造成很多严重隐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问题:

(一)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是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违背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满足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活需要和从事家庭副业生产的需要而分配给农民家庭使用的住宅用地及附属用地(陈佳等,2006)。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农村宅基地的继承、转让和抵押已经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生着的客观事实。长久以来,在民间就一直有宅基地继承的传统,因此广大农民早已习惯于把宅基地和其上的房屋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事实上,国家也正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来进一步保障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然而,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不顾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仅仅通过支付房屋拆迁补偿的方式就无偿收回农民的宅基地,造成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

(二)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不良倾向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有一年有余,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很多不良倾向,比如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而目前某些地方出现的“农民集中居住”工程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它反映出一些地方领导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严重脱离农村实际,造成很多地方“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不良后果。

(三)强制推进集中居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农民集中居住最初是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的自发试验,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当地非农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空心村”现象。但是,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在土地集约中获得了大量的额外收益,因此便不顾当地是否已经具备集中居住的条件而强制推行,这显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式经营土地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农村土地的商业运作和市场价值才能开发体现出来,表现为土地拥有者强烈的转让土地的意愿,土地经营者扩张规模的迫切需求,二者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市场共振效应,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根本动力(胡克梅等,2003)。因此,农民是否适合集中居住,是否愿意集中居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还是农民主要的生产活动,庭院经济和家庭养畜还是重要收入来源,土地还是主要的保障手段,传统习俗和邻里观念还比较强,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还是比较适合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即便是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并不是每个农户的收入水平都能支撑集中居住的成本,并且,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农民对失去土地的顾虑很大,所以一般不愿意集中居住。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非农部门成为农民主要的就业领域、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农民才会向往现代化的社区生活。如果违背这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强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就会妨碍农民的生产生活,损害农民的利益,难以达到农民集中居住的效果。

(四)缺乏统筹规划,一味追求向城市看齐,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的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

地方政府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农民的意愿和选择缺乏统筹考虑,许多地方都把建设农民公寓楼作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形式,一些地方甚至出台政策,新居民点建设不准再建二层小楼,楼房最低在四层以上,提出了“住宅向高层发展、设施配套向城市看齐”的目标(韩俊等,2006)。由于盲目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造成了对一些极具乡村特色并且具有保护价值的农村住宅的毁灭性破坏。

(五)地方政府无视农民意愿,对农民的补偿不到位,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

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涉及到重建居民点的选址,还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拆迁补偿、户型设计、房屋建设、景观美化等,这些都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利,缺乏对农民意愿的尊重,不能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致使农民感觉一切都是政府强加于我,抵触情绪极大。

在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农民房产、宅基地补偿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农民“合法确权”的房屋面积给予安置补偿,对超出的面积仅仅按成本价补偿,有的甚至不给予补偿;二是对宅基地不给予补偿,或只给予“合法确认”面积补偿;三是安置房一般还是集体土地产权证,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如果要变为可上市交易的房产,还必须补缴一部分土地出让金;四是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得到的补偿与同类同地段的商品房价格相比,与土地拍卖出让的价格相比,差距悬殊。因此,不少农民认为政府强行推进“集中居住”,只给房屋进行补偿,对宅基地不给补偿或者补偿很少,这侵害了他们的土地财产权,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损失,因而加剧了他们对政府的不信任。

(六)宅基地兼具生产、生活双重属性,集中居住是对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严重阻碍

庭院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庭院是人与生物共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存的特殊生态系统,又是人类文明与物质生产并存、物质和能量高度聚集的特殊区域,从目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看,农村庭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对象(孙好勤,2006)。而集中居住后,农民虽然住上了公寓楼,过上了所谓“城里人”的生活,但是他们再也没有从发展庭院经济中获得收益的可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制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是不合理的。

(七)集中居住使得农民生活成本提高,生活不方便,造成“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

由于不少地方政府盲目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推倒极具农村气息的房屋而建高楼,使得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成本普遍提高。有调查表明,很多住在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反映:“以前能吃的蔬菜可以自己种,现在什么都要到市场去买,几万元的补偿金,省吃俭用也维持不了多久。”农民的日常生活支出平均每户从11617元增加到15706元,平均每户支出增加了4000元左右,增幅达35%以上。增加的费用主要是水电、蔬菜、禽蛋、粮食等基本生活支出以及文化娱乐、房屋装修、通讯、教育、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开支(韩俊等,2006)。生活成本的提高对本来就增收困难的农户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将会造成“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变迁,农民集中居住最初是由地方基层政府抱着尝试的态度自发开展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空心村”现象。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既可以赚取高额的土地收益,又可以获得所谓的“政绩”,所以,集中居住很快由自发试验变成了地方政府强制推动的“政府工程”。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以及被拆迁农户的利益,这一工程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该立即“叫停”现在这种由地方政府强制推进的农民集中居住。在是否集中居住的问题上,要以农民的需求和意愿为本,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替农民决策,更不能简单地依靠国家行政力量强制农民就范。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政府的一切决策行为都应该“以农民为本”,这涉及到政府执政理念转变的重大问题。而转变成败与否,对实现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在广大农村建设和谐社会都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从国家角度,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明确和赋予农民宅基地以完整的物权,给农民发放统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宅基地证书。同时,积极试点,探索宅基地进入市场的流转办法,确保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集中居住范文篇2

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基层政府和农民三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现状了解、意愿调查(乡镇干部角度和农民角度)和意见与建议。通过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定位——城镇发展的“附属工程”

