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4:27:01

集中

集中范文篇1

集中核算又称之为一级核算。它是指企业所有会计工作都集中在会计部门进行核算的一种会计工作组织形式。在这一形式下,企业下属各职能部门,包括生产部门及职能科室只对本部门成本科室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定期的递交会计部门,并据以调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及所属的明显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这一核算方式便于减少核算的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职能部门机构庞大,生产复杂,则会计部门工作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做法

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基本做法就是在机制创新上“三分离一公开”

1.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

以往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多数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即单位的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出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或自身利益需要而具体操作。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单位分离,单位领导不可能指使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做假,这种管理模式使想做假却没人去做。

2.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

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没人敢做。

3.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

过去会计业务处理完毕后,全部会计档案均由本单位保存,多数单位是长期在财务部门保存,当会计做假行为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档案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具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各预算单位的监督、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会计凭证等进行审计的同时,也是对核算中心的审计。

4.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

在过去的分散核算形式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对会计业务的知情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只有一、两个人知道。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七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站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财政资金的监督职能。对各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实行“一厅式办公,柜台式作业”。纳入单位的各项资金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机构,由专业化的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具体运作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也与单位分离,解决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问题,会计业务处理由各单位处理变为核算中心处理,制止了作假行为。二是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权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核算中心行使,具体审批人与实际操作人实行分离,形成双重制约机制。三是会计资料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进一步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四是会计业务处理实行公开,每项会计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经手人、财务审批人、报账员、核算中心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总会计等六个环节,整个处理过程又是在“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扩大、运作过程公开,形成“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有效遏制了舞弊行为。

二、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效果

(一)强化了财政监督力度,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由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为各单位设立分户,并预留单位付款印鉴。预算内资金由财政拨入各单位的基本账户,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先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再按规定拨到各单位的账户上,使预算内外资金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有效解决财政资金调度紧张的问题,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通过对单位每笔资金的审核,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督,保证每笔资金按预算、按项目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夯实了会计基础,强化了会计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使财政监督的阵地前移。报账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许多报账员经常事先向核算中心询问有关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有关支出的开支标准,有效地杜绝了乱支滥用,有效遏制了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三)推动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改变了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被动局面,增强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使会计人员能够坚持原则,站稳立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大胆监督,解决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等问题,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四)核算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核算中心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同时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空间,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统管单位违规的,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核算中心也不予报销。核算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

(五)监督效果显著

澄城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三年多来,共累计核算金额6.4亿元,纠正和完善不规范票据13084张,金额达577.3万元;拒绝不合理支出票据2120张,共涉及金额388.2万元(其中包括超标准会议费、差旅费、电话费,不符合规定的津〈补〉贴以及各种违规罚款等);拒付应列入政府采购而擅自办理的业务22笔,金额106.1万元;拒绝向不符合财政拨款规定的二级单位甚至无拨款关系的单位拨款15次,金额111.7万元;对非定点修车、超标准接待以及用途不明确的支出等也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既为财政把好了关,又为单位理好了财,维护了财经秩序。

实践证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路子是正确的,对于强化会计监督及促进县域经甚至是我国经济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能使国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都是有必要去行动的。因此,我希望各有关人员能积极努力去行动,为祖国的富强起积极作用。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制这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尽管新闻体、会计理论、具体操作、具体操作部门以及纪检、监察和财政部门都给予肯定,但作为实践产物的会计集中核算制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在实践中暴露出来一点的局限性,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

由于会计人员脱离了各委派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很难详细了解情况,并且同时负责多个单位账务,无力掌握每个单位业务细节,使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单位计划买什么,花多少钱,是否真正产生这项经济业务,在单位没有去核算中心前,会计人员一无所知。这种监督也只能是事后监督。在单位报账时,只能根据单位报来的单据是否合法来判断,只要单据合法有效,不管单据上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属实,都必须办理报销业务。所以说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制度上的充分保证。

2不能完全堵塞经费支出漏洞。

节约财政支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出发点。会计工作人员对单位核算的监督如果只是事后监督,那只能做到以单据论单据,不合理支出不会减少,漏洞也不能完全堵塞,腐败行为照样发生。

3、工作量大,核算中心工作员少。

各单位的财务工作,在实行会计核算制后,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始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按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报账员等候核算的时间较长,核算中心的工作员少,从而使单位和委派会计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核算量大的核算中心,矛盾更突出。

4、核算中心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某些方面已经制约了会计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一是核算中心职能定位于会计人员职责定位衔接不紧。二是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会计人员坚持坚持制度和原则的底气不足。三是控制会计人员的岗位风险缺乏长效机制。

(三)基本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关键是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明确资金支付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认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尽快扭转核算中心为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正确处理现行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统一财务制度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事、人、钱、物四者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领导审批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最终也不利于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尤为重要。

3、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建立和完善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4、加强审计,规范行为,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政府,凭借的职能是政府社会经济管理权和国有资产所有权。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审计对会计的再监督,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规范会计人员行为,防止其滥用政府权力和形成新的官僚作风。会计人员离不开与钱财打交道,有着较高的执法风险,只有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会计人员上岗、任期和离任前的定期及不定期审计力度,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会计人员清正廉洁和健康成长。

5、建立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

集中范文篇2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比较

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办法。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质就是以资金集中管理为核心,即所有财政收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所有的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收款人账户。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从西方财政管理经验中借鉴而来的一种财政资金科学管理模式,是我国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我们现在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为了加强会计核算,强化财政管理与监督,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会计委派制中深化而来的一种会计管理模式。其具体做法是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资金支付、会计核算并实行会计监督,是融资金支付、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从而引起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改革。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属于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两项制度改革的管理主体相同,都是财政部门;

2、两项制度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或接近,即都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过程监督;

3、两项制度改革的形式也基本相同,都要求取消单位账户,建立集中管理的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处算执行过程中;

4、两项制度改革的前提基本一致,两者都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并在此前提下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与监督;

5、两项改革的作用相同,即两项改革在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等方面具有许多的共性作用。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区别

财政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两项不同的改革,它们之间虽然有许多联系,但同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核算主体不同。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会计为主体。尽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把过去许多由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改为财政会计核算,但主体没变,只是范围扩大,也没有代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没有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资金的“三权”没有改变,所以核算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

2、账户设置不同。国库集中收付是通过设立零余额账户实现财政资金从国库直接拨付到收款人或商品和劳务供应商账户,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不经过中间环节,不在任何账户上停留;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在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设立过渡性账户的方式,财政资金先拨付到过渡性账户上,待预算单位用款时,再从过渡性账户上拨付到收款人或商品和劳务供应商账户,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中间环节。

3、财政资停留的位置不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情况下,预算单位未用款时,财政资金始终停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也就是国库,增强了财政调度资金的能力;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情况下,预算单位未用款时,财政资金停留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过渡性账户上,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财政资金。

4、财政监督的范围和侧重点不同。会计集中核算制仅对财政资金支出的规范性进行集中核算、反映和监督,监督的侧重点实际上是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事后监督;而国库集中收付制则是对整个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控制,监督的侧重点是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督。

