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2-09-05 07:16:00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动员大会,是县委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项工作,是今年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农村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年初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和全县干部大会都已经明确。前阶段,县委副书记章长胜、县人大主任李会鹏带领有关部门到慈溪、余姚、桐乡等地学习考察;组织部、民政局、政研室等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3·25”会议后,各镇(街道)开始了调整工作的思想、组织、方案等准备工作。县委常委会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听取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分析,统一了行政村调整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研究制定了有关村规模调整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刚才,县委副书记、县长冯建荣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动员报告,明确了这次村规模调整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讲得非常全面详尽,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赞同。县委常委、副县长章生建同志宣读了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关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行政村规模调整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我县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使用权流转之后又一次农村基层体制的重大改革。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县“两会”明确提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基础在农村,条件是“并村”。目前我县行政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弊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行政村“小而散”的现状,已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现在,要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新世纪、新形势下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思路和对策,用全局的、长远的眼光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并付诸一系列系统、配套、积极、稳妥的工作措施,来确保全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完成。

调整行政村的规模,从绍兴县的实际来看,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认清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认清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县农村的客观环境和基础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与上世纪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向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我县市场化程度较高,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已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现在我们又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全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要素正呈现“四个转移”的趋势,即农田土地向承包大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分散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零星村宅向新村小区转移。从目前实践来看,一个好的规划如果与行政区划差异过大将难以组织实施,要素的市场配置要有相应的行政区划加以匹配。因此,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们必须“两手”结合,一手抓市场,一手抓行政,因势利导,使“两手”融合并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二是村级行政管理正在向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为主的服务职能转变。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公社、大队、生产队这三级组织垄断农村资源权属和一切事务管理的局面被打破;前几年绍兴县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原有的政企不分,直接管理企业的局面被打破;从2002年开始的粮食“三放开”,使原来镇村干部催种催收,督促落实粮食任务的局面被打破。因此,现行的村级行政管理已经并将不断地摆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组织生产、具体管理、催种催收等繁杂的任务和职能,使村干部有精力和条件扩大管理幅度、调整管理内容、提高管理质量,着重为本村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服务,带领全体村民为改善村容村貌、营造投资环境积极工作。三是农民生活方式正在向现代文明的要求转变。我县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求先进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更加注重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他们要求有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休闲娱乐的文化公园、方便的卫生医疗条件、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丰富的商贸购物场所,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的村落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的格局正在被群众强烈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方向所逐渐打破。因此,从上述三个深刻变化带来的要求来看,推进村规模调整工作,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又是实践“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

2、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县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用五至十年时间,把我县广大农村改造成为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房好不好,关键靠配套”,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整体的居住环境与全面小康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缺乏统一规划,设施也很不配套;农民建房经历建了拆、拆了建的来回折腾,既浪费资金,又浪费土地,“面积不小结构不好、化钱不少立面不好、新房子多新农村少”,这已影响到农村城市化进程。要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进行适度的行政村规模调整,这是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第一道“工序”。合理的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利于村庄规划,打破农村现有分散、自然、低档次的建设格局,使村村之间道路、水系、电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合理布局、有机衔接;有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合理使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源的共享率,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产业集聚,使一部分农民割断与土地的直接联系,离土离乡到中心村和城镇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农村,用同样的土地、化同样的钱,我们通过行政村的规模调整和恰当的、前瞻性的规划,就能够使村容村貌在硬件和软件上、在村庄整体和私人住宅上,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既为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又能逐步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既能促使村民向工业园区集聚,又能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这些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必将促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这些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很大一部分村,村干部人选渠道狭窄、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出现了“中用的人不愿当,愿当的人不中用”的现象,村干部选配难度增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的村经过连续几轮扶贫,面貌依旧未变,个别村的干部报酬难以保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处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是党的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行政村规模调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物色村干部,使村干部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可以充分发挥村域面积扩大后的各种资源优势,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可以改变现有镇街管理幅度大、人手不济的状况,使管理幅度更加科学合理,镇村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因此,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治本之策,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力举措。