毋庸置疑,农民集中居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程。从南通各地的实行情况来看,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在各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均开始实行。从现状调查结果来看,乡镇已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点的个数共有834个,已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共302个,比重为36.2%。从启动集居的原因来看,66.7%的乡镇干部认为上级的要求是启动集中居住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33.3%的乡镇干部认为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无论是何原因,各地基层政府并没有把集中居住作为单一工程,强制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更多的是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安置拆迁农户。当然,也有为改善自身生活居住条件,而启动农民集中居住,这与各级政府的规定相关。如南通市港闸区规定今后农村村民不再进行新、翻、扩、改建住房,应逐步入住集中居住区。因此,农民集中居住并非采用强制拆迁、强制推行的方式,而是与各地城镇发展密切相连,作为城镇建设的“附属工程”。

(二)农民对集中居住的支持度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支持集中居住的比例相当低,支持比例为10.2%。既然集中居住农民并没有经济损失,为何支持度较低?从调查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生活习惯改变难

本地农户住宅均是独门独院,位置紧靠承包地。同时,屋前屋后的自留地可以种植蔬菜,而集中居住点规划位置并不都紧靠农民承包地。对尚未失去承包地的农户而言,不便耕作。尤其对于一些失去承包地农户而言,集中居住后没有自留地,生活不方便。同样,农民对多层、高层的房屋结构也难以适应。

2.基础配套设施不全

由于政策规定,新建住房的农户,必须统一安排至政府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往往这样的集中居住点,规模没有形成,共用配套设施不齐全,农民不愿意搬迁。加上生活了几辈的地点,邻里关系、亲属关系等因素,使得农民故土情结重,难以割舍原来的宅基地。

3.房屋产权难以确定

从调查来看,集中居住建房用地以租赁为主,即乡镇、街道办事处向农户租用土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缺乏合理的用地审批程序。即使在采用征地方式时,也是所谓的“下征上不征”:只按照国家征收集体土地的有关政策进行补偿安置,并不将土地转为国有。而就算将土地按照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和集体土地征收手续,转为国有土地使用。因集中居住,将集体土地确权国有,不仅不合规定,而且难以给予农民合理的土地产权。

那么,农民这样的不满情绪能否成为阻碍集中居住建设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人员对集中居住又有怎样的看法,调查问卷中也做了相关的设计。

(三)基层干部集中居住意愿

在回答“结合所在地域,您认为现阶段集中居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仅有7位乡镇干部选择“农民支持”作为重要因素。这一结果很值得思考,既然乡镇干部认为农民对集中居住支持度很低,为什么“农民支持”没有成为影响集中居住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认为集中居住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工程,在推进中,并没有很好地从农民角度进行思考验证。并且,上级政府将集中居住作为一个任务安排,乡镇基层政府必须执行,几乎村村规划集中居住点,上级还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

那么,在必须执行的情况下,什么才是影响集中居住最重要的因素?15位乡镇干部选择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因素,比例为35.7%,其他为土地来源、资金和公用配套设施。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两点。一是基层政府的财政力量。在集中居住过程中能够补偿农民,获取建房用地。能够供给基础、公用设施如水、电、垃圾处理等,吸引农户集中居住等。二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好的乡镇往往非农产业发达,这将促使农民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减少对农业、土地的依赖。

基层干部对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持怎样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除两位选择不作答此题外,只有26.2%的乡镇干部认为在现阶段集中居住可行;61.9%的乡镇干部认为不可行;7.1%的乡镇干部无所谓实行与否。总体来看,认为不可行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同时,57.7%选择“不具备实行条件”,这些实行条件具体是指土地的获取、资金的来源等基础条件。

二、结论与建议

从农民角度看,生活习惯改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产权确定难等使得农民普遍不支持集中居住;从基层政府看,规划之间的不协调、政策配套的缺位、资金土地等实行条件不具备,使得基层政府难以有效推进集中居住,这些均影响到现阶段集中居住的进程。因此,合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必须地。结合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合发展,科学规划与设计

在切合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对集中居住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充分考虑区域性、合理性、可行性,依托现有的村庄和居区扩展,减少新集中居住点,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和良田,节约耕地资源。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耕作习惯,便于农民的生产。

除集中居住规划外,集中居住住房的设计也是关键的因素。做好集中居住建筑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满足农民生活的要求和习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和历史文脉,形成多种竞选方案,让农民参与方案的择选。

(二)政策配套,统筹集中居住

缺乏明确的政策也是目前集中居住遇到的显著问题,这使得基层政府难以展开集中居住工作。当然,由于集中居住自上而下的推行,已有的政策的制定难免与事实情况不符,在没有确实的集中居住问题调查的反馈,也难以形成务实的配套政策。

笔者在综合各乡镇干部的意见,认为应设立一个综合性协调部门,协调相关部委协办。同时,落实好配套政策措施。当然,这些政策必须从实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某些地方可以将建房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进行,把房地产开发的利润部分用于集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这样能减轻农民负担。而这些应该有明确政策规定。目前在南通某县市有集中居住办公室,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但集中居住真正的推进主体仍是基层政府。当然,基层政府对当地百姓、当地经济的熟悉会有利于集中居住建设。但如果没有上级的政策配套,工作将会难以展开。

(三)农民意愿——积极引导

首先,针对农民普遍对集中居住认识还不到位,观念还待改变,各地应该加大对集中居住建设的宣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站在农民切身立场,造福后代,营造和谐发展的局面。其次,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案。符合农村百姓实际需要,方便、实惠农民是,多听取基层建议。综合土管、规划各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方案体现在对集中居住建房用地的获取、集中居住资金的筹集、规划的制定等多方面。让群众对集中居住建设放心。最后,要对失地农户建立合理的补偿方式,兑现已承诺的启动区占用耕地的补偿费用。

(四)建房用地获取方式——区位导向

1.近城区域。因此在推进集中居住建设过程中,可以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宅基地农村集体所有限制,取得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可以在获取集中居住建房用地过程中,需要采用征地的方式(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获得土地,将村民集中到规划好的集中居住点,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减少纠纷,实现政府与农民的共赢。