5、机构设置不同。会计集中核算制是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来统一组织核算和监督;而国库集中收付制则是通过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国库执行机构,即国库收付中心来担负财政国库资金收付和监督的重要职责。

二、积极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制向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转轨的途径和办法

财政部2003年的《关于深化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提出,为了保证财政预算执行制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积极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妥善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工作。2004年11月全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财政部提出县级会计集中核算向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转轨的三点意见:一是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转轨或衔接工作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不能变,不能再采取将资金实拨到核算中心账户沉淀,形成“第二国库”的做法。二是转轨或衔接的具体方式不能搞“一刀切”。条件比较好或者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过渡措施,可以尝试搞“前店后厂”,即既做支付又做核算的方式。三是转轨衔接工作中有一点需要坚持,就是要将会计核算中心的实有资金账户必为零余额账户,将国库集中支付做起来。

根据财政部的决定和意见,探索一条适合我市具体情况路子,顺利实现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和衔接,是我们应该抓紧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但是改革涉及面广,配套改革多,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市目前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可以说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做好许多准备工作。

我市从2001年就开始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通过几年的运行和不断的改革,我们的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国库支付制度的一些做法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现了单一账户管理。虽然不是国库集中收付制意义上的单一账户,但是同以前各单位的分散账户管理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它的好处是财政资金从国库拨出后,财政资金不是沉淀在各单位,而是沉淀在财政部门,一方面保证了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都在财政部门的监督掌握之下,同时也为单一账户的管理积累了实践经验。

2、实现了预算资金的财政管理。记入各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在未经财政部门审批之前,不能自行支配资金,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效率。

我们目前的做法虽然具备了一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财政资金实际支出之前,它不是存在国库中,而是存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过渡性账户上;二是各预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账户还不是零余额账户。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转轨衔接的构想

根据我市会计核算中心近几年来的工作体会,同时借鉴一些市县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国库收付中心与会计核算中心的衔接融合,通过国库收付中心的内设机构可以达到统一。具体的说,就是将现在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造或重新成立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原来的会计核算中心成为它的一个内设机构,也可以说将原来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作为国库收付中心若干职能中的一个存在。

依据预算执行的需要和内部部门核算的需要,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在现阶段一般大致划分这样几个部门:工资核算管理部、政府采购核算管理部、预算外资金核算管理部、单位会计核算部、资金会计部、总会计部和银行部,各部门划分不同的职责。如单位会计部主要是承担原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成为整个政府会计核算的一个子系统;资金会计则是整个政府会计的总出纳,它不仅核算管理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还要管理核算财政在银行开设的单一零余额存款账户。

集中范文篇3

继年月日××省在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率先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从今年月日起省级个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又全面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联网运行、统一规范运作,实现了两种制度的有效融合。

××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情况

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机构,由专业化的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行政事业或其他单位的会计业务进行集中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于去年月日率先在××试点成功。

××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是根据中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推行会计委派制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在省级部门和直属机构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决定,经省编委批准于年月日正式成立,是以会计核算和监督为其基本职能、采取“会计集中核算”的运作模式、实行“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组织形式的一个专职会计核算机构。会计中心的基本职能是:在纳入中心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中心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集中办理各单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目前中心在编人,下设两个核算大厅,个核算部,个业务管理部。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范围包括省委、政府、人大、政协、法检两院、派、人民团体共个。纳入集中核算的资金范围包括财政供给的行政经费、事业费及专项经费;中央部委的专项拨款;预算外资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其他收入。中心按照不同的资金性质设立核算帐户套,平均每天处理原始凭证余份,签开支票份,银行资金拨付量万元。会计中心成立一年来,完成了组织机构、系统网络和业务开展等项建设内容,完成了纳入集中核算范围的全部单位资金和帐务的顺利移交,实现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平稳过渡,保障了单位的正常业务需要。正式运行一年中,拒付各种违规支出次,涉及金额万元;纠正各种不规范原始凭证份,涉及金额万元,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集中核算后资金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单位帐务的集中管理和银行帐户的统一开设,从各核算单位财务情况汇总中得到的信息表明,预算单位沉淀了大量的财政性资金,至年终时约有五亿多元,而同时财政总预算会计却遇到了国库资金不足,难以调度的困难。

国库外资金沉淀的产生是由于现行的财政国库资金拨付方式及资金存放方式形成的。现行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是由预算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上报用款计划,再由财政部门按下达的预算将资金从国库拨付到一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下拨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根据预算确定的用途和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及业务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形成财政资金实际支出。这种财政资金分散支付的制度,由于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必然形成国库资金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也容易形成财政资金的截留和挪用。

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方大量沉淀、一方调度困难问题的出现,迫使××财政高层管理者提出了减少国库外资金沉淀以缓解财政资金调度困难的要求。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央行设立的国库单一帐户和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设立的用于工资支付、政府采购、经费支出等集中清算的财政集中支付专户,以及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日常支出的零余额帐户。

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运作程序是: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机构提出申请,经支付机构审核同意后在预算单位的零余额帐户中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由零余额帐户与财政集中支付专户进行清算,再由集中支付专户与国库单一帐户进行清算。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由于银行间的清算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进行的,因而财政支付专户和预算单位的帐户在每天清算结束后都应当是零余额帐户,财政资金的日常结余都保留在国库单一帐户中。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的实现,在财政系统必须建立连接财政业务部门、央行国库、集中支付机构、预算单位和经办银行的财政支付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向有关各方提供实时的预算指标信息和支付指令信息;在银行系统必须建立连接央行国库、财政集中支付专户经办银行和所有预算单位经办银行的银行间清算系统,该系统在预算单位发生支付时能实时提供央行国库与财政专户及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的资金清算。另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还涉及到现行的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银行结算等方面的有关法规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以保证此项改革的合法实施与规范运作。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利条件

由于财政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清算系统的建立及相关法规的修改完善尚需一定时间,因而按照国库单一帐户体系要求的运作条件目前在多数地方并不完全具备。而××省由于从去年月日起在省级部门全面推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要求,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统一由会计中心承担,银行帐户也统一在会计中心核算大厅设置的银行营业部开设,因而为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首先,会计中心是财政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用于支付管理的预算指标信息和财政拨款信息传递是财政信息网络的主要任务,而财政内设业务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均属网络成员单位,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解决了国库集中支付中的支付管理信息传递问题。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均在中心结算银行开设帐户,会计中心用于清算的集中支付专户也在该银行同一营业部开设,解决了支付专户与零余额帐户的实时清算问题。其三,会计集中核算业务体系中已经建立的凭证审核、会计核算、业务监督、信息反馈、档案管理、网络系统等现有功能和训练有素的会计业务人员满足了集中支付系统的管理与人力需要。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省在省级会计集中核算单位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目前央行的国库管理体制不变和银行结算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利用会计集中核算形成的业务和技术基础,建立集中支付专户和零余额帐户,逐步实行国库资金的直接支付,减少国库资金的库外沉淀,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主要做法是:在预算单位财务自主权和资金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会计中心新开设一个国库集中支付专户(简称支付专户),同时为各预算单位新开设零余额账户;国库处给各预算单位的财政拨款根据批准的用款计划和实际支付进度分次拨入会计中心支付专户;预算单位用款时,由核算部在其用款计划指标内填开支付凭证将资金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人,同时按支付凭证汇总金额填开预算拨款凭证,将资金从支付专户拨入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的单位范围包括所有已纳入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部门和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的资金范围包括省级财政安排给各部门、各单位由省级国库直接拨款的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上述资金以外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中央部委拨款、以前年度结余资金和其他资金暂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仍按现行方式管理。

