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局公共就业服务指导意见

时间:2022-06-18 10:46:00

社保局公共就业服务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努力推动全市各类就业群体实现充分就业,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鲁政发〔2011〕41号文件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就加强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就业、调节人力资源市场和维护就业公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把促进就业作为服务经济、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的差距,就业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城乡一体的均等化就业服务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基层就业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发展、重构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现城乡劳动者更加充分就业,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准确把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就业优先的原则,以建立健全促进城乡统筹就业长效机制为目标,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为手段,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就业环境,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切实完善就业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立能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就业预测评估体系、指标评价体系、考核奖惩体系、管理运作体系、资金支持体系、信息支撑体系,形成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管理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和充分就业。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建立就业预测评估体系

通过人力资源供需状况预测、人力资源市场价格预测、社会保障发展情况预测、失业情况预测,建立健全就业预测评估体系,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就业发展趋势,对于科学制定就业工作短、中、长期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1、建立人力资源供需状况预测分析制度

做好全市人力资源供需状况预测,预测供求矛盾变化的趋势,为合理配置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提供依据,逐步推进政府主导型的就业模式向由市场自由配置人力资源的就业模式转变,实现城乡劳动者自主公平就业。一方面科学把握年度新增劳动力数量预测。根据年度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人数、当年本地生源毕业生返回生源地就业人数、年度接收市外生源毕业生人数、年度因失业需再就业人数,每年底预测新一年度新增劳动力数量,为确立就业总体目标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定期进行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统计。求人倍率是人力资源市场定期分析指标的核心,求人倍率指标的大小,决定了近一段时期内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是市场供需变化的晴雨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对月、季、年度求职、招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求人倍率”变化预测一段时期内全市人力资源供求状况(“求人倍率”=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岗位数量与求职人数之比)。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正确定位招工和求职方向,引导培训机构培养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劳动者,引导劳动者自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适应市场就业要求。

2、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价格预测,有利于有效地控制企业用工成本;能引导求职者合理做好自身定位,正确认识劳动与报酬的关系,在激烈招聘竞争中实现就业的愿望;能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3、做好社会保障发展情况预测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将加快社会保障工程的推广普及速度,以解决劳动者在失业、生病、工伤、生育等特殊时期个人及家庭生计的保障问题。要以完善和构建保护以不同形式就业的城乡劳动者的社会安全网为目标,做好社会保障发展情况预测,为劳动者合理流动提供制度性保障,促进城乡、地区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工有所薪、病有所医、失业者有救济的和谐劳动关系。

4、适时做好失业情况预测

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定期开展规模以上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及时掌握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岗位流失和员工录用等方面情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用工变化趋势,提前应对可能产生的失业冲击。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扩大调查范围,实行动态跟踪,按季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用工服务工作。

(二)建立就业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设置就业评价指标,以政策性、重要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原则,构建包括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对考核指标的使用要注重考评过程综合化、指标设计动态化、考评方式多样化和成果运用及时化。

结合我市就业工作实际,近几年全市就业评价总体设置十大指标(具体情况可随年度就业工作重点进行调整),每个指标又可进一步细化。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自主创业及带动就业人数、高校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人数、困难群体就业情况、就业培训五年规划实施情况、失业保险覆盖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人数、就业资金投入支出情况、城镇登记失业率。

(三)建立考核奖惩体系

建立健全一套操作方便、运行有效的就业考核奖惩制度,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是把各就业联席会议和农民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就业工作指标纳入年度领导干部考核内容,重点考核;二是对重点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大考核权重,突出工作重点。如财政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等;三是对各区县的就业考核,采取就业指标考核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挂钩、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挂钩,切实促进各项就业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如何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问题。

考核工作坚持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时考核以实施就业月报制度为主要内容,以检查、抽查为辅。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工作由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和农民工联席会议负责组织实施。考核方法采取自评、初审、现场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全市通报。

(四)建立管理运作体系

1、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充实人员力量,统一服务标准,加强组织建设,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各区县人力资源市场为区域骨干,以各乡镇(街道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主渠道,以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和社会中介机构为服务点,建立全市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四级”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以及政府政策信息等。一是建立市场供需行情制度。每月初网上上一个月全市市场供需行情分析情况,各区县也要同步本区域的市场行情分析情况。分析劳动力供求方面的总量、结构、劳动力流动和市场价格信息等方面的数据,为就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二是提高中介服务质量。由粗放的服务方式改变为精细化的服务方式。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进一步规范社会中介市场,开展诚信服务,杜绝虚假招聘,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三是深化市场就业推荐会制度。坚持以“专业化、校园化、小型化、信息化”为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合理安排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和住淄高校的就业推荐活动计划,及时进行网上,指导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求职;进一步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夯实基础,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推介活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镇(街道办)要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就近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根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的通知》(淄人社发[2011]120号)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办)、社区(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明确服务职责,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各乡镇(街道办)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柜员制”就业服务。