2.远郊区域。最现实的做法是在国家实行征地拆迁的基础上,集中居住安置农民,代替重新分配农民宅基地。同时,在相对偏远地区,老宅基地只有复垦成农业用地,不可能像近郊区域开发成商业用地。因此通过复垦获取建房用地成为最可行的做法。这样做不仅改造了土地启动指标,还盘活土地资产,减少获取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占用农地量,节约土地资源。

(五)资金来源渠道——市场基础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地方政府财政的实力有限,不可能都由政府财政承担。在目前财力紧张局面难有大的改观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和私营主体,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如在江苏昆山市,将待开发的土地采用竞标拍卖的方式,拍卖给房地产公司,由该公司在集中居住地建设住宅,地方政府用拍卖获取的资金回购部分集中居住住宅,再以成本价出售给集中居住农民。昆山市对集中居住农民原有住宅都进行评估,农民所得补偿完全可以购买新住宅。以此也实现了多方的赢利。

参考文献:

[1]范学恕.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辩证关系[J].群众,2006,(1):50-51.

集中居住范文篇3

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基层政府和农民三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现状了解、意愿调查(乡镇干部角度和农民角度)和意见与建议。通过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定位——城镇发展的“附属工程”

毋庸置疑,农民集中居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程。从南通各地的实行情况来看,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在各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均开始实行。从现状调查结果来看,乡镇已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点的个数共有834个,已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共302个,比重为36.2%。从启动集居的原因来看,66.7%的乡镇干部认为上级的要求是启动集中居住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33.3%的乡镇干部认为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无论是何原因,各地基层政府并没有把集中居住作为单一工程,强制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更多的是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安置拆迁农户。当然,也有为改善自身生活居住条件,而启动农民集中居住,这与各级政府的规定相关。如南通市港闸区规定今后农村村民不再进行新、翻、扩、改建住房,应逐步入住集中居住区。因此,农民集中居住并非采用强制拆迁、强制推行的方式,而是与各地城镇发展密切相连,作为城镇建设的“附属工程”。

(二)农民对集中居住的支持度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支持集中居住的比例相当低,支持比例为10.2%。既然集中居住农民并没有经济损失,为何支持度较低?从调查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生活习惯改变难

本地农户住宅均是独门独院,位置紧靠承包地。同时,屋前屋后的自留地可以种植蔬菜,而集中居住点规划位置并不都紧靠农民承包地。对尚未失去承包地的农户而言,不便耕作。尤其对于一些失去承包地农户而言,集中居住后没有自留地,生活不方便。同样,农民对多层、高层的房屋结构也难以适应。

2.基础配套设施不全

由于政策规定,新建住房的农户,必须统一安排至政府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往往这样的集中居住点,规模没有形成,共用配套设施不齐全,农民不愿意搬迁。加上生活了几辈的地点,邻里关系、亲属关系等因素,使得农民故土情结重,难以割舍原来的宅基地。

3.房屋产权难以确定

从调查来看,集中居住建房用地以租赁为主,即乡镇、街道办事处向农户租用土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缺乏合理的用地审批程序。即使在采用征地方式时,也是所谓的“下征上不征”:只按照国家征收集体土地的有关政策进行补偿安置,并不将土地转为国有。而就算将土地按照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和集体土地征收手续,转为国有土地使用。因集中居住,将集体土地确权国有,不仅不合规定,而且难以给予农民合理的土地产权。

那么,农民这样的不满情绪能否成为阻碍集中居住建设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人员对集中居住又有怎样的看法,调查问卷中也做了相关的设计。

(三)基层干部集中居住意愿

在回答“结合所在地域,您认为现阶段集中居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仅有7位乡镇干部选择“农民支持”作为重要因素。这一结果很值得思考,既然乡镇干部认为农民对集中居住支持度很低,为什么“农民支持”没有成为影响集中居住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认为集中居住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工程,在推进中,并没有很好地从农民角度进行思考验证。并且,上级政府将集中居住作为一个任务安排,乡镇基层政府必须执行,几乎村村规划集中居住点,上级还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

那么,在必须执行的情况下,什么才是影响集中居住最重要的因素?15位乡镇干部选择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因素,比例为35.7%,其他为土地来源、资金和公用配套设施。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两点。一是基层政府的财政力量。在集中居住过程中能够补偿农民,获取建房用地。能够供给基础、公用设施如水、电、垃圾处理等,吸引农户集中居住等。二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好的乡镇往往非农产业发达,这将促使农民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减少对农业、土地的依赖。

基层干部对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持怎样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除两位选择不作答此题外,只有26.2%的乡镇干部认为在现阶段集中居住可行;61.9%的乡镇干部认为不可行;7.1%的乡镇干部无所谓实行与否。总体来看,认为不可行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同时,57.7%选择“不具备实行条件”,这些实行条件具体是指土地的获取、资金的来源等基础条件。

二、结论与建议

从农民角度看,生活习惯改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产权确定难等使得农民普遍不支持集中居住;从基层政府看,规划之间的不协调、政策配套的缺位、资金土地等实行条件不具备,使得基层政府难以有效推进集中居住,这些均影响到现阶段集中居住的进程。因此,合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必须地。结合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合发展,科学规划与设计

在切合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对集中居住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充分考虑区域性、合理性、可行性,依托现有的村庄和居区扩展,减少新集中居住点,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和良田,节约耕地资源。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耕作习惯,便于农民的生产。

除集中居住规划外,集中居住住房的设计也是关键的因素。做好集中居住建筑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满足农民生活的要求和习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和历史文脉,形成多种竞选方案,让农民参与方案的择选。

(二)政策配套,统筹集中居住

缺乏明确的政策也是目前集中居住遇到的显著问题,这使得基层政府难以展开集中居住工作。当然,由于集中居住自上而下的推行,已有的政策的制定难免与事实情况不符,在没有确实的集中居住问题调查的反馈,也难以形成务实的配套政策。