为了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会计中心成立资金部,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收集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文件和月度用款计划资料,及时登记预算指标账;负责支付专户资金拨付的会计核算;负责向国库处提出支付专户资金申请;负责定期向国库处、各业务处提供预算执行情况表。目前资金部设置预算指标登记、预算拨款记账、预算拨款审核、业务主管等个业务岗位。在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会计中心各核算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控制预算单位月度用款计划的执行;负责按财务制度和支出规定审核预算单位支出票据;负责填制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支付凭证和支付专户预算拨款凭证;负责及时向预算单位提供预算指标使用情况。目前会计中心设置两个核算大厅、个核算部,配备名会计人员,承担个部门及直属机构的会计核算任务,同时配备名行政管理、综合文秘、后勤保障和系统维护人员,保障会计中心业务的正常运转。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的主要特点

与原有的拨款方式比较,××目前做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变过去国库向预算单位的多户头拨款为向支付专户一个户头拨款;②变过去按用款计划每月一次拨款为在用款计划指标内按支出进度多次拨款;③变过去预算单位按银行存款数掌握支出为按财政部门核定的用款计划指标控制支出;④变过去预算单位存款账户月初一次拨入、月内均衡支用、账户始终有存款余额为预算单位随用随拨、账户每日存款余额为零。目前,会计中心在光大银行开设了个集中支付专户,各预算单位按资金性质不同共开设零余额账户个。从试点开始的月日至月日,会计中心资金部共收到并登记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指标万元,国库处向会计中心支付专户拨款次,拨款金额万元,单位实际使用资金万元,比原拨付方式增加国库资金结余万元资金节约率为。

与完全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比较,××省目前的做法主要实现了财政支付专户与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之间的清算,预算单位的银行帐户已实现了零余额帐户,财政支付专户虽未实现零余额,但其资金沉淀量大大减少,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待央行国库单一帐户清算系统启用后,通过单一帐户与财政支付专户间的实时清算,实现支付专户的零余额,即达到了单一帐户体系的最终目标。而后一步的实现,主要是银行的管理体制和银行清算系统功能的扩展问题,在操作技术上的难度比较小。

两种制度融合创新的必要性评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是今年财政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其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非一时一地轻易取得成功,从××的实践情况看,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采取两种制度融合的方式,实现制度优势互补,更有其可取之处。

其一,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一致。会计集中核算是按照会计委派制的要求,由财政部和中纪委共同提出,中纪委二、三、四次全会和历次财政会议多次部署的一项工作,作为源头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也是按照财政部和中纪委的要求,中纪委五次全会和去今两年财政会议具体部署的,同样也作为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同一部门组织实施的工作,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应当考虑其有机结合,考虑其已有物质、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二两种制度的承担对象一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党政机关及直属机构,其制度作用的具体对象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对象及制度作用的具体对象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对象完全一致。

集中范文篇4

根据鄂政发[2001]**号《关于试行财会集中核算制和零户统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为加强单位财务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该县全面推行财会集中核算制。**县会计核算中心于200*年*月**日正式成立,运行几年来,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基本纳入了会计集中核算,并为单位临时资金和工程项目建立账户**个,共建立账套***套。实现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平稳过渡,保障了单位的正常业务需要。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节约财政支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核算中心在完善操作办法,建立内部岗位责任制,统一明细支出科目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了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与核算中心“基本账户”合并,实行统一管理的新途径,实现了有效监管。

财会集中核算工作作为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受到该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年的努力,实现了从单位核算到集中核算的顺利过渡,运转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县直绝大多数单位的认可,基建项目、自收自支单位的会计业务也主动要求纳入集中核算管理。

一、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绩

1、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大大缓解了县级财政资金调度的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各单位的账户进行统一管理,不但便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单位的收支情况,而且有效地发挥了财政资金事后监管的作用,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奠定了基础。在保证单位资金使用的前提下,集中分散的资金有效开展资金调度,缓解了资金调度的压力,保证了急需支出的安排。

2、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过程由过去的"暗箱操作"变为现在的"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在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加,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把一些不合法的财务支出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不断加强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了许多不合理不合法支出,有效遏制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3、减化了财政资金的运行环节,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直接拨入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大大减少了由于层层下拨资金造成的划拨途中的占压,因而大幅度节省了财政资金,在搞好日常核算的同时,能够及时为各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明细科目余额等会计信息资料,核算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提高,受到了核算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4、规范了会计核算,加强了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会计人员增强了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的责任心,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户设置混乱,多头开设银行账户等问题,清理了单位的往来款项,解决了一些单位长期遗留的财务问题。

5、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奠定了基础。为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6、大胆探索资金管理办法,预算内外资金形成合力。实行财会集中核算后,为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解决资金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体外循环”问题,他们大胆探索,将预算外资金统一纳入财会集中核算一并管理的办法。把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与财会集中核算“资金专户”合并为一个“基本账户”,单位实现的预算外资金直接缴入“基本账户”后按资金性质进行会计核算。这种“合二为一”的做法,减少了单位资金划转的中间环节,方便单位操作,缓解了过去预算外资金中的矛盾,节省了人力、物力,净化了收入管理,解决了少数单位为逃避监督而采取的一部分资金打滚进专户,另一部分资金体外循环的违规作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7、妥善处理各单位在报销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滞后以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政策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与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县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开支暂行办法》和《**县县直单位领导干部电话通讯费暂行办法》,并将各项财务制度规定编印成册,供单位参照执行。

8、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搭建了平台。财会集中核算前,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单位会计人员根本没有会计证,甚至不懂“借贷记账法”,更谈不上按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滥用甚至自编会计科目,“流水账”、“包包账”屡见不鲜。财会集中核算后,对各单位确定的报账员进行了资格确认,并且专门组织了业务操作培训。核算中心率先垂范,严格按照《会计法》和有关会计制度设置账簿,正确运用会计科目,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会计基础工作也达到了规范化要求,会计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从而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搭建了理想的平台,奠定了良好的会计基础。