3、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全面建立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及时做好全市单位从业、个体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劳动者的就业登记和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劳动者失业登记工作,了解本地劳动力就业状态、企业用工和岗位需求变化状态,有效提高就业失业调控能力。并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4、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

一是建立帮扶对象台帐。发挥社区平台扁平化和贴近居民的优势,摸清特殊就业困难对象底数,登记造册,入户开展就业援助。二是实施公益性岗位援助。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办)、社区(村)与辖区内共建单位作用,大力开发适合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临时工作人员,应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招聘信息,并拿出一定比例优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三是强化就业帮扶措施。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援助申请。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和动态管理机制,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

5、实行就业统计月报制度

健全和完善全市就业统计工作,依托劳动99三版软件和基层平台软件,从源头上确保就业工作实名制的落实,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我市隐性就业群体实行统筹管理,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就业情况,为政府促进就业和落实扶持政策提供科学可靠真实的依据。各区县要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对辖区内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情况等进行按月统计上报。

6、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落实好各类培训优惠政策,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二是开展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内容,以定单、定向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短平快”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转业能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创业培训,以提高有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村进城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行业、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职业培训事业,使职业培训真正成为一个产业蓬勃发展。

(五)建立资金支持体系

完善促进就业的资金保障机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社会各方面鼓励就业、促进就业、扩大就业。

1、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我市生源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期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优惠可按相关规定执行。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微利项目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落实好贴息政策。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创办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落实好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以及积极落实工商注册优惠和相关创业税收扶持政策。

2、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

积极鼓励各类就业服务组织推介劳动者就业,对免费成功介绍劳动者就业的职业中介机构,按照有关部门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3、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规定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4、完善各类培训补贴政策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以及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参加定点培训机构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经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且不得与失业保险的职业培训补贴重复享受。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以上四类人员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申请一次性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5、完善就业见习补贴政策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由财政和基地每月按5:5比例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

(六)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支撑体系

坚持统一建设、数据集中、资源共享、服务延伸的原则,努力实现劳动者就业失业信息集中管理;实现单位岗位招聘信息联网共享;实现供求信息的对接和匹配。

1、统一标准和规范建设

按照国家、省规定的建设标准,统一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技术标准。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统一要求,全面梳理本地业务经办流程,并根据人本服务理念和信息技术条件,对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建立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关联,支持各区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

2、做好信息网络建设

一是建立全市就业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享受政策人员的统一管理;二是突破招聘信息地区分割,建立全市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单位招聘信息的免费查询;三是建立全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全程信息化;四是要与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相关的各类机构间实现信息联通,包括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以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等,支撑各项相关业务的统一办理和业务信息的统一管理;五是“十二五”期间,以市级信息平台为基础,向下延伸到区县、街道和乡镇、社区。在就业任务重的区县,要将网络延伸到行政村,实现与所有农村信息互联与共享。

3、做好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市场数据分析、信息监测和决策支持系统。一是各级人社部门要建立健全市场职业供求分析制度,并逐步从主要利用综合性服务场所经办信息过渡到全市统一数据中心信息。在数据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职业供求分析制度。二是各级人社部门以统一数据中心失业登记信息为基础,建立健全失业监测制度。三是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就业与失业统计分析制度。并通过开发统计分析和预警预测分析系统,探索建立就业预警制度,并逐步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决策支持系统。

4、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入库、数据访问和权限控制、数据备份、数据交换和、以及机房管理等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

5、加强制度保障建设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在建设、运行、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将信息化建设情况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估标准体系,建立考核制度,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领导,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一)加强领导,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依据《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强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将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建设经费和项目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快现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同时,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及服务绩效与资金保障相挂钩的制度,保证服务机构的效率。稳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分离。要从保障促进就业的大局出发,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保障工作。

(二)强化服务,努力提升服务能力

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跟踪检查和业务指导,特别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原有服务机构的优势,全面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努力做好三个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增强凝聚力、提升服务能力,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服务场所、服务功能、信息网络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地加强,人员队伍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扩展服务功能,充实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层次,改善服务质量,满足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需要。

(三)加强协作,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由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市农民工联席会议和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协调,各责任单位分工协作。各责任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四)加强宣传,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普惠共享的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当前就业工作宣传和引导,大力宣传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宣传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宣传各地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城乡基层服务平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就业创业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