笔者在综合各乡镇干部的意见,认为应设立一个综合性协调部门,协调相关部委协办。同时,落实好配套政策措施。当然,这些政策必须从实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某些地方可以将建房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进行,把房地产开发的利润部分用于集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这样能减轻农民负担。而这些应该有明确政策规定。目前在南通某县市有集中居住办公室,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但集中居住真正的推进主体仍是基层政府。当然,基层政府对当地百姓、当地经济的熟悉会有利于集中居住建设。但如果没有上级的政策配套,工作将会难以展开。

(三)农民意愿——积极引导

首先,针对农民普遍对集中居住认识还不到位,观念还待改变,各地应该加大对集中居住建设的宣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站在农民切身立场,造福后代,营造和谐发展的局面。其次,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案。符合农村百姓实际需要,方便、实惠农民是,多听取基层建议。综合土管、规划各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方案体现在对集中居住建房用地的获取、集中居住资金的筹集、规划的制定等多方面。让群众对集中居住建设放心。最后,要对失地农户建立合理的补偿方式,兑现已承诺的启动区占用耕地的补偿费用。

(四)建房用地获取方式——区位导向

1.近城区域。因此在推进集中居住建设过程中,可以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宅基地农村集体所有限制,取得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可以在获取集中居住建房用地过程中,需要采用征地的方式(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获得土地,将村民集中到规划好的集中居住点,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减少纠纷,实现政府与农民的共赢。

2.远郊区域。最现实的做法是在国家实行征地拆迁的基础上,集中居住安置农民,代替重新分配农民宅基地。同时,在相对偏远地区,老宅基地只有复垦成农业用地,不可能像近郊区域开发成商业用地。因此通过复垦获取建房用地成为最可行的做法。这样做不仅改造了土地启动指标,还盘活土地资产,减少获取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占用农地量,节约土地资源。

(五)资金来源渠道——市场基础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地方政府财政的实力有限,不可能都由政府财政承担。在目前财力紧张局面难有大的改观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和私营主体,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如在江苏昆山市,将待开发的土地采用竞标拍卖的方式,拍卖给房地产公司,由该公司在集中居住地建设住宅,地方政府用拍卖获取的资金回购部分集中居住住宅,再以成本价出售给集中居住农民。昆山市对集中居住农民原有住宅都进行评估,农民所得补偿完全可以购买新住宅。以此也实现了多方的赢利。

参考文献:

[1]范学恕.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辩证关系[J].群众,2006,(1):50-51.

集中居住范文篇4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会、交流会,更是一次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鼓劲会、加压会。刚才,华志明同志介绍了全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的规划、设计和总体进展情况;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各地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进展情况,村庄整治和爱国卫生活动月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推进举措,大家谈得都很好,也很有学习借鉴意义。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始终把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启动,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9年底,全市109个乡镇中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4个乡镇外,全部启动建设了1个以上的康居示范村,启动建设了6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新建住房16781户;今年一季度,新启动建设康居示范村55个,在建户数1849户。全市涌现了沭阳新河镇堰头村、泗阳三庄乡邵道村、泗洪上塘镇垫湖村、宿城洋河镇南街村、宿豫蔡集镇朱李村等一批建设典型,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快速提升的新阶段。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社会习惯、技术条件、干群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规划的统领作用发挥不突出,存在规划覆盖面不广、规划起点不高、规划执行不力、规划衔接不够甚至无序建设、违规建设的现象;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甚至出现路靠脚踩、水靠井抽、电靠私拉的现象,严重削弱了集中居住点的吸引力;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部分集中居住点因资金缺乏迟迟不能启动;长效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缺失、有建无管的现象,部分新建居住点远看是新村、近看脏乱差,农民生活环境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善,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更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措施。抓好这项工作,对农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福音,对干部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据调查,全市100万农户中约有70%家庭有建房或买房的欲望,按照每户建房投资10万元的标准,至少有700亿元的建房直接投资潜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康居示范村示范效应的日益显现,加之五年来对农村建房的严格有效控制,农民建房、购房的愿望空前强烈,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好时期。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规划建设优质、基础配套优良、村容环境优美、生活质量优越”的“四优”标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动我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一、突出规划先行,建设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村居

规划是龙头,是加快康居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牛鼻子”;规划是准绳,是保证康居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不走样的“硬杠子”。要不断增强规划意识,丰富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维护规划权威,切实做到“动土必有规划、开工必有设计、建设必有配套、覆土必有绿化”。在整体规划上,要按照撤并自然村、消除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体系,做到集中、集中、再集中,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只能保留一个集中居住点。在具体规划上,要坚持连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从规划源头杜绝“剥皮式”开发、“兵营式”布局的现象,切实提高建设品位和开发效益。进一步加快规划编制,拓展规划深度,加速推进平面规划全覆盖向村庄规划全覆盖转变,做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房屋建设同步规划,每块宅基地都有明确的位置、面积和套型,切实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住宅设计上,要立足“前院、后库、上阳台”的结构,坚持高起点、有特色、重实用的原则,既统筹兼顾安全、环保、节能、节地、抗震等要求,也充分考虑群众生活习惯和承受能力,做到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在这个方面,大家可以参照近期下发的《宿迁市村民住宅方案图集》,优先从排定的35套户型设计中选取符合本地实际、适应村民需求的住宅方案,每个集中居住点原则上不超过三种房型,既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现象,又形成风格别致、样式大方的村庄特色。