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虽然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力,个别单位认为单位财务纳入了集中核算,等于进了保险箱,给少数人造成有机可乘,钻内部管理不严的空子,将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支出发票混在一起报销。错误认为,单位的支出经过会计核算中心审核了就是合规合法的,即使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出了问题,可以推脱责任,也应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二是会计监督依然有盲区存在,如发票内容真实性的监别,核算中心审核报账单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是建立在单位领导签批基础之上的;三是少数单位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其他收入,不缴存核算中心账户,设立账外账。

三、*县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模式及对接情况

该县属全省**个贫困县之一。为加快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进程,200*年*月成立了国库收付中心。200*年当年**个试点单位的会计业务上线运行,200*年新增上线单位**个,到200*年*月,已经上线的单位为**个,占应上线单位的**%。在上线的单位中完全退账单位**个,预算单位由国库收付中心集中收付会计业务的单位为**个。剩余的**个预算单位计划200*年*月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从而顺利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的对接和转规。

按照省财政厅要求,该县将会计集中核算采取积极稳妥地办法与国库集中收付对接,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工作思路,坚持先试点、后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同时将全县离退休经费、教师工资、政府采购支出、省(市)专款以及专项资金一并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行统一支付。

首先对两个中心内部进行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柜组业务分开”的“收付+核算”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人员、设备和技术力量,为预算单位办理核算和支付业务。对于预算单位条件成熟的,建立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成熟一个,移交一个,将单位核算权返回给预算单位,并为预算单位统一建立了零余额账户;而对于单位业务量小、经费少,单位会计基础差,不具备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业务的单位,实行国库收付中心业务,对于部分自收自支单位、差额单位、二级单位和暂时未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继续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目前在国库收付(会计核算)中心设立了*个集中核算柜组,办理集中核算业务;在设立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个柜组中,同时**个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收付业务。他们始终做到收付、核算两不误,由于出色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预算单位的信任,多数已经退账的单位纷纷要求将单位的国库集中收付业务退回中心。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所有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从国库集中收付运行的情况看,进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的直接支付率达**%以上。授权支付率在**%左右。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了部门预算的约束力,国库支付系统通过一套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一套资金集中管理办法完成支付的全过程,体现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实现预算执行先有预算,再有计划、后有支出。二是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所有收入全部直接进入国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三是减少了财政资金支出环节。所有支付业务都由财政预算部门下达分月用款计划后,由国库执行机构开据支付令,银行将职工工资直接支付到个人工资帐户,其它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及劳务供应商,零星小额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财政资金不再通过主管部门层层转拨,现金流量原则上不再通过单位,单位花钱不见钱,有效遏制了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现象。四是强化了预算执行监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从预算分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等全过程都受到监督,预算执行实行了由以拨代支向以支列支转变,保证财政预算支出与单位财务支出的一致性。五是根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要求,他们借鉴**市和其它县(市)的作法,制定了《预算单位代扣款项财务操作办法》,由国库收付中心集中开设代扣账户,统一办理预算单位的代扣业务,从而建立并完善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六是为了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记账工作走上规范化,让财政改革在该县顺利进行,他们结合会计集中核算的一些好的经验,制定了《记账操作办法》,从而完善和规范了记账的程序和作法。

四、该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存在的问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财政革命。由于这项改革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并且变动幅度过大,不管是预算单位还是财政内部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又加上各种实施办法都在试行中,还不够完善,在运行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就目前上线完全退账的**个单位的财务情况分析,存在三种状况:一种是能够正确使用软件处理业务的单位**个,占退账单位的**%;二是在国库收付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基本会操作的单位**个,占**%;三是国库收付业务处理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有*个单位,占**%。主要存在的问题:

1、国库支付系统的业务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个别单位会计业务处理不准确,导致账务出现差错和报表不平衡,比如“零余额用款额度”帐户是没有余额的,而个别单位却出现了余额。

2、个别试点单位会计档案不规范。从上线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情况看,除部分单位的会计凭证的粘贴,整理、装订符合要求外,个别单位的会计凭证不符合会计档案管理要求。

3、属于政府采购项目的小额支出,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无法监督。预算单位购置的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货物,单位通过授权支付的方式支付资金,因此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3、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发生的业务事项处理不及时。导致系统信息采集、会计凭证处理是凭证跳号,这与软件开发设计有关。

4、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国库收付中心把资金支付后,银行返回给单位的《直接支付凭证》记账联,由于没有及时传递,导致单位记账时没有直接支付的凭证。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

第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财务人员虽然都是专职会计,但是还担负着很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研究国库集中收付软件的使用方法,产生一种为难情绪。

第二,资金使用程序比以前复杂。以前追加一笔资金只需在预算股办理拨款手续就行了,现在要根据部门预算情况,单位财务人员要跑预算、国库、专业股、支付中心等才能完成资金申报、使用程序;其二,国库收付系统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会计人员不知道怎么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核算比较复杂,行政单位取得的其它资金(并非预算外资金),在取得收入时,必须将资金缴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在使用时必须按照预算外资金的性质进行申请,由财政部门有关股室下达计划。按照国库管理制度,单位取得的其他收入,要经过好多程序才能使用,影响了单位办事效率。从而使个别单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特殊的任务,不得不采取坐收坐支的办法进行处理。

第三,由于该县从200*年起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在近几年的会计工作中,各单位的财务人员只是从事报账业务,大部分财务人员习惯了会计核算中心记账,单位只掌握资金的存量和收支单据整理、报销业务,根本不进行核算。现在把会计核算权返回单位后,单位财务人员又要从繁重的事务中去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而且是计算机网络化操作,因此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

第四,系统操作不简捷。该系统是方正集团开发的软件,国库收付系统是财政部门刚刚使用的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起手工记账显得死板,更为复杂。如单位往来明细表问题,该软件无法提供一个完整的往来明细余额表。

第五,财政部门对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单位版精通软件操作业务的人员甚少。

五、建议

一是搞好部门预算。细化部门预算是预算单位编制分月用款计划的基础,是搞好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是对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和财务人员的素质,确定是否完全退账或由收付中心记账,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辅导,实行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使上线单位顺利完成各项国库收付业务。

四是要优化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健全网络服务设施,对目前的支付系统,呼吁方正集团要不断进行升级,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

集中范文篇5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发展现状――以江苏为例

所谓“农民集中居住”,简单地说,就是把住在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省份的一些县市,当地政府开始进行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其中,江苏省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

在江苏,“农民集中居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的分散性做法,可以追溯到2l世纪初。大约在2001年前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富裕乡镇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试验。那时正是苏南地区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中青年农民大多进厂做工或经商,一些自然村人口绝对减少,变成“空心村”。当地基层政府便开始尝试把一些人口较少的自然村撤并,集中到人口大村,或者集中建设公寓型农民小区。这样做,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也提高了农村投资效率,在当时被称为“居住向社区集中”。然而,这本来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于有意无意之间,在江苏渐次升级为全局性做法。

2003年7月,江苏省委召开十届五次会议,提出“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决定“到2010年左右,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此后,苏南地区被赋予“先行者”重任:2007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该地区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工业用地倍显紧张。

