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现象分析教育思考

时间:2022-11-16 06:01:00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教育思考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由于校园暴力形式多、原因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根据校园暴力的来源及施暴者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教学过程的暴力现象

此类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家长采取不恰当的、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以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行为,如体罚、言语侮辱等。这一现象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普遍,它不但会导致将学生致伤、致残等很严重的直接后果,同时,此类校园暴力往往会带来很多后发性的恶性事件,导致学生出走、报复、人格偏离,甚至自杀等。另外,在我们国家较为普通的,由于广大家长爱子心切而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行为,也是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一大隐患。

——青少年学生的施暴行为

学生施暴主要是指某些学生因过早的、不成熟的三角恋、钱财需求、青春性意识萌动或者仅仅是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面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如殴打、强奸、抢劫、侮辱、杀害等。近期有关材料表明,学生施暴行为表现了以下特点:1、年龄小,大多集中在中低年级;2、对于录像中的暴力情节有很强的模仿性,其手段令人发指;3、以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团伙”行动居多。

——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暴力行为这一现象主要是指一些校外的闲杂人员或非法商家为了一定的物质利益,满足欲望或为了发泄心中不满而对于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施行的身心侵害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些非法之徒窜入学校或学校附近抢劫学生财物,对学生进行人身侵害、人格侮辱等;其二,在文化娱乐活动中,一些商家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将兜售目标定位于广大学生,其中不少用黄、毒诱骗以谋取暴利。

笔者在分析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从位置暴力的现象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三点:其一、德低。教育是面对人的工程,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便必须具备热爱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因为我们很难希求一位缺乏爱心的教师能耐心地帮助一位“差生”进步。同样,一位缺乏公正感的老师心中“选民”只是那些“优等生”,甚至谁的家长使其得到好处便会受到“特殊照顾”,而那些他眼中“差生”、“调皮鬼”则被打入“冷宫”,他们的成功得不到肯定,失败得不到鼓励,有些老师甚至把这些学生视作发泄怨气的对象,为一点小事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粗暴的惩罚,严重损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酿成了一幕幕校园悲剧。其二、师能差。一些老师虽然出于良好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面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因素不能正确地理解青少年学生的一些独特的行为反应,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我们当前素质教育思想认识不够,甚至抱着“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从而对学生急于求成、一切的要求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粗暴的干涉学生行为,最终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其三、法制观念淡薄。针对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等不良现象,我国颁布的《未成人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文件都给以明令禁止,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师仍将体罚看作唯一的手段,不愿改进,或者将这些法律看作“软法”、“豆腐法”,而不愿遵守,这成为校园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等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校园暴力”行为,首先各教育部门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要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避免因老师在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其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最后,加强《教育法》等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保证法律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教育环境建设,为学生创造健康氛围。

正如以上分析,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行为,使学生生活在一片灯红酒绿的喧闹之中,这不仅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上尚不成熟,喜欢模仿,以及进入青春期后意识萌动等一系列心理生理特点,使其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娱乐内容的蛊惑而出现越轨行为,诸如学生中类似于黑社会的斗殴、强奸、抢劫、伤人等行为毫无疑问与这些不健康的娱乐内容的诱惑有关。所以不健康的学校周围环境是导致青少年学生施暴的重要诱因之一。同时,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上闲杂人员增多,他们或窜入学校,或在学校周围对学生进行黄毒诱惑、人身侵害、财物抢劫等,这构成了对良好教育环境的又一个冲击。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环境既有很强的依赖性又缺乏足够的辩别和抵抗能力,所以面对不同的环境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环境尤其重要。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社会不能将文化事业完全推向市场,而要加强引导和调节,对学校周边环境则尤其要加强管理,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在这项工作上,学校不但要组织人员利用多种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宣传,提高其对外来侵害的抵抗能力,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生活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对于有严重不良文娱生活的学生更应以积极引导,且不可听之任之,最终酿成大祸。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

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日益成为学校的主流,单亲子女、隔代教育儿童在学生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很多学生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因没有得到恰当的教育,而在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这成为他们施暴或被施暴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下,教师和家长一般只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有所忽视,这必然成为教育中的一大隐患。

针对这一情况,广州许多中学已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可以在全国进行完善和推广,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的性教育十分落后,笔者认为这一问题不应回避,因为学生已逐步显出了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性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排除不健康的好奇、恐怖、甚至模仿心理。

四、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种种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主要由于学校和社区在管理上的失误,但管理上之所以失误很大程度上与缺乏有效的监督系统有关,比如:有些家长虽然不满于老师的体罚,但又害怕提出来,反而使孩子吃更大的亏,所以多半是敢怨不敢言,对学校管理上的失误也是得过且过;还有些家长在孩子受到不法之徒侵害的时候表现了极大的怯懦,与其达成妥协条件,以求一时之安宁。以上种种做法归其原因便在于,大多数家长担心自己单枪匹马与之对抗反遭报复。这一不正常的心态与校园暴力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会德高望重的人组成一个委员会,用这个委员会一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二来也可以对学校管理、学校周边环境、教师行为等进行监督,及时地向地方当局和学校提出学校环境建设的建议和要求。总之,通过委员会可以扩大家长对于学校及教师行为的影响力,避免学校教师一手遮天,家长无奈的畸形局面,有利于共同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时下一方面全国各地都在高唱素质教育的赞歌,另一方面,由于校园暴力而将学生致伤致残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种局面若得不到改善,必然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成为一纸空文,虽然健康不等于高素质,但失去了健康,素质便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