二、坚持典型引路,建设适宜生产生活的新村居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通过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紧紧抓住农村新一轮建房热已经到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当前建筑成本相对较低的机遇,加快推进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建房需求。继续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盆景”、亮点,以品位高、配套全、环境美的康居示范村,引导和带动全市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快速推进。年内,确保每个乡镇再新建1个以上康居示范村。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建设理念,大力推广群众筹资自建、委托他人代建等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积极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争取更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用于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切实考虑地方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注重老村开发和改造,注重新旧房屋的协调与融合,切忌一味求新、一味求快、一味求大,决不允许“大呼隆推进”、“强制性开发”。坚持以“方便群众、适宜居住”为原则,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加快水、电、路、下水道、有线电视“五通”步伐,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卫生室、超市、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加强建筑队伍建设、建筑材料监督和建筑人员技能培训,关注每一个细节,抓好每一道工序,精心勘测,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亮点工程。

三、加大整治力度,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的新村居

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不仅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也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大力开展以镇村容貌整治、主要道路沿线整治、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污染源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春雷行动”,努力达到无污染河塘、无裸露垃圾、无杂物草堆粪坑、无乱搭乱建的“四无”标准。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每个集中居住点都要配备环卫保洁人员,添置必要的垃圾池或垃圾箱,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可行、工艺成熟、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突出抓好干道两侧、村居入口等关键节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坚持“谁家地、谁负责”的原则,由村居负责其管辖范围内路段的路肩整治以及路边厕所、草堆、猪圈、沟塘等清理工作。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升庄台绿化档次,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做到能栽树的地方都要栽树,能开辟成绿地的地方都要开辟成绿地,让绿色环绕房屋,让村居融入森林。在突击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城管下乡”,坚决杜绝管理缺失、有建无管现象,防止“清清塘、涂涂墙、扫扫地”的表面文章,努力塑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整整齐齐的新农村形象。对乡村建筑立面标语、广告的内容和式样等要逐步规范,积极推广泗阳县新农村墙体画的做法,以优美、文明的村(居)环境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四、形成共建合力,建设凝聚民心民力的新村居

集中居住范文篇5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会、交流会,更是一次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鼓劲会、加压会。刚才,华志明同志介绍了全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的规划、设计和总体进展情况;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各地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进展情况,村庄整治和爱国卫生活动月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推进举措,大家谈得都很好,也很有学习借鉴意义。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始终把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启动,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9年底,全市109个乡镇中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4个乡镇外,全部启动建设了1个以上的康居示范村,启动建设了6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新建住房16781户;今年一季度,新启动建设康居示范村55个,在建户数1849户。全市涌现了沭阳新河镇堰头村、泗阳三庄乡邵道村、泗洪上塘镇垫湖村、宿城洋河镇南街村、宿豫蔡集镇朱李村等一批建设典型,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快速提升的新阶段。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社会习惯、技术条件、干群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规划的统领作用发挥不突出,存在规划覆盖面不广、规划起点不高、规划执行不力、规划衔接不够甚至无序建设、违规建设的现象;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甚至出现路靠脚踩、水靠井抽、电靠私拉的现象,严重削弱了集中居住点的吸引力;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部分集中居住点因资金缺乏迟迟不能启动;长效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缺失、有建无管的现象,部分新建居住点远看是新村、近看脏乱差,农民生活环境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善,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更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措施。抓好这项工作,对农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福音,对干部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据调查,全市100万农户中约有70%家庭有建房或买房的欲望,按照每户建房投资10万元的标准,至少有700亿元的建房直接投资潜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康居示范村示范效应的日益显现,加之五年来对农村建房的严格有效控制,农民建房、购房的愿望空前强烈,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好时期。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规划建设优质、基础配套优良、村容环境优美、生活质量优越”的“四优”标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动我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一、突出规划先行,建设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村居

规划是龙头,是加快康居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牛鼻子”;规划是准绳,是保证康居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不走样的“硬杠子”。要不断增强规划意识,丰富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维护规划权威,切实做到“动土必有规划、开工必有设计、建设必有配套、覆土必有绿化”。在整体规划上,要按照撤并自然村、消除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体系,做到集中、集中、再集中,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只能保留一个集中居住点。在具体规划上,要坚持连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从规划源头杜绝“剥皮式”开发、“兵营式”布局的现象,切实提高建设品位和开发效益。进一步加快规划编制,拓展规划深度,加速推进平面规划全覆盖向村庄规划全覆盖转变,做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房屋建设同步规划,每块宅基地都有明确的位置、面积和套型,切实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住宅设计上,要立足“前院、后库、上阳台”的结构,坚持高起点、有特色、重实用的原则,既统筹兼顾安全、环保、节能、节地、抗震等要求,也充分考虑群众生活习惯和承受能力,做到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在这个方面,大家可以参照近期下发的《宿迁市村民住宅方案图集》,优先从排定的35套户型设计中选取符合本地实际、适应村民需求的住宅方案,每个集中居住点原则上不超过三种房型,既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现象,又形成风格别致、样式大方的村庄特色。

二、坚持典型引路,建设适宜生产生活的新村居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通过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紧紧抓住农村新一轮建房热已经到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当前建筑成本相对较低的机遇,加快推进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建房需求。继续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盆景”、亮点,以品位高、配套全、环境美的康居示范村,引导和带动全市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快速推进。年内,确保每个乡镇再新建1个以上康居示范村。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建设理念,大力推广群众筹资自建、委托他人代建等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积极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争取更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用于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切实考虑地方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注重老村开发和改造,注重新旧房屋的协调与融合,切忌一味求新、一味求快、一味求大,决不允许“大呼隆推进”、“强制性开发”。坚持以“方便群众、适宜居住”为原则,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加快水、电、路、下水道、有线电视“五通”步伐,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卫生室、超市、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加强建筑队伍建设、建筑材料监督和建筑人员技能培训,关注每一个细节,抓好每一道工序,精心勘测,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亮点工程。