如此情势下,江阴市新桥镇“农村三集中”被发掘成为集约用地的典型。概括来说,新桥镇的“农村三集中”,就是把全镇19.3平方公里分为三大功能区--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5.3平方公里的居住商贸区。工业全部集中到园区,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农地由当地企业搞规模经营--是为“农村三集中”的原型。其中,“农民集中居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后,原有的村庄宅基地、空闲地等属于集体建设用地,不必经过审批就可直接用于工业建设,这对“用地饥渴”的基层政府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由此,基层自发的试验被当作“统筹城乡规划”的先进之举,一时为全省各地效仿。2004年以来,其与“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起,被苏南一些县市概括为“农村三集中”。据江苏省委农工办有关人士介绍,后来为了“避免外界误解”,不再提“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而把“农村三集中”改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2005年10月后,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在江苏省,“农村三集中”也顺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因为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后,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善,正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字方针中“村容整洁”的要求。当年11月底,江苏召开大型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三年内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并把“农民居住集中”当作村庄建设的“重要导向”,“积极稳步推进农村三集中”。2006年2月,负责全省村镇规划和建设的江苏省建设厅消息称,“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已初步完成。据此规划,在未来20~25年内,全省目前约25万个自然村将逐步撤并为4万多个“规划居住点”。江苏省现有1.7万个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4.7个自然村。按照江苏省有关部门的镇村布局规划要求,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两个集中居住点。如果依照此标准执行,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撤并12个自然村,撤并比例高达81.6%。这意味着未来20多年中,由于行政性推动,江苏省绝大多数农民势必举家搬迁。

二、“农民集中居住”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如此巨大的政府推进工程,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和被拆迁农民三者的切身利益。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仅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以简单行政命令代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造成很多严重隐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问题:

(一)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是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违背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满足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活需要和从事家庭副业生产的需要而分配给农民家庭使用的住宅用地及附属用地(陈佳等,2006)。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农村宅基地的继承、转让和抵押已经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生着的客观事实。长久以来,在民间就一直有宅基地继承的传统,因此广大农民早已习惯于把宅基地和其上的房屋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事实上,国家也正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来进一步保障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然而,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不顾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仅仅通过支付房屋拆迁补偿的方式就无偿收回农民的宅基地,造成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

(二)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不良倾向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有一年有余,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很多不良倾向,比如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而目前某些地方出现的“农民集中居住”工程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它反映出一些地方领导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严重脱离农村实际,造成很多地方“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不良后果。

(三)强制推进集中居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农民集中居住最初是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的自发试验,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当地非农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空心村”现象。但是,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在土地集约中获得了大量的额外收益,因此便不顾当地是否已经具备集中居住的条件而强制推行,这显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式经营土地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农村土地的商业运作和市场价值才能开发体现出来,表现为土地拥有者强烈的转让土地的意愿,土地经营者扩张规模的迫切需求,二者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市场共振效应,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根本动力(胡克梅等,2003)。因此,农民是否适合集中居住,是否愿意集中居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还是农民主要的生产活动,庭院经济和家庭养畜还是重要收入来源,土地还是主要的保障手段,传统习俗和邻里观念还比较强,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还是比较适合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即便是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并不是每个农户的收入水平都能支撑集中居住的成本,并且,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农民对失去土地的顾虑很大,所以一般不愿意集中居住。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非农部门成为农民主要的就业领域、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农民才会向往现代化的社区生活。如果违背这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强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就会妨碍农民的生产生活,损害农民的利益,难以达到农民集中居住的效果。

(四)缺乏统筹规划,一味追求向城市看齐,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的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

地方政府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农民的意愿和选择缺乏统筹考虑,许多地方都把建设农民公寓楼作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形式,一些地方甚至出台政策,新居民点建设不准再建二层小楼,楼房最低在四层以上,提出了“住宅向高层发展、设施配套向城市看齐”的目标(韩俊等,2006)。由于盲目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造成了对一些极具乡村特色并且具有保护价值的农村住宅的毁灭性破坏。

(五)地方政府无视农民意愿,对农民的补偿不到位,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

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涉及到重建居民点的选址,还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拆迁补偿、户型设计、房屋建设、景观美化等,这些都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利,缺乏对农民意愿的尊重,不能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致使农民感觉一切都是政府强加于我,抵触情绪极大。

在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农民房产、宅基地补偿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农民“合法确权”的房屋面积给予安置补偿,对超出的面积仅仅按成本价补偿,有的甚至不给予补偿;二是对宅基地不给予补偿,或只给予“合法确认”面积补偿;三是安置房一般还是集体土地产权证,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如果要变为可上市交易的房产,还必须补缴一部分土地出让金;四是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得到的补偿与同类同地段的商品房价格相比,与土地拍卖出让的价格相比,差距悬殊。因此,不少农民认为政府强行推进“集中居住”,只给房屋进行补偿,对宅基地不给补偿或者补偿很少,这侵害了他们的土地财产权,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损失,因而加剧了他们对政府的不信任。

(六)宅基地兼具生产、生活双重属性,集中居住是对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严重阻碍

庭院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庭院是人与生物共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存的特殊生态系统,又是人类文明与物质生产并存、物质和能量高度聚集的特殊区域,从目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看,农村庭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对象(孙好勤,2006)。而集中居住后,农民虽然住上了公寓楼,过上了所谓“城里人”的生活,但是他们再也没有从发展庭院经济中获得收益的可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制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是不合理的。

(七)集中居住使得农民生活成本提高,生活不方便,造成“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

由于不少地方政府盲目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推倒极具农村气息的房屋而建高楼,使得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成本普遍提高。有调查表明,很多住在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反映:“以前能吃的蔬菜可以自己种,现在什么都要到市场去买,几万元的补偿金,省吃俭用也维持不了多久。”农民的日常生活支出平均每户从11617元增加到15706元,平均每户支出增加了4000元左右,增幅达35%以上。增加的费用主要是水电、蔬菜、禽蛋、粮食等基本生活支出以及文化娱乐、房屋装修、通讯、教育、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开支(韩俊等,2006)。生活成本的提高对本来就增收困难的农户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将会造成“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变迁,农民集中居住最初是由地方基层政府抱着尝试的态度自发开展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空心村”现象。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既可以赚取高额的土地收益,又可以获得所谓的“政绩”,所以,集中居住很快由自发试验变成了地方政府强制推动的“政府工程”。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以及被拆迁农户的利益,这一工程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该立即“叫停”现在这种由地方政府强制推进的农民集中居住。在是否集中居住的问题上,要以农民的需求和意愿为本,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替农民决策,更不能简单地依靠国家行政力量强制农民就范。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政府的一切决策行为都应该“以农民为本”,这涉及到政府执政理念转变的重大问题。而转变成败与否,对实现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在广大农村建设和谐社会都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从国家角度,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明确和赋予农民宅基地以完整的物权,给农民发放统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宅基地证书。同时,积极试点,探索宅基地进入市场的流转办法,确保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集中范文篇6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办发[2006]30号,以下简称《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上海市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实施意见》(**委办发[2006]42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经区委研究决定,将于**年1月起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工作。此次集中报告的范围是:由区委管理的处级(相当处级)领导干部,区管企业党政正副职(监事会主席、党建督察员),调研员、副调研员。现就做好本次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是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党组织关心、爱护领导干部的具体体现。开展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是中央、市委、区委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涉及面广、基础性强的工作。各党委(党工委、党组)要切实加强对集中报告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实施意见》,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自觉性,确保《实施意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党委(党工委、党组)书记对本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工作负总责,要带头执行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各尽其责,认真组织实施好集中报告工作,确保集中报告工作顺利进行。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工作时间紧、要求高、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各党委(党工委、党组)要根据《规定》和《实施意见》精神,对集中报告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明确责任,落实专人,确保表格发放、内容填报、领导审核、信息输入、汇总上报等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确保集中报告工作的信息安全。