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说到底,是为民谋利、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它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大范围地整合各类“三农”资源要素,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它是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加快中心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使人民群众获得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它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同时精简村干部职数,降低管理成本,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所以说,行政村规模调整最终得益者是人民群众,这项工作是符合全局利益、符合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是现实的要求,具有长远的意义。

各级干部还需要搞清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确立了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目标,我们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行政村规模调整这道“坎子”不过,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基础,农村的资源配置就难以优化,基层组织的工作就将始终处于尴尬局面;行政村规模调整,并非简单的“并村”,而是为了发展的大局;不仅为了行政,更是为了利民,现在绍兴县开展这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干部基础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我们有相当的把握去化解矛盾,顺利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争取主动。同时,“并村”仅仅是一个起点,要真正实现上述三大意义,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

二、行政村规模调整要明确目标,把握重点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中,必须明确一个目标,把握三个重点。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合理确定村规模。根据我县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确定行政村调整规模为:平原以2000—3000人左右为宜,山区以1000—2000人左右为宜;中心村、县城周边的村、集镇范围内的村规模可适当扩大。原则上全县面上行政村数要减少50%,村均人口规模要增加一倍。具体到各镇街的具体调整,要坚持就近就便原则,既要考虑有合理的人口规模,又要充分考虑有合理的路途半径,以方便群众办事,方便干部管理。为确定合理的村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调整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在平原鼓励能大则大,在山区宜大则大、宜中则中,个别在这次并村中难以解决的,今后通过移民下山、建设移民社区的方式来解决。从县内外实践看,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四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历史沿革法,根据历史上行政村“就近靠拢”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整;二是优势互补法,将区位相邻、资源各异的村合并,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搞强强联合、强弱搭配,并大特色村;三是村庄迁移式。结合“移民下山”,把地处偏僻、规模较小、经济薄弱的村,迁移合并到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村;四是区域联合式。按照中心村定位,对一定区域内的村进行合并,通过统筹规划,规模开发,逐步形成区域中心。对调整的模式,县委不作具体规定,由各镇(街道)按照有利于平稳的原则具体把握。

把握三个重点:

1、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村集体资产处置问题,特别是经营性、货币性资产是最敏感、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村民和村干部最关心的问题。对这些资产的处置,要把握两个“不”,一不搞平调,二不能分钱。同时要用三种观点看集体资产,要从整体的观点看,在村集体资产构成中,土地是各村最大的集体资产,也是公有制的体现,农民的根本利益在于拥有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行政村规模不涉及土地的调整,这与公社化初期的“一平二调”有本质的区别。要从辩证的观点看,有的村有较浓厚的资产,大都来源于土地开发出让所得。有的固定资产多了,而土地少了;有的固定资产少,而土地的开发潜力大。因此资产融合时,不能光看表面上的数量多少,而应从集体总资产的构成进行综合辩证地分析。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尽管一些村合并中,资产的差距比较明显,但通过合并拓宽了发展的空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经济薄弱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合并后的新村发展也增添了后劲,1+1>2。同时,要鼓励富帮贫、强帮弱。有些实力较强的村,合并了一些小村、弱村,以强带弱,是从根本上使贫困村摆脱贫困的有效举措,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精神。

在村集体资产处置中,总的县委规定一条“先打包、后解决、逐步一体化”的方法,具体资产融合有几种办法,一种是富村对今后新行政村的公益事业多承担一点;二是对原穷村在土地出让上可以多充实一点。资产融合时间由各镇(街道)掌握,能快则快,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资产一体化,避免“并村不并心”。

2、妥善处置村干部去留。村规模调整必然涉及村干部的去留。县委经过研究,确定了“双轨运行、逐步并轨”的思路。先筹备建立村务工作领导小组这一过渡班子,原村两委会主职干部原则上均应进入新村过渡班子,到换届时再进行调整,以达到平稳调整的目的。在班子选配问题上,要尽可能选用当地的村干部。村党支部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组织设置的条件先设立总支,推选一个总支书记,在同等德才条件和群众威信的前提下,原则上选择经济强村的原书记、主任担任较为合适,原各村支部书记还可以保留支部建制,参加总支支委。要妥善搞好人员分流,对在这次调整中不再担任村干部的同志,要逐个进行谈心,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搞好村干部养老保险衔接工作,对不再担任村干部的同志,镇村继续给予养老保险资金补助,直至换届,并允许其今后以个人投保形式继续参加养老保险。要尽快解决好村干部报酬拖欠问题,这一部分资金各镇(街道)一定要筹足,不够的及早提出向县财政借,到结算时根据各镇(街道)情况,对困难镇县财政给予匹配补助。

