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6 11:12:00

政务公开问题调研报告

推行政务公开是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对于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民主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是政府的“阳光工程”。目前,政务公开工作发展势头很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一是体制制约因素明显。推行政务公开,就目前现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而言,应该说是一项大的制度变革,它要求各个公开的机关和部门,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工作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运行模式,原有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都要相应地进行调整,特别是在权力配置、权力运行、权力制约这些要害环节上,都要做出较大的改革。如果把推行政务公开仅仅当作简单的工作方法改进,不在机制、制度和管理上进行改革和寻求突破,这项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会陷入误区,流于形式。

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要尽快建立与政务公开相适应的、高效廉洁的行政运行机制,形成配套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五大机制,完善四个程序,强化四类制度规范。五大机制是: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培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四个程序是:公示程序、承诺程序、监督程序、追究程序。四类制度规范是:公开内容的制度规范,重点围绕用人权、决策权、审批权、办事权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公开。公开形式的制度规范,在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必要的硬件建设。公开结果的制度规范,按工作的性质和时效分为定期公开、阶段公开和适时公开。公开监督的制度规范,主要采取内外有别的方法,健全组织,广开渠道,搞好民主议政、评政。构建政务公开的基本制度框架,保证这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是纵深推进乏力。在政务公开工作由点到面普遍推开、初具规模后,适时地抓好工作引深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制约着引深工作。一是公开不到位,特别是对人、财、物等权力运行的核心部位触动不大。二是公开中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多,实际效果差。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引起负面效应,必须改变。

要推进政务公开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实效下功夫。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行政部门,作为政务公开的主体,要强化“三个意识”,实现“三个促进”,即强化公仆意识,促进政务公开更好地适应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强化责任意识,促进政务公开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强化争先创新意识,促进政务公开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二是要真正用规章制度、组织纪律保障政务公开的顺利推行。推行政务公开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在具体操作上,要体现工作的严肃性,在检查考核等指标上,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要及时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对不公开、假公开的主要责任者,要通过诫勉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法律追究等手段严厉惩处。同时,要注意树立长远和全局观念,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政务公开过渡。

三是公开载体不够规范。目前公开的载体一般采用报刊、专栏、政务专刊、广播电视形式,未在公众注目场所设立固定的政务公开栏,较少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公开和管理政务,“电子政务”工程起步慢、水平低,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规范、质量不高。由于公开的载体不够规范,导致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随意性较大,内容不够细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群众难以监督;同时也导致公开的形式与内部运作不协调,以表面功夫遮掩不正之风,政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和公开政务是政务公开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制定“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电子政务”工程,规范操作规程,逐步形成从局部到整体,从单机到联网,从若干事项的联网管理到全方位全过程的联网管理,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网络,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