三、分级负责,抓好落实。各单位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本单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表的信息输入、汇总和上报工作。党委(党工委、党组)书记负责审阅本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填写的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表;区委组织部负责审阅处级领导班子党政正职填写的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表。区纪委对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负责监督检查;区委组织部负责做好全区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表的信息接受、汇总、分析、存档等管理工作。

各党委(党工委、党组)应在1月底完成集中报告表的信息填报工作,2月上旬完成集中报告表的计算机信息输入、汇总工作,2月15日前将本单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表、电子信息和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工作的综合报告报送区委组织部(干部科),其中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集中报告工作的综合报告同时报送区纪委党风廉政室。

集中范文篇7

一、成立机构,强化服务

成立镇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镇长任组长,农办、农业服务站、水管站、各农资店为成员。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站内,由农业服务站站长刘志刚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镇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

集中育秧技术指导服务由农技专干负责。周天乐负责泮春片集中育秧点的技术服务;沈红波负责龙伏片集中育秧点的技术服务。同时组织各村(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集中育秧的好处和作用。

二、工作目标

2012年,全镇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积达到5000亩,其中机插秧面积达到2000亩。扶持和发展水稻集中育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5个,通过开展集中育秧,大幅度减少早稻直播,杜绝晚稻直播,扩大机械插秧面积,促进全镇双季稻生产发展,实现水稻增产增收。

三、工作重点

集中育秧示范要以种粮大户,龙伏隆平种粮合作社,龙港农机合作社为主体,充分带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选用高产优良品种,确保种子质量。推广使用水稻壮秧剂、防控绵腐病、立枯病的发生。

为确保落实种植计划,明确了各村(居)集中育秧任务,现列表如下:

集中范文篇8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集中核算;风险;问题;措施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众多,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有着较大的不同,无论是经济发展方面,还是管理理念与技术方面均是如此。集团公司作为新型企业类型之一,其在发展中能够充分展现出多元化特点,也有利于促进多个公司共同发展,但正是因为其独有的特殊性,为财务核算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近年来财务集中核算已经成为了重要形式,在集团公司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但鉴于此种模式的应用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加强。

一、集团公司财务集中核算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当大区管理中心与分公司发生费用时,由分公司的会计人员进行处理,即将相关的费用凭证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总部,之后再将原始单据以物流的形式邮寄到总部,由总部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相关信息记录在账本中;第二种模式则是在发生费用后由分公司会计人员直接将相关凭证、原始单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并独自完成记账工作,此种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分散出来带来的麻烦和风险。

二、集团公司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存在的优点和问题

(一)集团公司财务集中核算模式的优点。优点在于:一,减少信息失真现象;二,提升工作效率;三,促进分子公司积极性调动和成本核算;四,强化了财政监管力度;五,利于内部控制。弊端在于:一,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为审计工作带来困扰;二,内部监督工作会受到影响;三,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四,相关信息基础建设不足;五,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脱节。(二)集团公司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对集中核算模式认识不足财务集中核算是近年来全新推出的一种核算模式,其具有诸多优点,如其可以帮助集团公司对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优化传统核算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尽量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等。然而我国很多公司在此方面缺乏认识,多数公司在开展财务工作时往往会选择沿用传统方式,这使得集中核算模式的推广应用程度并未达到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团公司的全面发展。另外,集中核算模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形式,因此在进行选择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而这也是一大误区[1]。2.公司发展不均衡集团公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其会包含很多子公司,但各个公司并不能够保证业绩相同、发展速度相同以及人才建设相同,这也就导致出现了公司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此问题的存在使得集中核算变得异常困难,尤其是对于很多成立不久的集团公司而言,若要强行应用该模式,往往会导致公司自身出现财务危机。因此,财务集中核算的选择也就变得异常重要,该模式相对而言内容较为丰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优化选择,只有做到正确选择,才可以使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问题得以解决[2]。3.财务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不足财务集中核算模式的应用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支持,如资金、设备以及人才和管理制度等,然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集团公司虽然自身规模较大,也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量,甚至可以很好的实现信息化管理建设,但鉴于对各个子公司的了解程度不足、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个子公司在开展核算工作时的效率也会有所差异,而此种差异也使得集中核算工作质量不佳,如有些子公司内缺乏专业的人才,有些子公司没有对核算制度进行充分的完善,或有些子公司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有所欠缺等。

三、优化集团公司财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集中核算模式的重视程度。集中核算模式的应用效果与集团公司对其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若其能够对此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即会自愿对此方面进行投资,如加大人才引入程度、对基础建设进行优化等。若要实现该目标,今后集团公司应针对集中核算模式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各个公司的人员均能够意识到集中核算的优势,并积极应用,在进行宣传时可以多多利用多媒体技术[3]。(二)建立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核算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完善结算制度。此方面需要对各个子公司均进行统一的管理,使得子公司的核算工作能够体现出统一性、规范性以及系统性,便于进行集中管理;二、加强公司内部资金规划。集团公司会涉及到很多内部资金流转问题,若不能够加强此方面的规划力度,则会导致核算工作变得杂乱无章;三、加强公司往来账目的整理力度。对于部分没有应用价值的数据信息应进行清理,同时要加强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为财务核算打下良好基础[4]。(三)优化会计核算流程。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使得彼此间的业务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但鉴于每个子公司均有其独立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对于业务的处理模式也有所不同,这使得母公司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往往会面临一些困难。今后应针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优化,如子公司需要围绕统一标准来开展工作,在母公司账套中设置不同类型的子账套,并采用统一化的会计科目和财务核算形式,全面监控各个子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对上报信息数据进行审核,确保财务核算中不会出现虚假信息。(四)加强监督力度。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应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在监督时主要围绕在信息、人员以及相关设备方面。集团公司可以在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并挑选精英人才负责监督工作,对于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应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同时要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监督,确保其在工作中没有出现偷奸耍滑的现象。另外,其也要积极配合子公司相关人员做好财产管理核算以及业务衔接等工作,使集中核算模式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五)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当代社会中,学历、经验已经不再是衡量人才实力的唯一标准,各界所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全能型人才,身处于集团公司内,财务人员不仅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具有良好的工作素养,能够善于接受新事物,对集中核算模式不排斥,更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甚至可以创新出新的核算方法。但很显然我国缺乏此类创新型人才,甚至有些公司的财务人员基本技能还不够全面,因此今后集团公司应针对人才进行适当的培训,或是适当提升人才准入标准[5]。(六)增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公司管理的主要形式,很多集团公司也在积极完善此方面建设,尤其是集团公司运用ERP系统实行财务信息化管理,但在集中核算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今后集团公司应加强对此方面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对相关信息设备进行完善和更新,这也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下,集团公司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很多信息设备已经难以负荷如此大的工作量,而对设备进行升级优化是解决此方面问题的重要举措。

