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新思考

时间:2022-09-26 16:28:05

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新思考

摘要:为了向国家科技发展输送“高”“精”“尖”工程技术型优秀人才,以及全方位、立体化提高工程教育人才质量,我国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身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究“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新手段和新途径,确保此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卓有成效。因此,应进一步分析“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结构发生的变化,深入探究“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机遇与挑战,多角度研究思政工作开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考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面铺开使得我国工程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工程领域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固化思维模式,以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够从各个学科中汲取育人价值并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卓越工程师”视域下培养的合格工程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还应树立科学的“三观”,以及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这直接影响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也关系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一、“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结构变化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重视学科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基础轻视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割裂,缺少针对性、亲和力、说服力,教育理念固化、授课模式单一,教学死板枯燥,使得教育工作缺少实效性[1]。

(一)教育主体发生改变

从现代思政教育理论来看,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自主、自觉能动性的主体。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思政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党政干部及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而“卓越工程师”视域下,思政教育主体变为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担任,思政教育者也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委派工作者一同担任或交替担任。站在高校与企业主体本身分析,两者在思政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短期内无法适应这一变化,极易出现一些思想认知错误,甚至还会产生厌倦、抵触等情绪,从而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教育客体发展改变

传统模式下学生是思政教育客体;“卓越工程师”视角下学生身份发生了改变,除了是教育客体还是企业“临时工作者”,是企业育人和管理的客体,具有双重客体身份。学校集中教育和集中管理与企业较为分散的教育和管理有不同之处,其中包括价值取向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等,使得学生在身份转换中容易出现不适感。学生步入社会参与企业实践时将面对薪金、岗位安排等问题,若思政教育未及时开展极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只顾利益甚至消极地看待问题,而“卓越工程师”的贯彻落实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三)教育介体发生改变

思政教育介体即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面对的“课题”。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关注规范和管理,具体表现在授课模式的主导性、科学性、灌输性;“卓越工程师”下思政教育介体和载体也随着时空跨度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完善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基础上,不断探究思政教育新目标、新方略、新内容。校企合作培养中企业更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和管理[2]。

二、“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滞后

高校思政教育须以“卓越计划”为核心进行改革创新,真正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当前阶段,“卓越工程师”视角下思政工作主要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集中教学,并未根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革新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相对于普通人才而言,卓越人才培养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而依托传统人才培养要求开展思政工作很难实现卓越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3]。所以,应以提高对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依托创新改革思政教学,并将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引进思政教学,齐心协力构建统一且极具特色的卓越思政教学模式。

(二)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割裂

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客体主要为各个专业学生,为思政课革新带来了新挑战,也制约了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制度的拟定和安排直接导致思政教学的“特立独行”,无法实现思政教学与其他专业的双向融合;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也仅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极少与“卓越计划”相融合;思政教育与企业文化和岗位人才诉求有机融合,并未真正实现校内+企业的有效衔接;思政授课方式、施教模式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同,并未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要求[4]。

(三)思政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待优化

“卓越工程师”视角下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质量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一致,需要以卓越人才培养标准为核心制定质量监管制度。当前阶段,“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监管制度依旧沿用传统单一的人才培育标准,严重缺少合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质量监管力度不足且缺少规范性,部分环节及实践教学过程甚至缺失质量监管控制,并且制度建设也有待优化,需要重视加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以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部分高校未将监管结果与科学规范管理进行融合,并未通过监管结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制度建设不完善、不科学。

三、“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新思考

(一)积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做好“卓越工程师”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革新工作,仅仅依靠一方力量无法撑起源于多方的系统革新;应加强协同规划和统一布置,统筹各方力量以提高思政教学效果。1.提升对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以“卓越计划”为立足点设计拟定科学、规范、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重视卓越人才综合素养提高,深层次意识到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对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探索研究针对卓越人才培养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规律,彰显思政工作在“卓越工程师”中的导向功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并行发展。2.加强思政教学改革组织建设高校应成立“卓越工程师”视角下的思政工作改革小组,其中包括思政教育工作者代表、教务处教学管理工作者、合作企业代表等。该小组专门负责以“卓越计划”为核心的思政工作革新,按时开展“卓越工程师”+“思政教学”座谈会、公开课活动,并积极鼓励相关教育工作者参加师资培训活动,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5]。3.加强思政教学改革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高校须制定健全的听课制度、教学工作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工作章程、学生反馈机制、教学质量监管制度等。依托制度建设保障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还应依据卓越班学生实际特点和具体学情,创建灵活、系统、科学的选课体系、学习管理体系以及成绩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具科学性。