三、加大整治力度,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的新村居

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不仅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也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大力开展以镇村容貌整治、主要道路沿线整治、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污染源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春雷行动”,努力达到无污染河塘、无裸露垃圾、无杂物草堆粪坑、无乱搭乱建的“四无”标准。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每个集中居住点都要配备环卫保洁人员,添置必要的垃圾池或垃圾箱,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可行、工艺成熟、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突出抓好干道两侧、村居入口等关键节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坚持“谁家地、谁负责”的原则,由村居负责其管辖范围内路段的路肩整治以及路边厕所、草堆、猪圈、沟塘等清理工作。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升庄台绿化档次,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做到能栽树的地方都要栽树,能开辟成绿地的地方都要开辟成绿地,让绿色环绕房屋,让村居融入森林。在突击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城管下乡”,坚决杜绝管理缺失、有建无管现象,防止“清清塘、涂涂墙、扫扫地”的表面文章,努力塑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整整齐齐的新农村形象。对乡村建筑立面标语、广告的内容和式样等要逐步规范,积极推广泗阳县新农村墙体画的做法,以优美、文明的村(居)环境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四、形成共建合力,建设凝聚民心民力的新村居

集中居住范文篇6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会、交流会,更是一次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鼓劲会、加压会。刚才,华志明同志介绍了全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的规划、设计和总体进展情况;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各地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进展情况,村庄整治和爱国卫生活动月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推进举措,大家谈得都很好,也很有学习借鉴意义。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始终把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启动,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年底,全市104个乡镇中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4个乡镇外,全部启动建设了1个以上的康居示范村,启动建设了6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新建住房167*1户;今年一季度,新启动建设康居示范村55个,在建户数1*49户。全市涌现了*新河镇堰头村、泗阳三庄乡邵道村、泗洪上塘镇垫湖村、宿城洋河镇南街村、宿豫蔡集镇朱李村等一批建设典型,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快速提升的新阶段。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社会习惯、技术条件、干群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规划的统领作用发挥不突出,存在规划覆盖面不广、规划起点不高、规划执行不力、规划衔接不够甚至无序建设、违规建设的现象;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甚至出现路靠脚踩、水靠井抽、电靠私拉的现象,严重削弱了集中居住点的吸引力;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部分集中居住点因资金缺乏迟迟不能启动;长效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缺失、有建无管的现象,部分新建居住点远看是新村、近看脏乱差,农民生活环境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善,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更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措施。抓好这项工作,对农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福音,对干部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据调查,全市100万农户中约有70%家庭有建房或买房的欲望,按照每户建房投资10万元的标准,至少有700亿元的建房直接投资潜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康居示范村示范效应的日益显现,加之五年来对农村建房的严格有效控制,农民建房、购房的愿望空前强烈,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好时期。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规划建设优质、基础配套优良、村容环境优美、生活质量优越”的“四优”标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动我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一、突出规划先行,建设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村居

规划是龙头,是加快康居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牛鼻子”;规划是准绳,是保证康居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不走样的“硬杠子”。要不断增强规划意识,丰富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维护规划权威,切实做到“动土必有规划、开工必有设计、建设必有配套、覆土必有绿化”。在整体规划上,要按照撤并自然村、消除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体系,做到集中、集中、再集中,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只能保留一个集中居住点。在具体规划上,要坚持连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从规划源头杜绝“剥皮式”开发、“兵营式”布局的现象,切实提高建设品位和开发效益。进一步加快规划编制,拓展规划深度,加速推进平面规划全覆盖向村庄规划全覆盖转变,做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房屋建设同步规划,每块宅基地都有明确的位置、面积和套型,切实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住宅设计上,要立足“前院、后库、上阳台”的结构,坚持高起点、有特色、重实用的原则,既统筹兼顾安全、环保、节能、节地、抗震等要求,也充分考虑群众生活习惯和承受能力,做到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在这个方面,大家可以参照近期下发的《宿迁市村民住宅方案图集》,优先从排定的35套户型设计中选取符合本地实际、适应村民需求的住宅方案,每个集中居住点原则上不超过三种房型,既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现象,又形成风格别致、样式大方的村庄特色。

二、坚持典型引路,建设适宜生产生活的新村居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通过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紧紧抓住农村新一轮建房热已经到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当前建筑成本相对较低的机遇,加快推进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建房需求。继续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盆景”、亮点,以品位高、配套全、环境美的康居示范村,引导和带动全市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快速推进。年内,确保每个乡镇再新建1个以上康居示范村。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建设理念,大力推广群众筹资自建、委托他人代建等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积极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争取更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用于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切实考虑地方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注重老村开发和改造,注重新旧房屋的协调与融合,切忌一味求新、一味求快、一味求大,决不允许“大呼隆推进”、“强制性开发”。坚持以“方便群众、适宜居住”为原则,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加快水、电、路、下水道、有线电视“五通”步伐,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卫生室、超市、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加强建筑队伍建设、建筑材料监督和建筑人员技能培训,关注每一个细节,抓好每一道工序,精心勘测,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亮点工程。

三、加大整治力度,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的新村居

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不仅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也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大力开展以镇村容貌整治、主要道路沿线整治、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污染源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春雷行动”,努力达到无污染河塘、无裸露垃圾、无杂物草堆粪坑、无乱搭乱建的“四无”标准。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每个集中居住点都要配备环卫保洁人员,添置必要的垃圾池或垃圾箱,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可行、工艺成熟、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突出抓好干道两侧、村居入口等关键节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坚持“谁家地、谁负责”的原则,由村居负责其管辖范围内路段的路肩整治以及路边厕所、草堆、猪圈、沟塘等清理工作。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升庄台绿化档次,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做到能栽树的地方都要栽树,能开辟成绿地的地方都要开辟成绿地,让绿色环绕房屋,让村居融入森林。在突击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城管下乡”,坚决杜绝管理缺失、有建无管现象,防止“清清塘、涂涂墙、扫扫地”的表面文章,努力塑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整整齐齐的新农村形象。对乡村建筑立面标语、广告的内容和式样等要逐步规范,积极推广泗阳县新农村墙体画的做法,以优美、文明的村(居)环境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四、形成共建合力,建设凝聚民心民力的新村居