四、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集团公司财务集中核算模式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与集团公司的综合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集团公司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对财务核算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造,尤其在当代社会中,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理念以及措施已经难以满足集团公司的发展要求,并且其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也对集团公司造成了伤害。在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优化方面,我国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其中依然有很多待完善之处,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柯金盈.浅谈集团如何进行财务公司模式的资金集中管理方案设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136+138.

[2]赵鑫.浅谈财务公司模式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优劣势及应对建议[J].会计师,2013,09:23-24.

[3]王瑞玢.浅谈集中式财务监管模式在集团公司管理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2,10:9.

[4]李少武.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的实践总结[J].财政监督,2011,29:18-19.

集中范文篇9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村镇集中规划活动实施预案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我市各县、区村镇有序建设,促进集聚、集约用地,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城镇化跨越式发展,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3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10〕85号)精神,确保全面完成我市村镇规划集中行动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从2011年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村镇规划集中行动,以逐步实现村镇规划基本覆盖为重点,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完善长效管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以及村委所在地村屯、中心村和交通干线沿线50户以上自然村等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使我市的村镇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划科学、机制健全、设施完善、功能较全、集约节约、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久远目标。

(三)基本原则

确定村庄布局、产业布局,1.坚持依法规划。编制村镇规划要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体现在规划中。编制县、区村庄布局规划要按照《广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方法》要求。统筹协调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明确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明确重点建设的中心村,提出中心村建设指导规范。乡镇规划和中心村规划要达到城乡规划法》要求的规划深度。规划编制要依法组织,报送审批前,编制机关应将规划效果予以公示,征求群众意见。规划按法定顺序审批后,要依法严格组织实施。

分类指导。依照“建设中心村、整治基层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维护历史文化村”原则,2.因地制宜。统一编制区域内村庄规划。园区驻地、镇驻地的村庄要依照城镇社区的要求进行规划编制;中心村要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益事业的配套;基层村要重点做好村庄整治,安排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特色村要因村制宜,突出自我发展能力;规模较小、位置偏远的弱小村,要逐步向中心村迁移。

村庄规模要做到合理用地、集约用地。科学统筹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3.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村镇规划的编制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等部门规划相衔接。构筑农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和产业集聚发展的统一平台。

要进行重点维护和修缮,4.维护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编制村镇规划时做好污水、垃圾集中处置设施等的配套规划。对各级文物维护单位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和纪念性建筑。彰显农村历史文化底蕴。住宅布局和民居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民族特点,真正体现出聚散相宜、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新农村村容风貌。

确定村庄布局时广泛征求村民意愿,5.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村庄规划要把群众的意愿放在首位。实行民主公示制度,规划效果要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

二、资金筹措和管理

(一)资金筹措。根据分级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主要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自治区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规划编制、培训补助、以奖代补等。县、区人民政府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村镇规划编制经费,配套自治区专项资金使用。此外,结合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农村土地整理整村推进项目,将土地整理资金的规划编制经费予以整合,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二)资金管理。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的资金管理方法由自治区财政厅商有关部门制定。实行报账式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三、实施方法与阶段

加强协调,村镇规划集中行动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实际。落实责任,高效实施,科学管理,确保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各县、区在组织编制村镇规划中,应按规划指导层面由上往下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按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实施。

依照《广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方法》要求,第一阶段(2011年112月)以县、区为单位。启动县、区域镇村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组织编制村委所在地的村屯规划,以及中心村的规划,并完成上述规划的审批。全市年度总任务是编制和完成审批12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44个乡镇总体规划,1350个村委所在地的村屯规划以及中心村的规划。

县、区要制定计划组织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及村庄规划协管员的培训。同时。

同步组织编制主要交通干线沿线村屯的规划,第二阶段(2012年112月)继续推进编制村委所在地的村屯以及中心村的规划。并基本完成规划审批。

并基本完成规划审批。第三阶段(2013年1月—12月)组织编制主要交通干线沿线村屯的规划及其他村屯的规划。

上述三个层面的规划可同步部署、统筹推进、交叉进行,各县、区在组织实施中。确保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四、主要内容

(一)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房屋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到用地单位或个人。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确权到户。通过确权登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建立对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的弥补机制。

(二)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各县、区政府要依托“农事村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建立村屯建设管理委员会等村民组织,实行自主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村民公约等,将村屯建设的日常事务纳入村规民约的管理范畴,探索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

(三)建立村镇建设规划技术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县、区要逐步组建农村规划建设技术服务单位。

四)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与土地管理联动工作机制。

衔接好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整村推进规划。县、区村庄布局规划中要有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情况的说明,1.建立规划联动机制。建立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整理整村推进规划的联动机制。各级城乡规划建设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要密切配合。规划审批时,要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意见。国土资源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整理整村推进规划时,也要有与村镇规划相衔接的情况说明,规划审批时要有城乡规划建设部门的意见。

应要求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需持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地许可文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受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申请登记时,2.建立管理联动机制。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依据已批准的村镇规划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村镇规划区内受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时。应要求必需具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规划的宅基地,不予确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以规划为先导,通过建立规划国土的两级联动机制。村镇建设中实现依法统一提供宅基地、统一进行基础建设、统一接入公共设施、统一整理退宅还耕土地、统一推进农业规模种植,共同搭建统筹城乡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平台、新机制。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市人民政府按自治区要求成立村镇规划集中行动领导小组,1.健全机构。县、区也相应成立村镇规划集中行动领导小组,统筹落实本辖区的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工作。

落实分工。村镇规划集中行动要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积极配合、村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县、区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2.明确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加强村镇规划技术培训。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培训结束后分别发给村庄规划协管员、村镇建筑工匠证书。

(三)明确规划效果和技术标准。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必需由具有相应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承当。以及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的规划必需由具有相应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承当,规划效果要达到三图一说明”现状及村庄位置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及市政管线规划图、规划说明书)规划规范。其余一般村庄的规划,可由乡镇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和村庄规划协管员编制村屯规划总平面图。

各县、区要按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规划编制的统一技术要求进行规划编制。

集中范文篇10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基本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所有财政性支出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个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一个专门用于办理财政授权支付(零星支出业务)和清算的账户。该账户在每个营业日发生的支付在营业终了时,通过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而结平资金,使余额为零。