(二)加强思政工作与

“卓越计划”协同创新“卓越计划”打破了传统教育课程体系的属性壁垒,将生、校、企三方力量整合,重在培养“高”“精”“尖”人才。以突出“校和企双主体”为核心的新模式要求的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学生实习实训尽快实现协同创新,彻底优化各学科与各专业之间各行其是的不良状态。1.加强顶层设计,创建“卓越计划”教学共同体高校应针对卓越计划未来发展规划“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秉持协同创新观念,以制度建设为强力支撑确保协同创新的质量。“卓越计划”的实施与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携手并进,创建教学工作开展共同体有助于卓越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卓越工程师”教学共同体主要包括企业、学生处等,以创新发展为动机,实现教学共同体的教学由“自述”向“对话”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注入式模式已然已无法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理应利用对话探究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2.拓展教学空间,构建思政+实训新模式“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应突破教学区域的局限性,而是需要覆盖到卓越人才培养各个阶段。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阵地,企业既担负着专业和技术的实训工作,还应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覆盖率,需要积极构建“思政+实训”的协同创新新模式。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嵌入整合重点在于以企业人才培养诉求为基础,对授课内容、施教模式和教学方法加以系统革新,加强校内与企业思政工作的完美衔接的同时,重视凸显思政工作的引领作用和渗透功能。3.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构建协同机制一流的师资造就一流的卓越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育需要专业知识扎实、道德素养崇高、综合能力过硬、教学技能娴熟的优秀教师,卓越班思政教师除了具备高素质、高能力外,还应拥有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能力。因此,要求创建卓越班师资档案,甄选综合能力优异的思政教师按时参加“卓越工程师”相关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创设卓越班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动平台,加强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协同创新提供空间。除此之外,还应定时开展卓越班教师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经验分享交流会等活动,为打造新时代优秀人才筑牢基础。

(三)增强思政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实效性作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动力源泉,是思政教学的立足点与归宿,缺少实效性的思政教学容易使得教师失去育人目标,从而导致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大大降低。思政教育旨在让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而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即始终秉持时展准则,帮助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推动他们思想道德素养得以全方位发展。高校应增强“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重视从教育对象、授课手段、实践教学入手。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了解教育对象教育观念与教育质量联系密切,其作为导向引领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应改变固化思维模式,始终遵循以生为本和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行动准绳,重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6]。教师的身份并非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益友”,思政教师须不断了解卓越班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状况、发展规律、年龄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着重掌握卓越班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接受程度、认可程度,做到知己知彼,才可有针对性地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2.完善授课方式和施教方法卓越班的学生较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关注度也相对较低,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存在厌烦心理。现在的思政教学“难”且学生思政工作难做,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高校思政授课方式和施教方法不妥当,缺少吸引力,再加之施教方法的选择不科学、恰当,应结合思政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教学中的效果等方面内容选择,并遵循启发性、量力性、循序渐进性等原则,其宗旨是授课方法的设计除了为教书育人服务,还须为教学互动服务,从而将“教”与“学”统一起来,才能彻底改变“教与学”割裂的尴尬局面。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讲授式、互动式等方法,以发挥思政教学的价值。3.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分为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景,有助于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切实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部分高校思政教学建设较好,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投入低、评价不全面、组织困难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裂”,致使思政教学实效性被极大削弱。高校须从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体系建设、经费建设等方面促进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另外,依托授课内容的主题设定并以“理论知识”联动“实践活动”为路径、以质量标准评价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系为保障,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推动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综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育质量,推动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改革举措。身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紧握历史脉搏、秉持时展准则,务实笃行,坚持将思政教育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各个阶段,与相关部门携手探索“卓越工程师”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方法,切实发挥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力,为贯彻落实卓越计划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孙巍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