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背景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时间:2022-05-11 16:23:11

茶文化背景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不同文化来袭,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中国化特色,也要强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才能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丰富作品文化内涵。从茶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体现入手,了解茶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借助茶文化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优化和创新,有利于加强对本土茶文化的挖掘和再造,也能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过程中探寻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并将中国化茶精神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从而为我国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奠定基础。

关键词:茶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开展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国家,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融入茶文化既能展现华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能提升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各国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确保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可有效迎接不同文化思潮的来袭,有利于我国民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能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提升茶文化的国际性。茶文化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有助于本土性茶文化走向国际,也能使民族性文化创新传承,确保人类在生存繁衍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1茶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1社会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具备经济价值,也具备社会价值。具备社会价值的视觉传达设计极具感染力,而茶文化传承本身具备社会价值,将其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了解视觉传达设计和茶文化传承的契合性,有利于二者强化融合,能塑造优秀的民族性品牌,可加强对区域茶文化的传承。借助茶文化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社会价值,能使民众加强思考,并设计具有更高社会价值的视觉传达作品,向全球展现中国的风俗习惯。茶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可使人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感受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能接近人们的文化心理,使人们在感受文化时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正确理解和认知,从而推动中国化视觉传达设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2经济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存在经济价值,只有具有较强经济价值的视觉传达设计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多的重视和关注。我国已步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人们更注重构建品牌,视觉传达设计优化既能形成品牌形象,也能在传达经营理念的同时展现作品的艺术。感受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能凸显视觉传达设计的特色,也能借助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世界的关注和目光。茶文化本身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作为设计核心融入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也能在此基础上展现不同企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茶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具备经济性特征,而茶文化本身属于物质精神和文化精神相融合的文化,将其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也能进一步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经济价值。

2茶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提炼

2.1象形手法

象形手法是将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符号进行概括,并通过重塑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象形手法不会直接体现视觉传达设计表达的中心思想,会通过相似的形象吸引人们注意力并产生一定联想以此获得情感体验。因茶文化而形成的象形手法凝练出的茶文化符号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既能使人们对茶文化符号有全新的认知和印象,也能打破传统茶文化融入形式,提炼更多茶类语言,以此确保茶文化在创新传承过程中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并加强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2.2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暗示,也是对茶文化原型的延伸,属于超越性的存在。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借助象征手法运用茶文化元素,有利于加强对茶文化符号的提炼,也能在茶文化应用时超越茶文化符号限制,打开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想象空间。创作者可借助艺术性想象,实现茶文化符号的有机融合,也可借助象征手法创造独特的茶文化设计体系,以此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享受。设计者可加强对茶文化符号的深入理解,创造具有茶文化特色的独特性作品,以此展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独特情感,创造全新色彩,有利于茶文化符号的进一步传承,也有利于确定艺术作品的情感色彩。

2.3装饰手法

人类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会加强对传达信息的艺术性设计,这种设计会依赖于符号,而茶文化符号在装饰过程中进行提炼能展现茶文化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也能在茶文化符号提炼的同时,展现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历史发展轨迹。感受茶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有效提炼,通过多元化设计形式,将茶文化相关习俗以及故事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既有利于设计师向外传递茶文化符号,也能使设计师在表达作品的中心情感时感受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2.4隐喻手法

隐喻手法会通过暗示对历史和传统茶文化以及地域相关的内容进行提炼,借助隐喻型手法展现茶文化的不同面貌,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开展和优化,也能借助隐喻符号使设计者和观赏者形成一种文化默契。隐喻手法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设计师对茶文化符号进行提炼时,可借助隐喻手法加强对茶文化相关符号的修饰,以此展现茶文化的意境美和朦胧美,更有利于展现茶文化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能在茶文化传承和提炼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茶文化符号。

3茶文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思路

3.1借助茶文化重组设计元素

经过千年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本身具备较强的民族性特征和本土性特征,其在发展和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图形和茶文化相关元素,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能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民族性,也能通过创意性组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茶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能提升视觉感染力,也能使多元民族了解视觉传达设计的本土化特色。借助茶文化元素实现视觉传达设计元素重组,既能加强色彩设计和结构设计,也能遵循茶文化发展规律设计与民族文化规律相符作品以表达茶文化内涵。茶文化具有广博性特征,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将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能使人们产生情感依托。例如,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衍生的茶学、茶艺、茶道等内容,分别出现在茶歌和茶故事中,以此形成的茶相关文化内容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能为设计者提供新的创造灵感,也能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协调性。例如,设计师可基于茶文化元素加强对本土化视觉设计风格的深层挖掘,借助茶文化提升视觉传达的灵动性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也能借助先进科技确保新工艺和新技术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从而创新茶文化传承形式与传承理念,增强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性。我国拥有丰厚的茶文化资源,以此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感染力,确保视觉传达和茶文化有机融合,能基于自然因素和经济文化,完善视觉传达设计架构,也能在本土茶文化融合过程中借助现代化技术营造梦幻的视觉传达效果。基于茶文化设计具有辨识度的作品提升视觉传达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能使作品成为传达情感的有效载体,也能借助视觉传达设计更好的反映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不同区域茶文化特点不同,将其与视觉传达设计有机融合,有利于世界各国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热情好客与精神面貌,也能在推动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全新的艺术体验。例如,可借助茶文化明确视觉传达设计风格,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艺术性作品,确保我国视觉传达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强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以此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性重生。茶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都具备较强的复杂性,设计者应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加强对茶文化以及现代化视觉传达设计的全方位认知,并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造型语言,借助全新表达方式,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使具有我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并创新茶文化传承结构,使茶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依托,传承茶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也能打破西方文化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桎梏,确保我国视觉传达设计延续和传承中国文化,并实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新生。