3、严格依法办事。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法制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规定的动作必须到位,规定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要把严格依法办事和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人大、政协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对村规模调整工作的监督和支持。要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上门征询意见签字为准等各种灵活的方法,加快工作进程。要经得起上级的检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行政村规模调整要着眼长远,促进发展

调整行政村规模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是一项基础性、启动性的工作,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使调整后的我县农村资源配置更合理、发展空间更大、综合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富裕。为此,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并村的同时立即着手开展三项工作:

1、开展新一轮全面小康新农村的规划编制。这是新村班子开展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规划要有前瞻性,“拆、改、留”并举,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有整体性,既考虑路网布局,又考虑功能区块,既考虑地上设施,又考虑地下管网,既考虑个人建筑,又考虑公共设施;要有操作性,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详细规划,按照富村、中等村、欠发达村分类编制规划。县城附近的有关街道要超前思考,按照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相衔接、行政区划调整与度假区开发建设相衔接、点状开发与整体开发相衔接的要求编制全面小康新农村规划方案。要加强分类指导,抓紧实施,今年要把试点村的规划和建设搞好,让群众眼见为实。

2、争取主动兴办实事。各镇(街道)的党政班子要真心诚意,摸清社情民意,了解群众需求,特别是并村后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早启动,争取主动。要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和帮助新的行政村办几件群众急需的大事、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切实感受到并村真正是为了利民、便民、富民,从而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避免“形并而实不并”。

3、开展新班子的上岗培训。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新的行政村的跟踪管理,加强指导,组织开展主职干部的上岗培训,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四个民主”建设,指导新的村班子制定新的村级经济发展规划,着力使村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在我县有新的开端。

四、行政村规模调整要全力以赴,确保成功

如此大规模的在我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全力以赴,速战速决,确保如期完成、确保平稳推进、确保及时善后。

1、加强领导,维护稳定。这次村规模调整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时间较紧。能否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是衡量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水平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各村支部战斗力、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各镇街是村规模调整工作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村规模调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政一把手必须切实履行职责,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抓好政策,亲自督促检查。县派出的督查组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组长要亲自到各片作动员;指导组要集中精力,吃住在镇街,扎实做好指导协调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衡量部门作风的一个检验标准;各镇街要选派得力的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各村,帮助工作,在工作中,切实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工作细,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做好工作,特别是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镇街干部怕麻烦、村干部怕失位、村民怕平调的的疑虑情绪,要发挥政治优势,依靠人民群众,加强舆论宣传,同时搞好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确保平稳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发挥整体效能,形成“大合唱”,步调一致,上下一心,一鼓作气,务求必胜。宣传、信访部门要加强与上联系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舆论先导,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营造强烈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目的意义、总体方案、政策原则和具体要求,让全县人民知道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事关长远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全局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到慈溪、桐乡等地进行异地采访,特别要采访当地群众,让他们现身说法,讲明行政村调整的好处,以此来化解我县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克服狭隘的本位主义,以主人翁的态度,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3、讲究政策,严肃纪律。为推动村规模调整工作,县里出台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和原则,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自行其是。在政策原则指导下,允许和鼓励各镇街发挥创造性,探索和创造好的办法。同时要强调保持政策,特别是“涉农”政策的连续性,以维护农民利益为立足点,保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项扶持奖励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工作不断。对其它各类经济承包责任制也要确保不变,到期完善。要认真解决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理好财产、债权债务等工作,确保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大局稳定。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正确对待岗位的变动,严防集体资产的流失,严禁私分钱物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切实加强检查监督。

同志们,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一件大事、要事和难事。这项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相信,有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有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打赢行政村规模调整这场硬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