集中居住范文篇7

一、项目基本情况

xx县xx乡土地整理项目是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该项目涉及xx乡复兴、广东、彭河、李营、鸳鸯等五个行政村和40个村民小组,1560户、5096人,总面积23535亩。

该项目作为xx市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全省有史以来投入强度最高、投资密度最大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是实施“金土地”工程和利用政府特许资源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土地整理的尝试项目。于2004年7月14日经xx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2004年10月2日正式动工建设。复兴村、广东村项目区由蒲江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经费由xx市国土资源局安排国家投入:彭河村、李营村、鸳鸯村项目由xx土地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实施,经费由公司自筹资金进行运作,全部工程2005年3月底竣工,共规划建设了柳溪、彭河、李营三个全民集中居住区。

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情况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建房补助(每人2500-3000元),农户自愿和自建的原则,对项目区散居农户进行搬迁,高起点规划了柳溪小区和李营、彭河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并投入1200多万元集中配套水、电、路、沼气池、绿化等。为解决小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新修两口深井,建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小区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为解决小区居民养猪问题,集中建设46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区,实现了人居和畜牧养殖功能的分区;为解决小区能源和生产、生活污水问题,集中修建了1000余立方米的沼气池,对人畜排泄物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产生的沼气又集中供气;同时抓好垃圾处理、路灯、体育设施、闭路电视、电话和邮箱以及卫生医疗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对紧邻小区的xx场镇和周边自然村落的621户农房进行以“一池(沼气池)五改(改水、改房、改厕、改厨、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和川西民居特色的风貌整治,村容镇貌焕然一新。目前已聚集农户412户1522人,占项目区总户数26.4%。得到实惠的农民骄傲地说:祖辈们日思梦想的“沟端路直树成行,条田机耕新农庄”现在真正实现了,生活水平比土地整理前至少提前了10年。

柳溪小区: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可聚集400户入住,包括新建一个占地10.6亩的农贸市场,一个占地3.8亩的集中养殖场,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容积率0.9,绿化率30%。目前,小区已聚集252户880人。

彭河小区:规划占地25亩,已聚集115户490人。区内修建了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修建了1672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和60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日产沼气54立方米,供54户居民生活用气;修建了200平方米的村委会活动室,配套了体育健身设施和医疗卫生网点。

李营小区:规划占地12.12亩,规划聚集45户,其中集中养殖场占地面积1.25亩,目前已聚集36户,152人。区内修建了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修建了集中养殖场面积812平方米;150立方米沼气池一个。

三、存在的问题

1、依托项目是改善农民生活、生产、居住条件的重要途径,但需进一步提高农民集中度,还应加大对农户的扶持,解决产业支撑和规模经营等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

集中居住范文篇8

一、项目基本情况

xx县xx乡土地整理项目是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该项目涉及xx乡复兴、广东、彭河、李营、鸳鸯等五个行政村和40个村民小组,1560户、5096人,总面积23535亩。

该项目作为xx市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全省有史以来投入强度最高、投资密度最大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是实施“金土地”工程和利用政府特许资源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土地整理的尝试项目。于20*年7月14日经xx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20*年10月2日正式动工建设。复兴村、广东村项目区由蒲江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经费由xx市国土资源局安排国家投入:彭河村、李营村、鸳鸯村项目由xx土地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实施,经费由公司自筹资金进行运作,全部工程2005年3月底竣工,共规划建设了柳溪、彭河、李营三个全民集中居住区。

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情况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建房补助(每人2500-3000元),农户自愿和自建的原则,对项目区散居农户进行搬迁,高起点规划了柳溪小区和李营、彭河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并投入1200多万元集中配套水、电、路、沼气池、绿化等。为解决小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新修两口深井,建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小区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为解决小区居民养猪问题,集中建设46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区,实现了人居和畜牧养殖功能的分区;为解决小区能源和生产、生活污水问题,集中修建了1000余立方米的沼气池,对人畜排泄物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产生的沼气又集中供气;同时抓好垃圾处理、路灯、体育设施、闭路电视、电话和邮箱以及卫生医疗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对紧邻小区的xx场镇和周边自然村落的621户农房进行以“一池(沼气池)五改(改水、改房、改厕、改厨、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和川西民居特色的风貌整治,村容镇貌焕然一新。目前已聚集农户412户1522人,占项目区总户数26.4%。得到实惠的农民骄傲地说:祖辈们日思梦想的“沟端路直树成行,条田机耕新农庄”现在真正实现了,生活水平比土地整理前至少提前了10年。

柳溪小区: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可聚集400户入住,包括新建一个占地10.6亩的农贸市场,一个占地3.8亩的集中养殖场,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容积率0.9,绿化率30%。目前,小区已聚集252户880人。

彭河小区:规划占地25亩,已聚集115户490人。区内修建了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修建了1672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和60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日产沼气54立方米,供54户居民生活用气;修建了200平方米的村委会活动室,配套了体育健身设施和医疗卫生网点。

李营小区:规划占地12.12亩,规划聚集45户,其中集中养殖场占地面积1.25亩,目前已聚集36户,152人。区内修建了无塔高压供水设施,对居民进行集中供水;修建了集中养殖场面积812平方米;150立方米沼气池一个。

三、存在的问题

1、依托项目是改善农民生活、生产、居住条件的重要途径,但需进一步提高农民集中度,还应加大对农户的扶持,解决产业支撑和规模经营等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