3.2借助茶文化拓展设计形式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茶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精髓文化可为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发展提供创作源泉,也能使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感受传统茶文化的厚重感。借助茶文化拓展设计形式有利于实现茶文化的新生,也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加强文字表达。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可借助茶相关的诗词以及故事进行科学排版。相关故事和诗词都属于茶文化内容,用汉字表达传统茶文化能使人们在文字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韵味,也能利用文字作为载体创新茶文化传承形式与传承目标,提升作品的民族价值。与茶相关的文字相对较多,而茶文化集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将其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能构建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符的艺术作品,也能在展现茶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加强对茶文化的创新传承;其次,加强对茶文化相关图形的应用。我国因茶叶种植和茶风俗而形成的茶文化相关图形,将对多元化茶文化图形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既能向人们展示优雅景象,也能流露茶人的精神境界,以此使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对茶文化内涵的全方位了解,构建民族气息较强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茶叶的种类相对较多,因茶叶而衍生的图形也千姿百态,加强科学化研究和应用可展现设计的文化之美;再次,加强对茶文化相关色彩的应用。色彩作为直观感最强的视觉要素能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冲击力,也能为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基于茶文化发展需要以清新自然的绿色和棕褐色系作为主色调,强化视觉传达设计既能展现茶文化相关色彩的艺术性,也能在情感映射中使人们产生主观联想,以此加强对茶叶相关色彩的应用可更好的增强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思想,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最后,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强对茶叶相关造型的应用。因茶叶而产生的造型和文化元素相对较多,在视觉传达过程中加强对造型的重视和关注构建古朴型设计风格,更有利于文字和色彩的全方位融合,也能增强视觉传达设计的故事性,确保在茶文化传承过程中赋予作品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此使作品产生的影响力更有利于构建系列性品牌,也能使茶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增强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力。借助茶文化传承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模式,既有利于茶文化的创新发展,也能在艺术性设计的基础上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延续,以此提升民众的审美能力,创建新时期的艺术特色,有利于茶文化走向世界,也能借助茶文化塑造中国化视觉传达设计品牌,可使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真正形成民族化品牌,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3.3借助茶文化明确设计路径

茶文化中蕴含中国精神,在茶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时,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历史能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能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凝聚中国力量强化情感表达。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有利于表现我国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能给人带来坚定的精神感受,虽然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有部分作品涉及茶文化元素,但在表达中国精神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应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引导民众加强对社会风气的认知,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与不同区域的民族风情,才能通过茶文化展现社会风貌,以此折射当代华夏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借助对茶文化的了解,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能明确视觉传达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借助茶文化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国际化,以此实现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并在茶文化传承过程中使视觉传达设计师担负传承茶文化的光荣使命。虽然我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起步较晚,视觉传达设计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想在国际舞台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和茶文化的有机融入,才能在设计全球化的基础上提升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民族化特点,以此加强对全球民众的审美熏陶,更有利于本土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能通过本土茶文化作品使世界感知东方智慧。例如,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可将本土茶文化元素与多元创意进行有机融合,既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也要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展现茶文化的精神特质,使全球认知东方的美学观念,有利于我国把握时代潮流,更能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使中国传统茶文化迈入创新发展阶段。茶文化经由我国流传到不同国家后形成了不同茶文化体系,这也充分说明茶文化的包容性。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将中国化茶文化元素融入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展现不同区域的茶文化特色,使世界感知中国的艺术魅力,既能提升茶文化的影响力,也能使视觉传达设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设计人员可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加强对茶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创新茶文化表达符号。以此使全世界真正认知华夏民族,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化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设计师在借助茶文化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需加强对茶文化符号的针对性处理,要基于国际流行趋势巧妙运用本土茶文化,也要走出概念性的国际化尴尬处境,确保视觉传达设计和茶文化的健康融合才能使世界民众加强对中国茶文化精髓的领会,确保社会提升对传统茶文化的认同感。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传统茶文化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我国应正确处理视觉传达设计和传统茶文化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传统茶文化,也要对传统茶茶文化符号进行凝炼和取舍,才能真正设计创新性艺术作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强调视觉传达设计的本土化特征时,也需充分把握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内容,加强对中国茶文化的艺术性创新,才能在加强传承时打造中国化设计风格,以此使传统茶文化融入在世界主流流行体系中。设计者既要加强对茶文化的全方位认知,以全新视角探究本土化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内涵,也要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展现中国人的独有审美,才能重塑我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模式,确保利用视觉传达设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4结语

通过茶文化感受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价值,加强对茶文化的正确认知和了解,强化合理化应用,能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体系,也能将茶文化作为设计的灵感源泉。茶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有机融合有利于中国茶文化提升影响力,也能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全方位诠释,更能在艺术作品重构时展现华夏文明魅力。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应共同加强对茶文化的挖掘并形成良好的艺术设计氛围,才能使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茶文化元素,确保本土化文化步入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以此形成更多中国创意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生。

参考文献:

[1]吴锡平.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三体”语义结构分析[J].四川戏剧,2022(02):60-63.

[2]裴磊.视觉传达视域下影视传播与广告创意的发展——评《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原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2(03):115.

[3]范耕元.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创新策略探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01):143-146.

[4]黄君君.基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01):44-45.

[5]高莹,张静.基于时空域滤波的弱小目标图像视觉传达设计[J].计算机仿真,2021,38(05):168-171+208.

[6]邓明慧.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的三维动画优化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01):88-92.

[7]张玉凤.新媒体融合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与趋势[J].包装工程,2020,41(14):252-256.

作者:林力婷 单位:莆田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