“两种支付方式”。在将财务支出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含工程采购、物品、服务采购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的基础之上,分别对应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其中,工资支出、购买支出、转移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零星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三不变方针”。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国税系统仍为四级预算单位,并享有相应的预算管理权。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核算权。以各级国税局为会计主体,以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会计核算对象,记录和反映各项经费收支活动,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职能不变。

“四用款原则”。按批复用款,预算单位按批准预算执行。预算单位编制、上报预算,财政部、国税总局按照预算科目类、款、项分项进行批复、核定,按用款计划用款,按项目进度用款,按规定程序用款。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新情况解读

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方式的一次革命。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初,势必在国税系统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一)预算“软变硬”——用款不但要有额度,还必须有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预算成为财务管理的“笼头”,国税系统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甚至日常经费的支出都必须依据年度预算,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相结合后,只有按照年度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才能办理资金支付,才能用到财政拨款。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国税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国税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有钱未必用得出去”——不符合“四用款原则”的用款计划,将被拒绝。支付必须有依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无论是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其依据都是预算单位的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预算单位的各部门都要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尽量准确地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合理预计各项业务工作的用款金额和时间,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报送。否则,有可能造成专项业务工作无资金保障,或申请到额度但年内无法开支被财政注销,造成工作被动。支付必须按程序。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都有规范的运行程序。财政直接支付的程序为:由预算单位按照年初部门预算控制数或批准的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申报,并由财政部门正式批复给预算单位。预算单位需要支付资金时,由预算单位根据用款计划,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至财政部,财政部向银行签发支付令,通知银行从财政零余额账户中付款给收款人。财政授权支付的程序为:由预算单位按照年初部门预算控制数或批准的部门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并向财政部门申报。财政部门批复后,向银行下达下一月份授权支付额度,银行负责将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到预算单位。预算单位在用款额度内,根据支出需要自行开具支付令并通知授权支付银行。

(三)“左口袋的钱不好放右口袋”——不得从一个单位零余额账户向另一单位原有资金账户划拨资金。零余额账户开设后,预算单位经过审批开设的原有资金账户仍然保留,并可以继续使用。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可以办理转账、提取现金等结算业务;可以向本单位按账户管理规定保留的相应账户划转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及提租补贴。但两个零余额账户之间,不得相互划转资金。不得违反规定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划拨资金。本单位的其他收入和往来收入等,不得进入本单位零余额账户。

(四)“卖米的钱不能打油”——各科目间的用款额度不能相互调剂使用。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按支出功能划分,国税部门属于“一般公共服务类”中的“税务事务款”,款以下还要分项;按支出经济分为12类,细化为98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务人员开具支票、汇款等银行汇款单据,除必须符合原先票据开具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在每张票据上按照财政预算科目注明支出的款、项、目,同时还要注意所开科目的用款金额,不能超过账户对应科目现有用款额度。

(五)财务监督的手段和时效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支出信息将通过银行的结算系统和国税系统的信息传输系统,直接纳入财政部的适时监控、预警系统,并由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异常信息及时进行责询。国税系统的财务支出活动由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或事中监督、由国税系统内部监督变为财政部直接介入的外部监督;监督的手段由过去定期纸质报送变为适时信息传输,由处理后综合信息(会计报表)变为对具体经济活动的直接监督,无论是监督的频率、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规范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要坚持依法理财,切实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

依法理财就是必须严格按制度、程序办事。要坚决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在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践中,要以真实的财务支出状况和其他相关情况作为编制用款计划、开具支付令,作为申领财政资金、支付商品、劳务零星支出的依据,坚决防止和杜绝不按规定如实列报,采取以预算支出数为依据标准,无根据地人为提高支出数等方法,通过违规调整凭证、账目,提供虚假情报结算依据等手段,多领、转移财政资金;要严格按照按批复、按用款计划、按项目进度、按规定程序使用财政资金,非经法定程序报请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改变资金的用途,不得在各项目之间进行调剂;要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组织财务管理活动,不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要按照建设项目的进度情况,请拨资金,以相关会计制度为依据确认基建项目的投资完成额,不得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基建经费,不得虚列基建完成额,隐匿基建经费结余。

(二)要规范预算管理,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必须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要认真执行国家税务总局《预算管理若干规定》,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机制,要从最基层(县级国税局)的预算单位起逐级编制、汇总、上报,各级预算编制单位要组织办公经费管理、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金税工程、教育培训等与预算执行有关的方面,提供支出项目、进度和时间安排,编制预算草案,提交局领导或同级预算编制委员会审定,既反映出各级单位的实际预算需求,又强化各单位的预算意识和预算责任。要反映所有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要完全体现出综合预算的原则。按照预算科目类、款、项细化预算内容和基本支出结构,增强预算的约束力,要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研究,根据预算支出进度及时修正预算安排,努力实现上报、批复、执行相一致的预算管理目标。

(三)要加强部门配合,衔接和协调财务管理部门各岗位职能。

预算单位所属各部门都必须高度重视年度预算的安排和报送工作。财务部门内部各岗位都必须切实加强配合协调。目前,财务部门内部大致分为预算管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管理等岗位,各岗位在充分履行各自职能的同时,要加强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防止相互割裂。预算管理人员要发挥预算统驭财务管理活动的作用,及时组织会计、基建、政府采购等岗位的人员编制、上报预算和用款计划,根据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分析、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度,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保证收支结构的科学、合理;会计岗位要加强对出纳业务的审查、复核,及时记账、正确反映经费支出情况,并将会计核算结果及时反馈给预算管理人员;出纳人员加强支出凭证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查,按照规定的开支标准和范围,办理财务支付业务;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组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上报采购计划,并按照批复适时组织采购活动;基建岗位要按支出预算控制数、按工程进度、按付款比例,及时提出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

(四)要严格财务管理,加强和规范收支渠道。

要强化支出管理。认真执行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经费报账制管理制度、支出审批管理制度。要加强人员支出的管理。对实行直接支付的人员支出(工资、津贴、补贴)标准,坚持按规定报送,非经批准、没有规定不得自行发放津贴、补贴。要加强公用支出的管理。招待费、会务费控制在一定的额度或比例以内,不参加无实质性内容的收费培训或旅游性质的培训活动,不支付高消费的娱乐、休闲费用。要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严格执行资金管理规定,专款专用。要加强基建经费支出预算的管理。及时办理基建立项,加强工程进度管理,保证用款计划安排使用到位。加强对建设资金和物资采购资金的申领、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专款不专用问题的发生。要加强金税项目经费管理。按预算组织实施、按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按程序办理结算。要加强稽查经费的管理。坚持保障重点、兼顾一般、专款专用、量入为出、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的原则,按规定标准和项目支出,加强稽查办案的绩效考核,提高稽查经费的使用效率。要加强“三代”手续费管理。按要求正确确定“三代”范围和“三代”税款手续费支付比例。要加强现金支出管理。不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提取和使用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