集中居住范文篇9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会、交流会,更是一次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鼓劲会、加压会。刚才,华志明同志介绍了全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的规划、设计和总体进展情况;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各地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进展情况,村庄整治和爱国卫生活动月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推进举措,大家谈得都很好,也很有学习借鉴意义。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始终把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启动,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9年底,全市109个乡镇中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4个乡镇外,全部启动建设了1个以上的康居示范村,启动建设了6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新建住房16781户;今年一季度,新启动建设康居示范村55个,在建户数1849户。全市涌现了沭阳新河镇堰头村、泗阳三庄乡邵道村、泗洪上塘镇垫湖村、宿城洋河镇南街村、宿豫蔡集镇朱李村等一批建设典型,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快速提升的新阶段。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社会习惯、技术条件、干群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规划的统领作用发挥不突出,存在规划覆盖面不广、规划起点不高、规划执行不力、规划衔接不够甚至无序建设、违规建设的现象;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甚至出现路靠脚踩、水靠井抽、电靠私拉的现象,严重削弱了集中居住点的吸引力;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部分集中居住点因资金缺乏迟迟不能启动;长效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缺失、有建无管的现象,部分新建居住点远看是新村、近看脏乱差,农民生活环境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善,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更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措施。抓好这项工作,对农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福音,对干部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据调查,全市100万农户中约有70%家庭有建房或买房的欲望,按照每户建房投资10万元的标准,至少有700亿元的建房直接投资潜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康居示范村示范效应的日益显现,加之五年来对农村建房的严格有效控制,农民建房、购房的愿望空前强烈,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好时期。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规划建设优质、基础配套优良、村容环境优美、生活质量优越”的“四优”标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动我市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一、突出规划先行,建设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村居

规划是龙头,是加快康居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牛鼻子”;规划是准绳,是保证康居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不走样的“硬杠子”。要不断增强规划意识,丰富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维护规划权威,切实做到“动土必有规划、开工必有设计、建设必有配套、覆土必有绿化”。在整体规划上,要按照撤并自然村、消除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体系,做到集中、集中、再集中,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只能保留一个集中居住点。在具体规划上,要坚持连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从规划源头杜绝“剥皮式”开发、“兵营式”布局的现象,切实提高建设品位和开发效益。进一步加快规划编制,拓展规划深度,加速推进平面规划全覆盖向村庄规划全覆盖转变,做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房屋建设同步规划,每块宅基地都有明确的位置、面积和套型,切实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住宅设计上,要立足“前院、后库、上阳台”的结构,坚持高起点、有特色、重实用的原则,既统筹兼顾安全、环保、节能、节地、抗震等要求,也充分考虑群众生活习惯和承受能力,做到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在这个方面,大家可以参照近期下发的《宿迁市村民住宅方案图集》,优先从排定的35套户型设计中选取符合本地实际、适应村民需求的住宅方案,每个集中居住点原则上不超过三种房型,既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现象,又形成风格别致、样式大方的村庄特色。

二、坚持典型引路,建设适宜生产生活的新村居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通过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紧紧抓住农村新一轮建房热已经到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当前建筑成本相对较低的机遇,加快推进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建房需求。继续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盆景”、亮点,以品位高、配套全、环境美的康居示范村,引导和带动全市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快速推进。年内,确保每个乡镇再新建1个以上康居示范村。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建设理念,大力推广群众筹资自建、委托他人代建等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积极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争取更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用于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切实考虑地方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注重老村开发和改造,注重新旧房屋的协调与融合,切忌一味求新、一味求快、一味求大,决不允许“大呼隆推进”、“强制性开发”。坚持以“方便群众、适宜居住”为原则,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加快水、电、路、下水道、有线电视“五通”步伐,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卫生室、超市、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加强建筑队伍建设、建筑材料监督和建筑人员技能培训,关注每一个细节,抓好每一道工序,精心勘测,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亮点工程。

三、加大整治力度,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的新村居

加快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建设,不仅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也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大力开展以镇村容貌整治、主要道路沿线整治、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污染源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春雷行动”,努力达到无污染河塘、无裸露垃圾、无杂物草堆粪坑、无乱搭乱建的“四无”标准。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每个集中居住点都要配备环卫保洁人员,添置必要的垃圾池或垃圾箱,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可行、工艺成熟、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突出抓好干道两侧、村居入口等关键节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坚持“谁家地、谁负责”的原则,由村居负责其管辖范围内路段的路肩整治以及路边厕所、草堆、猪圈、沟塘等清理工作。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升庄台绿化档次,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做到能栽树的地方都要栽树,能开辟成绿地的地方都要开辟成绿地,让绿色环绕房屋,让村居融入森林。在突击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城管下乡”,坚决杜绝管理缺失、有建无管现象,防止“清清塘、涂涂墙、扫扫地”的表面文章,努力塑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整整齐齐的新农村形象。对乡村建筑立面标语、广告的内容和式样等要逐步规范,积极推广泗阳县新农村墙体画的做法,以优美、文明的村(居)环境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四、形成共建合力,建设凝聚民心民力的新村居

集中居住范文篇10

一、考核依据

县政府办《关于下达各镇进城入镇集中居住任务的通知》(阜政办发[2009]136号)。

二、考核时间

从2009年10月18日至2010年12月31日。

三、考核内容

县政府办《关于下达各镇进城入镇集中居住任务的通知》中下达各镇进城入镇任务和具体要求。

四、考核对象

各镇人民政府。

五、奖惩标准

(一)对完成进城入镇任务的镇村给予组织奖,按进城每户500元、进镇每户300元的标准,给予所在镇村奖励,奖励资金分别由县、镇财政承担。

(二)对超额完成任务的镇村给予重奖。按超额部分进城每户1000元、进镇每户600元的标准,给予所在镇村奖励,奖励资金分别由县、镇财政承担。

(三)对完不成任务的镇进行经济处罚和通报批评。

六、考核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